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禅定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1
发帖数: 19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 (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0vnrm.html
修行是生命依仰佛法升华的过程,理性的看待生命,,破除在人间形成的观念,改变心灵对
于生命存在的目的,是精神层面对于修行的指导,我们称为”正思维”,这是修行者的道
路,是对于生命的规划,前进的方向,佛教中称为”正知见”,是修佛所遵从的“八正道”
的首要课题。
知见如果不去履行,就是学术,而不是修行,禅修,就是修行的行为,“八正道”中称
为“正定”,禅修分为不同的次第,对于修行在不同境界的人,有着不同的觉受,佛教
中统称为“四禅八定”,有“四禅定”和“四空定”的区别。
这里所讲的,是个人在实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境界与次第差别,不去对应“四禅八定”
的觉受依据,仅仅是个人的体会。
(心经)中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
至无意识界。“
这就是禅定中一层境界,属于“空定”,但是还不是最终的涅槃觉悟,我...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2
转载自
http://www.xici.net/b495440/d95291893.htm
bhavana 发表于:09-07-26 13:05
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佛教论坛上介绍蒂帕嬷的一些帖子,但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1]
。后来看到网友翻译整理的一些资料[2],介绍蒂帕嬷一些弟子受蒂帕嬷指导禅修的修
行经历,认识到这些是非常有价值的禅修参考资料,于是才搜索蒂帕嬷的有关资料,从
网上购买了《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的英文原版“Dipa Ma——
The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3]。阅读此书,才知道到蒂帕嬷在成就

观智慧(证得了二果)之后,修习并征得了八种禅定和五种神通。不仅仅是她,还
有她的妹妹以及她们两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先证得了内观智慧(至少是初果),再修禅
定和神通,只是书中没有提她们几位禅定和神通达到了何种水平,但至少书中的记载表
明她妹妹的神通成就也是相当大。我们知道,一般认为马哈希禅法修纯内观,走的是慧
解脱的路子。有的朋友发心比较高远,不满足于修纯内观,还希望成就禅定和神通,所
以可能就会选择先修禅定的法...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Is Ylsu Yisu?
不用谢, 也就是知道一点说一点。。:)
第一个是对的, 佛曾经修道四禅八定的最高一定。。
关于第二个, 禅定的定义是个广义的定义。 前面有人发的圣严法师关于禅定的分类,
有一个表你可以去看一下, 下面引文字,作为了解吧。:
"世间禅包括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是指修四禅八定,主要是四禅天中色界的禅定。生
于色界天中得禅的人,是生来就得的,叫报得或生得,人类或某些异类众生,也可能修
成四禅天的禅;外道禅是指欲界一类众生,修不共佛法的禅定,所以它不与佛法相应,
而凡夫禅在佛法中可以算是一支,大致上在欲界的众生是修得的禅定,如果他死后禅定
功夫还能保持住,就可以生到色界天去,继续修四禅天的禅定。
出世间禅(小乘禅)也可分修得和报得,证小乘三果的人,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到色界
五种天中的五净居天,自然住于定中,继续修灭受想定,证了罗汉果位而解脱生死,永
离三界,称之为出世间禅。一般凡夫在欲界天也能修出世间的禅定,只要能达到永远出
离世间生死的境界。都是小乘禅。
世出世间禅包括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大乘禅是指如来禅,最上乘禅是指祖师禅。"
第三个问题,其实是我个人的经验, 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我早上打...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B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5.html
61.终极任务
我们禅宗的戒显大师讲得非常好,众生内心都有佛性的,就好比是石头里面有玉、泥土
底下有水、矿里面有金,他们自己却不知道,他们衣珠外乞,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一尊
佛。在被人唤醒之前,他们只会做一个凡夫不断地被我执、法执包裹,千年万载流浪生
死,像乞丐一样颠沛流离,就像《妙法莲华经》里讲的小孩从父母那里逃出来,舍父逃
逝,逃出来以后,到处流浪受苦,这真是很冤枉的一件事情!所以佛做的工作,讲了义
经啊,如来禅啊,或者我们一切禅师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个垃圾壳都敲开,把众生
本有的佛性都显现出来,让他们都变成佛变成菩萨,都去做佛菩萨的工作,大规模大范
围地转迷成悟、转凡成圣,把一个个流浪生死的凡夫变成菩萨、变成禅师、变成承担佛
家业的大菩萨、大英雄。我们借用这个《MATRIX(黑客帝国)》电影里的表达,把任何
一个街上走的迷惑假人,都变成尼奥、变成莫尔非斯,在这个MATRIX里放大光明,把它
转化把它净化造就人间净土,禅师就应该做这种工作,他来锻炼,把众生内在佛性都锻
...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5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西方媒体的摄影艺术
嗯,挺好。其实前面你们谈我都憋着没说没参与。qxc那么讲我觉得讲到禅了,但定
没讲,又能禅又能定才是禅定。
另外,在你们谈还有你转此文之前,我在WaiChi的启发下,隐约了解到禅定与禅定
功夫之别。你前面提过禅定功夫吧。给禅定后面加上功夫,以使禅定有别于禅定功
夫,我也是从WaiChi那里了解到的。这也是他牛查的地方吧,因为我觉得这是能帮
助你明心的地方,而不是练一世,做足(禅定)功夫,却不能明心见道。
再多说点吧,他能指出这个区别,你再在实修中能去体验验证,能做出这种指导的
人才看得出有货。其它什么火星地球八届九届,对实修没什么用处。这些爱怎么说
怎么说,不置可否得了,但涉及实修实证的东西,这些都是不能打马虎眼的,有没
有指导人的能力我觉得是从这些方面了解到的。

毕】
T*******x
发帖数: 8565
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Buddha's Deligh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Buddha's Deligh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14:08:56 2012, 美东)
that
我现在理解性这个事情,关键在对于禅定的影响。
而禅定又是解脱的必要条件。
人不解脱,就是因为某些东西(心理的各种色彩)分辨不清,
不知道“自我”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无明,无明的困惑带来轮回和苦。
而要认识这个自我的实相,就必须通过禅定-修观才行。
性活动通常是把人的注意力从禅定中拖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宗教实修都会对此有所指导。
但另一方面,听说某些根器的人,通过双修,也能到达某种境界,
在这个特殊的心理状态下,如果有明眼人指导,也可以让认识有个突破。
(怎样突破我不是很清楚,是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分开么?
突破到什么程度,这个次第,我也不是很清楚,)
但也有危险,就是如果这时心有旁骛,据说堕得很厉害。算是华山的陡坡。
-----------------
所以从修行上来说,性,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技术问题。
不应该...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waichi)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REDWALL的念佛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at Jan 15 07:28:55 2000) WWW-POST
兄如认为"老实"念佛很简单, 那请试念一月, 并请体会一下"老实", 然後兄有可能发现
, 自己 从未有一秒开始老实过.
兄一直都在知见上行, 并无直正了解自己内心之行. 我一直说兄总先立一妄想知见目的
才开始修, 兄并不认为如是, 兄认为自己之做法其实本并无任何目的, 打坐又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兄既经常 进行, 那会没有目的, 只是可能有时没思想上的目的而已, 但兄
可有全力"观"心之目的, 心之目 的在於决定, 在於行动, 而不在於知见思想念头.
正於修时当然须以法门及修者内在能力情况立一明确之"目的", 借此目的用以反"观"自
心, 以使 能见心之行, 才能"老实"修, 才能制心一处, 才会获禅定(非入定), 才有机
会明心, 故修者"理想" 要远大, 要究竟, 但"目的"要实际, 要能下手进行的才可, 不
能空有理想而让心胡乱行动.
"目的"可依法门而立,...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waichi)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REDWALL的念佛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at Jan 15 07:28:55 2000) WWW-POST
兄如认为"老实"念佛很简单, 那请试念一月, 并请体会一下"老实", 然後兄有可能发现
, 自己 从未有一秒开始老实过.
兄一直都在知见上行, 并无直正了解自己内心之行. 我一直说兄总先立一妄想知见目的
才开始修, 兄并不认为如是, 兄认为自己之做法其实本并无任何目的, 打坐又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兄既经常 进行, 那会没有目的, 只是可能有时没思想上的目的而已, 但兄
可有全力"观"心之目的, 心之目 的在於决定, 在於行动, 而不在於知见思想念头.
正於修时当然须以法门及修者内在能力情况立一明确之"目的", 借此目的用以反"观"自
心, 以使 能见心之行, 才能"老实"修, 才能制心一处, 才会获禅定(非入定), 才有机
会明心, 故修者"理想" 要远大, 要究竟, 但"目的"要实际, 要能下手进行的才可, 不
能空有理想而让心胡乱行动.
"目的"可依法门而立,...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报告模板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报告模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6 22:49:07 2009, 美东)
~~~~~~~~~~~~~~~~~~~~~~~
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错误,有此邪见,将难以理解观是什么。
专心于一个所缘(不是模糊的一件事,比如打游戏)会导致禅定的结果,但不是专心于
一件事就是禅定。
意思就是说专心于一个所缘,会让心最后变得纯净,因而有禅定。这种叫做止禅。或者
叫做奢么他禅定,四禅八定通常是指的这种,是内外道共有的定。修这种定,必须要出
定后观察五蕴身心现象才有用,绝对不能在定中观察,也无法观察。而很多人所谓的观
察,比如J的其实是在止禅的近行定阶段,都还没入禅定呢。
而觉知当下出现的每个不同的所缘,识别所缘的性质,同样也会让心逐渐变得纯净,因
而有禅定,这种叫做观禅,或者叫做毗婆舍那禅定,这个是佛法独有的定,是真正的正
定,是获得智慧的定。
r******2
发帖数: 1021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这个同意。
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取到相,否则是不能入禅定的,这是基本原则。
因为禅定最为关键的就是心一境性,如果不能取到相,就无法真正的心一境性。
由于五蕴本身是无常的,是不断生灭变易的,所以它们都没有办法成为止禅禅定的所缘
,必须是概念法的禅相。
其实阿含经里面是有类似的经文的。
有些人说什么打游戏也能禅定,这都是胡扯八道。他们把极其初级的专心当成了禅定。
还有一点要注意,生的时候缺乏慧心所的二因人,由于五根当中没有慧根,而禅定需要
五根平衡,所以禅相也是难以弄出来的,偶尔一点也是相当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无论怎
样努力,都是不可能入禅定的。
而二因人在人群当中也是大多数。
y***i
发帖数: 11639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王凤仪言行录(卷一)
从文章中看,显然,他一点点得到的是明白的道理和证量,但他的禅定力,心思单纯
,向善,自然而然的努力精进,并没有训练过程,全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些都远远异
于常人。
而这些,其实才是他得到证量的根本。可以说他自己带着一部车,那些向善之类只是
润滑油。他到达终点是一点点走过去的,但他的装备可不是一点点攒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提供了得到他的这些装备---禅定(而不只是向善)的方法,我
看没有。他的方法显然很难训练集中,训练禅定,更没有训练观照的要点的指示。并不
是说完全不可能。但方法有难易,他的方法积累福报也许容易,训练禅定我看是超级
难。他本人不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禅定和观照的能力。
也许可以问问自己:禅定的要点是什么么?这不是小事。因为达不到王凤仪的禅定和
观力的话,绝不可能得到他的证量。

一意
带的
的那
人。
想不
,连
a**u
发帖数: 8107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楞严经真伪之辨
☆─────────────────────────────────────☆
SeeU (See you) 于 (Thu Aug 5 00:28:26 2010, 美东) 提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节录)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楞严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
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
(1)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
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
一切经所无。
(2)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大正19·122c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
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
定解。《首楞 严经义海》云∶「!6樠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
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
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璇《义疏》卷四之二云(
大正39·886a)∶「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SeeU, 问你个经典问题
☆─────────────────────────────────────☆
bigbowl (Big Bowl) 于 (Sun Oct 24 21:56:33 2010, 美东) 提到:
持咒究竟是长福德还是在用福德?长功德还是耗功德?
有人说是跟佛菩萨的心连起来,你信吗? 佛涅磐了还能联系到? 比较不明白。
☆─────────────────────────────────────☆
SeeU (See you) 于 (Sun Oct 24 23:28:51 2010, 美东) 提到:
持咒主要是密乘修行的一种方式,以咒摄心修定,修定能增长功\德。
咒语很多是佛菩萨的名号或功\德。持咒人了解咒义,则持咒时多少与佛菩萨的心相应。
大乘相信佛入涅盘还有三身,与原始佛法的观点不同。
持咒是婆罗门教固有的修法,原始佛法是反对持咒的。原始佛法与持咒最接近的修法,是忆念佛陀的十个名号,能增长信心功\德,也是修定的一个方法。并没有神秘的地方,也不靠佛的加持。
我自己不持咒。

☆─────────────────────────────────────☆
purit...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5
第1章 禅宗之源——从达摩到弘忍
本世纪初,随着敦煌禅籍的发现和研究,禅宗及其宗派源流问题,日益引起世人
的关注,尤其是中日佛教学者的高度重视。有关禅、禅学、禅宗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
这就为深入研究禅宗宗派源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诸说纷纭
禅、禅学、禅宗是相互关联而又各不相同的一系列概念。禅是古印度宗教通过打坐
使心念安定下来的实践。在释迦牟尼以前,印度即是以生天为坐禅目的的思想;至释迦
牟尼时,始展开远能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槃为目的之禅。此后,印度佛教的禅观思想
日趋发达,无数禅经应运而生。汉末传入中国的禅经,多系传承小乘承统的禅观思想,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楞伽经》,即列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禅、如来禅四
种禅。菩提达摩(即达摩多罗)所传(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禅经》所说自性清净禅
。禅学是关于修禅定的学说,而禅宗则是以达摩为初祖、以直探以源、见性成佛为宗旨
的大乘佛教宗派。中国禅宗的创立,有佛陀扇多说、达摩说、道信弘忍说、六祖惠能说
、马祖道一说等。
第一、佛陀扇多说。太虚大师持此说。太虚《与胡适之论菩提达摩书》说:“禅宗
所奉为初...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2章 曹溪一脉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禅修几个误区Zz
泉边林下
1:过度追去安住分而忽略观察分;
很多修行禅那者过分追求禅定,而忽略了禅定中的观察。把佛教的禅那修成单纯的寂止
,这样的话,即使寂止修得很成功,也只是某个禅天的禅那,和我们的解脱目标相差实
在太远,所以般若观非常重要。很多人过分迷恋四禅八定,老实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
能实现四禅八定吗?即使实现了,又能够解脱吗?实际上初步修行禅定者即使他有安住
的能力,他的安住时间不允许超过整个禅那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初期的禅定者要求
在十分之九的情况下是在观察分。有的人把四禅八定和禅宗划在一起,这完全是个误解
,佛教的禅那区别与四禅八定的正是观察分,借用禅定力量来突破能所对立的执着,把
禅定当做契入本觉的手段和助力,在奢摩他的基础上做毗婆舍那。也就是用在寂止的基
础上做观察修,因此正见的树立特别重要。
2:修法的单调性
用单一的手段调服自相续,比如修数息观的不会灵活利用不净观,修念佛观的不能灵活
观心等等,我们调整自己心相续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自己心的现量来做调整,比如烦
恼非常重的要用剖析调服,心的粗分已经初步安定的情况下用直视调服,直视调服还要
根据自己心的现量做粗直视和细直视调服,...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8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为追求这一目标而观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有一种耽著。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
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
愿意出定。对此,《禅定休息》里也有一一分析。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高,因为它耽著禅味。所以,禅修的人要会观察,如果落入这样的境
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之因。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
这一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因此,你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一定要弄清楚。
现在很多寺院里都有禅修,也有不同的修法,但有一点你要明白:我们应该修的,是断
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而非耽著明、乐、无念的凡夫行静虑。
辛二、义分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而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
悠。对初学者而言,这种观修非...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劝诫各位佛弟子
☆─────────────────────────────────────☆
Psoliton (Psoliton) 于 (Wed Aug 29 05:01:26 2012, 美东) 提到:
各位佛弟子,
如果你们是抱着寻求从苦中解脱的意愿来学佛,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另外,我
会随时加入遗漏的感悟。
(1)学佛的目的:唯有“从苦中解脱”这一个目的,唯有树立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才
能导向你接触正法;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其结果就是各
种邪法,外道和魔法向你扑面而来,你却无法辨别。一定要放下其他的贪欲去学佛,切
记切记。
(2)向谁学佛:我们说学佛,自然是向佛陀学佛,所以必须对佛陀有不坏的净信。佛
法的道理必定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旦有某位号称他所讲佛法是与时俱进,那
是对佛陀圆满智慧的诽谤。所以必须深入最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经典。现如今佛教经典
浩如烟海,唯有四部阿含经是公认的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而杂阿含又是四部阿含的母
本。所以诚心奉劝各位佛弟子从读杂阿含开始。读杂阿含的感觉就像是在亲闻佛陀讲法
,无比受益和殊胜。下面是我上传在dropbox...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7:26:18 2012, 美东) 提到:
转: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
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
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
(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
(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
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
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
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
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
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当然,从无尽的轮...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1
藏传噶举派的恒河大手印和汉传禅宗非常类似,youtube上有噶千仁波切传授的恒河大
手印视频: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4394
噶千仁波切是公认的恒河大手印大成就者,他的传授极为珍贵。
台湾有书籍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8833
这里还有谈噶举祖师弥勒日巴禅修: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675
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
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
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萨转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
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很强的榜样作用。他的高成就证实了众生都有佛性,
众生都可成佛这一道理。特别是他在修持实践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种口头上高谈
阔论,实际上却不断我见不断烦恼的理论与实修脱节的修持。他的...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2
虚空打破明心地-宣化上人
第一单元──为什么要参禅
意不颠倒不再糊涂
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著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
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人说:‘我知道怎样死去;或
服药、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吗?’这叫自杀,不但不能解脱,反而增罪业。因此
,打坐要想办法,将来临终时如何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不贪财色名食睡﹚,意不颠倒
,如入禅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见弥陀佛手执金台来相迎,人对生死有把握
,预知时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时辰圆寂,知道这一生的事情办
好了。修行就是为这个!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也不是说死了就完了,
要是这样,下一辈子仍然糊涂,再下一辈子仍是糊涂,如是者永远糊涂,多可怜啊!
我们打坐、学佛,就是想不糊涂,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学工厂,如何把这化学工厂建立
起来,研究真科学之所以然。你到外面去找科学,是舍本逐末。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
得大智慧,学佛即是学大智慧。
生死自由来去自由
参禅的人,对于生死自己能做主宰,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谓‘性命由我不由天
’,就是阎罗老子也管不了,...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23
工作就是一种修行。
佛法修持讲究“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到彼岸”的意思,六度
,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和般若。
1、布施。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布施”,即是要懂得舍。世界上只有一家银行永
远不会倒闭,就是功德银行。布施就是在储蓄功德。其实我们在职场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啊?不管在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懂得施于别人的人,总是受欢迎
的。市场经济下,职场氛围驱向于竞争,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变得现实,淡漠。在这种职
场环境中如果将索取看的更重,而忽视付出,那或许最后只会被现实淘汰出局。无论是
对你的上级,还是你的同事,懂得去布施,去付出,就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2、持戒。持戒就是防非止恶 清净身心。 佛欲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其
中一问便是,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持戒可以
生出真正的定功,可以对治无始妄想,烦恼,习气,任何佛教宗派,任何修行法门,都
须以持戒为基础,就好比打好地基一样,持戒对学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职场中,不管你... 阅读全帖
u*******n
发帖数: 112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为和信主 (转载)
如果禅定不是定义在平常生活中的状态? 那禅定的目的是什么?
照你的禅定的定义,那你禅定是为了成佛?入涅盘?
不得不承认是有可能有人真的修到灵魂出窍,进入更高的生命层次, so what?
对于正常的现代人来说,有意义吗?
如果你真的关起门来打坐能禅定,出门工作就不定了,你的禅定有何意义?
看看永明寿如何说:
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1.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2.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3.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
4.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5.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6.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
7.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8.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
9.10.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不还闻差别之智
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不。
如果禅定拘泥于某一种形式,那也弱爆了.......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5
关于顶礼的开示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8月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给大家讲顶礼。之所以要讲这个内容,因为很多人做顶礼不是很如法,有的弯
一下腰,有的跪着点点头。按佛法来讲,这些都是不如法的。无论是拜佛还是拜上师,
都要如理如法,否则是有罪过的。虽然身在顶礼,实际上是在造业。
佛法里所讲的顶礼,包括意顶礼、语顶礼和身顶礼,即以身口意做顶礼。其中意顶
礼最重要。虽然顶礼也能对治其他的烦恼,但主要是对治傲慢心。
一般凡夫都有傲慢心,只是有的明显一些,有些不太明显。傲慢有两个特点(作用
):第一,看不到、觉察不到对方的功德和优点;第二,看不到、觉察不到自己的缺点
和毛病。
佛讲,“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有傲慢的人不会有功德,不会有变化,不会
有进步。犹如水里的石头,石头放在水里泡一百年都不会软,这是比喻。如果不去改掉
傲慢心,不去对治傲慢心,就不会有提高,也不会有功德。如何对治傲慢心的过患呢?
要通过佛法去对治。顶礼就能对治傲慢心。
学佛人顶礼,是拜佛,拜善知识,不是盲目地拜,也不是糊里糊涂地...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6
15年莲师法会·噶当教言(三)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12月20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莲师法会的第五天,接着给大家讲《噶当教言》的内容:贡巴瓦格西讲了学
佛修行中的十一种根本。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了解、都明白了,才能知道怎样得
到这些功德,怎样达到这种境界。贡巴瓦格西是旧噶当派的大成就者,修行非常好,关
于他的很多故事非常有加持力,非常有感染力。
格西讲,想成佛,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两种资粮圆满了,就能成佛了。
成佛要靠积累两种资粮,积累两种资粮要靠菩提心。如果缺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
的摄持,无论学佛修行,还是行善积德,都不是成佛之因。有菩提心的摄持,学修才是
如法的,最终才能成佛;有菩提心的摄持,行善积德才能变成成佛的因。如果没有菩提
心,无论是学佛还是修行,无论怎样精进,最终也不能成佛;如果没有菩提心,无论怎
样行善积德,最终也不能成佛。都不能成为成佛的因。所以菩提心很重要。
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主要指利他心。这种利他心不是普
通的利他心,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心...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意向的坚持
意向的坚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ticking with an Inten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看见心何等擅变,是很可以令你自矫自戒的。你下决心做某件事,才过几分钟,就发
现自己在往另一个方向走。有时候,是因为你看见原来的意向不如先前所想的那么明智,
不过情形常常与此无关。那个原初意向无可挑剔,你却直角拐弯走掉了。这是怎么回事?
禅定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明察那里究竟在发生什么,你怎么会突然脱轨拐弯,心究
竟对自己作了什么,才会放下一个好端端的意向,去某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在这个意义上
,禅修好比做实验。你设置某些条件[因缘],接着观察它们如何发展。换句话说,一开始,
你专注一个自知是良好的对象——呼吸[气]。毕竟,呼吸即是生命力,并且它极其直接。
它既不遥远,也也无可疑。它就在此地此刻。你可以看见,紧粘着气[跟气在一起],允许
它舒适,对身与心必然起着良好的作用,所以那里没什么可疑的。
当你把气确立为着意的对象之后,下一步是,觉察那些必然要把你拉往别处的任何其
它的杂乱意向。眼下,你心里的规矩是:假若念头与气无关,就不参与。因...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30 11:17:53 2016, 美东)
法。
”)
很同意你说的,可行性上不会由较难的”无我”或”非我”入手,而是由简单的先入手
简单的,这个非,那个非
但我的体会又稍有不同,是这样的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阿含中,佛陀所教的佛法的修行次第由两个角度看
1 依当事人意愿与现有能力,由当事人认为简单的事项入手破解,一层一层上攻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又高深禅定,那是一种入手法。
如果比丘是一张白纸,那有另外入手方法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观念又错了,那又是另一种教法,需要先改正观念,其他再说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想学佛法,那又是另一种教法,只教更简易的,稍深的几乎不太
说。
就像给孤独长者,佛陀几乎不对他说稍深的佛法。或者另一个例子:有钱公子耶舍,
佛陀开始只教他布施,不谈佛法,看他能接受多少就教到哪里,最后他成为阿罗汉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那又是另一种教法 : 就是好好赚钱,孝顺父母家庭和乐,过好
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极为特殊的一个宗派,是由达摩祖师自古印度东来中土所传,内
涵就是参禅,要明心见性。因为禅宗以“禅”为名,于是就有不少人误以为禅宗就是修
四禅八定,错把禅定定境—离念灵知—的证得,说为明心见性。然而在 〈禅定与静虑
之异同〉一集节目中,我们说禅宗的禅就是“静虑”,是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
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实相?也就是去寻觅自身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万法的实相,而
不是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
这一集我们要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及智慧,
是经教中 佛陀开示菩萨们,应修习的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多。而这六度本来就有著先
后的次第关系存在。
就是说菩萨如果能践行内财、外财等种种布施,对于自己的色身及财物,就能无所
眷顾、无所吝惜,然后就能受持清净禁戒。受戒之后许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
应调整改善,那就必须修忍辱行,来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恚、憍慢等烦恼性障。能修忍
辱行以后,就能发起勇猛精进的道心。有了精进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缘外境,成办在静
心境界中,专精思虑的静虑功夫。具备了一切时、一切处寂静思虑的功夫以后,待因缘
成熟便能一念...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是较量长短
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
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
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
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
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
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
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
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
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
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
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
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
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集福德资粮
在上一集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
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
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
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
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
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
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
修集的布施内容,从饶益有情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财布施来护持了义正法的
团体以及善知识,用来弘扬了义正法。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
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
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
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
许多人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想要求得解脱。但想要証得解脱,就必须先了解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係;而三界六道就是一切众生所生活之世界的面貌。
所以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自己在法界裏面的
位置,才会知道应该要如何做,又应往什么方向前进。接着将会对照以下之
「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係表」来做说明:
这个图表显示了三界六道的境界,跟业以及解脱果相对应的关係;而这个
关係是靠背后的一个如来藏所支撑着。所以在看这个表时,千万不应忽略:
三界六道是世间的因果,实证解脱果是出世间的因果;可是不管是世间、出
世间的因果,背后都仰赖着如来藏的运作,才得以成立。
所谓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天。而这个六道的范围只侷限在欲界裏面;若
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欲界。但若要谈解脱,则需把六道裏面的天扩大,
来详细看它的内容——除了天阿修罗、欲界天之外,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
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再往上还有所谓的无色界天,也
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我们说的解脱,就是要解脱于全部三界六道的轮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
许多人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想要求得解脱。但想要証得解脱,就必须先了解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係;而三界六道就是一切众生所生活之世界的面貌。
所以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麽样子,以及我们自己在法界裏面的
位置,才会知道应该要如何做,又应往什麽方向前进。
三界六道的境界,跟业以及解脱果相对应的关係是靠背后的一个如来藏所
支撑着。所以千万不应忽略:三界六道是世间的因果,实证解脱果是出世间
的因果;可是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因果,背后都仰赖着如来藏的运作,才
得以成立。
所谓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天。而这个六道的范围只侷限在欲界裏面;若
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欲界。但若要谈解脱,则需把六道裏面的天扩大,
来详细看它的内容——除了天阿修罗、欲界天之外,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
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再往上还有所谓的无色界天,也
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我们说的解脱,就是要解脱于全部三界六道的轮迴生死。了解三界六道与
业是如何相应的之后,便可以知道:做了什麽样事情,就会跟哪个业道相应
,而出生到那...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4
来自主题: Shaanxi版 - stress
适当运动,还有就是静坐,这个对你可能有帮助。
三摩地禅定──入门指导(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开示
翻译 / 何念华
我们会稍微谈一谈三摩地禅定。我想,我们一边谈、一边实际上试着做做看,这
样可能很好。所以我会讲一点,然后你们禅定一会儿;然后我再多讲一点,你们也就再
多禅定一会儿。这么做,你们就会了解我所讲的内容,这个指导也才比较有意义。否则
,你可能无法将这个指导和禅定连在一块儿。
实际上所要使用的技巧非常简单。一般而言,过去所有伟大禅定者都告诉我们,
禅定的时候要坐直。当我们身体坐直,就会有敏锐的感觉,有重要的感觉,这会产生适
当的氛围。
这次的指导中,我不会建议使用任何外在的目标物。我们有时听到的三摩地教学
使用外在目标物,譬如一朵花;但我们在此要学的是一般上座部传统的方法,把呼吸当
作目标。所以我们专注于我们的呼吸,我们只要跟随气息的出与入,就是这样。我们的
心念集中于呼吸,身体坐直,眼睛睁开。让我们来做一下,然后再谈一谈。这就是最精
要的技巧了,基本上,什么都不做。
〈禅 定 〉
我们只要坐直并观察呼吸,不要被干扰
r****n
发帖数: 8253
35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无标题]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everie (魅紫幻影), 信区: Wisdom
标 题: [合集] 观WAICH VS RUNSUN战有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4 22:40:51 2008), 站内
☆─────────────────────────────────────☆
youquan (sp) 于 (Tue Mar 18 07:46:39 2008) 提到:
很久没来了.
没想出了这么大事.
我想灵视者会很同情R.会一起大战W.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修者盲从和个人崇拜惹的祸.从阿含经看就连佛陀都不是神,无法全
知全觉的预测一切,经中说佛从长的禅定中出来了,问侍者为何比丘减少了,回答是比丘
们因修佛亲传的不净观厌世自杀了不少.我个人没认为W比佛陀还牛.佛可是在弟子们自
杀前,传了那不净观,并且,还入定很多天呢!后来,佛陀就又传了些补救的观法.
不知,R从前有无亲自拜W为师嘛?还是只在网上学习嘛?他把W看做比佛还牛的人么?谁
知对一个人的崇拜倒了会有多伤心啊!为了揭穿他崇拜过的所谓骗子,... 阅读全帖
q*c
发帖数: 9453
3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西方媒体的摄影艺术
... 复习了一下
这里面有几个概念, 比较容易混乱, 我也不清楚
我理解的禅定是一种通用能力, 能扎在任意的东西上。
luorri 理解的禅定是一种特别能力, 只能扎在某种东西上。
dreamfly 下面贴了waichi 的论述, 说明 luorri 的那种禅定
其实是将禅定这种通用能力用来试图保持某种特定境,
成为禅定功夫。
而 waichi 也说禅定是个兴趣,
-- 但是你不可能随便对什么都能有兴趣,
而 waichi 也说禅定是种专注的能力,
-- 你用在什么上面随你。
我现在很糊涂, 呵呵. 但是无所谓, 名称而已, luorri 和 freeman
不用争了。 我表达我自己的意思很清楚准确, 只是我的意思不一定正确。

想意
q****u
发帖数: 1421
3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释万行--止观与入定
http://www.donghuasi.org/?tid-98/
跑完香有什么感觉?身上有没有发热?若没有,那说明时间对你们来说还不够。如
果跑好了,会有暖流从脚底产生,腿也不那么僵硬,坐下来容易静,散乱的心很容
易收回来。如果跑重了,身体疲劳了,思维也缓慢了,容易入睡。一个人之所以杂
念多,就是因为精力太充沛,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如果一个人太疲劳了,躺在
床上什么杂念也产生不起来,很容易入睡。
为什么禅堂里静坐的人饮食特别少?一是为了对治昏沉,二是为了对治杂念。当一
个人杂念不产生了,你们说在这个时候,将是一种什么境界?怎么用功?也许你会
说:我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佛门里常用的一个字叫“参”。那么今天你们就参,没
有杂念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有了杂念当怎么处置它?我对治它的办法
,就是不迎、不拒、不跟随。
那么延伸一句,不迎、不拒、不跟随,这时的你,又在干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
打坐的时候,不是不让想东西,而是不叫你胡思乱想。如果打坐的时候什么也不想
,一个个傻乎乎的像木头一样,那怎么开智慧呢?如果在静坐的过程中不想的话,
你坐100年也不会开智慧!
佛门中有个用语叫止观。... 阅读全帖
g***o
发帖数: 283
3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我也小报告下个人进步

是这一段:
我问的是你这个实验结果,第8,9两条是什么意思。而你回答,却偏到‘J的’模板。
反问我“8和9是不是指‘J的’8和9?”这很显然是问你的,不是问J的模板,
结果你岔开到他的模板。
回:我当然知道你是问我的。
我就倾向于认定你在糊弄,当时就不想再问了。因为我当然不是问的他的模板,
而是你的实验报告,况且数字也是你的,不是他的样板数字。
回: 上一贴回复了,是你突然提8和9,我不知指什么,所以问你确认一下。
我们双方总结下,是因为我回文用词“J的”让你误解了,是我写作不精细的习惯不好
,去掉“J的”就不会误解了。
(虽然我这样一旦认定,就不再进一步问,也不一定很好)
是你错误认定了,虽然逆缘在我。
要不再问一下:
既然你说你从来没进过禅定,怎么又有禅定中能安的程度是80%?
待我回溯。
9. 我在禅定中能安的程度( 80%),
10. 如能进禅定我在禅定中观察到。。。
我觉得我还从没进禅定过1分钟
——是我勉强回答了。不过,我留有余地的。“我觉得我还从没。。。“只是我”自证
“不确定,不代表事实上做到过或做到1分钟以下过。无论如何,是我自相矛盾了。所
以,我后面也只记录了两次... 阅读全帖
g***o
发帖数: 283
3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我也小报告下个人进步

是这一段:
我问的是你这个实验结果,第8,9两条是什么意思。而你回答,却偏到‘J的’模板。
反问我“8和9是不是指‘J的’8和9?”这很显然是问你的,不是问J的模板,
结果你岔开到他的模板。
回:我当然知道你是问我的。
我就倾向于认定你在糊弄,当时就不想再问了。因为我当然不是问的他的模板,
而是你的实验报告,况且数字也是你的,不是他的样板数字。
回: 上一贴回复了,是你突然提8和9,我不知指什么,所以问你确认一下。
我们双方总结下,是因为我回文用词“J的”让你误解了,是我写作不精细的习惯不好
,去掉“J的”就不会误解了。
(虽然我这样一旦认定,就不再进一步问,也不一定很好)
是你错误认定了,虽然逆缘在我。
要不再问一下:
既然你说你从来没进过禅定,怎么又有禅定中能安的程度是80%?
待我回溯。
9. 我在禅定中能安的程度( 80%),
10. 如能进禅定我在禅定中观察到。。。
我觉得我还从没进禅定过1分钟
——是我勉强回答了。不过,我留有余地的。“我觉得我还从没。。。“只是我”自证
“不确定,不代表事实上做到过或做到1分钟以下过。无论如何,是我自相矛盾了。所
以,我后面也只记录了两次...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来源: Twinlight 于 2018-04-23 05:51:56 [档案] [博客] [转至博客] [旧帖] [给我
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85 次 (17114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
题 | 编辑 | 删除
浙大博导“内丹修炼者”实验被叫停(组图)
文章来源: 澎湃新闻网 于 2018-04-23 02:06: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
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12349 次)
原标题:浙大博导内丹修炼者实验未通过伦理审查,合作方称项目已停止
浙江大学博导孔令宏招募“内丹修炼者”参与科学研究的课题已被悄然叫停。澎湃新闻
近日发现,尽管孔令宏在4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已招募到7名高水平的内丹修炼者,但
由于涉及到人体实验,该课题在申报过程中未通过伦理审查。
“年前曾有过讨论,但是没通过伦理审查,现在已经停了。”4月11日,孔令宏课题合
作方、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时说。但他未披露具体是哪里
的伦理委员会予以否决。
“(需要考量)被试者的健...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1
你不要捣浆糊,哈哈,还是把宗萨钦哲人波切的开示贴完吧。
佛法的目的在于超越一切的见地从而照见万物的本来面目,所有宗派,甚至道家,天主
教都共同拥有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禅定,这个明显和他的方向背道而驰:
佛教经常被归类为一种宗教。而宗教几乎都与伦理和道德有关,不是吗?当我们
谈伦理和道德时,通常谈论的是遵循一些规则。这是为什么人们会问像这样的问题。但
是,东方的哲学,特别是印度哲学,把重点放在智能上。在佛教里,智能比伦理和道德
更重要,道德和伦理是增强及稳固智能的工具。如果不是为了智能,所谓的道德和伦理
是非常危险的,它们可能使生活变得悲惨,就像只是因为道德的因素而不吃荤一样。但
是,道德和伦理好象在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里十分重要。当然,佛教徒也相当重
视道德,但是,以智能优先。
谈到智能,我们谈的是超越做正确的事情或者不做错误的事情。虽然以下这个偈颂
有些理论化,但我必须引述佛教伟大的圣人和学者月称菩萨的话,他说∶
有些不聪明的人,做许多不善行,
果报是下地狱。
有些不聪明的人,做许多善行,
果报是上天堂。
只有聪明的人,超越过善行和不善行,
得到解脱。
佛教非常错综复杂!对智能... 阅读全帖
Z***T
发帖数: 727
42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坐禅与养生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坐禅与养生
感觉北宗类似净土一心念佛啊,南宗才更接近我们传统上说的禅。
静坐一天不超过一个小时不会到很高的境界的,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麻烦。
宗萨钦哲仁波切:禅定就是什么都不做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我是佛教徒。有人要我介绍佛陀、他的修道和教授,那是一个
困难、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在目前这个时代,当世界充满了嗔恨、贪婪和
各种冲突时,很高兴有那幺多人,想更加了解佛法这样无聊的主题。
佛陀是个王子,是个普通人;他并非特别神圣的人,只是一位王子。实际上,释迦
族不是一个大王国,只不过是个小共和国。但是他和另一个叫玛哈维拉〈注〉的印度人
,改变了印度的哲学系统。在那之前,《奥义书》或者吠陀的文化,在印度仍然是主流
。尽管《奥义书》和吠陀对于神以及创造者的概念,并不同于西方世界中,例如犹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神的概念,但是他们对种姓制度、神、牺牲祭祀方面也具有强大
的信仰,沿着那些脉络,对于伦理、道德等等也有强烈的概念。
在佛陀过世之前,他的追随者问他,应该告诉世人什么。佛陀说了四件相当有趣的
事情。他说,你们要告诉世人,以前有个叫悉达多的普通人,出生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城
(Kapilavastu),...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4

没有禅定,确实不可能解脱,但这个禅定是指心的平稳,不乱,纯净,而不是狭义的四
禅八定的禅定。
禅定分两种,奢么它禅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四禅八定
另外一种是毗婆舍那禅定,就是刹那定。是修观的定。
对于纯观的刹那定来说,乐属于一种杂染干扰,会干扰对无常和苦的观察。但止禅就不
是。可以老实享受那种乐。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学佛基本问题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契理契机。
(仅供参考)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选自《心声录》: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31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2011-08-22 21:01:21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203
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
,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一) 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
(二)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三)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勤
(四) 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五) 真觉路会归净土
(六) 觉路进程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
;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
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
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121
47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
戒。如果连
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
为平时我们
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
成绩来,那
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
么,什么是
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
是静虑:既
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
”;“观”
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
ha)和
“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
何的禅定,
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
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
,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
r****n
发帖数: 825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西方净土-临终 "带业往生"
但必需留意及明辨的是 "一心不乱", "带业往生" 所 "必需" 的是 "心之愿" 的一心

这是大邪见。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不乱,没什么禅定功夫的一心不乱和什么心愿的一心不乱。
waichi这个所谓禅定是心的兴趣的谬论,造成了他的弟子们整天苦熬兴趣的到来,如此
十年二十年,连禅定一点的边都摸不上。
修禅定(四禅八定),是一种训练意识稳定不杂乱的技巧,和什么心的兴趣没有任何关
系。因为如果说禅定是心的兴趣,实际就是承认了有个不生不灭的心,而这正是大邪见。
禅定时候对所缘的“喜”,和心的兴趣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喜,通过培养五根,培养七
觉支,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waichi的弟子们,对于五盖如何克服,五根如何平衡这些禅定技巧,非常无知,于是造
成打坐的严重低效率。


四大
r****n
发帖数: 8253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有名望有经验的佛教禅修大师们,一般都同意禅定(Jhana)并不是修内观(Vipassana
)必需或先决的条件。譬如,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当代南传佛
教大师》书中所介绍的十二位大师都明白的叙述或指示,不需要培养任何禅定也可以修
内观;有些教导内观,仅仅依赖刹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导
寂止禅与内观,但强调不从禅定去修内观。禅修者可在达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够克服
五盖之后,转换修内观。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或停滞在禅定,而强调需要的是
修内观。这些大师中有几位,也都是从他们年轻时就成为和尚,不仅擅长于禅定,而且
也是学者。他们已熟习巴利三藏经典、论释及注疏,而有权威地说出经典与个人修持经
验;有些大师曾在森林中修习好多年,很精通禅定与内观。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禅修大师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问答》中被问到:“在我们的修持
中,是否需要入定?”大师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许宁静和
专注的心,而后用它检查你自己。没什么特别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时入定,那也没关系
,只
A****a
发帖数: 27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完全不一样。
七觉支,是修禅定的一种平衡技巧,不同的状况,培养不同的觉支,然后才能有禅定的
产生。而并不是一股脑都全部做,毫无侧重点,毫无针对性。
另外他也完全不清楚止和观的区别,在修禅定的时候,对于所缘是一定要“取”的,如
此才能有四禅八定。而且对于禅定的似相,取相都是有进行的要点的,而绝不是什么境
界都不“取”。
他也不懂,观察在禅定之前就可以进行,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初禅的禅定,观察和修禅定
本身是两码事。他甚至也并不明白真正要观察的是什么。
他更不懂如果有禅定,需要先出定,然后才能观察。
所以他那些是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实际他那个修法,即不是真正的修止禅,也不是修真正的观禅,而是一个四不像。
实际他自己是混了个近行定,在短暂的有分心(他所谓的能所双亡)后,进入接近禅定
的境界,并且自心生妄想,以为那是开悟境界。。。
彻底的被迷惑!那状况,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