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相关主题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新人求解惑
轮回之说的产生到底什么是“无我”?
轮回是否无常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醒过来 (转载)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转)
空性(二)ZT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杂含读记: 五蕴何以无常当下的力量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杂阿含经的涅盘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恒常话题: 佛陀话题: 五蕴话题: 无常话题: 空性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e
发帖数: 5594
1
原始佛法的解释(以阿含经为主)
1. 普通的含义,比如空地,空闲,空中,等。
经文:
杂阿含经 288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
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2. 无常、无我的同义词。因为五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是生灭法,所以是无我的
,苦的,和空的。
经文:
杂阿含经 1经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杂阿含经 104经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
空、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经 232经 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
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杂阿含经 567经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
、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3. 非实有,假名施设。即众生通常认为的世间是真实的,你、我、他、众生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五蕴世间是一直变化的,生灭的,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可得,你、
我、他、众生只是假名施设。
经文:
杂阿含经 273经 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
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杂阿含经 307经 是则为生灭,苦阴变易法。于斯等作想,施设于众生。
杂阿含经 1202经 汝谓有众生,此则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
4. 没有。五蕴生灭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某一个“彼”的生起,并不
是从上一个“此”变化来的,“彼”的生起是没有来处的。同样,“彼”的灭去也是没
有去处的。为什么会强调没有来出与去处,是因为佛法强调没有一个第一义,如果有一
个来处,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第一个来出是哪里来的?所以佛法回答没有第一义,就
是没有第一个来处,因为每一个生都是没有来处的,也就不会有第一个来处的问题,以
至于没有一个第一(起始)的问题。有起始、第一的想法是因为有情众生的生命都是短
暂的,所看到的都是短期的生灭,所以才会有第一、来处、原来的想法,众生总会倾向
于去寻找原来是什么,初始是什么。但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第一义,没有一个本来。
五蕴中的一切并不是从一个什么本来的状态变化来的,它是无始以来就是那样在一直的
变化之中。
经文:
杂阿含经 335经 (第一义空经)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
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增一阿含30卷 彼云何为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
不见灭处。
5. 缘起的同义词。因为五蕴是缘起的,所以是空。缘起法是从分析的角度,从根本上
说明为什么是无我。五蕴生灭(生老病死等等)的产生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也不是由
于其他的原因,也不是自身或其他交互的原因,也不是没有原因,五蕴生灭就是缘起的
。如果说有自、他等都是不对的。
经文:
杂阿含经 297经 (大空法经) 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
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杂阿含经 288经 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
缘识生。
5. 中道的同义词。在缘起法当中,“此”缘“彼”并没有一个作者,如果说有一个自
身的话,自身就是此,自身就是彼,并不存在另外一个贯穿其中的命(灵魂)。所以,
说命就是身,或者说命和身不同,都是不对的。佛法是离于这两边,是中道。这里,中
道是缘起的另一种说法。
经文:
杂阿含经 297经 (大空法经)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
。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
。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
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
6. 解脱的同义词
经文:
杂阿含经 80经 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
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
大乘佛法的解释
1. 无自性。在心经的梵文版本中,相应于“五蕴皆空”中的“空”,都是自性空的意
思。故“五蕴皆空”就是“五蕴皆自性空”。无自性是指没有独存性,没有不变性,没
有自在主宰性。
经文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八千颂: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无我众生。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
色无形无处,自性无故;受想行识无形无处,自性无故。
2 非实有。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就好像做梦一样,是虚幻的,也好像是泡沫一
样,瞬间就消失了。所以世间不是实有的。
经文
八千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五蕴的一种状态。 可以把空看作是五蕴的一种特殊状态,就像水和冰一样,它们的
本质是一样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只不过是表现形式的不同。
经文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 五蕴不同状态的统一体。 既然空可以看做是五蕴的一种状态,那么五蕴和空的状
态作为一个统一体,是不生不灭的。可以把空看做是大海,把五蕴看做是浪花。浪花是
从大海中来的,又会回归于大海。对于浪花来说,是有生灭有变化的,但对于大海整体
来说,是没有生灭、增减的。
经文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 没有新东西的产生。 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只是状态变化而已,那么
从本质上来讲,表象上的事物都是不同因缘的聚散离合,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也
没有什么旧的东西消失,所以生灭本质上是没有发生的,是空。比如,用砖头木头建房
子,房子建好了,只是砖头、木头的堆积方式产生了变化,并没有多出来什么新东西。
经文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6 八不中道。空性具有八不中道的特点,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空并不是有的反面,所
以不能说不空。
经文:
中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
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7 涅槃。涅槃被称为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
经文
心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
至无意识界,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甚深义处,谓空、无相、无愿、无([造])作、无生、无灭、寂
静、涅槃、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如是等名甚深义处。善现当知!如是所说甚深义
处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如来甚奇!微妙方便,为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
遮遣诸色(等一切法)显示涅槃
8 五蕴与涅槃的统一。有为无为一切法性皆空。
经文
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中论: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
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
名性空。
9 如来藏。如来藏与空性不一不异。空与不空是如来藏的两个自性,称为空如来藏和不
空如来藏,合起来又称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指不解脱智、一切烦恼的空,不空如
来藏是指等同超过恒沙数诸佛一样的解脱智慧与拥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法。
经文
大宝积经 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 世尊。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
。何等为二。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
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声
闻独觉空性之智。于四倒境攀缘而转。是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证。一切苦
灭唯佛现证。
10 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也等同于佛性,空性。禅宗说“明心见性”,这个见性就是
见本不生灭、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这与真空妙有,以及如来藏含藏了各个有情
无量世以来熏染的一切烦恼种子等的说法类似。
经文
六祖坛经: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
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
c***h
发帖数: 2262
2

五石法友说得好
我以前大概知道一些些,但没有这段说的那么好
善哉 善哉
无有来处 无有去处
没有一个”本来” (来处)
也没有”到哪里去了”
一切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当然没有”本来” 也没有”到哪里去”
可是我们会不甘愿 一定要弄清楚”本来” “到哪里去”
那是因为我们会惶恐
只要还有惶恐 就一定立各种理论,研究不停,说不停 ”本来” “到哪里去”
这一句 我想是眼睛开始作用了(眼触,看到某些东西)
之前有一些五蕴运作及各种事务(有可能包含贪爱无明及外界事物) 因此产生眼睛运作
这回事
但不能说眼睛运作, 它来自哪里,它”本来”是甚么
之后有一些五蕴运作(有可能包含贪爱无明及外界事物)
但不能说眼睛运作, 它到哪里去了
五石法友说得好
学佛的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但多数人都不明白这段经说甚么 因为没有真正体验
而舍利弗一听到马胜比丘(最初的五比丘)说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立刻明白
赞叹舍利弗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始佛法的解释(以阿含经为主)
: 1. 普通的含义,比如空地,空闲,空中,等。
: 经文:
: 杂阿含经 288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
: 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 2. 无常、无我的同义词。因为五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是生灭法,所以是无我的
: ,苦的,和空的。
: 经文:
: 杂阿含经 1经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杂阿含经 104经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

c***h
发帖数: 2262
3
五石法友说得好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始佛法的解释(以阿含经为主)
: 1. 普通的含义,比如空地,空闲,空中,等。
: 经文:
: 杂阿含经 288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
: 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 2. 无常、无我的同义词。因为五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是生灭法,所以是无我的
: ,苦的,和空的。
: 经文:
: 杂阿含经 1经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杂阿含经 104经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

f*******e
发帖数: 5594
4
善哉,善哉!你说的这个“惶恐”很好,当“我”知道无我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非常
深层的恐惧的,总是希望抓取一些什么东西作为我的所依,所以才会有把各种各样的有
的、无的当做是“我”的理论出来。可见众生可悲、可怜、可叹。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五石法友说得好
f*******8
发帖数: 3612
5

我的理解还是有些不同。
你这里说【“当“我”知道无我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非常深层的恐惧的,总是希望抓取
一些什么东西作为我的所依】。
这意思好像是说,因为知道“无我”,所以才产生恐惧,
这样再推论一下,岂不是说,我们本来活的好好的,
都是因为有人多嘴,说“有我无我,真我假我”,所以我产生恐惧,“然后”,才开始种
种执取的冲动。所以,如果没人说什么“有我,无我”,我们本来可以活得好好的。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善哉,善哉!你说的这个“惶恐”很好,当“我”知道无我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非常
: 深层的恐惧的,总是希望抓取一些什么东西作为我的所依,所以才会有把各种各样的有
: 的、无的当做是“我”的理论出来。可见众生可悲、可怜、可叹。

c***h
发帖数: 2262
6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19:17:26 2016, 美东)

非常
的有
不是这样
不只是因为知道”无我”会惶恐,只要任何会伤害到”我”的都会惶恐
例如,
有人骂你,就会生气。 (不管旁边是否有人说有我、无我)
这种日常生活的事,每一分钟都会发生
只是佛陀用 “我” “无我”, 来modeling 这种情况
事先有事实,才有model
“我”是甚么? 就是那么一个…姑且叫”东西”
(每个人解说的角度不同,有各种说法,但无所谓,总之我们会坚持那”东西”,然后
引发烦恼)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善哉,善哉!你说的这个“惶恐”很好,当“我”知道无我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非常
: 深层的恐惧的,总是希望抓取一些什么东西作为我的所依,所以才会有把各种各样的有
: 的、无的当做是“我”的理论出来。可见众生可悲、可怜、可叹。

r****n
发帖数: 7315
7

如果‘你’知道‘我’其实是受不到任何伤害的,你就不会惶恐了。 :)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19:17:26 2016, 美东)
:
: 非常
: 的有
: 不是这样
: 不只是因为知道”无我”会惶恐,只要任何会伤害到”我”的都会惶恐
: 例如,
: 有人骂你,就会生气。 (不管旁边是否有人说有我、无我)

f*******8
发帖数: 3612
8

大概同意你的说法。
我那是根据fivestone的字面表述推论。
本来多少也有点让他澄清的意思。应该先让他澄清。
----------
不过,如果进一步的话,伤害和惶恐不仅仅是来自外部,实际上
人是一直惶恐的,只是通常人们注意不到。
所以即使没人骂你,没人打你,没人说无我,有人说无我,人也都是一直忙个不停的。
这应该是都听说过、知道的。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19:17:26 2016, 美东)
:
: 非常
: 的有
: 不是这样
: 不只是因为知道”无我”会惶恐,只要任何会伤害到”我”的都会惶恐
: 例如,
: 有人骂你,就会生气。 (不管旁边是否有人说有我、无我)

f*******8
发帖数: 3612
9

如果能证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中间阶段其实还是可以缓解很多的的,对吧,不是突然完全就究竟涅槃了。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你’知道‘我’其实是受不到任何伤害的,你就不会惶恐了。 :)

g****u
发帖数: 252
10
请问如何破除惶恐?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五石法友说得好
相关主题
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新人求解惑
杂含读记: 五蕴何以无常到底什么是“无我”?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f*******e
发帖数: 5594
11
对“无我”的恐惧是因为我执造成的,任何对“我”可能造成的伤害,都会产生“无我
”的恐惧。而对“无我”实相的认知是对我执的彻底打破,所以是对“我”的一种极大
的伤害。众生往往无法完全接受无我的实相,即使在表面上同意这样的道理,但在深层
的内心仍然是对“无我”排斥的。这样的内在排斥再表象上会以各种隐晦的方式表现出
来,而“我”可能并不自知。
比如一个人在临终之时,如果告诉他,他的灵魂会升到天堂,得到永生,那么他的心灵
是会得到巨大的安慰。所以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是“有我”的,或梵我不二,或
与上帝同在等等。而“无我”是与“我”的愿望完全违背的。

抓取
始种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能证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 这中间阶段其实还是可以缓解很多的的,对吧,不是突然完全就究竟涅槃了。

f*******8
发帖数: 3612
12

我其实是注意到了你的这个思路,这个思路是从某些人那里过来的,因为他们偏狭地理解
因缘法,(实际上他们无法区分因缘法和物理学相互作用的差别,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
)。
他们自己通过想象,来谈论有我、无我、真我、假我、假名我。(我也不想说某一流
派,因为,我认为他们还不值得称为流派。流派在我眼里,比如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什么
的,各算一个流派,都是有成就的。)那些人根本没什么真实成就,自己给自己加
title。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说一个吧:实际上就是落入断灭见。
如果要排除断灭见,就害怕,以为又回到常见,以为又常了。
他们实际上就是在想象中的有我-无我,常、无常两级里震荡,找不到说话的根据。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对“无我”的恐惧是因为我执造成的,任何对“我”可能造成的伤害,都会产生“无我
: ”的恐惧。而对“无我”实相的认知是对我执的彻底打破,所以是对“我”的一种极大
: 的伤害。众生往往无法完全接受无我的实相,即使在表面上同意这样的道理,但在深层
: 的内心仍然是对“无我”排斥的。这样的内在排斥再表象上会以各种隐晦的方式表现出
: 来,而“我”可能并不自知。
: 比如一个人在临终之时,如果告诉他,他的灵魂会升到天堂,得到永生,那么他的心灵
: 是会得到巨大的安慰。所以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是“有我”的,或梵我不二,或
: 与上帝同在等等。而“无我”是与“我”的愿望完全违背的。
:
: 抓取

c***h
发帖数: 2262
13

也就是如何灭苦
佛陀说,我所教导的只有苦与灭苦
你是在问,”何谓佛法”了
总合阿含,一句话,四圣谛
我借用佛陀在须深经的回答,及佛陀成佛过程来回答
首先,要理解因缘法、现观(内观、如实知见)因缘法 (法住智)
观察苦(惶恐)怎么形成(集) 苦(惶恐)怎么寂灭 (灭)
其实也就是现观五蕴的运作(苦、惶恐),不实而生,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
但这有难度,要有一定程度的定慧,一般的观察无法有效现观五蕴(或因缘法)
定 : 近行定 初禅~四禅
慧 : 方向对准涅盘 (灭苦,灭掉惶恐),体会它。也就是四圣谛、因缘法、八正道
先观察到集、灭 (因缘法,法住智)
但这还不能断贪爱,断苦(惶恐)
要时时正思维 味患离,培养强大出离心(离苦,离惶恐 的心)
时时现观集灭,正思维味患离, 培养智慧的积粮,
时日久了,突然断贪爱,然后断无明,自证圣果,究竟灭苦(惶恐)。
有些人很快,可能出离心很强大吧,有些人较慢。
佛陀由观察因缘法到解脱,一夜
舍利弗,两周
大目健莲,一周
多数人,有一搭没一搭。
佛陀提出”四念处”的方法现观五蕴(因缘法)
佛陀遗教是要大家修习”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
以上(包含各帖)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而已

【在 g****u 的大作中提到】
: 请问如何破除惶恐?
f*******e
发帖数: 5594
14
呵呵,我只是根据自己对原始佛法的理解提出这样的看法,如果别人有更好的看法我当
然也会参考和接受。
关于断灭见,我的想法是,对于一个虚妄的“我”的假名的否定,不构成断灭见。断灭
是对一个“有”的东西(不一定是绝对的“有”),认为是“无”(绝对的无)才叫断
灭。而一直就没有的东西,说它没有,只是说出了实相,怎么能是断灭呢?
“我”作为一个概念,如果从五蕴实相的角度来理解是比较简单的,它就是一个因缘聚
合的假名(概念法)。而佛法中为什么会讲非常、非断,那是说的五蕴实相本身。五蕴
的存在是符合中道的非常非断,而中道是对缘起法的另一种理解,因为实相上是缘起的
,所以才会是非常由非断。而又因为是缘起的,所以是无我的。

理解
什么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其实是注意到了你的这个思路,这个思路是从某些人那里过来的,因为他们偏狭地理解
: 因缘法,(实际上他们无法区分因缘法和物理学相互作用的差别,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
: )。
: 他们自己通过想象,来谈论有我、无我、真我、假我、假名我。(我也不想说某一流
: 派,因为,我认为他们还不值得称为流派。流派在我眼里,比如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什么
: 的,各算一个流派,都是有成就的。)那些人根本没什么真实成就,自己给自己加
: title。
: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说一个吧:实际上就是落入断灭见。
: 如果要排除断灭见,就害怕,以为又回到常见,以为又常了。

f*******8
发帖数: 3612
15

这些我觉得类似文字障,他们提出假名我(这个假名我的说法,古代也有,但是用法不一
样,我觉得古代说的是“假名为我”,现代人以为可以简化,就变成“假名我”。
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实际上,即使退一步说,真实的问题(可以导致实修的问题)是,你说那个“我”是没
有的,为什么我总是感觉有个我?这个感觉如何产生?
观察这个,应该是可以导致实修的。
如果我觉得有我,别人说无我,然后我就信了“无我”,那叫迷信,这是违背佛的教导
的,
佛不是说了么,不要因为是我说的就信,要自己观察。
辩论假名我、真名我,我觉得是那些着魔的人说的话。
我认为这其实只是思辨,不是真实的缘起法。
人们一方面同意佛说的“缘起法甚深”,一方面又认为缘起法其实就像
物理学里的物质相互作用一样,很容易理解。都不觉得矛盾。这个。。。好像很怪啊。。
况且,把这些理解当真实,也不能让人克服恐惧。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我只是根据自己对原始佛法的理解提出这样的看法,如果别人有更好的看法我当
: 然也会参考和接受。
: 关于断灭见,我的想法是,对于一个虚妄的“我”的假名的否定,不构成断灭见。断灭
: 是对一个“有”的东西(不一定是绝对的“有”),认为是“无”(绝对的无)才叫断
: 灭。而一直就没有的东西,说它没有,只是说出了实相,怎么能是断灭呢?
: “我”作为一个概念,如果从五蕴实相的角度来理解是比较简单的,它就是一个因缘聚
: 合的假名(概念法)。而佛法中为什么会讲非常、非断,那是说的五蕴实相本身。五蕴
: 的存在是符合中道的非常非断,而中道是对缘起法的另一种理解,因为实相上是缘起的
: ,所以才会是非常由非断。而又因为是缘起的,所以是无我的。
:

f*******e
发帖数: 5594
16
说“我”是一个假名,是说这个概念是一个组合概念,这种组合概念是在我们的思维和
语言中经常用到的,但我们通常情况并不觉知。比如,我们说一个苹果,其实在我们的
大脑中是椭圆形的、红色的、甜的、脆的等等这些特性的组合。但这样一些特性组合的
东西,只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存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苹果这样一个概念,只是为了我
们交流和记忆方便。
“我”的概念也是一样,它也是由一堆复杂的特性组合而成的概念,我们把它称为“我
”,这个“我”也是理想化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觉知上,记忆上
,语言表达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在我们的觉知之外,另有一个“我”,而是我们这种觉
知就是“我”。
这种对“我”的观察与觉知是实修的起点,也是实修的终点。因为即使对于三果阿那含
都没有完全断除这样的“我”,而必须借助身坏命终之时的帮助,才能彻底断除。
对于“缘起甚深”的说法,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前面说的,是根植于我们内心
极深层的我执。

不一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些我觉得类似文字障,他们提出假名我(这个假名我的说法,古代也有,但是用法不一
: 样,我觉得古代说的是“假名为我”,现代人以为可以简化,就变成“假名我”。
: 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 实际上,即使退一步说,真实的问题(可以导致实修的问题)是,你说那个“我”是没
: 有的,为什么我总是感觉有个我?这个感觉如何产生?
: 观察这个,应该是可以导致实修的。
: 如果我觉得有我,别人说无我,然后我就信了“无我”,那叫迷信,这是违背佛的教导
: 的,
: 佛不是说了么,不要因为是我说的就信,要自己观察。

f*******8
发帖数: 3612
17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错的。明显没有达到任何关于唯识宗的内核。
谈缘起法而不涉及唯识宗,我觉得都是表皮。
我不接受,是因为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是佛法的核心,是表皮。
在中国佛教来讲,这种空,只是析法空,不属于真空妙有的空。
你接受,大概你认为这是最好的解释。
只好这样了。
觉得你后面的和前面的不太一致,不过也不好再深谈了。
祝好。。。
我想大家都应该、也只好接受这种认识的不一致,会长期存在。。。。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说“我”是一个假名,是说这个概念是一个组合概念,这种组合概念是在我们的思维和
: 语言中经常用到的,但我们通常情况并不觉知。比如,我们说一个苹果,其实在我们的
: 大脑中是椭圆形的、红色的、甜的、脆的等等这些特性的组合。但这样一些特性组合的
: 东西,只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存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苹果这样一个概念,只是为了我
: 们交流和记忆方便。
: “我”的概念也是一样,它也是由一堆复杂的特性组合而成的概念,我们把它称为“我
: ”,这个“我”也是理想化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觉知上,记忆上
: ,语言表达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在我们的觉知之外,另有一个“我”,而是我们这种觉
: 知就是“我”。
: 这种对“我”的观察与觉知是实修的起点,也是实修的终点。因为即使对于三果阿那含

c***h
发帖数: 2262
18

“我”、维护”我”, 好像是生物本能
我觉得为了维护生物个体的生存(恒常不变的生存下去),为了该类物种的生存延续
因此大自然设计出这种身心反应的机制 -- 我们称为”我” (也许有人叫自私)
”我”这种身心反应的机制,在我们面对各种危险情况时,时时警觉做出反应
以免大自然或任何的危险会伤害生物体
没有这种身心反应的生物,在演化的危险路上应该绝种了,不会生存下来
有这种反应的生物,继续加强、演化,一路生存下来
例如,
有人打你,身心反应是一剎那马上愤怒,准备捍卫,接着甚至可能打回去
有好的东西,马上一剎那占为己有,愈多愈好
这些身心反应是要保护生物体不受伤害(嗔),或制造有利生存的条件(贪),以便继续生
存下去。
这些身心反应是很真实的天生习惯
是不是一种”概念法”(我指脑中先想象出有个”我”,然后再维护它)? 我不确定
我倾向不是
我倾向,不管脑中有没有先建立这种概念,身心都会第一剎那立刻反应该有的习惯,连
”想”都没有
我的意思是,遇到事情时,并不是先建立”我”的概念,然后为了维护”我”而下指令
而是连”建立”我”的概念”的时间都没有,就在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中完成该下的指
令了
我们建立理论来modeling这种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时,称它为”我”
但在这种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之后,的确有可能接着建立一个概念上的”我”
以延续前述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
 这时,会”想”各种情况— 这个生物体(“我”的概念)受伤害了,那个
生物体(“人”)伤害”我”
拒绝伤害(苦),但已经伤害了,拒绝拒绝(嗔)
 说话时,为了方便,建立一个”我”的概念词汇
 连想到死后,都先建立一个”我”的概念,然后想,”我”死后到哪里去
“我”前生是甚么
………..
一旦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运作,整个身心(名色)都有可能笼罩在”我”的概念之下
“想”笼罩在”我”的概念下运作 “感受”笼罩在”我”的概念下运作 ….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说“我”是一个假名,是说这个概念是一个组合概念,这种组合概念是在我们的思维和
: 语言中经常用到的,但我们通常情况并不觉知。比如,我们说一个苹果,其实在我们的
: 大脑中是椭圆形的、红色的、甜的、脆的等等这些特性的组合。但这样一些特性组合的
: 东西,只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存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苹果这样一个概念,只是为了我
: 们交流和记忆方便。
: “我”的概念也是一样,它也是由一堆复杂的特性组合而成的概念,我们把它称为“我
: ”,这个“我”也是理想化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觉知上,记忆上
: ,语言表达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在我们的觉知之外,另有一个“我”,而是我们这种觉
: 知就是“我”。
: 这种对“我”的观察与觉知是实修的起点,也是实修的终点。因为即使对于三果阿那含

c***h
发帖数: 2262
19

你们继续 我只是插个话
唯识,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阿含本身其实是很朴素的,没有像后世一样对很多名词解释很深很细
我个人对大乘的不满主要是伪造经典 觉得佛弟子修行人怎么可以这样不诚实
另外对造神运动(菩萨宗教信仰)也有点微词 但可以理解有其时代及传教上需要
但对于大乘佛法理论诠释的深入细微,并没有排斥
也听说唯识解释一些事情很丰富详细 许多人很称赞
我个人对大乘深入解释的理论不排斥
好奇问一下,唯识宗是怎么修行,它的方法、步骤 ?
在我观念里,了解修行方向步骤,想达到甚么目标,如何验证等等,这些比一些名词诠
释更重要许多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错的。明显没有达到任何关于唯识宗的内核。
: 谈缘起法而不涉及唯识宗,我觉得都是表皮。
: 我不接受,是因为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是佛法的核心,是表皮。
: 在中国佛教来讲,这种空,只是析法空,不属于真空妙有的空。
: 你接受,大概你认为这是最好的解释。
: 只好这样了。
: 觉得你后面的和前面的不太一致,不过也不好再深谈了。
: 祝好。。。
: 我想大家都应该、也只好接受这种认识的不一致,会长期存在。。。。

f*******e
发帖数: 5594
20
我说的只是从原始佛法角度的理解,只是提供参考,不是说谁都要一定接受。
关于唯识,我的理解,它是原始佛法到后期密乘佛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的一些概念
与原始佛法相去较远。而同时在藏传佛法中,唯识又被判为不了义。
我这篇说空的文章,就是试图说明“空”义在佛教不同时期的演变,可以说原始佛法是
从有我、梵我的起点到无常、无我的终点划了一个半圆,后期佛法是从无自性的起点到
有自性的终点划了一个半圆。唯识是在这个半圆的中点。
真空妙有的概念,早在婆罗门教就有之,在道教中亦有之。从缘起性空,到胜义有,是
后期佛法的发展特色,也是历史的必然回归。
大道至简,不同的宗教在终极理论上的差别是非常细微的;入道的法门有千千万万,但
最终的目标只有那样几种。越是复杂的理论,离最终的目标就越远。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错的。明显没有达到任何关于唯识宗的内核。
: 谈缘起法而不涉及唯识宗,我觉得都是表皮。
: 我不接受,是因为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是佛法的核心,是表皮。
: 在中国佛教来讲,这种空,只是析法空,不属于真空妙有的空。
: 你接受,大概你认为这是最好的解释。
: 只好这样了。
: 觉得你后面的和前面的不太一致,不过也不好再深谈了。
: 祝好。。。
: 我想大家都应该、也只好接受这种认识的不一致,会长期存在。。。。

相关主题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转)当下的力量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杂阿含经的涅盘观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杂阿含九五六经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f*******e
发帖数: 5594
21
我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是显意识的部分,一是隐意识的部分。隐意
识来自生物的本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的结果,对生物种群的稳定与繁衍起到必不可少
的作用。另一个是显意识的部分,这个显意识的出现应该首先是为了隐意识而服务的,
极大提高了生物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对于“我”的抓取大大超过了生
物本来的需求,并且由于高级觉受的产生,形成了苦的根源。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继续 我只是插个话
: 唯识,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 阿含本身其实是很朴素的,没有像后世一样对很多名词解释很深很细
: 我个人对大乘的不满主要是伪造经典 觉得佛弟子修行人怎么可以这样不诚实
: 另外对造神运动(菩萨宗教信仰)也有点微词 但可以理解有其时代及传教上需要
: 但对于大乘佛法理论诠释的深入细微,并没有排斥
: 也听说唯识解释一些事情很丰富详细 许多人很称赞
: 我个人对大乘深入解释的理论不排斥
: 好奇问一下,唯识宗是怎么修行,它的方法、步骤 ?

c***h
发帖数: 2262
22
没想到两位法友对大乘这么了解,佩服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16 14:38:14 2016, 美东)
我说的只是从原始佛法角度的理解,只是提供参考,不是说谁都要一定接受。
关于唯识,我的理解,它是原始佛法到后期密乘佛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的一些概念
与原始佛法相去较远。而同时在藏传佛法中,唯识又被判为不了义。
我这篇说空的文章,就是试图说明“空”义在佛教不同时期的演变,可以说原始佛法是
从有我、梵我的起点到无常、无我的终点划了一个半圆,后期佛法是从无自性的起点到
有自性的终点划了一个半圆。唯识是在这个半圆的中点。
真空妙有的概念,早在婆罗门教就有之,在道教中亦有之。从缘起性空,到胜义有,是
后期佛法的发展特色,也是历史的必然回归。
大道至简,不同的宗教在终极理论上的差别是非常细微的;入道的法门有千千万万,但
最终的目标只有那样几种。越是复杂的理论,离最终的目标就越远。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错的。明显没有达到任何关于唯识宗的内核。
: 谈缘起法而不涉及唯识宗,我觉得都是表皮。
: 我不接受,是因为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是佛法的核心,是表皮。
: 在中国佛教来讲,这种空,只是析法空,不属于真空妙有的空。
: 你接受,大概你认为这是最好的解释。
: 只好这样了。
: 觉得你后面的和前面的不太一致,不过也不好再深谈了。
: 祝好。。。
: 我想大家都应该、也只好接受这种认识的不一致,会长期存在。。。。

c***h
发帖数: 2262
23

另一个有趣的观察,说与法友听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而已)
我们脑中每次要决定事情时,很奇怪,都会受”恒常不变”的影响
例如,
你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想拥有它,买它时,
其实脑子,先定格一下,里面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想法,认为这房子会永恒不变的这么漂亮
于是,你买了
(虽然,理智上你知道这”恒常不变”不是事实)
例如,
看到有个帅哥美女,想爱他时
其实脑子,会先定格一下,里面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想法,认为这种美会永恒不变的这么
漂亮
于是,你的心就投入,爱下去
(虽然,理智上你知道这”恒常不变”不是事实)
当没有”恒常不变”的想法,我观察,脑中很难下指令做决定
下指令该喜欢或不喜欢……….等等
甚至,连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 – “我”, 都会延迟、不确定
没那么快的反射动作了
可能是因为”永恒不变”,是造物者要控制、影响生物体生存下去(“我”的展现)的一
种内在关键机制
“永恒不变”被打破,我们就打败造物者设计的机制了
愈来愈有趣
原来现观无常(正念、念住观察无常)、正思维无常,威力这么强大
八正道 似乎真的有些威力
另外,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较接近人类思维的机器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是显意识的部分,一是隐意识的部分。隐意
: 识来自生物的本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的结果,对生物种群的稳定与繁衍起到必不可少
: 的作用。另一个是显意识的部分,这个显意识的出现应该首先是为了隐意识而服务的,
: 极大提高了生物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对于“我”的抓取大大超过了生
: 物本来的需求,并且由于高级觉受的产生,形成了苦的根源。

c***h
发帖数: 2262
24

漂亮
这似乎有点像,我们不要直接正思维”无我”,以此正面来攻击”我”
而是绕道敌后,把敌人的指挥官先杀了,让敌人的大军溃散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一个有趣的观察,说与法友听
: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而已)
: 我们脑中每次要决定事情时,很奇怪,都会受”恒常不变”的影响
: 例如,
: 你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想拥有它,买它时,
: 其实脑子,先定格一下,里面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想法,认为这房子会永恒不变的这么漂亮
: 于是,你买了
: (虽然,理智上你知道这”恒常不变”不是事实)
: 例如,

c***h
发帖数: 2262
25

所以,我对”我”怎么解释,各派有一些不同说法,没那么在意,
甚至对”空”的各家细微解释,不同说法,也没那么在意。
只要知道这人说的”空”是甚么意思,那人说的”空”是甚么意思,这样就够了
比较在意,修行上如何让它一刀毙命,背后的原理是甚么。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漂亮
: 这似乎有点像,我们不要直接正思维”无我”,以此正面来攻击”我”
: 而是绕道敌后,把敌人的指挥官先杀了,让敌人的大军溃散

f*******8
发帖数: 3612
26

简单知道一些,唯识修就是破七识为第一步,七识里又有前后差别,比如受、想二蕴。
然后再破123456、8.后面的次序不是很清楚,暂时也不关心。
都破了,就成佛了。有人说有第九识,有人说没有,我觉得(猜测)大概不是很重要,
没有实质差别大概只是强调某些差异时的不同说法。
即使前面的7识,也有阶梯,这是要高人负责指路。(这绝对是个人的体会)
我理解佛法在根本道理上都是相通的,我觉得我们的法门跟唯识是一致的,
因为唯识是理,可以涵盖很多方法。但是人们要是问起来,估计很多同修
没听说过什么唯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不过再多说就虚了,到此为止了,呵呵。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我对”我”怎么解释,各派有一些不同说法,没那么在意,
: 甚至对”空”的各家细微解释,不同说法,也没那么在意。
: 只要知道这人说的”空”是甚么意思,那人说的”空”是甚么意思,这样就够了
: 比较在意,修行上如何让它一刀毙命,背后的原理是甚么。

c***h
发帖数: 2262
27

- 这一句 我想是眼睛开始作用了(眼触,看到某些东西)
- 之前有一些五蕴运作及各种事务(有可能包含贪爱无明及外界事物) 因此产生眼睛运作
- 这回事
- 但不能说眼睛运作, 它来自哪里,它”本来”是甚么
- 之后有一些五蕴运作(有可能包含贪爱无明及外界事物)
- 但不能说眼睛运作, 它到哪里去了
估计这一经因为文字障碍,文字有点奇怪,明白的人少
我记得阿含中另有一经说明 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同这一经很像
但几乎不会有人不明白 不会有人误解 而两经是一个意思
那经说
两手拍掌产生声音
那”声音”不是原来藏在哪里,有个原本的样子,然后跑出来,
最后,”声音”去了哪里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是显意识的部分,一是隐意识的部分。隐意
: 识来自生物的本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的结果,对生物种群的稳定与繁衍起到必不可少
: 的作用。另一个是显意识的部分,这个显意识的出现应该首先是为了隐意识而服务的,
: 极大提高了生物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对于“我”的抓取大大超过了生
: 物本来的需求,并且由于高级觉受的产生,形成了苦的根源。

c***h
发帖数: 2262
28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
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
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
无我我所。』
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
,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
、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
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
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
- 这一句 我想是眼睛开始作用了(眼触,看到某些东西)
- 之前有一些五蕴运作及各种事务(有可能包含贪爱无明及外界事物) 因此产生眼睛运作
- 这回事
- 但不能说眼睛运作, 它来自哪里,它”本来”是甚么
- 之后有一些五蕴运作(有可能包含贪爱无明及外界事物)
- 但不能说眼睛运作, 它到哪里去了
估计这一经因为文字障碍,文字有点奇怪,明白的人少
我记得阿含中另有一经说明 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同这一经很像
但几乎不会有人不明白 不会有人误解 而两经是一个意思
那经说
两手拍掌产生声音
那”声音”不是原来藏在哪里,有个原本的样子,然后跑出来,
最后,”声音”去了哪里
c***h
发帖数: 2262
29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还灭(集灭),
现观缘起缘灭,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五蕴、五取蕴如梦幻泡影,剎那时顷尽朽,不实而生
没有哪个主体或甚么东西在主控制造它(无造作者), 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当然,没有主体或甚么东西在后面,也就没有”本来”是甚么,未来到哪里去
因为不是甚么都没有,也不是恒常存在,而是不实而生。
比较特殊,佛陀就用”空”这个字代表这样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脑袋一直认为五蕴、五取蕴是恒常的不变的,
就由观察因缘法的生起还灭(集灭),空,来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
(当然,这现象也包含微现像,剎那生灭,一阴灭,异阴升起,
但更宏观看,主要是”集” “灭”)
不断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其实就是打破”我”,这种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
由这反射动作而再次触发的”识”、”名色”,就整个都是受”我” (天生的生物习惯
反射动作)的影响在运作
“识”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识”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行”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行”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想” 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想”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受” 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受”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色” 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色”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但是,”触”是无常,环境是无常
五蕴、五取蕴是缘触而生, 不可能恒常不变
很可惜,我们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一直在告诉我们,这些是恒常不变
于是矛盾产生 (也就是苦产生)
怎么熄灭这苦? 就是让观念一致
怎么一致?
就是让自己知道,没有恒常不变这回事
也就是,既然如此无常,”触”无常,导致因缘集灭(含生灭)无常,
打破了”色受想行识”可以恒常不变的观念,打破了他们真的是恒常不变的存在下去的
观念
这就打破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也就是打破了五蕴就是”我”的观念了
只要有苦(也就是矛盾产生,且失败的总是”我”),就是非我
因为恒常(我)、无常(环境,触,及触产生的五蕴),两边在对抗
可惜,总是无常胜利,于是一直苦,不断苦
(当然,有时恒常(我)会胜利,我欲满足,很快乐)
佛陀一直说,不断说
色是无常,无常是苦(也就是,矛盾会产生,一直产生),
苦则非我(非”生物天生恒常”的观念)
(也就是,有矛盾,表示”生物天生恒常”的观念,一直受挑战了,不对劲了)
受想行识也如此
一切五蕴运作由那里开始,六入处,六触
所以修行,要由六根开始就防护、观察,不让一丝烦恼漏进来
这是灭苦之道的入手处
须深经说
先有观察因缘法而得的智慧(法住智),才会有涅盘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 如是我闻:
: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

f*******8
发帖数: 3612
30

生。
运作
我理解,识,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缘起法,如果不谈识之缘起,
而只是谈身体归尘土,原子变分子,分子聚合成身体,那跟物理学
没什么差别。
缘起甚深的一个例子,只要我们承认有天人,那种没有肉体的天人
存在,那么现代的生理学就崩溃了。比如,生理学认为我们看见东西
是因为光线,水晶体,视网膜。脑电波。然后才能看见。
但是天人没有水晶体,没有视网膜,光波也不会被他的视网膜所阻挡
而产生电脉冲,他照样看见。
这个识怎么缘起?
========
当然,说因此(天人能看)而导致生理学崩溃,可能还不一定,
人们会发明新的模型。(不过佛法和物理学、生理学的差别还不在此现象,
而在于对现象的认识方法。)
关键的问题是当代科学的方法是缺乏反观能力和方法,所以是主客二元论。
我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为方便故不可不信,为真实故不可全信。
(呵呵,最后这句话是加点调料)
。亦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 还灭(集灭),
: 现观缘起缘灭,
: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相关主题
直接指明涅槃是五蕴灭尽的经文轮回之说的产生
《杂阿含经》焰摩伽经允许\如来藏嘛?轮回是否无常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醒过来 (转载)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f*******e
发帖数: 5594
31
不敢说有多了解,只是一直希望理解大乘的思路和发展过程。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想到两位法友对大乘这么了解,佩服
: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16 14:38:14 2016, 美东)
: 我说的只是从原始佛法角度的理解,只是提供参考,不是说谁都要一定接受。
: 关于唯识,我的理解,它是原始佛法到后期密乘佛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的一些概念
: 与原始佛法相去较远。而同时在藏传佛法中,唯识又被判为不了义。
: 我这篇说空的文章,就是试图说明“空”义在佛教不同时期的演变,可以说原始佛法是
: 从有我、梵我的起点到无常、无我的终点划了一个半圆,后期佛法是从无自性的起点到
: 有自性的终点划了一个半圆。唯识是在这个半圆的中点。

f*******e
发帖数: 5594
32
是啊,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都会从恒常来考虑的,买一个东西,建一个东西,总
是希望它如初始一样,永远不会坏。我以前经常会做一些房子的装修,刚开始的时候,
会觉得刚装修好的一直不会坏,后来慢慢知道所有的材料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寿命的,或
5年,10年,或更长一些,但并不是永恒。再后来又慢慢觉得,其实刚装修好的东西就
已经开始坏了。我觉得体悟无常,在任何尺度上都是可以达到的。

漂亮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 还灭(集灭),
: 现观缘起缘灭,
: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f*******e
发帖数: 5594
33
对,总在找“本来”的思维,是希望有恒常,希望有我的。这和“种子”的思维是一样
的。有种子,就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就是本来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说植物从种子来,是觉得其中有一个隐含的“我”在延续。从“种子”来和缘起的
没有来处是不一样的。缘起的从此到彼,是“异阴相续”,从“种子”来,是有同种相
续的意思。

运作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 还灭(集灭),
: 现观缘起缘灭,
: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f*******e
发帖数: 5594
34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是分别的能力,是一种介于名色之间的作用。名色识相依才能
缘起后面的东西。
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只是从色法的角度说明世界的构成,这本身和佛法是不违背的,是
符合佛法的。但佛法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物理、生物中没有的。物理学本
来在追求基本粒子,追求统一场,希望宏观能与微观的统一,其实也是希望找到一个永
恒不变的最终宇宙法则,但这样的追求是失败的。我们这个宇宙中,不管是在哪个层面
,都是找不到这样一种恒常不变的东西的。
我们的所有感知都是基于六识,六识可以来自于我们现在这种肉身的晶状体,视网膜等
,也可以来自于比如像摄像头这样的电子装置,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们的识只是电
信号在我们大脑中的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就是“识”。那么,色法并不一定
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这种色法,名法也并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这种名法。
对于欲界的人,色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名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无色界的天人可
能是反过来(当然只是猜测)。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生。
: 运作
: 我理解,识,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缘起法,如果不谈识之缘起,
: 而只是谈身体归尘土,原子变分子,分子聚合成身体,那跟物理学
: 没什么差别。
: 缘起甚深的一个例子,只要我们承认有天人,那种没有肉体的天人
: 存在,那么现代的生理学就崩溃了。比如,生理学认为我们看见东西
: 是因为光线,水晶体,视网膜。脑电波。然后才能看见。
: 但是天人没有水晶体,没有视网膜,光波也不会被他的视网膜所阻挡

c***h
发帖数: 2262
35
大概知道你的意思
是说死后,没有肉体了,怎么解释?
很多现有理论(五蕴、因缘法…等等)都无法适用,于是现有理论有缺失,要补强
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从上述角度看,对,颇赞成
死后或当天人神仙没有肉体的时候,现有理论不足或无法适用
但据我所知的阿含,佛陀不谈死后如何,怎么解释之类
我看到的,不管理论或修行,佛陀就谈生前,死后好像很含混不提
也就是就只说人活着时候,有肉体时候,身心如何运作……..,如何灭苦
然后要求人这样观察现在活着的情况,这样修行
可能佛陀很务实,因为面对”活人”说法,所以也就”活人”的情况来解释、修行
那么死后呢? 或者当天人或神仙,没有肉体时怎么解释?
不知道 佛陀没说
我想那可能是另外一套理论与修行方法,与现有的佛法有极大差别
单就”肉体”(色)来说,就不是现在的”肉体”(色)
五蕴是否还是现在的五蕴,也很难说,很大的可能根本不是现在的五蕴
另一个角度,我们怎知天人神仙就没有他们认知上的”肉体”?
也许不是我们人类世界认知的”肉体”,但他们有他们的认知上的”肉体”也不一定
有另外的”自己存在的形式”(对应我们称的色)、
”外在感知对方的方式”(对应我们称的六根、触)、
”内在运作方式”(对应我们称的心念,受想行识)
鬼、天人神仙以甚么形式存在,如何运作等事,
以人的现状,要让人理解,可能就涉及科学讨论范围
目前科学研究也还没到那里,所以,不知道
我想,应该是与人类世界完全不同
佛陀知道不知道鬼、天人神仙以甚么形式存在,如何运作?
不知道佛陀知不知道
只知道他不谈
我想,也可能如果要谈,可能要花费很大的心力,说些目前活着的人很难理解,人也无
法观察的事物
而人要解脱,也不靠这些,靠观察五蕴因缘法就足够,于是不谈吧?
看起来可能是这样
所以,就目前阿含理论不足的部分,我认为,对
但,目前阿含里的理论已经足够解脱了
就像,要打破一面墙,用一根很粗造不好看的大榔头或大木头,用力敲,可以打破
嫌大榔头或大木头丑,是可以换成很漂亮的黄金榔头,反正也一样,用力敲就能打破墙
再说,某理论针对”没有肉体”这问题,看该怎么办,就提出理论这样这样解释
那死后、天人神仙的状态,我们所知有限,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问题呢
由”活着的人”的角度新提出的理论,有很大可能仍然不足,甚至还是错的
理论,永远有不足的时候
“识”的问题,
我所知,在阿含里,佛陀所提的”识”,是由”触”或者行动而引发、生起
这是我所知佛陀用”识”这个字时,他的用法
不只是肉体会引发”识”,心理活动也会引发”识”
就是,四识住
先要有其他四蕴的身心活动,才有”识”攀缘生出,
识,不会独立存在
缘起,就是不好的东西(指五蕴某些活动)触动了另一些不好的东西(五蕴的另一些活动)
“识”,看起来也不是第一个发生的源头。
开始是无明,然后”行”, ”识”怎么说也排第三
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先有六根活动触外尘,有行动才生”识”
也不是第一个发生的源头
也就是要深,”识”后面还有其他不是”识”的更深,
看起来好像是这样
我说的不一定对,只是我的看法。
可能…..是不是很多人要解释心理内部深处怎么会开始发动这些乱七八糟的身心活动
也是 很难详细解释内心深处源头
但我想,这可能不要用”识”这个字
用其他名词才不会混淆原来的”识”的用法 可以减少争议
对于死后”灵魂”(姑且这么称呼),或如何延续生前的一些事情(如记忆、贪爱)
一般我们会举佛陀在茶帝比丘经说的 : 那不是”识”
所以,佛陀说的”识”,不是用在这里,这样用法
估计那时也是一堆人要了解死后情况,连佛弟子也这样用”识”来解释死后延续的问题
但被佛陀阻止责备,而且骂得很难听,说他是愚痴
无论如何 怎么延续生前的一些事情(如记忆、贪爱)是一个问题
只是我看起来,佛陀认为不重要,不谈死后,所以还是不要套用目前的五蕴因缘法理论
比较好
一定要提,最好的方法就是另外提出理论
如果能融合现有佛陀说的(阿含)理论,那很好,很赞赏
缘起甚深,
因为这句话很模糊,甚么情况都能套用,无法说甚么
有可能说他观的生灭次数不够,也可能说后面还有些情况没观察到
也可能只是鼓励阿难不要轻视缘起法的说词
其实这句很模糊,我们不知道,对不对。
对于一般人,也能说缘起甚深,这也对。
因为禅定内观力不够
对一个稍有成就的修行者,也能说缘起甚深,这也对。
因为禅定内观力还是不够
对一个更有成就的修行者,也能说缘起甚深,这也对。
因为禅定内观力仍然不够
对阿罗汉,也能说缘起甚深,这也对。
因为禅定内观力有可能仍然不够强大
到底要怎么才够,从这句话缘起甚深,看不出来
有人观到每秒有几十次心念生灭,不过足以让他解脱了
有人上百次,有人上千次,有人上万次
有人百万次,有人上亿
反正,怎么都不够。
观察到上百万次的,也许没解脱呢
c***h
发帖数: 2262
36
比较好
我提一些试试
死后,虽然我们不知”灵魂”(姑且这样称呼)的”色”及各种运作如何来储存、运作生
前的记忆、贪爱
但死后总有某些东西在活动 来延续生前的记忆、贪爱
由这角度
接着,有活动就有辨识(识) -- 希望死后或天人真的也是这样运作
基于这假设
于是死后还是有某种与活着不太一样的”识”
f*******8
发帖数: 3612
37

不是,我说的时候,真的就是相信到处可以有很多无形的众生啊。
他们也能感知这个世界。
说实在的我根本没想到你会这么说,或者五石也是这个观点。
呵呵,如果这样,就跟我对佛的理解很不一样了。
我如果信佛,当然相信佛知道这些。这两个信是等价的
(或者说是共生的,有一个必有另一个)。
如果按你说的,佛不一定知道,那么你就不能相信六道轮回,等等。
没有轮回, 当然也就无所谓要不要解脱。
如果佛都不知道其他5道如何运作,关于轮回的所有说法就都只能是佛的猜想了,
这样,佛法就全部建立在猜想之上了,还谈什么如实观?
然后,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猜想来教育别人?
呵呵。。
差别太大了。。。。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大概知道你的意思
: 是说死后,没有肉体了,怎么解释?
: 很多现有理论(五蕴、因缘法…等等)都无法适用,于是现有理论有缺失,要补强
: 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 从上述角度看,对,颇赞成
: 死后或当天人神仙没有肉体的时候,现有理论不足或无法适用
: 但据我所知的阿含,佛陀不谈死后如何,怎么解释之类
: 我看到的,不管理论或修行,佛陀就谈生前,死后好像很含混不提
: 也就是就只说人活着时候,有肉体时候,身心如何运作……..,如何灭苦
: 然后要求人这样观察现在活着的情况,这样修行

f*******8
发帖数: 3612
38

怎么会一致呢,一致顶多是表面的。
现代物理学都是唯物主义,佛法是唯识,另一方面是唯心。
对世界的认识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是分别的能力,是一种介于名色之间的作用。名色识相依才能
: 缘起后面的东西。
: 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只是从色法的角度说明世界的构成,这本身和佛法是不违背的,是
: 符合佛法的。但佛法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物理、生物中没有的。物理学本
: 来在追求基本粒子,追求统一场,希望宏观能与微观的统一,其实也是希望找到一个永
: 恒不变的最终宇宙法则,但这样的追求是失败的。我们这个宇宙中,不管是在哪个层面
: ,都是找不到这样一种恒常不变的东西的。
: 我们的所有感知都是基于六识,六识可以来自于我们现在这种肉身的晶状体,视网膜等
: ,也可以来自于比如像摄像头这样的电子装置,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们的识只是电
: 信号在我们大脑中的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就是“识”。那么,色法并不一定

f*******8
发帖数: 3612
39

这点我同意。从各个角度和场合体会无常,确实是有益处的。。。
不过,你对断灭论的判断和我不一样。。。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都会从恒常来考虑的,买一个东西,建一个东西,总
: 是希望它如初始一样,永远不会坏。我以前经常会做一些房子的装修,刚开始的时候,
: 会觉得刚装修好的一直不会坏,后来慢慢知道所有的材料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寿命的,或
: 5年,10年,或更长一些,但并不是永恒。再后来又慢慢觉得,其实刚装修好的东西就
: 已经开始坏了。我觉得体悟无常,在任何尺度上都是可以达到的。
:
: 漂亮

t******g
发帖数: 17520
40
说句实话, 你们的回帖排版在歪脖上看就是shi,原文和回话都混在一起, 一锅酱
相关主题
醒过来 (转载)杂含读记: 五蕴何以无常
空性(二)ZT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
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新人求解惑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f*******e
发帖数: 5594
41
我理解cpath的意思。但我自己是相信有天人等其他的生命形式存在的。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点我同意。从各个角度和场合体会无常,确实是有益处的。。。
: 不过,你对断灭论的判断和我不一样。。。

f*******e
发帖数: 5594
42
我说一致是指在色法的方面,物理学也说运动、变化、无我,这与佛法是一致的,不矛
盾的。因为我相信的佛法是唯物、唯心的统一与超越。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点我同意。从各个角度和场合体会无常,确实是有益处的。。。
: 不过,你对断灭论的判断和我不一样。。。

f*******e
发帖数: 5594
43
呵呵,手机上还是不适合看论坛。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说句实话, 你们的回帖排版在歪脖上看就是shi,原文和回话都混在一起, 一锅酱
:

t******g
发帖数: 17520
44
勉为其难看了一下, 我觉得freeman攻击的地方是对的, 但是攻击的方法和力度都是
问题
不过你的头贴还是不错的
手机上的排版清楚吗?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手机上还是不适合看论坛。
f*******e
发帖数: 5594
45
哪里的头贴啊?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勉为其难看了一下, 我觉得freeman攻击的地方是对的, 但是攻击的方法和力度都是
: 问题
: 不过你的头贴还是不错的
: 手机上的排版清楚吗?

t******g
发帖数: 17520
46
就是这一串贴的头贴啊
你不是要讲空吗?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哪里的头贴啊?
f*******8
发帖数: 3612
47
我最近在体会一个事情,(这可能是很多人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做了的,或许是因
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造成的。)。
这个事情就是,在很多(如果不说大部分)情况下,人并不是完全可以沟通的。
在不能完全沟通的情况下,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相处,以及设立期待值。
这个问题之所以成问题,对我来讲,也因为以前碰到大概两个人可以百分百了解我。
所以助长了我的某些惯性习惯。说不上好,或不好。
碰到问题后,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期望值是不现实的。
不需要百分百沟通,也应该可以自如地活着。
我会用一种陌生的眼光从新看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勉为其难看了一下, 我觉得freeman攻击的地方是对的, 但是攻击的方法和力度都是
: 问题
: 不过你的头贴还是不错的
: 手机上的排版清楚吗?

f*******e
发帖数: 5594
48
这意思啊,呵呵。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这一串贴的头贴啊
: 你不是要讲空吗?

t******g
发帖数: 17520
49
“自己”都还没“看透”的话, 看世界和人是要打折扣的, 心不静是看“不清楚”的
打个比方,
一些言语对某人来说就是屎, 可惜这个人不光用力扑上去吃, 吃完还打包带走。。。。
其实大家都挺会这么做的, 包括我自己。
所以可能可以这样说, 无时不刻用一种“重生”的眼光去看“重生”的自己
孔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 佛陀是秒秒观照, 绵棉密密, 当然这个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
可以练成的。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最近在体会一个事情,(这可能是很多人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做了的,或许是因
: 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造成的。)。
: 这个事情就是,在很多(如果不说大部分)情况下,人并不是完全可以沟通的。
: 在不能完全沟通的情况下,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相处,以及设立期待值。
: 这个问题之所以成问题,对我来讲,也因为以前碰到大概两个人可以百分百了解我。
: 所以助长了我的某些惯性习惯。说不上好,或不好。
: 碰到问题后,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期望值是不现实的。
: 不需要百分百沟通,也应该可以自如地活着。
: 我会用一种陌生的眼光从新看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

t******g
发帖数: 17520
50
你认为的是什么意思?LOL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意思啊,呵呵。
相关主题
到底什么是“无我”?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转)当下的力量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t******g
发帖数: 17520
51
空性的诚实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Integrity of Emptines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以佛陀教言之精深,对于评估智慧却有一则简单的测试。他说,有些事你虽不
乐为,但知其将引生乐果,有些事你虽好为,但知其将造就苦果; 在多大程度上你能使
自己行前者而避后者,便决定了你的智慧程度[1]。
这项智慧的评估准则,来自于佛陀的一则洞见,即: 有动机的行动[业]在塑造
我们的悲喜痛乐等体验上,起着根本的作用。既然行动如此重要,又备受误导,智慧在
促行真善之业时,必须机智有方,巧胜短视偏见,趋向持久之乐。
由于佛陀从业果角度审视一切经验,从粗糙到精细,他的智慧评估原则也适用
于一切层次,从简单的布施,到空性的智慧,直至解脱。该原则在各层次上之所以明智
,因其有效。你的行为与引生乐果与否,是大有干系的。条件是必须诚实: 即,愿意诚
实地审视行为的后果,当造成伤害时予以承认,并改正行为,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个评估智慧的标准,其瞩目之处在于它的直接与平实。这或许出人意料,因
为我们多数人并不认为佛陀的智慧如此具常识性,如此直截了当。“佛家智慧”一词给
人的印象,反而指一套公然违背常理的抽象而悖论性教说——空性为其突出范例。我们
听说,空性意味着万物无本质上的存在性。换句话说,在终极层次上,事物并非我们常
规认为的“事物”,而是一些过程,与它们所依赖的其它一切过程不可分离。这是一个
哲学上精致而引人遐思的概念,不过它对你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起身禪修提供不了明显的
动力,对你戒除一个毁灭性的恶习也无济于事。
举例来说,你若耽于酗酒,这并非是因为你觉得酒精本身有什么实质性,而是
因为在你的估算里,酒精的立得快感之价,重于它对人生造成的长远性破坏。这是一个
普遍原理: 执取与瘾习并非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决策的问题。我们执取于某些
事物与行为,并非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是什么,而因我们以为它们对我们的快乐能做什么
。如果一味高估其乐,低估相随之苦,无论我们认为其终极意义是什么,照样执取。
由于这个问题属于策略性范畴,其对治也必然有策略性。瘾习与执取的戒离之
道在于,对行动[业]的力量与其能够达到的喜乐程度,扩展领悟力,藉此重新训练你的
设想与动机。这意味着学会更为诚实、敏感地面对你的行为与果报,同时,让自己设想
与把握另一条道,它趋向更多喜乐、更少过患。形而上学的观念有时也可以接受,但至
多处次要地位,多数情形下它们是不相干的。即便你认为酒精与酒酣之乐无实质存在性
,只要你以为酒乐大于其害,仍将求之不舍。形而上学的空性概念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你若把酗酒之害与受害者视若无物,即可滋长继续酗酒的藉口。因此,形而上学式的空
性教说似乎过不了佛陀本人提出的智慧标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空性作为无实质存在的概念,与佛陀本人的空性教说甚少
相关。在最早的佛教文献——巴利经典之中,他的空性教导直接关乎业果、乐痛的问题
。按照这些教导理解与体验空性,需要的非是哲学的精致,而是个人的诚实——愿意坦
承你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与随之而生的利害果报。因此,这个版本的空性,与长养能
够通过佛陀的常识性标准的那类智慧是极其相关的。
佛陀的空性教导——保存于两部大经与数部小经之中——以三种突出的方式定
义空性: 作为一种禪定方式、作为六根与六尘[六种官感及其对象]的一种属性、作为一
种定境。尽管这几种空性形式定义各异,它们终归于同一条灭苦之道。为了理解这一点
,需要对空性三义逐一审视。我们会发现,空性的每种形式,都把佛陀检验智慧的常识
性标准,应用于观察心的细微动态。不过,为了理解如何把该准则应用于这等精细层次
,我们首先必须懂得如何把它应用于粗显层次。为此,最佳的入门指导乃是佛陀对幼子
罗睺罗的教诫,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智慧。
观察日常行为
佛陀教诫当时年方七岁的罗睺罗,以自己的意、语、行为镜。换句话说,正如
人们观镜以检视脸面之污,罗睺罗当以自身之业[行为]为镜,检视内心不净之处。行动
前他应当预想其后果。若发现将对己对人造成伤害,则不应作此业; 若未发现伤害性,
则可行之。在行动期间,若发现造成了意外伤害,则应停止。若未发现伤害性,则可继
续。
事后他若发现该行为生成任何长期性伤害,应就此业与如何避免重犯,请教另
一位修行同道,接着决意不再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向自己敬重的人披露错误,不应有
耻辱感,这是因为,如果他开始对他们掩藏错误,不久也会开始对自己掩藏错误。另一
方面,对该行动若不见其伤害,他应当为自身的进步而喜悦,继续修持。
此等观想的正确名称,非是“自我的净化”,而是“业[行动]的净化”。把善
恶之评估从你的自我感上移开,在该处作评估,会使你受制于自满与自责。反之,你直
接关注行为本身,在此处作评估,能使你从错误中学习,从正业中找到健康的喜乐。
如此连续观照时,可以起不少作用。首先最重要的是,此举迫使你对自己的动
机与行为后果保持诚实。此处的诚实指一个简单的原则: 事后不添加合理化藉口,掩饰
实际作为,也不透过否认,试图减少实际作为。由于你的这种诚实所针对的事实范围,
通常人们的反应是耻辱或畏惧,这比单单承认事实要求更高。它还需要道德上的诚实。
这就是佛陀何以强调道德为智慧的先决条件,并宣称最高的道德原则为戒谎言之故。你
若对令人不舒适的事实不养成坦承的习惯,整个真相将对你隐而不现。
这类观想的第二个作用在于深化理解自身行动[业]的力量。你看见,自己的行
动与乐痛果报之间的确大有干系。第三,你练习如何不带耻辱或悔恨感从错误中学习。
第四,你意识到,评估自己的行动时越诚实,越有力量朝正面方向改变自己。最后,你
得以长养慈悲之心,这是因为你下决心只依照不伤害任何人的动机行动,并且把连续专
意地培养无害之业的技能,作为你的首要目标。
这些课程对于长养合乎佛陀所定之评估标准的那类智慧,都是必要的; 实际上
,它们与空性的第一种含义——作为一种禪定方式——直接相关。此种空性,从根本上
讲,就是把教诫罗睺罗审视日常行为的做法,直接延用于审视内心辩识[认知]的动作。
空性作为一种禪定方式
作为禪定方式的空性为空性三义中最基本的一类。这个背景下的空性,意味着
“空于扰动” ——换个说法是空于张力。摄心入定,接着审视你的定境,寻找该境界
内部是否存在细微的扰动或张力。当你找到某种扰动时,便跟踪它找到本定境立足的辨
识——即,心理标记或辨认的动作。接着,你放下那个辩识,转入一种更精细、内部扰
动更少的定境。
在解释此种空性的经文中(中部MN121《空小经》),佛陀首先引入一个比喻。
他与阿难的住处,过去曾经是废弃的宫殿,如今是寂静的寺院。佛陀命阿难观察并欣赏
寺内如何空于旧时宫殿的扰动——金银、象马、成群男女——惟有比丘共修禪定之相的
扰动。
以这个观感为比喻,佛陀进而描述作为禪定方式的空性(巴利文寺院、居处
一词vihara——亦有“态度”、“方式”之意,故此强化了该比喻——原注)。他讲述
一位在野外禪定的比丘,专注于自己正在野外。他令心定驻并欣赏此种“野外”的辨识
。接下来,他在心理上退后一步,观察并欣赏此种辨识模式如何空无他已脱离的村居生
活之扰,惟有与“野外”辨识相关的扰动——比如对野外危险的任何情绪反应。如佛陀
所说,该比丘准确地观察到此种辨识模式之下何种扰动不存在; 对尚存的扰动,他准确
地观察到:“有此。” 换句话说,他对存在之事不增不减。这是他进入某个纯净无扰的
禪定空性的方式。
接下来,注意到对“野外”辨识的专注动作本身带来的扰动,该比丘放下这个
辨识,代之以一种更精细、激起更少扰动的辨识。他选择地元素[地大,地界],在内心
除去山丘峡谷等与地相关的细节,只剩下地性。他重复类似于野外辨识的过程——在“
地”的辨识中定驻下来,充分欣赏它,接着后退一步,注意到与“野外”有关的扰动现
已消失,惟有与“地”的单一辨识相关的扰动。
接下来,他对越来越精细的辨识施以同样过程,定驻于无色界禪那: 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接下来定驻于无所缘[无对象]的觉知。
最后他看见,即便这种无所缘的觉知定境亦由造作、意志而生,便放下了继续
以心造作任何事物的欲望。如此他便从感官之欲、有生、观念、无明等能够“泛泡”成
为进一步缘起的心漏之中解脱。他观察到,这种解脱仍具有来自六种感官域场的扰动,
但它空无一切漏、一切再造苦与张力的潜能。佛陀下结论说,这便契入了清净[纯净]、
真如[不失真]、殊胜、无上的空性。
在这整个描述之中,空性意味着一件事: 空无扰动或张力。禪修者要学会把无
扰动当作正面的成就加以欣赏,把剩下的由心造作的扰动,无论何等微妙,视为必须消
解的问题。
当你懂得了,扰动实为一种形式精细的伤害,这时你就看见了此种空性描述
与佛陀对罗睺罗之教诫两者间的相关性。与其把禪定境界视为本体或自我价值的评估—
—比如成就一个更纯净、更扩展、更与造物之源合一的自我——该比丘仅仅从业与果的
角度作观。佛陀对罗睺罗关于业的广义评论,在这个禪定层次依然适用。
此处的业[行动],即是构成你这个定境基础的辨识。藉着连续重复的分辨动作
,直到你对它彻底熟悉,进而定驻于该境。正如罗睺罗观察对己对人的粗相伤害,藉此
发现自己行动之果报,此处你观察心理动作造成多少扰动,藉此发现入定所缘之辨识的
果报。随着对扰动的感知,你可以改变心理动作,把定力移至一种更精细的辨识上,直
到最终能停止一切心态的造作为止。
此种禪定修持的核心,包含着自罗睺罗教诫衍生而来的两个重要原则。首要原
则是诚实: 能够不加修饰、否认,不对现存的扰动添加任何注解,同时又不试图否认其
存在。此种诚实的一部分在于,对事物能够单看其业与果,而不把“我是”的自满读入
其中。
原则之二为慈悲——即,止息苦的愿望——它表现于,无论何处你找到苦与扰
动,便不停地尝试弃绝其因。此种慈悲之效力不仅有益于自身,也延及他人。当你不再
受累于苦时,也较少成为他人的负担; 需要时你更有可能助人一肩之力。诚实与慈悲的
原则便是如此支持着智慧哪怕最精细层次的表达,一直到解脱。
此种无扰的空性境界,其长养过程未必平缓直接。它不断要求具备放弃执取所
必要的意志力。这是因为,为了领悟禪定辨识是一种行动,基本的一步是学会定驻、耽
溺其中——换句话说,彻底沉浸于它,甚至达到执取的地步。这是止禪的作用之一。你
若不学会充分享受禪乐以达到持续入定的地步,便不会熟悉它。你若不熟悉,对其后果
便不能升起洞见。
不过,除非你已按照罗睺罗教诫加以修练,摆脱了粗相层次的执取,即便你通
过对定力的执取,获得了对扰动的洞见,它仍缺乏诚实。由于你尚未修习粗相执取的克
服之道,便不能以可靠方式撬离你的细相执取。首先你必须培养自审业果的道德习惯,
透过亲身体验,坚信避免伤害的价值,无论它何等细微。只有那时,你才能够以清净、
真如的方式培养空性禪定的技能,它能够一路把你带到目标。
空性作为六根与六尘的属性
空性作为一种属性,被用于修持的出发点时,趋向一个类似的过程,只是途径
不同。空性作为禪定方式,专注的是扰动与张力的问题,空性作为属性,专注的是我与
非我的问题。作为禪定方式的空性起始于止,作为属性的空性起始于观。
佛陀在一部短经中曾经描述过此类空性(SNXXXV.85《空经》)。对话者仍为阿
难,他在经首发问: 世界以何种方式为空性[2]? 佛陀答,六根与六尘中的每一项,皆
空于我或任何属我之物。
此经虽未作进一步阐述,但其它相关经文表明,该洞见运用于修持,可有两种
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观想佛陀有关“自我”的教导以及“自我”观念如何可理解为心理
活动形式的教导。第二种方式是下一节将讨论的[第三义],即,长养对诸法非我的辨识
[3],以之为精细定境的立足点。不过,我们将会看见,这两种技巧终究仍归结为对第
一种空性的运用,即作为成就觉悟的禪定方式。
在言及“自我”时,佛陀拒绝说它是否存在,不过对心智如何在渴求的基础上
滋长起自我的观念,他却给过一个详细的描述。出于对喜乐的欲求,我们反复从事被佛
陀称为“造我”及“造属于我”[4]的活动,试图以此掌控我们的乐痛体验。由于“造
我”与“造属于我”实为行动,因此佛陀对罗睺罗的教诫同样适用。无论何时你造作它
们时,应当自审是否引致伤害; 如果是,你应当弃绝。
这门课在显著层次上,我们孩提时代早已学过。你若把属于姊妹的糖果据为己
有,则难免陷于争吵。她若个头比你大,那块糖果莫如不霸占。我们成长过程所受的实
际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发现围绕某件事物在何处构造起一种自我感有益,何处无益。
你若学会按照佛陀对罗睺罗的教诫,处理你的“造我”与“造属于我”之举,
你在这方面所受的教育便会大大精细起来,因为你发现,为了理解“自我”在何处为过
患、何处为资粮时,自己不得不更诚实、更有明辨、更慈悲。在粗相层次上,你发现尽
管在多数领域里“我”与“属我”的造作,只趋向无谓的冲突,在另一些领域里这类造
作却是有益的。引导你布施与持戒的“我”,是值得造作、值得作为一门技能加以把握
的。同样,能够对你的行为负起责任、能够甘为将来的大乐牺牲当前小乐的这类“我”
,也是值得造作与把握的。随着修持,这类“自我”引导着你远离伤害、趋向层次越来
越提升的喜乐。正是这个“自我”,最后引导你修习禪定,因为你看见了训练自己的念
力、定力、与明辨力的长远利益。
不过,随着禪定使你的敏感性精细起来,你开始注意到“造我”与“造属于我
”在内心引生的程度细微的伤害与扰动。它们能令你执取于宁静状态,以至于排斥任何
对“我的”宁静的侵扰。它们能令你执取于洞见,围绕“我的”洞见增长起骄傲。它们
将以这种形式妨碍进步,因为“我”与“我的”这类感觉,会使你盲目不见宁静与洞见
所立足的精细层次之苦。不过,假若你已依照佛陀对罗睺罗的教诫修习净业之道,便能
够欣赏学会连把宁静与洞见也视为空于我或属我[即非我、非我所]的优点。空性第二义
的精髓即在于此。当你把“我”或“我的”标签从哪怕你的洞见与心理状态中除去时,
你如何看待它们? 只以苦的升起、落下之态——即扰动的升起与落下之态视之,不另作
任何增减。随着继续以此种辨识模式深入禪定,你便采纳了第一种空性形式,即以之为
禪定的方式。
空性作为定境
佛陀教导的第三种空性——作为一种定境——基本上是利用空性为六根六尘属
性的洞见达到解脱的另一种方式。在一部经(中部MN 43《法义问答大经》)中对此有如
下描述: 一位比丘去静处坐禪,专意辨识六根六尘之空于我或属我。随着他跟踪该辨识
,它未把心引向直接解脱,而引向无色界禪中的无所有处,其中伴随着高度的舍离[平
等无偏]。
另一部经文(中部MN 106《不动利益经》)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到比丘享受
该舍离。若仅只继续享受,他的禪定不超过此境。但他若把舍看成一种行动[业]——造
作的、意欲的——他就能够寻找由它引致的细微之苦 [张力]。他若能观察到此苦仅在
自行升起、消逝,对之不另增减其它辨识,他便再次把空性当成了禪定方式。藉由不断
放下定境中找到的苦因,他最终达到最高形式的空性,不再有任何心理造作。
空性的智慧
因此,后两类空性至终回归第一类——作为禪定方式的空性——这意味着三类
空性终究指向同一个目标。无论把空性解释为空于扰动(苦/张力——原注)还是空于自
我,无论它们促进由止禪培养观禪、还是由观禪培养止禪,它们都使四圣谛之相应任务
的修持——了解苦、弃绝苦因、实现止息、长养止息之道——趋向完善。这些任务的完
成即成就了解脱。
该过程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从佛陀传与罗睺罗的净业原则衍生而来,将其用于
修持的每一步,从最初步到最精细。正如佛陀对罗睺罗说,这些原则乃是证得清净的不
二法门。尽管多数注疏中把句中的“清净”定义为戒德的纯净,佛陀对空性作为禪定方
式的讨论表明,清净一词在此处也有心清净与智清净之意。修持的每一个侧面皆从业果
角度加以观照,藉此加以净化,这等观照既有助于长养能够坦承非善巧之业的诚实,也
有助于长养成熟的善意,能够继续追求那些伤害、扰动与张力层次越来越低的业果。
这种空性与“缺乏本质存在性”的形而上学空性定义,差别即在于此。后者是
描述事物终极本质的尝试,非是对行为的评估,因此未必与诚实有关。前者则要求如实
判断你的心理行为[意业]及其后果,因此诚实是掌握这类空性的一个要素。
因此,最高层次的智慧与明辨,其主要长养之道非来自辩论与逻辑分析引生之
智,也非来自单由认知与标记所得之识。智慧与明辨的成就来自于诚实的滋养,祛除了
自满,融合着慈悲之心。
个中缘由如此明显,以至于常常为人们忽视: 你若想灭苦,就需要把它视为值
得目标的慈悲心,也需要坦承过去无谓失慎所造之苦的诚实感。造苦的无明之所以生起
,非因你理解力不足,也非因你哲学上不够精致,以至于不懂得空性的真正内涵; 它来
自不愿坦承自己睁眼而为之事正在致苦。这就是觉醒何以摧毁自满之故: 它令你醒悟到
,使自己沦为非善巧之业的一贯共犯的有意无知,其范围之广泛。这个体验令人警省。
面对该体验,唯一诚实可行的做法是开放于解脱——那就是至高无上的空性。
佛陀把这类空性的成就之道建立在等同于粗相净业层次所立足的原则之上,这
使他得以在追求常规真相与终极真相的修习之间,避免制造人为的二分法。因此,他的
终极智慧的实现方式同时也有助于证实粗相层次的智慧。当你意识到,空性的正解有赖
于你对一切行为采取负责、诚实、慈悲的态度时长养起来的技能,这时你更有可能以此
种态度对待自己的一切行为,无论层次粗显或精细。你更重视自己的一切行动与后果,
重视你的诚实感,因为你意识到,这些事直接关乎彻底解脱的技能。对自己的业与果不
可滋长漫不经心的态度,否则你便扔弃了找到真正无为[非缘起]之乐的机缘。说服自己
在寒冷的早晨起身坐禪,在懒散的午后抵制杯酒之诱,所需的技能与最终证得真如至上
宁静的技能实出一辙。
佛陀的空性教导便是如此促使你在一切行动中运用智慧。
[完]
(原文来自作者文集《清净之心》[Purity of Heart, 2006]}
中译注:
[1]此为SNIV.115《行处经》。
[2]本段中佛陀的回答实际上包含了对“世界”的间接定义。在SNXXXV.82中佛陀把世界
(loka)直接定义为衰解中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其识、其触、及由之而起的乐
、痛与中性体验。
[3]指对诸现象或体验的认知不包含我或属我之辨识,或者说以非我之辨识处理体验。
这与客观陈述万物无我并非同义。
[4]造我=ahamkara/I-making; 造属于我=造我所=mamamkara/my-making。
t******g
发帖数: 17520
52
空性的问题单从概念本身来说, 大家对待它, 有些像对待 般若 这个词
古德做翻译的时候, 汉文已经 有智 慧 这个些词了, 为什么用音译??
因为智慧不能代表般若这个词, 而后人为什么喜欢用“智慧”这个词内?
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遇到不知道的都会用知道的东西去解释
最后都是能言善辩的占上风, 哈哈哈
空也是一样。。。。
f*******8
发帖数: 3612
53
辩于辨不同,
前者是口舌之利,后者是心的辨别能力。
对于空、般若、智慧,
智慧是统称,对任何事情的了解,都可说是有这方面的智慧。
所以可以有世间智,出世间智。
而空和般若特指出世间智。以便知道所谓不共法为什么是不共。
呵呵。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空性的问题单从概念本身来说, 大家对待它, 有些像对待 般若 这个词
: 古德做翻译的时候, 汉文已经 有智 慧 这个些词了, 为什么用音译??
: 因为智慧不能代表般若这个词, 而后人为什么喜欢用“智慧”这个词内?
: 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遇到不知道的都会用知道的东西去解释
: 最后都是能言善辩的占上风, 哈哈哈
: 空也是一样。。。。

c***h
发帖数: 2262
54

漂亮
有关于”我”,目前我体会的最核心是一种”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主体感”很难解释,但我发现的可以用 ”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自身独特性
” 三者来分解描述它
当我们脑袋做生物反射动作时,
也会自动认为由六入处传入的六识所代表的东西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而脑袋自己也认为这个生物体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脑袋对自身与外界,两边都会自动以”恒常不变”&”真实实在”看待,也就”自身独
特性”
由”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这两者为基础出发,开始维护生物体
接着,指导一切身心之行为
接着,出现贪(有利生物体生存), 因为自动确定了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必须维护
嗔(阻止生物体被伤害),
至于是否会自动确定外界他人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我还不确定
也可以继续用其他词来加强描述”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但我观察佛陀说的佛法主要是打破”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这两者
特别是打破”恒常不变”(也就是无常)是佛陀的主轴
“自身独特性”(自他、自身与外界的区分),依阿含看起来佛陀没有强调要去除,原因
我不知道
修行也会区分内外,以六入处为界,内观外观,内部六根外部六尘
可能我们活着本来就会区分自身与外界吧?
或是只是不要被”自他”迷惑,不要被外界迷惑而产生自己的贪嗔就可以,也就是无相
(不要乱想,被迷惑产生贪嗔)就可以
似乎自己与外界的融合,就只到这里了,没有再更融合
若只针对”恒常不变”&”真实实在”,会对内熄灭贪嗔痴,是有可能有自身与外界(自
他)的区分
不知为何佛陀没有强调去除内外之区分? 原因不明
后世大乘似乎有很强调去除内外之分,没有自他、自己与宇宙合一之类。
”恒常不变” 就以”无常”来打破
“真实实在”,就以”空”来打破
打破这两者,”我”就被攻克破坏了
但好像打破其中之一,”我”也会被攻克破坏? 不确定
反正有人强攻”无常”法门,有人强攻”空”法门
也不用太多招式,榔头高高举起,用力一敲,”我”就会被打破
“无常”,大家都熟,一般人也能看见粗略的无常,前面帖子说过
细腻的生灭无常,要较高的”定”能观察到
而具有决定性智慧的集、灭的无常,苦集苦灭,或说五取蕴怎么一路的升起又寂灭
则要佛陀教导,我们才知道
”恒常不变”与“真实实在”两者比较,我认为”恒常不变”更基础
“真实实在”也会基于”恒常不变”
因缘法的集、灭的无常,会延伸出另一个打破”我”的利器,”空”
这个”空”又比无常有更多意思,
另外提出“空”,是因为除了无常的特性,
“空”主要是强调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实而生,而我们又会亲自体会五取蕴寂灭(涅
盘)
因为我们拿五蕴、五取蕴当”实在真实”, “我”的反射动作就产生
可明明一切五蕴、五取蕴都是梦幻泡影不实而生,
所以就拿”空”来打破“真实实在”,这样”我”的反射动作就无从生出
无论我们说的”空”是指部分或全部五取蕴寂灭(涅盘);
或是只是指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实而生。
都没关系,我认为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要以这个智慧来打破“真实实在”
有人认为用 “部分或全部五取蕴寂灭”这智慧来打破“真实实在”特别有效,那他就
这样用
有人认为用 “梦幻泡影不实而生”这智慧来打破“真实实在” 特别有效,那他就这样用
只要了解目的,目的是打破”我”这个生物反射动作这个顽固的观念,
名词与用法都不是问题
但我观察佛陀在世时说的佛法主要是打破”恒常不变”
“无常”是佛陀的主要利器
”空”还不一定常讲,但是无论”空”怎么讲,一定是基于因缘法,不然不是佛陀说的
”空”
北传阿含还常提”空”,南传尼科耶较少提”空”
不管”无常”或”空”,都是般若波罗密, 趋向涅盘的智慧,灭苦的智慧。
虽然后世大乘比较常讲”空”,这与佛陀当时不太一样,但无所谓
也许…要使用”空”的智能,要能观察因缘法的集灭,境界功力要很深,
在还没这份功力前,用”无常”也行。”无常”大小通吃就经常说”无常”了
接着,怎么用这智慧来打破”我”呢?
八正道
特别是 正念、正思维,也就是纯净的内观、把这观念深植脑中(正思维)
出离心,是阻止五取蕴一直运作,往下延伸,产生贪爱,最后产生苦
打破”我”,则是往上,切断五取蕴的源头,攻破无明
出离心,要用佛陀的绝招 禅定+内观缘起+ 正思维“味患离”,
特别是正思维 “味患离”
打破”我”,往上攻破无明用 禅定+内观缘起、生灭+ 正思维”无常”、”空”
都有”正思维”,可见”正思维”多重要
它的作用像是把钉子(观念)牢牢钉在脑袋一样
佛陀在世时,佛弟子都是到四处空地林间静坐思考
禅定+思维
常常看到谁谁在禅修,在禅修中想着甚么问题,有疑问,于是起身问佛陀
也有人举证认为,在古代纯净内观也称为”禅那”,不只现代我们称安止定是”禅那”
,观禅在古代也称”禅那”
在禅修中观察、思考事情或正思维,是佛陀很重要的绝招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也是观察因缘法,正思维四圣谛而成佛
以上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比较好
: 我提一些试试
: 死后,虽然我们不知”灵魂”(姑且这样称呼)的”色”及各种运作如何来储存、运作生
: 前的记忆、贪爱
: 但死后总有某些东西在活动 来延续生前的记忆、贪爱
: 由这角度
: 接着,有活动就有辨识(识) -- 希望死后或天人真的也是这样运作
: 基于这假设
: 于是死后还是有某种与活着不太一样的”识”

f*******8
发帖数: 3612
55
我有个题外的感觉,就是这些年看下来,
入门的有两条思路,你这条思路也是不少人的思路,是试图从“无我”的角度来进入佛
法。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角度比较难(如果不说可行性是否有问题的话)。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天都体会到“我”,无我是“别人”说
(这个别人,也不一定是佛,佛的真是说法,我觉得不是“无我”,而是五蕴“非我”)
从无我入,就是先有假设和认定,后有观察。
-----
相比这个思路,我更认可另一种思路,也不是破我,也不是有我无我,
而是从认识“什么是我”入手。
什么是我?就涉及真我、假我等等。
实际上中国禅宗走的就是这条路(认“念佛是谁”),希腊传统也是这条路(know
yourself),
楞严经也是这条思路,佛对阿难指出哪些不是你。
佛的教导也是走的这条-利益众生
(既然要利益众生,当然有个问题,众生--包括我--是谁?
如果说没有众生,那所谓利益众生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如果有众生,但是无我,这是不是太自大了,就“我”特殊!呵呵。)
在认识我是谁的过程中,逐步地把非我的东西过滤掉(这叫知幻即离),
放下身外物-->放下身内物,看看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如果最后真的实际达到了非现在所能理解的--绝对的无我无众生--状态,
那就是那样就是了。)
但不管怎样,这才是我接受的可操作的路线。
============================
不过我慢慢能理解原来西藏佛教里的一个戒律了,就是修行者不能借宿在
别的宗派的寺庙里。(我记忆是这样的)
大概原因猜测是因为:我们的修为都有限,对一条路还不是很熟,更不要说
别家别宗的路了。
但是大家一旦遇见,都会先探讨,然后就引起争论,最后就忘记了修行了。
呵呵。。。
所以,思路相近的认容易探讨。虽然别的思路偶尔(不能天天)可以有刺激警醒作用。

词)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漂亮
: 有关于”我”,目前我体会的最核心是一种”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 ”主体感”很难解释,但我发现的可以用 ”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自身独特性
: ” 三者来分解描述它
: 当我们脑袋做生物反射动作时,
: 也会自动认为由六入处传入的六识所代表的东西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 而脑袋自己也认为这个生物体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 脑袋对自身与外界,两边都会自动以”恒常不变”&”真实实在”看待,也就”自身独
: 特性”

f*******8
发帖数: 3612
56
这篇感觉作者是有自己的体会的。
有些地方很不错,比如关于慈悲的地方。
(我的理解是,要对自己慈悲,这个慈悲心是好的,
一个人只能是给别人自己在意的东西,才是有爱心,
所以,对自己不慈悲的人不太可能对别人慈悲,
这个是重要的。)南传在这方面好像是有特点的。
(虽然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南传的)
-------------
有些地方不知道他当时说话的对象,
觉得他说得不一定对,也许是对象原因。
就是关于空的地方。
: 这个评估智慧的标准,其瞩目之处在于它的直接与平实。这或许出人意料,因
这一段正好分成两层。第一层是这样:
其实这一层我觉得是对的,这是唯识的内容,一切唯心造的内容。
如果否定了这一层,我觉得基本上就否定了佛教。
这一层是具体解释空。
他所引用的这个解释,我理解“只是其中一种”关于空的解释。
是那种用物理学的因果和依存观点来解释空。
这种观点也是我不接受的。(虽然有道理,但并不是究竟解释)。
但这并不是大乘、唯识关于空的真实解释。
也不是金刚经说得那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种空。
所以,我觉得,作者不能因为他听某些人说过一些自己理解的空,
就以此而笼统认定“空”这个概念本身是错误的。
就像说,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民科给出了一个关于科学的解释,
就从此而认定科学不科学。
给我的感觉是,南传里面有特点的地方是,比较切合个人体会和日常性情,
但是涉及到大乘方面的东西,还确实是后来在中国才展开发展的。
比如,中国那种断臂求法、呵佛骂祖之类,离日常人情比较远的事情,
在南传好像是很难想象或见到的。
v*****1
发帖数: 2200
57
一切皆空
什么伤害什么?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你’知道‘我’其实是受不到任何伤害的,你就不会惶恐了。 :)

c***h
发帖数: 2262
58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30 11:17:53 2016, 美东)
法。
”)
很同意你说的,可行性上不会由较难的”无我”或”非我”入手,而是由简单的先入手
简单的,这个非,那个非
但我的体会又稍有不同,是这样的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阿含中,佛陀所教的佛法的修行次第由两个角度看
1 依当事人意愿与现有能力,由当事人认为简单的事项入手破解,一层一层上攻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又高深禅定,那是一种入手法。
如果比丘是一张白纸,那有另外入手方法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观念又错了,那又是另一种教法,需要先改正观念,其他再说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想学佛法,那又是另一种教法,只教更简易的,稍深的几乎不太
说。
就像给孤独长者,佛陀几乎不对他说稍深的佛法。或者另一个例子:有钱公子耶舍,
佛陀开始只教他布施,不谈佛法,看他能接受多少就教到哪里,最后他成为阿罗汉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那又是另一种教法 : 就是好好赚钱,孝顺父母家庭和乐,过好
世间
人的生活。
佛陀对修行比丘与在家众,两者分得很开,与后来大乘混唯一谈,把在家众当修行比
丘是不一样的。
(当然可以体会大乘推广佛法的良善心意,这里只是说历史过程是这样)
2 不是”无我”或”非我”就一定不能先入手,而是由易而难,有多少功力就体会多少
”无我”或”非我”
当然,一般不会一下就由”无我”或”非我”入手,这有点难
我所看到的阿含,总结来说,大致是这样
之前写的,算是一种…整体看过之后的”结论”整理,或说事后整理个”理论基础”
其实与这里你说的修行的次第或入门可行性无关,
至少上几帖在整理时我不考虑这方面,纯粹是事后总整理一番。别人我就不知道了。
而入门,基本上,我个人体会是,首先佛陀是把重点放在”贪爱”。
”贪爱”如何观察、消除,这是阿含重中之重
而贪爱如何观察,如何消灭,这也是大工程,要一步一步由浅而深,由易而难
与你类似,我也认为一开始就直接说”无我”或”非我”,且由这方面下手入门,是有
点奇怪
看起来佛陀也这么认为,所以由较能明确观察到的”贪爱”下手。
而由贪爱下手,也是由浅而深,
先说无常、苦(真要深入修行,无常、苦这已经很深了),
再谈高深一点的,需要更深功力的”空”,
再来无我或非我
由四圣谛看,
先说观察苦,(我认为,这对我已经很难了)
再观察集、灭(不管大家叫他”空”或”无我”、“非我”),
最后彻底断除苦(先谈”贪爱”引发之苦,再谈更深的苦)
其实,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佛陀所教的佛法,我看来都是由浅而深,由易而难。
不过,在消除贪爱的过程,虽不以体会”无我”或”非我”为目标,
但其实由浅而深,一步一步已经可以逐渐体会部分”非我”或”无我”了,
并不是与消除贪爱的过程分开的
这必须要功力,有多少内观定慧功力就体会多少”无我”或”非我”
在贪爱消除的由浅而深的过程中,”非我”或”无我”也是由浅而深慢慢体会,慢慢消
除了。
举一个修行过程的例子来说
(这过程只是一个例子,并非所有法师在教导身念处时细节步骤都一样,或强调的东西
都一样。但大原则会相似)
四念处中,身念处(通常我们由身念处开始修行)的修行终极目标在消除对”色”的贪爱,
但其实,在过程中体会对色的贪爱的消灭,就已经体会色中”无我”或说色”非我”,
不管你怎么称呼、描述,
色中”无我”也好,色”非我”也好,色是”空”也好,或者这不叫色”空”也好,色
是静止的流水也好
总之,你就是知道色只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看到色的集、色的灭,你就是能体会色只
是地水火风。
最后,结果会如何?
真正的平静很不容易,很多人说不怕死,但很可能要死的时候仍有一点点恐惧,不平静。
身念处修完,修的好,也许禅定不见得多高深 (看由止观哪方面入手先强调,每个法师
教法不同)
但会对色身死亡无所畏惧,是真的极平静,超越喜乐的寂静,色之苦的寂灭。
对”色”的解脱、涅盘。不管怎么称呼它,反正就是这样。
但对于”受”仍有贪爱,”想行识”仍有贪爱
若安住于对自己色身将死,当然极平静。
但一想到亲人、亲情,心立刻不舍、翻涌,苦涌现。
对一个极平静的人,一点苦的翻涌,差别就很大了。就像手碰到火盆。
身念处的步骤是如何呢?
其实简单的很,佛陀在世时,说话一向很简单朴素,容易了解,不神秘玄奥
首先,体会”色”是甚么。
要一定程度的禅定,要内观色身
这已经最粗最容易了,这还不行,暂停在这里,先不要修下去,因为基本功力真的还不行
再修下去,想跳级会事倍功半,愈修愈辛苦,最后观念乱了很容易乱修跑去外道了,不
然就是放弃。
这要由三十七道品再看看怎么补强自己的缺点,可以问问有经验的法师依自己情况看如
何活用三十七道品
怎么内观?
可以由”定”入手可以先修禅定再观。
也可以由”观”入手可以由修观而带动禅定,
例如 : 佛陀一直提倡的观呼吸,观到近行定或初禅或四禅
例如:动中禅 例如:一醒着就一直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 例如:经行,观察走路
然后正念,也就是纯净的内观(有人举证,这在古代也一样叫”禅那”)
在纯净的内观(正念)下,观察”色”是甚么(正知)。
第一步就这么简单朴素。 佛陀的教法通常一听就知道,简单朴素。
有上述这种能力,才有”然后”
最重要的是,一定先具备基本”正见” : 四圣谛
对于是五蕴有无常、苦的见解。这个应该几乎每个佛弟子都会都有,所以也很简单
“然后”,正见会导致下一个动作,观察色之苦怎么生出来的? 怎么熄灭?
苦怎么生出来的? 色之苦集。 内观于色有爱 爱取有之后就完蛋了一路奔向忧悲脑苦
怎么熄灭? 色之苦灭 内观于色的爱消失了
所以,我们会一直观察对色的爱何时升起、消失。
若是专业比丘,只要醒着就一直观察 (若有人睡觉也能观察,那最好,佩服)
说破了,这一步也很简单朴素,一点也不神秘吧
但千万不要以为”简单”就是容易,
没有正见引导,一般人是不会观察爱,观察爱取有的。
而没有相当的禅定是做不到观察爱取有的。也就是正念要很纯净才能仔细观察爱取有
一般人连爱升起都不知,除非很强烈。
有一点禅定功力的人,可以较快观察到爱升起。爱的成住坏空(寂灭、消失),可能在”
住”观察到
再观察一下,对色之爱,每分钟升起多少次? 每秒升起几次? 一般人是不会观察到生
灭的
再观察一下,对色之爱,为何生了,又灭,却又再升起,源源不断地又再升起?
可以问一下周围法师,统计一下有几个说的清楚,他们观察到甚么(不是书上说甚么)。
若真的能观察,观察的不错,贪嗔的关系一定不会搞错,观察得清清楚楚
可以问一下周围法师,统计一下贪嗔的关系有几个说的清楚。
佛陀说的简单朴素,明白易懂,但可没说很容易就做得好
可如果佛弟子,主要是专业的比丘法师们连色是甚么,无常是甚么,贪爱是甚么,苦是
甚么都不知,
你不觉得比丘都在打高空,混个名声的吗? 那还谈甚么更高深的空、无我或非我
我相信你没兴趣听他们谈空、无我或非我
其实真正的行家(不是我),一听就知道是懂或装懂
如果真的内观观察得清楚,应该观察得到背后那源源不绝的动力,
那怎么如何阻断那股源源不绝的动力呢?
应该知道修行的下一个动作了
由”正见”导致观察色之集灭后的再下一个动作,正思维 :
色是无常(怎么无常法? 如果有正确的内观,一定不会搞错,说的清清楚楚),
无常者会导致苦(怎么导致苦? 如果有正确的内观,一定不会搞错,过程说得清清
楚楚),
出离,
心解脱

上述这一关系这样的句子,我想恐怕是佛陀生前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了,在阿含中随
处可见
其实就是正思维 : 味(贪爱)、患(苦)、离(出离心,离苦)。
重点是正思维(立定志向) “离”,出离心,把钉子深深钉入脑袋
而”离”会成功,在于前面有极强大的内观 味、患 的基础。
强大到每秒都在味、患,每0.1秒,都在体验苦,如触摸火盆
佛陀说,如触摸火盆,你就不敢再接近火盆,自然会离火盆远远的
舍利弗说味患离,佛陀也说味患离,
他们都是九次第禅定的定慧俱解脱阿罗汉,解决的方法应该不会逊于后代祖师太多才对
身念处到现在都还没说到色”无我”或”非我”,都在说如何了解贪爱,断除贪爱
但其实在第一步观察色是甚么,就体会色”无我”或”非我”,只有地水火风
这也没办法说,纯净的正念或说内观之下,观察生灭无常,观察集灭(因缘所生因缘
所灭)
就是知道,想不知道色”无我”或”非我”都难。
知道归知道,没说会断了对色之贪爱,没说心里会平静(是比以前平静)。
到最后一步 观察无常 苦 离苦 寂灭 解脱 的时候,也会用到
把寂灭换成 “无我”或”非我”,再观察一次,也是这样,还是在做味患离
在味患离之下,于色的贪爱愈来愈少,愈是更深入确定色无我或非我。
整个换成 色无常 色苦 离苦 色空 也是对,还是在做味患离
整个换成 色是我 色苦 离苦 色空 色无我或非我 也是对, 还是在做味患离
整个换成 色是我 色是苦 离苦 色是无我或非我 也是对, 还是在做味患离
如果是正确的内观,不管怎么换角度, 一定都观察得到,不会搞错
佛陀说,当观色无常…..巴拉巴拉, 空、非我也这样观察。
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内观 (也就是正见 正念 正思维)
最粗的身念处,佛陀说的很简单朴素,大抵要做的动作就是这样,很简单吧,一点都不
神秘难解
不过它散见在阿含各处,要仔细思考一下才能把它整合,整个思路、修行动作就由繁化简
然后你就看见我写得这么简单
细节步骤,有些法师由定入手,有些由观入手,有些有更细的动作,有些有更细的补述
或强调
不管这样那样 一定是观察 集灭味患离
由那里入手? 六入处
e.g.身念处就由身触入手
接着,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观察
佛陀花一夜解脱 舍利弗两周 大目健连一周
当断除三界贪爱之后,在过程中,”我”自然而然也会消除不少。
而修行的最后一步骤,是会消除最后一丝”我”的认知,也就是解开”我慢”结
这时贪嗔已断,重心就真的在”无我”或”非我”了
也有人说”非我”其实就是”无我”的意思,但我的看法与你类似
我觉得,因为大家都认为五蕴是”我”,所以就先说五蕴“非我”
这个”非我”,那个”非我” 与你说的由”我是谁”下手类似,
”我”,我们能掌握的就是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看,都”非我”,最后就”无我”了
不过,佛陀也说,一般人会在五蕴中找”我”,找不到,就在五蕴以外找”我”,认为
五蕴之外有个”我”
五蕴之内的”我”,我还知道大致的方法能消除。
若有人非要认为五蕴以外有”我”,那个”我”,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消除了,要请教高
手。
-----
我认为,这与佛陀的教法相吻合,佛法一直是这样,由简单入手破解,层层往上
理由已写在上面
我倒认为现在应该把各家所有佛法摊在阳光下检视
时代不同了,以前很讲究派别,派系斗争很凶
现在讯息发达,很容易获得别派的看法,防不住的
民主时代了,可以让时间 让各派贤达 过滤各派不合理的方法,留下适合现代人的方法
c***h
发帖数: 2262
59

由大动作,大的策略看,大致如下
由修行上实际的较细动作看,其实,观无常就破”我”了
很前面,很平常的动作,就是破”我”了,只是一般先不说这是破”我”
可一做正确内观(色是甚么,观色无常,观因缘生灭),有纯净正念,
就自然知道无我或非我,不须思考很复杂的理论,就是自然知道
但无论如何做,不会先从一个空泛的、概念的”我”先思维先破
一定是先避谈空泛的、概念的”我”,
然后分解”我” : 1分解为五蕴 2 分解为恒常与常、实在与不实在
再一个一个由简单的先破,
先破”色”, 采用观”无常”的方法,功力深一点观察到更多就用”空”的方法
再破”受” 同上
……….
结论,1由抽象概念而分解,2由易而难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30 11:17:53 2016, 美东)
: 法。
: ”)
: 很同意你说的,可行性上不会由较难的”无我”或”非我”入手,而是由简单的先入手
: 简单的,这个非,那个非
: 但我的体会又稍有不同,是这样的
: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 在阿含中,佛陀所教的佛法的修行次第由两个角度看

c***h
发帖数: 2262
60

再用合手声喻经证实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比丘一开始就思维”我”是甚么,佛陀则不谈概念上的”我”
而做分解,常与无常,实在与不实在(空)
用这两个破”我”的概念
而四念处,由身、受、心、法 观察五蕴与因缘法
则做另一个分解,把”我”分解为 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破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
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
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
无我我所。』
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
,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
、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
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
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还灭(集灭),
现观缘起缘灭,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五蕴、五取蕴如梦幻泡影,剎那时顷尽朽,不实而生
没有哪个主体或甚么东西在主控制造它(无造作者), 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当然,没有主体或甚么东西在后面,也就没有”本来”是甚么,未来到哪里去
因为不是甚么都没有,也不是恒常存在,而是不实而生。
比较特殊,佛陀就用”空”这个字代表这样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脑袋一直认为五蕴、五取蕴是恒常的不变的,
就由观察因缘法的生起还灭(集灭),空,来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
(当然,这现象也包含微现像,剎那生灭,一阴灭,异阴升起,
但更宏观看,主要是”集” “灭”)
不断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其实就是打破”我”,这种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
由这反射动作而再次触发的”识”、”名色”,就整个都是受”我” (天生的生物习惯
反射动作)的影响在运作
“识”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识”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行”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行”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想” 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想”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受” 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受”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色” 是”我”(背后有”恒常不变”在控制,认为”色”可以恒常不变,且真的是恒
常不变的存在下去)
但是,”触”是无常,环境是无常
五蕴、五取蕴是缘触而生, 不可能恒常不变
很可惜,我们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一直在告诉我们,这些是恒常不变
于是矛盾产生 (也就是苦产生)
怎么熄灭这苦? 就是让观念一致
怎么一致?
就是让自己知道,没有恒常不变这回事
也就是,既然如此无常,”触”无常,导致因缘集灭(含生灭)无常,
打破了”色受想行识”可以恒常不变的观念,打破了他们真的是恒常不变的存在下去的
观念
这就打破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也就是打破了五蕴就是”我”的观念了
只要有苦(也就是矛盾产生,且失败的总是”我”),就是非我
因为恒常(我)、无常(环境,触,及触产生的五蕴),两边在对抗
可惜,总是无常胜利,于是一直苦,不断苦
(当然,有时恒常(我)会胜利,我欲满足,很快乐)
佛陀一直说,不断说
色是无常,无常是苦(也就是,矛盾会产生,一直产生),
苦则非我(非”生物天生恒常”的观念)
(也就是,有矛盾,表示”生物天生恒常”的观念,一直受挑战了,不对劲了)
受想行识也如此
一切五蕴运作由那里开始,六入处,六触
所以修行,要由六根开始就防护、观察,不让一丝烦恼漏进来
这是灭苦之道的入手处
须深经说
先有观察因缘法而得的智慧(法住智),才会有涅盘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大动作,大的策略看,大致如下
: 由修行上实际的较细动作看,其实,观无常就破”我”了
: 很前面,很平常的动作,就是破”我”了,只是一般先不说这是破”我”
: 可一做正确内观(色是甚么,观色无常,观因缘生灭),有纯净正念,
: 就自然知道无我或非我,不须思考很复杂的理论,就是自然知道
: 但无论如何做,不会先从一个空泛的、概念的”我”先思维先破
: 一定是先避谈空泛的、概念的”我”,
: 然后分解”我” : 1分解为五蕴 2 分解为恒常与常、实在与不实在
: 再一个一个由简单的先破,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杂阿含经的涅盘观空性(二)ZT
杂阿含九五六经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
直接指明涅槃是五蕴灭尽的经文杂含读记: 五蕴何以无常
《杂阿含经》焰摩伽经允许\如来藏嘛?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新人求解惑
轮回之说的产生到底什么是“无我”?
轮回是否无常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醒过来 (转载)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转)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恒常话题: 佛陀话题: 五蕴话题: 无常话题: 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