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行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人求解惑

心和业不是一码事。心通常指的是心识,属于五蕴当中的识蕴,而业,则是心所,属于五蕴当中的行蕴。
造业的是思心所,是众多心所当中的一个。也是遍一切心所。
除了思心所,还有作意心所,还有寻心所,伺心所,想心所,贪心所,嗔心所,心一境
性心所,邪见心所等。
这些心所伴随心识同时生起,一个心识生起,通常伴随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心所,其中
的造业的心所只是其中之一。
心识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没有什么第七识
和第八识,也不需要这两个。
造业的思心所属于行蕴,心识属于识蕴。
这些全部是五蕴,全部是苦,无常和无我的,是需要舍弃的。
某些人琢磨什么自由心,正是严重邪见。
如果存在什么自由心,存在什么真如起用,那么五蕴是苦不成立,苦圣谛也不成立。
凡是违背四圣谛的法,不是佛法。
完全不对,决定因素是缘起,即任何心识心所都是缘生的,也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愚痴者不明缘起,要么作恶被恶业困,要么做善业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后者更根据错觉
而误以为存在本心,真如,佛性。。。
r****n
发帖数: 825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下面一段是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对于五取蕴的解释
Pabc’upadanakkhandha: rupupadanakkhandho, vedanu-padanakkhandho,
sabbupadanakkhandho, sankharupadanak-khandho, vibbanupadanakkhandho.
五取蕴: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当中对于五取蕴的解释
t******g
发帖数: 17520
3
谢谢提点, 我也是初学佛法,说说我的观点,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明心见性,离苦,得大自在,修证涅槃。
不能同意更多, 没错!!
--修行者拜佛外在是动的, 内心是静的,为的是要"信心清静,则生实相"。
× 内心已经静了, 自然见得实相, 那你还求什么, 如果内心没有静, 你觉得仅仅
是求佛
有用吗?靠地还是修行, 不是吗?
--普通人求佛拜菩萨,是有福报的,参见了凡四训。甚至是一点清静愿力,也可以增加
福报。
× 我去求佛希望可以中乐透, 后有豪宅香车宝马美人, 我这样去求有福报吗?
应该是没有, 但是如果我求父母平安, 免祸消灾, 你可能会说这样是有福报的, 但是
如果你想着有福报了, 那也是心动了, 就是为自己了, 而且个人认为求父母平安,
免祸消灾,
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求, 为什么, 为自己心安理得, 看不得自己爱的人受痛苦,多
和自己的亲人
交流交流, 和气的说说心理话, 比求佛好一些, 个人愚见
当然, 我也没说不要求佛, 之时求佛不能是表面文章,如何求, 我也不知道
只不过我知道用我10年阳寿换我爱的人免入“地狱”, 这种求, 应该是没有效果的
--故事里讲的天人,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看见佛陀在人间和宇宙大觉者
前文论及释印顺与释证严接受而僭用“导师、上人”的称谓,已透露了一种看似
无知实为僭越的增上慢心态,或许未必“始而惭焉”,却不免于“久而安焉”;在信众
不绝于耳的崇敬声中,师徒二人僭此名号已习以为常,深心中的增上慢滋长坚固,乃至
后来更发展为“看见佛陀在人间”及礼敬、灌浴(膜拜、浴佛)“宇宙大觉者”。如此
之举,明显是将释印顺与释证严推为五浊末世新产生的两尊“佛”;只是,此二“佛”
不仅所“化度”的世界局限于当代的台湾,且只有印顺学派与慈济集团的信众相信。但
是,身为出家僧且具有社会影响力,若滥用佛的名号(角色扮演、自封自赏)而误导众
生,那就不只是小集团的家内事,凡是正信的佛弟子都有责任依佛陀之法教而如理公开
辨正之,以还我佛法之正义。
释印顺及其徒众之所以敢如此僭称,主要而根本的原因是释印顺主张大乘非佛说,
未曾真实信受佛语,对佛、法、僧三宝依自意而妄解,于是自行另创人本世俗化的“人
间佛陀”观;当释印顺否定了诸佛“无上正等正觉”的不思议圣性,而将“佛格”贬抑
为“人格”之后,则任何一位敦伦尽分、人格圆满的世间善人,只须有世俗“慈悲利他
的德行”,而剃发出家、广造书论,乃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才是真放下?
有提到放下问题 这里转一篇"如何才能真正放下"文供参考
有人问到:如何真正的放下?

为什么会有人有这个疑问呢?因为很多人常常会听到要放下,但是如何才算真正的
放下呢?要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来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放下呢?要放下
,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有所提起,而且所提起的这个东西,会造成一些
负担,会造成一些困扰,甚至于会有让我们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
放下;所以我们之所以要放下,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所提起。
接下来,我们来想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体会把一件事情放下呢?这个放下是有一
些功德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假使我们拿个重物,左手拿了一个袋子,
这个袋子有十几公斤重,右手也提了一个袋子,这个袋子也有十几公斤重,在路上刚好
碰到一位好朋友,于是就开始聊天,聊啊!聊啊!时间一久,我们就会觉得我们提的重
物怎么越提越重,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物品放下,我们就会觉得
非常的轻松,所以这是有功德受用的。同样的,有些人在搬运公司工作,当他背著电冰
箱爬楼梯的时候,突然间碰到熟人,这个熟人跟他聊天,时间一久,他越背是越辛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6

词儿有过印象。
你先说说这里‘无明’具体指对啥无明?
你似乎执认‘7识’为实有了。
他只是8识被惑而产生的现象。非实有,但可指陈。
谢谢。
下面WaiChi讲了蕴蕴也正是 "我" (7识)的现象,与我前面举的阿含呼应: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倪梁康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4 13:48:51 2009)
非常简单. 五蕴本就是用以描述形成一个世间自 "我"
(7识)的总纲, 描述蕴成了 "我" (7识), 因此那五蕴, 蕴
蕴也正是 "我" (7识).
能如同纯世间法, 以1.身体, 2.脑袋, 3.眼晴, 4.手口脚,
5行为, 此蕴集为一个人, 则1.身体是 "我", .2脑袋是 "我",
3.眼晴是 "我", 4.手口脚是 "我", 5行为是 "我".
*****************
下面waichi举了8识心被惑,执认7识(我)在’行动‘,亦即7识为‘行蕴’的具体例
子:
“Waichi举起一件 "红色衣", 你 "眼晴" 收到东西, 告诉(眼识)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取蕴,不是有贪爱的时候是取蕴,没贪爱的时候,就不是取蕴。
取蕴,是指能够引发贪爱执取的五蕴,叫取蕴。
阿罗汉的名色法,都是五取蕴。而不会引发贪爱执取的,只有道心和果心,这是证道时
候的心。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讲记
名色二法,是眾生執取的對象,故叫作「取蘊」(upādānak-khandā)。五取蘊即: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一切的眾生只是由這五種取蘊所構成。眾生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一堆色法,但他們認為
它是「我」、「我的身體」,「是永恆的」等等。因此,這一堆色法叫作「取蘊」。
r****n
发帖数: 8253
8

南传阿毗达摩在这方面分析的很清楚。
全部的身心现象,都是五蕴,然后五蕴又被分解为五部分,色,受,行,想,识。
每一个最短刹那,升起一组能所相对的名色法,能缘类似观察者,所缘类似被观察者,
总共有两种状况
1,能缘是心识心所,所缘是色法
2,能缘是心识心所,所缘是心识或者心所。
在每一个刹那升起的心识当中伴随着很多的心所,其中大部分都是行蕴。比如作意,贪
,嗔,无贪,无嗔,慧,正念等等。
对行蕴的观察觉知,还是五蕴本身范围内的,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本心,或者五蕴之外
的在观察识知。
比如觉知贪或者嗔这个行蕴,是当下升起的心识,以及伴随心识升起的正念心所(正念
心所包括识本身都有认知特性),以升起的贪这个心所为所缘,完成认知。
这里面一个极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五蕴之外立出一个东西来,将五蕴当成被观察对
象,将五蕴之外的某个东西当成真正的观察者。并认为这个真正的观察者恒常不变。
这一组一组的能所相对的名色刹那生起,刹那灭去,彼此不同(异阴),紧密相续,在
业力的作用下,形成一股五蕴生灭相续之流。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无明触的经文,可以与上一经对照。
杂阿含57经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
「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
「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
『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
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
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彼触、受、[爱、]行{受}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
色在我而见我在色。
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waichi竟然说熟睡无梦没有五蕴
呵呵,法理错误到可怕,
睡熟无梦完全有五蕴,其中有识蕴,有行蕴
熟睡无梦,是一连串的睡眠心所的生灭组成。睡眠心所是行蕴。
睡眠心所(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
;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真正没有五蕴生灭,只有在涅槃中。
而且哪怕你不懂上面的睡眠心所,那睡熟无梦的时候,你的身体也完全没了?
如果还有身体的存在吗,难道身体不是色蕴吗?
如此低级的错误,你一个解脱者也会犯糊涂???
如此低级的错误,你的粉丝们也能相信,也能找出特殊理由来?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其实你说的名色,并不是指名法((nàmadhamma)和色法(råpadhamma),而是
指名身(nàmakàya)和色身(råpakàya),其中名身包括受、想、思、触、作
意等名及名身,又称心行(cittasaïkhàrà),但不包括识。而色身包括四大种及
四大种所造色、入息、出息等,又称为身行(kàyasaïkhàrà)
所以汉译经典中的名色,有的时候指名法和色法,有的时候指名身和色身,如果出现名
,色,识的时候,此处的名色则指名身和色身,如果只出现名色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名
法和色法。
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千万不要误认为五蕴或者说名法色法之外还有一个心(不管这个
心是何种形式),因为这是违背阿含经典,违背阿毗达摩的。
五蕴或者说名法色法之外,只有涅槃究竟法,其他的就没有了。没有心,没有如来藏,
没有阿赖耶,没有真如心。
从究竟法的角度来说,阿含和阿毗达摩中的心(citta),属于识蕴,而心所(cetasika)则属于行蕴,想蕴,受蕴。
我个人一直非常推荐读阿毗达摩就是因为阿毗达摩对经典中的很多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区分,对身心实际的组成进
r******3
发帖数: 58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复习一下啥是"老实"

因为本就没有七识和八识。那是佛教后期的创新产物。
哪怕是大乘,比如西藏密宗的宗喀巴,也根本不承认七识八识,因为宗喀巴是中观的,
而七识八识是中观之后的新思想。(不知道你有没有胆量说宗喀巴也无法理解七识八识)
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解释什么是识的时候,只提到六识。而在阿毗达摩里面,通过对识蕴
,对心所的详细定义分析,已经几乎完美的解释了人类的种种意识现象,没有给七识八
识留任何余地。
而在这里忽悠的歪魔,对七识八识也是瞎扯一通,最经典的就是竟然说行蕴就是七识(
行蕴实际是百分百的心所),这样低级的硬伤错误,这里的waichi信徒却一个看不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缺乏系统的佛法学习,只能被忽悠。
另外,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还明确批驳了一些人把识蕴当成轮回主体的邪见,而后期的唯
识思想实际就是这种错误。
d******e
发帖数: 4192
13
我想,当然这是我个人理解.
他说行蕴的意思是,7识是行蕴,8识是识蕴,6是想蕴,
我意思是有这个说法,不是W的独创.别人也有类似说的.
是freeman,robbin 天天在这纠缠着某某怎么说的,
我其实也不喜欢他们这样.
当然,我更不喜欢你胡扯.

所。
r****n
发帖数: 8253
14

问题是大部分人,连“间接知识”都还搞不明白,就以为自己学到“直接知识”了。
上面的就是一个典型。这位老兄,对于唯识理论本身就是一塌糊涂。
一个理论都糊涂的人,在修中怎么可能清醒???
“我明明有个自我的感觉啊,哦,这肯定是七识了。。。”,这是直接知识。
“我想这想那,追逐取舍,这是行蕴,想蕴,这当中我一直认为有个我,嗯。。。行蕴
是七识,想蕴是七识。。。。”,这是直接知识。
。。。。。
r****n
发帖数: 8253
15

识,本身是识别,了知的意思,类似于观察者,是主体。
而行蕴,是心所,类似于观察者产生的动作行为。是主体伴随的附加。
七识和行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可能是一样。
我们可以说七识执行蕴为我,我所(属于我的),但绝对不能说七识就是行蕴。
这个叫清清楚楚。
E******u
发帖数: 3920
16
唯识宗基本教义
以第四章所述经典为基本依据,玄奘、窥基两代佛学大师创立了既大同于印度唯识学的
基本面貌,又在许多方面迭有创新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基本教义可从四层面去归
纳:其一,以八识为内容的“心识论”;其二,以“识变说”为基础的“唯识无境”论
;其三,以“识体、理体两分”为特色的佛性论;其四,以“转识成智”为归趣的“五
重唯识观”。以下分而论之。
第一节 五位百法
唐代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玄奘所建立的佛教宗派称之为“法相唯识宗”。由于这一缘
故,人们常常以“法相”和“唯识”来总结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法相”
是指世间所有一切存在(包括精神层面的存在和物质层面的事物)的相状。“相”有“
相貌”、“义相”、“体相”等三层含义。“相貌”是指人的感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
各种存在的行状,“义相”是指人的意识能够分别、思维、判断的“相状”,“体相”
是指诸法所具有的本质性的“相状”。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简称为
“五位百法”,玄奘则接受了这一学说。
中土法相唯识宗遵从世亲《百法明门论》而列“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
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分别心
若世俗五蕴皆为虚妄无常,何来分别为真实?
苦、贪嗔痴是真实的?是否来自受、想、行、识?
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
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
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多谢这么详细的解释啊。。:) 总的来说, 我同意您说的关于有情身心过去现在将
来执取这一部分, 这么说解脱本质上和后来的教法也没什么区别。 可是有的时候就是
好奇
这些具体的名相究竟在说什么? 比如说行支和行蕴, 识支和识蕴, 受支和受蕴, 或
者爱支和想蕴的区别? 语言文字的确是可以把人搞的very confused。。

代表
r****n
发帖数: 8253
19
现在发现原始佛法的无我,大乘佛法的无我,有着一些根本区别。
原始佛法的无我,是非恒常,非主宰,非独立,非实存。破除我见需要通过如实彻见五
蕴的生灭无常性而直接破除,是要念念如实明辨色蕴非我,受蕴非我,想蕴非我,行蕴
非我,识蕴非我。认识到五蕴非我,无常,起了厌离,断了贪爱,灭除了贪嗔痴,于是
五蕴失去了产生的驱动力,五蕴寂灭,彻底断除,不再升起就是无余涅槃,就是完全的
解脱。
而大乘佛法的无我,是能所不二,心物一元,无分别,不思量,不执着,不攀援取舍,
不染。破除我见需要不起分别妄想,或者反闻自性,归根返源。明白那个真如心,本来
面目。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可以转识成智,真如起用,于是可以不舍世间,不取
涅槃,无住涅槃,任运自如。
从原始佛法角度来说,大乘的法身,阿赖耶,如来藏,真如,佛性,自性是我见。因为他
们都或多或少具备恒常主宰的特性。
从大乘佛法来说,原始佛法将涅槃和生死对立,不符合无我不二的思想,是未破法我执。
二者互相否定,是非常有趣的对立。
孰是孰非,还需明辨。
当然,我支持的显然还是原始佛法的无我观。
B********e
发帖数: 19317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贴个好玩的吧
有个美女, 你R见到了, 色蕴也!
美啊, 受蕴也!
追求她好不好呢? 想蕴也!
ok我追她! 行蕴也!
她回应我了呢,识蕴也!
此全是攀缘行为, 啥在干这攀缘行为?
》》》》神马都是浮蕴。
你熟睡无梦无五蕴, 地球世界人我因何还在?
啥在变出来?
因何突然又醒来见地球世界人我了?
地球世界人我, 又从何出现了呢?
》》》》碘吃太多了。
J******s
发帖数: 7538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你曲解了马哈西尊者的解释,
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
蘊」,不是「取蘊」。
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佛和阿罗汉的色取蕴,就不会引发贪爱执著了。这里的取也不是
因为贪爱引起的,因为我们还活着,只要接受色法的那些器官存在,我们必定会被动有
色取蕴,即使没有贪爱。
苹果的例子,阿罗汉和佛一样会对苹果有色取蕴的,但是一般世间法不同的是,其它四
蕴不取了。
涅磐的时候就是名色灭尽的,但是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出涅磐状态,一样有色取的。
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贪爱了,心已经无漏了。
其实咬文嚼字这个取,关键只在一点,就是阿罗汉和佛涅磐以后,色蕴还是不是取。
这个取和一般的世间法中的色取是不是一样等同。

”。
r****n
发帖数: 825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看来非常有必要将佛法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置顶。
五蕴是个基本概念,假如五蕴不知道是什么,这里的大部分讨论都会看不懂。
佛陀本人对构成自我的意识和物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将其分解成五蕴。蕴,巴利文
khandha,本身的意思是积聚,集合的意思。五蕴就是五种构成生命现象的集合体。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这五蕴,已经包含了自我的全部组成成分,包含了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意识现象。其
中物质现象在佛法里面叫做色法。精神意识现象在佛法里面又叫做名法。
any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前面帖子粗略解释过
---------------------------------------
佛陀本人对构成自我的意识和物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将其分解成五蕴。蕴,巴利文
khandha,本身的意思是积聚,集合的意思。五蕴就是五种构成生命现象的集合体。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这五蕴,已经包含了自我的全部组成成分,包含了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意识现象。其
中物质现象在佛法里面叫做色法。精神意识现象在佛法里面又叫做名法。
=====================================================
想,是一个心所,是伴随心识升起的,有两个功能,save和load。
save是对当前的事件记录,形成记忆。
load是读取被记忆的信息,是回想。
根据南传的阿毗达摩理论,想心所升起于每时每刻。
...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4
分析思考的时候主要是想蕴、行蕴、识蕴的活动。识蕴在想蕴中找出可能的出路并加以
选择,进而出现行蕴。
r******2
发帖数: 102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学什么

你这个是典型的本体论思维,即认为既然是“行”,一定是要有某个主体在行,于是你
认为是一个叫做“心”的东西。而这即变成我见。
行,实际就是造作,造作本身没有主体,不是某某在造作。造作,只是因为无明这个条
件而产生的现象。而所谓的自我或者心是所有现象的聚合,而不是造作是某个叫做心的
东西产生。
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想蕴等等,都是依靠条件而产生,彼此互相依存,其背后并没
有一个本体性的神秘的东西在主宰,如果认为有,那么即是我见。
类似的比如观察,按照通常的思维,观察一定要有个观察者,有个进行观察的主体,但
是实际并非如此。观察同样也是根据条件而产生的,观察这个行为的相续,产生了观察
主体的错觉。
佛陀提出无我,提出缘起,提出无常,其目的就是要彻底否定本体性思维,否定那种认
为万事万物背后有某种神秘力量在主宰(不论是什么上帝,还是什么无形无相的心)
r****n
发帖数: 8253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死亡

请解释一下什么叫五蕴非我。为什么是“非”
你知道行蕴是什么吗?
什么叫“规范自己的行蕴”
先把行蕴解释一下,否则谁知道你说的是啥?
r****n
发帖数: 825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死亡

你能够看懂他说的那些东西?
这个我真的是佩服。
比如他说的行蕴到底是啥。还有什么破行蕴,调节行蕴,不知道说的都是些什么。
r****n
发帖数: 8253
28

别扯了,只有六识,根本没有七识和八识,连大乘中观宗喀巴,月称这种人物都彻底否
定八识的存在。你相信伪造经典的,那是你的事情。
行蕴也不是什么哪个识在执取作意,而是伴随六识升起的一类意识现象。
你自己完全是神我邪见角度下考虑问题,所以想破头,也不会知道佛法所说的五蕴生灭
到底是啥机制。
而且实际上,你连唯识的七识,八识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包括行蕴是啥也搞不清楚。
最可笑的就是个什么七识是行蕴的说法。
f*******8
发帖数: 3612
2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5/31 修行记录

他分了三种情况下的修法,
其共同点都是观,不同点是,在什么条件下观。
修全观,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观,
依空,是指空心静坐,什么也不做,观(?)。
念佛号是指念佛号的同时观。
不是说全观=行动,而是全观=行动时观。这是全观的定义。
我看waichi对全观有两种用法,
一是“修全观”,指学习全观。
二是已经能够“全观”,指“照”。
你理解的不对。比方说,
每个人碰到情况都有反应,依你的说法,这些反应是没差别的,因为都是反应;
但实际上,这些反应是有差别的。这差别通常人们能感觉到,
有些人的反应很“自然”,有些人反应“不自然”。
自然和不自然一定是对应不同的心理过程。
我体会:
自然的反应,应该说就是“行蕴”的反应。也就是心理习惯的自然表露。
不自然的反应,是指“行蕴”本身被抑制了,有参杂了思想的比对、判断和改造。
不自然的反应并非全部不好。
它可以是一种伪装(对行蕴的掩盖、掩饰,这是不好的,会混淆人的观察力);
也可以是好的,比如演员要学习一种新的技巧,就是要改造自己的习惯,
这时他的反应、动作就会不自然,不流畅。
s******g
发帖数: 5074
30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y 14 23:09:44 2009) 提到:
自由,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字眼。
某些人修行,他说他为了要自由,他要有自由的心,他不要被三界的业力捆绑。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的心?
自由是脱离业力,地狱佛土来去自如吗?
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驰骋吗?
如果有以上的自由,那岂不正是有"我"?
如果有以上的自由,那佛陀说的缘起法岂不是完全错误?
缘起法指明一切有为法都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条件因果关系。
而自由显然是要去摆脱那种彼此依赖的条件因果关系。
唯一脱离缘起的只剩下涅槃,可是涅槃是寂静,是诸蕴的灭尽,怎能是任意驰骋的自由?
三界内众生,必然有诸蕴,有诸蕴中的任何一个,则不可能是涅槃,则必然要遵循缘起
法,那么自由在哪里???
于是有人开始自欺,他观察自己,他竟然把自己潜意识深处的某些行为当成是自由,当
成是自由心,于是胡扯出所谓的心向,心行,心愿。
可这些实际是什么呢?实际只是我们难以直接察觉的五蕴生灭而已,其中以行蕴,识蕴
为主
r****n
发帖数: 8253
31

本就有自他之分,只是这种自他之分,并不是有自体,他体的自他之分(建立在永恒自
性基础上的)。而是一种整体层面的,非常抽象的自他之分。其实是一种数学上的个体
性,不是实体上的个体性。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但是否认了五蕴的无主宰性,无恒常性,并不等于否认五蕴相续生灭的整体上的个体性
特征。这种五蕴相续生灭之流是毫无疑问具有一种个体性,正是因为这个五蕴相续生灭
之流的整体上的个体特征,才不会有业力的错乱。不会某某有情众生前世造恶业,另外
有情众生却因此而今世受果。
但是要表达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9796
32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哈,这段话有点意思。。。。譬如苹果和梨都是属于水果的,可水果这种分类范畴也太
低级太不根本了?于是继续跳到更大的范畴。。。。?然后一直一直下去,拿万事万物
各种现象来试验的结果就是最后的范畴,五蕴?
r*******c
发帖数: 1060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f********4
发帖数: 25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依我目前的了解只是分法不同而已,色就是色蕴,名可分为心和心所,心是识蕴,心所
可分为受蕴,想蕴和行蕴……名色是究竟法,而概念既不是名也不是色,不被认为是真
实存在的……
r****n
发帖数: 8253
35
一、波粒二象之两种存在




万物,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皆有波和粒两种存在方式。


1、 粒性存在:五蕴,世间,现象界


这里的粒性,不是经典物理所说的单一的电子等物质实体,而是指非连续性,分立性,
并且有最小不可分割单位,即一份一份的量子性(粒)。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也可以用
来描述意识。


粒性存在包括粒子性的物质,和粒子性的意识,佛法统称为五蕴。


1)粒子性的物质存在,是佛法所说的色法(色蕴),物理学所说的本征态,是任何被观
察到的物质现象。具有质量,热量,空间位置等确定的物理量。


2)粒子性的意识存在,是佛法所说的名法(识蕴、想蕴、受蕴、行蕴),科学广义所说
的意识。是各种感知,判断,记忆,思维等意识活动状态。


3)于粒性物质来说,它表现为非连续的分立的一份一份的物理量以及一个一个粒子的不
断生灭跃迁。


4)于粒性意识来说,它表现为刹那生,刹那灭的前后分立的一个一个的意识相续之流。


5)粒性存在,是易经和老子所说的阴或者万物,用"- -"表示,强调非连续性。也是柏拉
图所说的现象世界。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世间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佛教中的一本奇书
这一本《大乘起信论》自从公元六世纪译成汉文后,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本,全书只有一
卷,一万多个字;但是它不仅仅在中国佛教的内部生起了极大的影响,几乎成为汉传佛
教绝大部分的宗派的根本论典之一;不论是禅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地论宗、净土
宗等等,都对它有著极高的尊崇。它还有更大的影响层面,那就是在对于整体的中华文
化建立了一种质变,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我们中华民族成为唯心、唯正、唯理的民族
,使得所有的大汉子民,从根本上都流著心性本净的血液,这是与世界的其他民族所截
然不同的地方,更是中华文化中最珍贵的传统文化;不论我们每个人知道与否,这一种
如来藏本净、本有的想法,都存在您我的内心深处。所以研读本《大乘起信论》,也正
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工作。
我们先来谈谈《大乘起信论》这本书。公元六世纪多,《起信论》第一次在中国被
译成华文;很快的,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简洁洗炼,它成为了中国佛教界中最有
名、最多人深读的经论之一。在隋唐时代,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受它的影响很大;即
使是到了宋元明清,《起信论》仍然被教界广泛地演说与注释。因为《起信论》讲的是
大乘佛法的根基,是进入大乘佛法的...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7

7识是我,行蕴是7识,我一直都有印象啊。
这应该是唯识的基本说法吧。
这次是加上了其他几蕴,所以我认为有点新意,
不过刚才看见他已经re了。还要在仔细体会。
色受想和行蕴似有同有不同,
因为感觉到同,所以我也觉得可以体会理解接受。
像这种问题,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
当然你可以用10分钟背下来,
不过对于实行的人来讲可能要用一辈子来验证。
所以理解也不过是大概知道方向,
不能当作确知。
你如果不能分辨各种不同的理解,
1分钟就能开始反驳,
那经书就成有害了。
是对你有害,不是对我有害。哈哈,
我看热闹,还能刺激学习呢。
S**U
发帖数: 70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住即是有情的情识,在
色上贪著──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著,执我执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
生死。如离此四而不再贪著,即「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盘」
(杂含卷三·六四经)。综合此四识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蕴,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read/database=yinshun&bo
杂阿含1175经[正闻本393经/佛光本269经](六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
「尊者!于六触入处集、{集灭}[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
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
「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如是,比丘如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我认为是”我见”
可似乎太广泛了,缘起全都是”我见”。
杂阿含经57庄春江网站说: 菩提比丘认为这”行”,不是行蕴, 是”形成”
可 这”行”似乎与”有” 很相似。
有点说不过去。
“无明缘行” 的”行”,是行蕴吗? 这我就有点胡涂了。
A****a
发帖数: 274
40

看不出这段经文正是有力证明我的观点,正是说明waichi说的完全错误!
这段经文是说受蕴在六根触外境的时候都会生起。
当眼根触外境眼识生起的时候,受蕴也必然产生,其他的也都是。
其实想蕴,行蕴也都具备这种性质。所以也有六想身,六行身。
r****n
发帖数: 825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
现代科学所认为的意识,实际就是佛法里面的心和心所,就是名法,就是五蕴当中的识
蕴,行蕴,想蕴,和受蕴,这个世界除了意识和物质之外,没有别的。所以佛陀说,世
间只有五蕴,只有名色。关于意识的认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误区,
1.认为意识只是是思想,是回忆计划或者思维,从而认为脱离这些以外的不是"意识",
是"心"。将"决定","注意","觉知"等细微意识状态等排斥在意识之外。
2.认为在表层意识的深处还有潜意识和无意识,不知道潜意识和无意识实际是和我们能
感知到的表层意识是并列平行关系,潜意识和无意识只是处在表层意识思想的间隙,而
不是底层,由于意识的生灭实在太快,所以我们错误以为在意识的表层下面还有更深的
意识,有人甚至认是一个叫做心的东西在驱动意识或者影响意识,而不知道心其实就是
意识本身。
3.认为意识的产生根源是大脑,而其实大脑应该只是意识的一种载体,大脑本身不产生意识。
4.认为死亡后意识就停止了,不知道意识在轮回终止之前,永远不可能停止。
5.将佛法修行的“观”以及觉性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认为属于心的功能,不知道佛法说
的观其实仍然是意识本身的一个功能。无论多么细微的觉察,注意,都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彻底否定

用本体这个概念来描述世界本身就错误的,究竟意义上根本不存在本体。无论是五蕴,
还是涅槃。
我高兴,高兴是五蕴当中的受蕴,高兴的背后没有一个依附的本体,没有所谓的“我”
,那完全是错觉。
是只有高兴本身,即受蕴(这里只是简单化,实际高兴这个状态是一系列的行蕴,受蕴
混杂在一起的)
所谓的“我”,只是这些不同状态,不同五蕴的相续聚合。只有五蕴本身,没有五蕴背
后的本体,没有我,没有心,没有真如。
我已经说了,只要说到本体,就是有问题的,大乘本身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这是违背
佛法的。
不过这个恐怕你不会明白,所以我就不想谈了。
我不会用本体这个严重歧义误导的词。
我已经说得很明确了。
r*****d
发帖数: 92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解脱前的最后阶段是不是无修而修,不作意,无念呀?

?: 底断掉识蕴,行蕴,想蕴和受蕴。
f********4
发帖数: 25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苹果只是完全的色,受蕴是指对所缘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想蕴是与记忆印象有关的功
能,识蕴是单纯的识知目标,行蕴就是……剩下的……
f*******8
发帖数: 361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进来 有问题问你
好那我就说说我的理解。
如果你跟别人撞车了,
有人说是你的车有问题,容易出事,
你是检查自己的车还是先回敬别人,
如果你检查后发现自己的车确实刹不住,
你是否觉得对方是帮了你?检修就可以避免今后更大的撞车灾祸?
如果你不检查自己,是为了什么,为了保险费?
如果你检查后发现自己的车没问题,你是不是就知道了对方不懂?
或许他为了骗保险费?
出钱太肉疼。
想蕴就是自己的车一样,习惯也是。培养好习惯就是修车。是为了自己好。
人们对于车的好坏和检查比较容易进行,就是因为人们知道车不是我,没有太深的执着。
而对想蕴等,要开展检查比较难,就因为人不能离开它而观察,要改也是肉疼心疼。
这就是我执所引起的难点所在。
闻过则喜的人,是能脱离我执,知道别人在免费给自己检查车子呢。这是便宜事。
不过那要是真正的过才对。不应盲目地听,在没错的地方别人说你错,你也瞎改,
坏车不改,把好车改坏,就过犹不及了。
再说了到底是
1、车(行蕴、想蕴、思维、习惯)坏了,不小心、非故意的出了车祸,还是
2、车好好的,车主故意撞人。还扭曲现场。
这都要具体看吧。
如果是1,就是好心或无心办坏事。
如果是2,那就是坏人了。
所以...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 (转载)
杂阿含经卷六云:“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
,名曰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经卷上谓,众生系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
,故称众生。可见,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并对五蕴染着缠绵,才能叫
做众生。植物细菌病毒没有感觉、思想、情感和意志,没有识蕴,自然也没有受、想、
行蕴,故非众生。
f*******8
发帖数: 361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在这个版获得的-欢迎跟贴
他们当时给出反对“七识是行蕴”的理由是:7识是心王,行蕴是心所,
呵呵。实际上心王,心所,本身就是权宜说法。
这个里面太深,我虽然能反驳,但是还是觉得应该是
让更有道行的人在适当的情况下来说更好。
实际上认识这些绝对需要实修经验。
=============
况且,你这么说也有点问题,总不能说,
我指出了你的问题,你就反过来说,难道你没问题么?
这样负负得正,行么?
f*******8
发帖数: 3612
48

你这里根本点上是错的。作意不可能是决心。把作意误认为决心,并且随着它而
流转,其实“是被行蕴所迷惑”。而决心是:不被行蕴所迷惑。
不过渐渐认识到此经描述的过程和唯识5遍行有直接的关系。
区分和如实了知“触”、“作意”和“决心”等等基本过程,是打坐的很关键的能力要
求。没有这个基本功,打坐是不可能长时间座得住的。
基本倾向认为,“出入定自在”需要对这些东西和过程有清晰的了知和自如的控制。
人说
着的
G**W
发帖数: 186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植物为何不是有情眾生 ?
植物为何不是有情 ?
初学佛的同修往往会有这个疑惑:六道轮回中为何没有植物道?植物到底是不是众生?
佛在《大般涅盘经》中明明白白地开示:“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然而,不
少同修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实,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尤其是从细胞水平来看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从结构到功能都非常相似,为何“厚此薄彼” 呢?事实上,判
断植物是不是众生,不是看它有没有核酸、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不是看它有没有细胞
结构、有没有新陈代谢活动,而是看它是否符合佛菩萨对“众生”的定义。众生又名有
情、含识等,杂阿含经卷六云:“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
、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经卷上谓,众生系以五蕴等
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可见,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并对五蕴染着
缠绵,才能叫做众生。显然,植物没有感觉、思想、情感和意志,没有识蕴,自然也没
有受、想、行蕴,故非众生。
问题来了:植物与动物细胞结构如此相似,为什么植物就没有感觉、思想、情感和意志
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植物没有自己的如来藏执持。在有色界中,眼、耳、鼻、舌、
身五根的扶尘根...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WaiChi和大乘这边实修中都是从“决定”或“觉知”来切入,这个切入点是
=================
觉知是佛法所说的正念,属于行蕴当中的念心所,其本身也是生灭,而不存在不生灭的
觉性。
决定是佛法所说的作意,属于行蕴当中的作意心所,其本身也是生灭,也并非来自于某
个不生灭的空性本体。
佛法运用正念,是为了观察五蕴现象的,是观察他们的生灭性,苦性,非主宰性(无我
),进而最终到达厌离舍弃,熄灭贪爱,熄灭五蕴的目的。
所以,佛陀的佛法的重点并不是从什么决定或者觉知切入,而是从无常切入,以无常为
基础,才有了苦和无我。而正念觉知,只是观察无常的一个工具而已。
理论决定你在禅修当中会观察到什么,由于你的理论是建立在神我邪见上,你实际将不
可能在禅修当中观察到真正的生灭无常,你连这个方向都不会去真正看。
你看那waichi,在这里讲了十年的佛法,有提到多少无常呢?几乎没有,因为他觉得不
重要,不是重点方向。他更强调所谓的“转物”,所谓的如何心造世界,如何“主宰”
。而主宰,却恰恰是佛陀最反对的神我。
但是你再看原始经典,就会发现佛陀大量讲无常,讲厌离,甚至把无常作为中心。
五百阿罗汉结...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