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行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B***o
发帖数: 133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
----------------------------------------------------------------------------
----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
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
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
。未尝不具佛法及众生法。故得名为三无差别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
。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即是观照般若。以吾人现前一念
介尔之心。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即
是文字般若。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诸境界。性无非文字。不但纸墨语言为文字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及与境界之性。无分无剂。无能无所。无
是非是。统惟一法界体。即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非彼岸非此岸。达此现前一念之实
相。故生死即涅槃。名波罗蜜。观照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
即惑成智。名波罗...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Recommending Byron Katie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Fri Nov 11 13:43:09 2011, 美东) 提到:
http://evelynrodriguez.typepad.com/pointingtothemoon/2007/02/by
Above is a description on how she got her knowledge, and she experienced that no-me and no-name feeling.
I like that whole blog, and I will zz the full blog below.
The four questions are actually only one question "is it true?", as no thought is true. But for people not yet there, such as me, choosing the truer thought is a re-entr...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3
歪痴教大乘:一切乃缘起,缘起就是幻起,缘起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缘起,想蕴是7识
,行蕴是7识,我就是7识。
大乘自己的定义:一切乃缘起,万法依8识而缘起幻起,真如就是万法,万
法就是真如。而7识是执于8识之见分而形成之我执。我执是7识
小乘:万法遵照缘起的规律相续相生,缘起是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的条件因果关系。缘
起不是幻起,不是幻出,不是幻有,缘起这个规律是无始以来就有,并非因佛陀而有,
这种缘起如是呈现而如如不变的状况叫真如。但此真如不能生万法,就像苹果的颜色
是红色,红色却不能生出苹果。
waichi的错误:真如就是缘起是错误,因为苹果是红色,但不能说红色就是苹果。想蕴
,行蕴是7识错误,因为苹果就是苹果,苹果不能说成是梨。7识是错误,因为自我的感
觉是五蕴生灭形成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没有任何意义,不具有功能性,这种错觉也不
是行蕴和想蕴本身。
大乘的错误:没有7识和8识,大乘是把五蕴生灭形成的错觉误认为是我执,并赋予这个
错觉以功能性质,使其具有了类似6识的相对实在性,但其实它是弄错。误把五蕴中的
行蕴,
想蕴当成是“我执”。更捏造了一个可以幻生万法的本体概念8识和真如。另外大乘也
a**u
发帖数: 8107
4
☆─────────────────────────────────────☆
runsun02 (runsun) 于 (Wed May 26 09:07:58 2010, 北京) 提到:

佛陀的缘起:植物为什么会开花结果呢?因为有了阳光雨水这些条件。
老歪的缘起:植物为什么会结果子呢?因为果子是真如心攀缘而产生的
佛陀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电子呢?因为有了观察这个条件,才会有电子这个现象的产生。
老歪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电子呢?电子是心攀援而产生的。是心造的。
佛陀的缘起: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彼此依存,没有主宰,没有本体。因此是无常的
,无我的(无主宰),是苦的,所以要舍弃缘起的世间法,而导向非缘起的寂静涅槃。
老歪的缘起: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心攀援而现起的,都是心造的,心是本体,认识找到
那个“心",可以真如起用,可以创造世界,改变业力,无所不能。。。。
如果是老歪的缘起,当然那如来藏就是(老歪的)缘起,当然缘起就是现象。再弄得高
深一点,就是心就是相,相就是心,不二。。。
哈哈。。。。
还看不懂上面的,建议找墙撞了。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正念必须奠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心与身。
分析身体构成部分,
显示没有永远的「灵魂」或「自我」;
注意到这一事实,
则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见」,
将自然消灭,
使我们自痛苦轮回的世界中脱离。
佛教是一个完美的心灵教育或禅修系统。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善加训练;祇有
训练的心才能
开发出洞察光明与实相的智能。
整个佛教教学是以四圣谛为基础,它们是:一、不完美或苦的圣谛,二、苦因的圣谛,
三、苦灭的圣
谛,四、通往苦灭的道路的圣谛。这四种圣谛告诉我们,每个有情的存在是五蕴的身心
和合,是所有烦恼
与痛苦的根源,存在是执取或贪求不可避免的结果。
存在(有)也是对实相不了解的结果,贪造成无止息的存在,祇有摧毁贪才得以止息存
在或苦。要止
息人类的贪或苦,可透过修习八正道达到,包括: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
四、正业,五、正
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会得到四个阶段的解脱,一步一步
走向涅盘,没有经
过这种解脱,涅盘便无法实现或获得。
佛陀的基本教义视「生」是「无明」与「贪」的结果,而「无明」与「贪」则来自需要
保护与满足「我」
或「自我」的错误认识,因...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6
以下是不成立人我的理由:
【“我”的施设处 五蕴本为多体、无常,而认为我者,从前世到今生、由今生去后世
的常一之我,除了只是对五蕴聚假立之外,实际中并不成立。】
一般人承许五蕴是我,这个我是否成立,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下结论,不能随便说。也就
是,观察时,观察到有此法的实体,则承认此法存在;观察到根本没有此法的实体,那
就没有此法。同样,如果“蕴是我”的观点正确,则必须在蕴上见到有我。
以下先讲我和蕴的体相,再看我和蕴的关系:
一般人认为我是常一,“一”是不可分,可分的决定不是一(比如一法可以分成三部分
,就不是实有的一体);“常”就是不变,有变异就不是常(比如,后面不同于前面,
说明不是前面,前面的法不再安住,不能说是常)。
一般怎么认为我是“常”和“一”呢?比如,我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随着岁月的流
逝,我的身体在不断变化,不应是常的,同时我的思想也在变化,原先持这种思想,后
来持那种思想,这也不是常法,但是排除身体和思想,还有一个不变的我的实体,而且
推广至三世,这个我从前世到今世再到来世始终不变,这就是认为我是“常”。
所谓“一”,就是在人们观念里认为“我”是一体。谁也不会说有两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万法的构成
原始佛教将世间的所有事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说明如下。
万法=究竟法+概念法
(诸法无我)
究竟法=有为法+无为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无为法是涅槃,非缘起法是涅槃。)
有为法=缘起法=五蕴=名法+色法
(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缘起法无常,诸行无常)
名法=识蕴+受蕴+行蕴+想蕴=心法+心所法
色法=色蕴
心法=识蕴
心所法=受蕴+行蕴+想蕴
(心和心所同生同灭,心主导,负责识知,心所为辅助,所以心又叫做心王)
以上是原始佛教万法的构成,如果学习原始佛教,一定要弄清这些关系,这样才能够理解经文里面说的很多概念。并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知见。
f*******8
发帖数: 361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死亡
刚才打了半天字,断线了。
现在我理解其实理论上大家都同意阿含经所说,5蕴非我。
也多少知道:道理上大家知道了,但是实际上还是执着5蕴为我。
差别上只是顿渐(甚至这个可能都只能是我的看法,别人不一定认同),
我自认学的是顿法。
而其他人不认为当下的任务就是破蕴,就先从日常入手。
虽然知道行蕴非我,还是先从规范自己的行蕴入手。
在某种程度上说,顿渐的差别在于:
顿法是破行蕴,
渐法是调节行蕴。
都有风险。
顿法上不去的话,风险也大,弄不好世间法也丢了。
渐法慢慢走,可能都忘了学佛的目的,大限来临也无所依托。
两种风格能兼容补充当然最好。不然只好合掌令欢喜。
以顿法的目的为目的,辅以渐的手段,应该是好的。
如果把渐法的手段熏成了目的,可能就脱离佛道了。
r****n
发帖数: 8253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爱已经完全灭尽的佛和阿罗汉的色身,同样也是色取蕴
,因为他们同样也会引发贪爱执取。
这样就可以解释某篇经文当中,佛说连阿罗汉都要观察五取蕴的无常,苦和无我。如果
认为没有被执取的五蕴不是五取蕴,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是较量长短
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
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
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
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
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
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
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
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
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
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
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
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
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噶拉玛经》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懂的都有谁。除了waichi,谁还会觉得七识就是行蕴?
唯识有谁竟然把行蕴当成七识。又有哪本唯识经典说七识就是行蕴?
网上搜索出的半吊子的和尚你就别拿出来当例子了。
其实,一个多少学了点唯识的人,就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别扯蛋了。你懂个鬼唯识核心问题。
把行蕴错误的以为是我,生起我执,不等于七识就是行蕴。就象我觉得苹果是甜的,不
等于苹果就是我。
心识和心所,完全是两种不同特性的东西,一个是识知了别,一个是类似意志思维感受情绪的意识状态,而行蕴是心所,和心识完全不同,连这点基本知识都搞错,还扯什么唯识?
又开始支支吾吾,故作神秘了。
让你说点细节,你就开始“不便多说”。。。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那比如我感到恐惧,这个是受蕴还是行蕴呢?
====================================
这个过程当中每个蕴都有。不是单一的受或者想。
能够感知到,无论对象是什么,这个感知到本身必定包含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属
于识蕴。如果没有识别作用,就完全无知无觉。
在感到恐惧这个过程当中,会发生记录行为(这个你难以察觉),因为这个记录行为,
而导致之后你可以回忆起这个感受,这是想蕴。注意,想蕴不是简单的思想或者回忆,
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定义。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类似save的记录行为,一个是类似load的
回忆行为。
在感到恐惧这个过程当中,也几乎必定包含着苦受,这属于受蕴。如果没有直接的苦受
,也一定会有不苦不乐受。
在感到恐惧这个过程当中,还有行蕴的参与,尤其是排斥性的嗔心往往比较强烈。
以上所说的,是根据阿毗达摩的理论,对精神意识的定义是并行的,不是串行的。就是
在产生识的同时,同时伴随着受,想,行。而不是先是识,再是想。。。

发帖数: 1
14
什么叫作金刚行呢?那就是说,十回向位又叫作十金刚,也就是说十回向位的修行
,又叫作十金刚行。那十回向位从第一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开始,到第
二回向“不坏回向”,一直到第十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全部都是金刚行!统统都是
金刚行!
那这个十回向里面,以哪一个回向位为最重要呢?也就是以初回向位最重要!初回
向位的救护众生离一切众生相回向,如果能够做得到的话,那么其他的九回向就没有问
题了。初回向位的工作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为什么初回向位的回向行是吃力不讨
好的工作呢?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救护众生出离邪见深坑,当我们要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的时候,众生是非常的难度!众生是非常的坚固于我见!众生坚固我见,所以《地藏经
》里面才会说:“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
难伏的最主要的一个道理,就是因为众生来自于我见相的执著,才会因为我见相的生起
,辗转执取我所执、辗转执取我所诸法,就是全部源自于我见相。
在佛世的时候,就有一个人掉到深坑里面去、掉到悬崖里面去,结果双手抓著树枝
不放;佛经过那边的时候,他就说:“佛啊!你是不是能够救救我啊...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5
轉貼,
涅盘中是什么境界 ?
末学看过很多人阐述过涅盘, 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 : 『涅盘就是无贪, 无瞋, 无痴的
快乐又殊胜境界, 清凉无烦恼, 我们修行, 打坐就是最终进入这个境界』. 但是这其实
是个大误解, 我们从很多经教上都可以看出, 这里引述了”阿毗达摩论",如果不嫌烦琐
而对此题且有兴趣的同修, 不妨探讨一下, 看看佛法所述的涅盘到底是指什么 ?
『阿毗达摩论"的究竟法中的见地 :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
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
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
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1]
共有四: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
识五蕴(pabcak-khandha)。于(阿毗达摩)论教,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
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
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识蕴(vibbana)在此列为心(...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在折腾人。
对于念头来说,其实就是想蕴,有些人想得开,有些人想不开,
而大部分人是今天想得开,明天想不开,
今天愿意跟这个人交谈,明天就不想跟这个人交谈,
总之在想蕴里打滚。
人就是这样,由想蕴,然后受蕴,越想越生气,
五遍行,刺激行蕴里贪嗔痴,就开始动刀动枪了。
金正恩,最近把他不想见的人,用破击炮打死了。我要让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呵呵,这是个什么世界啊。
学佛,好歹让人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世间法,
恶不能用另一个恶来制止。
如果能出世间,真实证取五蕴皆空,大概就不会叫苦了。
不是越想越生气,而是看着人类愚昧很好笑,就有意思了。
你被五蕴抓住脱不开,就会难受,难受厉害了,就会生气,
如果任何五蕴不能束缚“你”,随时想脱开,立即就能脱开,
那就剩下那些要抓你的人迷惑不解了。
最近我在看和理解行蕴的来龙去脉,特别是贪嗔痴等等根本烦恼。
其对治方法。
N*n
发帖数: 45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十二因缘大略说本就有两种解释。。但两种里面的名色对应都是六识,而非7/8。
、南傳上座部[编辑]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蘭卡傳分別說部傳統,下面簡述引自達摩難陀長老《佛教徒
信仰的是什麼》:
緣於「無明」[2](貪、嗔、癡等煩惱)而產生「行」[3][4](造作諸業)。
緣於「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5](業識)。
緣於「識」(業識)而產生「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
緣於「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而產生「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緣於「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觸」[6](外境接觸)。
緣於「觸」(外境接觸)而產生「受」[7](苦、樂的感受)。
緣於「受」(苦、樂的感受)而產生「愛」[8](對境生愛欲)。
緣於「愛」(對境生愛欲)而產生「取」[9](追求造作)。
緣於「取」(追求造作)而產生「有」(業因完成)。
緣於「有」(業因完成)而產生「生」[10](在受於身)。
緣於「生」(在受於身)而產生「老死」[11](未來身之老死)。
說一切有部[编辑]
《俱舍論》及其註釋[12]繼承了《大毘婆沙論》所確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的十二因
緣:
无明,过去世烦...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南传上座部[编辑]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兰卡传分别说部传统,下面简述引自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
信仰的是什麽》:
1.缘於「无明」[2](贪丶嗔丶痴等烦恼)而产生「行」[3][4](造作诸业)。
2.缘於「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5](业识)。
3.缘於「识」(业识)而产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於「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
5.缘於「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而产生「触」[6](外境接触)。
6.缘於「触」(外境接触)而产生「受」[7](苦丶乐的感受)。
7.缘於「受」(苦丶乐的感受)而产生「爱」[8](对境生爱欲)。
8.缘於「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取」[9](追求造作)。
9.缘於「取」(追求造作)而产生「有」(业因完成)。
10.缘於「有」(业因完成)而产生「生」[10](在受於身)。
11.缘於「生」(在受於身)而产生「老死」[11](未来身之老死)。
===
说一切有部[编辑]
《俱舍论》及其注释[12]继承了《大毗婆沙论》所确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
缘: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19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今说此菩萨所行。
非诸世间
所能信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今为欲令诸众生永出世间
。说诸菩
萨了达世法出离之行。
须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离。文殊师利菩萨言
。大德。
世间法者所谓五蕴。其五者何。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
是诸蕴。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是故此中无有世间亦无诸蕴及以如是言说名字。若得是解心则
不散。心
若不散则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离世间法也。复次大德
。五蕴诸
法。其性本空。性空则无二。无二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
所取著。
无所取著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五蕴法者。以因缘有。因缘有故则无有力。无力则
无主。无
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取。无受取则无执竞。无执竞
则无诤论
。无诤论者是沙门法。沙门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响。若能了
知一切诸
法如空中响。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此五蕴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则是非界。非界中。无
眼界无色
界无眼识界。无耳界无声界无耳识界。无鼻界无香界无鼻识界
。无舌界
无味界无舌识界。无身界无触界
t******g
发帖数: 17520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勤奋修行
因此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也没有彻底研究经
文。藉着实践与探索,我自然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观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里
。它所做的,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渐
培养了意识与理解,直到亲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要有
什么体验、想达到什么境界,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一点宁静,就想: “这就是吗?
” “我达到了吗?” 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论知识收起来放进盒子里、收到一边
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
一点真正的洞见时,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你把 “贪”字写在纸上时,它与心
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里发生时,你来不及读
什么,直接就在心里体验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
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化为内在,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不会亲证真相
。我年轻时也那样...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1
3 无我:佛教心理学自我的实质
佛教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者说一种修行体系,
其核心就是“无我”。在所有宗教中只有佛教否认自
我实体的存在, 佛陀是第一个知觉束论者
(Blackmore, 2008)。正是由于“无我”的教义, 使佛教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
3.1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认定的“自我”和外道所坚
持的“实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所说的“我”, 不
过是把“意识相结集起的统一状态”认为实体, 且妄
执这一实体就是“我”。然而在佛家看来心理状态本
是变迁无常的东西, 怎么会“有体”?“所谓吾人所
认为我者, 不过心理过程上一种幻影, 求其实体,
了不可得” (梁启超, 1936)。那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
“我”究竟是什么呢?依据佛家缘起说, “我”不过是
由“五蕴”和合而成。所谓“五蕴”是指色蕴(有客观性
的事物), 受蕴(感知), 想蕴(记忆), 行蕴(作意及行
为), 识蕴(意识)五者是也, 是构成万物的五种类
别。五蕴之广义是指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括,
即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总和, 狭义则是现实人的代称,
即“五蕴”暂时和合而成“人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5-15-10修行记录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runsun02 (runsun),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5-15-10修行记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20 09:53:54 2010, 北京)
决定回家,这个决定叫做“作意”心所,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并且是造业的关键部分。
作意心所属于遍一切心所,也就是说人的每时每刻都有作意,只是强弱程度不同,造的
业的强弱也不同。
我做出了要回家的这个决定,然后伴随的心理活动同样也是心所,当中大部分也是属于
行蕴。
这当中对每个当下事件的识知属于识蕴,对每个当下事件的记录属于想蕴,对每个当下
事件的直接感受,属于受蕴,余下的都属于行蕴。
走路的时候可以时时记得为什么,只要保持对本来目的的觉知就可以。但这个是毫无意
义的。
严重致命的错误。错误在于夸大了心向的作用,并将其变成一个本体的东西,违背了缘
起法。
你说的心向,也就是作意心所,只是造业的关键,但绝对是不创造世界的“源”。
作意是其中的一个"缘”(条件)。其他关键的“缘”(条件)还有代表观察识别的“
识”,被观察的“色
w**u
发帖数: 311
23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4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行蕴,关键是妄行,是无论你的理性判断不判断,
它都一直存在,它存在于内心深处,此妄行“一刻不停”。
而按法师的说法,是判断后的行动。在判断之前,没有行动,也就没有行蕴。
这就把行蕴理解得太浅了。如果认真说起来,说明他不懂七识为何物。
如果说行蕴是妄行的习惯,还更接近点真理。
虽然这话让普通人理解,也看不清深浅。因为一般人没见过此“一刻不停”的妄行。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生大梦之形成
谈到五欲,一般人所了解的通常是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粗重的欲望;也就
是对于财物、男女色、名声、酒肉饮食以及睡眠等五种世间粗重境界的贪欲。而在佛法
当中,所谈的范围则就非常地宽广,把六种感官所接触到的五尘境界全都函盖在内了;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个识,在面对色尘、
声尘以及香、味、触尘等五种五尘境界的时候,就会对其中的韵味等等产生了乐受而爱
著不舍,因此而生起了贪著之心,想方设法想要继续追求或者保有,所以才称之为五欲
。而意识在这同时,又能够了别五尘境上所显现的微细法尘,产生了对事物的种种认识
,以及得失、分别等等的境界差别;所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又合称
为六尘。
一般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五欲六尘本自虚妄不实,而执著以为是真实接触到、得到
的境界,所以就不断想方设法想要去执取,甚至不择手段而去造作了种种的恶业。而佛
弟子在听闻四念处、四圣谛等基础佛法知见之后呢,知道执著五欲六尘就是在积集未来
生死轮转的苦因,所以应当要摄心内住,而远离五欲六尘的贪爱。有许多修行人因此就
远避到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地,有的人因为没有办法降伏男女欲...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舍弃五蕴不是想蕴,而是行蕴。
这里也不是抓住行蕴不放,而是利用了行蕴的特性,产生观智。最终导致涅槃。
四念住的正念心所,导致观智产生的主要心所慧心所全部都是行蕴,任何修行,在没有
证涅槃前,都需要借助五蕴的善心所。
但是这不意味着要抓住五蕴不放,而是借助他们当中一些善心所的特性,产生正确的观
智,在观智的基础上,做到真正的舍弃五蕴。熄灭识,进而导致涅槃。
r******3
发帖数: 58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我认为,这种舍弃厌离的思想,会在进入行舍智的阶段,自动断除掉。
在起初的厌离智,畏怖智的阶段,还是带有比较强的离的思想的。行蕴仍然会比较强,
识当然也就无法灭除。
但是经过行舍智的平衡以后,意识处于一种比较平衡中舍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有机会彻
底断掉识蕴,行蕴,想蕴和受蕴。
而有些人连最基础的厌离智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无常和苦都还没有亲见,却妄谈什么
无修而修,不作意,无念,这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f*******8
发帖数: 361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commending Byron Katie
我插句嘴,呵呵。
其实你推介并擅长的很多东西都是很不错的。
如果跟佛法名词对应的话,心理学的内容属于调节受蕴、想蕴和行蕴。
观察自己的各种感受,feeling. 受蕴, 喜怒哀乐忧悲恐。
以及自己的各种善恶动机和冲动,行蕴。贪嗔痴,和精进,不懈怠,不贪不嗔。
如果要区分的话,我觉得佛法讲究的是破5蕴,
而心理学讲究的是日常使用5蕴的种种变化。比如各种情绪、感觉的调节,fine tune.
我个人的特点是以前强调破蕴的多,而在应用、使用上较少训练。
最近几年注意力往这方面转移了不少。对善行和觉受方面也有所认识。
渐渐意识到,希望过一个平衡的生活。
个人体会,真要学佛法的话,总要有个打破平衡的时期,然后才能建立新的平衡。
中间突破平衡时,比较难以把握。

me
difference
LOL.
fight
Why?
away
Y**u
发帖数: 54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乌巴庆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
说来,佛教是
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
第四个圣谛(八
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
(Ko&n&da^n^na)
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
度来探讨这问
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1
五受蕴,五取蕴就是五蕴,叙说角度不同。
五受蕴或五取蕴,是指任何被观察感知的名色;观察感知之外的算不上五受蕴或五取蕴。
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意。
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
蕴。
r******4
发帖数: 178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念處經

先纠正一下,六识的识属于“心”,属于五蕴的识蕴。属于名法中的“心法”、
而我说的观,也就是你说的所谓“能观”,不是六识,不是识蕴,而是属于五蕴中的行
蕴,属于名法中的“心所法”
如果把你的六识说成是五蕴中的行蕴,属于心所,那么你说的基本没有错误,除了所谓
的“一”
意思也就是说,我说的那个观禅中的观察各种身心现象的观察这个动作本身,是行蕴,
是寻伺两个心所,这一点和止禅当中的观是完全一样的。
我说的观禅当中的观,和止禅中的观的主要区别就是寻伺的对象极其广泛,包括各种身
心现象。而止禅的寻伺对象则很狭窄单一,比如只有眼前的明暗,或者只是声音,或者
只是观察明暗的观察本身(眼根的能观),或者是观察声音的观察本身(耳根的能观)。
这个寻伺绝对不是你说的“一”处的“一”,因为此“一”无法"向",因为此“一”永
远无间存在,哪怕散乱昏睡的时候都必然存在,只要在欲界内就必然存在,如果寻伺
两个心所消失,那么这个人也就只能在无色界了。
a**u
发帖数: 8107
33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r 11 13:02:30 2010, 北京) 提到:
真正的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完全彻底的否定,因为彻底否定带来彻底的放下,才有彻
底的解脱。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佛法的精髓。
人和世界就是五蕴,就是世间,就是苦,就是轮回。
大部分人修行,是希望停止世间的苦,但是要享受世间的乐。更好的享受。
人们幻想有天堂,有极乐世界,幻想解脱后可以天上天下来去自由,可以不受因果控制
甚至随意操控因果。追求这些的本质就是渴望更好的享受世间乐。
当他们听到智慧的佛陀说解脱是五蕴寂灭,在世间苦灭的同时,连世间乐也灭了,他们
会害怕,会恐惧,会难以接受。正如佛陀所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
这种心理,是大乘伪佛法产生以及很多人信大乘伪佛法的根本原因之一。
没有彻底的对世界,对人,对自我的完全否定,就没有正见的生起。就不可能导向于五
蕴寂灭的涅槃。
涅槃,将使得一个“人”失去世间的一切。记忆,经验,感情,...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在质量的生活——Maha Boowa
阿姜摩訶布瓦(Maha Boowa)
林崇安译
1. 训练自心的第一步,我们要选一个「法的主题」作为控制与照顾这颗心的方法。否
则,心会由于旧习而到处乱跑,跑到我们不断扰动与分心之处,而产生痛苦与不满。
2.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禅修于随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将「佛陀」
二字配合呼吸:吸气时想着「佛」,呼气时想着「陀」。此中,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个
性就作为自己禅修的主题。
3. 专注于这些事情时,你要让心中只有觉性。例如,当你集中于入出息时,要使自己
觉知到每次呼吸的进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觉知到禅修结束。你可以集中呼吸
的感觉对你的觉知最明显的任何一点。任何呼吸的感觉最明显的一点,例如鼻端,就是
你要集中与正念的一点。当气息入与出时,你都要能很确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
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时想着「佛」,出息时想着「陀」。将你的注意力全摆在呼吸
上。你不要想这主题以外的其它事,当下此刻只专注于呼吸。
4. 以这方式,当正念逐渐稳定而持续,心就不会跑到有害的习性念头上,它会变得愈
来愈安静。同时,原先粗的呼吸会逐渐变得愈来愈细。它甚至会细到从你的觉知中消失
。这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5

我这个是根据经藏的分析,在更为详细精准的论藏阿毗达摩,则更加清楚
阿毗达摩将法分为四类,涅槃,心,心所,色法。
涅槃是无为法,后面的三个属于有为法,包含所有的五蕴,其中的心,属于识蕴,心所
则是想蕴,受蕴和行蕴。
了解阿毗达摩的人,更容易知道这个真心想要解脱的决定,就是行蕴。也应该知道,所
有的受想行识,全部是意识状态,毫无神秘之处。
y***i
发帖数: 11639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关于受蕴,网上讲得比较详细的是这个
http://blog.fo.ifeng.com/article/18456466.html
开始看了很糊涂,觉得写的这个行蕴集合一片混乱,所列单项,有的是特性,有的是
个体,个体间不相互独立,也没理由相信集合是完整全面。但如果结合受蕴看,大体还
是能理解的。
这个是受蕴
http://blog.fo.ifeng.com/article/18436999.html
说受有三种:苦受(见了就想扔掉),乐受(见了就想抓住),不苦不乐受(不扔也
不抓)
我的猜想是:受蕴就是反应的基调,扔还是抓还是不在乎,行蕴就是具体的行动和特
性的集合。
f*******8
发帖数: 3612
37

有条件和无条件,我觉得大概跟7识八识密切相关,
(大胆点说,是7识和八识的差别造成的。。。)
无条件的是8识,他的存在是无条件(95%确信,成佛后大概8识也没有了),
对他的接纳也是无条件的。这相当于是有情的ID.
所谓对有情的爱,是指对八识的接纳。
有条件的是7识,行蕴等等。行蕴无常,并非有情,是可以改的东西。
不是必须接纳。
一个人我执的大小和对七识的迷惑有关。
为什么那些小姑子的行为不被他老爸接受呢?因为那些人
强烈地认同自己的行为习惯(甚至恶习)为自我。
如果你别人否认我的习惯(行蕴),就是看不起我(8识)
你不跟老子喝酒,就是看不起我。等等,都是对行蕴的迷惑我执。
所以有智者说,我不是不爱你们,我爱你们,但这不表示我就
要被迫接受你们的习惯,你们的习惯不是你。
世人迷惑。七七八八,混淆不分。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9

如果你在我前面,我会给你一巴掌!
当初佛陀为了帮助众生破除我见,将全部的身心现象分解为五蕴(注意是全部),
一一指出其中没有任何所谓的主宰恒常,真是苦口婆心。
而你这糊涂蛋,却又在身心现象当中弄出一个非五蕴的,把五蕴当成了“我所”,即被
主宰的。而那非五蕴的,变成“主宰”
本来众生是被五蕴生灭迷惑,误认为有个恒常主宰的东西在控制五蕴,控制自我。可是
你这糊涂蛋,竟然把佛法彻底反过来,费劲脑汁想在五蕴之外找出个真正所谓主宰的东
西,实在是可笑可悲。
其实,你连这一巴掌都不值得给。
别恶心我了,说说,你看了哪怕有一部完整的唯识经典吗???
你所谓的那个和行蕴分开的,不被行蕴迷惑的决心,根本就还是“行蕴”,只是在禅坐
中比较清明的条件下,由于较少五盖的干扰,于是看起来显得很自主,而这恰恰是被惑
,是修行的大忌!
行蕴所包含的心所非常的多,包括四念住用于觉知的最主要的正念心所,以及慧心所等
等全部在其中。
W**N
发帖数: 1037
40
懂了。恭谢师兄点化。 :)
福蕴
五蕴取受苦,
厌离如修福。
观音加弥陀,
行善又积德。
--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蕴。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
意。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俱舍论》卷一
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蕴。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那,花,是五蕴或五取蕴? 花可能引起欲望。
依定义,花是色取蕴是色蕴,依看花的人而定。阿罗汉看花没有欲望,那花在阿罗汉来
说是色蕴,不是色取蕴。
花岂不是要先灭掉,色蕴灭,看花的阿罗汉才能涅盘?
如此说来,阿罗汉夜观星象,星星月亮都要先灭掉,阿罗汉才能涅盘。
”五蕴灭尽”说,对于”色”这一点,是一个漏洞。
“出世间法的名法” 是什么意思?
对于平常人,五蕴、五取蕴应该一样吧? 全都是五取蕴,因为心中都是无明、欲望。
佛陀对修行者说,要观五蕴无常、苦、无我,此为正观。
不只是内观,还是正观。有些人内观还会乱观一通,邪观一通,内观未必是正观。
连五蕴都要观无常苦无我,真好,能这样修这样观一定能进步神速。
无常、五蕴,如同火一般,我们灭除贪嗔痴,像是穿上防火衣,不再受火侵。但火还是
很可怕,要防畏。
佛陀还敎我们观尸体。
可这里的”五蕴” 是 “出世间法的名法” ?
这里说的是“五蕴”,已经不会引起欲望了,何以看的人还有苦,这苦怎么产生的? 怎
么内观到苦? 想不出,愿闻其详。
而且无常本身是宇宙运行的道理,哪里来的苦? 地球绕太阳是苦吗? 想不透。
苦是怎么由无常,一步一步产生出来...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2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向长者,当场就要了他的命。
尊者舍利弗接着问焰摩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仇家恶人,与长者假装亲近
友善,并非是为了帮助这个长者,而是随时准备加害于他。但这个长者却不加细查,轻
信恶人,以致最终被害。是这样...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3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帮忙消除,于是青海这样的魔头就出现了,她说,她能帮印心
的弟子洗掉以前世的全部业障,只留下这辈子的。并且解脱必须要找她这样的明师。
P******a
发帖数: 478
4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就是灭掉生不出来了?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我是了解你所谓“停止”举的例子。如果念头都不能停止,如何停止轮回?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
A****a
发帖数: 274
46

印象???你找找根据好吗?
我对于你的记忆力实在失望。
我问你,耳识的所缘是声音,七识的所缘是什么?
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道waichi为什么一直躲避这个问题,为什么行蕴想蕴不是7识了。
其实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根据大乘理论,7识百分百是识蕴。
基本说法?呵呵,你要是能找出行蕴,想蕴是7识的根据,我自杀ID,呵呵。
确实太有新意了,这waichi那是什么都能忽悠出来的,我现在越来越佩服
它的那7识,根本就不是大乘佛法的7识,而是歪痴教的7识。
是啊,对你来说,我是不可能懂的,我一定是背的,我一定是抄的,我绝无可能是真懂的
我要是懂,那肯定就是waichi错,而waichi是不可能错的。
简直是愚昧!被洗脑的可怜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非要一辈子去验证,不见棺材不落泪。
大家都说地球都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去验证一下,绕着地球走一圈,再说地球是圆
的?
r****n
发帖数: 8253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昙摩结(叶均)
“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阿毗达摩
摄义论第二品说:“这种心所和它们所相应的心是同一所依,同
一所缘,而且是同时生灭的”。成唯识论卷五云:“恒依心起,
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品类
足论卷一云:“若有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
佛经把身心所存在的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在
阿毗达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来包括它们。色法属
于色蕴,心法属于识蕴,心所法则包括受、想、行三蕴。根据上
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这
里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
恶心的心所。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
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
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说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它们是和各种其它的心理要素
复合而活动的。分析心的自身各部分为分“识”,而分析心的活
动的各种要素称为“心所法”。例如在八十九心中最简单的眼识
、耳识、鼻识、舌识、身
r****n
发帖数: 825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帮忙消除,于是青海这样的魔头就出现了,她说,她能帮印心
的弟子洗掉以前世的全部业障,只留下这辈子的。并且解脱必须要找她这样的明师。
r****n
发帖数: 8253
49

第六识当然是意识,但不是指的思想,更不是想蕴啊。这里的意识和科学定义的意识完
全是两回事。科学说的意识,是佛法里面受,想,行,识四蕴的集合。
佛法说的想蕴并不是什么思想,想蕴也是心所,它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记录当下的
所缘,相当于录音机的功能,一个是执行回忆的功能。类似于调出记忆画面。
想心所和受心所,和构成行蕴的思心所,都是遍一切心所,即人的每个刹那,都有着三
种意识状态。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