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发帖数: 2262 | 1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佛陀的教法,有以下明显的特色,不会轻易改变。
1目标(解脱、灭苦、贪嗔痴永尽)、
2纲领(四圣谛)、
3次第成果(四果、依次解开十结)
4修行方法的范围(戒定慧,也就是八正道)
5慧上具体修行方法(内观、现观、如实知见)、
6内观的对象(缘起法(含五蕴六入处,即自己整个身心的运作))、
7内观时待发觉的现象(无常、空、无我 (也就是身心实相))、
8内观一堆五蕴,一堆空无我,要干嘛?
(是培养的解脱动力:出离心,也就是味、患、离。离苦的power。也就是断贪爱、断我
的power
9所有一切内观努力,初步都指向这个目标。)
10内观较具体的方式(四念处、七觉支)
其他,有各种调整的方式或补充(四正勤、五根、五力等)
虽然有以上大原则,但佛陀在阿含中没有说禅修的细节步骤
也许是佛陀认为每个人程度不同,情况各异,细节可以各有差异吧?
因此历代祖师会提出各种较具体的方法,清净道论、大圆满、大小止观六妙门等等
都可以参考。不因人废言,认为他是大乘就排斥一无是处。
在此之下,各禅师也会有自己的心得,认为怎么教,习者比较能接受。
有先修定,也有先修观,或者观定...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 挑战极限
——佛教修行道上的欲求与想象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
Pushing the Limits
——Desire & Imagination in the Buddhist Path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2010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 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
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
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10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佛陀曾经说过,一切现象根植于欲。我们一切的所思、所言、所为——每一种
体验——皆来自欲。甚至我们自身也从欲而来。轮回此生,是因为我等有再生之欲。无
论自知与否,诸欲...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 发信人: Shixiang (), 信区: Wisdom
标 题: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 13:25:32 2018, 美东)
: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
善哉,善哉,能重视四果,详细解释四果。 赞美
现在佛教已经很少人这样做了
但有一些小小的讨论 、补充
不认为”色身”为”我”比较容易体会、开悟
不认为“识”为”我”比较不容易体会、开悟
好像说的顺序颠倒了 : ) 但瑕不掩瑜 还是赞美
且,要是真能断除”我”, 例如 “行”也能断除”我”
是不是就能断除无明缘行? 那可能不会有贪了,也就断除欲贪、色贪、无色贪了,三
果了
这么说,断身见结是否就三果了呢? 甚至四果了?
三结中,会先断身见结,再断疑结
补充说明 “身(我)见结” : 作者知道,却还没说清楚,因此读者可能误会的
一般人会认为断”身见结”是断除五蕴中的”我”
是五蕴的运作中已经没有”我”,因此不再有五取蕴
如果是这样,那就结开”无明”结,证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了
可断身(我)”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真心以及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关系,是非一非异。既然真心藉缘出生了蕴处界
及诸法等法为众生所领受,表示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为真心的一部分体性,不曾外于真
心而有,所以将生灭不已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真心,蕴处界及诸法
等法也就不生不灭了。菩萨悟了以后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其实就是
非一非异,为什么?佛在《杂阿含经》卷3曾开示我与无我的道理:
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凡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
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糙的、微细的、好的、丑的、远的、近的,它们都不是真实
我,也不异于我,虚妄我的五蕴与真实我的真心是和合运作的,佛在这部经已经很清楚
开示两个我:一个是虚妄我是五阴,所以是非我,一个是真实我,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所以是我;虚妄我与真实我是和合运作的,...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ndstyle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zoun), 信区: mindstyle
标 题: 挑战极限——佛教修行道上的欲求与想象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8 00:02:46 2012,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sbd190504 (flow), 信区: Wisdom
标 题: 挑战极限——佛教修行道上的欲求与想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27 21:12:32 2012, 美东)
挑战极限——佛教修行道上的欲求与想象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
佛陀曾经说过,一切现象根植于欲。我们一切的所思、所言、所为——每一种体验
——皆来自欲。甚至我们自身也从欲而来。轮回此生,是因为我等有再生之欲。无论自
知与否,诸欲在不断地重新定义“我们是谁”的意感。欲是吾人于时空因果矩阵的就位
方式。唯一不根植于欲者,即是涅磐,因为它是一切现象的终结,它甚至超越了佛陀所
用的“一切”这个词本身的内涵。不过,把你引向涅磐的那条道却根植于欲——善巧之
欲。解脱道挑战著...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7
这个和我所坚持的四圣谛是否是佛的四圣谛无关
佛陀明确教导四圣谛,并且明确说明诸佛都是因为四圣谛而证悟成佛。
佛法反对的执着,是指对五蕴的执着,而不是对涅槃,对佛法本身的执着。
如果你坚持涅槃,坚持善,这些是善法欲,利于解脱。 |
|
r****n 发帖数: 8253 | 8
这个不对,反大乘,不仅仅是从历史考证,而是包括历史考证,大乘法理,以及实证等
全方面的。
小乘经典当然没有对大乘理论做评,因为小乘经典出现的时候,大乘经典都还出来呢
不过根据小乘经典的法义,却可以否定大乘的理论。比如大念住经明确说通往涅槃的路
只有四念住,只此一乘道。
再比如小乘经典完全围绕四圣谛,指出脱离四圣谛就脱离佛法,那么大乘一些理论符合
四圣谛吗?不,比如典型的念佛法门就不符合四圣谛。
其他还有很多,尤其小乘经典中的阿毗达摩,由于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说明,而没有
给大乘的七识和八识任何机会,与大乘完全不可调和,所以这些都很容易否定大乘。
大小乘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不同。绝对不是互相可以调和的。
大乘经典不是来历不明,而是来历已经很明确,它的诞生背景,诞生原因已经考察出来。
大乘自己人的观点 ,为了解决大乘经典的来源问题,大乘人编造自己的经典是从龙宫
,以及天上的兜率宫等等取回来的。
整个上座部佛教,对于大乘经典,目前基本采取沉默不语的态度,深入读南传尊者的书
的人都应该知道,尽管南传上座部的尊者极少公开评论大乘,但是对于大乘种种思想的
否定是非常彻底的,在书里面就可以 |
|
r****n 发帖数: 8253 | 9 说说印顺里面批判的那个“大乘非佛说”,印顺批评别人是认定佛法必须是佛说,而大
乘经典虽然不是佛陀所说(这个印顺包括大乘的圣严法师都已经承认了),但是认为大
乘经典是佛弟子所说,符合佛法。
这个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目前所说的“大乘非佛说”,并不是指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就
不符合佛法,主要是指不符合四圣谛,三法印的“法”。佛陀本人亲自宣讲了四圣谛,
三法印,包括四念住的修行实践方法,这些在阿含经里面已经非常完备,而大乘经典的
很多核心思想,比如生死即涅槃,不舍生死,不取涅槃,法身法性,阿赖耶,如来藏,
真如等思想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四圣谛,三法印。所以他们不是佛法,非佛法,只是相
似佛法。
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如何认定是否符合四圣谛,三法印,大乘显然是不愿意承认这些
的,这个就需要每个人的判断。而印顺法师上面的批评是不成立的。
另外关于菩萨道的问题,阿含包括南传里面也确实有菩萨道,佛陀本人就是菩萨道,但
是这个菩萨道和大乘的菩萨道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着巨大区别。
比如发愿必须是佛授记,满足很多条件才行,比如菩萨没有成佛以前,一直是无明凡夫
,比如菩萨一旦成佛后,也必然涅槃。另外菩萨的发愿也根本不是 |
|
r******2 发帖数: 1021 | 10
不对,正确的信,不是执着。
佛法所说的执着,它的对象是五蕴世间法。比如执着于五蕴是我,执着于五蕴能够带来
真实的快乐,执着于五蕴为恒常。。。这种执着导致贪爱,并造成了轮回。
而在如理思维,实修实证基础上的对佛陀,佛法,四圣谛,八正道,涅槃等的坚定的“
相信”,则不属于执着之类,因为佛陀所揭示的佛法是出世间的,四圣谛,八正道,涅
槃等也是出世间法,对他们的相信或者说执着导向的是解脱,而不是轮回。
对世间有为法,对五蕴的执着,相信造成的是轮回,
而对出世间法,对四圣谛,对八正道,对涅槃的相信执着,造成的是解脱。
佛法否定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佛陀没有这么说过,这句话是假冒佛陀的大乘假和尚说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否定佛陀
的四圣谛,让人变成糊涂蛋。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打坐修定,禅宗和南传虽有不同,差异不是那么重要。真正差别在修观,因为解脱是由现观而生的智慧而来。
南传修行是以阿含经为本。
南传的《清净道论》将阿含经的止禅归纳为四十业处,依中阿含经七车经的七清净,将观禅分成五个阶段(戒清净与止禅清净是修观禅的基础,合为七清净),又细分为十六观智。
观禅成就是对四圣谛的现观。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正是说四圣谛。
这是经论与修行结合的系统。
南传如阿姜查是森林比丘系统,比较像禅宗。他们说法以禅修经验为主,偶尔引用阿含经,不引用论。
禅宗修行是以《愣伽经》、《金刚经》、《坛经》,甚至《愣严经》为本。
《坛经》是主张定慧一体,与南传「止禅以概念法为所缘,观禅以究竟法为所缘」是不同的系统。
《坛经》悟入的是佛性,自性清净心,修行是如来藏系统。
《坛经》从头到尾没提过四圣谛,不确定禅宗是否认为证果与四圣谛无关。 |
|
S**U 发帖数: 7025 | 12 佛陀于《谛分别经》(《中部》141经)略说四圣谛后,由舍利弗为比丘们广说、开演四圣谛法。舍利弗以正见来引导、启发比丘们熟练四圣谛法,使之得以成就观力,奠立修行的基础。所以经中,佛陀以生母来譬喻舍利弗。
除此之外,《象迹喻大经》(《中部28经》)也记载舍利弗对四圣谛的广分别,其分别教义条理严密,接近阿毘达磨论究、答问的风格。舍利弗与阿毘达磨论的兴起有极深的
关系。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如何理解《正见经》里善不善(根)、食、四圣谛、十二支缘起与漏等彼此的关系呢?
根据坦尼沙罗比丘(Thanissaro Bhikkhu)与菩提比丘(Bodhi Bhikkhu)分别英译的《正见经》简介,我们可得到以下的了解∶
善不善(根)与食
《正见经》里,舍利弗先提出两个四圣谛结构的基础概念─善不善以及食的概念。善不善业牵涉到的是因果法则,即业果的关系,而业是决定一个人苦乐经验的特殊角色。不善业产生苦,善业带来乐,探究善和不善业的根源,终究将会追溯到心。
根的功\\\能是从泥土中吸取滋养,那么善不善根的「根」象征意谓著,善不善行为的根要从什么地方吸取它们的养分呢?这间接说明了为何经文在善不善之后以滋养(包括精
神与物质的食粮)为主题。食的概念意味是否熟练、善巧地运用滋养,如果心是被不善法滋养,它会因失去营养而被征服;如果是善法,它将因此而得到更多滋养的抚育。因此,舍利弗尊者以食物的四重结构∶食、食的来源、食灭和食灭的方法,将善不善(果)与滋养(因)的因果关系相结合。
四圣谛
将相同的架构(这是什么、它的来源、它的消除、消除的方法)应用到佛陀教法的核心─苦,而产生了四圣谛。舍利弗以这种方 |
|
S**U 发帖数: 7025 | 14 杂阿含416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圣谛」?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言∶此是苦圣谛,我即受持;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是世尊说四圣谛,我即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我说苦圣谛,汝真实受持。我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汝真实受持」。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7.html
'受持' means 'remembering' here. The Buddha is checking whether the monks understands and remembers 4 noble truth correctly. '按照去做' makes no sense in this sutra.
受持 -> 信受, 按照去做 in some Mahayana sutras later. This was not the case in 阿含经. |
|
a**u 发帖数: 8107 | 15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Wed May 19 08:59:41 2010, 美东) 提到:
精神上的执着
☆─────────────────────────────────────☆
hubtraveler (on my way home) 于 (Wed May 19 09:18:44 2010, 美东) 提到:
这么深刻的问题。
☆─────────────────────────────────────☆
taipingnan (泰平之南) 于 (Wed May 19 09:20:28 2010, 美东) 提到:
是
☆─────────────────────────────────────☆
Yisu (yisnotme) 于 (Wed May 19 09:45:33 2010, 美东) 提到:
信和不信都是执着。抛开信不信, 我们普通人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执着。 然而信正确
的教育这种执着却是必要的, 是为了不执着而执着, 拿起这个正是因为这个...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6 ☆─────────────────────────────────────☆
runsun03 (runsun) 于 (Sun May 30 09:21:11 2010, 北京) 提到:
四驱摈之不净行(不邪淫戒,犯者逐出僧团)
若有比丘,具足了比丘的学处及生活规则,没有放弃学处,没有表明自己意志怯弱,而
从事不净行(性行为),即使对象是动物,也犯驱摈,不共住。
犯相:
1.对象:(1) 人﹑鬼神﹑畜生三趣中,
(2) 雌性的肛门﹑阴道﹑口
(3) 雄性﹑无男性器官者的肛门﹑口
2.动机:(1) 主动:自己生起欲心而行不净行
(2) 被动:不是出于本身欲念所构成的不净行
3.方式:置入生殖器官
4.结果:接受乐受
无犯:
1.不是故意的。
2.被动且未产生乐受。
3.比丘精神失常﹑情绪不稳定﹑受病痛所苦。
4.第一个犯的人。
==========================
以上是佛陀对于不邪淫戒的详细规定,请问所谓的密宗弟子们是不是佛弟子,是不是要
遵守以上戒律,那么男女双修是否违犯以上
另外,密宗还有非常邪恶的和畜生,...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7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23 10:26:28 2010, 美东) 提到:
——宣化上人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
。词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一些魔鬼,我以前遇到的多了,西方人都还不知道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并不是中
国人信鬼信神的,才有这些,这是时间久了,天地间奇奇怪怪的事情自然多得很。“我
灭度后末法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在这个末法的时候。“多此妖邪”
:这些妖邪多得不得了,到处都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就不相信。这世界我们没
有看见的事情多得很,要完全等到我们亲眼看见,一生也看不完的。因为一生看不完那
么多的事情,我们也就不知道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多此妖邪炽盛世间”:就像火似的
在这世界上把所有的人都烧死了;这一些不认识妖魔鬼怪的人,就都跟妖魔鬼怪跑了,
这就好像火那么厉害,把这些个人都烧坏了。“潜匿奸欺”:“潜”就是潜伏、潜藏起
来。“匿”是...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8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Wed Apr 22 15:17:32 2009) 提到:
通过WaiChi和runsun对六识以及七识八识的讨论,
结合我自己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认识的过程,
(我认为)我看到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本质区别:
小乘是科学,大乘是宗教。
我论述如下: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器官。
我们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统指所有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后要送入大脑,
由大脑处理产生概念。
用佛教的语言,这相当于六识:
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大脑(的状态)就是第六识。
这接近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没有七识和八识,就六识。
从科学来看,大脑只能认识物体,而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
所以小乘的缘起法就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而只能是“此有则彼有”。
什么叫主动的创造物体?我举一个例子:
现在假设地上没有一支铅笔。能不能“生”出一支铅笔来呢?
小乘佛法说“能”,但怎么个“生”法呢?是这样的:
桌子上有一支铅笔,我用手一推,就掉到地上了,
现在地上就有了一支铅笔...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9 ☆─────────────────────────────────────☆
runsun (runsun) 于 (Wed May 13 22:12:19 2009) 提到: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彼时尊者摩罗鸠摩罗。独在静处。有是
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是身
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有命终。有此无有此。无有命终。我不能忍。我所不用。我
所不乐。世尊若一向记世间有常者。我当从行梵行。若世尊不一向记世间。世间有常者
。论已当离去。如是世间。世间有边。世间无有边。命是身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
有命终。有此无有此。无有命终。若世尊一向记我言。真谛余者。愚痴者。我当行梵行
。若世尊不一向记。我言。真谛余者愚痴者。我问已当离还。于是尊者摩罗鸠摩罗从下
晡起。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尊者摩罗鸠摩罗却坐一面已。
白世尊曰。唯世尊。我在静处。有是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乃至
无有命终。此者我不欲。我不能忍。不能乐。若世尊一向知世间有常者。世尊当记之。
世尊若一向不知世间有常者。但直言我不能知。如...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不需要直接体验四圣谛,只要不被自己的主观渴望所限,而能如实观察,如理思惟,发
现自己求乐反苦,主观执著在哪,这类烦恼就可以大大减少。这是随顺四圣谛了解男女
感情。
各人利钝不同,直接体验四圣谛的快慢有别。舍利弗出家七日成阿罗汉;佛陀儿子从小
出家,当然没女友,后来成为阿罗汉。从南传当代证果者的传记来看,直接体验四圣谛
快的要几年时间修行。 |
|
a*****y 发帖数: 33185 | 21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什么现观能解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9 20:05:39 2011, 美东)
mark
教的各种观,可以分成假想观与真实观两大类。假想观不得解脱,此处不讨论。哪些真
实观的现观,能得解脱呢?
四圣谛。无法说明一个真实观如何必然肯定四圣谛,这种现观不可能导致佛陀说的解脱。
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生眼、智、明、觉故,......自证得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要现观四圣谛,是背离佛陀的根本教导。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你的问题是哪怕翻书,你都看不懂。
如果你真正翻书知道了四圣谛是什么,就不会说六祖坛经里面的那几句是四圣谛。
那几句根本就不是四圣谛,甚至和四圣谛完全违背。我以前也曾经专门指出过,只可惜
帖子已经删除了。
别人起码还知道翻书,起码还能搞清楚书上说的是什么。可是你呢?
整天被一个号称地狱佛土来去自如的神棍迷得神魂颠倒。
你就是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论翻书,你不行,论实修,你实际更不行,但是
如果论天马行空,做白日梦,你在这里绝对第一。 |
|
S**U 发帖数: 7025 | 23 现观苦集、苦灭,知因集而苦集,因灭而果灭是解脱的核心。
八正道的正见,正思维是方法,知道这样作照著去作。现观时的正见就改叫正智、般若。
解脱有次地,第一次现观里直接体验四圣谛可能只有初果,破身见,对四圣谛没有疑惑,对如何才解脱没有疑惑。之后重复四圣谛现观(此烦恼生此苦生,此烦恼灭则此苦灭)。到四果,才苦因-烦恼全断。
初果四条件(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法随法行」是实行八正道(「随」顺涅盘的「法」)趋向涅盘(法)。第一次现观里直接体验四圣谛时,必须先具足五力,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有异说。有说见法后修七觉支等次第。有说只是修行方法的分类而无次第。
我目前保留,倾向于分类。
果? |
|
|
S**U 发帖数: 7025 | 25 mark
教的各种观,可以分成假想观与真实观两大类。假想观不得解脱,此处不讨论。哪些真
实观的现观,能得解脱呢?
四圣谛。无法说明一个真实观如何必然肯定四圣谛,这种现观不可能导致佛陀说的解脱。
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生眼、智、明、觉故,......自证得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要现观四圣谛,是背离佛陀的根本教导。 |
|
a***n 发帖数: 1993 | 26 现观解脱之道在此一问中生
教的各种观,可以分成假想观与真实观两大类。假想观不得解脱,此处不讨论。哪些真
实观的现观,能得解脱呢?
四圣谛。无法说明一个真实观如何必然肯定四圣谛,这种现观不可能导致佛陀说的解脱。
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生眼、智、明、觉故,......自证得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要现观四圣谛,是背离佛陀的根本教导。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其实你提的问题是不错的。将你所说的二元对立去掉,换成无明则比较好回答,
。:)
从无明到涅槃的明,这个最后一跃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识”
的彻底熄灭。而想要熄灭识,则必须彻底对五蕴厌离舍弃。认识到五蕴的真正过患。对
四圣谛的"苦谛","集谛"进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五蕴的厌离,灭除贪爱,
熄灭识,进而证"灭谛",而整个过程,是"道谛"的实行。合起来是四圣谛。经典说无论诸
佛,还是阿罗汉都是通过四圣谛而解脱的。凡偏离四圣谛,一定不是佛法。
南传的十六观智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过程,尽管这个十六观智应该是部派佛教时代
佛教繁琐化僵化的一个产物,但是它确实基本反映了解脱的整个过程。应该是某些解脱
者的直接经验总结。它和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具有对应性。“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
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十六观智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到五蕴的生灭特性,也就是经典所说的正观五蕴无常。
在这期间生起的智主要是缘摄受智(认知五蕴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生灭智,坏灭
智。此阶段以对生灭的直接观察认识为主。并有机会破除我见,因为五蕴被一一如实
观...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杂阿含中佛陀自称圣住,天住,梵住。
梵住就是四无量心,佛陀还是取涅盘了。
四圣谛的苦灭圣谛能拔除众生的苦,教导众生四圣谛以灭苦没有问题。佛陀的圣弟子教
导众生四圣谛,自己一样取涅盘。教导众生四圣谛不是对治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性。
以大悲心不愿快速证果,而要累积波罗蜜度众之后成佛,才是大乘特色。
一。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0 佛陀在转法轮经说∶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认为四圣谛超出梵的。如果又说外道的梵我是入解脱门,自相矛盾。
外道的梵我比四圣谛容易懂,佛陀如果悟入梵我,而对弟子说四圣谛、无我,不合道理。当弟子说佛陀教导我见时,也不会呵斥。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证须陀洹初果的人,成就四不坏信,则也就是现观四圣谛后,对佛、法、僧、戒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对佛陀教导现观四圣谛,对四圣谛本身,对成就现观四圣谛的圣弟子,对圣弟子所受持的戒自护护他,都能从自己经验完全肯定。 |
|
Y**u 发帖数: 5466 | 32 莫哥西亚多
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
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毗婆舍那禅修应该愈早做愈好。
我们应该记住,
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
随时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机,
因此必须尽早做禅修的练习。
毗婆舍那是预防来世危机,
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得到涅盘,它的教法富有次第性;道德(戒)是这条道路
的第一阶段,
而道德的实践带给我们内心的快乐与宁静。专注(定)是第二个阶段,它带给我们更高
的喜乐,因为专注
所得到的内心纯净,可使人体验到天堂般的快乐、轻安、喜悦。然而,祇有专注仍是不
够的,仍缺乏将内
心的染着永远根除的力量,唯有再加上毗婆舍那的智能方可使我们得到解脱,导向最高
境界的涅盘,这是
第三阶段。
要得到解脱必须知道毗婆舍那,了解它的目的以及如何修学。佛陀说,行者须用毗婆舍
那来清除他对
自我及整个世界的错误观念。毗婆舍那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清楚,我们种种不正确的观
念造成我们在生死
苦恼中轮回,所以我们应该赶快修学毗婆舍那来摆脱轮回之苦,就像一个人头发着火或
者胸口被矛所刺中
般紧迫;有机会接受毗婆舍那的练习真是非常宝贵的啊!
当我们透过...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第一个要解释的是四圣谛
四圣谛,圣谛的巴利文是ariyasacca,ariya意思是圣,神圣的,尊贵的,圣者,sacca意思是真理,真谛,真实。四圣谛的意思是四种被圣者所拥有,所通达,所宣说的真理。(参考相应部注释书的解释,S.56.3.8)
四圣谛分为四个,
1.苦圣谛(dukkham ariyasaccam);
2.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
3.苦灭圣谛(dukkhanirodham ariyasaccam);
4.导至苦灭之道圣谛(dukkhanirodhaga mini patipada ariyasaccam)。
以上往往简称为苦,集,灭,道,是整个佛教教义的核心。 |
|
p*******r 发帖数: 4048 | 34 十二缘起,包括在四谛之中
正确
但明白十二缘起,有很多种可能的初衷和修行道路,不一定局限四圣谛这一种。
理而觉悟。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缘觉乘和声闻
乘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
经的记载,缘觉所思惟修证的十二缘起,包括在四谛之中,而后世不解,以为有修十二
缘起的缘觉与四圣谛的声闻乘,为佛教发展与大乘化后所产生的错误。
证苦集灭道四圣谛。 |
|
J******s 发帖数: 7538 | 35 善哉!你说到要点了。
南北传阿含经都一致说∶无明,是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修习八正道,能现观四圣谛,
也就无明灭,...乃至苦灭。四圣谛与缘起,在说明上与修行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
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北传: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
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
So in 北传 Buddhism, 无明 is not only 如实知见四圣谛. Right?
增壹阿含31品9经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
欲盖、瞠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36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转法轮经>是佛陀第一次说法的纪录。汉传佛教的版本有杂阿含379经等,南传佛教的版本有相应部56相应11经等。
杂阿含379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348 | 38 已经跟你说了,这样改写不道德。你这样改写,再加个连接,别人以为此文通篇都是原
作者的意思,但其实未必。你要这样发表,最少要在你改过的地方加上注明是你改写。
“诚实做人”这个要求对学佛人算高要求吗?
再说,你又发这个修订版是啥意思啊?是不是你觉得这样就可以掩盖你上一次发表的时
候显露的剽窃和撒谎的污点?
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
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
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
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
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
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39 剽!
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
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
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
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
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
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
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才能今生安乐,来世安乐,以及如何
修行现观四圣谛而灭苦。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
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兴盛。
教团体的重心还是在出家众,包括众多的阿罗汉(即...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0 佛陀在<转法轮经>说,他是因为直接看到四圣谛而成佛。四圣谛中的八正道,是一套
完整的修行方法。八正道中的正念,就是修习四念处。四念处内观禅修,南传佛教很强
调。Google 四念处、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and you will get a lot
of info.
我有一个原始佛俱乐部,收集了一些相关文章
http://www.mitbbs.com/club_bbsdoc/ariya_sacca.html
杂阿含498经
如是,我知过去诸佛、如来、应、等正觉,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
、不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盘者,住四念
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现在诸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
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如是,舍利弗!过去、未来、今现在佛,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
堕障碍品、不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1 以下仅供参考:
如果有的内涵,按照71经,则转法轮经(杂阿含379)可以完全与之相应:
四圣谛的第二转:苦灭圣谛,已 [知] 「当」 作证
所以在四圣谛的二转中说,苦灭圣谛,
已经知道了,在第一转的时候就知道了,
现在第二转,应该亲身作证,就是亲身修证,
成就,是应该精进修行,断「有」。
而有的内涵,根据看杂阿含71经,有灭,就是爱的远离
灭有,就是断爱的修行,
在第二转里面接着讲:苦灭[道]谛已经知(第一转的时候已经明见什么才是灭苦的道路
),
应当修行。
这里的苦灭道谛是八正道,依着八正道,可以进行断爱的修行
所以八正道是修离贪断爱的修行道路(参相应部,谛相应11经),
在杂阿含749经会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八正道。
四圣谛的第三转,则已经完成,成就
所以会说:苦集已知,已断出,苦灭,已知,
也已经作证出,苦灭道迹,已知,已修出,已经修正完毕。
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是这样记说:
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后有
最后一句是:自知,自己知道,确定,下一世不会再有五阴的业报,
但是现在还没有死,这个五阴苦还没有灭尽,还不是涅槃。
所以那位尊者是还在...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2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is only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 观五阴的集
:is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cause of suffering. The insight develops to
:see
:all 4 noble truths.
如果可以develop to see all 4 noble truths,那么就知道这样观是正确的,
因为佛陀以见四圣谛而成就,转法轮经,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四圣谛。
只要能通达四圣谛,那么就可以通达解脱和三妙三菩提,
根据转法论经以及其他经文
所以四圣谛可能不是很多人了解地那么浅显,它可以成就解脱和三妙三菩提,
:杂阿含59经 starts with seeing the 1st noble truth,
:then
:the 2nd. This shouldn't be taken to mean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 观五阴的集
其实经文讲地很清楚,观五阴是生灭法是观五阴的集与灭,不只是观五阴的集而已。 |
|
i********7 发帖数: 808 | 43 其实我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
你从相应部的转法轮经来说,知,遍知,来说明是一步一步地明
我指出相应部的转法轮经的问题,第一它认为是修八正道来见四圣谛的,
所以明是在后面的,不是在前面。这个与它这篇经文中的后半段是矛盾的
后半段指出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的顺序,而不是苦灭道迹在先。
第二后半段又指出明是渐渐明,基本上是也是指无明最后断尽,所以本来这篇经文就是
这样设计的
它的观点就是无明最后断尽,但是要发现这篇经文自己与自己矛盾的地方。
但是杂阿含的转法轮经却不是这样说的。至于为什么每一次提到明
我的理解和你的不一样,也举了例子。还有更多的其他辅助解释
基本上,可能你不想看。。。。?
“每一转都提到明,不见得就是你理解的这样
也有可能是因为初果得明之后,明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每一转都会继续有明,不会退转
没有认为阿罗汉需要别的法,阿罗汉还是四圣谛,这与每次提到明没有矛盾
这个就像以下的比喻:
第一转,去看病,医生诊断出这是什么病,如何发生的,如何可以止息,以及治疗的方
案,这就是明
第二转,基于这个诊断(四圣谛,明),而开始治疗
第三转,基于这个诊断(四圣谛,明),以及治疗,来判断这个病是否...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4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5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6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7 阿弥陀佛!
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戒为师。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佛陀涅槃前遗训
佛陀不久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
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槃。”
阿难和大家听了都流泪不止,后来大家商量光是这样啼哭没有甚么用,要紧的提出
有关如何使未来正法久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是。经过商量以后,公推阿难请问佛陀道:
“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甚么而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
调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
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恺悌的回答道:
“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
“你们不要这么悲泣,要是... 阅读全帖 |
|
|
c***h 发帖数: 2262 | 49
当时佛陀教法记载于阿含,再无其它。
当时佛法是四圣谛,再无其它。
过去佛与未来佛,都因四圣谛而解脱。
解脱,除四圣谛的方法之外,再无其它。
何谓四圣谛? 苦、集、灭、道
人生是苦,并无谁在轮回,是苦在轮回。
如何灭苦?
如实内观苦的集(原因)、灭(消灭)。
也就是内观自己身心五蕴(身、受、心、法)如何十二缘起展开,如何熄灭。
五蕴与苦是互依,五蕴与缘起也是互依
五蕴与苦,非自造,非他造,非自他问题,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空)。
何谓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是贪爱所系而造业轮回,是无明所盖无法阻挡苦的轮回。
灭苦方法是三十七道品,谓四念处(身、受、心、法),七觉支,八正道…
(不要用想象或观想,这是错误方法,而是如实内观身心五蕴实相)
实相就是,苦。
就是,苦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也就是十二缘起的展开与还灭。 (空)
了解苦、集、灭、道 的理论,了解十二缘起的意义,
开法眼。
确定了如实内观苦,内观身心十二缘起(空)
得法眼净。
然后正思维,味、患、离。
也就是,调伏欲贪,进而断欲贪。
确定了内观身心十二缘起
可内观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自证无我,并无谁在轮回,是苦在轮回。
自证...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0 南传清净道论主张,初果是「智见清净」,以涅盘为所缘。
佛初转法轮,得初果的挢陈如,当时说「所有集法,皆是灭法」,可以解释成证悟涅盘。
初果对四圣谛的现观,可以包括证悟涅盘。
以初果现观四圣谛,断除对四圣谛的「疑」惑。
以初果现观四圣谛,断除对非八正道能解脱的「戒禁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