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 发帖数: 3920 | 1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Wed Apr 22 15:17:32 2009) 提到:
通过WaiChi和runsun对六识以及七识八识的讨论,
结合我自己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认识的过程,
(我认为)我看到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本质区别:
小乘是科学,大乘是宗教。
我论述如下: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器官。
我们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统指所有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后要送入大脑,
由大脑处理产生概念。
用佛教的语言,这相当于六识:
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大脑(的状态)就是第六识。
这接近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没有七识和八识,就六识。
从科学来看,大脑只能认识物体,而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
所以小乘的缘起法就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而只能是“此有则彼有”。
什么叫主动的创造物体?我举一个例子:
现在假设地上没有一支铅笔。能不能“生”出一支铅笔来呢?
小乘佛法说“能”,但怎么个“生”法呢?是这样的:
桌子上有一支铅笔,我用手一推,就掉到地上了,
现在地上就有了一支铅笔...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5175 | 3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
论作了总结和概括。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分析了想
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即当前
想与五识形成感觉、当前想及五不同缘想与第六识形成知觉、过去想未来想及言说随眠
想与第六识形成表象、随觉想与第六识形成概念),从而奠定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基础
。进而,本文描述了唯识学的认知过程,包括从认识的引发到感觉的内容,以及唯识学
关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和判断推理的相应范畴和基本理论。最后,本文阐述了唯
识学认知理论的主要特征,指出在此理论中认知范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此理
论的根本特点是为修行服务,并以心识结构的“四分说”为例探讨了此理论的特色。
关键词
想心所·四种意识·作意心所·触心所·实法·五心论·寻伺心所·慧心所·心识结构
的四分说。
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
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且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其涵义十分隐
晦,十分费解,故而本文拟将唯...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4116 | 4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当四册,计五十六万字的《狂密与真密》正式出版后,许多藏密上师如多识喇嘛
等,眼见藏密外道隐匿千年之底细被全盘公开,让藏密无上瑜伽双身修法的底细摊在阳
光下,从此藏密之法不再“秘密”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识喇嘛不但不趁此机会自我
检视反省,尽速回归佛陀正教,反欲掩盖真相,用 <<破魔金刚箭雨论 >>一书,以恶言
谩骂及颠倒事实、恶意曲解、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恶意栽赃、张冠李戴等等手段,将
平实导师诬谤为恶魔、外道之流。我们于本章第一节略举其中一小部分,供大众检视:
所谓藏密认证的“活佛”其素质之粗糙,顶著世间大学教授崇高名声的藏密修学人,是
如何运用手法,来误导大众.
第一目 毁污
首先,我们来看多识喇嘛是如何用不如理的推论以及扭曲事实的手法来诬蔑平实
导师,我们也针对他这些说法的败阙处,略作举证与评论,以证明多识喇嘛的手法乃是
不如实的欺瞒行为:
一、【一、他没有受过佛教显密经论的正规教育,是一个十足的佛教法盲;
二、他是弄枪棒、练气功、学道术的,由此可知他对佛教和藏密的认识未超出气功
师、道士的水准。……
三、用吹牛撒谎、装神弄鬼掩盖自己的无知和卑劣。】(《破论》p.006...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要继续跟各位来探讨的还是“唯识妙义是佛亲口所说”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在探讨心识的问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是哪一个识呢?大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的时候,也说是“
唯心论”。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
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
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 佛所说的
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
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三
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
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
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
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
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
三界存...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7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8 从西方心灵哲学看佛教唯识论
作者:冀剑制 来源:拙风文化网
在西方心灵哲学陷入瓶颈的今天,西方学者渴望从东方传统思想寻找一些突破的灵
感,尤其佛教唯识论对心灵有着深刻的讨论而成为注目的焦点。但是,由于思考脉络上
的不同,唯识论目前仍旧很难在西方心灵哲学架构下定位,因此仍无法真正成为西方心
灵哲学中的一个新希望。本论文企图透过将唯识论与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主要理论与概念
的比较将唯识论定位在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脉络中。
1. 西方心灵哲学的概念框架
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可以算是由笛卡儿的实体二元论(substance dualism)所构成
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下来讨论的,笛卡儿主张,心与物是两种不同的实
体,其理论中所谓的“心”指的是一个思维的主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各
种情感、思考、甚至意识都是属于“心”这样的东西。而所谓的“物”自然就是我们日
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到这个外在世界的一切可占有空间的事物。从这样的一个概念框架来
看,有人主张心物实际上属于同一个实体,那个看起来不占有空间的心事实上是由占有
空间的大脑所产生的东西,那么,心物是同样的东西,...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9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557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ray (嗡嘛呢呗咪吽),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 08:38:09 2012, 美东)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11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关於佛法是六识、七识或是八识,在佛教界一直是一个讨论的议题,我们今天将藉由印
顺法师所主张的「六识论」,来讨论佛法中所讲的,有情眾生的心中,到底是有六个识
、七个识还是八个识。
印顺法师在他的《佛法概论》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观」中说:「佛教后期,发展為七识
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裡会有
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意识又向内而
执取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此意识為本的意识,应
為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又说:「从有情為本的立埸说,有情為六
处和合的存在,意处為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源泉。意根与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
统一。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意与这身根相应而生
起的觉了,或触对外境,从意起身识;或执取身根,执取身心自体,从意生(细)意识
,这二者,无论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会,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细)意识為
『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像人
类,意根与根身相...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2 我们现在就来说明“入胎识不是六识”的这个道理。十因缘中出生名色的这个入胎
识、这个如来藏,祂不是六识(不摄在识阴六识中)。那我们来看一下十因缘,十因缘
的观法,当我们开始探究老、死、忧、悲、恼、苦从何而起?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当
我们(逆观)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觉老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生!是因为有三
界“生”,所以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因为有生,有老死忧悲恼苦之前,就是因为有“有
”,“有”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取”来!取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爱”!爱
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三种“受”!受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有“触”!触从什么地
方来?就是有“六入”!就是因为有六入缘于名色,所以才会有六种的入!名色又从什
么地方来呢?名色就是由“识”所出生的。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已经没有办法再往前
推了,这个叫作“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何法有故
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
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佛在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当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而知道“名色由识生
”)的时候,是...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706 | 13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706 | 14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11639 | 15 From 百度
【第七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
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
【末那识】
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
,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
、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
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
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
,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
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
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
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
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
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由识现起一切的唯识思想,最早的是解深密经。经中以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
起『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相),另一方面,『阿
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从一本识而转起二类,奠定唯识思想的基本体系。
图片
┌ 有色诸根及所依
┌二执受┤
一切种子心识┤ └ 名相分别戏论习气
│
└六转识
解深密经,虽以一切种子心识为出发,但它侧重种识的不一,所以在二种执受中有
戏论习气。这一切种子识,是心,它为六识所依止的时候,这又名为阿陀那的本识,就
转称为意。它侧重本识的现行,所以除本识以外,没有别立,也不应别立转识的末那。
到慈氏的中边分别论,从识现起似根、似尘、似我、似识四类。所以说∶『根尘我及识
,本识生似彼』。本颂的内容,各方面有不同的解说。无性论师说∶根尘我三法是所取
相,识是能取相。
图片
┌根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7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
燧石
已故大德法尊法师可谓佛学之泰斗,其求法于西藏,宏扬应成正义于内地,功不可没。
然其对于唯识宗多有微词,动辄“郑重的批判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所谓唯识,必以
佛说六经为依,慈氏五颂及《瑜伽师地论》为宗 ,无著世亲诸论为门,后人若有发展,
或可存留,若对其批判,则应就具体人,不应归咎于唯识宗门。
若法尊法师所言:“唯识宗人的知见,是只空对境外色,不空内识……以为唯识宗的知
见,是连内识也空了的,便混入中观里面去了,若说唯识宗也空了内识,试问只空外境
未空内识这样知见的人,属于哪一宗的见呢?恐怕除了唯识宗,其他哪一宗也不属。 ”
这就等于说,你肯定是是错的,我肯定是对的,假如你对了,那咱们俩就相同了,既然
咱俩不同,所以你肯定是错的。再者,唯识宗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顽空见属于哪一宗
呢?恐怕除了中观宗……
作为唯识学人,笔者无意于对法师不敬,而法师对于唯识宗之误解,仍须澄清,另一方
面,有如是批判,必有持如是见之人,从法尊法师的文章,亦可窥见唯识学之没落,中
观唯识,当共治谬见,追求真理,才是要紧。
民族大学韩镜清居士,六十余年治慈氏学,依靠藏传唯识...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18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
By 正益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的「识」。我们今天要说这个「识」的真实义。
这个识就是缘起支里面的识,可是却不是像大家所想的缘起支的「六识」,因为六识是
包括在「名色」之间,名色之中并不是 佛陀所说的这一个如来的所依识。在我们看到
缘起法里面,有一个法就叫作「齐识而还」这个识,遇到这个识,你只能够回头,不能
过彼,你不能超越这个识而再去探求衪前面有个源头。为什么?因为这个识是本有,而
且是究竟法,没有一个法可以出生这个识。所以这个识称为常住丶无生无灭的识,所以
如来以衪作为所依,所以,如来在《阿含经》里面说,这个识就叫作「如来所依识」。
因为有这个识,所以称为如来,如来因此就是成就一切诸法,成就一切智智。所以这个
识也包含一切诸法的钥匙,衪能够出生一切诸法,所以随伴着名色而出生。这个识从我
们入胎丶出胎,在婴儿时期,在少年时期,乃至中年丶老年,一直到死亡,到中阴,衪
都一直存在;然後又再一期的轮回,入胎丶出胎等等;如是,这个识一直陪伴着我们。
而在第三转法轮,是要怎麽说这个识呢?就叫作阿赖耶识。然而,转法轮有没有说阿赖
耶识这个观念呢?并没有出现阿赖耶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9 何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是大部分的佛子们所耳熟能
详的,然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却是众说纷纭。
譬如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是真心,一颗是妄心。但大多数人都是用妄心
在生活,一般人都不太明白自己有两颗心,更是难以分清楚哪一颗是真心,哪一颗是妄
心。想要觉察自己有两颗心,并且分清楚这两颗心的真妄,其实是不容易的事。人如果
能用真心生活,那一定是很幸福的。”从以上这一段文字,我们就看得出来,其实一般
人对人到底有几个心是弄不清楚,而且充满想象的。
请问菩萨们:人是有一个心呢,还是两个心?乃至是八个心呢?事实上,说一个
心也可以,说两个心也对,说人有八个心也是正确的。奇怪啦!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
得请您仔细的听下去,自然就会明白。我们先来举述一位喜欢说禅的大法师,他所说的
一则公案。一般人总以为能说点禅,意境和格调似乎就提升了不少,却不知道说公案也
是最容易显示出自己未曾证悟的本质。这位大法师说:“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玄
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著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汝作
么生会?”桂琛禅师答道:“既曰唯识,...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813 | 20 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type=1&nid=105634&s_table=
12月20日上午,我校2013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衣雪
青与我校校长怀进鹏一起正式发布了《北航通识教育白皮书》——这不仅是第一份理工
科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白皮书,也是国内高校第一份通识教育白皮书。
通识教育是学校2012年通过的《人才白皮书》暨“长城行动计划”确立的十项基础性工
作之一,旨在落实学校“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
方针,服务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
会上,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全喜对
《北航通识教育白皮书》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白皮书》的起草工作历时半年,共
10章4.6万字,从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公选课的区
别、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针对理工科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我
校既往的通识教育经验,同时规划出我校未来通识教育发展蓝图,为通识教育的北航模
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何为通识教育?】
《...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813 | 21 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type=1&nid=105634&s_table=
12月20日上午,我校2013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衣雪
青与我校校长怀进鹏一起正式发布了《北航通识教育白皮书》——这不仅是第一份理工
科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白皮书,也是国内高校第一份通识教育白皮书。
通识教育是学校2012年通过的《人才白皮书》暨“长城行动计划”确立的十项基础性工
作之一,旨在落实学校“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
方针,服务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
会上,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全喜对
《北航通识教育白皮书》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白皮书》的起草工作历时半年,共
10章4.6万字,从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公选课的区
别、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针对理工科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我
校既往的通识教育经验,同时规划出我校未来通识教育发展蓝图,为通识教育的北航模
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何为通识教育?】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2 成唯识论
百科名片
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梵文:Vij?āptimātratāsiddhi),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
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
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
想。
目录
成唯识论
集注
内容
注疏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 佛教论书。又名《
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
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
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
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
,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集注
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
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有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
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开头的“序颂”和末尾...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3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为什么说这个“名色”和上一句“识缘名色”中的“色”不是... 阅读全帖 |
|
k****s 发帖数: 1209 | 24 引自wiki、百科,虽尽量删减,还是偏长,又分出一些。
此未名空间的unicode支持尚需改进,因为经常会把一些字符变成乱码。这篇就可以看
到。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
2366;न,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
sarva-bījaka-vijñāna)、異熟識(vipāka-vijñāna)、阿陀那識(ā
dāna-vijñāna)(即「持身識」之義),即是第八識(aṣṭa-vij
241;āna)。
आलय Alaya house
अलय alaya non-dissolution
大概是第一个 Alaya,不敢排除第二个 alaya。
《大乘密嚴經》:
如來清淨藏(garbha),世間阿賴耶(ālaya),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庵摩罗识(梵文:Ama...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25 真常唯心
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
佛讲了般若以后,有许多人因不瞭解而產生了评论,就有空有之諍,空有之諍只存在於
佛门内的凡夫之中。阿罗汉不会跟人家作空有之諍,因為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他有一
天起了一个念︰「那我入了涅槃以后,十八界统统灭尽了,是不是变成断灭?」他就去
问佛,佛说︰「不然!你入了涅槃以后,涅槃之中有本际常住不灭。」这个本际也就是
「识缘名色」的「识」,就是「名色缘识」的「识」,也就是入胎识。阿罗汉听到佛的
开示以后,就心安了,他想:「我捨身的时候,可以安心的入涅槃,因為我是虚妄的,
我灭了以后,我的本际不灭,所以涅槃不是断灭。」
只有凡夫不如实知涅槃--不知无餘涅槃之中有本际不灭,不如实知般若--不知般若是
在讲第八识非心心的体性,他们才会有空有之諍。因為这些凡夫有空有之諍,所以佛又
来一次三转法轮--讲唯识经典。唯识的经典可就多了,最有名的是《楞伽经、解深密经
》,以及《如来藏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胜鬘经……》等等都是,乃至阿含经都
已曾说唯识之理。
关於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
唯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26 然而,如果要归结八识心王,那就只有一个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又称爲如来藏。我
们眼耳鼻舌身还有意识,以及末那识,这七转识都是由阿赖耶识现起,因爲出生五色根
以及七转识的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的。有情依着他的业来受报到六道中,所面对的
种种的苦乐的果报境界,也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相分所显示的。这也就是说,三界一切众
生的正报身,以及他种种苦乐境界的依报,都是第八识所现,所以才说「三界唯心」,
都是唯识这个阿赖耶识所现。不仅凡夫众生如此,四圣法道中的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
,也都是依八识心王而显现丶而修丶而证。正如《金刚经》中有〈依法出生分〉,「依
法出生」是说依於这个法而有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也就是依於这个法而有到达无生无死
彼岸的智慧出生;当然所依的这个法,不会是说世间法的蕴处界,一定是说一切法界中
的真实相,也就是常住不变异的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只有常住而不变异的真如心
如来藏,才可能出生诸法,才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凡是会断灭的法,会间断的法,或者
是无始以来一直常住,但是未来也可以坏灭的法,都不可能出生万法。
所以,依法而出生的一切法,这一切法是包括三乘菩提,否则不能称爲一切法。这个「
...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27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开示说:
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
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
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中说识已
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瑜伽师地论》卷1)
这里的羯罗蓝位是指受精卵位,意思是说,能够持业种入胎、执持受精卵的结生相
续识,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然而宗喀巴却把 弥勒菩萨的这段开示文字重新排列组合
,并加以扭曲原意,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第179页变成这样:
与此同时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阿赖耶识力故,有余微细诸根大种和合而生,
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尔时识住,即名结生。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
相续。(《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
宗喀巴肆意将 弥勒菩萨所说的结生相续识阿赖耶识窜改为意识。但是佛说意识是
缘生缘灭之法,意识念念变异生灭,于五位中必定断灭,只有一世,是生灭法,不能贯
通三世。宗喀巴却与佛唱反调说“意识为结生相续识”,妄计意识为能取后有的常住法
,宗喀巴明显违背佛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的至教...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8 第二经唯识与论唯识
现在对于唯识学的研究,在唯识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早期的唯识学,和后期
的唯识学,在理论旨趣上是有不一样的。早期的唯识学,它是站在“体即识故,名识。
”的角度来讲识的。还记得我们在西昌的一次讨论,指出早期的唯识学讲:“体即识故
,名识。”后期的唯识学讲识是什么意思呢?是“不离识故,名识。”所以,有这样的
理论差异。“体即识故,名识。”是早期唯识学的主张,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经唯识
”,为什么叫“经唯识”?因为它主要以经典为依据。而“不离识故,名识。”的观点
,它是后期唯识学所主张的,我们称它为“论唯识”,之所以称为“论唯识”,主要是
《成唯识论》中的观点,以论为所依的根据。我们给它找出一个经典的证明。早期唯识
学主张“体即识故,名识。”如《华严经》讲:“三界所有,唯识一心。”此中心即广
义的识。后期唯识学主张“不离识故,名识。”我们给它找出论典中的依据,如《成唯
识论》卷第七讲:“如是诸法(五位百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所以,在学界就有
这样的观点认为,早期唯识学和后期唯识学在理论的主旨上是发生了变化的,不管这种
变化是叫做进化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反正这两者 |
|
G**W 发帖数: 1865 | 29 什麼叫做『真常唯心』? 不用去佛學院上課,以下就是 :
真实唯识门--所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
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
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
,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
: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
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
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
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0
Good
看来阿含中也是这样说 “名色”的”名”不含”识”
有个前一世”识”,死后还存在这”识”,
这”识”在轮回,把这同一个”识”带到今生。
于阿含不合。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都这样说。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大德!就是这讲话者、能感受、到处经验善恶业果报的识。」”
“「不,大德!因为,世尊以许多法门说识是缘起的,除了经由缘以外,没有识的生成
。」”
那……….”识”的缘是甚么?
不就是”行”吗?
人死以后,”识”要缘甚么? 不知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比丘们!凡缘于那样的缘而生起识,就被名为那样的识:缘于眼与色而生起识,就被
名为眼识;缘于耳与声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耳识;缘于鼻与气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
鼻识;缘于舌与味道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舌识;缘于身与所触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身识
;缘于意与法而生起识,就被名为意识,”
茶帝 佛陀,都已经说到前世今生,说到缘起法,
所以,”识缘名色” 的”识” 还是六识,佛陀没有说其他”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阿含 ...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1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
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
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
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
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
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
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
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业力、烦恼种,令有情轮回生死,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是真实的「我」,说阿赖耶识非真
。然后在这...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32 唯识与唯心是同还是异
正源
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两个面向的问题存在:第一个就是说佛教中常说的「万法唯识」与「
三界唯心」是同还是异呢?这两个的关系是怎麽样呢?其二就是佛教中的唯识,跟哲学
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呢?有这两个面向的问题。因爲要探讨这第二个面向的问题,
就是说唯识跟哲学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佛教所说唯识的真实意
涵是什麽,因此还是得要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句话其实已经指陈了有情生命的实相,也显示
了万法的本质。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爲
法,都是因爲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於无漏无爲法,也是因爲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
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
法,既然都因爲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於三
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执持而藉缘变
现,变现出我们这个色身的正报,以及世界山河的依报,因此说「三界唯心」——三界
一切法都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着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爲根本。
我们就...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3 http://baike.baidu.com/view/7831133.htm
识缘名色
佛学术语,瑜伽九卷十三页云: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
曰色。所余、曰名。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
不断。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答:识
能为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能与彼为建立因。问:如经中说
: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
腹穴无阙故。又识界胜故。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
三解 瑜伽九十三卷二页云: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
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依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
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
四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识为先故,于此趣中,有名色生;具足五蕴。展转相续,
遍一期生。于大因缘辩缘起等诸经,皆有如是说故。
五解 法蕴足论十卷十页云:云何识缘名色: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识为缘故;起贪嗔
痴俱生身业语...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4 再说《观经》中关于诸法实相的证得,从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开始,就渐次宣说理
入的部分,建立学人正确的知见,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十方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即是诸佛法界藏身,行者于
此观进行时,要有正知见,了知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但此法身却能变现蕴处界等一切法
,普遍涉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而与众生同在;所以行者透过观想佛时,观想诸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随形好同时,能够随应此智慧正理而不著于色相来想佛,故经中才说“应当要一
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这里就是在建立理行的正知见与行门要领。接下来,若是利根
的人,于《观经》中的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时,即可悟入诸法实相如来藏,譬如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
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
“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因为单是一佛的身相就已广大
无边,又如何能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这里指的是“亦见佛心”,即是见佛的法身,
不是见佛的应身与报身。法身即是诸法实相——如来藏,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5 《环球时报》:何亮亮:香港通识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环球时报 2019-07-18 来源:环球网
香港问题的根儿在这里,董建华想起都心痛
连部分试卷都暗示学生“仇警”?!香港社会呼吁立刻检讨通识教育
2019-07-18 02:16 环球时报 叶蓝
http://china.huanqiu.com/gangao/2019-07/15159137.html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
前特首董建华日前会见记者时表示,他对7月立法会遭受冲击感到心痛,承认是自己任
内开始推行的通识教育失败,令年轻一代变得“有问题”。为什么董建华说到通识教育
失败会如此感伤?因为香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表明,年轻人思想变得越来越
激进的根源在学校,通识教育成为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教材刻意激化两地矛盾
通识教育科2009年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之后列入必考。现在香港学生上大学需要
考四门:语文、英语、数学和通识,科目重要性可想而知。通识科包括六个单元,即个
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以及能源科技与环境。
通识教育科教科书无须送审,造成内...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97 | 36 佛学大词典:
【识】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
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
同)、意(梵mano ,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
合使用。依唯识宗之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
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梵vijn~apti ,音
译作毗若底)。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
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
、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
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
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
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
、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
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 |
|
m****a 发帖数: 97 | 37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识】
识(Vijnana)
shi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
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
、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第
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
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以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
”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
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
”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
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
。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
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
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 |
|
P******n 发帖数: 329 | 38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同住在只树给孤独园附近的比丘们中,有一位原为渔夫儿子的比丘,名叫「嗏帝」
,他告诉其他比丘说:
「我确实听世尊说过,在生死中流转的识,是不变的。」
其他比丘们知道了,纷纷来规劝他说:
「嗏帝学友!不要这样说,不要诽谤世尊,世尊不曾这样说。世尊用各种方法,都
在教导我们『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怎麽会像你说的那样呢
!」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坚持己见,听不进其他比丘的纠正劝导。大家没办法,只好去
禀告佛陀。
佛陀请人叫嗏帝比丘来当面确认,嗏帝比丘还是那样说。於是,佛陀便更进一步追
问嗏帝比丘:
「嗏帝!你说的识,指的是什麽?」
「世尊!就是那能说、能感受、能到处经历善、恶行而受业报者。」
「你这个愚痴人啊!究竟从谁那里听我这样说的?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明『识为因
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吗?你这个愚痴人啊!我不曾这样说,而你自
己却作这样的曲解与诽谤,这会伤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过,会让你长远受苦的。
」
於是,佛陀转问在场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声回答:
「世尊!您确实用各种方法教导『...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9 行缘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681.htm
佛教术语,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
是识缘。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答:行为识杂
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三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
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
四解 法蕴足论十卷八页云:云何行缘识?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思为缘故起贪嗔痴俱
生诸识。是名行缘识。复有一类、无贪无嗔无痴俱生思为缘故;起无贪无嗔无痴俱生诸
识。是名行缘识。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是内有为行,色为外缘,生眼识。
是名行缘识。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此中意是内有为行,法为外缘,生意识。是名
行缘识。复次瓮喻经中,佛作是说:造福非福不动行已;有随福非福不动识。云何造...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40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waichi 进来看看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6 23:04:06 2008)
1.定>2.观>3.照(全观),
详细一点次序的说, 一般说 “观”, 并非真正意义的观, 而只
不过是留意或观察, 比如你也大可留意一下自己的思想等,
根本是人人可做的, 还沾不上修的极粗分意识之事, 做此
亦大可如runsun般无知到大吹特吹, 但其实出不过是在意
识中打滚, 在乱中而不自知.
而定就是内在每刹都能分辨业识与心识, 而心无论工不工
作, 也能每刹不漏的能分辨业识, 心选去工作之时, 心就能
有制心一处之能(禅), 心选不工作之时, 心就能有禅定之定,
但心他并不依靠禅或定, 才能获得不自乱, 此才是禅定(1),
而心于不自乱(1), 而在禅, 在定中去观察, 如此才是真正意
义的观(2), 而照或全观(3), 是指心都已如明镜了, 不用去
修, 不用去观了, 一切已一丝不漏, 你讨厌去观察, 你不观
察, 也是心, 心行, 心识, 业识, 每刹同时一丝不漏各各明见,
想见不...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00:21:53 2012,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waichi 进来看看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6 23:04:06 2008)
1.定>2.观>3.照(全观),
详细一点次序的说, 一般说 “观”, 并非真正意义的观, 而只
不过是留意或观察, 比如你也大可留意一下自己的思想等,
根本是人人可做的, 还沾不上修的极粗分意识之事, 做此
亦大可如runsun般无知到大吹特吹, 但其实出不过是在意
识中打滚, 在乱中而不自知.
而定就是内在每刹都能分辨业识与心识, 而心无论工不工
作, 也能每刹不漏的能分辨业识, 心选去工作之时, 心就能
有制心一处之能(禅), 心选不工作之时, 心就能有禅定之定,
但心他并不依靠禅或定, 才能获得不自乱, 此才是禅定(1),
而...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11639 | 42 From wiki
成唯识论
【唯识传承】
弥勒菩萨被看作唯识宗的鼻祖,唯识纲要由无著和世亲菩萨阐释、弘扬。为世亲《唯识
三十颂》巨著作注释的十大论师是: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
友、胜子和智月。其中护法对唯识理论的发挥最为完备,并由其弟子戒贤在当时最具影
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发扬光大。玄奘大师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理论,此后弘扬的主要
是这一系的理论建构,并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的得意门生窥基弘扬唯识不遗
余力,为很多经典作详细注疏,被称为“百疏之主”。经由圆测等诸多学僧的努力,唯
识理论从唐朝传入朝鲜和日本。
【宗旨】
《成唯识论》按照《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围绕着成立唯识、证得唯识主题而展开,分
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本书的宗旨在于:
破除常人的我法二执,使人证得人、法二空之理,从认识唯识真理继续修行直到成
就佛果。
破除大小乘学者执空执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见,使之切实契入心有境空的
唯识中道。
后代佛学弟子对《成唯识论》的注释很多,其中最具权威者当推玄奘弟子窥基所撰的《
成唯识论述记》。
【五位百法】
世亲菩萨将据说是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00:21:53 2012,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waichi 进来看看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6 23:04:06 2008)
1.定>2.观>3.照(全观),
详细一点次序的说, 一般说 “观”, 并非真正意义的观, 而只
不过是留意或观察, 比如你也大可留意一下自己的思想等,
根本是人人可做的, 还沾不上修的极粗分意识之事, 做此
亦大可如runsun般无知到大吹特吹, 但其实出不过是在意
识中打滚, 在乱中而不自知.
而定就是内在每刹都能分辨业识与心识, 而心无论工不工
作, 也能每刹不漏的能分辨业识, 心选去工作之时, 心就能
有制心一处之能(禅), 心选不工作之时, 心就能有禅定之定,
但心他并不依靠禅或定, 才能获得不自乱, 此才是禅定(1),
而... 阅读全帖 |
|
m*s 发帖数: 6855 | 44 tg11月23日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当天发布规则,并于当天生效。这一非常举措本
身包含了强烈的信号:从一开始,这个事就没准备和谁协商,也没考虑给谁留余地,中
国自己想做就做了。
单纯从法理上看,中国划设空识区没什么不合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空识区,仅
在中国周边,韩国和日本早就有;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和菲律宾也都有,中国当然也
可以有。
但人人也都明白,此事另有玄机,如果仅仅是一个“大家都有我也要有”的考虑,
中国大可不必如此这般行事——选择在这片热点海域、于这个敏感时期、以这种强硬的
姿态宣布划设。
可以说,中国政府的这个非常举措,实际上是一个“连环手”,第一手是依据法理
和惯例划设空识区,第二手则依托第一手顺势而出,以“常规”的形式造成了一个“非
常规”的战略态势。
首先,从划设的位置上看,与日本的空识区大面积重叠、囊括钓鱼岛及周边海域、
以同等的130公里近距离抵近日本本土、全面越过日本主张的“中间线”;其次,从适用
对象看,不仅包括所有民用航空器,也包括所有军用航空器;最后,从宣布生效的时间
看,正值中日钓鱼岛争端持续升温、中国第一个航母编队开始巡航、中国海空力量频出
西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前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通识教育”不能被有政治激进偏好的人占据
2019-07-18 07:01 环球时报
http://china.huanqiu.com/gangao/2019-07/15159410.html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邓飞。
近日,香港激进反对势力屡次实施暴力事件,不少年轻人被煽动“仇警”,甚至有
“通识教育”教师在网上公开辱骂和诅咒警察,导致港人担忧年轻人的教育问题。香港
“通识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环球时报》17日就“通识教育”话题专访前香港教
育工作者联会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邓飞,他表示,目前香
港“通识教育”已被反对势力绑架,“通识教育”领域不能被在政治上有激进偏好的人
占据。此外,他还坚定认为,即使再困难,在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工作也应坚持进行。
以下为专访实录:
环球时报:请您简单介绍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它“国民教育”有何区别?
邓飞:“通识教育”跟“国民教育”其实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通识教育是香港高考
必考必修的学科,而国民教育是一个教学项目,需要有明确的课程,目前还不是明确的
学科...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6 那么在这一点上,圣凯法师(他是我们中国佛学院的学长)写了一个《摄论学派研究》
一文,于此文中他提出Vijñāna一词的使用,文中有三个方面:
第一、Vijñāna一词,往往是和眼等感觉器官连用的,组成眼识、耳识乃至意
识,组成这样一些词。但是,如果这个“识”不是和眼等感觉器官或根连用,而是和境
界相连用的话,如说组成色识、声识乃至法识这样的概念。这个识在使用的时候,它在
梵文里不是用Vijñāna,而是用Vijñapati这个单词。对于这样的概念
和说法,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我们一般听到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识,怎么突然听到
色也是识、声也是识,乃至法也是识,这个概念我们很少听过。但是在唯识学的典籍里
面的确有这样使用的。大家去看《摄大乘论》,论中在讲到什么是依他起的时候,就说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
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
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
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 |
|
a**u 发帖数: 8107 | 47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31 11: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8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9 贴原文,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请大家指正:
你看看,人家帕奥禅师讲的是这样:确实南传是这样说,
===================================================
问: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里提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应作何解释?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依处色法有六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世间的有情众生而言,如果没有这六种依处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这六种识就不能生起。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
再者,心与心所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所,识(心)就不能生起。...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50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是色法.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然一切众生在入胎位及出胎后都是在名、色缘识的状态中,永远都是『名色缘识、识缘
名色』,即表示名色七识心外还有另一个识,,所以才会有入胎位第七识名所缘的另一
识,才会有出胎后前七识名所缘的另一识,那把这个另一识叫做第八识有什么不对? 实
相正是如此,为什么一听到第八识就很敏感,不须要嘛。
因为入胎位时还不可能出生意...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