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相关主题
Re: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末那识
眼罩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转载)ZT 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详解
阿赖耶识--百度百科心与物
阿賴耶识非为外道神我、梵我等世间我唯识入门看什么
wsn难道不知道轮回么?『真常唯心』
《楞严经》為什麼說:【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七八九识
玄奘菩萨:「大乘见道阿赖耶识」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那识话题: 八识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意根话题: 七识
1 (共1页)
r*y
发帖数: 706
1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
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
,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
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
,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
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
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
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
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
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
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
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
我爱执藏义。
编辑本段
其他解释
初发菩提心菩萨须修行『六波罗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谓『六波罗蜜』?即施波
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此六波罗蜜可使学
佛修道者,从生死苦恼此岸,度到涅盘安乐彼岸。而所谓『般若波罗蜜』,乃指因众生
无明烦恼,痴迷无知,故应靠智慧光明之般若来度脱,菩萨若修行般若波罗蜜,即能『
转识(八识)成智』,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达到涅盘之彼岸。至於何谓『八识』?
依《大乘义章》云:『八识』之义,出《楞伽经》,所言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
义分别;识乃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即所谓:
(一) 【眼识】。谓眼根对色尘,而生见的了别作用,故称眼识。
(二) 【耳识】。谓耳根对声尘,而生闻的了别作用,故称耳识。
(三) 【鼻识】。谓鼻根对香尘,而生嗅的了别作用,故称鼻识。
(四) 【舌识】。谓舌根对味尘,而生味的了别作用,故称舌识。
(五) 【身识】。谓身根对触尘,而生觉的了别作用,故称身识。
(六) 【意识】。谓意根对法尘,而生思的了别作用,故称意识。
(七) 【阿陀那识(又名『末那识』)】。此方正翻名为无解,体是无明痴暗心
故。随义傍翻,差别有八:(1)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2)业识,依无明心不
觉妄念忽然动故;(3)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麤,转起外相分别取故;(4)现识,
所起妄境,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色相故;(5)智识,於前现识所现境中,分别染净
违顺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脱为智也;(6)相续识,妄境牵心,心随境
界,攀缘不断,复能住持善恶业果,不断绝故;(7)妄识,总前六种非真实故;(8)
执识,执取我故,又执一切虚妄相故。
(八) 【阿梨耶识(又名『阿赖耶识』)】。此方正翻名为无没,虽在生死,不
失没故。随义傍翻,名别有八:(1)藏识,如来之藏为此识故,是以经言,如来之藏
名为藏识,以此识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为藏,又为空义所覆藏故,亦名为藏;(
2)圣识,出生大圣之所用故;(3)第一义识,以殊胜故,故《楞伽经》说之以为第一
义心;(4)净识,亦名无垢识,体不染故,故经说为自性净心;(5)真识,体非妄故
;(6)真如识,论自释言,心之体性无所破故,名之为真,无所立故说以为如;(7)
家识,亦名宅识,是虚妄法所依处故;(8)本识,与虚妄心为根本故,名别如是。
由此观之,八中前六,有所了别可名为『识』;后之二种,云何名识?释有两义:
(1)后二虽非了别之因,而是了体,故名为识;(2)八识并有了别之义,故通名识。
云何了别?了别有三:(1)事相了别,谓前六识;(2)妄相了别,谓第七识;(3)
真实自体了别,谓第八识。了别既通,是故八种俱名为『识』,名义如是。八中前六,
随根受名;后之二种,就体立称。根谓眼耳鼻舌身意,从斯别识,故有六种;体含真伪
,故复分二。就前六中,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依此生心,能有了别故,名眼
识乃至意识。
总而言之,吾等学佛修道者若能『如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修学,将能获得『般
若波罗蜜』而登涅盘之彼岸。何以故?盖『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译为净智妙慧,简
称胜慧,又名智慧。是从实相般若本体,生起观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对世间出世
间一切诸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识转成『
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而至究竟涅盘
r*y
发帖数: 706
2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
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
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
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
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
,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
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
,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
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
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
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
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
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
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
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
我爱执藏义。
编辑本段
其他解释
初发菩提心菩萨须修行『六波罗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谓『六波罗蜜』?即施波
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此六波罗蜜可使学
佛修道者,从生死苦恼此岸,度到涅盘安乐彼岸。而所谓『般若波罗蜜』,乃指因众生
无明烦恼,痴迷无知,故应靠智慧光明之般若来度脱,菩萨若修行般若波罗蜜,即能『
转识(八识)成智』,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达到涅盘之彼岸。至於何谓『八识』?
依《大乘义章》云:『八识』之义,出《楞伽经》,所言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
义分别;识乃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即所谓:
(一) 【眼识】。谓眼根对色尘,而生见的了别作用,故称眼识。
(二) 【耳识】。谓耳根对声尘,而生闻的了别作用,故称耳识。
(三) 【鼻识】。谓鼻根对香尘,而生嗅的了别作用,故称鼻识。
(四) 【舌识】。谓舌根对味尘,而生味的了别作用,故称舌识。
(五) 【身识】。谓身根对触尘,而生觉的了别作用,故称身识。
(六) 【意识】。谓意根对法尘,而生思的了别作用,故称意识。
(七) 【阿陀那识(又名『末那识』)】。此方正翻名为无解,体是无明痴暗心
故。随义傍翻,差别有八:(1)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2)业识,依无明心不
觉妄念忽然动故;(3)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麤,转起外相分别取故;(4)现识,
所起妄境,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色相故;(5)智识,於前现识所现境中,分别染净
违顺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脱为智也;(6)相续识,妄境牵心,心随境
界,攀缘不断,复能住持善恶业果,不断绝故;(7)妄识,总前六种非真实故;(8)
执识,执取我故,又执一切虚妄相故。
(八) 【阿梨耶识(又名『阿赖耶识』)】。此方正翻名为无没,虽在生死,不
失没故。随义傍翻,名别有八:(1)藏识,如来之藏为此识故,是以经言,如来之藏
名为藏识,以此识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为藏,又为空义所覆藏故,亦名为藏;(
2)圣识,出生大圣之所用故;(3)第一义识,以殊胜故,故《楞伽经》说之以为第一
义心;(4)净识,亦名无垢识,体不染故,故经说为自性净心;(5)真识,体非妄故
;(6)真如识,论自释言,心之体性无所破故,名之为真,无所立故说以为如;(7)
家识,亦名宅识,是虚妄法所依处故;(8)本识,与虚妄心为根本故,名别如是。
由此观之,八中前六,有所了别可名为『识』;后之二种,云何名识?释有两义:
(1)后二虽非了别之因,而是了体,故名为识;(2)八识并有了别之义,故通名识。
云何了别?了别有三:(1)事相了别,谓前六识;(2)妄相了别,谓第七识;(3)
真实自体了别,谓第八识。了别既通,是故八种俱名为『识』,名义如是。八中前六,
随根受名;后之二种,就体立称。根谓眼耳鼻舌身意,从斯别识,故有六种;体含真伪
,故复分二。就前六中,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依此生心,能有了别故,名眼
识乃至意识。
总而言之,吾等学佛修道者若能『如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修学,将能获得『般
若波罗蜜』而登涅盘之彼岸。何以故?盖『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译为净智妙慧,简
称胜慧,又名智慧。是从实相般若本体,生起观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对世间出世
间一切诸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识转成『
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而至究竟涅盘
g***o
发帖数: 283
3
正好我意识到”识“是凡夫,”自性“——如依眼了别色、心意识——是妄想,
所谓转识成智,正是要不惑于此不自觉的妄想,以”性“直知直用。豁然开朗。
以前虽读了多遍,但不真理解,更不能在禅坐中用上。
y***i
发帖数: 11639
4
这里找到一篇,不知道是对是错。这个《大乘起信论讲记》是那个否认阿弥陀佛的印顺
法师的作品
http://bbs.zdic.net/thread-117195-1-1.html
[释家] 您找到自己的第七识(意根)了吗?
[转帖]
您找到自己的第七识了吗?
六根里面的第六根——意根——他是无色法,他是心,再加上眼耳。。。等六识就有七
个心。那你说:“意根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他?”你要找他很容易,先要知道他的体
性,他就是每一刹那都在做主的、处处做主、时时做主的心,甚至你睡着无梦的时候他
也在做主。你说:“这样!我还是不容易弄清楚到底他在哪里。”再告诉你一个更容易
找到他的方法,譬如说,突然间有一个人拿一个石块丢过来,你根本就不加思维:到底
要往上跳或蹲下去,还是要往右边闪?你根本就不思维,一下子就闪掉了。让你闪掉的
那个习惯性的做主的心体就是末那识,就是你的意根。
如果拿着一棵宝珠,一不小心掉下去,马上两手自动往下一捧就捧住了,那就是末
那识意根,他是凭着惯性去运作的,非常伶俐的;有些人自以为开悟了,他所说的真如
心体的直觉,其实就是末那识意根,所以我说他的证境超过那三大法师们的悟境。这样
!你有没找到你的末那?啊!你们如今把意根找到了,很简单嘛!只要有人指导,并不
困难啊!当然意根还有极多特性,还有极多大功德,所以真密经典的《楞严经》中说:
“意根默容一切诸法。”我告诉你:意根遍缘一切诸法,伶俐得不得了!谁都比不上他
!解脱道的修证还要靠他,他若不肯自己灭了,来成就无余涅盘,谁也奈何不了他!但
是修学佛道而成佛,他是时时刻刻离不开他;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
功德,也得要靠他,时时刻刻都要靠他,因为他的无漏有为法上的大功德,真是不可思
议的。
——节选自《大乘起信论讲记》
--------------------------------------------
略说意根
日前有位友人拿了一本从信法师的著作《阿含经 的疑 难 》( 圆 明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一版第一刷 93 页 ),有 论 及意根,其解 释 如下:「色身是心识 所依之根
,色身就是心 识 之根, 简 称 为 意根」、「意根的内容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一
一是意根之部分……,若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称眼耳鼻舌身意。若一定要指出意
根的话 ,色身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意根,色身若坏即是意根 败 坏,命也尽。」
略辨:如是说全部色身即是意根了,而意根即属色法了,言下之意谓无色身即无意
根了,因如是所说色身若坏即是意根败坏,命也尽。但事实上非如是所言,如三界中之
无色界天人,是属无色蕴无色身之天人,也称为有情,其也有意根,命未尽了,只是无
色身尔,常劫处于定中,属无色身之天人。因此意根非是色法,属心法,但为与意识有
所区别,乃取其音译为末那,即是大乘法之第七识意根末那。
阿含经常云:「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缘法尘而生意识了别,意根是意识的俱有依
,若无意根缘法尘,便无意识了,因此在五无心位中(昏迷闷绝、睡眠无梦、无想定、
灭尽定及生无想天),是无意识而有意根的。
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有覆无记,是遍一切时、遍缘一切现法,且只
缘现境,不缘过去、未来之法尘境;因遍缘一切现法的缘故,所以了别慧差,只与十八
个心所法相应,因此,缘法尘需了别时,即转生意识加以深细了别。而意识是意根的工
具,其特性是审而非恒,审察犀利,与五十一心所法相应,缘现境、过去境、未来境之
法尘,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皆是意识之作用,但不遍一切时,于五无心位中即断,
不能同时遍一切法,只能专注一二法,而加以深细了别。如上课时只专注于眼所对之色
尘,与耳所对之声尘上;闭着眼睛走路时只专注于耳所对之声尘,与身所对之触尘上用
心了别,不能同时遍五尘,何况同时遍一切法。又如不小心手被割伤时一定会痛,但如
果意识专注于其它事情上用心,则意识便忘了手痛的觉受,但手痛还是在的,只是意识
不在其痛上用心而便忘了手痛;如意识专注在此手痛上的觉受,则会觉得手会越来越痛
。由此可知意识不会像意根一样同一时间而遍缘一切现法,以上略说意根与意识之差别。
《杂阿含经》三二二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
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眼是内入处』,世尊略说,
不广分别。云何眼是内入处?」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眼,不可见,
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
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
对,是名意内入处。」】
如是说前五根(指净色根、胜义根,非言扶尘根)是内入处,不可见,有对。如眼
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意根非是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
处。如是言「意根如心意识一样非是色法」,以此证明意根乃心法,为何无对呢?因意
根普遍执着一切法,无如前五根而有所对应之尘相,而此心体的存在,亦非凡夫所能自
己加以检查核对,故名无对。
于平时又如何体验观察、证知意根末那的心行呢?如人深睡无梦时,以羽毛轻触其
脸,其人即会以手抓搔痒,及深睡时因睡姿过久发麻,而翻身变换睡姿,此现象乃因睡
眠时意根仍遍缘一切现法,透过前五根所对五尘而生的法尘而起作用,令意识现起少分
而运作之;亦如醒时「明知不可为而被习性控制所产生的作主心行」─身、口、意微细
剎那作主之心;即如明知此事不可做而决定做之作主心、此事不可说而仍说之不可控制
性,即是意根之遍计执性。亦如喜欢攀缘六尘境上之境界受,如眼见喜好之色尘境便不
由自主的多看几眼、喜好音乐者口中便时常哼唱着弦律而不自知;亦如老人独坐时似无
意识的抖脚,或如年轻人以手旋笔之动作而不自知,都是因习惯之养成后,意根又喜欢
攀缘六尘境上之境界受的结果,以兹体验而证明意根末那之心行。
由上可知意根绝非如从信法师所言:「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称眼耳鼻舌身意
。若一定要指出意根的话,色身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意根,色身若坏即是意根败坏,命也
尽。」色身若坏时,意根末那是不随之败坏的,乃随业力牵引,随所生所系,于三界六
道中往生,过去世中之意根染污习气也带至未来世中,直修至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
(灭受想定)时,意根末那会少分的消失,意根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心所
,灭了受想两心所,而入灭尽定,意根还有少分继续存在。入了无余涅盘时,十八界俱
灭,意根末那则是永灭无余。
y***i
发帖数: 11639
5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恒审思量】
恒:永远,不间断的意思。
审:审察,审视。
思:反应,判断,决定。
量:量度,区分。
总的意思,即对事物不间断的做出反应区分和判断决定。
比如人的潜意识就是“恒审思量”,无时无刻的在起作用。
恒审思量乃法相宗所立八识中第七末那识之性质。亦即历经三世,无有间断,审查一切
事理而思虑量度之意。于八识之中,独有第七识有此作用。第八阿赖耶识虽亦有三世无
间断、恒常相续之性质,然无分别思虑之作用。第六识虽能审查思量,然有间断,故无
恒义。前五识则有间断,又不具分别审思之作用。
y***i
发帖数: 11639
6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
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
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见分】
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作能取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
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
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
见分有五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
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
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
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
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
【相分】
佛教语。法相宗所说的学说。与“见分”相对。谓认识和感知的对象
y***i
发帖数: 11639
7
From wiki
成唯识论
【唯识传承】
弥勒菩萨被看作唯识宗的鼻祖,唯识纲要由无著和世亲菩萨阐释、弘扬。为世亲《唯识
三十颂》巨著作注释的十大论师是: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
友、胜子和智月。其中护法对唯识理论的发挥最为完备,并由其弟子戒贤在当时最具影
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发扬光大。玄奘大师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理论,此后弘扬的主要
是这一系的理论建构,并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的得意门生窥基弘扬唯识不遗
余力,为很多经典作详细注疏,被称为“百疏之主”。经由圆测等诸多学僧的努力,唯
识理论从唐朝传入朝鲜和日本。
【宗旨】
《成唯识论》按照《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围绕着成立唯识、证得唯识主题而展开,分
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本书的宗旨在于:
破除常人的我法二执,使人证得人、法二空之理,从认识唯识真理继续修行直到成
就佛果。
破除大小乘学者执空执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见,使之切实契入心有境空的
唯识中道。
后代佛学弟子对《成唯识论》的注释很多,其中最具权威者当推玄奘弟子窥基所撰的《
成唯识论述记》。
【五位百法】
世亲菩萨将据说是弥勒菩萨所归纳的宇宙存在六百六十要素进一步缩减为五位百法,这
五位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其中心法被比喻为可作统帅的
国王,它由过去常讲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增加到开示密
藏才使用的八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而第八识又是储藏万法的种子库,它在主
宰人的命运和生死轮回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识三用】
唯识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识所变,因此识是能变,分为三种:1,异熟;2,思
量;3,了别境识。异熟是初能变,即阿赖耶识;思量是二能变,即末那识;了别境识
是三能变,即前六识。在三能变中,阿赖耶识是“本识”,其余由阿赖耶识转生,所以
被称为“转识”。
【种子熏习】
“种子论”也是唯识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产生心法和色法等现
行的功能,这就是种子。种子有六个特性:1,刹那灭;2,果倶有;3,恒随转;4,性
决定;5,待众缘;6,引自果。种子又称为习气,就是烦恼现行熏习的习惯势力,它分
为三种:1,名言习气;2,我执习气;3,有支习气。种子熏习的“三法二重因果”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法即:1,能生的旧种子;2,种子熏成的现行;3,现行熏成的
新种子。二重因果即:1,种子熏现行;2,现行熏种子。
四分理论
为了论证“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宗提出了“四分”理论:
【相分】,事物的相状,即识所缘的对象;
【见分】,即主观的能缘作用;
【自证分】,相分和见分所依的主体;
【证自证分】,证明存在自证分的性体。
【三性无性】
“三自性论”是唯识宗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三自性是:
【遍计所执自性】,人们妄执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以及宇宙万法都是实有,都有
自性
,并处处普遍执著这种假有;
【依他起自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缘和合而生的,是相有性空的假有;
【圆成实自性】,彻底远离虚妄遍计所执自性,真正明瞭一切皆依他起自性,依他
起上
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1],就是圆成实自性。
与三自性相对的还有“【三无性】”:
【相无性】,一切事物、现象皆无自性;
【生无性】,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皆无自性;
【胜义无性】,认识到人无我、法无我一切真空妙有之理,即圆成实的真如实性,
亦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像佛在《金刚经》裡讲的,“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胜义无性”也是一种言说、名相,这里也是出于言语
表达的需要姑且说之,实际上是不可言说的。若用《金刚经》的表达方式,即所谓:“
所言胜义,即非胜义,故名胜义”
y***i
发帖数: 11639
8
From 百度
【第七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
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
【末那识】
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
,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
、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
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
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
,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
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
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
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
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
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
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
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
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
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
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
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
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
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
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
,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思量能变第七识:
三能变识的初能变——异熟能变,已于上一讲讲完。今日讲‘次第二能变’,即思量能
变末那识。古人讲第二能变,也是以八段十义来科分,现列表如下:
┌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标名门
│所依门————依彼转————————————————所依门
│所缘门————缘彼—————————————————所缘门
│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体性门
八段—┤ 相———————————————行相门
十义 │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慢——染俱门
│及余触等俱—————————————————————相应门
│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三性门
│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界系门
└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隐显门
第七识名意不名为意识者原因:
1.若名为意识,即与第六意识相混淆。
2.顺理正论卷十一曰:‘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
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第七末那集起的心义不及第八识,了别的识义不及第六识,
唯思量的意义为他识所不及,故名为意。
3. 此识是第六识的近所依,故第六从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当然是第
七识,故此名为意。
第七识所依门——依彼转:
凡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识依于五根,第六识依于第七识,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
,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三十颂颂文曰:‘依彼转’。依是依止义,转是流转义,是相
续、转起的意思。依彼转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曰:‘由有
阿赖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识依止于阿赖耶识,相续流转,跟随著第八转现。何以第
八识不立所依门,于此第七识才立所依呢?因为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为他识所依,依
于他的意义不显著,故不立所依门,而前七识依于根本识的意义显著,始特别立所依一
门。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关系至为密切,就依止来说,末那识依于阿赖耶识,末那为能依,
赖耶为所依。而事实上,阿赖耶识亦依于末那识,两者是互相为依。八识心王及其心所
,皆有所依。譬如草木,以地为依,若离所依,则不能生长。诸识之所依有三种,曰因
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兹分述如下:
一、因缘依:因缘依亦名种子依,一切色、心诸法各有其种子,储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
,待缘而起现行。成唯识论曰:‘诸有为法,皆托此依。’即是说一切有为的色、心现
行法,皆须仗托各自种子为依,方能生起。此处说因缘依者,是对果得名,因即是缘,
而现行名果,故能生现行的种子称因缘。
二、增上缘依:此亦名俱有依。增上是增加其效果,促进其发展的意思,俱有是互为因
果,互助互依的意思。以前五识来说,如眼识依于眼根,而眼根亦依眼识,若缺其一,
则两者皆无作用,耳鼻舌身,亦复如是。
三、等无间缘依:此亦名开导依。等无间者,前念后念相似曰等,相续不断,名为无间
,等无间缘依,是前念为后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所谓心法,赅括心王心所
在内,相续不断,始名无间,若不相续,便是有间了。故必须前念始灭,后念即生,永
远不断,故名等无间缘。开导依者,即心法于一刹那间不得二体并起,故必俟前念心灭
,让出其现行之位置,后念方起,这也就是前念开导后念的意思。
此处有一点尚待说明,即诸识依于种子生起,是因缘依;诸识依于第八阿赖耶识——即
根本识,是增上缘中的一种
第七识所缘门——缘彼:
颂文中‘缘彼’二字,是指此第七末那识所缘之境,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对法论
卷二曰:‘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末那所缘之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此
亦有异说,十大论师所见不同,分述如下:
一、难陀等师以为,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心王心所,缘心王以执我,缘心所而执我所。
二、火辨等师以为,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见分相分,缘见分执我,缘相分执我所。
三、安慧等师以为,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现行、种子,缘现行执我,缘种子执我所。
四、护法论师以为,第七识恒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以第八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
,似乎是‘常’、是‘一’,又恒为诸法之所依,好像有‘主宰’的作用,所以即执为
‘实我’。何以说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因为受境等作用,是见分所显示,所以第
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
以上四说,一般以护法论师之说为正义。
四、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相
‘思量为性相’一句,是指此第七识的体性与行相。所谓体性,指第七识的识体,也就
是四分中的‘自证分’;所谓行相,就是能缘的作用,即四分中的‘见分’。既然体性
和行相不同,所以在十义中分为二门,即‘体性门’与‘行相门’。
此识恒常执持第八识见分为‘我’,而思量计度的作用,只是第七识见分的行相。但以
第七识的体性微细难知,所以‘以用显体’以思量为其体性。思量的意义,思者思虑,
量者度量,识之缘境,凡有了别,即有思量,因此宽泛的说,八个识皆有思量的作用。
但此处何以特别突显第七识的思量作用?因为以八识作用的殊胜来说,则‘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末那义译为意,意的作用本来就是思量。并且此识的思量,是
‘恒审思量’。
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所以末那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以八个识分析,前五识没有
审察思量,故说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时间断(如在五位
无心的情况下),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但它也没
有审察思量的作用,所以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唯有第七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第七
识思量些什么呢?就是恒时执持第八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
五、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心所相应门,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八识规矩颂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
相随。’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
、失念、散乱、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及别境中的慧心所,
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一共十八个心所。而此十八个心所中,特别
是与痴、见、慢、爱‘四烦恼’任运相应,恒时常俱。
【烦恼】
一、我痴:痴者无明义,于诸事理迷闇为性。此无明迷于我理,与我见相应,故曰‘我
痴’。此无明有两种,一者相应无明,二者不共无明。相应无明,是指第六识与六种根
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相应而起者。不共无明分为两种,一为独行不共
,是与第六识相应、而不和根本烦恼相应者。一为恒行不共,这唯与第七识相应。此处
所称的我痴,即是恒行不共无明,这无明是不明无我之理,与我见相应,故名我痴。我
痴居四烦恼之首,一切烦恼,皆由此无明而生起。
二、我见:见者以推度为义,以慧为体。我见的见,就是根本烦恼中的不正见。不正见
以‘染慧为性’,可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此处的我见,即
五见中的身见,亦即是妄执五蕴和合之身,以为是常、一、主宰的实我。此又称为我执
,这是与生俱起,恒时相续,缘非我的第八识而妄计为我的执著。原来我见有二,一者
是分别我见,此是由邪师邪教引导而起者;二者是俱生我见,是与生俱有的,有我身即
有我见,生生不离。俱生我见又有恒相续与有间断之别,恒相续者与第七识相应,有间
断者与第六识相应。分别起的我见,则唯与第六识相应。
三、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轻蔑他人。慢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可开为七种,即慢、过慢
、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种。我慢由我执而起。
由我执故,进而贡高我慢。
四、我爱:爱是贪的异名,大乘义章曰:‘贪染名爱’,即亦是六种根本烦恼心所的贪
心所。爱有四种,一曰‘爱’,就是缘已得的自身而起贪爱。二曰‘后有爱’,缘未得
的自身而起贪爱。三曰‘贪喜俱行爱’,缘已得的境界而起贪爱。四曰‘彼彼喜乐爱’
缘未得的境界而起贪爱。以上四种爱,均与末那识相应,这是深爱于所执之我而生起的
爱。在十根本烦恼(以恶见开为五种,故合为十)中,何以唯此四者与第七识相应,其
余不与相应?因为其余心所,与第七识无共同活动的关系。以嗔来说,嗔是缘逆境而生
起,而第七末那缘第八为我,乃属顺境,故嗔心所无由生起,以疑来说,第七末那缘第
八阿赖耶为我,是一类相续,决走无疑,所以疑心所无由生起。至于其他如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禁取见,与我见同以慧心所为体,在同一性质的心所中,有某一心所生起
,其他心所无由同时生起。并且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分别起的我见。而末那相
应的的我见,乃俱生起而非分别起,故不与之相应。还有一个边见,虽然也是分别起,
但在我见之后,方起或常或断的边见。而与末那相应的我见,是一类相续,故边见就无
由生起了。
(下面好象是在解释玄奘的八识规矩颂中的句子)
‘及余触等俱’一句,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除上面‘四烦恼’外,尚有遍于一切心的
五遍行心所,遍于染心的八大随烦恼心所,及别境中的慧心所。
六、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
颂文‘有覆无记摄’句,是明此第二能变的末那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的属性。在
善、恶、无记三性中,第七末那是无记。而无记又分两种,一曰有覆无记,二曰无覆无
记。覆有二义,一是覆障,谓染法覆障圣进;二是覆蔽,谓染法能覆蔽心识令不净故。
合此二义,称为有覆。而此第七末那,在两种无记中,以其与‘四烦恼’相应,故为‘
有覆无记’所摄。
第七末那既然与四烦恼相应,其性应属恶,何以为无记呢?原来此识虽与四烦恼相应,
但不能感可爱非可爱果,没有善不善的记别,故曰无记。
七、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
颂文‘随所生所系’句,是指此第七末那识、在三界九地中系属于何界何地而言,故立
此‘界系分别’一门。
界地者,三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
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这是有漏界的分类。系者系属,指被那一界地烦恼系缚,即系属于那一界地。颂文‘随
所生所系’所生、指初能变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三界五趣总报的果体——是轮回的
主体,以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转。此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
所依,第八阿赖耶亦以第七末那为所依,这二者互相为依,恒时同俱。所以阿赖耶识生
于何界何地,第七末那便系属于何界何地,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八、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此起灭分位,也就是此思量能变的伏断位
次。起灭就是生起和断灭,虽说是起灭,实际的意义是断灭;不过如但说断灭位,生起
位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这一门是说明伏断的位次。末那伏断的位次有三,即阿罗汉位、
灭定位、出世道位。‘无有’是灭义,就是染污末那伏断之谓。现分述三位如下:
一、出世道位:出世道的‘道’,是指无漏智而说的。世间的智是有漏智,出世间智是
无漏智。所以出世道就是观智——是指无漏的根本智和后得智现行的时候。原来第七识
的烦恼,是任运生起,行相微细,有漏智不能使之伏灭,唯有无漏的观智才能使之伏灭
。囚为‘生我执’与生空智相违,‘法我执’与法空智相违。故当生空的根本、后得二
智现行时,生我执伏灭;法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法我执伏灭。换句话说,修唯
识行,至见道位以上,末那识已转识成智。二执种子伏减,不起现行。
二、灭定位:灭定即是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此定是三乘圣者,厌劳虑粗动之识,入
于无心定,此位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染位末那心心所亦灭。此灭尽定,是生空智或
法空智的等流果,是最寂静的无漏定,所以不是染污的末那识。
以上二位,是染污末那现行的暂为伏灭,而非种子永灭。
三、阿罗汉位:阿罗汉是三乘无学圣果,于不还果的最后一刹那无漏智现前时,末那识
烦恼种子一时顿断,从此永不再生,也就是永灭,而不是暂伏。
在此位烦恼种子虽然永灭,但所灭的只是生我执的烦恼种子,而非法我执的烦恼种子。
所以于伏断位中,只言罗汉,不言菩萨,因为菩萨在八地以前,尚有俱生的法我执末除
,故仍有染污末那也。
以上三位,虽有暂伏和永灭的不同,但俱是指无染污的末那,若以有染污末那而言,由
凡夫到证得究竟圣果,要经过染净三种位次,曰生我见相应位,法我见相应位,平等性
智相应位。分述如下:
一、生我见相应位:这是末那识缘阿赖见分生起的我执位,以此位有我执,一切凡夫、
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摄。
二、法我见相应位:此位法执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证得声闻果缘觉果,及法空智果未
现前的菩萨,都是此位所摄。
三、平等性智相应位:菩萨见道位、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前,及转识成智,证得佛果,
均此位所摄。
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无漏位。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污位,第二
位是不染污位。
y***i
发帖数: 11639
9
想尽量看明白一点。但这个体系太庞大了。

【在 r*y 的大作中提到】
: 八识详解
: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
: 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
: 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
: 在作用了。
: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
: 是意识在作用了。
: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g***o
发帖数: 283
10
我以前比较认真的学过《瑜伽师地论》,现在看来以前根本没读懂,虽然文字都理解,
可和实际了不相干,关键处更是懵然。
所以现在是完全信服waichi这样实修入手的。
我猜这个体系本就是菩萨的学问。
ps:读了几十遍,有waichi的关键提示,最近几日才读懂了《楞伽经》前4段诸识有2种
生住灭的大致意思。

【在 y***i 的大作中提到】
: 想尽量看明白一点。但这个体系太庞大了。
g***o
发帖数: 283
11
五十一心所等五位百法和三十七道品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修行道呀。
以前笔记在书上有2个明显联系:四如意足、无根和别境念定慧以及善心所信精进。实
修有明晰体验到突破后才能完全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大随烦恼有点难断,对禅定要求很高?
1 (共1页)
相关主题
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阿賴耶识非为外道神我、梵我等世间我
真常唯心---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wsn难道不知道轮回么?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陈兵《楞严经》為什麼說:【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
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玄奘菩萨:「大乘见道阿赖耶识」
Re: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末那识
眼罩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转载)ZT 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详解
阿赖耶识--百度百科心与物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那识话题: 八识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意根话题: 七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