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 发帖数: 1037 | 1 ----[关于南宗的顿悟]洪州(石頭)所傳----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4.html
印顺《中国禅宗史》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傳心」,「頓成佛道」,早在東山 門下就如
此了。這本是「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說的禪
門。成佛,佛有法身、報身、化身,而以法身為本。歸依有佛、法、僧──三寶,而
以如來常住 (或無為性)為本。眾生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以心為本。這都是
人類所本有的,人心所 本具的(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傾向)。而實現成佛的方法
(除他力加持不論),以定、慧的 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見真如或佛性,見性成
佛。在學者,對三寶、三身,雖意解到是本有 的,而總覺得:「佛」,「菩提」,「
涅槃」,「般若」,「佛性」,「如來藏」──這些名目 ,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
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並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這一類詞句,雖為一分大乘經的常談,而在佛教界──法師,禪師,都看作崇高 與偉
大的理想,...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2 ----[关于南宗的顿悟]洪州(石頭)所傳----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4.html
印顺《中国禅宗史》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傳心」,「頓成佛道」,早在東山 門下就如
此了。這本是「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說的禪
門。成佛,佛有法身、報身、化身,而以法身為本。歸依有佛、法、僧──三寶,而
以如來常住 (或無為性)為本。眾生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以心為本。這都是
人類所本有的,人心所 本具的(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傾向)。而實現成佛的方法
(除他力加持不論),以定、慧的 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見真如或佛性,見性成
佛。在學者,對三寶、三身,雖意解到是本有 的,而總覺得:「佛」,「菩提」,「
涅槃」,「般若」,「佛性」,「如來藏」──這些名目 ,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
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並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這一類詞句,雖為一分大乘經的常談,而在佛教界──法師,禪師,都看作崇高 與偉
大的理想,...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 主文說 : 『现前一念心,即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处,时时看紧无念无生处,凛然自知,』
现前一念心, 是意识, 然意识於五位断灭 (眠熟位,昏厥位,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又是缘生法, 阿含经中处处说有意识是因为
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 既为因缘所生法,又经常断灭,怎会是无念无生处 ???
又怎会是行者安身立命之处 ???
执持意识为常如主文, 说实语, 就是未断意识我贝之人,执着五阴中的识阴为我,为实,
是未断我贝的写照.
那什麽是众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呢 ? 就如以下经中的开示 :
《大集经》:「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
《维 摩 诘 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又云「不观是菩提。」
真正的"法", 真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离见闻觉知的,是离觉观的.
那麽是要怎麽求证呢 ?
就是以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 去求证在我们身上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真找到
了,叫做破参, 找到了之後用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去转依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这个就叫做"悟後起修"的一部分.
正觉同修会在宏法二十年间,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 主文說 : 『现前一念心,即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处,时时看紧无念无生处,凛然自知,』
现前一念心, 是意识, 然意识於五位断灭 (眠熟位,昏厥位,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又是缘生法, 阿含经中处处说有意识是因为
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 既为因缘所生法,又经常断灭,怎会是无念无生处 ???
又怎会是行者安身立命之处 ???
执持意识为常如主文, 说实语, 就是未断意识我贝之人,执着五阴中的识阴为我,为实,
是未断我贝的写照.
那什麽是众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呢 ? 就如以下经中的开示 :
《大集经》:「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
《维 摩 诘 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又云「不观是菩提。」
真正的"法", 真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离见闻觉知的,是离觉观的.
那麽是要怎麽求证呢 ?
就是以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 去求证在我们身上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真找到
了,叫做破参, 找到了之後用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去转依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这个就叫做"悟後起修"的一部分.
正觉同修会在宏法二十年间,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 阅读全帖 |
|
|
r**m 发帖数: 1825 | 6 新皮夹克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28 21:50 编辑
马哈希禅法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对象全面,包含六根,这样可以很快看到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就是缘起,缘起直接引发无常苦无我,一个是标记,也就是把微细的现象变成粗的
现象,因为不标记这种全面种类的对象初学者就观不过来,第三个是慢也就是把现象放
慢了给你观。这三点是入手的好方法,大幅度提升前期的效率,基本上后期所有观禅的
方法都是一样的,随观无常苦无我缘起而已。当然除了帕奥禅法是去观注疏里发光的那
粒色聚,看过去未来世去了,这是不明白缘起无常苦无我是一体。 |
|
i******s 发帖数: 566 | 7 二、受念处: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乐、舍受
;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身念处中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对受念处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觉的。这个受
不止是感受到现在是快乐或是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比如风吹来,皮肤感
受到凉爽;坐在那儿脚痒,感受到哪一部分痒,痒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欢拍照的人,在
拍照时闪光灯照到眼睛,强烈的灯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欢拍照--心喜。
对于受我们要去知道它,觉察它。如果一个人对于观察身体还不清楚,他观这个受
一定没办法完成。我们必须对于身体的行、住、坐、卧的行为很清楚之后,才进一步观
察身心的感受,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感受是从六根而来,如风吹来身体感受之;听到声
音是从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禅时,听到公鸡啼,耳根感受到,如果当时观察到那只是耳
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乐受。若他想:“真是岂有此理,我坐
禅,你来吵我。”那他就生起贪瞋痴,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声,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声音,好像人声,
耳根听惯了,听了很舒服,那就是乐受;反之噪声使我们耳朵与心受苦;有时寂 |
|
q****u 发帖数: 1421 | 8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禅七归来 2月29日至3月7日。平生第一次禅七。密集的禅修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在腿疼和其它的不
适之中,持法门维持正念,在忍耐中精进。以此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愿其能早日向佛
得解脱。 |
|
q****u 发帖数: 1421 | 9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禅七归来 2月29日至3月7日。平生第一次禅七。密集的禅修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在腿疼和其它的不
适之中,持法门维持正念,在忍耐中精进。以此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愿其能早日向佛
得解脱。 |
|
J******s 发帖数: 7538 | 10 这个很好,可操作性很好,要顶。
其实是把四念住(身受心法)用简单的白话发挥到日常的行为中,比如三十二身分,
以及法念住。以观呼吸为主,并且把慈心禅也揉了进去!方法简单可行。前边几条
所谓笑,就是培养正思维的习惯。笑起初是形式,以后就是结果和习惯了。
八正道除了戒的部分,其它的正定和正见在实践这个的过程里面自然就有了。而正
念,正思维,正精进则融入其中。
赞!谢谢姐姐!
mark! |
|
J******s 发帖数: 7538 | 11 这个很好,可操作性很好,要顶。
其实是把四念住(身受心法)用简单的白话发挥到日常的行为中,比如三十二身分,
以及法念住。以观呼吸为主,并且把慈心禅也揉了进去!方法简单可行。前边几条
所谓笑,就是培养正思维的习惯。笑起初是形式,以后就是结果和习惯了。
八正道除了戒的部分,其它的正定和正见在实践这个的过程里面自然就有了。而正
念,正思维,正精进则融入其中。
赞!谢谢姐姐!
mark!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还有一点,四念住是必须要观察五蕴身心现象,以其为所缘
老歪根法的观察对象是什么。
是智慧眼前方。智慧眼属于凭空捏造,当然前方也就是虚无,实际是堕入想象当中,
想象的东西,叫做概念法。
最多实际是观眼前的黑暗,黑暗是色法,不过无常性生灭性难以观到,如此怎么见苦
?怎而见无常?
至于出现的所谓内在的光,则是禅相,也是概念法,同样不是五蕴身心现象,而是修止
的所缘
修四念住,一定要尽力避开光的,而老歪的师父青海,则教人观光,这也能是四念住吗
??? |
|
a*****y 发帖数: 33185 | 13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说摩
登女经》之记录整理而成。
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由此可见阿难少年英俊
,相貌庄严。而阿难陀的年轻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烦。据《楞严经》第一卷记载,有
次举行大法会后,佛陀带领许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
舍卫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聚落,钵还是空的,阿难又热又饿又渴。刚好前面
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
,眼前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多么庄严的比丘啊!”一念之间,她心里生起强烈的爱
念。
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属首陀罗种姓。依据印度的传统,首陀罗种姓的人为四种
姓中最下阶级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他们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更不
能与四种姓中的其余三个种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将水、饭食等物亲自拿其他三种姓
的人。所以当阿难向摩登伽女要水时,摩登伽女犹豫不决,不敢把水供养给阿难。阿难
知其原因,安慰她道,“佛陀教导四种姓平等,你虽属首陀罗种姓,但一样可以供养比
丘饭食。”摩登伽女听后万份高兴,欢欢喜喜...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14 2011年4月份小结及5月份计划
打坐:4月12h25m (全年累计50h25m)
跑步:4月76.8 miles (全年累计155.2 miles)
练舞:4月15h(全年累计15h)
阅读:一本也没看完(全年累计13本)
1.本月打坐,可谓秉承了我一贯虎头蛇尾的作风,前半个月尚能坚持每日1小时,后半
个月就基本荒废了,主要采用了两个借口:荷尔蒙和地下室浸水。
生活中正念保持的很差,人很飘,心绪浮浅不定(一度尝试靠运动来平定),不够
grounding。总之,有些轻微的沮丧(嗔!)。
不过呢,还是不断的告诫自己要耐心,懂得忍耐,观照自己的缺点/习性,而不要起对
抗心,做一只不起嗔心的“忍/观”者神龟。
据说,如果能坚持打坐3个月的话,对大脑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很好奇。希望5月份能坚
持打坐。
只是对保持正念感到遥遥无期(这种属于mind practice吧。),不知道何时才能稍微
能保持点正念!虽然说时时事事都可以用来保持正念,可还是无从下手的感觉,唉,又
有些沮丧感升出来了。
2.跑步差强人意,比前三个月好,但仍未达到训练目标,主要采用的借口是下雨。希
望5月份能跑到100迈。下雨的...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15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无正念,有时虽然无正念,但状态其实是专注专心的,不散乱。
不过,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
|
w**u 发帖数: 311 | 16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无正念,有时虽然无正念,但状态其实是专注专心的,不散乱。
不过,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
|
P****S 发帖数: 2286 | 17 以下为转载。
中阴身之寿命
中阴身之寿命,每七日为一周期,亦即中阴身每七日内皆有可能转世一次。故每七
日需为亡者诵经、做七或拜忏、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处。若亡者善根深厚
,或可藉念佛功德得度,往生极乐世界。然所谓七日一周期之寿命,亦为一概略数字,
非必定如是。有断气后三、四日即转世,然亦不乏逾经月未投胎者。七七四十九日后尚
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力,则会沦为鬼道。民间有「牵亡魂」之习俗,若已亡故三
年五载,仍可牵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鬼道。因中阴寿长至多四十九日,于此期间未
转世即化为鬼,极难超生。以其属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态,欲由此模式转换为
另一模式,殊属不易。故应于亡故之四十九日内,积极做种种功德。然此为亡羊补牢之
作法,若欲正本清源,实应于平日即早作准备,精勤不懈,行善布施。莫俟往生后由子
孙代做,所得利益相去甚远。
六道中阴之形色
中阴身时常希求,觅其出世因缘,寻查来世当生之处,故又称「求生」,且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称为「起」,寿命短者仅刹那之间耳!欲界、色界众生方有中阴身。六道众生之中阴身各不相同。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18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第二百〇七》转自
http://www.weibo.com/p/2304186b1c70e60102v8hy
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
菩提心学处。首先宣讲“第一、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分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果讲解的话,应该从慈心开始宣讲,但这
里是从实修的角度而顺序修心,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如果没有修舍心而去修慈心或
者悲心的话,修行会偏堕一方,无法达到清净和圆满,所以修心之时,首先从舍心开始
修心。因此之故,首先宣讲舍无量心。之前宣讲了“什么称之为舍心”以及“如何观修
舍无量心”的部分内容,今天继续宣讲。
昨天宣讲了什么叫舍心。舍心指的是舍弃对怨敌的嗔恨心,也舍弃对亲友的贪恋和贪爱
之心,相续生起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但此等舍心是无法随意生起
的,仅仅嘴上说“要断除对怨敌的嗔恨之心和对亲友的贪恋之心”,是无法断除的。断
除的方式就是历代传承祖师们修四无量心的方法。尤其按照舍无量心的修行方式如理如
法思维而修心,自然能断除和舍弃对怨敌的嗔心以及对亲友的贪恋之心。总之,断除对
...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19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第二百〇七》转自
http://www.weibo.com/p/2304186b1c70e60102v8hy
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
菩提心学处。首先宣讲“第一、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分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果讲解的话,应该从慈心开始宣讲,但这
里是从实修的角度而顺序修心,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如果没有修舍心而去修慈心或
者悲心的话,修行会偏堕一方,无法达到清净和圆满,所以修心之时,首先从舍心开始
修心。因此之故,首先宣讲舍无量心。之前宣讲了“什么称之为舍心”以及“如何观修
舍无量心”的部分内容,今天继续宣讲。
昨天宣讲了什么叫舍心。舍心指的是舍弃对怨敌的嗔恨心,也舍弃对亲友的贪恋和贪爱
之心,相续生起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但此等舍心是无法随意生起
的,仅仅嘴上说“要断除对怨敌的嗔恨之心和对亲友的贪恋之心”,是无法断除的。断
除的方式就是历代传承祖师们修四无量心的方法。尤其按照舍无量心的修行方式如理如
法思维而修心,自然能断除和舍弃对怨敌的嗔心以及对亲友的贪恋之心。总之,断除对
...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20 “耳闻心念咒声声,
不管来世与前生”
。
耳朵要听清楚从心里念出来的咒音,
无论是默念,
还是金刚念,
都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所念的咒是快是慢,
即听自己
内心深处的“无声之声”,因为在金刚念或默念时,其实是没有声音发出来的。
我们的妄想太多,
实际上只有两类:
一是回忆过去的事情,
一是推想未来的事情。
--
《禅心密印》达照 禅师
而在打坐时,时间短暂才两个小时,如不珍惜,则又是白白的空过,于事无补。 |
|
p*****c 发帖数: 20445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eijingren (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经常念错的100个字的正确读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3 12:44:26 2013, 美东)
经常念错的100个字的正确读音....... 单音字括号内为正确读音
恬(甜)静 包庇(毕) 酗(序)酒 造诣(义) 揠(亚)苗
粗犷(广) 木屑(谢) 绚(炫)丽 谄(产)媚
棘(集)手 机械(泻) 砧(真)板 谒(页)见 舐(是)犊
拯(整)救 箴(珍)言 翌(艺)日 哺(补)育
恪(客)守 赏赐(次) 书笺(肩) 贮(...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415 | 22 好
这似乎还是身念处
我所知 这是身念处观察地水火风的 “风”
“风”是 观察身体的支撑 挤压 这些现象 |
|
r**m 发帖数: 1825 | 23 这是每天的功课,而且是正念的一部分,看看上面文章里的这段话:
"即使你不修独身,你也需要一种护卫方式,抵制那种飘忽不定的淫欲感。这种观想,
实在是违反习惯倾向的,这就是一遍又一遍观想之所以有用的理由之一。阿姜摩诃布瓦
反复讲过这一点: 不要计算你做了多少次不净观。要一直做到修成。毕竟,正是对人体
的淫欲,牵引我们投生。正是它,令我们不断地想回来,令我们做极其愚蠢的事。"
我说这是正念的一部分的意思是一旦发觉心念以对境美好时即应立即修不净观,
例如看到一朵花,有正念时首先观察到自心正在认为此花很美,若贪念未起,即观下一
念头,若贪念起,则立即思维花的凋零相,落入泥涂之相以作对治。
修平等心和修不净观是相关的,喜欢即是贪,不喜欢就是嗔,
有净与不净的分别心就不是平等心了,初修人是很难做到心行平等的。
但是证初果并不需要完全除贪,三果圣人才到。
个人认为平等心是修行后水到渠成的事. |
|
r****n 发帖数: 8253 | 24 非常好的实修经验,其实在散乱非常强的时候,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克服散乱的障碍。
只要你一识别出散乱以后,正念就产生了。
困顿昏沉这个东西用内观会更有效,困顿昏沉实际是刹那升起的心识当中包含大量和困
有关的恶心所,当你能识别以后,这些恶心所会慢慢消失,直到除去,用此就可以持续
性的加长打坐时间。
当然消除昏沉的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但是很多方法都需要你有一定的清醒力,而这种内
观的方法,哪怕是在你昏沉非常严重的时候,仍然可以起作用,不过他还是需要一定的
正念的力量,如果正念太弱就完了。 |
|
S**U 发帖数: 7025 | 25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法是世尊(一)善说,(二)自见,(三)无时的,(四)来见的,(五)引导的,(六)智者各自证知的」,应当这样的随念教法或出世间法的功\德。
「善说」这一句是指教法,其他五句仅指出世间法。
经论所说出世间法的功\德对照如下∶
SN 1.20
Sandiṭṭhiko ayaṃ dhamm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二)Sandiṭṭhiko 自见 = 现法, visible here & now
(三)akāliko 无时的,不待时节,not subject to time. 'kāla' means 'time'.
(四)ehipassiko 来见的,inviting all to come & see
(五)opaneyyiko 引导的,
(a) leading to Nirvada (清净道论's renderin |
|
S**U 发帖数: 7025 | 26 《杂阿含经》经12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陀,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为伴。时尊者婆耆舍见女人有上妙色,见已贪欲心起。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乐,我今见年少女人有妙绝之色,贪欲心生。今为生厌离故,而说偈言∶
「贪欲所覆故,炽然烧我心。今尊者阿难,为我灭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为我说!」
尊者阿难说偈答言∶
「以彼颠倒想,炽然烧其心,远离于净想,长养贪欲者;
当修不净观,常一心正受,速灭贪欲火,莫令烧其心;
谛观察诸行,苦、空、非有我,系念正观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灭除憍慢使,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尊者婆耆舍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论∶
欲贪所摧蔽,我心遍烧然;惟大仙哀愍,为说令寂静。
由汝想颠倒,令心遍烧然;是故常远离 引贪净妙相。
汝当修不净,常定于一境;为贪火速灭,数数应浇灌。
观非妙诸行,为苦为无我,亦系念于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坏慢及随眠;由于慢现观,当证苦边际。
云何「想颠倒」?谓于不净境舍不净相,不正思惟,取净妙相及取随好。云何「远离引贪净相」?谓如有一...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27 我现在比如中午吃饭后休息的时候,会在公司外面"经行",就是那种保持正念,走的好慢
好慢,接地气/grounding,觉得效果蛮好的。
还有做家务的时候,比如倒垃圾,做菜或者吸尘,也都尽量保持正念。以前觉得做家务
浪费时间,现在觉得也是修行的机会。
不过,我很少做家务,半年才吸一次尘,偶尔才做一次菜。
其实我猜测,陪宝宝玩的时候也是保持正念的好机会哦。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Difference between 五根, 五力:
五根 - it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that quality. e.g. 信根, you have
enough faith that dharma could be correct and beneficial, and you are
motivated to learn more about it.
五力 - 五根 has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can overcome mental
defilements. e.g. 信力 means your faith can overcome doubt, and doubt doesn'
t hinder your progress.
Likewise, 精进力 means your practice is energetic, and no longer troubled by
lethargy, sloth and torpor.
念力 means you can keep your mindfulne...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Difference between 五根, 五力:
五根 - it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that quality. e.g. 信根, you have
enough faith that dharma could be correct and beneficial, and you are
motivated to learn more about it.
五力 - 五根 has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can overcome mental
defilements. e.g. 信力 means your faith can overcome doubt, and doubt doesn'
t hinder your progress.
Likewise, 精进力 means your practice is energetic, and no longer troubled by
lethargy, sloth and torpor.
念力 means you can keep your mindfulne...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0 感谢精彩分享, 坛经的见解的确殊胜。 但是我觉的依现代人的根基来说, 可能还是要
以修定为先。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否则六祖讲的这些,是没有办法坚持实践下去的。
比如说六祖讲的无念,"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这个基本上没有定的功
夫是无法念念常无的。。这所谓的最后一步, 前面还是要许多铺垫的。 因为烦恼尘劳
不请而至, 并非想无就可以无的。 |
|
g*******r 发帖数: 1414 | 31 这方面 我同意sekon所说其实要比较小心使用“正信”“正念”这个词
其实我感觉正信这个东西可能不是一个终极的定理或者定义,而是一个过程。以金刚经
抛弃四相的逻辑看,那么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佛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佛了。
这就意味着恐怕真正的佛是一直在求佛之路上(当然涅槃后的状况咱们就不知了)这个
求佛之路的行走恐怕是“佛”的要求的一部分,没有停止的那一天。
这么说来真理,正信也是如此了。可能这就是老庄提及的“道不可言”,以及大乘总在
谈及的空色的关系,以及六祖所讲的话等等都在从不同方向指向一个含义,就是终极真
理不可描述(无论是口中还是心里),而我们都是在寻求真理中的人。
那既然如此,我们所描述的恐怕都非终极真理,而恐怕我们所能描述的真理,就是找寻
真理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
心中一定要有正信,正念
反而是错误的(坚信一个都未必正确的东西),大有到小雷音寺歇歇的感觉,应该是
要继续找寻正信,正念,无论找到找不到。
比较标准的答案是:我没有答案啊,我还在寻找(真空妙有) |
|
t******g 发帖数: 17520 | 32 我没有说到正信(其实说到“信”, 就是有疑了)
我只是说到有人觉得他们的信能带来正知,正念
正如你说的, 没法描述, 只能说正知,正念的作用
转的这段佛经上说的也没有给出什么是正知正念
只是说它们的作用是调服世间贪忧 |
|
g*******r 发帖数: 1414 | 33 这方面 我同意sekon所说其实要比较小心使用“正信”“正念”这个词
其实我感觉正信这个东西可能不是一个终极的定理或者定义,而是一个过程。以金刚经
抛弃四相的逻辑看,那么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佛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佛了。
这就意味着恐怕真正的佛是一直在求佛之路上(当然涅槃后的状况咱们就不知了)这个
求佛之路的行走恐怕是“佛”的要求的一部分,没有停止的那一天。
这么说来真理,正信也是如此了。可能这就是老庄提及的“道不可言”,以及大乘总在
谈及的空色的关系,以及六祖所讲的话等等都在从不同方向指向一个含义,就是终极真
理不可描述(无论是口中还是心里),而我们都是在寻求真理中的人。
那既然如此,我们所描述的恐怕都非终极真理,而恐怕我们所能描述的真理,就是找寻
真理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
心中一定要有正信,正念
反而是错误的(坚信一个都未必正确的东西),大有到小雷音寺歇歇的感觉,应该是
要继续找寻正信,正念,无论找到找不到。
比较标准的答案是:我没有答案啊,我还在寻找(真空妙有) |
|
t******g 发帖数: 17520 | 34 我没有说到正信(其实说到“信”, 就是有疑了)
我只是说到有人觉得他们的信能带来正知,正念
正如你说的, 没法描述, 只能说正知,正念的作用
转的这段佛经上说的也没有给出什么是正知正念
只是说它们的作用是调服世间贪忧 |
|
W**N 发帖数: 1037 | 35 但是,
就算你清楚地感受到现前的这一念,
它仍然只是妄想心而已,
因为它
还有来有去,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来去,就是虚妄不实的。不过,虚妄不实的
妄想心,
也并不是在真心之外而单独存在的,
它并没有离开过真心,
真心是无形
无相、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其虽无相可徵,然
妙用恒沙,历历在目。简单地说,现前一念心的生起,就是真心的微妙作用,它
是依真心为体而生起,
假如没有真心,
它就不可能生起。
如果要把能想的心消灭
掉,再也不想不动,无知无觉,那么,生命就会象是石头树木了,所谓“死水黑
山”,又怎么来修行成佛度众生呢?所以说,这现前一念生灭之心,就是真心的
妙用,不用另外再去寻觅什么真心了。那样,将会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
--
《禅心密印》达照法师 |
|
W**N 发帖数: 1037 | 36 乙、劝兼念观音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
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
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
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
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
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
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
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
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
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
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
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
则不足以为普矣。(正)复郦隐叟书
http://...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7 所以他总结的:1 质量 2 数量 3 强度 4 态度
分开来说应该说讲得都挺好。我想要提醒的是这之间的关联。
态度如果不正,其实强度就不会好。。强度好了,别去担心质量,该释放的要释放。。
他说的应当培养知道质量,他过了关回头说起来容易,未达到的其实放着这个心态在,
影响态度,进而影响强度。。
强度好了,才有数量上提高的基础。。
数量上主要的效果是节省了预热时间。。
但预设更大的数量,从心理学来说,反正早着呢,心倒容易定了。。
但寻求数量的时候,又要再次关注态度。。是否在等什么?是否在追什么?是否急迫?
。。
强度中谈到善巧的标记,挺有意思。。
激起正念中的正念我不理解,如实观,哪里是正念?。。
我一直在围绕着态度在说。。态度才是关键和基础。。 |
|
t******g 发帖数: 17520 | 38 听了几段Thanissaro Bhikkhu的 观呼吸的基本讲座
就像心理导师一样地告诉如何调整心态, 很多善巧的比喻。。。
比方说把呼吸当作朋友, 建立友谊。。。
对我的帮助很大,非常非常推荐
这种初期教导似乎是放大了“抓”的对治手段比较适合我这种心思烦乱
比较喜欢套公式, 抓实在的人
而葛老的教导似乎是缩小“抓”的范畴, 而强调“放”, 去抓是被迫的
对安般念的初期操作手法上
Thanissaro Bhikkhu 似乎更liberal,
而葛老的的似乎更加 conservative,
或许是念住的导向不同, 所以有些许差别
我现在准备心态调整上听从Thanissaro Bhikkhu
而对于专注的目标还是体表的觉知, 不会做随息入身的“观想”
(Thanissaro Bhikkhu 的imagination的说法并不是真的观想,而是
给觉知做记号的过程而已, 我的粗浅的理解 ) |
|
p******n 发帖数: 2449 | 39 淨空法師:能量與物質相互任意轉換,佛法裡面早有了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這個法門,真的,佛說得沒錯,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我們聽了這個話總免不了懷疑
,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的經驗,從來沒聽說過,世間哪有這樣的事情?
這真叫理想,沒有知道極樂世界理想變成事實了。我們能對這樁事情生起信心,沒有懷
疑,也得來不容易,六十年在大乘經教锲而不捨,才真正體會到,悟出這個理事的真相
。我以前沒有講得這麼透徹,不是我有保留,我自己沒搞清楚。所以,想到極樂世界,
想到我們的化樂天,不是一個道理嗎?它比化樂天殊勝,這是應該的,那是阿彌陀佛因
地上無比殊勝的弘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他真做到了。等於說他建一個道場,這個我
很早就體會到,建一個樂園,歡迎大家到那邊去居住,到那邊去修行。他為什麼這麼做
?現在我們完全明白了,明心見性的人都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們凡夫
有分別,他們沒有分別。所以這兩句話學佛的人都知道,「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
們都會說,但是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不懂。什麼叫無緣?什麼叫同體?字面的意思不難
懂,真是同體嗎?我們沒見性,而我們是幾十年《華嚴經》的熏習、《法華...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0 校长的问题来自有些人的 “念住”的时候就是“觉醒”的时候的论调,
但是念住是缘起
而涅磐是非缘起的
念住(正)导向正定, 而正定是见涅磐的一个基础
所以 |
|
t******g 发帖数: 17520 | 41 校长的问题来自有些人的 “念住”的时候就是“觉醒”的时候的论调,
但是念住是缘起
而涅磐是非缘起的
念住(正)导向正定, 而正定是见涅磐的一个基础
所以 |
|
b**********d 发帖数: 621 | 42 《皮村老侯列传》之《股海渔禅》
By 皮村鸟人
自《九鱼真经》事泄,老侯为妻所困、金盆洗手之憾,轰传天下,往日故旧,无不扼腕
叹息。一时间小小皮村,尽多三山五岳之辈,举目四望,皆是力劝出山之徒。老侯不胜
其烦,遂闭门塞户,投身股海,题联门楣以谢客,联曰:
昔因年少觅海市
今已老成拥蜃楼
横批“永别”。时人皆叹:“问世间妻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皮村乃平。
然经此之变,皮村老婆,威加数倍,无人敢擢其锋。琐男皆苦不堪言,面虽百般求全,
曲意逢迎,然心多有不忿,唯不敢家中语,遂聚离家五迈之AC cafeteria,号为“离骚
”。
群主曰:“天下苦老婆久矣。然我能往,妻亦能往;一味避敌,非长久之计。需当奋力
一搏,挫其锐气,方可永保方寸之尊。”邵君曰:“此言有理。然攘外必先安内。老侯
思维不灭,大事难成。”洪涛曰:“甚是。然老侯悍甚,需群主出马。”群主惧,辞曰
:“前日奉妻之命,install tile,用力不慎,伤及黑山老腰,今日尤痛,不能出战。
”然遍扫众人,皆垂头丧气,无敢当者。
田铭曰:“老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非一人之敌。何不扯淡三人组出马,三英战老侯
?”邵君大笑曰:“扯淡三人... 阅读全帖 |
|
f****y 发帖数: 307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tman (奥特曼), 信区: Wisdom
标 题: 2017/7/31-8/03慈诚罗珠堪布湾区讲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4 01:48:08 2017, 美东)
https://www.luminouswisdomusa.org/sf
斯坦福公开讲座:对治压力烦恼 开发本具潜能
Public Stanford Talk: Transcend Stresses And Negativities to Reach Full
Innate Potential
07/31/2017 7:00 - 9:00 pm
座位有限,凭票免费入场,尽早登记. http://stanford0731.eventbrite.com
?活中种的压力和烦恼,它们的根源在那里?如何以正确的见地和心的训练来超越它们
?我们的内心有怎样的隐藏潜能
在等待我们的发现?2017年7月31日晚7点, 在斯坦福教堂的演讲为你揭示。
演讲者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是当今最有影响力力的佛教学者和修行人之一,他是四川色
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副院... 阅读全帖 |
|
W****i 发帖数: 565 | 44 >禅修者不要压抑念头,要任念头自然生起,自然消失。
>这种看到念头生起与消失的过程,可以启发实相般若
>(真实智慧)的生起。
Ha ha....... 反反复复说些人人知的当成高深. "全文" 却
只有念书而欠了 "真实分辨" 之处, 和 "次第".
这只个过是观 "业识" 的过程, 而此所谓观, 是 "能观", 本
身就是 "识蕴", 而非那 "刹哪定" 的实相般若 "心". 这个
是修专注禅, 所谓观照, 只是以 "能观" 看念头动, "能观"
在刚开始的时候是 “一” 处的 “一”, 择一而不转,无间的
不离此所择之 "能观",能观是单一的所缘, 制心于能观.
你的观, 你的身心所有升起的现象, 只是不同对象的 “寻
伺”. 是把六识之 "识" 当成了是 "观".
把看 "识" 流转当成是 "观", 当成是修 "刹那定", 就超搞
笑了.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的又再指出一下, 于是有人看到他的自欺,有人看到了
他的逗笑.
Runsun: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
破和转变,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初果阿 |
|
r****n 发帖数: 8253 | 45 这条路非常清楚,关键能否真正坚持。
行禅做得好,我认为甚至超过坐禅。尤其对于修纯观的人。
日常生活的正念观照,确实非常重要。 |
|
l****u 发帖数: 2166 | 46 这个靠经验,
如果连止禅,不能把握,你的做法就挺好
观禅就随意些 |
|
r****n 发帖数: 8253 | 47
在哪看到入初禅一定要人品好,没听说这种说法啊。
我前面说过吃,禅定只是一种意识纯净的程度,和什么人品没什么关系
另外你可能误解了善心所和恶心所,这里的善恶和人品没关系,善心所意思是指那些良
性的心所,比如念,喜,乐,舍,一境性等,而恶心所是指那些不良性的心所,比如散
乱心所,昏沉心所,痴心所等。
定脾气会变好。那就更没道理了。
外道和魔头不一定人品坏,相反也可能人品非常好。外道仅是一些修行不究竟的人,没
有完全彻悟真理,只是在半路上或者错误的路上,而佛法说的魔头,主要破坏篡改佛法
的力量,这个也和人品无关。 |
|
a**u 发帖数: 8107 | 48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22 10:43:52 2009, 美东) 提到:
前言
很高兴应几位台湾比库、比库尼法师的邀请,来到台湾;这几位法师曾到缅甸毛淡棉市
近郊的帕奥禅林[1]修行。在台湾的期间,我想教大家一些帕奥禅林的修行方法体系;
它乃是以巴利[2]佛教圣典与《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的指导作为依据。我们相信
巴利圣典所指导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时指导弟子们修行
的方法。
为何要修行
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已:「佛陀为什么要教导修行?」或「修行之目的何在?」
佛教修行之目的是为了证悟涅盘;涅盘乃是精神(nama名)与物质(rupa色)的止息。
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完全息灭以无贪、无瞋、无痴[3]为根的善名法(精神),及以
贪、瞋、痴[4]为根的不善名法;它们能造成一再的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如果
通过修行观禅培育观智[5](vipassana-bana),直到证悟了知见涅盘的四道智[6](
magga-bana),它们就会彻 |
|
a****t 发帖数: 8616 | 49 近日与robbin兄谈禅论道,所得数为良多。
在下到此方叨扰,本是以学会友,妄言之处,还望海涵。。。
这个是佛法的一个目的阿。
。。。呵呵,robbin兄自是佛学中人了,当知“佛不可说”。。。
不同意。比如道养身神。佛却笑此。
一个‘开智通慧’,不可掩盖其不同具体所求。
。。。当知佛法无边,“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
习,不轻初学。。。” 何来嗔笑?Robbin兄在笑耳。。。。
这个我完全同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别人,无论如何,无法替此重任。毕竟我心为王。
。。。。佛心本自然无物,如何为王?你心何在。。。
在具体修时,此刻意追求的确是大忌。
。。。阿弥陀佛,吃饭穿衣皆为禅。。。。
谢谢你。
。。。不必客气。。。
小子狂妄,你且讲讲啥是‘心’。 :)
。。。。佛心即本心,佛心自然,真心,诚心,多情心,皆是佛心。。。。
挺兄恐怕未到此境界,徒‘自欺’尔。 :)
。。。在下远未达到,智慧极点是无界智慧,即道说“大智若愚”,我还在“无明”之
中。。。
挺兄晚安。zzzzzzzzzzzzzzzz...............
。。。再谢。。。。 |
|
l*****a 发帖数: 38403 | 50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禅解】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
“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远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
病也。
“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
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
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