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念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u
发帖数: 8107
1
☆─────────────────────────────────────☆
baofoen (喜悦) 于 (Sun Sep 12 14:06:03 2010, 美东) 提到:
这个大家信吗? 有信心吗?
一组念观音退水灾的感应事迹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100729110201.html
作者:惭愧居士 文章来源:妙音新闻网 2010-6-27 点击数:4145 更新时
间:2010-7-29
国家水难当头,末学特选编了这一组念观音退水灾的感应事迹,伏请佛门弟子及一
切善心人士能在你的网站、博客、空间大量转发,同时每晚为灾区人民念诵1000声“救
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祈求人心向善,道德回归,劫难消除,国泰民安,世界风调雨顺
,人民永离一切痛苦烦恼!
每遇船欲翻 称名皆化险
1951年2月——1958年8月,罗居士一直在福建省福鼎县前岐学区中心校工作。由前
岐回家,需乘木制小船,一路要经涨、退两次潮水。水退落潮时,每次都在半海中停歇
,待水涨时,船才能行驶。8年中,好...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2
☆─────────────────────────────────────☆
runsun (runsun) 于 (Mon Mar 9 10:37:45 2009) 提到:
今天看旧文,看到waichi谈到初禅和空无边处定,看到下面的论述,
==============
"一念代万念乃初禅境界-最高成就, 得到空无边处定"
==============
"例如行者觉得自已已修到第一界"欲界"最高, 已获空无边处定. 如何内外证明? "
==============
"修至空无边处定亦不离欲界"
===============
就如 "初禅", 即行者他 "心" 所 "进行" 的 "行为", 是 "置心一处", 而行者能置心
一处之时, 会因心从狂乱, 转成得某种程度之安 "定", 因此对比, 所以会产生喜乐觉
受, 因此称为 "离生喜乐", 开始能离开狂乱, 故安定而生喜乐感也.而如行者保持 "置
心一处", 老实行至尽, 最高修至空无边处定".
====================
看到上面的论述简直让我目瞪口呆,这位自称早已证四果,想必自由出入四禅八定的的
waichi... 阅读全帖
K*****u
发帖数: 20
3
大家好,
中美禅文化交流协会是一个新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我们的宗旨是为对禅,哲学,生活
体悟,自然疗法等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在10月和11月陆续举
办了一系列的活动(见下)。下面是我们11月和12月的活动预告,请有兴趣的朋友
们来参加。
地点:波士顿唐人街 Edinboro 街25-27号 二楼(牌坊外沿肥牛火锅外侧前行100尺)
联系电话:781-8666193 李小姐  617-9998776 吴小姐
11月20日下午  2:00-2:30 静心课程:持念瑜伽体验
2:30-4:30 公益讲座:读书会 《为自己出征》
4:30-5:30 自然疗法:三二一保健法体验
5:30-7:00 文圣拳太极气功班
11月27日下午:2:00-2:30 静心课程:持念瑜伽体验
2:00-4:30 公益讲座:《坛经》解读:六祖慧能顿悟了什么
4:30-5:30 自然疗法:痛点瞬间解除点穴法
5:30-7:00 文圣拳太极气功班
本月主讲:广东禅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穗琼老师
十二月讲座及部分活动预告
十二月静心课程:观音圆通体验
12月04日 遇见巴门...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
来源: 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article/2006/06/2224534728.html
论王守仁与佛教——排禅入天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来源:觉群季刊目录 总第十五期 作者:惟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存在着许多禅迹,比如经常出入佛寺
与禅师们亲密交流等等,但这些可以说都是表面现象,所以并不重要;王守仁思想的渊
源及其思想精华,或者说思想深层本质内容却是排斥禅宗的;他思想上的援佛入儒,着
手点却是契入天台的心性义理之学。
一、王阳明生平禅迹(略)
二、先进后出(略)
三、契入天台
尽管王阳明行迹上禅迹斑斑,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其思想上是辟禅的,是经过了接受佛
教、援佛入儒、辟禅,而最终找到了他的思想渊源——天台佛学的历程。最终我们并不
难发现其思想精华部分都可以在天台找到原形,或者说是对天台的充分吸收和再发展。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
佛家还要佛家。
(一)“心外无物”与 “一念三千”
“心外无物...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探讨一下 "以定为禅"
定境并不是参禅人的『明心证悟』, 这是现在诸多学佛人已经了解的事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以断掉妄想为证悟菩提, 六祖闻后便开示:这是没有证悟自心如来的人所说
的话,如若依此「断掉妄想」为禅修,则是加深系缚、障碍开悟。所以这些是误解了「
禅」。随后六祖则开示在不断妄想、依境而起的念头之当下,就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垢不净之自心如来。所以禅乃是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之间去寻觅本来面目 – 自
心如来藏,而不是在断妄想上用心。
当然,在参禅寻觅自心 – 如来藏之时,因心专注而发起定力,然而这定力并不是「
禅」的标的,而是条件。若妄念纷飞,心则太粗,根本无法参究;当正知见具足之后,
专注参禅之时,妄念自然不起,定力随增,心则转细,方能于缘熟之时一念相应,而亲
见自己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
闲,犹为法尘...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6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转载]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元音大师
1997年元音老人于美国灌顶传法开示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
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宣化上人说密宗最不好。他说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一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修到后面
与鬼神就不相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
乘、学佛乘、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
通了再修密法。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
是鬼神,所以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刚刚开始,密宗后面有圆满大法,譬如西藏
白教的大手印,大手印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大手印讲见定行,见是见到本性,认识本
性,认...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0:43:26 2009, 美东)
“正念只是單純地接受當下的現象,對當下的現象,以如實客觀的態度來覺知它的變化
過程”
这确实是正念的非常关键的核心。理解了以上,就会知道正念其实并不难,它也未必需
要强烈的专注。
专注可以辅助正念的产生,但不是必须的,让正念建立起来,必须要有对正念的深刻的
理解,这些需要依靠思维。
很多人以为禅修不能进行思维,不,这是错误的,思维在禅修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只是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正思维。什么是头脑的妄想。
是的,其实有相当多的人可以直接从正念开始修,也就是直接修纯观,有的人错误的以
为纯观是极其少数的人,是极其智慧,根性很高的人才能修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慧很强的人,确实适合修习纯观,但是它并非高不可及。
实际上根据原始的阿含经文,有一些证据显示佛陀本人教导的实际是纯观,并非现在的
清净道论里面的先止禅后观禅的体系。当然这方面确实有争议,
a*******g
发帖数: 867
8
念佛即禅观论
明·蕅益大师著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
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
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
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
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
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
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
。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
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
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
b*******s
发帖数: 954
9
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个在喜马拉雅山洞里十余年的一位老师, Jetsunma Tenzin Palmo的
录像和禅修简介。我自己试过不少的禅修办法,比如时时刻刻看自己的动作的,比如一
行禅师的走路禅修,等等。呼吸禅修断断续续坚持了有四五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对各种
各样的禅修方法很好奇,都想去试试。最近看到Tenzin Palmo的书,又看了她的录像,
忽然觉得她的办法,也许就是最适合我的办法。希望和大家分享讨论。Tenzin Palmo
在她的书里也说她的办法和Soto Zen和很像。如果用Vipassana 老师Joseph Goldstein
的说法, 就是"sit and observe your thougts"
(1) Jetsunma Tenzin Palmo的背景简介
这位老师在20岁时从英国到印度,曾经在高山上的洞里独自禅修十几年
(2) Youtube 录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W6jEjVXVk
(3) Jetsunma Tenzin Palmo在她的书里"Into the Heart of Life" 对禅修的介绍,我
简单做...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0
呵呵,在下写的有关明心见性那一段的确有点“bug”, 让师兄一眼挑出来啦, 佩服佩
服。
一开悟就顿修顿证者的,那是古佛再来,对一般的修行者,明心见性后多生积累的习气
尚在,无明壳子只是打个洞而已,我法二执尚存,第八识尚有多生积累的种子,这就是
师兄说的那个“在整体有透亮的状态,依然有的细微灰尘,该如何清扫”的问题。
如《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
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
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
到大休大息之地?” “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
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 “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
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
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这一段突出了一个“照“字。下座后,妄念一来,参禅的,把话头提起;念咒的,提起
咒语;念佛的提起佛号,自然就把妄念转了。
我在这里把心密的修行要点贴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益:...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1
谢谢师兄!
我看了一下你说的密宗心法,感觉与别的心法差别也不是太多。其中我感觉突出的有两
点,一是强调了一定要遵守的严厉性,二是采用了咒语作为定神的手段。
前面我给师兄的回帖,其实已经想点一下师兄,我说的那个共鸣,其实指的就是念佛与
持咒所产生的效果。我对共鸣很熟悉,知道借力的效果,也深知借力不等于从心态的角
度成就了。这就好比借来的是清水,你总是用那清水去对付你自己的问题,让那清水不
断地流,你就不容易感觉到自己表面标示出来的问题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清水
不是你自己生产出来的,是借来的。我们修到最后的境界,一定是什么提醒都不用做,
也依然好好地呆在那里的,对不对?我觉得你的程度足够高了,所以我对师兄的建议,
是试试脱离对念佛和持咒的依赖,光是静心,看看能不能由自己的心力来对付妄念的干
扰。你应该足够敏感了,可以比较一下心力的作用与咒语的作用,在力量来源之间的分
别。
当然,借力给了你一个preview的显现,就好比你要登的山,为了鼓励你往山顶登,给
你看一下山顶的风景,让你明白放空的“好处”,当然能帮你建立能登到山顶的信心,
树立正确的目标,对理解“空”很有帮助。所以,我从来不...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2
呵呵,在下写的有关明心见性那一段的确有点“bug”, 让师兄一眼挑出来啦, 佩服佩
服。
一开悟就顿修顿证者的,那是古佛再来,对一般的修行者,明心见性后多生积累的习气
尚在,无明壳子只是打个洞而已,我法二执尚存,第八识尚有多生积累的种子,这就是
师兄说的那个“在整体有透亮的状态,依然有的细微灰尘,该如何清扫”的问题。
如《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
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
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
到大休大息之地?” “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
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 “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
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
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这一段突出了一个“照“字。下座后,妄念一来,参禅的,把话头提起;念咒的,提起
咒语;念佛的提起佛号,自然就把妄念转了。
我在这里把心密的修行要点贴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益:...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3
谢谢师兄!
我看了一下你说的密宗心法,感觉与别的心法差别也不是太多。其中我感觉突出的有两
点,一是强调了一定要遵守的严厉性,二是采用了咒语作为定神的手段。
前面我给师兄的回帖,其实已经想点一下师兄,我说的那个共鸣,其实指的就是念佛与
持咒所产生的效果。我对共鸣很熟悉,知道借力的效果,也深知借力不等于从心态的角
度成就了。这就好比借来的是清水,你总是用那清水去对付你自己的问题,让那清水不
断地流,你就不容易感觉到自己表面标示出来的问题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清水
不是你自己生产出来的,是借来的。我们修到最后的境界,一定是什么提醒都不用做,
也依然好好地呆在那里的,对不对?我觉得你的程度足够高了,所以我对师兄的建议,
是试试脱离对念佛和持咒的依赖,光是静心,看看能不能由自己的心力来对付妄念的干
扰。你应该足够敏感了,可以比较一下心力的作用与咒语的作用,在力量来源之间的分
别。
当然,借力给了你一个preview的显现,就好比你要登的山,为了鼓励你往山顶登,给
你看一下山顶的风景,让你明白放空的“好处”,当然能帮你建立能登到山顶的信心,
树立正确的目标,对理解“空”很有帮助。所以,我从来不... 阅读全帖
Z***T
发帖数: 727
1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禅即是茶 茶即是禅
禅即是茶 茶即是禅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
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
。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
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
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
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
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
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
,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
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
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5
1999上半年班迪达禅师在美国加州湾区的Tathagata Mediation Center 指导为期三十
多天的内观禅修( http://www.tathagata.org/),我由于假期有限,参加了前三周的禅修,但是全程听了晚上的开示。
禅修中间的一天下午,午饭后的第一支香坐下去一会就非常困倦。闭上眼睛去观腹部的
起伏,却不清晰,一会反倒觉得眼前一片黑幕拉着自己往下沉,于是就以这种相为所缘
境同时念“困倦、困倦”。开始念的速度比较慢不管用,只觉得黑幕越来越沉自己越来
越不清晰,马上就要什么都不知道了(睡着)。于是逐渐加快念“困倦”的密度,同时
紧紧咬住这点还能觉察(观)到的所缘境。到后来心是在念“困倦”和观昏沉的感觉之
间来回紧密地交替。即念完“困倦”心即觉察这黑幕和下沉的感觉,一觉察立即又念“
困倦”,如此反复紧紧咬住绵绵不息。逐渐地,黑幕终于开始消退,先是由厚变薄,然
后越来越明亮。
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当时菩提协会的肖长嘉居士也部分参加了这次禅修,他也
有同样的通过观照克服睡眠盖的经历,并告诉我说这可以用来练不倒单。由于班迪达禅
师的开示我们才知道可以用内观克服睡眠盖,
w**u
发帖数: 311
16
我因为所学有限,再加上严肃的佛学实验研究还不多,勉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测,各
位权当我戏语。
为了简化起见,这儿只讨论以“概念法”为所缘,能修达至少色界初禅的止业处。用阿比达
摩的陈述,就是“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像是我们从
大脑海马回读取记忆,其通路可能还会包括了一些管理情绪的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有研究
表明,止禅(大概是慈心禅,具体我也记不清了)的训练可导致大脑特定皮层区域变厚变大。另外,高阶禅修者(好像是达赖喇嘛请的一些修行高手)的脑电波更富悦感相关的Ɵ波。这
提示,禅修能影响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平猜,可能是增加了管理某个“概
念“的神经元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我们知道,皮层感觉表达区面积大小只跟皮肤
敏锐度有关,例如一个大拇指的代表区可大于整个背腰区。引申到练习安般息念的触点培养
,推测是长期训练后,代表”人中“皮肤区域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及相联的”概念区“的面
积增加和突触密度增加。有了这些物质基础,禅修者可能在人中感觉更敏锐,精神上更容
易达到禅悦。但要达到这些物质变化,需要长期重复刺激。止禅的单一专注的“觉察...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7
2月18- 24日朝阳寺第二届正念动中禅禅修法讯
正念动中禅是毗婆奢那(内观)的一种,行者通过一套精妙的手部动作并配合经行
,在轻松、自然和持续不断对肢体动作的觉知中,唤醒和开掘出强有力的觉性,从而在
行、住、坐、卧中对自己身心刹那生灭的实相,如实观照,了了分明,不断灭除染着于
心中的种种烦恼,最终断除执着,达成灭苦,安住于清净、快乐和自在的境界。
北京怀柔朝阳寺将于2月18日-24日举办第二届“正念动中禅”禅修活动,特别邀请泰国
南来寺隆波通禅师作指导禅师。
活动地点:北京怀柔朝阳寺甘涧禅修中心(查看交通路线)
http://www.chaoyangsi.org/info.asp?id=10
活动时间:2月18日-24日(2月18日下午5点封营,请提前报到)
报名名额:120人
指导禅师:明奘法师 隆波通禅师
报名方式:在线报名 http://www.chaoyangsi.org/bm/bm.asp
电子邮件:c*************[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10-89601025 观了
活动费用:报名费500元,完全参加者课程结束后全部退回,课后随喜乐捐。
a***n
发帖数: 199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9
希望有经验的师兄姐来回答你上面的两个实修问题,我这个菜鸟也想知道答案.:)
本来我还想写一下慈心念的,但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实践还不如念住和安般念有体会,就
不写了.但我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
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
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认为"慈心念"类似基督教里pray,我也赞成.但
佛法里对其作用有明确定位.我们还可以根据心法及心所法对法理进行推测.
个人理解:
慈心禅的核心是慈悲心.如果我们逐层来分解其过程,就是对所缘的1)不预设立场;2)愿意
去倾听了解;3)努力去理解其结构和后果;4)准备随时去支持.佛陀举母亲对幼儿的感情来
表明什么是"慈心".慈心的作用就好像"水":中性,柔软,渗透,润泽.我推测,他至少能培养
1) 遍一切心所中的”一境性”;2)六杂心所中的:“寻”“饲”;3)十九种”美心所”
里的: “无贪””无嗔””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4)无量心所
的” 悲”.其中1)和2)和止禅的直接相关;3)有利于去除五盖。所以,我认为”慈心禅”
和...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0
希望有经验的师兄姐来回答你上面的两个实修问题,我这个菜鸟也想知道答案.:)
本来我还想写一下慈心念的,但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实践还不如念住和安般念有体会,就
不写了.但我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
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
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认为"慈心念"类似基督教里pray,我也赞成.但
佛法里对其作用有明确定位.我们还可以根据心法及心所法对法理进行推测.
个人理解:
慈心禅的核心是慈悲心.如果我们逐层来分解其过程,就是对所缘的1)不预设立场;2)愿意
去倾听了解;3)努力去理解其结构和后果;4)准备随时去支持.佛陀举母亲对幼儿的感情来
表明什么是"慈心".慈心的作用就好像"水":中性,柔软,渗透,润泽.我推测,他至少能培养
1) 遍一切心所中的”一境性”;2)六杂心所中的:“寻”“饲”;3)十九种”美心所”
里的: “无贪””无嗔””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4)无量心所
的” 悲”.其中1)和2)和止禅的直接相关;3)有利于去除五盖。所以,我认为”慈心禅”
和...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1
用安般念修习止禅时,要把“意门”集中在“吸呼”这个概念上,就是说要随呼吸在脑
内重复“吸呼”这个概念。一个有争议的技巧是:如何既从触点上提取“呼吸”概念,
又要回避因体会“触觉”这个“身门”的导致三法印突显而变成修观禅?我想用神经生
物学的知识来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大脑的记忆有“显性记忆(declarative)”和“隐性(implicit) 记忆”两种。显性记
忆又分成“场景(episodic) 记忆”和“语义(semantic) 记忆”。episodic memory
的特点是不记细节,只提供与原来整体记忆相符性的大体判断:yes or no. 相反,
semantic memory 就需要提供外延性的内容细节。举个例子,在路上练习行禅时需
要认路,很多心识生起就是 episodic memory,你一直在用 场景记忆在判断路线“yes
or no”.场景判断的心识在行禅时升起很多,但很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忽略的是行禅
时脑内里的不期而遇的杂念,比如描述,评论,推理,计划,这种心识则是建立在
semantic memory 的基础上的。
在入出 息念的修习中,杂念主要有两种:影像和...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金刚禅法讲义-A
原贴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3.html
佛学精通----金刚禅法讲义
深入篇-------金刚禅法讲义(6.0版)1
1.什么是禅
佛教里有句重要的话:教是佛的口,禅是佛的心。我们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什么是禅
。佛讲般若类经典,用了22年。佛讲了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大般若经
》,有600卷。《大般若经》里最精华的部分,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千字左右
。再往简化里说,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讲的,二百多个字。这部经的
含义再浓缩,就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再
简单地讲就是:佛的智慧。或者就是“佛智”两个字。再少一点,就一个字,那就是“
禅”。这个禅,就是我们众生内心的佛性,在我们内心,每个人每个众生内心,都有。
实际上我们在做人的时候,能用到这个佛性的功能可能很少,不到亿分之一。一切佛的
智慧德能,就在我们内心里面。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时也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
具如来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佛性是我们本有的。举个例子
,比方说你...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转自豆瓣
亲见无我,法味清凉
——记圣水寺四念住密集禅修
沙利子2013/10/26
一、缘起
一个人会相信佛法总有一些因缘,如果这些因缘没有成熟,那么总是难免对面不相识的
,相信很多禅修者都有这个体会。佛渡有缘人,这也是佛法的奇妙之处。我很庆幸,由
于对历史、文献的重视,在对佛法产生兴趣后,很自然就寻到了最具原始风貌的南传佛
法,避免了很多弯路。从闻思到禅修实践,是每一个学佛人都会经历的道路,我也不例
外。刚开始我也只是阅读巴利经藏,后来才对禅修感兴趣,并在闲暇之余尝试实践禅修

最初我主要练习安般念,断断续续,大概有两年左右时间。后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
欢禅坐中的宁静,不喜欢外界的吵闹,有时候结束禅坐后脾气反而更差。那时我并不太
了解止禅与观禅的差异,当我明白止禅只是压制住人的烦恼,并不能真正减少烦恼时,
我开始查阅修习观禅的方法。
在看了恰宓尊者的一个指导行禅的视频后,我尝试练习行禅,我练习的并不是很多,但
一次我突然发现感觉不到自己的双脚、双腿,甚至身体的感觉也很模糊,我很慌乱地低
头去看自己。这次经历让我对马哈希禅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尝试了解它。但那时
候,我对很多禅...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转自豆瓣
亲见无我,法味清凉
——记圣水寺四念住密集禅修
沙利子2013/10/26
一、缘起
一个人会相信佛法总有一些因缘,如果这些因缘没有成熟,那么总是难免对面不相识的
,相信很多禅修者都有这个体会。佛渡有缘人,这也是佛法的奇妙之处。我很庆幸,由
于对历史、文献的重视,在对佛法产生兴趣后,很自然就寻到了最具原始风貌的南传佛
法,避免了很多弯路。从闻思到禅修实践,是每一个学佛人都会经历的道路,我也不例
外。刚开始我也只是阅读巴利经藏,后来才对禅修感兴趣,并在闲暇之余尝试实践禅修

最初我主要练习安般念,断断续续,大概有两年左右时间。后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
欢禅坐中的宁静,不喜欢外界的吵闹,有时候结束禅坐后脾气反而更差。那时我并不太
了解止禅与观禅的差异,当我明白止禅只是压制住人的烦恼,并不能真正减少烦恼时,
我开始查阅修习观禅的方法。
在看了恰宓尊者的一个指导行禅的视频后,我尝试练习行禅,我练习的并不是很多,但
一次我突然发现感觉不到自己的双脚、双腿,甚至身体的感觉也很模糊,我很慌乱地低
头去看自己。这次经历让我对马哈希禅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尝试了解它。但那时
候,我对很多禅...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伦念住禅修法
当今这个时代,刺激感官、引发我们贪瞋习性的事物,种类愈来愈多、力量也愈来愈强
。使得满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更大。生活步调的加速和压力的增长,造成精神负
担,而导致紧张焦虑和精神疾病。都市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吵杂,而噪音则是专注的肉中
刺。同时,人们又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来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念住修习。结果,注意
力更不集中、心念更易分散,而能修正这种现象的时间却又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现
代的人,距离佛陀时代非常遥远,直观的能力迟钝而不敏锐。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念住
的方法,能够对治不断增长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加的噪音和散乱、欠缺时间,以及禅修
者迟钝的根器等等的现象。
孙伦禅师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个快速克服昏沈和贪欲的技巧。它为禅修者建立更高的
门坎,使得会干扰禅修者注意力的噪音和散乱,必须跨越门坎才能干扰禅修者。对根性
迟钝的人而言,它提供令人讶异的方法,能稳健、快速而圆满地建立四念住。这并不是
从书本的内容当中,所构思出来的方法。而是经过和我执、无明的奋战之后,所历炼出
来的方法。孙伦禅师识字不多,却因此幸运地,不必受到许多思想的毒害。由于热诚地
奋斗、勇气与毅力,他在一九二○年证得解
b**d
发帖数: 7644
26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b**d
发帖数: 7644
27
首先要分辨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其次是要找到有分心,而不是急于分辨自
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没有见到遍作相、取相、似相,那是连初禅的边边都没有挨到,强行去分辨那只能是心
理安慰。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
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
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
;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
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
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
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
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
c***h
发帖数: 226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心请教坚持禅修的方法

如果我没理解错,一般佛陀对初学者不说禅修,只说培养正念,也就是四念处。
四念处满足,禅定会满足。禅定是基础,随时保持正念才重要。
所以,离开正念,就没有禅修可言,保持正念就是禅修。
初学者如何保持正念?
一位有经验的比丘说 :
初学,是最难的。
一般初学,多是打坐。打坐需要特殊时间、环境,所以打坐时间很少。
此时,最重要是,择法(择法觉支?),
选一个最适合你自己,你觉得最方便的方式,有最多时间能做的方式。
他说,这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修行者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经行,
生活中随时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起床就注意 眼睛睁开 手移动 脚移动….
你有其它更好方法,能在多事多务多烦心的环境,也能禅修,
也顺便告诉我一声。
感恩不尽。
B**M
发帖数: 74
29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上午 打坐一个小时
先修佛随念慈心观十分钟左右,但中间修的过程思想跑到别处。
修我自己摸索出的身念住,直接觉知头部的轻微移动,观风大。以及颈部的推,挤,压
等究竟法,掠过思想内容等概念法。
散乱盖比较严重,标记识别散乱去除之。
中间出现点昏沉,忍不住躺下休息,不过立刻想到如此松懈怎能解脱,太逊,立刻又坐
了起来。
精进根有点过强,出现稍微的躁动,用念的力量来调整加强定根,定觉支,舍觉支
由于失去正念而导致起坐。在想要起坐的时候如果正念不失应该可以将其灭掉而加长打
坐,但可惜失败了。
中间仅有十几分钟五盖比较轻的状况。
打坐中重点做的:克服五盖,明辨直接观察所缘和想象思维的区别,跳过概念法。
五盖严重程度70%,以散乱盖为主,偶而昏沉,贪,嗔和疑盖基本没有。
正念持续强度30%
刹那定强度5%
无常,苦,无我三共相未能明显出现。
打完坐后偶尔看镜子,发觉脸比以前有点亮。
中午去菜市场买菜,正念观照,但中间失去正念状况比较多。
========================
下午,打坐两个小时
修了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的四护卫禅,分别是佛随念,慈心禅,不净观,以及死
Y**u
发帖数: 144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焕老和尚禅七开示选录Zz
疑情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
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
心。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
,...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32
我因为所学有限,再加上严肃的佛学实验研究还不多,勉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测,各
位权当我戏语。
止禅的所缘是“概念法”,由“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
“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得过程,很像是我们从大脑海马回读取记忆。其中还包
括了一些管理情绪的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有研究表明,止禅(大概是慈心禅,具体我
也记不清了)的训练可导致大脑特定皮层区域变厚变大。另外,高阶禅修者(好像是达
赖喇嘛请的一些修行高手)的脑电波更富悦感相关的Ɵ波。这提示,禅修能影响
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平猜,可能是增加了管理某个“概念“的神经元
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我们知道,皮层感觉表达区面积大小只跟皮肤敏锐度有
关,例如一个大拇指的代表区可大于整个背腰区。引申到练习安般息念的触点培养,推
测是长期训练后,代表”人中“皮肤区域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及相联的”概念区“的面积
增加和突触密度增加。有了这些物质基础,禅修者可能在人中感觉更敏锐,精神上更容
易达到禅悦。但要达到这些物质变化,需要长期重复刺激。止禅的专注“觉察”可能使相
关神经元的SPIKE更同步,从而引发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合成...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焦谛卡禅师:禅修前的准备
对我们想要做什么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有非常清楚
的观念,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目标模糊不清,「我想要禅修,我想要快乐。」你的目
标不正确,你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禅修。你越能确定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精力将
越多,你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想要做什么,务必非常清楚。
我只是给你一般的观念,以便你能派上用场。
在你禅修前,花几分钟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清净、平
静、解脱、自在,忆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能专注的修佛随念,你会感到平静、
平和。之后,如果你修观禅,你的心会专注于所缘境更久,因为修佛随念时,你会放下
世俗的烦恼,你会认为他们不再重要,例如∶我的汽车,我的生意等等,这些事可以稍
后处理,因为有时当你坐禅时,你想∶
「我必须支付那帐单,我必需打一通非常重要的电话。」当你开始禅修时,一些重要的
事让你分心。这是我告诉你要先准备你的心的原因。
禅修前的准备非常重要,不要认为禅修前的准备浪费时
间,因为你越是准备妥当,你的禅修会越容易进入状况。
你可以放下所有杂务,那张帐单不重要,电话和其他事
也不重要,你可以稍后再处理,你会以最好的方法去处理,现在要放下一切事情。当你...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过去我在很多论坛里行走,一般来讲,每位师兄的见解如何,修行的理趣如何,我
是不讲的,这和习性有关,也许是菩提心并没有圆满吧,心中常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因缘,一切看他们自己吧!所以我都讲一些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针对某一个人
讲。
现在看论坛里,一千个有九百九十九都是以妄念多少来树立修行的高低,学禅的这
样,学净土的也是这样,都认为只要没有了妄念,就能成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
修行并不是把一个有情变为无情,也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潭死水!这都是错误
地理解无念所造成的。在果地上是无前念后念的,因为是照用同时,但是在因地,我们
的功夫是用在第二念上,也就是说用在后念上,我们必须通过后念改造前念,有师兄认
为,当我们觉察前念时不动即可以了,这样不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样的修法到死
也不会成就,为什么这样讲,这样也许让人立刻有领悟的感觉,好像已经初步无为了,
但实际上,我们会落入妄念本身的规律中,因为妄念本身就是无常无自性的,前一念高
兴,后一念烦恼,并不是烦恼改变了高兴,而是妄念本身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这时就放
松下来,而不是趁机观察其本性,那么我们的醒觉力就不...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问答
【禅修问答】
林崇安
1问:什么是禅修?
答:「禅修」这一术语,是由梵语「禅那」演变而来。「禅那」又译作静虑,是佛教训
练内心专注的一门功夫,后来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内涵为:「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
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
不乱曰定。」因此将修行的功夫,已扩大到行住坐卧当中,要能面对一切境界,内心清
楚明白而不乱。今日将这一切动静的修行训练,通称作「禅修」,英语是meditation。
2问:禅修的法门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门很多,汉地有祖师禅、念佛法门、密宗法门,西藏有大手印、大圆满的
法门,南传国家有内观法门等等。今日社会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动中禅、安祥
禅、内观禅等等术语的出现。
3问:禅修的基本目的为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
用「证得涅盘」、「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述,而内涵不外是苦的止息。众
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
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养「明
」、培养
h***s
发帖数: 1716
36
说说我的观点/猜想.
对于问题1和2, 我猜想, "止"和"观"有相同的神经认知机制, 对应到禅修的实践上, 就
是两者的共同点, 活在当下,或者关注于当下(current moment). 这个有点象是禅修实
践中关于"正念"的核心思想.
对于3, 4, 我不知道.
对于问题5, 这个心到底指什么, 理论上还是模糊的. 这其实和人的"意识"这个概念可
以紧密类比. 意识可以为任何一个普通人所体验和实际知道, 但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客观
对应. 既然这是个开放的问题, 话就只能说到此. 我相信, 心或者意识, 有对应的神经
学(物质)基础. 不过现在的科学还没有揭示它.
6, 关于"心路历程", 我相信, 现代神经生理/心理学,神经认知学和相关的其他学科已
经给出了线索. 简言概之, 应该就是一系列的外部/内部刺激(input/stimuli), 引发的
反应(output/response, 比如记忆, 联想, 预期, 模式匹配, 概念抽象, 等等), 而这
些输出可以作为反馈刺激, 也可以作为下一级处理的输入刺激, 如此连续不断的发生.
这些个假想, 可以和问题1, 2联系起来, 解释...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37
说说我的观点/猜想.
对于问题1和2, 我猜想, "止"和"观"有相同的神经认知机制, 对应到禅修的实践上, 就
是两者的共同点, 活在当下,或者关注于当下(current moment). 这个有点象是禅修实
践中关于"正念"的核心思想.
对于3, 4, 我不知道.
对于问题5, 这个心到底指什么, 理论上还是模糊的. 这其实和人的"意识"这个概念可
以紧密类比. 意识可以为任何一个普通人所体验和实际知道, 但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客观
对应. 既然这是个开放的问题, 话就只能说到此. 我相信, 心或者意识, 有对应的神经
学(物质)基础. 不过现在的科学还没有揭示它.
6, 关于"心路历程", 我相信, 现代神经生理/心理学,神经认知学和相关的其他学科已
经给出了线索. 简言概之, 应该就是一系列的外部/内部刺激(input/stimuli), 引发的
反应(output/response, 比如记忆, 联想, 预期, 模式匹配, 概念抽象, 等等), 而这
些输出可以作为反馈刺激, 也可以作为下一级处理的输入刺激, 如此连续不断的发生.
这些个假想, 可以和问题1, 2联系起来, 解释...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
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
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
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
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
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
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
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
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
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
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正)净土决疑论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
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
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
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
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
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
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
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
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
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
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正)净土决疑论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40
http://www.guoxue.com/discord/yzw/ljzd.htm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一、临济禅法概述
在禅门五宗中,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与临济宗创立者义玄的禅法思想有
密切关系。那么,义玄的禅法思想有些什么主要特色呢?概略地说,义玄要求弟子和信
徒首先必须建立对佛法、解脱和修行的“真正见解”;确立“自信”,相信自己“本心
”与佛、祖无别,无需向外求佛求祖,寻求解脱成佛;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
(一)义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须建立“真正见解”
《临济录》的主体部分就是临济“示众”说法的语录。据此,义玄教诲徒众时一再
要求他们建立“真正见解”。《临济录》(以下凡引《临济录》,不再注明)载:
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
胜,殊胜自至。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
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禅修的正见
我在网上看到的,觉得挺有道理,而且简单清楚。供大家拍砖。。。
===========================
禅修的正见
Sayadaw U Tejaniya 著
陈积 译
甚么是禅修的正确态度?
1. 禅修是轻松地接收及观察所发生的任何东西,无论它们是愉快或不愉快的。
2. 禅修是以觉知及了解的心去观察及耐心地守候。禅修不是尝试去经验一些你读到
或曾听闻的东西。
3. 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现在。
不要沉缅于有关过往的思想中,亦不要迷失在有关将来的思想里。
4. 在禅修时,身与心都应该是舒适的。
5. 如果你的身心产生倦意,表示你的修习可能出错,这个时候你要检查一下你的禅
修方法。
6. 为甚么你在禅修时会过份着意?
你是否想要甚么东西?
你是否希望甚么东西发生?
你是否希望甚么东西停止发生?
好好去检查一下以上其中一项心态有否存在。
7. 禅修的心应该是轻松及平和的,当心绷紧时会使你难以修习。
8. 不应太过集中,不要作出控制。不要强迫或约束你自己。
9. 不要尝...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残疾人修身念处而证悟
甘澎老师谈禅修
林崇安 (内观杂志第64期.2009)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们一行十五人到泰国参访禅修老师,并顺便参观寺院和名胜古迹
。于二十一日早上参访了在佛统府佛教城的圣法中心(Ariya dhamma sathan)的康恳
长老和甘澎老师。甘澎老师(Kampon Thongbunnum)是康恳长老晚年所指导出的最有名
气的在家弟子,以下先介绍一下甘澎老师戏剧性的生平。
二、甘澎老师的生平和禅修经历
1955年,甘澎老师生于泰国北部那空洒汪府的贫民窟,整天生活在船上,陆上没有房子
,他的父母靠船运载维生,有五个孩子,甘澎老师排在第二。他的父亲知道教育的重要
,虽然生活贫困,仍然鼓励子女上学读书。 7岁时甘澎老师开始上小学,13岁时读初中
,喜爱体育课程。 16岁时考上Chan kasem师专(毕业后可教小学),18岁时考上
Mahasarakham体育师专(毕业后可教中学),20岁时他以成绩优异直接进入曼谷的Sri
Nakharinwirot体育大学读书。
1977年,甘澎老师22岁,从体育大学毕业,并顺利地被录取为Ang thong体专的公职老
师,从此拥有一个铁饭...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伦念住禅修法
「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这是孙伦禅法的核心,也是孙论不断强调的。
为什么要“严密”,原因之一是因为必须要跟上呼吸的触的所缘,观照每一个所缘。
在马哈西的禅法里面,是说要紧密的观照腹部的上升下降,这也是要跟上所缘的变化。
另外孙论的禅法,是要求强猛快的呼吸,这种强烈呼吸外加严密观照呼吸的触感,将使
得修行者不可能进入四禅八定。而是必然产生刹那定
关于观呼吸,孙伦自己也也总结了四种,其中三种是属于止禅。而孙伦进行的则是观禅
的呼吸。
另外孙伦的一些言论似乎在批评马哈西的禅法,比如批判马哈西禅法中对于"散乱心"也
观照的做法,包括马哈西禅法当中的"标记"
孙伦的批评我个人认为不是针对马哈西禅法本身,而是针对马哈西禅法被错误运用的一
种状况。
还有一个,孙伦只是不建议对散乱心观照,因为有些人容易掉入妄想,但是他却没有否
定如果打坐当中声音,疼痛感等明显所缘的出现,应该也进行观照。
另外孙伦的禅法比较特殊,由于那种强烈呼吸必然会成为主要所缘,其他会相对减弱很
多。
关于对于散乱心的观照,我个人还是觉得没有问题,当散乱的时候,观照只要产生,散
乱很快就自己消失了,而且散乱心会越来越少,直到最
r****r
发帖数: 75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Mahasi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生活在边际︰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重新调整
禅修营结束后,回复正常作息,将有一段时间,心必须重新调整,对世俗环境起作用。
有些人反而会变得更狂野,或者更敏感急躁。在禅修营期间压抑了欲望,这些是释放出习气的反应。不需要烦恼,他们很快就会平息下来。
有些人还会努力继续,做他们在禅修营期间一直在做的。在此,有些并发症可能出现。他们好像有点诡异,同僚间相处,拒人远之,或者高高在上。他们不讲话,不像过去那样的说笑,甚至走起路来轻盈曼妙!
很明显的,在外面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走的这么慢,努力保持正念,是不实际的。不过,它并不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想要的话,也必需讲些没有意义话。如果禅修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效率、作研究或者家庭生活,那你必须在某些程度上做让步。让我们面对它,你不是一个比丘或者戒尼。你还可以修正念禅的,只是不要以那么强烈的方式。这并不是在作抉择,但是情势如此,你必须调整过来。
■烦恼瀑流
当我们回到外面的世界,那我们要如何继续禅修呢?在外面的禅修,可以用两个层次来看待。第一个层次是随波逐流。第二个层次是活在边缘。让自己随波逐流意思是,不要让自己被淹死。
在佛法里我们谈论洪水瀑流,瀑流有不同的类型。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禅和观禅-两条不同的道路
节选自马哈西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两条不同的道路
你要选哪条路走,这依你要著重专注(止禅)或正念(观禅)而定。定力是心持续在目
标。正念则是仔细观照目标的特性。以下是它们的差异。
让我们打个比方,拿面镜子,放在你的脸的高度。当你拿著那面镜子到你面前,你可以
看镜影看个老半天,那个就是专注-把心集中在目标上。如果你把心集中在同一个目标
上,并且著重专注力,那你的禪修就是在开展止禪的道途上,它是进入集中心的深层状
态。
另一方面,当你把心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并且仔细观察它的特徵,就是它在镜子上出现
的,譬如有长鼻子,有鬍鬚,齙牙,秃头等等,你会知道这是张魔鬼的脸。你会问,「
这张脸是什麼?是人脸吗?」这表示你有仔细观察过,你注意到镜子中所有的特徵的性
质。这个是正念。
当你记下所有的细节,那你就了解它的意思-它的精萃是,正念成为智慧。当你著重在
正念,以正念仔细的观察目标的特性,所有在那裡出现的不同事物,在那裡的所有过程
,那心就会朝内观智慧禪或毗婆舍那的方向行进。
当我们以安般观出入息来做譬喻,你可以选的这两种不同路径就变得很清楚了。
有些人习安般是数鼻尖的出入息,并专注它。心会变得很平静详和
a*******g
发帖数: 867
46
http://sss2002.51.net/books/ddncfjds/ddncfjds008.htm
第五章 马哈希西亚多 MAHASI SAYADAW
密集内观禅训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
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
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
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
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
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
你该值得庆幸,
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马哈希西亚多(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对上座部佛
教国家内观禅修有深远的影响。他六岁起在一处村庄道场研习经论,具足比丘戒后数年
完成学业,获得由政府所资助的巴利文及经论考试的最高荣誉。他教授佛法多年后开始
参学以追寻更明确、有效的修行方法,在打端(Thaton)遇到明贡西亚多(U Narada,
Migun Sayadaw)教他密集内观禅修法。马哈希经历密集的禅修和不断的学习以后,回
到自己的家乡开始有系统地教授人们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缅甸脱离英国独立(译按:一九四八年)不久后,新任总理乌努(U Nu)礼请马哈
a**u
发帖数: 8107
47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8
帕奥禅师指导那位师姐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的时候,都要她舍弃较粗的禅支。
帕奥禅师当场的说法,是安般念的定在呼吸的触点(安般念的所缘)会出现禅相,在禅
相稳定一个小时以上之后,要师姐将注意力转到心脏的地方。如果在心脏处看到与触点
完全一样的禅相,那就可以观意门心路过程;如果没看到,就回到呼吸的触点。她试过
几次之后,在心脏处看到禅相。
南传阿毘达摩与清净道论主张,心所依处是心脏里的血。帕奥禅师解释,这是因为在心
脏处看到意门心路过程生起。
帕奥禅师要她在心脏处看到禅相后,改变作意(这就是出定修观),辨别安止定意门心
路过程中的禅支。她做到了,然后舍弃较粗的禅支,进入更高的定。
似相的禅相有光,清净道论就如此主张。似相是想蕴所造成的,每个人的想蕴不同,所
以出现的似相也不同。当时每个人形容自己看到的似相,颜色形状也不同。

点。
t*****r
发帖数: 39
49
原贴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hlwj.html
拉拉杂杂也说禅之二:什么人配称禅师?
禅师,就是专门教人悟禅入禅(佛智)的老师,自然,作为禅师的人自己得懂禅。或曰:
坡主说此,岂非废话?答曰:非废话也,要知道古今中外乃至就在当下这一秒,的确有
无数自称或被称禅师的人,其实并不懂禅乃是假冒的禅师。如同古人喜好随便自称“道
人”一般,也有许多人喜好随便自称或称人“禅师”,于是到现在,这“禅师”几乎成
了一个挺。。。的词。
记得在禅宗非常鼎盛的唐朝,就曾有高明者大喝:大唐国里无禅师!!!(又有答道:
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斯语,坡主颇神往心仪呢。
其实对这个可悲可痛现象,达摩老祖(观世音菩萨)早有准确预言,有兴趣者可去翻书
,那预言的意思也就是:我走后多年,假冒禅师将多如牛毛,而货真价实者寥寥。
说了半天假禅师,那啥是真禅师呢?坡主陋见,真禅师是如此者:
一丝不挂
完全为利益救度众生破其迷开其悟而活着,真正“只求他为人人,不求人人为他”,无
论做什么方便应机操作,总是为利益众生荷担如来家业,身口意几乎找不出自私自利漏
洞,很难...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682
5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茶禅一味
泡一壶茶,感受着茶叶在沸水中的呢喃细语,茶叶舒展,心亦舒展;翻开一本佛经
,感受着释迦牟尼在参禅中的悟道,佛法宁静,心亦宁静。
春茶苦,夏茶涩,人生在世,就算再顺利,也离不开“苦涩”二字。佛家有云“苦
集灭道,亦为四谛,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贪嗔痴念之集,
寂灭涅槃之灭,想要通向极乐之道,就应“苦当之,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茶如
禅意,初尝茶之苦,二尝茶之涩,三尝茶之悠扬,再尝茶之余香,最后茶之清幽与人心
合一,由苦及乐。茶禅一味,亦如人生,初而涉世浅,深受外界打磨之苦,久而久之,
圆而不滑,外圆内方,乐于世事却不改其本心。
世事难料,变幻无常。我们的心很大,装得下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的心很小,装
进心里的事无论大小都会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如,放下诸事的烦扰,泡上一壶茶
,随着茶色的慢慢变淡,随着茶香的源远悠长,去找寻内心的纯真。禅亦如茶,执于一
念而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于心间。在生活之中,我们常常因为得失而颇为苦恼
,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得不到”和“已失去”上,却错过了当下的幸福。不追
忆过往,不奢望未来,珍惜现在,享...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