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相关主题
宗门往事(中篇)如来禅与祖师禅-二麻子
第5章 沩仰法脉[合集] 修行的方法
WaiChi兄:再问起信《月溪法师示众正误》(二)
谁帮我找一下佛经原文参禅切要
听故事,学禅宗(一)五台邓隐峰禅师东土禅宗历代祖师
法身、报身、化身大孝度母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D如何参公案
第4章 南宗分灯[合集] 如真有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黄檗话题: 洪州话题: 見聞话题: 大正话题: 覺知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N
发帖数: 1037
1
读印光文钞精华录,见大师分禅净界限,基于根性,可专修亦可兼得。
修禪者,机锋犀利,可否尽断烦恼丝?断后去往何处?!
--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
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
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
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
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
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
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
。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
。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
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
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
。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正)与海盐徐夫人书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2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
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
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
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
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
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
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
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
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
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
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正)净土决疑论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3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
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
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
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
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
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
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正)同上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4
[临济宗]临济义玄上承曹溪六祖惠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蘗希运
的禅法。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二
怀让禅师第四世一十二人 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嗣一十二人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
在黄檗随众参侍。时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师乃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黄檗便打
。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第一座云。早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
往诸方行脚去。上座遂告黄檗云。义玄虽是后生。却甚奇特。来辞时愿和尚更垂提诱。
来日师辞黄檗。黄檗指往大愚。师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曰黄檗来。愚曰。黄
檗有何言教。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转被打。不知过在什么
处。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愚
乃搊师衣领云。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愚肋下打一
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却返黄檗。黄檗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
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师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
一掌。黄檗哈哈大笑。黄檗一日普请锄薏谷次。师在后行。黄檗回头见师空手乃问。钁
头在什么处。师云。有人将去了也。黄檗云。近前来共汝商量。师近前叉手。黄檗竖起
[钁-(目*目)+賏]头云。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还有人拈掇得起么。师就手掣得竖起
云。为什么却在义玄手里。黄檗云。今日自有人普请便归院(沩山因仰山侍立次。方举
此话未了。仰山便问。钁在黄蘖手里。为什么被临济夺却。沩山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黄檗一日普请锄茶园。黄檗后至。师问讯按钁而立。黄檗曰。莫是困邪。曰才[钁-(目
*目)+賏]地何言困。黄檗举拄杖便打。师接杖推倒和尚。黄檗呼维那维那拽起我来。维
那拽起曰。和尚争容得遮风汉。黄檗却打维那。师自钁地云。诸方即火葬。我遮里活埋
(沩山问仰山。只如黄蘖与临济。此时意作么生。仰山云。作贼人走却。逻贼人吃棒。
沩山云。如是如是)师一日在黄檗僧堂里睡。黄檗入来。以拄杖于床边敲三下。师举首
见是和尚却睡。黄檗打席三下去。上间见第一座。黄檗曰。遮醉汉岂不如下间禅客坐禅
。汝只管[目*業]睡。上座曰。遮老和尚患风邪。黄檗打之(沩山举问仰山。只如黄檗意
作么生。仰山云。一彩两赛)师与黄檗栽杉。黄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树作么。师曰。与
后人作古记。乃将锹拍地两下。黄檗拈起拄杖曰。汝吃我棒了也。师作嘘嘘声。黄檗曰
。吾宗到汝此记方出(沩山举问仰山。且道黄蘖后语但嘱临济。为复别有意旨。仰山云
。亦嘱临济亦记向后。沩山云。向后作么生。仰山云。一人指南吴越令行。南塔和尚注
云。独坐震威此记方出。又云。若遇大风此记亦出。沩山云。如是如是)师因半夏上黄
檗山。见和尚看经。师曰。我将谓是个人。元来是唵黑豆老和尚。住数日乃辞去。黄檗
曰。汝破夏来不终夏去。曰某甲暂来礼拜和尚。黄檗遂打趁令去。师行数里疑此事却回
终夏。师一日辞黄檗。黄檗曰。什么处去。曰不是河南即河北去。黄檗拈起拄杖便打。
师捉住拄杖曰。遮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黄檗唤侍者。把将几案禅板来。师曰
。侍者把将火来。黄檗曰。不然子但将去。已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师即便发去。师到
熊耳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师曰。祖佛俱不礼。塔主曰。祖佛与长老有什么冤
家俱不礼。师无对(又别举云。师问塔主。先礼佛先礼祖。塔主曰。祖佛是什么人弟子
。师拂袖便去)师后还乡党。俯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学侣奔凑一日上堂曰
。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诸人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
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后雪峰闻乃曰。临济大似白
拈贼)师问乐普云。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对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
生普便喝。师乃打。师问木口和尚。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师曰哑。木口曰。老
兄作么生。师曰。遮畜生。大觉到参。师举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收坐
具入僧堂。众僧曰。遮僧莫是和尚亲故。不礼拜又不吃棒。师闻令唤新到僧。大觉遂出
。师曰。大众道汝未参长老。大觉云。不审便自归众。麻谷(第二世)到参敷坐具问。十
二面观音阿那面正。师下绳床。一手收坐具。一手搊麻谷云。十二面观音向什么处去也
。麻谷转身拟坐绳床。师拈拄杖打。麻谷接却相捉入方丈。师上堂云。大众夫为法者。
不避丧身失命。我于黄檗和尚处。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吃。谁为我
下得手。时有僧曰。某甲下得手。和尚合吃多少。师与拄杖。其僧拟接。师便打。僧问
。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
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
藉里头人。师又曰。夫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
生会。师唐咸通七年丙戍四月十日。将示灭乃说传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
说似他。离相离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偈毕坐逝。敕谥慧照大师。塔曰澄灵
W**N
发帖数: 1037
5
黄蘗希运[义玄师]
景德传灯录卷第九 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 1潭州沩
山灵佑禅师 2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要附卷末 http://www.buddhamountain.ca/CN_T2076_ST_09.php)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岛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肉珠。音辞朗润志意冲
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乃捐
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云。渡
来渡来。师曰。咄遮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
不见。师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问曰。从上宗承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师云
。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百丈云。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师随后入云。某甲特来
。百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百丈一日问师。什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百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百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
归。上堂谓众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师在
南泉时普请择菜。南泉问什么处去。曰择菜去。南泉曰。将什么择。师举起刀子。南泉
曰。大家择菜去。一日南泉谓师曰。老僧偶述牧牛歌。请长老和。师云。某甲自有师在
。师辞南泉。门送提起师笠子云。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
世界总在里许。南泉云。王老师聻。师便戴笠子而去。后居洪州大安寺海众奔凑。裴相
国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以师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又请师至郡以所解一
编示师。师接置于坐略不拔阅。良久云。会么。公云。未测。师云。若便恁么会得犹较
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章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
(观前所叙。则运禅师居洪州大安寺。后裴公在宣州剏寺请师居之。号曰黄蘗。而赠以
诗也。然所叙之事与诗意全不相合。今详此诗。乃裴公在洪州时作也。言挂锡十年栖蜀
水者。谓师先住高安之黄蘗已十年也。按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建成县有蜀水。建成者即
唐之高安县也。浮杯今日渡章滨者。谓自黄蘗请师来至洪城也。按前汉地理志。豫章水
出赣县西南北入大江。洪州城在章水之滨。而郡名豫章也。又裴公作传心法要序云。有
大禅师号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蘗山鹫峯下。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
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礼迎至所部。寓开元寺云云。钟
陵洪州也。宛陵宣州也。观此序所述。亦谓师先住高安黄蘗。而裴公请至洪州。与前诗
正合。逮其廉于宣州。虽复迎请师。但寓开元寺而已。初无建寺之说。不知本章何以差
误若此。盖当以裴公法要序与诗为正。且会昌三年武宗废教其二年。言师居黄蘗已十载
。此必然之理也。裴公在宣州请师。乃大中重兴之后。而师再聚徒于黄蘗之时也。故千
顷南公章中云。大中初裴公出抚宛陵。请黄蘗和尚出山。而南公随之也。其余在裴公章
中辨之矣)。
师亦无喜色。自尔黄蘗门风盛于江表矣。一日上堂大众云集。乃曰。汝等诸人欲何所求
。因以棒趁散云。尽是吃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
热闹也。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
米供养。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称行脚。亦须着些精神好还
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么。时有一僧出问云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什么道无禅师。师
云不道无禅只道无师。阇梨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场。得马师正眼者。止三两
人。庐山和尚是其一人。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坚说
。犹未知向上关棙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
。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入门来
。便识得汝了也。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明眼人笑。汝久
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宜自看远近。是阿谁面上事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问如何
是西来意。师便打。自余施设皆被上机。中下之流莫窥涯涘。唐大中年终于本山。勅谥
断际禅师。塔曰广业。
W**N
发帖数: 1037
6
洪州宗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洪州宗 祖师]、百丈怀海
慧能的另一弟子懷讓,傳記見張正甫(八一五)所作的『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並序
』( 全唐文卷六一九);『宋僧傳』卷九「懷讓傳」 (大正五0‧七六一上─
─中);『傳燈錄』卷五(大正五一‧ 二四0下──二四一上)。懷讓於天寶二
年(七四四)去世,世壽六十八,應生於儀鳳二年(六七七) 。懷讓是金州安康(今
陝西安康縣)人,起初從荊州恆景律師出家。與同學坦然,參訪嵩山老安 。二十三歲
(六九九)時,來曹溪參慧能。在曹溪門下十二年(或說「十五年」),景雲二年(
七一一)辭去。先天二年(七一三),懷讓到南嶽來,住般若寺。懷讓的弟子,『宋僧
傳』舉道 峻、道一──二人,『傳燈錄』列九人。其中,嚴峻就是道峻,後來住楊州
大明寺;神照住廣東 潮州的西山。藥山惟儼,潮州大顛,百丈懷海,都是從神照(或
作「慧照」)出家的。懷讓的弟 子中,留有事跡的,也只有洪州道一。道一的傳記,
有權德輿(約七九一)所作的『唐故洪州開 元寺石門道一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卷
五0一);『宋僧傳』卷一0「道一傳』(大正五0‧七六六上── 下);『傳
燈錄』卷六(大正五一‧二四五下──二四六下)等。道一卒於貞元四年(七八
八),年八十 歲,是生於景龍三年(七0九)的。道一是漢州(今四川廣漢縣)人,
俗姓馬,被尊稱為「馬大 師」;後世又稱之為「馬祖」(其實「馬祖」是牛頭下鶴林
玄素──「馬素」的俗稱)。憲宗謚 為大寂禪師,所以或稱之為「大寂」。道一本為
成都淨眾寺金和尚無相的弟子;後到南嶽來,從 懷讓修學。天寶初年(七四二),道
一住建陽(今福建建陽縣)的佛跡嶺,開始聚徒教化。不久 [P322] ,遷到臨川(今江
西臨川縣)的西山,南康(今江西南康縣)的龔公山。大曆年間(七六六── 七六九
),移住洪州(今江西南昌縣)開元寺,所以人稱之為「洪州宗」。道一的門下盛極了
, 稱「八十八位善知識」。如南泉普願(八三四卒),西堂智藏(八一四卒),而百
丈懷海(八一 四卒)最有名。懷海下出了溈山靈祐(八五三卒),黃蘗希運(八五六
頃卒),為溈仰與臨濟二 宗的根元。
-------
印顺 《中国禅宗史》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3.html
------
洪州與石頭門下,重於本性如此(本地風光,不重功勳),也就是重在「知見」的體會
。對 [P350] 「戒定慧學」,也很少論列,甚至如藥山答李翱說:「貧道遮裏無此閑家
具」(大正五一‧三一二中) 。從教義來說,禪原是不必拘於跏趺坐的。有住有
著,順於世俗的用心,是不能契會法性的。但 「非禪不智」,思慮紛紜,又怎麼能契
入呢?這非念念於無所住著,無所依倚不可。這雖還是有 為的,有作的,卻是順於勝
義的。這一「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黃蘗答南泉語),念念如此, 正是(經論所說
)禪定的特性,怎麼可以沒有禪定呢?儘管說「不論禪定精進」,「無此閑家具 」,
而還是「禪宗」、「禪師」、「禪院」、「禪窟」,實際是禪定的一流。洪州與石頭門
下, 坐禪、入定的記錄不少。在諸大師的開示中,明顯的表示出來。如說:
百丈懷海:「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
所辯別。 ……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
界五欲八風之 所漂溺」(大正五一‧二五0上──中)。 黃蘗希運:「學禪道
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 死火去,方有少
分相應」(大正四八‧三八三中)。 「若無歧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
有學道分」(大正四八‧三八五中)。 「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
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 如癡人相似。……心如頑石頭,都無
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 [P351] 相應」(大正四八‧
;三八六下)。 仰山慧寂:「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此根人難
得。其有根微智劣 ,所以古德(越州大珠)道:若不安禪靜慮,到遮裏總須茫然」(
大正五一‧二八三下)。 趙州從稔:「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道,截取
老僧頭去」(大正五一‧四四六中)。 洞山良价:「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
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大正四七‧五0九下)。
「心如木石」,「兀兀」,「騰騰」,「如癡」,「如聾」,「枯木」,「死灰」
,「心心 」,「常無間斷」,以佛法固有的意義說,這都屬於定(或是方便,或是正
得)的。從『壇經』 以來,斥「因定發慧」的定慧別體,與道不相應,所以儘量不叫
做定。其實,也還要有「心如木 石」,「打成一片」,「不散亂」,「不動搖」,才
能「一念相應」,有所契會的。
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沒有開法,專心於禪慧的體驗,門下也重於禪(不一定是坐
的)。慧 能門下,都承認上上根的一聞頓入,如上仰山所說。根微智劣的,就不得不
以安禪為方便,否則 是不能契入的。
W**N
发帖数: 1037
7
----[关于南宗的顿悟]洪州(石頭)所傳----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4.html
印顺《中国禅宗史》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傳心」,「頓成佛道」,早在東山 門下就如
此了。這本是「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說的禪
門。成佛,佛有法身、報身、化身,而以法身為本。歸依有佛、法、僧──三寶,而
以如來常住 (或無為性)為本。眾生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以心為本。這都是
人類所本有的,人心所 本具的(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傾向)。而實現成佛的方法
(除他力加持不論),以定、慧的 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見真如或佛性,見性成
佛。在學者,對三寶、三身,雖意解到是本有 的,而總覺得:「佛」,「菩提」,「
涅槃」,「般若」,「佛性」,「如來藏」──這些名目 ,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
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並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這一類詞句,雖為一分大乘經的常談,而在佛教界──法師,禪師,都看作崇高 與偉
大的理想,只能隨分修學而已。『壇經』所表現的,就不然。三身也好,三寶也好,菩
提、 般若也好,都在自己身心中,直捷了當的指示出來。就在日常心行中,從此悟入
。於是,佛不再 是高遠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體現的。聖人,從難思難議的仰信中,
成為現實人間的,平常的聖 人(恢復了原始佛教的模像)。這是曹溪禪的最卓越處!
從宗教的仰信,而到達宗教的自證。然 [P373] 慧能所說,不離經說,一切文句還是經
中固有的。「菩提」,「般若」,「佛」,「定慧」,「 三昧」……在學者心目中,
極容易引起尊貴的,不平凡的感覺,成為自己所求得的對象(還是心 外的)。於是繼
承慧能精神的,逐漸(不是突然的)嬗變,成為「慢教」一流。固有術語,儘量 的減
少,或加以輕毀。另成「祖師西來意」,「本分事」,「本來人」,「本來身」,「本
來面 目」,「無住真人」,「這箇」,「那個」,「白牯牛」 (五家分宗,連祖師也
在被輕呵之列) ,這一類的術語。特別是:揚眉,瞬目,擎拳,豎拂,叉手,推倒禪
床,踢翻淨瓶,畫圓相,撥 虛空;棒打、口喝、腳蹋以外,斬蛇,殺貓,放火,斫手
指,打落水去──歡喜在象徵的,暗示 的,啟發的形式下,接引學人,表達體驗的境
地。語句越來越平常,也越來越難解。變為自成一 套──說不完的公案(後人又在這
裡參究,說是說非),禪偈,與經論不同,也與『壇經』不同 。其實,還是如來藏禪
。所不同的,慧能從高遠而引向平實,後人又從平實而引向深秘。這裏, 從早期的禪
語,來觀察與『壇經』的關係。
洪州與石頭門下,有上堂開示,個別問答,沒有『壇經』那樣的一般傳授。內容可
分為二類 :一為接引初學,未悟的使他「得個入處」;已悟入而沒有究竟的,或能入
而不能出的,得體而 不得用的,使他更進一步。一是作家相見,試探對方,勘驗對方
的。現在專約誘導悟入的方便說 。先引『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宗密對洪州門下
的認識,如(續一四‧二七九)說: [P374] 「起心動念,彈指謦(原作磬)咳
,揚眉瞬目(原作「揚扇因」),所作所為,皆是佛性 全體之用,更無第二主宰。如
麵作多般飲食,一一皆麵。佛性亦爾,全體貪瞋癡,造善惡 ,受苦樂,故一一皆性。
意以推求,而四大骨肉舌齒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語言見聞動作。 如一念命(原作「今
」)終,全身都未變壞,即便口不能語,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腳不 能行,手不能作
。故知語言作者,必是佛性。四大骨肉,一一細推,都不解貪瞋,故貪瞋 煩惱,並是
佛性,佛性非一切差別種種,而能作一切差別種種」。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四八‧四0二下)說:
「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 「即今能語言
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 佛也」。
這一見解,與『壇經』所說的「性」──「自性」:「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壞」
;「色身 如舍宅」;「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的見地,完全一致。說到這裏,
想起了南陽忠國師所 說的「南方宗旨」(如上第六章所說)。忠國師所說的南方宗旨
,「色身無常而性是常」,與『 壇經』燉煌本,洪州與石頭門下,確是非常近似的。
形神對立的傾向,不過是禪者理會得不夠, 或是說得不夠善巧而已。『壇經』所說的
「性」,是一切法為性所化現(變化)的;而「性含萬 [P375] 法」,「一切法在自性
」,不離自性而又不就是性的。所以性是超越的(離一切相,性體清淨) ,又是內在
的(一切法不異於此)。從當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還要不異一切,圓悟一切無非性
之妙用的。這才能入能出,有體有用,理事一如,腳跟落地。在現實的世界中,性是生
命的主體 ,宇宙的本源。性顯現為一切,而以心為主的。心,不只是認識的,也是行
為──運動的。知覺 與運動,直接的表徵著性──自性、真性、佛性的作用。「見性
成佛」,要向自己身心去體認, 決非向色身去體悟。如從色身,那為什麼不向山河大
地?這雖可說「即事而真」,而到底是心外 覓佛。所以在說明上,不免有二元的傾向
(其實,如不是二,就無可說明)。臨濟義玄所說,就 充分表顯了這一意思,如『鎮
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四七‧四九七中──下)說:
「爾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什
麼解說法 聽法?是爾目前歷歷底勿一個形段孤明,是這箇解說法聽法。……心法無形
,通貫十方。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福州大安也有同樣的說明,如『傳燈錄』卷九(大正五一‧二六七下)說:
「汝諸人各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
響。六門 晝夜常放光明,……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如
人負重擔,從 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且是什麼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覓,毫髮
即不見」。 [P376] 「師云: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臨濟(八六六卒)與大安(八八三卒),比宗密還遲些,而將心性作用,與色身作
差別的說 明,可見這是一向傳來的見地。悟證徹了,死生自由,也就有離色身而去的
說明,如『傳燈錄』 (大正五一)說:
百丈懷海:「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A贗
然無寄,一 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二五0中)。 道吾圓智(
石頭下):「師見雲巖不安(病了),乃謂曰:離此殼漏子,向什麼處相見? 巖云:
不生不滅處相見」(三一四中)。 南嶽玄泰:「今年六十五,四大將離主」(三三0
下)。
「見性成佛」,「性在何處」?「佛是什麼」?洪州門下,是以身心活動為性的作
用,點出 這就是性,就是佛,引人去悟入的。傳說(最早見於八0一年撰的『寶林傳
』)達磨的弟子波羅 提為王說法,即明說「性在作用」,如『傳燈錄』卷三(大正五
一‧二一八中)說:
「問曰:何者是佛?答曰:見性是佛。……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 何作用?……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
知是佛性,不識喚 [P377] 作精魂」。
總之,從生命現象,去誘發學人的自悟,體認真正的自己(本心,自性,真我),
是洪州( 石頭)門下共通的。在師弟問答中,或約(總相的)人說,或約心說,或約
見聞動作說。約人說 的,如『傳燈錄』 (大正五一)說:
百丈懷海:「問:如何是佛?師云:汝是阿誰」(二五0上)? 歸宗智常:「靈
訓禪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二八0下)。
約心說的,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洪州道一:「汾州無業(問)……常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馬祖曰:只未
了底心即 是,更無別物」(二五七上)。 福州大安:「人問師:佛在何處?師云:不
離心」(二六八上)。
約見聞動作說的最多,略引幾則,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洪州道一:「問曰:阿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二四六下)。 「師召云:座主!彼即迴首。師云:是什麼?亦無對。師云:遮鈍根阿
師」(二四六中)。 「亮不肯(不以為然),便出。將下階,祖召云:座主!亮迴首
,豁然大悟」(二六0上)。 百丈懷海:「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
迴首,師云:是什麼」(二五0下)? [P378] 南泉普願:師祖「問:如何是(摩尼)
珠?南泉召云:師祖!師應諾。南泉云:去!汝不 會我語。師從此信入」(二七六中
)。 中邑洪恩:「(仰山)問:如何得見性?師云:譬如有屋,屋有六窗,內有一獼
猴。東邊 喚山山,山山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二四九中)。 石頭希遷:
「靈默禪師……告辭而去。至門,石頭呼之云:闍黎!師迴顧。石頭云:從生 至老,
只是遮箇漢,更莫別求。師言下大悟」(二五四中)。 薯山慧超:「師召(洞山)良
价,价應諾。師曰:是什麼?价無語。師曰:好箇佛,只是 無光焰」(二六九上)。
在日常行動中直指心要的,石頭下也傳有很好的開示,如『傳燈錄』(大正五一&#
8231;)說:
天皇道悟:「(崇信)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悟曰:自汝到來,吾未
嘗不指汝 心要。師曰:何處指示?悟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 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悟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
即差。師當下開解 」(三一三中)。 夾山善會:「師有小師,隨侍日久。……何不早
向某甲說?師曰:汝蒸飯,吾著火。汝行 益,吾展缽。什麼處是孤負汝處?小師從此
悟入」(三二四中)。 [P379]
指示學人,不但直指「是汝」,「是心」,或在見,聞,迴首,應諾……中,讓學
人去體會 (臨濟在黃蘗會下三度被打,洪州水老被馬祖當胸蹋倒等都是)。平時的一
舉一動,也未始不是 暗示學人,使他由此契入。洪州門下,重於直指。從生命現象(
「性在作用」)去指示,有的不 能體會,那就被斥為「鈍根」,「無佛性」,「不肯
直下承當」。有所契會的(直下便見,有一 番直覺經驗),一般也還有不徹底的。依
『楞嚴經』,悟得「見」性常在,還沒有!A贗脫根塵。依 唯識學,這只是五俱意識的
有漏現量,沒有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而已。正如『圓覺經』所說:「 猶如眼根,曉了
前境,得無憎愛」。所以在禪悟中,對這種「六根門頭,昭昭靈靈」的境地,要 進一
步的加以指導。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百丈懷海:「固守動用,三世佛怨。此外別求,即同魔說」(二五0上)。 長沙
景岑:「師召曰:尚書!其人應諾。師曰:不是尚書本命。對曰:不可離卻即今祇對
,別有第二主人。師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彼云:恁麼總不祇對時,莫是弟子主人
否 ?師曰:非但祇對不祇對時,無始劫來,是個生死根本」(二七四中)。
從見聞覺知而契入的,真的頓見「本心」,原本不是說明的。古人開示,也只是方
便表示而 已。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章敬懷暉:「自性元非塵境,是箇微妙大解脫門,所有鑒覺,不染不礙。如是光
明,未曾 [P380] 休廢。曩劫至今,固無變易。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
一切和合。靈燭妙明 ,非假鍛鍊。……若能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不虧實相」(
二五二中)。 盤山寶積:「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雙亡
,復是何物」(二六 三中)。 黃蘗希運:「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日圓明遍照。世人不
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 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
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 礙。……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
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 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
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二七一上──中
)。
上來的引述,只為了說明一點:洪州(石頭)門下,是以「性在作用」為原則的。
從學人自 己,自己的心,自己的見聞動作,也就是從自己的生命現象去悟入的。這一
禪風,從下手處── 悟入方便說,見聞等作用是不同於四大色身的,似有對立的意味
。等到深入而真的體悟,那就「 靈光獨耀,!A贗脫根塵」;「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有什麼對立可說呢! [P381]
G**W
发帖数: 1865
8
讚,多謝分享.
G**W
发帖数: 1865
9
主文倒數第二段開示,
黃蘗希運:「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日圓明遍照。世人不
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 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
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 礙。……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
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 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
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二七一上──中
)。』
"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
見聞覺知取法"
==
佛光山宗长心培法师
着作:道在那里?禅是什麽?
二本一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7月初版三刷)
如是说:『 禅是甚麽?』
禅就是我们的「心」。
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
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心」(电子版最前页)
所以要从生灭心去体会一个不生灭的心。P.24页
所以说禅宗证悟的标地,并不是意识,
因为意识有生有灭,
所以参禅求悟是用有生有灭的意识, 去求证每人身上那个不生灭的如来藏在那里. 這是
求大乘見道必須建立的重要知見.
W**N
发帖数: 1037
10
读印光文钞精华录,见大师分禅净界限,基于根性,可专修亦可兼得。
修禪者,机锋犀利,可否尽断烦恼丝?断后去往何处?!
--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
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
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
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
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
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
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
。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
。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
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
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
。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正)与海盐徐夫人书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相关主题
法身、报身、化身如来禅与祖师禅-二麻子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D[合集] 修行的方法
第4章 南宗分灯《月溪法师示众正误》(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W**N
发帖数: 1037
11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
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
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
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
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
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
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
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
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
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
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正)净土决疑论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12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
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
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
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
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
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
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正)同上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13
[临济宗]临济义玄上承曹溪六祖惠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蘗希运
的禅法。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二
怀让禅师第四世一十二人 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嗣一十二人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
在黄檗随众参侍。时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师乃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黄檗便打
。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第一座云。早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
往诸方行脚去。上座遂告黄檗云。义玄虽是后生。却甚奇特。来辞时愿和尚更垂提诱。
来日师辞黄檗。黄檗指往大愚。师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曰黄檗来。愚曰。黄
檗有何言教。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转被打。不知过在什么
处。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愚
乃搊师衣领云。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愚肋下打一
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却返黄檗。黄檗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
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师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
一掌。黄檗哈哈大笑。黄檗一日普请锄薏谷次。师在后行。黄檗回头见师空手乃问。钁
头在什么处。师云。有人将去了也。黄檗云。近前来共汝商量。师近前叉手。黄檗竖起
[钁-(目*目)+賏]头云。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还有人拈掇得起么。师就手掣得竖起
云。为什么却在义玄手里。黄檗云。今日自有人普请便归院(沩山因仰山侍立次。方举
此话未了。仰山便问。钁在黄蘖手里。为什么被临济夺却。沩山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黄檗一日普请锄茶园。黄檗后至。师问讯按钁而立。黄檗曰。莫是困邪。曰才[钁-(目
*目)+賏]地何言困。黄檗举拄杖便打。师接杖推倒和尚。黄檗呼维那维那拽起我来。维
那拽起曰。和尚争容得遮风汉。黄檗却打维那。师自钁地云。诸方即火葬。我遮里活埋
(沩山问仰山。只如黄蘖与临济。此时意作么生。仰山云。作贼人走却。逻贼人吃棒。
沩山云。如是如是)师一日在黄檗僧堂里睡。黄檗入来。以拄杖于床边敲三下。师举首
见是和尚却睡。黄檗打席三下去。上间见第一座。黄檗曰。遮醉汉岂不如下间禅客坐禅
。汝只管[目*業]睡。上座曰。遮老和尚患风邪。黄檗打之(沩山举问仰山。只如黄檗意
作么生。仰山云。一彩两赛)师与黄檗栽杉。黄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树作么。师曰。与
后人作古记。乃将锹拍地两下。黄檗拈起拄杖曰。汝吃我棒了也。师作嘘嘘声。黄檗曰
。吾宗到汝此记方出(沩山举问仰山。且道黄蘖后语但嘱临济。为复别有意旨。仰山云
。亦嘱临济亦记向后。沩山云。向后作么生。仰山云。一人指南吴越令行。南塔和尚注
云。独坐震威此记方出。又云。若遇大风此记亦出。沩山云。如是如是)师因半夏上黄
檗山。见和尚看经。师曰。我将谓是个人。元来是唵黑豆老和尚。住数日乃辞去。黄檗
曰。汝破夏来不终夏去。曰某甲暂来礼拜和尚。黄檗遂打趁令去。师行数里疑此事却回
终夏。师一日辞黄檗。黄檗曰。什么处去。曰不是河南即河北去。黄檗拈起拄杖便打。
师捉住拄杖曰。遮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黄檗唤侍者。把将几案禅板来。师曰
。侍者把将火来。黄檗曰。不然子但将去。已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师即便发去。师到
熊耳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师曰。祖佛俱不礼。塔主曰。祖佛与长老有什么冤
家俱不礼。师无对(又别举云。师问塔主。先礼佛先礼祖。塔主曰。祖佛是什么人弟子
。师拂袖便去)师后还乡党。俯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学侣奔凑一日上堂曰
。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诸人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
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后雪峰闻乃曰。临济大似白
拈贼)师问乐普云。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对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
生普便喝。师乃打。师问木口和尚。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师曰哑。木口曰。老
兄作么生。师曰。遮畜生。大觉到参。师举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收坐
具入僧堂。众僧曰。遮僧莫是和尚亲故。不礼拜又不吃棒。师闻令唤新到僧。大觉遂出
。师曰。大众道汝未参长老。大觉云。不审便自归众。麻谷(第二世)到参敷坐具问。十
二面观音阿那面正。师下绳床。一手收坐具。一手搊麻谷云。十二面观音向什么处去也
。麻谷转身拟坐绳床。师拈拄杖打。麻谷接却相捉入方丈。师上堂云。大众夫为法者。
不避丧身失命。我于黄檗和尚处。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吃。谁为我
下得手。时有僧曰。某甲下得手。和尚合吃多少。师与拄杖。其僧拟接。师便打。僧问
。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
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
藉里头人。师又曰。夫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
生会。师唐咸通七年丙戍四月十日。将示灭乃说传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
说似他。离相离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偈毕坐逝。敕谥慧照大师。塔曰澄灵
W**N
发帖数: 1037
14
黄蘗希运[义玄师]
景德传灯录卷第九 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 1潭州沩
山灵佑禅师 2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要附卷末 http://www.buddhamountain.ca/CN_T2076_ST_09.php)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岛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肉珠。音辞朗润志意冲
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乃捐
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云。渡
来渡来。师曰。咄遮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
不见。师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问曰。从上宗承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师云
。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百丈云。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师随后入云。某甲特来
。百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百丈一日问师。什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百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百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
归。上堂谓众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师在
南泉时普请择菜。南泉问什么处去。曰择菜去。南泉曰。将什么择。师举起刀子。南泉
曰。大家择菜去。一日南泉谓师曰。老僧偶述牧牛歌。请长老和。师云。某甲自有师在
。师辞南泉。门送提起师笠子云。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
世界总在里许。南泉云。王老师聻。师便戴笠子而去。后居洪州大安寺海众奔凑。裴相
国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以师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又请师至郡以所解一
编示师。师接置于坐略不拔阅。良久云。会么。公云。未测。师云。若便恁么会得犹较
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章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
(观前所叙。则运禅师居洪州大安寺。后裴公在宣州剏寺请师居之。号曰黄蘗。而赠以
诗也。然所叙之事与诗意全不相合。今详此诗。乃裴公在洪州时作也。言挂锡十年栖蜀
水者。谓师先住高安之黄蘗已十年也。按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建成县有蜀水。建成者即
唐之高安县也。浮杯今日渡章滨者。谓自黄蘗请师来至洪城也。按前汉地理志。豫章水
出赣县西南北入大江。洪州城在章水之滨。而郡名豫章也。又裴公作传心法要序云。有
大禅师号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蘗山鹫峯下。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
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礼迎至所部。寓开元寺云云。钟
陵洪州也。宛陵宣州也。观此序所述。亦谓师先住高安黄蘗。而裴公请至洪州。与前诗
正合。逮其廉于宣州。虽复迎请师。但寓开元寺而已。初无建寺之说。不知本章何以差
误若此。盖当以裴公法要序与诗为正。且会昌三年武宗废教其二年。言师居黄蘗已十载
。此必然之理也。裴公在宣州请师。乃大中重兴之后。而师再聚徒于黄蘗之时也。故千
顷南公章中云。大中初裴公出抚宛陵。请黄蘗和尚出山。而南公随之也。其余在裴公章
中辨之矣)。
师亦无喜色。自尔黄蘗门风盛于江表矣。一日上堂大众云集。乃曰。汝等诸人欲何所求
。因以棒趁散云。尽是吃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
热闹也。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
米供养。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称行脚。亦须着些精神好还
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么。时有一僧出问云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什么道无禅师。师
云不道无禅只道无师。阇梨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场。得马师正眼者。止三两
人。庐山和尚是其一人。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坚说
。犹未知向上关棙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
。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入门来
。便识得汝了也。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明眼人笑。汝久
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宜自看远近。是阿谁面上事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问如何
是西来意。师便打。自余施设皆被上机。中下之流莫窥涯涘。唐大中年终于本山。勅谥
断际禅师。塔曰广业。
W**N
发帖数: 1037
15
洪州宗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洪州宗 祖师]、百丈怀海
慧能的另一弟子懷讓,傳記見張正甫(八一五)所作的『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並序
』( 全唐文卷六一九);『宋僧傳』卷九「懷讓傳」 (大正五0‧七六一上─
─中);『傳燈錄』卷五(大正五一‧ 二四0下──二四一上)。懷讓於天寶二
年(七四四)去世,世壽六十八,應生於儀鳳二年(六七七) 。懷讓是金州安康(今
陝西安康縣)人,起初從荊州恆景律師出家。與同學坦然,參訪嵩山老安 。二十三歲
(六九九)時,來曹溪參慧能。在曹溪門下十二年(或說「十五年」),景雲二年(
七一一)辭去。先天二年(七一三),懷讓到南嶽來,住般若寺。懷讓的弟子,『宋僧
傳』舉道 峻、道一──二人,『傳燈錄』列九人。其中,嚴峻就是道峻,後來住楊州
大明寺;神照住廣東 潮州的西山。藥山惟儼,潮州大顛,百丈懷海,都是從神照(或
作「慧照」)出家的。懷讓的弟 子中,留有事跡的,也只有洪州道一。道一的傳記,
有權德輿(約七九一)所作的『唐故洪州開 元寺石門道一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卷
五0一);『宋僧傳』卷一0「道一傳』(大正五0‧七六六上── 下);『傳
燈錄』卷六(大正五一‧二四五下──二四六下)等。道一卒於貞元四年(七八
八),年八十 歲,是生於景龍三年(七0九)的。道一是漢州(今四川廣漢縣)人,
俗姓馬,被尊稱為「馬大 師」;後世又稱之為「馬祖」(其實「馬祖」是牛頭下鶴林
玄素──「馬素」的俗稱)。憲宗謚 為大寂禪師,所以或稱之為「大寂」。道一本為
成都淨眾寺金和尚無相的弟子;後到南嶽來,從 懷讓修學。天寶初年(七四二),道
一住建陽(今福建建陽縣)的佛跡嶺,開始聚徒教化。不久 [P322] ,遷到臨川(今江
西臨川縣)的西山,南康(今江西南康縣)的龔公山。大曆年間(七六六── 七六九
),移住洪州(今江西南昌縣)開元寺,所以人稱之為「洪州宗」。道一的門下盛極了
, 稱「八十八位善知識」。如南泉普願(八三四卒),西堂智藏(八一四卒),而百
丈懷海(八一 四卒)最有名。懷海下出了溈山靈祐(八五三卒),黃蘗希運(八五六
頃卒),為溈仰與臨濟二 宗的根元。
-------
印顺 《中国禅宗史》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3.html
------
洪州與石頭門下,重於本性如此(本地風光,不重功勳),也就是重在「知見」的體會
。對 [P350] 「戒定慧學」,也很少論列,甚至如藥山答李翱說:「貧道遮裏無此閑家
具」(大正五一‧三一二中) 。從教義來說,禪原是不必拘於跏趺坐的。有住有
著,順於世俗的用心,是不能契會法性的。但 「非禪不智」,思慮紛紜,又怎麼能契
入呢?這非念念於無所住著,無所依倚不可。這雖還是有 為的,有作的,卻是順於勝
義的。這一「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黃蘗答南泉語),念念如此, 正是(經論所說
)禪定的特性,怎麼可以沒有禪定呢?儘管說「不論禪定精進」,「無此閑家具 」,
而還是「禪宗」、「禪師」、「禪院」、「禪窟」,實際是禪定的一流。洪州與石頭門
下, 坐禪、入定的記錄不少。在諸大師的開示中,明顯的表示出來。如說:
百丈懷海:「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
所辯別。 ……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
界五欲八風之 所漂溺」(大正五一‧二五0上──中)。 黃蘗希運:「學禪道
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 死火去,方有少
分相應」(大正四八‧三八三中)。 「若無歧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
有學道分」(大正四八‧三八五中)。 「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
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 如癡人相似。……心如頑石頭,都無
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 [P351] 相應」(大正四八‧
;三八六下)。 仰山慧寂:「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此根人難
得。其有根微智劣 ,所以古德(越州大珠)道:若不安禪靜慮,到遮裏總須茫然」(
大正五一‧二八三下)。 趙州從稔:「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道,截取
老僧頭去」(大正五一‧四四六中)。 洞山良价:「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
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大正四七‧五0九下)。
「心如木石」,「兀兀」,「騰騰」,「如癡」,「如聾」,「枯木」,「死灰」
,「心心 」,「常無間斷」,以佛法固有的意義說,這都屬於定(或是方便,或是正
得)的。從『壇經』 以來,斥「因定發慧」的定慧別體,與道不相應,所以儘量不叫
做定。其實,也還要有「心如木 石」,「打成一片」,「不散亂」,「不動搖」,才
能「一念相應」,有所契會的。
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沒有開法,專心於禪慧的體驗,門下也重於禪(不一定是坐
的)。慧 能門下,都承認上上根的一聞頓入,如上仰山所說。根微智劣的,就不得不
以安禪為方便,否則 是不能契入的。
W**N
发帖数: 1037
16
----[关于南宗的顿悟]洪州(石頭)所傳----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4.html
印顺《中国禅宗史》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傳心」,「頓成佛道」,早在東山 門下就如
此了。這本是「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說的禪
門。成佛,佛有法身、報身、化身,而以法身為本。歸依有佛、法、僧──三寶,而
以如來常住 (或無為性)為本。眾生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以心為本。這都是
人類所本有的,人心所 本具的(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傾向)。而實現成佛的方法
(除他力加持不論),以定、慧的 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見真如或佛性,見性成
佛。在學者,對三寶、三身,雖意解到是本有 的,而總覺得:「佛」,「菩提」,「
涅槃」,「般若」,「佛性」,「如來藏」──這些名目 ,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
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並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這一類詞句,雖為一分大乘經的常談,而在佛教界──法師,禪師,都看作崇高 與偉
大的理想,只能隨分修學而已。『壇經』所表現的,就不然。三身也好,三寶也好,菩
提、 般若也好,都在自己身心中,直捷了當的指示出來。就在日常心行中,從此悟入
。於是,佛不再 是高遠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體現的。聖人,從難思難議的仰信中,
成為現實人間的,平常的聖 人(恢復了原始佛教的模像)。這是曹溪禪的最卓越處!
從宗教的仰信,而到達宗教的自證。然 [P373] 慧能所說,不離經說,一切文句還是經
中固有的。「菩提」,「般若」,「佛」,「定慧」,「 三昧」……在學者心目中,
極容易引起尊貴的,不平凡的感覺,成為自己所求得的對象(還是心 外的)。於是繼
承慧能精神的,逐漸(不是突然的)嬗變,成為「慢教」一流。固有術語,儘量 的減
少,或加以輕毀。另成「祖師西來意」,「本分事」,「本來人」,「本來身」,「本
來面 目」,「無住真人」,「這箇」,「那個」,「白牯牛」 (五家分宗,連祖師也
在被輕呵之列) ,這一類的術語。特別是:揚眉,瞬目,擎拳,豎拂,叉手,推倒禪
床,踢翻淨瓶,畫圓相,撥 虛空;棒打、口喝、腳蹋以外,斬蛇,殺貓,放火,斫手
指,打落水去──歡喜在象徵的,暗示 的,啟發的形式下,接引學人,表達體驗的境
地。語句越來越平常,也越來越難解。變為自成一 套──說不完的公案(後人又在這
裡參究,說是說非),禪偈,與經論不同,也與『壇經』不同 。其實,還是如來藏禪
。所不同的,慧能從高遠而引向平實,後人又從平實而引向深秘。這裏, 從早期的禪
語,來觀察與『壇經』的關係。
洪州與石頭門下,有上堂開示,個別問答,沒有『壇經』那樣的一般傳授。內容可
分為二類 :一為接引初學,未悟的使他「得個入處」;已悟入而沒有究竟的,或能入
而不能出的,得體而 不得用的,使他更進一步。一是作家相見,試探對方,勘驗對方
的。現在專約誘導悟入的方便說 。先引『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宗密對洪州門下
的認識,如(續一四‧二七九)說: [P374] 「起心動念,彈指謦(原作磬)咳
,揚眉瞬目(原作「揚扇因」),所作所為,皆是佛性 全體之用,更無第二主宰。如
麵作多般飲食,一一皆麵。佛性亦爾,全體貪瞋癡,造善惡 ,受苦樂,故一一皆性。
意以推求,而四大骨肉舌齒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語言見聞動作。 如一念命(原作「今
」)終,全身都未變壞,即便口不能語,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腳不 能行,手不能作
。故知語言作者,必是佛性。四大骨肉,一一細推,都不解貪瞋,故貪瞋 煩惱,並是
佛性,佛性非一切差別種種,而能作一切差別種種」。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四八‧四0二下)說:
「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 「即今能語言
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 佛也」。
這一見解,與『壇經』所說的「性」──「自性」:「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壞」
;「色身 如舍宅」;「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的見地,完全一致。說到這裏,
想起了南陽忠國師所 說的「南方宗旨」(如上第六章所說)。忠國師所說的南方宗旨
,「色身無常而性是常」,與『 壇經』燉煌本,洪州與石頭門下,確是非常近似的。
形神對立的傾向,不過是禪者理會得不夠, 或是說得不夠善巧而已。『壇經』所說的
「性」,是一切法為性所化現(變化)的;而「性含萬 [P375] 法」,「一切法在自性
」,不離自性而又不就是性的。所以性是超越的(離一切相,性體清淨) ,又是內在
的(一切法不異於此)。從當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還要不異一切,圓悟一切無非性
之妙用的。這才能入能出,有體有用,理事一如,腳跟落地。在現實的世界中,性是生
命的主體 ,宇宙的本源。性顯現為一切,而以心為主的。心,不只是認識的,也是行
為──運動的。知覺 與運動,直接的表徵著性──自性、真性、佛性的作用。「見性
成佛」,要向自己身心去體認, 決非向色身去體悟。如從色身,那為什麼不向山河大
地?這雖可說「即事而真」,而到底是心外 覓佛。所以在說明上,不免有二元的傾向
(其實,如不是二,就無可說明)。臨濟義玄所說,就 充分表顯了這一意思,如『鎮
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四七‧四九七中──下)說:
「爾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什
麼解說法 聽法?是爾目前歷歷底勿一個形段孤明,是這箇解說法聽法。……心法無形
,通貫十方。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福州大安也有同樣的說明,如『傳燈錄』卷九(大正五一‧二六七下)說:
「汝諸人各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
響。六門 晝夜常放光明,……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如
人負重擔,從 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且是什麼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覓,毫髮
即不見」。 [P376] 「師云: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臨濟(八六六卒)與大安(八八三卒),比宗密還遲些,而將心性作用,與色身作
差別的說 明,可見這是一向傳來的見地。悟證徹了,死生自由,也就有離色身而去的
說明,如『傳燈錄』 (大正五一)說:
百丈懷海:「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A贗
然無寄,一 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二五0中)。 道吾圓智(
石頭下):「師見雲巖不安(病了),乃謂曰:離此殼漏子,向什麼處相見? 巖云:
不生不滅處相見」(三一四中)。 南嶽玄泰:「今年六十五,四大將離主」(三三0
下)。
「見性成佛」,「性在何處」?「佛是什麼」?洪州門下,是以身心活動為性的作
用,點出 這就是性,就是佛,引人去悟入的。傳說(最早見於八0一年撰的『寶林傳
』)達磨的弟子波羅 提為王說法,即明說「性在作用」,如『傳燈錄』卷三(大正五
一‧二一八中)說:
「問曰:何者是佛?答曰:見性是佛。……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 何作用?……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
知是佛性,不識喚 [P377] 作精魂」。
總之,從生命現象,去誘發學人的自悟,體認真正的自己(本心,自性,真我),
是洪州( 石頭)門下共通的。在師弟問答中,或約(總相的)人說,或約心說,或約
見聞動作說。約人說 的,如『傳燈錄』 (大正五一)說:
百丈懷海:「問:如何是佛?師云:汝是阿誰」(二五0上)? 歸宗智常:「靈
訓禪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二八0下)。
約心說的,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洪州道一:「汾州無業(問)……常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馬祖曰:只未
了底心即 是,更無別物」(二五七上)。 福州大安:「人問師:佛在何處?師云:不
離心」(二六八上)。
約見聞動作說的最多,略引幾則,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洪州道一:「問曰:阿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二四六下)。 「師召云:座主!彼即迴首。師云:是什麼?亦無對。師云:遮鈍根阿
師」(二四六中)。 「亮不肯(不以為然),便出。將下階,祖召云:座主!亮迴首
,豁然大悟」(二六0上)。 百丈懷海:「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
迴首,師云:是什麼」(二五0下)? [P378] 南泉普願:師祖「問:如何是(摩尼)
珠?南泉召云:師祖!師應諾。南泉云:去!汝不 會我語。師從此信入」(二七六中
)。 中邑洪恩:「(仰山)問:如何得見性?師云:譬如有屋,屋有六窗,內有一獼
猴。東邊 喚山山,山山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二四九中)。 石頭希遷:
「靈默禪師……告辭而去。至門,石頭呼之云:闍黎!師迴顧。石頭云:從生 至老,
只是遮箇漢,更莫別求。師言下大悟」(二五四中)。 薯山慧超:「師召(洞山)良
价,价應諾。師曰:是什麼?价無語。師曰:好箇佛,只是 無光焰」(二六九上)。
在日常行動中直指心要的,石頭下也傳有很好的開示,如『傳燈錄』(大正五一&#
8231;)說:
天皇道悟:「(崇信)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悟曰:自汝到來,吾未
嘗不指汝 心要。師曰:何處指示?悟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 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悟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
即差。師當下開解 」(三一三中)。 夾山善會:「師有小師,隨侍日久。……何不早
向某甲說?師曰:汝蒸飯,吾著火。汝行 益,吾展缽。什麼處是孤負汝處?小師從此
悟入」(三二四中)。 [P379]
指示學人,不但直指「是汝」,「是心」,或在見,聞,迴首,應諾……中,讓學
人去體會 (臨濟在黃蘗會下三度被打,洪州水老被馬祖當胸蹋倒等都是)。平時的一
舉一動,也未始不是 暗示學人,使他由此契入。洪州門下,重於直指。從生命現象(
「性在作用」)去指示,有的不 能體會,那就被斥為「鈍根」,「無佛性」,「不肯
直下承當」。有所契會的(直下便見,有一 番直覺經驗),一般也還有不徹底的。依
『楞嚴經』,悟得「見」性常在,還沒有!A贗脫根塵。依 唯識學,這只是五俱意識的
有漏現量,沒有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而已。正如『圓覺經』所說:「 猶如眼根,曉了
前境,得無憎愛」。所以在禪悟中,對這種「六根門頭,昭昭靈靈」的境地,要 進一
步的加以指導。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百丈懷海:「固守動用,三世佛怨。此外別求,即同魔說」(二五0上)。 長沙
景岑:「師召曰:尚書!其人應諾。師曰:不是尚書本命。對曰:不可離卻即今祇對
,別有第二主人。師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彼云:恁麼總不祇對時,莫是弟子主人
否 ?師曰:非但祇對不祇對時,無始劫來,是個生死根本」(二七四中)。
從見聞覺知而契入的,真的頓見「本心」,原本不是說明的。古人開示,也只是方
便表示而 已。如『傳燈錄』(大正五一)說:
章敬懷暉:「自性元非塵境,是箇微妙大解脫門,所有鑒覺,不染不礙。如是光
明,未曾 [P380] 休廢。曩劫至今,固無變易。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
一切和合。靈燭妙明 ,非假鍛鍊。……若能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不虧實相」(
二五二中)。 盤山寶積:「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雙亡
,復是何物」(二六 三中)。 黃蘗希運:「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日圓明遍照。世人不
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 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
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 礙。……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
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 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
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二七一上──中
)。
上來的引述,只為了說明一點:洪州(石頭)門下,是以「性在作用」為原則的。
從學人自 己,自己的心,自己的見聞動作,也就是從自己的生命現象去悟入的。這一
禪風,從下手處── 悟入方便說,見聞等作用是不同於四大色身的,似有對立的意味
。等到深入而真的體悟,那就「 靈光獨耀,!A贗脫根塵」;「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有什麼對立可說呢! [P381]
G**W
发帖数: 1865
17
讚,多謝分享.
G**W
发帖数: 1865
18
主文倒數第二段開示,
黃蘗希運:「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日圓明遍照。世人不
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 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
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 礙。……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
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 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
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二七一上──中
)。』
"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
見聞覺知取法"
==
佛光山宗长心培法师
着作:道在那里?禅是什麽?
二本一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7月初版三刷)
如是说:『 禅是甚麽?』
禅就是我们的「心」。
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
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心」(电子版最前页)
所以要从生灭心去体会一个不生灭的心。P.24页
所以说禅宗证悟的标地,并不是意识,
因为意识有生有灭,
所以参禅求悟是用有生有灭的意识, 去求证每人身上那个不生灭的如来藏在那里. 這是
求大乘見道必須建立的重要知見.
W**N
发帖数: 1037
19
《从容录》Shoyo Roku (The Book of Serenity)
1. Book of Serenity is a translation of Shoyo Roku, a collection of one
hundred Zen koans with commentaries that stands as a companion to the other
great Chinese koan collection, the Blue Cliff Record (Pi Yen Lu, 《碧岩录》
). A classic of Chan (Chinese Zen) Buddhism, Book of Serenity has been
skillfully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the renowned translator Thomas Cleary.
http://www.amazon.com/Book-Serenity-One-Hundred-Dialogues/dp/15
----
Shoyo Roku (The Book of Serenity) This is the other great classic koan
collection, along with the Mumonkan. One hundred cases, some of which show
up in the Mumonkan as well, were reassembled (after being lost) by Wansong.
This version does not contain anything other than the cases themselves nor
does it acknowledge who the translator was. However, it can still serve a
function. Thomas Cleary's translation (The Book of Serenity, Lindisfarne
Press) is still the standard complete version in English.
http://www.thezensite.com/MainPages/koan_studies.html
W**N
发帖数: 1037
20
元音老人的《碧岩录》讲座
前二则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二年第一至四期,后四则整理于一九九八年
www.yxjs.org/wenji/03_yyasl/01_ffxzxy/03_byljz/01_xushuo.htm
为什么叫《碧岩录》呢?宋代有一位圆悟勤禅师,是禅宗的大手笔宗师,住在宜州(今
湖南)的夹山上,山上有一块方丈大小的石头,叫碧岩石,他的丈室就以碧岩为名。夏
季给学生讲禅宗公案,策励学人用功精进,学生记录下来,结集成书就叫《碧岩录》。
圆悟勤禅师是根据雪窦祖师的一百则公案《颂古》讲的。《颂古》是颂古人悟道的
因缘、证悟的境界和问答言句中的幽微奥义,并于公案中结角淆讹处,在节骨眼上点示
学人;更或别出手眼,从另一角度颂自己的心得,补前人的不足。公案乃从上佛祖之垂
示,宗门正令,以判迷悟邪正者,有如公府之案牍律令(即今法院据以判案之法律),
拿来以判是非曲直,至尊至严而不可犯。本来至理绝言,惟对迷者,事不获已,才假言
说以显道。复次,诸祖问答机缘,也只为判断迷悟生死。后人乃将这些垂示机缘唤作公
案,用以对照自己的功夫。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自己的修证功夫是不是相当?是不是和
古人一致?功夫如有出入,即从中吸取养分以修证;未臻究竟者,经印证后,藉以开发
般若,上上升进。雪窦禅师把从上诸祖悟道因缘的一百则公案拿来歌颂一番,像我们作
诗歌一样,把这些公案里面的结角淆讹与玄奥之处宣示出来,俾后人容易从中吸取养分
豁开正眼,亲证本来。但是颂出来后,意义仍很深奥,很幽隐,一般人还不容易懂。所
以圆悟勤禅师再来烘云托月,旁敲侧击地评唱一番。他分三个层次来阐述:前面是垂示
,就是在每一个公案之前他要讲一些与这公案有关的要紧话;其次把公案举出来,加以
评论分析一下,把深奥之处分疏宣唱出来;最后再就雪窦禅师的颂古进行评唱一番。让
后人明白无误地深切了解其中奥义,藉以不懈用功,深入堂奥。所以古来称为宗门第一
书。
n********n
发帖数: 8336
21
按基督教,有灵魂体之说。
魂是理智意识,灵可谓你所说的心,体为肉体。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主文倒數第二段開示,
: 黃蘗希運:「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
: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日圓明遍照。世人不
: 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 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
: 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 礙。……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
: 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 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
: 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二七一上──中
: )。』
: "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
: 見聞覺知取法"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合集] 如真有我听故事,学禅宗(一)五台邓隐峰禅师
[转贴] 禅宗理论通关考试题目法身、报身、化身
第6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转帖:金刚禅法讲义-D
圣严法师《工作不只是保住饭碗》第4章 南宗分灯
宗门往事(中篇)如来禅与祖师禅-二麻子
第5章 沩仰法脉[合集] 修行的方法
WaiChi兄:再问起信《月溪法师示众正误》(二)
谁帮我找一下佛经原文参禅切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黄檗话题: 洪州话题: 見聞话题: 大正话题: 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