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心行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h
发帖数: 2262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arahants
left
SeeU法友, 想问你贴的中阿含这经的一些疑问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
是对应哪个 ?
3
舍利弗的说法,安止定也是心解脱,
那么在安止定中死去,死后也心解脱吗?
4
舍利弗的说,熄灭贪嗔痴,也有这样的禅定。空、无相、无所有
这个是模拟,而不是说真的熄灭贪嗔痴达到安止定吧???????
从熄灭贪嗔痴来看,这些禅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辞。
那是说,空、无相、无所有,都一样是熄灭贪嗔痴的一些模拟于安止定的说法,
看起来很像模拟。

5
这里贪嗔痴 称为”量”, 无量心解脱,就是模拟于没有贪嗔痴。是这样理解吧?
6
那,对于贪嗔痴的熄灭,达到”空”就可以了,不须达到”无所有”?
中部43经/毘陀罗大经(小双品)(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样。
waichi
我彻底晕。。。。
为什么会这么费劲呢?
waichi说的“真心”,是“神我”见,因为它并非五蕴,也非涅槃,具有不生灭性,如
此必定是神我。
waichi说的“真心”,包括心向,心行等等,“实际”是五蕴中的行蕴,意
思是说waichi错误的把“实际”状况当中五蕴的行蕴,误当成所谓的不是五蕴的心行,
心向等,将其神秘化,本体化,变成神我见。
举例来说,你前面有个苹果,然后你说那是梨子,我告诉你,不对,说是梨子是眼瞎,
你说的梨子实际是苹果。
明白了吗,老兄?
哭笑不得。
j*******1
发帖数: 18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饮酒之过失
饮酒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学不放逸心解脱,救度放逸恶趣隘,
恭敬顶礼遍知已,书此利他祈加持。
诚如全知金刚持鄂钦·根嘎桑波曾经亲口说:“在拥有修行正法的特殊身份——纯净
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为了达到成就无上珍宝菩提的目的,一定要如理遵循正确的见解
和清净的行为,依靠符合佛法的正命来养活这个暇满身。愚昧无知的人们依靠放逸的美
酒、杀生的血肉养活暇满的身体,并且声称:‘在正法小乘戒律、金刚乘中也说可以喝
酒、吃肉。’他们自己步入这种非理境地的同时,还让别人也酗酒吃肉,就像蛤蟆坑里
有伤的蛤蟆一样(有伤的蛤蟆会使其余的蛤蟆染上它的伤)。丧失了佛陀所欢喜的行为
,被恶知识所左右,完全是给自身带来巨大祸害的举动,也是下劣的做法,因此务必予
以遮止。”除非是成就者,酒能使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失去理念,在今生来世都会导致大
难临头。恶魔、非天迷醉人的伎俩就是酒。
讲饮酒过患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总说酒的过失;
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一、总说酒的过失也包括饮酒者犯罪之理、卖酒者犯罪之理两个方面。
1、...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
阿弥陀佛!非常随喜lila 不杀生的慈悲。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阐述藏密素食观。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
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
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
: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
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
惨不忍睹。”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
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中更是对吃肉与
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
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
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相
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
如果有人说:佛陀已经开许所有佛教徒可...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6
《宝王三昧忏》续跋
《宝王三昧忏》乃先师夏莲老晚岁最后之巨著。“忏”者,梵语“忏摩”之略。正译为
“乞容恕”,旧译为“悔”。音义结合,名为“忏悔”。《心地观经》曰:“若覆罪者
,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是故古云:“灭苦之要,莫过忏悔。”
普贤大士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
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本仪中广列当世众生种种罪恶,其邪妄险毒,
倍蓰于前。若不速忏,果报堪悲。
夫忏法有事、理二类。仪中严净道场、礼佛诵经、随文忏罪,是为事忏,亦名作法
忏。至于仪中“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若欲忏
悔者,端坐念实相”等,乃观照无生,从容中道之妙行,是为理忏,亦名无生忏。唐清
凉国师曰:“事忏灭末,理忏拔根。”本仪寓理忏于事忏,人人皆可入手;从作法契无
生,念念灭除罪根。方便究竟,微妙难思。
又此忏名为“宝王三昧”者,盖宝王三昧即念佛三昧。本忏以法藏因行,为自典范
;弥陀果证,作我依归。仪中之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即《往生论》之“五...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27位中国历史名人谈佛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1 14:37:33 2013, 美东)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
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
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盂兰盆会、吃腊八
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
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历史名
人对佛教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身体力行。
1、萧衍(464——549年,梁武帝,受菩萨戒皇帝)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9
当值遇生死关头时,总会让人强烈地想要寻求生命的意义,探索「生从何处来,死往何
处去」,找寻生命的出口。自己往日在罹患重病时,就曾经极端迫切地渴求,希望生命
中能够出现善知识来教导「人生真实的智慧」,至少让我知道「我的本来真面目」是什
么,这样就能让我死而无憾。但是在茫茫佛海中,又要如何寻觅?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
处!
由于深信《三世因果经》中所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是」。所以对于自己病重的身体,毅然决然摒除了友人所介绍的求卜问卦建议,欢欢喜
喜地接受一切境界,此时脑海中不时浮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当业报至时,非空、非海
中、非入山市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才得以除灭』。相信唯有真
诚的忏悔,才能改变业力。所以在多年日夜不停地拜忏求悔之后,乃能在佛菩萨慈悲摄
受安排下,经友人介绍得以亲近『正觉』。但是首次见到平实居士身穿在家衣服,又让
我起了疑心:「这个人是在家人,我可以跟他学法吗?」,因为师父经常耳提面命教导
:「在家人是白衣,不可以白衣高座,不可以跟在家人学法。」
但因为求法若渴,也就暂且抛开师父的交待。当第一次到「正觉」讲堂试听平实居士的
...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金刚禅法讲义-A
原贴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3.html
佛学精通----金刚禅法讲义
深入篇-------金刚禅法讲义(6.0版)1
1.什么是禅
佛教里有句重要的话:教是佛的口,禅是佛的心。我们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什么是禅
。佛讲般若类经典,用了22年。佛讲了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大般若经
》,有600卷。《大般若经》里最精华的部分,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千字左右
。再往简化里说,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讲的,二百多个字。这部经的
含义再浓缩,就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再
简单地讲就是:佛的智慧。或者就是“佛智”两个字。再少一点,就一个字,那就是“
禅”。这个禅,就是我们众生内心的佛性,在我们内心,每个人每个众生内心,都有。
实际上我们在做人的时候,能用到这个佛性的功能可能很少,不到亿分之一。一切佛的
智慧德能,就在我们内心里面。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时也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
具如来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佛性是我们本有的。举个例子
,比方说你...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著
連載於《禪》刊 1991 年 1~4 期
緒說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乙)明心見性之證成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丙)悟後真修
(丁)證體啟用
(戊)歸宿問題
(己)結 論
緒說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
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
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
不曰神我,即謂冥諦、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眾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
、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13
《无门关》公案 10 清稅孤貧
曹山和尚。因僧問云。清稅孤貧。乞師賑濟。山云。稅闍梨。稅應諾。山曰。青原
白家酒。三盞喫了。猶道。未沾唇
A monk, Seizei [清稅], eagerly asked Master Sōzan[曹山本寂,唐禅师,曹洞
宗始祖], “I am solitary and poor. I beg you, Master, please help me to
become prosperous [清稅孤貧。乞師賑濟].” San[山] said, “Venerable Zei!
[稅闍梨,“闍梨”即“首座,上座”]” “Yes, Master!” replied Zei[稅應諾
]. San said, “You have already drunk three cups of fine Hakka wine [三盞
喫了青原白家酒]and still you say that you have not yet moistened your lips
[猶道未沾唇].”
---
As you know, the answer “Yes, Master!”...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大家看一段公案
sekon解释有点味道了, 哈哈
似是而非的明白了一点
贴点注释吧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第十一则  云门两病
示众云。无身人患疾。无手人合药。无口人服食。无受人安乐。且道。膏肓之疾。
如何调理。
【举】云门大师云。光不透脱。有两般病(还觉口干舌缩么)。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
是一(白日见鬼莫是眼花)。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早
是结胸那堪喉闭)。又法身亦有两般病(祸不单行)。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已见犹存
。堕在法身边是一(不唯邪崇更有家亲)。直饶透得。放过即不可(养病丧躯)。子细
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医博未离门又早痫病发)。
师云。越州干峰和尚。法嗣洞山悟本。云门遍参曾见师与曹山疏山。此则公案先有
来源。干峰示众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须知有向上一窍。云门出
众云。只如庵内人。为甚不知庵外事。峰呵呵大笑。门云。犹是学人疑处。峰云。子是
甚么心行。门云。也要和尚相委悉。峰云。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地。门云。喏喏。干峰...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问、末学先前曾请问做梦的问题〔见《电子报》第12期〈般若信箱〉问九〕,〈般若信
箱〉答复说:“梦境与发疯的境界,都是当事人意识心的现量,无所谓非量可言,因为
都是真实带质境,都同样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真实相分。”但末学还是有些疑惑在,因
“现量”系如镜对物,量知现在之境,不分别计度;但在梦中有时还是会作判断,因此
梦里也会趋吉避凶或选择某些方法以作一些事,此是否涉及“比量”?其次,譬如梦里
的景观有时只是目前或数年前工作或居住环境之变形,但梦中的人却错误分别执取认定
是为当时的环境,或睡觉时脚暴露在棉被外,梦见冰冷或与水相关的影像与行为而执以
为真实境,这类情况不算“非量”吗?此外,八识规矩颂对意识的第一颂说:意识为“
三性三量通三境”。似乎暗示独影(独头)意识也可以具有三量,如果独影意识只许有
现量,那么因五后意识类同独影意识,是否只剩同缘意识与五俱意识才具足有三量?
答:您误会现量与比量的意思了!问题中所说的现量,仅是针对于五尘境而说,我
们就只针对五尘境来作说明。但是所有的现量境界都是同样属于内相分的境界,从来都
不是指外五尘的境界,因为有情从无始劫以来的世世七识心,从来都不曾接触...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谢安朔】造物主--大爱
执着在一个有相的法门上,该舍的时候,不能舍,即是我说的“法执”的意思。可能
它有其它的深义,但这里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简单的意思。
WaiChi的根法,你能实际下手?能修根了?是的话,那我恭喜你。如果不能,我觉得
应从“心”行上找障碍之处,找到后能纠正心行,才可能破开禁制,进入根法。
从“心行”上发现障碍之处,这是要从生活所遇之一切上通过觉知而得到提示。了解
这些了,实修就很广泛了,亦不会拘泥于有相的法门。有相的法门也不过是工具帮助
来提升觉知。
t******g
发帖数: 17520
17
談談dharma police的問題吧,為什麼說是危險的
所謂虔盏姆鸾掏剑規條剛硬, 遵紀守法的, 基本都會有一個inner voice
不停地提醒做一個正直的人, 比方說看到美男美女,那個voice就會說
你是佛教徒, 怎麼能夠有想跟個人親近(maybe worse than that)的念頭哪
我是結了婚的, 這麼想是淫邪, 不善的。。。就把這個念頭打死了, 這種行為模式
操練久了,
動作就非常快樂, 下一次其實念頭還是照樣升起, 只不過撲滅的快了, 自己都不覺
得。
結果是什麼?就是你只看到“好”的心行, 而不好的心行一直被壓制着。。。這樣就更
加造成了對這個dharma police的自以為是正確的feed back。。。
不好不壞也是一樣, 總是在告訴自己, 佛教的實相是虛幻的沒有對錯, 善惡的,
為什麼去糾結內, 忍。。。等到爆發了的時候,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為什麼電視電影裡面用這種方法禁慾的最終都會想火山一樣爆發
有人說內觀是養貓抓老鼠, 老鼠越養越大, 貓貓卻是因為從來不捉老鼠,而越來越瘦
弱,
t******g
发帖数: 17520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大非小——阿姜查
你說的是有道理, 不過和我想的有點分歧
名色分别以后的 所谓“无我”,
我认为是专注后的“忘我”, 也就是把我从行为中抽取出来,
充分理解到表面上的“我”对当下是没有控制的,
而这种体会是塑造心行的工具, 在这种架构之下应该如何如理座椅
这里的无我是一个工具
证据之一就是你说的
但我看起来 佛陀不是说无常然后就无我,是说无常故苦,苦则非我
是苦,然后才非我或无我
因为不受控制,看不到前因后果就是无常,因为无常就是苦,如果是有控制的, 那么
我们可以直接灭苦, 可惜不是, 所以从无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但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可以这样看待的, 如果上升到战略角度, 有人就用
“非我” 非我所的这个概念了
所以
ultimate 无我可以视作是一种完全依照一种不同于“以前”的, 全新的
心行架构的行为模式, 我不觉得是可以完全描述的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密宗以“无执”的空乐明觉知心为空性心
《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释义:本觉第八识体性‘恒而不审’,从无始劫以来,从来不见光明、不见虚空、
不闻声尘、不觉照诸法、不观照自我、不了别六尘境,如 世尊开示的涅槃妙心,是实
相无相,面对六尘境,祂可说如盲如痴,没有六尘中的分别性,祂无法觉知光明与虚空
之境,当下从不觉照自己﹔唯有第六识才能见闻觉知外六尘境,因为第六识体性‘审而
不恒’。……当找到不了知六尘境的第八识、开悟明心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时,验证祂确
实不于六尘境具有分别性;但第八识的了别性不在六尘境上,祂了知前七识的心行,前
七识想什么,都瞒不了祂。”这段经文的开示,若不能心领神会,契合无二,就不是禅
宗的开悟明心,应重新再参。

发帖数: 1
21
当四册,计五十六万字的《狂密与真密》正式出版后,许多藏密上师如多识喇嘛
等,眼见藏密外道隐匿千年之底细被全盘公开,让藏密无上瑜伽双身修法的底细摊在阳
光下,从此藏密之法不再“秘密”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识喇嘛不但不趁此机会自我
检视反省,尽速回归佛陀正教,反欲掩盖真相,用 <<破魔金刚箭雨论 >>一书,以恶言
谩骂及颠倒事实、恶意曲解、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恶意栽赃、张冠李戴等等手段,将
平实导师诬谤为恶魔、外道之流。我们于本章第一节略举其中一小部分,供大众检视:
所谓藏密认证的“活佛”其素质之粗糙,顶著世间大学教授崇高名声的藏密修学人,是
如何运用手法,来误导大众.
第一目 毁污
首先,我们来看多识喇嘛是如何用不如理的推论以及扭曲事实的手法来诬蔑平实
导师,我们也针对他这些说法的败阙处,略作举证与评论,以证明多识喇嘛的手法乃是
不如实的欺瞒行为:
一、【一、他没有受过佛教显密经论的正规教育,是一个十足的佛教法盲;
二、他是弄枪棒、练气功、学道术的,由此可知他对佛教和藏密的认识未超出气功
师、道士的水准。……
三、用吹牛撒谎、装神弄鬼掩盖自己的无知和卑劣。】(《破论》p.006...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梵行求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1 梵行的要求即是要远离淫欲,但为什么要“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88。
梵行的意思即是清净行,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贪爱,而其中最难的就是断绝淫欲的
心行,能修梵行而得实证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大智度论》曰:【断婬欲天皆名为梵
,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婬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
定。】2
注2《大智度论》卷20〈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11,中5-8。
释印顺在《中观论颂讲记》中这么说:
梵行,广义的说,一切的清净德行都是;狭义的说,出家人守持淫戒,在家人不欲
邪行,叫做梵行。梵行的反面,是不净的罪业。假使修梵行的人还有不净业,那就“破
”坏了“一切世间”的“语言法”了。语言法,即世俗谛的名相习惯,是大家共同承认
的。人格的高尚与卑劣,行为的善恶,法制的良窳等。如照上面所说,那就承认不作而
有罪恶,反之也可不作而有善德,好坏善恶一切破坏了。持戒者就是犯戒者,犯戒者就
是持戒者,“作罪”的及“作福”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与出胎
对我们来说,阿含圣教属于小乘法,它是属于声闻道以及缘觉道,又称为二乘菩提
。在这个里面,有留传下阿含部的经典以及《四阿含》。不论南传、北传的经典都是一
样,都指出 佛陀说有常住不灭之法,而且这常住不灭之法是超越小乘者所能领略和想
像的。
所以,在经典有说到,像焰摩迦他是一个比丘,他有一天产生一个想法,他认为阿
罗汉本身应该是灭尽以后入涅槃,入涅槃就灭掉三界一切诸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
该所有的法都不存在了。可是,他后来受到众比丘们的斥责,而且众比丘们要他放弃这
个想法,但是说不赢他,这位比丘也不愿意接受大家劝解。所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出面,说这个见解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二乘者所不能领略、所不能了解的
,而且涅槃里面有真实、清凉、不变异,就是永远不动,在涅槃法住里面。
因此,我们就要谈到:到底四圣谛以及缘起法里面,所要谈的究竟道理是什么?其
中四圣谛在经典里面有说到,所谓四圣谛就是不离如。也就是说,从古印度开始就有个
法,他们认为就是如;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像这样,所以阿罗汉所证的时候叫作
“知如真”。所以,以中文来看的话就会觉得,你知道这个法就好,为什么一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常乐我净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
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
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
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
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
断尽一切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永远寂灭,没有丝毫的烦恼,所以称为“乐
”;而如来涅槃心体第八无垢识是真实、不变异、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我”;又,如
来究竟解脱一切染污垢秽,所以称为“净”。
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中有圣教这样开示: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常、乐、我、净,讲的是佛地第八无垢识真如心体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并非菩萨
地,更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阿含经》中曾提到佛的“解脱色”,说“诸佛有解脱色
常住不坏,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大乘经中也说,诸佛有三种意生身及庄严报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化城
我们跟大家讲解了大乘真是佛说。那么同样是佛说的佛菩提道跟解脱道,两种的道
,到底差异在哪里?相信各位在这一系列课程听下来之后,心里面已经有所了悟,我们
在这里用提纲挈领的方式,跟大家讲一讲:到底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的差异在哪里?并且
我们会直接用阿罗汉的证境跟佛的证境的差异,给大家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看,阿罗汉
在成就阿罗汉时,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后有。”
这是每一个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证境的时候都会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从这句话里
面逐一来看看:到底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的差异在哪里?首先,“我生已尽”,我们可以
指时程的方面,我们来看看解脱道的修行,从已证初果之后到最终“我生已尽”所需要
的时程。证初果之后极为怠惰的修行人,当他真正证初果、破我见之后,他最多、最多
七返人天之后,必能够成就阿罗汉果。当然,如果是利根人的话,在成就初果没有多久
,也许经过仔细的观行之后就能够成就阿罗汉果,也就是当生成就阿罗汉果。这个在《
阿含经》里面可算是屡见不鲜,有非常、非常多的初果人当生到达阿罗汉的境界。所以
,从时程上来讲,成就阿罗汉----解脱道的极果...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之谬

五蕴确实是可以彻底消失的,也可以不消失。
佛在有肉身的时候可以是解脱的。这个同意。
这里恐怕有问题,问题在于已经把识当成了自我,这已经是迷了,
既然把识当成自我,那当然自我无法消灭自我。
这是已经有我执,又不知我执如何产生和消除,所以佛教界就取了
一种自己容易想象的说法来,“法流”、“辗转相依”,等等说法,
就是我感到的不究竟的说法,这说法确实是一类人的说法,
属于析法空,不是不对,只是不究竟,不是唯识的究竟空见。
这些说法其实没什么深刻的地方,就是分析物理、化学、身心现象,
互相依存和转换。这种方法,最深的时候,能达到“物不迁”理论的效果。
如果因此就说“缘起甚深”就是指的这个缘起,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不过,一般谈到这里,就到头了,难以深入,需要理行并重。
=============
其实我这个文的关键,就像cpath提到的,就是把那个经典分成了两段,
正觉前,和正觉后。别人引用一般都是当成一个事情不加区分的。
那两段相当于是两次实验,每次都有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总结结论。
两次的实验结论都是以“我时作是念”开头,
第一次只是总结那些缘起关系(这些缘起并非没有心行贯穿其中,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我们跟大家讲解了大乘真是佛说。那么同样是佛说的佛菩提道跟解脱道,两种的道
,到底差异在哪里?相信各位在这一系列课程听下来之后,心里面已经有所了悟,我们
在这里用提纲挈领的方式,跟大家讲一讲:到底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的差异在哪里?并且
我们会直接用阿罗汉的证境跟佛的证境的差异,给大家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看,阿罗汉
在成就阿罗汉时,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后有。”
这是每一个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证境的时候都会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从这句话里
面逐一来看看:到底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的差异在哪里?首先,“我生已尽”,我们可以
指时程的方面,我们来看看解脱道的修行,从已证初果之后到最终“我生已尽”所需要
的时程。证初果之后极为怠惰的修行人,当他真正证初果、破我见之后,他最多、最多
七返人天之后,必能够成就阿罗汉果。当然,如果是利根人的话,在成就初果没有多久
,也许经过仔细的观行之后就能够成就阿罗汉果,也就是当生成就阿罗汉果。这个在《
阿含经》里面可算是屡见不鲜,有非常、非常多的初果人当生到达阿罗汉的境界。所以
,从时程上来讲,成就阿罗汉----解脱道的极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上人下人
僭称释证严为“上人”也同样是虚有其名,无其实质。且看“慈济人”怎么说:
“上人”为佛教常见词汇,常用于佛门直系长辈,在唐朝佛教僧院之内,“上人”
之称谓泛指为“长辈”之意。……慈济人称证严上人为“上人”,是佛弟子对皈依师父
的尊称;慈济人亦尊称印顺导师为“师公上人”,而印顺导师的剃度师父,后人也称“
清念上人”。且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11
这样为“上人”一辞作解释是很浮泛、很世俗的,不论说是泛指“长(前)辈”、
或对“归依师父”的尊称,或更举教内其他类似的例子……等种种的说词,都只是以这
些理由来掩饰个人僭越上人之名的动机与行为,在明眼人看来是欲盖弥彰。因为,上述
的泛指、常用或尊称,既不是佛教的定制,且未考究其本质与内涵,让人觉得这样的称
呼很随意,似乎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
据说释证严以前自称“法师”,自从 1988年 11月的慈济月刊,于内文的副标题第
一次称她为“上人”测水温之后,于 1989年 10月的慈济月刊封面就正式以此为名了。
接下来,为了庄严此“上人”之名号,就得要信众们行恭迎、跪拜之礼,来神格化释证
严的形象。
外界质疑慈济宗门以“上人”这个称...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不能成佛
好多禅书:讲的是打坐,而不是般若
世人多誤會 打坐修定即是參禪, 禪七道場也都是以盤腿打坐修一念不生。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
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
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
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
善知识,莫闻我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
。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德与正义(二)

古代希臘哲学对于「正义」,曾经有不同的定义。例如,「所谓正义,只是强者维护
本身利益的手段」,或者「道德就是弱者用來牵制强者的有力工具」等等不同的說法。
乃至近代英国著名的倫理学家摩尔在二十世纪初受到分析哲学的冲击,以语言分析的方
法主张:善是不可以定义的,善是对于事物的性质的表示,与善的事物本身是不同的,
因为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此无法被分析而定义,是直觉就可以判断的。这就是倫理
学中所谓的直觉論。日本的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描述直觉論:
"关于什么行为是善、什么行为是惡的问题,就像知道火是热的,水是凉的一样,可
以直觉地知道;行为的善惡是行为本身的性质,并不是可以說明的。……直觉論就是以
这种事实为根据的,所以它是最接近事实的学說。而且,不允许用理由來說明行为的善
惡,这在保持道德的威严上是很有效的。"
摩尔所采用的方法本身已经预定其结果,因为以语言分析來看善(good) ,它确实
是一个形容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很单纯而易解。然而问题是:我们为何会就某些事物称
之为善呢?就某些事物称之为惡呢?对于某些严重的事情,例如「无故殺人」,人類普
遍认为是惡的。可是对于...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
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

袁经文
内容提要:援引《奥义书》和《梵经》等典型“梵我”论经籍,将“梵我”的权威性释
义,与佛教如来藏正义作比较和分判;不同点是:1.如来藏没有起始之说;“梵我”具
有开端思想。“梵我”创世有始观的立说,将遭遇无法自洽的困境而致悖谬。2.如来藏
无我,不攀缘六尘,自处涅槃;“梵我”有我,并攀缘世间境界。3.如来藏存在于五蕴
身全体,“梵我”存在于五蕴身局部。4.“梵我”论与如来藏在四个模块上有似是而非
的法义。最后,引述佛语,揭示二者的本质差异。
关键词:如来藏;梵我;奥义书;梵经;无始;无我;五蕴
作者:袁经文,男,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
唯识学和如来藏等。广西 南宁 530004
如来藏论题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展开,但常有观点视如来藏为外教“梵我”思想的渗透;
实际上,如来藏与“梵我”有本质不同。现据《奥义书》和《梵经》等“梵我”论经籍
对“梵我”的权威性解释,选取典型而重要方面,以与如来藏进行分判比较;最后,引
述佛陀对如来藏与“梵我”论的阐释,作出梳理归结。
行文过程论述的如来藏,根据语境,具有不同涵义。
笔...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33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03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31 13:03:27 2010, 北京)
再说说非常具体的打坐。
从打坐获得的知识真的是“直接知识”吗?就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吗?
任何有点修行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打坐非常容易制造幻象,禅定力高强的人,甚至想
看什么幻象就可以立刻看到。
任何有点修行常识的人也应该清楚,心识念头的变化快如闪电,它会制造幻觉假象。我
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经验,似乎是它在思考,控制,可是智者却告诉
我们这是假象。
在禅坐的过程当中,充满了陷阱和弯路,越相信自己观察到的,越容易走上歧路。更别
说你已经被灌输了先入之见。
为什么waichi的信徒们只要说到打坐,就满嘴什么心识,心向,心行还有什么“根”呢
?显然是被老歪给灌输了。
他们真的看到了不同于意识的心向,心行吗?他们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嘴上说的那些
,仅仅用现有的人类对意识的了解就可以轻松解释,更别说类似阿毗达摩这种精微的心
灵认识论。
他们
n***e
发帖数: 146
34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Re: 全部实话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3 09:06:30 2008)
一个要点, 所谓专心, 不在于专心, 而在于有生或无生.
无生之时则脑之意识(内在业识), 及外在业识, 与和合成之
自我, 及内在心识, 和内在心行, 与及内在心, 每刹皆同有
此各识同时交杂而呈现, 使人无从分辨, 而脑之意识(内在
业识), 也同时散发完全貌似外在业识, 心识, 心行, 自我,
与心之意识, 识识全部无形, 识识交织, 如在无法刹刹明辨
之下, 则修啥也罢, 修观也罢, 其实也只不过是以脑之意识
(内在业识), 及外在业识现行为修.
而在于有生之时, 生之作用是用以令意识(内在业识)和外
在业识之外之识显影, 突显其有别之处, 因此才得以真正
起观, 得以于各各同存而不缺之下, 起步去明见, 及明辨
各识之性及真伪与成因.
n***e
发帖数: 146
35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Re: 须深经原文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须深经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3 17:56:59 2009)
你那一元, 就是见命根之处, 我告诉你怎去面对那一元, 就
是成就慧解脱破除命根之关键.
(哈, 玩文弄墨的外行者, 会以为那是指什么专注, 又会以为
那是专注之下的什么一元二元或合一, 呵呵, 超搞.)
命根和根法中的根, 其关系就是, 根法中的根, 是指 "心" 不
要去做那些多余的, 被三界妄骗而来的 "心识" 及 "心行",
当此从妄骗而来的 "心识" 及 "心行" 断了之当下, 才会有一
个最初 "源头" 令你误执成自 "我" 的 "命根" 可见, 能每次
见此 "命根" 加上那破除命根之关键, 即成就慧解脱.
而在生活行中, 就是去见 "源头" 之下的, 由再次 "集" 而成
的 "命根", 直至 "源头" 之 "命根", 及 "集" 之 "命根", 两皆
无漏彻见, 即成四果阿罗汉.
q****u
发帖数: 1421
36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达摩祖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血脉论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
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
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
,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
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
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
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
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
,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
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
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37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金刚经论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后赵 天竺僧 佛图澄 译
《金刚心总持论》又名《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金刚果论》,佛与菩萨问答之语也
。篇中字字真修,言言妙道。与夫善恶因果,毫发不爽。普令法界有情,见者闻者,
皆能祛迷剔障,悟明自己本来金刚妙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相与围绕,听佛说法
。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大法,我意不通
,愿佛方便,浅处开示,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若欲请问,不得近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四众心之所念,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
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及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
知见,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有大方便,
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末世初入门者,修行正路,从尔所问,当为尔说!时诸大众
,默然而听。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
何名金刚心?
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
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3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害怕
我也不懂心向心行。我只会说---我要做什么,我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出现,让
我有了什么反应,我希望有什么反应,我决定怎么应对,什么东西我知道怎么做,什么
东西我不知道怎么做。。。。。
J懂什么心行心向,我们不懂,但我们观察到什么,在做什么。。。。等等,这些要
清清楚楚。不能动脑筋想,但自己又要清楚。
v*******e
发帖数: 1715
3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谁最近实修了
佛法修行很简单,止观, 定慧,
观最重要,观力就是慧, 乱心下不可能观, 心定于观,不困于相,就是做到观.
心被相转,就是离观. 所以习观需要了解心行,心向.
观外相, 之外还有反观, 反观观心向心行.
观的细了,能知心的往来取舍,反观到这步, 进一步致心, 就能进照.
照其实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观,突破一些错误后的观.
更进一步了解这些错误, 突破这些错误,才能生觉.
觉对应的是错误的解决,应该找人去印证,说明自己解决了什么错误.
对方从不同侧面询问,确认的确是解决的这个问题.
觉中能了解风动旗动,既心即相,此时....
总之,修行提高对应的是错误的解决突破.
d******y
发帖数: 3668
4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须深经原文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须深经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3 17:56:59 2009)
你那一元, 就是见命根之处, 我告诉你怎去面对那一元, 就
是成就慧解脱破除命根之关键.
(哈, 玩文弄墨的外行者, 会以为那是指什么专注, 又会以为
那是专注之下的什么一元二元或合一, 呵呵, 超搞.)
命根和根法中的根, 其关系就是, 根法中的根, 是指 "心" 不
要去做那些多余的, 被三界妄骗而来的 "心识" 及 "心行",
当此从妄骗而来的 "心识" 及 "心行" 断了之当下, 才会有一
个最初 "源头" 令你误执成自 "我" 的 "命根" 可见, 能每次
见此 "命根" 加上那破除命根之关键, 即成就慧解脱.
而在生活行中, 就是去见 "源头" 之下的, 由再次 "集" 而成
的 "命根", 直至 "源头" 之 "命根", 及 "集" 之 "命根", 两皆
无漏彻见, 即成四果阿罗汉.
y***i
发帖数: 11639
41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08-31-09 简单报告【yuuli】
【 在 venusfire (J星 爱自由)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想我明白虽然我没有多事,但为什么你认为我在多事.
我以前说过要是观光的时候,有个苹果出现,我还在观光么?
你回答说:当然不在,还用问么.
这就是我的困难之处:有大量这样的时刻,我做错了,但我不知道.我必须先学会判断哪样
是对那样是错.而在这之前,我又需要正确的工具来做这个判断.
以前我养成的习惯是,去看感觉,和意识的判断-->矫正.这又是错的.
我现在要习惯用觉判断-->矫正.
我觉得你的情况是,你本来就习惯用觉上观察的心行来矫正心行的对错,而且没有困惑,所
以你认为只要去作就对了,没什么技巧.也不需要专门关心觉.
你是已经自然的用觉而不是用意识判断,而我不专注的去用的话,就会错了还不知道,随
波逐流到撞到石头"哎哟"一声为止.
所以你的建议是:什么都别管,就作一件事
事实上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没能力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做那一件事.
你是不能理解我们那些乱七八糟的错误的悲哀啊.这就是waichi强的地方.无论怎么错,w
aichi都明白错在哪儿.
y***i
发帖数: 11639
42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报告模板
又看我的原文. 也许这句 “努力方向是:培养用心行判断的习惯,放弃用感觉判断的
习惯” 让人误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我决心坚持观光这一个目标,但判据是意识/感觉。现在也决心
坚持观光这一个目标,但我以心行为判据。后者我现在还不习惯,所以我的目标是让自
己习惯后者。
v*******e
发帖数: 1715
43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报告模板

...你回答都是对的,但都不够深入清晰.还有模糊.
简单看,你说用心行判断,  不如直接说  用注意力是否在眼前所见 来判断.
而不是什么:用心行判断.
相信我,这大大有好处。能具体的事情就具体,能避免太多模糊问题。
比如,不是什么 注意力在观光, 而是用注意力是否在眼前所见
越精确,具体越好!! 你说的,我甚至可以直接说:错。
观光=注意力在眼前所见
注意力在观光=注意力在(注意力在眼前所见)=反观。
take my advice,and read carefully .
必须要象激光一样具体精确。
p*******r
发帖数: 4048
44

是,想法是业识,很后面了。
心向-》心行-》六根-》业识。
发现有期望就改正, 这也没什么用,只能持续发心力,等机会。
按waichi的路,应该是先暂断六根,就没有业识了,但还有心向心行需要研究。
我现在的理解,有些细节可能还不对。
p*******r
发帖数: 4048
45

是,想法是业识,很后面了。
心向-》心行-》六根-》业识。
发现有期望就改正, 这也没什么用,只能持续发心力,等机会。
按waichi的路,应该是先暂断六根,就没有业识了,但还有心向心行需要研究。
我现在的理解,有些细节可能还不对。
S******0
发帖数: 227
4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怎么不是。
这是他写的东西,其中说明心后才算开悟,知道真心妄心,才能以心修解脱道。
另外,我说的观光法focus,不是指聚焦,只是指集中。避免误解。
===========================================
发信人: WaiChi , Re: 昨天,我感觉我已经穷尽了waichi, (Sat Sep 14 19:33:4
1 2002)
> 如果看完了,知道心行和心向,然后呢?有什么用处么?
如果真了解了, 就能时刻当下同时明辨, 1.业相(我之所遇之事物), 2.业识(相对所遇事
物之觉知), 3.思想(由相对所遇事物之觉知 "所" 引至之分柝及定义), 4.心行(从1.2.
3.攀缘 "取舍" 行为). 5.心向(心早己立之决定或认定).
才能时刻 "明心"(4.5.), 又能避免惑而当4.5.为一心, 5.为 "真" 心, 4.为 "妄" 心.
"明心" 后才算 "开悟", "开悟" 后, 才能真正修解脱道, 以 "心" 修解脱道, 或以 "心
"干自己决定干的事, 否则 "口说" 有干没干, "行动" 上有干没干, 这有干和没干, 同
v*******e
发帖数: 1715
4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9-15修行记录

除非你连反观是什么都不知道。 反观的内容所指,就是心向。
只要你保持对自己状态的觉知,自己的状态,基本就是心向。
。。。这都是完全错误的话。
如果你觉得数数,你发现了自己没有数(觉知),就马上开始--着就是控制。怎么说
不知道?
心行,就是行,唯一不同时基于清晰的觉知的行。
而不是被业力让别人拉胳膊而引起的行,而自己浑浑噩噩。
心行,就是行,唯一不同时基于清晰的觉知的行。
没有觉知,所谓的行,是过去业力的流转。 无论是好还是不好的行 。
y***i
发帖数: 11639
4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9-15修行记录

向(
这些话我都不懂。
定不
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心行是注意力的方向。数数你可以强行数,不管干扰。注意力
的方向它自己乱跑,怎么能控制。
心行
方法
决定
v*******e
发帖数: 1715
4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9-15修行记录

要回答-- 这是心向。 要= 向
回答才是行。
回答的第一个字很可能是心行,回答的后一堆字,很可能是流转,是一个惯性,是
刚才决定行的业力继续,而不是当下的” 心行“
p*******r
发帖数: 4048
5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4/30 修行记录
确实不知道。这就是奇妙的地方。
心行要比心向明显很多,你不仔细观察绝对搞错。
当然思想更明显,但你打坐这么久,我觉得心行你估计能看见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