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 发帖数: 648 | 1 同性恋有几个基本问题。
一个是其存在本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如果我们任其大行其道,肆无忌惮的发展,违背
自然,结果就是正常的人类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是同性恋里基于生物原因的人数非常不可确定,很大一部分同性恋是基于环境的影响
。鼓励后天习得的同性恋,无移就是在鼓励更多正常的人类变异,变态。而如果社会纵
容甚至鼓励这种变异,变态,反映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上,各种媒体上以及各种社会规范
和人际交往上,整个社会就会退化,变得面目全非。人类就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惩
罚。
三是同性恋里各种变态性行为和淫乱之风非常盛行,从他们游行里各种妖魔鬼怪的装扮
就可以看出来。鼓励同性恋就是鼓励乱交,淫乱,人类也会因此受到惩罚。实际上,艾
滋病在他们群体中的横行已经是天谴的一部分了。
对于基于生物性原因的同性恋,我主张社会予以优待,象对待残疾人一样。配偶可以结
合并享受婚姻的一切合法保障,但是要另立名目,专语专用。
对于基于环境原因的同性恋,我主张社会以淫乱罪对他们进行打击,约束。
左派的问题是非要把两种同性恋和正常人类对等,享受正常人类的一切权利。是眼睛都
瞎了吧?同性恋是正常人类吗?同性恋和其他人类群体之所以...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2 引子
炎热的夏天午后,我和小伙伴们正在村前的河里洗澡,那时的河水还很清,那时的天还
很蓝。我们那里是偏僻的山村,农村的孩子家家都有好几个,远不比城里的金贵,还是
粗放式的散养。没有电视,没有电影,当然也没有作业。放假了,就是玩,自由自在的
玩,打架、洗澡、捉鱼、抓蛇、掏鸟窝,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疯狂和野性。最野的男孩子
,就是最受尊重的男孩子,而闯了祸,最多就是挨一顿打,而大部分时间父母是不会有
时间理会你,他们更看重的是地里的庄稼和今年的收成。 我就是当时村里最野的孩
子之一。那天,天气热的让人发狂,我们洗澡、捉鱼玩的正不亦乐乎时。远处传来一个
老妇人恶毒的咒骂,我们抬起头,是村里的一位长辈。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是一
个姓,张。我们的宗姓是外来的,也是小姓,但是辈份却是不乱的。这位老妇人就是村
里张家长房的一位老人,我们都喊她四婶。她平常就神神叨叨的,爱装神扮鬼的,是附
近乡村里有名的神婆。 她骂的是她的婆婆,论辈份我该喊她叫做三奶。三奶据说曾
经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嫁到张家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没有再嫁,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儿
子拉扯大,让后来儿子娶妻生子。谁知道随着老人年纪增加,渐渐...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3 第一卷第十三章 鳄蛟
“鳄蛟?” “蛟是中国古代的神兽,传说虺千年为蛟,蛟五百年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头上长角),千年为应龙(有翼)。”老猴子娓娓而谈:“蛟是一种动物,又称地隐
。《说文》中说: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即
蛟去。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是这样说”。 看看我有些哑口无言,老猴子
的声音更是提高了一些:“蛟生性淫,与龟淫则生龟蛟,与鳄淫则生鳄蛟,与鱼淫则生
虎蛟。”我懒的理会,是暗自好笑,现代生物知识告诉我们,凡是独立种的,在种与种
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这是物种为了保护独立而反映的一个表现。(亚种间的不算,亚
种没生殖隔离一说。)虽然现代研究证明,低等生物种属的隔离性相当差,当蛟与龟、
鳄甚至鱼相差太远,根本不可能杂交,就算杂交成功,由于染色体的不同,其后代也没
有繁殖能力。 但我没有反驳,这两天的所见所闻震惊了我,有些知识已经超越了我
的范畴。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科学研究上还有空缺和不足,决不能用神话传说来代替科
学的严谨和实证。我决不允许研究偏移科学的道路,走上玄学的道路。 我要找个机
会,我要耐心等待,一定要证明科学研究...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26819 | 4 人的自私本质
从经济思想史那方面看,「自私」成为一个基础假设是十九世纪末期、新古典(
Neoclassical)经济学兴起以后的事。在这个新的范畴内,数学的微积分被广泛地引用
,提出了「边际」(Marginalism)的分析,「极大化」(Maximization)与「极小化
」(Minimization)的概念就被广泛地接受了。人的行为以满足私欲为原则,就成了「
在局限条件下个人争取最大利益」——或争取最小费用——这个假设。简化地称之为「
自私」,是比较通俗的说法。
自新古典经济学以后,这学术渐趋科学化,行内的有道之士就将「自私」作为一个
客观的假设了。这样,人的本质究竟是否真的自私就变得无关重要。当然,今天还有不
少经济学者分不开价值观与科学的辨证,使感情与分析有了混淆,搞得一塌糊涂。另一
方面,以价值观或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分析连在一起,经济学也可以达到精湛之境,令
人拜服的。像史密斯(A. Smith)、李嘉图(D. Ricardo)、米尔(J. S. Mill)等古
典经济学高手的价值观很真朴,是足以令后人为之倾倒而仿效的。
是的,我们今天所用的科学式的「自私假设 |
|
p*****n 发帖数: 1415 | 5
刚开始通常会要求以呼吸法来练习专注(心一境性 制心一处) 离欲、恶不善法(五盖)
离生喜乐 得初禅专注
但同样的呼吸法 不同阶段要做的不一样
阿含中 佛陀说 呼吸法可贯穿四念处 满足七觉支 得三明(就是三种神通) |
|
p*******r 发帖数: 4048 | 6 前面太乱了。 我们重新开个话题谈:
1-- 首先,不修止禅,只修观禅, 能不能得四禅八定?
这在runsun转的文中是说不能。
10.止禅可入八种禅定(安止定),临终入定可生该定的禅天。
10 观禅可得近行定,临终入近行定可生较高的欲界天(kamavacarasugatibhavavisesa
)。
显然他是说观禅不能入八种安止定,不然就没必要这么对比了。
pattern举的例子就很好, 象那样的情况,到底能不能算心一境性,得四禅八定。你前
面的伏笔是不是可以拿出来了?
2-- 禅定(安止功夫)和慧定的区别
我认为四禅八定就是指禅定安止功夫,和慧定显然不一样。慧定我认为是指时时心能觉
知,所以不狂乱。
你似乎认为,功夫禅定和慧定都叫四禅八定,对吗?如果对,这两种四禅八定各有何相
同和不同?
3-- 慧解脱
慧解脱需不需要功夫上的四禅八定,需不需要慧定?你前面说不需要具足四禅八定,那
那些需要,那些不需要? |
|
c*******o 发帖数: 608 | 7 非常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曾经就从何时应该由止转观请教过三个南传系的禅师。其
中一位教安般念和vipasana法师建议是达到初禅时就可以观,然后证初果后,再修四禅
八定,这时候的定是八正道的正定,非外道的定。第二位教过我安般念和metta的说没
有固定的路线,一般经中说是达到初禅即可修观,但不同的论中提到需四禅可修定。第
三位是教过我安般念的法师没有具体说,但强调没有足够的定力是没法观的。我自己比
较倾向是有初禅定后修观比较稳妥。窃以为因为修止禅的所緣是固定的,而修观是从因
缘观着手,从因缘关系的变化去观,当定力教高的行者形成与所缘的一境性时,是没法
观这种变化的。这只是我听法后自己的理解,希望得到指正。 |
|
a**u 发帖数: 8107 | 8 ☆─────────────────────────────────────☆
runsun (runsun) 于 (Tue Dec 30 22:02:06 2008) 提到:
作者:明法法师
奢摩他(止禅samattha bhavana)
1.以完全安定(samahita)为为取向。
2.止禅寻(专注)、伺(继续专注)对象(所缘),所缘是概念法(世俗谛)。
3.修止禅得安止定可镇伏五盖。但离开禅定时无法伏住或拔除五盖或贪、瞋、痴。
4.修止禅之时段不可作思惟,因为起念头将离开禅定或所缘。
5.修止禅以杂念减少、禅相(nimitta,parikammobhaso)出现及其光色等,作为检查
进步的重要根据。(RUNSUN注:GYFM根据光色亮度判断一界到五界,典型的专注禅)
6.修止禅在近行定或安止定有五禅支,此中专注、喜、乐、轻安显著。
7.修止禅得以精进力加速得定。
8.止禅是一时只能有一个专注的目标,专注、再专注,结果是心一境性(与所缘或禅
相结合)。(RUNSUN注:这就是制心一处)
9.修止禅无法解脱,转修观禅才能解脱。(RUNSUN注:观禅只有佛法才有,外道无)
1 |
|
g**r 发帖数: 425 | 9 天台的修法,讲的是数、随、止、观、还、净,是由止入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
止观双运是定慧等持。
从你所说说的那个观入手的方法,大乘佛教里面当然有的。以这个方法入手的,我接触
过两位,一位是台湾的居士,永会法师就教他这个方法。观这个来来去去的念头。另外
我也接触过一位藏传佛教的上师,美国人,他也是这么教他的学生。所以这个不是南传
佛教才有的,北传、藏传都有。让人有个真正的“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空出没”
的体验。
而教从止入手的,当然更普遍。止法是对治法,所谓“散乱众生数息观”,止是用来对
治散乱的。而定,在佛教里是用来发慧的,所谓由定发慧。止,我的理解是比较初级的
定,所谓的“心一境性”,就是内道外道共通的欲界定。而在这个止的基础上起“观”
,容易观的起来。直接就从观念头入手,一点止的功夫都没有,能够不跑掉,是件很不
容易的事。有了一定止的基础,就是心念调伏了一些,观照也就可以更锐利;而不是说就
成木头了。
在我看,这些较禅宗的看话头,还是要粗糙一些的。
止、观都是方法。对于易散乱的众生,由止入手,是按部就班;由观入手,也是以毒攻
毒。而且人家修止法的,后面也不见得没观;修观法的, |
|
g**r 发帖数: 425 | 10
看“话尾”是止禅,话头也是止禅么?
我前面说“止”是初级的定,确实是有误的,我的意思是“心一境性”的止,是初级的
定,其实也是初级的定。 |
|
a**u 发帖数: 8107 | 11 ☆─────────────────────────────────────☆
runsun04 (runsun) 于 (Tue Jan 20 14:40:19 2009) 提到:
根据J前文关于观的相关回答,总结以下
1.当你在打坐的时候,你把观察觉知眼前出现的对象定义为观,眼前出现的东西可以是
当下现起的黑暗或者某种光,或者幻象。你并不取舍眼前的内容,而是有什么就看什么
,如果晚上关灯打坐,刚开始必然是黑暗。
这个观,并不是佛法的观(指毗婆舍那),准确来说,你的这个观是由“寻”和“伺”
两个"心所"组成,
寻,巴利文vitakka,它的意思是指心(名法)导向投向当下现起的目标,全面的撞击
目标(觉知)。
伺,巴利文vicara,它的意思是重复地省察目标。
一只鸟想要飞的时候,拍打了翅膀之后就能持续地在天空翱翔。拍打翅膀就是寻;在天
空中翱翔就是伺。又如敲钟,刚敲的那一下就是寻;余音仍然在缭绕就是伺。或者如一
只蜜蜂飞向一朵花朵采蜜,在冲向花朵的时候就是寻,在花朵上蹒跚驻留就是伺。
进入初禅的时候,寻和伺是两个极其明显的禅支特性,这五个禅支分别是寻,伺,喜,
乐和心一境性。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唉,那段经文说的是依止,是依靠,凭借的意思,不是止观的止。
那段经文大体意思是修行要心内求法,以自为师,以法为师,不外求,勤修四念处。
类似的一段翻译是“汝等當自為洲,汝等當自歸依,勿他歸依。當以法為洲,以法為歸
依。”
我大概提示你一下,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止禅的止,代表修安止定,修四禅八定,这
个不是必须要修的。
另外一个意思是不乱,是心一境性,而这个是必须的,修纯观的时候也照样有这种不乱
的定,只是和四禅八定性质不一样而已,是刹那定,或者有人也称为近行定。
你连那段意思非常明显的经文都弄错,而且至今都没说出止和观到底是什么?
希望你好好面对反省。
什么叫分别心,明辨是非也是分别心?没分别心就是正确错误不分,糊里糊涂,一切圆融? |
|
r****n 发帖数: 8253 | 13 「寻」是最初的发心,最初的发心是把心带向目标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伺」
是支持这发心,是心的力量,来保持向着目标。这也是精神力量,有点像能量;「喜」
是享受或感兴趣;「乐」是很愉快的感觉;「一境性」是一点,意思是心与目标合而为
一。这些精神因素表现在初禅中,扮演重要的部份。
==========================================
以上翻译的这段关于寻和伺的部分很有问题,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有点不知所云
寻是使得心导向目标,伺是持续的使心盯住目标。这两个都是心所,是伴随心而同时出
现的,它在初禅当中是两个明显的禅支,以鸟儿振翅飞翔来类比,寻就像要振翅的第一
个动作,而伺就是持续的振翅开始飞翔。
另外寻伺这两个东西是修观禅的时候必然有的,我们将心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必须要用
到这两个心所。
我们所说的观察,觉察,觉知,实际主要就是寻伺这两个心所在心识的带领下而起作用,
这部分的具体解释,属于阿毗达摩。
Kota
Tribune |
|
A****a 发帖数: 274 | 14 心,在佛教里面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词,佛教说心王,心识,心所,心一境性,制心
一处,妄心,真心,真如心,六识心,七识心,八识心,包括有人说什么心向,心行。
对心的正确理解是正见的重要基础,对心的误解是邪见的重要基础。如果学习佛法,非
常有必要了解佛经在各处说的心都是具体指什么,也有必要了解大小乘各自的心有什么
不同。
不明白佛法说的心具体是什么,性质是什么,实修当中就会出现严重的歧途。
所以我们根据我们各自的理解,探讨一下,佛法说的心到底指什么。
欢迎stoic加入,也欢迎其他人加入,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说我们自己代表
真理,代表佛法,但起码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阿毗达摩的遍一切心所有七个
(1) 触(2) 受(3) 想(4) 思(5) 一境性(6) 名命根(7) 作意
无论什么心识升起,一定有这个7个心所。
杂阿含经没有关于遍一切心所的说法吧?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这部经典当中详细是了四禅八定当中各个心所的状况,尽管没有心所这个词,但是已经
准确对应了阿毗达摩。
如果不了解心所是什么,看到以下经文会非常糊涂,因为佛陀说在四禅当中甚至无色界
定当中竟然还有想,受,思,作意这些东西。
而其实想,受,思,作意这些属于遍一切心所,意思是任何刹那升起的识(心)当中,
都伴随着这些心所。实修当中由于我们自己无法明显觉察到这些,则没必要去管他们,只是大概知道确实有这些东西就可以了。
===========================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
诸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如是言:
诸比丘!舍利弗是贤者,诸比丘!舍利弗是大慧者。诸比丘!舍利弗是广慧者。诸
比丘!舍利弗是疾慧者。诸比丘!舍利弗是速慧者。诸比丘!舍利弗是捷慧者。诸比丘
!舍利弗是决慧者。诸比丘!舍利弗半月以观不断之法观。其时,诸比丘!舍利弗不断
之法观有如是事。
诸比丘![谓]:
此舍利弗离诸爱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而于彼初禅为法之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 |
|
r******2 发帖数: 1021 | 18
你能分清楚喜和乐的区别吗?你知道喜禅支和乐禅支到底是什么吗?
而且初禅是要五禅支一起具备。
另外,初禅最关键的是,是只能有单一的“所缘”,是高度单一。
知道为什么没有光的禅相,是不可能入初禅吗?
在很初级的近行定阶段,就可以有所谓的喜了,甚至身体感觉都没了,呼吸都可以感觉
不到,但是离初禅还差远着呢。
你最好先去把什么是心一境性搞清楚。
如果你都还认为初禅当中能观察,还可以有念头,那说明你根本不懂禅定是什么。 |
|
r******2 发帖数: 1021 | 19
另外纯观禅主要就是欠缺禅相,定力不足,但是在核心原理上,也和止禅是有类似性的。
刹那定也有心一境性,也会有喜的禅支,但是和止禅禅定不同的是,刹那定的所缘在高
速变化,它的稳定性也没有止禅那么高。
在修观禅的时候,也会对心识,心所,所缘有比较直接的体验,要懂得明辨。
观禅修得好的人,也必然会明白止禅是怎么回事,它只是欠缺止禅的定力,或者不修止
禅而已。 |
|
r******2 发帖数: 1021 | 20
这个是错误的,丝毫没有说到禅定的关键点。而且此种观点误导性极强,一方面涉及到
严重的我见身见,一方面会导致某些人长时间无法禅定而认为自己没有兴趣,于是只能
干熬,所谓的熏心,从而修行打坐十年都没有任何禅定。十年没有,二十年也照样没有
,一辈子也难以有。因为本来就在不断制造阻挠禅定的因。
对所缘的兴趣,顶多是导致禅定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因,也可以是禅定导致的结果,而根
本不是禅定的关键点。
一个人对所缘没丝毫兴趣,哪怕是白骨,哪怕是大便,但照样可以借其进入很深的禅定。
非常显然的是,你错误的把平常所说的专注专心误当成了禅定,而对于佛法说的禅定,
实际根本不懂。
以上这个只是表示训练专注专心,根本就不是佛法说的禅定。
而且它也仅仅是兴趣导致的专注,还不是全部的专注类型,这是什么伟大发现吗?
“心会跑来跑去”这句话里面就可以包含着非常深的邪见,也就是我见。而你非常显然
的是有很深的我见。
面,
几乎没有一个是正确的,所谓的心,心向,心力这些东西都是错误的,心的兴趣更不是
进入禅定的关键。
禅定的关键是去除恶不善法,协调平衡五根,从而导致五禅支尤其心一境性的强烈突显
,导致心的平稳。
禅定,是心 |
|
r******3 发帖数: 586 | 21 还有制心一处本身这个目的就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心实际永远只在一处,即一次只面对一个目标,并和目标同生同灭。人的每个刹那
都有心一境性。
心并不是乱跑,因为前一个心和目标已经消失了,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乱跑,认为心乱
跑乱转是我见的体现,错误的把心或者某东西当成一个恒常观察者的主体。
心的问题在于在刹那升起的时候,会伴随一些“杂质”(不善心所),而禅定就是通过
一些方法,将这些不良杂质去掉,获得更加锐利的观察能力和观察环境。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如何是谤佛???
色身,是色蕴
而佛陀的思想,意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如果没有这四蕴,那就是变成一个死
的躯壳,不能思考,行动。。。
解脱确实是心的解脱,但这里是说不再有贪嗔痴,准确的说,不再有贪嗔痴慢疑等恶心
所。
但是还有识,还有心一境性,还有慧心所,思心所,受心所等。这都是五蕴。
当无余涅槃后,所有的心识和心所将全部灭尽不起。 |
|
l*t 发帖数: 1695 | 23 见到,应该放下,把放下也放下,观其自在。
想看见就又是在攀缘。
见到和没见到,本无二别,光本来就在那里,所谓见到的喜和好奇,都是你的心在攀缘啊
天气阴沉的时候,人往往心情低沉,其实太阳还是在云外,只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又
受到习气的影响,感觉不好。
太阳出来了,就欣喜。
其实本无欣喜,也无欣喜,境由心生而已。
观其自在,不执著有,也不执著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
f*******8 发帖数: 3612 | 24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云何正见。世尊告曰。
所谓
1)现观前方便慧。
2)正现观慧。及与
3)现观后所得慧。超越所知方便圣教诸邪解行。复言世尊。
云何正思。世尊告曰。
谓于三宝已得证净。为所依止。于彼功德随念思惟。超越归依外道师
等。复言世尊。
云何正语。世尊告曰。
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四语业能正远离。超越一
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
云何正业。世尊告曰。
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三身业能正远离。超越一
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
云何正命。世尊告曰。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邪
命趣身语二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
云何正勤。世尊告曰。于上解脱欲乐为依。发勤精进远离障碍。圆满
对治。复言世尊。
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
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修道加行。复言世尊。
云何正定。世尊告曰。谓由如是七种定具。资助莹饰心一境性。乃至
能作如是七支胜进依止。及与引发殊胜功德。作所依止。复言世尊。 |
|
f*******8 发帖数: 3612 | 25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云何正见。世尊告曰。
所谓
1)现观前方便慧。
2)正现观慧。及与
3)现观后所得慧。超越所知方便圣教诸邪解行。复言世尊。
云何正思。世尊告曰。
谓于三宝已得证净。为所依止。于彼功德随念思惟。超越归依外道师
等。复言世尊。
云何正语。世尊告曰。
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四语业能正远离。超越一
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
云何正业。世尊告曰。
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三身业能正远离。超越一
切诸险恶趣。复言世尊。
云何正命。世尊告曰。谓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邪
命趣身语二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
云何正勤。世尊告曰。于上解脱欲乐为依。发勤精进远离障碍。圆满
对治。复言世尊。
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
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修道加行。复言世尊。
云何正定。世尊告曰。谓由如是七种定具。资助莹饰心一境性。乃至
能作如是七支胜进依止。及与引发殊胜功德。作所依止。复言世尊。 |
|
|
a**u 发帖数: 8107 | 27 ☆─────────────────────────────────────☆
runsun02 (runsun) 于 (Sat Dec 12 15:57:41 2009, 北京) 提到:
DHITI
经常有人,甚至是某些佛教徒,经常指责隐居在雨林、山洞、闭关房中的佛教隐修者。
他们指责这些佛教的退隐修行者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些社会财富?
应该正确回答这些朋友的是说:这些隐退的佛教修行者,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一种精
神理想和精神的超脱,并以此清凉来平衡世俗的物欲.他们所创造的是更可贵的精神财富
。
一般社会上的人不管如果夸耀自己为社会创造什么,但许多其实是为自己的欲望而创造
了什么。其实是为自己的世间名誉、财产增加些什么而已。
例如佛陀,如果他当时没有隐退而修行以获得觉悟的话,世间历史上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有作为的国王。
而如现代的玛哈希尊者,他如果没有退隐修行成为一位阿罗汉,世间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才子。
如果孙伦尊者没有去隐退,世间则可能仅仅是多了一个农夫。
但他们以隐退和精神实践获得心灵的净化,虽然他们没有制造物质的财富,但他们为人
类社会创造了更伟大的精神...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8 ☆─────────────────────────────────────☆
SeeU (See you) 于 (Thu Aug 5 00:28:26 2010, 美东) 提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节录)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楞严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
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
(1)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
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
一切经所无。
(2)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大正19·122c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
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
定解。《首楞 严经义海》云∶「!6樠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
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
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璇《义疏》卷四之二云(
大正39·886a)∶「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念佛
杂阿含931经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
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瞠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
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
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嶮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流水,乃至
涅盘。
《清净道论》(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等)
「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为阿罗汉」 ... 乃至「依此等理由为世尊」,(瑜伽者
)像这样的随念佛陀之德,此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瞠所缠之心,及无被痴所缠之
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
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
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
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
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0 有分心→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有分心
这是定心(色界善心或无色界善心)生起的心路过程。
心生起时有相应心所同时生起。过去善业可以使定心相应心所强而有力,如正念、一境性等,定心不相应的心所减弱或不生起,如(对五欲寻思的)散乱。参考摄论表解会对心、心所的组合比较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持戒帮助正定。持戒有减弱不善心所,增长善心所的作用,修定时善心所才容易生起,障碍很少。相反的,不善行会使不善心所强,怎么修都不能入定,因为没有相应的善心所,定心不会生起。有定轻安经验的人,如果观察,也会发现哪些心所会破坏轻安,而想远离引起这些(不善)心所的事。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UW-Madison fMRI 己经证明禅定的脑波与常人不同,不同禅定的脑波也不同,还没有到
可以分辨这些不同是否对应佛经不同禅定的描述。
近分定是论师的名词,经只说初禅到四禅的根本定。初禅心五个特性明显∶寻、伺、喜
、乐、一境性,见<清净道论>或<瑜伽师地论>引经解释。
禅定的外相,是能一坐几小时不动不难受,其实很舒服;身心轻安,使得走路时看起来
身体很轻,很安定。见过一些有禅定的人,你就明白这是具体的,只是不容易用文字描
述清楚就是。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大致同意。
「入定,但是仍然属于主客对立的认识方式,还没有到能所双亡的“境界”。」说得不
精确。
禅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心跟对象结合成一体,例如以出入息为对象到达初禅,就
会直觉心就是呼吸,而不是觉得心与呼吸是两件事。这是定力使心自然持续的停留在对
象上产生的结果。所以根本定被译为absorption, 也是表达没有心境对立。
现观智慧的特性,是观察对象的生灭,而超越。这个超越世间的涅盘,原始佛法并不以
能所双亡来形容,而以空、无相、无愿来显示。唯识以「能缘所缘平等」形容,算是能
所双亡。如来藏系也以能所双亡来形容。
禅定的没有心境对立,可能被误认为能所双亡。佛陀以四圣谛、缘起说现观,是更精确
的! |
|
w*********r 发帖数: 2192 | 33 〔第二阶段 ──慈心禅那〕
当能感到身体放松、稳定、舒服,且心中充满慈悲,就选择一个所缘来发展稳定的相与
稳定的作意。
◎以同性且活着的人为所缘
专注于一个所缘来修慈心定,必须先选择一个人。要选和自己同性别而活着的人,并且
是让你尊敬的人物,如我们的师父,有功德的人等。要了解慈心观的染是淫欲,而培养
禅定需要很长的观的时间,对于异性所缘容易起染心。众生习惯在淫欲,不习惯在法欲
,所以一定要选择同性者。还有,要选择活着的人,不要选择死去的人,对死人修观,
我们不能入定。我们的目标是以一个稳定的所缘,培育定力,进入慈心禅那。选择已死
的人,无法入定,这是心的奥秘。
◎调影像明显并以四愿祝福
当我们感到很深很彻底的内乐、轻安时,就开始注意所缘。先观自己的脸,面带微笑、
放松,眼睛、额头、口、舌头、头、颈放松、下巴向内缩一点,这样可以更放松,自然
保持脊椎直。静坐时,记得有时候要检查下巴有没有垮下来,造成脊椎瓦解而不挺直。
我们先感到自己的脸部放松、微笑,然后观尊敬的人也是一样地微笑、放松。不用观所
缘的全身,只观肩膀以上部分。如果他的影像不明显,我们可以看照片,闭眼睛时,影
像就会愈来愈清楚...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4 这是对修止不了解产生的问题,不需要修观。
禅悦是由专注呼吸的定力而来,注意力转移到禅悦导致定力减弱,这是一个提醒,让注意力回到呼吸,随著定力增长,禅悦又会出现。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完全专注对象,而不是专注禅悦。
你可以觉知禅悦,鼓励精进力,但专注要在呼吸上。 |
|
b**d 发帖数: 7644 | 35 俺的情况比这个要糟糕。俺不需要打坐,就是平时一开始觉知呼吸,甚至开始觉知任何
一个东东,就有很强的禅悦啦。是不是定修得过头啦?
注意力回到呼吸,随著定力增长,禅悦又会出现。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完全专注对象
,而不是专注禅悦。 |
|
S**U 发帖数: 7025 | 36 印度论师依语源(word derivation)解释。
清净道论说明「禅那」(jhana)一字的语源。
jhāna 「禅」─因为「思惟所缘」或「烧尽其敌对的(五盖)」故为「禅」
「思惟所缘故」(arammanupanijjhanato)->jhanato,
「敌对者烧尽故」(paccanikajha-panato)->jhanapanato
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
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俱舍论是指阿含经的<三摩地经>∶有定的人能如实知见,所谓
依定修观。
南传《法句经》(第372 偈)∶
372. Natthi jhAnaM apaJJassa, paJJA natthi ajhAyato‚ yamhi jhAnaJca
paJJA ca, sa ve nibbAnasantike.
372. 无慧者无禅,无禅者无慧;禅慧具足者,彼实近涅盘。
觉音《法句经注》∶
natthi jhAnanti jhAnuppAdikAya vAyAmapaJJAya apaJJassa jhAnaM nAma natthi.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杂阿含78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
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45相应8经/解析经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八支圣道,并解析它,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八支圣道呢?即∶正见……(中略)正定。
而,比丘们!什么是正见?比丘们!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向苦灭道迹之智,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见。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784.htm
南北传的对应经,为什么正见有不同的内容呢?
因为北传此经说的是世间正见,南传说的是出世间正见-四圣谛。试以阿含经来解释阿含经∶
ht...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8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学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
佛法。在开放的环境中,并不是意谓著要舍弃佛
教的旧传统,而是要去思考如何运用传统的方
法,朝向崭新的历程并与现代生活结合。
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研讨《转法轮
经》,我主要依南传佛教的理论来解释,因为
大家是在北传大乘佛教的系统里修学,所以我会
以个人对北传经论的了解,作一些比较性的介
绍。我们不是做学术性的探讨、研究,是希望对
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因为要吸取传统的经验,我
们就从远一点谈起。佛涅盘后,弟子们在佛法流
传的过程中,因为经、律的偏重及其它一些因
素,从一味的佛教分裂为二部,后来又一再分裂
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派,传至中国则演变为八宗
或十宗。部派中以一切有部(SabbattivAda)4
的影响最大。在萨迦(Sakya)时代,有部被称
为「国王的哲学」,因为当时的国王是以有部的
教义来弘扬佛法。有部的发展是以当时的印度西
北部──楗陀罗、迦湿弥罗(KarsmIra)为基
础,经由中亚,传至中国。而另一方面公元前一
世纪后大乘佛教渐渐兴起,向四方传播,也传来
中国。
当大、小乘佛教相继传至中国,随著时代演
变,小乘佛教教义在当时的背景...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9 有因有缘:
向解悟请教四个问题:
一:第四禅,舍念清净,心一境性,请问此时是否有贪?若无,第四禅=涅槃?
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句怎么解呢?受、想、行、识非生
灭法?非应生灭灭已?
三:证涅槃必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触灭则受灭,问
题来了,无触了,受还没灭吗?
四:以色受想行识中的 “受 ” 举例:您所说离贪爱即能涅槃,不必灭诸受,那您看
一下这段对话,怎么解释
【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 他:“可
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 舍利弗的答案具
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 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请问:涅槃中有受吗?受不灭吗 |
|
f********4 发帖数: 253 | 40
观察,确切的说是vipassana,的确是万能药,而且还是唯一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问题
的药……那些来的快的只是表面上暂时解决而已,尤其是解决导致情绪痛苦的问题,即
便解决了目前这个,但因为这缘生缘灭的世界永远不会因我们的愿望而改变,总会有其
他的问题继续产生困扰的,从没听说有一个人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大概也不
需要佛法了……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另外我个人可以说没有修止禅的经验……不过文章倒是看过一些。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
黄卡,以前想靠这个开发照相记忆,现在想来跟修止禅很接近,不过因为太懒了没多少
进展就放弃了……只要盯着那张图看的话过一段就会产生残影,闭眼专注这个残影等它
消失后继续这个过程。似乎持续练习的话不再需要看黄卡眼前也能显现出它的样子,想
开发照相记忆的就练习操纵变换这个影像,想修止禅的我认为专注这个影像就行了。通
过不断的寻伺某个目标去除五盖引起喜乐,进而强大的一境性得以建立,止禅应该基本
就是这个原理。
另外止禅的修习好像比通过观禅证涅槃都困难……
runsun的文章里提到过
=================
道澄尊者说,在缅甸...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经典确实没有真心就是行蕴的原话,连真心这个词都没有。不过我们却可以根据经典的
教义来分析你说的真心,或者我说的真心(真心要解脱的真心,一种决定)到底是什么。
在经藏当中,佛陀说,法只有有为法和无为法。
无为法,就是涅槃,而有为法,就是五蕴。
根据这个来分析,真心是涅槃吗?显然不是,涅槃是非生灭的,是没有名色的,是寂静
,是永乐,如果真心是涅槃,那么一个无明的人只要有了真心,就是涅槃了,就哪怕是
真心要杀人,它也是涅槃,这不荒唐吗,稍微对经典说的涅槃有点了解,就不可能认为
真心是涅槃。
所以真心显然是五蕴了,因为既然不是涅槃,剩下的就只有五蕴。
那么它是色蕴吗?不,色蕴是物质,真心不是物质。
它是识蕴吗,不,识蕴是识别了知,真心不是识别了知。
它是想蕴吗,不,想蕴是记录和回忆,真心不是记录和回忆
它是受蕴吗,不,受蕴是感受,真心不是感受。
然后剩下的只有行蕴了,也是最大的一类。包含几十个心所。
根据以上推论,真心必定是行蕴,那么它是哪个心所呢,我们根据对行蕴包含的心所的
分析,可以知道比如其中的作意心所,是一种“决定”,而真心很类似一个决定,强烈
的决定,当然,真心并非简简单单就是作意...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557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dreamfIy (不折腾),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转载】禅定的实验报告 by venusfire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3 20:16:40 2012, 美东)
有一天,我把禅定搞清楚了。写的
=======================
这个过程说来也很简单. 禅定是心的兴趣,这个是对的 。
这个兴趣如何发挥作用,让人进入禅定呢?这就是细节。是这个兴趣直接
如杆子和影子的关系那样,对应成禅定相的?还是如何???
下面是实验报告。
如下图, 纵坐标是时间,从上往下。
X表示心,所在的地方,标上x
第一行横左标内容:
0:各类杂事, 1: 你要做的这个事 右数字:专注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0 0 0 0 1 0 0 0 0 1.0
x ...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43 刚去检索了一下,阿含当中的“忧喜”,对应的南传经文,全部翻译成“喜”,没有“
忧”。
五禅支是寻,伺,喜,乐,一境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