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史籍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o
发帖数: 4614
1
汉民胡化的例子也不是没有,那时候在草原上生活, 最适合的还是草原民族那套模式
。 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迁徙, 税就没法收, 派遣官员,驿站和军队都是要花钱的。 暹
罗明朝的时候要归附, 结果算下来太亏就不要了。

也没有统一的概念,即使成吉思汗后蒙古的统一也是以黄金家族为核心而不是中华这样
的文化上的统一,这些蛮族没有中华那样的凝聚力。华夏人变成牧民,并不是简单象蛮
族那样逐水草而居住,而是依托先进生产技术,半定居半游牧。这些人讲汉语用汉字,
子弟可以上学,接受大一统中华文明教育。这些人生活习惯类似蛮族,不需要大规模从
内地转运粮草,羊马食草人食肉,胡服骑射。中华自从秦始皇一统华夏后同意的思想就
根深蒂固。
一次南下侵犯,例子太多,东胡林胡被赵国灭亡后匈奴占据,匈奴被灭后柔然、突厥、
蒙古相继,中央王朝从来没有尝试制造“草原华夏族”,用中原牧民去填充广袤的北方
。甚至可以封汉族王到北方草原。
。可惜几千年从未有过大规模尝试,史籍从未有过尝试的记载,中原长期处于蛮族的威
胁之下。
o**n
发帖数: 1249
2
历史上被封到边疆的王大部分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有几个愿意去生活那么艰难的地
方,在中原生活多舒服阿。被贬的王也千方百计地想回来,八王之乱不就是司马诸王走
马灯似的打回京师夺权,何况他们的封地还都不错。即使现在各种交通通讯这么发达了
,大学生不还是不一样愿意去疆藏之类的地方。

也没有统一的概念,即使成吉思汗后蒙古的统一也是以黄金家族为核心而不是中华这样
的文化上的统一,这些蛮族没有中华那样的凝聚力。华夏人变成牧民,并不是简单象蛮
族那样逐水草而居住,而是
一次南下侵犯,例子太多,东胡林胡被赵国灭亡后匈奴占据,匈奴被灭后柔然、突厥、
蒙古相继,中央王朝从来没有尝试制造“草原华夏族”,用中原牧民去填充广袤的北方
。甚至可以封汉族王到北方
。可惜几千年从未有过大规模尝试,史籍从未有过尝试的记载,中原长期处于蛮族的威
胁之下。
e********3
发帖数: 18578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来鲜卑确实皮肤比较白
鲜卑是很多民族混合的结果,其实更准确的说是蒙古草原上鲜卑化的游牧部落的统称。蒙古草原延绵千里,西边接壤西域,有很多黄白混血的部落很稀奇吗?而且当年鲜卑南下,一起南下的丁零就是现在维族的祖先,难道不是黄白混血?
而鬼方就是丁零的祖先,有学者考证是从中亚游荡过来的游牧民族。高车六部/九姓是黄白混血,因为高车大轮是中亚地区的发明,这些部落是从中亚黄白混居的地方迁徙而来,部落内部黄白混血不很正常嘛?
我只是探讨一个学术问题,我又没有说我有白人血统,你一上来就上纲上线不是心理自卑导致偏激敏感是什么?
下面是关于鬼方的考证:
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
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
。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
远方逃走或迁走。史载,居匈奴北和康居北。本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
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春
秋时,称这部分人作赤狄。其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丁零,《山海经》作
钉灵,《史记... 阅读全帖
J*******l
发帖数: 133
4
中国的历史,就是文明不断被摧毁与重建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经过一番楚
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两汉一共长达400多年,如此长时间的稳定的统一王朝
,为中国人(或华夏人、汉人)这个群体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于是,汉民族以及相对统
一的汉语形成。
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周秦时,这种主导
语言叫做“雅言”。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西汉的首都在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一带,所以西汉通语应该是继承自周秦雅言的关中话。到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
,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魏晋继承东汉则不用多言。
西晋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晋室内乱之时攻陷洛阳,史称“永嘉之乱”或“五胡乱华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更越
过长江。这些侨民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
。这些中原士族同时也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产生交融。而此时
的中国北方则是一片种族混乱屠杀的状况直至最终形成汉胡混血政权。中国就这样一分
为二,形成了长达近3... 阅读全帖
A****0
发帖数: 12393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贴---山海经是世界地图
山海经其实是世界地图
在上古时,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世界大同,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称部落。每个
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专司天文,有专司地理,有的专司农耕,彼此之间没有
歧视,皇族的部落之间的转换我们后人称为“禅让”。所谓黄帝活了几百岁不过是黄帝
的氏族掌握皇权几百年而已,并不但指那个人,一旦分清了这个道理,你再看看是不是
上古的脉络开始分清了。
《圣经》中记载,上古的人类为了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观“通天塔”,但通天
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于是参加建造的各个氏族之间相互埋怨,诋毁,
互不信任,不欢而散,氏族之间的隔阂造成互相之间的不向往来,语音便产生了变异,
渐渐的连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记录的符号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了。
而在中央帝国,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将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信
使,信使再口头转告臣民以及下属的氏族,而那些地处遥远的氏族将听到的口头旨意以
简单的十多个语音符号记录下来,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来。
轩辕皇帝的封地在轩辕之丘,也就是现今的欧洲的匈牙利,公元前3633年,黄帝的氏族
在涿鹿击败了炎帝的氏族,夺得了中央帝国的皇权。公元前36... 阅读全帖
o**4
发帖数: 35028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兵滥杀无辜百姓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顺我者昌,逆我
者亡”这句话对他们不完全适用,因为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
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
婢。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屠戮汉民,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在许多方
志中有明确记载,连经历了文字狱闹得最厉害的乾隆时期的御用文人纪 也在《阅微草堂
笔记》里透露了他一家在清军屠刀下的遭遇①。多尔衮进关之初,为了取得汉族官绅的支
持曾经一度有所收敛。从顺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开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
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因为有专书记载为人们所
熟知。此外像1649年(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
总兵姜 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
莠一概屠杀;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
中屡见不鲜,充分暴露了满洲贵族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顺治六年正月,多尔衮道
貌岸然地说:“君,父也;民,子也...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陈寅恪:论韩愈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208286045/
陈寅恪:论韩愈
2012-04-05 01:33:42
论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
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
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
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
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
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 阅读全帖
l********1
发帖数: 486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angzhi01 (良知01),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西沙往事24——浪迹西沙的皇帝宋端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22 09:34:11 2012, 美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国家。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当时航海已使用指
南针判断方位,还描述了渔民利用季风横渡南海,穿越西沙和南沙海域的情况。宋代承
袭唐代行政建置。北宋曾公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前后所撰专载军事制度和国防
大事的《武经总要》一书,记有北宋初期“广南东路……置巡海水师营垒,……(巡视
)至屯门山二百里,……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西沙永乐群岛)”
。北宋对南海及南海诸岛已行使管辖权。据《舆地纪胜》(宋·王象之撰)及《琼州府
志》、《崖州志》等史籍,宋代(10世纪末至13世纪末)西沙、中沙、南沙3群岛属琼
州府辖区,当时南海称“琼洋”、“大州洋”。南宋《琼管志》载:“万州有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可知至迟自南宋始,南海诸岛归万州(也称万安州)管辖。《宋史·瀛
国公本纪》和《宋史纪事本末... 阅读全帖
f*******5
发帖数: 1815
9
毛泽东说,学历史,主要是学近代史。他对太平天国和太平天国领袖群,有许多精辟的
论述和谈话。
1851年爆发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长达14年(他的余部则坚持活动
了21年),蔓延当时关内18个省。太平军狠狠打击了清王朝和帮助清王朝的英法在华殖
民势力,为中华史册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毛泽东很熟悉太平天国,他是把太平天国放在伟大的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天平秤上,
作为我们革命事业的前驱者来论述的。
早在1945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演说中指出:“我们
今天的公祭可以一直上溯到1841年平英团那些英雄们,也祭奠他们。平英团的反英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都是英勇的斗争。太平天国有几十万军队、成百万的农民,打了13年
,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时候,一个也不投降,统统放起火烧死了,太平天国就这样
结束的。他们失败了,但他们是不屈服的失败,什么人要想屈服他们,那是不行的。”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第435—436页)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几年后即1949年共和国成立时,为北京天安门广场所树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碑文的主体内容。
应该说,太平天国的...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有趣,关于夏商周的讨论
接着抄一段:
关于西周编造了夏朝的谎言,最早见于《尚书》一书中的“周书·泰誓”篇第二。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据考证,其中周书之前的“虞书”、“夏书”和“
商书”都是后人伪造的,伪造的年代从春秋战国到东晋时期。但“周书”大部分是真实
的原始文件。从《尚书》的记载看,在“泰誓”之前的周书中,均没有夏朝的记载,包
括泰誓第一,也没有夏朝的记载,到了泰誓第二,忽然就有了。原话是“有夏桀弗克若
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夏朝的话,意思是
“昔日夏桀不能顺天,流毒于属国万民,上天因而助汤革除了夏命。”这是周武王讨伐
商纣王的宣言。从这一篇宣言开始,之后《尚书》许多篇就有了成汤灭夏的说法了。
j****c
发帖数: 19908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司马迁能看懂甲骨文吗?
“方法”“方子”这些词里的方是什么意思?
据传,从三皇五帝时期,上古帝王们把自己治国的办法和心得记录在方形的木板或者石
板上,所以办法又叫方法、方子。这些“方子”一直传到周朝,后来周王室发生内乱,
王子朝带着这些典籍投奔了楚国,一把火都烧了。老子任周王室的史官,应该是见过这
些史籍的,所以老子写的东西文法和用字都很古老,是黄帝时期的语言。
c******n
发帖数: 16403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最真日本史-水户黄门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Diego 讨论区 】
发信人: crazyman (荒神), 信区: SanDiego
标 题: 最真日本史-水户黄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11 03:37:51 2012, 美东)
一切都是为了科学
(挖坟行动00001号)
享保五年(1720)十月二十九日,水户藩向德川幕府献上了240卷《大日本史》,该书的
作者是当时水户藩的藩主,德川光圀,在日本,他还有一个名号,叫水户黄门。
这人在中国没啥知名度,除了知道他收留过明朝遗臣朱舜水之外,很少有人再知道他别
的事迹了,但是在日本,这家伙属于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就算是不知道丰臣秀吉也不会
有人不知道他水户黄门,当然,这主要得归功于一部拍摄于多年前的同名电视剧。
这部叫做《水户黄门》的电视片,主要讲的是水户藩的大人德川光圀带着随从阿介和阿
格微服出访四处巡游,并以天下副将军的身份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成为了当年老百姓
心目中的青天和英雄。
这片子一播就是四五十年,重播重拍了好几次,可不管怎么重拍,这剧情基本上都不带
变的,往往都有固定模式,就是水户黄门一帮子人或走在乡间或穿梭于街头,接...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13
找干货真的比你在这里很high的喷要费事儿啊,最后特别给你一次免费试用,下一回就
要subscribe membership喽。
C. Suetonius Tranquillus, “De vita Caesarum”,Aug. 100
拉丁文: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L/Roman/Texts/Suetonius/12C
"Obiit in cubiculo eodem, quo pater Octavius, p282duobus Sextis, Pompeio et
Appuleio,94 cons. XIIII. Kal. Septemb. hora diei nona, septuagesimo et sexto
aetatis anno, diebus V et XXX minus. "
英文: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Texts/Suetonius/12C
"He died in the same room as his father Octavius, in...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899
14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zhengheyantao/content-4/d
兰芳共和国:南洋华人独立求存的历史缩影
2010年07月02日 14:46先锋国家历史【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本文摘自《国家历史》2009年第6期 作者:黄艾禾 原题:《兰芳漂在南洋的华人之“
国”》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
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7年,中国的乾隆42年。罗芳伯站在西婆罗州(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
东万律的“兰芳大总制”府邸前,接受弟兄们的朝贺。离开祖国已是第六年,脚下这块
土地,距离他的故乡广东嘉应府(今梅州市)有三千公里之遥,但这里的一切礼仪规制
都是地道的中国产:
府邸大门口,悬挂有中文的“兰芳大总制”的牌匾,代表“兰芳”的黄色长方形旗帜和
代表“太哥”的黄色三角形旗帜及代表副手们的其它各种颜色三角旗帜,在风中猎猎飘
扬。在“太哥”罗芳伯的旗帜中间,写着一个“帅”字。大堂里,悬有一副金匾,“雄...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8922
15
小越的书成书是何时?从那时起回溯1000多年的可信度如何?尤其是它独立写的,不见
于中国史籍的东西有其他证据(比如考古)吗?
之说以要让他拿出独立写的东西,主要是防备他们根据中国古书来写,以此取得可信度
后再往前瞎编。
如果他们那东西是独立写的,成书年代以前1000多年的历史都有可信度的话,再往前推
应该有可信度,至少部分有可信度。
w***u
发帖数: 17713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壮泰走廊
这个壮泰走廊就在现在中越边境上,左江文山红河和越北这一代,和中越老泰边界的形
成关系不小,可惜我手头也没啥书,抄不出啥名堂来,更给不出个准日子来,也和很多
广被接受的观点不太相符,朝代政府和民族有时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越人在春秋及之前,占据的地方不小,从会稽到交趾,都是他们的生息的地方。文化特
点和北方的也不太一样,被发文身,干栏铜鼓。那时黄帝一族地方其实不大,周边什么
族裔都有,比如山东邹平的丁公龙山文化陶器上的文字就可能是古彝文的先驱。於越靠
北,和中原文化接触交流比较多和早,不过越人歌时代那时越人起码还是说古台语的。
说起这个越人歌,还是比较罕见的用汉语语音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同性恋们比较
喜欢的诗篇了吧。楚灭吴越以后,当地语言就接受了古楚语,现在的吴方言也就是古楚
语的后代,当然还有少许古越语的留存。当然楚语还有另一个后代:湘语,这两兄弟到
现在还蛮像的,保留古全浊,或至少是不送气。我觉得楚灭吴越是文化上的同化,不见
得造成了驱赶人口或者种族灭绝。举个例子,复旦人类学中心那几个发论文的家伙,金
力浙江人,查出自己是越人血统,上海本地人李辉更是带有傣族水族比较独特的M119突... 阅读全帖
m*****g
发帖数: 12253
17
朋友推荐的好文:

《本草纲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其毕生精力广泛调查、搜集、
总结、研究而成的医药学巨著。它不仅对我国十六世纪以前的中医理论,用药经验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升华,而且从医药学的研究出发,收录了我国南北各地当时已有的,几乎
是全部栽培和野生的蔬菜,分别叙述了其产地、植物形态、园艺以及特征、药用价值,
为我们研究蔬菜的繁衍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本文仅就《本草纲目》中蔬菜种类
资源的发生发展,部分蔬菜的进化与演变等作初步探讨,以供研究参考。
一、《本草纲目》是一部蔬菜历史大典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十
分重视蔬菜的栽培选育:公元前我国蔬菜的种类,散见于一些史籍或资料,归纳约有如
下近四十种,属叶菜类的有:菘(小白菜)、葵菜(冬寒菜)、蔓菁、鱼腥草、苋菜、
芸蒿、荠菜、薇(野豌豆)、马兰、蓼、芥、紫苏、蒠菜等;属根茎菜类的有萝卜、苦
苣、莴苣(簇苣)、蘘荷、薤、芦笋、笋(冬笋古称作竹胎、春笋称作笞);属水生菜
类的有菱、芡(鸡头)、莲藕、慈菇、菱白、莼菜等;属香辛酌料类的有芹菜(古称菦
、楚葵。《说文解字... 阅读全帖
R*I
发帖数: 1840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史修得怎么样了
2002年的时候可是说十年修史啊,怎么连个声音也没了?
不过公平地说,估计土共也是被资料淹没了,清代留下来的史籍太多,光是雍正的朱批
就够看的了
n*******w
发帖数: 6708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东林党人的舌头与骨头
大明朝之亡,除了惯常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之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亡于一
个字,便是那个正人君子的“正”字。
自明成祖作序颁布理学之《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起,大明朝开始
“家孔孟而户程朱”,“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到明中叶和明季,
一群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断地推波助澜,几乎完全屏弃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内圣外王
”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体用不分,纯以道德文章为唯一衡量标准,只重节操不重才干,
造就了一大批只会与“异己”分子划清界限、天天猛搞批评与自我批评,余则一窍不通
的道德宪兵,以至大明江山之状况江河日下。
崇祯帝缢死煤山,未始不是因了这个“正”字。
在明清之季的党争中,东林党人就一直孜孜于这个“正”字,并以为这是天下之本。
话是没错。
可惜的是,这“正”也得看怎么个“正”法,譬如素有清名的东林一脉,就未必个个身
上干净有骨气;而阉党中人、贪官污吏,却又未必一定无气节。这个“正”字如何用法
,如何解法,实在很是耐人寻味。
好比东林魁首钱谦益、黄宗羲,还有历来臭名昭著的弘光朝“奸臣”马士英、阮大铖,
乃至著名的南明死节忠臣史可法等人的事迹,就都有着极强烈的...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20
在渭河流域的华夏人,其中一部分出潼关东行和南下,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先期到达的
沿海支,史书上所谓东夷部族)和苗瑶文化(早期分流的内陆分支,史书上所谓的苗蛮部
族)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文化与中原
文化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这个分化的结果。但是,这种差异仍然在彼此可以
相通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尽管中原人时常嘲笑一下齐人的散漫和疲塌,如齐人之福,楚
人的倔强和冥顽,如刻舟求剑。
此前,语言学界认为吴越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经过DNA比
对,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吴人是东进的苗瑶人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越
人则是百越系的北支,双方居住活动地域交叉而已。“卧薪尝胆” 的故事就是这种世
代冤仇累计起来的一个总的爆发。
中国南部长江流域的百越因为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汉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不同于
先期分化出去的齐楚文化后来又被秦始皇统一回了汉文化圈,因此始终处于被汉民族驱
逐排挤的境地,逐渐向南或者偏远的山区退却。史籍记载,三国时期的吴国,立国之初
还忙于和境内的山越人作战。但是,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对于中国整体文明发展的贡献...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5277
21
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
荣新江
中国学术,2004.04
[关键词] 伊朗文化 回族与波斯文化
一、引言
在他们为《唐朝的概观》(Perspectives on the Tang)一书所写的引言中,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和芮沃寿(Authur F.Wright)曾经总结了唐朝为什么具有如此
巨大的生命力:一是它的折中主义(eclecticism),即把前此四百年混乱的历史中的各
种文化统一起来;二是它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即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
容并蓄。虽然两位作者首先谈到唐朝极富国际号召力的特性,如周边民族对唐文化因子
的吸收,整个亚洲不同类型的人纷纷入华,而长安更是一个大帝国的盛大国际都会,但
他们认为要理解唐代文明的国际特性时,更主要的是要从它自身过去的历史遗产中去寻
找。因此,我们在这本概观唐朝的论文集中,主要读到的是一组有关唐代政治、制度、
思想、宗教和文学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而没有特别涉及到唐朝与外部世界的关联问题。
这和西方中古历史研究的总体走向是相一致的,因为史料的贫乏和缺少像伯希和(P.
Pelliot)那样兼通多...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5277
22
[导读]张骞之后又过了7个世纪,中国人再次到达亚洲西境,并第一次留下平实可靠的
记载。他笔下的《经行记》,不仅有栩栩如生的阿拉伯世界,更有那个国跨亚欧大陆的
东罗马帝国。
在张骞之后又过了7个世纪,才有一个中国人再次到达亚洲西境并第一次留下平实可靠
的记载。这个人的身份很独特,是阿拉伯人的一名战俘。他笔下的《经行记》,不仅有
栩栩如生的阿拉伯世界,更有那个国跨亚欧大陆的东罗马帝国。
张骞、甘英经营西域之后,又过了7个世纪,才有一个中国人再次到达亚洲西境并第一
次留下平实可靠的记载。这个人的身份很独特,是阿拉伯人的一名战俘。他名叫杜环。
他笔下的《经行记》,不仅有栩栩如生的阿拉伯世界,更有那个国跨亚欧大陆的东罗马
帝国。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写下有关欧洲大陆的景象。
最强两大帝国间的碰撞:怛罗斯之战
公元750年。中国被称为“天宝年间”,整个社会都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里。
在李隆基统治的时期里,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
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
隐伏着严重的危机,但大唐至少在那时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 阅读全帖
h******x
发帖数: 10156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九鼎能否重见天日?zt
九鼎,作为我国文明时代入口处的一块里程碑,已经遗失了2000多年。它们能否突然破
土而出呢?这是人们经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
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
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 年)的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
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
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
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
层神秘色彩。
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
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
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鄏辱(今
河南洛阳境内),表明天命之所归。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
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而由楚国首先发难。公元前606 年,楚庄王...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24
“斯拉夫”一词的来源乃日耳曼人的“奴隶”一说,是近几百年来典型的西欧日耳曼中
心思维的滥觞,流毒到中国,也影响到了我们民间历史爱好者。
实际上英文"Slav"归结到源头来自希腊文“σκλάβος”“奴隶”一词,
而该词实际上是六世纪首先出现在东罗马史籍上的“σκλάβοι”(拉丁化写
法为“Sklavinoi”)的误读。关于“σκλάβοι”的释义,说法不同,有说
意为“操同一语言者”,有说意味“拜同一神者”,也有说来自于首先接触到东罗马帝
国的斯拉夫部落的居住地地名(Slovi),但和“奴隶”没有任何关联。
个人比较相信第一种说法,因为在斯拉夫语言中(此处以捷克语为例),称呼他们的死
敌日耳曼人或德国人为“Němec”,其直接释义为“叽里咕噜说话的人”。也就是说
Slav就是“我能听懂说话的人”,“自己人”,“Němec”就是“我听不懂说话的人”
,“说鸟语的家伙”,“敌人”。玩味起来,实在是颇有意思。
v*****s
发帖数: 20290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虢国史漫谈(转载)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最近清华简中关于西周的文献,都没
有记载他们是如何辅佐文王,也没有记载他们在武王伐商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甚至
连名字也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排行为仲和叔。我们按常理推测,他们应该是文王的二
弟和三...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对竹书纪年的一个疑问
《纪年》这本书在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的记述还是有很高的可信度,也和其他史书有
很高的相似性,比如读过这本书原本的杜预曾说过:“文意大似《春秋》经。”
现在大家看到的《纪年》分为《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但都不是杜预读
过的原本,《古本》较为大家所认可,它是后人将历代史籍所引用《纪年》的内容修
订出来的。
《纪年》中很多与《史记》大相径庭的故事多是西周之前的事情,比如妹喜与伊尹交欢
灭夏(tin姐将此文写成通俗版故事置顶于本版);舜夺尧帝位;启夺益王位,伊尹夺
太甲王位等等,但是从伊尹在殷墟的卜辞中享有隆重的祭祀看出,伊尹不可能夺太甲的
王位。另外战国说客鹿毛寿说服燕王哙就用了启夺益位的故事,而在战国时期,说客们
都爱用这类传说来说服他人。这些故事都有相似性,就是以权术和暴力夺得王位。同时
该书中很多记载与同为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相同,所以据先秦史学家李学勤分析,
《纪年》一书的作者可能有搜集神话传说的倾向,对于此类故事,较不可信。
用买买提的语言来说,就是夹杂了很多私货。
M******8
发帖数: 10589
27
试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及其发展
佟屏亚
《古今农业》1989年第01期
玉米,学名玉蜀黍,原产于美洲墨西哥、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公元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才开始有了关于玉米的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欧洲,
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很多地区。
通向中华的玉米之路
据史籍记载,大约在十六世纪初期,玉米沿着一条曲折的、时断时续的道路进人中国。因
为它来自西方,故当时人们管它叫番麦或西天麦,又因为它是以罕见珍品奉献给皇帝的,
所以又有御麦的名称。玉米何时人中华?查阅目前保存在北京图书馆里十六世纪(1501-
1600年)的古籍和县志,有以下关于种植玉米的记载。 1.明嘉靖三十年(1651年),河南《
襄城县志》,玉麦。 2.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河南《巩县志》,玉麦。 3.明嘉靖三
十九年,(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番麦、西天麦。 4.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云
南《大理府志》,玉麦。 5.明万历元年(1573)年,田艺衡著《留青日札》,御麦、番麦。
6.明万历二年(157或年),《云南通志》,玉麦。 7.明万历五年(1577年),河...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7927
28
看了的某学术文章,转载其中片断,如果没耐心读长文,看这句就够了:)
“重要的是,无论是把“乌江”理解为长江的一段,还是理解为长江边上的泊船处,项
羽“乃欲东渡乌江”,是想要往东去渡过长江。这是肯定无疑的”。
如果有兴趣找来此文全文读一读,就会发现,作者本人其实是反对“乌江自刎”这种说
法的。另外附上天地图(中文)截屏,今天的乌江,其实已经分为两镇,分属南京和马
鞍山,所以这个地方也是苏皖两省的分界线。地图上可以看到一条小河分隔两镇,注入
长江,然而这也不是“乌江”,而是六十年代人工开挖的驷马河,并非天然河流。至于
作为长江重要支流的那条乌江,源于贵州,于涪陵汇入长江。
以下是转载:
近世多有学人认为乌江是指安徽和县的乌江浦。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
考证》,在“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句下“考证”:“安徽和州有乌江浦,在乌江故县东
。”
(19)这隐约地说“乌江”指乌江浦。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的注是:“乌江即今安徽省
和县东北四十里江岸的乌江浦。”(20)这就明确地说“乌江”是指乌江浦。长期作为
高等学校教材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对“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注是
:“乌江,今安...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壮泰走廊
☆─────────────────────────────────────☆
wwwhu (fc) 于 (Sat Jul 21 02:54:47 2012, 美东) 提到:
这个壮泰走廊就在现在中越边境上,左江文山红河和越北这一代,和中越老泰边界的形
成关系不小,可惜我手头也没啥书,抄不出啥名堂来,更给不出个准日子来,也和很多
广被接受的观点不太相符,朝代政府和民族有时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越人在春秋及之前,占据的地方不小,从会稽到交趾,都是他们的生息的地方。文化特
点和北方的也不太一样,被发文身,干栏铜鼓。那时黄帝一族地方其实不大,周边什么
族裔都有,比如山东邹平的丁公龙山文化陶器上的文字就可能是古彝文的先驱。於越靠
北,和中原文化接触交流比较多和早,不过越人歌时代那时越人起码还是说古台语的。
说起这个越人歌,还是比较罕见的用汉语语音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同性恋们比较
喜欢的诗篇了吧。楚灭吴越以后,当地语言就接受了古楚语,现在的吴方言也就是古楚
语的后代,当然还有少许古越语的留存。当然楚语还有另一个后代:湘语,这两兄弟到
现在还蛮像的,保留古全浊,或至少是不送气。我觉得楚...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虢国史漫谈(转载)
☆─────────────────────────────────────☆
vespers (西瓜很好吃) 于 (Mon Dec 24 23:43:20 2012, 美东) 提到: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410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契丹 古DNA研究
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 (有删节)
作 者:许 月
答辩日期 2006.06.06
----------
指导教师:周 慧 教授
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
我师姐做的,欢迎提问啊。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它起源于辽河上游的草原地区,于公元907年正式建
立国家政权,国号“契丹”,947年其国号改为“大辽”,1125年为女真人所灭。在其
即将灭亡之际,一部分契丹人西迁至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王朝,公元1218年西辽为
蒙古所灭,至元末明初之时,契丹族便已完全从史籍中消失了。
本文以采集自萧和家族墓地、商都辽墓、尖山辽墓、耶律羽之家族墓地、吐尔基辽墓和
山嘴子辽墓的人骨遗骸为研究对象,对其线粒体DNA高可变一区进行提取、扩增、测序
和序列分析。
个体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变异位点、突变率、单倍型归属和共享序列分布上,契丹
人群均与亚洲人群非常接近;群体内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萧和家族墓地样本与商都辽
墓样本遗传关系较近,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样本与吐尔基辽墓样本遗传关系较近,山嘴子
辽墓样本与尖山辽墓样本遗传关系较近,将群体内各墓地分别按照贵族组与平民组、早
期组与中...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410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契丹 古DNA研究
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 (有删节)
作 者:许 月
答辩日期 2006.06.06
----------
指导教师:周 慧 教授
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
我师姐做的,欢迎提问啊。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它起源于辽河上游的草原地区,于公元907年正式建
立国家政权,国号“契丹”,947年其国号改为“大辽”,1125年为女真人所灭。在其
即将灭亡之际,一部分契丹人西迁至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王朝,公元1218年西辽为
蒙古所灭,至元末明初之时,契丹族便已完全从史籍中消失了。
本文以采集自萧和家族墓地、商都辽墓、尖山辽墓、耶律羽之家族墓地、吐尔基辽墓和
山嘴子辽墓的人骨遗骸为研究对象,对其线粒体DNA高可变一区进行提取、扩增、测序
和序列分析。
个体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变异位点、突变率、单倍型归属和共享序列分布上,契丹
人群均与亚洲人群非常接近;群体内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萧和家族墓地样本与商都辽
墓样本遗传关系较近,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样本与吐尔基辽墓样本遗传关系较近,山嘴子
辽墓样本与尖山辽墓样本遗传关系较近,将群体内各墓地分别按照贵族组与平民组、早
期组与中...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13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
发生在公元五世纪后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政治盛衰的一大关键,也是中国
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之重要与深远,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复杂性。从多元的视野重新审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我觉得还有许多话可说,其实,若能平心静气进行思考,这场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改
革运动,其价值与意义的判断,绝非教科书所说的那么简单,人们的观点也是人言言殊
,莫衷一是。
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第一,孝文帝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第二,既然改革的效果如此神妙,又是振兴经济,又是稳定政局,又为何孝文帝逝
世才30年左右,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就陷入分崩离析、万劫不复的局
面?
第三,孝文帝改革以“全盘汉化”为根本宗旨,结果它直接而彻底的摧毁了北魏赖
以统治的根基,完全泯灭了鲜卑族的个性特征,使这个曾经生机勃勃、骁勇善战,打遍
天下无敌手的民族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样的归宿究竟该怎么看待?
第四,孝文帝改革的“全盘汉化”,汉化的重点究竟在哪里,其汉化的内容是汉文
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其汉化的途径与思维是否妥当...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13724
34
放了下狗,这个司马的起源你确定么?
说是中山国后裔改“易”姓。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
、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司马得姓始祖:程伯休父。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
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他屡次征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
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时期一个诸侯,是上古颛顼
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孙所传。程伯休父的子孙,一部分“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一
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
马氏的得姓,大约在两千七百余年前。司马氏后人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得姓始祖。”
C********a
发帖数: 367
35
首先说三苗
现在很多流行的说法是,三苗是苗族的祖先,因为史籍记载三苗本在中国的南方生活,
大概在湖北湖南江西一代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是,包括章太炎、梁启超等,梁启超甚至认为,三苗的“苗”在
古汉语里就是“蛮”。主要证据是《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
·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六韬》里的有苗就是三苗。
所以章太炎、梁启超等认为三苗是苗族祖先的说法立不住脚了。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也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
,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
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
服。”
其中,“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也就是说,三苗后来
被迁到了三危,后来变成了西戎,三危就是现在甘肃敦煌的三危山,当然三危这个地方
也有争议,说哪儿的都有,但一定是迁到了西边,跟西边的的羌族融合,所以才是“以
变西戎”。而真正到后来的南蛮,应该是欢兜了,我更相信现... 阅读全帖
r***l
发帖数: 9084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东西汉是一个朝代还是两个?
后世的史籍好像都承认两汉是一个朝代的,光武中兴嘛。
D*****i
发帖数: 8922
37
把张献忠死后几十年后四川人口的减少都归咎于或主要归咎于张献忠,板上很多人对于
这种论调是很有疑问的。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对于这种论调的论证过程和史料采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很遗憾LZ
在很多时候搬出这样一些理由:历史学家顾城都采纳这些史料了,blah,blah,你可以
不相信我,但不能不相信顾城。
好吧,我去找顾城说了些甚么。LZ提到的顾城的《明末农民战争史》我看了一下。怎么
着?我前面说过我不是很信任LZ对顾城的转述,还真说对了。
顾城在书中总结张献忠在四川的作为时说:
“在批驳封建史籍污蔑大西军“屠蜀”的时候,还应当指出,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
转入云南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此后四川的人口仍在大幅度下降,这是
可以列举材料加以证明的。”(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版,第316页)
可见顾城本人也不认为张献忠应该对四川人口下降负主要责任。
g******t
发帖数: 18158
38
“在批驳封建史籍污蔑大西军“屠蜀”的时候,还应当指出,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
转入云南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此后四川的人口仍在大幅度下降,这是
可以列举材料加以证明的。”(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版,第316页)
专业的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了,架不住业余的非要红嘴白牙说”张献忠对四川人口的减
少负首要责任“
l**********n
发帖数: 8443
39
这就是所谓的以讹传讹吧。
“在批驳封建史籍污蔑大西军“屠蜀”的时候,还应当指出,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
转入云南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此后四川的人口仍在大幅度下降,这是
可以列举材料加以证明的。”(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版,第316页)
LZ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D*****i
发帖数: 8922
40
把张献忠死后几十年后四川人口的减少都归咎于或主要归咎于张献忠,板上很多人对于
这种论调是很有疑问的。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对于这种论调的论证过程和史料采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很遗憾LZ
在很多时候搬出这样一些理由:历史学家顾城都采纳这些史料了,blah,blah,你可以
不相信我,但不能不相信顾城。
好吧,我去找顾城说了些甚么。LZ提到的顾城的《明末农民战争史》我看了一下。怎么
着?我前面说过我不是很信任LZ对顾城的转述,还真说对了。
顾城在书中总结张献忠在四川的作为时说:
“在批驳封建史籍污蔑大西军“屠蜀”的时候,还应当指出,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
转入云南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此后四川的人口仍在大幅度下降,这是
可以列举材料加以证明的。”(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版,第316页)
可见顾城本人也不认为张献忠应该对四川人口下降负主要责任。
g******t
发帖数: 18158
41
“在批驳封建史籍污蔑大西军“屠蜀”的时候,还应当指出,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
转入云南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此后四川的人口仍在大幅度下降,这是
可以列举材料加以证明的。”(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版,第316页)
专业的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了,架不住业余的非要红嘴白牙说”张献忠对四川人口的减
少负首要责任“
l**********n
发帖数: 8443
42
这就是所谓的以讹传讹吧。
“在批驳封建史籍污蔑大西军“屠蜀”的时候,还应当指出,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
转入云南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此后四川的人口仍在大幅度下降,这是
可以列举材料加以证明的。”(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版,第316页)
LZ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f****m
发帖数: 7469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张献忠屠川”真相 转
给你们转个比较专业的评论文章. 听人说,不能随口伙同;尽信书,还不如无书。独立
思考很重要
张献忠其人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九月初十日。明朝将户口分为民籍、匠籍、灶籍、军籍,等等,张献忠祖先
世代是军籍。到明中后期,军队腐败,逃军增多,他父亲已脱离军籍而务农。张献忠自
幼家贫,读书不多,成年后曾在官府做捕快,后被革职,又投入军营做边兵。在军营中
受人欺侮而行凶,差点被判死罪,鉴于他曾立过战功,方免一死,挨了一百军棍,关入
狱中。他出狱后,穷无所归,于是投入了王嘉胤义军。
明朝一代,陕西、山西、宁夏等省都驻有不少防北方蒙古侵扰的军队,称为边兵,还有
运输军用物资的驿卒。明末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边兵常无衣无食。更有甚者,明
末,明廷又大量裁汰边兵、驿卒。这些被裁汰下的边兵、驿卒难为生计,于是铤而走险
,拉队伍造反。
崇祯元年(1628 年),陕西白水县爆发了王二领导的饥民大起义。陕西连续两年大旱
,饥民吃树皮和观音土,官府还“严为催科”,于是官逼民反。一人登高呼,众人如潮
涌,数月间陕北几十支饥民与边兵、驿卒的造反队...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44
杜车别 由满清禁毁书籍的丰功伟绩说开去
新浪历史论坛
作者:杜车别
最近看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里面摘引清王芑孙《洴澼百金方》序中的
一段话,觉得有点意思,摘录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
“自朝廷开四库全书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告讦频起,士民葸慎
,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召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烧之。比岁
兵兴东南海隅,忧患日出,士大夫习享承平,仓皇迷闷,欲访寻曩碟以为前事之师,而
书之有者无几。呜呼!……”
我常听见有人为清朝文化专制辩护说,前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文化大革
命,所以满清也并不特别值得谴责,甚至无足道。其实这是不确的。
第一,从维持的时间来说,满清的文字狱,对文化严厉摧残百年有余,这一
点,无论焚书坑儒还是文革都不能与之相比,一长一短,后果便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从压制的规模广度程度上说,也有差异。
记得鲁迅曾经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为秦始皇叫过屈,说秦始皇虽然烧书
,但技术科学方面的书籍是保留的,而且也有容纳博采别国思想的气量,所针对的仅仅
是一披泥古不化的儒生和骗人的方士而已,所以和德国纳粹的焚书是有本质区别。
至于文革,把某某书批判成...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45
孙次舟的东西逻辑上的问题处处都是. 没时间一个一个扁, 先转一个
这个是发在正经刊物上的
http://pub.bashuquanshu.com/bashuluntan/13018373285378.html
张献忠帝蜀史的畸形研究
冯广宏 《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2011-04-03
一、偏爱辩解终究无益
现代研究家出自对农民起义首领的热爱,极力否定张献忠“屠蜀”一事。其论证方
式虽有多端,而目标和趋向则基本一致:
一是痛斥“张献忠杀尽蜀人”的谰言,以归还其清白。其实“杀尽蜀人”这句话仅
属文学性语言,既无定量价值,亦非史学定性;即使不做考证,只凭常识也能知道,谁
能把四川人杀个一干二净,不留半口?所以反复辩证根本没有必要。
二是力辨张献忠杀人数量不大,以洗刷其罪责。这可能是个可笑的命题:如果在战
争环境下杀戮和平居民,杀一千人和一万人有无区别?杀一万人和十万人有无区别?人
为万物之灵,能够随便去杀?
三是引经据典论述所杀者皆为该杀者,以突出其正义。这种论述就过于带理想主义
色彩了,或可评为迂腐之论。在对敌斗争的真刀真枪条件下,要说不枉杀一个好人,那
是不可能的;但...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4493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朱三太子之死
朱慈焕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甲申之变时,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
沛。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
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
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
九时,王家突遭变故,慈焕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发为僧,偷生度日。 后又往
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
,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私塾为生。
康熙四十四年,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后来别人亦称他张老先生。 不久,发现张行
事不安分,便带家属居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闻得事发,妻女六人,均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收。朱慈焕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
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其口中得悉慈焕的行
踪。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两年多的朱慈焕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康熙四十七年时,朱慈焕已达七十五岁高龄。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
子的大...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784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 山海关战役
三月,吴三桂率领辽东明军约四万人及八九万关外汉民陆续进关,暂屯于山海关至滦县
、昌黎、乐亭、开平一带(74)。这里需要纠正一种常见的误解:许多史籍都以为山海关
属于吴三桂的防区,甚至把吴三桂说成是山海关总兵(75)。其实当时的明山海关总兵是
高第(76),下辖兵员数目约为一万人。吴三桂进关之后即同高第汇合,密切注视形势的
变化。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明守将唐通投降。李自成对山海关一带的官军十分重
视,他知道吴三桂所统边兵是明朝的一支劲旅,距离北京比较近,又处于大顺军和满洲
贵族军队之间,如果不及时解决,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隐患。至于解决的方式究竟是以武
力消灭还是采用政治手段招降,李自成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以招降比较稳妥。因为
自从大顺军进入山西以后,除了宁武总兵周遇吉负隅顽抗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外,据
守各战略要地的明朝统兵将领,如大同姜瓖、宣府王承胤、居庸关唐通等,都望风归附
。在这以前投降的总兵还有白广恩、牛成虎、郑嘉栋、左光先、陈永福等。这种先例对
吴三桂自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吴三桂自己统兵在外,他的父亲吴襄和其他家属却
留在北京,为了保住身家产... 阅读全帖
r****p
发帖数: 1854
48
☆─────────────────────────────────────☆
msgc (为了下一代免遭变态残害) 于 (Sun Nov 10 11:37:11 2013, 美东) 提到:
满清王朝――驰骋在历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车
发表于 2010-09-01 和 09:40:30 | 作者: 向海的风 |
近来,由“改革家”李鸿章引发了不少辩论,为李鸿章叫好者、鸣冤叫屈者不少。闲来
一直在思考,笔者认为,李鸿章卖国的帽子是断然不能摘掉的。
诚然,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人物,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但作为那段历史的制造者之一,李鸿章软弱卑的劣行
径正是腐朽的满清王朝的缩影。很多文章为李鸿章翻案,还摆出一幅教训人的架势,说
什么在那个历史时代,李鸿章已经做的够好了,李鸿章很无奈,不过是慈禧太后的替罪
羊而已… …还有大力吹捧李鸿章外交才干的,称其为“东方的卑斯麦”,据说卑斯麦
先生闻听此言,不以为然的说道“幸亏我不是西方的李鸿章” … …呵呵,这些文章还
是有些水平的,作者还知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论历史人物,但这些文... 阅读全帖
l***y
发帖数: 1166
49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960年前后,距今已有近3000年,是一个可信
的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穆天子传》里十分明确地说,周穆王在
西行途中,曾经到过古昆仑,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
《穆天子传》可信,那么他就是到过昆仑山唯一的历史人物,因为在3000多年以前,当
时的昆仑山上还有黄帝的帝宫存在。这反过来证明,昆仑山是存在的,关于黄帝的神话
。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n*******w
发帖数: 6708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上的兰陵王还真是挺牛x
最近看了几集《兰陵王》的电视剧,拍得不错, 仔细查了一下,历史上的兰陵王还真
是够牛,历史上专门为一个人编曲子做歌,《兰陵王入阵曲》应该是第一个, 比《东
方红》《春天的故事》和《博西来之歌 》早了1400多年啊
高长恭(541-573年),名肃,一名孝瓘,字长恭,以字行,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三子,母亲姓氏不详。因曾受封兰陵郡王
,世称兰陵王。据传高长恭相貌柔美,为在战场上威吓敌人,而戴面具上阵。
行第:
北齐书》和《北史》的高长恭本传中,都称他是高澄第四子[1][2]。然而高长恭的墓碑
碑文中却称他是高澄第三子,这与《北齐书》、《北史》中高长恭受封兰陵王时记载的
行第一致[3][4],马忠理据此推断高长恭实际是高澄的第三子[5]。关于高长恭行第存
在矛盾的情况,马忠理指出齐武成帝高湛的长子和次子同日而生,弘德李夫人所生高绰
比胡皇后所生高纬早两个时辰,但高湛以高绰之母不是嫡妻为由,将高绰贬为次子。高
澄第五子高延宗之母陈氏身为广阳王家妓都被史书记载,高长恭之母却没有记载姓氏,
高长恭之母肯定比李夫人甚至广阳王妓地位还低下,而生高孝琬的却是高...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