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线性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r
发帖数: 7276
1
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慨: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2014-05-11 欧美内参 阅读第一
在去美国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 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
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 学,一点也
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
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 去了就可以称王等
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
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我这学期学选了3门课,分别是经济学家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
在 开学初我在网上买的课本(这里的课本特别的贵,我都买的二手的书,还都100多美
元 一本,有的学生买不起干脆复印),需要运送几天,所以头一周,没有看书。微观
经济学一上来为了检测我们的数学基础,就给我们发了一张数学卷子,里面涵盖了 本
科阶段所有的数学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而且几乎每个知识点
都有。
我由于大二学完数学到今年6年没有用过,所以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周末两天草...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2
网上搜了一下,有篇长文说是老丁先发现的,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41&id=7910132&page=5&
节选如下:
1974年8月,格拉肖到布鲁克海文,再一次促请搜寻粲夸克并描述各种发现证据的可能
方式,丁肇中准备用30G电子伏特的交替渐进同步加速器Alternating Gradient
Synchrotron(AGS)研究高能质子–质子对撞并仔细观察生成强子的混沌中出现的电子
–正电子对。这些都是棘手的实验,要求单独检测到的电子和正电子的轨迹可追踪返回
到源头,并确认二者来自同一次碰撞。不,不,格拉肖呼吁,粲夸克的证据不是来自观
察电子–正电子对,他告诉丁肇中的研究团队,而是通过寻找奇异粒子π介子和K介子
对。
经过多次出错,丁肇中的实验终于在8月22日开始,8月31日他指示团队在2.5G和4.0G电
子伏特能量之间的“母”粒子中寻找电子–正电子对的出现。丁肇中已有思路周到完善
的美誉,他在研究团队内安排了两个小组对实验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互相独立并使用各
自的计算机及程序。除了全团队会议,他们互相不沟通。
小型计算机... 阅读全帖
j****f
发帖数: 381
3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959069&boardid=1

============================================================
“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作者:李成瑞(本文作者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原载北京《中共党史研究》1997.2.1-14
关于“大跃进”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究竟有多少,由于当时的
户口登记数中有不少遗漏,而且其中包括正常死亡人口,故而难以作
出回答。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同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1‰
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公布后,美国著名人口学家科尔教授利用这些资
料进行了反复研究,在1984年出版了《从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
急剧变化》一书,其中估算我国1958至1963年超线性死亡 (非正常死
亡) 人口约为2700万(2680万)。我国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
正华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在1986年撰写的《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
与结果》的专论和有关著作中,估算1958至1963年建国非正常死亡人
口约为1700万(1697万)。...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0787
4
其实说白了能计算的是线性的,因为人类发明的数学,现在主要还是处理线性问题的。
自然界还是主要都是非线性的。
物理学家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觉得他们的世界全是线性的,这是信仰没法证明,否则就
玩不转了。
因为自然界主要是非线性的,所有搞个概率法,其实就是把搞不明白,不会找规律的问
题,全都归类到概率里去了。这样大家都没有责任了。
不是我不会,看我有概率大法。
u*****E
发帖数: 2476
5
线性不线性,那些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清楚得很。一两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想法或许
单纯,近500年来那么多科学家的想法,不会有问题的。
正是由于人们看到的是“线性”的宇宙,所以人们才使用“线性”的方法。否则就使用
占卜的方法了————那就会倒向不可知论———世界是不可知的。像你说的,如果自
然界主要都是非线性的,我们还学什么中学数学、大学数学?我们应当学习那些所谓的
“非线性”方法。
m**********e
发帖数: 12525
6
同学,没人说线性啊,我顶楼说的是高频截断,没有说线性,这里只有你在说线性
光阑是线性吗? 显然不是线性
t*******a
发帖数: 4055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古希腊文字的考证
古希腊文字的考证,是怎么做的?中国网民表示强烈质疑!!
当前位置:主页 > 百家争鸣 > 理智 · 2017-12-18 · 来源:理智透世 · 浏览数:
2819次
字体: 大 / 中 / 小
编者按:
百多年前,国民跪拜在清廷之下,自称“奴才”;
十多年前,国民膜拜在西方之下,言必称希腊;
时至今日,网民已成“西方伪史”苍穹之下率先觉醒的中流砥柱。
世界史教授们,恕我多虑,你们将如何面对学子们的困惑目光?
借网民之质疑,列个“负面”清单,方便授业者们以备不时之需。
线性文字B(Linear B)的破解
线形文字B的发现始于“传奇人物”—【德】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Schliemann
,1822-1890)的发掘工作。1872年,谢里曼将土耳其希萨利克的古代要塞遗址“创造
性”地改建成特洛伊城的遗址,于是,“荷马史诗”由神话传说“转正”成了正史。
1964年,《希腊研究杂志》第84期刊登了M.I.芬利爵士于1963年10月24日 在英国广播
公司(BBC)发表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演讲稿。以芬利爵士为代表的“疑古”派,基于
缺乏直接的原始记载,全盘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历史真实...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198
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量子信息的丧钟第二响
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8546-1134100.html
数学量子位与物理量子位的差别
量子位的定义
量子信息,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量子密码学等,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庞大和热门的
学术领域。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接触量子信息,但一直对其理论基础心存疑惑。本文
将讨论量子信息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量子位。
量子位(qubit, quantum bit)是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对应于经典信息论中的基本
信息单位——位(bit)。经典的位概念是指任何一个二态体系(元件),只能取值其
中一个状态,一般标记为0,1。一个经典位只能是0或者1。而量子位同样取一个体系(
元件)的两个状态,但其状态可以是两个状态的任意线性相干叠加态:
undefined
这里undefined是量子位,0和1是两个状态的純态,a和b是两个复数,分别表示量子位
处于0态和1态的几率幅,需保证归一:
undefined
由于a和b之间还可以有一个任意的相位差,因此一个量子位需要两个任意 的实数来表
达(布洛赫球表示):
undefined
所以一个量子位有无穷多个状态。... 阅读全帖
T*******x
发帖数: 8565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科普一下张量吧
数学上,张量表达的是一个n维线性空间上的多线性函数。比如二阶张量就是双线性函
数,它可以代入两个向量,得到一个数,对每一个向量都是线性的。三阶张量就是三线
性函数,它可以代入三个向量,得到一个数,对每一个向量都是线性的。

发帖数: 1
10
美国人口学臭名昭著,结论基于不可验证的假设
把1950-1958看作正常年份,对比1958~1963,制造了3千万“非正常死亡”,抨击共党
统治邪恶
我把1958~1963看作正常年份,对比1950-1958,是不是就成了“非正常人口增长”,该
赞美共党建国了
正常人都知道线性模型只能拟合、分析趋势,不能外推。线性外推的成立必依赖于诸多
假设,而人口学臭名昭著的地方就是假设主观任意性较大,研究结论随主观假设显著变
化,结果可靠性差。假设人口普查方法没有变化、假设线性模型正确、假设1950-1958
、1965-1980人口增长为“正常年份”、假设1958~1963人口增长应满足同样的线性规则
、假设线性模型无法拟合的部分就是“饿死”。这些都是梦话
这样做研究,基于不同的假设,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同样的方法我可以假设线
性模型无法拟合的1950-1958人口非正常增长都是因为共产党的出现,由此证明共产统
治的优越性。伴随着《我不是药神》的播出,全中国冰棍销售数量都非线性增加,所以
《我不是药神》导致了全中国的冰棍销量大增、冰棍厂家要给《我不是药神》发广告费?
k*****a
发帖数: 1463
11
来自主题: USANews版 - 计算机行业还能火几年?
计算机行业主要在于是“非线性”生产力。是革命性的。
机器时代,机器导致个人的产出比手工业差很多。如果手工业着的产出可以看到是和个
人劳动时间成正比,机器导致和个人劳动时间比的线性比率差很大。于是有了工业革命
。但是这个总体还是线性的。产出和劳动时间基本线性,只是斜率有很大提高。
现在,计算机是一个“非线性”生产力。一个程序建成以后,他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投入
不是线性的,效益迅速投放到各个角落,利润放大和程序员的投入不再成线性关系。网
络经济下,电影,计算机软件,媒体等都是和劳动力非线性的。现在所有的行业都向这
个非线性的劳动改变,所以,计算机行业到未来可能都是主流。
k*****a
发帖数: 1463
12
来自主题: USANews版 - 计算机行业还能火几年?
计算机行业主要在于是“非线性”生产力。是革命性的。
机器时代,机器导致个人的产出比手工业差很多。如果手工业着的产出可以看到是和个
人劳动时间成正比,机器导致和个人劳动时间比的线性比率差很大。于是有了工业革命
。但是这个总体还是线性的。产出和劳动时间基本线性,只是斜率有很大提高。
现在,计算机是一个“非线性”生产力。一个程序建成以后,他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投入
不是线性的,效益迅速投放到各个角落,利润放大和程序员的投入不再成线性关系。网
络经济下,电影,计算机软件,媒体等都是和劳动力非线性的。现在所有的行业都向这
个非线性的劳动改变,所以,计算机行业到未来可能都是主流。
s********n
发帖数: 26222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的画皮;靠抄袭和肉麻吹捧起家的发家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29 09:45:05 2011, 美东)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34848.sht
张维迎曾经评价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一书说:“重新构
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并说前苏联人因为这项成
果获得了诺贝尔奖,言外之意茅于轼也行。在介绍茅于轼的学术生平时,都说茅于轼是
单独研究,用数学公式建立了一个线性模型,我看很可疑。早在1939年,康托洛维奇就
写过《经济管理的最优化》一书,论述线性约束条件下的线性目标达到最优,也因此获
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茅于轼的研究成果与康氏暗合?但我知道茅于轼懂俄
语。算是我小人之见,确实是茅于轼没参考、抄袭前苏联人的成果,自己坐在家里想出
来的,可张维迎的评价仍然使人肉麻。...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的画皮;靠抄袭和肉麻吹捧起家的发家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29 09:45:05 2011, 美东)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34848.sht
张维迎曾经评价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一书说:“重新构
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并说前苏联人因为这项成
果获得了诺贝尔奖,言外之意茅于轼也行。在介绍茅于轼的学术生平时,都说茅于轼是
单独研究,用数学公式建立了一个线性模型,我看很可疑。早在1939年,康托洛维奇就
写过《经济管理的最优化》一书,论述线性约束条件下的线性目标达到最优,也因此获
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茅于轼的研究成果与康氏暗合?但我知道茅于轼懂俄
语。算是我小人之见,确实是茅于轼没参考、抄袭前苏联人的成果,自己坐在家里想出
来的,可张维迎的评价仍然使人肉麻。...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096
15
来自主题: Faculty版 - hypothesis testing 快过时了
且不说 hypothesis testing 在各个具体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就这一概念而言,它本身
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应该有异议。Hypothesis testing 跟大数据这两个概念,
本身就是 apples and oranges,没有可比性。如果非要从科学观去评论,我倒要批评
一下趋之若鹜的大数据研究。就像 Michael Jordan 说的,大家看到大数据、深度学习
等热门课题一下子造就了很多应用,提高了很多预测准确率,却忽略了数字背后的可靠
性,没有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为什么一个方法 work 或者不 work,这是极端危险
的。
举一个具备理工背景的人都懂的例子,线性回归。我们看 Wikipedia 的这张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ear_regression#/media/File:Anscombe%27s_
quartet_3.svg
线性回归做的事情就是给你一堆点,你把大致通过这堆点的直线斜率和截距算出来。现
成的软件到处都有,最傻瓜的只需要你按一下按键结果就出来了。但是很明显,上面这
张图只有左上角的那个情况最 ... 阅读全帖
e****e
发帖数: 418
16
来自主题: JobHunting版 - 分享A家面筋(全套)

是。
根据不同的类型,写不同的comparator,再把comparator 传进那个最初的算法(最初
的算法是针对数组元素是整数型。)
1. grep + regular expression
2. list或者open address
3. 我用了一个list, 两个list也能解决。
4. 我是用的heap, quick select更好。
:onsite1:
:2. 线性扫一遍
: followup:排序后线性扫一遍?
同意。排序后线性扫一遍还是n平方的时间复杂度。这个followup问题我没有回答出来
,至今也不知到有小于n平方的解法。
:onsite2:
:2. 二分
:3. 不清楚数据模型的角度是啥
是。data model.
:onsite4:
:2. 线性比较一下
followup:排序一下?这个不清楚
是线性比较,我的思路:有两种情况是没有overlap, 有四种情况是overlap,所以只用
看是没有overlap,再取反就行了。
followup, 预处理:按照区间数组里所有的点之间《分段》,计算每段上所重合
interval的个数。当给定区间来...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1968
17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数学需要超前学吗?

同学,现在回答你,热膨胀系数体积变化率大部分固体是十的负六次方每度
液体一般是万分之几每摄氏度,水银大概是万分之二,大一点的也就千分之一点几,酒
精啥的。体积要增加百分之二十,水银要升温一千度,玻璃都早就化了。酒精要升温一
百多度,酒精也早煮开了。
不要张口就喊百分之二十。
从一开始你没看明白,楼上疑惑的人不是不知道水银柱的体积差与高度差是线性关系
替他陈述一下他的问题,他不明白那么大一团三维液滴
如果每个方向膨胀差值与温度差成线性关系,为什么
体积差也是跟温度差线性关系。
所以我回答了,x小的时候,
(1+x)三次方等于 1+3x 是他没想注意到的疑惑所在
体积比差值3x 与长度差x是线性的,所以跟温度差也还是线性的。这个等号
对于这里说的液体温度计的参数是肯定成立的。
你一来就笑,你都没看懂,你笑的两个人在说什么。
再啰嗦一句,即使一拍脑袋,拍出百分之二十的体积差,
继续估算,一个盒子一维方向变长百分之六点五,
3x 就是0.195. 我猜体积增加百分之十九点五。
你严格去算,1.065的三次方,你会发现与1.195是那么的接近,
比你想象的差别小多了。
更何况实际的差值远小于...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1968
18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数学需要超前学吗?
你倒真的善于思考,虽然有时调皮一些,但你从任何乱糟糟的讨论里面都能想到一些有
价值跟教娃有关的比较。基本上有你参与,每次我都能有收获。
再说回来,我始终不想扯太理论的东西,我之所以没有接茬你调皮歪楼的各种高深温标
问题,就是因为我想讨论与中学生有关的东西,不想歪楼到用激光瞄准仪拧灯泡。
我之所以不会上来就说液体只有体膨胀,你看到的范围,温度计好像是一阶的所以体膨
胀就是一定是温度差一阶的。。。是因为,我清楚地理解了dcbang的潜台词,假设一大
团三维液体各向同性都会膨胀,为什么体膨胀是温度差一阶的,那每个方向的线膨胀难
道与温度差不是一阶的吗?如果是,怎样理解他们两个概念都是一阶的呢?他困惑的东
西已经不浅了。
所以我才用了我的那些思路从固体线膨胀和体膨胀的三倍但却线性的关系讲起,所以他
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我非让一个已经有了体积与长度是三次方概念的人硬要接受,你
见过的温度计是线性的说明体膨胀就一定是一阶的,不存在三个维度都一样膨胀这么回
事,那他的疑惑还在,他更难理解啊。
而且这种冰箱贴简化版“结论”,并不真的正确。事实上,热膨胀这回事与温度差的线
性,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真线性,...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1968
19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数学需要超前学吗?

同学,现在回答你,热膨胀系数体积变化率大部分固体是十的负六次方每度
液体一般是万分之几每摄氏度,水银大概是万分之二,大一点的也就千分之一点几,酒
精啥的。体积要增加百分之二十,水银要升温一千度,玻璃都早就化了。酒精要升温一
百多度,酒精也早煮开了。
不要张口就喊百分之二十。
从一开始你没看明白,楼上疑惑的人不是不知道水银柱的体积差与高度差是线性关系
替他陈述一下他的问题,他不明白那么大一团三维液滴
如果每个方向膨胀差值与温度差成线性关系,为什么
体积差也是跟温度差线性关系。
所以我回答了,x小的时候,
(1+x)三次方等于 1+3x 是他没想注意到的疑惑所在
体积比差值3x 与长度差x是线性的,所以跟温度差也还是线性的。这个等号
对于这里说的液体温度计的参数是肯定成立的。
你一来就笑,你都没看懂,你笑的两个人在说什么。
再啰嗦一句,即使一拍脑袋,拍出百分之二十的体积差,
继续估算,一个盒子一维方向变长百分之六点五,
3x 就是0.195. 我猜体积增加百分之十九点五。
你严格去算,1.065的三次方,你会发现与1.195是那么的接近,
比你想象的差别小多了。
更何况实际的差值远小于...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1968
20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数学需要超前学吗?
你倒真的善于思考,虽然有时调皮一些,但你从任何乱糟糟的讨论里面都能想到一些有
价值跟教娃有关的比较。基本上有你参与,每次我都能有收获。
再说回来,我始终不想扯太理论的东西,我之所以没有接茬你调皮歪楼的各种高深温标
问题,就是因为我想讨论与中学生有关的东西,不想歪楼到用激光瞄准仪拧灯泡。
我之所以不会上来就说液体只有体膨胀,你看到的范围,温度计好像是一阶的所以体膨
胀就是一定是温度差一阶的。。。是因为,我清楚地理解了dcbang的潜台词,假设一大
团三维液体各向同性都会膨胀,为什么体膨胀是温度差一阶的,那每个方向的线膨胀难
道与温度差不是一阶的吗?如果是,怎样理解他们两个概念都是一阶的呢?他困惑的东
西已经不浅了。
所以我才用了我的那些思路从固体线膨胀和体膨胀的三倍但却线性的关系讲起,所以他
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我非让一个已经有了体积与长度是三次方概念的人硬要接受,你
见过的温度计是线性的说明体膨胀就一定是一阶的,不存在三个维度都一样膨胀这么回
事,那他的疑惑还在,他更难理解啊。
而且这种冰箱贴简化版“结论”,并不真的正确。事实上,热膨胀这回事与温度差的线
性,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真线性,...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的画皮;靠抄袭和肉麻吹捧起家的发家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29 09:45:05 2011, 美东)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34848.sht
张维迎曾经评价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一书说:“重新构
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并说前苏联人因为这项成
果获得了诺贝尔奖,言外之意茅于轼也行。在介绍茅于轼的学术生平时,都说茅于轼是
单独研究,用数学公式建立了一个线性模型,我看很可疑。早在1939年,康托洛维奇就
写过《经济管理的最优化》一书,论述线性约束条件下的线性目标达到最优,也因此获
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茅于轼的研究成果与康氏暗合?但我知道茅于轼懂俄
语。算是我小人之见,确实是茅于轼没参考、抄袭前苏联人的成果,自己坐在家里想出
来的,可张维迎的评价仍然使人肉麻。...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6682
22
来自主题: E-Sports版 - SC中的数学zz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0121.htm
兰切斯特方程
目录
基本概念
公式说明
编辑本段
基本概念
又称兰彻斯特战斗理论或战斗动态理论,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敌对双方在战斗中的
武器、兵力消灭过程的运筹学分支。
1915年,英国工程师F.W.兰彻斯特在《战斗中的飞机》一文中,首先提出用常微分
方程组描述敌对双方兵力消灭过程,定性地说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
开始是用于分析交战过程中的双方伤亡比率,后用途逐渐推广。
兰切斯特方程证明,相同战斗力和战斗条件下,1000对2000人作战。几轮战斗下来
。多方只要伤亡268人就能全歼1000人的队伍,兰切斯特方程特别适用于现代战争中分
散化军队和远程火炮配置发生的战斗,远距离战斗比如炮战、空战、舰队海战很可能出
现兰切斯特方程的理想情况。
在1914年,英国人兰切斯特F.W.Lanchester研究空战最佳编队,发现了兰切斯特方
程。
远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成正比,即兰切斯特线性律。
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兰切斯特平方律。
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是:战斗力=参战单位...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22634
23
来自主题: Music版 - 【翻唱】turkeylin -- 新不了情
我的耳朵基本分析不了话筒、放大器、后期处理对声音的改变,这个估计味精
哥比较在行。我分析自然声可能还稍微能分析一点。
市面上的话筒/放大器,只有小振膜的才是真正不着色的。一般录人声的大振膜
话筒多少有点着色,还有 mic tube amp 或者晶体管仿的 tube amp 也
会着色(那种 amp 上面常常有一个 distortion 旋钮)。
通常硬件线性录音机是不着色的,即使有着色也是非常浅。主要是线性录音机
的市场是练习录音、或者上课/演出在台下录。着色了就卖不掉了。
我上面放了个俺走音公鸭嗓的录音,是硬件线性录音机录的。房间是小卧室,
地板,有自然混响。录音机离开人大约 2 feet,X 设置的指向性话筒,
理论大约能录下差不多 1/3 的自然混响。线性录音机录下的混响听起来
还是挺自然的。
俺纯理论分析一下:着色话筒/话放,理论上录音环境不要有任何混响。理论上
着色话筒/话放录进混响的时候,会把混响跟人声一起着色。着色不是一个线性
处理,最后效果如何具体情况如何,估计要实战。
俺从前用过大着色人声话筒录 sax,living 房间混响不小,录出来的声音有
电子味,悲催了。当然... 阅读全帖
s******0
发帖数: 13782
24
up

座兄弟城,还有数理方程、随机过城。从这几座城里流出了几条溪,比较著名的有:柯
溪、数学分溪、泛函分溪、回归分溪、时间序列分溪等。其中某几条溪和支流汇聚在一
起,形成了解析几河、微分几河、黎曼几河三条大河。
这样就不会被开尔蚊骚扰,被河里的薛定鳄咬伤。城堡门口两边摆放着牛墩和道尔墩,
出去便是鲍林。鲍林里面的树非常多:有高等代树、抽象代树、线性代树、实变函树、
复变函树、数值代树等,还有长满了傅立叶,开满了范德花的级树…人们专门在这些树
边放了许多的盖(概)桶,高桶,这是用来放尸体的,因为,挂在上面的人,太多了,太
多了…
喜欢在柯溪喝水,溪里撒着用高丝做成的ε-网,有时可以捕捉到二次剩鱼。
河分溪以后,水量大涨,建了个测渡也没有效果,还是挂了很多人,连非交换代树都挂
满了,不得不弄到动力系桶里扔掉。
性回龟和非线性回龟两种龟:前一种最为常见的是简单线性回龟和多元线性回龟,它们
都喜欢吃最小二橙。
无穷小粮。极县旁有一座道观叫线性无观,线性无观里有很多道士叫做多项士,道长比
较二,也叫二项士。
q******r
发帖数: 6542
25
☆─────────────────────────────────────☆
handsomex (潇潇细雨) 于 (Thu Mar 24 23:05:47 2011, 美东) 提到:
有什么好的度量吗?
☆─────────────────────────────────────☆
benbenma (猪猪) 于 (Thu Mar 24 23:34:13 2011, 美东) 提到:
regression?就是那个啥r2的东东?
☆─────────────────────────────────────☆
handsomex (潇潇细雨) 于 (Thu Mar 24 23:40:23 2011, 美东) 提到:
这是什么啊?
☆─────────────────────────────────────☆
benbenma (猪猪) 于 (Thu Mar 24 23:42:47 2011, 美东) 提到:
统计分析啊?
☆─────────────────────────────────────☆
handsomex (潇潇细雨) 于 ... 阅读全帖
N******K
发帖数: 10202
26
网上搜了搜 没啥合适的库 要么太老了 要么就有大坑 这些库都不能互联互通
所以自己搞一个库 有什么问题自己清楚
本库的目标是
(1)实现新的图像分析算法
(2)充分利用已有的算法:把本库作为一个接口 调用其他各个c++矩阵库和图像算法库
实现步骤:
一维数组是基础 对应的是内存的连续线性存储
数组的一个元素可是一个double也可以是一个double裸数组
然后二维 也就是矩阵 各个元素线性映射(存储)到一维数组
矩阵每一个元素是一个double, float 或 int
不仅仅是存储 而且是有线性计算 定义+ - * /
复杂的运算可以调用eigen或者其他c++库
然后三维 是图像 各个元素线性映射(存储)到一位数组
图像的一个元素(像素)可是一个double也可以是一个double裸数组 或者float int8 等
图像主要实现的是各种计算 比如滤波器
打算一直造到4维数组 图像序列
这个目前要用于存数据 还没想好相关计算
不定义 像素这个类:
(1)如果一个像素是是3double x 3double结构(比如tensor) 那么就存为连续9个
double
定义像...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0787
27
来自主题: Programming版 - 王垠: 图灵的光环 (转载)
那个哥们其实说的没错,下面链接写的很清楚,这个世界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数学
)不过是非线性世界里的线性特例,只是特例而已: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135.htm
只是很多人的大脑没法有效处理非线性概念,所以wishful thinking认为这个世界是线
性的,可以用数学精确描述。很多人现在还是这么认为,拒绝承认宇宙和世界是非线性
的。
这种认为世界可以用数学描述的思维,和18世纪的机械论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机械论曾
经是西方最流行的自然观,现在又改头换面出现,两者思维方式类似
http://baike.baidu.com/view/2093906.htm
不过挺适合码公的,码公只要听话就行了。从公司的角度,最好码公都是教条主义者,
喜欢码公学科树立的偶像崇拜,不要有太多怀疑思想。这种最听话,容易管理。
g****t
发帖数: 31659
28
你用linear regression模型不查误差吗?
不是一定要严格的iid,至少误差需要不互相干扰才行。
你说线性回归。人家找个excel算出来误差ACF有某个点的超级peak都没处理掉。
那就笑话大了。这些细节不是直白的解释可以覆盖的。
不做细,靠语言解释线性模型就和划线炒股一样的。后果难料。
非线性模型也一样,都有背景知识。看你打算做到哪一步了。
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我觉得线性模型和各种adaptive method熟练才是
ML混饭吃的正道。把线性模型弄好了,什么名字流行就改一改,加个帽子轻而易举的。
话说线性模型elementwise的截断一下不就是RNN嘛?
x*****a
发帖数: 972
29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发包子】请ELISA高手进
最近被一个ELISA kit给搞郁闷了。RnD System公司的产品。我要测cell media中的
endothelin-1的含量。现在的问题是——standard老是做的很烂。我也不知道哪里出了
问题。我前后用了两个Kit,第一个Kit的standard没问题,但是第二个(我用这个做了2批)怎么做
standard都不行。
附件中是manual中给出的样品。把浓度取log10做X轴;Luminescence取log10做Y轴,应
该是线性。我做的线性非常差,而且低浓度的standard的deviation很大(duplicate)
1)会不会是第二个Kit的antibody公司coat的不好?或者质量有问题?
2)log后才线性,那这个kit是不是本身就很容易出问题?Assay Design有个Kit,是直
接用原始数据划线,就是线性。这个会不会更精准一点?我一直不喜欢4 parameter或者其他方式
处理原始数据后才线性的kit。
3)最后一步incubation(产生luminescence的步骤),manual上说要Incubate 5-20分钟,而
且说了,这15分钟内...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15191
30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生物体系本身的问题
我认为是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是简单部分的线性叠加,而是非线性的,甚至可能有混
沌的部分,参见最典型的混沌问题,长期天气预报。这种非线性体系不是靠提高技术手
段,比如计算能力,就能解决的。只有把这个体系分解开来,研究很小的一个部分,比
如小到一个基因及其调控,或一个蛋白及其相互作用,可以近似为线性体系,才可以弄
得很清楚,但这些结果是否在整个体系中成立,总是有疑问的。这就是 in vitro 和
in vivo 经常差别很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基础研究的很多成果不能用到临床的原因。
象这种非线性体系,再怎么提高技术手段,搞high throughput,也只能得到很片面的
结果,也就是一些data而已。而就算你有足够的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得到和分析每个小
的部分,你也没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得到整个体系的结果。人类的思维目前来看主要还是
线性思维,也是生物学家能理解的。现在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逐步逼近,用线性
模型去模拟非线性的系统。现在的所谓genomic 等high throughput 方法还是线性的。
这些技术对于解决非线性系统的问题作用有限。而长远来看,有赖于理论突破。
c****3
发帖数: 10787
31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翻身的生物wsn
这完全是我个人感觉。 生物经过几十亿年演化,无论是进化,还是被创造, 它应该是
和我们的数学,物理完全不同的一种系统。
生物系统经过几十亿年演化,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个人感觉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积木经
过小孩的手和想象力可以搭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于这种系统,你如何能用研究线性系
统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这就像小孩搭积木,你如何在里面用研究数学物理的方法寻找线
性规律。就算找到,也是毫无用处。
非线性系统也是有规律的,但这个规律肯定和我们从小学习的数理化,脑子里形成的规
律完全不同,所以才那么难以研究和突破。这种系统肯定不能用研究线性系统那种急功
近利的方法去研究。
现在大家总是要用数学,物理成果的那一套模式,生搬硬套到生物研究上。这就是从哲
学上认为生物是线性系统,否则这种研究方法一定是死路一条。
如果承认生物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完全可以发展出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完全不同的
评价体系,正是不破不立。
感觉在这个版上,就算有才能,也会被原来研究线性系统发展出的,那套急功近利的体
系逼死。生计都成问题,心态肯定好不了。更不要说还有很多老千,搞什么计算生物学
之类的骗人玩意。
当然你也可以用概率学去... 阅读全帖
e*********6
发帖数: 3453
32
个人略通深度学习在生物上的应用,抛砖引玉 (回帖很多人给了很好的答案,我也回
复了一些在回帖里,可以往下翻回帖)
1,什么是深度学习?
说白了,就是多层神经网络。相比起传统的机器学习,如linear regression和SVM,深
度学习可以更深层的提取变量之间的相互组合和相互关系。
2, 什么是非线性关系?
鉴于本版的大部分都是生物出身,这里解释一下非线性。非线性指的是无法通过简单转
化变成线性关系,logistic regression是线性关系,因为通过一个logistics的kernel
之后,就变成了线性关系;一个非线性关系的例子是,给定一组(x, y),比如(1,0), (2
,0), (3,0),(4,1),(5,1),(6,0),(7,0)就无法通过一个线性分类,通过x,把y是0或者1
的情况分辨出来。
3,为什么深度学习这几年火了?
深度学习的很多概念,很早就有了,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一直没有在实际的领域有
很好的表现,2012年G Hinton在ImageNet的表现是个转折点吧,图像识别,大家纷纷都
转到deep learning来了,这里边既有很多年的理论积... 阅读全帖
z***c
发帖数: 2959
33
来自主题: Economics版 - 茅于轼是如何成名的
张维迎曾经评价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一书说:“重新构
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并说前苏联人因为这项成
果获得了诺贝尔奖,言外之意茅于轼也行。在介绍茅于轼的学术生平时,都说茅于轼是
单独研究,用数学公式建立了一个线性模型,我看很可疑。早在1939年,康托洛维奇就
写过《经济管理的最优化》一书,论述线性约束条件下的线性目标达到最优,也因此获
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茅于轼的研究成果与康氏暗合?但我知道茅于轼懂俄
语。算是我小人之见,确实是茅于轼没参考、抄袭前苏联人的成果,自己坐在家里想出
来的,可张维迎的评价仍然使人肉麻。先进性和开创性都谈不上的一项“成果”,别说
是奠定什么地位,连成果都不是,况且别人完成于近半个世纪以前。线性优化也不是张
维迎说的市场化的微观经济学,它是基于计划经济的优化。康托洛维奇一生都在计划经
济环境下生活,是前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民经济管理研究所经济问题研究主任,
1965年,前苏联为表彰他在经济分析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成绩,授予他列宁奖
金。那个成绩就是“线性优化”。张维迎无逻辑地谄媚,就...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22
34
来自主题: Mathematics版 - Re: can u give an example of
all right.这个例子应该这样说:
在L^2(R)里去一组基(这个基是指线性空间的基,不是Hilbert space的基,两个不一样

把他们标准化,称这个集合为T,然后从里面任意取一个可数子集{e_i,i=1,2,...}
定义线性算子A如下:
A(e_i)=i*e_i,
A(x)=x, if x is in T but not in {e_i,i=1,2,...}
注:线性空间的基要求每个空间中的元素可以表示为有限个基元的线性组合,而Hilbert
space的基允许无穷个基元的线性组合

c_i*x_i)=\sum
w*********h
发帖数: 664
35
来自主题: ME版 - ADINA
对于市面上的一些有限元软件,再结合各位版友的观点,我再多罗嗦几句。。。
Nastran是处理各类线性问题的行业标准,虽然现在对于线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没有更多
的理论突破,而且市面上很多的有限元软件都可以处理线性问题,但是从求解线性问题
的精准度,求解的效率(包括多cpu并行求解),包括NASTRAN特有专利技术如处理气动
力学的功能等等,都只能让其他软件望其项背。但是现在有限元的发展方向已经把目光
更多的投向非线性问题,非线性材料,各种各样的非线性接触问题,也包括各种流固耦
合的问题。在MSC的整个产品体系中,如果说NASTRAN是处理线性问题的,那么MARC是用
来处理非线性静力学问题的,而DYTRAN是用来处理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如鸟撞,水下
爆炸,导弹出入水等,也包括流体固体的单双向耦合(FSI)问题。但是自从1999年
MARC被MSC收购之后,MSC致力于各类产品的整合而降低了对MARC研发的重视程度,所以
从功能上来看,MARC现在已经排不上一流的非线性有限元软件了。
对于ABAQUS,个人认为是目前市面上最优秀的通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传统上看,
ABAQUS有三大模块,AB
j**t
发帖数: 301
36
傅立叶分析的前提是系统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为线性,从而可以进行线性叠加(傅立叶分
析实际上是线性叠加的连续形式)。而对于非线性(光学)过程来说,
等效的系统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实际上是非线性的,不同的频率会混合(和、差、倍等),
线性叠加不再适用。
l*****r
发帖数: 990
37
你这哥们对数学还没入门,就谈线性非线性。faint
========================================
我对线性模型的理解:当变量间的关系在坐标系中是直线关系时,才叫线性关系,其它
的双曲线、抛物线、S型曲线、二次模型、三次模型均为非线性关系,不应该视变量前
的参数是否线性来判定模型是否线性。
w*****5
发帖数: 515
38
理论的角度就不说了,我不是统计PHD,GLM就是学过而已..
陈老师的模型从工程上,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
从大多数情况来说:
首先,如果数据符合线性关系,那么直接的线性回归在工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需要
的参数少,精确度高..一般不会考虑分段回归,因为这样的话,参数太多,而且陈老师并没
有给出case study,告诉我们他可以在准确度上有多大的提高..
其次,如果是非线性关系,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经验建立非线性的模型...这样的好处
是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来建模..如果用分段的方法,假设对每一段进行线性回归,为了能
够拟合曲线,必须要尽可能细分,这样的话,还是那个问题, 就是参数太多..光参数估计
就够工程人员搞半天了,不用说别的分析了.
陈老师的方法,我觉得可以用在某些特殊的工程应用中,比如某种材料的特性,在一些临
界点以后,性质明显不同.但是准确确定临界点又比较困难, 这时候可能用分段的模型,
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临界点,预测效果会提高一些. 但是谈不上对统计学有啥重要的突
破. 如果陈老师想弄这个,那应该要把这个topic变小,才有实际价值.
建议陈老师找几个... 阅读全帖
c*m
发帖数: 1114
39
来自主题: Statistics版 - 两分法随机模拟试验SAS Code (Part I)
首先临界点这个东西和模型定义相关,有些模型不需要临界点就能把数据回归的很好,
有些模型用含多个临界点的分段模型也未必能回归出好的结果。(比如说polynomial高
阶模型和linear模型的区别)
所以其实应该先讨论下模型选择的合理性,当然这些是题外话:模型没有对错之分,只
有适用不适用之分。
那如果局限于分段linear regression模型,临界点处是不是连续完全取决于你的定义,
你可以假设你的模型在临界点处连续,也可以假设不连续,回归出来的结果针对两种不
同的模型都是正确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其实只在于前者比后者多了个连续性的约束。 所
以争辩临界模型如何定义更加合理没有太大的意义。
应用中一般都假设模型函数在整个总体中是连续的,这个连续性假设本身并不必要,但
确是一些求解方法的必要前提。现有的大多数优化算法没有连续性这个前提基本无法求
解(那些0阶的优化算法除外)。
所以如果你当然可以做个没有连续性限制的分段线性模型来回归,但现有的大多数优化
算法都不能用(SAS里面的proc glm应该也不能用). 假如说你真的能给出这样一种算法,
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它的收敛性收敛半径等细节...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5138
40
来自主题: Statistics版 - 两分法随机模拟试验SAS Code (Part I)
没错,你的思想代表了数学背景人士的一种普遍的优越感,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统计学不过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低级数学学科。搞数学的根本瞧不起搞统计的(这是陈希孺的原话)。而Peter John Huber正是在中科院的数理统计所批评了这种倾向:他们习惯于以数学的确定性思维模式来解决统计学里的非确定性问题。他并因此而期待着能够有一股来自数学以外的强大力量来改变这种现状。这是他1997年11月在中国的演讲。
我想,你的思想中暴露了统计学里的一些“民科级”的数学家们(即那些还没有在思想深处感受到统计学的思维模式的真正精髓及其与数学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别的人,或者是那些还没有完成从数学思维到统计思维的转变的人)有缺陷的思维逻辑。
我们须知,在随机系统中没有什么可以被人为假定,因为一个随机系统等于一个未知系统。既然是未知,又怎么能给定一个结论——空间里的关系是连续的?我在09年的文章就指出了这个假设对于数学式解临界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这个假设,从数学的角度将面临一个终极障碍——无解!!!所以,(从数学的角度)必须给定这个假设。然而,一旦给定了这个假设,就等于用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确定性取代了一个确定地... 阅读全帖
i**i
发帖数: 2042
41
1. 正常(Normal)模式
在“正常”模式下,“混合色”的显示与不透明度的设置有关。当“不透明度”为
100%,也就是说完全不透明时,“结果色”的像素将完全由所用的“混合色”代替;当
“不透明度”小于100%时,混合色的像素会透过所用的颜色显示出来,显示的程度取决
于不透明度的设置与“基色”的颜色。如果在处理“位图”颜色模式图像或“索引颜色
”颜色模式图像时,“正常”模式就改称为“阈值”模式了,不过功能是一样的。
2. 溶解(Dissolve)模式
在“溶解”模式中,主要是在编辑或绘制每个像素时,使其成为“结果色”。但是
,根据任何像素位置的不透明度,“结果色”由“基色”或“混合色”的像素随机替换
。因此,“溶解”模式最好是同Photoshop中的一些着色工具一同使用效果比较好,如
“画笔”、“仿制图章”、“橡皮擦”工具等,也可以使用文字。当“混合色”没有羽
化边缘,而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时,“混合色”将溶入到“基色”内。如果“混合色”
没有羽化边缘,并且“不透明度”为100%,那么“溶解”模式不起任何作用。如果是用
“画笔”工具或文字创建的“混合色”,同“基色”交替,就可以创建一种...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5246
42
经西方和海外中文媒体的广泛宣传,三年大饥荒“至少饿死三千万人”似乎已经成为主
流共识,甚至得到一些中国官方媒体和机构非正式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大饥荒档案》
登录的所有七篇研究论文的分析说明,这个流行甚广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和逻辑合理性
,是不可信的。
金小丁:“饿死三千万”质疑
http://www.wyzxsx.com
1959-1961年间发生在中国的饥荒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是多年以来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1964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人口普查,但结果没有公布。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
普查之后,两次普查结果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一起在国家统计局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
计年鉴》里公布。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户口统计,中国人口总数在1960年减少了
整整一千万。
《年鉴》公布以后,中外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对三年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作出
了各种估计。与此有关的比较重要的数据和中外专家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都
被收录在海外《新观察》中文网站主办的《大饥荒档案》里(见http://xgc.bbsindex.com/wh/famine/https://3dlabes.game-h...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USTC 讨论区 】
发信人: sunnyday (胖头鱼。按斤卖就赚了), 信区: USTC
标 题: 中国科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1 00:57:45 2013, 美东)
最近,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在国际上首次
完成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
快报》上。
线性方程组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每一个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数值计算、信号处理、经济
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比如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气象预报,就需要建立并求解包含
百万变量的线性方程组,来实现对大气中各种物理参数(温度、气压、湿度等)的模拟
和预测。而高准确度的气象预报则需要求解具有海量数据的方程组,假使要求解一个亿
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即便是用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至少需要几百年。200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塞斯·罗伊德等提出了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认为
借助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带来指数级的加速,将远远超越现有经典计算机的速度。
潘建伟团队发展了... 阅读全帖
h******t
发帖数: 872
44
中国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内幕
最有质量的马甲
发表于:2014-01-12 14:22
从设计和验证一个个零件开始,完成了高推重比核心机的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
高压涡轮三大核心部件和轴对称矢量喷管的研制……
揭秘我国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历程
如果把现代作战飞机比作高科技的皇冠,那么航空发动机就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
目前世界上能够设计、制造飞机的尚有10多个国家,而能够独立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
则仅有少数几个国家。纵观美、俄、欧先进涡喷、涡扇发动机的研制,无一不是从预先
研究开始,先通过核心机研制,再通过验证机研制发展而来。所谓核心机,就是燃气涡
轮发动机中由高压压气机、燃烧室、涡轮三个主要部件及有关附件组成的发动机核心部
分。在核心机的基础上经必要的修改后,配上风扇、低压涡轮、加力燃烧室、控制系统
和传动系统等相应的部件就可以研制出军用涡扇发动机、民用涡扇发动机、舰船用燃气
轮机等一系列发动机。世界上航空发动机型号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核心机就那么几台,
由此可知核心机的重要作用。航空发动机核心机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技术机密之—,
它们对外都是严密封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 阅读全帖
e********8
发帖数: 929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泽东的最大污点
空间管理发布新日志 您的位置: 龙城博客 » 徐永林的个人空间 » 日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电子信箱: xuyonglin12
@163.com
大跃进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8-16 17:14:02 / 个人分类:杂感
查看( 1138 ) / 评论( 24 ) / 评分( 15 / 0 )
在当前社会上,大跃进时饿死3000多万人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在一些人脑子里,这已
经是定论,而且形式了这样的“条件反射”:对听到和看到的不同意见,根本不作任何
思考,而一概给予排斥。在我们龙网上,持这样观点的人也并不鲜见。
我对这样的说法历来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所见到的这些说法都是与攻击和全盘否定
改革开放前30年、攻击与全盘否定毛泽东的言论结合在一起的,而对此我从来是持反对
态度的。他们的目的既然存疑,他们为这一目的而提供的论据当然要打一个问号。然而
,问号归问号,总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也使我感到很纠结。
日前,我看到了一个消息,杨松林先生所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3000万
”》一书,正式... 阅读全帖
e********8
发帖数: 929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58-60年到底饿死了多少人?
中国大跃进时期所谓饿死3000多万人的谎言是如何出笼的
(2013-08-14 07:35:29)
三十年前,有人掀起了一场恶意诋毁毛泽东的运动,编造说在1958年至1961年中国
的大跃进时期有2700万至3000万人在饥荒中饿死,造成了广泛的恶劣影响。这些恶意攻
击的始作俑者,是北美的两个人口学家,A•J•科尔(1982年发表的“1952-
1982年中国人口的迅速变化”的作者)和朱第思•班尼斯特(1987年发表的“中国
的人口变化”的作者)。这两名人口学家得出了耸人听闻的结论,可是却没有人愿意花
功夫去了解一下他们是采用怎样的十分可疑的研究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这些所谓“估计”后来又被阿马提亚•森(译者注: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
济学奖获得者)广泛宣传。森据此还发展了一套理论,说什么由于印度有民主自由特别
是新闻自由,因而得以避免大饥荒,而由于中国缺乏新闻自由,整个世界当时根本不知
道饥荒发生了,只是到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依靠两个北美人口学家的辛勤努力,真
相才大白于天下。
资本主义的新闻媒体自然乐于重复森对这两位人口学...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0787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cs用的数学是很高深的
生物系统是非线性系统,这个世界其实大部分事物都是按照非线性规律运行的,但是也
有明显规律性。
数学和物理都是研究线性系统的方法,感觉只有低级文明,象人类这样,刚刚脱离愚昧
状态几百年,才会以为线性系统是世界的规律,完全依赖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去研究
生物这样的非线性系统。
如果真是存在超过人类水平的外星高级文明,他们的文明基础我觉得是基于非线性系统
的。非线性系统是这个世界的精髓。
但如果去研究非线性系统,估计需要有人彻底推翻现有的研究体系,另外搞一套才可以
w*********g
发帖数: 30882
48
印度学者论述“饿死3000万”谎言形成原因
来源: Twinlight 于 2015-01-31 09:30:33 [档案] [转至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0 次 (12639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
题 | 编辑 | 删除
本来不想再谈这个话题,昨天收到网友的私信,言之凿凿的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
人,虽然我手头有不少反驳的资料,考虑到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的反驳就不拿出来,特意
选了这一篇,供网友们甄别参考。
作者:乌特萨·帕特奈克(帕特奈克是印度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本文最初于2011年
6月26日在印度周刊《人民民主》上发表,后由美国《每月评论》网上杂志转载)
三十年前,有人掀起了一场恶意诋毁毛泽东的运动,编造说在1958年至1961年中国的大
跃进时期有2700万至3000万人在饥荒中饿死,造成了广泛 的恶劣影响。这些恶意攻击
的始作俑者,是北美的两个人口学家,AJ科尔(1982年发表的'1952-1982年中国人口的
迅速变化'的作者)和朱第思班 尼斯特(1987年发... 阅读全帖
C**********e
发帖数: 23303
49
最近30年来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甚至6000万的重大谣言无处不在
资本主义的新闻媒体自然乐于重复这个数字
从而不厌其烦地反复宣传所谓’饿死了3000万或者6000万人’
其实这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都是一对文科生按照来计算的:
三千万的由来:
就是如果中国人口按照在1958年以前的速度继续增长下去
那么在1959-1961年期间就会比实际人口水平累计多增加2700万人
这种’人口赤字’被当成是与饥荒死亡一回事
但是,这其中至少包括了1800万原本就没有出生的人
1958年至1961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由29‰下降到18‰
因此而减少的出生人口被当作是饥荒死亡
这样就出现了“饿死三千万”的说法
中国人民是非常富有才华的
但是即使是中国人民也还没有学会未生即死的艺术
六千万的由来: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 有一项包括100万调查对象的关于出生率的调查
覆盖面仅为中国人口的0.1%
根据这项调查 科尔和班尼斯特推断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
实际出生的人要比官方纪录多出成百上千万 他们无视1953年的人口普查
根据那次人口普查 中国当时的人口出生率为37‰
1953年人口普查的样本...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