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戊戌变法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s
发帖数: 39120
1
慈禧废科举是不得了的事情,谁也不敢做,她做了。废科举,斩断了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传统道路,等于斩断了当时皇权制度的基础。那真是向世界看齐啊。
李泽厚
本文摘自《告别皇帝的中国》,马国川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马国川:我有一点疑问向您请教。如果慈禧早死十年的话,戊戌变法可能成功,这一点我赞成。但是,慈禧晚死十年会造成什么局面?我觉得恐怕难说,难道中国真的会走上宪政道路吗?
李泽厚: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充分的材料根据。其实一些学人的论著文章中也有这种看法,并非我的独创,但没有我这么干脆明确罢了。
慈禧死后,清廷搞皇室内阁,是非常愚蠢的。慈禧太后不会干这种蠢事,她在世时重用汉人。你看,她多么信任李鸿章,重用张之洞,谈判都是让李鸿章出马。慈禧太后也不会推出“铁路国有化”,引起保路风潮。
马国川:所谓“铁路国有化”,其实就是“国进民退”。它导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湖北兵力被调进四川,武昌起义时湖北兵力空虚,这是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泽厚:所以,一个最高领导人的能力、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马国川:慈禧可能不会做许多蠢事,可是她的改革底线也是有限的,能够设想她交出权力吗?
李泽厚:只要给予充足时...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
人生传奇:吕碧城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爱情故事:当时追求吕碧城的人很多,据说吕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启超与汪精卫,但她又嫌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她能看上的人屈指可数,而被看上的人,往往又“使君有妇”。自认“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吕碧城终身未婚。
吕碧城堪称民国第一奇女子,其一生颇为传奇:她主笔《大公报》,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她才华出众,文采斐然,是近代卓越的女词人;她有胆识有才干,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涉足政界,角逐商海,游历欧美,“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的她,最后却看破了世事和繁华。
凤毛麟角之才女
12岁时诗词书画造诣已很高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3万卷。...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
在古代我国民众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她们的小脚被称之为“三寸金莲”。缠足背后有着怎样的渊源和文化传承?放足风潮又是如何悄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又让妇女们的“金莲”发生了什么变化?且听本期《凤凰大视野》为您讲述女人“三寸金莲”的演变。
凤凰卫视3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上世纪80年代,作家冯骥才的一篇名叫《三寸金莲》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冯骥才后来把它称之为“带血的记号”他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道尽了金莲们一生的酸楚。写这部小说,我意在给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死角以雪亮的曝光。”如今小脚绝了,可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脚是不裹了,未必将来就不裹手、裹眼、裹耳朵、裹脑袋、裹舌头。我们今天的初衷也是如此。
记者:这鞋卖得快吗?
许为荣:卖得也不快。
记者:这个要卖不出去就自己穿对吧?
许为荣:对,卖不出去就自己穿。
解说:这就是三寸金莲,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考证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由谁发明。今天的人们或许也已很难理解,这双被赋予漂亮名字的小脚,曾经是女性美的象征,而且还存在...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
自曾祖父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开始,英家人就“吃起了洋饭”。吃了五世“洋饭”的英家可谓人才济济,下面为您逐一揭晓,属于英氏家族的绝世传奇…
英敛之、爱新觉罗·淑仲夫妻与爱子英千里合影(资料图)
英达(资料图)
英家五代人——【第一代】 代表人物:英敛之
【第二代】 代表人物:英千里
【第三代】代表人物:英若诚
【第四代】代表人物:英达、英壮、英宁、宋丹丹(英达前妻)、梁欢(英达现妻)
【第五代】代表人物:英巴图、英如镝
自曾祖父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开始,英家人就“吃起了洋饭”。英达的爷爷英千里12岁就赴欧求学,回台湾后余光中、马英九都做过他的学生;父亲英若诚外号“英大学问”,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在人艺任职后,1986年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以英达为核心的“英式三兄弟”(英达、英壮、英宁)已经到了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境界;身为家族第五代领头人的英巴图,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在母亲宋丹丹鼓励下开始闯荡娱乐圈;英达与现任妻子梁欢所生之子英如镝,更是加盟了北美冰球联赛的波士顿熊队。吃了五世“洋饭”的英家可谓人才济济,下面为您逐一揭晓,属于英氏家族的绝世传奇…
第一代
创办《大公...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5
经百年而不衰,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全盘打通,家族成员横跨国民党、共产党、台湾、美国、中国大陆,这样的家族惟有绍兴俞家。
俞家三少爷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等等。毛泽东曾有感地赞叹: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哪一家?蒋家?宋家?毛家?邓家?江家?都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绍兴俞家。历经百年而不衰,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全盘打通,家族成员横跨国民党、共产党、台湾、美国、中国大陆,这样的家族惟有绍兴俞家。
俞家是浙江绍兴的名门望族。这个家族说起来还和曾国藩有关,曾国藩的孙女,嫁给浙人俞明震,俞明震何许人也?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孤庵,浙江...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6
孙立平(清华大学教授)
新君临朝。习近平在清华大学时的博士论文导师孙立平教授被称为「帝师」。这头衔非同小可,光绪皇帝的帝师翁同龢是咸丰年间科举状元,也做过同治皇帝的师傅,同治早夭,光绪从启蒙识字到临朝亲政,都拜翁同龢为帝师。翁是清流派,支持戊戌变法,并向光绪推荐康有为。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削去翁的官爵,逐回原籍,永不叙用。无疑,翁同龢的革新思想对光绪颇有影响。
孙立平和翁同龢不同,他没有官爵印绶,只是一介教书先生。孙教授最近在《财经》杂志主办的一场研讨会上轰然发炮,痛批胡锦涛十年庸政,使得中国「与法治格格不入」,他指出维稳就是对法治的大破坏大倒退,政府为达指标而不择手段,纵容甚至鼓励用违法方式去完成任务,而且越走越远。
眼前就有例证,十八大开完,新君下令释放全部在押访民,竟然发现非法收容所中关着八旬老人和哺乳妇女。且不说人民上访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放眼各地,连人民私有财产都毫无保障,征地强拆到处刀光剑影,血溅五步,更不必说《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
孙立平列举全国罢工、示威、暴动的群体事件连绵不断,「老百姓不好管了,政府所说的话,老百姓不信了」。他认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经发...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7
“要坚决搞,不能不搞,但一定要搞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的“皇帝作家”作家二月河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说,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搞。
这个原名凌解放的作家,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
以史为鉴,善于“为古人画像,替今人照镜子”二月河认为,“政改要循序渐进,用稳妥的办法去搞。”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共十八大发出的明确信号。二月河说,搞政改一定要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是几个人在那里弄。”他表示,政改牵一发而动全局,否则出现问题后不可逆转。
从北宋王安石变法谈到清朝雍正皇帝,再到戊戌变法,二月河表示,“他们都搞了一些政治体制改革,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做的都很小心。”
纵观历史,二月河认为,搞政改一要勇气,二要谨慎。“看不清的宁可慢一点,这是我的看法,”他说,千万不能引起乱子。中国历史上的骚乱不少因政改而起。
二月河特别提到,历史上政改失败原因很多,但共同点在于“没有群众基础,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没有得到配合、认同”。
曾连续当选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二月河,回顾10年履职...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8
对武则天来说,大家都知道她首先是父亲太宗的妾,然后才是儿子高宗的皇后。在历代惯例上,儿子纳父亲的女人为妻是非常违规的,古代叫做“蒸”,是乱伦的意思。但高宗对打破惯例不在乎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2013年9月22日B02版,作者:张明扬,原题为:《马克梦谈唐代女性的政治参与》
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教授马克梦先生(R. Keith McMahon)最近出版了《牝鸡无晨:历代后妃生活》(Women Shall Not Rule),从吕后一直写到慈禧,盘点了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在马克梦看来,武则天的称帝对唐代女性扩大政治参与起到了示范作用,接连出现了如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等女性政治人物,然而,在男性构建的政治秩序中,女人当政往往标志着进入乱世。
与汉朝、南北朝、辽、清等女主执政的多发朝代相比,唐朝女性参与政治有什么独特之处?历史上有那么多女性主政的例子,为什么只有武则天成了皇帝?
马克梦:要了解唐朝的女性参与政治,我认为得先把她们放在皇宫的多妻制度中来看。
一夫多妻婚姻,不管是多妻多妾还是一妻多妾,在全球帝王中非常普遍,除了中国,还有日本、韩国、越南、泰国、老挝、爪哇、莫卧...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9
溥仪、润麒、溥杰、庄士敦在御花园(资料图)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深情吟诵: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现在中国人也要高声呐喊:To learn or not to learn, that’s a question!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复杂情结已然在教育战线上愈演愈烈。清末以来,英语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另一方面,加强母语教育、减少英语学习负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香港在大学推广英语教学,北京将缩减高考英语的分值。学还是不学?抑或是怎么学?除了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外,英语学习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伯爵曾奉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互通商贸,却吃了闭门羹,无奈悻悻而返。走时,马戛尔尼抛出一句狠话:“中国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失望与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果不其然,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吉利的商品...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0
中南海的"家宴"细节
中南海的"家宴"细节
习近平与奥巴马这两位中美元首一次不打领带的座谈,让“藏”在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瀛台之宴也被认为是中南海待客的"家宴"。今天来和政知局一起看看,中南海的“家宴”那些可能不为人熟知的往事与细节。
1993年启用涵元殿作为会见场所
涵元殿是瀛台的正殿,曾是供清皇室游览中南海时休息和赐宴的场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曾被幽禁于此。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首脑的场所之一启用是在江泽民时代。1993年4月21日,新华社专门刊发图文报道,预告了涵元殿此后将作为会见场所的消息。
说到涵元殿,先插播一则更正。昨天政知局推送的《中南海的瀛台,原来是这样的》(回复关键词“瀛台”可获得文章推送)一文中,小编疏忽,给大家上错了正殿涵元殿的“全脸儿”。能看出这个差错的,据说不是聪明绝顶就是海里的。今天特别向大家更正一下,重发一张涵元殿高大上的“正脸儿”,另外附赠一张罕见超正内景,以示歉意。
言归正传。
先搞清楚上门吃“家宴”的程序。
公开资料显示,一般到瀛台做客接受宴请的程序是:先到正殿涵元殿参加会见或接见,宴请的地方则是蓬莱阁也就是...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12296
11
杂·书馆是一家私立公益图书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开业十余天,不少读者发现周末要想到此看书并不容易,他们被告知,500人预约量已满,只能改选其他时段来馆。
上个月,这家图书馆馆长、音乐人高晓松在微博透露杂·书馆即将开业的消息,并贴出了照片,他还描摹了这样一幅图画,“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民生,不绝如缕。”
百万册藏书,随手翻出宝贝
乘15号地铁线在马泉营站下,大概走十分钟的路程,就会见到杂·书馆,它位于北京崔各庄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内。装饰一新的杂·书馆分为新书馆和国学馆两个区域,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总计藏书百万册(件),其中拥有20多万册藏书的新书馆已率先面向读者预约开放。
走进这家图书馆,一片安静,你甚至会为眼前所看到的藏书楼般的气派所震住。新书馆藏有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各类图书共20余万册。直通屋顶的书架足有四米高,人被书架、图书所包围,瞬间觉得自身很渺小。特意辟出的儿童区域,有孩子们最爱的积木,还特别突出了连环画特色,《沸腾的群山》《白毛女》《宋江》《风云初记》等正静待小读者的到来。
国学馆在另一个楼,距离新书馆大约有几十米的样子,有三层,...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2
唐晓峰谈近代北京城的变迁
谈到中国的近代城市,上海是一个典型,相较而言,同时期的北京似乎并不那么典型。“近代上海”与“民国北京”之间有何差别?沉淀了许多传统与历史的民国“老北京”如何找寻其近代性?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请他谈谈近代北京城是如何脱离传统的。
说到中国的近代城市,更惯常的说法是“近代上海”、“民国北京”。“近代北京”似乎是使用频率不那么高的概念,这是什么原因?
唐晓峰:在中国,什么叫近代城市?最典型的是上海。关于上海的近代史,学界的研究很多。这给人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大量西方元素、现代经济元素进入城市,主导城市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中国近代城市。从这个角度看,在近代北京城看不到很多这类东西,所以它不是一个典型的近代城市。不过,北京在近代史上的存在感是非常强的。北京的近代性和上海不同,你可以把它划为另一类的近代城市,但是不能把它从中国近代史上拿走。
近代上海是脱离了传统的“新上海”,而民国北京城常常冠之以“老北京”这样的称谓。怎么看“老北京”的“近代性”?
唐晓峰:北京城的近代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般讲北京,我们往往会迈过它的近代性而直...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3
林徽因:才女也难过婆媳关当满屏的电视剧、一大半的婚姻论坛里都在吐槽关于婆媳那点事时,被誉为“人生赢家”的民国女神林徽因,也被翻出被婆婆和大小姑子虐得身心俱疲的过往——原来女神也有这样难言的苦痛啊!
1928年,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两人的婚姻从此成为人们眼里的门当户对,叫人艳羡的典范。可正如那个笑话所言——当下有两大矛盾刻不容缓,一是日益增长的物价与停滞不动的工资,二是婆媳关系——留过洋、写新诗、搞建筑的林徽因,幸福婚姻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
婚前不受婆婆待见,直到对方去世才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婆婆的阴影,一直伴随她的余生。
完美婆婆想要的儿媳
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清末了不起的白富美兼高知女性。父亲是顺天府尹李朝仪,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是其堂哥,也是她与梁启超的媒人——即便丈夫是后世鼎鼎有名的梁启超,可对李家来说,女儿嫁入梁家,梁启超是高攀了。
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从嫁入那天就定下了基调。而官家大小姐来到清贫的诗书之家,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反而努力适应新生活环境,努力操持家务,也博得了梁氏宗族的一片赞誉。
何况这个女子还有不一样的见识和担当。1896年李蕙仙随梁启超来到上海...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4
清朝这个朝代很奇怪,兴于一个女人之手,又毁于一个女人之手,当然无论是孝庄皇太后,还是慈禧太后,无疑都是清朝政坛上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谁说女子不如男,慈禧太后就用四十多年的执政经验告诉男同胞们:女人不仅会玩政治,而且还玩出了花样,二十多岁的年纪,便斗倒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权臣,不仅一网打尽,还统统杀光,足见手段之毒辣,同样是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慈禧太后又毒杀了东宫太后慈安,从此大清权力便由慈禧一人执掌,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那是鳄鱼的眼泪,想来就来!慈禧26岁守寡,培养四大情人轮番侍候,其中有一个还是外国人!
慈禧26岁的时候,丈夫咸丰皇帝就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当然对于慈禧这种政治女强人来说,自然是不甘寂寞,虽然正史上不敢记载,但是据坊间传言慈禧太后曾经有四大情人,这四大情人分别是:荣禄、恭亲王奕?、古董店老白和巴克斯。慈禧26岁守寡,培养四大情人轮番侍候,其中有一个还是外国人!
首先看这位与慈禧太后关系最为紧密的大臣荣禄,可以说是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慈禧做出什么决定,荣禄永远是第一个表示效忠的奴才,无论是前期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后来的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最坚强的后盾就是荣禄,而荣...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5
提起慈禧,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咸丰皇帝的妃嫔、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的身份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高贵的了,只是,野心勃勃的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对权势充满了欲望,这促使她不惜一切代价,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从而成为大清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除了政治手段狠辣以外,她的风流韵事也是话题感十足。据记载,慈禧太后入宫的第九年,咸丰帝就驾崩了,当时慈禧只有26岁。这么年轻就守寡,慈禧怎甘寂寞,大权在手的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豢养男宠,淫乱后宫的事儿也是没少做。居不完全统计,慈禧有五个情人,其中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1、奕(恭亲王)。
恭亲王奕,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慈禧的小叔子。奕自认为无论在能力还是才华上自己都胜于咸丰帝,可惜却没有被父亲道光帝选为接班人,他常为此而愤愤不平,于是与慈禧勾结,等待时机扭转局面。咸丰帝病逝后,奕与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辅臣”,此举不仅迎来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的春天,还顺理成章地做了慈禧的“情人”。他自以为江山美人在手,可实际上,他高兴得太早了,他对于慈禧来讲,只不过是一颗棋子,待到慈禧大权稳固后,奕?就被自己的“情人”彻底抛弃了。...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6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古代最不愿做皇帝的四个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还尽收天下美女,日子过得不要太潇洒。为了能得到皇帝的宝座,很多人不惜赌上全身家当,包括自己的性命,兄弟反目的事情更是经常发生,如清朝的九龙夺嫡事件。但是,历史上也有人不想做皇帝,最终却被人逼着继承皇位,其中有四人最为出名,其中一人被人打晕抬上龙椅,一人被人用刀逼着登基称帝。
一、石弘:被人用刀逼着登基的皇帝
石弘,后赵明帝石勒的次子,虽是羯族人,但石弘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恭谨谦虚自守操节,随杜嘏学习经学。长大后,石弘喜欢吟诗作对,结交了不少有才之士,老爸石勒称帝后,石弘被立为太子。
公元333年,石勒去世,而此时的军政大权被堂哥石虎所掌控,石弘因惧怕石虎,就想把皇位让给他,但石虎却说道:“君死而世子即位,我岂敢破坏法规。”石弘甚至跪下求石虎,只要不让自己做皇帝,什么事都听从他的。奈何石虎心意已决,把刀架在石弘的脖子上,逼着他登基称帝。一年后,石虎觉得时机成熟,就强迫石弘禅位于他,并把石弘囚禁起来,不久后被杀。
二、李煜:不得不继承皇位的才子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不仅长得英俊潇洒,而且非常有才华。因李煜有五个哥哥,加上他一心沉...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7
历史课本上把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慈禧等顽固派的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民众呼吁变法维新,太后本来支持,为什么最后又反对维新了呢?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策划的“围园劫后”。事后逃到日本的康有为狡称围园劫后是奉了光绪皇帝的“衣带诏”,但实际上站在光绪皇帝的角度,光绪不可能傻到去杀老佛爷的。原因很简单,光绪皇帝知道慈太后“杀不得”。
为什么说光绪皇帝杀不得太后呢?如果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先来看一下,光绪皇帝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得花柳病去世无嗣,慈太后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不顾奕忻及众军机大臣的强烈反对,强力过继自己亲妹妹的三岁次子,登基为皇帝。这个皇帝正是光绪。可以说在朝中,光绪的皇位来自于慈太后的实权支持。而慈禧也正是靠着光绪才能继续垂帘听政。这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知名的“帝后执政”时期。稍微明白这层就应该知道慈禧“杀不得”。
另外就是无论慈太后是垂帘听政还是在颐和园修养。慈太后的身边都围着一大群朝内元老。这部分人掌控着朝廷内的大部分实权。另外慈太后执政数十年,拥有非常丰富的执政经验。所以光绪皇帝不仅不应该“杀”慈禧。而且需要获得慈太后的支持才能真正把...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8
清朝最后一位公主是谁?那就是恭亲王奕訢的大女儿荣寿固伦公主。按照清朝制度,皇帝的女儿才是公主,皇后所生称“固伦公主”,嫔妃所生称“和硕公主”;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即“郡主”。
恭亲王的女儿原本只是“郡主”,为何会成为等级最高的公主呢?这要说到1861年的辛酉政变,奕訢发挥了关键作用,助推慈禧掌握大权。为了酬谢奕訢的功劳,慈禧加恩,破格晋封其7岁大女儿为荣寿固伦公主,收为养女,并带入皇宫抚养。
荣寿公主衣着朴素,并无美貌可言,长相显老,“虽二十许人,望之若妪媪也”。但是,她善解人意,聪慧超群,深得慈禧宠爱,在皇宫内地位较高,人称“大公主”。
荣寿公主的个人生活特别不幸。1866年,慈禧指婚,将年仅13岁的荣寿公主嫁给道光帝的女婿景寿之子志端。五年后,志端因肺病去世,公主18岁就成了寡妇。
据说慈禧对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颇为伤感内疚,对公主的宠爱有增无减。此后,公主一年四季主要住在皇宫,陪在慈禧身边。
众所周知,慈禧在晚年大权独揽,说一不二,谁敢对她说三道四?大公主是个例外!慈禧对她还真有几分畏惧。
大公主性格中有憨厚耿直的一面,遇到不平事,常常直言无讳。慈禧生活奢侈,她曾劝谏:“此等...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9
清朝最后一位公主是谁?那就是恭亲王奕訢的大女儿荣寿固伦公主。按照清朝制度,皇帝的女儿才是公主,皇后所生称“固伦公主”,嫔妃所生称“和硕公主”;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即“郡主”。
恭亲王的女儿原本只是“郡主”,为何会成为等级最高的公主呢?这要说到1861年的辛酉政变,奕訢发挥了关键作用,助推慈禧掌握大权。为了酬谢奕訢的功劳,慈禧加恩,破格晋封其7岁大女儿为荣寿固伦公主,收为养女,并带入皇宫抚养。
荣寿公主衣着朴素,并无美貌可言,长相显老,“虽二十许人,望之若妪媪也”。但是,她善解人意,聪慧超群,深得慈禧宠爱,在皇宫内地位较高,人称“大公主”。
荣寿公主的个人生活特别不幸。1866年,慈禧指婚,将年仅13岁的荣寿公主嫁给道光帝的女婿景寿之子志端。五年后,志端因肺病去世,公主18岁就成了寡妇。
据说慈禧对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颇为伤感内疚,对公主的宠爱有增无减。此后,公主一年四季主要住在皇宫,陪在慈禧身边。
所周知,慈禧在晚年大权独揽,说一不二,谁敢对她说三道四?大公主是个例外!慈禧对她还真有几分畏惧。
大公主性格中有憨厚耿直的一面,遇到不平事,常常直言无讳。慈禧生活奢侈,她曾劝谏:“此等糜...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0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即1908年11月15日下午,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病死,终年74岁。以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以这样的高龄死去也没有什么,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然而,在这之前发生的一件事,直到一百年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慈禧太后的歹毒。
这件事就是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突然暴毙,两人死亡时间相距不到一天时间,光绪皇帝死亡的时间太蹊跷了。光绪皇帝死亡时,年仅38岁,关于他死亡原因,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是这样的,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即将病死,她不愿意自己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于是派人暗地里毒死了光绪皇帝。持这种说法的人,其主要依据主要来到当时给光绪治病的西医屈桂庭发表的《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屈桂庭口述了他当年为光绪治病的全过程,他这样说道:
“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就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这个地方四面环水,一般人是进不来的,而光绪又被严密的监督,因此慈禧太后是最有可能下毒之人。
除了慈禧太后毒死一说,还有... 阅读全帖
n****i
发帖数: 547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戊戌变法的教训。
就是太激进,否则慈禧也没有由头来干涉。
跟日本明智维新不同,日本那时有两州的武士支持天皇,以”正王道“为名,
网络了下层的流氓无产者和新兴的地主资产阶级,终于武力倒幕。
光绪手无寸兵,本来是应该平衡利益上行新政的,可惜太急迫,触犯了
旧势力的利益,而支持者没有形成气候,不足以凭靠来对抗旧势力。
比如,废科举一条,太急,难道就不可以保证开新旧两科或两题 ?取
谁不取谁上可以做文章嘛。
其实如果隐忍几年,平衡利益,君宪倒也可行。
l**k
发帖数: 150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戊戌变法的教训。
为什么维新搞不下去?原因就在于权力斗争和路线斗争。
慈禧不肯放权这才是主要的。当时已经是“还政”时期,慈禧仍然不肯放权,而且在维
新伊始就把翁赶回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任命必须进颐和园拜谒慈禧(所以军机四章京
都是正四品),通过荣禄调派兵力控制京畿等等。此时废除科举是太急,那1905年废除
科举怎么就成了大善政了?中间有什么质的变化吗?
之所以维新派有政变的想法,完全是帝后两党矛盾已经无法调和。而慈禧俨然作为保守
势力的代表人物。(当时反对新法最积极的杨崇伊,满洲王公等人整日在慈禧周围哭
紧密团结在老佛爷的周围。)
要说激进,明治维新厉害的多,长州夺权,倒幕战争,药杀孝明天皇等等,一句话,革
命不是请客吃饭。腐朽的东西你是没法请他退出历史舞台的,只能把他扫出去。
w*******e
发帖数: 285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戊戌变法的教训。
其实现在的问题跟满清末年是一样的,改良还是革命。
革命就一定会造成西藏的独立,内蒙,新疆有可能,
比较差的结果可能是留下一个北宋+东北的中国吧。当然
也可能进一步4分5烈,但是我觉得可能不大。改良的可能性
有多大我也不知道,李登辉上台的时候是不敢说台独的,
胡哥要想真的搞民主政治现在也必须深藏不露。革命我觉得
希望更加不大,不说革命到底好不好,现在几乎没有人真的
在搞。看孙中山那一次次的起义,不成功责成仁的劲头,比起
现在的那些耍嘴皮子要饭的民运强多了。现在根本就没有一个
代表人物。我觉得现在的共产党已经不是真的共产党
了,是一个世俗独裁政党,中国已经由宗教信仰独裁转向了世俗
独裁。现在的共产党越来越和资本家紧密结合,类似于60-70年代
的韩国,苏哈托以前的印尼。中国的腐败是很严重的,但是也未必
是最严重的,以前看一个叫清洁国际的组织搞评比,在各国的外商
和外国人中搞抽查,中国在102个国家中名列第59。有很多所谓的
民主国家还不如我们,所以我也不觉得中国变成民主以后会有多大
的改善,唯一的好处是言论自由了,被发现了可以纠正,不会犯太大
的错误,从长远上说能慢慢的改善。所以我暂时不看
a*******n
发帖数: 74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没劲
"记得当年的历史教科书上写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历史教科书应该运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里头的分析方法啊
支持改革的利益集团(一般是动产利益集团)反对改革的利益集团(一般是不动产利益集团
)到底谁的力量更强大?
如果力量不均衡,主导改革的上层可以压制住反对改革的力量吗?
想来想去,必然失败,就是慈溪早就死掉了.
中国和日本国情大大不同,最最根本的,也是中国和日本当时赞同和反对改革的势力集团
力量对比大大不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力挽狂澜 ".至少天皇的例子不是 .
如果仔细回味历史,你不得不承认,明智维新几乎必然成
功,百日维新几乎是必然的失败。这是最近读日本近代历史得到的个人观点。
现在就开始比较日中日在维新前后的不同:
1,市场:中国至少直到一战前,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战前的整个中华帝国的市
场,是被分成分割成各个省的小市场,事实上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中国固然有长江,黄
河这样的天然水道,但是复杂的地貌和封闭的心态却让统一市场难以形成,日本的全国统
一市场而日本却因为其国土本身的一些特点更容易形成。就比如吧:市场和信息总是联
系在一起的,在日本,横滨,神
d****z
发帖数: 9503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老话题,大头vs大炮
杨度实在是个人才。戊戌变法那阵子年轻就已经和变法派打得火热。变法失败却没啥事
,去了日本。后来回国成了清廷宪政专家,在颐和园给王公大臣讲宪政精义。整个清廷
立宪活动的主力干将。清廷倒了,老袁上台,他又成了筹安会理事长,深受老袁器重。
老袁死活,他又被孙中山力邀加入国民党。他入党,老孙电告全党以示庆贺。后来又在
上海和杜月笙关系很好。最后干脆在周恩来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近代中国的各个重要
党派势力他没有一个落下的。
b****r
发帖数: 2555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到老袁,就说说北洋吧
袁大头那个位置,谁也干不好。
首先这个人呢,受得是传统那一套的教育,充其量呢对近代军队的组织方式有点研究。
这点东西用来横行中国几十年是够了,想要救亡图存呢,门都没有。你看袁大头的发
家过程,年轻时候在朝鲜露了下脸,然后就是小站练兵。之后戊戌变法傍上了荣禄,
总之呢宦海沉浮搞得都是权术那一套,对近代国家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认识。不跟毛常
孙比了,就是之前的曾左李张之洞,他也是一概不如。
如果一个人不懂这些的话,那就要善于用人。老毛也不懂这些,但是老毛手下有周邓
陈etc,不要妨碍他们做事就好。袁手下连个像样的人才都没有,龙虎狗算是拿得出手
的人物了——跟土共的干部相比,猪尔。袁大头也没有什么容人之量,唐昭仪算是他的
老朋友了,一样被赶跑。这一点呢,大炮大概跟大头半斤八两;常公都比他们强多了,
老毛更不用提。
总之要比呢,毛》常》大头;大炮呢是革命家,不参评。
b****r
发帖数: 2555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到老袁,就说说北洋吧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袁世凯告密不是戊戌政变的直接导火索,但是在实际上导致事件升级,慈禧无视
国家体制杀了六君子。
袁世凯的日记和常公的日记一样信不得。

行为
m********y
发帖数: 21909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曾不反袁反,早晚的事情
不明白满人练兵就可以安稳了?
就算戊戌变法成功了,也不可能像英国一样安稳。汉人能踏实地奉一个满人当皇帝?
反清是一定的。满人就算练了兵,也白搭。
m*******e
发帖数: 21667
29
m美国又不是君主立宪
m********y
发帖数: 21909
30
君主立宪比君主中央集权,是不是离它近点?
m*******e
发帖数: 21667
31
100,50
t****u
发帖数: 8614
32
英日支持帝党,俄国支持后党。
美国那时基本还是打酱油的。
m********y
发帖数: 21909
33
打酱油?
t****u
发帖数: 8614
34
美国当时一方面没有实力,另一方面实行门罗主义,专心经营美洲。所以国际事务上影
响力不大。基本上打酱油。
t****u
发帖数: 8614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继续侃大头 - 大头在朝鲜
朝鲜之功,清廷给的奖赏是三品道台。
戊戌变法前,光绪给袁世凯加兵部侍郎,从二品。
庚子拳变之前,光绪26年,任山东巡抚,正二品。大头一早就镇压义和团。在义和团
大红大紫的时候,大头就肃清山东的义和团,结果整个华北就山东没有糜烂。
光绪27年,李鸿章挂,临死推荐了大头。所以慈禧任大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
加太子少保衔,成为一品大员。李鸿章的推荐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如果大头,五品都嫌多,那么当时之人,岂非连五品都不如。那也太小看古人了。
b****r
发帖数: 2555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继续侃大头 - 大头在朝鲜
实话实说呢,袁大头告密倒不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慈禧上台第一波要宰的人,是康有
为;谭嗣同还在家等了两天——这实在不是慈禧的风格。
但是,袁大头告密导致事变升级,也是不争的事实。
话说回来,康梁也不是什么实干家,让他们当政比早期的大炮还糟糕。这两位就没有成
功地干过任何事情,变法,失败了;到海外鼓吹光绪复位,失败了,还浪费了不少华侨
的捐款,搞得大炮很不爽;后来谋刺慈禧,派出去一个连普通都说不好的广东刺客,内
部又保守不住秘密,结果清政府在北京搜广东人就搜出来了——到头来这位刺客连皇宫
门在哪都没见过。
不是为尊者讳的话,谭嗣同的项目操作能力也有问题。他谋划的湖南好兵几十人,也没
啥指望攻进皇宫。当然,这个人很有种,非常有种;好兵几十人带头的唐才常,毕永年
也都非常有种。
t****u
发帖数: 8614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继续侃大头 - 大头在朝鲜
说得不错,康圣人还不如大炮.不要那么操切的话,戊戌变法没准还能成.梁启超还行
,大炮一级的,不过当时还太嫩,也没有中进士,当时大部分在打酱油.后来推翻大头
帝制靠的是梁启超蔡锷师徒,不是大炮草台班子的三次革命.梁启超在海外抢大炮资源,
也搞得有声有色.
当时三派,帝党后党李鸿章等实权派,实权派开始打酱油,但帝党太操切,把实权派推
到后党那里去了.
不过大头所为,无非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告密反戈一击,日后清算,谭嗣同让他兵变
囚太后的事情肯定要被挖出来,菜市口没准就多个大头了.
w***c
发帖数: 515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回归大头坑 - 小站练兵(一)
醇王庆王老翁老李老荣,这些人互相都是政敌,但都出面保他
啥时候的事?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吗?那时老醇王已死,小醇王才十几岁,老翁早就回
常熟养老了
b****r
发帖数: 2555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这两天写头炮坑
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改良也要看有没有机会。
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用自己的脑袋告诉大家改良是行不通的——虽然实事求是的讲,
康梁那一套比大炮更不靠谱;
康梁一直在海外宣传保皇改革,又怎么样?太后死了,康梁以为机会来了,还不是老样
子。杨度写的五大臣考察报告,有用么;皇族内阁,人民认账么?事实证明,反动派不
打跑,他们自己是不会让位的。
脱离历史背景,空谈改良好,革命坏,没有任何意义。
w*********e
发帖数: 5286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这两天写头炮坑

您老说的是庚子新政?那是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打疼了之后
又把康梁变法那套拿出来,慈禧太后定的决策,戊戌变法形成的纲领,
袁世凯充其量一个执行者。
按照您老这逻辑,改革开放是胡耀邦赵紫阳搞的,和邓小平没关系了。
没有孙要立黄埔建军,老蒋上哪里当校长去?
这您老就不客观了,没有辛亥革命,还有别的革命,
当时革命此起彼伏,满清大厦将倾,辛亥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k***g
发帖数: 7244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呵呵,你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所有新政奏折,皆令(军机四章京)阅看,谕旨皆
特令撰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p75),他们当然有替皇上
拟旨的权利;并且你引的这段话里“所有条陈封奏各件”指的是涉及“新政”的奏件,
所谓“寻常奏件”指的是其他的奏件,并不是你说士官小民与大臣上奏的区别。

折。
b****r
发帖数: 2555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谭嗣同
这句话是梁启超说的,已经被茅海建等戊戌变法研究大佬证实为不可靠了。
t****u
发帖数: 8614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慈禧与光绪
这两天读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里面提到慈禧与光绪的权力关系,很有意思。
政变前大致是,
1)光绪独立执政,但是
- 军机处的条陈,拟旨,光绪的上谕要事后给老佛爷review。
- 重大人事变动,要事先请示老佛爷批准。
2)体制上,慈禧则不能越过光绪直接向下面下懿旨。
基本上就是光绪执政,慈禧监督。军机处内阁六部向光绪负责,光绪向慈禧负责。
不知道现在江core和涛哥是不是还是这个模式?
老邓活着的时候,无论胡赵还是后来的江core掌权,貌似基本就是这个慈禧-光绪模式。
t****u
发帖数: 8614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立宪还是要靠太后
戊戌变法的立宪是类似日本的政制,大权还在天皇(皇帝)手上。
不是英国式的,皇帝基本可以接受。
m********y
发帖数: 21909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如果袁世凯站在光绪一边儿
那戊戌变法能成功吗?会是中国的明治维新吗?
先不谈袁世凯站在光绪一边儿的可能性问题,就假设他站在了光绪这边儿。
d*****0
发帖数: 68029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戊戌变法就是为了夺权
夺完权以后究竟还要不要变法,其实是个未知数。
y***y
发帖数: 198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戊戌变法就是个闹剧
☆─────────────────────────────────────☆
zachary1985 (wuximan) 于 (Wed Feb 17 16:36:13 2010, 美东) 提到:
先看中国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的环境,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西方列强在甲午战败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纷纷圈画自己的势力范围.
再看一下变法的发起人,光绪皇帝虽然已经亲政,说是傀儡皇帝当时还不完全是,但是他的权力基础非常的不稳固,这也与取得权力并且神化的日本天皇不同,而支持变法的康梁等人的权利基础就等于没有.
再有就是变法的组织者实际上也是一个狂热的权利攫取人,他们如果不是那样的热衷于权力,变法也不会那样容易夭折,这主要的表现在他们排斥现有的当权派中支持变革的力量,这些力量主要就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张之洞和李鸿章等人.
那时变法还是有很多的潜在的支持者的,除了他们向往的洋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正常的情况下,年轻的光绪要寿命远远长于慈禧的,谁都要为自己日后留下一个后路。而这些可能支持的力量,由于要分享变法者的权力,而全部被变法者排出在皇帝的圈子外,这样的结果就
约阂补
m**o
发帖数: 2
48
请问您文章里多次提到的 大炮 是什么人
能不能简介一下 谢谢

告密。而给人的
能成功似的。我
不是历史的真
学家的反复考证
点,
自己的《戊戌日
了漓清历史真
b********p
发帖数: 875
49
这个跟凤凰的那个讲得差不多,您老不如直接上视频好了
d****n
发帖数: 10034
50
是孙大炮。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