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以下帖子是waichi对须深经当中关于慧解脱阿罗汉相关文字的强行辩解,看起来似乎很
聪明,不过却暴露出大漏洞了,并且文中进行造谣,再次篡改别人的观点
这个漏洞非常明显,仔细看就会知道
真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waichi用劲心机,但是也不免露出马脚
不过他类似露马脚之处太多,过去我都不会太追究,从今天开始,我将狠抓不放。
这是2009年年waichi第一次明显露出原形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 00:16:38 2009)
不. 并不难背. 而只不过是由于那些, 相对其它佛法理,
经中是很少提及, 而在同一本经之中, 哪怕有提及到
了, 也非专门详细论此, 而只各自片言只语散落在各
部不同的经之中, 因此, 大家不懂有关那些四禅八定
之全面义, 故空有学问者只落个片言只字歪义胡想.
就像runsun则那段佛经文, 佛说 "俱足" 初禅不? "俱
足" 二禅不? etc..., runsun他不解经义, 就成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2 不错,我自己本来也想写个我自己认为的学佛顺序。以及推荐的资料。而这篇某些和我
是一样的。
我和他第一步一样:了解佛教历史。其中渥德尔的印度佛教史,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都
非常不错,作者没有推荐印顺的,我估计可能和他不认同印顺的某些观点有关,不过客
观的说,印顺的佛教史也确实不错。
第二步,我推荐啃阿毗达摩,尽管他很难啃,但是对于佛法核心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懂了阿毗达摩,阿含经的学习会更顺利,看南传一些大师的作品也会更清楚。对于
禅修的一些关键点也会比较明白。不过阿毗达摩没必要全部弄清楚,而是重点掌握其核
心,即对于心,心所的认识上,以及其中一些关键心所,比如寻,伺,散乱,贪,嗔等
等。
有的人不习惯阿毗达摩的艰深,则开始阅读杂阿含或者相应部也是不错的。或者读一些
浅显的上座部尊者写的书,也可以。类似的书,现在已经有很多了。
当建立了无常,苦,无我,缘起的正见以后,开始尝试禅修,至于到底选择止禅还是观
禅,这个需要自己根据自己情况选择。
日常就尽量维持正念觉察,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可能,参加一些密集禅修。
。。 |
|
n****f 发帖数: 905 | 3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
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
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
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
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
,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
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
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
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
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
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
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 |
|
a**u 发帖数: 8107 | 4 ☆─────────────────────────────────────☆
runsun (runsun) 于 (Wed Aug 5 09:35:44 2009, 美东) 提到:
关键词:禅定 四禅八定 刹那定 止禅 观禅 慧解脱阿罗汉 俱解脱阿罗汉
我用比较通俗的话解释一下禅定,虽然可能不严格准确,但更容易理解,克服一些对禅定
的错误理解
禅定,其实就是持续性的瞬间产生的意识的纯度,禅定等级越高,意识的纯度就越强。
这种高纯度的意识(心),表现是宁静、镇定、安详、统一、平衡。
我们一般人瞬间产生的意识里面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而禅定强的人,瞬间产生的意识
是高纯度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是伴随意识产生的,佛法叫做心所,意思是属于心(意识)的
初禅状况下瞬间产生的意识主要只有五个东西,分别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二禅状况下瞬间产生的意识主要只有三个东西,喜,乐,心一境性。
依此类推。。。
如果想要获得这种高纯度的意识,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对象,让瞬间产生的意识不断对着它,时时刻刻不偏离对
象,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过滤瞬间产生意识里面的杂质。获 |
|
r******2 发帖数: 1021 | 5
呵呵,你怎知我没有实践?
观禅的实践,和止禅的实践是类似的,只是稍微有些不同而已。
禅相有非常多种,以不同的对象为所缘,会出现不同的禅相,哪怕都是以呼吸为所缘,
个人的禅相也是有不同的。
这是胡扯。取相是定力提高而出现的,不是凭空跳出来的。
当然,有人自我暗示幻想出个东西,是不需要定力的。
有人一闭眼就看见眼前菩萨飘来飘去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6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da51a0100kzu4.html
在禅修当中打妄想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也困扰很多禅修者,那什么是打妄想呢
1、缺乏正念觉知的胡思乱想。
表现:打坐中妄念纷飞,想东想西,完全缺乏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正确和紧密的觉察,也
叫做丧失正念。由于缺乏正念(即清楚的觉察所缘),而必然存在严重的掉举以及痴心
所。
2、以实际不存在的概念法为心识的所缘目标。
概念法是人主观制造出来的概念,它在究竟意义上并不存在。比如美丽是人假定出来的
一种概念,人的名字也是假定出的概念,念头思想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概念法。就像幻
灯片的投影,如果以这些虚假的概念为所缘,则严格来说都是打妄想,除非你是借助某
个具体的概念法来修安止禅定,而且任何的概念法都不具备无常苦无我的真实特性,他
们是没有意义的。
3、类似于第二种,但是更加细微,比如禅修者试图去观察寻找所谓的本心,真如,梵
,灵魂这类子虚乌有的东西,并自认为观察到。这同样是打妄想,而且是极其严重的妄
想,它们造成了严重的邪见,使得禅修者完全偏离正道。
避免打妄想,除了通常的对治杂念散热的方法之 |
|
r****n 发帖数: 8253 | 7
由现观而生的智慧而来。
将观禅分成五个阶段(戒清净与止禅清净是修观禅的基础,合为七清净),又细分为十
六观智。
清净道论几乎可以说是一本禅修的百科全书,里面对禅修解释的非常细节化。
含经,不引用论。
不同的系统。
是,如果在修观的时候,不懂得辨别究竟法,那么根本就不可能认识真正的无常苦无我。
这个是根本目标的不同。
佛陀明确说过去诸佛都是通过四圣谛而解脱的。
禅宗所谓的悟,不知道是悟了个啥东西,他们声称教外别传,也就是不能用经典标准衡
量他们。
可是佛陀临终前却明确说,如果判断某人的教法是否是佛说,要如实对照经和律。如果经和律上没有,就不能说是佛陀所说。 |
|
J******s 发帖数: 7538 | 8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
|
J******s 发帖数: 7538 | 9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
|
|
w**u 发帖数: 311 | 11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12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3
静态来说 内观身心 或者说 内观五蕴
动态来说 内观五蕴的运作
身心或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没事干麻去观察?
我是先思惟,为何学佛法? 灭苦
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不必费力观察。
可,被影响到,胡乱运作而产生苦,这就重要了。
于是,我认为,说观察身心、五蕴、观察五蕴的运作,其实都不太精准。
针对佛陀提出至高无上的目标,灭苦。
针对至高无上的纲领 ,四圣谛。
如何展开?
我思惟,
苦谛,如何观察到这是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苦灭的情况。
苦灭道迹,是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将苦灭去。
苦从何来? 苦又是如何灭去? -- 缘起法
是的,就是缘起法,这是ㄧ个关键, 是理论与实修的双重核心。
于是,我认为,内观是--观察缘起法。 也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升起,是这样灭去。
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身心,于是我观察自己的身心内,苦是这样升起,这样灭去。
内观的具体方法,四念处。
观察 身、受、心、法。
观察这四方面的苦的集、灭、道迹。也就是观察缘起法。
身念处,观察对身体的贪爱,
受念处,观察”受”从何来,来自”触”,根触尘,生受。
六入处、触、受、爱...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14 我修的是ajahn chah 的体系, 基本的教程就是 -let go.
传承还是重要的,看你的性格倾向吧, 那个对你觉得感兴趣,就选那个。特别强调一
下如果选择法门:
1. 随时随刻都可以修的
2. 不需要任何支持的 - 不需要别人支持,不需要环境支持
因为有了这两条 修炼的数量就可以最大化。我喜欢观察呼吸法门, 就是因为这个。
很有就是不必讲求过度讲求坐姿, 任何姿势都可以观息。每天拿出一些时间专门观察。
但是其他无时无刻都可以回到呼吸。
我从来没有特意的分裂过止 和观。 不过思维攀缘的时候, 无法内观。所以自然就要
先把攀缘的思维平静一下。这个就是要数息。 目的是达到一定的concentration.
我初学用的是gil fonsdale 的audiodharma 教程, 这个seeu 碰巧刚贴过。
我不知道什么是禅相, 看到了任何现象, 我都是观无常观苦+let to。
从开始到觉到禅悦,很短的时间吧。禅悦很重要, 这个是让我们不停的修行的动力。
很多帖子警告大家不要对禅悦上瘾, 这些不是对初学者而言的。 初学者需要这个坚持
下去。
它比用意志力坚持要有效的多。 |
|
l****u 发帖数: 2166 | 15 我修的是ajahn chah 的体系, 基本的教程就是 -let go.
传承还是重要的,看你的性格倾向吧, 那个对你觉得感兴趣,就选那个。特别强调一
下如果选择法门:
1. 随时随刻都可以修的
2. 不需要任何支持的 - 不需要别人支持,不需要环境支持
因为有了这两条 修炼的数量就可以最大化。我喜欢观察呼吸法门, 就是因为这个。
很有就是不必讲求过度讲求坐姿, 任何姿势都可以观息。每天拿出一些时间专门观察。
但是其他无时无刻都可以回到呼吸。
我从来没有特意的分裂过止 和观。 不过思维攀缘的时候, 无法内观。所以自然就要
先把攀缘的思维平静一下。这个就是要数息。 目的是达到一定的concentration.
我初学用的是gil fonsdale 的audiodharma 教程, 这个seeu 碰巧刚贴过。
我不知道什么是禅相, 看到了任何现象, 我都是观无常观苦+let to。
从开始到觉到禅悦,很短的时间吧。禅悦很重要, 这个是让我们不停的修行的动力。
很多帖子警告大家不要对禅悦上瘾, 这些不是对初学者而言的。 初学者需要这个坚持
下去。
它比用意志力坚持要有效的多。 |
|
S***n 发帖数: 1281 | 16 谢谢师兄进一步扩展这个话题。我之所以避免使用“正见”这个词汇,就是担心“正”
这个字太有号召力和排斥力了,担心有人想守住这个“正见”。对我来说,定见就是执
见,就是妄见。
妄不是妄在它错,妄是妄在它的不可变,妄在抱紧了的过头。
拿兔王兄的用语来说,就是无所谓止不止的那个止,才是真止。非止不可的那个正见止
,其实没有止。
拿到好东西想抱紧,是我怎么去解释那些禅宗枯木和念佛自了的情况的。因为他们发现
不受打扰达到的境界太美了,受打扰丢失这个境界太丑了,所以他们觉得唯有缩在那个
角落,才是唯一的选择和正见。他们就没有想到,增长了智慧,在哪里都是那个美境,
那才叫真自在。
所以我不敢用“正”这个词,我宁愿用“真”这个词。 |
|
S***n 发帖数: 1281 | 17 谢谢师兄进一步扩展这个话题。我之所以避免使用“正见”这个词汇,就是担心“正”
这个字太有号召力和排斥力了,担心有人想守住这个“正见”。对我来说,定见就是执
见,就是妄见。
妄不是妄在它错,妄是妄在它的不可变,妄在抱紧了的过头。
拿兔王兄的用语来说,就是无所谓止不止的那个止,才是真止。非止不可的那个正见止
,其实没有止。
拿到好东西想抱紧,是我怎么去解释那些禅宗枯木和念佛自了的情况的。因为他们发现
不受打扰达到的境界太美了,受打扰丢失这个境界太丑了,所以他们觉得唯有缩在那个
角落,才是唯一的选择和正见。他们就没有想到,增长了智慧,在哪里都是那个美境,
那才叫真自在。
所以我不敢用“正”这个词,我宁愿用“真”这个词。 |
|
r****n 发帖数: 8253 | 18 不是,在止禅的四禅八定,也就是外道和大多数人的禅定修习当中,看不到心的变动。
只有佛陀教导的毗婆舍那禅定,才能如实观察到心的变动并且同时有比较深的定。
修毗婆舍那,要尽量避免集中专注,否则会变成修止。 |
|
r****n 发帖数: 8253 | 19
这些都是修止禅的所缘,出于清净道论。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修禅定,可以任意选择其中
一个项目作为专注的对象,然后获得禅定。
十遍有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
十不净有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
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有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
至念、安般(出入息)念,
另外还有慈、悲、喜、舍,名为四无量(又名四梵住)。
他们都可以作为止禅的所缘,并根据种类的不同达到不同程度的定
有的所缘最高只能到近行定,比如佛随念等,有的则可以达到所有的禅定,比如出入息
念,十遍处等 |
|
r*******c 发帖数: 1060 | 20 哇,不敢当,我受宠若惊!!!!!!!!
我什么也不懂,虽然我好歹也看了楞严经坛经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但那些名词概念都停
留在字面意思,似懂非懂,你写的东西我也看得好糊涂,只能挑里面的比喻比如苹果啊
大麻啊那些来试图猜测你们在激烈争辩什么。
半年过去了,好像没什么进步,只是大约知道了有正念和止禅这两个打坐方法。还有就
是一开始你跟我说我以前的那个经历是自我催眠,挺震撼我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今
年几乎没有visualization那种打坐,一次也没有,都是如实观或止禅这两种,感觉好
朴实(褒义)。 |
|
f********4 发帖数: 253 | 21
一切你能提起的时候……
除非你是在修止禅,止禅只忆念目标就行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7 22:51:29 2009, 美东)
以上这两段非常重要。“有了正念,自然有专注,但是专注不一定有正念”这个说得非
常准确。太多太多人都是误以为只有高度的专注才能产生正念,或者专注就是正念,却
不知道正念会自然产生专注,二者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正念,运用的是念心所,特性是清楚的觉知认识所缘
专注,运用的是心一境性心所,特性是不离所缘。
前者是修观的主要心所,后者是修止的主要心所。
修观可以产生心一境性,但是修止却未必产生正念,甚至可以毫无正念。 |
|
i******e 发帖数: 171 | 23 禅
摩诃迦叶在佛讲道讲到某一点时微笑,这是一种会心的微笑,禅宗在此溯寻到它的
起源。于是佛教最流行的一个宗派从此开始。因为迦叶被认为是禅的教义的第一位
老师,经过了二十八代而达摩来到中国,带来了佛心及会心的方法(严格地说是心
印,吻合到像印版一样),而成为大家所知的禅宗的始祖。这事发生于六世纪。当
时中国人及某些统治者已经信佛教,这种禅的教训在中国人心中得到了迅速的共鸣
。这个宗派发展得很快,经过了六代师弟相传,至伟大的六祖慧能止,由这一点起
,在南中国及北中国各有丰富而不同的发展。
(注)一九四四年,我在近广东省北方边界的曲江,看到一间寺庙,据说六祖的真
身在那里(译者按:那寺是南华寺)。这里有两具作坐姿的真身(木乃伊),他们
的身体和面部都涂以厚厚的红漆来保护,保持如生的表情。他们的身体披上衣服,
放入庵中,供人崇拜。我之所以提及它,因为知道的人不多。
经过十余代之后,铃木大拙教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禅学。用言语来传授一种言
语无用的教义,且对具有逻辑观念的西方听众解释逻辑的无用,真是一件伟迹。对
于释明某种超乎人类通常了解之外的无限真理而用某些字句,或祇解释那些字句,
都的确是无 |
|
w*********r 发帖数: 2192 | 24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5)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什么也不要做,看看呼吸是如何平顺、美丽和不受时间影响的,看看你能让它多安
定。慢慢品尝美丽呼吸的甜美,越安定,越甜美。
❖ 只剩下“美丽”
呼吸很快就会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当你进入一定的安止状态时,就只会剩
下“美丽”这一征象。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段著名的文字,可能有
助于理解这段呼吸消失的过程。该书说到,爱丽丝惊讶地看见“嘻笑猫”坐在附近一棵
树的大树枝上,张开大嘴笑着。
一如所有仙境中的奇异生物,“嘻笑猫”拥有政客的口才,它不仅能在后来的对话
中辩赢爱丽丝,还会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
爱丽丝说:“我希望你不要乍然出现又消失,那会让人头晕眼花!”“好!”这只
猫说。这次它消失得很缓慢,从尾巴开始,最后是张开大嘴的笑貌,那笑貌在身体其他
部位都消失后,又持续显现了一段时间。“嗯!过去我常看见猫而不见笑容,”爱丽丝
心想,“但现在却是只见笑容不见猫!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怪异的事!”
|
|
r****n 发帖数: 8253 | 25 「寻」是最初的发心,最初的发心是把心带向目标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伺」
是支持这发心,是心的力量,来保持向着目标。这也是精神力量,有点像能量;「喜」
是享受或感兴趣;「乐」是很愉快的感觉;「一境性」是一点,意思是心与目标合而为
一。这些精神因素表现在初禅中,扮演重要的部份。
==========================================
以上翻译的这段关于寻和伺的部分很有问题,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有点不知所云
寻是使得心导向目标,伺是持续的使心盯住目标。这两个都是心所,是伴随心而同时出
现的,它在初禅当中是两个明显的禅支,以鸟儿振翅飞翔来类比,寻就像要振翅的第一
个动作,而伺就是持续的振翅开始飞翔。
另外寻伺这两个东西是修观禅的时候必然有的,我们将心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必须要用
到这两个心所。
我们所说的观察,觉察,觉知,实际主要就是寻伺这两个心所在心识的带领下而起作用,
这部分的具体解释,属于阿毗达摩。
Kota
Tribune |
|
A****a 发帖数: 274 | 26 禅修就是以一种轻松愉快开放的心观察当下正在发生什么(观禅)或者专注于事先选择
的目标对象(止禅),不期盼,不排斥,有什么就看什么,
这样培育的就是善心,
而不是紧张的,苦大仇深似的死死盯着一个目标,有了杂念就烦恼,没了杂念就狂喜。
总想着有个好境界,或者是不是要开悟了,见到什么不可思议东西,这种是贪嗔痴满满
,培养的是不善心。
禅修,特别注意要培养的于"喜",,还有”放下“,因为"喜",你才会更有兴趣打坐,因为"放下",才会更好的专注于目标对象。 |
|
r******2 发帖数: 1021 | 27
我没说有人不能天生看见取相。
有人坐下来就入初禅,这种照样也会有。
但是,如果心很散乱,就看见什么取相,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也不叫取相。
取相之所以产生,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心的稳定性很强。
有人天生就可以很快入定,这个完全有这种可能。这种,通常是以前世波罗蜜很强的。
比如本版以前pattern就实际属这种,她在第一次修止禅就获得禅相。
而大部分人,不经过密集的,乃至五年十年的打坐,是很难获得的。
另外,按照南传的某种观点,大部分人实际这辈子都不会证禅定的,因为大部人都是二因
人,不是三因人,只有三因人才可以这辈子证禅定和证果。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生下来就是残疾。禅修的残疾。这个也不是没有道理。
另外,你意思是不是说你天生就能看见取相?
我很怀疑你的转述能力,通过你前面的,发现你经常转述错误。 |
|
r******2 发帖数: 1021 | 28 这里说说世俗谛和究竟谛。
当涉及到具体的修行的时候,几乎都是指的究竟谛,而不是世俗谛。
因为世俗谛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方便描述。世俗谛只有在修止禅禅那的时候才有用,
因为止禅需要以概念法为所缘。
但是即便如此,佛法在描述修行禅那的时候,仍然是用的究竟谛,比如心所的变化,心
识的生灭。比如刹那的五蕴。
老歪会辩称:我说心在六根转是世俗谛,而究竟上无心。这里完全是掩饰和诡辩,因为
整个根法的基础,都是以一个恒常的心或者性为本体,在此情况下,是不可能世俗谛的
。因为如果是世俗谛,是无法用来真正实践的,它只是一个方便代称。
大部分搞不懂世俗谛和究竟谛,像老歪这种更是用究竟谛来掩盖自己的狐狸尾巴。
反正只要说究竟上没有心就可以了,至于怎么个没有法,信徒们是管不了的,也没法管
,只能用不可思议来作为借口。 |
|
w**u 发帖数: 311 | 29 希望有经验的师兄姐来回答你上面的两个实修问题,我这个菜鸟也想知道答案.:)
本来我还想写一下慈心念的,但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实践还不如念住和安般念有体会,就
不写了.但我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
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
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认为"慈心念"类似基督教里pray,我也赞成.但
佛法里对其作用有明确定位.我们还可以根据心法及心所法对法理进行推测.
个人理解:
慈心禅的核心是慈悲心.如果我们逐层来分解其过程,就是对所缘的1)不预设立场;2)愿意
去倾听了解;3)努力去理解其结构和后果;4)准备随时去支持.佛陀举母亲对幼儿的感情来
表明什么是"慈心".慈心的作用就好像"水":中性,柔软,渗透,润泽.我推测,他至少能培养
1) 遍一切心所中的”一境性”;2)六杂心所中的:“寻”“饲”;3)十九种”美心所”
里的: “无贪””无嗔””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4)无量心所
的” 悲”.其中1)和2)和止禅的直接相关;3)有利于去除五盖。所以,我认为”慈心禅”
和...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30 希望有经验的师兄姐来回答你上面的两个实修问题,我这个菜鸟也想知道答案.:)
本来我还想写一下慈心念的,但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实践还不如念住和安般念有体会,就
不写了.但我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
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
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认为"慈心念"类似基督教里pray,我也赞成.但
佛法里对其作用有明确定位.我们还可以根据心法及心所法对法理进行推测.
个人理解:
慈心禅的核心是慈悲心.如果我们逐层来分解其过程,就是对所缘的1)不预设立场;2)愿意
去倾听了解;3)努力去理解其结构和后果;4)准备随时去支持.佛陀举母亲对幼儿的感情来
表明什么是"慈心".慈心的作用就好像"水":中性,柔软,渗透,润泽.我推测,他至少能培养
1) 遍一切心所中的”一境性”;2)六杂心所中的:“寻”“饲”;3)十九种”美心所”
里的: “无贪””无嗔””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4)无量心所
的” 悲”.其中1)和2)和止禅的直接相关;3)有利于去除五盖。所以,我认为”慈心禅”
和...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原来还有这些派系纷争。
不过我也不是很赞成印顺一些说法,
例如 判教
有很多经典,应该另外归一类,不能称为”经”。
(只是大家觉得我是戏论而已。)
例如
我觉得,小乘比较容易不修深定,也就是只是观禅,剎那定,不是安止定。
刚好相反,我发现小乘比较不容耽于禅乐。
我觉得,越接近原始佛教,应该越不容易耽于禅乐才对。 |
|
i******s 发帖数: 566 | 32 1997年元音老人于美国灌顶传法开示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
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宣化上人说密宗最不好。他说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一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修到后面
与鬼神就不相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
乘、学佛乘、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
通了再修密法。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
是鬼神,所以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刚刚开始,密宗后面有圆满大法,譬如西藏
白教的大手印,大手印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大手印讲见定行,见是见到本性,认识本
性,认...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33 因喜好而心念流转,不能专心于所要做的功课或禅定时。观此念头,并保持此观。
会发现心念渐渐止息, 渐缓而停止。然后可以开始本来要做的功课与禅修。
此因起观,心不投入故,令此一脉流转念想停止。
这个心念可以是工作,或者是游戏等让人投入的脑力活动
-----------------
Agree with the above words.
以此回应止就是观,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
But for this sentence 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it is not so correct. |
|
f****a 发帖数: 847 | 34 好像话题扯远了。
关于中国的禅宗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於梵文「禅那」()音譯而來,意為「靜
慮」、「思維修」、「定慧均等」[7]。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
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它是佛教
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
所謂的「禪」非謂修證「四禪八定」的「禪定」,而是六度波羅蜜的第六度-「般若」
,亦即指能夠引導學人參究,因而證悟到的本來自性清淨心。
请自行参考
zh.m.wikipedia.org/wiki/%E7%A6%85%E5%AE%97 |
|
r**m 发帖数: 1825 | 35 请问runsun
"在这个时代,只有不到2%的修四禅八定者从止禅升到观禅,其余"
这个出处在哪里,是马哈希禅师说的么?
其余 |
|
r****n 发帖数: 8253 | 36
呵呵,继续忽悠。
先忽悠没四禅八定不可能慧解脱,再忽悠没初禅不可能慧解脱,接着忽悠什么入初禅境
,忽悠“不忘”,然后忽悠自己的刹那定。
现在只能忽悠“超简单”了。
一眼看穿你这个魔王。 |
|
r****n 发帖数: 8253 | 37
静坐和冥想这两个词不是很准确。意义有点太广大了。
禅修比较精确一些,即进行观禅和止禅的修行。
而zen,是禅宗的意思,这个又不一样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如果是修止禅,需要盯住取相。然后后面会过度到似相。
似相一直稳定住,稳定几个小时,就是正式进入初禅了。
不过在近行定阶段,有迷惑性,当中“有分心”会升起,一切停止,误以为是涅槃。
另外光的迷惑性也非常强。
初禅的这一步,迷惑性实在太强太强,很多人倒在这里。 |
|
m****s 发帖数: 18160 | 39 ☆─────────────────────────────────────☆
Yisu (yisnotme) 于 (Fri Aug 28 09:08:15 2009, 美东) 提到: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
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止禅的修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
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观禅的修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
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
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禅宗的禅]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
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
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 |
|
a**u 发帖数: 8107 | 40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你说的内观禅定是什么?
内观是观禅的修法。可以证观智,证涅槃。佛法独有。
禅定是止禅的修法。可以证四禅八定,可以证神通。内外道共有 |
|
b**d 发帖数: 7644 | 42 本来就是。 你看看班上修到初禅(不管是观禅还是止禅)的都没有。 还整天批评人家
罗汉和菩萨怎么样。 呵呵呵。 |
|
r*******c 发帖数: 1060 | 43 根据以上两点,我当时在修动中禅的时候,基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来修。我有的时候,
觉知手部动作,有的时候,就直接觉知心念,甚至有的时候,我还直接观察觉知旁边禅
师的走动。只要保持觉知,只要保持清明,就足够。这种目标的转换,根本不是所谓的
散乱杂念。而完全符合四念住。(此处需要提醒,其他人不要模仿我这个,因为这只适
合我,其他人未必适合,比较稳妥的还是要尽量缩小目标范围,进行观察,但绝对不能
缩在一个目标上,否则变成了止禅了)
-----------赞。这个状态,好像一位数学大师广中平佑描述另一位数学大师小平邦彦的境界:“流水般随意游玩,心底里凝神专研,独自洞察真理之奥妙。” |
|
r*******c 发帖数: 1060 | 44 根据以上两点,我当时在修动中禅的时候,基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来修。我有的时候,
觉知手部动作,有的时候,就直接觉知心念,甚至有的时候,我还直接观察觉知旁边禅
师的走动。只要保持觉知,只要保持清明,就足够。这种目标的转换,根本不是所谓的
散乱杂念。而完全符合四念住。(此处需要提醒,其他人不要模仿我这个,因为这只适
合我,其他人未必适合,比较稳妥的还是要尽量缩小目标范围,进行观察,但绝对不能
缩在一个目标上,否则变成了止禅了)
-----------赞。这个状态,好像一位数学大师广中平佑描述另一位数学大师小平邦彦的境界:“流水般随意游玩,心底里凝神专研,独自洞察真理之奥妙。”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慈悲念”、“慈心念”都不是佛教用语。南传的“慈心禅”或大乘的“培养慈悲心”
比较恰当。
“念”是 sati (mindfulness)的汉译,“安般念”(anapana-sati)是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安般念「十六胜行」中止、观都有。南传把“慈心禅”当成纯粹的止禅。
印顺法师留意到,阿含经的无量心解脱,是从四无量心开展的解脱法门,不过现在没有
修习的传承了。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慈悲念”、“慈心念”都不是佛教用语。南传的“慈心禅”或大乘的“培养慈悲心”
比较恰当。
“念”是 sati (mindfulness)的汉译,“安般念”(anapana-sati)是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安般念「十六胜行」中止、观都有。南传把“慈心禅”当成纯粹的止禅。
印顺法师留意到,阿含经的无量心解脱,是从四无量心开展的解脱法门,不过现在没有
修习的传承了。 |
|
f********4 发帖数: 253 | 47
I don't know much about what is 梵我合一, perhaps what Eckhart Tolle and
Byron Katie experienced was such a thing. What I can tell is that they are
truly peaceful, and to quote wuyu's post: 如何检查禅修进度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606473_0.html
Except for the 5th one (whether they have faith in 佛法), they fit every
single criteria.
那几个标准个人感觉没什么意义,很小资佛法的味道,观禅进度按照十六观智检验就行
了,推荐马哈希尊者的《内观基础》和《清净智论》,止禅我了解很少,还是不乱讲了
……按照我的了解佛法中的定是为慧服务的,是用来洞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进而厌离舍
弃导向涅槃的,那些心理状态甚至不需要练习禅定都可能获得,也只是禅定比较次要的
作用,甚至改几...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48 刚开始时会这样,不要担心。若你修止禅,刚开始时一定要调一下六支,坐得稳稳当当
后再开始,并提醒自己要直,入定后,就不会弯了,可以坐很久。初学者,若没有入初
禅的功夫,还会弯,只要明觉的慢慢扶正自己就好了。
若你修观禅,就可以仔细观察,背是怎么弯下来的,包括身和感受,关键是要清清楚楚
,明明了了地知道这种现象的发生,从开始到最后,全部观清楚。随着你不断地坐禅,
你的明觉和念力的增长,你会越来越清楚。所以,一次没看清,可以再来,不要泄气。 |
|
c****s 发帖数: 513 | 49 我粗浅看法,所谓禅就是去妄,发现一个真实的本性。我们的思绪每天都被各种外物纠
缠,少有停息的时候,也不管自己所思所想是否为真。
我之前跟朋友喝茶,大家讨论的就是,这茶年份老,是民国啥啥的,或者暗示那天在哪
里喝了什么样的茶,要多少钱一饼,汤色好,纯,到那里为止了。喝完聊完进入下一个
项目。
禅茶一味我早也听说过,但是以止观的方式喝,没经历过。但是确实帮助我集中了意念
,思想不散了,就算没了了分明,也差不多知道自己在干嘛。先止各种念头,然后是观
照。我想对我一介凡夫来说目的是达到了。
说到日本的禅宗,祖庭好像在宁波天童寺,这次回国,去天童寺实地看了下,有了一些
基本佛的基本面,再去看寺庙,我发现以前的偏见,已经大大减少。开始喜欢寺庙的氛
围,里面有很多书法,以及各类对联,可以细细品读。我知道修行要靠自己的,但是去
寺庙走走,能与有缘的朋友交流,确实能增加很多正的能量,内心感到了宁静。
另外本人现在发现的毛病是,我之前的很多朋友,现在觉得再继续交往已经快提不起劲
头了。微信圈里大把的吃喝玩乐照看着也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相似的经历。 |
|
r*****g 发帖数: 478 | 50 因喜好而心念流转,不能专心于所要做的功课或禅定时。观此念头,并保持此观。
会发现心念渐渐止息, 渐缓而停止。然后可以开始本来要做的功课与禅修。
此因起观,心不投入故,令此一脉流转念想停止。
这个心念可以是工作,或者是游戏等让人投入的脑力活动
以此回应止就是观,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