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止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u
发帖数: 311
1
是的,另外你的上面的贴子也很正确。
安般吸念中,一般要求只取呼吸的“入出”“长短”为所缘。因为他们属于概念。
如果取“触觉”“温度”为所缘,就变成练观禅了,所以禅师会明确要求你不要拿触觉
来练止禅。
我一般平时日常生活坐姿时,也通过观触点的温度练观禅。但在早上宝贵的一个半小时
,只用安般吸念练止禅。
r*******c
发帖数: 1060
2
哇!原来是这样子的!!!!!喜笑颜开/心花怒放/恍然大悟中(猜测类似法喜的感觉
吧)。。。。。。
我一直好好奇止禅观禅的这些神经生物学的原理,可惜不知道用什么关键词去搜索,太
感谢您的回答了!!!!!
禅修能影响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平猜,可能是增加了管理某个“概念
“的神经元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
---------------哦,原来是这样子!太好玩了。我一定要耐心持续的刺激其生长,三
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止禅的专注“觉察”可能使相关神经元的SPIKE更同步,从而引发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合
成新蛋白,形成功能类似的新突触(所以,需要耐心等蛋白合成哦)。细化所缘,能使
“觉察”的作用集中到固定的神经元丛。
---------------哦,原来是这样子。重述:我一定要耐心持续的刺激其生长,等蛋白
合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原来如此。太好玩了,哈哈。
好吧,虽然我倾向于这些推测,但同时,我会保持开放的心态的。

测,各
r****n
发帖数: 825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有名望有经验的佛教禅修大师们,一般都同意禅定(Jhana)并不是修内观(Vipassana
)必需或先决的条件。譬如,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当代南传佛
教大师》书中所介绍的十二位大师都明白的叙述或指示,不需要培养任何禅定也可以修
内观;有些教导内观,仅仅依赖刹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导
寂止禅与内观,但强调不从禅定去修内观。禅修者可在达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够克服
五盖之后,转换修内观。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或停滞在禅定,而强调需要的是
修内观。这些大师中有几位,也都是从他们年轻时就成为和尚,不仅擅长于禅定,而且
也是学者。他们已熟习巴利三藏经典、论释及注疏,而有权威地说出经典与个人修持经
验;有些大师曾在森林中修习好多年,很精通禅定与内观。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禅修大师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问答》中被问到:“在我们的修持
中,是否需要入定?”大师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许宁静和
专注的心,而后用它检查你自己。没什么特别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时入定,那也没关系
,只
r****n
发帖数: 825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相(转帖)

我目前不修止禅,但是对于它的原理机制很了解。而我现在修自己摸索出的纯观禅
以前打坐当中也会出现光一类的东西,那个时候有修止禅,但不强烈。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相(转帖)

他所教的根法,即不是真正的止禅,也不是真正的观禅,而实际是在类似止禅的近行定
阶段玩弄一些虚假的错觉,并且waichi在刚开始就成功给人灌输了邪见,而导致修他的
根法的人一开始的观察就带入了严重的扭曲。
另外,waichi还在根法当中布下了很多的陷阱,比如所谓的转因缘,盗法以及所谓的去
找人印证等等。
根据这些,我就可以判断出waich绝对是一个魔头,他精心设计了很多东西来迷惑人。
而且还有人作为托,一起行骗。
我一直没有系统的写一些东西,如果我抽出时间了,会完整的写出对waichi这个人以及
他所谓的佛法的分析,甚至可以成为完整的一本书。当中也会包括分析wachi的痴迷者
的一些特征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被wachi这么牢牢的玩弄于掌心之上。
r*******c
发帖数: 1060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哈,又学到了2个新词,止禅,观禅。(我目前可能好像是“止禅”,平时都尽力放在
呼吸上的)
另外,经行与行脚,是一回事儿么?前者短点,800米,后者长点,马拉松?
r******4
发帖数: 178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伦念住禅修法
「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这是孙伦禅法的核心,也是孙论不断强调的。
为什么要“严密”,原因之一是因为必须要跟上呼吸的触的所缘,观照每一个所缘。
在马哈西的禅法里面,是说要紧密的观照腹部的上升下降,这也是要跟上所缘的变化。
另外孙论的禅法,是要求强猛快的呼吸,这种强烈呼吸外加严密观照呼吸的触感,将使
得修行者不可能进入四禅八定。而是必然产生刹那定
关于观呼吸,孙伦自己也也总结了四种,其中三种是属于止禅。而孙伦进行的则是观禅
的呼吸。
另外孙伦的一些言论似乎在批评马哈西的禅法,比如批判马哈西禅法中对于"散乱心"也
观照的做法,包括马哈西禅法当中的"标记"
孙伦的批评我个人认为不是针对马哈西禅法本身,而是针对马哈西禅法被错误运用的一
种状况。
还有一个,孙伦只是不建议对散乱心观照,因为有些人容易掉入妄想,但是他却没有否
定如果打坐当中声音,疼痛感等明显所缘的出现,应该也进行观照。
另外孙伦的禅法比较特殊,由于那种强烈呼吸必然会成为主要所缘,其他会相对减弱很
多。
关于对于散乱心的观照,我个人还是觉得没有问题,当散乱的时候,观照只要产生,散
乱很快就自己消失了,而且散乱心会越来越少,直到最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相(转帖)
有些人会问:修习入出息念是否一定需要禅相?是否必须通过专注禅相才能证得禅那?
答案很明确:是的!
==========================
进入任何的安止禅的四禅八定,必须要以禅相为所缘,如果没有禅相,只有所谓的轻安
,喜乐或者失去身体的感觉,则不是在四禅八定当中。
四禅八定对于所缘的要求是极度严格的,必须是单一所缘境。而只有禅相才最容易判断
单一所缘境,其他的都不行。
很多人不懂这个,修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都其实都还在近行定的阶段。而且近
行定还可以搞出所谓的止观双运,还可以进行观察,任意玩出光,偶尔还有能所不二的
体会,于是一大批人在这里纷纷倒下。
s*********2
发帖数: 357
9
如果观禅修得很好,止禅的四禅八定自然也就成啦。
这两个俺觉得就是相辅相成,先修哪个都一样。
而且大部分人烦恼那么多,用禅定先压一压也是好的。
观无常这种东东,四禅观的,和没禅观的,效果肯定差挺远的。
记得才看见书上讲,没有不到初禅就慧解脱的,至少初禅。
r****n
发帖数: 825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相(转帖)

禅相,我大概见过,并不是没有接触过,以前只是不太懂而已,而我现在主修纯观禅,
其实根据我现在的定力状况,给我一个清净环境,然后一个周连续修安般念,我有一定
信心把安般念的取相和似相都弄出来,只是要达到真正的初禅,还得需要长时间的禅修
我们大部分人很大的问题在于连散乱昏沉的五盖都克服不了,一旦具备了克服五盖的技
巧以及能力,无论是观禅,还是止禅,达到近行定的阶段还是比较容易的。
r****n
发帖数: 8253
11

亡所必定入流,但入流不一定亡所。入流,即入涅槃之流,它是初果须陀洹的代称。
亡所,实际就是证涅槃,只有涅槃才是真正的能所双亡。而证涅槃,只有入流以上的圣
者才能有。
但是没有证涅槃,不代表不是入流,因为存在慧见涅槃的情况,即通过对五蕴生灭无常
的认识,对苦的彻底认识,进而认识到五蕴存在的熄灭,必定是涅槃,“有之灭,即涅
槃”,因而破除疑惑,破除我见,此时也是入流,这是经典所说的见苦得道。
“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
其实五蕴和涅槃本就是同一的两面,彻底认识了五蕴,也必定洞见涅槃。
要实现涅槃,是有条件的,它大概需要四禅左右的定力(此处的四禅是指毗婆舍那四禅
,绝不是现今佛教或者外道所认为的四禅),乃至禅坐当中贪和嗔的彻底克
服,心高度平衡,无贪,无嗔,然后在此基础上舍弃名色,则识必定灭,于是涅槃被证。
井水喻经那个三果向的圣者,也没有身触涅槃。
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言:“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旷野路边有井,无绳、无罐
得取其水。时有行人,热渴所逼,绕井求觅,无绳、无罐,谛观井水,如实知见而不触
身。如是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
他之所...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推荐几本教导禅修的好书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推荐几本教导禅修的好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27 21:09:03 2009, 美东)
禅定本身并不神秘。现在教禅定的书,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都相当不错,你可以选择
其中一些看看.
我个人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系统教导修禅定的书。这些教导禅修的书的作者都是一些实修
实证者,当中不少是南传公认的阿罗汉,他们将自己的教法毫无保留的公开,充满正见
,这些书要比去找那些满嘴胡说八道,大忽悠的所谓师父好太多了
侧重于止禅四禅八定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leaveinhand/leave_in_hand.pdf
阿姜布拉姆的《禅悦》(网上只是部分转载,可以去买全书)
http://book.ifeng.com/book.php?book_id=1272
前面有人推荐的佛教禅修直解也不错
http://www.fjland.net/Soft/ShowSoft.asp?Soft
r****n
发帖数: 8253
13

不多,根本业处是头部转动,类似马哈西禅法的腹部起伏。
所缘的变化,比较多,但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观禅,刚开始所缘就一定需要
密集变化,绝不能静止,否则会容易进入止禅的四禅八定,而不是观禅了。也不容易观
查无常的特性。
刚开始只需要观照头部移动(身念处)就好。后面逐渐增加所缘的类型变化。从紧密观
照头部的移动,到颈部的触受,再到其他明显的身心现象
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有机会发现头部移动和支配头部移动的念头的各自明显变化,有助
于证得名色分辨智,名色分辨智是十六观智的第一个,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h***s
发帖数: 1716
14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h***s
发帖数: 1716
15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0:43:26 2009, 美东)
“正念只是單純地接受當下的現象,對當下的現象,以如實客觀的態度來覺知它的變化
過程”
这确实是正念的非常关键的核心。理解了以上,就会知道正念其实并不难,它也未必需
要强烈的专注。
专注可以辅助正念的产生,但不是必须的,让正念建立起来,必须要有对正念的深刻的
理解,这些需要依靠思维。
很多人以为禅修不能进行思维,不,这是错误的,思维在禅修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只是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正思维。什么是头脑的妄想。
是的,其实有相当多的人可以直接从正念开始修,也就是直接修纯观,有的人错误的以
为纯观是极其少数的人,是极其智慧,根性很高的人才能修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慧很强的人,确实适合修习纯观,但是它并非高不可及。
实际上根据原始的阿含经文,有一些证据显示佛陀本人教导的实际是纯观,并非现在的
清净道论里面的先止禅后观禅的体系。当然这方面确实有争议,
r*******c
发帖数: 1060
17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
--------------我也无法坚持“左脚,右脚”,一会儿就走神了,等回过神来,发现已
经是““右脚,左脚”,囧。下次我也试着数七步,看是否适合我。谢谢啦!
身念住用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
是对自己身体外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变化进行持续觉知。
-----------------哦,这样子。说得好。赞!请问您能用类似这样子的表述解释一下
止禅吗?
我现在对大脑的attention system and rewarding system有蛮多的兴趣,另外,还对
“衰老”感兴趣,为什么会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呢? (并因此对“熵/
entropy”这个概念产生了好奇心,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对应佛教里的“劫”。哎,好好
奇。)
在组织学终末结构中,不同离子通道将不同的能量转化成细胞的电位变化,激发突触释
放神
经递质,...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18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
--------------我也无法坚持“左脚,右脚”,一会儿就走神了,等回过神来,发现已
经是““右脚,左脚”,囧。下次我也试着数七步,看是否适合我。谢谢啦!
身念住用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
是对自己身体外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变化进行持续觉知。
-----------------哦,这样子。说得好。赞!请问您能用类似这样子的表述解释一下
止禅吗?
我现在对大脑的attention system and rewarding system有蛮多的兴趣,另外,还对
“衰老”感兴趣,为什么会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呢? (并因此对“熵/
entropy”这个概念产生了好奇心,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对应佛教里的“劫”。哎,好好
奇。)
在组织学终末结构中,不同离子通道将不同的能量转化成细胞的电位变化,激发突触释
放神
经递质,...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1:28:43 2009, 美东)
如果不知道一切是缘生缘灭,如果不知道一切是无常,苦,无我,我们就必然想着去主
宰,去控制,希望快乐永存,希望痛苦远离,可是越是趋乐避苦,苦和烦恼反而越来越
多。不得已之下,只能找些自我安慰。
甚至某些自称的佛法修行人,他修行是幻想能有所谓的自由,是可以地狱佛土来去自由
,是真心起用,任运自如,甚至有转物的神通,却不知已经掉入了外道邪见。
如果我们能如实知一切是缘生缘灭,一切是无常,是不圆满。那么我们就会放下控制,
于是真正的快乐才会来临,它是无欲之乐,是法乐之乐。它超越所有的乐。
四圣谛是佛陀第一个发现的,它和外道有着鲜明的对立,那些高喊宗教本质都一样,条
条大路通罗马的人,其实是在混淆是非,他们要么不懂佛法是什么,要么就是试图混乱
佛陀的教法。
在这里,大愿比丘强调了佛陀的观禅和其他宗教的止禅的不公性。
只要真心去实践,四念住的内观禅的效果
r****n
发帖数: 8253
20

没有禅定,确实不可能解脱,但这个禅定是指心的平稳,不乱,纯净,而不是狭义的四
禅八定的禅定。
禅定分两种,奢么它禅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四禅八定
另外一种是毗婆舍那禅定,就是刹那定。是修观的定。
对于纯观的刹那定来说,乐属于一种杂染干扰,会干扰对无常和苦的观察。但止禅就不
是。可以老实享受那种乐。
w**u
发帖数: 311
21
bdbd mm 已达初禅,这些解释的确无所谓。
我写这文字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用,想给处在类似近行定阶段的朋友提供一个可以摸
的见的参考。
我禅相还不稳,实在不敢奢望解释我所未及的境界。
r****n
发帖数: 8253
22
经典上从来就没有杂念这个说法,这个概念非常混乱,很多都是不正确的。
通常人们以为的杂念,是指偏离要专注的所缘的念头,比如你本来要专注在呼吸上,但
是却去专注别的目标了,比如身体的疼痛,或者干脆胡思乱想去了。
但这种对杂念的认识,实际是不正确的,而且这种禅修方法本身就有问题,是外道的专
注型禅定。实际上在禅修过程当中,只有两种情况,1,有正念觉知,2,无正念觉知。
如果你有正念觉知,不管是专注在呼吸上,还是觉知到疼痛,甚至哪怕觉知到自己在胡
思乱想,这些都不是杂念,而都是正念,是正确的。应该努力去坚持和培养这种觉知
如果你没有正念觉知,哪怕你目标仍然在呼吸上,乃至高度入定,感觉什么都没,几个
小时一瞬间就过去了,这个时候也不是真正的正定。因为佛法所说的正定,必须要有觉
察当下身心现象的能力。
s*********2
发帖数: 357
23
你再读读dipa ma还有其他几位泰国阿姜的故事。 都是止禅的高手吗。
h***s
发帖数: 1716
24
先读后赞! 确实很好.
不过, 对于象我这样的入门人来说, 关于"细分的所缘"还是很迷惑. 不过卡玛兰蒂禅师
的那个建议和你数奇数步的方法, 对于我这样的很有帮助.
哪怕修最简单的止禅(入出息念), 对我也有同样的疑惑. 不过我觉得, 我这种入门的,
应该坚持遵循基本的指导原则, 不可急于求成.
不过, 通过什么具体的方法, 能系统有效地练习从粗分到"细分的所缘"? 有经验的来讲
讲这个问题/方法吧...
r*******c
发帖数: 1060
25
身念住用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
是对自己身体外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变化进行持续觉知。
-----------------哦,这样子。说得好。赞!
wuyu, 请问您能用类似这样子的表述解释一下止禅吗?Thanks!
h***s
发帖数: 1716
26
先读后赞! 确实很好.
不过, 对于象我这样的入门人来说, 关于"细分的所缘"还是很迷惑. 不过卡玛兰蒂禅师
的那个建议和你数奇数步的方法, 对于我这样的很有帮助.
哪怕修最简单的止禅(入出息念), 对我也有同样的疑惑. 不过我觉得, 我这种入门的,
应该坚持遵循基本的指导原则, 不可急于求成.
不过, 通过什么具体的方法, 能系统有效地练习从粗分到"细分的所缘"? 有经验的来讲
讲这个问题/方法吧...
r*******c
发帖数: 1060
27
身念住用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
是对自己身体外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变化进行持续觉知。
-----------------哦,这样子。说得好。赞!
wuyu, 请问您能用类似这样子的表述解释一下止禅吗?Thanks!
b**d
发帖数: 7644
28
忽然想起你来拉。 我觉得念佛很有用。每天心里佛号不断。你试个一个月,然后再打
坐。 我觉得肯定很快就能有成效。 其实说信吧。我也不算很信净土法门。但是念佛的
功效很大。 这个是事实。 我个人观点,也不必太追求禅相啦。 这个只是个tool而已。
r****n
发帖数: 8253
29

呵呵,那是你无法接受糊涂蛋这种词,或者认为证据不充分
对我而言,说他糊涂蛋,一样是有理有据,是如实观察。而且是几年的观察了。
此人心性,非常糊涂,明辨力严重缺乏,而且这辈子看不到改的希望。
修行最忌讳这种心性上的糊涂,因为现今佛法高度混乱,真伪难辨,如此心性糊涂,则
根本没有明辨伪法的能力。
而且这种心性的糊涂,也会导致禅修当中观力的薄弱,很容易就被错觉欺骗了。
而且他其实都不觉得自己糊涂,所以自然谈不上改正。
也只能给别人当作一个参考的例子了。
z*****n
发帖数: 633
30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2
☆─────────────────────────────────────☆
wuyu (wuyu) 于 (Thu Sep 15 13:32:47 2011, 美东) 提到: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问:请禅师详细说明为何在禅定中不能检查禅支与修观。何谓定外修观?出定后检查禅
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观?
答:有三种定,即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或禅那定。这三种定的定力深度比较起来
,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有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之后才能
检查禅支或修行观禅,这是因为目标不同的缘故:禅支不能作为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修行观禅时所专注的目标也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
修行安般念时,他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是安般似相,而不是禅支。专注于禅支无法
使人达到近行定安止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当他开
始要检查禅支时,他已经从近行定与安止定出来了,那时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这
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定中检查禅支的理由。 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所专注的目
标是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专注于这些目标只是剎那定,不是近行
定或安止定,因为这些目标不断地生生灭灭。专注于这些目标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
止定。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中修行观禅的理由。 「定外修观」意即从近行定或
安止定出来之后,照见究竟名色法及观照它们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越尘居士
修学佛法是由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愿开始;以圆满菩提心为道果。其间,除少
数极上根利器者外,禅定是必修的工具和手段。故经云:“一切清静慧,皆由禅定生”
。论述禅定的典籍数不胜数,颇易见到。然而其次第均是为出家人,亦即专事修行的人
所设,即使从入手教起的九次第定也是如此。今日学佛人以在家人居多,奔忙生活之余
要完全依照古德所设次第来修甚是不易。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时间少走冤枉路,
关系重大。禅定之要无非止观。如何止观?圆觉经述及禅定基本方便有三:奢摩它(止
),三摩钵提(观)及禅那(止观双运不二)。从因地上看来,止有两种程度:俗义止
于正念,胜义(姑云)止于空性,高下不可比较;观也有两种程度:俗义分析臆度于空
性,胜义(姑云)现量持住于空性,高下亦不可以道里计;禅那却只有一种:胜义止观
不二。这里将先讨论俗义止,将来另文讨论俗义的观,胜义的止观要等对空性有真实体
会后才能用。
止是定的基础,梵云奢摩它,意谓专注。未得一定程度的止力去做更高深的修法,
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观),三摩钵提(等持的观),一心三观,大手印定,且却等
等,纯是沙滩上的楼阁,全...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圣严法师- 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zou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3 23:37:49 2012, 美东)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未完成的小愿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wuyu (wuy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未完成的小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2 16:09:28 2012, 美东)
呈经雄心勃勃跟SeeU说要写一篇关与现代神经神经生物学对禅修机制研究的综述。但发
现现代的科学研究总体还是在验证阶段,再加上自己也没时间完备的学好佛法,就觉得
写机制综述还是太早了。特向SeeU道个歉。
我把绌文的全稿贴在这儿了。也不想去投稿了。等到自己有新体会,再修改。
其中有很多部分是来自于SeeU,JeanIris,和 CPath 法友的意见。在此谢过。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神经生物学者的叩道之路
关键词:行禅,安般息念,慈心禅,神经生物学.
文摘: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证悟为人类身心的完全自由指明了一条实修实证的道路
。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的”的教诲中。佛法修行方法以戒清
静为基础,通过止观修行以增强“心”的定力和念力,最终培养其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
察力,即“慧”力。时迁世移,...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与观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与毘钵舍那为何严重违背诸佛菩萨经论所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说明止观之意涵。所谓止观,其实是修定之法,并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
说的“止”是心得决定,“观”是观察实相法界的一切内涵,和世间禅定中的止与观是
不同的。在止观修证中,“定”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1
文章主要进行各种相关定义的解释和区分,够多的啊
==========================
什么是禅那(禅那通常等同于禅定),
禅那分两种,通常是指是奢么他禅那,广义包含奢么他禅那(止禅之四禅八定)和毗婆
舍那禅那(刹那定)
什么是毗婆舍那(内观)
什么是奢么他,(奢么他等同于止)
什么是止禅(止禅等同于专注禅,或者叫寂止禅),什么是观禅
止禅和观禅的各自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止禅和观禅
什么是止乘行者,什么是观乘行者
什么是纯观(干观)
什么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心一境性,一心一境,
止禅一心一境和观禅一心一境之区别
止禅和观禅各自“不乱”之区别。
什么是慧解脱,什么是俱解脱
慧解脱的种类(最少9种)
慧解脱是否有神通
须深经里的慧解脱阿罗汉充分证明阿罗汗可以不需修四禅八定,可以没有四禅八定(包
括初禅)
其他阿含经对慧解脱阿罗汉的介绍,证明慧解脱阿罗汉可以不修任何一种四禅八定。(
包括初禅)
清净道论,以及注释书对慧解脱阿罗汉的介绍,证明慧解脱阿罗汉可以不修任何一种四
禅八定。(包括初禅)
马哈西尊者对于不修任何一种四禅八定(包括初禅)的纯观的坚定支持,证明慧解脱阿
罗汉不
a**u
发帖数: 810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楞严25位菩萨
☆─────────────────────────────────────☆
freeman08 (stoic) 于 (Thu Aug 20 13:01:35 2009, 美东) 提到:
现在想想,那25位菩萨在说,我的方法最好时,
可能是真的。而不是仅仅轻松地说说。
我的意思是,其实人都会因为个人经验,
而认为自己走过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说不定还会吵架。
没有究竟的人大概无法避免此类思维习惯。
☆─────────────────────────────────────☆
bigwolf (为道日损) 于 (Thu Aug 20 13:11:51 2009, 美东) 提到:
我想大概是为了度众生而类似于演戏一样的。
怎么排练呢,一人修一个方法,然后聚在一起演戏度众生

☆─────────────────────────────────────☆
freeman08 (stoic) 于 (Thu Aug 20 13:30:49 2009, 美东) 提到:
我是在想自己和周围的人,
大家估计多少都认为自己知道的就是最重要的。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7
基本同意你说的
我们目前对禅定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以为禅定是制心一处,是高度的专注,是将心集中
在某个固定的对象或者单一的行为上,时时刻刻不偏离。将禅定片面的理解成专注禅定
(止禅),此邪见不除,将永远不知道观是什么,不知道四念住是什么,当然就无法证
果解脱。
我们并不知道禅定实际是心(实际就是意识)的一种非常单纯的状态。在禅定的状况下
(不是专指止禅的四禅八定)也照样可以有见闻触等等正常功能,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保持。
根据阿含经典,可以大概看出,佛陀说的四禅是包括观禅的定的状况(现在所说的
刹那定),甚至以其为主,佛陀时代可能很少教止禅。而教的实际是纯观禅,也就是直
接正念观察五蕴的生灭无常,苦,无我。(包括出入息也是)
而由于整个印度修止禅的传统非常强,到了觉音的时代,止禅已经重新渗入到整个佛教
了,觉音本身也曾经是一个婆罗门,也应该精通止禅,所以在他的清净道论当中,分出
了两种修禅的状况,就是止禅和观禅,不过觉音最好的一点就是,他准确的说明了修止
禅必须出定进行观禅,而且将近行定,安止定这些概念说得比较清楚。在清净道论的巨
大影响之下,佛教整体偏向了修止禅,并把四禅八定默认为指的
w**u
发帖数: 311
48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姿。
我一般以右在左上单盘的姿势打座。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屁股垫在一枕头上,双腿盘
在薄毯上,左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从上到下觉察,左右对称于正
中轴面上,并逐步放松全身。...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9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姿。
我一般以右在左上单盘的姿势打座。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屁股垫在一枕头上,双腿盘
在薄毯上,左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从上到下觉察,左右对称于正
中轴面上,并逐步放松全身。...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0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