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 发帖数: 784 | 1 【专家说陶寺】王巍: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发布时间:2015-06-18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本站记者 点击率:
535
为了更好地宣传陶寺遗址的研究成果,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陶寺文化,2015年6月
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
西省文物局、临汾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
在北京召开。中国考古网记者第一时间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做了专访。
本站记者:王所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专访,作为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的首席专家,您能介绍下当初将陶寺遗址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背景吗?是出于
怎样的思考?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第一阶段首先关注的是黄河中游地区
的文明进程。陶寺遗址自1978年开始发掘,1983年对若干座大型墓地进行清理,显示出
十分明显的社会分化的证据。在研究文明起源过程中这个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
是1999年以来,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的城址,其规模达到了近300万平方米。而且这
个... 阅读全帖 |
|
l**********n 发帖数: 1742 | 2 关键字: 陶寺遗址尧的都城
“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
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陶寺遗址极有可能是尧都。”6月18日下午,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新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
会”上,介绍了我国近40年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
,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够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
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
陶寺到底有没有城?
“是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要修改了!”王巍在发布会后表示,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
夏文明提前了300年。“这个工程今年年底会告一段落,我们会拿出报告,(相关部门
)应该对教科书进行修改。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续写家谱,是更早的家谱。”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
年。
对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至今已开展近40年。,分成两个阶段: 1978—... 阅读全帖 |
|
m******c 发帖数: 830 | 3 老将来批一下。
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鷐):2015年6月18日下午,“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
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收获,展示了近年来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
据悉,此次发布会旨在提升陶寺遗址的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促进相关学术交
流与合作,继续推进“陶寺与尧都”、“晋南地区与最早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考古
探索。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全面介绍了陶寺遗址37年来的重
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他指出,1978-1985年陶寺遗址共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引
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且一系列的考古证据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
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所
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王巍所长还从中华文明探源的角度,阐明了陶寺遗址作为多元一体化中华文明主脉
的关键地位与重要贡献,它所代表的黄河中游地区古国文明的许多文明成就,都被后来
的夏、商、周王朝的王国文明所继承。此... 阅读全帖 |
|
p******o 发帖数: 9007 | 4 2015年6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山西•陶寺遗
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
收获,目的在于展示近年来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将“陶
寺与尧都”、“晋南地区与最早中国”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的考古探索,进一步推向
深入。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长马援主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
做了关于陶寺遗址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院院长王伟光发表讲话,山西省委常委、宣
传部长胡苏平致辞。
会议现场
在上世纪寻找“夏墟”的背景下,学界发现了陶寺遗址,并从1978年开始发掘,高
等级墓葬、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宫殿基址等一系列重要发现吸引着学界的关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全面介绍了陶寺遗址三十余年年来尤其是近十
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1978-1985年陶寺遗址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
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已经出
现了王权。这些发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山...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p34e.html
关于中原青铜器的出现,青铜礼容器的产生以及青铜时代的到来,究竟是本土起源还是
受到了欧亚大陆中西部兴盛已久的青铜文化的影响,学术界历来聚讼纷纭。
陶寺文化所处的龙山时代,一般认为属铜石并用时代,在时间上正处于以礼容器为特征
的中国青铜时代的前夜,也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的中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空间上,
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山西,历来是中原与北方交流的重要孔道,而陶寺所处的晋西南,
本身就是大中原的组成部分。因此有理由相信,陶寺一定在中原青铜文明的崛起中扮演
过重要的角色。
也正因此,陶寺零星铜器的发现,惹人注目。
最著名的,是陶寺铜铃。1983发现于陶寺墓地,这是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
铜铃颇不起眼。首先是小,长五六厘米,宽两厘米多。其次是做工粗劣,表面有铸造的
缺陷和气孔。经成分测定,铜铃系将近98%的纯铜铸成。纯铜质软性脆,呈红色,所以
一般称为红铜。较之合金制品的青铜,它当然具有相当的原始性,但陶寺红铜铃却意义
非凡。
众所周知,在陶寺消亡一二百年后,坐落于中原腹地洛阳盆地的二里... 阅读全帖 |
|
h******t 发帖数: 11 | 6 4月16日上午,专家学者在陶寺观象台实地考察。图为何驽专家现场讲解。本报通
讯员焦玉龙摄
千年悬疑“尧都何在”有了结论
本报讯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建华 肖卉)“陶寺就是尧都,就是最早的‘中
国’。”4月15日,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临汾市举行,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使千年悬疑“尧
都何在”有了结论。
本次研讨会以“溯中国源头·寻华夏之根”为主题,由省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市
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22位专家学者以严谨科学的
态度,在考古资料证据分析、史料挖掘、观点提炼、课题论证等方面畅所欲言,围绕尧
文化暨德廉思想进行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尧都平阳”正在为不断获得的考古资
料所证实,陶寺就是尧的都城;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与
形成的标志;“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历程的重要支点。
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临汾陶寺遗址的社会组织
已经超越古国阶段而... 阅读全帖 |
|
c*********l 发帖数: 3438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hongtout (hongtou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山西陶寺已被确认为尧都平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23 00:47:43 2015, 美东)
2015年4月16日上午,专家学者在陶寺观象台实地考察。图为何驽专家现场讲解。
本报通讯员焦玉龙摄
千年悬疑“尧都何在”有了结论
本报讯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建华 肖卉)“陶寺就是尧都,就是最早的‘中
国’。”4月15日,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临汾市举行,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使千年悬疑“尧
都何在”有了结论。
本次研讨会以“溯中国源头·寻华夏之根”为主题,由省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市
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22位专家学者以严谨科学的
态度,在考古资料证据分析、史料挖掘、观点提炼、课题论证等方面畅所欲言,围绕尧
文化暨德廉思想进行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尧都平阳”正在为不断获得的考古资
料所证实,陶寺就是尧... 阅读全帖 |
|
h******t 发帖数: 11 | 8 2015年4月16日上午,专家学者在陶寺观象台实地考察。图为何驽专家现场讲解。
本报通讯员焦玉龙摄
千年悬疑“尧都何在”有了结论
本报讯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建华 肖卉)“陶寺就是尧都,就是最早的‘中
国’。”4月15日,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临汾市举行,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使千年悬疑“尧
都何在”有了结论。
本次研讨会以“溯中国源头·寻华夏之根”为主题,由省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市
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22位专家学者以严谨科学的
态度,在考古资料证据分析、史料挖掘、观点提炼、课题论证等方面畅所欲言,围绕尧
文化暨德廉思想进行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尧都平阳”正在为不断获得的考古资
料所证实,陶寺就是尧的都城;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与
形成的标志;“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历程的重要支点。
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临汾陶寺遗址的社会组织
已经超越...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p8hm.html
在陶寺遗址的材料公布不久,即有学者提出了与发掘者不同的认识。认为 “陶寺的许
多发掘资料与文献中所说的尧舜时期的情况,实在可以相互对照”(李民 1985)。“
陶寺类型无论在年代、地域,还是文化特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方面都与夏王朝不尽相符
,很难说它是夏文化”(刘绪 1991)。
此后,学者进一步论证陶寺文化应为唐尧文化,或认为应是有虞氏或其一支的文化遗存
。又有学者提出陶寺文化实非单一的属于唐尧、或虞舜氏族或是夏族的文化遗存,而是
以陶唐氏为首的联合有虞氏和夏后氏等氏族部落联盟中心所在的文化遗存(王克林
2001A)。
与此相近,有学者认为陶寺文化早期应为唐尧(舜)文化,而陶寺文化晚期应为夏文化
,陶寺遗址为尧至禹的都城所在(黄石林 2001)。在认为陶寺晚期龙山文化阶段是最
早的夏文化的同时,指认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早期是前期夏文化,河南伊洛地区的二
里头类型晚期文化则是后期夏文化(王克林 2001B)。
陶寺工作队老队长高炜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推论的问题所在:“陶寺类型同二里头文化...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zj2.html
与这种宽大的胸襟,与陶寺都邑“巨无霸”式的庞大气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国
土”并不辽阔。
严格说来,后世国家领土、疆域的概念在那时还根本不存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作为权力
中心的陶寺,它大致的控制范围。但即便是说明它的控制范围,对考古学来说也是勉为
其难的。没有当时的文字材料,没有可靠的后世文献,考古学只能根据盛行于中心聚落
或都邑的一群面貌相近的“物品”向外散布的范围,即所谓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
来揣测这个群团或政体的空间扩展。其推论前提是这两项指标往往大致相合,但肯定也
有例外,因此,这样推导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存在着危险,但舍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考古调查表明,陶寺文化聚落的分布,基本上限于陶寺都邑所在的临汾盆地。盆地位于
汾河下游,迄今已发现百处以上同时期的遗址。从面积和内涵上看,遗址可以分成不同
的等级,形成以陶寺都邑为中心的多层次的聚落群。据陶寺都邑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
中隔塔儿山的方城—南石遗址,面积逾200万平方米,左近的开化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
米,可能是...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tds.html
在此之前,陶寺都邑已经历了二三百年的辉煌。其所在的公元前三千纪后半,即考古学
上的龙山时代晚期,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这也正是陶寺古国大出风头的
时代。其都城规模巨大,内涵富于“王气”而傲视群雄,使同时代的众多古国相形见绌。
这个时代,在素有“东亚大两河流域”之称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显著的人文景观应当
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圈了。矗立在黄河两岸的一座座土城,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适应黄土和黄河的产物,是这一地区迈向文明时代处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杰作。直
立性和吸湿性强的黄土,使得版筑(在夹板中填入泥土夯实的建筑方法)成为可能。高
大的夯土城墙和筑于高台上的宫室建筑等,昭示着社会的复杂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文明纪念碑。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方法,在现在的黄河流域农村还时有所见。
陶寺都邑就环绕着这样一周夯土城墙,城墙圈围起的面积达280万平方米(所山西队等
2005),城墙周长约 7公里。有人测算过,人走路的速度一般是4~7公里/小时,那么一
队守城士兵快速绕陶寺...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y2i.html
细究陶寺“前铜礼器”群来源之复杂,不能不令人惊叹。
从日用陶器为主的民俗层面看,它显然是传承自当地黄土高原的土著文化——仰韶文化
的,也有介于仰韶、龙山时代之间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影子,同时还受到北方地区文化
的若干影响。但陶寺的礼器群或说高层次遗存,特别是彩绘陶器、漆器和上面的花纹,
以及大部分玉石礼器,并不是仰韶文化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固有传统,却能在中原的东
方、东南方、东北方、西方和南方找到源头。
譬如,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尖首圭,见于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殿堂式建筑中
,陶寺墓葬出土的尖首玉圭,很可能是受到了中原以西的影响。
陶寺出土的陶器,能在大汶口文化中找到相似器形的在10种以上。有的器形则见于内蒙
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
彩绘陶器上的纹样,在本地尚找不到直接的来源,而与大汶口文化的彩绘风格颇多接近
。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墓的器物,有在沿面和圈足底缘涂红,在肩部或上腹部绘出三个大
红圆点的习俗,陶寺的装饰手法与其如出一辙。不...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paqz.html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教授在《崩溃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中,把一个社会崩溃的原因归结为五点因素,即生态
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邦援助的减少以及社会自身应对之道,并认为最后一点
是至为关键的(贾雷德·戴蒙德 2008)。
到目前为止,就陶寺社会的衰亡原因,考古学家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数以万计的人口聚集一处,要衣食住行,并供养着一个奢侈享乐的统治阶层,社会繁荣
达300年之久。其间,上述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发挥影响力,相互作用,使陶寺社会在最
后一个诱因的作用下,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革命”虽然削去了陶寺社会金字塔的塔尖,但这个社会仍延续了百年左右才最后消失
。在这百年里,陶寺失去了作为权力中心的都邑地位吗?抑或从控制整个临汾盆地到仅
保有塔儿山以北的“半壁江山”(刘莉 2007)?它的社会上层在“革命”中仓皇出逃
、另择新都,因而导致陶寺的衰落?还是这处都邑接近无政府状态,在高度的阶层分化
后,社会归于“平等”, ...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4 对于陶寺都邑的贵族来说,公元前2000年前后[1]这个“千禧年”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好
运,而是临头的大祸:大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陶寺都邑,居然泥腿子造反,发生了“暴
力革命”!
“革命”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本来指朝代更替,如“汤武革命”(《易》)等。
这里则是取其新意,也即社会政治变革,更进一步说,借用的是经典作家“一个阶级推
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的概念。
何以排除了外来族群的攻掠,可以确认这场“革命”是陶寺社会底层对上层的暴力行动
呢?数千年后的考古学家,面对这样的场面也不寒而栗:
原来的宫殿区,这时已被从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
一条倾倒石器、骨器废料的大沟里,30多个人头骨杂乱重叠,以青年男性为多。头骨多
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头骨下还连着好几段颈椎骨。散乱的人骨有40
~50个个体,与兽骨混杂在一起。
大沟的底部一具30多岁的女性虽保有全尸,但颈部扭折,嘴大张呈惊恐状,两腿叉开,
阴部竟被插入一根牛角。
壕沟里堆积着大量建筑垃圾,戳印精美图案或绘制蓝彩的白灰墙皮等,暗示这一带曾存
在过颇为讲究的建筑。联系到曾高耸于地面的夯土城墙到这时已经废弃,多...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p42z.html
另一项引起极大关注同时又引发热议的,是陶寺都邑发现的文字。大家都知道文字的出
现被认为是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而文字提供的历史信息又绝不是一般遗物所能比拟的。
1984年,陶寺遗址居住区的一个灰坑里,出土了一件残碎的陶扁壶。这种正面鼓腹背面
平腹的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器。但就在这件不起眼的残陶器
上,竟赫然有朱红彩毛笔的笔画痕迹(李健民 2001)。
发掘者惊喜之余,赶紧在坑内的出土物中找另外的残片或第二件朱书陶器,结果一无所
获。回头仔细观察扁壶残器,发现沿断茬涂朱一周,才知道书写字符时扁壶已残。沿断
茬涂朱,或许有特定的含义。
再看朱书内容。扁壶正面鼓腹一侧,有一“文”字。由于此字与甲骨文和金文的“文”
字在形体和结构上都十分相似,所以过目的学者几乎没有提出异议者。
问题出在扁壶背面的图形上。发掘者凭直觉审慎地认为应是两个朱书“符号”,不识。
的确,比较扁壶正面“文”字的大小,背面的图形似属二字,上下两组笔画的间距已超
过 3厘米。观察过扁壶的张光直先生就曾...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6 转载博客文章,作者是科班考古学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rj8.html
对于陶寺都邑的贵族来说,公元前2000年前后[1]这个“千禧年”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好
运,而是临头的大祸:大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陶寺都邑,居然泥腿子造反,发生了“暴
力革命”!
“革命”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本来指朝代更替,如“汤武革命”(《易》)等。
这里则是取其新意,也即社会政治变革,更进一步说,借用的是经典作家“一个阶级推
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的概念。
何以排除了外来族群的攻掠,可以确认这场“革命”是陶寺社会底层对上层的暴力行动
呢?数千年后的考古学家,面对这样的场面也不寒而栗:
原来的宫殿区,这时已被从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
一条倾倒石器、骨器废料的大沟里,30多个人头骨杂乱重叠,以青年男性为多。头骨多
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头骨下还连着好几段颈椎骨。散乱的人骨有40
~50个个体,与兽骨混杂在一起。
大沟的底部一具30多岁的女性虽保有全尸,但颈部扭折,嘴大张呈惊恐状,两腿叉开,
阴部竟被插入一根牛角。
壕沟...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wj4.html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贵族墓葬所显现的这套礼仪制度,既有日后被三代王朝文明继承下
来的,也有大量就此失传成为绝响的。
回观夏商周三代更替,尽管是伤筋动骨的改朝换代,但诚如孔老夫子总结的那样,“殷
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下
一个朝代对于上代,继承是主流。而始于二里头的三代王朝对陶寺礼制的扬弃,是否要
归因于这场内部革命对旧传统的“砸烂”,从而导致了文化上的失忆?想来意味深长。
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
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
牲体等等,随葬的礼乐器中又以蟠龙纹大陶盘、鼍鼓和特磬最引人注目,已如前述。后
来商周贵族使用的礼、乐器,有不少在陶寺都邑已经现身。
但与三代礼器群相比,它又有些较显著的特点。首先这些礼器都不是用青铜来制作的,
因此有学者称其为“前铜礼器”(高炜 1989)。此时的陶寺都邑已经在使用铜器,但
还没有用青铜来制作礼...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p69y.html
也许您要说,论史就不能光用考古学的话语系统,这么大个都邑它总得有个说法有个名
姓吧?
也难怪,我们中国是历来不缺文献典籍的,没名没姓的总说不过去。这是国人的普遍想
法。不惟文献史学家在努力,考古学家也深恐被看作是不具有古史重建能力的“发掘匠
”,当然也热心参与论证。
的确,在中国,丰富的文献典籍资源,给解读丰富的考古学材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上
个世纪初,王国维创造性地用传世文献和地下文字材料互证的“二重证据法”,最终确
认甲骨文和殷墟的主人系历代商王,使商代后期的历史成为“信史”。这一重大学术收
获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像大师王国维那样,弄清年代更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主人
的身分,把中国“信史时代”的上限再向上推,当然是考古学家心底的梦。因此,“对
号入座”研究几乎从每一项重要发现的开始就展开了,成为数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和上古
史研究领域的一大景观和特色。
但正如我们已指出的那样,殷墟时代及其后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与前殷墟时代的考古
学,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对后...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uq4.html
提及陶寺,最令人瞩目的是贵族随葬品中显现出的“礼”——礼乐制度的雏形。这些“
老礼儿”,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文明精髓所在。
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制度。与体现平等观念的原始习俗迥异的是,礼乐制度体现的是特权
和社会成员间的不平等。礼制即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亲疏、长幼之间
的隶属服从关系。举行祭祀、朝聘、宴享等政治、宗教性活动的建筑物及使用的礼器,
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用以“明贵贱,辨等列”(《左传·成公二年》),区别贵
族内部等级的标志物。
所以有学者提醒我们,很多人在自豪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时候都忘了,尊卑贵
贱恰恰是中国古代“礼”的核心思想。
这里仅由陶寺文化早期社会上层专用的三种重器,一窥华夏礼制的传承脉络。
龙盘,即彩绘蟠龙纹陶盘。绘于黑色磨光陶衣上的朱红色龙纹,在陶盘的内壁和盘心作
盘曲状。龙纹蛇躯麟身,方首圆目,巨口长舌,无角无爪。似蛇非蛇,似鳄非鳄,应是
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的合体。
陶盘本是盛食器或水器。但这类彩绘陶盘火候很低,烧成后涂饰的彩绘也极... 阅读全帖 |
|
n********g 发帖数: 6504 | 20 中央台这个还在播放的新的陶寺的专辑里提到的新观点。夯土城墙的陶寺遗址被石砌城
墙的(西)北方石峁集团摧毁后,其人民在一百多年后叛乱被扑灭后被迁移到今天的内
蒙古鄂尔多斯。
北宋被灭国废帝等被举族迁到白山黑水的历史在其之前几千年已经有先例。搞不好黄帝
苗裔也是因为这样的黑历史。像爱新觉罗是所谓爱新赵一样。二帝子孙攒了近千年人品
终于杀回来重掌中原。黄帝苗裔也一代又一代反攻中原。
黄河左岸的尧舜被黄河右岸河套的的石峁消灭后。黄河右岸/南岸的夏后宣称成为中国
文明的传人。根据《尚书禹贡》正统合法性来自尧族曾经赠送的玉圭。之后几百年俺的
先先祖们(不算和谁都有关系的炎黄)也开始进入中国正史。
陶寺后裔所在的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发现于1974年。是全国保护文物。 |
|
w*x 发帖数: 3456 | 21 陶寺有铜铃,反而二里头前两期没有任何青铜器的痕迹。这个说明二里头前两期不是夏
墟?
不过陶寺有铜制品说明九鼎至少有可能不是传说了 |
|
g****t 发帖数: 4493 | 22 陶寺出土的一个陶制残扁壶上有两个朱笔字符,是用毛笔写的,而且只比殷墟甲骨文早
五百年。看来陶寺文物的影响远不及殷墟。 |
|
d**********i 发帖数: 524 | 23 以前可没有蒙古人,只有匈奴。你再研究下去,尧舜子孙都在匈牙利了。
:中央台这个还在播放的新的陶寺的专辑里提到的新观点。夯土城墙的陶寺遗址被石砌
城墙的(西)北方石峁集团摧毁后,其人民在一百多年后叛乱被扑灭后被迁移到今天的
内蒙古鄂尔多斯。
: |
|
n********g 发帖数: 6504 | 24 这是误解。我说的是:
1、陶寺被灭废后,遗民(有一支)到了石峁的北面。在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朱开沟
遗址找到证据。
2、陶寺人应该是扁平鼻子。像今天的蒙古人或某些东南亚民族。和雅利安人的高/直鼻
梁相对比。 |
|
l**********g 发帖数: 574 | 25 互动百科:1984年,一种类似甲骨文的神秘文字——扁壶毛笔朱书,在山西襄汾陶寺遗
址被发现。经专家
认定,这是早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统,距今4000年左右 |
|
m**d 发帖数: 21441 | 26 那个时代就能有大量财富了?
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 |
|
r*****4 发帖数: 4016 | 27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很有可能是什么意思?显然是不确定,其实连夏朝都两说呢,扯到尧就更没谱了。
本人小将 |
|
m***n 发帖数: 12188 | 28 这个是常识吧
当然,你说今天内蒙就是陶寺后裔,也是简单化了。后来肯定又迁徙分化融合无数。
至少,不论真假,正史说的例子很多:
1)匈奴自称黄帝之后,鲜卑自称夏朝后裔。越国也自称夏朝后裔。
2)周灭商,周武王死后,商遗民叛,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迁徙嬴姓大部于陇山以
西,就是后来的秦人;也有一部迁徙到晋阳,属晋国。姜子牙带羌人迁徙山东。
3)汉武帝灭闽越,迁其民于江淮之间。
4)唐代中期,西突厥六部来降,安置于河南。
5)慕容鲜卑西奔青海建国,是为吐谷浑。
6)西藏的党项被吐蕃所逼迫,逃奔唐朝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夏州(陕北和内蒙南
部)。 |
|
o*****p 发帖数: 2977 | 29 正好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话题。原来过去10年考古学有了很多极其重大的发现。现在的
热点已经远离三皇五帝,夏国这些史书的传说。现在的小孩的历史书上看的远古时代已
经和我们完全不同了。
这篇文章有大量的图片资料,有兴趣的去原链接看吧。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955406
钋化镭
这个问题实在太大,我只能对其给以极其简要的概括。
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从根本上完全
不同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从田野考古出发,结合人类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
学科的理论分析和技术手段,对中国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的重要遗址进行
探勘、挖掘和剖析,以求找到文明社会起点的研究工作。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以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导,兼顾考古学材料,力求找到历史年表最
优解的现代训诂工作。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属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只是有
那么一丁点儿科学色彩的传统史学话语重构。
从国际上对于二者的评价来看,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在国
际上具有较多的争议;而“中华文明探源... 阅读全帖 |
|
h******x 发帖数: 10156 | 30 史前东亚第一大都城
王巍介绍,近40年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
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等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
距今4300~4100年。
陶寺城址的城垣可分早期和中期两个阶段的建筑。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前
2000年)在早期城址上扩建,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堪称当时东亚第一大都城。
考古人员发掘出一个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展示出陶寺宫殿台基惊人的宽
广宏大。而在陶寺晚期宫殿区废弃后的大量建筑垃圾堆积中,出土了大块装饰戳印纹白
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红硬似砖的夯土台基表面残块,其中建筑材料陶板
残片是全世界目前发现最早的板瓦。
礼乐重器与等级分化
从王族墓地出土的随葬的陶鼓、石磬、铜铃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已
形成,尤其是特磬、鼍鼓、玉圭对后来夏商周三代的礼器组合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出土
的彩绘龙盘、陶鼓、玉钺、玉戚等则可能是代表王者地位的礼器。其中,彩绘龙盘的图
案被学者公认为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形象。
从发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陶寺墓地存在明显的金... 阅读全帖 |
|
h******x 发帖数: 10156 | 31
没看到很实在的证据,也许内部人士有证据在手,不便公布?
这是公开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尧都平阳”正在为不断获得的考古资料所
证实,陶寺就是尧的都城;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与形成
的标志;“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是实
证中华文明5000年历程的重要支点。
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临汾陶寺遗址的社会组织
已经超越古国阶段而进入王国阶段,是典型的崇尚“军权—王权”模式的代表,是中原
地区第一个出现的王国。陶寺就是尧都,就是文献记载的尧的中心所在、都城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从陶寺遗址出土文字自证、《尚书·尧典》
系统对比等四个方面论述得出结论:陶寺是最初的“中国”;陶寺是“尧都平阳”;“
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
“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陶寺遗址时间上处于帝尧时代;空
间上,唐尧最后定都于平阳,与陶寺遗址所在的地域一致;出土的龙盘反映了文献中有
关唐尧文化传统中的...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32 两个文明是否同质Nobinobita讲的很清楚,我再展开一下,就拿中国的考古学文化来讲
比较不同的聚落遗址叫要比较出土的器物和发现的居室墓葬型制,翻一本专业考古书,
大篇幅的各种陶器器型的比较和演化分析,从口沿的样式到花纹的风格,正是有了这
些文化基本元素的对比才能分析文化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后面说真正考古学是很枯燥
的原因。下面就是中原地区斧的形态演化。
类似的关于陶寺,二里头,夏商文化的关系,从这些文化出土的器物来看陶寺是典型的
鬲,斝,甗,炊具组合,而二里头文化早期东下冯类型中虽然也有鬲,斝,甗,但还有
圜底罐,鼎等,所以从器物分析上判断二里头应该来自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类型
而不是晋南的陶寺文化,同时繁荣一时的陶寺文化的去向也成了问题,所以有前面人转
的陶寺革命一说。不过陶寺特色的肥足鬲却在之后的中原文化中传承,这个带有中国人
智慧靠袋足提高加热效率的炊具作为上古中国人主要的煮饭工具被使用着,直到居室中
的火塘被更先进效率更高的炉灶代替,鬲也被更容易清洗的釜取代(就是锅啦)。最下
面的是我在纽约自然博物馆拍的,很性感,非礼勿视,这么好看的东西没有了,所以孔
夫子感叹礼崩乐坏...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3 辽博展出“考古中华”60年成果展
龙虎网讯 如果不是4000年前某个晚上突发地震,也许世人也没有机会见到这碗面条,也无法证明最先发明面条的是咱中国人!
昨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在辽宁省博物馆隆重展出,241件/套珍贵文物集中亮相。此次展览截至8月28日。
一碗面条因地震保存4000年
2002年,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高10余厘米的倒扣陶碗。随着考古人员将陶碗掀开,4000年前的面条重见天日。
这碗面条属于细面,长约50厘米,直径约0.3厘米,看起来细细黄黄的,很像中国西北部小麦粉做成的拉面。由于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质覆盖,这碗4000年前的面条才得以保存下来。
据了解,当陶碗出土时,面条因为氧化而迅速化为齑(jī 意:细、碎)粉。经科学分析,这碗面条是由小米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手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他们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考究。
■追溯历史:
是谁将这碗面条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遗址为... 阅读全帖 |
|
O***O 发帖数: 1854 | 34 许宏的文章写在2012年。他会不知道陶寺?许的文章第一个例子就是陶寺!他说陶寺是
比较发达的一个文化,但是被野蛮中断。陶寺衰落后,河南出现了不少新城,这批城衰
败了才有新砦。新砦衰败了才有二里头。二里头之前所有的遗址,都被许归为“没有王
朝气象”的类中。
关于陶寺的“观象台”武家璧一句“这令人信服地证明, ⅡFJT1 是古代观象台的遗址
”已经是业界笑话,仅具有“旅游方面的意义”。 |
|
发帖数: 1 | 35 许宏玩弄二里头、夏朝、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于股掌之中
来源:文行先生 时间:2018-07-08
40 0 中华文化 字号:A-A+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二里头和夏朝问题是当今中国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前沿问题,貌似具有巨大的争议。
经过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我认为,二里头和夏朝的问题不是资料问题,而是逻辑和常
识问题(深层次是史观问题,而史观的背后是政治)。
为什么这么说?
正像拙文(必须把许宏调离二里头,否则,夏朝得不到实证)所说,许宏先生是立场和
偏见先行(可能受拙文影响,《三联生活周刊》在“寻找夏朝”专栏的篇首和篇首就直
指立场问题),利用其二里头队长这个职位的权威,故意把水搅浑,玩弄学界于股掌之
中,导致很多问题陷入“逻辑混乱”。
许宏的不少说法貌似非常严谨,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者,甚至觉得,
他是中国学界的“濒危动物”,唯一“珍宝”,唯一的“良知”,唯一的“真正”的学
者。
许宏关于二里头和夏朝的问题的“严谨”言论确实具有巨大的迷惑性,如果不去深究,
不进行逻辑思辨,就难以揭穿其“貌似非常严谨”的背后是什么?
就当前中国学界关于二里头和夏朝的“漩涡”,只要驳倒许宏... 阅读全帖 |
|
y****e 发帖数: 1785 | 36 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
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
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
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早衔接于新史学的作
用。此后史学界在上古史的研究中,将“二重证据法”的负面作用扩大、滥用,造成不
良的影响,应当及早摒弃。
关键词:王国维 二重证据 古史辨 考古学
王国维是20世纪初期杰出的史学家,早在1917年,他就通过辨识甲骨文字、破解其
中历史信息而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等重
要论著,取得了确证殷商君王世次的重要学术成就。1925年,他又高调提出所谓“二重
证据法”的命题,成为学术史上被多数人评价极高的史学方法。然而细检众论,随声者
多、考实者寡,对于“二重证据法”这个影响重大的问题,理应置于大的学术背景及史
学史的进程中重新审视。
一、“二重证据法”风靡于世的时代因缘
历史学在其持续发展... 阅读全帖 |
|
w******y 发帖数: 8040 | 37 你拉倒吧
你根本没追踪陶寺考古吧
之所以陶寺说有文字, 是因为在其他陶器上找到了多个字
而不仅仅是朱书扁壶一个孤证
至于这个古迹对应的是尧还是舜还是禹, 还没有定论
但即使用西方的机械主义来鉴定东方文明, 陶寺也完全符合全部定义
也就是说对应于尧舜禹的中原文明程度如何, 陶寺已经给出说明了
早于夏的初级文明已经证实, 特别是时间地点都吻合
晚于夏的高级商文明更是毫无疑问
脑子有问题的才会怀疑夏是编造出来的
当然二里头不是夏都这个可以质疑, 比如最近提出的夏是游牧民族的观点
都很有意思
怀疑夏的存在, 在怀疑商的存在被打脸后, 在逻辑上已经是绝对的下狗了
现在是轮到疑古派必须拿出铁证说夏不存在了
而疑古派的所谓各种推断包括甲骨文中商汤记录里没有夏的说法,
根本不是啥铁证, 早被驳斥很多遍了, 逻辑上就有明显的弱点
在疑古派拿出铁证之前 夏就是存在的 |
|
w******y 发帖数: 8040 | 38 你拉倒吧
你根本没追踪陶寺考古吧
之所以陶寺说有文字, 是因为在其他陶器上找到了多个字
而不仅仅是朱书扁壶一个孤证
至于这个古迹对应的是尧还是舜还是禹, 还没有定论
但即使用西方的机械主义来鉴定东方文明, 陶寺也完全符合全部定义
也就是说对应于尧舜禹的中原文明程度如何, 陶寺已经给出说明了
早于夏的初级文明已经证实, 特别是时间地点都吻合
晚于夏的高级商文明更是毫无疑问
脑子有问题的才会怀疑夏是编造出来的
当然二里头不是夏都这个可以质疑, 比如最近提出的夏是游牧民族的观点
都很有意思
怀疑夏的存在, 在怀疑商的存在被打脸后, 在逻辑上已经是绝对的下狗了
现在是轮到疑古派必须拿出铁证说夏不存在了
而疑古派的所谓各种推断包括甲骨文中商汤记录里没有夏的说法,
根本不是啥铁证, 早被驳斥很多遍了, 逻辑上就有明显的弱点
在疑古派拿出铁证之前 夏就是存在的 |
|
i*****7 发帖数: 287 | 39 细节上漏洞肯定不少。比如舜的女而嫁到湖南,禹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如此广阔的疆域,涵盖重要的铜矿和铅产区,似乎和二里头一期二期(夏时期)寒酸的开化程度(没有文字没有青铜)不符合。。。
陶寺文化零散的青铜小件,可能是外来的进口奢侈品,未必“国产”。陶寺的青铜器太简单,没多少文化痕迹,而且多出土在莫名其妙的地方,说明陶寺人未必重视青铜,不过是新奇玩意而已。
二里头一期二期有了青铜爵这样有鲜明中华色彩的小件,但是没有三期四期那样大规模的青铜器,说明当时也许有了一定青铜铸造技术(金属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反复铸造再铸造,物质不灭,直到铸造出美丽的器件 --- 当时的陶模很成熟,而陶的熔点很高,只要洗干净就不会污染金属熔液)。也就是说夏时期如果进口一小块青铜,可以自己重新成形(类似于今天中国发达的来料加工产业)。商朝西来的技术是大规模青铜冶炼,而非青铜铸造。
至于文字的创造,日本朝鲜西夏的例子说明文字体系本身不是关键,关键是对“文字”这个东西的渴望和决心,也就是“文字是个好东西”这个概念。只有确立了这个概念,才能突破学习文字的困难和障碍,突破“结绳记事又方便又高效”的阻力。有了对文字的要求,创建推广文字... 阅读全帖 |
|
w********s 发帖数: 343 | 40 http://www.sinoss.net/2012/0220/39476.html
史前青铜之路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距今五千年或更早,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已经迎来文明的曙光。不过,这两支局限一隅有神权至上特质的文明很快衰落。从公
元前2500年前后开始,多种文明因素向中原黄河流汇聚的趋势明显,出现方国林立的初
期文明形式。公元前2000年前,随着多元文明因素的汇聚与交融,文明因素的碰撞与整
合,中原早期文明的内涵有了质的升华,出现夏文明。夏文明的一个特质,体现在世俗
集权形成方面。晋南陶寺和豫西二里头是夏代早晚不同时期的两处代表性遗址,特别是
二里头遗址更是研究夏文明起源的典型材料。结合近来新的碳十四系列测年,二里头遗
址的年代可能比过去认识的要晚一二百年。将考古与文献材料结合起来分析,目前可以
说,至少到公元前1800年后,在中原地区,最终出现了夏王君临天下,以国家为标志的
成熟文明体。
为什么到了公元前的19世纪,会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统天下,并延续下来的世袭王
权,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致力解
决的焦点问题。对此,学...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8922 | 41 古DNA证据表明,华夏人很早就是以O3为主,今天的汉人也是以O3为主。下图出自
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ui Li · Ying Huang · Laura F. Mustavich · Fan Zhang ·
Jing-Ze Tan · Ling-E Wang · Ji Qian · Meng-He Gao ·
Li Jin
Hum Genet (2007) 122:383–388
图上可见,四千年前的陶寺的人几乎全部是O3。陶寺在山西南部,属于龙山文化,是农
耕文明,有几平方公里的城,有天文台,有小件铜器,有文字。紧接着这个时代,就是
夏朝了,陶寺所在的地区也是夏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另外,图上可以看出,六千年
前湖北大溪也是有O3的,商代时候江西吴城g也有30%的O3,所以O3在南方几千年来一直
存在的。 |
|
D*****i 发帖数: 8922 | 42
你这个骗子原来说汉人是蒙古男人生的,被打脸后,现在又改口说是笼统的“北方游牧
民族”生的。呵呵。
一楼的贴图文章说北方和南方汉人父系基因没有明显界限,但里面从来没有说“这些边
缘区域的少数民族是和汉族的同源的。”,这一句是你的YY,你从来就没有证据表明鲜
卑等胡人的基因是O3为主。
但是,有证据表明,华夏人很早就是以O3为主,今天的汉人也是以O3为主。下图出自
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ui Li · Ying Huang · Laura F. Mustavich · Fan Zhang ·
Jing-Ze Tan · Ling-E Wang · Ji Qian · Meng-He Gao ·
Li Jin
Hum Genet (2007) 122:383–388
图上可见,四千年前的陶寺的人几乎全部是O3。陶寺在山西南部,属于龙山文化,是农
耕文化,有几平方公里的城,有天文台,有小件铜器,有文字。紧接着这个时代,就是
夏朝了,陶寺所在的地区也是夏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另外,图上可以看出,... 阅读全帖 |
|
w******y 发帖数: 8040 | 43 精神病历史学家又发作了?
挖出大批文字才能当信史, 这就是你白人主子对中华文明的单方面要求
批得就是这个傻逼逻辑, 结果你反而用这个傻逼逻辑来反问二里头挖出了几个字
纯文科生就是傻Ⅹ啊
别转进,就老老实实正面回答我前面问的几个问题:
第一, 和陶寺的考古发现, 包括1)遗址和文物, 2)和文献符合程度,
3)疑似文字 等等对比, 狗屁的所谓troy比陶寺更可信在哪里?
我就不提用一个狗屁史诗要作为文献, 比中华非常严谨正式的传统历史记载
差了几百条街, lol
结果troy在你白人主子那里就成了信史, 而陶寺连信史的毛都没摸到,
你和你白人主子要点逼脸就那么难吗?
第二,吐火罗人的信史才到公元前2世纪, 祖先是谁根本是一团浆糊。
文科生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好歹苏美尔/埃及起源说, 这两个祖先都是实实在在在公元前20世纪
都是信史, 而且是很牛逼的文明, 起码满足意淫的必要条件。
结果文科生找一个信史才到公元前2世纪的东东, 然后牛逼烘烘的说
这就是先商的起源,
肏, 海公公的精神病历史学后继有人了啊, 可喜可贺
的。 |
|
w******y 发帖数: 8040 | 44 精神病历史学家又发作了?
挖出大批文字才能当信史, 这就是你白人主子对中华文明的单方面要求
批得就是这个傻逼逻辑, 结果你反而用这个傻逼逻辑来反问二里头挖出了几个字
纯文科生就是傻Ⅹ啊
别转进,就老老实实正面回答我前面问的几个问题:
第一, 和陶寺的考古发现, 包括1)遗址和文物, 2)和文献符合程度,
3)疑似文字 等等对比, 狗屁的所谓troy比陶寺更可信在哪里?
我就不提用一个狗屁史诗要作为文献, 比中华非常严谨正式的传统历史记载
差了几百条街, lol
结果troy在你白人主子那里就成了信史, 而陶寺连信史的毛都没摸到,
你和你白人主子要点逼脸就那么难吗?
第二,吐火罗人的信史才到公元前2世纪, 祖先是谁根本是一团浆糊。
文科生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好歹苏美尔/埃及起源说, 这两个祖先都是实实在在在公元前20世纪
都是信史, 而且是很牛逼的文明, 起码满足意淫的必要条件。
结果文科生找一个信史才到公元前2世纪的东东, 然后牛逼烘烘的说
这就是先商的起源,
肏, 海公公的精神病历史学后继有人了啊, 可喜可贺
的。 |
|
d**n 发帖数: 3172 | 45 你说这么多也没用啊。天朝当年的风格就是不用石头啊。附近的陶寺,和更早的龙山遗
存都只有夯土啊。陶寺就是石峁给灭的,抓陶寺的人来搞点夯土有什么了不起啊?所谓
龙山的正统论,在石峁和良渚的研究深入后,岌岌可危。 |
|
d**n 发帖数: 3172 | 46 几个近亲结婚低智商的小屁孩,在赫鲁晓夫像面前,黔驴技穷,结结巴巴。只好从操就
业,开始骂人。有个小屁孩还找了个什么图。我仔细一看,尼玛是民间科学家的作品。
且不说石峁的年代,就说陶寺的晚期,只要智商正常的非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孩子,稍微
学习一下,就知道晚期是陶寺的毁败残迹。宫殿被毁,文明大大降级,出现了石峁文化
的遗存。。陶寺从中期后半开始衰败,与石峁的兴盛对应。另外石峁的分期也有到前
1900年的。同位素差个一百年算个屁。至于下层人民的石刻像不过是胡虏的风俗而已,
我拿出欧洲九千甚至上万年的石刻对你们进行特殊教育,是让你们知道这是非我族类,
下层人民的石刻没有进步,如果让你们几个光屁股去刻石头,可能还会退步。。结果又
刺激了近亲低智儿童敏感的神经末梢。祖国的特教之路任重道远啊。 |
|
h*****s 发帖数: 733 | 47 陶寺大概是尧舜的老巢,下一个是谁?禹。石卯屠杀了陶寺,那是不是刚好证明。。。。
:你又out啦。现在考古界都已经证明石卯就是屠杀陶寺的人群。 |
|
i*****u 发帖数: 26 | 48 R系在中原是考古证据,在蒙古高原是DNA证据。犬戎的古Y-DNA是已知的,就是Q,在的
地方也就在石峁附近。山西Hengbei(吉大的Ancient DNA Evidence Reveals that the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 Admixed into the Han Chinese 3,000 Years Ago)
在陶寺附近,也是Q。陶寺晚期一般认为是石峁入侵结果,可以推断石峁和陶寺晚期大
概都跟同一群Q系有关。你们C南才是专出傻逼民科的吧,连殷商时期是否在中原都没有
任何证据证明,就天天在网上鼓吹殷商是C南。一群渔夫还学会造战车了?那别人早会
造飞机了。还C南皇族古dna呢?文章在哪里?有人认吗?国内以复旦为代表的一群人习
惯弄虚作假,水平也不行,根本没多少可信度。现在国内皇族Y-DNA判断比较可信的是
宋朝的Q-F1626和明朝的O-N7,都是商业公司大数据的结果(23魔方)。
M117的大簇你可以去找,不是民科的你应该可以找得到。 |
|
i*****c 发帖数: 1322 | 49 “最早的中国”和“何以中国”-许宏
“中国”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宝鸡出土的一个西周青铜器何尊上,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
周武王灭商后准备建东都的计划,此处“中国”的意思是指王国都城和周围地区。然而
中国的演进在西周之前很多年就在洛阳盆地展开了。“何以中国”以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中原大地的一个城邑遗址-陶寺为起点,沿着考古发现串起了从陶寺到二里头的脉络,
以考古人的视野,而不是依靠史籍资料,阐述从传说的夏到商朝的文明演变。相对于主
题,本书略显单薄。“最早的中国”内容更丰富和深入,全书围绕二里头遗址展开。半
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甲骨文和史籍已共同验证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历史。二里头地
处传说中的夏朝都城区域,从书中二里头和之后的二里岗遗址的平面图,复原图,大量
文物和考古发现来看,商无疑继承了一个演进多年,高度发展的文明,这个文明是否就
是史书中的夏朝多年来学者一直争论不休。其实是不是夏朝已不重要,我们知道的是,
如紫禁城,四合院的布局理念,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中国人的祖先崇拜,礼乐制度等等
延续几千年的文化符号,早在陶寺时期就初具雏形,到二里头时期,“中国”已能辨别
出今天的模样。
考古...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