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5 发帖数: 1741 | 1 *菊香书屋毛住,刘住万字廊,周住西花厅,朱住西门楼房,彭住永福堂,林住宜园,
陆定一住增福堂,李维汉住迎春堂,邓李陈谭住西四所。大家都住下啦,可谢和赓不识
象,说中兰海是公园应向老百姓开放,活该被打成右派,流放黑龙江。 |
|
w**********5 发帖数: 1741 | 2 *菊香书屋毛住,刘住万字廊,周住西花厅,朱住西门楼房,彭住永福堂,林住宜园,
陆定一住增福堂,李维汉住迎春堂,邓李陈谭住西四所。大家都住下啦,可谢和赓不识
象,说中兰海是公园应向老百姓开放,活该被打成右派,流放黑龙江。 |
|
A****a 发帖数: 274 | 3
小乘说的我能解脱的我是世俗谛,是方便说法,从究竟意义上,也就是胜义谛上,根本
不存在一个心正在修观的主体,也不存在我的主体,也不存在真如和8识的主体
但是大乘不光世俗谛上说有我,而且胜义谛,也就是绝对角度上也说有个主体性的”心
“,也就是真如心,如来藏或者8识
二者怎能一样?
涅槃尽管五蕴已经灭尽,但是确实并无石头般无知,但是一个没有证涅槃的人,根本无
法想象涅槃的状况是什么,就如一个整天在海里面游泳的鱼,无法想象陆地上的状况到
底是什么一样
而大乘信徒的错误就是自己没有证涅槃,可是却对涅槃进行想象,认为一定有个”识“
,而这个识也必然存在于任何处。这也是8识的概念冒出来的原因之一
更糟糕的是,大乘信徒自己没有证涅槃,但是却有自我安慰的发明出个无住涅槃,结果
生死都变成了涅槃。变成了不二。这个才是真正的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更更糟糕的是,大乘信徒自我发明了无住涅槃后,又因为自己对于真正的涅槃不理解,
于是把五蕴灭尽的无余涅槃说成是灰身灭智,对真正的佛法进行诋毁,进而造成很多人
断了修正法的慧命。
不过你waichi却又是另外一种,你不过是吸收了大乘的一些理论,然后又自我创造,自
我加 |
|
r****n 发帖数: 8253 | 4 【 比丘,应如是问:
水、地、火、风于何处不坚住?
长、短、细、粗、净、不浮于何处不坚住?
名与色于何处灭尽无余耶?
有此解答:
不可见无量之识,于一切处舍弃2。
则于如是之处所,水、地、火、风不坚住。
于此处,长、短、细、粗、净、不净亦然。
于此处,名与色灭尽无余。
由识之灭,此[一切]之灭也。’”】
2 日译版paham谓不明其义,从觉音注而译为“偏通”。这样和前文连起来“偏通”甚难
解其
意义。依据水野博士之巴利辞典,paham就是Pajahati的PPr,pajahati是舍离
或舍弃
之义,而译为一切处舍去较妥当。
==================================
这一段是台湾元亨寺版翻译,不可见,无量,一切处都正确翻译了,却错误翻译了pabh
am。
注意,...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5
我那篇文应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应该是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
最后两句的btw是第二部分。
又仔细看一下,还是有点曲折,不是那么直接。
四识住,仔细看,原文确实没有进一步解释,所谓的住了以后,
出来什么情况。
实际上这正是“我执”出现的地方。
所谓的住,就是执着色受想行四蕴而认其为“我”,
这个因为识攀援行蕴而新产生的“我”的识,就是7识。
其他3个过程,也是一样。 |
|
G**W 发帖数: 1865 | 6 seeU, cpath 能否帮末学看看这个,非常感谢.
『《中阿含经》97因品《大因经》:“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
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啥叫七识住 ? 此七识是不是唯识学中的第七末那识 ?
那麽中阿含是说有情不只有六个识了 ? |
|
c***h 发帖数: 2262 | 7 大概知道你的意思
是说死后,没有肉体了,怎么解释?
很多现有理论(五蕴、因缘法…等等)都无法适用,于是现有理论有缺失,要补强
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从上述角度看,对,颇赞成
死后或当天人神仙没有肉体的时候,现有理论不足或无法适用
但据我所知的阿含,佛陀不谈死后如何,怎么解释之类
我看到的,不管理论或修行,佛陀就谈生前,死后好像很含混不提
也就是就只说人活着时候,有肉体时候,身心如何运作……..,如何灭苦
然后要求人这样观察现在活着的情况,这样修行
可能佛陀很务实,因为面对”活人”说法,所以也就”活人”的情况来解释、修行
那么死后呢? 或者当天人或神仙,没有肉体时怎么解释?
不知道 佛陀没说
我想那可能是另外一套理论与修行方法,与现有的佛法有极大差别
单就”肉体”(色)来说,就不是现在的”肉体”(色)
五蕴是否还是现在的五蕴,也很难说,很大的可能根本不是现在的五蕴
另一个角度,我们怎知天人神仙就没有他们认知上的”肉体”?
也许不是我们人类世界认知的”肉体”,但他们有他们的认知上的”肉体”也不一定
有另外的”自己存在的形式”(对应我们称的色)、
”外在感知对方的方式”(...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8 原文: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
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翻译:比丘们!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
经验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
以上这段经文,是对大乘7识和8识的一个很好的否定。这里的识就是五蕴中的识蕴,就
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识,对应的是阿毗达摩中的心法,也就
是citta,"心法"依据性质的不同总共有89种心,之所以有这么多是因为阿毗达摩将“意
识”这个第六识根据所属地(比喻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以及所缘(心识的对
象)的不同做了细分,分出了了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贪俱心,嗔相应心,愚痴
心等。
任何的识,都是刹那生灭的,而且是生灭最快的,根据义注的说法,在一弹指间,或一
眨眼间,就已经有几万亿个心生灭过去了,而且每一个心识剎那都有心和许多心所同时
执行各种作用。如果我们不知道识本身是生灭的,而由于我们定力的微弱,无法观察的
仔细,那么我们在打坐中就会错误的以为有个恒常的东西在作用,于是造成了有人以为
有所谓不 |
|
S**U 发帖数: 7025 | 9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1.html
略由三相,应知建立缘起差别∶一、从前际中际得生;二、从中际后际得生;三、于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净。
此中云何从其前际中际得生,及于中际生已随转?谓如有一,宿非聪慧,无明为缘,造作增长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为后世续生识因。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由前际因,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又五色根,根依大种,根处大种所生诸色,及诸余名,由彼执持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转不绝。此二总名随转依止,由是故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于现在世,犹如束芦相依而转,乃至寿住。如是名为从其前际,中际缘起诸行得生;于其中际,生已随转。...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0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古今甚多学佛人, 不解唯识与中观间之紧密相连关系, 误以藏密应承中观为真正中观,
然藏密应承中观是以意识为主体而强套如来藏中道体性之误会假中观, 并不符合真正中
观是以如来藏中道体性的论述 (中观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论 ---中论(龙树)丶百论丶十二
门论(龙树) ---皆依空性心如来藏之体性而破外道执有执无 ) , 以下开示简明的说明
唯识与真正中观间的正确关系, :
===
佛门之中自古以来一向存在空有之争,然而空有之争乃是未悟错悟者间之戏论,唯有言
说,都无实义。若行者能於大乘法上明心证悟之後贯通三乘主旨,通达佛法修道次第者
,便绝无空有之争可言,如实通达故。
一直有诸未悟学人错会唯识宗义,谓唯识主修心有,名为有宗,另谓三论宗(般若宗)依
方等般若宗义,名为空宗; 然此等判断实非正义,曲解正法。 後世末悟错悟佛子更执
此宗以破彼宗,遂成空有之争。,然实二宗皆同一宗,第以浅深有别,实无二致,皆因
未入正理,故生误会,而生诤论 ,达者了知二宗无二,皆是空性中道正理,无可诤论者。
未悟之人不解般若所说乃是空性 : 般若非谓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也.
般若方等经...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46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zt《大念住经》修行原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25 13:11:03 2009)
>禅修者不要压抑念头,要任念头自然生起,自然消失。
>这种看到念头生起与消失的过程,可以启发实相般若
>(真实智慧)的生起。
Ha ha....... 反反复复说些人人知的当成高深. "全文" 却
只有念书而欠了 "真实分辨" 之处, 和 "次第".
这只个过是观 "业识" 的过程, 而此所谓观, 是 "能观", 本
身就是 "识蕴", 而非那 "刹哪定" 的实相般若 "心". 这个
是修专注禅, 所谓观照, 只是以 "能观" 看念头动, "能观"
在刚开始的时候是 “一” 处的 “一”, 择一而不转,无间的
不离此所择之 "能观",能观是单一的所缘, 制心于能观.
你的观, 你的身心所有升起的现象, 只是不同对象的 “寻
伺”. 是把六识之 "识" 当成了是 "观".
把看 "识" 流转当成是 "观", 当成是修 "刹那定", 就超搞
笑了.
= |
|
r****n 发帖数: 7315 | 12
的。
那我给你贴一段吧:
=================
杂阿含:
(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你自己想一想,佛陀,为啥各个指着,色,受,想,行,识,而教导‘非我’,而不是
只是指着‘识’教导‘非我’。
’我‘即‘7识’,若不是众生,在不同时期会把色,受,想,行,识(单个,或聚和
)惑为‘我’而成蕴,佛陀咋会这样说。
你runsun孤独,惑为‘我在孤独’时,即是认‘受蕴’为7识(我),7识在此就是’受
蕴‘。
你runsun想要骂人,并去骂人,惑为’我想骂人,我去骂人‘,正是,认‘想蕴’’行
蕴‘为7识(我),7识在此就是’想蕴‘,’行蕴‘。
色,识以此类推。
另,你若急着扯及骂人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瑜伽师地论卷十○ 披寻记338页第9行
问∶
如世尊言∶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
性、法住、法界。
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
答∶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
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
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
杂阿含29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
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
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
、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
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
。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5 亦如《成唯识论》註释云:【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
开演。(《大正藏》31卷)】
《成唯识论》圣 玄奘菩萨解释说:【恐怕那些外道、凡夫、愚人,对于这个阿陀那识
不能真的理解,而生起虚妄的分别,就把阿陀那识执著为众生我──执著为能见闻觉知
的世间我──或者执著为外道所误会了的第六识神我──将会因此而诽谤说:「 佛在
阿含期与方广期所说的法不相同」,因为这样谤佛谤法的缘故,将会堕落种种恶趣之中
,枉受多劫之恶报;或者将会使未证得阿陀那识的愚人产生误解,以为阿陀那识就是意
识与意根,以为就是外道神我、梵我,因此转而不能信受阿含所说「破斥众生我」的「
无我见」,就会因为听到阿陀那识而产生误会的缘故,又回归到「众生我」上面来,不
能安住于阿含及大乘所说的「无我见」中,也将不能取证二乘圣果,就会障碍他们出生
圣道;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我们的释迦世尊,不为这些外道、凡夫、愚人,开演阿陀那
识的极妙正理。】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名色缘识"有说过啊,长部大因缘经就是讲“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我前面列举的
那篇束卢的经文,也是讲这个。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实际是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啊。
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来说,当中的行缘识,其实也对应的是名色缘识,只是这里特别强调
了“行”而已。
行,是名法的。
长部大因缘经
------
如是既言,‘缘名色而有识。’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识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若不得依据于名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
---------------
识,名,色,是时空内出现的,是现象。不过这里的时空不是独立背景,而是因为五蕴
现象而有的
它们有个“基础”,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也是极难理解的部分,因为大大超越世俗经验。
这个基础,就是波粒二象性当中的“波”性。是一种抽象实在。
站在绝对角度上,生灭和不生灭确实为“一”,涅槃空和五蕴有也确实为“一”,但是
这个不是一体两面,因为无“体”,人们脑子当中的“体”全部是世俗经验。是恰恰要
破除的。
如果真明白这些东西,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佛陀一再的强调要厌离舍弃五蕴,为什么某些
东西不讲(涅槃界),为什么大乘的很多观点毫无疑...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17 大乘佛教、大圆满都是讲空性
大乘佛教也好,大圆满也好,都是讲空性。对初学者而言,比较不容易明白空,因为手
一摸,有这个桌子;坐下去,有这个椅子;水喝下去可以解渴;吃饭可以解饥,那为什
么还说是空呢?因为这些都跟心有关系。口渴是心的问题,饥饿也是心的问题,手摸桌
子也是人为的,坐在椅子上,不会掉下去,也是人为的,所有的森罗万象都跟人为有关
系嘛!也就是跟心有关系。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没有一点基本唯识观念的人,没办法体会色即是空。有人说:「色就是色,空就是空嘛
!为什么要说色即是空呢?」,这问题在于色是人去定义的,受想行识五蕴也都是人去
定义的,因为这些都跟人的心有关系,所以说色是唯心嘛!
有坚持就不是中观
大界周遍尊者指出:「中观并非不承认唯识」,唯识中说:这边是东,那边是西,下面
是南,上面是北。而龙树菩萨也承认太阳东边起西边落,但是若问龙树菩萨,太阳真的
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龙树菩萨会反问:谁说这个方向是东?谁说那个方向是西?因
此当龙树菩萨反问你时,你就无法回答了,所以所谓的这个方向是东,那个方向是西,
都只是我们二个人共同的假设而已。
同样的,佛也随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8 Is this the same as 所缘能缘平等平等 in『摄大乘论』? Note the "似唯识亦不得
生", s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5 aggregates also doesn't arise.
『摄大乘论』
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
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
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it
|
|
c***h 发帖数: 2262 | 19
一般来说是这样,但这也不一定,
杂阿含第一0九一经、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三经 记载
尊者瞿低迦 以定力达到“意解脱”,六次退还,
第七次时举刀自杀,魔王遍寻不着识,
佛陀也来到他自杀的地方,告诉弟子,
尊者瞿低迦自杀时心中没有丝毫的贪爱与执着,已涅盘,他的识已经涅盘,不再有安住
处了。
(也就是不再有”四识住”,识不会攀缘色受想行而生)
当然,这不是”正常”的方法。 |
|
t******g 发帖数: 17520 | 20 这应该是禅定的”层次” 吧?
7识住是不是可以认为第七层 “识住”的“状态”
7种识住的前三种是“普通”普遍认知的, 后4种其实就是初禅到4禅? |
|
G**W 发帖数: 1865 | 21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法观行的弟子, 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应该说是虚妄的呢? 或者应该
说是实有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坚持六识论者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无论他们
在为人说法时,或者他们自己在佛法的理解上,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虚实失措」的现象
出来。因为若判定五阴全都虚妄,恐怕坠入断灭空,就会因为无法解决断灭空的死胡同
而回头落入意识我见中,绝对无法明确断除我见我执,更别说是断尽五阴我执的习气种
子了。
反过来说,若是要依经中圣教来判定五阴生灭不住而不是实有,想要判定五阴终归断灭
而主张实无,想要将五阴全都判定为生灭法而不是本住法、常住法,又会变成断灭见,
与断见外道完全相同。
所以六识论者研究佛学时往往落入「有无俱非」之中,却又不知道「有无俱非」以后
究竟应该是麽境界,都在这裡面无法脱身,于是「虚实失措」。 这正是现代许多佛学
研究等人的落处,所以六识论的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不论是谁,全都无法脱离这个
窘境。只好一面宣称五阴全都虚妄,坠入断见中。...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141 | 22 我把标点重新点了一下,希望没有什么背景的人看了也能受益。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
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佛在阐述第八种外道。由“此”的“此”说得是这样一段经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
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
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
失措。}
是说这些在三昧中的修行人觉察到行阴在相续不断的扰动,他入了一个什么境界呢,那
就是前三阴已经断了(色受想),但是行阴还在,所以他看东西,见有非有,观无不无
,所以认定 “死后俱非” “有相无相”。说白了,没看清真相,把自己绕糊涂了。要
知道,这些是已经离欲了的大修行人,尚且堕入外道,可见修行之路不易。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3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法观行的弟子, 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应该说是虚妄的呢? 或者应该
说是实有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坚持六识论者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无论他们
在为人说法时,或者他们自己在佛法的理解上,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虚实失措」的现象
出来。因为若判定五阴全都虚妄,恐怕坠入断灭空,就会因为无法解决断灭空的死胡同
而回头落入意识我见中,绝对无法明确断除我见我执,更别说是断尽五阴我执的习气种
子了。
反过来说,若是要依经中圣教来判定五阴生灭不住而不是实有,想要判定五阴终归断灭
而主张实无,想要将五阴全都判定为生灭法而不是本住法、常住法,又会变成断灭见,
与断见外道完全相同。
所以六识论者研究佛学时往往落入「有无俱非」之中,却又不知道「有无俱非」以后
究竟应该是麽境界,都在这裡面无法脱身,于是「虚实失措」。 这正是现代许多佛学
研究等人的落处,所以六识论的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不论是谁,全都无法脱离这个
窘境。只好一面宣称五阴全都虚妄,坠入断见中。...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141 | 24 我把标点重新点了一下,希望没有什么背景的人看了也能受益。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
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佛在阐述第八种外道。由“此”的“此”说得是这样一段经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
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
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
失措。}
是说这些在三昧中的修行人觉察到行阴在相续不断的扰动,他入了一个什么境界呢,那
就是前三阴已经断了(色受想),但是行阴还在,所以他看东西,见有非有,观无不无
,所以认定 “死后俱非” “有相无相”。说白了,没看清真相,把自己绕糊涂了。要
知道,这些是已经离欲了的大修行人,尚且堕入外道,可见修行之路不易。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5 第四以正理证明六识外决定应有阿赖耶识
当我们只建立六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六识上的有些问题是我们所无法解决的,在
此略举例说明。若要详细说明,在《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里面,对成立阿赖耶识
有详细的阐述。
1 由前六识不能受熏持种证明应有阿赖耶识
在《唯识三十颂》讲:“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此颂
说明在这五种情况下意识不生起,而在一般情况下意识都会恒常现起,如说早上一起来
意识就生起,对我们进行种种干扰。但是有五种情况意识不现起。1、无心的睡眠,梦
都不做这时意识不现起。2、无心的闷绝,这时候意识也不现起。3、4、入无心二定,
即入灭尽定和无想定的时候意识不现起。5、修无想定成就,生在无想天中,一期生中
意识都不生起。在这五种情况下意识都不存在?那么当意识不存在的时候,那这时的记
忆是如何保存的?为什么当意识重新生起的时候,我们还能记得住,还能承载以前的记
忆?那么这些记忆的种子到底保存在那里呢?这里就有一个困难,还有我们过去曾做了
种种染污,受到染污的熏习;或者我们做了种种善法,受到善法的熏习。而这些习气都
会在我们的身心中有具体的显现,这样的影响力如 |
|
W*********E 发帖数: 197 | 26 依经典,只有八个识,并没有第九个,请参考 :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
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由是凡夫执为所作能作内我。」
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2:「大众部中名根本识。如树依根者,谓根本识为一切识
根本因故;譬如树根茎等总因,若离其根,茎等无有。阿赖耶识名根本识,当知亦尔。」
大乘阿毘达磨契经:「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推论了解一下何谓”无我”,确实也无妨,
如果仅就一般的观察,的确可以推论了解一些何谓”无我”,
这也会有所收获,但这个收获可能对你一生没太大用处,仅是知识。
我所见,杂阿含中佛陀说要具备怎样的正见(观察角度)
包含四圣谛、无常、苦、无我,但不详细解释何谓”无我”。
再详细解释下去也许就没意思了,不如告诉比丘观察方法,让比丘自己体验。
也许是这样吧?
后世人倒解释很多,而且不同派解释有差异,例如如来藏怎么解释”我”(要问SeeU)
探明佛陀所谓”无我”的角度(不是细节),也是有益,不是完全无益。对修行者来说,
可以如是观察,是谓”正观”。对学者来说,可以与现代心理学的”我”做比较。
杂阿含33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
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阅读全帖 |
|
g***o 发帖数: 283 | 28 谢谢分享。
网速太慢,我都忘了我想回复你最后一大段是什么,好像是有心向没心向是很不同的。
我昨晚刚回复向道心老实观光,呵呵,明显不同。
“一直念佛,心识却在想女朋友” - 这个话题太大了,
里在牵挂。。。
你这改是实况,qingwu根本不知道心识指啥。
我出个题给qingwu:《楞伽经》大慧菩萨第一个问题: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那一大段一
直到“藏识不灭”可能看懂大意?各段说的是啥?
我前晚刚发现自己理解错了waichi业识心识之别。
南怀瑾《楞伽经大义今释》其中还分错段了,这次跨过文字障才同时发现。 |
|
S********8 发帖数: 4466 | 29 哨遍[1]·高祖还乡
社长排门告示[2],但有的差使无推故[3],这差使不寻俗[4]。一壁厢纳草
也根[5],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6]。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7],今日还乡
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8],赵忙郎抱着酒胡芦[9]。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
[10],畅好是妆么大户[11]。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12],胡踢蹬吹笛擂鼓[13]。见一颩人马到庄
门[14],匹头里几面旗舒[15]。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16],一面旗红曲连
打着个毕月乌[17]。一面旗鸡学舞[18],一面旗狗生双翅[19],一面旗蛇缠葫芦
[20]。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21],甜瓜苦瓜黄金镀[22],明晃晃马镫枪尖上
挑[23],白雪雪鹅毛扇上铺[24]。这些个乔人物[25],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
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26],车前八个天曹判
[27],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28],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
那大汉挪身着手扶[29]。猛可里抬头觑[30]...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0
只有根触尘,生”识”,
生”识”,就是脑中辨识出这个形体了,
然后,”想”(思惟),从记忆库挖出这个形体叫”苹果”。
这里出现没有出现”你”。
之所以出现”你”, e.g. “你在运用意识”, “意识在造就你”,
这是看待这个过程的角度不同。
当认为有这么一个”你”,就会变成你的问法。
变成,
有个可主动控制xx的”你”,主动控制这个脑活动(你的意识,应该指这个?)
或
这个”你”,原本没有,是被动造成。是因为脑活动,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有这样一个”
你”。
当认为没有这么一个”你”,就会变成我的说法。
这应该是你的第二种说法,
这个”你”,原本没有,是被动造成。是因为脑活动,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有这样一个”
你”。
Syn名词一下,
正式说,意识,是”六识”之一,指的是觉察或辨识到脑运作(意根触法尘,即 受想行
的运作)。
就如同耳识,是觉察或辨识到声音的大小高低律动(色根触尘,肉体的运作)。
识,随时同时会辨识 色、受、想、行
这叫”四识住”吗? |
|
l*****y 发帖数: 9433 | 31 狗来的
佛教三界
梵语trayo dhātavaḥ ,巴利语tisso dhātuyo,
(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
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
又称苦界、苦海。
(1) 欲界(梵kāma -dhā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
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
,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2) 色界(梵rūpa -dhā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
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
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
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 无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
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
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南传的《清净道论》书中言∶他心智的所缘,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未来、现在、外所缘等八所缘而进行的。怎样进行他心智通呢?
(1)知道在欲界他人心时,是它的「小所缘」。
(2)知道色界无色界心时,是它的「大所缘」。
(3)知道果时为「无量所缘」。然而这里,凡夫是不知须陀洹的心,须陀洹亦不知斯陀含之心,乃至阿那含不知阿罗汉之心,可是阿罗汉则知一切的心。即证得较高的人可以知道较低的人的心,应该了解这一个特点。
(4)以道心为所缘时,是「道所缘」。
(5)知道过去七日间及
(6)未来七日间他人心时,是「过去所缘」及「未来所缘」。
(7)什么是他心智的「现在所缘」?现在有三种∶刹那现在,相续现在,一期现在。关于这些的说明∶
(a)得至生、住、灭(的三心刹那)的是「刹那现在」。
(b)包摄一或二相续时间的是「相续现在」。即如一个曾在黑暗中坐的人,去到光明之处,他不会即刻明了所缘的,到了明了所缘的中间,当知是一或二相续的时间。一个在光明的地方出行的人,初入内室,也不会迅速明了于色的,到了明了于色的中间,当知是一或二相续的时间。如站在远处的人,看见浣衣者的手(以棍打衣)的一上一下及见敲钟击鼓的动...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心一境性”或者初禅,应该与”禅那”的争议一样
禅那几乎是禅定的同义词
可能多数人认为”禅那”指安止定、”心一境性”、能所合一,也就是杂阿含中说的
”净念、一心”。
而剎那定、近行定还不算禅那,也就没达到初禅。
但杂阿含中说的初禅并没有 ”净念、一心” (心一境性)
不知为何后世人都说初禅必须有”心一境性”?
缅甸禅师诠释“禅那”区分为止禅禅那、观禅禅那
但有学者指出”观禅禅那”没在巴利经、论及注释文献提到。
另有学者温宗堃认为巴利注释文献里,“观相(禅那)”具有“燃烧义”及“观照义”,
”观禅禅那”未出现在巴利注释文献中,但其内涵与注释书的“观相(禅那)”相合,
因此“禅那”不仅属于色界、无色界可称为禅那,毗婆舍那乃至出世间的道、果,亦涵
盖于禅那的范畴中。
我认为,既然佛教的”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那么安止定或”能所合一”的心一境性如何思维修或静虑呢? 不懂
我认为,很可能佛教的禅那或者杂阿含中说的”净念、一心,并不一定是”能所合一”
也就是说,佛陀说的四禅有两种,
对于直接找佛陀修行的人,佛陀说观禅四禅
外道已经修了安止定的人,佛陀说止禅四禅
当时有很多外道跳槽找佛陀修... 阅读全帖 |
|
A****a 发帖数: 274 | 34 不错,分析得基本正确,也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原始佛法是绝对没有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这种近似于神创的理论的。
原始佛法不承认任何可以创造万事万物的本体概念,不管这个概念是人格的,实体的上
帝,还是非人格的,无实体的真如或者八识。
而大乘佛法(唯识和如来藏真如体系)则是佛陀入灭将近千年后发展起来的,它本身是
融合了印度教的梵我思想,再次提出了类似于梵的概念。而且越到后期越接近于梵,直
到最后被印度教给彻底吸收了。
大乘佛法刚开始说万法唯识,后来又发展成真如生万法,一切唯心造,在这些理论支撑
下,佛土,极乐世界就有了理论基础,因为一切唯心造,所以解脱者绝对可以造个佛土
给人住,整个世界,宇宙那都是真如心造出来的。大乘的解脱者,变成了几乎万能的人
,它可以创造任何,因为它证真如性,懂得创造的机制,所以waichi不断强调转物,不
断强调突破物质限制。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有吸引力。而以出离轮回为根本,以涅槃为取
向的原始佛法,也就是大乘污蔑的小乘佛法(小乘在印度是很粗俗的恶语,指低劣的意
思)则受到大乘的歧视,斥责为焦芽败种,甚至在梵网经菩萨戒里有一条就是不能阅读
小乘佛经的戒律。也有绝不证小乘果位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35
“非我”比“无我”语义上更准确。无我容易让人误解成虚无。而非我,则是指“那”
不是我。这个“那”,就是所有的五蕴。也就是五蕴当中的任何都是非主宰,非恒常,
非独立。
不过只要清楚“我”的定义是恒常,主宰,独立,那么说无我也无所谓。
杂阿含64经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
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
杂阿含 110经
诸比丘!于色当观无我,受、想、行、识当观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杂阿含 202经
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
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
无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杂阿含262经
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
寂灭
相应部
大德!无我法,说无我法者。大德!如何为无我法耶?’‘罗陀!色是无我法,受是无我法
,想是无我法,行是无我法,识是无我法”
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
|
c***h 发帖数: 2262 | 36
缘
我知道的较粗略,也少。
大抵是
先练习”觉知”(又叫观察、内观),身念处先练习对身体的觉知
开始时,散心重,怕不熟练、失焦,所以先取一个焦点来注意(也就是”觉知”)
持续觉知。
失焦没注意时,一发现,就拉回来再觉知,但不要刻意压制散心,只要拉回觉知就好。
(能发现就很厉害了,你可以试试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觉知,
我的经验,若不特别留时间练习,少得可怜,18小时中有1小时觉知就阿弥陀佛了,其
它时间忙东忙西,无觉无知)
刻意压制,就是一种强烈的贪,与去除贪的佛法修行,背道而驰,越修离佛法越远。
所以,选一个你能随时注意(觉知)的方法,很重要。是”择法觉支”吧。通常,持续力
不够,导致效果不佳。能找到一个日常生活你愿意你能够随时注意(觉知)的方法,那是
你幸运。
先取一个焦点来注意
例如 觉知呼吸起伏,或觉知人中呼吸出入,觉知人中一呼一吸,
觉知经行,一步一步走的感觉,甚至有人开始只觉知左脚根触地,这么小的一点感觉。
你可能会先有这样一种体验
觉知越久,会彷佛有另一个”观察者”在旁边看着(觉知)自己呼吸,与自己同时存在。
慢慢的不必刻意觉知,那个”观察者”还是与你做日常事务平行的在... 阅读全帖 |
|
n**s 发帖数: 39 | 37 合然俱离,离和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和合(二法)与本然(不二法)都离开,离开与不离开也放下,方名是依止八识/无所住生
其心/打破八识。 |
|
s********h 发帖数: 938 | 38 (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
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
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
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
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
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
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
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
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
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祝好! |
|
发帖数: 1 | 39 怎么样去理解跟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凭藉著中国文化旧有的文化,往往大家都会用一个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把“住”
这个字,把“住”这个字把它解释成执著的意思。这里面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这句话形容的是说,当我们非常喜欢,比方说一段音乐
的时候,我们可能连续三天,这个音乐都不断的好像在耳朵里面都不断的在播放一样,
用这种状况来形容所谓执著的感觉。也就是,当我们的感官机制接触到外面环境的时候
,那里面一旦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种种的反应,面对著这个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
把它牢牢的抓住,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余音绕梁三日都不绝于耳,心里面一直把这个音
乐连续放了三天都停不下来,这个我们就把它想像成《金刚经》里面的住的意思,也就
是执著。
当然在这个样子讲之下,这样子理解之下,我们对于《金刚经》里面所谓的“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解释成说,心里面碰到了外面的环境的时候,哪
怕有种种的反应,但心中不会受到影响,不牵不挂犹如虚空,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也
没有任何的罣碍,当然因为没有罣碍,自然也就没有烦恼,这个就是依照著“不执著”
这...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0 好, 先假定你说的是对的, 那为什么
1: 佛说"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没有说"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呢?
2: 依赖支撑的芦荻因空而互立, 识,名,色又是因何而互立呢? |
|
z**n 发帖数: 22303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论藏传佛教的“双修”(多识仁波切)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13 23:59:09 2013, 美东)
按: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书籍影像的广泛传播,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和西方世界被越
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对它的神秘、修法仪轨等方面的好奇、疑问和不解、误读等现象也
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藏密金刚乘的“双运”“双身像”“双身大乐修法”等术语和法
门疑问最多,个别其他宗教信徒和一些附佛外道也籍此误读屡屡攻击藏传佛教,对藏传
佛教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消除大家的不解和疑问,博主特摘录多识仁波切两本著作中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惟愿撩开藏密金刚乘神秘的一角面纱,消除关注、爱好、研究、信仰藏传佛教人士的
疑虑,还藏传佛教以本来的面目。
什么叫“双运”?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
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2 禅那
禅那[jhāna] 意谓全神贯注、聚焦于单一对象或所缘,譬如观呼吸。
一. 初禅有五要素[五禅支][16]。
(1) 寻想[vitakka,寻]: 默想呼吸,直到能够使心连续想着呼吸,不受干扰。
(2) 一所缘性[ekaggatārammaṇa,一境性]: 心系呼吸。不让它偏离,
去追逐其它概念或所缘。监督你的思维,使之专意调息,直至气息舒顺。( 心合一、随
气安憩。)
(3) 评估[vicāra,伺]: 对如何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气感] 传播开来,与体
内其它的气感相连,有所领会。让这些气感传播开来,直到它们在全身相互贯通。一旦
身体得到呼吸[气] 的安抚,痛感将平息下来。身体将充满良好的气能。(心只关注与呼
吸相关的事件。)
为了升起初禅,必须把上述三要素汇合起来、作用于同一道呼吸流。这道呼吸
流接着能把你一路带到第四禅。
寻想、一所缘性、评估,此三者为因。因缘俱熟之时,显现以下果报——
(4) 喜[pīti ]: 为身与心一种强烈的满足... 阅读全帖 |
|
l****t 发帖数: 36289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z2015 (2015),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这是在美国么?---纽约法拉盛住游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21 13:48:40 2014, 美东)
我这是在美国么?---纽约法拉盛住游记
Author: 老秃笔
作为滞留北美多年的老爱国华侨,俺这近百年基本在美国的中部平原小镇,南方大城郊
外等地方居住。习惯了青山绿水,地广人稀,蓝天白云,新房新建筑,宽敞干净的地方
。俺一直以为这是典型性的美国风景环境。对于牛妖城,指甲歌等超大都市,我一直不
喜欢,认为是人类发展的怪物性结果。俺多次路过牛妖城,到过曼哈屯,屯里的中国街
,也登上过当年高耸的世界贸易中心。既见识了牛妖城的大气辉煌也知道了它的拥挤和
破烂地方,比如哈莱姆区。当年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我坚定地指出,牛妖城这地方
,如果不是雄心大志想赚大钱的人,最好还是别来混。它既是美国,又不是美国。想来
美国享受山清水秀的,千万别去牛妖城。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赚大钱的人,自然会住在
曼哈屯的好区,不在乎房价贵。虽然也拥挤点儿,可方便。...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4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
何等為五?
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
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
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
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
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
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
,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
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 |
|
m****5 发帖数: 1131 | 45 我这是在美国么?---纽约法拉盛住游记
Author: 老秃笔
作为滞留北美多年的老爱国华侨,俺这近百年基本在美国的中部平原小镇,南方大城郊
外等地方居住。习惯了青山绿水,地广人稀,蓝天白云,新房新建筑,宽敞干净的地方
。俺一直以为这是典型性的美国风景环境。对于牛妖城,指甲歌等超大都市,我一直不
喜欢,认为是人类发展的怪物性结果。俺多次路过牛妖城,到过曼哈屯,屯里的中国街
,也登上过当年高耸的世界贸易中心。既见识了牛妖城的大气辉煌也知道了它的拥挤和
破烂地方,比如哈莱姆区。当年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我坚定地指出,牛妖城这地方
,如果不是雄心大志想赚大钱的人,最好还是别来混。它既是美国,又不是美国。想来
美国享受山清水秀的,千万别去牛妖城。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赚大钱的人,自然会住在
曼哈屯的好区,不在乎房价贵。虽然也拥挤点儿,可方便。还有各种文化地方可去,各
种世界级的活动可参加。要是你万一赚不了大钱,比如俺这种村支书助理级别的,牛妖
城周围也有的是地方可去。出什么价码就有什么东西让你享受。老华侨们去中国城花七
八百找个小屋就幸福的不知道咋庆祝了。要是再省点钱的话,花四五百元还可以在那里
... 阅读全帖 |
|
n***y 发帖数: 2730 | 46 后来好多人都主动搬了出去,都不愿意住毛眼皮底下。 |
|
s*******l 发帖数: 2445 | 47 陌上行 第十章(18)对面不识 作者:习惯呕吐
张家的茶水席棚不大,统共才摆下三张木桌。桑秀和她的丫鬟一桌,两个喝茶歇暑
的赶路人占了一桌,商成和桑秀点了下头,就在空的那张桌子旁坐下来。他把揉成
一团的长衫朝条凳上一压,招呼段四他们说道:“就这里吧。”
段四三个都是军汉,军旅中搭伙吃饭大锅抢食的事常有,所以并不象文职官吏那样
什么事都分个上下尊卑,再加他们跟在商成身边的时间也不短,清楚他的脾性,自
然更不忌讳,不动**间把周围动静审视一番,就嘻嘻哈哈地都围坐过来。两个护
卫拉着张小打听都有什么好吃喝,段四放下褡裢,抓了把筷子在桌上垛两下比较长
短,先给商成面前摆一双,笑嘻嘻问道:“大人,就是她吧?”
商成正端着陶碗喝水,急忙没反应过来,反问道:“什么?”
段四咧了下嘴:“我是说,您要讨的,就是那个胡女吧?”
这回商成听清楚了。他横了段四一眼没理会。
说话间饭馆送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酱牛肉,张小的婆姨把自家的菜馔摆上来,醋
蒜、盐拌小葱、盐水煮黄豆和大酱酸菜……还有一大盘切开的咸蛋,琳琅满目也是一
大桌。张小又把青花白酒倒了一大海碗过来,乌里透红的黑陶碗一人面前摆了一
个。商成本来就有点饿...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8 摩罗迦子!当你在这些感知对象上面失去了立足处,你将不在这个世界这里,也不在其
他世界那里,不在任何世界的任何地方,这意味着苦的结束。——SN 35.95
===================================
这段经文说的就是真正的识无住处。(失去立足处)
此时佛陀说“你不在这个世界这里,也不在其他世界那里,不在任何世界的任何地方”
所以,那梵天当然找不到佛陀了。
注意,这绝对不是说的是阿罗汉和佛陀日常状况,因为日常状况,是百分百在此世界的
某处的,这也证明日常状况,是住于某处的,不是无住 |
|
t******g 发帖数: 17520 | 49 开示
(2)
1956/8/17
当你静坐禅思时,即使你没有得到任何直觉的内明,请相信你至少知道了不少。当呼吸
进入时,
你知道了;当它出去时,你知道了;当它是长呼吸时,你知道了;当它是短呼吸时,你
知道了;不
论它是愉快或不愉快的,你知道了。如果你能知道这么多,你就做得很好了。至于各种
思想和念头
跑进心里时,就排除它们,不论它们是好的还是坏的,不论它们是在想念过去或是未来
,不要让它
们干扰你正在进行的,不要追逐着要理出头绪来。当这种思想闯入时,就让它过去,保
持你的觉知
安于现在。
当我们说心意来去时,并不是心意真地走了,只是念头走了。念头就像心意的影子,如
果心意
是静止的,它的影子怎么会动呢?身体的动作才会引起影子的移动,而当影子移动时,
你又如何抓
得住它?影子是难以捉摸的,难以抖落的,难以安静的。觉知构成现在,那才是真正的
心意。追逐
念头的觉知只是一个影子,真正的觉知
——
知道
——
留在本位,它并未站立、行走、来或去。因此
心意
——
觉知并没有任何来去或进退,它是安静而镇定的。当心意本身正常、均衡、不散乱时,也
就是当它没有任何影子时,我们可以安详地休息。但是,如...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