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考据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k****y
发帖数: 4083
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Re: 有人知道"Gung-ho"吗?
这些是后来的傻瓜文人乱考据的。
真实来源是红脖子对亚洲人的嘲笑,跟当年奥尼尔用“察里察拉葱~~”取笑谣明一样。

decidedly
proposals
new
the
organization
c****c
发帖数: 38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Re: 谁来说说什么是儒家思想?

吵半天还是没有提到根本问题.谁的儒家思想?
先秦孔孟荀.汉儒今古文.魏晋老玄窜入.宋明心理之辩.清代浙东考据.
这些都是儒学.你要问的是哪门哪派的儒家思想?
p******r
发帖数: 43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孔子的一件缺德事 (original)
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都还有争论,这么忙着下结论恐怕不妥。
以下为转贴。
——————————————————————————————
上月刚巧看了一篇考证文章。
文章使用了一些新史料,再次支持了自古以来的一个结论:出现
在战国文献中的这个典故,实际上是法家化的儒士编造的故事。
我比较认同这个看法。“孔子诛少正卯”是典型的法家灭异端的
做法,迹近韩非商鞅,而和论语中孔子论证的仁政原则相差太
远。
儒家精神里面有非常宽容开放的一面,所以古代中国才成为多种
信仰的乐园。不容少正卯号召力的那个孔子,其实只存在于是少
年韩非的心目中。多年来,这个冤案就这样被统治者拿来当镇压
异己的依据。
可惜网上看不到那篇严谨的考据文章,这里只引世纪中国的一个
短帖来做个参考。
孔子杀少正卯了吗?
有位网友对我的文章回复说:"还是看看孔子罢,孔子在鲁国掌权三月,就杀异议人
士少正卯(你不会说少正卯是恐怖主义分子吧),人死之后还下令暴尸三日,并连呼好好。
"
孔子杀少正卯最早出于《荀子》,原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
进问日:"以下是荀子重点所说的孔子杀少正卯的五大光明正大的长篇理由。不再赘述。
h*******r
发帖数: 1083
4
我从veryCD上下载的扫描pdf版。说是他三十年代授课的讲稿。
孟森的名气很大,我早就知道了。印象中似乎是以考据见长的传统学者。不过他的书第一
次读。我才看了几十页,还没讲完朱元璋,不过已经有些疑惑了。
孟森对朱元璋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每次提到他,必敬称“明祖”,“太祖”。认为他的
政策都是天才创举,好得不得了。可是这个观点跟我以前读《万历十五年》和钱穆《国史
大纲》大相径庭。
比如,朱元璋裁撤宰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孟森认为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可
是钱穆认为这是走向个人独裁的历史大倒退。我觉得还是钱穆说的有道理些。宰相可能会
擅权,舞弊,懒于政务等,但是毕竟是在官僚体系中万里挑一选出来的,很难完全是个庸
才。但是皇帝顶多十里挑一(还必须老皇帝生殖能力强),很容易领导才能欠缺,这样如
果兼任CEO,不出问题才怪。
朱元璋的一大制度贡献,据孟森说,是恢复了唐朝的府兵制,让70%到80%的士兵从事生产
,这样就使军费不再成为财政负担。我觉得,如果这是个好政策,为什么前些日子我国政
府裁军20万,把那些养猪种菜的士兵裁掉呢?西方的军队向专业化发展,朱元璋让中国军
队走向业余化。事实
s***s
发帖数: 107
5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8538
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
——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


作者:谢贵安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浏览:238 次




史学生态是指史学“群落”中不同层次的史学类别的共生状态。史学群落依据史学类别
的不同功用,而达到主次分明的生态平衡。现代史学群落由宏观的历史哲学、通史,中
观的断代史、专门史和微观的史实考据及个案研究所构成。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史学
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叙事史学,史学群落主要是由依据史料来源不同而划分的各种类别的
记事史书所构成,如正史、国史、野史、稗史等,它们反映在体裁上则为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和典章制度等。中国古代史学群落的特征在中国传统的目录分类上可以得到印
证,如《四库全书》中史部的分类,分为正史(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别史(纪传
、国别等)、杂史(野史、稗史等)、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
官、政书、目录、史评诸类,就既反映了史料来源的差别,又反映了体裁的不同。由于
m******r
发帖数: 4351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罪人司马光
据说历史看多了,人就变得越来越反动,好像我就是这样。
资治通鉴看得多了,就觉得我们古代的历史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再重复
想起司马光这厮反对变法,坚信祖宗之法不可变
不外乎那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啦,几千年的宝贵经验总结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啦
之类。
和牛屎版那些挺中医的何其相似。
在司马光这厮的影响下,后世的中国人因循守旧,守着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家底,缺乏创
新精神,而满足于考据考证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中国的社会变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
,别想指望有什么大的变革,顶多是在外力下偶尔震荡两下,又恢复原状,柏杨很形象
地将之称之为酱缸,里面的东西没有多少新的,尽是陈的冒泡的渣滓,大家还都觉得越
老的越香。
m******r
发帖数: 4351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张献忠屠蜀的一点分析之五
张献忠屠蜀的一点分析之九
张献忠在蜀的事迹参差很多,就连时间各资料往往给的也不一致。这里的时间根据顾诚
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参考南炳文汤纲的《明史》,这两部书总体上还是把张献忠作
为农民起义领袖来正面看待的,考据也比较严格。有些事迹后面加了些我自己的理解和
说明。
1643年11月,张献忠占据湖南和江西的一部分。此时张献忠的湖北地盘包括武昌都已经
失去,北面的李自成张无法正面抗衡,东有明朝的江浙重地,形势虽张,但发展局促,
张决定放弃之而取四川。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易守难攻,秦岭,三峡,易于割据。历史
上汉高祖据之以成帝业,退一步也可象刘备那样,守险割据一方观天下成变。
大西军进军路线:常德,澧州-〉荆州,夷陵-〉三峡
1644年
======
当时四川的情况:陈士奇以文士而好谈兵(又一个大忽悠?),被任命为四川巡抚,就任
后,日以诗书为事,军事皆废弛。年初,有人劝他增兵十三隘,陈不能用。张遂未受阻
拦长驱直入夔州。
2月 张献忠占万县,大西军加上随军家属有几十万人,因沿途给养搜集不易,饿死的人
很多。整整停留了三个月来等待后续部队,和筹集给养。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而且几
w*********n
发帖数: 126
8
呵呵,发现新材料,只时图一时猎奇之乐而已
我们追究历史,须得拷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看待历史,为什么历史会如此发展,它将
走向何方,我们民族的历史,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真实的吗?连续的吗?
在传统的中国人史观里,人们并不特别关心过去发生了什么,但关心过去发生的事对今天
和未来会有什么影响,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由于中华民族的连续性,至今有些中
国人信奉历史的天命,民族的复兴
西方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从希腊罗马史里的人神混居,历史即自然的历史观,到中世
纪的基督教神学里上帝主导历史的进程和目的的史观,再到人文主义时期思辨-理性史
观,再到今天的分析史观,西方一直试图从历史中寻求某种存在的意义。
在西方主导和全球化的今天,以史为镜或者理性历史貌似显得过时。在“上帝死了
”,“众神纷争”和“历史的终结”的鼓噪过后,人们从历史中得出人类生存基本真理
的努力归于失败了。在分析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大师的手术刀下,历史只不过是一摞裸文
本而已,无论是奥古斯丁,还是黑格尔马克思,都只不过是人类对历史的解读而已。所
谓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寻找的某种真实的意义的企图已宣告破产,历史就是文本叙述的历
史,“现实并
gx
发帖数: 52
9

丛文俊的讲座“艺术与学术”包括一部分绪论和3大部分主体内容,是五场讲座中
涉及理论研究较多、考据问题较少的一场。我们可以按照这场讲座的性质它分成两个逻
辑层次:1、书法史研究中正确解读古代书论的重要意义;2、解读古代书论时对艺术经
验的依赖。毫无疑问,这两个层面是通过“如何正确解读古代书论”这一问题联结起来
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被放置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丛文俊的话头从“书法史如
何更好地关注艺术,是我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开始展开,从 “理解作品”讲到“理
解作品后面的人”。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古代书法家所有的一切”,并说这正是当下
书法研究中的“缺环”。他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当下书法研究者在解读书法
文献时“缺乏从文学角度进行的解读”,并指出要实现这样的解读必定会涉及语言修辞
问题和其它许多与文学有关的问题。然后,他从这里发脚一层层地切入这场讲座的主体
内容:A、书法史研究要关注风格;B、古代书论的修辞特点和语词的简单分类;C、复
原历史。
丛文俊首先指出了当下书法研究中的一种现象:在评述古代作品时,或者仅仅
引用古人的原话,或者是引用后只是“
gx
发帖数: 52
10
结语
“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之一,是
书法史研究和书法美学研究的关系,也即现象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我认为白谦慎的看法
值得重视的:一方面,他提出了“从事书法美学研究的人们应该重视书法史的研究”这
一论断,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大家注意到考据本身的问题”。这是一种辨证的观点,
与否定美学研究的立场和否定书法史研究的立场都有重要的区别。我认为:美学研究和
书法史研究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概念和概念的表象、精神与精神的外在表现的关系,是
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历史上,这两者还没有彼此分化和对立,而是完整地结合在
一起。在当今学科分化的情况下,书法史研究和书法美学研究各自独立,矛盾开展起来
,陷入一种对立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一方面,部分反对书法史的书法美
学研究者,在研究中仍然无法避免考察一种美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这说明书法美学
的研究不得不关注书法史的研究;另一方面,部分反对书法美学的研究者在写自己的书
法史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书写当时的审美意识这一内容,这说明审美问题还是一个
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一个事实。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的思维
gx
发帖数: 52
11
白谦慎短文四篇小记:
7月18至20日,苏州书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将在苏州相城区举办“中国书法史讲坛
”,我应邀将作“网络时代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问题”的演讲。我的演讲主要是为了
帮助在校的书法史研究生掌握一些查找明清书法史资料的方法,在学理上和史料学、历
史考证学的关系比较密切。近年来,我在为曹宝麟先生的《抱瓮集》写的序中,讨论了
乾嘉学派考据方法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在为薛龙春先生的《郑簠研究》撰写的序中,
我提到了史料学的意义。我希望这些论述不会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比较抽象的理
论关怀和书法史的研究关系不大。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应《南方都市
报》读书版的邀请,撰写了《美学热和我的读书生活》的短文,回忆三十年前美学热中
的读书生活,以及在美学热中培养出来的理论兴趣,对今天我的艺术史个案研究的影响
。其实,在十多年前,丛文俊先生为《中国书法》杂志主持了一个书法研究方法的专栏
,我应邀撰写了《书法研究方法刍议》一文,当时我就提出了要多做“有理论关怀的个
案研究”。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这一观点并没有改变。在为丛文俊先生的书法论文集撰
写的序
x********u
发帖数: 411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唐人之意淫~
xixi,又读到了这篇旧文:唐朝一个落第的书生,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了道路,偶然间
,走到一处富家宅院,进门拜见主人,竟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薄太后又引见二人,
分别是汉高祖戚夫人和柔肌稳身、貌舒态逸的王昭君。书生和众女子对坐饮酒,不一会
儿,又有两女子前来,一人纤腰修眸,仪容甚丽,是杨玉环,另一人厚肌敏视,小质洁
白,是南朝齐的潘淑妃,而与潘淑妃偕来一女子,是石崇的绿珠。这么多人,觥酬交错
,把酒言欢,末了,薄太后问谁愿伴书生同寝,几人推让,最终王昭君低眉羞恨的应允
了。天亮时,薄太后遣人将书生送上大道,而书生问及路人时,方才知道,自己过了一
晚的,只是破败的薄太后庙。
这篇文章把本朝的贵妃杨玉环都意淫进去了,自是大逆不道,而文中,书生自我介绍的
时候,竟赫然出现了他的大名“牛僧孺”,则更是胆大包天了~
听后人考据,此文虽是唐人所作,但并非牛僧孺亲笔,而是牛僧孺的政敌故意杜撰出来
打击他的,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文章居然没有酿成一场大狱,也没有被封禁,也可见
唐人的开放与通达了~ 读一读蛮有趣的 :p
p*****e
发帖数: 7299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奥美尔克 符号和甲骨文比较
如果能在米国搞到funding,不是坏事,只要证据、考据扎实。
y****i
发帖数: 1265
14
我对《孔雀东南飞》的兴趣,最早始于陆侃如先生。当时他在做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
有考官问他孔雀为何东南飞,陆先生答曰:“西北有高楼。”以古诗十九首对乐府,有
问有答,可谓精妙之极。
《孔雀东南北》这首长诗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不过当时只是沉浸在焦、刘二人的爱情悲
剧之中,并未有其他想法。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厌倦了魔兽、看腻了松岛枫,重新从
书架上抽出这首长诗,决定陶冶一下情操。
这一次重读,我发现了一个之前未曾多加注意的细节:这篇诗篇虽然是南北朝时期的作
品,但却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建安年间,那正是三国鼎立前最热闹的二十几年,这让
我产生了一些考据的兴趣。
《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雀》)的序里提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
刘氏。”可见这个故事发生在庐江,而且能称府的,显然是庐江郡的治所舒城,但这个
故事可能发生在皖城。这个后面会有解释。
诗里描述先是县令来向刘兰芝求亲,被拒绝之后,太守派了郡丞和主簿做说客,为自己
第五个儿子求亲,所以焦仲卿可能是郡府直属的诸曹掾史中的一员,职位在功曹、督邮
、都尉、诸曹掾之下,很可能只是一个上计吏,拿的是最低级的工资——佐史奉,一个
月八斛。因此
s*****e
发帖数: 21415
15
同意
感觉原贴作者没有什么历史和考据的基础,见了风就是雨
另外:这个服装和形体的风格不全是审美,在西方和基督教
的散播很有关系。中国的话和程朱理学很有关系。
r*****y
发帖数: 53800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家垴那事儿可以打住了
杨奎松和tyl319对平型关日军伤亡考据的基本史料是一样的。只不过tyl319估计的是最
小值,确定了包围圈中“全灭”的日军人数为250人,未包括突围和外围援军伤亡。杨
奎松加上了这两部分,认为大约是七八百人。
无论如何,过去上万到3千的牛皮是不吹了,缴获也从1000支枪锐减到100。过去战史给
人印象是和日军板垣师团精锐作战,现在实际是歼灭的辎重兵,其中相当部分连枪都没
有。
v*****s
发帖数: 20290
17
你在这个bbs上问破天也没用,要有人能给你早给你了。
国内的考据水平比这儿高多了,你哪怕去战沙问都比在这儿问能得到答案的可能性大。
F**********y
发帖数: 707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唐德刚的《袁氏当国》
谁来评价一下这本书怎么样?至少考据够严谨不
唐老盛名贯耳,不过那个新中国三十年里扯蛋太多,里面有些基础史实都是信口胡扯,缪误甚多,所以后来不敢看他的书了
d****h
发帖数: 4291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于孙悟空的一个历史问题
关于老君,
一种说法是老君出手实在护悟空,有一种说法是孙猴子是老君的徒弟,这个有很多人挖
过了,详细考据google
证据很多,随便给你贴你个扫盲吧
悟空后来和二郎神杨戬不分胜负,当观音对老君说她的瓶子可能将悟空砸死,欲要出手
时,急忙被老君拦住,老君用他的镯子“救”了悟空一命。当时老君的理由也很好笑,
是担心观音菩萨的瓶子是瓷器,可能会找摔碎,这可能吗?
而后老君主动要求锻烧悟空,猴子被抓后,即被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
变化,如此,猴子无法施法自救。而老君炼猴子时,是放了穿琵琶骨之器的。他为什么
要去掉呢,连人带勾子一起炼岂不是更安全。老君难道不知道仙人罪犯的琵琶骨如果勾
了就任人宰割,如果去了可能会生出事端,让他逃去。那此时老君为何要去呢?唯一的
解释是不让他死,让他自救活命。那么就可看出老君并不想杀他炼丹。实际是在秘授他
铜头铁背,火眼金睛之术。
再接着看后文,在收金角银角时,老君现身后,原文描写“悟空慌的进身行礼”。试想
一个曾对你痛下杀手的人,你会如此吗?气愤鄙视还来不及,怎会如此谦卑,更何况是
一向自大目中无人的悟空,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当年是为他好。
再看后文,
l*********y
发帖数: 1011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还有历史话题可以讨论么
前两天这里有个坑不错,是讨论TG传位制度的。
历史上的传位趣闻很多,疑案也不少。随便哪个拿出来都可以作为坑,可以引出一大段
关于当事历史的考据以及现今权利交接的方式思考。
比如:康熙雍正的帝位交接.
x*******n
发帖数: 969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六耳猕猴就是悟空本人
靠。哪一个字是抄人家的?
我这是考试前花一刻钟灌出来的。原始的观点五四时候胡适他们那帮人就考据出来了,
学术界都知道的事情,悟空自己的心魔嘛。现在是按照刘心武的阴谋论,易中天的以书
对文的方式写出来的,怎么就成了抄人家的了。今晚我再补两段,西游记里这样的例子
不少,而且非常牛叉。
s********e
发帖数: 13723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uperphase (多情应笑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贞观外战史-------天可汗横扫东亚(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24 12:40:37 2010, 美东)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61908
这是第一部分,后面的从连接里面看
在整理这个旧文搬进河里之前,俺犹豫了很久。这文写于两三年前——这就意味着如果
这两三年俺没有退步、而且多读了一些书的话,回头再看旧作,总能挑出一堆大大小小
的毛病和破绽来F
还好《贞观外战史》这个文的写作初衷,就不是想写一个严谨的、考据周密的学术向作
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能扬眉吐气光荣露脸的时期之一,唐史特别是初唐史,向来是历史研
究领域中的热点。唐代的对外战争也被详细研究和描述过很多次,系统的学术性著作有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军事科学出版社的《中国军事通史·唐代卷》、台
湾三军大学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等等。河里的帖子,有恶魔读书者的大唐西域系列作
品(已出书)。恶魔这个系列的文章,有的部
l*********y
发帖数: 1011
23
清初传位诏书,必然满文汉文要各一份,但是此诏书缺汉文本。雍正自己的解释很搞:皇考希望满汉一体。
有很多学者考据,目前保留的诏书明显临摹、修改、拼凑自康熙56年的那份诏书,这算一个很多人相信的说法吧。
l****h
发帖数: 34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五四之后无中国更确切些
中国向来都是以文化论,而非血统论,正所谓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
则夷狄之
魏晋时期虽然衣冠南渡,但并没有从此失去活力,况且之后拓跋宏在北方搞汉化相当彻
底以至于唐朝人不再仅尊南朝为正朔而并称那段时期为南北朝。
崖山之后蒙古人虽然不怎么fan汉学,但是也不太管民间学术,不然也不会出马端临这
类大儒。况且蒙元时间短,所以影响不大
满清入关后易服剃发加之上百年的文字狱确实杀伤力很大,但毕竟他们没有自身的文化
所以中华传统并未被完全绞杀,知识分子不能参政议政但却可以钻进故纸堆里去考据,
去搞古今之争,汉宋之争。
只有五四以后,传统才被彻底摒弃,不仅没有恢复服饰发式,更连礼法也开始唾骂开始
遗忘,而且那些西化的知识分子还自以为很正确,很真理,很正义。崖山,煤山之后,
朝代变了但基本意识形态没有大改变,国运更替但中华尚在。新文化以后,国人皆崇洋
,中华就彻底亡了,我们仅仅是一群居住在一个曾经被称为中国的地方的人,而不配称
自己为中国人。
s********e
发帖数: 13723
25
华夏经纬网
台湾联经重版《胡适日记》收入新史料最完整版本再引学者考据胡适疑案
近日,台湾联经出版公司重新编校出版了《胡适日记》,以曹伯言整理的《胡适日
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为底本,又增加了一些以前未收的新资料,堪称
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版本。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在今年第七期《万象》上发表“从《日
记》看胡适生平的几个疑案”一文,以联经版《胡适日记》为据,澄清了胡适的博士学
位疑案和哲学造诣问题。
博士学位疑案
关于博士学位的问题,早在1919年便已出现。当时梅光迪散布胡适冒充博士,没通
过论文口试等言论,胡适曾澄清“一九一七年的夏季,我就考过,我论文最后口试。”
然而曾为胡适做口述实录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因胡适博士论文口
试通过和正式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相隔十年提出质疑,怀疑胡适的博士论文是“大修通过
”,而且需要补考,才于1927年亲返纽约拿学位,并推测是美国学者杜威“去华两年,
亲见胡适在”学术界的声势“,回到哥大后,运用他的”地位“,把‘大修通过’改为
‘小修通过’。”这一推测已对胡适研究产生了影响,以至曹伯言、季维龙编著的《胡
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
l*********y
发帖数: 1011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皇帝的敏感词
统治需要。
清朝文字狱大兴主要是因为满清统治者来自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结果搞得乾隆朝开始
,整个知识界逐步考据化了。
h*******r
发帖数: 1083
27
根据人类共识,宇宙真理,民主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李奇微宣传美
敌威武,tg萎缩,是顺天应人,教
化无知小将的。就算小节出入,也是瑕不掩瑜。
虎肉凭着些烦琐考据,竟然不断放毒,真是倒行逆施。退一万步说,就算他的数字都是
真的,于社会,于人心何益?无非
阻碍大家对正邪的认识。
不过,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将来星条旗终将插满中国(文化意义上,不是说纯洁的md还
会做入侵,占领这样不乖的事
情),那时候,知识界将会经历一场洗礼,那些给虎肉提供数据的妖书将会销声匿迹。
虽然有虎肉这样的人想颠倒人们的
正确认识,也无可凭借了。
m******r
发帖数: 4351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范晔之死
范晔自己也这么认为。他拿了孔熙先的钱,又因为二个人关系好,碍于情面,就帮他个
忙,写些文案。孔熙先则是看中了范晔的文笔和名气,将来刘义康上台可以借用。
范晔很有才气,对自己的文笔很自负,狂得不得了。清代考据名家王鸣盛写《十七史商
榷》中有〈范蔚宗以谋反诛〉,为范晔翻案。先抄书:
「今读其书,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
杜,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立言若是,其人可知。犯上
作乱,必不为也。」
「计范蔚宗性轻躁不谨,与妄人孔熙先往还,是其罪耳,决不当有谋反者也。然则蔚宗
特知情不举,乃竟以为乱首之人,何哉?蔚宗善弹瑟琶,文帝欲闻,终不肯,其耿介如
此。...想平日恃才傲物,憎疾者多,共相倾陷。」
帝遣使诘问晔,晔犹隐拒;熙先闻之,笑曰:“凡处分、符檄、书疏,皆范所造,云何
于今方作如此抵蹋邪?”帝以晔墨迹示之,乃具陈本末。
说冤也有点冤,主要还是交友不慎,不该帮得忙也帮。
z***t
发帖数: 10817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腾飞的粉丝巨多啊 (转载)

说的挺好
所以科班学历史都讲考据 呵 以前听我ex忽悠的
e****e
发帖数: 975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腾飞的粉丝巨多啊 (转载)
考据搞得好的还是很能唬人的,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的
而且有时候的确能得出一些惊人的结论,对我来说这算是最有可能说服我的东西了
d****e
发帖数: 251
31
就因为这个文字狱的问题,有清一代,几无思想家,最发达的是考据,训诂学。
和本朝差不多,沈从文一代文才,最后只能研究古代服饰去了(虽说也是一种贡献)。

因,但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2000年前的秦始皇韩李庄周,因为后世有无数的机会,
比如汉唐,比如宋走下去可以是一条新路,明末黄顾已经对传统开始反思。而在三千年
大变局之前的最后一次和平年代就是雍乾时了,这帮人对西方的进展完全视而不见,相
反却把最压抑个人发展的秦政发挥到极致,雍正对知识人的仇恨媲美始末二帝,因为满
汉之别忌惮民间思想的发展,变有相对独立性的士大夫为彻头彻尾奴才,极权加强,奴
性加重。文字狱直接导致民智闭塞,在欧洲发展的大: 时代却退步闭塞民智难道不是最
要命的事?
g*****g
发帖数: 6798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说我为啥喜欢历史
这个到也不一定,
你的观点可以有倾向,
但是只要功底扎实,考据确凿,一样能成为大家。
t****n
发帖数: 2601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tgbyhn (CNN),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袁藤飞一看就是典型中国文科傻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4 20:35:29 2010, 美东)
张口就来,没有任何考据统计,完全就是天桥卖大力丸耍嘴皮的做派。
这种白痴土鳖放美国会有市场嘛?只能骗国内文盲土鳖吧。
看看苹果日报精选猿疼费的名言
1。“三年自然灾害死了三千万,比二战全欧洲死的人还多。
首先三年死亡人数还有争议,就算3000万吧,
第一。苏联二战死亡2700万,德国680万,波兰630万,南斯拉夫170万。。。
袁藤飞撒谎眼皮不眨
第二,自然灾害是统计人口变化,包括正常非正常死亡,二战现有统计是战争死亡,两
者根本不是同一概念,文科傻妞一点科学研究方法论都没有。
2。日本教科书篡改率比中国低得多,中国教科书真实率低于5%,纯粹胡说八道
中国教科书真实率低于5%?drama queen耍脾气闹情绪太感情用事,一张大嘴信口雌
黄,情绪化是不适合搞历史的。
真正历史研究会给你具体列出书中多少条历史陈述,那个真实,哪个歪曲事实
l****y
发帖数: 169
34
还转载,也不嫌现眼。
苏联二战死亡2700万,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说3000万包括正常死亡。除了很拙劣地骂两
句街,你的考据
在哪。
T****r
发帖数: 22092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TG的核心问题是干部制度
那你来说说有点意思的?
本来这种讨论政治的,如果仅局限于随口论断上来,就是很没意思的事情。
李奇微和老虎肉在这版里数了那么多天的炮,我本来以为大家至少学会了方法学上
的严密考据呢,结果连按常理都算不上。
m******r
发帖数: 4351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漫谈失街亭
百度说是秦安县城东北,地图册则是在甘水西南,大致和bluebrook给的那个简单示意
图一致:
这个图不怎么精确,我的理解是从关中走街亭上陇的那条路线其实要绕老大一个圈子,
将就看吧。
我的直觉是地图册那个是对的,当然我没有考据,就是看了一下周边地理,具体如我顶
楼的分析。
不过我的直觉经常是对的,这里找到一个牛人的考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3f4b30100d9wo.html
r******t
发帖数: 8967
37
那家伙都自称刘氏后裔了.有谁考据过血统上真是某个汉公主的后代吗?还是单于的哪个
小老婆的.
石勒到是真的蛮族出身.也确实是天才.
y*****r
发帖数: 1295
38
看贴不仔细。这个帖子事实部分估计是考据过的,有些细节很有意思。我只是反对它评
论的部分。原文在下面。
“此时的咸丰可以说是大脑短路,行事作风已完全不可理喻,咸丰帝本人成了继林则
徐、叶名琛之后的第三个二百五,而且他的二百五行为直接导致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的被焚。”
h****n
发帖数: 141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本朝其实更像明朝
明朝大部分时间里,知识分子基本上都享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
清朝顺治入关第二年就在明伦堂立卧杯禁止这三大自由
明朝修永乐大典誊抄古书,要求严格按照古书原意
清朝修四库全书,凡是有违满鞑主旋律的,一律改,而且还借机销毁了几万卷明朝及以
前的书籍
明朝有八股,但是才子,思想家依然层出不穷
清朝也有八股,但基本上属于愚民洗脑,知识分子只能论古考据,不能言事论今。
所以从文化角度论,本朝至少前60年更像清朝,但是最近有向明朝靠拢的趋势
t***o
发帖数: 19256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挖个坑: 黄仁宇的水平极差
思维很新颖
要是事事考据的老套历史书
我也不愿看
g*****g
发帖数: 6798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1931─1934年死亡率
小同学,
你上网的时间看来不长,
严肃的老将也好,严肃的小将也好,
在这个网络时代,考据与辨伪是一门很重要的基本功.
网上的谣言实在是太多了.
把这个帖子删了吧,留着让太多人看见对你不太好.
k*****1
发帖数: 553
42
考据+武功排名一般发生在无所事事的中年wsn身上
l***i
发帖数: 956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市面上历史书的常见大错误
本来大波无故封我我不想在这里发言了,但看到那个大坑就不得不说几句。
一些ID有很多常识性错误,估计都是看市面上畅销书看的,或是看了某个学者的著作
就以为真相在握了。
清,篡改历史,压制汉人,都是证据确凿的,但文化落后却不好说,清代确实是集中国
学问之大成的时期,名家辈出,像考据训诂的进展和发达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
前面几个朝代加起来也比不上的,清诗宗宋,比明高了一个档次。而金石,术数,医药
等方面的研究整理也是值得称道的。以上的细节都可以google。
清代皇帝权力大是封建社会空前的,但历史愈发展,皇帝权力越大,后来的朝代的皇帝
专权总是比前面大,这也就反面证明了明朝并不是所谓的什么民主萌芽。明朝国初时朱
元璋就废了宰相,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朝臣可以当庭脱了裤子打板子,皇帝权力无限
大。有人不知看了啥老jw张居正,实在不知道,张居正的权和太监的权都是皇帝给的
,本质上都是皇帝的,想收回去就收回去了,只要皇帝本人不是太弱智。
明之弊主要是对大地主完全失去控制,国家财政负担全被转嫁到农民身上,士绅官宦势
力太大,江南尤甚,只是江南多丘陵,语言也不同,没法组织大的起义。明代读书人陷
入...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武松的赏银等于多少钱?
基本如此。那时候人写小说,谁还会去做考据?
u**b
发帖数: 5366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几个疑问
中午吃饭的时候略看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一章,南钱北胡,钱胡并称,但是胡适写
东西似乎更严谨一些,至少给论点,然后给出论据,很讲究考据。适合我经常阅读科技
文献的胃口。看钱写的东西,通篇论点,给出的论据也没有出处,读起来十分费劲。这
种差别可能和钱老一直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几个疑问,和大家讨论讨论。钱老说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因为黄河流域水多,适
合灌溉。这个基本上是文化地理学说,那为什么没起源于长江流域?长江也水多,适合
灌溉。
在五胡乱华的时候,胡人已经被汉人在文化上同化,这个有点匪夷所思,南北朝的时候
,北朝中层基本为汉人,下层亦全是汉人。这个证据在哪里?
中国重农抑商,西方重商。如果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社会的安定,那么西方的粮食从哪里
来?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m********y
发帖数: 21909
46
你说的这个目的都是人类自认为的目的。其实达不到。
历史研究是思想史的一部分,每个时代对过去的解读不同,不同的解读就形成了不同思
潮,最后形成了思想史。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解读不同, 同一时代有很多种思潮---
历史学家的研究其实是个人写作,不可能客观,不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那些乾嘉学派考据出来的东西,可能好一点, 客观一点吧。
S*******C
发帖数: 7325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皇帝的敏感词
☆─────────────────────────────────────☆
powerforward (冷笑話,不笑也讓你冷) 于 (Thu Apr 8 22:16:06 2010, 美东) 提到:
皇帝的敏感词
[日期:2010-01-01]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梁发芾 [
字体:大 中 小]
■梁发芾专栏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明朝人创作的《金瓶梅》,被清朝人张竹坡评点后,细心的读
者会发现,张竹坡对底本做了很多改动。比如,将“胡僧”改成“梵僧”,将“虏患”
改成“边患”,将“夷狄”改成“边境”,将“匈奴”改为“阴山”,将“突厥”改为
“河东”,将“金虏”改为“金国”,不一而足。张竹坡为什么要改动原作呢?原来入
主中原的满清皇帝对于自己曾经被人称为“夷狄”、“胡虏”非常愤怒,把这些词都列
入敏感词,触犯了敏感词不但自己性命难保,可能还会株连三族。因此,张竹坡为自己
及家族人的身家性命考虑,也必须做这样的改动。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好像都有敏感词。也可以说,敏感词政治或者敏感词统治,也是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部分...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如何看待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z
如何看待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作者:刘军
每一个读《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的人,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刺激
。因为其一,老师为人师表,是最不应该和最少可能撒谎的职业;其二,史学以求真为第一
天职,应是人文学科中主观色彩最少的学科。然而,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所揭示的美国
历史教科书中的大量问题,很难不令人再一次反思史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和自律精神。
对本书所指出的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谎言”和“错误”,我更愿意把它们视为一
种问题,因为它们并非因史料欠缺、考据不足等专业水平的低下,而是美国政府和主流意
识形态的一个普遍特征。如果说这是错误,那也是明知故犯的“错误”。
任何政府和主流意识形态都需要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正面形象,以此作为民
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公民文化的塑造。为了这个高尚的目的,如美国黑人社会活动家杜波
伊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Sois)指出,历史“描写完美的人和高尚的民族,但
就是不说实话”。
洛温以大量具体事例揭示了美国历史教科书如何将历史人物塑造为英雄神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是无中生有,如感恩节的起源、少年华盛顿砍樱桃树的...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1793
49
历史是靠考据的,又不是掷骰子。

日夜
院时
c**b
发帖数: 2999
50
那夫妻结了婚生了孩子,各个都去做亲子鉴定考据一下? 那古代没有dna技术怎么办?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