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根据这个图,来解释一下无常,苦,和无我。
诸行无常:诸行,即一切行法,或者叫做有为法,指的是所有的五蕴
无常,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持续存在的事物。宏观意义上,它指的是人总有生老病死,
所有事物总有一天会消失。严格意义上,它指的是非连续性,这个非连续性,即包含
了事物的非持续性,也包括了事物的分立性。这个非连续性并不太好理解,因为和我
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样。其中也涉及到时间的问题。
在图中,每组的五蕴基本单位(红黄圆+蓝圆)都是生起即灭的,仅仅有极为短暂的驻
留,甚至是难以想象的短(普朗克时间尺度范围),这是无常的一个重要所在之一。注
意,我图中故意将当下那组进行了加深,而过去未来那些做了虚化处理,这个是指南传
所说的当下有体,过未无体,非常非常重要。当下有体,过未无体意思是指当下是真实
的,而过去未来所生的法是消失的,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的“体”。或者也可以说,
诸法只在当下刹那存在,或者说这个世界和“自我”,仅仅存在一个刹那。请仔细理解
这句话!
在部派佛教当中,说一切有部认为过去当下未来三时法体恒有,而我们几乎所有人的观
念,其实都是说一切有部这种观念,而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诸法只在当下...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2 在最上面的图中,所缘的对象目标只能维持极短时间,所以你当然抓不住它,你刚想去
抓它,它就灭去了,所以当然抓不着。
而所缘对象灭去以后,下个对象紧接着生起,你不想让它生,它也要生,所以你当然躲
不过。这个就是逼迫。其中目标必定性的要坏灭消失掉,其实也是逼迫。
并且,所谓的自我,完全就是在生灭当中,而不是生灭之外,你能躲到哪里去呢?无处
可躲!
而在平常的现象当中,其实这个也经常发生,比如每一次轮回的生老病死,就完全是这
个性质。
年轻,无法维持,总要消失(抓不住)。
死亡,不可避免的要来临,你躲得过吗?(躲不掉)
在禅修过程当中,由于意识变得敏锐,这种生老病死的现象实际被突出的显示出来了,
每个念头和目标的升起和驻留代表着生,而念头的迅速灭去和消失,代表着病和死。禅
修过程当中,你被这种现象剧烈的冲击着,就像狂发暴雨下大海当中漂泊的小船,脆弱
无比。
----------------哇,超赞!
----------------嗯。(文字层面)理解。 |
|
r****n 发帖数: 8253 | 3 根据这个图,来解释一下无常,苦,和无我。
诸行无常:诸行,即一切行法,或者叫做有为法,指的是所有的五蕴,包含所有的意
识现象以及被观察的物质现象(一定要加个被观察,因为佛法所说的色法,只是针对
被观察的)
无常,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持续存在的事物。宏观意义上,它指的是人总有生老病死,
所有事物总有一天会消失。严格意义上,它指的是非连续性,这个非连续性,即包含
了事物的非持续性,也包括了事物的分立性。这个非连续性并不太好理解,因为和我
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样。其中也涉及到时间的问题。
在图中,每组的五蕴基本单位(红黄圆+蓝圆)都是生起即灭的,仅仅有极为短暂的驻
留,甚至是难以想象的短(普朗克时间尺度范围),这是无常的一个重要所在之一。注
意,我图中故意将当下那组进行了加深,而过去未来那些做了虚化处理,这个是指南传
所说的当下有体,过未无体,非常非常重要。当下有体,过未无体意思是指当下是真实
的,而过去未来所生的法是消失的,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的“体”。或者也可以说,
诸法只在当下刹那存在,或者说这个世界和“自我”,仅仅存在一个刹那。请仔细理解
这句话!如果你没有觉得震撼,必定是没有理解。注意...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4 在最上面的图中,所缘的对象目标只能维持极短时间,所以你当然抓不住它,你刚想去
抓它,它就灭去了,所以当然抓不着。
而所缘对象灭去以后,下个对象紧接着生起,你不想让它生,它也要生,所以你当然躲
不过。这个就是逼迫。其中目标必定性的要坏灭消失掉,其实也是逼迫。
并且,所谓的自我,完全就是在生灭当中,而不是生灭之外,你能躲到哪里去呢?无处
可躲!
而在平常的现象当中,其实这个也经常发生,比如每一次轮回的生老病死,就完全是这
个性质。
年轻,无法维持,总要消失(抓不住)。
死亡,不可避免的要来临,你躲得过吗?(躲不掉)
在禅修过程当中,由于意识变得敏锐,这种生老病死的现象实际被突出的显示出来了,
每个念头和目标的升起和驻留代表着生,而念头的迅速灭去和消失,代表着病和死。禅
修过程当中,你被这种现象剧烈的冲击着,就像狂发暴雨下大海当中漂泊的小船,脆弱
无比。
----------------哇,超赞!
----------------嗯。(文字层面)理解。 |
|
r****n 发帖数: 8253 | 5
只要识灭,则五蕴灭。
在阿罗汉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他的识灭,则此时五蕴即灭。
你自己是不了解任何色法,皆是以识为依赖条件而产生,你将色法弄成独立存在的。
也没有理解真正意义的色身到底是指什么。
我们所观察到的宏观的色身,是一种整体现象,是亿万次连续生灭的识不断进行观察而
获得的整体现象,是个拼凑出来的虚幻图像,在最短刹那,不存在所谓的完整的色身。
不是说阿罗汉的五蕴灭,他的色身也没有了,假如一个阿罗汉在那里禅坐,以涅槃为所
缘,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之内,阿罗汉的色身还在那,不会消失
。相对于阿罗汉个人而言,因为此一小时之内,他的识是彻底熄灭的,所以就没有所谓
的色身,相对于别人而言,如果此一个小时有个人在旁边一直看着,那么那阿罗汉的色
身将还会生起(也是相对于那观察者而言的)。
凡任何色法在时空之内的产生,必定要有识为依赖条件,这也是为什么经典把“识”说
成是世间的驱动,大乘后来理解成了阿赖耶识,其实那经文所说的识,就是普普通通的
六识。
刹那的观察导致刹那的色法的产生,连续性的观察导致连续性的色法产生,此连续性的
色法被意识所处理,拼凑成大脑内完整的影像。
这个问...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6 随佛比丘否定刹那生灭,一个他自认为很充足的根据,就是他说如果法是刹那生刹那灭
的,那么一个新的法将无法缘生,因为旧的法彻底灭去了,怎么可能缘生出新的法呢,
他认为这样就变成了无因生。
随佛比丘的观点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是错误的,因为他不知道存在着“跃迁”这种奇
特的特性
五蕴本身的前后相续,是一种跃迁现象,和电子在不同轨道能级的跃迁极为类似。
举个例子,从日常经验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要从一楼到五楼,必须要经过楼梯才能到五
楼,但是电子的跃迁却不是这样的,它会从一个轨道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在另外
一个轨道上,中间没有过渡,前后两个电子看起来几乎像不同的两个个体。但实际它们
是同一的,这个同一,是数学上的同一,。
五蕴的生灭也是这样,前一对名色彻底灭去,接着又出现一对新的名色,这个出现,是
一种跃迁现象,前一对名色和后一对名色有着业力上的连接关系,本质也一种数学关系。
由于在日常经验当中,无法观察到跃迁,就导致很多人难以理解五蕴相续的问题。
如果否定了刹那生灭,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现象必须在升起之后保持时间上的驻留,必须在过去一刹那和当下一刹那,乃至
未来一刹那都存在着,以便缘生新的法...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491 | 7 深观因、缘,
面对果、报——
甘愿,心就宽,
就能转烦恼成菩提。
人间苦难实多,有天灾人祸之苦,有自身老、病、死种种苦。这无量苦,从何而来?皆
是因、缘、果、报。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都在造因、缘,也必定有果、报
。佛经里有一段譬喻——
罽宾国有位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者,弟子们到各地弘法利生,他独居深山中。一天,他
为了染僧服外出采草,采回一种能染色的草,拿一个大锅烧水,水煮开后把草放进锅里
,当水变色时,就将衣服放进去染。
就在此时,一位养牛的人走失一头牛,急得到处找,找到这位修行人的茅屋,进去看到
大锅正沸腾,锅子里的汁液就像血水一样,还漂浮着像牛皮的东西……他认定修行人杀
了他的牛,气冲冲跑去告官;官府派人来抓,修行人也没有辩解,就这样一关十二年。
弟子一直找不到师父,直到十二年后一位弟子在禅定中显神通,好像看到师父被关在监
牢中,赶紧到官府找人。
十二年来,修行人每日做苦劳、受尽折磨,身形憔悴,头发也长得很长……尽管如此,
弟子仍然一眼就认出了师父,向官府说明师父是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者,梵行清净,
决不可能偷牛且杀害。官府这才警觉可能抓错了人,赶紧找...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8 - 我所知,作者应该把”受”与”触”搞混了。因此而有上述说法。
作者对身念处很有经验,但对受念处似乎没有经验。
理由如下
身体任何动作,一定身心五蕴同时都有运作,只观察得到否,现在要观察吗?
所以身体动作中,也是可以做受念处、心念处。这点没错。
但,有风感、热感这是身触。
没有触感,当然感知不到身体的动作(没有触、识),无法念住。无法做身念处。
但这是”触”,不是”受”。
而身念处最后通常是会往受念处观察,
例如,感知到四大,(火)全身热流温度变化(无常),
但温度高,你不喜欢,对色的苦受升起,排斥这个,然后嗔;
温度适当,你喜欢,对色的乐受升起,想抓取这个,然后贪
再例如,腿酸了,一直动,想换姿势。
这里包含了整个五蕴运作,身、受、心、法都可观察。
可观察身体酸麻本身,
也可观察色身的苦受升起又消失
也可观察心的喜欢不喜欢、想要、硬撑的心态…或更深的心念….
即使是身念处的初学者,练习观察身体而已
要换姿势,不换姿势。都可以。但理由是甚么,自己要清楚。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9
很赞成
观空, 应该是在正确观察缘起法之后,
正确观察到五蕴运作是当下缘起而生,缘灭而灭, 缘起缘灭。
色集 色灭, 受集 受灭, 想集 想灭 ….
因此真实的了知 :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观空
只是,一时观察到,不见得每一秒都保持这样的内观
基础不稳,内观功力不够强,会时有时无。
有以上基础
这时候,才谈空随观,保持正确的内观,随时内观缘起。
随时明白的的确确,每分每秒,都是如此。
每分每秒都保持这样的观念: 稳定住这样的内观与观念 (空三昧)
这才是有的放矢。
不然,我认为,没有基础的观空或空随观,是无的放矢。
要不然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容易走错路。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仅能当参考)
很纯的无我,很难
大概只有阿罗汉了。
部分无我,比较容易
暂时离开贪嗔就可以。 |
|
c***h 发帖数: 2262 | 10 :: 我非常明白“我” 非恒常, 无主宰。但是烦恼依然存在。有人骂我,我一样不高
兴。
:: 如果失业,我一样担心。
点)
应该是”空三昧”(住于空)了?
--能随时每一秒都在观察缘起法,每一秒0.1秒都观察到五取蕴的缘起缘灭如此无常、
不实(空)
应该是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很熟练了。
贪爱
应该是”无相三昧” (住于无相) ?
断除被污染的”想”,也就不会有”受”,也就不会有贪爱与愤怒
佛陀说人们会在五蕴中找”我”
--于是要对五蕴的运作再做观察: 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在五蕴中找不到,人们又会在五蕴外找”我”
总之就是一直认定有个”我”在什么地方
质世
物质世界生灭无常,这是对”色”无常、色非我做观察
阿含中说 :
观察色无常 无常会产生苦 苦故不乐 因此有出离心 (味、患、离)
有出离心则喜贪迟早会被灭尽 喜贪灭尽(断贪爱)则心解脱
对受想行识也这样观察,断除贪爱。
所以,观察到物质世界生灭消融是初步,属于观察”色无常”,也做了”色非我”的观察
后面还有”味患离”
然后,对受想行识也这样观察,
五取蕴则是缘起缘灭无常、五蕴则生灭消融无常、
后面还有...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1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Oct 19 15:25:19 2009,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9 15:23:43 2009, 美东)
你不是已经了解了,就等下一步证涅磐了嘛,怎么还要继续了解啊?
呵呵,灭尽定不就是被某些部派或者你这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当成了涅磐嘛,所以才
会被人骂“小乘”啊,因为不究竟啊
我查到的佛经里的证据清清楚楚的说明了“想受灭尽”的定境并非佛陀所说之涅磐,可
是你就可以假装没看见而断章取义牵强的在名相文字上把两者扯到一起,就通过这种极
其低级的逻辑——
拜托,灭尽不是“灭尽定”
大有
足。
☆─────────────────────────────────────☆
runsun (runsun) 于 (Mon Oct 19 15:31:57 2009, 美东) 提到:
No!大乘骂小乘是自了汉, |
|
c***h 发帖数: 2262 | 12
说全是幻,幻生幻灭,有偏”无”的倾向。
也许有人踏出第一步后,就甚么都不做了。到此停止,也不继续修行了,等死。
说全是实,实生实灭,有偏”有”的倾向。
也许有人因此破不了脑中盘据的”真实性”,连第一步都踏不出去。
所以说,
缘起则有,不说世间无
缘灭则无,不说世间有
还是不说幻,不说实。
就只说缘生缘灭(空),就好。
好像cycle又回到原点了 : ) 算我没说
我认为认清目标要做甚么,不是纠在玄妙的诠释。
首先,确认要灭苦的目标、步骤。
这个没认清,佛陀还阳跟你诠释”空”是甚么,都没用。
先认清小目标 : 无常、空、无相…..直到无我
然后,为甚么要认清”无常”? 拿”无常”来干甚么? “了解无常”对灭苦的帮助在
哪里?
然后,为甚么要认清”空”? 拿”空”来干甚么? “了解空”对灭苦的帮助在哪里?
拿”空”来比谁的诠释厉害的吗? 当然不是。
大家说厉害的,未必厉害喔,也许有错喔。
认清这些,就不再被玄妙的诠释所困恼,也不会再追寻玄妙的诠释了。
可以有人说幻,你就说幻。 也可以有人说幻,你说实。 |
|
发帖数: 1 | 13 传圣法师来文:
【自宋以来,诸多学人不尚古德之道德操履,却每以己之聪慧,对古德之言对机锋
,以识心一一解会了,便以为得,便在人前逞口快,卖弄机关。竟把祖师机锋转语当作
实语会、当作道理会、当作是非会,于是乎便去分别解说,定决古德之语句有道理没道
理,这个高、那个低,此人已悟,彼人错会等,却不知尽是阴差而阳错矣。却不知祖师
意,非在言句里,唯在当人“神会”!故志公曰:欲要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但,若心住于境,犹在文字言句中捕风捉影,又焉得“神会”乎?故知此事极难,若非
上根利器,夙具宿慧与久经锻炼者不能荷担。故自宋以来,诸大祖师观机而教人数十年
苦参公案者,非是无由也。绝不为人说破!亦不教人往了义教中会归,令人住于此理。
若住于此理者即成死汉,在宗门下毫无气息。】
有人问(法鼓山圣严法师):“洞山良价禅师在‘宝镜三昧’中提到‘潜行密用
,如愚如鲁’,是不是说一个人不张扬、不出头,默默的做事,就像是个愚鲁的人?在
现今社会中,这种人似乎不多了。”
(圣严法师)回答:“潜行密用的人,不让人发现他是众所认同的人物,也不在人
多的场合显示自己是个大修行人、是菩萨行者、是自利利他... 阅读全帖 |
|
H******9 发帖数: 2766 | 14 我说的缘有无因而起,但是根据业力示现的,其实说白了,这也算是有因之缘,只不过
你自己的业力是因,而不是施与'缘'的另一个个体和你有'因'。
就如同一个人若是生活在一堆跟他毫无前世今生业力瓜葛的人群之中,他还是会一样生
活,跟周围的人开始建立关系,爱情友情等,若是业力现前,果报来临,周围的人和事
也会提供业力结果需要的缘分养料。这些缘因为不是直接的因果造成,只是跟据业力汇
集,所以我叫无因之缘。
我的理解是,'缘'会因业力而聚,有因之缘,无因之缘都会有。有因之缘易聚,无因之
缘随缘。缘随业聚,相现果起。(好像还有句是'业集随心',呵呵)
因果业缘的系统中唯一让我觉得很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是 - 有没有完全随缘的'缘',
就是没有施缘和受缘的前因种下,也没有受缘人的业力示现来聚缘;因为这随缘的缘可
能打断之前的因果。。。要是想改变业力下的命运,这一点就很有用。四川地震其实还
不能算这种缘,地震这个'缘'如何而来,若是一定要寻个因的话,可能要能看透共业才
好,共业之下,个人的业力就比较难开花结果,所以众生可能今生寿命未尽而横死。
佛经中也说众生有九种横死,横死岂不就是业力之下寿命未尽而死,那 |
|
j*****u 发帖数: 3 | 15 大乘经典是佛灭度后才发展出来的吗?
文 : 余正遠
前言:有些人认為大乘经典是在佛灭度后才创造出来的,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為
佛陀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经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提到「大乘」或「三乘」和「方等经典
」!四阿含中也多处提到「菩萨」二字!佛陀也说自己和过去诸佛修菩萨行的过程,以
及授记 弥勒菩萨将来成佛。
所以大乘之名是在四阿含中就有的,四阿含中就有提到菩萨六度,因此大乘经典不是后
来才创造的。
如《增一阿含经》卷1〈1 序品〉就说: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為总持如来藏;
………………………………………………………..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经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14)
以下我们再引用经典并分几点来说明:
一、四阿含中多处提到「大乘」两字的经文:
1.《长阿...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16 富贵的正因与助缘
来源: http://club.fjdh.com/8380/viewspace-141927.html
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不过是导致富贵的一种助缘罢了----贡嘎洛桑.图吉
丹仁波切
假如过去(世)没有布施,今天不管你怎么努力赚钱,也是赚不到钱或无法积聚钱财的
。我亲眼见过许多做生意很卖力的商人,甚至还节俭到舍不得住在旅馆而睡在自己的轿
车里,也有做生意勤奋到数天才洗一次澡,可是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贫无立足之地,处
处向人租借房子。
这不是时也、运也、命也,而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没有种财富的正因。所以今生虽然
拼命工作,到头来还是穷困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们会感叹地说:“大富由天,
小富由俭”。
也许有人认为赚不到钱是找错了职业、运气不佳、人缘不好、方法不对等等因素造成的
。事实上,这些因素都只是致富的助缘,而非真正的原因,布施才是将来致富的根本原
因。
尊贵的原因是礼拜十方一切圣贤,以谦卑心恭敬一切众生,忍辱,而不是耍手段、送红
包,或拼命地往上爬。人缘好和工作卖力,可能会受人提拔。但只是尊贵的助缘或征兆
,而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世界上仍有许多人一出生就... 阅读全帖 |
|
l*****x 发帖数: 124 | 17 送你一首歌《每一生都等你》,喜欢吗?
每一生都等你
曾在世外寻你
这天终可碰到你
如梦见像忘记
这种感觉美不美
瀰漫了烟气
面前看不清的你
未能看穿的天机
悲中乍喜
无论那样神祕
每一生都会等你
谁是你或忘记
信必总有再会期
延续这福气
在来生都依恋你
一刹细腻
来延续晨曦
再生
再死
记天
载地
缘灭缘又起
箇中诡祕
或会喜中乍悲
随一个又一个传奇
相拥至死
醉生
醉死
某天
某地
缘灭缘又起
这刻跟你
不准忘记
泪儿收起
不想惊动你 |
|
G****t 发帖数: 1799 | 18 佛教不接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
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
,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
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
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
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
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
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
。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末,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
是甚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
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19 《心声录》—我修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2011-08-24 15:39:00 来源: 作者:夏法聖居士 评论:0 点击:219
黄老说,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后讲的第一句话,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
秘,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由此推
演而成,因此这是圣教的基本。
黄念祖老居士所著《心声录》于九二年流通教内以来,对我修学上的指导、借鉴意义
,难以文字语言所能表述。二十年来参照《心声录》研习修学确实得益多多,不但在教
义、教理上有了一定的深入,同时在行持上得益匪浅。应编辑部之约将自己在研习《心
声录》之点滴心得体会供养大众,普沾法益。
首先,对《心声录》篇章的排序上,让我对佛法的认识与修学次第上有了一个明确的
方向。从内容上也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修学方法,例如:第一篇文章《佛法的基本与要
径》中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而
黄老对此无上开示所作出的衍伸是“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
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由此推演而成,因
此这是圣教的基...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0
她说的这些都是胡扯。囫囵吞枣的学了些概念。
佛法一不承认有“自”,二不承认有“主”,还自主个啥?
只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世间,即缘生缘灭。所谓的自主和不自主都是错觉,只是缘生
缘灭现象而已。另外一种是涅槃,非缘生,非主宰,非我。
认为可以自主,正是严重的我见! |
|
d******y 发帖数: 325 | 21 没觉得杂阿含这两篇经文和“刹那生灭”有关
刹那变异、尽朽,和“刹那生灭”有本质区别
“生住异灭”才是后期部派的说法
而早期杂阿含和相应部,只说“异”“坏”,而“生”“灭”基本只是用来描述缘生和
缘灭的吧
is
thirty,
intellect
as
way
night |
|
p*******r 发帖数: 4048 | 22 十二缘起,包括在四谛之中
正确
但明白十二缘起,有很多种可能的初衷和修行道路,不一定局限四圣谛这一种。
理而觉悟。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缘觉乘和声闻
乘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
经的记载,缘觉所思惟修证的十二缘起,包括在四谛之中,而后世不解,以为有修十二
缘起的缘觉与四圣谛的声闻乘,为佛教发展与大乘化后所产生的错误。
证苦集灭道四圣谛。 |
|
S**U 发帖数: 7025 | 23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irectly, I'll quote an article that
answers it indirectly and gives an overall picture.
My personal opinion is it's not mandatory. However, if you have doubt about
it after observing only the present, then observing the past may help.
Logically, any finite amount of observation can't establish the universality
of any natural law absolutely. e.g. you can argue the physical law is
different 40 billion years ago, or in a parallel universe, and there is no
practica...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不会没有因只有果的,
只是你不知道
再写清楚一些
例如 :
前世喜欢念佛,是因
这一世还喜欢,一种贪爱,是缘,缘起
那这一世倾向念佛(果)
前世喜欢念佛,是因
这一世因为看了我的文章,不喜欢了,贪爱寂灭,缘灭
那这一世不倾向念佛(果)
当下看了我的这篇文章,是因
今天一直还喜欢,一种贪爱,是缘,缘起
那今天倾向 e.g.把我以前的文章全看过一遍,赞叹我写得真好 (果)
当下看了我的这篇文章,是因
明天不喜欢我写的了,贪爱寂灭,缘灭
那明天倾向 e.g. 把我的文章跳过 (果)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 也不只是止禅 也可以是观禅
- 这也可以是身念处
- 就是觉知身体怎么动作
观禅,观察身体各种动作时,这时仍可知道好不好吃,只是先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部份而已
当然,也有人先练止禅,然后才练观禅,也都可以,可能要看个人
- 这分很多层次 其实就是受念处
-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 然后,止观都进步了,能稳定观察不飘移,就会自然观察到"受”的来源,缘起
- 这个过程是随止观的进步,整个自然发生
我说错了,更正,应该是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另外,我的看法是,”重点”是随着练到何处而定
例如,
只是刚开始练,那重点就是先分辨”触”、”受”
进一层了,重点就是观察”受”是甚么? 也就是观察感受本身
这又像观察”身”一样,观察四大…..黏湿滑冷热…..一大堆
“受”也一大堆……… 真的观察到假的观察到,师父一问你就露馅
这个重点也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触...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尤其证灭,因为在见苦谛的时候,是显然不是证灭的。只是导向于
涅槃。
不过也有其合理性。
经典在这些问题上是有些矛盾的,也可能是流传过程当中造成的,这导致问题的模糊化。
见苦得道,见灭得道,我认为都是对的。
好在是这个问题不严重,不会造成对解脱的障碍。而且如果是直接见灭谛的标准更严格
,可以防止有些人增上慢。
但是类似我前面曾经说的某些见解,比如认为在证涅槃的时候还有能缘的识,用识来识
知涅槃的乐,这就有严重问题了。这种认识,会对解脱形成严重障碍。因为识是必须要
舍弃的,而且导致涅槃这个法现起的直接原因正是识的熄灭。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等无间缘是部派佛教中分别说部自己的见解。
法在前一刹那灭,就一定是彻底灭了,但是业力本身不会灭。业力也不存在于五蕴有为
法上。而是属于涅槃界。
简单的说,任何事物本身都有实体的特征(有),也有抽象的特征(空)。二者是一种
互相排斥又互补的关系。
我前文所说的涅槃界,是对所有抽象存在的事物的总称。
它主要包含三类
1.已经无余涅槃的阿罗汉和诸佛
2.没有被观察的色法
3.众生的业力。
这三类事物,全部具有抽象的特征,并且和这个有为法的世间有一种互斥互补的关系。
其中无余涅槃的阿罗汉和诸佛,没有任何可能再表现为有为法,不存在所谓的起用,尽
管他们具有众生难以理解的一些能力,也必定以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在影响这个世界,
也并不是去了一个和世间毫不相干的他方世界或者彻底消失。但是因为互斥性原则,包括
他们不会再有贪爱无明,所以不可能再成为有为法五蕴的形式。
但是涅槃界的业力,和没有被观察的色法,却可以因为有为法(名法)以其为所缘,或
者因缘条件具备,而产生作用,转化为有为法,或者对有为法产生作用(业力)。
唯识和如来藏,皆在某些方面猜对了一部分,将是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互斥
性原则...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8 那个非连续性一个很关键的就是“分立”,图中每组红黄蓝构成的能缘和所缘都是相对
venusfire:这就是香蕉大,香蕉皮更大的伟大而无用的真理。
===========================================================
看看这个venusfire这一段说的,他竟然说五蕴生灭的前后相异是“无用的真理”
拜托,这是佛法无我无常理论关键之一啊。
显然,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佛法说的无我和无常是指什么。
waichi从来没教他真正的无我是啥,而是教了一套waichi自己发明的无我理论。
这个venusfire前面说“以能为我”,这里的"我”也完全不是佛陀本人所说的主宰恒常
独立的“我”,而是相对于客体的某主体,这个主,是主客的主,不是主宰的主。他的
所谓无我实际最后指向没有主客二元之分,可以做到处处以其为“主”,以其为“我”。
(还可以以空气,以石头为我,据说某个waichi的弟子能够做到)
所以waichi和这个venusfire,从来不谈什么无常,更不谈什么苦,而大谈能所,包括
所谓的起用,转物。因为他们的无我和所谓的解脱,和这个无常以及厌离舍弃五...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那个非连续性一个很关键的就是“分立”,图中每组红黄蓝构成的能缘和所缘都是相对
venusfire:这就是香蕉大,香蕉皮更大的伟大而无用的真理。
===========================================================
看看这个venusfire这一段说的,他竟然说五蕴生灭的前后相异是“无用的真理”
拜托,这是佛法无我无常理论关键之一啊。
显然,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佛法说的无我和无常是指什么。
waichi从来没教他真正的无我是啥,而是教了一套waichi自己发明的无我理论。
这个venusfire前面说“以能为我”,这里的"我”也完全不是佛陀本人所说的主宰恒常
独立的“我”,而是相对于客体的某主体,这个主,是主客的主,不是主宰的主。他的
所谓无我实际最后指向没有主客二元之分,可以做到处处以其为“主”,以其为“我”。
(还可以以空气,以石头为我,据说某个waichi的弟子能够做到)
所以waichi和这个venusfire,从来不谈什么无常,更不谈什么苦,而大谈能所,包括
所谓的起用,转物。因为他们的无我和所谓的解脱,和这个无常以及厌离舍弃五... 阅读全帖 |
|
H******9 发帖数: 2766 | 30 你说的应该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神通但是可以见十二缘起。
北传的须深经里面,尊者须深疑惑为什么这些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禅定神通,佛陀对须深
解释十二因缘的道理,问须深知道这些道理(“作如是知、如是见者”)能得神通吗?
须深说不能...当时,"须深见法得法“。
佛祖说见十二因缘为法住智,而后才证涅槃智。
我对法住智的理解是一种“知见”的积累。没有神通,也可以理解十二因缘,以十二因
缘的正见思惟修习。
依法住智可以知苦集,而知灭智(有的也加上道智)是涅槃智。
是有说法说 法住智也可以通向无漏涅槃,但我找不到对具体次第的描述,也理解不了
如何通过知见达到灭智,对慧解脱目前持不理解的态度。
我的理解,慧的启发需要定,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深定,但是也需要基本定力的。由观
可以修习入定,有定才能引发观智。而如实观整个十二缘起的生灭我认为需要神通才可
以追溯。
不过,从哲学上来说,一个人观自己所有过去世的所做,和他观目前世上的所有人所做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并没有大不同。如果可以启发同样的智慧,比如灭众生相,不需
要宿命通观自己往世,观世人如我,也是可以的。 |
|
d*********d 发帖数: 192 | 31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
(2010年6月25日晚上)
主持人致辞:
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清华科技园!在讲座开始之前,首先,我对今天的主讲人—
—索达吉堪布作个简单介绍: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
先后随晋美彭措法王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日本、印度、泰国
、新加坡、马来西亚、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弘法,并被推任为美国纽约喇荣显密中心的
导师。
在著书方面,堪布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印刷出版的就有九十多本,累计字数超过
千万。
在学识方面,堪布对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五部大论精通无碍,并通过现代
网络技术弘扬佛法,影响非常广泛。
在修为方面,堪布对时轮金刚、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证达了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慈善方面,堪布从2007年起发起“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佛教徒在保护动物的同时
,也应关爱自己身边的可怜人。并身先士卒,先后在藏地建立了智悲小学、养老院、居
士林、小沙弥学院等;资助大量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几所中学分别设立奖学金;
救济了很...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32 各位教授、各位老师:
晚上好!很高兴能在北京清华科技园,与在座的各位共同交流。今天的内容虽然不难,
但我从内心中祈愿:愿以此简单的语言,能给大家带来点滴的利益。
一、简单的际遇可以改变一生
在我们人生中,有时候简单的际遇,就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佛教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舍利子、目犍连,还没有出家前,是婆罗门教的领袖
。有一次,他们坐禅修行时,旁边有位沙门在念经,其中有一偈是:“诸法因缘生,诸
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听到这样的金刚语,两位尊者身心起了极大变
化,从此他们放弃自己的宗教,趋入佛门,获得证悟,并为佛教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汉地也有类似的公案:唐朝丹霞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本是个儒生。有一年他去长安赶
考,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出家人问他去干什么,他说自己去考官。出家人说:“考官
不如考佛,希求荣华富贵没多大意义,理应选择佛道为妙。”这句话让他受到很大启发
,此后他选择出家之路,终成为历史上一代高僧。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也是借由父亲的1元钱,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以这1元钱作
为起步资金,在此基础上慢慢积累,最终缔造了闻名遐迩的汽车帝国...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3 作者:淘云
人生一切的苦都与爱取有关,只要有五蕴身心,
人间就必然因爱取而有苦。正觉的佛陀,虽已舍离个
人的爱取,然而在释迦族将被消灭时,也头痛了三
天。而当面对目腱连与舍利弗的入灭,年迈的佛陀也
不是没有感受的。
当初悉达多太子,懔畏于生、老、病、死的逼
迫,真的是有如良马见到鞭影就懂得要开跑,就这样
激发他启程寻求灭苦之道的决心。世间一般人虽然也
畏惧苦,但终究会为了生活而屈就,因此,活下去变
成了最必要的选择。可是,活着总是随时得面对「割
舍」的情境,始终还是一样不安的。
古来历史上许多文才武略赫赫有名的大豪杰,经
历过多少惊涛骇浪。一旦面对「卷起千堆雪」的人生
大事时,为了从今而后对国家、人民能庶几无愧,或
许有些人可以坦然从容就义,但对生命总还是有几分
的遗憾,或者可以说,对生命的迷惑至终仍然未能得
解。
虽然为了生存而活下去,是人们必需维续的根本
大事,但活着的目标却由于各人因缘不同而产生很大
的差异。二十多年前,有感于父亲遽逝的打击,为寻
求解答对生命的迷惑,我决心深入探究浩瀚的佛理。
于今虽已了解因由,还未及亲证,又须面临新一波生
死骇浪。有鉴于此,让我认知到,只要是未...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34 的确如此, 四阿含圣教中, 的确有很多大乘教义的隐说. 也就是 佛陀早期是以现象界
的法义为主,之后在般若及唯识经典便说了现象界背后的正理.
误会全面性佛法的人,只看到了佛法的片段, 会用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认为一切法
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说的空性,把空性当成法性是空无,不能了知空性与空相之真实
义理; 而「空性」是说真心的法相是「空」,但却有真实的体性,其性可用,它有作
用,
所以称为(空性). 如是「空性」为常住不灭,是一切众生的真实依止,是可用之法。
如是常住可用之法,经由参禅而找到祂,就会生起解脱及法界实相的智慧,
这样实证才有意义。
「空相」是指空性所出生的蕴处界诸法,都是缘起缘灭,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无常变
异,终归坏灭,无有真实不坏之自性,故又名缘起性空。而『意识』,就是这个体性。
而「空相」(缘起性空)仅是蕴处界诸法之一种现象而己,这种现象终归于无,是生灭
法,并无实体,是不可用之法;依于缘起性空所建立之涅槃有如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
立,纯是想像之法;想像之法纯属妄想,无「实」可取。如是「空性」与「空相」二者
之义涵有如天壤之别。
而空性,其实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如来藏,...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5
我的了解,婆罗门教的二谛只是泛指世俗的与超越世俗的。
胜义谛和世俗谛之二谛,是龙树在”中论”提出,特别指 缘起的与缘起性空
两者细微定义上,还是有点差别。
(我说的不一定对)
据说是部派佛教时就有僧人以此解释一些现象。
但真正发扬光大,应该是龙树以后的论师。
我想苦谛归为世俗谛的意思,应该是指苦谛是缘起。缘起则产生苦。
灭谛归为胜义谛的意思,应该是指灭谛是非缘起,是缘灭。缘灭则无苦。
要用言语指涉修行中的一些状况,非常难,
所以一般会用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种区分,来帮助解释,可又常为这二谛争吵。
我也觉得似乎…好像…止不了渇,反而更渴。
有时公亲变事主,拉架的打起架,大家争论起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定义与用法了,佛法暂
时放ㄧ边了。 |
|
G**W 发帖数: 1865 | 36 是这样吗 ? 那麼简单吗 ?
昏睡时有六入吗 ?
如果有,熟睡了為什麼什麼都不知道 ? “世间”如果是一下寂灭消失,為什麼醒来又再
出现 ?
“世间”一下寂灭消失 (缘灭,烦恼消失)了,
那麼我们大家就吃喝玩乐,等死就好了,反正六入灭就世间灭,“世间”一下寂灭消失,缘
就灭,烦恼就消失.
那麼,等死就好了,大家又在那又闻,又思,又像兔子王兄飞去禪修,搞半天就是等死 ?
这不正是唯物论 ? |
|
f*******e 发帖数: 5594 | 37 是的,反佛、灭佛运动自古就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赞
叹cpath兄的平常心。
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倒使我更加坚信佛法无常、无我的法义了。 |
|
s*********e 发帖数: 357 | 38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其实任何爱情,亲情,友情,万般皆有定数。。。
过往的前缘, 注定了今生的牵绊。
诗写娟婵,词谱山峦。隐隐青竹,脉脉红莲。书香氤然。两处情牵。。。
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林寂寞姝。
缘是众里寻她/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缘是两情相悦,宿命之劫。缘是花落花开,似曾相识燕归来。
暮鼓晨钟,日光流影;逐浪萍踪。
佛说:每个人的所见所遇到都早已经注定--悲欢离合,善恶喜乐--皆依照往世自身
业历和福报所感应。。。
缘灭缘起,缘散缘聚,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百年前离别的那一天,我们没能留住时间,只好把爱封在心田,期待来世再相恋。就算
世界都忘记了永远,我们的心不变,不管生命轮回多少圈。。。
祝福朋友们平时多行善积德, 都能最终找到幸福的另一伴!!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1.html
略由三相,应知建立缘起差别∶一、从前际中际得生;二、从中际后际得生;三、于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净。
此中云何从其前际中际得生,及于中际生已随转?谓如有一,宿非聪慧,无明为缘,造作增长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为后世续生识因。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由前际因,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又五色根,根依大种,根处大种所生诸色,及诸余名,由彼执持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转不绝。此二总名随转依止,由是故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于现在世,犹如束芦相依而转,乃至寿住。如是名为从其前际,中际缘起诸行得生;于其中际,生已随转。...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40 谢谢!
我是想拿那不生灭来比照师兄的生灭论所做出的不存在的论断,结果引出师兄一篇不生
灭的阿赖耶识讨论,倒也让我看清了师兄的认识中那是如何排序的,知道原来还可以把
生灭与不生灭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的认识之法。
师兄是说唯有阿赖耶识是不生灭的了?
说阿赖耶识是一切的种子,我觉得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呢?生灭的本质
,也可以是阿赖耶识蕴涵的一个性质,为什么不可以呢?否则的话,那生灭本身又是从
哪里来的呢?
那不生灭的,我称其为道。那是沿袭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称谓。我觉得大家都发明称谓岂
不是太多了,我看老子挺老实的,说:我不知道它的称呼是什么,所以我就叫它道吧。
所以我觉得那样的称呼挺好。其实怎么称谓是无所谓的,本质上那就是一切的来源,也
就是一切。
但是我们人,因为有自我局限的存在,所以才有了自我。所以我认为的灵魂,恰恰是阿
赖耶识中有关“我”的一切特征的一个集合。也就是说,灵魂是阿赖耶识中的一部分,
是一个子集。
而师兄给灵魂加上的一个要求,也就是需要“意识到”才能是灵魂,我看倒是不必要的
。这就跟我们合眼睡觉了没有“主观意识”了,但我们并不是死去了一样的。所以灵魂
并不需要时刻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1
涅盘,
贪爱灭,
1新的 不管五蕴或五取蕴,都不生 ok 我同意 大家应该都同意
2佛陀、阿罗汉还活着的身心上产生贪爱的那个五取蕴或称五蕴,也灭。
因为 五蕴指 “会产生贪爱的那东西”,
当然灭,不然就还会产生贪爱, ok 我同意 大家应该都同意
3 佛陀、阿罗汉还活着的身心,外人来看的确存在,且还一直生灭,如何办?
算是有五蕴,还是没有五蕴?
你认为那是以前贪爱留下的东西,那…到底算不算是五蕴????
如果算,不就又有五蕴,佛陀、阿罗汉还是可能产生贪爱??? 因为有五蕴
你认为,可还是可以五蕴尽灭。
就是 不要用连续的角度看它,
这情况,是因为 “识灭,则五蕴灭”,想办法灭掉"识"就行了。
缘起法说的 : 识缘名色。 "识灭","名色"就灭。
名色是依赖”识”为条件, 并非独立存在”名色”。
Ok
我还是能理解,(可还有些问题很奇怪,我底下继续问)
a.这”识灭”的”识”,
是指我们单纯对 物体(e.g.苹果、佛陀的肉身)、心,的感知作用吗?
指六识
也就是,我们能感知有这苹果、有佛陀的身心、有阿罗汉的身心,
佛陀、阿罗...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642 | 42 带着震颤与不安,
从大地飞起,
暂时出离这世界,
作一颗孤星飞去。
飞越没有重量的山,
它比不自由的灵魂轻。
就象泪失去了眼睛,
会变成水,只往下坠,
如果魂失去了飘云,
就成了鬼,无法再飞。
在高处,一切都是
轻盈的存在。在这儿,
云起云灭,云聚云散。
往下看,有太多过于
沉重的生命。在那儿,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
循着大地的脉络,
河流转过最多的弯,
却从不厌倦。带上我,
随那逝者流走,一路
舞动你让天空染过的水袖。
踮脚走在层云之上,
飞翔的愿望
在云朵里生根发芽。
让它吸吮雨露和阳光,
让时间在空间开出无形的花。
我没有现在,
只有过去和未来;
我没有翅膀,
只有滞重的思想。
马达的吼声惊醒白云,
她翻了个身,
揉碎自身的阴影。
机翼欲斩断她的千丝万缕,
却被缠绕进她的柔情。
当晚霞在身旁飞起又燃尽,
我已穿过尘世的混沌。
(神游手记之24,于2011年九月。) |
|
e*******e 发帖数: 102 | 43 时光如流,错落有致的思维中,卷卷都铺垫着柔情,都是蜜意,瓣瓣心香,飘逸着
点点诗情画意,醉韵姗然。
喜欢袅袅清风,淡淡微来,轻抚心怀,遐意而清欢;骄阳拥着云朵,温柔含情地轻
飘眉间,缕缕清风,朵朵柔云,淡淡心情,什么也不想,怀一颗简单的心,静悟生活。
光阴如水,岁月如莲,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守着这抹安然,划一笔流转的时空,坐
落于某个过度,拈花不语,寂静,不张扬的婆娑,静静与岁月合欢。笑,红尘如画,吾
自清欢。
生命本是一树花开,给快乐一个平台,含笑一个过程,让心灵静放一抹嫣然,以莲
的姿态恬淡,清浅安然,温婉笙歌;安静守护一方清幽。淡看红尘里的雪月风花,在雅
致的极致里,井然有序,缓缓而流;让那一指的温度,播种阳光的花瓣,沾染快乐的羽
毛,牵引回眸的目光,寻一处洞天,兀自清欢。
人生如戏,盛世繁华,演绎了多少似水年华的故事,掩盖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岁月。
不如守着一颗清心,倚楼听风雨,淡看尘缘如梦。
一路走来,岁月留下的斑驳记忆,一季花的落败,充满了惆怅的喟叹。或许,我们
终无法冲破这平仄的光阴,挽不回似水年华,如花美眷。此去经年,韶华芊芊。用一颗
如水之心,执一份美好,花开若相惜,花落莫... 阅读全帖 |
|
l******s 发帖数: 154 | 44 有时候在想,心若阳光,人生无常又怎样?很多时候觉得是无奈呢?还是对生活更
有深处的感悟?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牵一片光阴行走在流年里,看年华似水,缘聚缘散
。曾经执着过的感情,慢慢的就淡了;曾经牵过手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流年的光阴
里,温习着一场场错过;岁月的转角处,上演着悲欢离合。尘世间有太少的相濡以沫,
太多的相忘于江湖。永远到底有多远?是天涯咫尺,亦或是咫尺天涯?被你牵过的手,
揽不住永久,一句对不起辜负了多少我爱你。转身,你不再是我风花雪月的主角,我也
不再是你心头的那颗朱砂。缘起,你在人群中;缘灭,你已在天涯。往事是一道风景,
就算再美也只适合欣赏,或许,学会放开双手,心,才会自由。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波;生活是错的时
间遇到对的人的遗憾;是爱的付出与回报;生活是看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是行
至水穷尽,坐看云起时的峰回路转;生活是灵魂经历伤痛后的微笑怒放;是挫折坎坷被
晾晒后的坚强;生活是酸甜苦辣被岁月沉淀后的馨香;是经历风霜雪雨洗礼后的懂得;
生活是走遍千山万水后,回眸一笑的洒脱。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总会有高潮和低谷,掬一捧光阴,握一...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5
时。
严格的当下是指正发生的一事件,唯一事件。或者再准确的说,是正现起的名法或者名
法和色法。
因果同时是指什么,具体的说。
我想你是不太理解名色互相依赖,同时产生。对于缘起也有错解。
缘起法不是单一的缘造成单一的果。而是多个缘。既然是多个缘,就否定了决定论。
我在大街上遇到一美女,我过去世曾经和她有因缘关系,曾经是夫妻,这个缘会导致我
会追求她。
但是当下也有缘,此时如果我修佛法,生起如理做意,了解男女情爱是无常的,是苦的
,会障碍解脱修行,于是本来我会和这个美女结婚的业改变掉。改为出家业。
当下的心念,作意本身就是“缘”,没有什么不受因缘支配的。
我们目前所说的自由意志是建立在我见基础上的。缘起法和自由意志无关。
人的选择性,命运的不确定性,是缘起的结果。由于当下可有新缘,而不是所有的当下
行为都是旧缘导致的,所以就不可能是宿命论,不可能是决定论。 |
|
f*******e 发帖数: 5594 | 46 缘生时无有来处。缘灭时无有去处。缘起缘灭无始以来就已存在,如环无端。 |
|
b**d 发帖数: 7644 | 47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
|
Y**u 发帖数: 5466 | 48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Wed Aug 10 21:02:22 2011, 美东) 提到: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
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
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观色无常,一切色无定性,无定质。我们所见色,只是局部如此,瞬时如此,而非固定
如此,本来如此。更有甚者,一切色,没有一个“本来的样子”。一切见,主观上依能
观观时的状态,客观上依所观观时的状态而定。受想行识,都是这样。
看到这个本质,就不会再贪执,贪执喜好就尽了,贪执喜好尽了,心就自由了。跟观无
常一样,苦,空,非我,也这样观。
问题:
心解脱。什么是心?
“自知不...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9 ================================
如果不到一定程度,不建议一下就直接长期修不净观
因为有后遗症 佛陀后来教观察呼吸
观察身体举动或心理活动就够了,重要的只是观察 日常生活随时观察
不然,只好时常观察
接着是,要再观察甚么进步较快
总而言之,只要一直观察身或心,一定会觉得身心不是我
突然突破一个境界,内心轻安清净,不会想过去现在未来得一些杂念(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内心清净
然后呢?
这才是开始进入重点 : 慧 。 也就是与四圣谛相应。
根据记载,佛陀菩提树下刚成道出来,第一次说法度五比丘时说,
佛陀说,他是因四圣谛而成佛。
这一篇经文珍贵的是,它可能是佛陀在世间第一次说法,
它让我们窥视佛陀当年以何证道成佛
佛陀第一次说法,不断说四圣谛,一再强调四圣谛,说了三次,
可见他在佛陀心中的重要性。 此为三转法轮的意义。
由于佛陀三转法轮 确立了四圣谛在佛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缘起法 每个人观察的重点、角度 也许可以有一点变化 也许不妨碍证悟
无我 每个人观察的重点、角度 也许可以有一点变化 也许不妨碍证悟
无常 每个...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