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无余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要继续跟各位来探讨的还是“唯识妙义是佛亲口所说”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在探讨心识的问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是哪一个识呢?大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的时候,也说是“
唯心论”。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
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
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 佛所说的
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
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三
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
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
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
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
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
三界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性自性非性涅槃
楞伽经云: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
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
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疏︰《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此谓第一、“诸法有自性”之非
性涅槃;第二、“种种相有自性”之非性涅槃;第三、“觉察自相自性非性”涅槃;第
四、“五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如是名为诸外道之四种涅槃;非我释迦牟尼所说
正法。大慧!我所说者,乃是妄想识灭除,名之为无余涅槃。》
诸外道辈,于无余涅槃生种种误解,归纳为四种。佛门中之未悟三乘菩提者亦复如
是,于涅槃生种种误解。每有乡愿者语余曰:“你说你的法,我说我的法,何必评论谁
对谁错?”然观此经佛所说法,一再提示外道邪见而析辨之;《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中
,亦一再提示外道邪见而析辨之;《解深密经……》等亦复如是,一再提举外道邪见而
析辨之。
学人当思︰以世尊贵为三界导师之尊,何必与彼粗浅外道一般见识?为难外道?乃
至踵随六师外道之后,遍至各大城一一破斥六师外道?此因无他,乃是藉破除邪见之说
,能令闻者易于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Wed Aug 10 21:02:22 2011, 美东) 提到: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
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
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观色无常,一切色无定性,无定质。我们所见色,只是局部如此,瞬时如此,而非固定
如此,本来如此。更有甚者,一切色,没有一个“本来的样子”。一切见,主观上依能
观观时的状态,客观上依所观观时的状态而定。受想行识,都是这样。
看到这个本质,就不会再贪执,贪执喜好就尽了,贪执喜好尽了,心就自由了。跟观无
常一样,苦,空,非我,也这样观。
问题:
心解脱。什么是心?
“自知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啊1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每个人的真如,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
必你去『入
』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所以根本没有你去入涅槃.
所以禅宗公案中的那位大居士说 : 「入之一字,不要亦可」。而仰山慧寂禅师则说 :
「入之一字,不为居士」。说入这个字, 并不是为你这位开悟的居士所说, 而是为还不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5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啊1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每个人的真如,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
必你去『入
』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所以根本没有你去入涅槃.
所以禅宗公案中的那位大居士说 : 「入之一字,不要亦可」。而仰山慧寂禅师则说 :
「入之一字,不为居士」。说入这个字, 并不是为你这位开悟的居士所说, 而是为还不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如来,他们是成就了一切种妙智;因此十方诸佛,于八识心王
及一切法,没有一个不具足了知的,那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任何一个人得要对于
一切诸法的内涵,全部具足了知以后,这样才能够说,他是具备了一切种智,才能够说
他是成佛了,这个时候,祂是任运而有不思议业,诸佛如来所拥有的这样的功德,乃是
连等觉菩萨都无法想象的,当然那些凡夫外道们,更不用说了。等觉菩萨的第八识都还
不能和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还不能和善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所以等觉菩萨还是得要用
意识心、用末那心来弘扬佛法,但是诸佛如来却是不一样,诸佛如来祂们是可以用意识
心跟某甲说法,同时又以末那跟某乙说法,祂们的真心如来藏真如心,却同时在跟某丙
说另外一种妙法,这是可以分别独立去运作的;这个殊胜的功德的境界相,是等觉菩萨
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既然等觉菩萨都无法想通的,那我们就更不用想了,所以等觉菩萨
见了诸佛如来的时候,他们乃是非常非常地恭敬诸佛如来,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知
道,自己的福德、自己的智慧,乃是差如来差太大了,所以等觉菩萨的慢心是最少的,
因为他最清楚,自己真的是差太远了。
一般人如果他没有大善知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8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Thu Jul 8 22: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无法我?是什么入住涅磐?什么又不住涅磐?
既然能入住涅磐而又可以不住涅磐,说明这个入住涅磐是可逆的,已经证得涅磐的人是
否也可以重新走出涅磐为无明所惑?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l 9 11:11:21 2010, 美东) 提到:
不能说为无明所惑.
经云:
善男子。如果有经律这样说:‘如来正觉早已成佛。现在示现成佛道,是为了度脱众
生。示现有父母、依靠爱欲和合而出生,也是随顺世间作的示现。这样的经律要知道真
是如来所说。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Fri Jul 9 11:36:31 2010, 美东) 提到:
小乘阿罗汉只证得人无我,入涅磐(灭尽定)就不能回人间了.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本来也很好,
但是没有纯修阿含(不依南传)的阿罗汉出面与南传共同商议定案,可能有点难。
即使南北传阿罗汉出面商议,大原则大方向,应该可以定,这点相信南北传一致。
一些细节比较难定。
我认为南传清净道论的修行方式,也是许多南传阿罗汉的综合意见,
是一种方法,但应该不是唯一的方法。
上次就发现,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
杂阿含与相应部居然不一样。
北传杂阿含是先有空三昧,再有无相三昧,最后才有无所有三昧
看起来似乎有点像三果之后的次第到达阿罗汉果的过程。
南传相应部是三者是一体三面,没有先后,只是进入阿罗汉果的方式不同。
这点就麻烦大了。
有余涅盘、无余涅盘的解释,南北传也不同。
南传,据SeeU法友提醒,南传阿含没提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我查一下,果真没提到。应该是”论”提的解释?
南传阿含没提,“论”提,就弱了,
就有可能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是后代流行语,非佛陀原始说法,
南传”论”里,因为有这个词在流行,自己解释,自己理论自圆其说就好。
北传阿含提,增ㄧ阿含解释有余涅盘是没有贪爱、无余涅盘是十结尽解。
北传阿含提,就强了,解释权应该在北传。
且应该只针对北传阿含自己的内容,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一切心识相,其实与本觉也是非一非异的。非一就是说,本觉是第八识祂的体性
,一切的心识就是七转识,是祂所出生的;所以显然一个是能生,一个是所生,而这个
能生的本觉心,就是心真如,祂体性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跟生灭,祂的体性当然是截
然不同的。可是祂也非异,也不能说七转识跟真如心完全都没有关系,也不行。为什么
?因为七转识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背后有第八识存在,所以能够见到七转识的存
在,其实就是证明有第八识心真如的存在;所以七转识的存在,这个存在的相貌,其实
也不离开心真如存在的法相。所以这两个——其实一切心识跟本觉——祂是非一非异的。
所以说这一切心识相,非是可坏,也非不可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这个七转识
心可以究竟坏灭,除了有一种情况,就是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所以说他的七转识确实
灭尽了。可是心真如里面七转识的种子,其实还是没有坏,如果还有因缘,在无余涅槃
中的阿罗汉,还是有可能重新——这个心真如帮他出生七转识,重回三界,只是那个需
要太久远的时劫,所以一般都说入无余涅槃就是一切永灭了。所以说,其实第八识如来
藏,这个心真如的本觉,其实是一直含藏著种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有二大问题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
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
讲这二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并非佛教特创的教义,印
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讲到这个问题。1
注1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04。
首先,在辨正之前要厘清的是,释印顺说佛法有二大问题,这是有语病的,因为佛
法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只有不解佛法错解经义的人才会说佛法有问题,或是在修学过程
之中对诸甚深法义弄不通时说自己仍有问题未解,但都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此篇评论
虽随顺释印顺之用语,但本质上应该说只有佛法的涅槃智慧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问
题。释印顺说佛法有二个大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其实这二
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而且只触及三乘菩提的解脱道,还没有探求到佛菩提道,所
以与成佛无关;释印顺所言“生死轮回要如何解脱而得涅槃”的问题,他以为的这二个
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一个问题?因为解脱道完成时就是涅槃解脱,就
没有生死轮回的问题了,所以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13
☆─────────────────────────────────────☆
fengqi (道听途说) 于 (Wed Jun 29 22:11:21 2011, 美东) 提到:
呵呵,看了无知的人转东西,俺正好有兴趣就顺便说说这个争议中的曹操徐州屠城吧。
俺先把讨论的史料都转过来,然后再分析。
三国志武帝本纪:
1、(初平)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
贼及於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
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
,太祖还军定陶。
(谦与)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
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
2、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
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裴松之注: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
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
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由于世间人知道出生了未来就要死亡,没有一个人可以不死,所以不愿自己很快的
就死;所以总是希望自己得到长生不老药,使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乃至身为皇帝,希
望自己永远可以统治帝国而不死,或者希望自己的帝国可以千秋万代屹立不摇。传说秦
始皇为了使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然而
长生不老这样的事,都是痴人妄想.
我们看看《新约圣经》里面怎么说,《新约全书》〈罗马书〉:【因为罪的工价乃
是死,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新约全书》<罗马
书>6:23也就是说,他们主张人若想要永生,是必须要依靠上帝的恩赐,恩赐之后生到
天上,来获得快乐而获得永生。可是 我们要知道,如果有一种生命,他是被创造出来
的,其实他就必然要灭。就像说,如果人是上帝创造,而被创造在世间,他毕竟要死了
之后才有可能生天嘛!他死了 在人间,还有什么永生可言呢?能够生到天上,那是新
的出生啊!能够新的出生,那一定还会再灭亡;因为生跟灭它是相对应的。如果是真正
的永生呢,其实那就叫 无生,它不是可以被出生的法。
近来挟科技进步之雄风,谷歌的首席未...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 四八九 (四九0)
阎浮车问舍利弗:“云何名善说法者?为世间正向?云何名为世间善逝?”
舍利弗言:“若说法调伏欲贪,调伏瞋恚,调伏愚痴,是名世间说法者。若向调伏欲贪
,向调伏瞋恚,向调伏愚痴,是名正向。若贪欲已尽,无余断知,瞋恚、愚痴已尽,无
余断知,是名善逝。”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有漏尽,云何名为有漏尽?”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三有漏,欲尽无余,
名有漏尽。”
阎浮车问舍利弗:“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为断贪欲故,断瞋恚故,断愚痴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阿罗汉者,云何名阿罗汉者?”
舍利弗言:“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
复问:“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者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稣息者,云何为得稣息者?”
舍利弗言:“得稣息者,谓三结已尽、已知。”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得上清凉,云何名得上清凉?”
舍利弗言:“得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余,已断、已知;瞋恚、愚痴永尽无余,已断
、已知,是名得上清凉。”
◎真正善知识的说法:引导你去认...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6

差异,常是窥视原始佛法的门缝。
听SeeU法友说,南传阿含中没提过”无余涅盘”、”有余涅盘”,
我查一下,也没有查到南传阿含提过”无余涅盘”、”有余涅盘” 这样的说法。
只在北传阿含有提”无余涅盘”、”有余涅盘”
真是奇怪。 杂阿含、相应部都应该提到才对。
怀疑”无余涅盘”、”有余涅盘”这样的名词可能是后世有些僧人为了记颂方便而说,
所以有些部派有,有些部派没有,
北传杂阿含中甚至”无余涅盘”用法、意思,常不同,可能是背诵传颂时误传。
也许后来这两个名词流传广了,大家都通用这样的词,各部派也只好解释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也只是猜测,没证据。
“无余涅盘”在古老的阿含及其修行方法中,配合经文前后意思,这有意义。
后世人为了区别派系,在”涅盘”这样的词上再做文章再提出各式各样涅盘,
我认为没必要。
q****n
发帖数: 4574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抉择二无我讲记9/10
三、辨别二种胜义
分二:(一)相似胜义 (二)真实胜义
(一)相似胜义
【所了解的这点仅遮止所破的无遮,即是所谓的相似胜义,其仅为趣入真实胜义的门径
,并非究竟实相。】
分三: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2、为什么取名为胜义 3、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
关系
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相似胜义就是我们心所了解的这点仅仅遮止所破的无遮。
所谓遮止,遮是不许可,止是停住。比如交警一挥手,不许车辆前行,就是遮止。现在
不承许胜义中有人我而说无人我,就是遮止有人我。或者,不承许胜义中有生住灭而说
无生住灭,就是遮止有生住灭。像这样叫做遮止所破的无遮。
无遮和非遮是一对中观术语,讲的是破立的方式。比如这样遮:这不是宝瓶!这是非遮
,以“非”的方式遮止“是宝瓶”,但是在否定“宝瓶”之后,可以成立是其它法(如
:这不是宝瓶,而是瓦罐)。若说:这里没有宝瓶!这是无遮,以“无”的方式遮止“
宝瓶”,同时不引出其它法,这叫无遮。(所以,遮是遮止,遮的方式有两种,以“非
”而遮,叫非遮;以“无”而遮,叫无遮。)
一般人没有学习中观,见车就执著有车;见房子就执著有房子。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反
应方式,他从不会想“没有车...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9

我若说了,你又说是我错了,信仰不同,
事情最后就变这样
好吧,还是说一下
你是否知道“无余涅盘”最早出现在哪部经?
-- 我还是先说了,阿含。而且是北传阿含。
是怎么说的?
-- 比较可能,机率较大的说法是,
无余涅盘就是十结尽解。有余涅盘就是解开五下分结及以上。
与死活无关。
后世怎么演变”无余涅盘”的说法?
-- 南传认为是阿罗汉死了。 死了以后呢? 佛陀不讨论。
佛陀不讨论佛陀死后如何,阿罗汉死后如何。
-- 后世其它派别?
一直讨论,不断讨论,并且头上加头,在上面加上更高明的东西,
就像你现在这样。
虽然较可靠的经典看来,佛陀没说,看起来似乎也没这么认为
可后世人因为某种原因,认为无余涅盘之后还有更高明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一直讨论,头上加头呢?
-- 这个要看一下佛教发展史了。
看起来似乎与印度南方菩萨信仰与佛教的融合有一些关联。
融合过程,总要给菩萨一个地位。不然融合个啥呢?
菩萨地位的演变过程,要看其它数据。可以问一下SeeU.
法华经上有写菩萨如何了得呀?
-- 牵扯佛教发展及与其它宗教的融合过程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0

我若说了,你又说是我错了,信仰不同,
事情最后就变这样
好吧,还是说一下
你是否知道“无余涅盘”最早出现在哪部经?
-- 我还是先说了,阿含。而且是北传阿含。
是怎么说的?
-- 比较可能,机率较大的说法是,
无余涅盘就是十结尽解。有余涅盘就是解开五下分结及以上。
与死活无关。
后世怎么演变”无余涅盘”的说法?
-- 南传认为是阿罗汉死了。 死了以后呢? 佛陀不讨论。
佛陀不讨论佛陀死后如何,阿罗汉死后如何。
-- 后世其它派别?
一直讨论,不断讨论,并且头上加头,在上面加上更高明的东西,
就像你现在这样。
虽然较可靠的经典看来,佛陀没说,看起来似乎也没这么认为
可后世人因为某种原因,认为无余涅盘之后还有更高明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一直讨论,头上加头呢?
-- 这个要看一下佛教发展史了。
看起来似乎与印度南方菩萨信仰与佛教的融合有一些关联。
融合过程,总要给菩萨一个地位。不然融合个啥呢?
菩萨地位的演变过程,要看其它数据。可以问一下SeeU.
法华经上有写菩萨如何了得呀?
-- 牵扯佛教发展及与其它宗教的融合过程
...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21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由于世间人知道出生了未来就要死亡,没有一个人可以不死,所以不愿自己很快的
就死;所以总是希望自己得到长生不老药,使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乃至身为皇帝,希
望自己永远可以统治帝国而不死,或者希望自己的帝国可以千秋万代屹立不摇。传说秦
始皇为了使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然而
长生不老这样的事,都是痴人妄想.
我们看看《新约圣经》里面怎么说,《新约全书》〈罗马书〉:【因为罪的工价乃
是死,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新约全书》<罗马
书>6:23也就是说,他们主张人若想要永生,是必须要依靠上帝的恩赐,恩赐之后生到
天上,来获得快乐而获得永生。可是 我们要知道,如果有一种生命,他是被创造出来
的,其实他就必然要灭。就像说,如果人是上帝创造,而被创造在世间,他毕竟要死了
之后才有可能生天嘛!他死了 在人间,还有什么永生可言呢?能够生到天上,那是新
的出生啊!能够新的出生,那一定还会再灭亡;因为生跟灭它是相对应的。如果是真正
的永生呢,其实那就叫 无生,它不是可以被出生的法。
近来挟科技进步之雄风,谷歌的首席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一佛乘,无二无三
诸佛说法都有“四悉檀”,就是从四个方向演述种种法,遍施给一切众生,让众生
能成就佛道。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因此诸佛施教法无定法,依四悉檀,随众生心根
器而为众生说法。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世界悉檀是宣说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世界的世界相,含括了三世
流转的时间迁移,以及四至周边的空间范围,这无量无边的世界正是众生流转生死的世
界,也是众生成就道业的世间。第二是为人悉檀,也称为各各为人悉檀,就是应众生各
别的根基与能力,而述说各种能出离世间得解脱的法门,让众生据以修学而生起善根,
因此又称为生善悉檀。第三是对治悉檀,就是针对各各众生不同的贪瞋痴等烦恼,因病
而给予法药,这是为了教导众生灭除烦恼垢染、消除恶业;因为能断除众生的种种恶行
与恶业,所以又称为断恶悉檀。第四法是第一义悉檀,是破除一切的论议言说,直接以
第一义来诠解阐明诸法实相之理,让众生真正契入实相,因此又称为入理悉檀。
世尊说法时常因说法时机不同,闻法弟子因缘差异,应机逗教,为了能度人解脱而
有这四悉檀的随宜说法,以利益弟子。或者为说世界悉檀,或者为说为人悉檀,或者说
对治...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之真伪
所要讲的题目是:怎样辨别佛经的真伪?
在辨明佛经的真伪之前,我们先要了解 佛在经典所说的真实意涵是什么;了解之
后,才有办法判别佛经是真是假。在《妙法莲华经》卷一,佛曾经开示说:佛陀以一大
事因缘出现于世间,就是要让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
佛的知见,就是 佛说法四十余年所阐述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真实心识。
这个真实心,一切有情都有,祂真实存在,可以被菩萨所亲证。这个真实心,佛在三转
法轮当中都说过,只不过是有隐说以及显说的差别。
在初转法轮,佛隐说真实心,譬如说无余涅槃的“本际”。由于声闻相信 世尊的
开示,知道进入无余涅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一个本际存在,所以阿罗汉进入无余
涅槃并不是断灭空,只是独处于没有任何一法独存的寂静、寂灭、清凉的境界当中。而
缘觉是观察因缘法,知道在因缘法当中还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真实的存
在,并不是虚幻飘渺不存在,所以缘觉肯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之后而进入无余涅槃;进
入无余涅槃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这个本识独存于极寂静的境界当中。
又譬如,佛在初转法轮也谈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这个我,也就...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讨论一段阿含经文
This paragraph is quoted from
长阿含(一八)自欢喜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12.htm
相当于长部28经。
Your difficulty probably comes from reading it out of context. Considering
the context, it's Sariputta praising the Buddha's enlightenment is
unsurpassed, and when the Buddha asked him how he would know, Sariputta
enumerat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Blessed One's wisdom is unsurpassed.
南传经文只有「智慧无上」,没有「神通无余」。
汉传经文中「智慧无余,神通无余」是一再重复的定型文句,其实依上下文「智慧无余
」或「神通无余」之一较适当。
The paragraph of 长部28经 is quoted be
a**u
发帖数: 810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关于自由
☆─────────────────────────────────────☆
Yisu (yisnotme) 于 (Tue Jul 13 11:13:55 2010, 美东) 提到:
一点思考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说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听到的人就已经产生了厌恶。 是
说话的人不应该如此自由呢, 还是听的人不自由呢?自由是不是有条件的行为? 没有
条件的自由又是怎样的? 除了当皇上, 还能做些什么, 或是不做什么。
念佛, 吃斋, 杀人, 放火。 做是为了什么? 有利益? 不做又是为了什么? 不能
, 不愿, 没必要, 还是不敢?
如果解脱就是真自由, 看来思量的确不可得呀。。
☆─────────────────────────────────────☆
SeeU (See you) 于 (Tue Jul 13 12:32:49 2010, 美东) 提到:
解脱是心的自由。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自他主观愿望冲突的时候(「大声讲个痛快」vs.「不干扰别人
」)会认为自由受到限制。
阿罗汉成就无诤三昧的,心的自由不干扰别人。
☆────────────────...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8
阿罗汉死了当然是无余涅槃了。
波旬说不能让他自杀出我境界,说明他退了之后入波旬境界。如果是不退的阿罗汉,难
道出了定还会入波旬境界?如果是不退的阿罗汉,根本不用第七次入定再自杀,六退之
后自杀也能入涅槃。
你不要添油加醋曲解经义,本来里面根本没提病痛,你编出个怕病痛入禅定来。

小乘说五蕴刹那生灭,又不只是在证涅槃的刹那灭。
另外,如果阿罗汉想入无余涅槃就入,不想入就继续升起五蕴,那么过去的因缘就不起
作用了?
如果过去的因缘决定了他继续升起五蕴,他这时就不可能入无余;如果他能入无余,就说
明过去的业全消了,不可能选择继续住世。怎么能自由选择入不入无余呢?
r******4
发帖数: 178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
知其用,而不执其用,不把真心只用,作为佛法“那个那个最终的月亮“--
看看,这个只能用这样的虚幻比喻来说,具体了什么,中观都会过来空一把。
如此就好了。
中观不承认真心的用,并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对,如同中观也不承认什么阿罗汉果,
什么有法可得,但不是说那些阶段成果不对。连这些还差巨远,却说这些废话,
才是妄人的胡说八道。 事实上,在真心,真心的用,和识,到”月亮“之间
基本上已经插不进更具体的手指了,也就是一个”你把那个也抛弃了再看看“的中观了。
而之前的路标性手指,无论到禅定,到初过,到解脱,和佛果境界的月亮,都不是
距离问题,而是是否直接指的问题。比如在地下岩洞指月,第一步您先爬出这个洞的
问题。
================================
这个“用”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东西,一旦错解,必定变成神我之见。
要搞清楚的是佛法的无我,最为主要的是反对“主宰性”,而这个“用”就是典型的一
种主宰的表现,所以一定要谨慎。
很多人以为,所谓的用,并无实体,只是一种“性”,以为这样就不是我见,其实完全
错误,他显然没有搞...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0
发信人: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问谁知道这话的意思: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7 09:04:04 2011, 美东)
Hi, freeman08, Thank you!
This is what just I googled on this topic:
http://iask.sina.com.cn/b/7245158.html
由于小乘声闻以灭尽生死为涅盘,在解脱轮回生死到生死灭尽的涅盘过程中,分涅盘为
两个阶段∶一曰有余依涅盘,二曰无余依涅盘。
-- 这只是所谓小乘的涅盘,
Freeman08底下的意思是,所谓大乘的涅盘,还更超越这些小乘涅盘。
经文指出两种涅盘皆以‘诸漏已尽’的寂灭为体。但前者诸根的身依还存在,饥时要吃
,寒时要穿,四大不调时也要发生疾病;唯由于烦恼之漏已尽,六根门头所反映的种种
好丑境界,只是可厌弃的法有的扰扰之相,更不会起执着爱憎之心,这正是显出现证涅
盘生活的境界;可是残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称‘未般涅盘’,所谓‘子缚已断,果缚...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1
☆─────────────────────────────────────☆
GWZW (GWZW) 于 (Thu May 3 17:39:31 2012, 美东) 提到:
轉貼,
涅盘中是什么境界 ?
末学看过很多人阐述过涅盘, 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 : 『涅盘就是无贪, 无瞋, 无痴的
快乐又殊胜境界, 清凉无烦恼, 我们修行, 打坐就是最终进入这个境界』. 但是这其实
是个大误解, 我们从很多经教上都可以看出, 这里引述了”阿毗达摩论",如果不嫌烦琐
而对此题且有兴趣的同修, 不妨探讨一下, 看看佛法所述的涅盘到底是指什么 ?
『阿毗达摩论"的究竟法中的见地 :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
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
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
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1]
共有四: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
识五蕴(pabc...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我不坚持自己一定对,但对方说的要有道理。
你的说法很奇怪。
我认为 贪嗔痴熄灭,五取蕴熄灭,断三界贪爱、无明,证阿罗汉果,就是涅盘。
当然,这时还活着这身心,也是无我。
活着一举ㄧ动一思ㄧ念,断除贪嗔痴之苦,这是我所在意的。
我认为你说 (我认为的)
-- 这还不够,还要再继续修行,断除整个五蕴 或者体验他们消灭的情况
我认为,那不然就是死了,
不然就是接近死了,e.g. 灭尽定 或 灭尽定以上
有种说法是,贪嗔痴熄灭,可人还活着, 这叫有余涅盘。
死了,剩下的五蕴也没了,叫无余涅盘。
(虽然这样的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我认为也有问题
,可就姑且这么认为吧)
好,既然这样就好了,
怎么样好了呢?
活着有余涅盘,死了无余涅盘。
这样就好了。
既然我们活着,那就有余涅盘了。
我认为,你好像在说,活着就要无余涅盘。
而且不能达到,可必须拼命体验无余涅盘。认为那才叫涅盘,其余都不叫涅盘。
这个动作,我觉得,多此一举了。
(有空闲,真想这样,应该是可以做此体验。 可,不是必要动作)
退一步说,
慧解脱阿罗汉怎么办? 他们不见得有初禅,他们活着就没法涅盘了吗?
他们到底算不算涅盘...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3

因为我不认同南传对五取蕴的解释
我觉得他们的解释多此一举,后面只好很麻烦的解释阿罗汉如何如何,
这种解释很麻烦啰唆 又没啥意义
如果 五蕴=五取蕴
那么 就不用出现两个名词 只要一个就好
我也不认同南传对有余涅盘 无余涅盘 的解释
(好像是说 阿罗汉算有余涅盘 阿罗汉死了就是无余涅盘 大至这样)
与北传 杂阿含、中阿含、增ㄧ阿含 都不同
北传 杂阿含、中阿含、增ㄧ阿含 虽有些经文有漏洞(可能是传颂有误)
大多数正正经经长篇大论的经文,至少还算一致
如果南传阿含里没有有关有余涅盘、无余涅盘的解释 甚至没有这样的名词
(“论”不算)
那么 我认为该照北传阿含来解释有余涅盘 无余涅盘
大乘这样说也就算了,
我一直不解,为何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南传会这样解释
是不是受大乘影响啊???? 怎么觉得在瞎起哄的感觉
Joke only : )
你也太认真了
我是看你对物理很有兴趣,开你玩笑。
本来要说 由不对称转为对称 回到宇宙大爆炸(我们现在的世界)之前
这个说法 你可能会比较喜欢
第三个说法是 物质与反物质相撞 回归质量0 但不是一无...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34
国际佛学网:http://www.buddhistweb.org/
顶礼至尊圣度母!末学学佛才一年,参加五明佛学院美国菩提小组净土组的学习不
久。资质愚鲁,修学浅薄。但最近在念诵《二十一度母赞》时,确实发生了令末学惊喜
交加,信心倍增的一些事情。愿和大家分享。
不久前,有天晚上9点半左右我先生收到同事的电话,他家两个月大的婴儿突发高
烧40多摄氏度住院,情况很紧急。末学听到电话里小孩的情况严重,想起上师索达吉堪
布开示过:度母能遣除世间的各种灾难和痛苦,任何人遇到灾难和痛苦时,都应该一心
一意祈祷度母。度母的加持是非常灵。依靠度母迅速、威猛的加持,除了某些不可逆转
的定业,一切暂时的违缘都能遣除。如果有时间,就念《二十一度母赞》,如果没时间
,就念度母心咒“嗡 达热德达热德热 娑哈”或者“吉尊帕玛卓玛切钦耨,晋当地爱根
累加德索。”(至尊度母您垂念,祈求救脱诸苦难。)末学立即花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念诵了七遍《二十一度母赞》,虔诚祈祷度母帮助小孩化解灾难。
第二天上午婴儿的母亲打电话说小孩的高烧已经控制住了。她注意到就是在和我家
先生通话后,婴儿体温很快就开始下降。这位母亲也很有善根,...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5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36
《瑜伽师地论》中灭尽定位和无余依涅槃界位是不同的。
“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
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
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
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下面我依自己的理解,重新断句。
“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
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
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
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P******A
发帖数: 126
37
【涅槃】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
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
(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
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
(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
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
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
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
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
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
。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的墓是怎么掘的
你低估了大乘的智商,也不了解大乘的慈悲。在大乘看来,小乘不过是急着涅槃,自己
吃饱了不管别人饿着的自了汉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贬低小乘也不是什么过错。你修
得再好,如果不能带别人出苦海,别人为什么要供养你?利用别人的供养,自己觉悟了
,然后直接无余涅槃不再回来,还有什么胆气说这才是正法?若我吃你的穿你的,为的
是自己涅槃不再回来,也不可能回来,还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是小
==============================================

这一段是最悲哀的。。。

确实,无余涅盘的诸佛和阿罗汉,不再出生,不再回来了。但是,但是。。。

这等于说已经无余涅盘的诸佛和阿罗汉,和这世间彻底断了关系了吗???

愚痴众生啊。。。

佛陀可没有说过涅盘是另外一个世界啊,相反,佛陀说涅盘界是“非此世界,非彼世界
”,注意那个非彼世界,也就是说佛陀直接否定涅盘界是另外的和世间不相干的他方世
界。

龙树说过,世间即涅盘,涅盘即世间。是的,涅盘界和世间本质就是同一的!已经无余
涅盘的诸佛和阿罗汉哪里有舍弃众生???他们以众生难以理解的方式,继续影响着这
个世间啊。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大正藏杂阿含 五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
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
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大正藏杂阿含 五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
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
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1
随喜赞叹!
经幡的无量功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愿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
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
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
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
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过人家庭,或城邑
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幡一盖,少香少花供养佛像
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
来诸佛。敕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
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2
随喜赞叹!
经幡的无量功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愿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
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
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
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
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过人家庭,或城邑
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幡一盖,少香少花供养佛像
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
来诸佛。敕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
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3
偶然在某个网易博客上发现了一篇评论我帖子的文章,写得很有意思。这个就是我说的
南传上座部通过阿毗达摩把佛陀理论的错误放大到极端荒谬的程度。
现在的南传对这个问题是根本无法回答的,因为阿毗达摩写得清清楚楚,很多南传禅师
的书里面也写得很清楚,理论也必然得出这个荒谬的结论。而那些自以为能解决这个问
题的人所提出的方案,实际都是不同程度的“相似佛法”,并会导致违背佛陀本人无常
和无我的教义,并非佛陀以及南传的原义。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列举经文而证伪。
---------------------------------------------
看如觉的雄文有感:
笼罩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da51a0101i0ge.html
佛祖阿罗汉别骂我. 我因激动而言语粗鲁, 但道理不粗!
好! 博主说的很清楚了.
南传的信徒们一个个抱头鼠窜, 顾左右而言他, 没有一个敢正面应对如觉的问题. 哈
哈!
按南传的理论, 生命(不管是 佛祖 阿罗汉 还是人 猪 狗)仅仅是5蕴这种复合材料构成
的临时粗糙东西, 像一个破桌子, 随...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沒有一個人不需要禪定
佛陀不是阿罗汉。 我考了一段WIKI:
——————————————————————————————————
中观学派
《中论》中说: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
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唯识学派
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
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
槃与无住处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
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
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
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
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
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7] 。本来自性清净
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5
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
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
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
(增一阿含经第7卷)
最后的涅磐只可能有一个,但有时会叫不同的名称,比如灭度、般涅磐、无余涅盘等。
其它的涅磐名称都是表示达到涅磐前的进度,和用四果来表示是一样的。比如有余涅槃
界的是三果阿那含,无余涅盘界是四果阿罗汉。由于阿罗汉可以随时入涅磐,所以也把
阿罗汉称为无余涅盘界。
c***h
发帖数: 226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更详细一点,佛陀原来的说法如下
(暂不讨论后世的说法)
解开前三个结,称为初果
解开前五个结(五下分结),称为三果
依北传阿含,这又称为有余涅盘
这应该是词最原始出处
(可能南传不同意这个称呼,后期大乘就更不用说了愈迭愈高。
南传尼柯耶好像没有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这种名词,”论”里面有提
但还是暂时依”经”)
死时解开五下分结,叫”中般涅盘”
若死时还没解开五下分结,
依次往下叫生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般涅盘
活着时解开五下分结,有时会称为心解脱
但”心解脱”这个词用得很广,有些人未必认为三果称为心解脱
杂阿含修多罗常有 “喜贪断,说心解脱”或者”欲贪断者,说心解脱”,这样的句子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心解脱者,然后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我生已尽……,这是阿罗汉
所以,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解开十结慧解脱、无余涅盘、阿罗汉
(可能南传不同意这个称呼,后期大乘就更不用说了愈迭愈高。
南传尼柯耶好像没有无余涅盘、无余涅盘这种名词,”论”里面有提
但还是暂时依”经”)
解开六个结、七个结、八个结,九个结,
似乎没有固定名...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谢谢五石兄的讨论。真理越讨论越明。
1。你认为只是个概念,这一次,我却要重头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两个如果模式清
楚了的话,该如何解脱我们的智慧是一样的,而且我们都是行动派的。
你的模式,虽然可以勉强接受五蕴里可以有非五蕴了,但是对于这个非五蕴你一点都不
感兴趣,还是你的老心思。因为反正是要厌离,你认为什么wholesomeness,什么
mindfulness,搞清楚它那是瞎折腾。你之所以要把非五蕴归属于五蕴之下,就是给它
做了一个判决,那就是我既然扫地要扫掉五蕴,那你也一起被扫,没的好说的。
而我的模式呢,是非五蕴包含五蕴。那样就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了,除了彻底解脱的“
状态”,还有一个脱离五蕴处在非五蕴的“状态”。我认为你说的是大解脱,我认为除
了有大解脱,还存在小解脱。
还是要用比方。现在假设我们给地球上大部分的人换心,全都换成佛陀之心(例外的情
况我下面要说明的)。对我来说,那样,就等于是“天堂”降临地球了,因为一切的因
缘的缘起都不一样了,所以环境也由于这个内在的改变,而发生了质的改变。由于不再
有需要严厉考验和提醒各个人心,所以环境不再恶劣,所有的需要的物质也不再紧缺,
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更详细一点,佛陀原来的说法如下
(暂不讨论后世的说法)
解开前三个结,称为初果
解开前五个结(五下分结),称为三果
依北传阿含,这又称为有余涅盘
这应该是词最原始出处
(可能南传不同意这个称呼,后期大乘就更不用说了愈迭愈高。
南传尼柯耶好像没有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这种名词,”论”里面有提
但还是暂时依”经”)
死时解开五下分结,叫”中般涅盘”
若死时还没解开五下分结,
依次往下叫生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般涅盘
活着时解开五下分结,有时会称为心解脱
但”心解脱”这个词用得很广,有些人未必认为三果称为心解脱
杂阿含修多罗常有 “喜贪断,说心解脱”或者”欲贪断者,说心解脱”,这样的句子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心解脱者,然后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我生已尽……,这是阿罗汉
所以,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解开十结慧解脱、无余涅盘、阿罗汉
(可能南传不同意这个称呼,后期大乘就更不用说了愈迭愈高。
南传尼柯耶好像没有无余涅盘、无余涅盘这种名词,”论”里面有提
但还是暂时依”经”)
解开六个结、七个结、八个结,九个结,
似乎没有固定名...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谢谢五石兄的讨论。真理越讨论越明。
1。你认为只是个概念,这一次,我却要重头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两个如果模式清
楚了的话,该如何解脱我们的智慧是一样的,而且我们都是行动派的。
你的模式,虽然可以勉强接受五蕴里可以有非五蕴了,但是对于这个非五蕴你一点都不
感兴趣,还是你的老心思。因为反正是要厌离,你认为什么wholesomeness,什么
mindfulness,搞清楚它那是瞎折腾。你之所以要把非五蕴归属于五蕴之下,就是给它
做了一个判决,那就是我既然扫地要扫掉五蕴,那你也一起被扫,没的好说的。
而我的模式呢,是非五蕴包含五蕴。那样就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了,除了彻底解脱的“
状态”,还有一个脱离五蕴处在非五蕴的“状态”。我认为你说的是大解脱,我认为除
了有大解脱,还存在小解脱。
还是要用比方。现在假设我们给地球上大部分的人换心,全都换成佛陀之心(例外的情
况我下面要说明的)。对我来说,那样,就等于是“天堂”降临地球了,因为一切的因
缘的缘起都不一样了,所以环境也由于这个内在的改变,而发生了质的改变。由于不再
有需要严厉考验和提醒各个人心,所以环境不再恶劣,所有的需要的物质也不再紧缺,
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