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无余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寂灭中何以有乐?
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寂灭为乐”.
但寂灭为乐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给大家说,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在《大般
涅槃经》里面 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弟子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最后 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
:“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
”(《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佛陀也跟弟子
们说:“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杂阿含经》卷三
十四)这个是寂灭为乐这个四个字的出处。
当然就是说,我们在刚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所疑惑:什么是寂灭?那
为什么……寂灭是乐趣吗?当然就是说,可能会直接联想到,是不是佛教在教所有的人
要舍离一切的欲望呢?
学佛其实有两个方式去学: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出家的人学习的时候,其实
是按照 佛陀所规划的环境,在里面好好的去学习,学习 佛陀所教的道理;所以,出家
人以出家的方式来学习解脱道的时候,会获得...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常乐我净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
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
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
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
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
断尽一切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永远寂灭,没有丝毫的烦恼,所以称为“乐
”;而如来涅槃心体第八无垢识是真实、不变异、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我”;又,如
来究竟解脱一切染污垢秽,所以称为“净”。
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中有圣教这样开示: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常、乐、我、净,讲的是佛地第八无垢识真如心体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并非菩萨
地,更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阿含经》中曾提到佛的“解脱色”,说“诸佛有解脱色
常住不坏,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大乘经中也说,诸佛有三种意生身及庄严报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难逃实修双身法的下场
这一系列的节目当中我们所说的《广论》,其实是针对密宗喇嘛教他们号称第二佛
的宗喀巴,他所著作的《广论》;而他所著作的《广论》是有两本《广论》,以这两本
《广论》为起点。因此我们说明的内容乃是完整的《广论》,而不是局部而只有半边的
《广论》,也就是说我们会针对《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密宗道次第广论》来说明;
我们将以这两本《广论》的核心内涵为主,来说明密宗喇嘛教的法义核心内涵的问题所
在。
同时我们也会举出宗喀巴,他在其他的书籍当中的说法,再配合密宗各大派当代的
首领或者号称密法大修行者,例如达赖喇嘛或者陈健民这一类的上师,或者其他密宗各
派的上师、喇嘛、大法王、仁波切、活佛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举证这些法王、活佛、
喇嘛们,他们公开的开示以及他们所写的书籍当中的内容,作为我们举证的证据,然后
透过这些证据的举证就可以呈现出密宗喇嘛教它真正的本质。
其实他们就是以乐空双运的双身法,作为他们修行的核心内涵,这是很多人所不知
道的部分;那我们就必须要告诉大家,这个大家不知道的部分,为什么大家不容易发觉
它的底细呢?其中的问题差别是在于:喇嘛教有许多的论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再说《观经》中关于诸法实相的证得,从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开始,就渐次宣说理
入的部分,建立学人正确的知见,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十方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即是诸佛法界藏身,行者于
此观进行时,要有正知见,了知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但此法身却能变现蕴处界等一切法
,普遍涉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而与众生同在;所以行者透过观想佛时,观想诸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随形好同时,能够随应此智慧正理而不著于色相来想佛,故经中才说“应当要一
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这里就是在建立理行的正知见与行门要领。接下来,若是利根
的人,于《观经》中的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时,即可悟入诸法实相如来藏,譬如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
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
“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因为单是一佛的身相就已广大
无边,又如何能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这里指的是“亦见佛心”,即是见佛的法身,
不是见佛的应身与报身。法身即是诸法实相——如来藏,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界有佛法弘传
将为大家解说:由于诸天常来人间宣说有如来藏以及如来常住的这样的深妙义理,
因此,促发了人间的众生因此得度的因缘可以提早成熟,所以最后身的释迦菩萨在兜率
天宫时,观察这个人间的修行者得度的因缘成熟的缘故,所以便来下生受生于人间示现
成佛,而为众生演说如来藏的种种妙法,以及宣说如来常住的境界,及如来藏中所含藏
的一切种智等种种妙义。所以说在 世尊示现于人间之前,外道也说有如来可证,难道
可以说因为外道同样说有如来可证,就可以证明说如来是外道法吗?或者说如来这个名
相是从外道法中传进来的吗?如果说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那么 世尊在示现于人
间之前,外道也常常弘扬阿罗汉法,并且他们也宣称证得了阿罗汉果,那是否也可以比
照说阿罗汉法本来就是外道法,并不是佛法呢?所以有智慧的佛子对于这个部分,这样
的说法,应当加以详细地分辨,以及针对其中的义理作出深入的探究之后,再来决定是
否信受这样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说,世尊尚未在降生人间之前,前佛所传的佛法由诸天继续在天界弘
传,如果说人间的修行者,如果有良好的因缘,也可能从天主或是天神处听闻到前佛所
传的佛法,继听闻之后而能够继续于人间宣说。另外...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6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7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离苦得乐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唐玄奘》
“玄奘以来第一人”(一)
壹、前言
印顺法师(1906年-2005年)的逝世,在佛教界掀起一片不大的涟漪。印顺法师被
普遍认知为佛学大师,并被越来越少的部分教内人士尊为“当代佛学泰斗”,那些极少
数的人们甚至尊他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原本并无写作意愿的我,看他们低调而庄严
的办完印顺的后事,就当是一场世间名人的生死常事而不曾起心动念;但他们在报纸上
却大力的宣扬他是玄奘以来第一人,这样与事实正好相反的说法,却使人不能不作罢,
这就必须探讨印顺的思想本质让大家了解了,因为印顺正是玄奘以来破坏正法的第一人
。那么到底所谓的“印顺思想”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他对当代与后人的影响如何,我
们都应该作一番认识与探讨。
印顺法师一生浸霪于佛法中,并自谓以史学家的态度、宗教家的情怀,进行佛教的
研究、考证,进而确立了所主张的“缘起性空”及“人间佛教”二个核心价值观。缘起
性空被他认为是佛法的根本,人间佛教则被认为是佛法的实践。以下便分别对印顺法师
研究佛法的态度,“缘起性空”与“人间佛教”的主张,以及他对禅净的批评,作进一
步的剖析与评论。
贰、评印顺法师研究佛法的态度
印顺法师在佛法探究过程中,有一... 阅读全帖
O*******r
发帖数: 753
10
来自主题: GunsAndGears版 - 我这样算是做错了吗?
经文续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彻底否定
完全了解和证得有没有差别?
有余涅槃的境界中已经没有五蕴,生灭长短好坏等等了,到底怎么和无余涅槃比较呢? 如果涅槃境
界是非涅槃境界不能真正理解的的, 那非涅槃境界就不可能真正比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
槃.如果有余涅槃的境界和非涅槃境界都不能了解无余涅槃,那在什么境界完全了解无余
涅槃呢?
r****n
发帖数: 8253
12
断见,即认为人死后灰飞烟灭,什么也不存在了,彻底消失了,是根本性邪见之一,主
要是一些唯物论者坚持这种观点。
原始佛法说的涅槃是断见吗?小乘说的涅槃是断见吗?完全不是。
原始佛法认为无余涅槃是五蕴寂灭不起,不存在任何五蕴,但是因为说无余涅槃不存在
任何五蕴,不存在任何物质和精神意识状态,就能说无余涅槃是断见?
当然不是,把五蕴寂灭不起的无余涅槃说成是断见是错误的将五蕴认为是所有,是对五
蕴有强大的执着。就如在深海里面游泳的鱼,它无法想象除了海水(五蕴),还有天空
(涅槃)。
实际上现有的科学已经发现了世界的一些真实性质,比如量子力学里面的波粒二象性就
极其典型。微观粒子在没有被观察测量前,它是一种诡异的状态,你不能说它有质量,
有准确的位置,你甚至不能说它是一种“现象”,波尔说“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
其被记录之后才是一种现象”,那么微观粒子在没有被观察测量前不存在吗?显然不是
。那么微观粒子在被观察测量前有质量,有位置吗?也不是。对于这种诡异的状态,科
学家只能暂且放下,不去深究,只是运用它的特性。就如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派对波函
数的态度“哥本哈根詮釋不認為波函數除了抽象的概念以外
r******3
发帖数: 58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宗慣於狡辯的謊言!zt
1、狡辩言藏密没有男女双身修法。
藏密究竟有没有双身修法,事实胜于雄辩,有藏密诸师的著作为证!藏密著作那洛六法
云:【密宗有四大部:一、无上密宗,二、瑜伽密宗,三、行密宗,四、作密宗是也。
除无上密宗外,其余下三部密宗,皆无抱明母之修法。】显然,藏密诸师所说无上密即
是双身修法,抱明母者即是抱女人合修淫乐之“乐空不二”法门。
而且密宗诸师谓:【若不修男女双身修法,不可能成法身佛、报身佛。】有书记载为证

《《上乐王之修持不止一样,末而斡(马尔巴)喇嘛、秋既喇嘛、觉洛若喇嘛所传者,
各各不同,有六十二样之上乐王,皆有坛城。上乐王与喜金刚均注重丹田火之修持,修
之以供养身内无量无数之佛。但不得上师欢心者,修之仍无悉地。修者视己身如坛城,
以丹田火供养诸佛,此层甚为紧要。并修坛城中一切轮子转的道理,起分修法系严独勇
、无成佛之望。如欲成就,必修双身;正分修丹田火,即是修双身;故起分修后,必修
正分(必修双身法),始能成就。》》(那洛六法道然巴洛布仓桑布讲述,卢以照笔录
,晨曦文化公司1994.8.初版-P52)
又云:
《《那洛空行母系「上乐佛母」,上乐王系五大金刚之一;五大金刚乃:上乐王...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几句粗话,不好听
把「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杂阿含将「入涅盘」音译为「般涅盘」)混在一起讨
论没有意义。有问题的应该是「有余涅盘有没有五蕴」。阿罗汉「入涅盘」后「无余涅
盘没有五蕴」,在阿含经立场应该不是问题。
杂阿含464经的「一切行灭」是指「无余涅盘」。
杂阿含464经:
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瑜伽师地论』将经文「止、观、断、无欲、灭」分析如下∶
三者、二种等运,离心随惑,解脱一切见道所断所有诸行;四者、即由此故,解脱一切
修道所断所有诸行,住有余依般涅盘界;五者、解脱一切苦依诸行,住无余依般涅盘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9.html

五蕴的具体经文吧。
r****n
发帖数: 8253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人求解惑

还有一点,并不是说阿罗汉小乘等自私不度人。
实际佛教的传播,主要靠的是阿罗汉,比如第一次结集大迦叶阿难等对经典的整理,僧
团也四处传播佛法。现在南传的类似马哈希尊者,帕奥尊者,阿姜查等也将南传的教法
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乘指责阿罗汉自私,主要是认为阿罗汉死后无余涅槃,不再出现在世间。但是实际佛
陀也无余涅槃了,也不再出现在世间。
根据缘起法,一个破除了无明的人,色身灭后一定是无余涅槃了,绝对不可能再投生,
否则违背缘起法。
并不是阿罗汉或者佛陀不慈悲而自己选择涅槃,而是法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破除无明和贪
爱的人,一定无余涅槃,不可能再出现在世间。
佛陀成佛,声闻弟子成阿罗汉,他们所遗留的法将常存在世间,会被有缘的人,智慧的
人去发现。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
说阿含经,说中观,说唯识,都不是如来藏思想。反之,如果开口说的全是如来藏思想
,为啥要否认?
中阿含七车经说 seven steps to Nirvana, 其中「道非道知见净」,就是如实知见八
正道才是解脱之道,除此并无解脱之道,也就是从现观的经验,肯定四圣谛中的道的确
能解脱烦恼,除此无解脱道。
清净道论说修行,就以此七阶段说明从凡夫成为阿罗汉的过程。
中阿含七车经:
以心净故·以见净故·以疑盖净故·以道非道知见净故·以道迹知见净故·以道迹断智
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者。则以有余称说无余。
贤者。若离此法。世尊施设无余涅盘者。则凡夫亦当般涅盘。以凡夫亦离此法故。
贤者。但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
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
。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也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性智慧和涅槃智是否相同
半檐
道心缘涅槃法时,涅槃中是无五蕴的。但随后生起的果心中,现起五蕴,但无贪嗔痴,
故说有余依涅槃,但般涅盘后,无余依涅槃是无五蕴的。
大乘后期认为传统的无五蕴的无余依涅槃是不究竟的。不取涅槃,而是成就无住涅槃,
要成就三身,成就佛国净土,甚至有的认为佛在菩提树下还未成佛,而是般涅盘后还要
在色究竟天成就报身。
但传统佛教认为见涅槃法为因,无余涅槃为果。不可能不入无余涅槃。不认为般涅槃后
还要成就三身。哪怕一点五蕴也不许。佛陀说过,粪便哪怕一丁点也是臭的。
一位隐居的大乘法师将传统佛教称为“涅槃门”,将大乘称为‘寂静门’,并不作高下
之判,末下认为是有趣的。
r****n
发帖数: 8253
18
诸佛和阿罗汉色身灭后的那一刹那,就像电子在失去观察测量条件下从我们的时空当中
消失。一点残留都没有。
那无余涅槃的状态,就像电子在失去观察测量条件下,在我们认为的空间当中,处处不
在,却又处处在。
你以为诸佛和阿罗汉完全离开世间了吗,不,完全没有!因为那无余涅槃界,本就是和
我们这个经典的,实在的世界,是不二的关系,是“非此世界,非彼世界”
我们根据电子的弥散特征,我们同样可以知道无余涅槃后的诸佛和阿罗汉,也必定有弥
散特征,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说涅槃是“不可量,不可数”。所以南传的阿姜放有说“
好比空中的火元素。當火熄滅時,它並沒有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仍然彌漫在虛空,只不
過它不攀附任何火引,因此不顯現出來”,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薪尽火灭。那绝对不是一
切的消失。
有些人对涅槃无知,鄙视阿罗汉的五蕴灭尽的涅槃,还可笑的幻想着什么真如起用,不
知自己恰恰是神我大邪见。
那诸佛和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尽管是我们的所感知的的物质和意识现象完全消失,让很
多人感到恐惧,但是这名色五蕴的消失,却促成了真正华丽篇章的开始!
如果真明白这些,还相信什么无分别,心无挂碍,不舍生死,不取涅槃,真如起用的鬼
话,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3
无余涅槃中是什么境界 ?
三界外----无余涅槃中的清净 :
对一般人来说,世间与出世间是两个法,因为有很多人会想: 『生死的轮回很痛苦,所
以下一辈子不要再来了。』也常常听别人这么讲: 『人生很苦喔;下辈子不来了。』可
是下辈子不来到底是個什么狀況 ? 很多修行人可能这么想 :下辈子不来,我就是在三
界外住,在三界外『享福』, 享清福, 清清净净的, 没有三界中任何的热恼, 这种认知
, 认为出世间是另外一种世间境界,是一般在三界之外另有一个不属于三界的世界。
可是我们如果能仔细的看看经论上的解说,就会知道: 『三界之外没有世界, 没有境界
。』,如果三界之外还有世间,三界就改名四界,不叫三界了,.即使真有『出三界外的
第四界』,那也必定仍然属于有生死的世间,所以很多人对出世间境界的误会是很严重
的,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误会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不见了,想要那个
能思能觉的自我一直存在。
可是只有外道及世间人有误会吗? 不然! 很多佛弟子照样误会得一塌糊涂。不管是在家
人或出家人,很多人想的都是: 我这个自我死后入无余涅槃中,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就是
这个能觉知的自我, 入住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4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5
"亲证名色五蕴灭的涅槃" "亲证名色五蕴灭的涅槃" "亲证名色五蕴灭的涅槃"
『亲证』二字,不為大德所說 ?
====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禅宗『入』无余涅槃的公案
有一个中国禅宗的公案,是说仰山禅师的故事,谈到真正开悟的见地就是明白了『入』
无余涅槃的本际,有位居士听了就说: 『入』_之一字,不要也可以。这个其实才是真
悟居士的见地.
我们看看史上有很多阿罗汉入涅槃时,究竟有谁能『入』涅槃? 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入
』涅槃。
当你入了无余涅槃时,大家都说你捨报时入涅槃,然而『入』无余涅槃其实并没有人去
『入』啊,
有情的本际,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本来涅槃嘛.又何必你去『入』呢?
所以入涅槃其实是你自己消失了.你消失了以后,是完全无我的境界,剩下『衪
』保持在祂自己原来的涅槃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所以『你』根本无法『入』
涅槃,而『祂』也没有入涅槃,因为『祂』是本来就涅槃,不必再入涅槃., 而你的五
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消失掉了,变成了真实的无我,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你的自
我存在, 那裹还有你 ?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6
断除贪爱无明的终极目标,必定是要五蕴灭尽。
但我认为这通常是在阿罗汉死后才会发生。
(我不认同南传五取蕴的定义,五取蕴是被执取,但我认为仅限于”自己”执取,而非
别人执取。
修行还得管其它人的看法, 我看不出来阿含有这样的说法或倾向。
自己执取就是造成自己苦,别人执取不会造成自己苦。
又不是大乘,别人执取,别人在苦,自己就得不断轮回。
因此 我的名词的用法里,阿罗汉自己不执取,所以没有五取蕴,没有心苦。但还有五
蕴。
当然,还有五蕴就还有苦,身苦。
这是我的名词用法,与南传不同。
南传自己的名词用法能自圆其说,也可以,我不反对。
不管如何,阿罗汉五取蕴也好,五蕴也好,终极目标都要尽灭)
阿罗汉还活着时,入某种深定也能如此五蕴尽灭。我也希望能达到如此境界。
但我记得阿含中记述着一位阿罗汉因为还不能稳定达到四禅定,而想要在达到四禅时立
刻自杀,
我认为这是在追求”定”
佛陀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认为没有必要,因为阿罗汉已经解脱。这是”慧”。
“慧”的重要性,超越”定”。
涅盘有很多种,你说的是较高深的,终极的一种。
后来的确很多人,特别是大乘,一直赋予涅盘更高深的意义,甚至比你的涅盘说法还高...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7

不在世间的任何处啊。经典里面描述某个阿罗汉入灭后,魔王波旬在三界内根本找不到
它。
再准确一点说,它既不是在这个世界,也不是在另外的世界,也就是经典所说的“非此
世界,非彼世界”
涅槃(无余涅盘之阿罗汉),本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而器世间,是显然时空范围之
内的。
这个状况,和那失去测量的电子类似,它也是不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处。也是非此世界,
非彼世界。
只是那失去测量的电子,一旦再次被测量,又会出现于时空范围内。而已经无余涅盘的
阿罗汉和诸佛,已经不可能再被三界内的任何存在所测量了。也不会再以五蕴的形式出
现于三界内。
中部49经里面说
“識是不顯現的、無邊的、到處發光的:對地不被地性經驗;對水不被水性經驗;對火
不被火性經驗;對風不被風性經驗;對已生者不被已生者之性經驗;對天神們不被天神
們之性經驗;對生主神不被生主神之性經驗;對梵天不被梵天之性經驗;對光音天不被
光音天之性經驗;對遍淨天不被遍淨天之性經驗;對廣果天不被廣果天之性經驗;對征
服天不被征服天之性經驗;對一切不被一切性經驗 ”
这段就是形容已经无余涅盘的阿罗汉,不可能再被任何三界内的存在所经验,这个经验
,类似于物理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8

不在世间的任何处啊。经典里面描述某个阿罗汉入灭后,魔王波旬在三界内根本找不到
它。
再准确一点说,它既不是在这个世界,也不是在另外的世界,也就是经典所说的“非此
世界,非彼世界”
涅槃(无余涅盘之阿罗汉),本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而器世间,是显然时空范围之
内的。
这个状况,和那失去测量的电子类似,它也是不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处。也是非此世界,
非彼世界。
只是那失去测量的电子,一旦再次被测量,又会出现于时空范围内。而已经无余涅盘的
阿罗汉和诸佛,已经不可能再被三界内的任何存在所测量了。也不会再以五蕴的形式出
现于三界内。
中部49经里面说
“識是不顯現的、無邊的、到處發光的:對地不被地性經驗;對水不被水性經驗;對火
不被火性經驗;對風不被風性經驗;對已生者不被已生者之性經驗;對天神們不被天神
們之性經驗;對生主神不被生主神之性經驗;對梵天不被梵天之性經驗;對光音天不被
光音天之性經驗;對遍淨天不被遍淨天之性經驗;對廣果天不被廣果天之性經驗;對征
服天不被征服天之性經驗;對一切不被一切性經驗 ”
这段就是形容已经无余涅盘的阿罗汉,不可能再被任何三界内的存在所经验,这个经验
,类似于物理学...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有余涅盘 : 解开五下分结及以上
无余涅盘 : 解开十结。
这个说法似乎以前一直不被承认(不管南传或大乘),
至少没听人提起(可能是我比较孤陋寡闻。)
不清楚为何一直不被承认为无余涅盘的说法之一,
明明唯一出现无余涅盘的较可靠经典,最古老出现无余涅盘的经典,北传阿含,
就这么说的。
想不通为何以前一直不被承认。
最近,看到有人在字典,(好像是有关阿含的字典,忘了),加入这种说法。
r****n
发帖数: 8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的墓是怎么掘的
发信人: baling (巴陵--豪负义气,最能误人), 信区: Buddhist
标 题: Re: 有研究禅宗,坛经,八识,心学等的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Mar 10 03:56:11 2013), 站内


你中间的分析基本没错,后面的结论却错了。

大乘并非不取涅槃,也不是认为可以同时捎带着五蕴取涅槃,也不是不知道五蕴跟涅槃
互斥,大乘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一起涅槃,而且为了让更多的人涅槃,宁可自己暂时放
弃涅槃。大乘的最终目标也是舍弃五蕴而去涅槃,这点和小乘没有分别。

你认为觉悟后,色身一去,就无余涅槃了,不会再回来。大乘虽然也知道无余涅槃后不
会再轮回尘世间,但大乘认为你可以保留你的觉悟境界而继续停留在尘世间。境界到了
一定层次不会退转,当然可以身在红尘而心在定中,乃至于可以种因,得果,感化众生
。开始入门发四弘誓愿,宣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时候,就是种因;“地狱不空,誓
不成佛”,也是种因。觉悟了不马上取无余涅槃,而是以慈悲心驻世,都是为了更多的
人一起涅槃。

你低估了大乘的智商,也不了解大乘的慈悲。在大乘看来,小乘不过是急着涅槃,自己
吃饱了不管...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31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2
助念往生仪轨
助念者以清净心、悲悯心,在临终者或亡者面前,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他切莫哭
泣等。若条件允许,则应于亡者头顶上方,摆设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并供养灯、水
、香、花、果等。之后与大众一起念诵:
一、皈依(三遍):
南无革热雅(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雅(皈依佛)
南无达玛雅(皈依法)
南无僧嘎雅(皈依僧)
二、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发四弘誓愿(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6
33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
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
确相当大。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这个
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末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
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
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 ,当下也
能摧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什么样的罪业呢?直接转生于恶趣的罪业,比如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按照显宗的观点,无间罪属于定业,造了这种罪就必须要感受
果报,否则是不合理的,汉传佛教有些经论中也说,不能改变的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
“定业不能改”。但实际上,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
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3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
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
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
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
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
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
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从弥陀的光环到地狱的有无
无馀涅盘中完全无我,完全没有五阴十八界,但又不是断灭
定性声闻,不回心的四果阿罗汉,死後入无馀涅盘,他已经不存在了,
用什麽去了知无馀涅盘中是什麽 ?
所以说"入"无馀涅盘的这个入字是方便说,无馀涅盘是说那个有情的所有自我(五阴十八
界)全都灭尽了,并不是说阿罗汉还有个能知觉的自我去入住某种境界.
这就是为什麽般若诸经所说的中道实相义: 「所谓入涅盘者即非入涅盘,是名入涅盘」。
也是龙树菩萨《十二门论》:「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
,谁得涅盘?」
入涅盘既然是自我消失了,只刺下你的『它』不生不灭丶离见闻觉知性丶离恒审思量
性,那叫作无余涅盘的实际境界。从此都不再出生后有了,永远都不再有觉知意识与作
主心意根存在,哪还会有人住在无余涅盘中 ? 所以『入』涅盘并没有你去入涅盘,也
没有我去入涅盘,,也没有阿罗汉去入涅盘,也没有任何那一个众生去入涅盘,而是五
阴丶觉知心和作主心的自我全部都消失掉了,纯然的无我。所以以菩萨度一切众生入无
余涅盘而「灭度」之,其实也绝对没有任何一人得度,因为一得度就是被度的人消失于
三界中了,纯然的无我丶没有我存在了。
再谈为什么叫作『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心
问:【二、阿赖耶识是变异性、是生灭法,阿赖耶识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
生不灭的。真如就像金矿中的黄金,黄金成分早已经决定,而阿赖耶识就像金矿中其他
的杂质。】
答: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变异性,绝非生灭法; 佛说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未来佛地
之真如心体无垢识故。然而 佛说阿赖耶识非断亦非常,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
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
,然此真如性之心体中,却含藏著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
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
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故名其第八识为流转真如、
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识心体为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
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故说阿赖耶识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论》
中一心二门所说之生灭门也!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者即是执
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如是心体常住、性如金刚、永不能坏;乃至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力,亦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涅不二
“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
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大乘起信论》卷1)。
必须先满足十信位,接著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每一度都得在外门
广修万行,要这样修上来一直到了第六住位才能熏习四加行,现观五蕴空、十八界空而
断我见、断三缚结,之后再去参禅,当找到如来藏时,才敢承担起来,般若智慧才会开
始出现,这时才能说是第七住位的菩萨,才是真的进入内门,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
但是这个时候对于这位已经开悟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萨来说,就已经懂得很多了吗?
当然不是,只能算是少分中的少分。因为此处论文中所说的法身菩萨是指初地以上的菩
萨,初地所知都还算是少分,第七住位菩萨的智慧,相对初地菩萨来说,距离还是非常
遥远,是只有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般若总相智而已,连后得无分别智都还没有或还不
具足,更谈不上初地以上的道种智了。因此才说刚悟的七住位菩萨的智慧更是少分了,
正是少分中的少分。虽然开悟明心后,相较于凡夫来说是已经有般若智慧了,但是所知
只不过是极少分而已,还有很多的法,譬如第二转法轮的般若别相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一、缘起
在东台湾花莲的证严法师,从一九六六年起,到公元二○○五年止,经过三十九年
岁月的洗礼,在她的引领下,从三十位信众所组成的“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随著台
湾经济起飞的庇荫,如今奇迹似的发展成为大约四百多万会员的庞大慈善团体──佛教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这个慈善基金会包括了慈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四项,证严法
师统称为四大志业;另外还有骨髓捐赠、环境保护、社区志工、国际赈灾等四项,合此
八项同时推动,证严法师统称为“一步八脚印”。
观察证严法师所推行的四大、八脚印,短短三十九年间,在佛教徒及信众们的极力
护持下,获得极辉煌的成就,成为台湾及国际上多人所知的慈善团体,不得不让人叹为
奇迹;对于她及她所领导的佛教徒及信众们,在慈善事业上的付出,值得台湾及国际人
士随喜赞叹。然而奇迹及随喜赞叹的背后,却隐藏著极为严重且不为人知的事实,那就
是证严法师不仅将佛陀无上甚深微妙法加以世俗化及浅化,而且紧跟著印顺的脚步,暗
地里将常见外道法、断见外道法引入佛门中;她将佛陀正法加以常见化及断见化的作为
,严重破坏世尊正法于无形中。像这样严重破坏佛正法的事实,若非一一举证及详细解
说,莫说初机佛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可以分宗立派吗?
要回答的题目是:“佛教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一人,其后世弟子为何要分宗立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八个字,先来作一个总结:“可分非宗、无宗可分。”
无宗可分,实际上来讲,真实的佛法就只有一个不生不灭法。每一个宗教都在谈终
极关怀,在谈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每一个宗教都会建立它所谓的一个不生不灭法。以
佛法来讲,这个不生不灭法就是我们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我们这个无形无相无所住,却
能够出生一切万法的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法,佛教就是以祂来立宗。不管您后世弟子
要依某一部经,你要建立什么宗,比如说依《法华经》建立法华宗、天台宗,依《华严
经》建立华严宗,所谓的法藏贤首宗,乃至依于某一些论然后有所谓的三论宗的宗派,
乃至说依于禅法而建立禅宗、密宗。这一些任何宗、任何派这种分歧,如果它彼此之间
,是对于不生不灭法这个法身佛如来藏第八识,有不同的歧异的话,那么一定是有对有
错,简单来讲就跟我们一开始说的无宗可分。因为如来藏无形无相无所住,不生不灭法
本身不是五蕴当中的法;祂不可能有尺寸、有大小,祂也不落于数目法当中,祂没有办
法去计数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有时候方便说,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如来藏,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这个议题,已经深深影响近百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尤其是数十年来,台
湾许多鼎鼎有名的道场和团体,都在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但是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
呢?这些团体所主张的人间佛教思想,真的是佛陀的本怀吗?学佛的目的,难道只是在
布施行善,为众生作种种世俗的服务吗?
在探讨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维基百科》是如何为人间佛教下定义的。根
据《维基百科》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运动的一种。民国初年开
始因应儒家伦理、基督教慈善、科学思潮的一种佛教运动,有其时代性的阶段功能。‘
人间佛教’是从太虚大师在民国初年倡导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现状而作出的思想推进
,后来由某某法师等近代法师,加以推广弘传。”也就是说:从民国初年开始,为了顺
应中国儒家固有伦理文化的发展,以及受西方基督教慈善事业,乃至科学思潮的影响,
兴起了一股新的佛教运动,这种新的佛教运动,有它的时代背景和阶段性的功能存在。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初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生佛教,以及后继的某某法师所提倡的人间
佛教思想。
然而某某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和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却有著完全不同的差
异性。太虚大师所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宗可立,可分者非宗
要回答的题目是:“佛教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一人,其后世弟子为何要分宗立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八个字,先来作一个总结:“可分非宗、无宗可分。”
无宗可分,实际上来讲,真实的佛法就只有一个不生不灭法。每一个宗教都在谈终
极关怀,在谈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每一个宗教都会建立它所谓的一个不生不灭法。以
佛法来讲,这个不生不灭法就是我们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我们这个无形无相无所住,却
能够出生一切万法的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法,佛教就是以祂来立宗。不管您后世弟子
要依某一部经,你要建立什么宗,比如说依《法华经》建立法华宗、天台宗,依《华严
经》建立华严宗,所谓的法藏贤首宗,乃至依于某一些论然后有所谓的三论宗的宗派,
乃至说依于禅法而建立禅宗、密宗。这一些任何宗、任何派这种分歧,如果它彼此之间
,是对于不生不灭法这个法身佛如来藏第八识,有不同的歧异的话,那么一定是有对有
错,简单来讲就跟我们一开始说的无宗可分。那么佛教的这个宗是如来藏,是第八识―
―无形无相的第八识,不可能能够被分裂、被分割,所以任何后世的部派宗别,如果硬
要把自己从这一个如来藏宗分离出来,那我们只能就说“可分非宗”,您一定是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那在讲到《阿含经》在佛法中的定位之前的时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含经》
总共有几部呢?《阿含经》各自在说些什么样的内容呢?《阿含经》总共有四大部,《
阿含经》有《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还有《杂阿含》,叫作四阿含、四
大部。那四大部的阿含其实已经总述三乘佛法了,这个我们在后面再来作一个详细的一
个说明。
我们现在大约说明一下,《长阿含》是在说明什么呢?《长阿含》最主要是以四圣
谛还有八正道,还有十二因缘法等等二乘法为主,而且兼破六十二外道见。那《中阿含
》呢?《中阿含》所说的与《长阿含》大略相同,这两部经都兼说“世界悉檀”、“为
人悉檀”、“对治悉檀”,而且这个当中其实 佛已经隐含“第一义悉檀”。因为第一
义隐覆难知,所以没有具有法眼的人并不能够了知,但是 佛其实已经在这个地方隐含
第一义悉檀,在阿含里面已经埋下伏笔,作了说明了。
另外一部叫作《杂阿含》。《杂阿含》所说的大部分都说什么呢?其实《杂阿含》
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叙述第一义谛。《杂阿含》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是在这个中间其
实 佛已经处处隐覆密意而说有如来藏;在这个时候其实在阿含里面已经有说“如来藏
”,还有...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4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菩萨与六度波罗蜜---如本法师
大乘佛法以六度万行为修行大纲,菩萨修行在因地的时候,必须依六波罗蜜为修行法则
,一一进修入道,依六度波罗蜜的修证作为桥梁,才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安乐
的彼岸。也就是 菩萨修行为因,成就佛道是果,而由因到果之间,尚有一段距离,而
这段距离,就有待菩萨广修六度波罗蜜来圆满成就。
六度波罗蜜是菩萨实践的法门,是成就佛道的阶梯,是转凡入圣的宝筏;此六度法
门成就的时候,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时候。
由此可知,菩萨道与六度波罗蜜是一体,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离六度无菩萨
,离菩萨无六度;六度因菩萨而有,有菩萨方有六度,菩萨与六度之关系,形影不离。
六度即:
一、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度悭贪。
二、持戒(律仪度、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度毁犯。
三、忍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度嗔恚。
四、精进(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乱。
六、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痴。
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
菩萨道的精神与特色总摄归纳为五,即:一慈悲无尽。二智慧无尽。三时空无碍。
四空有...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4493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姒姓守陵四千年
四千年守陵
在绍兴会稽山下大禹陵旁,有一个四千年不易其址的姒氏村落,村民
们祖祖辈辈看护着祖先大禹的陵墓。

离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处,有座气势巍峨的禹陵。禹陵旁有个村子叫
禹陵村,村里住着大禹的后代姒氏家族。这个村可谓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村落,至今已
有四千多年历史,村里的姒氏家族世世代代看护着自己的祖先大禹的陵墓。
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曾对该村姒姓男子
抽取血样分析,发现该村男性村民拥有相同Y染色体基因类型,这种基因类型很少集中
在东南沿海。据悉,在人类基因组中,男性特有的一段Y染色体是世代相传千年不变的
,而且各地的类型不同。所以看男性这段基因,便可以知道他的祖先是什么人,从何方
来。
该村目前有姒姓100来户,近300人,最小的是大禹145代孙,但《姒
氏世谱》排辈分的“字号”只排到143代“成”字辈(村民取名爱将“成”写成“承”
)。据了解,目前姒姓人氏全国只有千人左右,该村是姒姓人最多的地方。
记者拜访了村里姒氏家族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姒绍品。他是大禹
141代孙,今年84岁。他说:“姒绍品是奶名,真名应该是姒振品,我是姒氏家族的‘
振’字辈。”他告诉... 阅读全帖
o*****p
发帖数: 2977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是所有政治家里面最能写的
这一篇我觉得很贴切。
1. 首先气势的确非常独到
2. 但作为诗作,感觉还是远没有到专业级的完美,缺陷明显。“意义稀疏和缺乏转折
,本身就利于节省脑力,体会“气势”,而回头想起的时候,刻薄地说,你就只记得住
“气势”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38226
作者:谢明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38226/answer/841843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毛的诗词为啥那么有气势?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他就是那么有气势啊”(咦
知乎居然没有表情包么,可是我又懒得去找[笑cry]的图片……)。
古往今来有气势的诗人很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没有气势?“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没有气势?“秋空一碧无今古”有没有气势?等而下之,“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有没有气势?多一个毛有气势有什么奇怪的?
但我想题主要问的肯定不是这个东西。题主大约要问的是“为何毛的诗词有一种独特的
与他人不同的气势”,抱歉我这里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在五欲中行走自如
学佛是否需要舍离一切的欲望?之所以会有这样题目出来,最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对
于佛教有非常负面的印象,认为佛教不仅是一方面叫人家舍弃所有的欲望;另外一方面
,看起来又好像不能够善尽社会的责任,逃避一切社会的责任一样。所以,我们今天应
该要藉著这个场合,来跟大家说明这个基本的差异。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我们说所有的修行其实如果从解脱的立场来看,不外乎是要
排除烦恼、对治烦恼,那么烦恼有许多时候都是由于贪欲所引起;所以,其实在世间的
许多的宗教,只要谈到所谓的烦恼这些事情的时候,也都是以贪欲作为要对治的目标。
比方说一神教来讲,比方说基督教、天主教。他们也在教信徒,希望信徒不要完全
著重在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而是要把天上所谓的上帝身边的这些荣华富贵,当成真正
的荣华富贵,要能够摒弃世俗的东西,勇于去追寻上帝的脚步,按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事
情。这是一神教。
那么东方呢,移到东方来看,东方的印度教其实也有异曲同工。比方说,东方的印
度教其实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词,他们也在说世间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幻化的,所以大
家不应该费很大的力气去执著这些幻化的事物,而应该清净少欲,才能够跟真正的“梵
”合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众生无边
这个将分三个重点来说明,第一个重点:什么是众生?第二个重点:众生真的无量
、无数、无边吗?第三个重点:众生会度尽吗?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什么是众生?所谓的众生,就是有情——就是补特伽罗。每一
位有情都有如来藏,因为有如来藏的关系,所以才被称为有情。然而每一位有情身中的
如来藏都是唯我独尊、八个识具足,这八个识真妄和合运作似一,使得众生以为外境真
实有,不知见闻觉知等等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由于不知道种种外境虚妄,所以不断
地在六道当中轮回生死。每一位有情的如来藏——也就是因地有情的真心,与佛地无垢
识一样都是那么清净,没有差别!所以 佛在初成道不久曾开示:“奇哉!一切众生具
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不仅如此,佛在经中也开示“心、佛及众
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所以,每一位因地有情的真心,与佛地的无垢识一样都是那
么清净,没有差别;只是众生没有证得如来藏,不知道如来藏自性清净。
或许有人会怀疑:“如果每一位有情的真心与佛地的无垢识一样那么清净,应该每
一位有情都像 佛一样那么自在,为什么我们无法像 佛一样自在,反而像一般众生不断
地在六道轮回生死呢...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49
☆─────────────────────────────────────☆
runsun (runsun) 于 (Sat Aug 15 21:09:32 2009, 美东) 提到:
另外开主题,避免原主题过长。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
杂阿含104经焰摩迦持的是断灭见(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是认为涅槃就是什
么都没有,然后舍利弗破除了焰摩迦的邪见。
涅槃后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和涅槃是五蕴彻底灭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原始佛法的无余涅槃,是五蕴彻底灭尽,是色,受,行,想,识彻底灭尽。但并非一无
所有,不是断灭,一旦证(无余)涅槃,将和轮回世间彻底绝缘,不可能再入轮回。
大乘佛法的无住涅槃,是五蕴不需要灭,是有清净法身,是可以继续轮回。但不住生死
,不住(无余)涅槃,所谓中道。
从原始佛法的角度来看,大乘的无住涅槃是邪见。因为原始佛法否定有所谓真如,法身
,如来藏之类的东西,所以不可能有入轮回世间的涅槃状况
而从大乘佛法角度来看,会认为原始佛法的涅槃是断灭见,是边见,因为他们认为有真
如,有法身(其他还有阿赖耶,如来藏,佛性,自性一些类似概念)。和世间五蕴是不
r****n
发帖数: 825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彻底否定

我说的完全了解,就是已经证得。
智慧证量分为两种,一种是现量智,即对真实的直接经验,比如以涅槃为所缘,比如亲
身见到无数世以前的缘起状况。另外一种是比量智,或者叫做类智,即通过对一种现象
的真实经验,而推而广之出另外一种现象的必然性结果,进而根本性灭除了某些错误性
认识。
佛陀在证悟的时候,是有余涅槃,此时还有色身存在,但是依靠比量智,必然性的了解
了五蕴寂灭的无余涅槃状况。
如果涅槃境
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别就是有色身。
依靠对有余涅槃的直接经验,会了解无余涅槃。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