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 发帖数: 178 | 1 我来用例子举两个“起用”版本的区别吧。尽管这个例子不完全符合,却基本说明了两
种的区别,
大乘版本的如来藏真心起用,化现万物,所谓的自由,是指网络游戏里面某个角色通晓
了游戏的所有细节,进而将游戏玩的出神入化,甚至不被游戏规则(业力法则)所限制
,以此为自由。这里的游戏角色是实体化的(五蕴),利用的是游戏本身的特性(起用)
而佛陀本人并没有讲的无余涅槃的诸佛和阿罗汉其实也有起用(起用的意思是不是死寂
,具有某种活性和影响能力),佛陀和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是不再以任何游戏角色的实
体方式出现(没有五蕴,不再三界轮回受生),他们是成为了游戏程序的底层,对游戏
世界的影响,直接成为程序算法了。这种影响变化,是数学性的,不是实体基础的。
要从游戏世界里面解脱出来,一个最大的认识错误需要去除,就是在游戏世界里面,没
有任何具有主宰性的东西,一切都是缘生的,都是无常,需要对这一切彻底舍弃厌离。
只有在舍弃厌离游戏世界所有真实的基础上,才能有涅槃。
而这个游戏里面,其实有类病毒程序(魔王),这魔王就是负责阻挠那些想脱离游戏世
界的人。这病毒程序喜欢玩弄的花招就是,欺骗游戏里面的角色,让游戏者以为只要如... 阅读全帖 |
|
r******4 发帖数: 178 | 2 所谓菩萨以慈悲心为体(但这个体。。。估计也不是真能找到)
以此体而生用(他就是干度众这个事的,不然他就niepan了。)
这就是无体,有用,体为慈悲心。因用而反立名目。
这个慈悲心,不是天天喊口号,心理上的东西,
是从他的行为反推。从他能从niepan走出,变成一个只度众的菩萨
的行为反看。
=======================================
你这个菩萨解脱后从涅槃走出,完全是大乘佛教中后期的思想。和法华经的出现有关。
早期大乘,比如龙树这样的创立者,是不认可你的这种观点的,他们认为阿罗汉,佛陀
最终都是究竟无余涅槃的,不会再在三界出现。
而之所以选择菩萨,忍而不证(注意是不证涅槃,不是已证涅槃),是因为他们认为他
们获得了对涅槃的甚深知见,并利用此来教导众生(早期大乘有菩萨不断烦恼,不证禅
定的理论)。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无余涅槃的,和诸佛和阿罗汉都一样,他们否定的是
小乘的急证涅槃,而不是否定小乘的涅槃不究竟,不是否定是中间阶段。
龙树本人破斥的也是部派佛教当中说一切有部的邪见,龙树通过重新树立缘起,破除三
世实有(就是自性),试图让佛法重新回归到中道上。...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 这是我在昨天回复某个人的帖子当中涉及到的,是因为讨论阿赖耶识和极微的问题而引起的,这里
面已经基本包含了我的主要观点,包括无常,苦,无我,缘起,涅槃等等,也包括我说
出了一些很大胆的观点。
我需要围绕这个,将其丰满,说的更清楚,更有理有据。下面所说的,其实还相当粗糙,
有些东西都是一言两语就表达出来了。但实际还需要更多的阐释。
如果仅仅看我的这篇帖子,还是有很多迷惑的地方,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强拉硬扯,但
是没关系,我还要太多强大的根据以及分析。
================================
有个网络游戏,还在内测阶段,当服务器开始运行,没有任何玩家接入服务器,此时游
戏世界内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程序数学运算,没有呈现出任何实在的现象(非生
灭)。
当某个玩家通过显示器,通过自己的电脑连入服务器的时候,进入了游戏当中的主城,
于是主城当中的一切本来只是程序运算的景物在显示器的作用下,在视角触及之处,显
现出具体的形象,玩家看到真实的主城的景物。这个类似于识
缘色,即因为识这个依赖条件(这里的识只是六识),而产生了色法。此时并不是玩家
自己电脑内的程序显现出了景物(...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 这是我在昨天回复某个人的帖子当中涉及到的,是因为讨论阿赖耶识和极微的问题而引起的,这里
面已经基本包含了我的主要观点,包括无常,苦,无我,缘起,涅槃等等,也包括我说
出了一些很大胆的观点。
我需要围绕这个,将其丰满,说的更清楚,更有理有据。下面所说的,其实还相当粗糙,
有些东西都是一言两语就表达出来了。但实际还需要更多的阐释。
如果仅仅看我的这篇帖子,还是有很多迷惑的地方,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强拉硬扯,但
是没关系,我还要太多强大的根据以及分析。
================================
有个网络游戏,还在内测阶段,当服务器开始运行,没有任何玩家接入服务器,此时游
戏世界内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程序数学运算,没有呈现出任何实在的现象(非生
灭)。
当某个玩家通过显示器,通过自己的电脑连入服务器的时候,进入了游戏当中的主城,
于是主城当中的一切本来只是程序运算的景物在显示器的作用下,在视角触及之处,显
现出具体的形象,玩家看到真实的主城的景物。这个类似于识
缘色,即因为识这个依赖条件(这里的识只是六识),而产生了色法。此时并不是玩家
自己电脑内的程序显现出了景物(...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5 1.师兄的看法能代表南传的看法吗?你同意SeeU的解释吗?
---------------
不代表南传。不同意seeu的解释。
------
六识仅仅是指识别了知,而我们说的精神意识包含着判断,思维,感受,意志等等,是
受,想,行,识的总称。
-----------
可以谈,但是谈了恐怕你也不懂,因为你是个神我邪见者,根本不知无我为何物。凡是
我谈的,你必定倾向于我见。
-----------
心解脱有两种,一种是有余涅槃,一种是无余涅槃。前者还有五蕴的识知,后者没有五
蕴的识知。
无余涅槃的诸佛和阿罗汉,有信息识别的能力。但不是五蕴的识知。
此状况下,没有所谓的能和所,而是只有涅槃本身。
我确信这个你也不会懂,因为你的经验当中没有这个,你也想象不出这个。 |
|
s********h 发帖数: 938 | 6
》》》那么谁是对的呢?
》》》我不懂有人会懂啊,怕什么呢?
心解脱有两种,一种是有余涅槃,一种是无余涅槃。前者还有五蕴的识知,后者没有五
蕴的识知。
》》》什么是五蕴的知识呢?此问可以不答。
无余涅槃的诸佛和阿罗汉,有信息识别的能力。但不是五蕴的识知。
此状况下,没有所谓的能和所,而是只有涅槃本身。
》》》这种能力与神我的能力有什么不同呢? |
|
r****n 发帖数: 8253 | 7
我。
没怕。只是既然你不会懂,不具备懂的条件,所以不想和你说。
五蕴当中的识蕴,具有识知能力。
这个问题曾经说过。
一个最为主要的区别,无余涅槃的诸佛和阿罗汉,不会作用于世间有为法。而任何神我
见,都是那个"神我"和五蕴有为法发生作用,或者是创造有为法的源头,或者对有为法直接
产生种种作用影响。
我,即ataman,一个最为主要的意思是主宰支配世间有为法。
无余涅槃下的诸佛和阿罗汉,不会直接主宰支配有为法,缘起法也不支持这个。 |
|
r****n 发帖数: 8253 | 8 根据我所了解的原始佛法和南传阿毗达摩的理论,对于物质的基本认识是这样的。
以识为依赖条件而升起的色法,是一定要有最小不可分割单位的,这个最小单位包括长
度,质量等等,而且他们一定要有分立性,是一份一份的。它对应的是物理学所说的被
测量下微观客体呈现出的粒子态。有确定的物理量。也是因为存在这个最小不可分割单
位,我们的意识才能构建出一个三维的真实空间世界,以其为真实,包括产生时间流逝
的感觉。
而没有识为依赖条件,即没有被观察测量,那么物质到底是什么样子难以被确定,佛法
不讨论这个问题,它对色法的定义,都是建立在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的角度上来说
的。而根据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它是一个概率分布,用波函数来描述,但波函数本身
到底是什么,科学界现在有分歧。我倾向于认为波函数本身是数学实在,包括描述电子
的算符也是数学实在。这个才是真正的”空",这种抽象的空,必须要在识灭的基础上才
能被认识,而不是venusifres所说的“照”。那都是狗屁。其实不过是一种定境而已。
佛陀之所以在原始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厌离五蕴,舍弃五蕴,并说五蕴如大火,其根本
目的就是为了识的熄灭而服务。在南传十六观智里面...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9 佛陀和阿罗汉的色身死亡后,五蕴完全灭尽不起,并非是指连尸体都没了,而是指那五
蕴生灭之流彻底终止,不会再出现任何名法和色法的生起。
注意,色法实际只有成为所缘,才能称呼其为色法,佛教实际是不承认存在客观独立的
色法的。
那个尸体包括舍利,在阿罗汉和佛陀死亡后,和阿罗汉和佛陀其实已经根本没有了联系
,只有象征意义。
凡夫色身死亡后,那五蕴生灭之流还会继续,还会不断出现色法和名法的生起,只是换
成了下一世。
在凡夫死亡后,他自己那尸体,也其实和那五蕴生灭之流没有了任何的联系。
所以,说阿罗汉五蕴灭尽,就以为连尸体都没了,甚至山河大地都没了,这是完全的错
误。
经典对阿罗汉和佛陀色身灭后的状况,也说得很清楚
“身坏感觉停,诸受变冷静;
一切结构止,识亦不再生”
"名与色于何处灭尽无余耶?有此解答:
不可见无量之识,于一切处舍弃。
则于如是之处所,水、地、火、风不坚住。
于此处,长、短、细、粗、净、不净亦然。
于此处,名与色灭尽无余。
由识之灭,此一切之灭也"
已。 |
|
r****n 发帖数: 8253 | 10
识缘名色,意思是以识为依赖条件,而产生名法和色法。
这里的缘,是依赖条件,不是什么“攀缘”,既然是依赖条件的意思,那么你问识怎么
依赖条件名色,这个问题就是个错误的问题。
认为心攀缘名色而产生名色,这个是神我邪见。
的。
如果这里的菩萨是没有断无明烦恼的菩萨,那么依照愿力生于世间就是可以成立的。因
为愿力在这里只是一个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是无明贪爱。
但如果是已经彻底断无明烦恼的佛,那么单纯依愿力生于世间,就是严重错误的。
因为十二因缘明确说明五蕴名色都是因为无明贪爱而有,而佛已经断尽无明贪爱,所以
就不可能再出现在世间。
如果你认为佛竟然还可以再来,还可以出现于世间,那么你要么创造出除涅槃以外不生
不灭的某东西,要么就要重新改写十二因缘法,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新的缘起系统。
实际上只要无明烦恼灭,就不能再来世间,诸佛和阿罗汉共入无余涅槃,这本来是大小
乘公认的。龙树创立的大乘,本来只是强调菩萨的菩提心,悲心。但佛最终也是要无余
涅槃的。
但是大乘发展到后期,又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逐渐将所谓的不住涅槃,不取涅槃当成
究竟了,并强烈的滑向了神我邪见。
只要将不取涅槃,不离世间当成解脱的最高境...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1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Thu Aug 11 13:10:24 2011, 美东) 提到:
一则回贴,剪出来供讨论。
*************
没有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有一串互相联系的现象。假设有一种植物一生只结一个种子。
从种子到苗再到花再到种子。那个新种子与旧种子的关系就如同一个生命在轮回中的前
世与今生的关系。
如果细致分析,种子不是这个生命的定相,植株也不是,开花也不是,花落也不是。没
有定相,但每种形态互相定义,互相依赖,而又互不相同,缺一不可。这就是无常。
轮回与这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每一个现象,都可能成为一个种子,一但执着于这个现
象,就会经历这个种子潜藏的种种变化,因而轮回具有不定性。
如果现象生起时,没有执着伴随,那么这个种子就不能生根发芽,也就不会展现它潜在
的轮回。这是小乘人的看法。
但大乘人的看法是,种子是现象,是缘起,发芽了,依然是缘起。乃至重新开花结果(
轮回)都一样是缘起,在没有实体这个意义上,花果与种子本身没有差别。因此大乘会
有不断烦...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2 ☆─────────────────────────────────────☆
heyes (hoooyou) 于 (Fri Aug 12 13:21:56 2011, 美东) 提到:
佛就是佛,道就是道,是修生养性,和人生和哲学扯扯还行。
不要再和什么爱因斯坦,量子力学,薛定谔猫啊狗的瞎联系了,好不好?再这么下去,
你们要把人类所有的光辉成果都给吞食到佛的肚子里了,还怎么个这个空空,那个空的
呢?这种文章都mark实在太。。。佛告诉我,沉默是真空。所以我就不沉默了。
如果你们硬要扯人类的光辉思想是佛早就知道的,我来问你们那些自以为懂猫啊狗的一
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你们那种马后炮就可以蒙混过去的,要真刀真枪干的。
哦,老爱已经做了相对论了,你们偷过来这么一说,就成佛的“预见”了?人物理学家
辛辛苦苦几代搞的量子力学,你这一猫啊狗的一吹,就又成佛“早就知道”的了?蛋不
是这么扯的,慧根不是这么修炼的吧?
好吧,问题来了,很简单。
“请问人能不能回到(时间)的过去?”
请给出佛的答案,看看佛会不会早已经预料到了物理学家的“光辉思想”(以后或者将
来,或者佛说没有过去,现在和未...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Mon Aug 22 00:58:36 2011, 美东) 提到:
(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
。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
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
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
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观色无常,则于色贪欲断。观受想行识无常,则于受想行识欲贪断。
问题:是欲贪断,还是五蕴断? 还是两者是一回事?
☆─────────────────────────────────────☆
runsun (runsun) 于 (Mon Aug 22 01:14:46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
Yisu (大头教主) 于 (Wed Aug 24 09:22:10 2011, 美东) 提到:
嗯, 关于舍断五蕴的话题,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答疑。。:) 楼有些高了, 重开
一帖吧。。让我们继续进一步探讨。。
上面说到贪爱的灭尽后, 残流的五蕴由于先前的作用还将存在。 这个我可以接受。
下面的问题是关于这个最后的五蕴。
首先, 对方辩友说最后的五蕴可以随时因为色身的完结而彻底消失。 这个地方有疑问
。 最后的五蕴是纯粹的意识, 为什么一定要和色身帮定呢? 识缘名色, 而不是色缘
名识。 另外, 就算是在一起, 有谁见过跳楼自杀的人, 啪地摔在地上, 就一下子
不见了呢(色身灭尽)?
再其此, 最后的五蕴灭尽去哪里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辆汽车, 有油能跑, 但
是前提是必须踩油门。 踩油门就好比是贪爱, 车身车油好比是色身, 汽油燃烧好比
是五蕴流, 运动好比是行为。 如果我送开油门, 对, 车一定不会立刻停下来。一定
还要再走一段, 因为先前的作用。 可以我们知道, 汽车就算是最后挺下来...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
wuyu (wuyu) 于 (Sat Aug 27 09:00:11 2011, 美东) 提到:
自己体会对制嗔心的最有效方法是一旦发现自己起嗔心(不管是“愤怒`”,“焦虑”
,“悲伤”,“惊恐`”)的时候,只简单标记“烦恼”,越快越好,速度是关键。不
要去体会细微的感觉,不要去压制。
我一标记“烦恼”时,心一下就清凉了不少。
这方法可能对初习心念住,正念还不强的同学更有效。
“贪心""慢心"比较难觉察一点,但也只简单标记“烦恼”。
对我来说,人生的”烦恼“或”漏“主要是“嗔”“贪”“慢”
“痴”“疑”太笼统不易明确对制
大家都来向“烦恼断尽无漏”的目标努力吧
☆─────────────────────────────────────☆
JeanIris (Iris) 于 (Sat Aug 27 11:10:54 2011, 美东) 提到:
赞!
☆─────────────────────────────────────☆
SeeU (See you) 于 (Sat Aug ...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16 涅磐分有余涅磐,无余涅盘。
无余涅磐指彻底消失于三界与六道轮回。 都消失啦,还成什么?成真空?阿罗汉等于
真空?
如果说有余涅磐的是阿罗汉,那么他们的经典里面又有阿罗汉为了抵制魔王的诱惑而自
杀的事情。这也很奇怪。因为按他们的经典,阿罗汉比魔王厉害多啦,而且不退转的。
佛教当中虽然有很多可取的东东,但是我不打算全盘接受。 |
|
b*****l 发帖数: 3821 | 17 贤劫经 诸度无极品列举了这种八万四千诸总持门。
佛言。菩萨有六事业。习进行法修度无极有六事。光曜度无极亦有六事。世度无极亦有
六事。为众生故行度无极亦有六事。住度无极亦有六事。生死度无极亦有六事。有所著
度无极亦有六事。益他人度无极。亦有六事。所处度无极亦有六事。道度无极亦有六事
。慧度无极亦有六事。已修立行度无极亦有六事。有逮得度无极亦有六事。有念度无极
亦有六事。有离三世度无极亦有六事。有所业度无极亦有六事。休息度无极亦有六事。
有不置远度无极亦有六事。有应慎度无极亦有六事。有造作度无极。亦有无作度无极。
有意度无极。有勤修度无极。有正真度无极。有健度无极。有深奥度无极。有杂度无极
。有清净度无极。有无际度无极。有信度无极。有为众生故行度无极。有法故度无极。
有寂乐度无极。有乐观察度无极。有一切所入度无极。有说处度无极。有无害度无极。
有无败度无极。有贫度无极。有不回还度无极。有回转度无极。有严净度无极。有坚强
度无极。有兴成度无极。有充满度无极。有为世度无极。有度世度无极。有无上度无极
。有不乱度无极。有无怨度无极。有怨敌度无极。有摄持度无极。有无摄度无极。有报
应度无极。有无报...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8 ☆─────────────────────────────────────☆
qiaqiafeng ($_$) 于 (Sat Oct 15 13:34:38 2011, 美东) 提到:
【第 2 回】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的是什么经? 取来经干什么用? 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
用? 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 当然取的是佛经,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 有何
目的, 有何动机, 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 不早起。” 人, 一个正常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 都是要经过考
虑, 抉择的。凡考虑, 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经, 既然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我们就可以认定: 这是他的最佳
选择!
可是, 他的这个最佳选择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来没有。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
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 是开国原勋殷
开山丞相的女儿,...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9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
,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
----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
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
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
。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
----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
题给予一番指教之...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0 (以下经文选自大正藏及庄春江南北阿含对照网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依杂阿含392经,心解脱、慧解脱显然不一样。
依杂阿含710、1027经,说的更明白「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可心解脱,没特定指明,有时指整个十结解脱。
若有上下文,则依上下文中所指来说明心解脱。
如果上下文有谈到”喜贪尽”,”欲贪尽”
那心解脱应该只是指 断贪 而已。
(例如 杂阿含1、2、250、710经)
如果心解脱与慧解脱连用,我认为
心解脱指断欲界贪,有时又指断三界贪,或四果向
而慧解脱则指十结尽断,究竟涅盘。
依杂阿含1经,“喜、贪尽”就可以心解脱,
“喜、贪尽”依字面是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喜爱、贪,(没说 断无明)
如此就可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四果向,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甚至,再更退一步,依杂阿含2、250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依杂阿含2经,
也就是只要断欲界贪,就可以心解脱,可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此说来,三果就可心解脱。
心解脱看来有各种程度,从三果、四...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265 | 21 禅宗说黄龙禅师点化了吕洞宾。
------------------------------------------------------------------------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原为道教祖师,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成为黄龙
诲机禅师之法嗣。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
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
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
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
于钟楼壁上题诗云: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不久,他又南下,经过黄龙山的时候,发现此山紫云成盖,心相此处必有异人
,于是入山寻礼。
吕洞宾来到黄龙诲机禅师的道场,正好赶上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
黄龙禅师一见他,心中早已知晓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洞滨吕岩真人。因此想
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傍有窃法者!”
吕洞滨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且道此意如何?”
黄龙禅师指着他,大...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2 ☆─────────────────────────────────────☆
bdbd (kakali) 于 (Fri Nov 25 10:30:47 2011, 美东) 提到:
鬼仙---修到死后的精灵不灭,能够长久通灵而存在于鬼道的世界中.
人仙---修到却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
地仙---修到辟谷服气、行及奔马、寒暑不侵,水火不惧,具有神通.
天仙---修到飞空绝迹,驻寿无疆,而具有种种神通.
大罗金仙---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生死的拘束,解脱无累,随时随地可以散聚元
神.天上人间,任意寄居.
从鬼仙以上, 层次级级加深。
至于“神仙”,这应该只是一种世俗对仙的一种统称
☆─────────────────────────────────────☆
Yisu (大头教主) 于 (Fri Nov 25 10:46:00 2011, 美东) 提到:
吕洞宾是不是也只修到了天仙还差一点。。?
☆─────────────────────────────────────☆
bdbd (kakali) 于 (Fri Nov 25 11:05:05 2...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3 三、 业的安立
1、逻辑不成
“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丁) 宗喀巴大师注解说“灭无自性是不许
阿赖耶识之因由”。这是一个怎样的逻辑?
任何有为法X都不是有自性的生灭的—— 由X(如“受”)非自性的灭,所以,无Y也
能生(丁-1)?
如果Y 是根境识,显然不能成立。只有当Y与X没有关系,则丁-1成立。那么,按照
应成派的逻辑,“X无自性是不许Y之因由”,应成派中观应该不许Y有。可是与X没有关
系的可多了,如中国境内的张三不小心跌倒所生受,此受非以自性灭,与美国人也没有
关系,要宣布世界上没有美国人吗?
主要的问题在于,“无Y也能生”成立的原因是“由X(如“受”)非自性的灭”还是“世
俗谛内观察的缘起中与Y的生无关的因缘条件”?“X(如“受”)非自性的灭”怎么就能
够作为前提,而有”无Y也能生”的结论?
丁命题如果成立,无阿赖耶的情形如阿罗汉舍阿赖耶入无余涅盘及无情的顽石也
能造业了。颂中所表达的是否是由于,业并非有自性地灭(丁1),果报没有阿赖耶也
能生(丁2)。(丁改进)
本文没有发现丁1和丁2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业感果真与阿赖耶...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191 | 24 再说一个秘密,就是在上面那个基础上,继续往下破!
(要先破上面的链接疑问)
那众生和众生界都是俺的业力化现,也就是俺的妄念化现,那那那,难道这个世界就只
有俺一个人???
难道,诸法有我????有俺这个“上帝”????
来了来了,别急:
“我”也不存在!!!!诸法无我!!
“我”也是因缘众生的无明妄念!!!!!
(注意到没!!!前面唠嗑唠的是因缘众生是业力幻化,是俺自性化现,现在倒过来说
俺是因缘众生的妄念加持出来的。因为有这样的因缘众生,才有这样一个我,这种互相
依存的关系,就是空性!!!!
所以海涛法师在许多视频里在反复的说空性就是我和众生一体我和众生互相联系,不是
独立的存在。由于海涛法师一般是在讲世间法,所以他每次都只是轻轻一语带过,几乎
注意不到噢。(海涛法师是天台宗四十七代衣钵法脉,天台宗是什么宗?天台宗是最早
的禅宗!!!海涛法师是个接衣钵的人,他怎么可能不懂这些,他那是大慈悲心发现跟
众生讲东西,要先讲一般高兴有兴趣的)
那我执是什么???
就是俺把俺和众生分裂开!!!这样的话,就不空性了呀!
同体名大悲!!听过的八????)
(快来一个疑问,众生是幻,法门是幻,既然一...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191 | 25 这两天开始看《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也叫《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看到一段文章,
觉得挺好的。转过来分享。
佛在《大悲经》上说:“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
化,业力所生。”
佛又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的重译本上说过:“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
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为什么你看到众生,没看到佛?
那是你的业力,有业看佛是众生,无业看众生是佛。
所以普贤菩萨的愿力是众生不尽,忏悔不尽。众生是业,他要把所有业都忏悔掉!
(普贤菩萨的这个忏悔法,太太太厉害了,快捡到,快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有人会问:啊,那佛怎么还在度众生?佛的业力化现众生?佛还有业看到众生?
谁看到佛度众生了?是你嘛!!!谁看佛是佛人是人小狗是小狗?是你嘛!!!那是你
的无明妄念在那里流转,关佛嘛事呀????那是你的业力化现出自性佛在度自性众生
的场面,佛和众生都是你的业力造作幻化相!!
(诸佛代表性德,是自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美好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能见到高僧大德
住世说法,看到友爱和睦等等。
如果经常看到别人做善事佛事,跑去嫉妒恨加酸的诋毁,噢呀,你不知道那是你自性化...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26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谭影 译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
《三主要道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shaoshao1 (shaoshao) 于 (Wed May 2 08:36:23 2012, 美东) 提到:
再说一个秘密,就是在上面那个基础上,继续往下破!
(要先破上面的链接疑问)
那众生和众生界都是俺的业力化现,也就是俺的妄念化现,那那那,难道这个世界就只
有俺一个人???
难道,诸法有我????有俺这个“上帝”????
来了来了,别急:
“我”也不存在!!!!诸法无我!!
“我”也是因缘众生的无明妄念!!!!!
(注意到没!!!前面唠嗑唠的是因缘众生是业力幻化,是俺自性化现,现在倒过来说
俺是因缘众生的妄念加持出来的。因为有这样的因缘众生,才有这样一个我,这种互相
依存的关系,就是空性!!!!
所以海涛法师在许多视频里在反复的说空性就是我和众生一体我和众生互相联系,不是
独立的存在。由于海涛法师一般是在讲世间法,所以他每次都只是轻轻一语带过,几乎
注意不到噢。(海涛法师是天台宗四十七代衣钵法脉,天台宗是什么宗?天台宗是最早
的禅宗!!!海涛法师是个接衣钵的人,他怎么可能不懂这些,他那...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53 | 28 我斗胆回答一下(应该是想显示一下自己,希望不要反而出丑了……),希望你不要介
意……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如果你是指“有法門,由此法門而這些法為不同含義、不同文辭”的情况下的话,是指
安止定。我理解心解脱应该是说没有烦恼的状态,在安止定中五盖等烦恼不会升起所以
可以说是暂时心解脱……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是对应哪个 ?
學友!這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
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
以出眾、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
(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
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
以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眾、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
後而住。學友!...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9
:但是没有纯修阿含(不依南传)的阿罗汉出面与南传共同商议定案,可能有点难。
:即使南北传阿罗汉出面商议,大原则大方向,应该可以定,这点相信南北传一致。
:一些细节比较难定。
纯修阿含经的修行人,当然有,在南传国家有,在我们华人里面也有
至于是不是阿罗汉,我们就不要执著了,称为阿罗汉的也不见得就是阿罗汉
如果是依据经文,按照法来讨论法,就真的可以讨论,但是你也知道
这个有多难,除非双方真的是很好很好的修行人,真的只为法,不牵扯人
:我认为南传清净道论的修行方式,也是许多南传阿罗汉的综合意见,
:是一种方法,但应该不是唯一的方法。
在这个世间修行的方法太多了,但是不同的方法不见得能殊途同归
:上次就发现,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
:杂阿含与相应部居然不一样。
如果真的是三果以后修的,那么这篇经文就是讲过三果的圣人
三果的境界,以及他/她的经验,我们是难以体验
对于教导他们如何通向四果的开示,我们连初果都没有人的真的能理解吗?
:北传阿含提,增ㄧ阿含解释有余涅盘是没有贪爱、无余涅盘是十结尽解。
:北传阿含提,就强了,解释权应该在北传。
用南传和北传来讲阿含可能真的容易让人有误会
以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0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一大问题,是相应阿含没有任何经文如此说。
相应修多罗对初果的描述,有∶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
知法、入法,
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
见法是见四圣谛。那么为什么经文不说断无明呢?或者在「明」的定义中,包括「见法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见法这个词,也用于证阿罗汉的经文。可见见四圣谛通于证阿罗汉果。
有意思的是,大家熟悉的「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说法,我在修多罗部分看到
的北传经文,南传不是没有对应经,就是对应经属于相应部之外的三部。
杂阿含39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不如实知,此苦灭圣谛不如
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此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彼亦不于沙门
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
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于沙门义、
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1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灭尽定和无余依涅盘界不同。
无余依涅盘界阿赖耶识永灭。
灭尽定阿赖耶识未永灭。
两者都是无心,以转识不起故。 |
|
P****S 发帖数: 2286 | 33 那么
阿罗汉(狭义)入的是灭尽定还是无余依涅盘?
南传的教义中灭尽定和无余依涅盘有啥区别? |
|
S**U 发帖数: 7025 | 34 「灭尽定」诸蕴还存在.
「无余涅盘界」诸蕴灭尽.
「灭受想定」(灭尽定)出现于中部《有明大经》及《有明小经》。此定有身行灭、语行
灭及心行灭(停止),但留寿暖,诸根不坏,这就与死亡最大的不同点。灭受想定唯有
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阿罗汉所入。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涅盘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
257;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
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涅盘界」(anupādisesa-nibbā
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khandha-parinibbāna)。
南传《清净道论》∶「(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
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盘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灭尽定和无余依涅盘界不同。
无余依涅盘界阿赖耶识永灭。
灭尽定阿赖耶识未永灭。
两者都是无心,以转识不起故。 |
|
S**U 发帖数: 7025 | 36 「灭尽定」诸蕴还存在.
「无余涅盘界」诸蕴灭尽.
「灭受想定」(灭尽定)出现于中部《有明大经》及《有明小经》。此定有身行灭、语行
灭及心行灭(停止),但留寿暖,诸根不坏,这就与死亡最大的不同点。灭受想定唯有
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阿罗汉所入。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余涅盘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
257;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
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盘界名为「无余涅盘界」(anupādisesa-nibbā
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khandha-parinibbāna)。
南传《清净道论》∶「(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
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盘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7 【 比丘,应如是问:
水、地、火、风于何处不坚住?
长、短、细、粗、净、不浮于何处不坚住?
名与色于何处灭尽无余耶?
有此解答:
不可见无量之识,于一切处舍弃2。
则于如是之处所,水、地、火、风不坚住。
于此处,长、短、细、粗、净、不净亦然。
于此处,名与色灭尽无余。
由识之灭,此[一切]之灭也。’”】
2 日译版paham谓不明其义,从觉音注而译为“偏通”。这样和前文连起来“偏通”甚难
解其
意义。依据水野博士之巴利辞典,paham就是Pajahati的PPr,pajahati是舍离
或舍弃
之义,而译为一切处舍去较妥当。
==================================
这一段是台湾元亨寺版翻译,不可见,无量,一切处都正确翻译了,却错误翻译了pabh
am。
注意,...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他非要说成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自己不执着了,无分别了]
,我问的是世尊,不只包括他的色身概念,还包括他的觉悟境界。若说纯是生灭,则不
异愚痴众生;若说不是生灭,则转为常我。所以大乘说不二中道。
======================================
世尊觉悟后,到无余涅盘前,是生灭(以涅盘为所缘状况除外)。而且纯是生灭(生灭
相续的五蕴),绝无其他。和凡夫不同的是,代表世尊的这股五蕴生灭之流当中不会生
起任何贪嗔痴的烦恼心所,并且此五蕴生灭之流在此世的死心(最后一个心识)灭除之
后,则必定终止而无余涅盘。
世尊觉悟的涅盘,则不是生灭,当其以涅盘为所缘时,则无生灭,但是只要有识生起,
则必定生灭。
五蕴的相续之流和无生灭的涅盘,是世尊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存在方式,不能说世尊只是
五蕴,也不能说世尊只是涅盘,更不能说世尊是五蕴和涅盘之外的其他,在不同的条件
下,世尊表现为五蕴或者涅盘,这才是真正的非断非常的不二中道。而不是大乘的那一
套。
只要是五蕴,就必定是生灭,绝不能说五蕴是非生灭,而只要是涅盘,就必定是无生灭
。也不能说涅盘就是生灭。
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9 另外,原始经典里面的佛陀,明显是无余涅盘,不再出生了。
如果经典里面,佛陀说自己不涅盘,还可以转生度众,那么这种理论勉强可以理解,可
惜,经典上没有,
只有后期出现的伪造大乘经典才开始提出这种理论。
不会再轮回尘世间,但大乘认为你可以保留你的觉悟境界而继续停留在尘世间。境界到
了一定层次不会退转,当然可以身在红尘而心在定中,乃至于可以种因,得果,感化众
生。开始入门发四弘誓愿,宣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时候,就是种因;“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也是种因。觉悟了不马上取无余涅槃,而是以慈悲心驻世,都是为了更多
的人一起涅槃。
缘,而佛陀和阿罗汉都已经灭尽贪爱,所以即便他们想主动选择转生,也没有任何可能
的,宇宙的法则根本不支持。 |
|
r****n 发帖数: 8253 | 40 假如涅槃界真能不遵循尘世间的规律来慈悲普渡,那我们还修什么修,世尊和罗汉岂不
是就替我们一直在干活?
====================
我何时有说过不遵循世间规律呢?实际上我不断强调,无余涅盘的诸佛和阿罗汉,参与
世间的演化,也是必定要符合法则的。因为宇宙间最根本的是法则,一切都是遵循法则
的,不存在万能的上帝。
电子在空间当中某种的出现是概率性的,如果电子A在空间b处毫无出现的概率,那么无
论如何,你也不能让那电子出现在B处,因为是违背法则的。
而其实业力发生也是概率性的,至于无余涅盘的诸佛和阿罗汉如何对其施加影响,促使
事件的发生。这个就没有必要探讨了,因为毕竟这是涅盘界的事情,是我们很难得知的
。但无疑那是高度符合法则的。并且必定有影响的。
而且你以为解脱是那么容易吗?以我个人的经验,如果不是那些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如
果不是某些最恰当时间的几乎最恰当的事件的发生,我可以确定我自己根本没有机会。
。。
宇宙的运作是很玄妙的,我承认自己的无知,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很多不了解。。。。
而且我绝对的相信,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慈航普渡,这个世界上真心寻找真理的人,极...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5)其它特性
★ 波性的物质存在(比如电子),非此世界,非彼世界。非此世界是指它没有出现在现
象界的空间上,非彼世界是指它并非在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世界,而和我们的三维空间有
某种内在统一性。(比如在空间各处可以计算它出现的概率)。波性的意识存在(涅盘
),也具有非此世界,非彼世界的特性。佛陀在经典里面有相关描述。(出自小部经典
)
★ 转化为波性存在的关键是识的熄灭。当物质粒子不被意识观察时,就立刻转化为抽象
的波性存在。当生命个体的意识完全停止时,它立刻转化为抽象的涅盘。注意,睡眠或
者死亡都不能停止生灭个体的意识相续,只有经过四念住的禅修,通过对五蕴无常苦和
无我的如实观察,生起对五蕴的厌离舍弃,导致贪爱的熄灭,才能将生灭个体的意识相
续终止掉。
★ 波性意识(涅盘),和粒子性的意识具有极大的不同性,它是非生灭的,是连续性的
,并且它对信息的识别不是独占的,是不会破坏信息的弥散态。而且由于自身的弥散性
,它可以识别全部的被识别信息,不是粒子态意识的单一获得信息,这大大超越凡夫的
理解能力。
★ 波性意识(涅盘),对其它的波性存在,必定有某种影响作用,尤...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2 总之,在生死轮回之中,一切的幸福和圆满都是欺惑性的,唯有业因果才是真实不欺的
,只有对因果生起定解才有实义。所谓的因果法则,从广义上讲,就是凡有因则必定有
果,也就是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的;从狭义上讲,就是众生所感受的苦乐果报,都是以
往昔的善恶业导致的——造善业会感受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就像播下甜种会收获
甜果,播下苦种会收获苦果一样。因果法则既不是造物主的创造,也不是佛陀的发明,
它是一切万法本有的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像没人能否认水往低处流一样
,再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否认因果法则。
可惜的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不懂因果法则,所以举手投足都在造恶业,一辈子下
来积累了无量的罪业,这些人的前途是无边的黑暗,等待他们的是无量的痛苦。尤其是
现在许多人,由于对业因果存在愚痴无明,造下了许多杀生的恶业。有些佛教徒在学佛
之前,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教化,也在无知的状态下杀了许多众生。这些杀业的果报正在
等着每个造业者,想想这些可怕的果报,大家一定要改过自新。因此上至高僧大德、下
至乞丐的所有人,都有必要学习因果法则,尤其要深刻地认识到杀生的过患。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到杀生的...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3 您说的对,佛法是知命改命。我们懂得因果无欺的道理后,发誓再不做不善业,并对以
前所做的不善在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罪业还是可以清净的。
“如果有人造了严重的罪业,后来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在诸佛菩萨面前深自忏悔,并
发誓今后再也不造这样的罪业,就能将罪业从根本上拔除。
总的来说,不管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则没有不能清净的。古大德曾经这样说过:“本来
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所以罪业再重,通过忏悔也能得以清净。”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现在正在讲往生极乐世界四因中的积资净障,前面已经
讲了供养支,今天开始讲忏悔支。
道友们应当知道,学修佛法的次第非常重要,初学佛者首先要通过闻思认识罪业的体性
,进而修习忏悔罪业之法,在清净罪业的基础上再渐次进修,这样才有修行成功的希望
。本师释迦牟尼佛和诸传承上师们一再强调,欲修佛法者首先必须打下稳固的基础,如
果背离了学修佛法的次第,即使修再高深的法也不可能成就。可是现在许多...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4 《宝王三昧忏》续跋
《宝王三昧忏》乃先师夏莲老晚岁最后之巨著。“忏”者,梵语“忏摩”之略。正译为
“乞容恕”,旧译为“悔”。音义结合,名为“忏悔”。《心地观经》曰:“若覆罪者
,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是故古云:“灭苦之要,莫过忏悔。”
普贤大士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
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本仪中广列当世众生种种罪恶,其邪妄险毒,
倍蓰于前。若不速忏,果报堪悲。
夫忏法有事、理二类。仪中严净道场、礼佛诵经、随文忏罪,是为事忏,亦名作法
忏。至于仪中“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若欲忏
悔者,端坐念实相”等,乃观照无生,从容中道之妙行,是为理忏,亦名无生忏。唐清
凉国师曰:“事忏灭末,理忏拔根。”本仪寓理忏于事忏,人人皆可入手;从作法契无
生,念念灭除罪根。方便究竟,微妙难思。
又此忏名为“宝王三昧”者,盖宝王三昧即念佛三昧。本忏以法藏因行,为自典范
;弥陀果证,作我依归。仪中之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即《往生论》之“五...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5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6
杂阿含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
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47 第四节课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断除实执,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嘎玛拉西拉
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当中,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调伏
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先讲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的一切众生,卵生、胎
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
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
何众生得以灭度。”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执著,叫做胜义
菩提心。虽然发心救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的最大责任,没有这个菩提心,一切的善根...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4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四节课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断除实执,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嘎玛拉西拉
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当中,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调伏
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先讲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的一切众生,卵生、胎
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
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
何众生得以灭度。”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执著,叫做胜义
菩提心。虽然发心救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的最大责任,没有这个菩提心,一切的善根
无从增长,但也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先分析“世俗菩提心...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9
补充材料: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
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
。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
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
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
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
。皆令得入无余涅槃。云多沦坠。一作堕阿鼻也。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
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瞋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
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
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
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现菩提。生死涅槃本
平等。何灭度之有。
众生佛性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50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一节课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
寿者相。”
佛告诉须菩提:“我还回忆过去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都没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大家记得吧,法王如意宝给我们讲过《白莲花论》,每次讲到佛陀因地修安忍时——对
怨敌的安忍、修法的安忍、舍弃身体生命的安忍,经常在课堂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有时候上师哭了很长时间,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
只有第二天早上我给大家讲解时,你们才知道上师哭的原因。
佛陀在因地时当过很多世的仙人,仙人的名字都叫忍辱,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这是对昨天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歌利王的公案与此处忍辱仙人的公案是不是一个呢?汉地的有些法师认为是一个
,藏地的炯尼夏智也赞同这种观点。但如果分开的话,歌利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与具诤国
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公案,只不过故事情节大致相同而已,就像《百业
经》的许多公案一样。
《贤愚经》中记载:印度鹿野苑有位具诤国王,性情野蛮粗暴。一次他携王妃仆女一起
去打猎,因感疲倦就到林中休息...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