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所缘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w**u
发帖数: 311
1
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慈心念
慈心念的在修行中最重要修行之一。我个人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
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
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有人如果认为“ 慈心念
”类似基督教里祷告,我也赞成。慈心禅练习的内容我已在第二章安般念的前方便中讲
过,此处不在赘述。一般我会在安般息念前,睡前做全套练习。平时则只以柔软慈爱的
心态祝福境遇所缘“快乐智慧无烦恼”或“福慧圆满”。佛法里对慈心禅作用有明确定
位。根据心法及心所法我们还可以对慈心禅的法理进行推测。
对于念住修行的“观禅”,作为“止禅”的“慈心念”和“安般念”所培养的定力是必
不可少的。慈心禅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他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我们知道
,慈悲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品质。佛法
认为它的功德: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
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
而往生梵天。总之,不管什么宗教,如果有修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
runsun (runsun) 于 (Sun Jul 17 02:03:39 2011, 美东) 提到:
为了方便新人了解到本版的一些常用佛学名词,能够正常阅读本版的一些讨论,本主题
列出一些本版常出现的佛学专业名词。
运用这些佛学专业名词,虽然带来了阅读的困难,但却又是必要地,因为这些专业名词
本身已经具有严格准确的含义,很难被一些通用词所替代。
目前列出的本版常用词有,会陆续补充一些,但一定是比较常见的。
目前的列表是:四圣谛,无常,苦,无我,缘起,涅槃,五蕴,名法,色法,有为法,
无为法,南传,
北传,大乘,小乘,阿毗达摩,世俗谛,胜义谛,究竟法,概念法,阿含,相应部,厌
离,观智,毗婆舍那,梵我,如来藏,阿赖耶,中观,唯识,所缘,能缘,心识,心所
,了义,不了义。
本主题下主要是个人对这些佛教专业名词的解释,尽量做到浅显易懂。
另外不得不声明的是,由于佛教发展的复杂性,对于一些重要核心的基本概念,已经存
在多种分歧,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有资格可以代表佛陀,代表原始佛教,而我所解释的
,主要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

还是慧解脱。
经。
还要说明一下,阿含经当中,我并没有看到佛陀说初果,二果和三果是直接证涅槃,以
涅槃为所缘的。
而在阿毗达摩,清净道论里面,则强调初果也要证涅槃的。甚至详细列出了心识的变化
状况。
但是我个人认为,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尤其有些还不具备初禅,恐怕很难直接证诸
蕴灭尽的涅槃。
他们是先有了法住智,此时已经解脱,解脱之后,修深定,又有涅槃智。也就是以涅槃
为所缘。
另外,灭尽定和涅槃到底什么区别,这一直是个难点,众说纷纭。
我个人认为,灭尽定很可能就是涅槃,它需要深定才能证得。
须深经和井水喻经是关于慧解脱阿罗汉非常重要的两部经典,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
一些,但是不能统一。
但不管如何,修行深定,证涅槃,是最为保险的,如果缺乏深定,太多人会把不是证果
的状况说成证果,这是一种危险。
所以,我个人,仍然遵循直接证涅槃这一重要证果认证。但是我认为从法理上,从经文
来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有学的初果到三果,并没有直接以涅槃为所缘的证据。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真要阐述清楚,足够写一篇完整的论文了。
P*******i
发帖数: 10965
4
来自主题: Prose版 - 缘 - 4
题外话
越写越匆忙,呵呵。越是在乎,越是无法下笔,越是需要掩盖。有的时候,人以为自己
已经走出来了,沉淀内心很久的经历,道听途说以及感悟可以像小说一样书写出来。然
而并不尽然。缘,很难说清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切随缘。写得匆忙的缘也
就那样吧,正好记录下自己年轻时候的浮躁。也许有一天,等真正随遇而安的时候,再
拆出来具体写一篇小说也未可知。
4. 佳儿
乐鱼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死都不操心的主。这一点,三岁看老,乐鱼的老妈早就批了。
睡觉,雷都打不醒。据说,乐鱼小的时候,从来赶不上晚饭。这边老妈做饭,那边乐鱼
已经呼呼上了。加上脑子不灵活,口齿不伶俐,嗯,乐鱼大概2岁半才开始有说话迹象
,所以,乐鱼的老妈总是担忧乐鱼长大以后无法生存。乐鱼的老爸则相反,认为傻人有
傻福。
佳儿是乐鱼的发小,地地道道的发小。两人出生在一个社区,贫民区哈,居住在那里的
人一般都莫什么文化,每天就是想着吃饱、穿暖。 佳儿和乐鱼上同样的幼儿园,同样
的小学,同样的初中。学校都是贫民区的,差得要死。这两人从小手牵手,上学下学,
感情很好。至少乐鱼那个时候那么认为。不是说了么?乐鱼脑子不灵活,口齿不伶俐,
后知...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227
5
来自主题: Prose版 - 缘 - 4
有这样的发小真不错
很多早年的朋友都是越走越远,再见面时竟找不到话题,挺无奈的

题外话
越写越匆忙,呵呵。越是在乎,越是无法下笔,越是需要掩盖。有的时候,人以为自己
已经走出来了,沉淀内心很久的经历,道听途说以及感悟可以像小说一样书写出来。然
而并不尽然。缘,很难说清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切随缘。写得匆忙的缘也
就那样吧,正好记录下自己年轻时候的浮躁。也许有一天,等真正随遇而安的时候,再
拆出来具体写一篇小说也未可知。
4. 佳儿
乐鱼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死都不操心的主。这一点,三岁看老,乐鱼的老妈早就批了。
睡觉,雷都打不醒。据说,乐鱼小的时候,从来赶不上晚饭。这边老妈做饭,那边乐鱼
已经呼呼上了。加上脑子不灵活,口齿不伶俐,嗯,乐鱼大概2岁半才开始有说话迹象
,所以,乐鱼的老妈总是担忧乐鱼长大以后无法生存。乐鱼的老爸则相反,认为傻人有
傻福。
佳儿是乐鱼的发小,地地道道的发小。两人出生在一个社区,贫民区哈,居住在那里的
人一般都莫什么文化,每天就是想着吃饱、穿暖。 佳儿和乐鱼上同样的幼儿园,同样
的小学,同样的初中。学校都是贫民区的,差得要死。这两人从小手牵手,上学下学,
...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565
6

超搞. 总是对不自知指啥的在装模作样, 不懂装懂, 严
重自欺, runsun特色. 3D............. 3D................
A: 我是我, 但能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B: 我 观见我可以利用我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因此能认
识到, 那个一般人平时所谓的我, 只不过是境, 而和这
个一般人平时所谓的我相对的境, 也同属境.
R: a & b都是心一境性, 因为a & b都有说 "我和所缘的
对象合一".
哈哈................3d...3D............. :)
造。
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的又再指出一下, 于是有人看到他的自欺,有人看到了
他的逗笑.
Runsun多月说不够10min, 其后又被迫说成是误会, 是个经典
的严重自欺.
Runsun那所谓告发J, 更是心性本污及严重自欺的典范.
r****n
发帖数: 8253
7

不多,根本业处是头部转动,类似马哈西禅法的腹部起伏。
所缘的变化,比较多,但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观禅,刚开始所缘就一定需要
密集变化,绝不能静止,否则会容易进入止禅的四禅八定,而不是观禅了。也不容易观
查无常的特性。
刚开始只需要观照头部移动(身念处)就好。后面逐渐增加所缘的类型变化。从紧密观
照头部的移动,到颈部的触受,再到其他明显的身心现象
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有机会发现头部移动和支配头部移动的念头的各自明显变化,有助
于证得名色分辨智,名色分辨智是十六观智的第一个,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a**u
发帖数: 8107
8
☆─────────────────────────────────────☆
runsun04 (runsun) 于 (Fri Jan 23 09:07:29 2009) 提到:
以下是缅甸马哈西尊者在他的著作《清净智论》里对于刹那定的解释。
==============
开始时,即便他已如是观察,但只要他的心仍未清净,散乱的心就会在诸观察心间断时生起,而想到感官外境等所缘。禅修者或能察觉、或不能察觉它们,即使能够察觉,也是过了些许时间方可。由于此时禅修者的剎那定,非常羸弱无力,所以那些散乱心会障碍他的观察心。那些散乱
怀莆quot;障盖之心"
当剎那定变得有力时,观察心善等持而转起,像是掉落、撞击,或住立在"上升、下降、坐、触、弯、伸、见、听"等应被观察的所缘之上一样。此时,游走他处的〔散乱〕心不会常常生起,只偶尔少许地发生。在〔游走他处的心〕生起之时(指“生起后立刻”,依通俗用语才说〔生
〕),他能够立刻觉察它。观察后,那游走的心便消失,不再生起。之后,他观察当下显著的所缘,如先前那般,能够令观察心无间断地转起。这时,此人的心名为"离盖"。
当禅修者的心远离诸盖时,他的
A****a
发帖数: 274
9

waichi,咱两是不是不再同一个世界交流,在你那世界,你都回答了N次,可在我的世
界,为什么你就一直没回答呢?
再问一次,耳识的所缘是声音,7识的所缘是什么?
所缘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不需要我向你解释重复了吧,以前也说过多次了。
A****a
发帖数: 274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这个关键点就是七觉支或者五根的平衡问题
如果你散乱很重,不能集中于目标的所缘上,此时应该重点培育“喜觉支”,也就是对
所缘的兴趣。
有了兴趣,心会自然的集中在所缘上。
如果你这个时候培养精进觉支,但是忽略喜觉支,则此时会有反效果,反而更加散乱,
会恶性循环。
想要入禅定,必须要懂得五根和七觉支的平衡,散乱的时候如何调整,昏沉的时候如何
调整。
喜觉支的培养是非常非重要的,很多人忽视了这个
s******g
发帖数: 5074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功德
不同意见:功德不等同于利益,不能将功德视同财物一般。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较量布施功德缘品,这个标题也可看出,功德不是缘
起及所缘的果
报,利益、钱、物是果报,在第十品中也说得分明,经中原文有“功德”“福利”“果
”“报”这些词,仔细看
的话,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功德不是福利,不是果报,是什么?是善行!是布施、修寺、
造像、抄经等善
行!标题的意思就是说:分别考量布施功德所缘的福利福报
功德的含义很广,在此经第十品中,是布施行为的褒奖语,好比说:某人收复了失
地,就称为中兴
之功,功劳不是奖励官职、财物等,功德也类似,功德不是获得的福利、善报,功德能
缘起福利、善
报。
http://baike.baidu.com/view/4691.htm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哪位大侠进来看一下

这些都是修止禅的所缘,出于清净道论。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修禅定,可以任意选择其中
一个项目作为专注的对象,然后获得禅定。
十遍有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
十不净有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
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有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
至念、安般(出入息)念,
另外还有慈、悲、喜、舍,名为四无量(又名四梵住)。
他们都可以作为止禅的所缘,并根据种类的不同达到不同程度的定
有的所缘最高只能到近行定,比如佛随念等,有的则可以达到所有的禅定,比如出入息
念,十遍处等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25位菩萨
两者有区别,如果周围有声音,而且持续不断,确实可以作为所缘,观察声音,但是这
里要注意,应该是观察听,听,听。。。因为只有这个听才是究竟法。但是这种观声音
只适合作为建立定力的前导,一旦后面定力积累足了,五盖被克服了,必须观察所有的
身心现象,过渡到完整的观禅四念住上。
而且这个听声音它本身的生灭性不强,所缘单一,容易掉到止禅上去,而动中禅觉知手
的动作,所缘在高速变化,以风大的移动为主,心要需紧密跟随手的移动,所以他是一
个好的修观禅的方法,类似马哈西的观腹部起伏。相比马哈西的观腹部起伏,它更能避
免调入止禅,容易建立起正念的觉性,但是也有缺点,就是不太容易建立起非常强的定
力,需要持续性的努力的修。而马哈西的观腹部起伏则相对要平衡一些,所以马哈西的
观腹部起伏相对要快速一些,不过也要因人而异。
无论是观声音,还是觉知手部动作,还是观腹部起伏,他们的核心都围绕观察生灭,观
察无常。所以他们可以是四念住。但是类似楞严的GYFM,锡克教的音流瑜伽,他们并不
是观察生灭,观察无常,楞而实际完全属于修止的方法,所以无法解脱。
r****n
发帖数: 8253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25位菩萨
补充一下,正念动中禅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容易昏沉,因为眼睛是睁着的,手部又在移
动,所以对于昏沉盖比较严重,打坐很容易昏睡的人,它很适合。但是我认为由于它的
所缘有点太复杂了,很多人难以建立起强大的定力,就需要长久的练习才能真正观察到
无常现象。但是如果有正见,知道所缘是怎么回事,还是可以比较快的,因人而异。
我现在没有修动中禅,而是修自己摸索出的适合我的四念住方法,但是由于最近打坐环
境实在不好,暂时没办法集中修,只能改成观音。但绝对不是清海的那个什么GYFM。
因为我已经完全了解了四念住的核心,所以无论以任何为所缘,我都可以将其尽量变成
四念住的修法。
修四念住的“观”,核心之一就是一定要观察生灭,一定要观察究竟法,要避开那些概
念法。这里就需要一定的阿毗达摩知识。
比如当你观察念头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念头的内容,而观察念头本身的生灭。念头的内
容,比如我正在想某件具体事情,是概念法,是心制造出来的虚幻性的东西,念头本身
的生灭,动向,是究竟法,是当下真实存在的。当你看到光的时候,也一定要避开,因
为光是概念法,不是究竟法。概念法缺乏生灭无常性,只有究竟法才有生灭无常性,才
容易升起正
b**d
发帖数: 7644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这个是你自己写的吧。
通常是光的禅相为所缘???? 阿江布拉姆是我知道的活着的唯一强调以光为所缘的
。 其他的都没有。
出禅定后,却可以刹那以喜这个心所为所缘,进行观察觉知????
不然你出示经典吧。
r******2
发帖数: 102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混乱。
所缘,就是心的识知对象。它仅仅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禅相和所缘变成一体,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是一种方便说法。
实际是刚开始以呼吸为所缘,这个时候禅相还没有出现。
当出现禅相的时候,呼吸变成了禅相。而不是什么一体。
但是,这个时候会感觉好像是一体了,但实际是禅相替代了呼吸。
其实在近行定的阶段,就可以感觉不到呼吸了。而有些人以为自己四禅了。
感觉不到呼吸,和没有呼吸,是两回事情。
禅定,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r****n
发帖数: 8253
17
waichi所说的根行,就是所谓心的单一往来取舍轮转。waichi认为是心的这种错误行为
而造成了轮回。这个取舍,是心对相的取舍。是本体论,而不二论(心相不二)非缘起
论,因为其中的心是非缘起的,是恒常的。心也是一个创造万法的源头。
而原始佛法说的对五蕴的执取贪爱造成轮回,和waichi说的有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佛法
所说的贪爱执取是行蕴,是心所,它是伴随着刹那生灭的心识而产生的,心识是缘生的
,执取的心所也是缘生的,当中不存在任何一个恒常的本心或者真如。这是真正的缘起
论。
waichi否定对相的取舍,但是却认为存在一个恒常的不生不灭的“心”。
waichi的所谓解脱,是所谓的任运自如,不住涅槃,而不是五蕴寂灭。
而原始佛法即否定对所缘的取舍,也否定存在一个恒常的“心”,因为对五蕴彻底否定
,所以解脱必然是导向寂灭的涅槃。
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能杂糅到一起?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猿意马如何对付
二十一、坐禅时可以听音乐吗?
柔和音乐能陶冶性情,消融瞋习,尤其坊间一些「禅曲」,其旋律彷若佛国仙境的梵乐
,清幽美妙,闻之尘嚣尽散。或有以念佛持咒音声、梵呗赞佛曲调的,即所谓「梵音海
潮音,胜彼世间音」,梵音庄严清雅,可令闻者身心净化,引发虔诚的宗教情操,也能
达到信仰上的效果。
禅修的方法很多,听音乐是耳根与声尘的接触,如能让自己身心清净下来,并无不
可。但禅修最好要有一个固定、专注的观察目标——所缘境,如数呼吸、观呼吸、观佛
相、念佛号、持咒语等禅定门的修持,亦可观感受变化、观心念变化、观胜义(实相)
等智慧门的修持。对于初学坐禅的所缘境,应注意几点原则:
l要简单,不要复杂。
2要固定,不要常换。
3要能制伏烦恼的。
4要能契入正理(三法印)的。
以上原则,只要能让心清净,能降伏自身的烦恼妄想,进一步以空性智慧断除烦恼
习气,都可作为禅修的所缘对象。禅修最好不要依赖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一时无
法取得怎么办呢?所以,平时生活,听听音乐无妨,如真要禅修,还是少用,可与不可
应善自斟酌为要,否则禅定中尽是音乐,成了幻境,反受其害。打坐是提高自我的意识
, 而不是沉迷于什么幻想。
l****u
发帖数: 2166
19
这个我经历过很多方法
最初几年我就是返回所缘 - 我的所缘是呼吸所以就跳出念头继续观吸
后来我发现某些内容的念头非常的有重复性, 有种死缠的性质
这样我开始冥思- 不回到呼吸, 而是问自己, 这个念头是由什么引起的?经过很多次
之后, 我总是发现它由“我” 而起。比如,我要比别人优越, 我要维护面子, 我要
保护自己。 等等
终于有一次, 我问, 我是什么?这个冥思开始了以后, 就开始涉及我们隐藏最深的
秘密。
我现在基本对念头不控制, 因为它们自己会消失。我无法让他不来, 也无法令他早去
。但是对 我 的了解深入到一定层次, 很多念头不在出现。
所以回归所缘不是目的, 了解“我”的本质是。
S**U
发帖数: 7025
20
观呼吸可以是止(calming the mind)的所缘,达到四禅;也可以是观的所缘(观呼吸的名法、色法,其因缘,四圣谛),如安般经所说十六胜行。
念经/mantra是止(calming the mind)的所缘,最多达到初禅。
S**U
发帖数: 7025
21
意识的对象可以是精神(直接)
或物质(经由五识)
意识的对象,佛法叫「所缘」。意识倾向对象,叫「能缘」。
「能缘」「所缘」发生作用的开始,叫「触」。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如理作意」的巴利语是 yoniso manasikAra,是yoniso和manasikAra的复合词。yoni 有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者,若副词形的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manasikAra(梵语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意、忆念和思虑的意思。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在《相应部》中,Yoniso manasikAra被称为是「诸法之最上(YonisomanasikAro tesaM dhammAnam aggam akkhAyati)」。而汉译的《杂阿含经》366经说∶「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其中对应《相应部》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由此得悉,「如理作意」是获得「如实现观起知」十二缘起的近因,在修道过程中,有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意」共有三种∶(一)支持所缘,(二)支持路线(...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712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我也感觉在身体疲劳的时候很难打坐,而在精力好的时候就比较容易focus
我有时候先经行15min左右,把心稍微定下来一点以后,再开始打坐,感觉效果比较好
,上坐没多久就
能把心定下来了。
请教seeu一个关于经行的问题,经行的时候应该把心放在什么所缘上呢?有的法师说不
要特别仔细的放
在一个所缘上,而是应该体会身体行走的这个动作。有的要求把所缘放在脚底。
S**U
发帖数: 702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你可能是精进过度。
修止是轻松的专注所缘,对所缘越来越感到兴趣、喜悦,心就会越来越专注所缘。佛随
念不是机械性的重复,不是强迫自己的心专注,而是要对佛德生起喜悦、感动。我修佛
随念时,有时被佛德感动的几乎要哭了。我这时还是转回对佛陀功德的喜悦,使心平衡。
a*******g
发帖数: 867
25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寺院里的出家人,偶有闲暇会在院子里转一转,叫“经行”,有时候是师父带着大家转
,有时候是法师带大家转,大家会问一些问题,个人修学上的、社会上的、经论上的等
等,有很多领悟和觉受来自这种形式。
我的剃度阿阇黎悟光法师常带着一群沙弥师经行,偶尔也凑上去听听,同样是在经论上
读到的,或者在别的地方听来的,但在此情此景,再听进去,觉受是不一样的。
有一天谈到生病,一个沙弥师兄出家前学医,学到很高学历,他讲,上医医神,中医医
气,下医医形。意思是对疾病的不同高度的医治方法。算是一种医疗态度和人生态度,
这个,我是很认可的。
出家后,常送师兄弟去医院看病,也送法师们来探望的亲属去医院看病。有看西医的,
有看中医的。加上以往对疾病的认知,包括那些长期生病的亲人,因病而在眼前眼巴巴
离世的亲人,等等,我想,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病确实是有心生的。
佛门里讲,病是业障,跟以前的造作有关系。
这个先不提,先提我们的病,悟光法师有一次在经行时讲,有西方科学家做过实验,人
生气的时候,把因生气而产生的毒素提取出来,给小耗子注射,小耗子就中毒死掉了。
所以,人的疾病跟生气有很大的关系。...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6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个状况
某个阿罗汉在那里打坐,在打坐中,他以涅槃为所缘,此时名色灭尽,即五蕴完全灭尽
。而在此时,旁边有个人在观察他。那个观察的人能否看到这个人的身体。
回答是,肯定能看到,而绝对不会因为阿罗汉名色灭尽而看到阿罗汉消失了。
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
1,搞明白五蕴生灭的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尤其搞清楚识,名,色三者的互相依赖关
系。
2.搞明白色身到底是指什么。
两个问题,都有点违反直觉经验,不是那么好解释。
我先简单说一下
1.任何色法,必须要以识为条件才能生起,假如没有识这个依赖条件,它不能呈现出实
在的色法。
2.我们观察到的色身,已经带有时间概念,是连续性识知而产生的一种影像,而严格来
说,在每个最短时间刹那,根本就不存在我们观察到的色身,只存在现起的名法和它面
对的所缘的色法。它实际是无法被我们的视觉直接观察到的
3,严格来说,色身只有被识所缘,才有意义,才能说属于这个人的色身,而通常我们
所说的色身,是个很粗略的概念。在阿罗汉证涅槃刹那,另外一个人看到的所谓阿罗汉
的色身,实际根本就和这个阿罗汉没了联系,就犹如一个阿罗汉色身灭后,他的身体实
际也和这个阿罗汉没有了...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7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个状况
某个阿罗汉在那里打坐,在打坐中,他以涅槃为所缘,此时名色灭尽,即五蕴完全灭尽
。而在此时,旁边有个人在观察他。那个观察的人能否看到这个人的身体。
回答是,肯定能看到,而绝对不会因为阿罗汉名色灭尽而看到阿罗汉消失了。
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
1,搞明白五蕴生灭的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尤其搞清楚识,名,色三者的互相依赖关
系。
2.搞明白色身到底是指什么。
两个问题,都有点违反直觉经验,不是那么好解释。
我先简单说一下
1.任何色法,必须要以识为条件才能生起,假如没有识这个依赖条件,它不能呈现出实
在的色法。
2.我们观察到的色身,已经带有时间概念,是连续性识知而产生的一种影像,而严格来
说,在每个最短时间刹那,根本就不存在我们观察到的色身,只存在现起的名法和它面
对的所缘的色法。它实际是无法被我们的视觉直接观察到的
3,严格来说,色身只有被识所缘,才有意义,才能说属于这个人的色身,而通常我们
所说的色身,是个很粗略的概念。在阿罗汉证涅槃刹那,另外一个人看到的所谓阿罗汉
的色身,实际根本就和这个阿罗汉没了联系,就犹如一个阿罗汉色身灭后,他的身体实
际也和这个阿罗汉没有了...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制嗔心和心念住的个人体会
我的理解:
身念住就是取一个特定的 “体位,运动" (呼吸,腹部运动,脚步,和其他)为所缘
作持续觉知
受念住就是取 “感受”(乐,不乐,舍受)为所缘 作持续觉知
心念住就是取 “起心” (我按难易分“嗔”,“慢”,“贪”,“痴”)为所缘 作
持续觉知
核心是正念,警觉。
每天身念住可以以主要手段专门练习
受念住,心念住,还是先以先培养 警觉速度 为主,不宜分太细,
法念住我不知道怎么实际操作,高手再来来讲讲吧。
w**u
发帖数: 311
29
修行中的五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有时经常跟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一起提。我想,“根”深才能“力”壮吧。但不要跟另外一个“根”混淆(眼根,鼻根,舌根,耳根,身根,意根)。平衡五根五力在修行中很重要。
个人理解:
信力:当然是指你得信佛法是自利利他之道。
精进力:你得通过适当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利利他的利益。
定力:就是对所缘专注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纯净持久。
念力:就是对所缘警觉清晰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紧贴,清晰,细腻。
慧力:就是对所缘的本质的洞察力。他的表现就是对“苦,无常,无我”的深刻了解,
从而趋向解脱涅磐的力量。任何思维活动促使自己或他人趋向这一方向的都可称慧力。
平时的止观练习,都是直接练习定力和念力,在有正见的前提下,慧力在此基础上自然
产生。
大虾们再来评论一下吧。

Vipassana
..
w**u
发帖数: 311
30
修行中的五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有时经常跟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一起提。我想,“根”深才能“力”壮吧。但不要跟另外一个“根”混淆(眼根,鼻根,舌根,耳根,身根,意根)。平衡五根五力在修行中很重要。
个人理解:
信力:当然是指你得信佛法是自利利他之道。
精进力:你得通过适当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利利他的利益。
定力:就是对所缘专注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纯净持久。
念力:就是对所缘警觉清晰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紧贴,清晰,细腻。
慧力:就是对所缘的本质的洞察力。他的表现就是对“苦,无常,无我”的深刻了解,
从而趋向解脱涅磐的力量。任何思维活动促使自己或他人趋向这一方向的都可称慧力。
平时的止观练习,都是直接练习定力和念力,在有正见的前提下,慧力在此基础上自然
产生。
大虾们再来评论一下吧。

Vipassana
..
Y**u
发帖数: 546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守株待兔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09:32:23 2011, 美东) 提到:
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买椟还珠。。。。。。
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把有限的言语当成无限的真理本身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Fri Jul 29 09:37:46 2011, 美东) 提到: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还是可以的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10:26:50 2011, 美东) 提到:
不可以又能怎么样呢:)
事实是,语言就是这个半通不通的世界的反映。语言要是能百分之百的传达意思,而且
放之四海,大家就都是圣人了。
☆─────────────────────────────────────☆
Se...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因如何产生果?
‘业’是如何作用的?
SeeU法友前面贴过南传更精细的解释,如下
不过,如果没有禅修实际观察到这种现象,
我相信还是模模糊糊看不懂,我也看不太懂。以下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大抵上是,”业”又更细的分成 1 “思”(业的核心)、2善心与不善心
“思” 推动了整个后续行动,因为行动而产生果报。
你说 因要如何产生果? 这又回到”业”(“思”),因为”业”的作用。 伤脑筋。
要再细看……
整个说来,有因未必有果。要有缘,才会有果。
什么是”有缘”? 缘起法就是告诉你, 什么是”有缘”
-- 无明 行 识 ….爱取有 生老病死
“业”这看起来很像缘起法 无明缘“行”(身口意) ,那个”行”
(或者更核心的说 ”思” )
佛陀驳斥耆那教主尼干子(大雄),
佛陀说 “行”是以”意”为主角而发动,不是以”身”为主角而发动
这个”意”,看起来就是这里说的(”思”+善心不善心)。
不知对不对。可能要请教SeeU法友。
“因如何产生果” ?
亲自”见缘起”时,就知道。
四念处中,法念处会以四圣谛为所缘,也就是观察四圣谛,
其中,苦集,苦灭,可以观察缘起法,见缘起缘灭,苦与...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3

因如何产生果?
‘业’是如何作用的?
SeeU法友前面贴过南传更精细的解释,如下
不过,如果没有禅修实际观察到这种现象,
我相信还是模模糊糊看不懂,我也看不太懂。以下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大抵上是,”业”又更细的分成 1 “思”(业的核心)、2善心与不善心
“思” 推动了整个后续行动,因为行动而产生果报。
你说 因要如何产生果? 这又回到”业”(“思”),因为”业”的作用。 伤脑筋。
要再细看……
整个说来,有因未必有果。要有缘,才会有果。
什么是”有缘”? 缘起法就是告诉你, 什么是”有缘”
-- 无明 行 识 ….爱取有 生老病死
“业”这看起来很像缘起法 无明缘“行”(身口意) ,那个”行”
(或者更核心的说 ”思” )
佛陀驳斥耆那教主尼干子(大雄),
佛陀说 “行”是以”意”为主角而发动,不是以”身”为主角而发动
这个”意”,看起来就是这里说的(”思”+善心不善心)。
不知对不对。可能要请教SeeU法友。
“因如何产生果” ?
亲自”见缘起”时,就知道。
四念处中,法念处会以四圣谛为所缘,也就是观察四圣谛,
其中,苦集,苦灭,可以观察缘起法,见缘起缘灭,苦与...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关照

??
住境,
你的意思是否是,选一个特定所缘(e.g.呼吸,或手的动作,或脚踩地的触感),
念住于其上(注意观察这个特定所缘) ?
不住境
你的意思是否是,并无选定所缘(e.g.呼吸,手的动作,脚踩地的触感),
而是开放当下,身体、感受、念头…,不限特定对象,哪个明显,就观察哪个 ?
c***h
发帖数: 226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关照

??
住境,
你的意思是否是,选一个特定所缘(e.g.呼吸,或手的动作,或脚踩地的触感),
念住于其上(注意观察这个特定所缘) ?
不住境
你的意思是否是,并无选定所缘(e.g.呼吸,手的动作,脚踩地的触感),
而是开放当下,身体、感受、念头…,不限特定对象,哪个明显,就观察哪个 ?
G**W
发帖数: 186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二、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
应成派中观见的第二个过失,是本质属于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他们认为成佛之道就
是阿罗汉所修证的解脱道,而解脱道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讲五阴、十八界(六根
、六尘、六识界)都是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这种说法,大家听来都不会去怀疑、也
不会去加以否定,一般人都会认同的;因为当你把《阿含经》请出来、把《般若经》或
方广唯识系列的经典请出来读,都是在讲诸法缘起性空嘛!对呀!没错呀!从表面看来
,他们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然而本质却是错误的。那么印顺法师弘传的应成派中观见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他是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
佛在「原始佛教」中说诸法「缘起性空」,说五阴十八界缘起性空,都是依无余涅槃中
的本际常住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都是依这个「如」而说缘起性空的,不是印顺应成
派中观见的「断灭空无的空」。所以佛在阿含中处处说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又
说涅槃的本际、实际。
现在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从表面来看,缘起性空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切法、一切有
情的「蕴处界」都是缘起而性空的,但是不能把佛讲的缘起性空之前提否定了以后,再
来讲缘起性空,因为佛法是依...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应该可以暂时亲身体会取灭有灭,但无法一直保持。
甚至暂时无明转明,也是可能。
法念处应该可以很完整的观察整个缘起过程,以此为所缘。
如果身念处以身为所缘,可以暂时断了对色身的贪爱,
那法念处以整个缘起过程为所缘,应该可以暂时断无明。暂时。
可要一直保持,就难了。
要不断随时能现观缘起,味患离。终至断除贪爱。最终断无明。
另外
何谓这里所指的涅盘?
有之灭,缘于取之灭,取之灭缘于贪爱之灭。
只说贪爱已断,
嗯………….不受后有。 就当它是不受后有吧。
贪爱已断,但是未说,无明已断。
这是两件不一样的事,同意吗?
贪爱已断就涅盘?
那么贪爱已断是解开了几结? 五下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
这样就不受后有,涅盘。
那么,再想想,为什么就涅盘? 甚么是这里说的涅盘?
与一般认知的涅盘似乎不同???
这是不是说明了,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有余涅盘? (你知道我说的。)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那道心果心为何就不能成为别人执取对象?
主动权是在别人,别人要执取就执取。
___________________
道心和果心都是在禅修状态下,以涅槃为所缘的意识状态,常人怎么可能取到呢?
另外,这个道心和果心,我认为只是假立出来的,如果将其认为是五蕴,那么我认为是
错的。
在取涅槃为所缘的前后阶段,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对这些意识状态,难以具
体的
定义。
在以涅槃为所缘的时候,包括识在内的所有五蕴必须全部灭尽。不存在实有的道心,果
心。
T*******y
发帖数: 6523
39
"色身,本身就是个模糊的宏观概念,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存在你想象的所谓色
身。只存在着当下现起的名法和色法。"
I agree with this, and we can consider the macro and micro scale phenomena
separately and collectively.
"在阿罗汉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五蕴完全熄灭,并不存在所谓的色身。这个不存在,
只是针对阿罗汉自己而言。"
The question is how long is "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 For a living 阿罗汉 before
his body dies, is it all the time from he reaches 阿罗汉hood till his body
dies? or is it random now and then, in the outsider's eyes?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如果某个阿罗汉一直以涅槃为所缘,旁边的人, 并不会看到那个
阿罗汉的色身消失了,还是会看到他的色身,因为此时那阿罗汉的色身有旁观者识的参
与而生起。此时的所...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异国他乡 再结佛缘
受圆定师兄嘱托,要我把上次共修时分享的心得体会写成文字记录下来,但真正到动笔
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想像中那样容易。
最近的我总是思绪繁乱,就连打坐时都难以专注在法意的思维上。真的很惭愧,跟着上
师修学好几年了,但当外境扰动现前的时候,还是没办法让心安定下来。
我在Knoxville的博士后工作已近结束,回国在即。想当初在来与不来美国二者间做抉
择的时候,曾经犹豫不决。于是用手心攥住胸前的《般若摄颂》挂件,心想,如果打开
手掌时,朝上的一面是佛像的话,我就来,否则相反。心中默默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同
时缓缓张开手掌,赫然显现在我眼前的是金灿灿的释迦牟尼佛像。
就这样,带着对未来生活和工作不确定性的忧虑以及与家人离别的感伤,我独自踏上这
片陌生的国土。行李中没带任何法本,唯一标志我是佛教徒身份的只有一幅学院发的释
迦牟尼佛的卷轴挂像。
来美后,我很快被基督教的氛围所包围。很难想像,这里有那么多的中国学生和学者热
衷于教堂举办的各种活动。我被不断地劝请,更有已经来美国定居多年的大学同学打来
电话,敦促我去教堂,哪怕是以学英语及了解美国文化的目的。复活节那天,我终于走
进了离所住公寓不远的一所教堂...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Is this the same as 所缘能缘平等平等 in『摄大乘论』? Note the "似唯识亦不得
生", s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5 aggregates also doesn't arise.
『摄大乘论』
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
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
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it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物质的波粒

不会犹豫,愚昧无知的人,只会觉得这很荒唐,难以接受。
按照你这说法,连佛陀都错了,因为佛陀在经典里面,用各种方式来描述涅槃,说涅槃
是寂静,清凉,永乐,是存在(五蕴)的灭除,是无地火水风,非此世界,非彼世界,
是无量,微妙,甚深,甚至还直接说涅槃是非显现的意识。
而且可笑的就是,你人云亦云的说什么物质都是梦,却根本不知道实际到底是什么。
有为法如果都是梦,还哪里有什么无常,和苦?
更何况,科学所说的物质,和佛法所说的有为法当中的色法,根本就不能等同。前者涵
盖的范围更广,而后者,只是被观察识知的物质现象,是感官的所缘。
物质的波性存在,根本就不是被观察识知的物质现象,也不是感官的所缘,一旦成为所
缘,它立刻会坍塌掉而转变为粒性存在的。
f********4
发帖数: 25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涅盘为所缘在初果之前应该可以做到。
但是在佛陀原来教法里,以涅盘为所缘,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很少说,
重要的是其它方法。
我所知,如果一直以涅盘为所缘,应该会停在初果之前无法进到上升喔!!!!!
……你怎么会这么想……涅槃可是佛法的根本目标啊……法流都没入的人要如何去体验
五蕴的彻底熄灭……
c***h
发帖数: 226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如果是已经知道将烦恼转为道用,
也就是可以随时细微的观察到自己的心念,这前提。
但是,突然发现功力其实不够(凈念深度不足,时间上也无法快速捕捉心念)
要退回去,观察容易观察的心念(也就是所说 粗大的妄念)
这是对的,也是惟一一条路。
不过,“妄念越粗大证得解脱越有功力” ,这说法很怪,不自然。
这时很细微的情绪或很粗大的情绪,都可以顺利的”将烦恼转为道用”
如果还不行,就是还未达到”将烦恼转为道用”,还不熟练。
要退回去继续加强”净念”。
仁波切的说法是,还是继续观察心念,但这时要退回去观察粗大的心念。
用禅定的角度看,就是二禅失败,要退回去把初禅的基础打好。
或者是二禅不熟练,继续加强二禅。
用禅定的角度看,
相对于初禅是有寻有伺,
也就是,需要依赖于专注于某个特定所缘,而达到净念。
二禅,无寻无伺,
更熟练了,
不必依赖某个特别所缘,很稳定的(定),也就是随时的,达到净念。
如果配合四念处,会因为观察力提升,
自然的可以观察到更细的”心念”的形成(受集、想集、行集、识集)
这里是因为观察力提升,
而自然提升到比身体(身念处)、比粗大的受,更细的”心念”
如果这时候,观察力不够,...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温宗堃∶「外观」的当代诠释--南传三大传承对此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14 14:04:39 2013, 美东)
原来有这种说法。 感谢法友提示。
我再看看阿含。
了解
这个”识”的解释,有点复杂。
很多南北传论师解释不同。
但是记得 中阿含还是长阿含,阿难还是佛陀是说转生识还是入胎识之类。
说明前世如何转为今世。
这是”缘摄受智”所要解决的疑问
原来 “不求前际”,”不求后际”,是指不用神通看前世,不用神通看未来世。
这与马哈希、焦谛卡、阿姜念强调 ”缘摄受智” 不用神通看前世,不用神通看未来世
是要看当下因缘。
是一至的。
但是可能帕奥禅师会要求看前世来世。
这看起来正是”缘摄受智”所针对的智慧。
看阿含时,有时会看见”流”,xx流,
一直不明白为何这么说
原来可视为process,
“生命之流,是一个变化的process, 不是一个一个entity转变”
“若错认为一一个体,就有一异、常断的问题”
听法友一席话,很有帮助。
虽然也知道是过程,但法友一席话,让我更加...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能缘所缘的特性不同,能缘的心在觉知,所缘没有觉知作用,而是被觉知。两者完全不
同。
心不是东西,只是指向对象的各种作用。
修观不是考试,不用预设该看到什么;持续的注意,保持兴趣,看清楚了自己就没有疑
惑。
r******2
发帖数: 1021
47
只有波函数的弥散才是演化,才是真正的运动,而现象界的物质,是真正静止的,绝对
静止,它是瞬间不变的。一旦失去观察后,波函数又会弥散,又会发生演变。
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推论,就是假如我们能实现对某个微观粒子的不间
断的观察,那么这个粒子将死死的定在那里,失去变化性。
如果将这个现象放大到宏观上,假设一壶水,我们能够实现不间断的盯着每个水里面的
分子,那么这壶水将是不可能开的。你再怎么烧,都开不了。当然实际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做到对每个水分子不间断的观察测量。
但这个现象的微观版本却被实验验证了,就是量子芝诺效应。
这个现象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那种专注于单一固定所缘的外道禅定(止禅)的欺骗性
,它会制造永恒不变的错觉。
而佛法的观禅的所缘是不断在变化的,不限定某个所缘,它更容易看到实在的真相
w**u
发帖数: 31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我的浅见:
身念住上安般念,四威仪,行禅,是菜鸟的主要基础练习。用相对明显的所缘来磨砺念
力。
受念住取身门的所缘也不难,比如酸痛等等。但意门上的受,就需要比较好的功力了。
心念住更难,嗔心可以窥见,贪心是很难的。有时,比如,洗澡,吃饭,可以放慢看一
看 “触缘受,受缘爱” 当中的如何钳接。试试练习心念住看贪心如何起来,还是很
有感觉的。
一家之言,未必对,我道行尚浅,仅仅为了了解自己情绪的来源。
a*******2
发帖数: 465
49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8月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发心人员交流会。
弘法十年中,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帮助,第一个十年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圆满。对
我这种普通的凡夫来说,这种成功,真得非常不可思议。在这里,我代表有缘众生,向
大家说一声:感恩!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尤其不会说好话,但是我心里有数。
我七岁出家,后来遇到了上师如意宝,在喇荣获得了上师如意宝亲自赐予的堪布证
书。我肩上的任务是非常重的。到汉地弘法十年中,我觉得自己弘法利生的事业很成功
、圆满,现在是死而无憾了!若是没有有形无形护法的护持,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功,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非常感恩大家!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在表面上看,是我在帮助大家,在度化大家,而实际上,是大
家在帮助我,在度化我。在十年的弘法利生过程中,自己成熟了很多,境界也提高了很
多。十年前,我就是个凡夫俗子,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在十年间,自己全力以赴地做弘
法利生的事业,没有求过世间的福报。十年过去了,现在可以说是心想事成,福报非常
圆满。若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念处
四念处的简单介绍
首先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是极为重要而实用的修行解脱法门,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佛灭度时, 有人问以后我们没有老师了怎么办呢,依靠什么修
行呢? 佛留下这样的话, "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 可见它的重要。 其实后来
的很多法门, 无论深浅, 也都和四念处有深深的联系, 四念处是一切禅修的起点,
修习四念处, 我个人分别念啊,不论是解脱道, 还是菩提道, 都是必须必须的。。
四念处的修习
四念处有分原始佛教的四念处和大乘佛法的四念处, 关于原始佛教的四念处, 主要依
据是阿含经和大念处经等经典, 它的这个次第大概就是以四念处为正见,通过观察身
心五蕴,次第削减身心法的执着, 进而达到七觉支, 完成四圣谛修行, 成四果圣人
。 这么一条道路。。大概就是这样, 具体实修中还有很多的教法和论可以参考, 欢
迎大家可以补充。。
大乘佛法的四念处, 所缘还是身心受法, 但是观法略有不同, 原始佛法强调思惟观
察五蕴苦、空、无常、无我。 大乘四念处主要是空观和如梦观, 依止所缘是止, 观
一切法毕竟空是观, 所以本质还是止观的禅法。 般若...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