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禅观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h
发帖数: 2262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很冒昧纠正一下,
这里说的”无我”,并非佛陀说的”无我”
可能是这位法师方便之说? 或一时口语失误?
这里的”无我”,改成’忘我”较合适。
因为众所周知,佛陀说的”无我”与无念,没有关系。
从下文,我相信法师知道,但法师这么说,会引起误会。
这个观念应该是扩大解释了,
是否是佛陀的观念,有争议,有待商榷。
也可能法师这里的”宇宙”也是方便之说
如果把”宇宙”改成”生命”,更好。
good
很认同
我所理解,这里的”空性”是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就是佛陀说的涅盘。
涅盘的三个特色 : 空 无相 无所有
good
如果是说”生命现象”,我接受。
Good
每一次当执着的想法生起时,常思维这世界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思惟无常。
这是正思维。
修行过程中间是有一段无分别现象,
但是否需要用这方法一直思维”自” ”他”如一,倒不一定,要在不同时机运用不同
方法。
佛陀提了其它重要方法。
这位法师说了ㄧ件重要的事,
“当执着于「我」或「他人」,我们就会生起种种二元对立(二取) -- 苦和乐等--
的想
法,我们要明白,如果跟随生起的烦恼转,继而作种种业,果报一定会来临,例如如果
我们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胡适谈禅闹的笑话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胡适谈禅闹的笑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10 00:25:08 2012, 美东)
胡适谈中国禅学的发展 (上) 一二讲
http://hushihhc.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629.html
印度禅的境界到底怎样呢?计算起来,有好几种的说法,现在略述其重要的∶
第一是“四禅”,也叫作“四禅定”。即∶最初用种种法门帮助你消除种种烦恼欲望,
到无忧无欲的境界,便是初禅。但初禅还有思想,还要用脑,再把一切觉、观都除去,
自然得到一种“欢喜”(joy),便是第二禅。但第二禅还有欢喜,连欢喜也不要,只有
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的境界,便是第三禅。到了连这种舒舒服服的“乐”
都没有了,即得“不动处”,只是一种“调”,即安稳调适,便到第四禅。
初禅还用思想,第二禅还要高兴,第三禅还觉舒服,第四禅则只有调和,要如何便如何
,驾驭我们的心,好像马师之驭良马,随所指挥,无不调适。
其次,四禅之外,还有四种境界...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
无意识”一词,我所指的含意,可能和心理分析家不同,我必须把我的立场解释一下。
第一,对无意识的问题我所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
假如我可以用“无意识”这个词,我得说,我的“无意识”是“后科学的”或者“前科
学的”。你们各位都是科学家 ,而我是一个禅者,我的态度是“前科学的”——有时
我怕甚至是“反科学的”。“前科学的”不是一个恰当的用词,但它似乎表达了我所希
望要它表达的。“后科学的”也不算坏,因为禅是在科学或智化作用占据了整个人类研
讨领域一段时期之后,发展起来的;而禅要求我们,在无条件地的把人类活动整个领域
交给科学全权统治之前,我们得停下脚步,在自己心里反省,看看事物是否像它们所应
当的样子完好无病。
在对于实物的研究上,科学的方法从所谓的客观观点来看一个物体 [对象]。譬如说,
设如这张桌子上的一朵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家们会把她施诸各种各类的分析,植
物学的、化学的、物理学的,等等;并把他们从各自研究角度,所得关于花的知识告诉
我们,并且说,对于花的研究已经尽了,不再有其他事情可述——除非是在其他研究中
,偶然还有新的发现。
因此,科学对于实体的研究之主要特征,是去描绘一个物体...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
隆波通禅师是隆波田的弟子,而隆波田的法感觉也是纯观禅一路的,和马哈希禅师等接
近。
似乎泰北一带受缅甸的影响,还是有纯观禅的教法流传,
随喜你能有福报跟随明师禅修,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r******2
发帖数: 102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北传根本就缺乏完整清晰的禅修次第,都是糊里糊涂的修。
另外北传其实也明白,如果修了很深的禅定,是很容易就证果解脱了,所以他们禅修上
也尽量不深入。
所谓“不修深禅定,不断细烦恼",这个才是正宗的初期大乘精神。也是大乘弥勒菩萨的
特征。
后期大乘人熬不住了,三大阿僧劫成佛太漫长了,开始搞净土,搞即身成佛了,但是又
缺乏完整的禅修体系。
另外北传的禅观理念是空观,就是什么都不执着,无分别,空,空,空。。。
如果稳住禅相,在北传看来那叫执着。
大乘人喜欢的是糊涂的不二论,本质是越糊涂越好。不能分辨清楚的。
而原始佛教在哲学上则是清清楚楚,是非分明的二元论。
r****n
发帖数: 8253
6

禅修的人,是见到微观的生灭以及缘起现象,这种经验和平常是大大不同的。
平常我们看到那有个苹果,我们上去可以咬它一口。但是在微观层面,却出现大大的不
同,刚想上去咬它(目标对象),它却已经消失了,想咬也咬不到。我明明讨厌吃苹果,
因为它太酸了,宏观层面我们可以躲开,但是在微观层面我们却发现无法躲过我们不喜
欢的。比如那种高压迫的迅猛的生灭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们想躲开,可惜你根本躲不开,
你只能老老实实被摧残,犹如暴风雨中的一艘上下颠簸的小船,只能任意被滔天巨浪撕
扯。在这种状况下,禅修者将了解苦谛的真义,并生起很大的畏惧(十六观智里面的畏
怖智),这为后面观察识知的熄灭奠定心理基础。
这种强烈的高压迫的生灭使得禅修者了解到,三界(五蕴)之内没有安全地,而佛陀告
诉我们存在一个寂静安全之地,这就是涅槃,于是禅修者想要舍弃五蕴(厌离智),将
把心决定导向涅槃(欲解脱智),我认为这就是入流的正是开始,即进入通向涅槃的法
流。这种人将是初果向或者初果。
刚开始的畏怖会使得心不平衡,当心平衡以后,进入一种中性的状态,这就是行舍智,
之后前面的心理基础将使得禅修者第一次彻底熄灭了观察识知作用,而观察
a*****y
发帖数: 3318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九天[转载]
第九天开示
将内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罗蜜(parami)
九天过去了,现在该来讨论一下如何将内观修行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最为重要的
。正法是生活的艺术,如果你无法将之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么来参加课程就比举行宗教
仪式或典礼好不到哪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不如意。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我们的心就失去平衡,开
始产生负面情绪。而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我们就变得痛苦。我们如何才能不产生负
面情绪,不自寻烦恼?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安详和谐?
向内探究心物实相的智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管心中为何生起负面情绪
,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我们可以站起身来,喝口水,开始数数字,或是开
始持诵我们信仰的某尊神明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我们就会摆脱负面情绪。
这办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实相的最深层次,直到究竟的真
理。这些开悟的人了解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识表层感到安详和谐,但并没有将生起
的负面情绪铲除,而只是将之压抑下来。在潜意识的层次,负面情绪继续在造作累积,
增生加强。迟早这负面情绪的休火山会爆发出来,打败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负面情绪仍
然存在,即...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转载: ──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7 20:16:39 2015, 美东)
找到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531870/
我也认为如此
我也认为如此





我也认为如此
我也认为如此
也是一种看法 ………….似乎也对
但呼吸 还是一样观察
但的确降伏五盖是很重要的初步
任何一种观察 e.g.经行 举手 都要观察 也都能降伏五盖(一种止、定)
但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我也认为如此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说的好, 再多重复n次也不为过
应该原始佛教的四念处 就是止观并进了
(也许 也许….现在称为”纯观”吧)
皮夹克上述的观点与我一致
Y**u
发帖数: 5466
9
☆─────────────────────────────────────☆
Ylsu (Yisu) 于 (Mon Apr 16 21:53:32 2012, 美东) 提到:
疑情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胡适谈禅闹的笑话
胡适谈中国禅学的发展 (上) 一二讲
http://hushihhc.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629.html
印度禅的境界到底怎样呢?计算起来,有好几种的说法,现在略述其重要的∶
第一是“四禅”,也叫作“四禅定”。即∶最初用种种法门帮助你消除种种烦恼欲望,
到无忧无欲的境界,便是初禅。但初禅还有思想,还要用脑,再把一切觉、观都除去,
自然得到一种“欢喜”(joy),便是第二禅。但第二禅还有欢喜,连欢喜也不要,只有
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的境界,便是第三禅。到了连这种舒舒服服的“乐”
都没有了,即得“不动处”,只是一种“调”,即安稳调适,便到第四禅。
初禅还用思想,第二禅还要高兴,第三禅还觉舒服,第四禅则只有调和,要如何便如何
,驾驭我们的心,好像马师之驭良马,随所指挥,无不调适。
其次,四禅之外,还有四种境界,即“四念处”。此四处∶
(一)、“空无边”,就是想到空处。如眼是空的,鼻是空的,一一地想,想到只有空。
譬如藕,只想其孔,越想越大,全不见白的藕了。想到全世界,也作如是观。
(二)、“识无边”,“空无边”还有想,便是一种印象,想到...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1
“无意识”一词,我所指的含意,可能和心理分析家不同,我必须把我的立场解释一下
。第一,对无意识的问题我所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
假如我可以用“无意识”这个词,我得说,我的“无意识”是“后科学的”或者“前科
学的”。你们各位都是科学家 ,而我是一个禅者,我的态度是“前科学的”——有时
我怕甚至是“反科学的”。“前科学的”不是一个恰当的用词,但它似乎表达了我所希
望要它表达的。“后科学的”也不算坏,因为禅是在科学或智化作用占据了整个人类研
讨领域一段时期之后,发展起来的;而禅要求我们,在无条件地的把人类活动整个领域
交给科学全权统治之前,我们得停下脚步,在自己心里反省,看看事物是否像它们所应
当的样子完好无病。
在对于实物的研究上,科学的方法从所谓的客观观点来看一个物体 [对象]。譬如说,
设如这张桌子上的一朵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家们会把她施诸各种各类的分析,植
物学的、化学的、物理学的,等等;并把他们从各自研究角度,所得关于花的知识告诉
我们,并且说,对于花的研究已经尽了,不再有其他事情可述——除非是在其他研究中
,偶然还有新的发现。
因此,科学对于实体的研究之主要特征,是去描绘一个物...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12
没有修到初禅,这样的散乱是很常见的。初禅以后,会好很多。
对治的方法根据禅修的方法不同,也会不同。这种实修的问题,你最好找你的禅师来解
答。修止,有修止的方法,修观,有修观的方法。
你所在禅修中经历的应该向你的指导老师汇报。
G****t
发帖数: 1799
13
我们现在谈谈禅修。我不知道“禅修”是否为藏文‘贡’或梵文‘瑜伽’的正确翻译。
‘瑜伽’的藏文翻译是‘纳久’,‘纳久’是一个很伟大的字。‘纳’表示正常,‘久
’表示财富,因此当你禅修时,理想上你应该在培养“正常财”。‘瑜伽’和‘贡’这
两个字暗示着,它们和我们稍早谈的习惯于这个见地有关。
大部分的禅修技巧有点像是安慰剂或是假药。我并非在杜撰,这是佛陀自己教授的。他
说,一个禅修者最后真正的挑战,正是我们所修持的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话,
他还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渡船到彼岸。如果你要到彼岸,就必须搭船;一旦到达彼岸
,就该舍弃那艘船;如果你仍站在船上,就是没有上岸。你会发现,很多佛教徒非常执
着于这艘船——佛教,他们甚至不知道,佛陀从来都不是佛教徒。这种佛教落入我先前
提到的第二类——整体,而非组成部分。
但尽管如此,这是唯一可行之路,因为我们像是病人,佛陀是医生,我们的疾病是混淆
不清。比方说看到海市蜃楼,相信那就是水;而我们又是如此饥渴,所以非常需要水。
当老师告诉我们:“嘿,你看,那是海市蜃楼,不是水。”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感
觉松了口气,不再感觉失望。即使老师告诉我们那只是海...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4
- 我所知,作者应该把”受”与”触”搞混了。因此而有上述说法。
作者对身念处很有经验,但对受念处似乎没有经验。

理由如下
身体任何动作,一定身心五蕴同时都有运作,只观察得到否,现在要观察吗?
所以身体动作中,也是可以做受念处、心念处。这点没错。
但,有风感、热感这是身触。
没有触感,当然感知不到身体的动作(没有触、识),无法念住。无法做身念处。
但这是”触”,不是”受”。
而身念处最后通常是会往受念处观察,
例如,感知到四大,(火)全身热流温度变化(无常),
但温度高,你不喜欢,对色的苦受升起,排斥这个,然后嗔;
温度适当,你喜欢,对色的乐受升起,想抓取这个,然后贪

再例如,腿酸了,一直动,想换姿势。
这里包含了整个五蕴运作,身、受、心、法都可观察。
可观察身体酸麻本身,
也可观察色身的苦受升起又消失
也可观察心的喜欢不喜欢、想要、硬撑的心态…或更深的心念….

即使是身念处的初学者,练习观察身体而已
要换姿势,不换姿势。都可以。但理由是甚么,自己要清楚。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不是的,是这样,我说明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离”是暂时,不是”断”的意思。 ”断”是永远不升起,”断”很难
初禅暂时脱离五盖(包含贪嗔,应该是欲界贪嗔),少了五盖的打扰,而生出喜乐
也就是,我们平常人会因为五盖不断升起,而心里不怎么不舒服 (一般叫”苦”)
一离开五盖,马上就显出本性、本心、….
不管大家叫”它”甚么,总之就是少了五盖的那种状态
清明、纯净、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观察敏锐、喜乐、离许多苦
但还有喜乐,所以更细的贪嗔当然还是有,更当然贪嗔没有断除
所以很多人总说,不要喜乐,喜乐不好,要消除
不过这也太挑剔了,我觉得,有这样就很好了,先享受一下再继续又何妨
何况多数人好像把”喜乐”当仇人,整个态度不对了,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要解脱,可以先当天人(随时喜乐),且一定要有这过程
总之,这时要先稳固下来,随时保持这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恭喜喜乐之人,千万不要让他把喜乐当仇人。
喜乐就是”受”,乐受
佛陀是说,接着要以”喜乐”为所缘,观察喜乐,喜乐(乐受)之缘起,
也就是四念处中的”受念处”
这里佛陀设计得很巧妙,先有初禅,喜乐,然后观察喜乐、喜乐之缘起
不...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不是的,是这样,我说明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离”是暂时,不是”断”的意思。 ”断”是永远不升起,”断”很难
初禅暂时脱离五盖(包含贪嗔,应该是欲界贪嗔),少了五盖的打扰,而生出喜乐
也就是,我们平常人会因为五盖不断升起,而心里不怎么不舒服 (一般叫”苦”)
一离开五盖,马上就显出本性、本心、….
不管大家叫”它”甚么,总之就是少了五盖的那种状态
清明、纯净、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观察敏锐、喜乐、离许多苦
但还有喜乐,所以更细的贪嗔当然还是有,更当然贪嗔没有断除
所以很多人总说,不要喜乐,喜乐不好,要消除
不过这也太挑剔了,我觉得,有这样就很好了,先享受一下再继续又何妨
何况多数人好像把”喜乐”当仇人,整个态度不对了,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要解脱,可以先当天人(随时喜乐),且一定要有这过程
总之,这时要先稳固下来,随时保持这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恭喜喜乐之人,千万不要让他把喜乐当仇人。
喜乐就是”受”,乐受
佛陀是说,接着要以”喜乐”为所缘,观察喜乐,喜乐(乐受)之缘起,
也就是四念处中的”受念处”
这里佛陀设计得很巧妙,先有初禅,喜乐,然后观察喜乐、喜乐之缘起
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1:28:43 2009, 美东)
如果不知道一切是缘生缘灭,如果不知道一切是无常,苦,无我,我们就必然想着去主
宰,去控制,希望快乐永存,希望痛苦远离,可是越是趋乐避苦,苦和烦恼反而越来越
多。不得已之下,只能找些自我安慰。
甚至某些自称的佛法修行人,他修行是幻想能有所谓的自由,是可以地狱佛土来去自由
,是真心起用,任运自如,甚至有转物的神通,却不知已经掉入了外道邪见。
如果我们能如实知一切是缘生缘灭,一切是无常,是不圆满。那么我们就会放下控制,
于是真正的快乐才会来临,它是无欲之乐,是法乐之乐。它超越所有的乐。
四圣谛是佛陀第一个发现的,它和外道有着鲜明的对立,那些高喊宗教本质都一样,条
条大路通罗马的人,其实是在混淆是非,他们要么不懂佛法是什么,要么就是试图混乱
佛陀的教法。
在这里,大愿比丘强调了佛陀的观禅和其他宗教的止禅的不公性。
只要真心去实践,四念住的内观禅的效果
d*********d
发帖数: 192
1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禅中的自我概念
转自智悲佛网之佛教与科学
(日)铃木大拙, (美)弗洛姆(Fromm,E.)著
禅宗对于实体的趋近法,虽然可以界定为前科学的,有时却是反科学的,因为禅与科学
所追寻的方向正好相反。这并不必然说禅是反科学的,而只是说,要了解禅,我们必须
要采取另一种立场,而这个立场到现在为止,都被科学家们当作“非科学的”而加以忽
视或抹杀。
科学一致都是离心的、外向的,它们“客观地”看着它们取来做研究的物体。如此它们
所采取的立场,乃是将物体同它们分开,保持距离,而从不想把它们自己同所研究的对
象相认同。即使当它们为了自我省察而向内看,它们也小心地把内在的东西向外投射,
如此使得它们自己同自己离异,于是乎,内在的东西并不属于它们自己。它们是彻底地
惧怕变得“主观”。
但我们必须记得,只要我们站在外边,我们就永远是局外者,而就为这个原因,我们就
永不能得知物体本身,而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关于它——而这意谓我们永不能得知
我们的真正自我是什么。因此,我们是永远不能预期科学家们可以达到自我,无论他们
是何等渴望。无疑,关于它,他们可以说得很多很多,而这是他们所能做的一切。
如此,禅劝诫我们,如果想真正得识自...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65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慈心的种子皆在众生心中
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反射阳光,同样地,人们表达慈心的能力亦会各自不同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友善亲切,有些人则较为保守,不愿意敞开心胸。有些人要费力
地培育慈心,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培养到慈心。无论如何,没有人是完全缺乏慈心的,
我们天生就有慈心的本能,这可从婴孩见到任何一个人的脸时就会自然地笑起来中看出
。可惜对自己拥有那么多慈心的人,多数竟全不知情。他们内在的慈心能力,可能被一
世、或多世累积的身口意恶业── 如大堆的瞋恨、愤慨与憎恶等负面情绪所埋没,故
此有困难表达。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大家都可以培养出慈心的,我们若能对慈心种子
勤于施肥、滋养,慈心自然会在我们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开花结果的。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男人,用现代话来说,这男人
是一位连续作案的杀人恶魔,他恶名昭彰,杀人之后还砍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做成项
鍊,并挂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计划杀害佛陀,使佛陀成为他的第一千名受害者。尽管央
掘摩罗已恶名远播,他的面目令人毛骨悚然,佛陀仍能看出他的慈心潜力。于是,出于
慈悲,佛陀就教授了这名凶恶的杀人狂徒佛法。在佛陀的开导...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佛经里大量记载在听佛陀说法时当场(或当天)能证得法眼净,可以确定他们不是修清
净道论的十六观智,因为十六观智修一遍没那么快。佛陀自己就从别的老师学到止禅,
所以弟子们有可能已经先学过止禅。如最后得证声闻的须跋陀罗外道出家,年百二十岁
,会止禅是合理的。
m****s
发帖数: 18160
21
☆─────────────────────────────────────☆
shenmeren22 (Life is hard) 于 (Fri Oct 23 20:19:36 2009, 美东) 提到:
比方说现在俺前面摆了一块鲜奶蛋糕,俺很饿很想吃,这个时候观禅应该咋修呀?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23 20:28:48 2009, 美东) 提到:

直接观很饿很想吃的冲动欲望。认识它的无常性,认识其中的贪欲。
知道贪欲是是在造成轮回(这部分需要一些正思维,并需要惭心和愧心。)
在吃的时候,也继续观自己的念头,并伴随正思维,看到底是什么在吸引自己。
“蛋糕”是真的那么好吃吗?
仔细去观,如实去观,会发现一些东西,
☆─────────────────────────────────────☆
shenmeren22 (Life is hard) 于 (Fri Oct 23 20:34:31 2009, 美东) 提到:
嗯。 还有一个事情俺很搞
m****s
发帖数: 18160
22
☆─────────────────────────────────────☆
rapier (Avanti) 于 (Tue Aug 4 01:26:16 2009, 美东) 提到:
http://www.xici.net/b495440/d95291893.htm
bhavana 发表于:09-07-26 13:05
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佛教论坛上介绍蒂帕嬷的一些帖子,但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1]。后
来看到网友翻译整理的一些资料[2],介绍蒂帕嬷一些弟子受蒂帕嬷指导禅修的修行经
历,认识到这些是非常有价值的禅修参考资料,于是才搜索蒂帕嬷的有关资料,从网上
购买了《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的英文原版“Dipa Ma——The
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3]。阅读此书,才知道到蒂帕嬷在成就内
观智慧(证得了二果)之后,修习并征得了八种禅定和五种神通。不仅仅是她,还有她
的妹妹以及她们两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先证得了内观智慧(至少是初果),再修禅定和
神通,只是书中没有提她们几位禅定和神通达到了何种水平,但至少书中
z**n
发帖数: 22303
23
我一直脾气大得很,不是最近才,是最近版上有了很多让我发脾气的借口而已,哈哈。
说密里没有禅的估计没看过这个:
恒河大手印偈颂
Tilopa's Mahamudra Instruction to Naropa in Twenty Eight Verses.
谛洛巴口传那若巴的二十八颂大手印教授
敬礼金刚空行!
Homage to the Eighty Four Mahasiddhas!
Homage to Mahamudra!
Homage to the Vajra Dakini!
敬礼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敬礼大手印!
敬礼金刚空行母!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巴,具种修心如是行。
Mahamudra cannot be taught. But most intelligent Naropa,
Since you have undergone rigorous austerity,
With forbearance in suffering and with devotion to your Guru,
Blessed One, take this secret i...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八大误区
释传悟
佛法的智慧大海无疑是博大而精深,浩翰而无际,从而在对佛法的求证路上,也必然是
充满坎坷与勤苦的。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禅师求法,达摩禅师言:“诸佛无上
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
苦。”凡夫众生,欲求佛法,当精勤自励,依闻解起行,精进集积福德智慧资粮,方得
入佛智慧,故学佛当放下自我,舍离己意,把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实践中,切实行履,
如此方有成就之日。然则百丈高楼,从地而起,千里之遥,始于跬步。对于学佛修持,
初学入门,最忌因地谄曲,知见不正,这样自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楞严经》云: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鉴之现今初学入门者,往往见未能求正,行未能踏实,而造
成诸多误区。现将其现象一一列之,以规来者。
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曾遇有这样的同修问我,为什么每天打坐两座,打了四十多座了,每天坚持诵《金刚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等也有几年了,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真是越修越没有信
心了。我问他,如果要想见本来面目,那就得对身体,对心念,对情感,对名利要放得
下。回答是“虽然放不下,但我也是在很努力的修行啊。”听到这些回答,...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缘起度疑必须有宿命通是一个有争论的观点,但不算极端观点。杂阿含经多处说五蕴的
11种观法,其中要观过去五蕴,这就可以解释为现观过去五蕴。过去五蕴已灭,现在能
看到是靠宿命通。回答你的质疑,外道没有缘起正见,看到宿命增长其我见常见,佛弟
子如实知见缘起如何贯穿三世,无常非我,所以同见宿命,外道不得解脱,佛弟子得解
脱。所以佛说其教法特色在缘起,而不是宿命或三世。
「外观」的问题,温宗堃∶巴利《念处经》的「外观」──当代缅甸毗婆舍那修
行传统之间的一个诤论
http://tkwen.sutta.org/Contemplatingexternally.pdf
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我过去也写过我的看法。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624559.html
i******s
发帖数: 566
26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转载]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元音大师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并不是另外再起一个手印或结什么手印、念
什么咒。为什么叫手印呢?就是我们的一法界,就是我们的无漏自性。如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释迦佛说:“你在我掌里翻翻看!”孙悟空心想,你的
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够翻出去吗?他翻了几个跟斗还是翻不出去,
还在释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只手,所以不结手印,无手印之手印
,所以叫大手印。
大圆满法
红教的密法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和禅宗完全一致,大圆满法分两部:一是彻都,一是
妥嘎,彻都是立断,当下就把妄念断掉,让你明心见性;妥嘎是顿超,法身向上。禅宗
讲破三关,破初关、重关、牢关,最后法身向上,其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纵然肉体完
全化为虹光体,皮肤肌肉骨头完全化成光体,走的时候一道光,连肉身都没有了。假如
你已经证成虹光体,心里仍有虹光体存在,还是宇宙之间的游魂,还不究竟,还有黏着
,正如禅宗所说“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样。不论修什么法,起初修,入手虽有
不同,譬如净土宗从念佛入手;禅宗从参话头入手;密宗从持咒结手印入手,但修到后
面都是归于禅,都归入禅定,但...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27
修行窍诀海按:Dipa Ma 是南传佛教一位传奇的大成就者。她以居士之身中年开始
修行,很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她按师父指示按《清净道论》修行神通,并如实
地证到了五种神通的惊人成就,例如她可以分身、穿墙、预知。。。而后她又不再修习
神通,因为她觉得对证道有障碍。她为西方弟子传法并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她的开示
与汉藏大德异曲同工,末学受益匪浅,以下是她的修行开示。
Meditate all the time (随时随地禅修)
Practice now. Don't think you will do more later. (“现在就去修行。不要
以为你将来有的是时间” )
Dipa Ma stated firmly that if you want peace, you must practice
regularly. She insisted that students find time for formal meditation
practice every day, even if only for five minutes. If that proved impossi...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8

没有禅定,确实不可能解脱,但这个禅定是指心的平稳,不乱,纯净,而不是狭义的四
禅八定的禅定。
禅定分两种,奢么它禅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四禅八定
另外一种是毗婆舍那禅定,就是刹那定。是修观的定。
对于纯观的刹那定来说,乐属于一种杂染干扰,会干扰对无常和苦的观察。但止禅就不
是。可以老实享受那种乐。
r****r
发帖数: 755
29
这个不对,会误导别人, 四禅的判断标准不是这样的
内观(尤其是纯粹内观,就是干观一派)在修行时不标出四禅,而更注重慧的部分,用
心就是怕行人执着于禅定(乐),师父指导时一般也避免谈这些
马哈希,阿姜念,隆波田都是是属于纯粹内观的
a*****y
发帖数: 3318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八天[转载]
第八天开示
(业行的)增生法则以及逆转的灭除法则~平等心是最大的福报~平等心让人过着真正
自主行动的生活~保持平等心让人有快乐的未来
八天过去了,你们还有两天可以用功。在剩下的两天中,你们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
,好让你们在这里能正确地练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善加利用。要了解「法」是什么:自
然、真理、普遍性的法则。
一方面来说,有着(业行)不断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着灭除的过程。有一个偈子: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所有的「行」(savkhara),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无常,有着生起又灭去的本质。它灭
去了,但下一刻它又生起,一而再,再而三,这就是业行增生的过程。如果我们培养智
慧,并开始客观观察,增生的过程就会停止,而根除的过程随之展开。某个「行」生起
了,但禅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力量,从而消失灭去。只要我们保持平等心,一层
又一层的旧「行」就会生起并消失灭去。业行根除了多少,你就享有多少的快乐,这是
完全解脱痛苦的快乐。如果所有的旧业行都灭除了,你就得享完全解脱的无限快乐。
心的旧习惯是起反应并增生加强反应。我们碰到不想要的事情,就产生瞋恨的「行」,
随...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31
我好像是迈不过去那道坎了。一注意呼吸,就有很强的禅悦,然后就注意力转移到禅悦
上去啦。 Hard to resist. 导致目标不清楚,观得很差。
G**W
发帖数: 1865
32
心所是说当心识在运作时,会与心识同时发生的各种名法皆可称為心所, 心所法又不是
色法,那里有光来观 ? 而以光来呈现而让眼识来了别 ? 是你听错还是帕奥老人家说错
?
LA来的师姐从初禅一步一步修到三禅, See弟你是如何判断那位师姐到了三禅 ?
这种事情很重要,不要人家自已没这麼认為, 而你说她到了三禪,你虽然是善意,
对她可能不好. 三禪必须从欲界定,未到地定, 初禪,二禪地地转进,
她的次地禪观你都看的清清楚楚 ?
W**N
发帖数: 103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黄蘗希运[义玄师]
景德传灯录卷第九 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 1潭州沩
山灵佑禅师 2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要附卷末 http://www.buddhamountain.ca/CN_T2076_ST_09.php)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岛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肉珠。音辞朗润志意冲
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乃捐
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云。渡
来渡来。师曰。咄遮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
不见。师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问曰。从上宗承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师云
。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百丈云。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师随后入云。某甲特来
。百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百丈一日问师。什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百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百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
归。上堂谓众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师在
南泉时普请择菜。南泉问什么处去。曰择菜去。南泉曰。将...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黄蘗希运[义玄师]
景德传灯录卷第九 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 1潭州沩
山灵佑禅师 2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要附卷末 http://www.buddhamountain.ca/CN_T2076_ST_09.php)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岛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肉珠。音辞朗润志意冲
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乃捐
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云。渡
来渡来。师曰。咄遮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
不见。师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问曰。从上宗承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师云
。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百丈云。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师随后入云。某甲特来
。百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百丈一日问师。什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百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百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
归。上堂谓众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师在
南泉时普请择菜。南泉问什么处去。曰择菜去。南泉曰。将...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5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7 23:19:53 2009, 美东)
可以这样比喻,正念就是你咬了一口苹果,你如实知道它是甜的,你又咬了一口柠檬,
你如实知道它是酸的,无论你咬的是什么,你都能立刻识别出来
注意,这里并不是说正念是给与对象以概念,而是如实识别出对象本身的性质。
这个性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相,一类是共相。
打坐时身体出现的疼,痛,痒,包括腹部的移动起伏这个叫做自相,它是对象的本身特有的性质。
而共相则是所有的五蕴对象的共同特征。共相只有三个:生灭无常,不圆满并且非实(
苦),非我非我所非主宰非独立非恒常(无我)
在修观刚开始阶段,看到的多是自相,随着五盖的去除,定力的提升,共相将越来越
明显。无常,苦,无我的三共相将使得禅修者建立起观智,直到取证涅槃。
而专注,就是只盯着苹果,不需要管它是苹果,不需要管它是甜是苦,只盯着苹果,时
时刻刻心不离苹果,随着专注的加强,苹果竟然变成了光(禅相出现),然后
n***e
发帖数: 146
36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31 23:52:03 2008)
是. 修行一切皆以 "心" 为本, 一切需指向 "心".
所谓杂念, 是指你 "心" 自主决定要进行某事的此念,
却被转移了或参杂了. That clear?
因此:
>>>: 杂念是除了心一境这个境之外的境。
"杂念" 非 "心一境性" 之外的境.
坐中 "心一境性" 之外的境是 "业识".
"心" 失去 "原来自主的决定" 而跑题, 被转了往 "业识"
跑去, 这种 "心" 他的行为才是 "杂念".
That clear? If clear, then we goto next.
念头就是意识, 又何来硬弄个所现的相?
d******y
发帖数: 3668
3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31 23:52:03 2008)
是. 修行一切皆以 "心" 为本, 一切需指向 "心".
所谓杂念, 是指你 "心" 自主决定要进行某事的此念,
却被转移了或参杂了. That clear?
因此:
>>>: 杂念是除了心一境这个境之外的境。
"杂念" 非 "心一境性" 之外的境.
坐中 "心一境性" 之外的境是 "业识".
"心" 失去 "原来自主的决定" 而跑题, 被转了往 "业识"
跑去, 这种 "心" 他的行为才是 "杂念".
That clear? If clear, then we goto next.
念头就是意识, 又何来硬弄个所现的相?
d******y
发帖数: 3668
3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1 01:13:34 2009)
你太多文学胡想. 开始离实况, 不分说话角度, 也又开始
跑题跑了去天外天.
你大可说整个法界连各佛土也是心做出来的, 但你不知
道而已, 所以你都不知什么样的东西叫自主, 所以你都
不知你是否正在发文和我说话.
到底我们正在谈什么呢? 呵呵......
我早知你惑在哪, 也知你著相! 所以我一开始就已先说, 并
强调: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22599_0.html
>> 是. 修行一切皆以 "心" 为本, 一切需指向 "心".
^^^^^^^^^^^^^^^^^^^^^^^^^^^^^^^^^^^^^^^^^^
你 "心" 有个 "进行" 念佛号的决定, 而恰好 "业识" 又有个
佛号出现, 我文中没人管佛号是否你念出来的, 而只管你
"心" 是否还有 "自主进行" 念佛号, ok? 我一
r**m
发帖数: 1825
39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7826673/
皮夹克 2015-07-28 20:38:30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531693.html
帕奥禅法里禅支就是光点,舍弃较粗的禅支就是舍弃光点,你说的那位贤友可能还没修
到那个程度,所以只是旁听了一部分,还不了解细节。
也可以去看帕奥禅师的著作《智慧之光》中证禅那相关的章节,都有详细说明,我此文
基本上说明的都是帕奥禅法正统观点,如果想要维护帕奥禅法,可以试图证明他们是对
的,有经典依据的,倒不用证明我写的编造的,不是帕奥禅法所说的。
我认为在我文中列出的所有问题点中,最致命的应该就是这个证禅那是把禅相的光投向
心脏找五个光点这种毫无经典依据,还违背传统观染(光是禅修的观染)理论的问题点。
你觉得五个光点这种说法似乎是我编造的,这说明你也觉得这一点很有问题。
希望我的这些论点对你有所启发,有所参考,也欢迎提出新的批评供大家平衡判断。
P******n
发帖数: 329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灭後的「大师」(转载)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
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
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
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麽呢?如来从
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
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
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麽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
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後,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
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後,佛陀又继续往西北方游化。最後,在末罗国首都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的菇茸
供养,引发更严重的腹泻,勉强走到拘尸城,为一位名叫「须跋」的婆罗门说了八正道
,引导他证入阿罗汉後,就在...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28
41
法曜法师谈禅修 2月西雅图登场
by 【西雅图讯】
01.14.15 - 06:00 am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seattle/26356154/article-
美国纽约庄严寺方丈法曜法师将于2月15日(周日)下午1时30分至4时30分在西雅图华
侨文教服务中心,做“禅学与心灵修炼”的专题中文讲演,教导佛教禅修的原理与方法
,欢迎有兴趣者参加。
法曜法师目前为庄严寺与大觉寺两寺方丈,兴趣于早期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专精于
说一切有部与上座部的阿毗达摩。除了定期每年于两寺举办禅修之外,并经常受邀至美
西、美中、美东,海外包括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教授禅修,主要以四无量
心与出入息观禅法为主。
他曾于纽约市立大学亚美研究机构(CUNY AAARI)以英文教授佛教于西方社会等相关课
题,也曾任教于台湾著名的圆光佛学研究所暨福严佛学院,并曾担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
人类学系与哲学系客座教授。
法师出生于台湾、成长于马来西亚、于1987年于斯里兰卡出家,之后接受系统的佛教正
规教育获得学士、硕士学位,谙多种语文。之后他留学英国布里斯托...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4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乔布斯与他的禅》
觉得你的问题很有价值,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在读,在思考,可以写成博士论文或者书(
我是认真的)。在这方面季羡林大师的书值得一读。
来看Lisa的题目:《乔布斯与他的禅》。咱们一起来试着读的时候强调一下“他”,而
不是“禅”
字,是不是就可以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看到“禅”这
个字,人人心中都有他/她自己的解读。Jobs也不例外,也许去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以后(去印度肯定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或者他自己没有解释或不相解释的原因),
他找到了他心中的“禅”,并将此融入他的生活并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本来禅就是不
可言说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其玄旨。但是,真正悟到
的又有几个人呢?所以,佛祖捻花,只有迦叶微笑啊。不过,咱们普通人也要生存啊,
更想生活啊,所以我觉得,只要有意识地想去了解禅的人,都会寻到心中自己的禅,并
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温故知新(不想了解的人不一定心中没有禅)。只这一点就是可敬
的。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读万卷书也得一字(或停下来查字典或上wiki)、一
行、一页一页地读啊。
对了,我特别想去希腊、印度...以便更好地了...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3
作为初学者,能够写出这样的禅修报告,非常不错。
马哈希尊者的禅法,从去年在大陆已经开始传播,这个卡玛迪兰禅师举办禅修的频率还
挺密集,一两个月就一次。推荐国内的人去参加。
密集禅修很重要,某些人打坐,每天一两个小时,也未必比得上参加一次连续密集禅修
的作用。
那种每天一两个小时的禅修,由于时间太短,就像烧开水,总也烧不开,甚至会形成恶
习,把打坐当任务来看。
比较好的应该是日常正念+经常打坐+参加持续性密集禅修,密集禅修时间越长越好。
Y**u
发帖数: 5466
44
☆─────────────────────────────────────☆
heyes (hoooyou) 于 h 提到:
大念住经
我这么听说:
当时世尊与库汝族人一起,居住在库汝国的城市--卡玛萨达芒。
世尊对僧众说:“僧众啊!”
僧众恭敬的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宣说:
“僧众啊!这是唯一能净化众生,克服悲伤与哀恸的道路。
能消除痛苦和忧伤,依此是达到正道的途径,依此能证悟涅盘(解
脱生死)。这就是四念住。”
“什么是四念住?”
“僧众啊!僧人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以精
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僧人在生活中于受处、心处、法处实践观想于受念住、
心念住、法念住,以精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
身念住观
------
1. 出入息观(anapanasati)
“僧众啊!一名僧人如何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
“僧众啊!一名僧人到树林里去,在大树底下,或在空旷
的地方,以双脚盘叠的姿势打坐,将身体挺直,他努力使正念现前。”
“他在吸气时保持正念,他在呼气时保持正念。”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清...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焦谛卡禅师:禅修前的准备
对我们想要做什么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有非常清楚
的观念,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目标模糊不清,「我想要禅修,我想要快乐。」你的目
标不正确,你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禅修。你越能确定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精力将
越多,你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想要做什么,务必非常清楚。
我只是给你一般的观念,以便你能派上用场。
在你禅修前,花几分钟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清净、平
静、解脱、自在,忆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能专注的修佛随念,你会感到平静、
平和。之后,如果你修观禅,你的心会专注于所缘境更久,因为修佛随念时,你会放下
世俗的烦恼,你会认为他们不再重要,例如∶我的汽车,我的生意等等,这些事可以稍
后处理,因为有时当你坐禅时,你想∶
「我必须支付那帐单,我必需打一通非常重要的电话。」当你开始禅修时,一些重要的
事让你分心。这是我告诉你要先准备你的心的原因。
禅修前的准备非常重要,不要认为禅修前的准备浪费时
间,因为你越是准备妥当,你的禅修会越容易进入状况。
你可以放下所有杂务,那张帐单不重要,电话和其他事
也不重要,你可以稍后再处理,你会以最好的方法去处理,现在要放下一切事情。当你...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深化 马哈希西亚多
马哈西对内观的这段描述极其细致。由此可见纯观所产生的刹那定的定力是相当厉害的。
就整个上座部佛教的这些公认阿罗汉里面,马哈西是最让我佩服的一位。
马哈西的纯观禅法非常系统,讲解精确,希望这种禅法能够真发扬广大,也希望它能早日的进入大陆。
S**U
发帖数: 7025
47
观呼吸可以是止(calming the mind)的所缘,达到四禅;也可以是观的所缘(观呼吸的名法、色法,其因缘,四圣谛),如安般经所说十六胜行。
念经/mantra是止(calming the mind)的所缘,最多达到初禅。
z**n
发帖数: 22303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原来娑婆世界就是佛刹净土啊!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9 22:49:37 2013, 美东)
在人间按:文章由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和顶果仁波切的两篇重要开示组成,第一篇文章
传达了藏传佛教中重要的生起次第,把您带入八地菩萨以上的“婆娑世界如极乐世界的
证境”,而第二篇文章,具体讲述了六字大明咒生起次第的实修法门。
正当难解难分之际,佛以神通显示了娑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
: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刹土一样,十分清净庄严。
之后,佛陀告诉大众:我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只是你们没有看见
而已。
什么样的见解是密宗的见解
德兰根迥活佛开示
摘自 解脱之路
堪布慈诚罗珠曾经对此问题有比较清晰的开示。他说,密宗的见解指中观理论,一切法
空性,原本清净等观点。慈诚罗珠堪布在《如何学密》一文中,谈到“略谈密宗的见解
和修法”时,原文如下: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当时没好意思问, 嘿嘿
具体的问题几乎没有, 我现在大方向还没有的说
大问题
你是跟哪个系统的?如果有老师,传承重要吗?
网上有啥好的系统的教程可以推荐的?
具体的
止 和 观是2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吗?还是到后期就是无分别的
问得原因是因为, 网上安般念的教程, 最初级阶段数息,好像并不观
比喻就是犹如守门, 出入息 如进城出城之人, 只知有人出入门, 并不要知道
出进城的人的相貌, 个子 和肤色等。。。。
初期不观, 并不代表后期不观?
从0基础到看到禅相, 你花了多少时间?
t******g
发帖数: 17520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当时没好意思问, 嘿嘿
具体的问题几乎没有, 我现在大方向还没有的说
大问题
你是跟哪个系统的?如果有老师,传承重要吗?
网上有啥好的系统的教程可以推荐的?
具体的
止 和 观是2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吗?还是到后期就是无分别的
问得原因是因为, 网上安般念的教程, 最初级阶段数息,好像并不观
比喻就是犹如守门, 出入息 如进城出城之人, 只知有人出入门, 并不要知道
出进城的人的相貌, 个子 和肤色等。。。。
初期不观, 并不代表后期不观?
从0基础到看到禅相, 你花了多少时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