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禅观
首页 3 4 5 6 7 末页 (共10页)
p*****n
发帖数: 141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进,佛陀否定专注禅?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pattern进,佛陀否定专注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1 01:36:54 2008)
>佛陀到底是不赞成只修专注禅(专注禅是需要的,但不究竟),还是类似克的那种完全
>的,彻底的否定专注禅。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我自己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似乎结论在倾向与支持佛陀很可能是和克一样,完全否定专
>注禅的。但我还需要深入了解,因为我对南传佛教了解很粗浅。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仅能供参考而已
南传我也不了解 南传很多祖师也改良教学方式 每个人教的未必一样
我印象中南传里有些祖师好像也会教人专注禅 (但最后还是以观禅为主轴)
阿含中 我所知 佛陀没教人专注禅 但也没有像克一样否定专注禅的话
阿含 就是教”观”
你可以查一查 我不敢肯定有没有像克一样否定专注禅的话
>我知道印度教非常重要的经典《薄伽梵歌>中教授的就是重复念诵和专注包括对权威的
>完全臣服奉献。克对这些都是剧烈的反对。而佛陀当时作为一个宗教革新者,似乎也是
>这样,但我还不能完全肯定。
佛陀
a**u
发帖数: 8107
2
☆─────────────────────────────────────☆
runsun04 (runsun) 于 (Tue Jan 20 14:40:19 2009) 提到:
根据J前文关于观的相关回答,总结以下
1.当你在打坐的时候,你把观察觉知眼前出现的对象定义为观,眼前出现的东西可以是
当下现起的黑暗或者某种光,或者幻象。你并不取舍眼前的内容,而是有什么就看什么
,如果晚上关灯打坐,刚开始必然是黑暗。
这个观,并不是佛法的观(指毗婆舍那),准确来说,你的这个观是由“寻”和“伺”
两个"心所"组成,
寻,巴利文vitakka,它的意思是指心(名法)导向投向当下现起的目标,全面的撞击
目标(觉知)。
伺,巴利文vicara,它的意思是重复地省察目标。
一只鸟想要飞的时候,拍打了翅膀之后就能持续地在天空翱翔。拍打翅膀就是寻;在天
空中翱翔就是伺。又如敲钟,刚敲的那一下就是寻;余音仍然在缭绕就是伺。或者如一
只蜜蜂飞向一朵花朵采蜜,在冲向花朵的时候就是寻,在花朵上蹒跚驻留就是伺。
进入初禅的时候,寻和伺是两个极其明显的禅支特性,这五个禅支分别是寻,伺,喜,
乐和心一境性。
t***g
发帖数: 557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dreamfly (妄想),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5 00:03:35 2009,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1 01:13:34 2009)
你太多文学胡想. 开始离实况, 不分说话角度, 也又开始
跑题跑了去天外天.
你大可说整个法界连各佛土也是心做出来的, 但你不知
道而已, 所以你都不知什么样的东西叫自主, 所以你都
不知你是否正在发文和我说话.
到底我们正在谈什么呢? 呵呵......
我早知你惑在哪, 也知你著相! 所以我一开始就已先说, 并
强调: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22599_0.html
>> 是. 修行一切皆以 "心" 为本, 一切需指向 "心".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557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dreamfly (妄想),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5 00:03:35 2009,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1 01:13:34 2009)
你太多文学胡想. 开始离实况, 不分说话角度, 也又开始
跑题跑了去天外天.
你大可说整个法界连各佛土也是心做出来的, 但你不知
道而已, 所以你都不知什么样的东西叫自主, 所以你都
不知你是否正在发文和我说话.
到底我们正在谈什么呢? 呵呵......
我早知你惑在哪, 也知你著相! 所以我一开始就已先说, 并
强调: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22599_0.html
>> 是. 修行一切皆以 "心" 为本, 一切需指向 "心".
^^^^...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5
蒙山施食观想与密宗虚妄的观想天身不可相提并论
有密宗上师某丙,对大众开示云:「有大德说密宗的观想天身,观想成佛的法门错误
,但是显教大部份的寺院都有蒙山施食的规矩,却又都是要观想食物无量:假藉少量食
物而观想变化成极多,施与鬼道极多的众生。如果依照这种的说法,那蒙山施食就变成
没有意义了。所以否定密宗观想天身丶观想成佛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曰:為什麼会说的密宗观想错误而虚妄,乃是说:天身与佛身,都是可爱的异熟
果报;异熟果不可经由观想而成就。如果异熟果可以藉由观想而成就,那么一切造作重
大恶行的众生,都可以每日造恶,而在每夜观想自身变成天身丶佛身,来世便可以不受
恶业之果报。如果真的是这样:观想的修行方法,可以成就今世或来世的天身与佛身的
话,那么密宗的本质其实就是无因无果的外道见者。注:(佛身非是异熟果,已无异熟
性故。但须经由菩萨地之可爱异熟果而进修,最后远离异熟性,而成就佛地之常住不变
解脱色之法性佛身)。
来世的欲界广大天身,要由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方可在来世受生於欲界天时
,获得欲界天的广大天身;未舍此世受报之身时,不可能发起欲界天的可爱天身。若未
证得三...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6

(我说的不一定对 仅能参考 )
以前我对四禅、四禅八定几乎都是跳过不看,修到再说。
不知怎的,近日又想弄清楚一些,目前也很多地方还没搞清楚。

我目前的理解是一种纯净、稳定的”心”, 姑且先称它为”心”
我们可以拿禅,拿这纯净的心,来断绝五根,独留意根,
进入无法控制的专注禅。就像阿姜布拉姆在”禅悦”这本书所描述的四禅。
进入这种专注禅,
我个人不知道该如何与佛陀在杂阿含所说的各种修行相配合。
专注禅断除五根活动,停止色声香味触,留喜乐,舍喜乐,
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不可能这样。
我个人不知道专注禅该怎么用在日常生活一举一动? 诸根触尘时如何修行?
如何调欲贪、断欲贪? 也许有人知道
佛陀也说过,他的教法不是断除诸根触尘。
(印象中,那一经是有个婆罗门来找佛陀,佛陀问他他师门的修行法,
他说,婆罗门老师教他断除诸根令其不接触六尘。
佛陀说他不是这样教,于是叫阿难把佛陀如何不断诸根活动、如何护持诸根的修行法说
一次)
佛陀在杂阿含所说的各种修行,是不断除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
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以正念正智(内观)护持诸根、内正思惟,
住正念正智(稳定持续、”定”),调欲贪(内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二禅,请教waichi兄
二禅是否可以修观?
三禅,四禅是否可以修观?
是否可以先修观再修定?
修观是否需要出定?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禅和观禅-两条不同的道路
节选自马哈西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两条不同的道路
你要选哪条路走,这依你要著重专注(止禅)或正念(观禅)而定。定力是心持续在目
标。正念则是仔细观照目标的特性。以下是它们的差异。
让我们打个比方,拿面镜子,放在你的脸的高度。当你拿著那面镜子到你面前,你可以
看镜影看个老半天,那个就是专注-把心集中在目标上。如果你把心集中在同一个目标
上,并且著重专注力,那你的禪修就是在开展止禪的道途上,它是进入集中心的深层状
态。
另一方面,当你把心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并且仔细观察它的特徵,就是它在镜子上出现
的,譬如有长鼻子,有鬍鬚,齙牙,秃头等等,你会知道这是张魔鬼的脸。你会问,「
这张脸是什麼?是人脸吗?」这表示你有仔细观察过,你注意到镜子中所有的特徵的性
质。这个是正念。
当你记下所有的细节,那你就了解它的意思-它的精萃是,正念成为智慧。当你著重在
正念,以正念仔细的观察目标的特性,所有在那裡出现的不同事物,在那裡的所有过程
,那心就会朝内观智慧禪或毗婆舍那的方向行进。
当我们以安般观出入息来做譬喻,你可以选的这两种不同路径就变得很清楚了。
有些人习安般是数鼻尖的出入息,并专注它。心会变得很平静详和
r****n
发帖数: 8253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推荐几本教导禅修的好书
禅定本身并不神秘。现在教禅定的书,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都相当不错,你可以选择
其中一些看看.
我个人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系统教导修禅定的书。这些教导禅修的书的作者都是一些实修
实证者,当中不少是南传公认的阿罗汉,他们将自己的教法毫无保留的公开,充满正见
,这些书要比去找那些满嘴胡说八道,大忽悠的所谓师父好太多了
侧重于止禅四禅八定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leaveinhand/leave_in_hand.pdf
阿姜布拉姆的《禅悦》(网上只是部分转载,可以去买全书)
http://book.ifeng.com/book.php?book_id=1272
前面有人推荐的佛教禅修直解也不错
http://www.fjland.net/Soft/ShowSoft.asp?SoftID=203
以上主要是侧重于止禅四禅八定的,如果要学习观禅,可以选择马哈西尊者或者班迪達
尊者等。
马哈西禅师的《内观基础》
http://www.fjland.net/Soft/ShowSoft.asp?SoftID=106
《毗婆舍那
a*****y
发帖数: 3318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六天[转载]
第六天开示
培养对感受的觉知及平等心的重要性~四大(四元素)及其与感受的关系~物质生起的
四种原因~五盖(五种障碍):贪爱、瞋恨、心理和生理上的怠惰(昏沈)、焦躁不安
(掉悔)、怀疑
六天过去了;你们剩下四天可以用功。四天里,你们可以根除一些心理上的染污不净,
并且领会这个修行方法的要诀,以终身受用。假如你以正确的了解来修行,并学着将之
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修行方法会对你有莫大益处。所以,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
这并非一条悲观的道路。法教我们接受「苦」的不幸事实,但也教我们如何解脱痛苦。
因此,这是一条乐观的道路,同时更是实在和可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修行以解脱
自己。
用几个字就可以解释整条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
当一个人经由真知洞见而体会到这层道理,
他就脱离超越了痛苦;
这是一条净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仅指心理反应,也包括了这些反应的后果。每个心理反应都
是一粒种子,会带来结果;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行为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自
己在过去及现在行为反应(savkhara)的结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缘和合...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之三教,摄尽佛一代所说之经,及诸菩萨所造之论。细寻法义,便见三义全殊,一法
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条然易见。唯第二第三,
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
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
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
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
初,法义真俗异者。空宗缘未显真灵之性故,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
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
,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故经云,无量义
者从一法生。华严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法
者知一乘,义者知诸乘。如是十番释法义二无碍义,皆以法为真谛,以义为俗谛。
二,心性二名异者。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目为性者,诸
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儒道佛]求憨山大师书读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3
2 禅定:佛教心理学自我的研究
方法
如果说西方心理学受制于实证研究方法而无
法深入到自我的深层, 那么佛教对于自我根源的系
统分析则得益于内证的方法—— 禅定。
禅定一词是梵汉合璧, 由梵语禅那(Dhyana)的
音“禅”与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合成, 意思是
寂静中的审虑, 智慧生于静定。禅定就是一种通过
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佛教以禅
为立教之本, 禅定是佛学所有思想的基础, 其他宗
教自称受神启示, 佛学理论则是释迦牟尼在禅定中
所证悟的主观体验的总结。故禅定是佛教心理学最
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
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不是实证的方法, 而
是体证的方法—— 就是通过意识自觉的方式, 直
接体验到自身的心理, 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
它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理解, 也包含关于对
象的感受, 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证有两个重要
的特点, 即意识的自我觉知和意识的自我构筑(葛
鲁嘉, 2008)。那么代表着佛教体系典型特征的禅定,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究竟具有什么特
点, 它又是如何能实现“如实知自心”, 达到对自我...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4
是的,另外你的上面的贴子也很正确。
安般吸念中,一般要求只取呼吸的“入出”“长短”为所缘。因为他们属于概念。
如果取“触觉”“温度”为所缘,就变成练观禅了,所以禅师会明确要求你不要拿触觉
来练止禅。
我一般平时日常生活坐姿时,也通过观触点的温度练观禅。但在早上宝贵的一个半小时
,只用安般吸念练止禅。
w**u
发帖数: 311
15
是的,另外你的上面的贴子也很正确。
安般吸念中,一般要求只取呼吸的“入出”“长短”为所缘。因为他们属于概念。
如果取“触觉”“温度”为所缘,就变成练观禅了,所以禅师会明确要求你不要拿触觉
来练止禅。
我一般平时日常生活坐姿时,也通过观触点的温度练观禅。但在早上宝贵的一个半小时
,只用安般吸念练止禅。
j*******1
发帖数: 182
16
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十地菩萨其中一地的菩萨
所了悟之空性。在了悟究竟菩提心之前,重点应放在相对菩提心之上。在本质上,相对
菩提心是利他心,也就是利益他人、离于所有自私目标的甚深愿望。如果正确地修持相
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将自然而然地展现于相对菩提心之中,最终将完全证得究竟菩提
心。
(一)相对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本身有两个次第,即利益他人的愿望,以及把这种愿望付诸行动。这两个次
第之间的差异,犹如想要前往某处和实际展开旅程之间的差异。
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包含了:(1)观修自他交换法(2)把逆缘用于修道的座下禅修。
(1)自他交换之座上修法
菩萨的修行:第十一、所有痛苦无一例外地来自渴求自身的快乐,圆满成佛则来自利他
的念头。因此,真正以自身的快乐来换受他人的痛苦,乃是菩萨的修行。
目前,当你快乐时,你或许相当满足。其它人或许不快乐,但你不真正地把它视为你的
问题。当你不快乐时,你只顾着想要去除让你心烦意乱的人和事物,而不在乎、甚或不
记得其它人或许也不快乐;这一切都是迷妄!
有一个方法可以训练你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称为“自他交换”的法门
,包...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17
“如果你不曾照见自己的过去世,也不了解缘起,就不可能证悟涅槃,为什么呢?因为
从证悟初果须陀洹的那一刻开始,禅修者自然地对佛、法、僧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业
报法则、缘起与生死轮回是佛陀教法的重要部分,如果你还不曾以观智直接知见它们,
又怎么能肯定且毫不怀疑它们的存在呢?即使是已经直接照见它们的人也还只是「小须
陀洹」而已,只是临时性地去除自己的疑,那么,是否可能还未照见它们就成为须陀洹
呢?即使你说自己对它们有十足的信心,但那只像婆罗门众对他们不曾亲眼见过的大梵
天有十足的信心罢了,因为你对法的十足信心只是依靠理论知识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
建立于亲身经验的观智。”
请仔细解释一下“照见”是什么意思?所谓“照见自己的过去世”只有三种可能,一种
是大多数人理解的是神通的一种:宿命通,另一种可能是这只是修行人的一种禅相,第
三个可能是这里的意思是思维修,(根据上下文看,这里的修行人是没有证果的),无
论哪一种,都和真正的“观智”毫无关系,如果中文的翻译和我的理解没错的话,帕奥
似乎和随佛是一类的啊,太可怕了。难道真的是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发帖数: 1
18
我曾经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方向莫辨,痛苦迷茫的心路历程。现在终于重获生机,找
回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不再让自己可悲地游离于真正自己的人生之外。
在我的觉醒过程中,对我起到莫大帮助的包括而不限于:
自己骨子里天生的正气气节,也是中国人历代就具备的骨气;
自己自幼就萌发的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圣人情怀;
自己的和自幼家庭里面的十分深重的乐观思想与对未来的不磨希望;
再苦再难之中不甘心生命就此堕落沉沦消沉的本能;
对奥妙宇宙神奇力量的敬畏;
对从来奇迹总会降临我身的底气信念,以及人类生命内在潜力的信心;
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虚心学习和热心探索;
理性的思维辨别;
希望自己达到慈爱包容、不择亲冤的境界的美好愿望。
在此特将心得整理出来,希望能够给还在迷途中的人们以参考,少走一些弯路,未曾陷
入的人们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
本篇每一章如果细述,单独都可以凝成煌煌巨著,而小子我的能力不足以涵盖如此广大
。这里并不想做知识性探讨,仅仅根据个人经历,陈述对我澄清困惑度过困境起到的助
益更大更明显的。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点到为止了。有兴趣具体深入了解的可以直接去
看相关典籍著作,文末所列几篇可供参考。本文不是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2月18- 24日朝阳寺第二届正念动中禅禅修法讯
正念动中禅是毗婆奢那(内观)的一种,行者通过一套精妙的手部动作并配合经行
,在轻松、自然和持续不断对肢体动作的觉知中,唤醒和开掘出强有力的觉性,从而在
行、住、坐、卧中对自己身心刹那生灭的实相,如实观照,了了分明,不断灭除染着于
心中的种种烦恼,最终断除执着,达成灭苦,安住于清净、快乐和自在的境界。
北京怀柔朝阳寺将于2月18日-24日举办第二届“正念动中禅”禅修活动,特别邀请泰国
南来寺隆波通禅师作指导禅师。
活动地点:北京怀柔朝阳寺甘涧禅修中心(查看交通路线)
http://www.chaoyangsi.org/info.asp?id=10
活动时间:2月18日-24日(2月18日下午5点封营,请提前报到)
报名名额:120人
指导禅师:明奘法师 隆波通禅师
报名方式:在线报名 http://www.chaoyangsi.org/bm/bm.asp
电子邮件:c*************[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10-89601025 观了
活动费用:报名费500元,完全参加者课程结束后全部退回,课后随喜乐捐。
p*****n
发帖数: 1415
20

同意
出专注禅可以做深观,
可进到专注禅的初禅出来就可,为何要进二禅三禅四禅?
而且要修到专注禅初禅似乎没那么容易,对入门者有点绕远路的味道
z**n
发帖数: 2230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的独特观点:净观
宗萨钦哲仁波切
在历史上,金刚乘一直面对它是否为佛陀教法的质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声称
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样地抨击金刚乘佛法
的真实性。
就某些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发展出来的,印度文化由种姓系统
和明确界定的行为准则来支配,由神圣又过分精神化的婆罗门贵族订定了社会上可接受
的宗教标准和宗教信徒行为的规范。婆罗门的宗教道德观,除了平常的不杀生、不邪淫
等等之外,还包括了严格的饮食规则,规定行者要吃净素,不可吃洋葱、大蒜等具有强
烈气味的食物,绝对不可饮酒;此外还有其它在现代会被认为很极端的限制,例如,一
位婆罗门,只要被贱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须经历很复杂的净化仪式来清净自己。
除此之外,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期望,认为宗教的功能在于传播一套道德规范,教化出
温文有礼的人民,强调健全、温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们期望宗教导师和教法成为那
个宗教最高和最严格道德标准的规范。金刚乘和这些期望背道而驰,它经常使用一些看
起来野蛮而怪异的行为,它的教法与修行方式也非常让人惊讶——要相信这种教法来自
温和宁静化身的释迦牟尼佛,实在有点困难。金...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2
★宋朝有位京都官员外郎(官名),姓吕单名叫宏,其妻吴氏,夫妇二人各自吃斋守戒
,分别清静修行,都能通晓明悟佛的道理,惟吴氏虔诚事奉观音颇有灵感,每每于净室
中放著瓶子罐子几十个,以净水(或凉开水)注满,手持扬枝诵念大悲咒,往往见到观
音放光进入瓶罐之中,生病或有疾苦的人,喝了她的净水多数痊愈。尤甚这种咒水,积
年累月而不变坏,天气寒冷而又不结冻,当世称他为观音院君,还有二个丫头,也修行
净业,其中一个奉持戒律很严励勤苦,或者竟月不吃饭,但是每日只饮吴氏所念观音咒
的净水一盏(即一大杯),不久的时间,她忽然看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现在目前,三
年之后,她就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了。(龙舒净土文)
★宋朝有个妇人郑氏,是浙江省钱塘地方的人,每日课诵观音经,念佛不辍,后来在病
中,预知时至,要洗澡更衣,洗毕向西方而坐。问家里人说:‘你们听到敲打磬的声音
没有?西方极乐国的净土诸位圣人都已到来。’不久之间;合掌欢喜的又说:‘阿弥陀
佛菩萨也来了,观音手拿著金台,如来接引我登座。’于是她忽然的坐著而殁了。(往
生集)
★宋朝江西的吉安县班氏的女儿,每日诵念观音普门品和弥陀经金刚经,念佛求度,往
生极乐国...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23
佛教与科学-----爱因斯坦只是验证了佛学的时间和空间观
两千多年前出来的佛法告诉大家,天道和我们人道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佛
陀(释迦牟尼)以神通去到天道(这次去的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其天主是帝释
天,也就是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由于处于六道中的天道,也没有脱离轮回)为他往生
到天道的母亲摩耶夫人及众天人说法。他先将身体高度增加到一由旬(忉利天天人的标
准身高,相当于我们的19.5公里高。当然,质量肯定也增加了许多),为专心说法不被
弟子们打扰,还以神通力隐藏身行,使人间有天眼神通的人也找不到他。
接着,佛陀坐在石座上,母亲摩耶夫人领着许多天女们来礼见佛陀,释提桓因(也
就是帝释天)与许多三十三天的天众,也都来礼见佛陀,围坐在佛陀的四周,准备听闻
佛陀说法。佛陀的说法,先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再说欲
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他们能接受这些道理,有了听闻佛法的基础后
,便开始宣讲苦、集、灭、道等佛法核心的四圣谛。说完四圣谛后,在座的天众们,有
许多即证得了初果。
说法完毕后,帝释天请问佛陀:
“世尊!我应当...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4
?????
你不读经,当然不会知道经文当中已经说了无明怎么发生,并不是你说的无始以来
你了解的十二因缘当然不能用来禅观,这个十二因缘已经被扭曲过,所以这也
可能是部派们从来不用十二因缘来禅观,而是自部版本的四念处,或者四大分别界观
最后用四禅,练了天眼,然后观过去世。。。。。
而我听到的是用十二因缘直接观
看来我贴的MP3,你应该没有怎么听 :)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相(转帖)

禅相,我大概见过,并不是没有接触过,以前只是不太懂而已,而我现在主修纯观禅,
其实根据我现在的定力状况,给我一个清净环境,然后一个周连续修安般念,我有一定
信心把安般念的取相和似相都弄出来,只是要达到真正的初禅,还得需要长时间的禅修
我们大部分人很大的问题在于连散乱昏沉的五盖都克服不了,一旦具备了克服五盖的技
巧以及能力,无论是观禅,还是止禅,达到近行定的阶段还是比较容易的。
S**U
发帖数: 7025
26
这是对修止不了解产生的问题,不需要修观。
禅悦是由专注呼吸的定力而来,注意力转移到禅悦导致定力减弱,这是一个提醒,让注意力回到呼吸,随著定力增长,禅悦又会出现。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完全专注对象,而不是专注禅悦。
你可以觉知禅悦,鼓励精进力,但专注要在呼吸上。
S**U
发帖数: 702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修止禅与修观禅,经行的所缘不同。你听到的是修观禅的方法,都是观行走时身体与心
法的不断变化,方便不同而已。举脚前进时,推动前进的色法生起,支持站立的色法消
失,看到色法的变化。等等。
若是修止禅,经行时还是以选定的止禅对相为所缘。例如修安般止禅,经行还是继续注
意出入息,少分注意行走。这是因为修止要不间断的注意所缘,不放弃所缘,不因为身
体威仪的改变而放弃所缘,持续才有定力。
t*****r
发帖数: 39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金刚禅法讲义-A
原贴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3.html
佛学精通----金刚禅法讲义
深入篇-------金刚禅法讲义(6.0版)1
1.什么是禅
佛教里有句重要的话:教是佛的口,禅是佛的心。我们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什么是禅
。佛讲般若类经典,用了22年。佛讲了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大般若经
》,有600卷。《大般若经》里最精华的部分,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千字左右
。再往简化里说,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讲的,二百多个字。这部经的
含义再浓缩,就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再
简单地讲就是:佛的智慧。或者就是“佛智”两个字。再少一点,就一个字,那就是“
禅”。这个禅,就是我们众生内心的佛性,在我们内心,每个人每个众生内心,都有。
实际上我们在做人的时候,能用到这个佛性的功能可能很少,不到亿分之一。一切佛的
智慧德能,就在我们内心里面。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时也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
具如来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佛性是我们本有的。举个例子
,比方说你...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C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6.html
102.无为有为
反过来也不可以说天天行菩萨道是“我有心”,这和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样
的,我觉得老子很可能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讲的和佛讲的相当吻合,你看“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世间学问是增长
执着的,累积知见越学越多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知识越学越多,包括许
多所谓的佛教学者、那些习惯于用外道知见来批判佛法的人,书都读了很多啊说食数宝
入海算沙“日增”,而为道是日损的,修行是减的,减法执、我执的,是减的是负记帐
,不是我们修行以后有个大功德山在那里堆着,不是的,而是通过修行我们把自己内心
的种子旧债给消掉而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到最后我执、法执、种子库都去掉
了,就如药山惟俨禅师说的“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当你把我执、法执、种子库
都消干净的时候,真正纯粹的佛性就会出现(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圆觉经》)。
而当那个东西出现时,那种体认你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形容它的,说它是东西就不对了
,这是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0
进一步修改更新了这篇:
佛陀对于无我的认识其实是有错误的,佛陀只是用了经验主义和还原论的方法,将自我
整体分解为经验性的五蕴,还原成微观上分立的生灭现象,通过禅修状态下的经验感知
,发现五蕴都是刹那生灭的,这当然会得出没有“我”的结论。因为现象都是生灭的,
前后现象都是各自相异的,所以杂阿含313经说:“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
相续”,这里的异阴就是前后相异的五蕴。由于自我的存在必须要建立在持存性和同一
性基础上,五蕴的刹那生灭否定了持存性,五蕴的前后相异否定了同一性,所以佛陀认
为不可能有同一自我的存在,而佛陀的原始教义并不承认非五蕴的阿赖耶识以及如来藏
等梵我化的本体,认为自我只不过是五蕴的因缘聚合。杂阿含1202经说:“如和合众材
,世名之为车,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斯里兰卡的菩提比丘说:“根据
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三种基
本特性”,缅甸马哈希尊者亦言:“禅修者了解自己只是由名色(五蕴)所构成,其中
没有永恒的实体,只有身体的现象和能知的心这二者存在而已”。帕奥尊者则称:“众
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8967
31
楚秦南迁后的第一百一十年深秋。
龙越云死于决斗,老家山门基业被夺,数百看家的弟殉死,领地里没带来的数千低阶
修士,死的死,逃的逃,甚至有投降外道奸邪的,一夜之间,龙家退路全无。
当龙家家主得知消息,堂堂元婴差点被气昏过去的时候,齐妆和顾叹还没能到达稷下
城。
得不到鬼手消息的齐休,自然无法掌握这一变化。
远来的都是修士,凡人领民是龙家的血脉根基,没有他们,出来的数千修士就成了无
根飘萍,失去羁绊。
速战速决,再回老家捞人,是龙家家主唯一的选择。
所以,战争就在他的一力催促下,突然爆发了。
伴着天边的第一缕阳光,整个思过山南部像是惊醒了一下,鼓声隆隆,无数修士行动
时的衣诀破空声,都能汇成‘猎猎,轰响,如惊涛骇浪,扑打在思过山所有人的心头。
在联军战线的后方,练气修士漫山遍野,大部分是灵木盟修士,还有小半散修,排成一
个棱角分明的万人大方阵,压住阵脚。
阵巨型木柱一百座,周身青光萦绕,十纵十横整整齐齐,载在一种像是有轮的风阵灵
舟上,由百位筑基修士守护。
灵木盟金丹后期的博森城主手执令旗,立于正,总揽一切。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上午 打坐一个小时
先修佛随念慈心观十分钟左右,但中间修的过程思想跑到别处。
修我自己摸索出的身念住,直接觉知头部的轻微移动,观风大。以及颈部的推,挤,压
等究竟法,掠过思想内容等概念法。
散乱盖比较严重,标记识别散乱去除之。
中间出现点昏沉,忍不住躺下休息,不过立刻想到如此松懈怎能解脱,太逊,立刻又坐
了起来。
精进根有点过强,出现稍微的躁动,用念的力量来调整加强定根,定觉支,舍觉支
由于失去正念而导致起坐。在想要起坐的时候如果正念不失应该可以将其灭掉而加长打
坐,但可惜失败了。
中间仅有十几分钟五盖比较轻的状况。
打坐中重点做的:克服五盖,明辨直接观察所缘和想象思维的区别,跳过概念法。
五盖严重程度70%,以散乱盖为主,偶而昏沉,贪,嗔和疑盖基本没有。
正念持续强度30%
刹那定强度5%
无常,苦,无我三共相未能明显出现。
打完坐后偶尔看镜子,发觉脸比以前有点亮。
中午去菜市场买菜,正念观照,但中间失去正念状况比较多。
========================
下午,打坐两个小时
修了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的四护卫禅,分别是佛随念,慈心禅,不净观,以及死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 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没说你认为这样啊。你前面说的是什么第八定的近行定导致意念断掉。
其实你应该是听错了,别人说的是从禅定当中出定,这个时候是近行定(实际是观禅的
刹那定),在这种状况下有机会断掉意念,也就是证涅槃。
而这个禅定,是可以任何一种色界和无色界禅定。哪怕欲界定都可以。
有些人是必须得深入的禅定才有机会证涅槃,有些人不需要,这个和慧有关,和波罗蜜
有关。
不修观禅,不可能意念断掉。
在意念断掉之前有一些必须的步骤,而这些步骤必须通过修观禅才能来完成。
步骤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绝对不可缺少的就是:厌离,真实的厌离,
而这种厌离智,必须要有很强的对无常的观察和慧才真正有机会升起。
对五蕴真正不再有兴趣,才会停止累世以来极为强大的执取的习性。才会停止那种深刻
的观察识知的微细造作冲动,识灭,名色灭。。。
那些想着长生的,想着上天入地,改变业力的,想着所谓自由的,想着度尽众生,不取
涅槃的,永远没有任何机会升起真正的厌离。
而且光厌离还不够,后面还有。。。
当成
w*******w
发帖数: 2051
34
2.禅定和神通的成就(摘自第九章)
Dipa Ma developed her supernatural powers under Munindra's tuelage and
never
demonstrated them except at his request. Such powers are achieved not
throught insight meditation, but throught concentration practices, in
which
the mind enters a deep state of absorption known as jhana. While she was
doing jhana practice, Dpa Ma could enter any of the eight classical
jhanic
states at will and stay in it as long as she wanted. In the deeper
jhanas,
bodily processes can sometimes slow ...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修中的六波罗蜜多
达真堪布开示:
我们每一座观修的时候,首先观察自己的相续,调整身心,端正身心,遮止不如法的行
为,三门保持清净,这就是持戒度。打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刚开始的时
候,腿痛、腰痛、后背痛、昏沉、打瞌睡等,这都很正常,都需要调整,不起厌烦心,
不失去坚定的信心。
你应该这样想:就是因为自己修行不够、业障深重,所以才出现这些违缘和障碍。
心里应该忏悔,然后下决心,不顾一切困难,坚持下去。坚定的信念非常重要,成就要
靠定力、靠决心。当时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座、入定的时候想:若是不
能证得数劫当中寻找的菩提果,粉身碎骨也不起来。他下了这样的决心,最后成道、如
愿了。
我们也应该跟佛祖学。虽然自己业障深重、修行差,但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
闻今已闻,有这么好的机缘和条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样的机缘,不浪费这样的机缘
。这样下决心就是安忍。
若是闻法、修法的时候,能表里如一地做,不用说真正入定以后,就是心稍微清净
了一会儿,内心的禅悦、喜悦也是不可思议的。尽量调整自己的身心,然后满怀喜悦地
上座观修,就是精进度。
观修的时候,学习了哪些内容,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的胜利如倚天宝剑
今时佛教的法门被分为八个宗派,乃至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实佛法只有唯一佛
乘。佛陀当时的教导,都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离为要
的次第,让众生得以满足各种次法的修道基础(福德资粮),进而能够精进修习而得以
出离生死烦恼。也就是从闻、思、修、证来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息灭贪、瞋、
痴等毒,作为用功的方法;其中的“禅”法是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禅”
这个字是由梵文的“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惟修”、“定慧均等”……
,它是指经由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善心一境性……的精神集中安住状态)与
毘钵舍那(即有次第而且如理的思惟观察)互相增长的过程;它是佛教中很重要而且是
很基础的修行方法,所以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度波罗蜜之一。但是,禅宗
所谓的“禅”非谓狭义的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指广义的静虑,有了制心
一处止观的静虑能力以后,将六度波罗蜜的第六度——般若–作为思惟与观察的对象,
引导菩萨学人参究具有般若空性的心,证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心如来藏。
又佛教有宗门与教门之分,教门是诸佛菩萨所开示的经论,宗门则是以实证教门所...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7
dipama是在修了纯观禅,证阿罗汉后再转修止禅的。因而证出了五神通。
泰国的森林禅修派则刚开始就以止禅为主。少数比如阿姜念,隆波田是纯观禅。
r****r
发帖数: 755
38
马哈希尊者谈学内观的个人经验
节译自 马哈希讲Ariyavasa Sutta 的英译本
随着定力的增进,所有这些习用的涉及我的概念消失,当一个禅者走的时候,他的
注意力只局限于想走的心和在移动的色身。换句话说,最终只存在完全由生灭现象构成
的实相。禅者不会看到诸如形状、或者一个东西的外形之类的相,而只看到各种元素生
起和自行消失。这种经验并不局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印象,也适用于心识,禅者会发
现心识总在不断地流变。
个人经验
我们确信,每一个真诚地按照我们教导的方法禅修的人都会获得上述经验。有些从
没有修过四念处的人对此表示怀疑,我们不必责怪他们。因为只有亲身所见才令人信服
,而他们的怀疑源于缺乏这样的经验。说句实话,我也在一段时间不相信这种禅法。
在1931年,我听见明昆长老在Thaton教四念处。开始我也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这种方法
没有提到名色、无常、无我,并且只要求禅者观照他正在想、感觉或做的。后来我又一
想,“这种方法很奇怪,但明昆长老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僧人,而且他说是充分运用了
这种方法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教授他人的。所以可能有更深刻的东西,而不只是观照自己
的行作而已。” 所以
r****n
发帖数: 8253
39

佛陀对于止禅的精通是非常显然的,弟子当中也大多数人会修止禅,也是肯定的,因为
整个印度当时修止禅是非常风行的。
至于听法就立刻得法眼净的状况,不是不可以解释,对于有些人,他在听法的时候,本
身就在修观,由于慧力以及累世波罗蜜的原因,他一刹那证悟初果。
整个十六观智可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或者说他跳过了其中的几个智,
但是这些都是猜测,我自己认为,修法的时候直接修观,是可以证悟初果的,
另外这里面还有个争议,就是证悟初果是否必须要经历涅槃,从上座部佛教来说,对此
是完全肯定的,但是根据经典,似乎找不到直接证据。
不过经历涅槃的初果,确实是最可靠的。
r****n
发帖数: 8253
40

慈心禅属于修定,不属于修观。
修观的对象都是直接的五蕴身心现象,不能制造概念(慈心禅是有制造概念影像的),
而且一定要观察五蕴的无常,苦,和无我的特性(缺少此点,绝对不是佛法所说的观禅
)。
观,又根据音译翻译成毗婆舍那,巴利文的直接含义是:以多种方式进行观察。这个多
种方式,就是指无常,苦,无我。
S**U
发帖数: 7025
41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507653_4.html
安止定分初禅至四禅与四无色定,初禅至四禅是经说的正定。观禅论师说是刹那定,定
力据说可以相当于初禅。
h***s
发帖数: 1716
42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h***s
发帖数: 1716
43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r**m
发帖数: 1825
44
温宗堃: 当代缅甸毘婆舍那修行传统之间的一个诤论
http://free.yes81.net/Mahasi/view-4972.html
依据菩提长老的看法,S 22:79的第一段文的文旨,是在说明:凡愚无知的沙门、婆罗
门在忆念过去时,带有「我」的执见,认为「我拥有…」等等,然而实际上,他们所忆
念的事物,只是无常、苦、无我的「五取蕴」而已,他们所预设的恒常之「我」其实并
不存在。因此,菩提长老认为,经文的文义并非如巴利注释书所说的,意指那些沙门、
婆罗门刻意以「观智」观察过去的五取蕴
值得注意的是,《相应部注》对 S 22:79的注释,似乎还有相当的诤议空间。菩提长
老(Bhikkh Bodhi)检视该《相应部注》所注解的那段巴利经文时,即提出与巴利注释书
截然不同的解读;再者,与此巴利经文对应的《杂阿含经》经文,也与巴利注书的注解
意趣相左,并支持了菩提长老的解读。
不仅马哈希禅师及其弟子们教导禅修者仅需直观当下的五蕴[12],就笔者所见,缅甸绝
大多数的毘婆舍那修行系统,亦如马哈希系统一样,仅教导禅修者观照当下现起的名色
现象,并未要求禅修者直观过去及未来的名色。
莫哥禅师(M...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5
优波鞠多度化阿罗汉之十四
摩突罗国有一个释迦族男子,亲人都去世之后对尘世不再留恋,来到优波鞠多面前申
请出家,经过四羯摩之后成为僧人,尊者优波鞠多教授他不净观。所谓的不净观就是通
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象,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
键方法,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法门。比如对心有色欲的僧人,要教授他女人表象美丽娇
柔,实则却是筋、骨、皮、肉、经、脉组成的东西,其内部是脏水四溢的内脏发着阵阵
臭气,从而消除对女性的色欲心理,这就是不净观的一种。
且说释迦族男子在优波鞠多指导下勤修不净观,自以为达到了诸使不现的标准。看到这
里你要问了,什么是诸使呢?诸使就是十使:第一是身见,也就是认为五蕴假合的身体
的确存在,从而产生我见;第二是边见,就是认为“我”永远存在的,或者认为人死了
之后一了百了,这都是极端看法,是不对的;第三是见取,对正见不采纳,独到专行喜
欢邪见恶法;第四是戒取,比如说见牛狗死后升天,就学牛狗吃草吃屎,希望得以升天
,也就是邪见恶行一种;第五是邪见,顾名思义无须解释;第六是贪,贪心,贪色、贪
食;第七是嗔,心生怨恨;第八是痴,愚昧无知,明知不得正道非要坚持...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下面的转贴也提出了正念的的三个心所,
所以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三篇文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虽然都在讲一个东西。。。初期修行, 正念是多么的重要
==================
转自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 著
。。。。。。。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
。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下面的转贴也提出了正念的的三个心所,
所以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三篇文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虽然都在讲一个东西。。。初期修行, 正念是多么的重要
==================
转自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 著
。。。。。。。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
。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25
4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疑问+徘徊
你是跑题而不自知吧
我最早回的是你说轻松和专注关系的帖子
我说专注本身并不与轻松矛盾,“专注”人人有,轻松的专注于看足球(或者yy小说也
可以)也是一种“定”,只不过你无法自由运用这种“定力”罢了,当你不看足球而试
图去禅观的时候,你却无法运用你看足球时候的定力,修禅定就是要修出驾驭“专注”
的能力,为的是将之运用于禅观
念佛也好,观光也好,安那般那念也好,本来就是有相的方便法门,用来修定,并不是
禅观本身,而我前面提到的观察心跑来跑去的这个才是“止观”的“观”(WaiChi系)

,你
的念
搁。
s*********2
发帖数: 357
49
所谓“十一切处”,又称作“十遍处观”、“十一切遍处”等,是小乘佛教修掸定者修
习的高层次禅观。按照佛教定学的说法,修定者须先修八背舍,以求得到“解脱”;再
修八胜处,从而得到“胜知胜见”;随后才能修十一切处,这时必须入于第四禅的寂定
心中,才能获得成功。
之所以称作“十遍处”,是指修禅定者要依次观想青、黄、赤、白四色及地、水、火、
风、空、识等各遍满宇宙一切处。修习“十一切处”:一则是为了破除对物质概念及其
形态的执着,使修习者坚信,“空”是一切物质的本性,物质可以由定中的意念所产生
,也可以根据意念转变;二则是为了锻炼意念能力,使修习者能够运用意念随意产生或
者转变物质,获得“神变通”。按照佛教的说法,一旦修成青、黄、赤、白遍处观,便
能在定中以意念改变物质的颜色;一旦修成“水大”观,便能在定中以意念造水;一旦
修成“火大”观,便能在定中以意念造火,一旦修成“地大”观,便能在定中以意念点
石成金——从今天一些特异功能者的功力来看,上述用意念转换物质颜色、形态或“无
中生有“,产生某种物质,是能够做到的。
第一为“青遍一切处观”。修习者先取一个如树叶一般大小的青色之物,放在面前看清
a*******g
发帖数: 867
50
从初禅到四禅是怎么回事,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讲得很详细。初
禅部分如下:
http://sutra.goodweb.cn/lon/other46/1916/1916-07.htm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卷第五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法慎记
弟子灌顶再治
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一
上已广明内外方便。行者若能专心修习。系念禅门。必有证验。是故第七广明修证
。故经言。修我法者。证乃自知。今明修证中。自开为四。第一修证世间禅相。第二修
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相。第三修证出世间禅相。第四修证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相。
今第一释修证世间禅者。则为三。一四禅。二四无量心。三四无色定。
今前释修证四禅。四禅者。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今论色界根本正定
。但说有四。若通方便中间。是则不定。若萨婆多人。说有未到地。及中间禅。足四禅
为六地定。若昙无德人。例不说有未来禅。而说有欲界定中间禅。以为六地定。若摩诃
衍。及瞿沙所明。则具有欲界未到地中间禅。足四禅为七地定。此中融会。以义推之。
今据正禅而论。但说有四。第一释初禅修证。如经偈说:
离欲及恶法 有觉并有观
离生及喜乐 是人入初禅
已得离婬火
首页 3 4 5 6 7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