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禅观
首页 2 3 4 5 6 末页 (共10页)
P****S
发帖数: 2286
1
感觉zoun同学最近脾气很大,是不是最近修愤怒本尊出验相了? :)
如果LZ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下索达吉堪布《念修前行仪轨及禅修——中国文化书院演
讲》,其中有这么一段

禅修的方法
禅修可以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有几种方法。
观佛像:在面前摆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或者一张唐卡,把心专注在佛像上,一
缘观修。刚开始一般都很难专注,因为自无始以来,我们的心习惯了散乱,总是会不停
地四处投射。但当你强制性地把它一次次拉回来,停驻在佛像上,也就渐渐静下来了。
观不执著:心里什么都不执著,不起妄念。虽然这不是最高境界,但能够这样安住
的时候,整个心会变得调柔安宁。随着禅修力量的加深,安住效果会越来越好,时间也
越来越长,甚至达到两三个小时没有妄念。
观心性:稍有修行经验的人,可以观心性。心性就是我们这颗心的本体,当你安住
它的时候,是一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不可言说的境界。这在密宗里叫认识觉性,禅
宗里就是明心见性。
r****n
发帖数: 8253
2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0:43:26 2009, 美东)
“正念只是單純地接受當下的現象,對當下的現象,以如實客觀的態度來覺知它的變化
過程”
这确实是正念的非常关键的核心。理解了以上,就会知道正念其实并不难,它也未必需
要强烈的专注。
专注可以辅助正念的产生,但不是必须的,让正念建立起来,必须要有对正念的深刻的
理解,这些需要依靠思维。
很多人以为禅修不能进行思维,不,这是错误的,思维在禅修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只是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正思维。什么是头脑的妄想。
是的,其实有相当多的人可以直接从正念开始修,也就是直接修纯观,有的人错误的以
为纯观是极其少数的人,是极其智慧,根性很高的人才能修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慧很强的人,确实适合修习纯观,但是它并非高不可及。
实际上根据原始的阿含经文,有一些证据显示佛陀本人教导的实际是纯观,并非现在的
清净道论里面的先止禅后观禅的体系。当然这方面确实有争议,
p*****n
发帖数: 1415
3
来自主题: Taiwan版 - 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anapana): 出入息
安那(ana)即入息,般那(apana)即出息。
身念处中,佛陀推荐修安那般那,这是说以出入息为念处。
就是固定(念)在这里(处)用功,以便不让心思飞掉的意思。
固定在出入息用功,不让心思飞掉。
用功什么呢? 就是用功观察身体(出入息),藉此培养正知正念。
如果不知道用功什么,就等于没有修行,到死都没有任何效果,要这样,其实,直接睡
觉养身体就好。
安那般那是禅定的其中一个法门。而「禅」(dhyana)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要达到「神我
合一」的境界而「解脱生死」。在印度奥义书早有提到禅定的修行法。但佛陀苦行中曾
修学种种的禅法,最后他认为这样的禅定「神我合一」的定境不是究竟的解脱,便提出
另一种禅,成为层次分明,理论具足的另一种禅学方法,就是”观禅”。其它以专注为
主的称为止禅或专注禅。
观禅就是观五蕴流转,进而培养正知正念。
佛陀提出有次第的,比较容易观察的方法来观五蕴流转,就是四念处。
首先是身念处,然后受念处,接着心念处,最后法念处。
ㄧ个做完再进到下一个,有次第顺序的。最后完全正知正念,证入阿罗汉果,解脱烦恼。
身念处是有寻有伺,就是要靠着什么
b**d
发帖数: 7644
4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a*******g
发帖数: 867
5
http://sss2002.51.net/books/ddncfjds/ddncfjds008.htm
第五章 马哈希西亚多 MAHASI SAYADAW
密集内观禅训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
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
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
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
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
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
你该值得庆幸,
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马哈希西亚多(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对上座部佛
教国家内观禅修有深远的影响。他六岁起在一处村庄道场研习经论,具足比丘戒后数年
完成学业,获得由政府所资助的巴利文及经论考试的最高荣誉。他教授佛法多年后开始
参学以追寻更明确、有效的修行方法,在打端(Thaton)遇到明贡西亚多(U Narada,
Migun Sayadaw)教他密集内观禅修法。马哈希经历密集的禅修和不断的学习以后,回
到自己的家乡开始有系统地教授人们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缅甸脱离英国独立(译按:一九四八年)不久后,新任总理乌努(U Nu)礼请马哈
Y**u
发帖数: 546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7
你若修止禅,七支是必要的。
你若修观禅,尽量上身直一点,但是因为是观禅,会起一些禅相,所以就不要刻意追求
七支了。
但是不管是止禅,还是观禅,进入正式禅修之前,身体都要从头至脚放松。要调整好了
之后再进。
其实有些止禅的禅相也会让身体动一点,实在说是入定的一种表现。所以不要刻意,最
好参加一些正式的禅修,找个好的禅师来指导一下。
t******g
发帖数: 17520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外说禅(ZT)
张中行的
贴第一章,喜欢的自己去看吧
搞完脑子回来说2句, 兔熊会很高兴的, 谢谢!
第一章 弁言
1.1.1 缘起(一)
想起我与禅的关系,说来话长。最早大概是青少年时期,看《红楼梦》,第九
十一
回写黛玉和宝玉用禅语问答: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
手,
闭着眼,撅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
怎么
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
“瓢
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
沉,
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
是不
打诳语。”宝玉道:“有如三宝。”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9
佛陀本人和佛教徒们有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就是鼓吹所谓的实证,而根本没有意识到佛
教这种所谓实证,即借助深入禅定之下的如实禅观而获得的经验性认识只不过是一种感
性认识,即便再深入的禅定,依然是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只不过是认识的低级
阶段,它永远不可能获得对存在,对真理的完整认识,它实际是一种低级的认识手段。
把低级认识获得的体验当成高深智慧,还自认为自己开悟解脱是非常愚蠢的。佛陀本人
的无常,无我,苦全部是对身心现象的生灭性进行如实观察的特殊禅修方法而必然产生
的结论,越是所谓的如实观察,越容易得出无常,无我,苦的认识,而实证涅槃的神秘
体验实际只不过是理论指引下的禅修实践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引发这些认识和体验的本
质原因是心物的波粒二象机制。
对我所创立的心物波粒二象理论,我简单说明一下:
无论是物质和意识都有形而上的波性本体 (阳) 和形而下的粒性现象(阴)的两种性
质对立但是又有统一性的存在方式,犹如中国古人所说的“一物一阴阳”,而经验性的
身心现象(佛教所说的五蕴)是波性本体(波性意识)的粒性坍缩,本来就是非连续的、分
立的、前后相异的生生灭灭,所以佛陀对身心现象的如实禅观必定...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0

二禅三禅四禅积累的定力更强大,更稳定,如果用于修观,会更锐利。
对于有大量时间打坐修行的出家人来说,安止禅是一个选择。而且他可以修出神通力量。
但是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由于很难有有持续性的打坐时间,并缺乏良好的打坐环境,
安止禅可以说一条弯路,而不是直路。不过对于有些人未必,有些人本身适合修定,或
者曾经积累过比较强的定波罗蜜,他可以很快入安止禅定,而且安止禅定是一个非常好
的休息方式,并有强大的禅悦。他也可以一定程度增加修行的兴趣,但如果成了贪恋或
者执着于一些禅相,就是错误的。
现在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相当多的人他本身修的即不是严格的安止禅,也不是真
证的观禅,而是一种四不像的安止禅,自己处在近行定的阶段晃悠,然后说成是止观双
运,这种是很糟糕的。
x******i
发帖数: 14369
11
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是因为感受到自身的痛苦继而投靠佛门,希望自己能灭苦,得快乐。
极少有人发心是为别人的解脱而修习佛法的。发心分善与恶与无记三种,其中善的发心
又分下等,中等与上等。
下等的发心为求人天福报,或许真的能得点人天福报,可是等福报享尽后必入三恶趣。
中等的发心是想自己获阿罗汉果位,灭无明,得解脱。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别人
修得好不好,解脱不解脱,关我什么事,我能力有限呀。”所谓:自利利他,只有自己
修成后才有本事帮助别人。可是等你修到什么时候才算修成呀。来不及了,这一生那么
短暂,等你修完四禅八定才想起要利益众生帮助他人的时候,你未必有时间去这样做。
所以,自打你决定皈依三宝决定修行的那一天起,就要明确我是为什么而修行的。这也
就是最上等的发心,是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这个听上去像一句空话,说起来也很容易,
可是真正做到很不简单。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实修菩提心,而不是光说不练,空空一个愿
望。单有智慧没有慈悲,只是打坐没有发心,再怎么禅修都是无用的。
~~~~~~~~~~~~~~~~~~~~~~~~~~~~~~~~~~~~~
摘录堪布开示中的一段:
“对大学生来讲,修世间道教的禅,基...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12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今天下午比较认真的对着这些贴子想了一下
######################################################
发信人: venusfire (J星  爱自由),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J来看看 Re: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如上是什么?怎么才能不变质?

######################################################
发信人: puppeteer (舟云),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J来看看 Re: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5 13:24:33 2011, 美东)
是指如不行则不碰, 如碰则需有 "观" 行尽之心愿, 如碰则不随喜好
择而 "观", 如碰则只 "观" 与 "愿", 是 "应", 而非 "强", 或 "求", 更非
找些什么彻底了解被观对相的心愿的这种污染的花样行为.
###################################...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120
13
(四)
  “相传在西藏密部中,有不修而成佛的法门两种:一种是迁
识往生的‘颇哇法’;另一种即本法。”(见原文三十五页)。不修
就可以成佛,那
该多好!大家都想得到这样的法。不修真能成佛吗?其实不行啊
!关于“颇哇法”我们前面讲过,所谓不修是不需要修禅观,但还是
要修观想的。而
这本《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虽如本经所说:“此法为不需要
修习禅观见法即得解脱之甚深教授。”(见原文四十页)。但我们熟
悉本法的内容,
时时刻刻不忘记,也等于是修啊!所以大家不要贪便宜。
  我们现在修法都不离禅观。观就是观照,就是看着念头起处
不跟着它跑。净土宗的“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观。《观
无量寿佛经》中
就讲了十六种观的方法:观太阳、观净土圣境、观阿弥陀佛等等
,其中最容易的念佛观是第十六观。就是耳根要听着自己念佛的声音
,字字分明。现
在的净土宗人散心念佛就不能入观。他们一面念佛,一面妄念乱
动,还说废话,所以修得不得力。以为反正阿弥陀佛发大愿要来接引
我们,只要相信
有西方极乐世界,再念念佛就行了。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吗!业
造了可以带走,带到
a**u
发帖数: 8107
14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an 1 09:23:36 2009) 提到:
正方观点:
慧解脱阿罗汉100%需四禅八定,无论慧解脱还是俱解脱都必须要有四禅八定,这是符合
佛陀教导的,是佛法
(隐含观点:清海GYFM和waichi根法不是外道专注禅定,有修观,是佛法,能解脱)
正方代表:
Waichi,(如果J同意此,建议J加入,如果其他人有兴趣,也可加入)
反方观点
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有四禅八定,专注禅定(止禅)对于解脱不是必须要修的,
声称慧解脱阿罗汉100%需四禅八定不符合佛陀教导,非佛法。
(隐含观点:清海GYFM和waichi根法只是外道专注禅定,所谓的观是错误的观,非佛法,不
可能解脱)
反方代表
Runsun,puppeteer
此次辩论的意义:
该论题是runsun在指出清海的观音法门和waichi的根法只是外道专注禅定修法,根本无
法解脱,从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歧性命题。也是一个非常基本都又极其重要的命题,其
中涉及了佛法修行的根本核心止和观的区分,以及waic
A****a
发帖数: 274
15
作者:Jotika Sayadaw
下载网址: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Jotika_Map_Journey.doc
这本书是我见过的对观禅的十六观智升起的整个过程解释的最详细的书,而且全部是来
自作者的真实的实修经验,
以我现在的观点,对于修观禅的人,十六观智应该是必须的,只是有的人可能瞬间获得
几个智,有的人比较慢。
这本书对整个观禅的实修方法解释的也非常好。大力推荐。
十六观智
一、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二、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三、思惟智(sammasana-bana)
四、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
五、壞隨觀智(bhavga-bana)
六、怖畏現起智(bhaya-bana)
七、過患隨觀智(adinava-bana)
八、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
九、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
十、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bana)
十一、行捨智(savkharupe
a*****y
发帖数: 3318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七天[转载]
对微细与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觉知的持续不断~五个朋友(五力):信心(
信)、努力(进)、觉知(念)、专注(定)、智慧(慧)
七天过去了,你还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这几天努力不断地用功,了解你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
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
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
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
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
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
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
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
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前言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教科学的奥秘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信佛不是迷信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佛教真实不虚
神话还是奥妙
超越您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维护信教自由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人死并非如灯灭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前生与后世
转世灵童
奇异的业力
因果规律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睁开眼睛看世界
伏藏品之谜
授记与预言、预测
地球与四洲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帝王将相亦学佛
佛法是座宝山
怎样学佛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出家以报父母恩
追随先贤的足迹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前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18
佛教科学论
堪布索达吉 著
前 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
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
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
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
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
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
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
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034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
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
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
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证,
《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
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是以藏传
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
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
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种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
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
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我修的是ajahn chah 的体系, 基本的教程就是 -let go.
传承还是重要的,看你的性格倾向吧, 那个对你觉得感兴趣,就选那个。特别强调一
下如果选择法门:
1. 随时随刻都可以修的
2. 不需要任何支持的 - 不需要别人支持,不需要环境支持
因为有了这两条 修炼的数量就可以最大化。我喜欢观察呼吸法门, 就是因为这个。
很有就是不必讲求过度讲求坐姿, 任何姿势都可以观息。每天拿出一些时间专门观察。
但是其他无时无刻都可以回到呼吸。
我从来没有特意的分裂过止 和观。 不过思维攀缘的时候, 无法内观。所以自然就要
先把攀缘的思维平静一下。这个就是要数息。 目的是达到一定的concentration.
我初学用的是gil fonsdale 的audiodharma 教程, 这个seeu 碰巧刚贴过。
我不知道什么是禅相, 看到了任何现象, 我都是观无常观苦+let to。
从开始到觉到禅悦,很短的时间吧。禅悦很重要, 这个是让我们不停的修行的动力。
很多帖子警告大家不要对禅悦上瘾, 这些不是对初学者而言的。 初学者需要这个坚持
下去。
它比用意志力坚持要有效的多。
l****u
发帖数: 216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某人的密集禅的亲密感受
我修的是ajahn chah 的体系, 基本的教程就是 -let go.
传承还是重要的,看你的性格倾向吧, 那个对你觉得感兴趣,就选那个。特别强调一
下如果选择法门:
1. 随时随刻都可以修的
2. 不需要任何支持的 - 不需要别人支持,不需要环境支持
因为有了这两条 修炼的数量就可以最大化。我喜欢观察呼吸法门, 就是因为这个。
很有就是不必讲求过度讲求坐姿, 任何姿势都可以观息。每天拿出一些时间专门观察。
但是其他无时无刻都可以回到呼吸。
我从来没有特意的分裂过止 和观。 不过思维攀缘的时候, 无法内观。所以自然就要
先把攀缘的思维平静一下。这个就是要数息。 目的是达到一定的concentration.
我初学用的是gil fonsdale 的audiodharma 教程, 这个seeu 碰巧刚贴过。
我不知道什么是禅相, 看到了任何现象, 我都是观无常观苦+let to。
从开始到觉到禅悦,很短的时间吧。禅悦很重要, 这个是让我们不停的修行的动力。
很多帖子警告大家不要对禅悦上瘾, 这些不是对初学者而言的。 初学者需要这个坚持
下去。
它比用意志力坚持要有效的多。
a*******2
发帖数: 465
22
全文在线阅读:http://www.dymf.cn/Item/16019.aspx
第一讲;
禅修的方法(第一讲)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9月2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讲一些禅修的方法。百日共修已经学修到了三特加行。三特加行有共同和
不共同的方法,现在学的都是共同的方法。不共同的方法是大圆满(阿底瑜伽)独有的
加行修法,这些不是随便公开学修的。共同的修法主要是身、语、意三个要点。
调整身、语、意,将身语意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这样禅定会自然产生,很多世出
世间的功德也会自然圆满。但是身、语、意要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也是很有难度的!
(一)身的要点
不用说心,就连身体要真正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或姿态,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
说,毗卢七坐也是很难做到的。毗卢七坐是常用的一种身姿,大乘和小乘都用这个方法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在身体姿态方面都是有要求的。让身体完全放松也是很重要的
,若是身体没有完全放松,也没有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禅定很难产生。即使产生了,
有时候也许能入定,但是很容易出现障碍,所以,身体...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3
禅修的方法(第四讲)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10月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
,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专注。
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
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
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
方的虚空中安住。
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
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
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
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
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
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
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
。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极为特殊的一个宗派,是由达摩祖师自古印度东来中土所传,内
涵就是参禅,要明心见性。因为禅宗以“禅”为名,于是就有不少人误以为禅宗就是修
四禅八定,错把禅定定境—离念灵知—的证得,说为明心见性。然而在 〈禅定与静虑
之异同〉一集节目中,我们说禅宗的禅就是“静虑”,是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
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实相?也就是去寻觅自身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万法的实相,而
不是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
这一集我们要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及智慧,
是经教中 佛陀开示菩萨们,应修习的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多。而这六度本来就有著先
后的次第关系存在。
就是说菩萨如果能践行内财、外财等种种布施,对于自己的色身及财物,就能无所
眷顾、无所吝惜,然后就能受持清净禁戒。受戒之后许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
应调整改善,那就必须修忍辱行,来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恚、憍慢等烦恼性障。能修忍
辱行以后,就能发起勇猛精进的道心。有了精进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缘外境,成办在静
心境界中,专精思虑的静虑功夫。具备了一切时、一切处寂静思虑的功夫以后,待因缘
成熟便能一念...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忍与波罗蜜
【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
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所行忍辱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
禅波罗蜜;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罗
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优婆塞
戒经》卷七”
佛继续来跟大家讲说忍辱跟波罗蜜之间的关系,首先佛说:“有一些的这个忍辱
它并不是波罗蜜,所谓世忍。”我们如果回头去看看,什么是世忍呢?那就是世间人所
能够作的这个忍,包含说我们前面所看到,比方说饥寒、这些直接的苦乐,这些很直接
身体上面的觉受,乃至于很抽象的心理的觉受,这些都是世忍的范围。又比方说现在有
许多的佛教团体,当然也希望能够积极的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许
多的佛教团体,也跟西方的像红十字会的这些团体一样,行善布施不遗余力,这个都是
我们要鼓掌赞叹的;可是在这个行善布施的当中,如果说光是行善布施,除了行善布施
之外,没有再继续去进修菩萨的其他五度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这样子的菩萨行是有所缺
憾的。
不说别的,光说佛所开示的菩萨法,不...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问答
【禅修问答】
林崇安
1问:什么是禅修?
答:「禅修」这一术语,是由梵语「禅那」演变而来。「禅那」又译作静虑,是佛教训
练内心专注的一门功夫,后来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内涵为:「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
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
不乱曰定。」因此将修行的功夫,已扩大到行住坐卧当中,要能面对一切境界,内心清
楚明白而不乱。今日将这一切动静的修行训练,通称作「禅修」,英语是meditation。
2问:禅修的法门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门很多,汉地有祖师禅、念佛法门、密宗法门,西藏有大手印、大圆满的
法门,南传国家有内观法门等等。今日社会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动中禅、安祥
禅、内观禅等等术语的出现。
3问:禅修的基本目的为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
用「证得涅盘」、「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述,而内涵不外是苦的止息。众
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
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养「明
」、培养
S**U
发帖数: 7025
27
南传不应有此见解。
杂阿含经四七四经
...
佛告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
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
...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
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b*****n
发帖数: 662
28
来源: 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article/2006/06/2224534728.html
论王守仁与佛教——排禅入天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来源:觉群季刊目录 总第十五期 作者:惟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存在着许多禅迹,比如经常出入佛寺
与禅师们亲密交流等等,但这些可以说都是表面现象,所以并不重要;王守仁思想的渊
源及其思想精华,或者说思想深层本质内容却是排斥禅宗的;他思想上的援佛入儒,着
手点却是契入天台的心性义理之学。
一、王阳明生平禅迹(略)
二、先进后出(略)
三、契入天台
尽管王阳明行迹上禅迹斑斑,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其思想上是辟禅的,是经过了接受佛
教、援佛入儒、辟禅,而最终找到了他的思想渊源——天台佛学的历程。最终我们并不
难发现其思想精华部分都可以在天台找到原形,或者说是对天台的充分吸收和再发展。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
佛家还要佛家。
(一)“心外无物”与 “一念三千”
“心外无物...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29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hlw5.html
金刚禅直说
作者:和尚坡主
拉拉杂杂也说禅之一:什么是禅?
这个问题,其实又可以转化成“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之类。这问题
正如同对艺术家们问“什么是艺术”一样,其实没几人能痛快回答你的,因为有些人是
假冒禅师自己也不知道遂乱背些云遮雾罩前人唾余或空谈玄话来抵挡、或者道“我也不
知道”或者“拖拉机(反正乱说就成)”,有些人虽是真禅师但茶壶嘴倒不出饺子表达
不出来感觉像是鸡无法与鸭说,遂乱扯淡曰:“麻三斤”“柏树子”之类。
但坡主是个老实人,俺会选择答“很抱歉我真不知道”“我表达不出来”之类,不会用
“挡回去”这一妙招。
现在切入正答:
禅,就是“金刚般若”,或者说成“宇宙中最高的大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也可简单说成“佛智”。
一切诸佛菩萨故意化现在我们及其它低境界众生世界中的操作,皆是为使众生悟入佛之
境界,或者说是为使众生证得本有的佛性,也就是破其迷开其悟让众生悟禅理解开发出
佛的那种大智慧,能解或证得那种大智慧者,便是真实行佛家业...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655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ukkha (沉浮颠倒之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9 11:26:59 2012, 美东)
慈心的种子皆在众生心中
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反射阳光,同样地,人们表达慈心的能力亦会各自不同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友善亲切,有些人则较为保守,不愿意敞开心胸。有些人要费力
地培育慈心,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培养到慈心。无论如何,没有人是完全缺乏慈心的,
我们天生就有慈心的本能,这可从婴孩见到任何一个人的脸时就会自然地笑起来中看出
。可惜对自己拥有那么多慈心的人,多数竟全不知情。他们内在的慈心能力,可能被一
世、或多世累积的身口意恶业── 如大堆的瞋恨、愤慨与憎恶等负面情绪所埋没,故
此有困难表达。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大家都可以培养出慈心的,我们若能对慈心种子
勤于施肥、滋养,慈心自然会在我们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开花结果的。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男人,用现代话来说,这男人
是一位连续作案的杀人恶魔,他恶名昭彰,...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655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ukkha (沉浮颠倒之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9 11:26:59 2012, 美东)
慈心的种子皆在众生心中
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反射阳光,同样地,人们表达慈心的能力亦会各自不同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友善亲切,有些人则较为保守,不愿意敞开心胸。有些人要费力
地培育慈心,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培养到慈心。无论如何,没有人是完全缺乏慈心的,
我们天生就有慈心的本能,这可从婴孩见到任何一个人的脸时就会自然地笑起来中看出
。可惜对自己拥有那么多慈心的人,多数竟全不知情。他们内在的慈心能力,可能被一
世、或多世累积的身口意恶业── 如大堆的瞋恨、愤慨与憎恶等负面情绪所埋没,故
此有困难表达。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大家都可以培养出慈心的,我们若能对慈心种子
勤于施肥、滋养,慈心自然会在我们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开花结果的。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男人,用现代话来说,这男人
是一位连续作案的杀人恶魔,他恶名昭彰,...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与净土ZZ
禅宗与净土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绪 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
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
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
之诤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谓“仗
佛加被”,每每讥诋参禅者为“浮泛”。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
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
人在。那么,禅净二宗各有什么思想特点?二者能否调和融通呢?余谨依先圣之旨,再
释禅净之义,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砖引玉。
二、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
,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
本自具足,现现成成,...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动中禅
这属于四念处修法中的身念处,认真修习,必能证果
下面这个残疾人就是修动中禅身念处而证悟
==============================================
甘澎老师谈禅修
林崇安 (内观杂志第64期.2009)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们一行十五人到泰国参访禅修老师,并顺便参观寺院和名胜古迹
。于二十一日早上参访了在佛统府佛教城的圣法中心(Ariya dhamma sathan)的康恳
长老和甘澎老师。甘澎老师(Kampon Thongbunnum)是康恳长老晚年所指导出的最有名
气的在家弟子,以下先介绍一下甘澎老师戏剧性的生平。
二、甘澎老师的生平和禅修经历
1955年,甘澎老师生于泰国北部那空洒汪府的贫民窟,整天生活在船上,陆上没有房子
,他的父母靠船运载维生,有五个孩子,甘澎老师排在第二。他的父亲知道教育的重要
,虽然生活贫困,仍然鼓励子女上学读书。 7岁时甘澎老师开始上小学,13岁时读初中
,喜爱体育课程。 16岁时考上Chan kasem师专(毕业后可教小学),18岁时考上
Mahasarakham体育师专(毕业后可教中学),20岁时他以成...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禅者临终的忏悔与教诫
周末我去剪发,发廊有本智悲杂志。我翻了翻,见到这片,感觉很好,搜来给大家看看。
------------------------------------
http://www.baoshan.biz/jupgrade/j15/index.php?option=com_conten
一个禅者临终的忏悔与教诫
发布于 2011-09-17 05:50
来源:陈全林博客
兴南子寓言故事会之那个禅者(二)
那个禅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禅坐中面对死亡,参悟死亡。作为
好友,临终前我经常去看他,聆听他的教诲。我每去,他总在端坐,消瘦的脸上带 着
微笑。我们坐下聊天,他说:“我一生被虚名所误。虽然外面看着风光,出了书,有人
跟着我学佛,可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开悟,也没有明心见性,现在想 来,聪明反
被聪明误。”他说得很诚恳。我说:“古来宗师,不是也有临终开悟得道的么?”他说
:“那是大修行,放下万缘,一灵炯炯,不是我这种聪慧的小根 器,我一生太聪明,
太有才,太有情,因此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又问:“那你最近如何用功?我每次来,你都在禅坐,我不忍心打扰你,在外面
念佛...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18160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止禅
☆─────────────────────────────────────☆
pattern (放手) 于 (Wed Sep 16 10:32:21 2009, 美东) 提到:
昨晚 不知吃了什么 总而言之 睡不着
心想 学佛的人 很多人都谈止禅
我也仔细前后翻烂了”禅悦” 整理过这本书的重要内容
就狠下心修一次止禅试试吧
也好比较在止禅出禅定后观 与纯观禅的观 到底有何不同
(我总觉得效果应该有某些差异 要试试才知道)
躺在床上 只注意呼与吸
由12点 坚持只注意呼吸或起伏
一下转身 一下痒 一下手放在肚子注意起伏
要转就转呗 要抓就抓呗 也不管了
可一直坚持只注意呼与吸 或起伏
中间 身体似乎有点要震动的感觉
可 只偶而这里小动一下 那里小动一下
(以前我睡觉也好,睡醒也好,全身都会一直微微震动,
直到有一次我睡醒,躺着心想,要故意让他震大点,
于是注意全身,有点放手让他震的意思,那次震颇大,
那次之后就较少微微震动的现象了)
一直坚持只注意呼与吸
至凌晨四点 突然出现禅相
若整个画面10x10
a*****y
发帖数: 3318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一天[转载]
第一天开示
开始时的障碍~内观禅修的目的~为何以吸呼作为入手处~心的本质~何以会有障碍及
如何克服~应注意事宜
第一天会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不舒服,部分原因是不适应整天的静坐禅修,但主要是因为
你们开始学的这种静坐,是要你们觉知呼吸,除了观察呼吸没有别的。
如果在觉知呼吸之外,另外加上不断重复某个字句、念咒、或持诵神佛名号,或是观想
某位神或菩萨的形像,也许会较快较容易集中心念,而不会有这许多的不适。但是,你
必须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去调息,也不加任何持名或观想。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限制,是因为内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集中心念。心的专注只是助力
,帮助引导到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净化内心,根除内心所有的染污与不净,从痛苦中得
到解脱,得到完全的证悟。
每当心中生起染污不净,譬如生气、憎恨、激情、恐惧等,人就会变得痛苦。不如意的
事发生了,人就绷得紧紧的,内心开始打结。而当所求不遂时,人同样会在心里制造紧
张。人的一生就不断重复这种过程,一直把身心两方面都绑得死死的,难以自拔。而且
人们不会只让自己承受这些痛苦,还会将之转移发泄给周遭接触的人,这当然不是良好
的生活之道。
你们来参加这个禅修课程...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7

不对,须深经上的那些慧解脱阿罗汉就没有初禅。
另外,经典上说的初禅乃至四禅,有一定证据显示并不是今天我们在修的止禅的四禅八
定,而可能是观禅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刹那定。
如果修止禅的四禅八定,是一定要依靠禅相的,在禅定当中一定是无法观的。
而奇怪的是,经典上说的禅定,从来没有提到过禅相这么重要的东西,甚至从来没有说
要制心一处,要固定单一的所缘。
只说禅定是离了恶不善法,是有禅支等。
止禅,是一个危险的路,是弯路,如果正见不足,最好不要乱碰止禅。
l*******e
发帖数: 121
38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
戒。如果连
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
为平时我们
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
成绩来,那
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
么,什么是
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
是静虑:既
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
”;“观”
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
ha)和
“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
何的禅定,
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
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
,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
d******y
发帖数: 3668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zz

我还是贴一下全文吧,觉得还蛮不错的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倓虚大师)
(转者按:本文选自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为层次清晰,发帖时分为三部分:一、
二部分是交代背景,方知真正的禅修何其艰难!关键是第三部分。参禅不如止观,止观
不如念佛,倓虚大师当年亲见参禅者用功二三十年,死后做了土地公,而念佛二三年的
人却自在往生净土,彼此有天渊之别。故倓虚大师主张净土,并著《念佛论》劝世。)

谛老(谛闲大师)深得参禅的利益,自己也很有见地,所以他在讲教的时候,也多
注重静坐。学校(观宗寺)每逢上课之前,先修止观,静坐一小时,就是先入定而后发
慧。
禅、具云禅那(Dyana),这是梵语,译成中国文为“静虑”。禅那的本体为寂静,
而又具足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就是定,也就是止;虑就是慧,也就是观;定慧均等
之妙体叫作禅那。
最初,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在西域禅宗的初祖
。到了第二十八代,达磨祖师,在梁魏时代来到东土,为东土禅宗的初祖。达摩以下,
慧可大师领得无言心印,为第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以下
,有慧能、神秀二位大师;慧能
r******4
发帖数: 178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伦念住禅修法
「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这是孙伦禅法的核心,也是孙论不断强调的。
为什么要“严密”,原因之一是因为必须要跟上呼吸的触的所缘,观照每一个所缘。
在马哈西的禅法里面,是说要紧密的观照腹部的上升下降,这也是要跟上所缘的变化。
另外孙论的禅法,是要求强猛快的呼吸,这种强烈呼吸外加严密观照呼吸的触感,将使
得修行者不可能进入四禅八定。而是必然产生刹那定
关于观呼吸,孙伦自己也也总结了四种,其中三种是属于止禅。而孙伦进行的则是观禅
的呼吸。
另外孙伦的一些言论似乎在批评马哈西的禅法,比如批判马哈西禅法中对于"散乱心"也
观照的做法,包括马哈西禅法当中的"标记"
孙伦的批评我个人认为不是针对马哈西禅法本身,而是针对马哈西禅法被错误运用的一
种状况。
还有一个,孙伦只是不建议对散乱心观照,因为有些人容易掉入妄想,但是他却没有否
定如果打坐当中声音,疼痛感等明显所缘的出现,应该也进行观照。
另外孙伦的禅法比较特殊,由于那种强烈呼吸必然会成为主要所缘,其他会相对减弱很
多。
关于对于散乱心的观照,我个人还是觉得没有问题,当散乱的时候,观照只要产生,散
乱很快就自己消失了,而且散乱心会越来越少,直到最
S**U
发帖数: 7025
41
帕奥禅师指导那位师姐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的时候,都要她舍弃较粗的禅支。
帕奥禅师当场的说法,是安般念的定在呼吸的触点(安般念的所缘)会出现禅相,在禅
相稳定一个小时以上之后,要师姐将注意力转到心脏的地方。如果在心脏处看到与触点
完全一样的禅相,那就可以观意门心路过程;如果没看到,就回到呼吸的触点。她试过
几次之后,在心脏处看到禅相。
南传阿毘达摩与清净道论主张,心所依处是心脏里的血。帕奥禅师解释,这是因为在心
脏处看到意门心路过程生起。
帕奥禅师要她在心脏处看到禅相后,改变作意(这就是出定修观),辨别安止定意门心
路过程中的禅支。她做到了,然后舍弃较粗的禅支,进入更高的定。
似相的禅相有光,清净道论就如此主张。似相是想蕴所造成的,每个人的想蕴不同,所
以出现的似相也不同。当时每个人形容自己看到的似相,颜色形状也不同。

点。
s*******1
发帖数: 19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 (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0vnrm.html
修行是生命依仰佛法升华的过程,理性的看待生命,,破除在人间形成的观念,改变心灵对
于生命存在的目的,是精神层面对于修行的指导,我们称为”正思维”,这是修行者的道
路,是对于生命的规划,前进的方向,佛教中称为”正知见”,是修佛所遵从的“八正道”
的首要课题。
知见如果不去履行,就是学术,而不是修行,禅修,就是修行的行为,“八正道”中称
为“正定”,禅修分为不同的次第,对于修行在不同境界的人,有着不同的觉受,佛教
中统称为“四禅八定”,有“四禅定”和“四空定”的区别。
这里所讲的,是个人在实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境界与次第差别,不去对应“四禅八定”
的觉受依据,仅仅是个人的体会。
(心经)中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
至无意识界。“
这就是禅定中一层境界,属于“空定”,但是还不是最终的涅槃觉悟,我...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发信人: putixin1 (菩提心1),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8 06:58:25 2013, 美东)
咖哩味道很好,是美食,应该很多人会念念不忘, 至少我就很喜欢
咖哩有各种口味,里面调味的东西不一样,但主要成分都是姜黄。大抵是姜黄的味道占
主要。
咖哩的好,主要是咖哩里面有姜黄,姜黄素对身体很好,能消炎,对内脏发炎及很多疾
病都很好
一般会说姜黄素对肝很好,主要是能抑止肝发炎吧?? 反正有许多奇特功能
中国人一般肝都不太好,有肝炎的很多。
另外,听说有防止多种癌症的效果,这有待证实。
我想能阻止内脏发炎,应该多少能阻止一些癌症。
后来,我就直接吃姜黄素,
怕死,吃了再说。
不吃咖哩了,因为看到现在的咖哩制作程序里,总是加奶油还是什么油之类,糊糊的。
不吃了。

这里说要 观”空性”
这与以涅盘为所缘有何差别????
涅盘为所缘在初果之前应该可以做到。
但是在佛陀原来教法里,以涅盘为所缘,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很少说,
重要的是其它方法。
我所知,如果一直以涅盘为所缘,应该会停在初果之前无法进到上升...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
根据吴信如老先生《楞伽经讲记》等资料整理)
http://www.xuefo.net/czbt.asp?cz=%A1%B6%C0%E3%D9%A4%BE%AD%BD%B2

一、前言
(一)、楞伽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楞伽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就是楞伽经在全部佛教中的位置,实际上也就是指的楞伽
经的重要性。
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们中国,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佛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经典文化中,《楞伽经》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受到历朝历代
朝野上下、教内教外、宗门教下、显密各宗以及历代知识分子普遍的高度重视。历来被
禅宗和唯识宗奉为根本教典。因此,我们特别有必要弘传这部根本大典。
武则天为楞伽经写过序,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让天下的士官、僧、尼、道、俗
,都要念<楞伽经>。苏东坡写过读后感:“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白居易和常禅
师研究过楞伽经,做过很高的评价:“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岁时春日少,世界苦
人多。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
常禅师)“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惟有楞伽四卷...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5

佛法当然必须要亲见,但是不是说修止禅的四禅八定才能亲见无常,四禅八定是可以跳
过的。
但这不是说不需要禅定,因为观禅的定,也是禅定,但和止禅的四禅八定是两回事。
如果佛使比丘确实是这么说的,那他肯定是错误的。
四禅不是必要的。有初禅最好,如果没有止禅的初禅,直接修观禅,也照样可以。
r**t
发帖数: 214
46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内观禅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前段时间参加了10日内观课程,觉得收获很多。内观是从心的深层去净化心灵,从苦的
根部去断除苦。佛陀曾说过:心中任何东西升起,在身体内都有感受流过(Everything
that arises in the mind flows together with sensations. Vedana-samosara&#
7751;a sabbe dhamma.)当执着于各种各样的想法时,在心的表层是不断抓取或排斥人
或事,在心的深层则是不断抓取或排斥身体上的感受。而这种抓取和排斥只会产生更多
的抓取和排斥,而这种越来越多的抓取和排斥就是越来越多的痛苦。感受是无常的,升
起后很快就灭去。我们对感受的抓取和排斥造成了更多的苦。通过内观培养平衡的觉察
(awareness)和平等心(equanimity),逐渐对身体上的感受只是觉察,不再抓取或
排斥,不再习惯性起反应,内在的智慧会逐渐展开。我觉得对于抑郁的朋友,这可能是
非常有用的方法。
有几个链接可供参考:
《生活的艺术》
http://www.dhamma.org/en/art.shtml
http://www.dhamma.net.cn/...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47
原始佛法的如來禪--第01講(A):雜阿含1170、250、215經(卓榮德老師講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底什么才是2500年前佛陀真正的禅法。对禅修的方法偶们该如何建立起真正的正见,
怎么样在生活上面修行如来禅?
如来禅没有疏离六根经验,六根经验就是偶们的生命经验。在六根触境的当下里头,看
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样去对待,其实这个就是在禅修。
如来禅并不是找一个僻静的空间摄心专注,把处境挡掉,心固定在某个所缘上面,以为
这个就是禅修。这个虽然是定安止力量的培育,稳定洞察力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执取
这个就是禅修的话,那结果就是会造成跟实际的生活脱节,不适应其生活的境界,对其
产生排斥,在生活上就更没有耐心更没有穿透力,继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苦难和对抗。
佛陀本身内在是很慈柔的,但是生命活动力非常强,生命中有非常勇见而不止息的特质,
而不是一个闭锁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原始佛法的修行,它并不是在避世,而是借由对于
实相的领悟去穿透世间而不被世间所障碍。
所以2500年前佛陀讲的不是概念...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出入息观的修法 zhuan
1.为何修出入息观?
修出入息观是将心集中一处,克服胡思乱想的心。心乱则没有定力,整天被外境所转
。佛教经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
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事情。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
因为这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我在这里教导大家怎
样修。
2. 出入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
垫。盘腿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全身肌肉要放松。就是说,你在静坐时身体的
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
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腿上,也可以结手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
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两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
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没有低下的情况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
这样,你的头就摆正了。此时,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呼吸的观法有
数呼吸、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其中,中国天台宗讲的是六妙门的数息观,而缅甸
的马哈希法门则是...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9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50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 阅读全帖
首页 2 3 4 5 6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