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相关主题
业力不失和刹那生灭的矛盾如何解决?贪爱是什么
树菩萨开示现象界外之非现象界量子江湖风雨录:光是波还是粒子
信佛与学佛坛经论四圣谛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我”这个词一般是怎么用的?
智者大师论修禅的发心《楞严经》卷一学习笔记和疑问
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给新同学们一个建议
对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涅磐的不可直接描述性
五蕴和涅槃-佛法和外道的根本不同凡夫的五蕴生灭流是各个分别的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圆教话题: 生灭话题: 无明话题: 藏通话题: 菩萨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o
发帖数: 133
1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三方等时。对三
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
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
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徧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
。是决定。故非不定。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
不滥。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五时八教权实总图

【通别五时论(最宜先知)】
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章安尊者云。人言第
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
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
。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四阿含
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时
。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 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
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
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
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复有一类小
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
痴人何尚执迷。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
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复
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
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
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故智者大师
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
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 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
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
。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
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
闻。全生如乳。(华严前八会中。永无声闻。故云不见不闻。至第九会入法界品。在祇
园中。方有声闻。尔时已证圣果。尚于菩萨境界如哑如聋。验知尔前纵闲华严。亦决无
益。然舍利弗等。由闻藏教。方证圣果。方预入法界会。则知入法界品。断不说在阿含
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谓华严局在三七日内耶。)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
圣。如转乳成酪。(酪即熟乳浆也。)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
。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摩
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
熟酥。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然只此别五时法。亦
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
。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若于阿含方等
般若随一 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复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
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华玄义文句。
群疑自释。
【化仪四教说】
顿有二义。一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凡一代中。直说
界外大法。不与三乘共者。如梵网圆觉等经。并宜收入此部。是谓以别定通。摄通入别
也。)二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
经。悉皆有之。渐亦二义。一渐教部。谓惟局阿含为渐初(凡一代中。所说生灭四谛。
十二缘生。事六度等。三乘权法。并宜收入此部。)方等为渐中。(凡一代中。所说弹
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及余四时所不摄者。并宜摄入此部。如增上缘。名义宽故。)
般若为渐后。(凡一代中。所说若共不共诸般若教。并宜摄入此部)二渐教相。谓历劫
修行断惑证位次第。则华严亦复有之。法华会渐归顿。不同华严初说。故非顿。不同阿
含方等般。若隔历未融。故非渐。然仍双照顿渐两相。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
相知。各自得益(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
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
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法
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
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
益也。)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徧四时。
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徧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
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
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
故有可传。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
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
不定三法皆秘密耳。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
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
。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
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 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
。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此本在高丽国。神州失传)
问。但说圆顿止观即足。何意复说渐及不定。答。根性各别。若但说顿。收机不尽。问
。既称渐及不定。何故惟约圆人。答。圆人受法。无法不圆。由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
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化法四教说】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乃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也。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
。见思病轻。为说通教。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
○ 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此教诠生灭四谛。(苦则
生异灭三。相迁移。集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亦诠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
。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
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亦诠事六度行。(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诠实有二谛。(阴入界等实法为俗。实有灭乃为
真。)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出分段
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
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
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
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也。总相念者。观身不
净。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心法身亦皆苦。观心无常。法身受亦皆无常。观法无
我。身受心亦皆无我也。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
道。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
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 在。犹润一
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
道位。
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
生。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
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
。故居声闻上。三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即名菩
萨。修行六度。初阿僧祇劫。事行虽强。理观尚弱。准望声闻。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
劫。谛解渐明。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劫。谛解转明。在顶位。六度既满。更住百劫修相
好因。在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天。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时。
是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正
习无余。坐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劣应身。(如释迦丈六。弥勒十六丈等)受梵
王请。三转法轮。度三根性缘尽入灭。与阿罗汉辟支佛。究竟同证偏真法性。无复身智
依正可得。
此教具三乘法。声闻观四谛。以苦谛为初门。最利 者三生。最钝者六十劫。得证四果
。辟支观十二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最利者四生。最钝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
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菩萨弘誓六度。以道谛为初门。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
祇劫。顿悟成佛。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
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十法成乘者。一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二
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二乘志出苦轮。菩萨兼悯一切。)。三遵修止观。
谓五停名止。四念名观四偏破见爱烦恼。五识道灭还灭六度是通。苦集流转六蔽是塞。
六调适三十七品。入三脱门。七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
。须识次位。凡圣不滥。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利人节节
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为通。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
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此无别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属此教诠无生四谛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亦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痴
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 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亦诠理六
度行。(一一三轮体空)亦诠幻有空二谛(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亦诠两种含中二
谛。(一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是通含别二谛。故受别接。二者幻有为俗
。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是通含圆二谛。故受圆接。)亦诠别入通三谛。
(有漏是俗。无漏是真。非有漏非无漏是中。)亦诠圆入通三谛。(二谛同前。点非漏
非无漏具一切法。与前中异。)开示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阴界入皆如幻化。
当体不可得。)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傍化二乘。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理即者。无生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四句推
检。通别圆三教。皆用作下手工夫。但先解不但中者。即成圆教初门。先闻但中理者。
即成别教初门。未闻中道体者。止成通教法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苦尚即真。况集
灭道。
名字即者。幻化也。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
观行即者。一干慧地也。未有理水。故得此名。即三乘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别相总相
念齐。
相似即者。二性地也。相似得法性理水。伏见思惑。即三乘内凡位。与藏教四加行齐
。(藏通指真谛为法性。与别圆不同)。
分证即者。从八人地。至菩萨地。有七位也。三八人地者。入无间三昧。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四见地者。八 智具足。顿断三界见惑。发真无漏。见真谛理。即三乘见道
位。与藏须陀洹齐。五薄地者。三乘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与藏斯陀含齐。六离
欲地者。三乘断欲界思惑尽。与藏阿那含齐。七已办地者。三乘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
成炭。与藏阿罗汉齐。声闻乘人止此。八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习气。如烧木成炭
。与藏辟支佛齐。九菩萨地者。大乘根性。最胜最利。断尽正使。与二乘同。不住涅槃
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成熟众生。净佛国土。此与藏教菩萨不同。藏教为化
二乘。假说菩萨伏惑不断。正被此教所破。岂有毒器。堪贮醍醐。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
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分段生身故劣。如须弥山故胜。)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
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与藏教佛果齐。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
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
。故名通后。中道又分为二。一者 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
。二者圆中。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就此被接。又约三位。一者
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三者下根。已办地支佛地被接。就
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胜进二义。若按位接。或同别十向。或同圆十信。若胜进接。
或登别初地。或登圆初住。既被接已。实是别圆二教菩萨。于当教中。仍存第九菩萨地
名。至机缘熟。示现成佛。乃是别地圆住。来示世间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
也。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别地圆住所现劣应身耳。十法成乘
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
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如空之止观。四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五虽知苦
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
七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九安忍干慧位内外
诸障。而入性地。十不著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利钝分别。如前说。
○别教。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
(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断则三惑前后。行则五行差别。位则
位不相收。因则一因迥出。不即二边。果则一果不融。诸位差别。)此教诠无量四谛。
(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
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枝末无明。为
分段生因。根本无明。为变易生因。)亦诠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
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
浩若恒沙)亦诠显中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圆入
别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别
三谛。(开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亦诠圆入别三谛。(二谛同前。点真中道
具足佛法。)开示界外钝根菩萨。令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出分段变易
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迥超二边。
不即诸法。故依圆教。判曰但中。
名字即者。解义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减。圣不能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证得。
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尅证。
观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 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
。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
思烦恼。故名伏忍与通干慧性地齐。
相似即者。内凡三十心三贤位也。初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见地齐。
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
。与通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佛地齐。此十
住名习种性。(研习空观。)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证
位不退。次十行者。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
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行名性种性。(分别假性。)
用从空入假观。徧学四教四门。断界外尘沙。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次十回向者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
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
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种性。(中道能通。)习中观。伏无明。行
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
分证即佛者。十地圣种性。(证入圣地)及等觉性(去佛一等)也。初欢喜地。名见
道位。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
。初到宝所。证念不退得无功用道。随可化机缘。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
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
地。十法云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
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究竟即佛者。妙觉性也。(妙极觉满)从金刚后心。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
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量同尘刹。相好刹尘。)为钝根菩萨
。转无量四谛法轮。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灭谛。即界外
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无复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后。皆名菩萨。不复
名二乘也。十法成乘者。一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迥出空有之表。二真正发心。
普为法界。三安心止观定爱慧策。四次第徧破三惑。五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
为塞。传传检校。是塞令通。六调适三十七 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
证中无漏。七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别。终不谓我叨极
上圣。九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圆教谓圆妙。(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圆融。(三一相即。无有缺减)圆足。(圆
见事理一念具足。)圆顿(体非渐成)故名圆教。所谓圆伏(圆伏五住)圆信(圆常正
信)圆断(一断一切断)圆行(一行一切行)圆位(一位一切位)圆自在庄严(一心三
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圆建立众生。(四悉普益)此教诠无作四谛(阴人
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
。无灭可证。)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
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
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经
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亦诠称性六度十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等。
)亦诠不思议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
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亦诠圆妙三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如
止观说。)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
前不后。亦不一时)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正约此教。方论六即。(前三虽约
当教各论六即。咸未究竟。以藏通极果。仅同此教相似即佛。别教妙 觉。仅同此教。
分证即佛。又就彼当教。但有六义。未有即义。以未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也。是故夺
而言之。藏通极果。别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圆中故。登地同圆。方成分证)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
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
位不退。与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
。藏四果齐。而复大胜。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也。八
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十向齐。
分证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圣位也。(名亦同别。而义大异。)初住断一分
无明。证一分三德。(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
名解脱德。)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具佛 五眼。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宝所
。初居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净土。证念不退。无功用道。现身百界。八相作佛。
与别初地齐。二住至十住。与别十地齐。初行与别等觉齐。二行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
所有智断。别教之人不知名字。
究竟即佛者。妙觉极果。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究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
成清净法身。(一一相好。等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亦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
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
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胜进接。即
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说。故曰。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以别若登地。
乃名为圣。证道同圆。不复论接。通八人上便名为圣。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贤。仅
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圣位。容有转入通别圆义已入圣后。保果不前。永
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十法成乘者。一观不思议境(其车高广)。二真正
发菩提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三善巧安心止观(车内安置丹忱)。四 以圆三观破
三惑徧。(其疾如风)。五善识通塞(车外枕亦作轸)。六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
(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七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十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
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上根观净。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
根从二展转至六。随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须具用十也。又复应知。说前三教。为防偏
曲。文意所归正归于此。
【附转接同会借说】
转○藏七贤得转入通别圆○通干慧性地得转入别圆○别十信得转入圆○此三皆不名接
。以仅在初心。脚跟未牢。故但名转。
接○通八人见地薄地离欲已办支佛。得接入别圆○别住行向。得接入圆○根有利钝。
故接有迟速如以好桃李。接彼平常桃李。故名为接。
同○别十地证道同圆。不复名接。但存教道之粗。以待法华开会成妙○别初住。通见
地。藏初果等。亦得约所断惑名同。
会○开藏七贤。通干慧性地。别十信。即圆五品○开 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即圆
初信○开藏四果。通已办。别七住。即圆七信○开别十向即圆十信○开别十地。即圆十
住(功在法华)
借○欲接通入别。先借别明通。如云。欢喜地断见惑。远行地断思惑等○欲含别于通
。必借通明别。如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等○欲接别入圆。先借圆明别
。如云。初住能现八相。犹有微苦等○欲含圆于别。先借别明圆。如云。三贤十圣住果
报等。
问曰。但依圆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不痛快直捷。何用此葛藤为。答曰。六祖大
师不云乎。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倘有一法未通。即被此法
所缚。倘有一法未备。即被此法所牵。既被缚被牵。故于不可得之妙法。误认为葛藤耳
。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汝乃欲舍葛藤。而别求实法耶。永明大师云。得鸟者
网之一目。不可以一目而废众目。收功者棋之一著。不可以一著而废众著。法喻昭然。
胡弗思也。问曰。藏通同诠真谛。何故藏以四果为究竟。通必佛地为究竟耶。答曰。藏
教正为二乘。通教正为菩萨故也。问曰。一般 断见思惑。何故藏通名圣。别圆名贤。
答曰。藏通诠真。故见真即得名圣。别圆诠中。故见中方得名圣。见真仅可名贤也。问
曰。藏四加行。通性地。既称相似。何故仅齐别圆观行。答曰。藏通圣位。既成别圆内
凡。则藏通内凡。仅成别圆外凡。复何疑哉。
教观纲宗终
----------------------------------------------------------------------------
----
教观纲宗释义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述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观者。禀教修行之法也。教纲万殊。大纲唯八。而化仪无体
。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依教设观。亦复万殊。而析空体空次
第一心四观。收无不尽。则析体等四。乃观之纲也。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
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也。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夫四教
四观。总为对治众生见思无明重轻诸病而设。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所以施此四教。须
有 顿渐秘密不定四种之殊。岂容执著。又为实施权。则不可执实而废权。开权显实。
则不可执权定异实。故云无实法也。
【观非教不正四句】
问。教观止约自行化他。本无二理。何得云有教无观。有观无教耶。答。得意之人。
举一教字。教为法界。便具观法。不必更别言观。举一观字。观为法界。便具教法。不
必更别言教。只因众生但认语言为教。不能与观相应。但认工夫为观。不能与教相应。
故设做工夫。不以教印。则盲修瞎炼。未免行邪险径。名之为殆。犹所云思而不学也。
设学文字。不解观心。则说食数宝。究竟茫无受用。名之为罔。犹所云学而不思也。
【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化法四教。则有四观。化仪四教。但有三观。无秘密观。故云略同。又顿渐不定三教
。统该化法四教。而顿渐不定三观。唯约圆观。故云略同。明其不尽同也。
【半字满字】
喻出大涅槃经。例如此方小学大学也。三藏正化二乘。傍化菩萨。哆哆和和。渐诱初
学。故如半字。通教正化菩萨。傍化二乘。名为大乘初门。别教独菩萨法。圆 教纯明
佛法。故如满字。此略判也。细而论之。藏通诠真。名为半字。别圆诠中。名为满字。
又藏教不能通至别圆。故但是半字。通教能通别圆。是半而含满。别教须用藏通方便。
是满而带半。唯圆教始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是满字法门也。
【生灭门不生不灭门】
三藏诠生灭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生灭门。通教诠无生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不
生不灭门。亦一往略判也。细而论之。三藏是界内生灭门。通教是界内不生灭门。别教
是界外生灭门。圆教是界外不生灭门。又通教约界内论。不生灭。约界外观。仍属生灭
。以其但能体分段空。不能体变易空故。别教约界外论。虽云生灭。约界内观。亦不生
灭。以其虽不体变易空亦能体分段空故○言界内界外者。三界之内。见思为因。所感分
段生死为果。藏通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内教。三界之外。方便实报二土。无明为因。
所感变易生死为果。别圆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外教。
【对半明满】
诸方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故云对半明满。然细论之。或以通别圆对破三藏。
如维摩经五百弟子品 是也。或以别圆对破藏通。如佛与弥勒论说俗谛。诸大弟子谓说
真谛。真俗俱不解是也。或唯以圆对破藏通别教。如大佛顶首楞严经。诃斥不知常住真
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别成三乘魔外者是也。
【涅槃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是追说圆教也。又为末世钝根重扶三权。是追说藏通别教
也。虽复四教并谈。而与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后并不知常。别教初不
知后方知。(初心虽知中道。是但中理。不具诸法。不同涅槃佛性)唯圆教初后俱知。
今涅槃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故不同也。既前三教亦皆知常。不同方等中隔异之三。是
追泯藏通别也。既扶三权以助一实。不同方等中对三之一。是追泯圆教也。
【般若带通别正明圆教】
会通一切世出世法。皆摩诃衍。互具互融。是圆教也。或说法性离一切相。非生死。
非涅槃。非有为。非无为等。则是带别教义。或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或说诸法实相三乘
同证。则是带通教义。盖般若明空。有共不共。共即诸法本空。三乘同证。出三界因果
幻缚。是通 教义。不共即第一义空。菩萨独入。断三土二死因果。是别圆义。若云依
第一义空得成诸法。犹是别义。若云即第一义空。顿具诸法。诸法无非第一义空。乃是
圆义也。细玩大部般若。显发圆义为多。为钝根人。略带通别方便耳。后人判般若为空
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别教义。何况知有圆教义耶。
【秘密不定】
具足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盖一音说法。随类异闻异解。就相知边。则名显露不
定。就不相知边。则名秘密不定也。秘密故无可传。可传便属显露不定。又或一座说法
。两人所闻所解不同。若互相知。则皆名显露不定。若互不知。则皆名秘密不定。若此
知彼。彼不知此。或彼知此。此不知彼。则约不知边。便名秘密。若约知边。便名不定
也。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诸法从本来。厂自寂灭相。寂灭则何一何四。此所谓识
取纲宗。本无实法也。因病设药。大纲唯四。开权显实。究竟归一。一为实。三为权。
权实相对。皆是不得已而有言。若论本体。不但不可名四。亦复不可名一。故云非权非
实也。然所谓 非权非实者。非谓出权实外。别有一法名为非权非实。但以权即实家之
权。故即非权。实即权家之实。故即非实。犹云波即水家之波。故即非波。水即波家之
水。故即非水。究竟同一湿性耳。湿性岂在波水外哉。
【四阿含毗尼阿毗昙】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归。又翻传所说义。又翻无比法。
通则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别则增一阿含。约数明法。长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
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乃摩诃迦叶请阿难陀结集。故云四阿含也。毗尼。
亦云毗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调伏。亦翻灭。亦翻律。通则佛所说教。皆
名正法毗尼。别则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诃迦叶请优波离结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
后因诤故。分为大众上座两部。乃至分为十八部等。久后流传。止留五部也。阿毗昙。
亦云阿毗达磨。此翻无比法。又翻对法。通则佛所说法。亦皆名阿毗昙。别则摩诃迦叶
自结佛所说论。及阿罗汉所造诸论。名为阿毗昙也。问。半满皆有三藏。何故独名半字
法门以为三藏教耶。答。凡有二义。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别。满字经律二藏混同。二者
据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又智度论。处处以摩诃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为三
藏教也。问。何故不名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乘权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灭四谛】
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故名生灭苦谛。贪分烦恼二万一千。嗔
分痴分等分亦各二万一千。总此四分。共有八万四千烦恼。此烦恼心。皆悉流动扰浊内
心。由此方起善恶不动三有漏业。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灭集谛。以戒定慧。对治
易夺贪嗔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故名生灭道谛。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
得还于真谛之无。故名生灭灭谛也。问。有为四相。所谓生住异灭。今胡但云生异灭。
复有处但云生住灭耶。答。略则但言生灭。足显有为。广则须言生住异灭。以表无实。
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定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今处中说。故
云三相。自无而有。假说为生。自有而无。假说为灭。中间暂有。假说为住。住不久停
。复名为异。故言住即摄异。言异即摄住也。若二若三若四。总显有为虚妄不实。平等
平等。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发业无明。大约有二。一者异熟果愚。不知善恶因果确然无谬。故发三涂恶业。二者
真实义愚。不知三界无常无我。贪著人天色无色界果报。故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由此
二种无明。既发有漏善恶不动三种行已。便于现前一念心中。引得将来三界受生识种。
即此识种。便具名色六入触受等种。故云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也。复由迷事无明。于昔
因所感现境界受不了知。故而起贪爱。所谓于诸乐受。则爱其合于诸苦受。则爱其离等
。复由此爱而起于取。所谓于诸乐受。种种追求。令其常合于诸苦受。种种方便。令其
速离等。以此爱取二种润生之惑。数数溉灌心中识等五支种子。令其渐渐增长成熟。便
生有芽。有芽既生。则此身灭位。任运向彼受生。既受生已。任运迁变而至老死。起于
种种忧悲苦恼。故云受缘爱乃至生缘老死等也。所以无明及行。为能引二支。识名色六
入触受。为所引五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十支属因。皆约
现世。二支属果。别约未来。依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复起行等。致使三界因
果不绝。足显轮回及离断常。不堕无穷之过。此释出在唯识。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
论解也。问。 十使皆能发业。皆能润生。何故发业偏说无明。润生偏说爱取耶。答。
发业则无明力强。举强以该弱。润生则爱取用胜。举胜以摄劣。释此十二缘生。更有多
门分别。具如识论。须往寻之。
【实有二谛】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
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
。复归真空。名为真谛也。
【诸行无常四句】
若论此四句偈。亦能横竖该摄一代时教。初横摄者。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
行。一一皆是无常生灭之法。必须灭此因果。方证真谛寂灭之乐。通教亦以三界依正色
心因果。名为诸行。皆是无常生灭之法。体此生灭。即是灭已便证真谛寂灭之乐。然此
二教。虽证寂灭。实无能受乐者。以无复身智故。别教则以分段变易二种因果。通名诸
行。皆非真常。皆是生灭门摄。灭此二边。显于中道寂灭之理。而有四智菩提妙心。有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所现无漏身土妙色。故得恒受此真乐也。圆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
诸行。通名无常。通名生灭。而了达因果即是实相。无常即常。生灭即无生灭。故云生
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则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如融冰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
。次竖摄者。诸行无常句。摄得六凡法界。以有为有漏故。是生灭法句。摄得藏通二乘
法界。以出世圣人。乃能知其为生灭故。生灭灭已句。摄得别教菩萨法界。以灭二边。
归中道故。寂灭为乐句。摄得圆教佛法界法。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今但用此
四句证偏真理。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灭灭已一句。约三学为能灭
。即道谛。约因果为所灭。即灭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灭为乐一句。约所
显理以为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云理居事外。为偏真也。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名字位中。观察正因缘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别我法二执。言法执者。不出邪因缘及无
因缘二种。时、方、梵天等。名邪因缘。自然。名无因缘也。言我执者。妄计是常是一
。自在能为主也。然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亦有四教差别。若知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
千性相为所生法。即属圆教。若谓一切种识为因。展转熏习为缘 分段变易乃至四智菩
提为所生法。即属别教。若以六识相应有漏种子为因。六尘美恶中庸境界为缘。三界依
正色心因果所生法。即属藏通二教。但通教则知若因若缘若所生法皆如幻梦。藏教则以
为实法耳。故圆解则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别等种种法执别教亦能破于外道
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二教法执通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三藏教法执。今藏
教则唯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也。既从内六识因。外六尘缘而生。则三界依正。决定不从
时生。不从方生。不从大梵天生。不从极微性生。不从地生。不从水生。不从火生。不
从风生。不从空生。亦不从神我生。亦不从本际生。但由内因外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
。则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法执也。若法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故无
常。生灭相异故非一。非一则不自在。不能为主。故必无我。正报既非是我。则依报亦
必非我所矣。
【暖顶忍世第一】
由四念处。发四正勤。断二恶。修二善。劝观四谛。能发似解。犹如钻火。先得暖相
。故名为暖。由修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谛观转明。如登山顶。洞览四方。故名为顶。
由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由五根增长成力。能破
五障而阶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闻思修慧为增上
缘。资助本具无漏种子。令发现行而入见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谓苦法忍。苦法智等。色无色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
智。谓苦类忍。苦类智等。合为八忍八智。忍即无漏禅定。智即无漏观慧也。无间道中
。三昧断惑名之为忍。乃即慧之定。解脱道中。观慧证理。名之为智。乃即定之慧。
【真无漏三十四心】
见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约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名十八心。见修合
论。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从无始本具无漏种子所发现行。由此现行能证真谛我空
真如。故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
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
漏定慧而已。所证秖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数。以无为法而有
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渐顿种种不同。
【苦无逼近相四句】
三界色心依正诸果。名为苦谛。如幻如梦。当体全空。所以无逼近相。所谓生死即涅
槃也。见思烦恼有漏行业名为集谛。不自他生。不共无因。所以无和合相。所谓烦恼即
菩提也。既体达烦恼即是菩提。故道不二相。非别有法为能治也。既体达生死即是涅槃
故灭无生相。非别有法可证得也。然此但是即空。故与圆教即中不同。
【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痴即无明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名相。与前藏教不殊。但以体空智慧。了达即生非生
。灭即非灭耳。痴如虚空等者。谛观无明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犹如虚空。但有
名字。毫无实体也。行等例知。无明如幻化等者。无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
因生。以当体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不可妄谓自他共离生也。行等亦然。
【幻有空二谛】
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指此幻有以为俗谛。有既是幻。则当
体全空。非灭故空。指此即空以为真谛。此则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两种含中二谛】
通含别者。幻有为俗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是真如。其体不空。故能
为迷悟依。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别教中道理体。故名通含别二谛也。通含圆者。幻有为
俗亦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如来藏。亦名为空。亦名不空。名空之时。
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时。不空亦即俱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空。是
则真谛之中。含有圆教圆空圆中道理。故名通含圆二谛也。
【别入通三谛】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无漏是真。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则三谛义成。盖由前通
含别二谛。故成此别入通三谛也。
【圆入通三谛】
三谛同前。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无漏。则此非漏无漏具一切
法。圆中义成。盖由前通含圆二谛。故成此圆入通三谛也。
【诸法不自生四句】
四性推检。通乎四教。无生之义。局在后三。藏通二教。指六凡为诸法。别圆二教。
指十界为诸法。藏教明六凡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
。有功能故非无因。(此四句出集论)则显缘起正理不堕四执也。通教明六凡诸法。如
幻如梦。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说从自他共离而生。且如妄
情所计三界有为生法。虽复万品差殊。略而言之。心境二字收无不尽。先约心法以推四
性。若自生者。从心生心应有二心。又不对境时。心应常生。而实不生。故非自生。若
他生者。从境生心。于我何与。又圣者对境。亦应生心。而圣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
者。为心境各有生性故共生耶。为心境各无生性故共生耶。若心境各有生性。何须待共
方生。又设待共方生。应有二心并生。谓一从心生。一从境生故。而实不然。若心境各
无生性。共亦何能有生。如一砂无油。众砂共压亦岂有油。故非共生。若云无因生者。
既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尚无。云何能生于心。不应虚空突出心识。故非无因。如是
四性检责。不得心之生 处。则知心本无生也。次约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境生
境。应有二境。又心不缘时。境应常现而实不现。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心生境。境
还属心。何得名境。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角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例如前
破。但以二心并生。改作二境并生为异。若云无因生者。不应日中忽覩明月。如是四性
检责。不得境之生处。则知境亦无生也。是以若心若境。俱如幻梦。求其生性了不可得
。当体无生。此无生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佛不能增。生不能减。但约种性差别。
有三乘人。约悟入浅深。分十地位耳。别教明十界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
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则显不思议缘起正理。皆以真如为迷悟依
藏识为持种依。以先知有真如藏识。而用四性推简入无生门。故为别教工夫也。圆教明
十界诸法。非法性生。故非自生。非无明生。故非他生。非法性无明合生。故非共生。
非离法性无明别有诸法。故非无因而生。随一一法体即法界。当体无生。无生而生。三
千宛然。生即无生。三千无性。非生非无生。唯一实相。实相非生。生亦实相。实相非
无生。无生亦实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因缘即中。双照空假。此 是圆教初无生门
。一门一切门。阿字即具四十二字功德。余字亦然。故为圆妙无工夫之工夫。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三界果报。名为三苦。解之则皆如空华。无逼近相。但是真空法性而已。真谛即在虚
妄苦谛之上。如空处即在华处。无二处也。于此真谛假立四名。四并即真。真非事外。
乃是通教所诠之理。今人谈玄说妙。迥超情见。壁立万仞。总皆不能出此。
【扶习润生】
别圆二教证中道理。则以中道法身为应化本。譬如月印万川不须惑业受生也。藏教说
惑是实有故。菩萨不可断惑。断则不能三僧祇受生行道矣。通教说惑是幻有故。菩萨体
幻而断正使。正使既断。设欲涅槃。即便能入。但由本愿力故。不取涅槃以神通力。扶
起三界思惑余习资于故业种子而得受生。所谓思惑余习者。非贪似贪。非慢似慢非痴似
痴等是也。
【行则五行差别】
戒定慧三。名为圣行。十住入空行也。慈悲喜舍。名为梵行。十行十向入假行也。依
理成行。名为天行。初地已上中道行也。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 儿行。
即慈用也。示同烦恼。名为病行。即悲用也。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及少分梵行耳。今有
五行故不同前。圆教则一行一切行。今有次第。故不同后。
【一因迥出不即二边】
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理体。非是生死。亦非涅槃。藏通二教之所不诠。又复不具缘了
二因。故不同圆。
【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已如藏教中释。根本无明者。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
修道。即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偏真无漏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变易生死识种。
复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著。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
思议变易生死。又不了心外无法。诃弃真空。别修万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
界外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实报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
深生取著。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实报不思议变易生死。直至佛果。则十二品无
明尽灭。方得二死永亡。
【显中二谛】
束通教之二谛以为俗谛。则十界阶为俗也。以不有不空为真。则中道为十界迷悟所依
。乃为真也。明言中道为真。故称显中。
【圆入别二谛】
当教以真谛显中。中但不有不空法性而已。今明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
。则不有不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是十界之俗。犹属别义。不有不空之真。已成圆义
也。
【别三谛】
显中二谛。则合有之与空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今分此俗谛为二。谓有即是俗。空即
是真。取真谛之不有不空名为中谛。则二谛三谛。但有开合之殊。义无增减。
【圆入别三谛】
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别义。不空不有名为中谛。中谛具一切法。则为圆中矣。
【圆建立众生】
藏通别教。虽亦各论四悉檀益。而收机未普。今圆教人。穷心性源。彻法界底。自行
既圆。故四益亦普。所谓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权实不二。用与适宜。如一雨所润。
大地普洽也。
【不思议二谛】
三千性相皆名为俗。一一无非实相。故名为真。三千之外无实相。则即俗恒真。事造
即理具也。实相之外无三千。则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也。故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亦可云同居一尘。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诸念亦然。如一尘。一切诸尘亦
然。如一名。一切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
【圆证三德涅槃】
法身德名性净涅槃。般若德名圆净涅槃。解突破德名方便涅槃。唯是一心。更不纵横
并别。故名圆证藏通二教。不知法身但有修得生空般若。仅能净于见思。未得一切解脱
。别教谓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脱始满。则先后历别。不名圆证。
【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众生法。一一皆不思议。皆得为所观
境。但初机之人。则谓佛法太高。生法太广。故但就现在自己阴界入法以为所观。又舍
界入。但观于阴。又舍前四阴。但观识阴。 又七八二识微细难观。前五根识现起时少
。故但以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近而复要也。现前意识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
。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随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是心之
全体。心外更无百界千如故也。若顿了此现前一念。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
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三德秘藏。则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则已徧破三惑。则已了知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则已具足圆妙
道品。则已到于事理彼岸。则为登于菩萨正位。则为永超十魔八魔。则已心心流注萨婆
若海。是谓上上根人。秖于一法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观心。未能顿入。应念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云何诸佛已悟。我及众生犹滞迷情。由是缘无作四谛。殷重发起四弘誓愿。
因发心故。一发一切发。登发心住。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徧破三惑。知一切法皆安乐性
。具圆妙道品到事理彼岸。登菩萨正位。超八魔十魔。心心流入萨婆若海。知一切法本
不思议。是谓上中根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具足十法乘也。若虽发心。心仍散动。
未能登位。应念心体本来寂照。善巧调试。或以即寂 之照令不沉没。或以即照之寂令
不浮散。浮沉病除心体明净。则能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
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谓上下根人。于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具足十法乘也。若虽以止观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证寂照本体。
必于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应以四性而简责之。其根利者
。秖观一念三千无自生性。即当悟入无生。无生则无不生。三谛圆显。十乘具足。若根
钝者。破自则必计他。破他则必计共。破共必计无因。展转破尽。方悟无生。具足十乘
。若犹未悟。必当度入相续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前念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灭后
念续耶。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续耶。若仍不悟。必当度
入相待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待有念而立耶。为待无念而立耶。为待亦有念亦无念
而立耶。为待非有念非无念而立耶。如此展转简责。若能悟入无生无不生者。则知一切
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
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是谓中上根人。于第四破法徧。具 足十法乘也。若
虽约因成相续待徧破诸惑。仍未入者。应思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但除其病。不除
其法。如金锞去膜养珠。如郢匠去垩存鼻。那得一向破法。则破却成塞。今须善识通塞
。若塞须破。若通须护。如圣王轮宝。能破能安。由此识通塞故。即塞成通。烦恼即菩
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槃。涅槃寂灭。无复生死。则能具足圆妙道品。到事
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
破三惑。是谓中中根人。于第五识通塞。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识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
。应观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即是圆心念处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正勤策发。
缘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长而成五力。调停七觉。趣八正道。开圆三解脱门而入秘藏
。则为到于事理彼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
。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得诸法皆安乐性。是谓中下根人。于第六调适道品。具足十
法乘也。若虽调练无作道品。而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无始事障未除。
应审观察何障偏重数数现起。兼以事行而对治之。理观为主。事行为助。正助合行。不
惜身命。誓 当尅证终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断无始事理二幻障故。豁然证入。位相
分明。则为永超魔网。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
。证安乐性。具足圆妙道品。是谓下上根人。于第七对治助开。具足十法乘也。然对治
助开之时。纵令钝根。必皆有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故须
深自简察。为究竟耶。为分证耶。为相似耶。抑亦仅仅小轻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
。必有强软诸魔恼乱真修。须加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六根清
净。得顺道法。易生法爱。须离法爱而入分真。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
大智断。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是谓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
大乘。乘是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自运功毕。运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观。全性起
修。全修显性。非横非竖。横竖该彻也。
【附三慈体相】
生缘慈有六种差别。一凡夫修生缘慈。成梵王福。以爱为体。二外道修生缘慈。取梵
天果。以见为体。三藏教二乘修生缘慈。对治嗔恚。作父母亲属想。以世谛为体。菩萨
修生缘慈。广行济度。亦以世谛为 体。然皆不起我人等执。依析空观得成。四通教三
乘修生缘慈。皆了生空。依体空观得成。缘六凡境亦得以世谛为体。五别教次第先修生
缘慈。亦以世谛为体。不起我人等妄执。亦是依析体二空观成。(十信析空。十住体空
)。六圆教一心中修生缘慈。知十法界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有情。一一皆作
父母等想。故以妙有为门。得论六即。
法缘慈有四种差别。一藏教二乘。了生空故。观诸众生。唯是四大五蕴。不生嗔恼。
随力济度。以生空观为体。(菩萨虽未证空。亦得修空)。二通教三乘。了生本空。法
亦如幻。二乘随力济度。菩萨弘誓徧周。同以空观为体。三别教次第修法缘慈。知空而
不住空。悟缘生法。广度九界。以从空入假观为体。四圆教一心中修法缘慈。知十界缘
生之法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法知其无性。故以妙无为门。得论六即。
无缘慈有二种差别。一别教十回向。不缘十界假名之众生。不缘十界五蕴之法相。惟
缘中道佛性。故明无缘。以相似中道为体。(若登初地后。则与圆慈同。)二圆人初心
即了三千诸法。一一当体即中。中道之外。更无别法。能所顿绝。与拔难思。得论六即
。故有观行无缘慈 乃至究竟无缘慈义。只一慈体。而论三慈。故三慈皆妙。三慈皆论
六即。如慈心三昧。有此种种差别。悲喜舍亦如是。但约与乐名慈。拔苦名悲。见他得
乐。心生适悦名喜。怨亲平等一相。心无系著名舍也。
教观释义终
----------------------------------------------------------------------------
----
弟子等伏愿
十方三宝常住世间。利益有情。同圆种智。藉兹功德。仰祈各各父母现增福寿。速得
一心决生极乐。广度众生。普愿过去父母。历劫怨亲。同蒙拔济。稽首归依。
诸佛菩萨悲愍听许。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凡夫的五蕴生灭流是各个分别的么?智者大师论修禅的发心
对于涅槃的记忆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
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相续的简单图示对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
杂含读记:五蕴与我 (二)五蕴和涅槃-佛法和外道的根本不同
业力不失和刹那生灭的矛盾如何解决?贪爱是什么
树菩萨开示现象界外之非现象界量子江湖风雨录:光是波还是粒子
信佛与学佛坛经论四圣谛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我”这个词一般是怎么用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圆教话题: 生灭话题: 无明话题: 藏通话题: 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