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五)
相关主题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四)小鹿也来写写自己的故事——看贴引发的冲动(ZT)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一)能不能讨论点有内容的?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二)[合集] 闲谈大小乘,兼论‘原始’佛法 (1)佛果和阿罗汉果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圣严法师著)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六)印顺法师的悲哀 第五章 大乘菩萨道的真义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七)大乘所说的自性是不是就是“我”,那跟“梵我不二”的主张有啥区别?
印順法師否定淨土法門(ZZ)佛法为万法之首,佛法无边
南怀瑾先生新著: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9(补足) (转载)守株待兔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菩薩话题: 印順话题: 法師话题: 菩薩道话题: 善財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r
发帖数: 7106
1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薩行,以五
戒十善的凡夫身來力行菩薩道,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發心,未來世必能再轉生為人
繼續修行。一個佛弟子應該有此信心,並在此安心。」印順法師以這樣的話勸勉學佛人
,當然沒有錯。但他接著批評說:「禪者無法體會大乘菩薩的精神,未能理解人乘的菩
薩行才是大乘佛教的本意,且因急切追求開悟解脫,其實是回復重視自己解脫的小乘佛
教。至於說『倘未能了道,將披毛戴角還』更是不解佛教因果理則。」以上這一類的話
,散落在《妙雲集》之中,我雖沒有重新勘察出處逐字引用,但讀過印順法師著作的人
對此類思想,應該不陌生纔是。不過,我認為這些指責乃屬誤解。
因為是「誤解」,所以「我認為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而已」。對此,印順法師作為
人菩薩行的倡導者,當然不能同意。他在《〈我有明珠一顆〉讀後》一文中反駁說:
人乘菩薩行,是以人乘善行為基而發菩提心的,隨能力所及而努力於慈悲、智慧及
利益眾生的菩薩行。初發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誤解為「菩薩道的本意」。「來世必能…
…繼續修行,就是歷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發心而到久發心,久發心而進入不退轉,由
不退轉而成佛。菩薩越修功德越大,利濟眾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薩道是不限於初心的,
不過弘揚菩薩道,總要從人的初發心說起。」
可見,雙方的觀點皆有一定的道理,似乎無法溝通。然而,其中隱藏著兩個問題:第一
,印順法師不承認初發大心者的修行是菩薩道的本意,果真如此?第二,人乘的菩薩行
是否能確保未來世一定再轉生為人而繼續修行?在此,我們將以此為突破口,探討菩薩
道的真義問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也就是人菩薩行是否是菩薩道的本意的問題,我們必須探究印順
法師本來的觀點,因為「人菩薩行」是印順法師所提出的概念,而且他對此有相當多的
論述。比如說:「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不但是契機的,也是純正的菩薩正常道。下面
引一段舊作的《自利與利他》:『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大心佛弟子,依菩薩正
常道而坦然直進吧!」「人菩薩行的大乘法,是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法門。」上述兩段
文字都是印順法師在論述他的人間佛教思想有多麼正確的時候提出的,應當能夠代表他
對人菩薩行的基本立場,否則,他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就成了無根的空中樓閣。其中所表
達的印順法師對人菩薩行的看法是非常肯定的,他所給予的人菩薩行在佛法中的地位也
是沒有什麼能夠取代的。比如,他將「人菩薩行的大乘法」視為「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
法門」,將「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視為是上契佛理、下契群機的「純正的菩薩正常道
」,等等。如果這些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凡是不按照人菩薩行去做的就不是純正的菩薩
道,甚至有可能是歪門邪道。
事實真是如此嗎?
佛法的理論和佛教在歷史上的表現告訴我們,印順法師的看法只是他自己的看法,
並不是真正的「菩薩正常道」的體現。這一點,即使是印順法師自己的說法,事實上也
無法支持他的觀點。他號召「『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大心佛弟子」去努力奉行
他所說的人菩薩行,要大家「依菩薩正常道而坦然直進」,而他所列舉的這樣的人卻是
最推崇中國佛教的太虛大師。他說:「想即生成佛,急到連菩薩行也不要了,真是顛倒
!虛大師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說是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最佳指南!」太虛大師的行為
真的是印順法師所說的那種「人菩薩行」嗎?我研究過太虛大師的很多著作,我得不出
印順法師的這種結論!有趣的是,為了證明他所說的人菩薩行的真實性,印順法師居然
把維摩詰居士和善財童子「找來」裝門面。他說:
修人菩薩行的人間佛教,「佛法」與「初期大乘」有良好的啟示。如維摩詰長者,
六度利益眾生外,從事「治生」,是從事實業;「入治政法」,是從事政治;在「講論
處」宣講正法;在「學堂誘開童蒙」,那是從事教育了。「淫坊」、「酒肆」也去,那
是「示欲之過」、「能立其志」。普入社會,使別人向善、向上,引發菩提心,這是一
位在家大菩薩的形象。善財童子的參訪善知識,表示了另一意義。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
,初三位是出家的比丘;開示的法門,是念佛,觀法,處眾,正確的信解三寶,是修學
佛法的前提。其他的善知識,比丘、比丘尼以外,有語言學者、藝術工作者、建築的數
學家、醫師、國王、鬻香師、航海者、法官;總之,出家菩薩以外,在家菩薩是普入各
階層的;也有深入外道,以外道身份而教化外道入佛法的。善知識們的誘化方便,都是
以自己所知所行來教人,所以形成了「同願同行」的一群;也就是從不同事業,攝化有
關的人,同向於成佛的大道。以自己所作而教人的,《阿含經》已這樣說:如修行十善
,那就「自作」、「教他作」、「讚嘆作」、「見作隨喜」,就是自利利人了。這是弘
揚佛法的善巧方便!試想: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在家庭中能盡到對家庭應盡的義務,使
家庭更和諧更美好,能得到家庭成員的好感,一定能誘導而成為純正的佛化家庭。在社
會上,不論是田間、商店、工廠……中,都有同一事務的人;如學佛者能成為同事中的
優良工作者,知識與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德性,不只為自己,更能關懷他人;有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的表現,那一定能引化有緣的同事,歸向佛道的。又如做醫師的,
為病人服務,治療身病、心病,更為病人說到身心苦惱根源的煩惱病,根治煩惱病的佛
道,從自己所知所行而引人學菩薩行,正是善財參訪各善知識利他的最理想的方法!
這裏,且不說印順法師對維摩詰居士和善財童子的行為的描述是否確切,僅僅是維摩詰
居士和善財童子這兩個大乘佛教的大菩薩這一事實,就足以否定印順法師的觀點。之所
以這麼說,是因為印順法師強調的是「人菩薩行」,而佛經所說的維摩詰居士和善財童
子當時都已經超出了佛法中所說的「人」的概念,是解脫了六道輪迴的菩薩摩訶薩。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在描述維摩詰居士時說: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
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
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熟,決定大
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這部在中國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維摩詰所說經》所告訴我們的維摩詰居士是「諸佛咨嗟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的「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
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
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熟,決定大乘,諸有所
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的已經證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根據大乘
佛法的通義,證得無生法忍的果位在大乘中至少應是四地;當然,也有認為是七地的。
不管是四地還是七地,都是證了果的聖賢菩薩,這一點在大乘中是沒有異議的。進一步
,如果根據他能夠「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
,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的情況看
,他已經能夠廣度眾生而不為眾生所轉,根據大乘佛法的通義,他所證得的果位至少應
在八地以上(絕對不是凡夫)。
至於善財童子,他也決不是印順法師所說的「人菩薩」。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
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二》說:
爾時,文殊師利知覺城大眾集已,隨其所應,以大慈力令彼清涼,大悲現前,將為
說法。甚深智慧分別其心,以大辯力而為說法,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緣名曰「善財」。
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大寶藏,其藏普出七寶樓閣,自然周備金、銀、琉
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從此七寶生七種芽。時,此童子處胎十月,出生端正,
肢體具足。其七種寶芽,高二尋,廣七尋。又,其家內自然具有五百寶器,盛滿眾寶。
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剛器盛眾香,眾香器盛寶衣,玉石器盛上味饌,摩尼器盛雜寶
,種種寶器盛酥油蜜及以醍醐資生之具,琉璃器盛眾寶,玻璃器盛硨磲,硨磲器盛玻璃
,碼瑙器盛赤珠,赤珠器盛碼瑙,火珠器盛淨水珠,淨水珠器盛火珠,如是等五百寶器
自然行列。又雨眾寶,滿諸庫藏。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
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
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
從善財童子出生時的種種瑞相和文殊師利菩薩對善財童子的觀察,他已經「供養過去諸
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
淨如空,具菩薩行」,這顯然不是地球上作為凡夫的「人」的表現。尤其是他已經「心
淨如空,具菩薩行」:心淨如空,表明他對佛法的修證已經達到了心清淨的程度,也就
是沒有煩惱現前的程度;具菩薩行,表明他已經能夠做到四攝六度,以此廣度眾生。根
據大乘佛法的通義,沒有煩惱現前說明善財童子已經斷除了煩惱障,表明他所證得的果
位至少應當在四地以上;能夠做到四攝六度,表明善財童子已經具有相當大的神通和智
慧,能夠以種種方便隨機度化眾生,而這通常只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才有的功夫。綜合
這兩方面情況,很明顯,善財童子應當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
既然佛法的實際情況表明維摩詰居士和善財童子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根據佛法
的通義,依然稱之為「人」就是極其錯誤的做法,是不符合佛法的,同時也是不懂佛法
的表現。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佛法中將一切有情分為十法界,其中包括了六種凡夫法
界和四種解脫(聖人)法界。六種凡夫法界指的是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和地獄
,即中國佛教和民間通常所說的六道輪迴中的六道;四種解脫法界指的是聲聞、緣覺、
菩薩和佛。在佛法中,人只是十法界中的一種,而且是生死凡夫;菩薩法界指的是證得
了初地及其以上果位的菩薩摩訶薩,這種菩薩摩訶薩雖然在各種世間普度眾生,但是他
們本身並不屬於輪迴中的「人」的範疇。由於維摩詰居士和善財童子的果位均遠遠超過
了初地菩薩,根據佛法的標準,即使他們出現在人世間,也不應將其視為「人」的一員
,因為佛法對「人」的定義必須包括有「生死輪迴」的內容在內。正是基於佛法的這一
常識和維摩詰居士、善財童子的實際情況,我們才堅信,印順法師對「人菩薩行」的論
證其實是歪曲了佛法的觀念體系的結果,因而,它不僅無益於真正的菩薩道的發揚光大
,而且,它只能以虛假的「佛法」損害人類的解脫努力。因而,印順法師所說的人菩薩
行不可能是菩薩道的本意。也許,印順法師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才在《〈我
有明珠一顆〉讀後》中說:「人乘菩薩行,是以人乘善行為基而發菩提心的,隨能力所
及而努力於慈悲、智慧及利益眾生的菩薩行。初發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誤解為『菩薩道
的本意』。」可見,在這一點上,現代禪的對印順法師的質疑較印順法師的主張更符合
佛法的真意。
關於第二個方面,即人乘的菩薩行是否能確保未來世一定再轉生為人而繼續修行的
問題,現代禪的觀點與印順法師的是針鋒相對的:現代禪李元松先生認為,修人菩薩行
「未必」能確保來生一定生在人類中,更不一定還會修學佛法,而印順法師則認為「未
來世一定再轉生為人而繼續修行」。從佛法的角度說,這其實是個常識性問題,因為很
多中國佛教的典籍都明確提到了有關轉生時的因果問題。因此,我們只需考察一下中國
佛教的傳統說法,二者的是非便可不言而喻。
在考察佛經之前,我們應首先澄清「人菩薩行」的表現和在善惡上的屬性問題。對
此,印順法師說:
人菩薩行的大乘法,是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法門。現在是「處世時代」:佛教本來
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經常的「遊化人間」。就是住在山林,為了乞食,每天都要進
入村落城邑,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修菩薩行的,應該作利益人類的事業,傳播法音
,在不離世事,不離眾生的原則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現在是「集體時代」:摩訶
迦葉修頭陀行,釋尊曾勸他回僧伽中住;優波離想獨處修行,釋尊要他住在僧中;釋尊
自己是「佛在僧數」的。佛法是以集體生活來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與中國人所說的
隱遁,是根本不同的。適應現代,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化,在家弟子學修菩薩行
的,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
這就是說,人的菩薩行為,應當以「利益人類的事業」為務,否則就不合格。在佛法中
,「利益人類的事業」屬於佛教所說的善的範疇,通常表現為十善。至於大乘經典所說
的四攝六度等,作為凡夫的人其實是做不到的,因而我們不必在此以四攝六度來判斷。
這樣,從最起碼的要求說,印順法師所說的人菩薩行應當是(人天善法上的)十善行為
。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做到四攝六度,則其果報將遠遠超出十善的果報。那麼,十善的
奉行者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佛教經典有明確的回答。在此,我們不妨引用龍樹對
修菩薩道所能產生的後果的看法,想必印順法師不會有異議。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
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說:
住持戒、布施法中,則為住十善道中、離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種果:若上行者,
得淨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禪定故,得二種天,滅諸惡
覺,但集善法,攝心一處,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滅諸惡覺,如雨淹
塵,見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由此可見,印順法師所說的人菩薩行如果確實能夠做到,那麼其所能產生的結果只能有
二種,即未來世於淨天中生,或者於一般的天中生,不可能生在人世間。
當然,這是指做到了十善業的,如果只能部分做到,則另當別論。事實上,能夠部
分做到十善的,有可能生在人間,但是也有可能生在天上,不一定。《大智度論釋·卷
三十六·習相應品第三之餘》說:「問曰:『以菩薩因緣故,有善法於世,可爾。剎利
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世無菩薩,亦有此貴姓,云何言皆從菩薩生?』答曰
:『以菩薩因緣故,世間有五戒、十善、八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
生天,下者為人,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這非常清楚地表明,修
五戒、十善、八齋等能夠於來生繼續做人的,其實都是對五戒、十善、八齋等做得不夠
好的那種人;做得好的,肯定不會於來生繼續做人。
事實上,根據佛法的通義,能夠生生世世做人的關鍵並不在十善,而在於五戒。已
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在《佛教常識答問·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中指出
:五戒的教法「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間」,所以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能令修持者
得生天界」,所以叫做「天乘」;四諦的教法「能令人斷除見惑和思惑,證得涅槃」,
所以叫做「聲聞乘」;十二因緣法叫做「獨覺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薩道
,經過無數世的難行苦行,最後達到佛的果位」,所以叫做「菩薩乘」。這就是說,如
果只修五戒而不修十善,這種人修得好則能生在人間,不會流入三惡道,生在天堂的機
會則微乎其微。這是因為,天的境界和福報要遠遠大於人,戒只是做人的根基,而善才
是做天的根基。隋代慧遠法師《大乘義章·卷第十二·五戒義》說:「言五戒者,所謂
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不飲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為『戒』。前三防
身,次一防口,後之一種通防身、口,護前四故。」這就是說,五戒的功能是防止過失
。顯而易見,防止了過失只能使一個人成為沒有過失的人,但並不能使之成為善人或菩
薩,因為他畢竟沒有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因為印順法師強調的是人乘,而「能令修持者
得生人間」的是五戒而不是十善,更不是四攝六度的菩薩摩訶薩行為,五戒於此之外別
無功德可言。由於一切菩薩行都一定表現為在戒的基礎上的修善,因而,從佛教所揭示
的因果法則來說,一切凡夫菩薩都很可能要因為修善的因緣而於來世生在天堂,能繼續
生在人間的只能是那些做得不夠好的人才會有的果報。
至於凡夫修菩薩行的在來生是否會繼續他的菩薩行為,則同樣無法一概而論,因為
這取決於其發心修道的增上緣是否具備。也就是說,如果他生在了沒有佛法的地方,他
事實上發心做菩薩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如果是生在了像彌勒淨土這樣的諸上善人聚
會的地方,他肯定將繼續修道。現代禪教團教研部主任溫金柯先生認為:
「法眼清淨的菩薩行」才是大乘菩薩道的真義。印順法師認為「人乘的菩薩行」是
大乘佛教本意。李元松老師認為,這只是印順法師個人的意見,指出:「人是充滿貪、
瞋、痴、慢、疑、邪見等煩惱的凡夫。凡夫──人乘為本的菩薩行,是大乘佛教本意?
我認為這與大乘經典中所說是不同的。」李老師認為,大乘佛教的主角人物「最起碼應
該以法眼清淨、已斷除見惑的菩薩為代表」。
從佛法的角度說,「法眼清淨、已斷除見惑的菩薩」其實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
而佛教的菩薩道正是以菩薩摩訶薩的四攝六度為內容的。以此為前提,即使我們不考慮
印順法師所說的「人菩薩行」的合法性問題,僅僅從修道的角度說,印順法師的「未來
世一定再轉生為人而繼續修行」的論斷就不合佛法和因果,因而是對佛法和學佛者極不
負責的表現。相對而言,現代禪對此一佛教的大是大非問題的體認要更加深刻和準確,
因為它與佛法所揭示的實際相吻合。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守株待兔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六)
任何佛经佛教佛法知识都没用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七)
大乘佛法像狮子,小乘佛法像狗!印順法師否定淨土法門(ZZ)
一个建议:关于大小乘的问题,南怀瑾先生新著: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9(补足) (转载)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四)小鹿也来写写自己的故事——看贴引发的冲动(ZT)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一)能不能讨论点有内容的?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二)[合集] 闲谈大小乘,兼论‘原始’佛法 (1)佛果和阿罗汉果
恒毓教授: 印順法師的悲哀(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圣严法师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菩薩话题: 印順话题: 法師话题: 菩薩道话题: 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