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 发帖数: 755 | 1 http://www1.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91623.html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
用",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SeeU什么叫"名,色"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12 12:31:10 2014, 美东)
用",
我不也表示过(最近一年可能只表示过这ㄧ次而已),
我不想用”识”这个字,理由是…..。 但也无所谓,大家若这样用,就用呗
有个”什么”(不管叫”识”或什么)联系前世今生或入胎, 也可以这样诠释,
ok
这么说,到此,我们的意见应该很一致, 那就是
-- 用”识” 不用”识” 无所谓
我只是理性的解释 我不喜欢用”识”的理由,到此并没有烦恼呀? 且别人用不用”识
”无所谓
怎么你会有此帖??
是你这一帖看起来很在意(有烦恼),
也引起我很在意(有烦恼), 还再想 -- 奇怪,到此,我们意见很一致呀,为什么你却
发这帖
既然我说了不想用”识”的理由
你如果要响应,不是应该响应我,为何用”识”,你诠释的东西有 被动性+觉知功能
所以用”识”
因为什么理由,有,所以用”识”这个字
因为什么理由,没有, 但因为其它理由 所以还是用”识...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
漂亮
有关于”我”,目前我体会的最核心是一种”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主体感”很难解释,但我发现的可以用 ”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自身独特性
” 三者来分解描述它
当我们脑袋做生物反射动作时,
也会自动认为由六入处传入的六识所代表的东西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而脑袋自己也认为这个生物体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脑袋对自身与外界,两边都会自动以”恒常不变”&”真实实在”看待,也就”自身独
特性”
由”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这两者为基础出发,开始维护生物体
接着,指导一切身心之行为
接着,出现贪(有利生物体生存), 因为自动确定了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必须维护
嗔(阻止生物体被伤害),
至于是否会自动确定外界他人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我还不确定
也可以继续用其他词来加强描述”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但我观察佛陀说的佛法主要是打破”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这两者
特别是打破”恒常不变”(也就是无常)是佛陀的主轴
“自身独特性”(自他、自身与外界的区分),依阿含看起来佛陀没有强调要去除,原因
我不知道
修...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4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
|
S**U 发帖数: 7025 | 5 中观就不主张无住涅盘,佛入涅盘就是无余涅盘。
谁说阿罗汉对苦受起烦恼?阿罗汉视五蕴为苦,不管是苦受还是乐受,凡属五蕴,都以
正智舍弃。排斥云云(的情绪),是凡夫的想像,违经说。
阿罗汉入果定就触证涅盘,当下体验一切苦灭,不必等待来生。
大乘追求的是与苦共存,解脱道追求的是苦灭。八地菩萨之前,还是受生灭之苦压迫。
连胜鬘经都说,菩萨有不思议变异生死,就是还受生灭之苦压迫,只是把能与苦共存说
得高妙而已。 |
|
i********7 发帖数: 808 | 6 恩,也有道理
但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不对:
佛陀说一切受都是苦,接下来的经文说的是禅定
是在说禅定的受是苦吗?似乎不是这个意思
初禅,二禅明明都有禅乐,应该不是指禅定中的受是苦
后来的禅定就是乐都没有了,但是至少不会是苦受
佛陀说一切受是苦,说即使是禅定,人们以为的乐与不苦
但是这些禅定是依照因缘才有的,初禅,是言语的止息,才有初禅
二禅是因为觉,观的止息,才有二禅,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苦
一直讲到想受灭定,是因为想,受止息,才有想受灭尽定
所有当时印度推崇的定,从初禅到想受灭尽定,都是因缘所生之法
所以都是苦,都不值得追求
从这篇经文看,想受灭尽定不是体验涅磐,只是世俗的禅定而已 |
|
i********7 发帖数: 808 | 7
你引的那个无明结不算一个吗?:)
你以为有什么新的方法吗?都已经在经文里面了
相应部12.126不是讲了如实知五阴的集灭法,就可以得明
方法就是观五阴的集灭法
刚开始的时候就一步到位?
不会一步到位的,在初果前,还有向初果,呵呵
无明不是这么容易断,就像初果不是那么容易证一样
你为什么不回到经文呢?五阴的集,是指如何发生
断无明,就是知道了五阴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才知道五阴如何可以止息,所以才可以开始修行断集证灭的道路
怎么叫没有无明,就没有集?你的思路似乎很混乱
你看来是没有明白我之前对于刹那生灭与集灭的区别的论证。。。
anyway,色或者受,从来没有刹那生灭过,你怎么去看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我也不会反对你去这样看了,只是提醒,这是凡夫妄见中以为的生灭生灭
要观察只能观察色和受是如何发生的,至于灭,是你明白的事情,所以苦灭圣谛
不是涅磐,而是明白五阴如何可以灭,当你明白如何可以灭之后,才按照灭苦的方法去修
也就是苦灭道迹圣谛。 |
|
Y**u 发帖数: 5466 | 8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9 杂阿含416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圣谛」?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言∶此是苦圣谛,我即受持;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是世尊说四圣谛,我即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我说苦圣谛,汝真实受持。我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汝真实受持」。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7.html
'受持' means 'remembering' here. The Buddha is checking whether the monks understands and remembers 4 noble truth correctly. '按照去做' makes no sense in this sutra.
受持 -> 信受, 按照去做 in some Mahayana sutras later. This was not the case in 阿含经. |
|
q****n 发帖数: 4574 | 10 “受持”这词的基本普遍含义就是信受和按照做,不是专指“记诵、能背”。 在经典
中,常有“受持读诵”, 这里的读诵,和受持是有区别的。还有常说的“受持戒律”
, 是说你能背诵戒律吗?持法者,是专指能背诵法者?那录音机和鹦鹉都是持法者了。
你把英文佛经中“remeber" 做为“受持”是背诵记忆的证据,你的逻辑就是错误的。
因为英文佛经翻译远在汉传佛经和南传佛经之后。英文的佛经是根据南传或者汉传的翻
译过来的。它的翻译,有时甚至不是真正佛教人翻译的,错误是难免的。
“受持”这词,在不同的场合下,也许有点差异。即使在你贴的的这篇《杂阿含416经
》中,它的意思,也不是特指能不能背诵。至少有"理解和信受"的含义,看看这段文的
意思:
“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圣谛」?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言∶此是苦圣谛,
我即受持;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是世尊说四圣谛,我即受持
」。”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佛问比丘:“你们怎么受持四圣谛的?”比丘回答佛说:“世尊说,这是苦圣谛
,我就受持(它), 这是关于苦怎么生起的圣谛, 这是关于苦怎么灭的圣谛,这是灭
苦之道路方法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现观苦集、苦灭,知因集而苦集,因灭而果灭是解脱的核心。
八正道的正见,正思维是方法,知道这样作照著去作。现观时的正见就改叫正智、般若。
解脱有次地,第一次现观里直接体验四圣谛可能只有初果,破身见,对四圣谛没有疑惑,对如何才解脱没有疑惑。之后重复四圣谛现观(此烦恼生此苦生,此烦恼灭则此苦灭)。到四果,才苦因-烦恼全断。
初果四条件(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法随法行」是实行八正道(「随」顺涅盘的「法」)趋向涅盘(法)。第一次现观里直接体验四圣谛时,必须先具足五力,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有异说。有说见法后修七觉支等次第。有说只是修行方法的分类而无次第。
我目前保留,倾向于分类。
果? |
|
S**U 发帖数: 7025 | 12 杂阿含39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
相应部56相应3经/善男子经第一(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比丘们!凡过去世任何从在家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善男子,他们都为了如实现观四圣谛。
比丘们!凡未来世任何将从在家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善男子,他们都将为了如实现观四圣谛。
比丘们!凡现在任何从在家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善男子,他们都为了如实现观四圣谛。
哪四个呢?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向苦灭道迹圣谛。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93.htm |
|
T*******y 发帖数: 6523 | 13 It is informative, and I like this kind of discussion with personal understanding. Thanks! I have a couple more questions. Could you answer them as well?
"大乘各派虽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声称:生死轮回与涅槃、污染与清净、烦恼与智慧、迷与悟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Is it so? I see things as neutral, but different. They are all part of the being, and I'd stand by the reality/truth... What do they mean exactly by "没有分别"? Is it all-part-of-the-being kind of "没有分别", or is it the same-thing-(emptiness) kind of "没有分别"?
"在巴利文的藏经中,并无发现佛陀的教导有赞...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53 | 14 以下摘自马哈希尊者的内观基础
除了涅槃之外的实相──名与色,一开始并不存在。每当有因出现,它们就会生起
,生起后它们就消失。因此,我们说名与色的实相为无常。以看为例,开始时没有“看
见”,但如眼根完整,对象生起,有了光线,注意力被吸引,如这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那么就有“看见”。一旦生起,随即消失,不再有。因此我们说看是无常。要一般人知
道看为无常并不容易,听则比较容易了解。开始时并没有听,但如耳根完好,声音产生
,没有阻碍,注意力被吸引,如这四个因素同时发生,那么就有“听见”。它生起,然
后消失,不再有。因此我们说听是无常。
现在你听到我讲话,你听到一个接一个的声音。一旦听到它们,它们就消失。听,
“声音(sound)、声音、声音”。当我说s,你听到,接着它就消失。当我说ound,你
听到,然后它消失,这是它们的生灭。对其他的心理生理现象也是这样。它们生起和消
失。看、听、嗅、尝、触、想、弯、伸、移动──全部都生灭。因为它们不停地消失,
我们说它们无常。
在这些名色的生灭之中,心识的消失非常清楚可知。假如在观注上升、下降时,你
打妄想,你观注“妄想”。当你观注它时,打妄...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15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灭?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
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佛...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16 你的这个看法在坛经刚好有人问过::)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
。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
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
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
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
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
|
c***h 发帖数: 2262 | 17
你的这个问题,应该问博学多闻的SeeU, 他南北门派都有广博精深研究。
我孤陋寡闻,看的书少,认识的法师更少,不适合回答这种问题。
所以也无法说出哪个法师,哪本书,上面清楚的写了什么。
而且,你这问题,大哉问,应该是自己实证才能知道,
套佛陀的话,
不要大众说就信
不要导师说就信,(也不要以为佛陀说的就对)
不要相信经典
那么我说的你信吗?
某法师说的你信吗?
某门派说的你信吗?
一大堆”经”说的五花八门的方法,你信吗?
我只能免强回答一些枝节问题,看哪些书比较可能是灭苦的方法。
最完整的方法是佛陀在阿含中所提的实修方法,三十七道品
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支、四正勤、五根、五力等。
超级完整,应该没有哪个南北门派能胜过,都是针对实修要点互补做提示。
可惜点到为止
最好是实修的时候去翻阿含,对应之,仔细思考,就会比较清楚佛陀在说什么,
要确定三十七道品能不能消除忧悲恼苦
似乎连佛陀也说不清楚,只告诉我们方法,无法用说的证明,
证明得靠自己修行实证,
次之,就是暂时相信佛陀,
再次之就是暂时相信佛陀当时的阿罗汉弟子是修三十七道品证阿罗汉果。
大乘的方法,我就不懂了,
要问谁念佛真的去过极乐...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8 再跳跃地说一句,因为对“无常是苦”的狭隘理解以及缺乏反观力,
也就当然无法理解六祖的“定慧不二”以及莲花生大师的“轮涅不二”的道理。
你(以及很多类似人)的反对大乘,也是因此而来。
===========
呵呵,本来就是定慧不二啊,外道的禅定,才是只有定,没有观的。他们认为出定才能
修观,认为定就是高度专注于一个所缘或者一个主题,时刻不偏离,制心一处,这些都
是外道禅定。(包括现今大乘以及南传很多人所修的禅定)
而佛法的正定,则是类似于现今南传的纯观禅法,是通过如实观察身心现象,进而逐步
去除五盖,获得心的纯净。这种禅法的所缘不是单一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可以是任何
身心现象。一边修观,一边建立起定力,止观双运。只是由于外道禅定渗透入佛教,取
代了佛法的正定,于是不得不改名叫纯观禅法,以和外道的那种修定方法区别开。
至于轮涅不二,龙树也好,莲花生也好,没一个真正搞明白。
轮涅确实是不二的,五蕴和涅槃确实是本质同一的,但是它们又有互斥性,即二者不可
能共存,要么是生灭的五蕴,要么是无生灭的涅槃。生灭的五蕴,和无生灭的涅槃,是
同一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bdbd 没学过论,说的不精确,不过观察烦恼生起的心理过程这个方向没错。
《大念处经》讲心念处,摄阿毗达摩义论讲心路过程,都是现观当下心。《大念处经》
讲观成熟的时后,在烦恼生起的地方,当下断除烦恼。
《大念处经》
http://www.mahabodhi.org/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复次,诸比丘!何谓苦灭圣谛?
此即爱欲之消逝无余、舍离、灭尽、解脱、无染。
然而,诸比丘!于何处舍离、灭尽爱欲?
在世间有诱人、可意之处,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何者是诱人、可意者?
在世间眼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耳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鼻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舌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身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意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色尘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声尘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香尘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杂阿含78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
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45相应8经/解析经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八支圣道,并解析它,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八支圣道呢?即∶正见……(中略)正定。
而,比丘们!什么是正见?比丘们!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向苦灭道迹之智,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见。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784.htm
南北传的对应经,为什么正见有不同的内容呢?
因为北传此经说的是世间正见,南传说的是出世间正见-四圣谛。试以阿含经来解释阿含经∶
ht...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1 我必须要说明,这次意外的现象,是突然性产生的,并不是一般禅修者描述的渐进的过
程。我认为这两者可能都对。我当时由于修的是动中禅,动中禅本身是禁止闭上眼睛
的,并且觉知手部动作,所以我觉得它本身建立的定力,由于禅法的关系,并不是十分
的强(修行时间长,定力有可能大大加深)。但根据我当时的经验,这种禅法建立起来
的定力,用来认识无常,苦和无我,已经足够了。
我当时的身心现象,不太容易完全的表达出来,而且为了避免被模仿,我也难以完全的
细节性的描述。
这个现象有几个重要的性质
1,快速的生灭,这个在定力敏锐的基础上,只要坚持修下去,是必定可以观察到的。
2,对于当下升起的目标,感觉根本抓不住,因为它灭去的太快,根本抓不着。
3,强烈的逼迫感,甚至让人感到恐惧害怕。这种逼迫来自于生灭本身,即当下那升起
的现象,像利刺一样朝自己刺来,无处可躲。
综合第二和第三点,就是抓也抓不着,躲也躲不掉。无比煎熬,把我实在吓坏了。
在这一刹那,我当时因为有了正见的基础,一连串的观智迅速产生,自己可以强烈感觉
到。生灭智,坏灭智,过患智,畏怖智,欲解脱智接连强烈的产生,这是真正的“见苦”
。(我当时没有涅槃经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我必须要说明,这次意外的现象,是突然性产生的,并不是一般禅修者描述的渐进的过
程。我认为这两者可能都对。我当时由于修的是动中禅,动中禅本身是禁止闭上眼睛
的,并且觉知手部动作,所以我觉得它本身建立的定力,由于禅法的关系,并不是十分
的强(修行时间长,定力有可能大大加深)。但根据我当时的经验,这种禅法建立起来
的定力,用来认识无常,苦和无我,已经足够了。
我当时的身心现象,不太容易完全的表达出来,而且为了避免被模仿,我也难以完全的
细节性的描述。
这个现象有几个重要的性质
1,快速的生灭,这个在定力敏锐的基础上,只要坚持修下去,是必定可以观察到的。
2,对于当下升起的目标,感觉根本抓不住,因为它灭去的太快,根本抓不着。
3,强烈的逼迫感,甚至让人感到恐惧害怕。这种逼迫来自于生灭本身,即当下那升起
的现象,像利刺一样朝自己刺来,无处可躲。
综合第二和第三点,就是抓也抓不着,躲也躲不掉。无比煎熬,把我实在吓坏了。
在这一刹那,我当时因为有了正见的基础,一连串的观智迅速产生,自己可以强烈感觉
到。生灭智,坏灭智,过患智,畏怖智,欲解脱智接连强烈的产生,这是真正的“见苦”
。(我当时没有涅槃经验...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192 | 23 我有幸在这里听了这个"四圣谛"
这是佛说的,我信佛,我信佛说的四圣谛.
=====================================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
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
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
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
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
‘四圣谛’。
一、苦谛:以智慧观察世间事物,情与无情悉皆为苦。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
、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边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
、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二、集谛: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
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由此种种恶业而招致种种苦果。
三、灭谛:透过智慧,证得涅槃,究竟解脱生...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24 人都有一死,在生时承受不同程度的'苦'。死后不知发生什么;活着时也不知为何不
同的”我”有不同程度的”苦”体验 (苦集)。宗教产生的原因就是揭示”我”从哪里
来,为什么"我"承受比别人多的苦,死后"我"去哪里。如果有人能提供“公平公正”
的解释,我们们就得到了平静,这就是理性的感觉;如果实践还能验证一些(灭苦),
具重复性,能多少预知,那就会激起信的感觉;然后就会听他一些未被检验的部分,
变成信仰。
基本上跟作科研一样:
好的课题:生,苦,死
好的假说:四圣缔/上帝及圣经
好的试验方法:止观/祷告,信
好的结果:苦灭/大爱
好的分析和对照组: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重复性和准确的预测:圣果佛弟子/天堂?
大家批评基督教时,根据圣经提供的线索,觉的不符“理(公平公正)”原则(不是好
假说)
。实践上又相对于佛教止观实修薄弱(没有好的对照组),所以选折了佛教。读相应阿含,
可发现佛陀当年破斥外道(辨论)也是靠更公平如实,直指缘起;而非靠神通教条。
RUNSUN的一个理论“宇宙的基础是数学”,我不知如何仔细解释,但觉得很靠谱。她因为
是叠加所以能保证公平,她因为有时空...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你不信服,我也不信服呀
所以我也只能说”可能” “应该” “好像” 如何如何。
我们都很诚实,明白告诉自己,不信服。
总比其它人抓着一个上师,把上师当成佛陀一般崇拜好。
佛陀说他是现观四圣谛而解脱成佛。
过去佛、辟支佛,都是现观四圣谛而成佛。
除非现观(内观)四圣谛,
(也就是亲自内观无常、苦、苦集灭(缘起法则)、苦灭的方法)
不然谁都会怀疑。
这就是”疑结”。
对于任何法义本来就会有”疑结”,
除非是现观四圣谛的初果圣人。
可惜现在的佛法修行,很少听人说内观缘起法则(苦的集灭)
当然,所谓现观四圣谛就根本谈不上了。
甚至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样的巨著,说缘起法则是说三世缘起,
没神通怎么当下现观缘起法则,我是没办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了很多”苦”,分类详细,
我个人是认为没有用的,那是事后分类。
更何况没有内观缘起法则就bye bye,下辈子再说,
不是佛陀说的”慧”,连”慧”的边都摸不到,
更不用说体会到解脱的方法(苦灭道迹),天方夜谭了吧,我觉得。
(可能摸得到,就是说了一堆苦)
顶多只能到”定”
例如保持正念正知(内观)于当下,然后心情常年平稳,类似于证果圣人。
所以,我没有... 阅读全帖 |
|
|
|
a***n 发帖数: 1993 | 28 你这批的是般若,不是如来藏啊。心经说的更直接,无苦集灭道。
胜鬘经说:
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义。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
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
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
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
如是无作四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
下中上法得涅槃。
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
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 |
|
|
c***h 发帖数: 2262 | 30 佛陀是发愿灭苦,还是发愿成佛?
我有这个疑问。
发愿灭苦,就是要解脱,没说要自觉或被人教导而解脱,
发愿成佛,照后世的说法,成佛是要自觉,不受人教导。
也就是有人敎导,也不受教,拒绝,非要自己觉悟不可。
佛陀是否有这样的意思呢?
SeeU法友,你的看法呢?
或者 其它法友的看法呢?
我看到杂阿含是说佛前世想灭苦,然后这是终于解脱,
看起来应该是发愿灭苦吧? 不太确定。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熟睡时意识灭了,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醒来又能记得昨天的事呢?可见记忆不是靠意
识是常。依南传或中观,过去的事(包括过去生),能成为意识的所缘,不需要一个不
变的东西来保存记忆。唯识成立阿赖耶识,虽然有持种的功能,也还是生灭的。都尊重
「诸行无常」的法印。
龙树的<中论·观有无品>,引用杂阿含的<迦旃延经>-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就是以缘起的无常又相续,离有、无两种边见。
杂阿含262经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
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http://agama....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熟睡时意识灭了,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醒来又能记得昨天的事呢?可见记忆不是靠意
识是常。依南传或中观,过去的事(包括过去生),能成为意识的所缘,不需要一个不
变的东西来保存记忆。唯识成立阿赖耶识,虽然有持种的功能,也还是生灭的。都尊重
「诸行无常」的法印。
龙树的<中论·观有无品>,引用杂阿含的<迦旃延经>-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就是以缘起的无常又相续,离有、无两种边见。
杂阿含262经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
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http://agama....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是这个身心在说佛法。
用日常方便的代号是,你、我、他 在说佛法。
要区别 脑中虚设的”我” 与 身心及这个身心日常方便使用的代号
首先,说”我”,
当我们说”无我”时,是指你的身口意,不再依循 ”我”这样一个虚设主体来反应,
直接说”意” (”意”为先)。 也就脑中不再制造 与”我”这虚设主体有关的指令,
或说不再维护”我”这样的虚设主体。
你脑中运转思维的的过程,有”我”会是
e.g. 某人可能伤害”我”, 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开始害怕,闪开。
某人对”我”好,乐受 脑中下指令 : 因为乐受 开始喜欢他,接近。
生病了,对”我”有伤害,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惶恐不安,看医生。
这房子雄伟舒服,住进去对”我”有好处,”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赚钱,想买这栋房子。
这音乐好听,消除”我”的ㄧ些烦恼,让”我”舒服一点,”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听这音乐,想买下CD。
别人骂你,要维护虚设主体”我”,
脑中下指令 : 开始以”...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4
这些,原则我都同意,我也希望往这种情况前进。
跑日提供一种很重要很彻底的角度,生灭的角度,很感谢。
我隐隐感觉,修行方式并不只一种。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可以慢慢厘清。
只是在探索另一种可能的修行方式,并企图更全面了解阿含。
包含名词所指意义,修行方式 … 等等。
有一种情况是慧解脱,是否有一种修行方式可能没有这种五蕴尽灭的涅盘呢?
而有这种五蕴尽灭涅盘经验的阿罗汉,是否叫做具解脱阿罗汉呢?
这种五蕴尽灭涅盘,叫”定解脱”吗? 或是”般涅盘”的一种吗? 不知道。
(“般涅盘” 通常指阿罗汉死掉,但应该不只如此吧,不知道)
“慧”上的成就(十结的解开),与五蕴尽灭的涅盘的关系?
……………………..
生灭角度看,这里出现一个问题,
对 识 想 的升起,感到厌离,而导致五蕴不升起,这ok
但,说是贪爱所致,有点疑问。
(1)阿罗汉 佛陀,他们在看一颗树时,眼识升起,
佛陀眼识升起,是因为贪爱眼前这颗树吗? 不是。是自然现象。
佛陀 阿罗汉 没有贪爱。
(2)因为前世贪爱的影响,有了今世的肉体诞生,
有今世肉体、活动,因此自然有眼识升起。
但,无论如何,今世眼识升起,还是前世贪爱导致...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5
×××××××××××××××
你这也不合佛教道理,色身本来就是虚幻,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包括色身。
你还执着于身是实有,属于外道见解。
不一定。
我的观点很清楚,无常并不必然导致苦,必须有迷惑才能带来苦,
而这个迷惑就是“我执”,执着无常现象为我,才能带来苦。
开悟者没有我执,所以开悟者没有苦。
而你的例子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开悟者的感受vs迷惑者的苦),
你说的是见不到母亲的人,要一起撕裂衣服而痛哭,这一点,要看他为什么痛哭。
有些人是因为迷惑,搞不清楚生死怎么回事,所以即使是别人死了,他也物伤其类而哭
,尤其是家人,这其实还是无明,这个苦是真苦,是惑于生死而带来的苦。
而另一些人--我认为的开悟者--他也可能伤心,但他伤心的不是因为不知道生死究竟怎
么回事,他伤心的是因为对方死了,还没搞明白生死问题,而为对方伤心,为对方枉受
轮回而伤心。这类就是佛所说的悲悯众生,或如维摩诘所说的,因为众生病,所以我病
。这并非真正的迷惑而造成的苦。
简单的例子,六祖去世前,很多人难过(因为迷惑而来的那种难过,
其实就是忧-worry,因为不知道六祖离开了就怎么办),六祖就认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6 MN.1.2 一切烦恼(一切漏;All the Taints)经
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2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教导一个克制一切烦恼的法门。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
我所说的。”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3 “比丘们!我说诸烦恼的灭尽,是对一个知道和看见(knows and sees)的人,而不
是一个不知道和不看见的人来说的。谁知道和看见什么呢?明智的作意(注意;如理作
意)和不明智的作意(不如理作意)(Wise attention and unwise attention)。当一
个人不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会生起,并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会增加。比丘们
!当一个人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不会生起, 而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被舍弃。
【注】:作意,注意,英译作attend to / attention。
4 比丘们!有些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7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之生起与灭尽。」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
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由经证可知,释迦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完全未离开当前六触入处的身心活动,重在现实
生活的实证、实用,不是宣扬神秘信仰、抽象哲理,也不是主张「个人经验即是真实」
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
如此可见,因...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8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之生起与灭尽。」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
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由经证可知,释迦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完全未离开当前六触入处的身心活动,重在现实
生活的实证、实用,不是宣扬神秘信仰、抽象哲理,也不是主张「个人经验即是真实」
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
如此可见,因...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相应部22.85经
「友焰摩迦!有如是问汝者,[谓∶]友焰摩迦比丘!漏尽之阿罗汉身坏、命终为如何耶?
友焰摩迦!有如是问者,当如何答耶?」
「友!有如是问我者,[谓∶]……为如何耶?友!有如是问者,则如是答,
[谓∶]友!色是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已灭、已没。受、想、行、识是无常
,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已灭、已没。友!有如是问者,则如是作答。」
灭的只是无常,苦的五蕴,不是我。「我」是「常,乐」义,而五蕴是无常,苦,所以
五蕴本来就不是我。 |
|
Y**u 发帖数: 5466 | 40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09:32:23 2011, 美东) 提到:
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买椟还珠。。。。。。
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把有限的言语当成无限的真理本身
。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Fri Jul 29 09:37:46 2011, 美东) 提到: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还是可以的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10:26:50 2011, 美东) 提到:
不可以又能怎么样呢:)
事实是,语言就是这个半通不通的世界的反映。语言要是能百分之百的传达意思,而且
放之四海,大家就都是圣人了。
☆─────────────────────────────────────☆
Se...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1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何
: 以我及汝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于苦集圣谛、
如果按照法友这种读经的理解,这段经说苦圣谛顺知,顺入,就已经是不受后有了。。。
: 世尊召唤比丘们∶
: 「比丘们!因为对四圣谛的不随觉、不通达,这样,我与你们就流转过这长途的轮
: 比丘们!这苦圣谛已随觉、已通达,苦集圣谛已随觉、已通达,苦灭圣谛已随觉、
从这篇经文看,也是先如实知四圣谛 - “这苦圣谛已随觉、已通达,苦集圣谛已随觉
、已通达,苦灭圣谛已随觉、已通达,导向苦灭道迹圣谛已随觉、已通达”
然后要断渴爱 -- “有的渴爱已被切断,有之管道已尽,现在不再有再生”
并不是说对四圣谛已随觉,已通达,就是不受后有,
而是要在中间加上“有的渴爱已被切断”才不受后有
所以中间有修断贪爱的法轮第二转
这篇经文很明白地写出来,没有明一点,更明一点的问题
直接是四圣谛,得明,修断爱,得不受后有
完全符合先见四圣谛,断无明,然后修断贪爱的次第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推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67282.htm?fr=aladdin
…
如果在更大的背景中考察,《杂含》在经藏中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据义净《南海寄
归传》所述,佛灭后一千多年,印度(包括周边国家)佛教大小乘并存,其中上座部、
有部势力最大,分传南北。然其大小乘的差别仅在于是否礼拜菩萨、读大乘经,行斯事
者名大,否则号小,馀皆同也,所谓“律捡不殊、齐制五篇、通修四谛”[7]者是。《
瑜伽论》的体例、内容恰应此说,《菩萨地》仅在原始经、律基础上别出一门[8],并
无脱离三藏另立新宗之事。此在早期大乘作品《大智度论》中亦有迹可循,论中安立“
修多罗”为阿含、大乘二分,而以大乘经为三藏外别说者,同时将自宗“空门”与“阿
毗昙”等并提[10]。又,玄奘除了翻译《瑜伽论》等大乘经论之外,还翻译了大量有部
论着,从古论到注释书,这也是当时佛教实况在文献上留下的一个注脚。即此遍观,足
知即使在大乘分支以后,一切法义不离三藏,三藏要义摄归《杂含》。所以,印顺法师
的断语是十分允当的:“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43 忠言逆耳 献给台湾: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四次人口灭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23 12:16:20 2010, 美东)
读中国古代史有感,台湾真的不要太把自己的那点民意当回事,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等着大祸临头再后悔,那就全都晚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四次人口灭杀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07-4-10 21:51:47【字体:小 大】
-
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
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孟子
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自相残杀,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
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
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
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
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
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年项羽
...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44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45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xam (危机四伏中),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3 15:08:14 2010, 美东)
这个不知怎么的文件没间隔了。yahoo mail不行了。全是乱码,我是先转到bbs信箱通过
切换encoding的trick转成显示成中文。在发到这里。
发信人: Paramita (★波罗蜜★),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
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16 15:21:34 2000), 转信 发信人: WaiChi (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Re: 处处有道的来由及其它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Oct 27 02:21:09 1999) >但是这样还是有强说佛法的味道.不是
所有的东东都是有意义的. >这在道德经里是有说明的,白并不是白,黑并不是黑。只
是人把 >它们叫说黑和白,因此而有两极而有两执和两忘...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xam (危机四伏中),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3 15:08:14 2010, 美东)
这个不知怎么的文件没间隔了。yahoo mail不行了。全是乱码,我是先转到bbs信箱通过
切换encoding的trick转成显示成中文。在发到这里。
发信人: Paramita (★波罗蜜★),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
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16 15:21:34 2000), 转信 发信人: WaiChi (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Re: 处处有道的来由及其它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Oct 27 02:21:09 1999) >但是这样还是有强说佛法的味道.不是
所有的东东都是有意义的. >这在道德经里是有说明的,白并不是白,黑并不是黑。只
是人把 >它们叫说黑和白,因此而有两极而有两执和两忘...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02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学佛学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25 10:40:14 2010, 北京)
所谓的认识真相,认识真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全部是错路或者叫做不究竟的路。
轮回中的众生,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粗重而言表现的就是对物质和快乐的
贪婪,而细微而言,就是所谓的伟大的试图认识了解真理的种种探索欲以及试图主宰自
己乃至整个宇宙的控制欲。
这种探索欲和控制欲尽管使得很多人走上修行,走上追求真理的路,然后到最后,它必
须要被彻底放下。
佛陀所说的修行的正确目的最为精准:苦灭!
它不是什么明心见性,也不是什么认识宇宙最高真理,只是两个字:“苦灭”。
这里的苦,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痛苦烦恼的灭除,一种是“不实"的灭除。
贪嗔痴属于烦恼,所以需要灭除。
而五蕴是不实的,所以需要灭除。
无贪嗔痴是解脱,五蕴灭尽是解脱。
没有贪嗔痴而五蕴灭尽的,就是佛法的终极目的:涅槃
明白这些,不得不佩服佛陀的伟大智慧! |
|
w*********g 发帖数: 30882 | 49 不要太把自己的那点人口当回事,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等着大祸临头再后悔,那就全都晚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四次人口灭杀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07-4-10 21:51:47【字体:小 大】
-
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
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孟子
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自相残杀,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
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
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
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
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
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年项羽
坑秦降兵20万。
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
匈奴30万人,修长成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50 初果须陀洹断三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此处身见即我见。
杂阿含经卷第十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
,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
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
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
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
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
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
、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