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 发帖数: 40861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eseClas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RexHong (RexHong), 信区: ChineseClassics
标 题: 形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1 03:33:37 2015, 美东)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
概括出来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
释。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
、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
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东汉许慎受
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2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
概括出来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
释。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
、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
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东汉许慎受
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形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
形声,“形”即形旁...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4009 | 3 千百年下来汉字读音变化很正常,形声字里声旁和读音不符的大半是变了音。
成语里和诗歌里可以找到很多古音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xia
暴、曝,可以参考"瀑",显然造"瀑"字用了pu的音,成语一暴十寒也是pu音
胖pan,比如成语心宽体胖
瓜gu,在形声字里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弧、狐、孤、呱等等
另外像楼上说的,很多方言相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音,读古诗更押韵。
有很多形声字因为简化字的缘故,变得不表声了,比如"环","環" |
|
l*******e 发帖数: 4009 | 4 千百年下来汉字读音变化很正常,形声字里声旁和读音不符的大半是变了音。
成语里和诗歌里可以找到很多古音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xia
暴、曝,可以参考"瀑",显然造"瀑"字用了pu的音,成语一暴十寒也是pu音
胖pan,比如成语心宽体胖
瓜gu,在形声字里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弧、狐、孤、呱等等
另外像楼上说的,很多方言相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音,读古诗更押韵。
有很多形声字因为简化字的缘故,变得不表声了,比如"环","環" |
|
a*******e 发帖数: 3897 | 5 比如说“臀部”的“臀”,北方话念tun2,南方一些地区(四川湖广)一带念dian4。
前几天看日剧,日语里的汉字“臀部”,日本人发音也是dian4。推测古代应该是标准
的形声字,下形上声,不知为何会大面积的转变读音。是否有可能与“豚”字通假而混
淆了读音?
关于这个dian字,还有个笑话,王小波文章写过,当年下乡插队时,有个南方知青请病
假,原因写的草字“电部疼”,他负责登记假条,给人写成“龟头疼”,队里纷纷传说
该人得了性病,气得他要找王拼命。
类似的字好像还有“袜”,记得《洛神赋》里面是读“罗mo4生尘”的。另外记得,我
们小时候特别被老师提醒不能读错的单音字“曝pu4光”,后来也因为大家都按bao4念
,字典里也改成了多音字。
汉字的字形读音源流演变,仔细思考起来也是很有趣的话题啊。 |
|
D*****i 发帖数: 8922 | 6 臀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平魂定”,跟屯豚的读音一样。
殿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去霰定”,跟电淀的读音一样。
现在普通话里臀和殿的声母和韵母都不同,但中古时代,也就是《广韵》的时代,二者的
声母是一样的。估计在上古,二者读音完全一样,符合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语音变化是正常现象,拼音文字也是一样。莎士比亚相当于晚明的人,那时候说的thou
、thine现在变成you、your了。简-奥斯汀相当于清朝中期的人,那时候英语的拼写跟
现代差不多,不过据英美语言学家的说法,现代人英美人听那时候人说话也费劲。 |
|
a*******e 发帖数: 3897 | 7 曝在我小时候的确念pu4,老师上课特别叮咛过很多次,考试也考过。
滑也应该是形声字,“滑稽”是说人很“油”,滑头等等,像在油里面浸过一样“咕叽
咕叽”的。 |
|
a*******e 发帖数: 3897 | 8 比如说“臀部”的“臀”,北方话念tun2,南方一些地区(四川湖广)一带念dian4。
前几天看日剧,日语里的汉字“臀部”,日本人发音也是dian4。推测古代应该是标准
的形声字,下形上声,不知为何会大面积的转变读音。是否有可能与“豚”字通假而混
淆了读音?
关于这个dian字,还有个笑话,王小波文章写过,当年下乡插队时,有个南方知青请病
假,原因写的草字“电部疼”,他负责登记假条,给人写成“龟头疼”,队里纷纷传说
该人得了性病,气得他要找王拼命。
类似的字好像还有“袜”,记得《洛神赋》里面是读“罗mo4生尘”的。另外记得,我
们小时候特别被老师提醒不能读错的单音字“曝pu4光”,后来也因为大家都按bao4念
,字典里也改成了多音字。
汉字的字形读音源流演变,仔细思考起来也是很有趣的话题啊。 |
|
D*****i 发帖数: 8922 | 9 臀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平魂定”,跟屯豚的读音一样。
殿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去霰定”,跟电淀的读音一样。
现在普通话里臀和殿的声母和韵母都不同,但中古时代,也就是《广韵》的时代,二者的
声母是一样的。估计在上古,二者读音完全一样,符合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语音变化是正常现象,拼音文字也是一样。莎士比亚相当于晚明的人,那时候说的thou
、thine现在变成you、your了。简-奥斯汀相当于清朝中期的人,那时候英语的拼写跟
现代差不多,不过据英美语言学家的说法,现代人英美人听那时候人说话也费劲。 |
|
a*******e 发帖数: 3897 | 10 曝在我小时候的确念pu4,老师上课特别叮咛过很多次,考试也考过。
滑也应该是形声字,“滑稽”是说人很“油”,滑头等等,像在油里面浸过一样“咕叽
咕叽”的。 |
|
l*****r 发帖数: 1028 | 11 这个是给中文儿童杂志《小枇杷》的家长群里面发的文章,后来想想也可以发到这儿,
不是散文,但绝对是百分之百的原创。(如果有朋友对这个杂志感兴趣,可以私信我)
说说“六书”
汉字有一套独特的造字系统,叫做“六书”,要是想先讲清楚“六书”是什么,就
要先讲讲汉字的性质。
无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等,他们的源头是什么,是古代罗马人结合埃
及字母和腓尼基人字母创造的一套基于字母的表因文字系统。而我们的中文则是从古代
“六书”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系统。这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道路,我们的孩子,
会在中学的时候学外语课,通常只能选法语、西班牙语之类的,但是这些都是字母文字
,接触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语言文字就应该用字母表示。
但是如果他们从小有中文的背景,那可是另一扇大门。文字是这样的:
象形
日、月、山、石、人、鸟,都是画出来的;
指示
“上”就是画个点在横上,“下”就是画个点在横下,木头下面加个点就是它的根
,后来引申为根“本”;舌头上放一块糖,尝到了甜味,就是甘。这个也可以说是象形
字的一种延伸。
... 阅读全帖 |
|
E*******r 发帖数: 308 | 1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汉语连词、语 汉语多单音词。刚读到朱自清一篇短文(《中国文的三种类型--评郭绍虞编《语文通
例》与《学文示例》》)觉得很有趣。
朱评论郭“中国语有单音词演化为复音”说,中国语仍以单音词居多,但很早开始就有
一部分单音词演化为复音。朱援引举证说,殷商卜辞说绝少连语但已有“往来”这样的
复音词;又举诗经,诗经用到大量叠字词和双声叠韵词。
更有趣的是朱自清提出下面猜测:
“连语似乎以叠字与双声叠韵为最多,和六书里以形声字为最多相似。笔者颇疑心双声
叠韵词本来只是单音词的延长。声的延长成为双声,如《说文》只有‘(上帅下虫)’
字,后来却成为蟋蟀;韵的延长成为叠韵,如‘消摇’,也许本来只说'消'一个音”
一方面,汉字不单象形文字,而有形声意三维。尤其”声“在造字里很重要,比如形声
产生的字最多。这个意义上,很佩服朱自清在产生复音词上的观察:复音词造词也大大
仰赖音声。同时,我又觉得有些附会,形声字和象形字在汉字里虽然产生方式差异,但
地位没有高下。但是双声叠韵的复音词是否具有和其他复音词平等的地位呢?
白丁乱讲一下,目前我觉得,双声叠韵不完全是独立的造词方法,也是修辞渲染,有来
自辞章典丽的需要,这与纯为产生... 阅读全帖 |
|
l*****r 发帖数: 1028 | 13 看、望、听、闻、嗅、品、尝
今天给大家讲讲表示感觉的几个字。
看:
说“看”这个字之前,先欣赏一下大圣的经典动作吧!
咦?孙大圣把手放在眼睛上,这不就是“看”字吗?手,那个竖勾变形为撇,然后把
它放在“目”,也就是眼睛上,这就是看。显然,“看”是一个会意字。
望:
繁体字写作“朢”,先讲讲这个字吧,左上角是个“臣”字,臣是什么呢?“臣”字
是“目”字的变形。(见下图)
好玩吧!目就是横着画了一只眼睛,象形字。臣是竖着画了一只眼睛。表示什么意思
呢?表示眼睛俯视像下看,听从命令的意思。后来变成名词,指做这种动作的人,就是
臣。
我们知道了“臣”这个字最早是指眼睛向下看,就能理解甲骨文为什么把“朢”写成
这样:,一只眼睛挺立,向下看,挺立就是壬,朢表示登高远眺。那后来为什么又加上
月呢,这是说在月圆之夜举目远眺,寄托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所以就有了“朢”这
个字。
再来讲讲“望”,这个也不是解放以后造的,金文的时候就有了,就是朢的另一种写
法,那左上角的臣怎么成了亡了呢?
这是因为当初刻字的时候,小A同学刻字的时候把臣误刻成“耳” ,耳是这个样子的
;小B同学钞写小A同学的时候又把“耳”误... 阅读全帖 |
|
b*****t 发帖数: 9671 | 14 2011-1-5(19 小时前)神马与浮云从 牛博国际 作者:黄集伟for 北京晚报|2010流
行语文回顾展
【2010流行字】
2010年,在小范围内逐渐流行积攒而来的单字逐渐成为民间语文中常见的表述格式。这
让我想起网络熟字“顶”(表赞成、用拥护或拥戴)。以常规论,单字在汉语表述描述
或陈述过程中,本因其身单力薄而劣势多于优势,但在今天,与日渐逼仄的生存空间近
似,单字亦可最为俭省直接地被用来表达意见,一逞胸怀——前提是,生活在此时此地
,你我都晓得流行单字里的那位“娘”不是俺娘,同理,大名鼎鼎的那位“保罗哥”不
过是一条章鱼,而且,它也没有可能等同于那位历经沧桑的“犀利哥”。
★ 拆
2010维权伤心字。2010年9月10日,江西抚州宜黄强拆民房导致3人以自焚抗拆。这一事
件震惊天下,引发持续热议。紧随其后,以“抗拆”为诉求主题的网络游戏《钉子户大
战拆迁队》跟进推出,网络风传,这一突发新闻一娱乐游戏实虚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件却
写出了同一个汉字:拆。
汉字“拆”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裂开”,其异体字“坼”被收入《说文-土部》
。多年来,汉字“拆”一直以一个圆圈加一个手写行书图形... 阅读全帖 |
|
d*****u 发帖数: 17243 | 15 汉字的音读在日语里也是有规律的,规律不比形声字在汉语里弱
因为那些汉语词被借入日语的时候,是连读音一起借的,
等于就是汉语有规律地变了一下音
当然,音读也并不完全统一,比如有汉音、吴音,这增加了复杂性
但是由于日语音系简单,许多汉语的后期语音变化在日语里也没有出现
所以这又造成一些情况比汉语更简单、直接
训读当然没有规律了,因为那完全是用汉字书写另外一种语言
所以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完全被取消
但是说白了现在形声字在汉语里大多也没啥可用的规律了
不管怎么说,汉字在中国和日本学习过程都比较复杂
要形、音、义一起学习
要说有点不同就是汉字在汉语里肯定是一个音节
但是这点“规律”对学习的帮助微乎其微
你说的什么学习进阶到一定程度,就不是靠背了
纯粹是瞎说
另外我前面要强调的是,成人在阅读时对visual cue的依赖很大
并不是看到一个词先拼出来,再想是什么
而是同时用一个词的形状去联系语义,英语里也是这样 |
|
d********a 发帖数: 1852 | 16 首先你举的例子中的字比较简单,非形声字的比例大。只能作为特例,不能作为“绝大
部份字看到以后是猜不出读音”的证据。其次很多形声字因为汉字简化的原因、发音演
化的原因等等根据声旁不能准确读出发音。但是这些历史演变不妨碍形声是汉字主要结
构。 |
|
p********f 发帖数: 787 | 17 不难解释:
1. 不对称的大多是形声字,出现的比较晚。
2. 形声字表达的具体事物的比较多,而国号多是基于人名、地名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概例的理论,肯定是有例外的。 |
|
l*****n 发帖数: 1679 | 18 方舟子:苏三是不是胡说八道?
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 前往科技论坛
2004-11-09 22:53:14 来源: 博客中国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作者:方舟子
这个苏三,不是起解“离了洪洞县”的那个苏三,而是北京一名业余历史研究者,
两年前辞职开始学习历史,“但她不是到大学学习,而是在网络上学习”,出版过《三
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两本书,重弹中国文化西来的老调,声称中
华文明来自红海文明,中国人是以色列人的后裔。近日又在学术网站发表“破解甲骨文
起源”的文章,称汉字的起源主要借鉴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时还借鉴了包括腓尼基文
字、楔型文字在内的其他文字系统云云。
对这种贻笑大方、荒诞不经的“学术成果”,本来应该将之当成“科幻小说”看待
,做为市民们饭后的谈资,或小报的猎奇新闻即可。各大媒体都热炒此事已属不该,更
奇怪的是还有人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来为其捧臭脚。例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在
《南方窗》上盛赞苏三的说法“新奇大胆,占尽风流”,是对“自我封闭的...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3299 | 19 正常, 完全不破坏汉语以"表意+组合"的核心.
我简单说2个问题:
1. 中文有大量形声字.
这个其实只是"顺便"而已, 并不破坏中文设计的核心. 不表音的汉字可以用, 表音的汉
字也可以用. 而且表音规律积极不规则, 其实是不能通过记忆"声旁"来准确记忆字读音
的, 你还是得死记这个字的读音. 跟英文不能通过记忆词根来拆分和理解单词是一样的
, 英文搞语义词根, 就跟汉语搞形声字差不多, 你可以说大部分英文其实都有语义词根
, 但是能那么记忆英文语义吗?其实不能的, 你还是得死记整个英文单词意思才能准确
地记忆英文意思, 英文也是这样"顺便"搞语义化词根的. 都是语言发展中向另外一种体
系, 借点力的bonus特性, 不用其实也行.
2. 化学元素有新字.
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汉语当然需要添加新字, 一定会有新的"原始概念"是以前的字描
述不好的, 加新字更合适. 不过这个是非常少的情况也增加缓慢的. 比如化学化合物 (
二氧化硫),生物化合物(脱氧核糖酸), 还有医学名词等等. N多复杂的新词语, 汉语加
少量字就搞定了, 但是到了英文, 就是无穷尽的新单词.
这种情况,增加少量...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3299 | 20 正常, 完全不破坏汉语以"表意+组合"的核心.
我简单说2个问题:
1. 中文有大量形声字.
这个其实只是"顺便"而已, 并不破坏中文设计的核心. 不表音的汉字可以用, 表音的汉
字也可以用. 而且表音规律积极不规则, 其实是不能通过记忆"声旁"来准确记忆字读音
的, 你还是得死记这个字的读音. 跟英文不能通过记忆词根来拆分和理解单词是一样的
, 英文搞语义词根, 就跟汉语搞形声字差不多, 你可以说大部分英文其实都有语义词根
, 但是能那么记忆英文语义吗?其实不能的, 你还是得死记整个英文单词意思才能准确
地记忆英文意思, 英文也是这样"顺便"搞语义化词根的. 都是语言发展中向另外一种体
系, 借点力的bonus特性, 不用其实也行.
2. 化学元素有新字.
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汉语当然需要添加新字, 一定会有新的"原始概念"是以前的字描
述不好的, 加新字更合适. 不过这个是非常少的情况也增加缓慢的. 比如化学化合物 (
二氧化硫),生物化合物(脱氧核糖酸), 还有医学名词等等. N多复杂的新词语, 汉语加
少量字就搞定了, 但是到了英文, 就是无穷尽的新单词.
这种情况,增加少量... 阅读全帖 |
|
b**********s 发帖数: 9531 | 21 中文不是有大量形声字,而是有绝对多数的形声字,占80%. |
|
A**n 发帖数: 1703 | 22 最常用的那些字偏偏有大量非形声的。比如你的这句话里面,有几个形声字
呢?形,字,是,这几个可以靠偏旁表音,而绝,对,数这样的就不行了。
整句话里的形声字,不说80%,连20%都勉强 |
|
l*******e 发帖数: 4009 | 23 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象形字早,而形声字晚,这样根据汉字的写法就可以大致推断其
成字年代先后,从而可以解释中国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先后。例如“虎”是象形字,而
“狮”是形声字,原因可能是中国人知道老虎比较早,从甲骨文就创造了“虎”,以后
类似读音的汉字也就很方便地以“虎”为声旁,比如“唬”和“琥”。而狮子则较晚被
中国人所认识,当时读音为SHI的字数不胜数,就没有再为它创造一个象形字,而是简
单地义从“犭”,音从“师”
我这么想有没有道理? |
|
d******a 发帖数: 32122 | 24 《咬文嚼字》2009年11期“众矢之的”栏目有一篇文章《“甫志高”的“甫”如何读》
,文章认为“甫”应读作fu,因为普通话中“甫”根本就没有pu这个音,的确是这样。
我们要接着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许多方言中把“甫”读作pu呢?
原来,这与语音发展中的一个现象“古无轻唇音”有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声母
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个结论是清代著名学者
钱大昕得出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 唐末宋初时期
从中分化出轻唇音。有的方言中个别字词至今仍然保留着唐以前的重唇音的读法。例如
:浮起来,广州话念作“蒲起来”;番禺,广州话念“番”如“潘”;孵鸡,湘方言中
“孵”读如“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不同古籍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异文的现象来证明“古无轻唇音”的结论,下面仅用以“
甫”为声旁的形声字为例。
《诗经》“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詩经》作“扶服”。
《诗经》“铺敦淮濆。”《经典释文》注:“《韩诗》作‘敷’。”
《诗经》 “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
最后笔者详尽考察了汉字中以“甫”为声旁的形声字的在普通话中的... 阅读全帖 |
|
b**********s 发帖数: 9531 | 25 语文课本编写就是权威参与的。另外史实也是如此,形声字占汉字总量大约80%
形声字就是汉字体系里拼写形式的雏形。只不过这个雏形比较先进,人脑已经可以大量
记忆,所以遏制了拼写文字的产生。
不管海日等顽固派认同与否,汉语汉字都会发展演变。比如过去叫嚷汉语纯洁的人现在
都闭嘴了,他们80年代不认同的阿拉伯数字进入汉语正式书写,甚至英文字母也进入汉
字了。最近duang也成为了新的汉字。
按照字符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汉字的拼写化会加快。 |
|
b**********s 发帖数: 9531 | 26 语文课本编写就是权威参与的。另外史实也是如此,形声字占汉字总量大约80%
形声字就是汉字体系里拼写形式的雏形。只不过这个雏形比较先进,人脑已经可以大量
记忆,所以遏制了拼写文字的产生。
不管海日等顽固派认同与否,汉语汉字都会发展演变。比如过去叫嚷汉语纯洁的人现在
都闭嘴了,他们80年代不认同的阿拉伯数字进入汉语正式书写,甚至英文字母也进入汉
字了。最近duang也成为了新的汉字。
按照字符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汉字的拼写化会加快。 |
|
y*h 发帖数: 25423 | 27
这个是不确切的,“國”原本真不是形声字,“國”以前就是写作“或”的,后来外面
才加了框。“或”本来是写成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戈”的,这是个抽象的象形字
,后来演化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才变成“或”。
所以國并非形声字,现代的“或”的发音应该是来自古代的“國”,而不是反过来。 |
|
d******a 发帖数: 32122 | 28 《咬文嚼字》2009年11期“众矢之的”栏目有一篇文章《“甫志高”的“甫”如何读》
,文章认为“甫”应读作fu,因为普通话中“甫”根本就没有pu这个音,的确是这样。
我们要接着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许多方言中把“甫”读作pu呢?
原来,这与语音发展中的一个现象“古无轻唇音”有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声母
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个结论是清代著名学者
钱大昕得出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 唐末宋初时期
从中分化出轻唇音。有的方言中个别字词至今仍然保留着唐以前的重唇音的读法。例如
:浮起来,广州话念作“蒲起来”;番禺,广州话念“番”如“潘”;孵鸡,湘方言中
“孵”读如“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不同古籍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异文的现象来证明“古无轻唇音”的结论,下面仅用以“
甫”为声旁的形声字为例。
《诗经》“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詩经》作“扶服”。
《诗经》“铺敦淮濆。”《经典释文》注:“《韩诗》作‘敷’。”
《诗经》 “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
最后笔者详尽考察了汉字中以“甫”为声旁的形声字的在普通话中的... 阅读全帖 |
|
n****l 发帖数: 3375 | 29 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语言学一般认为语言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大家都有自己的
看法,见仁见智吧。但是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 是专
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语言。需
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下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但是计算都很粗 糙,而且实
验的规模都不大。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在这里汉语占优,但是换一批实验参与者,可能
就倒过来了。现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全面的测试。所以下面的数字 大家看看就行,不
必太过认真。世界主要语言的效率其实都已经达到当前人脑的一个瓶颈了,总体看差异
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击一下逆向民族主义者。
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
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
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
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
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24964 | 30 比汉语形声字强多了
形声字就是汉语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转变的开始,但是最终没有开窍 |
|
p***l 发帖数: 134 | 31 这位就不要卖弄无知了。“听”字右半边是耳朵的象形。耳朵跟口联系起来,
或者说耳朵放在口边,构成会意的“听”字。要不然难道你以为“听”字表示
有人在吃猪耳条呢么?
繁体的“聼”是形声字。我估计形声字在六书里面应该是出现得比较晚的。
“听”的写法应该是比“聼”更“正宗”的中国文化——如果你一定要讨论
这个问题的话。
hear it |
|
l*****r 发帖数: 1028 | 32 没文化太可怕,汉字百分之九十是形声字,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汉字只要掌握3000 多,读流行小说或者粗读名著都可以了,英语得需要多少单词呢
能够生存下来的语言都是各有特色的,但楼主用落后来形容自已的母语,而且像你这样
的人还不少。真是可悲 |
|
s*****e 发帖数: 6053 | 33 转别人的,很多书可以带,尤其是故事书。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多都很喜欢魔法车之类的
课外阅读。
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ABC娃中文班的摸索
阅读:18802015-09-24 04:08
标签:育儿
阅读阅读再阅读
一个ABC娃中文班的摸索
By JO妈 2015年9月——转载请注明作者
自己教娃和娃的同学们(大部分是美国小学二年级)学中文完全是因为对海外所谓学中
文教材彻底失望。某品牌教材可以ABC娃学到七、八册后连一篇幼儿读物都无法独立读
下来,七八年的每周去中文学校两小时、回家写作业若干小时的所有时间最终完全浪费
。 象这样学中文不如不学,有那七八年每周两小时干点其他什么不好。
在教材上,无论国内的教材如何有争议地被吐槽教不出国学大师,还是比海外教材高出
一筹。如果我们的目标放低,不是培养国学大师,初级目标识字来说,国内小学语文教
材完全胜任。
我们的ABC班用了一年时间把拼音教完(同时还在教其他内容),那些所谓说让ABC学拼
音会混淆ABC学英语phonics,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一开始孩子们是有可能会搞混一些时
间,但是只要老师和家长坚持提醒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快就会明白拼音是拼音的系... 阅读全帖 |
|
s*********5 发帖数: 5637 | 34 刚刚听到老美对‘忙’的一个有趣的诠释。他们说在中文里,“忙”是“心”“死”两
个字连在一起。人太忙了,心就慢慢失去了对人生最重要事情的敏感。觉得他们这话很
有点道理。(虽然我想“忙”字应该是形声字而不是会意字).。。。。
后来洗了个澡又觉得“忙”不应该是形声字。古代人要忙不都是干体力活吗?现代人才
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难到老祖宗们醒悟到身体的忙对心灵的影响
吗?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有什么高见。 |
|
k******g 发帖数: 78 | 35 你还念过《水许传》?不大相信。。。那你告诉我中间那个“许”字念啥音?什么?“
嘘”?说你识字班没毕业你还不信。告诉你吧,“许”是个形声字。啥是形声字知道吗
?算了,说了你也不知道,反正,“许”发“午”音。。。
就这,你还能把《水午传》念了?打死我都不相信。。。 |
|
c******s 发帖数: 1994 | 36 汉字简化常识
·方舟子·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
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
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欢迎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 阅读全帖 |
|
l*****n 发帖数: 1679 | 37 方舟子:苏三是不是胡说八道?
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 前往科技论坛
2004-11-09 22:53:14 来源: 博客中国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作者:方舟子
这个苏三,不是起解“离了洪洞县”的那个苏三,而是北京一名业余历史研究者,
两年前辞职开始学习历史,“但她不是到大学学习,而是在网络上学习”,出版过《三
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两本书,重弹中国文化西来的老调,声称中
华文明来自红海文明,中国人是以色列人的后裔。近日又在学术网站发表“破解甲骨文
起源”的文章,称汉字的起源主要借鉴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时还借鉴了包括腓尼基文
字、楔型文字在内的其他文字系统云云。
对这种贻笑大方、荒诞不经的“学术成果”,本来应该将之当成“科幻小说”看待
,做为市民们饭后的谈资,或小报的猎奇新闻即可。各大媒体都热炒此事已属不该,更
奇怪的是还有人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来为其捧臭脚。例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在
《南方窗》上盛赞苏三的说法“新奇大胆,占尽风流”,是对“自我封闭的... 阅读全帖 |
|
y*f 发帖数: 2202 | 38 汉字简化常识
·方舟子·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
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
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欢迎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4009 | 39 繁体字可以作为古文字研究,考古中文等相关专业的学习一下就可以了,日常生活当然
还是简体字。另外书法艺术一般偏好繁体字,这也无可厚非。
繁体字拥趸的最大理由一般是简化字丢失了老祖宗传统云云(“愛無心,親不见”之类
的),其实这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不断演化的事实。从甲骨文象形字到现在,中文已经
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其中应以隶变为第一。当时的主要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方便书写
,一方面方块字比弯弯曲曲的小篆容易规范,另一方面也简化了写法。说不定那时候也
有人哭喊着恢复小篆,可是终究不能逆转历史的潮流。
我本人是喜爱研究繁体字的,从中可以获得比简化字更多的信息,在研究文字演化上很
重要。比如很多形声字,在简化之后失去了形声的特点,例如“雞,鸡”,“奚”表音
,简化后被万能偏旁“又”代替了,从此不能表音。与此同时“鸭”“鹅”依然维持了
原本的形声字特点。 |
|
p***r 发帖数: 20570 | 40 土鳖,法是会意字。
本来是灋字,右边是神兽,这种神兽据说能分辨是非。
后来简化成法。
研究上古汉语的发音,本来也主要是借助形声字的声旁。
元这个声旁大多都是发现代普通话里uan这个韵母,中古的广韵发音是ŋĭw
592;n,Ng这个声母转变成Y或者R,而韵母转变成uan,这种转变是相当规律的,几乎所
有含元的形声字韵部都一致,无论是远还是阮,也就是声母有些变化。到芫的普通话发
音成了多音字,成了特例,这是明显的错误定音,以讹传讹。潮州话至今还保留了相当
接近中古韵的ngûen这个音。 |
|
W****r 发帖数: 835 | 41 形声字吧
字意可以和声部的意思完全不相关
江河湖海都是形声字, 意思都和声部(又半边)没有关系 |
|
D*****r 发帖数: 6791 | 42 “船”这个形声字是跟“㕣”yan3联系起来的,跟沇(yan3)水,兖(yan3)州,
都是一个概念群,沇水大概是黄河上游,是黄河汉族文明的来源之一,别歪曲到什么“
舟八口”上!
1. “船”字是个形声字,“舟”是形状,“㕣”(yan3)表示发音,类似发音的
还有“沿”,“铅”。
2. 《说文解字》里说“㕣,山閒陷泥地。从口,从水敗皃。讀若沇州之沇。九
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另外,“兗”,同“沇”,都是水名。
3. 发音为yan3的,又有“八口”在中间的,是“兗”(兖)字,兗州,九州之一。漢
武帝置十三郡刺史。轄區約當今山東省西南部,明代為兗州府。所以“㕣”(
yan3)这个字跟兖州府一样是很明显把(yan3)这个发音跟“八口”结构相关联。
4. 史记 夏本纪里,写了大禹在九州治水,在沇州,主要是治济水,黄河。另外,写了
“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
入于海。”
身为华夏子孙,沿用汉字,却不知道纪念大禹治水,反而传讲什么“舟八口”。
数祖忘典! |
|
D*****r 发帖数: 6791 | 43 “船”这个形声字是跟“㕣”yan3联系起来的,跟沇(yan3)水,兖(yan3)州,
都是一个概念群,沇水是济水、黄河流域内的一个水名,可以说是黄河汉族文明的来源
之一,别歪曲到什么“舟八口”上!
1. “船”字是个形声字,“舟”是形状,“㕣”(yan3)表示发音,类似发音的
还有“沿”,“铅”。
2. 《说文解字》里说“㕣,山閒陷泥地。从口,从水敗皃。讀若沇州之沇。九
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另外,“兗”,同“沇”,都是水名。
3. 发音为yan3的,又有“八口”在中间的,是“兗”(兖)字,兗州,九州之一。漢
武帝置十三郡刺史。轄區約當今山東省西南部,明代為兗州府。所以“㕣”(
yan3)这个字跟兖州府一样是很明显把(yan3)这个发音跟“八口”结构相关联。
4. 史记 夏本纪里,写了大禹在九州治水,在沇州,主要是治济水,黄河。另外,写了
“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
入于海。”
身为华夏子孙,沿用汉字,却不知道纪念大禹治水,反而传讲什么“舟八口”。
数祖忘典! |
|
m******t 发帖数: 1171 | 44 「义」字
远志明《神州·黄帝篇》:
「义」字,我在下,羔羊在上我奉献羔羊,羔羊盖我,便称为义。大洪水后,挪
亚和儿子们用牲畜祭神。精于祭祀之礼的先祖们,自然晓得个中奥妙。——
===========================================================
义有两种字体:一个是「羊我」义,另一个是「羊弗」羛。不知道远志明对这个
“羛”字又做何解释呢?
说文解字:
「己之威义(仪)也,从我从羊,墨翟书义从弗。」为什么从「我」,段注:「
威仪出于己,故从我。」为什么从「羊」,段注:「从羊者,与善、美同意。」中庸: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在古书中很多地方是将「义」、「仪」、「宜」、「谊」通
用。
舟字:
远志明《神州·黄帝篇》
先祖们当然也记得「天塌地倾」的大洪水。那时,挪亚一家八口住进方舟,存活下
来。(注释32)这事件也被造进了一个字,就是「船」,即「舟」加「八口」(船)。船是
大舟的意思,舟之大,自然莫过于上祖八口乘坐的那方舟了。——
=========================================...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304 | 45 哦,
汉字很奇怪有的是形声字,有的就不是形声字,不敢随便读
有什么规律么 |
|
g***j 发帖数: 40861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tkrnl (ntkrnl),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之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3 10:19:07 2015, 美东)
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语言学一般认为语言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大家都有自己的
看法,见仁见智吧。但是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 是专
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语言。需
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下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但是计算都很粗 糙,而且实
验的规模都不大。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在这里汉语占优,但是换一批实验参与者,可能
就倒过来了。现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全面的测试。所以下面的数字 大家看看就行,不
必太过认真。世界主要语言的效率其实都已经达到当前人脑的一个瓶颈了,总体看差异
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击一下逆向民族主义者。
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
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400 | 47 其实这个中国字很有意思,你比如说很多形声字, 不但是形声字
本来就是个谚语。
你比如忘, 亡了心, 心丢了,自然什么也记不住了
还有想,这想,本来是相加心, 表明要两个人参与的,
互相想才是想,如果一个人“想念”一个不“想”他的人
就是思, 比如单相思而不说单相想。其实也怨不得这个字, 本来么
心里装着田的庄稼人自然不要指望他的二亩地也想他。 |
|
c****u 发帖数: 3277 | 48 google来的,
相字的字形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里面都是一只眼睛在仔细看一棵树。本来的
意思就是细看观察的意思。
所以想既是形声字,又有意思的成分在里面,
就是用心去观察,就是想。形声字里面同声旁的在古汉语里面经常也是近义的。 |
|
m****t 发帖数: 68 | 49 呵呵,简要的说一下吧,不灌长文章了~~~~~~~ =)
1.中国古史的传说:仓颉造字。一个人造字有些牵强,但是我们注意到《荀子》上说:好
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之,壹也。这个解释很不错。是说在仓颉之前各个氏族都有了自己
的文字,但是写法不统一也不固定,仓颉做了修正整理的工作使得文字固定下来并流传。
这个解释很好,但是缺乏考古根据。不错,在西北,中原,和山东的一些古遗址中我们
找到了不同的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但是这些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之间有“丢失的一环”
因为甲骨文过于复杂发达,而这些陶片文字又过于简单,文字若是土生土长则必然是渐变
而不是突变的,那这“丢失的一环”该如何解释呢?
2.郭沫若的解释:郭沫若认为甲骨文的书写不固定,所以是一种很原始的语言,因此在它
之前可能没有别的语言,它就是商朝人发明的,从而避开了“丢失的一环”。但是这种说
法不太让人信服,首先汉字的异体很普遍,特别是在没有中央集权(呵呵,秦始皇)和大
规模的印刷术的时期,(呵呵,印刷术对于西方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产生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印刷术出现后西方文字才统一拼写),另外,
就是在宋元明时期,有了印刷术和字典,汉字... 阅读全帖 |
|
k***g 发帖数: 7244 | 50 上一回大致的说了关于帝喾的流行比较广的一个传说,也就是他的儿子的故事,Baojie老
大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图表[http://www.cs.iastate.edu/~baojie/history/chinese/cla
n/1-yanhuang.htm],可以帮助理清一下,参看一下他的“少昊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
存疑的,有些应该可是被证明是错误的。
首先说说帝喾和高辛氏的关系。《史记》上说帝喾的氏族便是高辛氏,其实是引用了《大
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和《帝系》,但是这两篇都是齐鲁的儒者综合出来的结果,里面
有不少靠不住的东西,并且这似乎也只是一个孤证,其他的古书中再也找不到帝喾和高辛
氏有任何关系,而凡是支持这种说法的,都同出一源,也就是这两篇东西。
事实上,高辛氏的“高”字很有可能和“郊”字是一个字,准确地说,“郊”是“高”字
的后起形声字。“高”字出现得很早,甲骨文和金文里均有“高”字,而无“郊”字。“
高”字的本义和“亭”非常像 ("亭"见下图)。
http://www.kzeng.info/drupal/files/ting.BMP
“亭”字下面的“丁”字是后来增加的声符,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