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乐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由于缘受生爱,此为十二缘起中的重要环节,随观受以及它们在缘起的影响,在初期佛
教的禅修里占著核心的地位。在修习受念处时需要对任一受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
清晰地觉察。
(廿二)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
苦不乐觉。(23)
在将受作基本的三种分类之后,进一步修习将受区分为「世间的」与「出世间的」受。。
(廿三)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24)
在上述受念处修习的第一步骤,是要清晰地察觉现在经验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受;
到此为止,仅是单纯地感知受本身,而丝毫未对其作反应。
在仅止于单纯地感知受而不去对它作反应时,必须依受的感性色调来观察,对任何现在
所显现的受,例如说「感受到痒」、「感受到兴奋」或其他感受,而不加入个别的本质
与特性。不只不受个人过去的经验内容所影响,而且是将知觉导向苦、乐、不苦不乐的
一般特性。
将受区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类别的主要理由,可以藉由一部《中阿含经》来理解
,此部经指出这三种分类互不重叠。也就是说,当感受到此三种其中之一时,不会感受
到另外两种,此一情境使得修习者不可能将其中之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离苦得乐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前言
汉译《阿含经》与对应的巴利《尼柯耶》,对于了解初期佛教的教导极为重要,这些教
导是所有其他佛教形式的基础。如果对初期佛教中心范畴掌握得不精准,就缺乏妥善的
基础来了解其后佛教的思想发展。本文希望对这基础提供个人的微薄贡献。本文将检视
「受」这个术语,以呈现它不同的层面及微细的差别,并揭露它与初期佛教哲理及修行
的关系。本文的经典基础为《阿含经》的开示,尤其以能在巴利《尼柯耶》找得到对应
的经典为主,因为那些《阿含经》与《尼柯耶》所共有的文献,有极高的可能性,可视
为最早的一批佛教文献,因此,便用它们来探究初期佛教的教导。
受(vedanā),是五取蕴中的第二蕴,及一般常见的十二缘起中的第七支,会引
生渴爱的那一支。在这两类文脉中,「受」所扮演的角色,显示出在初期佛教分析真实
(reality)时,受的重要性。依据这个分析,「受」是构成「我」的五种成份之一;
同时当要控制渴爱时,受是在苦的缘起过程的特别联结点。因此,对初期佛教的广泛了
解和特别是对解脱道的理解,「受」及其意涵的评估都极为重要。
下文中,首先我将检视受的一般本质(I),其次探索受跟业报的关系(II),最后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寂灭中何以有乐?
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寂灭为乐”.
但寂灭为乐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给大家说,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在《大般
涅槃经》里面 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弟子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最后 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
:“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
”(《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佛陀也跟弟子
们说:“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杂阿含经》卷三
十四)这个是寂灭为乐这个四个字的出处。
当然就是说,我们在刚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所疑惑:什么是寂灭?那
为什么……寂灭是乐趣吗?当然就是说,可能会直接联想到,是不是佛教在教所有的人
要舍离一切的欲望呢?
学佛其实有两个方式去学: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出家的人学习的时候,其实
是按照 佛陀所规划的环境,在里面好好的去学习,学习 佛陀所教的道理;所以,出家
人以出家的方式来学习解脱道的时候,会获得...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6
藏传佛教无上瑜伽灌顶 (止观双运丶乐空双运)
藏传佛教(喇嘛教)依据《时轮本释》有十五次第灌顶,前七个灌顶都是水灌顶,都与佛
法修行的实证无关;在水灌顶之上,有为正式修行的密教行者而作的「瓶灌顶」,分两
阶(各有四灌):
第一阶,喇嘛和一位明妃交合而射精,然後搜集上师与明妃混合後的淫液给受密灌的信
徒吃。再上一阶,是由喇嘛性交九位明妃,再搜集全部淫液给受密灌的信徒吃,然後把
全部或少至一位明妃交给受灌的信徒,依喇嘛的教导当场合修双身法;如是一位明妃或
九位明妃的差别,和受密灌者的根器之不同──当然是由喇嘛依信徒的供养金及信受度
来决定其根器。
弟子为受藏传佛教的无上瑜伽灌顶,启请上师;上师则以心种子放光召入诸灌顶佛及明
妃於虚空中交合,弟子以五甘露等而作供养得以「清净,转识成智」注(1)。
水灌顶的要义,喇嘛观想密教如来溶化於水,入於口中而为灌顶;从自己的金刚尿道流
出,住於喇嘛所观想出来的明妃的莲华(生殖器)阴蒂之中,最後转变庄严而出生为不
动如来及明妃互相交合受乐。所观想出来的这种如来明妃性交等至(达到性高潮),大
贪溶化(射精出来而)灌入喇嘛顶门中,随即向下流至喇嘛的金刚尿道而出... 阅读全帖
f******7
发帖数: 210
7
10岁男孩乐乐(化名)疑遭家暴一事昨日有最新进展,验伤结果显示,乐乐左侧两根肋
骨骨折。乐乐的继父和生母也均承认曾经打过孩子。
11月4日夜,遭受家暴的乐乐随奶奶回家养伤,喧哗一时的“家暴虐童”事件暂时
有了一个还算幸运的结果。昨日,早报记者见到了正在奶奶家休养的乐乐,他的遭遇牵
动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一些情绪激动的网友甚至前往乐乐母亲居住的小区当面质问。对
此,专家呼吁,网友出于关心的言辞不可过激,社会正义不能用“私刑”来维护。
不过,乐乐瘦小的身影所留下疑惑并未消散。奶奶陈月红因身体原因并没有长期抚
养乐乐的能力,乐乐也并不具备让社会爱心人士收养的资格,孩子终将回到母亲身边,
他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乐乐奶奶:
孩子现在像个野人
昨日下午,在乐乐的奶奶陈月红家中再次见到乐乐,昏暗的房间里乐乐安静地躺在
床上,身上穿着不怎么合身的衣服。“这是我的衣服,只能先凑合着穿。”看到早报记
者疑惑的眼神,陈月红忙开口解释称。
4日下午,陈月红才在高境派出所见到分别一年多的孙子,遍体鳞伤的乐乐有些不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时愣在当场,过了几分钟后,乐乐才扑进日思夜想的奶奶怀中放
声大哭。陈月红坦言,...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负面情绪能是人生苦受的一大部分。面对生活的挫折,有些人洒脱,乐观,积极。有些
人却忧郁,并由此引发更多的挫折感。有智慧的人不管面对人生的什么挫折,都能更平
静积极。我根据自己的内观,静思,和有限了解的一些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讲一讲自已对
负面情绪来龙去脉的体验。內观这些情绪属于受念住,心念住的练习。
现代Panksepp Jaak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了七类基本情绪:愤怒(Rage/Anger),焦愁(
Anxiety/Fear),惊恐孤离(Panic/Separation),寻求(Seeking/Expectancy system
) ,性欲(Lust/Sexuality),关爱抚持(Care/Nurturance),乐娱(Play/Joy)。各种情
绪都有对应的中枢神经回路,和生理变化。心理学把情绪分的更细 (比如Robert
Plutchik's Wheel of Emotions),但我发现还是中医的分法更易把握。
中医里讲了七情志:喜,悲,忧,怒,惊,恐,思。喜伤心,悲忧伤肺,怒伤肝,惊恐
伤肾,思伤脾。并用气机的变化来描述各种情绪的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惊则...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9
在上述受念处修习的第一步骤,是要清晰地察觉现在经验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受;
到此为止,仅是单纯地感知受本身,而丝毫未对其作反应
善哉  受念处第一步
f*******8
发帖数: 361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寂灭为乐 vs 寂灭完蛋
呵呵,我昨天也反思了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大概每个人因为经历问题,在内心深处产生不同的种子,
故而对每个问题的感受不同,
有人有感受(不管是苦受或乐受),有人没感受,大概属于舍受。
也不否认有些人水平高,超越了某种东西。
从缘分上来看,大概也就是所谓的善缘、不善缘和无缘。
我的问题是,即使自己很有感受,也要同时能兼顾别人的感受,
不能要求别人就有相同体会。同时也要检查自己那些反应是否
已经应该或可以跨域过去了。
w**u
发帖数: 311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你讲的是隆波田体系里的说法。
----------------------------------------------------------------------------
---
原地经行与四念住的关系
2015/01/14隆波田动中禅
作者;岩松
“原地经行”是隆波田内观的一个新的练习方法。练习时,借助于觉知脚底和地面的碰
触来培养觉性,属于四念住中的身念住。四念住是佛陀教导的唯一导致解脱的道路,也
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现在我们来谈谈“原地经行”与四念住的关系。
由于六根与六尘持续地保持接触,根据十二因缘,有接触就会生起感受,有感受就会生
起渴爱,因此,身、受、心、法这四个念住并不是单独生起,而是一同生起的。在修习
过程中,我们无法控制觉知的心(觉性)去观察这个或者是那个目标(所缘),觉知的
心会自动选择目标(所缘)去观察。因为在身心五蕴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或者主宰能够掌控觉知的心(觉性),或者充当观察者的角色。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是谁在观察四个念住呢?事实上,只有观察和被观察
的对象,没有观察者。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四念住中...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我的意见是这样,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如何出离,取哪个所缘,我没意见,随缘
但此文后段意思好像是说,有被叮咬的触感,但没有立”痒”这个假名,就不会有嗔
似乎不是这样,(或作者可能当时时间不够,未说清楚)
每个人可以自己实验,不管有没有”痒”这个假名,知不知道这假名,都会不适,然后嗔
有时身体不适,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不知把这种不适感叫甚么(没有立假名),
但是还是会嗔喔,还是会苦喔
这文说的有一半对,后面还有东西没有补充完,可能作者时间有限,没继续深入说
我补充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对的是,若只有”痒”的触受,不再有因为”痒”的触受+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各种”
想”,
是不会有嗔、苦
但有”痒”的触感,有因为”痒”的触感而引发的各种”想”,
有时也不会有嗔、苦的喔
因为这种”想”,不是因为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想”
这是有微妙区别的,并不是都不能有因为”痒”的触受而引发的各种”想”,
如果是这样,那只有死人能这样,活着在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几乎不可能
每个人自己实验,没有六触哪来的”想”? 不可能的。
“想”是由”触”引发,再怎样自己坐着躺着突然”想”起某事,那也是”触”引发,
意根...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主要是心念太快,
除非有很好内观能力(包含定力),否则不易仔细观察,
初学者强行观察,要不就事倍功半,模模糊糊。要不就心力耗损太大。
连”触”都很快,不易仔细观察。
观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受”拉的时间长些,较容易。
其实,”受”还很难仔细观察。一般人”触” ”受”还常分不清楚。
对于初学者,身体这么大的东西,在那里摸得到,时间又长
已经是最容易观察的了
而这样都还很难仔细观察。
观察甚么其实都很容易。 “仔细”就不容易。
所以要有”择法”的智慧。
一种循序渐进、补强缺失(三十七道品,知道自己缺什么,目前要补什么)的智慧
先练习念住, 然后择法
a***n
发帖数: 1993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我们之前约略讲过五蕴,为什么要谈五蕴呢,这里再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之所以
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
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
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
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各位在听的时候,听了之
后最好能够自己反覆的思惟:我们是不是有执著在五蕴里面的任何一蕴,然后把这个其
中的任何一蕴当成是自己最宝爱的,乃至于说念念都执持不忘?甚至把五蕴中的任何一
项,把它当作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应该追求的目标,那这个就是刚好跟 佛陀所开示的
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就是说:五蕴的内涵,每一个蕴,当各位了解它的意
思之后,应该要思惟每一个蕴它本身是如何的虚妄不实,不值得我们把所有修行的法身
慧命全部都放在这里。所以这是要先跟大家说的。
上次我们谈到了,跟大家解说了色蕴。接下来,我们也是要想办法跟大家解释受蕴
。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用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跟大家说明。
首先,受蕴的这个“受”这个字,我...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ZZ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双身法
一、前言
数十年来在台湾号称最清净,号称从来都不传、不修双身法的西藏密宗黄教,是否
真的如同他们对外宣称的那样清净?是心口如一或是心口不一?在本书中将会提出事实
证据,让您可以一探究竟;并且可以在您的家人或朋友正在或将要修学西藏密宗时,能
确实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预防可能发生身心被严重伤害的事件,这就是本书写作
的目的。
在西藏密宗的修行之中,最终且最究竟的法门称为“无上瑜伽”。现今西藏密宗的
代表人物——达赖喇嘛,在许多公开演讲的场合和出版品中,也一直极力宣扬“无上瑜
伽”。例如他在《藏传佛教世界》(陈琴富译,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86年8月出版)
中说:“密乘的奥义最完整地表达在无上瑜伽的教义及修行之中。”达赖喇嘛认为“无
上瑜伽”可以最完整地代表西藏密宗的教义和修行。但是什么是“无上瑜伽”的真正修
行内容呢?藏密黄教的创教祖师,也就是达赖喇嘛的祖师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释印顺润文,妙吉祥出版社,75年8月出版)中,非常清楚地说:
尔时续部之名亦曰笑续、视续、执手或抱持续、二相合续,共为四部。……事行瑜
伽及上瑜伽四续部者,以笑视抱持二合执手而表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福德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4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
林崇安
一、前言
「奢摩他」汉译为寂止,简称为「止」。 「毗钵舍那」汉译为胜观、内观,简称为「
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
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上士道的最后段落,特别详译止与观,本文一方面探讨止与
观的实践,一方面评论宗师的观点。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广义的说,止是心意的集中,由浅而深分成九种心住:(1)内住、(2)等
住、(3)安住、(4)近住、(5)调顺、( 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
趣、(9)等待。狭义的说,止是达到第九心住的等待之后,并且产生了「身轻安」及
「心轻安」,这时才算是修成了「止」。 [注一]
修止的时候,心中专注的对象,称作「所缘」。所缘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阿含经》
的记载,有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1)不净所缘、(2)慈愍所缘、(3)缘性缘起所
缘、(4)界差别所缘、(5)阿那波那念所缘。这些所缘,依个人的习性来选用,依次
是(1)贪行者、(2)瞋行者、(3)痴行者、(4)慢行者、(5)寻思行者。这是《
瑜珈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解说[注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罪」与「不善」是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
依南传的阿毗达摩,不善果报心是(未必是过去世,也可能这一生)不善业的结果,我
们能做的是在不善果报心生起时,生起善(的速行)心,而不生起不善心。
举例说明,佛陀遭提婆答多暗算时,没有生气或恐惧等不善心,也没有后悔、担心过去
世的不善业,而是智慧的处理。提婆答多害佛,是提婆答多的不善业,不是佛陀有罪该
被害。只能说∶佛陀的业,不足以使提婆答多不加害。试想∶如果佛陀生于色界天,提
婆答多还能害他吗?不能吧。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问题。
如杂阿含46经说∶「多闻圣弟子...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过去所造的业,无
法改变,又何必放在心上?当下正念正知,增长善念善行,才是正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46.htm
又如杂阿含470经所说,执著于受,不得解脱。若于受解脱,还有「不可意受是否不善
业果报」的问题吗?
世尊告诸比丘∶
「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
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7
发信人: goldwater (金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5 21:54:00 2014, 美东)
再看一次你说的,”我看到,和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哪个会造成因缘和合?”
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点怪
“我看到” “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 应该都属于因缘和合,而不是造成因缘和
合。
我是如下这样看待 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
“我看到” 是 眼触
然后 事情是这样
“触” 当然是外界的因缘和合 可有何重要? 一会见到这 一会见到那
这时 我是认为不重要。没多介意
“触”之后呢? 会有苦受乐受,看到俊男美女心里就舒服,看到丑的有些不舒服
“受”也是因缘和合
….这有点问题了………好 再说 我也先不管他们
(有”触”也未必有”受”,还要有”缘”,缘起)
苦受乐受之后呢? 会有喜欢乐受,喜欢俊男美女。 排斥苦受,不喜欢丑的。
坚持如此,总是如此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应成派中观虽然不许唐僧(释摩诃衍)之意识无思无观、无分别,实际上却仍然妄想
著:若能灭除意识所有妄想分别,即可成就般若经中世尊所说之无分别智。因此攀缘于
大乘经及弥勒菩萨所说大乘奢摩他、毘钵舍那之修法,曲解论中所说证奢摩他之无分别
定即是证得一切法无自性性,即是证得无分别智之智体。因此莲花戒于《修次中篇》中
说:“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
无自性性,无慧光故。”莲花戒虽不许唐僧之唯一修习弃舍作意,彼等亦不能否定经中
所说菩提性之无觉无知、无分别相等法义;为使他人认定彼等所修所证属于大乘佛法,
便以般若之无分别作为假想标的,因此于名相上说要灭除意识之所有分别,以为就能符
合经中所说之无分别菩提性。然而,应成派中观之中心思想是:若不于绳上计蛇,即无
蛇及蛇之自性可分别,只要了知无此蛇之执著境,就是无蛇之念及无蛇之作意,当时若
能这样观察,所得之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故意识不可不思惟、分别与观察;而其所说之
“灭所有分别”,乃是指灭除对于绳上妄计假立之蛇与蛇自性之所有分别与作意。其中
所说之“绳”即是五阴,“蛇”乃是我之执著;而我见之所缘,应...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29
强烈推荐回家人老师的戒淫
戒淫(上篇)
这篇《戒淫》上篇,共分7大部分,分别是:
1.为什么要戒淫;
2.从相上看,正淫与邪淫的区别;
3.相上戒淫的原理(相上的淫是如何生成的);
4.如何戒;
5.戒不住相上淫的关键(戒淫的以后的事情);
6.根据不同的人建立的不同的戒邪淫模式(系统戒邪淫程序,心理测试等);
7.以后的问题。
里面还有很多小的标题,如现代人普遍的正淫观点,如现代人一些邪淫现象的生成等等
。总之会纵文化,含历史,看宗门,分正邪,破无明,说详尽,适现在,晓厉害。因此
对于大家的问题,如前面已经讲述范围中的,会立刻回答的,对于后面的要讲述的,可
能要过几天回答,见谅。
戒淫(上篇)
前言
偶尔心动,想写篇修行人如何将情执布施给法界的文章,将这个想法告诉白眉,白
眉嚷嚷道:“老师,你的烂尾工程太多。”想来也是,有好几篇文章都没有结束,还到
处心动发愿,实在不妥。
今日是佛陀的成道日,就找这个借口将《戒淫》上篇写完吧。
《戒淫》一共有3篇。
上篇是针对事相上淫欲心重,习气深,连相上的淫欲心都戒不了的人看的,主要就
是“誓不沉心”到“如如升起心”的应用。
中篇是针对事相上已经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死无常
我们要探讨《广论》的下士道。三士道的第一类下士之人,是指在生死当中只追
求自身利乐的人,也就是人天乘。宗喀巴的下士是指能够修行十善业,然而以后世安乐
为目的的修道人;下士道的课程设计,是教导希求来世善趣安乐为目标,也就是要下士
追求未来世人天的安乐,作为他们修学佛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是这个阶
段性的目标,却是因为对无常法的错误执著而有所损害,根本无法到达《广论》上说: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宗喀巴认为在我们有暇的身心当中,执藏有常乐我净四种
颠倒,其中将无常的世间,错执为常住不灭——这个常倒,是第一个损害之门;因为第
一个错误的常倒执著,后面就跟著乐倒、我倒、净倒,一一跟著发生。
宗喀巴的无常有粗跟细两种分别,在下士道他只讨论了粗的部分;《广论》说:【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
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
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31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禅定的心得(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5c26401010at5.html
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
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
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
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
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
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
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
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
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
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
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4
☆─────────────────────────────────────☆
bdbd (kakali) 于 (Sat Feb 20 20:49:57 2010, 美东) 提到:
首先要分辨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其次是要找到有分心,而不是急于分辨自
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没有见到遍作相、取相、似相,那是连初禅的边边都没有挨到,强行去分辨那只能是心
理安慰。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
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
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
;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
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观双运
马鸣菩萨告诫学法者:修学止观的时候,是要依止观双运而修,不应当偏止或观
任何一边,如果执著修止却不修观,贪著定中的乐受,不能够依“止”入“观”,证入
佛法智慧,或者不修止,偏在修观,只是依文解义思惟经中义理,没有“定”作为庄严
,来依所观经文法义降伏自心;这依“止”修“观”的意思,详细点说就是说,能依六
识心如理作意思惟法义之后,说服了自我第七识意根末那,使这个心发起决定性,于所
观照思惟之法,不怀疑、不退失,因而有了该分佛法智慧的实证。所以不修止偏于观是
一样有过失,过失就在没有办法来实证佛法,出生智慧,即使有智慧也是属于干慧。意
思是说,好像井中泉水干枯了,没有办法如泉水般源源不绝,流注胜妙佛法智慧,当然
也不会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这里仍然先就偏修止的部分过失,来为大家探讨.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
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
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大乘起信论》卷2)
在为大家逐句说明这意涵之前,先为大家讲解止观的定义内涵。
所谓“止”,...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英雄的旅程 - Joseph Campbell
中部36经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
阿基毘舍那!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阿基毘舍那!当我
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阿基毘舍那!犹
如有力气的男子捉住较弱男子的头或肩膀后,能抑止、压迫、破坏,同样的,阿基毘舍
那!当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而,我
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
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修无呼吸禅。』阿基毘舍那!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
气与吸气。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
音。阿基毘舍那!犹如铁匠吹火的咕噜咕噜激烈声音。同样的,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
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
,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
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那片神奇的土地

西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壮丽的景色、神秘的气氛,吸
引了无数人前往朝圣,祈求些许心中的宁静。然而,当我们被雄伟的寺院、刻苦的喇嘛
、及虔诚的藏民——这些眼前景(表)象所感动而迷惑的同时,是否也能冷静的观察、
深细的透视:西藏密教的本质?鲜艳的花朵,或许长满了毒刺;精美的包装,却可能埋
伏著欺骗;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五欲令人心发狂!伪装、诱惑,吸引力的结
局多半是:吞噬。何不让我们一起翻开西藏密宗不为人知的内页,追溯她的源头、深入
她的核心、认识她的真相,或许,您将发现:事实不是你我想像的那样!然后,从怅然
若失到恍然大悟,您将会说:原来………,竟然………?幸好………!
一、前言
当今流行于欧美与台湾的“西藏密教”,虽然自称为“秘密佛教”,而刻意与正统
的“显教”区分,无限的抬高自己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对的贬低其他(汉传与南传)显
教佛法;但这样的说辞是全然的事实而可相信吗?或只是一家之言而有待于深入了解?
近半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由于政治遭遇、文化特色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引起全世界
的热切关注,又透过达赖喇嘛及其他法王、仁波切在全球各地以演讲、...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孙伦西亚多
严格地正念于接触的警觉。
我们应该严格地、热诚地、强度地正念。
疲倦时不要休息,痒时不要抓,抽筋时不要动。
我们应该保持身心绝对地静止,奋力直到结束。
不舒服真的是基准;舒服将使我们漂流于迷惑之流。
我们应该穿透苦受;祇有穿透苦受才会如实进步。
今天晚上我考虑提议谈实用的禅修法。我会考虑从行者的观点,他的爱好、癖性,他所
碰到的问题及
修行上的困难,他微细的关切及执着,他的微细的自欺。当我谈以上这些问题时,我尝
试融入孙伦西亚多
运用毗婆舍那的教法,来显示我的论点。
一个很专注集中的心是行者第一重要的装备,祇有专注集中的心才是清净的心,祇有清
净的心才能清
除五盖,贪欲、瞋恚、懒惰、兴奋、疑惑,才能够很正常地去运作,以及体证毗婆舍那
。为了开始澄清,
正常、平凡的心需要有一个对象去抓取。这种对象有两种:一、身外之物或属于行者身
心的东西。二、身
外之物属于外界环境,如有色彩的盘子、尸体,或者他每天吃的食物。属于行者身心的
东西,是他的身体
和念头。任何这些对象都可以当做禅修的对象来修习专注。
举例来说,色盘可拿来使用,行者将它放在约三码外的适当距离,他两脚盘起,身体坐
端正...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39
[佛教经藏] 十种 魔挠乱的现象--《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五:
【时彼有情复有十种魔事。智者应当悉皆了知。于此魔事不应随顺。转复发
起勇猛精进。成办佛事。何等名为十种魔事。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时魔波旬而来娆恼。此是第
一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随顺。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时魔波旬而来娆恼。令诸眼
目生诸疾病。此是第二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退屈。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时魔波旬而来娆恼。令其
身分生诸病苦。此是第三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退屈。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令心散乱不乐本住。此是
第四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随顺。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令其发起极忿怒心互相诤
竞。令诸契经不能安立。此是第五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随顺。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令其互相执持斗诤俱陷王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是大贪

涅盘贪不到
有贪,连五盖都淡不了。何况涅盘。
断欲界贪
再断色界贪 无色界贪 舍喜 舍乐
才有可能涅盘。
“贪”是针对”受”,在苦受乐受之后。
当我们还要乐受 还要 还要 就是贪
当我们排斥苦受 不要 不要 就是嗔
搞不清楚苦受乐受已发生了,不知它怎么发生,也无法阻止它 等等 都是痴。
为何会有”受”?
六根触六尘,是 无明触 (就是无明,不正思维,阻止不了”我”的介入),就会有”受”
我们随时都六根触六尘,随时都在苦受乐受,随时都在贪爱。
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痴)。
例如
我们吃了美味,有乐受,满足感
若是因为乐受,若是因为这个满足感,所以还要再吃,一口接一口,明天还要来,
就是贪。
贪爱亲情
(如果亲人没有给你乐受,你会贪爱吗? 如果亲情亲人不是我所,会有乐受吗)
贪自己的生
想到活着还有一些乐趣,希望再生
忘了这是色界贪,还是无色界贪,好像是无色界贪
受念处会基于正念,随时念住当下发生的事(触、受、贪爱),随顺观随顺觉,
触是触,”受”是”受”,”受”的升起,”受”消失,贪爱生起,贪爱消失,
升起的因缘为何,消失的因缘为何。当下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B***o
发帖数: 133
41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诫各位佛弟子

是这个身心在说佛法。
用日常方便的代号是,你、我、他 在说佛法。
要区别 脑中虚设的”我” 与 身心及这个身心日常方便使用的代号
首先,说”我”,
当我们说”无我”时,是指你的身口意,不再依循 ”我”这样一个虚设主体来反应,
直接说”意” (”意”为先)。 也就脑中不再制造 与”我”这虚设主体有关的指令,
或说不再维护”我”这样的虚设主体。
你脑中运转思维的的过程,有”我”会是
e.g. 某人可能伤害”我”, 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开始害怕,闪开。

某人对”我”好,乐受 脑中下指令 : 因为乐受 开始喜欢他,接近。

生病了,对”我”有伤害,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惶恐不安,看医生。
这房子雄伟舒服,住进去对”我”有好处,”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赚钱,想买这栋房子。

这音乐好听,消除”我”的ㄧ些烦恼,让”我”舒服一点,”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听这音乐,想买下CD。
别人骂你,要维护虚设主体”我”,
脑中下指令 : 开始以”...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43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祈祷

看这里——
《杂阿含》470经 (身苦,心不苦——不被第二毒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乐
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
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
呼。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
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
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
。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
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
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
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
b*****n
发帖数: 66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危机意识的喇嘛教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是较量长短
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
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
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
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
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
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
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
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
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
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
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
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
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三明
扫盲一下
节译自中部36经
初禅至四禅
「阿耆吠舍那!我食用粥饭、粗食,获得力气,离诸欲,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有寻、
有伺,由离而生喜、乐的初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
的心。」
「藉由寂止寻、伺,我进入内心明净、心得一境、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的第二
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藉由离喜,我住于舍、念、正知,我以身感受乐,进入并住于圣者所宣称的『有舍、
有念、住于乐』的第三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
「藉由舍去乐,舍去苦,以及先前喜、忧已灭,我进入并住于不苦不乐、具舍与念、心
极清净的第四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证得三明
宿命明
「当心像这样专一、清净、皎洁、无秽、离于烦恼、柔软、堪任、安住、不动时,我将
心转向宿命忆念智。我回忆过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状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
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众多成劫、众
多坏劫、众多成坏劫,『在那里,我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饮食
,领受这样...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
wuyu (wuyu) 于 (Sat Aug 27 09:00:11 2011, 美东) 提到:
自己体会对制嗔心的最有效方法是一旦发现自己起嗔心(不管是“愤怒`”,“焦虑”
,“悲伤”,“惊恐`”)的时候,只简单标记“烦恼”,越快越好,速度是关键。不
要去体会细微的感觉,不要去压制。
我一标记“烦恼”时,心一下就清凉了不少。
这方法可能对初习心念住,正念还不强的同学更有效。
“贪心""慢心"比较难觉察一点,但也只简单标记“烦恼”。
对我来说,人生的”烦恼“或”漏“主要是“嗔”“贪”“慢”
“痴”“疑”太笼统不易明确对制
大家都来向“烦恼断尽无漏”的目标努力吧
☆─────────────────────────────────────☆
JeanIris (Iris) 于 (Sat Aug 27 11:10:54 2011, 美东) 提到:
赞!
☆─────────────────────────────────────☆
SeeU (See you) 于 (Sat Aug ...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