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发帖数: 1 | 1 转自http://www.gelu.org/bbs/ShowPost.asp?id=507
格鲁不共修持——观察修
在《菩提道次第》中,将所有佛法修持归纳为观察修和止住修二类,而所有佛法修持对象
中只有奢摩他——止才是止住修,其他所有所缘都要进行观察修,因此正确了解观察修是
十分必要的。在此大略研讨一下观察修。
观察修是说对于所应观修的内容通过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种方法进行修持,当内心有所
觉受的时候才进行止住修——安住于观察修所得之觉受。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仇人,每思及
曾对我所作的损害则怨恨增加一分,这是我们平常人的“观察修”,佛法的观察修要把对
境换成道次第的所缘。宗大师说,此观察修不但不影响止住修,反而可以帮助生起止,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炼金的比喻。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其实是十分错误的,苦、皈依、业果、出离
心等需要观察修才可以生起觉受、证德暂且不说,能断除无始轮回生死根本无明的唯一锋
利宝剑——无漏智慧也是必须要通过观察修才能获得,这点宗大师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论述
,帕帮喀大师曾说:这个观察修的教授是从文殊上师(指宗喀巴)语密耳传所出,只有格
鲁派具备而 |
|
W****i 发帖数: 565 | 2 那是因为那些所谓神通, 只不过是普通一般的定业相,
比如假如你于N年前某世, "心" 渴望能有变重病成康
复的能力, 不管是对你自己的病, 或对他人的病, 连把
头砍了下来, 你也能变成康复, 你 "心" 甚深的渴望过
此一百次, 法界一切唯心造, 然后你在此生中, 刚好那
渴望之果在此生至, 所以你有此能力, 而这世界地球
的全人类中, 刚好只有你曾有那宿世愿, 果又刚好至,
因此成了唯你有此能力, 故大众称为你有神通. 但其
实你根本没什么神通, 只不过就如同刚好世上别人没
有可用口吃饭的业果至, 因此你能吃饭也成了天大的
大神通了.
而你那治病的神通, 凡能给治好的人, 包括你治好你自
己, 也只不过是宿世有此被治好病的果至, 而并非真的
被你治好了, 因此神通并非万能, 也非绝对百试百灵,
在你还没用完那一百次的当中, 有些没宿世有被治好
病的, 你也是治不好, 而当你过了那一百次以后, 更是
此生再无此能. 因为, 你虽有神通存在的现像, 但此现
像是业力迷惑你的假像, 而根本没神通存在过.
因此, 释佛徒 "大目键连", 释佛早就印可他已证 "四果
大阿罗汉", 还称赞他的 |
|
D******u 发帖数: 70 | 3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
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
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
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
,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
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
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
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
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
,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知无求,真为
道行, |
|
p******0 发帖数: 200 | 4 宣化上人讲述
一九六八年于美国加州三籓市佛教讲堂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总。
‘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就是修行阴的这个善男子,他修行这个定力,‘
行阴尽者’:在行阴尽了的这个时候,‘诸世间性’:所有世间一切十二类众生的这个
性,‘幽清扰动’:幽隐轻清那个微细的动相,‘同分生机’:在十二类众生这个同分
的生机。机,就是那个处,也就是那个地方。
‘倏然隳裂’:倏然也就是忽然。忽然就隳裂了,就破坏了这个‘沉细纲纽’:沉,就
是深沉;细,是微细;纲,就是网的一个大纲,那个大绳;纽,就是身上衣服的纽扣,
还有那个枢纽、总枢的地方也叫纽。
‘补特伽罗’:翻译过来叫‘数数取趣’,就是生了又生,生了又生,就是那个‘中有
身’,又叫‘有情’。我们所有一切有情的众生,活著的这个身,都叫中有身;死了,
就叫中阴身。中有身就叫补特伽罗。
‘酬业深脉,感应悬绝’:在这互相酬报、业果交流这种深深的脉络,因果悬绝,没有
了。感应,也就是因果;悬绝,好像在空中忽然间就断了。因为在行阴尽了,这个生死
已经了了,所以这因 |
|
f*******8 发帖数: 3612 | 5
大家都无明,等业力、谴责降临的时候,
解释也没人听了。
乱出主意的当然被怨恨,
乱听主意的也并不能减轻业果。 |
|
a*******g 发帖数: 867 | 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尔时,法慧菩萨普观尽虚空界十方国土一切众会,欲悉成就诸众生故,欲悉净治诸业果
报故,欲悉开显清净法界故,欲悉拔除杂染根本故,欲悉增长广大信解故,欲悉令知无
量众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观察涅槃界故,欲增长自清净善根故,承
佛威力,即说颂言:
“为利世间发大心,其心普遍于十方,众生国土三世法,佛及菩萨最胜海。
究竟虚空等法界,所有一切诸世间,如诸佛法皆往诣,如是发心无退转。
这一段是紧接在前一段经文之后的,说明了“如是发心无退转”。
因此不用担心。 |
|
r*****d 发帖数: 922 | 7
从轮回中解脱并不是说轮回之外有一个地方可去.当见到轮回空的一面时就解脱了.凡夫
只能见到有的一面.神通也还是局限于有的一面.空和有是同时显现的.“知此诸法空性
理,一切业果依缘起,希有又此极希有,希奇又此极希奇。”
复杂了),但是佛陀本人的亲历就
释迦摩尼是佛不是神.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神教普通人都能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bible的self-consistant.例如万能的上帝能不
能造出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一类的命题. |
|
r******3 发帖数: 586 | 8 如果这种业果法则是真,有几个提示
1,一定不要做重业,即杀人,偷盗,邪淫等业。
2.日常多培育一些习惯性的好的行为模式,比如将布施变成一种习惯,比如多多培育禅
那,培育慈心等,这些习惯性的好的行为方式,可以有机会在临死刹那成熟
3.在临死的时候,要多多回忆自己一生当中做的好事,善事,不要回忆自己做的恶事,
这有一定几率避免堕恶道。
当然,一个人如果作恶很多,想回忆善事都回忆不起来,而且临死的时候,是比较身心
煎熬,难以自控的。
况。 |
|
r*****d 发帖数: 922 | 9 "知此诸法空性理,一切业果依缘起,希有又此极希有,希奇又此极希奇。" |
|
p*******y 发帖数: 782 | 10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众生愚痴, 常住其中。纵受极苦, 不求出
离。虽有本具佛性, 由其迷背, 反作起惑造业之本。以致经尘点劫, 莫由解脱, 可不哀
哉。况今世道人心, 陷溺已极, 杀劫之惨, 振古未闻。加以新学潮流, 拨无因果。圣贤
道义, 斥为迂腐。任己臆见, 而为提倡。盲引盲众, 相牵入火。致令天灾人祸, 相继降
作。蚩蚩蒸民, 诚堪怜悯。于是有心世道者, 奋发大志, 欲为救援。以为此等业果, 皆
由唯知自私自利, 不知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以为人死神识即灭, 有何灵魂, 随罪福因缘
, 受生于人天及三途恶道耳。既善恶同一磨灭, 何不任意所为, 以期身心快乐乎。由是
逆天悖理, 损人利己, 以及杀害生命, 取悦口腹之事, 炽然竞作, 无所顾忌。使知三世
因果, 当即恐其受报, 而不敢稍萌此念, 况实行其事乎哉。是知我佛所说三世因果, 生
死轮回之事理, 乃无明长夜之慧日也。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乃生死苦海之慈航也
。欲挽劫运, 捨此末由。以故各处诸大心缁素, 悉皆汲汲然提倡佛学, 以冀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也。……包又舞居士祈光作疏。窃谓因果一法, 乃世出世间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如何理解《正见经》里善不善(根)、食、四圣谛、十二支缘起与漏等彼此的关系呢?
根据坦尼沙罗比丘(Thanissaro Bhikkhu)与菩提比丘(Bodhi Bhikkhu)分别英译的《正见经》简介,我们可得到以下的了解∶
善不善(根)与食
《正见经》里,舍利弗先提出两个四圣谛结构的基础概念─善不善以及食的概念。善不善业牵涉到的是因果法则,即业果的关系,而业是决定一个人苦乐经验的特殊角色。不善业产生苦,善业带来乐,探究善和不善业的根源,终究将会追溯到心。
根的功\\\能是从泥土中吸取滋养,那么善不善根的「根」象征意谓著,善不善行为的根要从什么地方吸取它们的养分呢?这间接说明了为何经文在善不善之后以滋养(包括精
神与物质的食粮)为主题。食的概念意味是否熟练、善巧地运用滋养,如果心是被不善法滋养,它会因失去营养而被征服;如果是善法,它将因此而得到更多滋养的抚育。因此,舍利弗尊者以食物的四重结构∶食、食的来源、食灭和食灭的方法,将善不善(果)与滋养(因)的因果关系相结合。
四圣谛
将相同的架构(这是什么、它的来源、它的消除、消除的方法)应用到佛陀教法的核心─苦,而产生了四圣谛。舍利弗以这种方 |
|
S**U 发帖数: 7025 | 12 佛陀教导「诸恶莫作」,而不是Yisu 的「可以用善行抵销恶行,所以作恶也没关系」。
神通第一的目键连尊者在证阿罗汉后,一样无法避免过去生恶业的果报,而被打死。
佛陀有食马麦的恶业果报。
善行有可能减轻恶业的果报,但不能完全抵销。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菩提达摩大师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
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
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
,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
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
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
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
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
,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知无求,真为
道行,是名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理体,目之为法,言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venusfire的邪定为什么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 00:14:20 2010, 美东)
venusfire有一些所谓的禅定经验,但是根据他的描述,他的真正的禅定非常短(不包括通常的清明清醒),而且会很快退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venusfire的所谓的禅定,是靠着所谓强烈的“心愿”和“心向”而达成,这里所谓的
心愿心向,和所谓的真心本心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本质其实是当下刹那生起的“作意”以
及造业的“思”心所。属于五蕴当中的行蕴,也是生灭无常的。
venusfire在打坐当中通过作意和思心所产生强烈业力,而当此业力强到足够程度,便
会很快成熟,进而产生所谓的“禅定”,但是这种业果成熟之后会很快消失,于是这种
所谓的禅定只会维持极短时间而迅速失去。除非这种业相当强大而连续,便会有长时间的定,但是venusfire不具备这个,他的当下生起的恶心所很强也很多,只是通过强烈的作意心所而压下去了。作 |
|
a**u 发帖数: 8107 | 15 ☆─────────────────────────────────────☆
howtogo (路漫漫) 于 (Thu Apr 29 15:59:59 2010, 美东) 提到:
感觉佛,就是让大家去悟的
我未曾读过任何佛经,佛法。自幼受父母言传身教,做个本分人
同很多人一样,经历很多人生的痛苦,也有幸运的一面
但自幼对很多事情纠结不开,比如为何人人都命运不同? 经常陷入思考不得出路。后
研究周易,八字,六爻,紫微。发现易学,佛学,道学有如此相通之处。这些年仅仅就
是思考而以,却发现感悟到很多很多哲理。
也许有些狂妄,但是个人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人生与世界之间彼此发展的规律。
我却从不加入任何宗教,只对于佛的哲学却是如此的痴迷。自己的个人经历,其实也并
无任何特别之处,所受苦难,比起很多遭罪之人,九牛之一毛。只是觉得,佛对世界的
诠释,让我如此信服
一切,皆在轮回之中
一切,皆在平衡之中
佛真的很奇妙
☆─────────────────────────────────────☆
jym2307 (罪魁) 于 (Thu Apr 29 17:08:09 2010, 美东)...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6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31 09:59:57 2010, 美东) 提到:
阿姜查
大多数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事事称心如意上,他们必须让世上每个人都只说令人愉快的事
,但每个人是否可能都如此做呢?若那是你想要的方式,怎么可能找到快乐?我们怎么
可能让别人每天都只说我们喜欢的事呢?那可能吗?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他们是否也曾
说过触怒你的话呢?你曾伤过父母的心吗?不只是其他人,甚至连自己的心也可能搅乱
我们。
有时我们考虑的事是令人不悦的,你能怎么办?你可能正独自走路,突然间摔了一
大跤,哎哟!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绊倒了你?你能怪谁?那是你的错,连自己的心
也可能得罪我们。若仔细想想,你将了解这是真的。有时我们会做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
,你只能说:"该死!"没人可以责怪。
我们必须使用法来寻找快乐。无论它是什么,无论是对是错,不要盲目执著它,只
要注意它,然后放下它。当心自在时,你就能微笑;一旦你讨厌某样事物,心就变坏,
然后没有一件事是好的。
断恶、修善是佛教...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7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19:59:27 2010, 美东) 提到: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20:08:14 2010, 美东) 提到:
如来就是非虚妄的那个。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20:11:10 2010, 美东) 提到:
那个就是那个。 ^_^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20:13:49 2010, 美东) 提到:
不陪你扯了,回家去了,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8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16 11:50:50 2010, 美东) 提到:
我知道一个不下地狱的方法
《甘地传》中一段。一个印度教徒对甘地说,我要下地狱了。在宗教仇杀时,我杀了一
个穆斯林小孩,把他的脑袋活活撞碎,因为他们杀了我的儿子。甘地说:我知道一个不
下地狱的方法,找一个父母双亡的小男孩,只是要确认他是穆斯林。把他当做自己的儿
子一样养大,并且要把他还养成一个穆斯林。那人哭着跪倒。
http://bbs.cnffi.com/viewthread.php?tid=41044&extra=page%3D1
☆─────────────────────────────────────☆
runsun (runsun) 于 (Mon Aug 16 12:38:03 2010, 美东) 提到:
这是外道的业力论,不是佛法的。
佛法的业力理论,是只要作恶必然会有恶报,善恶不能相抵,不是说做了恶以后再做点
好事,那么恶就免了,没有这么简单。
业力法则是很死板的东西...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23737 | 19 达摩大师四行观
达摩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
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
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
,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
: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
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
浪...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0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Wed Apr 22 15:17:32 2009) 提到:
通过WaiChi和runsun对六识以及七识八识的讨论,
结合我自己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认识的过程,
(我认为)我看到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本质区别:
小乘是科学,大乘是宗教。
我论述如下: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器官。
我们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统指所有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后要送入大脑,
由大脑处理产生概念。
用佛教的语言,这相当于六识:
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大脑(的状态)就是第六识。
这接近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没有七识和八识,就六识。
从科学来看,大脑只能认识物体,而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
所以小乘的缘起法就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而只能是“此有则彼有”。
什么叫主动的创造物体?我举一个例子:
现在假设地上没有一支铅笔。能不能“生”出一支铅笔来呢?
小乘佛法说“能”,但怎么个“生”法呢?是这样的:
桌子上有一支铅笔,我用手一推,就掉到地上了,
现在地上就有了一支铅笔... 阅读全帖 |
|
q**2 发帖数: 1850 | 21 与阿弥陀佛 一样重要的 东方净土 药师佛,在十二大愿中 应允 现世满愿。 成就无数
众生。
其十二药叉 大将,结五色缕 ,待满愿 后 解节的方法非常灵验。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253.htm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
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
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
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
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
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
!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
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磐。(杂阿
含105经)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第一师相当于现在的唯物论者,他们认为现在活着的就是“我”
,死后一切消散,“我”也不...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3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24 佛陀对食肉的看法
达摩悟陀长老着
简介
吃肉是一项很敏感的课题。世上有很多不同的言论,而每个都有可取之点,但未必每一个论点都是有智慧的。在这方面,我们姑且放下个人的观点而以豁达的态度去看一下佛陀的观点。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来是无所不知的。
我们需要引据佛经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佛在【增支部4.1801】里说,如果有僧人断言某某话是佛说的,那么我们必须把该僧人的话拿去与经藏和律藏对照一下。只要那些话的内容符合经藏、律藏里的记载,那么该僧人的言论即可被接受为佛陀的讲说。
另一个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引用那一部经典和律典呢?虽然佛教里不同宗派有其不同的阐释,但他们全都同意有四部汇集本是最早以及最有权威的佛说经典,它们就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和增支部,以及几本小部。此外,这些早期书籍的内容都贯彻一致,充斥导向解脱的意味,而较迟流通的书籍却函蒇着矛盾的理论。
我们拿佛教所有不同宗派的律藏来互相比较,会发现南传佛教的律藏与其他宗派的律藏的内容其实是很相近。因此,我们将引用最早的佛经与南传律藏为我们讨论的起点。
(1)中部第55部经
这部经特别... 阅读全帖 |
|
|
J******s 发帖数: 7538 | 26 thanks a lot! I learned sth from this.
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samatha)观(vipassana)
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相信业因与果报;
很重要的是相
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
常重要,即:
四道、四果[1]、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所以在此阶段
非常重要的是
对教法的深信。
假设有人这么想:「只是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就能达到禅那吗?」或「上述所说有如白棉
花的禅相是取
相;有如透明冰块或玻璃的是似相,确实如此吗?」如果有这类念头存留在心,它们将
会造成如此的
见解:「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达到禅那。」由于这种见解,他将退失对佛法的
信心,也将放
弃修行禅定。
因此,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他
应当想:「如
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那。」
然而,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在这里,此对象乃是安般念业处),那么
... 阅读全帖 |
|
n*******g 发帖数: 325 | 27 看楞严经注释找到答案了:
妄想的产生是没有原因的。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实。不是真实,便无所因。若有
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
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皆由分别妄心所生。如无分别妄心,则
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这样子就可以保持妙明真心清静无染。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缘起不只是业力因果;不过缘起包括了业力因果。
广论与<成佛之道>,都是在人天善法讲业果,在解脱法就开始讲缘起。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II 俱乐部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II
标 题: 找碴的那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31 10:39:52 2011, 美东)
在青道山有另一个山洞,这不是游客参观那个长洞(也不是山顶那个),它比观光洞更高,尊者阿迦曼在这儿住过一阵子。在那个山洞里,有个大那伽也已经住了很久,他有找碴的怪僻,而且非常硬心肠,几乎不能享有尊者阿迦曼所回向的功\德果报。或许\他早已对比丘怀有恶意,而那就是为什么他经常对尊者阿迦曼,日日夜夜的每一刻,都怀著恶意找碴的态度,即使当尊者正在睡觉时也是如此。
晚上,当尊者阿迦曼穿著拖鞋在经行禅思时,那伽就说∶「为什么这个出家人走路像一匹赛马?他应该善加自制的,难道他不知道拖鞋的噪音就像雷声,严重打扰著我吗?」全然不顾尊者阿迦曼正尽可能自制地走著,好让拖鞋的声音尽量地降低。
听到那伽所说的,他就设法走得更加自制而小声,但是那伽仍然抱怨说∶「他正在做什么?他是个正在射击小鸟的猎人吗?」
有一次,当尊者阿迦曼恰巧被一颗石头绊倒,那伽立刻就喃喃抱怨道∶「这是什么出家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0 此主张违背《瑜伽师地论》,不知有何根据。
《瑜伽师地论》主张,心脏冷时识才离身,但是分两阶段∶麁想现行时(还有意
识),助念还有用,身体会有痛感。细想现行时,是无记心,助念听不到,身体也不会
痛。依八识说,就是六识不起,只有阿陀那识还没离身的阶段。
助念对死者只有在有意识阶段还可能有用,心脏冷了以后是绝对没用的。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
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麁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
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
尔时贪瞠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麁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
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
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1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2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3 藏传佛教萨迦派
刘立千著 (王小军提供)
一、萨迦派的传承
萨迦派的派名,是来源于萨迦寺名。萨迦寺是公元11世纪时衮却杰布所创建。衮却
杰布(1034-1102)是吐蕃贵族昆氏的后裔。初学旧派【1】法门,后往莫古隆【2】,依
卓弥?释迦耶协【3】大译师学法,不久又去往依桂?枯巴拉孜【4】已得新译密乘法要
的传授,尚不满足,又往莫古隆请求卓弥传授《道果语教宝法》【5】,卓弥为他分期
传授。四十岁时,在奔波日山【6】灰白土上建立寺院,灰白土藏语为萨迦,遂名萨迦
寺。他住持该寺广传新派密法,但当时萨迦派的派名还不显著。
衮却杰布长子名衮噶宁布(1092-1158),又称萨钦【7】。他是住持萨迦教法的法
座第一人,但他并未出家,衣白衣,故认他为白衣【8】初祖。父死时年尚幼,遂请八
日译师【9】 (1040-1111)住持萨迦寺,并依之学法。十二岁时依仗底?达玛宁布【10
】和琼仁钦扎【11】等学习对法、中论、因明等显教经典,从朗?卡乌巴【12】昆
仲学《密集》、《胜乐》、《大黑天》等密法,后在向敦?却八【13】大师处尽学《道
果法门》。此后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14】亲来萨迦为...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4 藏传佛教觉囊派
刘立千 著
一、觉囊派的传承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
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①
(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他从衮钦?却
古沃色②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④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
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青
史》904-905页)。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
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个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杰布,曾
亲近索律师等大德甚多。又从克什米尔班钦?达瓦贡布听讲《时轮》法。依达
瓦贡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译师学《时轮本续经》以及注疏要门⑧等,还学《密
集》⑨的明炬释和要门等,随后到后藏乌郁⑩地方专修《时轮法》,定中见到空
色天身⑾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⑿之
佛身,名如来藏⒀。于是生起胜义本有⒁之他空见。木居多吉将时轮教授和这...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5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解悟(若宿生未闻,
今闻必不信,或信而不解。虽人人等有佛性,今现有不信不悟者,是此类也),四大非
我,五蕴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宝德(信自心本不虚妄,本不变异,故曰真如。故论云,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别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乐念真如。二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
常乐亲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一重也)。
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发悲心者,欲度众生。发智心者,欲了达一切法。发愿心者
欲,修万行以资悲智)。
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及止观等增长信根(论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观合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以上三心开发。论云,信成就发心者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五,以知法性无悭等心(等者贪欲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六,随顺修行六波罗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观,成就名定慧)。我法双亡(初发心时,
已约教理,观二执空,今即定慧力,观自觉空也),...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6 藏传佛教有宗义书一类,如<宗义宝鬘>,将佛教不同的思想分成经部、说一切有部、
唯识、中观四派,从浅至深的理解。我也赞成先有阿含、唯识的基础,才能充分把握中
观要义。对于有这些基础的人,我可以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中观材料。外文中观的材
料也很多,这里先谈中文的。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
法尊法师∶中观宗 〈不许诸法有自相〉 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
月称∶入中论。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舍那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大智度论不是专讲中观的,但是对了解龙树的立场有帮助。 |
|
J******s 发帖数: 7538 | 37 未来的业果,哈
typo,我改了
我的理解是因果,业力都是相续不断的,我们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分开时间先后来理
解。
但是实际的运作中,秒都是极大的时间范围。就好像一个密集的网络一样。 |
|
J******s 发帖数: 7538 | 38 如果可以修观到/缘摄受智/,对业果和十二因缘到底怎么回事儿就不会有一点疑问了。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龙树、弥勒是很杰出,但是他们的传说太多,有的互相抵触,也很难分清事实与传说,
不是理想的例子。大乘除了他俩就无人?
举证是要看大乘列举的圣位标准啊,只符合一两项就算,不用大部分符合?那大乘经何
必列那么多标准?
你举靠谱的历史人物事迹,有什么好毁谤的?
沙门果经是阿含,说的当然是声闻圣者,不要偷换成大乘。大乘有没有圣者当然可以怀
疑讨论。此处正见是指「业果正见」,与承认世间有阿罗汉,读一下阿含跟注释吧,不
要自己乱猜。至于 JDT,回教徒是否都因无正见堕恶道,你能肯定? |
|
S**U 发帖数: 7025 | 40 原始佛法似乎不谈。
这是有宗爱提的, 以为法灭了,对未来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必须要有实法继续,才能成立因果之间的连系。其实分析到刹那,生与灭是同时还是异时?异时是断,生灭同时自相违。唯识用秤两头低昂同时比喻相救,秤两头是二法,生与灭是一法,喻不成。
中论不作此假设,曾有不等于完全没有,已灭之法,待缘也可生果。说∶虽空亦不断,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这些在印顺法师的中观论著都有提。 |
|
f*******8 发帖数: 3612 | 41 我认为这都是用“分别意识的想象”来附会别人“如实观而得到的结论”,
基本属于附佛外道的行径。
进而还认为,佛所谓的14无记不是佛不懂,不是佛不能说,
而是佛说他的经验的时候,普通人因为没有实际经验而不可能懂,
他他们又会以自己的想象来附会,造成更深的误解。所以最好不说。
成立因果之间的连系。其实分析到刹那,生与灭是同时还是异时?异时是断,生灭同时
自相违。唯识用秤两头低昂同时比喻相救,秤两头是二法,生与灭是一法,喻不成。
,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
|
a***n 发帖数: 1993 | 42 如果被问到,南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业不失与刹那生灭,生灭同时异时?
成立因果之间的连系。其实分析到刹那,生与灭是同时还是异时?异时是断,生灭同时
自相违。唯识用秤两头低昂同时比喻相救,秤两头是二法,生与灭是一法,喻不成。
,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
|
a***n 发帖数: 1993 | 43 那你就是把解释不清的问题推给不可思议去解决。
如来藏也是不可思议的。但你思议不出如来藏就否定它,思议不出业果却肯定它。
你说它害人,它害了谁了?原始佛教的白骨观,导致有人想自杀,算不算害人? |
|
a***n 发帖数: 1993 | 44
这些话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如来藏。再说业果是涅磐界只是你的看法。
自杀都不算什么了。。。这与邪教何异?
慧命断不断你能看出来?大乘同样可以说使众生陷入涅磐解脱深坑是断人慧命。 |
|
a***n 发帖数: 1993 | 45 什么叫在过去当下未来皆有存在?我说的是像河流一样连续变化,并没有说有什么法能
停留哪怕一刹那。只是说前一时刻的状态影响到后一时刻的状态。
那你解释一下南传的生灭和业果不失? |
|
J******s 发帖数: 7538 | 46 同意!
此法彼法其实都是连续不断生灭的,再加上有情之间n多世之间的关系。
业(有)所成之业力,自然不会失去。法与法彼此之间也是有关系的。因为生灭快速
所以是空,因为不停生灭,所以是有。
成立因果
之间的连系。其实分析到刹那,生与灭是同时还是异时?异时是断,生灭同时自相违。
唯识用秤
两头低昂同时比喻相救,秤两头是二法,生与灭是一法,喻不成。
,虽有亦
非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
|
a***n 发帖数: 1993 | 47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
燧石
已故大德法尊法师可谓佛学之泰斗,其求法于西藏,宏扬应成正义于内地,功不可没。
然其对于唯识宗多有微词,动辄“郑重的批判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所谓唯识,必以
佛说六经为依,慈氏五颂及《瑜伽师地论》为宗 ,无著世亲诸论为门,后人若有发展,
或可存留,若对其批判,则应就具体人,不应归咎于唯识宗门。
若法尊法师所言:“唯识宗人的知见,是只空对境外色,不空内识……以为唯识宗的知
见,是连内识也空了的,便混入中观里面去了,若说唯识宗也空了内识,试问只空外境
未空内识这样知见的人,属于哪一宗的见呢?恐怕除了唯识宗,其他哪一宗也不属。 ”
这就等于说,你肯定是是错的,我肯定是对的,假如你对了,那咱们俩就相同了,既然
咱俩不同,所以你肯定是错的。再者,唯识宗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顽空见属于哪一宗
呢?恐怕除了中观宗……
作为唯识学人,笔者无意于对法师不敬,而法师对于唯识宗之误解,仍须澄清,另一方
面,有如是批判,必有持如是见之人,从法尊法师的文章,亦可窥见唯识学之没落,中
观唯识,当共治谬见,追求真理,才是要紧。
民族大学韩镜清居士,六十余年治慈氏学,依靠藏传唯识...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8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9 一定要死透,死不透的話,必受后有?一念无明未断尽故。
多人说︰「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此说不明究裹。一念无
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
】。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
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大宝积经》卷85佛云:「亦无
蕴界处,生于无所依,如是佛法身,非五眼能见。」
断尽一念无明者方能无所依,无所依方是究竟法。无所依、无所入、无所得,是证涅槃
圣人,此境界无境界,方便说为「涅槃境界」,此中空无所有、一无所依,方能不受生
死。涅槃者断尽自我之执著,不存在分毫对自我继续存在之作意,则不受一切境界,弃
捨灵知自我,灭尽自我,称出三界生死。
误会的人,不明涅槃出生死之道理,乃大声疾呼,劝人悟后应觅所依。此等误会以思惟
灵知觉观之心而取涅槃,此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误会之涅磐见也。 |
|
J******s 发帖数: 7538 | 50 这么说有点......
我觉得有天人品质的中国人比例不一定就很低,但是某些天性很难被培养和发挥。
而且说实话,我觉得是不是在天人的圈子和楼主的问题不相关的说。哈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清晰可靠的业果智的,这个才是关键。我觉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