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发帖数: 3419 | 1 从洪武正韵在明诗中的冷遇论新韵之必不可行
明太祖恢复中华以后,曾颁布《洪武正韵》作为国家读书音的标准,希望能成为文人诗
歌用韵的标准,可惜,尽管洪武正韵与明初的读书音相合[1],明代文人还是沿用平水
韵作为诗赋的标准用韵,洪武正韵处于边缘地位[2]。从洪武正韵推行的情况我们可以
看出:切韵音系才是汉字文化圈内统一的标准,她是超越时代、地域的,任何反切韵的
举动,在历史的大潮流面前,都是螳臂当车。当代某些人鼓吹的所谓“新韵”,所谓“
改革”,乃至自己“编纂”韵书的可笑行径,必然为历史所抛弃。
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不需要韵书,因此,洪武正韵尽管是官方法定的标准韵,但诗
歌写作具体用什么韵,还是由文人自主选择的。这种情形与今天的新韵地位很相似。在
明朝初年,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洪武正韵一度为许多文人采用,考诸明初的诗集,
如袁凯《海叟集》、陈樵《鹿皮子集》等诗集的用韵,多是依照洪武正韵。但随着明初
高压统治的结束,宣德皇帝以后的明朝政治上越来越开明,文人的环境也越趋宽松,于
是平水韵就迅速复苏并完全压制了洪武正韵。中晚明的诗人们指责明初一些按洪武正韵
的诗为出韵,甚至在选编明初诗歌入集时 |
|
w******g 发帖数: 10018 | 2 词韵自然不是正式规定,平水韵也不是正式规定。韵书本来就是对字读音的总结,并不
是说谁能够写一部韵书,强行规定什么字与什么字可以叶,什么不可以叶。
同理,如果一个字要与另一个字叶韵,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字的读音,而不是生搬硬套
词韵来解释。正如你所说,词林正韵中若干部早已通押,这主要有两个原因:(1)字
音流变,原来不同韵的字后来同韵了,就如王力先生书中所说;(2)方言的影响,比
如姜夔的长亭怨慢,上阕后几个韵脚是按照方言押韵的,同理东坡的酹江月,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视其为押韵。
而对于毛的蝶恋花,无论是字音流变,或者是任何一种方言,都没有将第四部与第十二
部通押的读法。这种用法只能叫做出韵。毛自己也说了,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可见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这种用法只能以变通视之。若是强行认为,
这样依然是押韵,那么就是胶柱鼓瑟,反而落了下乘。 |
|
y****e 发帖数: 419 | 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韵目代日 http://zh.wikipedia.org/
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
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
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甚至有些人日记都是以韵目
代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也是以此命名的,如:马日事变、文夕大火、灰日暴动、
艳电、皓电、巧电等。
韵目
韵目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概念,要学写诗词,首先要学韵书,知道怎么押韵。从《韵目
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
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
接后是韵目上声的十个,
再来是韵目去声的五个;
后来使用公历,又添上最后一个《韵目表》中没有的「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用三
十一个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这种富有诗意的纪日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方便的,因为读书
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代表哪一天。但是到后来,白话文兴起,诗词失去实用功能,读书
人对填词作诗逐渐失去兴趣,声韵也就不被重视了。以至于过去一般人都会的事情 |
|
L*****e 发帖数: 1086 | 4 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广义上来说,诗词曲(上到诗经,下到现在)、中外流
行歌曲、民歌等等都要用韵,顺口溜也用韵。这些就是押韵了。为什么押,顺口呗,这
个地球人都知道。把读音里韵母相同的字押在一起,通常放在句尾(有规律的),所以
也叫“韵脚”。大多是隔句放一个韵字,细看情况就多了,后面再说。
我真正接触词韵是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可到此处看电子版: http://web.sdcatv.net/ci/format0_.html),那里面列举了一些词牌。当时对着韵书码字,因为读得不少,填得很顺,便以为自己会填词了:)当时对格律的理解是:韵字看拼音韵母,略似现代流行歌曲的韵脚,不过分个平仄。平仄则是依据四声:一声二声(阴平、阳平)属于平,三声四声(上声、去声)属于仄。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入声。后来古诗读得多了,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他们写的东西读出来也不好听呢?韵字读音也不一样,有些声调也怪。比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传李白《忆秦娥》) 月、咽和 |
|
L*****e 发帖数: 1086 | 5 押韵与平仄
一、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广义上来说,诗词曲(上到诗经,下
到现在)、中外流行歌曲、民歌等等都要用韵,顺口溜也用韵。这些就是押韵了。为什
么押,顺口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把读音里韵母相同的字押在一起,通常放在句尾(
有规律的),所以也叫“韵脚”。大多是隔句放一个韵字,细看情况就多了,后面再说
。 我真正接触词韵是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可到此处看电子版: http://web.sdcatv.net/ci/format0_.html),那里面列举了一些词牌。我当时对着韵书码字,因为读得不少,填得很顺,便以为自己会填词了:)当时对格律的理解是:韵字看拼音韵母,略似现代流行歌曲的韵脚,不过分个平仄。平仄则是依据四声:一声二声(阴平、阳平)属于平,三声四声(上声、去声)属于仄。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入声。后来古诗读得多了,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他们写的东西读出来也不好听呢?韵字读音也不一样,有些声调也怪。比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传 |
|
f*******y 发帖数: 8358 |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Lafatte (洛城月巴仔),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转转关于平仄与韵的一个讲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9 17:35:29 2010, 美东)
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广义上来说,诗词曲(上到诗经,下到现在)、中外流
行歌曲、民歌等等都要用韵,顺口溜也用韵。这些就是押韵了。为什么押,顺口呗,这
个地球人都知道。把读音里韵母相同的字押在一起,通常放在句尾(有规律的),所以
也叫“韵脚”。大多是隔句放一个韵字,细看情况就多了,后面再说。
我真正接触词韵是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可到此处看电子版: http://web.sdcatv.net/ci/format0_.html),那里面列举了一些词牌。当时对着韵书码字,因为读得不少,填得很顺,便以为自己会填词了:)当时对格律的理解是:韵字看拼音韵母,略似现代流行歌曲的韵脚,不过分个平仄。平仄则是依据四声:一声二声(阴平、阳平)属于平,三声四声(上声、去声)属于仄。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入声。后来古诗读得 |
|
f*******y 发帖数: 8358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Lafatte (洛城月巴仔),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转转关于平仄与韵的一个讲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9 17:40:10 2010, 美东)
押韵与平仄
一、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广义上来说,诗词曲(上到诗经,下
到现在)、中外流行歌曲、民歌等等都要用韵,顺口溜也用韵。这些就是押韵了。为什
么押,顺口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把读音里韵母相同的字押在一起,通常放在句尾(
有规律的),所以也叫“韵脚”。大多是隔句放一个韵字,细看情况就多了,后面再说
。 我真正接触词韵是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可到此处看电子版: http://web.sdcatv.net/ci/format0_.html),那里面列举了一些词牌。我当时对着韵书码字,因为读得不少,填得很顺,便以为自己会填词了:)当时对格律的理解是:韵字看拼音韵母,略似现代流行歌曲的韵脚,不过分个平仄。平仄则是依据四声:一声二声(阴平、阳平)属于平,三声四声(上声、去声)属于仄。那时候还不知 |
|
r****2 发帖数: 25 | 8 我是stockxp,哈哈。
韵书本来就没有完美的。
新韵其实是以“尽量简化用韵复杂性”为指导原则编写的。所以许多韵部是能合则不分
。这导致了许多问题。甚至有人说从未见过新韵的好作品。这当然是夸张,但的确反映
了新韵的尴尬处境。这种处境和洪武正韵在明朝推广所遭受的失败是一致的。当然,我
不反对新韵。但新韵的真正推广要建立在大量成功的作品上。所以我个人认为新韵到现
在为止,只是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未来并不乐观。
我还有一个比较唯心的观点。就是不完美的韵书反而更好。因为似押非押也会造成独特
的美感,就看你怎么去运用。平水韵诗歌中颇有这样的例子。至于入声字的独特美感,
我就不赘述了。 |
|
a*********7 发帖数: 30080 | 9 我觉得,用平水韵的问题不在于“用”--可以查韵书--而在于读。如果不知道古音
的话,用平水韵写出来的诗用今音来读,反而不合音律了。韵书似乎没有标明读音;就
算标明了,总不能读的时候还去现查,呵呵。
我是懒人,就将就着用新韵了 :) |
|
L*****e 发帖数: 1086 | 10 嗯,近来积累了些东西了,要找时间敷衍成篇,到时候贴一些
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传李白《忆秦娥》) 月、咽和别、
绝、节、阙怎么能押韵到一起呢?再后来就知道原来有古今音的区别,古人原来不是象
我们这样读的。于是慢慢接触了诗韵和词韵:这都是一个过程。韵的知识在我看来比较
简单,这些内容在一个相对的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比较容易讲清楚。只要接受古
今音的不同,再加上一本韵书,问题就解决了。是个硬功夫,死标准(无论旧韵新韵)
。 |
|
f*******y 发帖数: 8358 | 11 呵呵,我也是喜欢压新韵的。
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传李白《忆秦娥》) 月、咽和别、
绝、节、阙怎么能押韵到一起呢?再后来就知道原来有古今音的区别,古人原来不是象
我们这样读的。于是慢慢接触了诗韵和词韵:这都是一个过程。韵的知识在我看来比较
简单,这些内容在一个相对的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比较容易讲清楚。只要接受古
今音的不同,再加上一本韵书,问题就解决了。是个硬功夫,死标准(无论旧韵新韵)
。 |
|
w******g 发帖数: 10018 | 12 蝶恋花从来只有一韵到底,从无变韵脚的用法。第四部与第十二部例无通押,这最多只
能算变通。至于我是否读过韵书,我想在整个买买提,能够拿这个来批评我的也不会太
多。 |
|
p***r 发帖数: 20570 | 13 他那时候也许还是能看到一些我们今天看不到的东西的,不过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
他也看不到。史记最不靠谱的一段是战国史,主要是缺乏资料。黄帝这些我觉得不可全
信,但是也未必全是杜撰。其实今天连汉朝人究竟怎么说话也是搞不清楚的。语言学重
构上古汉语一个重要手段是从中古韵书,这些韵书都未必靠谱,基本世界上没有人那么
说话的。最后一句还是挺同意的,关键要正,正的话就算激愤一点,也只是程度上未必
靠谱,未必会有巨大的事实上的出入。 |
|
l*****d 发帖数: 7963 | 14 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
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
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
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
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
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5 西澳凯文:毛泽东诗词之我见(三)
发表于 2015 年 12 月 26 日 由 沉尽
(前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出路在于继承中的“扬弃与创新”
中国古诗词走到今天,其继承与发展,像其它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譬如京剧,已有
不断且加速走下坡路的感觉,式微或败象已现。要想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学中的这一
奇葩,并继续创造辉煌,必须大力改革,兴利除弊,割除自唐宋以后几百年来形成的痼
疾与沉珂。必须大胆有所扬弃,有所创新。那么,扬弃什么?创新什么?这是本章想要
讨论或曰想向一些大师们讨教的问题。
1. 对反馈回来的几位网友评论意见的回复
在展开本章内容之前,先来看一下三位网友对本人上篇文章的评价,愚以为这三位网友
的意见也还言之有物,像个讨论问题的样子,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开篇。至于那些偏激和
自损人格的言论,前篇文章已提到,今后将不予理会,实在是不屑一顾。
网友香椿树写道:“让所有人都喜欢毛是不可能的,新旧社会的官商学黑都会憎恨毛,
因为在他们眼里,贵贱颠倒,毛唤醒了底层反抗之心再也无法用儒规佛命来压制,所以
说算是遗祸万年也不为过。至于诗词吗不过是抒发一种感觉,平仄韵律乃是一个建议,
孔乙己的... 阅读全帖 |
|
p****e 发帖数: 350 | 16 唐宋音的韵书存世吗?
历代汉朝代音韵有典籍如下:
[编辑本段]
隋代
《切韵》系韵书 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
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
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见《切韵》音)。
[编辑本段]
唐代
《唐韵》 这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勉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
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
[编辑本段]
宋代
《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
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
、《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
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
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 |
|
g*c 发帖数: 4510 | 17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428721/
来自: 陈某熙(我会一直记得,并祈祷你幸福安康) 2011-02-06 11:22:14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
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
「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
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
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8425 | 18 87 标题 谈谈诗歌的音韵(3)
Fri Oct 13 16:07:38 2000
中国古代韵书甚繁,最早的是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期魏国校令李登
所编撰的〈声类〉十卷。
早期的韵书流传到现在的,有〈广韵〉和〈集韵〉两种。这两部韵书都
分206个韵目,又分上、平、去、入四声。每个韵目中集中韵母相同并且
声调相同的字若干个。
到了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宋.刘渊(江北平水人)曾编了一部〈壬子新刊
礼部韵略〉,此书刻印于宋淳祐壬子年(公元1252年),简称〈新刊韵〉
或〈平水韵〉。分韵107。此书早已不存。元代阴时夫编了 丛 府群玉〉,
分106韵。刘渊书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阴书全部合并,所以少了一韵。
明代各种诗韵分韵都是106,与阴书同。到了清康熙年间编了两部书:
〈佩文韵府〉和〈佩文诗韵〉,此后也有不少韵书出现,这些书分韵都
是106。
虽然〈平水韵〉早已不存,但“平水韵”的资料都保存在〈佩文诗韵〉中。
金元以后,人人习用诗韵,而人们写诗时用韵的根据就是“平水韵”,因
此“平水韵”一直通行了700多年。
近几十年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组织编定了〈诗韵新编〉。此书以北京
语音为基础,把韵部 |
|
w*******g 发帖数: 797 | 19 第四部
平声 【六鱼】【七虞】通用
【六鱼】鱼余书初庐虚疏居如渠车[jū]舒除锄舆裾蔬闾墟徐驴渔胥梳储予[yú,我也
。]蕖诸欤嘘躇蜍摅琚旟祛玙樗猪蘧狙菹歔趄[jū]誉[动词]篨蛆与[yú,同欤。]袪潴
畲纾榈淤胪疽妤鶋苴[jū]帤雎蒢沮①且[jū]茹铻据[jū,拮据。]砠魖璩涂②綀磲箊
畬[yú]挐鴽袽滁屠③醵呿籧[qú]驉伃䃴䈝舁藷龉谞苎瘀摴鴡腒蝑藘阹槠
蒘蝫蜛橥蕠淭鵌艅狳楈崌匷憈椐雓俆於鉏洳[音如。水名,在南郡。]衙④鐻⑤筎瑹稌筡
伹唹疋[shū]岨揟侞劯曥桇櫖嬩籅涺硢蒣蕏耝紶螶蚷鱋鮽邚鵨抾飷坥偦鷠麆璷娪捓謯藇
[xū,又以诸切,音余。芞藇,香草。]捈豦郚豠捒魼爈湑[xū]
注:
①沮: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余切,音
苴。水名。《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水经》:“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
”又《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水经注》:沔水一
名沮水。又漆沮,二水名。《书•禹贡》:“漆沮既从。”《诗•大雅
8226;緜》:“自土沮漆。”《水经》:“漆... 阅读全帖 |
|
Zs 发帖数: 225 | 20 枢密使吕府的前院灯火通明。
还没有就寝的吕公著这时候领着一家老小,聚集在前院中。在他们的面前,是匆匆出宫
的蓝元震。
“小人奉圣谕,招吕宫保入宫。”
“宫保?”吕公著顿时皱起眉头,没有接旨。他身上可没有简称宫保的太子太保这个官
衔,更不可能被封为又名公保的太保。
“官家已经书诏册封枢密为太子太保。”蓝元震直言相告。这是他在示好,提前一步告
知吕公著,终归是一桩人情。
吕公著却疑心重重,“天子的情况如何?”
“大体还好,已经能借韵书传话。”
“眨眼?”
回想起出宫前韩冈验证天子神智的那一幕,吕公著心中疑云更深了一层。韩冈那时候的
表演,该不会是为了现在而做的埋伏吧?
“册封宫保的诏书,还有召洛阳的司马宫师回京的诏书,都是官家通过韵书传达出来的
。”
吕公著吓了一跳:“司马十二也被召回了!”
“正是如此,而且还被封作太子太师。以司马宫师和枢密为师保,是官家当着太后、皇
后和王相公的面,做的决定。”
吕公著花白的双眉皱得更紧了几分。这份任命突然而来,该不会是宫中有人想收买自己
吧?只是同时将司马光招入京中,这个路数怎么想也不对,还任命了司马光做太子太师
……
吕公著忽然双目一瞪,该不会是天子...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8425 | 21 转载一段吧: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
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
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在清代以前,都认为《切韵》是
二百零六韵。近几十年来,发现几本唐写本的韵书,从而考定《切韵》为一百九十三韵
: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然而《切韵》久佚。
继《切韵》之后,唐代孙 ?编撰《唐韵》,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广韵》,宋代丁度等
编撰《集韵》。
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
使用。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
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
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
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
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
,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 |
|
l*******u 发帖数: 2496 | 22 把王力先生的这部分书贴在这里
古体诗: 不喜欢格律束缚的可以这样写(有例子哦)
【第六节 古体诗】
第六节 古体诗
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
、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
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
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
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
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63]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
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
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
、三十陷...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8425 | 23 89 标题 谈谈诗歌的音韵(5)
Fri Oct 13 16:47:59 2000
曲有南北之分。南北语音不同,南北曲的用韵也就不同,因此曲韵专书
有南北派之分。
第一部北曲韵书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后来蒲松龄加以订正编成
了“十三辙”。“十三辙”被北方的戏曲、说唱艺人接受下来一直沿用到
现在。
南曲本来没有专门的韵书,等到〈洪武正韵〉出来后,南曲作家和艺人觉
得这部韵书和南方语言较为接近,就拿来作为主要的参考。明清两代,
戏曲界流传“北主〈中原〉,南宗〈洪武〉”,就是指这一点。
后来,朱权在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编成了 琼 盅旁稀担?9
韵。这是第一部南曲专用的韵书。
戏曲在演唱中,由于旋律要求,入声字常因音乐延长而暂时变调,因此常
附入其它三声中。而且,戏曲演唱讲究字正腔圆,有时候就要求故意把字
唱变念变,这种字就叫“上口字”。上口字在一般曲韵书中很少反映,有
的分韵还与之矛盾。
因此,创作戏曲除了要依靠曲韵书,而且还要重视演员代代相传的“上口
字”传抄本,以便弄清其押韵情况。 |
|
c*******7 发帖数: 17225 | 24 现在人气越来越旺了,本来是想自己写,后来实在也写不了这么全面,还是转吧。
希望大家多多探讨。以下正文。
因为是转贴,如果有任何问题希望大家指出,如果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探讨。以下正文
=============我是可爱的正文分割线=====================
前言:认为格律诗困难太过束缚的人 可以去写古体诗······古体诗最大的格律
特点就是······没有格律要求········ 甚至是韵·········
··(不过鄙人建议 即便是古体诗 韵还是要压的········中途换不换韵就无
所谓了········)
平仄 píngzè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 指语音的
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
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 阅读全帖 |
|
a****5 发帖数: 10854 | 25 zz的:
谁来当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划分7个方言区,各种方言均能留存古音古词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
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
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
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
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
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
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
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
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
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
“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 阅读全帖 |
|
s********k 发帖数: 472 | 26 什么是诗呢?这个可是众说纷纭。从源头上说,诗来自人们劳动中的号子,男女对
唱的情歌,口口相传的历史,以及祭祀时候的祷词。号子是喊的,情歌是唱的,后来的
诗也常常要合乐来歌唱,汉乐府很多就是采自民间的歌谣,所以诗要有音乐美,得好唱
好听。从形式上说,就是要有韵律。
所谓韵律,韵就是要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韵文的基本要求——不然
还怎么叫韵文呢?从诗经起,到后世的诗词民歌戏曲,乃至今天传唱的流行歌曲,基本
上都是押韵的。押韵是怎么个押法大家都知道,然而方言自古有之,你读起来押韵的我
可未必。所以从隋朝开始,就有所谓官韵,也就是官方的按韵编排的字书,来指导各地
的读书人读书写诗。时代变迁,人们的读音也多有变化,所以后来各朝又常常重订新的
韵书。南宋平水人刘渊编写的《礼部韵略》一百零七韵,后来的韵书韵部大都与之类同
,只是合并为一百零六韵,所以统称这一类韵书为平水韵。
所以我们现在看起古诗来,常常会碰到不押韵不顺口的情况。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在唐代是读xia的。我不赞成现在为了押韵,去把斜字读作xia,
读音有变的字还很多,一一都改了来,又是一门黑话。读诗就按现在... 阅读全帖 |
|
S********4 发帖数: 787 | 27 现在网上关于普通话甚嚣尘上的说法就是称呼他为“满洲汉语”,其实这多少是由
于各地南方民众对于过分推普,行政专制的不满与发泄,然后随波逐流地传播着不知是
哪里编造的似是而非的论断,人云亦云、三人成虎,好像俨然成了定论。可是用一种谎
言来反抗专制,用一种比无知更糟糕的偏见占据大众意识,只能沦为又一次的“暴民运
动”。
现在说说正题,大部分人攻击普通话为“满洲汉语”的两大论点就是普通话丧失了
入声和产生了大量卷舌音。那么我就分别说说这两个问题:
一 入声丧失问题
一些人认为是由于满洲的入侵,导致了北方入声的丧失,也就是认为明朝北方还有
入声。我们知道在古典时期的中国,有两套语音系统,一般老百姓都讲白话音,可称白
读,另一种是读书人在读书,政府仪式等正式场合下的读书音,可称文读。很多人言之
凿凿的拿出了洪武正韵,说上面入声三个韵尾保留的完整清晰,也就是明朝还保留入声
,可是我们知道洪武正韵与广韵一样,是官方修的以便于读书人规范读书音的韵书,与
口语音相比是复古的,发展滞后的。同样,也有人用明朝士人的诗词来证明入声的存在
,南方的士人口语中肯定是保存入声的,但是北...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7325 | 28 ☆─────────────────────────────────────☆
aptget (apt) 于 (Sun Aug 1 23:28:48 2010, 美东) 提到:
我前不久贴出了别人用中古拟音念唐诗的视频。虽然这里的一些北方人表示质疑,但是
中古汉语的发音和后来它在各地发生的变化过程都是比较清楚的。
相比之下,语言学家对上古语音的还原就存在非常大的分歧了,连界定什么是上古汉语
都有分歧。(一般来说,上古汉语是那些秦前后书面语可以对照的口语。)现在比较主
流的几种方案都通过汉藏语系内部的横向比较,外加对汉字声部的推理,还有侗台语系
和其他语言的音译文,得出一些难以置信的结论,比如:
- 上古有复辅音,也就是kl gl bl hm hr这种重声母开头的发音
- 承上,上古有一字对多音节现象,有称“角落”原本是“角”一个字的发音
- 上古无声调,但有类似侗台语的紧喉音和s韵尾之类
各人觉得,上古时代中国境内的语言情况一定非常复杂。后来周朝的“雅言”口语,估
计也早不是什么纯汉藏语系语言了,而是一种以商代某汉藏语系语言为主体底层的混合
语。它一定吸收了大量的各种其他语...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797 | 29 第十二部
平声 【十一尤】独用
【十一尤】尤秋游流头愁楼州休舟留忧求侯浮洲丘幽牛收谋悠羞裘酬由钩修周鸥俦不①
投柔筹稠优沟囚畴尤瓯旒讴雠眸猷搜飕虬仇刘遒瘳邮球辀鸠陬侔矛油偷抽楸缪[móu,
绸缪。]沤[ōu,水泡,名词。]喉邱啾骝犹飗湫篘貅猴毬锼驺榴耰篝邹蝣篌牟髅鍪疣酋
脩呦否[fǒu,与有韵“否”通。]麰璆裯勾[gōu]樛莸韝斿彪鞲鯈娄攸蜉媮[tōu]咻帱
[chóu]鹠罘嚘缑遛[liú]蟊紬[chōu chóu]糇诹庥鰌兜欧鳅齁逑揪搂[lōu]褠裒蒐涪
绸[chóu]詶啁[zhōu]廋愀蛑售溲瘤赒鞦刍[音鄒。]桴赇艘骰阄蝥揫泅槱吺[dōu]崷揉
漱[音鎪。]輶诌镠㡚丢髹搊鲰飂琉滮句[gōu]菆[zōu]飍抔鍮鍭睺窭②䐹
騪繇抠蝼浏蒌鼽鹙惆馐盩侜摎[jiū liú]掫[zōu zhōu chōu]烰[fú]瘊秞膢怄堥莤
[yóu]觓頄调[zhōu]区[ōu]锫唒羺㬋枹呕[ǒu]偻[lǚ]喽篓蝤赳耧篼颩踌妞泵
瓿蟉诪硫蚰絿彄蚯鞧浟[yōu]蓲[qiū]犨牏鸺慺鞣厹[róu qiú]麀芣艛髟怮[yōu]鯸
鴾醧龟[qiū]鸼俅峳恈鏂銗鄹鎏棷[z... 阅读全帖 |
|
d*****u 发帖数: 17243 | 30 发信人: sioungiep (老实人), 信区: Linguistics
标 题: 中古汉语语音知识(序言)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2:10:50 2003), 站内
鉴于版主的要求和一些比较肤浅的文章,发以下这些文章。
中古汉语语音知识
中古汉语音韵的知识是汉语语音史(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的基础。
所谓中古汉语,基本上是六朝到宋代的汉语,离现在这么长时间,汉语的
语音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韵书和韵图。所谓
韵书,就是注音的字典,以正音为主。韵图则类似现在的声韵配合表。现
在的总结出来的中古音系,基本上是按照这些韵书中最重要的一本--
隋朝的《切韵》总结出来的。不过《切韵》本身已经失传,因此只能从《广韵》
来研究。《广韵》是宋代编写的韵书,基本上再现了《切韵》。以下的知
识,基本上是按照《广韵》总结出来的。具体的拟音各家不一,因此只能
给大家一个音位的概念。(按,《切韵》,也就是《广韵》,究竟是什么
性质,现在还在争论。有人说是一个方言音系的记录,即“单一音系”。
有人说是各个方言的综合,即“综合音系”。这两派 |
|
发帖数: 1 | 31 王国维及其《观堂集林》的学术成就述评
一、王国维生平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898年,他来到上海《时
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并利用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研习日语、外交与
西方近代科学。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他赴日留学。1902年,他因患脚气病归国。
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1906年,他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
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辛亥革命以后,他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
,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在日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汉简等古代文史之学。1916年,应上
海犹太富商哈同之聘,他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金文的研究。
1922年,他受聘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经晚清陕甘总督升允推荐,他出
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他受聘出任清华学堂国学研究院导师,先后开设了
“古史新证”、《说文》、《尚书》、《仪礼》等专业课程,他的个人研究范围和当时
指导的学生科研范围涉及到了(1)传统经学(含《书》、《礼》、《诗》),(2)传
统小学(含训诂、古文字学、古音韵学),(3)上古...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2 王国维及其《观堂集林》的学术成就述评
一、王国维生平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898年,他来到上海《时
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并利用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研习日语、外交与
西方近代科学。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他赴日留学。1902年,他因患脚气病归国。
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1906年,他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
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辛亥革命以后,他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
,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在日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汉简等古代文史之学。1916年,应上
海犹太富商哈同之聘,他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金文的研究。
1922年,他受聘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经晚清陕甘总督升允推荐,他出
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他受聘出任清华学堂国学研究院导师,先后开设了
“古史新证”、《说文》、《尚书》、《仪礼》等专业课程,他的个人研究范围和当时
指导的学生科研范围涉及到了(1)传统经学(含《书》、《礼》、《诗》),(2)传
统小学(含训诂、古文字学、古音韵学),(3)上古...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2122 | 33 如众所周知,北方方言中除了元音外,只有两个辅音n,N(在拼音方案中以ng表示)可
能处于一个音节的结尾,而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中音节多可以用辅音结尾,例如英语中
的dog,bit之类。不过在古汉语中,曾有过以n,N,m,k,t,p结尾读音的字。按记载,以k,
t,p结尾读音的字的发音相当短促,这是必然的,否则就可会被误听成两个音,这就是
入声。随着语言的演变,入声的这三个辅音,可能短促到只出现一个口型,并不真正发
音,进一步还可能只是发音短促而已,不再体现三个不同的辅音的存在了。
在唐代编写的韵书中,入声分三十多韵,k,t,p结尾的字被分别列于不同的韵部,宋代
编的平水韵中,入声压缩为十九韵,k,t,p结尾的字仍被分在不同韵。m属鼻音,以此结
尾的字分别被列入平上去诸声部一些韵中。
不过,即使在唐代,也不是全国人的语音都这样。例如,晚唐诗人胡曾的《戏妻族语不
正》(《全唐诗12.8.870》)是非常有趣的: 呼十却是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 讲北方汉语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此诗,在北方汉语中,十石,真针,阴
因都同音,而唐朝时的正音,针、因是m尾,真、阴是n尾。十、石都是入声...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4 说古诗用广东话才押韵是正确的。
古代汉语的“押韵”概念是很复杂的,还有不仅是韵母相同,实际上,韵母可以不同,
因为还有“救”的概念。
实际上,按普通话,你根本不可能押韵,因为“平上去入”四音里,普通话里根本就没
有入音了。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个完全用入音押韵的诗歌,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也是。你只
有用广东话或者闽南话才可能押韵。用普通话最多就是念起来还顺口罢了。
当然,你用普通话念,很多也感觉有诗的韵味,但是并非完整的古代押韵概念。当然,
有些词你必须改变念法,比如“斜”要念“霞”的发音。
另外关于古人的口音的问题,在唐宋以后,有了一个东西叫“韵书”,也就是那时以后
的人不是按自己的口语来写诗,而是用韵书来写。你看红楼,女孩们诗会,会给一个韵
脚,然后大家凑韵做诗,大家都是把韵书背在心里了的,有人弄错了,别人会指出来,
不是按自己的口语来作诗的。如果按你的口语,两个字不押韵,比如你是林黛玉是苏州
口音,但是按韵书是押韵,那你可以用。而即使你口语是押韵的,但是韵书放在不同的
韵部里,就不可以用。
隋唐有《切韵》,元代以后有《中原音韵》。其音韵和广东话一致的地方远远多于和普
通话一致的...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5 当然不是,没有人可以按照古韵说话
记录唐朝长安口语的《切韵》在今天,和广东话最接近,但也不完全相同。
宋代开封的《河洛正音》则最接近闽南话;但宋代人写诗用切韵。因为唐诗是律诗之王
,这地位已经无法改变了。你只能模仿。 但古诗则你可以更自由。你想模仿诗经也可
以,你想自己独创也行。
实际上,古代用来给读书人背的韵书只有韵母,多半没有声母。因为对于写诗,声母不
重要。
韵书主要用来写律诗,你要是写俗家曲子,随便。
王力的古汉语发音研究,古代音韵书是重要参考,但是也只是参考,还需要别的考证。
王力是客家人,他自己说的,这给他的研究很大便利。如果不是客家人,也就是说不会
客家语,几乎无法研究音韵学
比如,
康熙乾隆都是背诵了韵书的,但是他们不会用韵书说话 |
|
x*****u 发帖数: 3419 | 36 类 书 (转载)
将历史文献上的各种资料分类汇集在一起的的文献,称之为“类书”。因此,类书
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
类书辑录的资料,一般不是单门或专题性质的,而是囊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
的,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玉海》李桓序语),“凡六合之内,巨细毕举”
(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启》语),所以,十分接近于现代的百科全书。现代的百科全
书的每一词目,总是编写成文,而不是专门有关原材料的汇集。
一、 类书在目录学中的地位
虽然类书的内容是“经、史、子”集所不能涵盖的,但习惯上总
是把这类文献放到“子部”中。例如:张之洞《书目答问》将类书置于子部,在“类书
”做注云“类书实非子,从旧例列于此。”也有将类书置于“杂家”的,如:《隋书经
籍志》“杂家”包括“诸子之属”、“杂家之不名一体者”、“类事之属”、“释家之
属”。虽未明确标明这些属名,但从书籍排列的次序上看,界限非常清楚。
类书在子部中独立成类,始于唐开元时毋煚(jiǒng)《古今书录》(已佚)。但五代
刘眗《唐书经籍志》里,丙部子录有十七家,其第十五家为“类事家”。从此,类书脱
出杂家而单独成类。
此后...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7 的确就是清朝,清朝中期成为类似现代的粤语。 这里的原则是口语和今天的广东话彼
此基本能听懂,差别不大(现代词汇不算)。
说得更详细一点,”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
中原汉语发音。“
也就是说,元代以前,粤语和中原口音没有显著差别,彼此有口音,但是能听懂。元代
以后,北方话出现,南北方言开始逐渐无法听懂。
清代北方口音又一次大变。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
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
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
;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
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
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
总之,粤语在清代中期成为类似今天的口语。
所有地方的口语都会变化,但是北方变化大,有两次急剧变化(非缓慢演变),南方变
化...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613 | 38 相对北方话,南方话的共同特点是嘴形比较小、很多韵音更温和,没有北方话硬朗。
秦统一文字以后,秦汉的书面文字和口头发音逐渐脱离。到了唐代,字体都已经完全定
型。经过分裂后的大量人口迁移、比较稳定的再次大统一、科举制度建立后,隋唐的文
字和发音应该又开始迅速靠拢,汉字数量继续扩大。数以万的唐宋的诗词体现了韵音的
重要。隋朝开始归总韵音。宋韵比唐韵多些。宋朝开始才有了官方的韵书。到了元代,
入声在韵书中被去掉。明朝开始把入声重归官方韵书。到了清朝,入声又被去掉。因此
,满蒙统治对汉语发音造成了很大的改变。儿化音和卷舌音被大量引入或者普遍使用,
其实那是没有必要的。按理,唐宋韵音应该是北方各地“正宗”古汉语发音的折中归纳
。官方的宋韵记录应该比非官方的唐韵记录更完整、更发展、更折中。在那一大段历史
里,越靠现代,汉字数目越多。
客家人口的向南迁移不比福建人的北方祖先晚,但是客家人的大量迁移远时间拉得更长
久,包括宋末。闽南语里古音平均最老(虽然字数应该最少),粤语其次,而更好稳定
的客家话保留的真正古语音的字最多,历史跨度最长。 |
|
s*****a 发帖数: 1022 | 39 en, 关于韵书的编撰由来已久,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
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平水韵部》是韵中上品(共有一百零六韵), 但还是有别的韵的. |
|
d******a 发帖数: 32122 | 40
你声称“留”-“忧”-“楼”,和”声“-”情“ 普通话不押韵,充分显示了一个粤语
爱好者的不学无术。
古代的“韵母”,不计声调,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则是同一个韵母。拿普通话来说:
昌常厂唱,是同一个韵母ang;窗床闯创,也是同一个韵母uang。
古代的“韵”,则不计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则是同一个韵。拿普通话来说:昌
chang1窗chuang1枪qiang1,是同一个平(阴平)声韵ang1(因为不必考虑韵头有无)
;常床墙,是同一个平(阳平)声韵ang2;厂闯抢,是同一个上声韵ang3;唱创呛,是
同一个去声韵ang4。古代所谓“押韵”,“韵”的概念即此。
先列举几首网上喜欢拿来比较的唐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首,韵脚为“流”、 “楼”。普通话读音为liu,lou。有观点认为普通话iu和ou
不押韵,广州话au和au押韵。这是错误的认识。古代押韵不...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2122 | 41 古代的“韵母”,不计声调,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则是同一个韵母。拿普通话来说:
昌常厂唱,是同一个韵母ang;窗床闯创,也是同一个韵母uang。
古代的“韵”,则不计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则是同一个韵。拿普通话来说:昌
chang1窗chuang1枪qiang1,是同一个平(阴平)声韵ang1(因为不必考虑韵头有无)
;常床墙,是同一个平(阳平)声韵ang2;厂闯抢,是同一个上声韵ang3;唱创呛,是
同一个去声韵ang4。古代所谓“押韵”,“韵”的概念即此。
先列举几首网上喜欢拿来比较的唐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首,韵脚为“流”、 “楼”。普通话读音为liu,lou。有观点认为普通话iu和ou
不押韵,广州话au和au押韵。这是错误的认识。古代押韵不考虑韵头(介音),而普通
话iu实则是iou的省略,韵头是i。那么,实际上,按古代“韵”的概念,... 阅读全帖 |
|
p**********8 发帖数: 1709 | 42 看到报道了:
首届芝金韵杯歌唱大赛:芝加哥歌坛群英会
http://www.chineseofchicago.com/Content.aspx?nid=2256
【芝加哥侨学网报道】第一届芝加哥金韵杯歌唱大赛21日在芝加哥中国城圆满落幕,这
场声乐大赛吸引了大芝加哥地区各所高校留学生、高中生以及各界声乐爱好者共43人参
赛,包敏以专业唱功勇夺大赛第一名,范青、刘琳琳获得第二名。UIC毕业生王书盈、
IIT毕业生孙诚,以及Victoria Wattz获得第三名。
IIT校园原创歌手何昶辰获得“最佳创作奖”,UIC 刘凡获“最佳人气奖”, Jasmine
Mirabelli 获最具潜力奖。
大赛主办方、嘉宾与获奖选手们合影
冠军包敏(左一)、亚军范青(右一)、刘琳琳(右二),与大赛总监、美中音乐学会
会长严克映博士(左二)
本次大赛可谓芝加哥地区校园歌坛群英会,杀入2010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北美地区决
赛前五强的 IIT校园原创歌手何昶辰;UIC毕业生、2010年芝加哥七校卡拉OK大赛冠军
王书盈;凭一曲校园说唱《在美国》蹿红网络的IIT毕业生孙诚;还有在今年UIC举办的
首届“非诚勿扰...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43 这个话题和相关话题在历史版讨论了无数次了。
不详述,给几个简介。
1)当然有通用语,不过未必是官话(政府颁布的标准音),而是文人的约定俗成,文
人的语法也带有文言色彩。
2)西汉杨雄的《方言》是世界第一本方言学著作。
3)现在北方话(整个北方方言)产生于元代。是蒙古语音混合的结果。之前全部汉语
方言都是南方话。北方话的基本特点是没有了入音。(岳飞的满江红是用入声押韵的,
所以你用普通话念比较别扭)。
4)但是明朝继续以南方话为标准音:《洪武正韵》。明代的南京话是南方方言,现在
的南京则是北方方言区了。
5)现在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方言)产生于清代。是满族汉语。
6)音韵学是古代的显学。唐代《切韵》,宋朝的《河洛正音》是其名著。对古人音韵
有重大影响。元代以后因为北方话出现,无法按发音来写诗词,文人开始背诵韵书来创
作诗词。也就是不按自己的发音写诗,而是按背诵的韵书。比如红楼梦里香菱要学习写
诗,史湘云教她先背诵韵书。
7)《河洛正音》和现在的闽南语最为接近,也因此闽南语也叫做河洛话。这是宋朝的
官方语音,河洛就是洛阳黄河一代。南北宋都以此为官话。
8)广东话是现存方言里面和唐代《... 阅读全帖 |
|
d*****u 发帖数: 17243 | 44 如果只是拼音文字的话,互相借用其实是很容易的
只要规定一下拼写规则就行了
主要是要有熟练使用的人
朝鲜和日本情况有所不同
他们借用的不光是文字,而是很多词都是直接来自汉语
所以大概照搬文字是最省事的办法
就像现在英语在借用外来词的时候也是照搬外语的拉丁拼写
不去专门设计拼写规则了
韩国的谚文符号可以算是自己设计的
但构思来源于汉语韵书
过去韵书对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做了详细分类
比如广韵“帮组字”就包括了“帮滂並明”这些,都是双唇音声母
“端组字”就包括了“端透定泥娘来”这些,表示齿音声母
从韵母角度归类的就更多了
韩国的谚文就是把b,p,m这些用一套相似的符号,表示声母
然后再加上两个偏旁,分别表示韵母的韵腹和韵尾
比如kim音节,i是韵腹,m是韵尾
这些在中国的韵书里都有非常详细的归类,算不上什么创新
当然,汉语韵书的这些分析也不是独创的
而是来自于对梵文经书的翻译
梵文是比较规范的表音文字,对汉语的音韵学有巨大推动作用
不过韩国人是不会跟你讲这些的 |
|
z***t 发帖数: 2261 | 45 注释唐诗的读音,其实是一门科学。关于贺之章这首《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
有许多解释,有的说应该读“崔”。这样就与“回”字现代读音的韵相吻合。可是这样
一来,“来”又怎么读呢?
查阅韵书,回,来,崔,衰(缞)都属于同一组韵,《十灰》。这就是说,无论读成崔
,还是读成衰,都没有区别。我们于是就想分析整个这组韵,在唐代,究竟应该是什么
读法。这组韵中,还有怀,槐,台,开等字。这是我们觉得这些字的读音在当时应该有
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个共同点,应该是“uei”这个音。也就是说,开读音是“kuei“
,来读音是“luei”而回字呢,就读成“huei”。当然,也可能是“怀”(huai) 音
。古人时间充裕,说话读书,可以多拐弯转角,富于音乐感,这也是唐代诗歌兴盛的原
因之一。后代人们越来越紧张,说话就变得直快,减去许多过渡音。
这样,我们用“uei”或 “uai”分别来读这两首唐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kuei)(kuai)
碧水东流至此回(huei)(huai)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luei)(luai)
——唐•李白《望天门山》
少小离家老大回(huei)(huai)...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6 http://hx.cnd.org/?p=108115
春节将至,又到了对联创作和张贴的旺季,谈一些对联创作中的禁忌以便大家更好的写
作或鉴赏中国文学中的这一奇葩。以下所谈的主要是自己在对联创作中和这几年在《百
度·知道》回答知友有关对联方面的知识时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的感悟和体会,论述
若有不足和不当的地方,欢迎各位指出和拍砖。先看两个例子:
例一,有人在百度提问:“欢聚一堂迎新年,欢声笑语贺新春”。此对联后字都是平声
,请问这对联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为什么?
本人的回答是:严格来讲你这两句不叫对联,只能叫顺口溜。仅从写作技巧上来看,一
幅说的过去的对联,不仅要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而且要忌重复用字(特殊情况除外)
和忌尾字三连(三连平或三连仄)。具体到你这幅对联,”欢聚一堂”和”欢声笑语”
,先不说重复用了“欢”字,两组词在词性上就是不对的,前者为动词和名词组成的动
宾词组,后者为两个名词组成的联合词组。后面“迎新年”和“贺新春”又重复使用了
“新”字,而且,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对联的术语叫“合掌”,也是应当忌讳的。
最后,尾字还正如你也注意到的,上下联都是平声,而且,上联还尾...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陈寅恪“用东坡韵”诗中蕴含的生命情调
刘正1 黄鸣2
(1.中国人民大学 古籍所教授,北京 100872;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
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本文从《陈寅恪诗集》中抽选出“用东坡韵”诗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考证
,认为苏东坡《正月三日点灯会客》等诗歌中对“故国”和“当年”的浓厚的伤感和追
忆情绪,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强烈共鸣,以至于他先后写下了14首步东坡韵的诗歌。本
文在指出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化心理与其自身的目盲因素对于陈寅恪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之时,进而阐明此种类型诗歌与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之关系。力求以陈先生的以诗证史
的研究方法,来还原他本人的文化心境与生命情调,为陈寅恪先生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一
种路径。
[关键词]陈寅恪、苏东坡、用东坡韵、文化心理、心境
作为传统知识人所具有的特殊素养,陈寅恪养成了以诗记事的习惯。因此,对其诗的解
读,成了分析其晚年心态的重要门径。而在陈寅恪先生的诗中,有一个重要现象至今无
人提及,即他的“用东坡韵”诗。
据我们统计,他的“用东坡韵”诗有《丁亥元夕用东坡韵》(1947年)、《戊子元夕放
焰火呼邻舍儿童聚观用东...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陈寅恪“用东坡韵”诗中蕴含的生命情调
刘正1 黄鸣2
(1.中国人民大学 古籍所教授,北京 100872;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
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本文从《陈寅恪诗集》中抽选出“用东坡韵”诗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考证
,认为苏东坡《正月三日点灯会客》等诗歌中对“故国”和“当年”的浓厚的伤感和追
忆情绪,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强烈共鸣,以至于他先后写下了14首步东坡韵的诗歌。本
文在指出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化心理与其自身的目盲因素对于陈寅恪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之时,进而阐明此种类型诗歌与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之关系。力求以陈先生的以诗证史
的研究方法,来还原他本人的文化心境与生命情调,为陈寅恪先生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一
种路径。
[关键词]陈寅恪、苏东坡、用东坡韵、文化心理、心境
作为传统知识人所具有的特殊素养,陈寅恪养成了以诗记事的习惯。因此,对其诗的解
读,成了分析其晚年心态的重要门径。而在陈寅恪先生的诗中,有一个重要现象至今无
人提及,即他的“用东坡韵”诗。
据我们统计,他的“用东坡韵”诗有《丁亥元夕用东坡韵》(1947年)、《戊子元夕放
焰火呼邻舍儿童聚观用东... 阅读全帖 |
|
x*********h 发帖数: 2223 | 49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
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
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各个汉语方言(如闽语、粤语、客语、吴语和赣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
|
m***n 发帖数: 12188 | 50 这个早有定论了。
古人有韵书,算是古代音韵学的字典,和普通话甚至现在任何一种汉语北方话都完全对
不上。和广东话95%以上对应。
唐代以前,只要你会说官话,作诗不用韵书。
金元以后,必须背韵书,才能作诗词。
现代人背不了韵书,直接按口语。
参考《镜花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