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熏习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唯识成立阿赖耶识是不承认有我见的过失。
『摄大乘论』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4.html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
,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
阿赖耶识缘起,何来独立性质?
阿赖耶识似一而非恒常。从刹那灭的种子说非恒常。
『摄大乘论』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16.html
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
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
应而住。
^^^^^^
悟入圆成实性是法界,不是真心。
印顺法师称唯识为「虚妄唯识」就是因为成立阿赖耶识不是成立有我。无著世亲的「虚
妄唯识」不同于汉传佛教流行的「真常唯心」
s***c
发帖数: 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防魔要诀(转)
gder贤弟嘱我到这里结缘,这就遵命来了。
对于“魔”这个名词,我的体验不深,所以喜欢用“心理问题”
来替代。我体会佛说法就是想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或者说
众生的“迷情”。正像二麻子所说,众生得病,在于有得病的
因在。
佛说法,有两个方面的根据,一是众生会得病,二是病能治好,
两者缺了一条都没有理由罗嗦好几千年。
我们要知道的是:1、如何得病;2、得什么病?如何治
1、得病的根由是因缘合和,即我人天生有可以得病的种子,
还要加上外缘的熏染。相应地,对治这个病的方法也就发展
出来两套,小乘就是要切断外缘,所谓独善其身;菩萨要根治
内心的种子进而还要治疗外部的种子。当然大小乘不可截然
分开,人人都要屏息外缘的功夫。
2、得什么病?“执迷”是也。执什么?名与利与情!佛不是不让
人执名与利,而是认为这个是个空,所以你执不着,穷毕生
的精力去执那空空如也、执不着的东西,就是迷了。迷了,
人就不能欣赏生命,而变化出许许多多的恩怨情仇,这就接近
地狱了。
佛门是空门,所谓空门,就是说告诉人,你所执的都是空,本来
没有而已。
人为什么会执着于利,因为人有身体,需要吃饭,人们在这个
社会中熏习多了,就不
r*y
发帖数: 70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求教菩提心
像您这么说(或以前说)只能靠熏习,等心自己兴趣。。我觉得做不好
下面这段话好像指出一个行的方向,而且好像是只能如此行尽才能发心。。
您认为呢?而且看以前J文讲渴望心。这个和菩提心,您认为是一回事吗?
谢谢
*****引******
「善男子!若諸眾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
,具真實道三昧智光,出生種種廣大福海,長白淨法無有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
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如地無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眾生,於諸有趣專念不捨,恒樂觀
察如來境界;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
發安樂心,令一切眾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眾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
者咸守護故;發無礙心,捨離一切諸障礙故;發廣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滿故;發無邊心
,等虛空界無不往故;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發清淨心,於三世法智無違故;
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p*****n
发帖数: 1415
4
《阿含经》的菩萨道
──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林崇安
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教授
一、前言
二、《阿含经》的菩萨前五度
三、《阿含经》的菩萨般若度
四、《般若经》的出现
五、结语:印度前后期菩萨道的开展
一、前言
释尊在《阿含经》中的开示,是以声闻道为主,兼及菩萨道。每当释尊提及自己「往昔
如何
如何修行」时,便是在教导菩萨行。这些教导散见于《阿含经》中,其内容不外是布施
、净
戒、安忍、精进、静虑和般若等六度(六波罗蜜)。以下引《阿含经》的明文来说明释
尊累
世如何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文中特别指出,前五度之重要是在于熏习出禀性仁慈
的大
悲心或佛种,此为菩萨道之前段所必须先完成者,菩萨道之后段则是为了「速证阿耨多
罗三
藐三菩提」而「多行空」,此时以般若度为主修,依此超越「梵世法」。在后者的需求
下,
佛灭五百年起印度便有《般若经》的大量出现。
二、《阿含经》的前五度
在《阿含经》中,释尊很善巧地谈到自己的前世,一方面说明因果之不虚,一方面暗示
菩萨
道的尊贵与不易。以下先引经说明释尊前世,具体实践布施、净戒、安忍、精进和静虑
等前
五度的实例,如此经由累世的积聚福德资粮,才播下
W****i
发帖数: 56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在世时,是否还有5蕴
以假修真. 不是人人皆一遇佛法, 或一修佛法, 亦可发
心的啊.
假亦可熏习熏心, 只要自己时刻不忘莫混淆知识与证量,
莫将知识混淆为证量或正见就行了.
d******y
发帖数: 3668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我想的是——熏习和对治还是很不一样的
人跟人的差别,说不大也不大,说大确实很大,取决于你是纵看还是横看
貌似扯远了

没有
中间
过程
t********n
发帖数: 57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信心铭>> - 僧璨大师著
熏习也是不错的
t********n
发帖数: 57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杂志
版大也少不了熏习啊,据说动物也可以修道,版大在动物中悟性那可是相当好的,呵呵

|
a*******g
发帖数: 867
9
那么在这一点上,圣凯法师(他是我们中国佛学院的学长)写了一个《摄论学派研究》
一文,于此文中他提出Vijñāna一词的使用,文中有三个方面:
第一、Vijñāna一词,往往是和眼等感觉器官连用的,组成眼识、耳识乃至意
识,组成这样一些词。但是,如果这个“识”不是和眼等感觉器官或根连用,而是和境
界相连用的话,如说组成色识、声识乃至法识这样的概念。这个识在使用的时候,它在
梵文里不是用Vijñāna,而是用Vijñapati这个单词。对于这样的概念
和说法,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我们一般听到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识,怎么突然听到
色也是识、声也是识,乃至法也是识,这个概念我们很少听过。但是在唯识学的典籍里
面的确有这样使用的。大家去看《摄大乘论》,论中在讲到什么是依他起的时候,就说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
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
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
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
a*******g
发帖数: 867
10
第四 如实观察去障证真
有一位中国现象学学者名叫倪梁康,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在
此《新译》的导言里面,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我们透过对形而上问题的搁
置,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和观察所有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进行考察,这个意识
是如何构造起外部实在的,人们的错误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进行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当下
,我们当下是凡夫,凡夫的思维模式就是虚妄分别,那么这个虚妄分别如何把本来是内
在的东西去执著为外在的实体,把本来是缘起的和无常的现象和表象世界,去执取出实
有的不变的甚至有主宰的有自性的实我,怎样形成了自我以及法的幻觉?这是我们可以
去考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观察、思维、解决的问题,乃至把外部世界看作是超越意识
自身,而另外单独存在的东西,这是我们凡夫的思维。也就是说,如何把本来是我们的
东西、内部的东西,看成是异己的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我们
讲的玄一点,一切诸法本来是不可分割不可分别的一个整体,怎样透过我们的虚妄分别
,透过无始时来的我法分别熏习力故,最后把这个世界切割成七零八碎的?然后将一个
整体的生命,看成一个异化的存在,最后使得
a*******g
发帖数: 867
11
我们说阿赖耶识应该怎么去把握呢?很多人认为阿赖耶识是一个实体,或者是一个主体
,它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实际上这个佛法里面,佛法里面对于相和性,性就是事物的本
性,认为事物有一个实体。相就是性,如果你认为事物有个本性的话,那么这个本性就
是这个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所以,因为这个相是无常的缘起的,所以事物的本性
,也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本性,它只有相对一个的本性,所以佛法里面,反对的是一个绝
对的、常一的、独立的、这样的自性存在。但是佛法中并不反对有个相对的自相或自性
的存在,这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因此,我们对阿赖耶识的把握,阿赖耶识是个什么样
的东西呢?阿赖耶识就是有某种相,具备某种现象、某种表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就
是在我们的六识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些什么样的现象呢?即使六识全部不生起的时候,
它还有一种隐性的存在,能够使得我们的业力,以及所熏习的心识的潜能,它能保持相
续。这样在未来前六识或前七识重新生起现行的时候,当然,第七识也是恒常相续的。
就是前六识在重新生起现行的时候,它有个严格的因果相续的现象,所以说:“假使百
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我们通过修习禅定
d******y
发帖数: 366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The meaning of life

就是
定”
“决
得只
的束
按照waichi和某些说法,念佛号都能解脱三界呢——实相念佛!
这很牛了,不过这好像不是我说的“见性”,跟我说的比较类似的在你们师门里对应的
好象是接触那个到音流才算吧
我就是觉得日常生活太复杂了,很难分辨,经常不免流于意识思维。念佛很好,用来看
决定是简单有效,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最喜欢念佛,观呼吸感觉有些费劲,可能还不太适
应,因为平时太习惯于“造作”
,又
是在
不会
是“
是吗?对J说的?那就对了。这个题目不能随便拿出来考人,级别太高了,对于大多数
人来说“修行”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类似于练习、熏习、习惯还有积聚资粮一类。全靠
心力来抗衡习气太难了,估计也就J那样的“霸王”有机会。
这几句我都同意,你还记得我师父也说过这个嘛,我问他什么是“正确”,他说今天就
做今天认为正确的事。
因为你心向(就好象风向)转变了?
根据我的想象,佛菩萨不会是为帮你而帮你,众生自度,就算“帮你”也是借你自己的
力,你这边力一卸,那边肯定就stop了。
想起来waichi最喜欢说“我stop”了,哈哈。
呃,你真能想,你看同样一件事我就想了上面那几句,你想了那么多!
好像
b*****l
发帖数: 3821
13
这个年至少要换成劫吧。
现在虽然到处号称修行的人多,但是如果能做到正确地熏习种子就很不错了。
你可能有大师缘,容易见到证悟的人﹑或者自称﹑他称证悟的人。
不过末法时代,要别生慧眼,先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最安全。
这个版上号称证三届,证果果的还少么。
b*****l
发帖数: 3821
14
二果就证物了么。
对于地藏经,或者大乘其他经典,你也许没注意时间概念。
佛说必然解脱,但不是说必然一世解脱。
读经熏习,种下种子,未来有一天会成熟。但是这个成熟的时间是不好说的。
b**d
发帖数: 7644
15
证悟和涅磐是一回事吗? 二果不叫证悟,叫什么呢? 叫证果? 那能证个果也蛮好的。
读经熏习,种下种子,未来有一天会成熟。但是这个成熟的时间是不好说的。
这个俺同意。 能读经,总比不读的强。 不过既然听闻了四念处,有机会今生证果,不
是更快吗? 除此以外,念佛往生俺看也很保险。 俺个人觉得这两个方案,都比念经有
效果。
S**U
发帖数: 7025
16
唯识里,心=阿赖耶识
『摄大乘论』第二章 所知依
心意识三......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
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3.html
f*******8
发帖数: 3612
17

我承认。
没必要知道那么多。
其实,当年“阿难不能参加集结”,这个事本身,
我觉得就是僧团专门留给后人的一个教导,是无字经典,
说明知道再多也顶不上实修重要。
可惜后来太多人只知道看有字经,不愿意看无字经。
不一样,我的意思就是阿难上面的例子。
1. 仅仅读书、多闻的人,并不懂佛法。
2. 不反对读书,但是书也不需要全读。
人人知道阿难多闻第一,就说明,有些东西其他的解脱者可能是闻所未闻,
有些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照样解脱。
所以,只要抓重点就行。
禅宗本来是不密之密。
只是个人道路不同,能接受的方法不同,才感觉密。
那些公案对于懂的人就不密,
对不懂的人才变成密,变成口头禅。
所谓依教奉行,主要是因为人们比较注意外相,看不到内心,不会用心,
佛为了不舍众生,所以给出一定的行为规范,让人在行为上尽量模仿师傅所教。
由外而内,多做熏习。
而教外别传是指修行心法,直指人心;并不是指躲起来秘密进行。
人家禅师大庭广众下修行,普通人也不了解他修行的秘密在哪里。
d******e
发帖数: 419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王凤仪言行录(卷一)
其实我也有些明白Yisu的意思,我也理解你的感受.
刚才你说禅定的那些,可能是你真正想说的.
她无非在强调从王善人那里得到是渐进地熏习,
就象是一种外在的力量,逐渐地提升一个人的品格和境界.
依靠这个外在的东西,这个渐修的过程,也可以叫做次第.
我的2cents.
o****h
发帖数: 72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梦入鬼域s
你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经常性的做噩梦,那可能确实是佛说的业障了。我以前
老做关于蛇咬我的梦,或者是在洪水中跟蛇搏斗,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过段时间就做
这些梦呢。读佛经读多了,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我小时候在农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玩蛇
,泡药蛇,把蛇剥皮,残杀了许多。也许佛经熏习的缘故,我突然很悔恨,接着我就念
地藏经回向,断断续续念了有一百遍吧。从那以后,我就在没有梦到过蛇,有个5到6年
了吧。
a**u
发帖数: 8107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终于读完了
☆─────────────────────────────────────☆
Hotfly (寄居蟹) 于 (Mon Jan 11 16:18:00 2010, 北京) 提到:
你捡你觉得最明白的事,说一件?

☆─────────────────────────────────────☆
tsiaojian (三宝太监) 于 (Mon Jan 11 19:13:53 2010, 美东) 提到:
法尊法师的中文本?
网上版看得头大,一来古文水平不好,二来缺少词汇引文的注释
雪狮出版社的英文本还容易些,不过也没看多少 :-(
一开头那个一思决定死,二思惟死无定期,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就够我参一辈子了
☆─────────────────────────────────────☆
Hotfly (寄居蟹) 于 (Tue Jan 12 08:42:05 2010, 北京) 提到:
就是说啥也没弄明白?
那就还有熏习,看书前后,有没自己能感受到的变化?
☆─────────────────────────────────────☆
Hotfly (...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1
我觉得学学了凡先生挺好的。
了凡四训里有改过之法,说得很好。慢慢来,
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很难克服是真的。阿含经讲要先伏住烦恼,再断和超越。无秽经讲只
要肯如真,去听闻熏习,一点一点实践就是人中最殊胜的。
师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了耻心,就很好,要更精进就更好了,阿弥陀佛!
a**u
发帖数: 8107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
yuuli (听,...听) 于 (Tue May 5 13:47:07 2009) 提到:
1.5hr
☆─────────────────────────────────────☆
venusfire (J星) 于 (Tue May 5 14:10:32 2009) 提到:
ok, here is my suggestion.
instead of thinking hours.
thinking the source. the motivation, the root of your action.
looking at these.
and see what influence them, what make them stronger,
what weakens them.
There seems tobe moment, when heart is strong but doesn't turn into action.
there is also time, act...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的科学研究
前世记忆与宿命通的机制相同。
一般说,记忆是意识的作用,不是身体。唯识说过去的行为熏习阿赖耶识,成为种子。
死亡并不影响阿赖耶识中的种子。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或意识,使过去世能被回忆。回忆是缘起的,与现在世的记忆一样,
可能被其他因缘影响、修改。
a***n
发帖数: 199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
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
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
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
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
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
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
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
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所言举譬辨
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
。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
,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立场,以释迦佛为外道
过去的因缘怎末表现出来呢?
所以我觉得还是有阿耶那识,
过去世熏习的种子,
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抉择,才有可能。
w*********r
发帖数: 219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四无量心的重要性
〔对治烦恼〕
四无量心有对治烦恼的功能,慈、悲、喜、舍四心,分别对治瞋恚、恼害、嫉妒、爱憎
四种烦恼,令心得到清净安乐。
〔诸善根本〕
四无量心是三乘学人由凡入圣的基础,从凡夫到声闻乘最高果位的完成,乃至佛智的圆
满都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无漏解脱〕
由于四无量心通于婆罗门的修持,早期佛陀说四无量心,是希望佛弟子依梵住而行,因
此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善法。然而,在《阿含经》中提到,四无量心又可称为无量心解
脱。如果慈、悲、喜、舍四定,与七觉支俱时而修,是可以达到无漏解脱的。
〔圆成菩萨道〕
菩萨以救济并广度一切众生为弘愿。这难行深远的大道,若没有四无量心作基础,很容
易心生退怯。菩萨因为修习四无量心,所以能将心胸开启,时时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所
以可以多所饶益众生。
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应该深入体解慈、悲、喜、舍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耐心
地培养,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身心,从「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渐步入「
无量」的慈、悲、喜、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圆成菩萨道。
〔修习的下手处〕
四无量心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培育修习呢?可以从日常生活及禅修二方面下手,从这...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第三阶段 ──扩大所缘〕
◎破坏心的限制
将稳定的慈心感觉,扩大至一切众生为所缘,没有例外。如何扩大所缘修无量心呢?要
破坏心的限制。那什么是心的限制?我们的分别就是心的限制,如果不分别,心就没有
限制,因为分别,心就受到限制,心除了分别的限制外,没有其它限制。了解心的限制
才能扩大所缘修无量慈心。那什么又是无量慈心的限制?分别那个人很好看,他对我很
好,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我对他们好。那个人我不认识、长得不好看,
就不想看;或者乞丐很脏,我们讨厌他,无法像对母亲般地爱他。
所以要学、要练习面对所有的众生,都是用平平衡衡的慈心观,像母亲对待自己的独生
子,是很稳定且没有变化的爱,我们要以同样的爱对待一切众生。
◎五个所缘的选择
要如何做呢?先观想五个喜欢的人物,在这里修的时间短,所以异性也行,没有问题
──母亲、朋友、姊姊、弟弟都可以。我们用很快的速度观想他们,只要有印象就好,
不用调印象很明显。观想他们后,也用四个愿祝福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
苦,拥有快乐。
接着观想五个中性的人物,这次只要选择认识的人,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如邻居、
同学等。我们的心也要调得...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法所说无相心解脱
J,P, 二麻子,长方etc大概该看这些
影证是否解脱
,,,,
俺们还是现实点
灌水抬杠吵架打闹熏习吧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修观
玄奘法师翻了很多唯识经论,但似乎没有把唯识修观的传承带回来,也就不知道唯识具
体的修观经验。在摄大乘论与瑜伽论中,对修唯识观曾提出简要的方法∶
『摄大乘论』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由四寻思,谓由名
、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
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
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
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T*******x
发帖数: 856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当然,灵感也靠熏习。
但是我现在就是好逸恶劳,缺乏心力啊。
我这是泛泛而谈。
f*******8
发帖数: 361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这个确实,现在确实同意读佛经,接触善知识,就是熏习兴趣。
让自己真正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才可能聚焦。
T*******x
发帖数: 856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我说的熏习就是你所说的实修。
我并不是指只读书来说的。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摄大乘论:
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
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11.html
b*****l
发帖数: 3821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什么是如来藏?如来藏详解
如来藏,藏如来,烦恼身中有如来,如来不离烦恼身,出离烦恼是法身。什么是如来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
,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
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
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
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佛说不增不减经》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
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
如来功德智慧。
《金光明最胜王经》
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
。是如来藏。
《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
此身即是如来藏故。大王当知。一切烦恼诸垢藏中。有如来性湛然满足。如石中金。如
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宝。如摸中象。如孕中胎
。如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央掘魔罗经》
...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你信吗?信应该就有喜悦的。
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尝试从佛法学习中去熏习这种感觉,培养对佛的尊敬和爱戴。
如果你在一个东西里面找不到你想要的,不妨跳出来试一试。其实天地间的道理是
相通的。
比如想想那些天人,都特别心灵纯净,都特别安详,非常有智慧。我有的时候会想到
类似西游记天上很多菩萨的场景,我觉得他们真的好有智慧和慈悲,自自然然的欢喜。
我会想假如自己是一条鱼,就在莲花池里听经,好开心!:)
w*********r
发帖数: 219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痴人说梦?
佛法的实证,
是不在科学的一个层面的。
我看到所谓的实证,还是通过冥想观察,
观察念头的升起,
还有熏习种子,改变念头升起的模式,
这些对训练自己,可能有益处,
但是否可以得到无穷智,我非常怀疑。
RUNSUN一直在这里说佛法揭示了真相,
但我发现,任何一个深入一点的问题,
都问不下去。
J******s
发帖数: 7538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
rainbowcc (去嗔师太cece) 于 (Fri Apr 8 23:06:43 2011, 美东) 提到:
4/1/11
没打坐/修心/观照。
4/2/11
同上。
4/3/11
同上。
4/4/11 周一
打坐:1小时
跑步:2迈
练舞:半小时
阅读: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记录:
新工作虽然基本适应了,生活中也有不少值得开心得事情,但身心仍无法轻安,心态有
细微的压力/焦虑。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看到初升的太阳和广袤的天空,提醒自己,修
心比工作重要多了,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修心更重要了。虽然我。。。。。,可仍然充满
缺乏感和不安全感,深深地感到缺乏/不饱足/不轻安,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况且,
除了修心,还有什么好玩/有意思/有兴趣的么?修心已经上升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了。
可是一进公司,这些提醒就全部抛到脑后了,就沉陷进工作中去了,完全无法观照,连
观照的想法都不曾升起过。唉。
晚上回来,跑步练舞淋浴,然后,散盘,设置闹钟1小时。试图观照,很难观照,思绪
被工作粘连,很容易被工作上的事情纠着粘着,...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和耶稣
将心智的开发和证悟作为解脱的必要条件是佛教的伟大所在。佛教主张道德与证悟互为
依存,不可分离。道德构筑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基础,而知识与智慧则完善了这一人生境
界的构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知识,不真正明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了真正德行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
。所有一神教均基于某种假设概念之上。当这些假设被日益发展的知识而驳斥时,则越
来越沮丧。然而,佛教与假设无缘,它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现实基石之上的。因此,佛
教从来就不曾逃避知识的公平无私。
———罗克希米·那兰苏 佛法精要
我们可以断言,佛教是唯一不带任何狂热正义色彩的宗教。学佛的目的在于锻炼和熏习
人的心智和自控能力,而不是叫人以权力、金钱来诱使他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佛陀仅向
人们展示一条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是否实践的解脱之道。
———罗克希米·那兰苏
在人类历史上,是佛陀第一个向人类劝诫和恳请不要去伤害生灵,...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陀和耶稣
☆─────────────────────────────────────☆
wisdomlover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 (Fri May 13 11:41:59 2011, 美东) 提到:
一个是东方的觉悟者, 一个是西方觉悟者。
教化的侧重点不同, 但是是相通的。
☆─────────────────────────────────────☆
leonana (leonany) 于 (Fri May 13 11:43:03 2011, 美东) 提到:
举例?

☆─────────────────────────────────────☆
Yisu (yisnotme) 于 (Fri May 13 11:54:27 2011, 美东) 提到:
准确地说,耶酥也是东方的。。还应该是亚洲的范围吧。。
这个级别的人物基本上都全出在东方, 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我曾经看多一本书,
讲东方多圣人, 西方多慧根, 也是个规律。。
☆─────────────────────────────────────☆
Yisu (yisnotme) 于 (Fr...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摄大乘论
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著?
......
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
......
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
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
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
,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a*******g
发帖数: 867
41
一日三省
儒家思想中很提倡自我反省,有一日三省的说法。
人只有在反省中才能不断地获得进步的经验,一个不懂得不断反省的人绝难在社会上取
得成就,也绝难令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
佛门里更讲反省,我接受的教育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反省,找出一天中的过失,这其中
有一个小步骤,先要锻炼人的念知能力,通过背书、做事、锻炼听闻等等,让人的忆持
能力有所提高,这才谈得上反省。
当然,可能提高了的念知力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有更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是用来反省的,睡觉前,想一想一天的过失,说错了哪些话,做错了哪些事,然
后第二天好纠正,可是,如果晚上睡觉前想不起来一天中都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那也就谈不上反省了。
先是反省那些很明显的错话和错事,反省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很少了,有的时候想了半
天,都想不起来白天有什么不妥当的,但是,很快,问题就出来了,真正要反省的不是
生气这样粗猛的烦恼,而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些动机,比如,跟别人讲了一个小经验
,表面上是帮助了别人,而实际上讲这句话真正的动机是内心的傲慢,并不是为了帮助
别人,而是想说,你看看你都没有这个经验,而我有。
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觉悟,一个让人汗颜的...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2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恩师派我随侍一位法师领十多位护持居士赴陕西扶风法门寺参加一个活动,全程九天,
按戒律,安居期间,外出需要作出界法,沙弥只有七日戒法,剩下的两天要结小罪,待
回寺后忏悔。
寺里学戒的法师详细解释了戒相。然后在他的指导下作出界法。
临行前一天晚上,把近来一些事项打包思维一下,一个剃度不久的沙弥,面对这么复杂
的境界,教内教外,一路上所见所闻肯定少不了,如何拿捏得住呢?
心知师定有用意,正好有机会随师经行,大家都有问题要问,没轮上。
经行散后,按照阿阇梨的教授,用他的手机给师父发了个短信,祈请师父的教诫。师父
很快回复:不住外相,常观自心,向内着力。
阿阇梨跟我几乎乐翻,其中意趣,只能意会,不便言传。恩师从不按常理出牌。即便意
识到他要出奇牌了,但肯定摸不到究竟会出什么,肯定要等翻牌的时候,才猛一拍脑袋
,哎呀,原来如此。
在僧团里,有个概念被不断地提起,我们是被环境所保护着的,刚进僧团,习气、毛病
不断地翻涌而起,然后被僧团清净的力量化解,接着,会不断地从内心里质疑僧团里向
善的主流意识,对忏悔、改变这样的方式有猜忌,会觉得,我照样做,这样行持,到底
有什么意义...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3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寺里开法会,师父几天都在家,并连续几天有开示,让我们有幸听闻新的教授,早斋结
束后,师父用斋很快,想请益点问题,就得用得比他还快。
其实,真的能提出问题说明自己进步了,瞎提不算,我就实在是想不出什么问题来
,愚痴相应该就是这样。好在师父让读的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日记、生平介绍都读完
了,遇到师父,算是有了机缘和话题,问师父,往后我读什么书呢?
师父想了想,让我等等,然后说九点放生。
有法师问,九点可能下雨。
师父说,下雨跟放生有什么关系?
把我们乐够呛,破了破执着,破没破不好说,至少是敲打了一下。是啊,放生跟下
雨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就是这么思维的,以为有关系。
师父背着手在走廊里往丈室走,说,贤书。
现在比以前强一点了,以前师父叫好几遍,自己都跟木头一样,半天才知道是叫自
己,现在叫一声,立刻就听进去,赶紧答,哎。
师父说,沙弥日志,哈。。。。。。慢慢悟吧,不要着急。
我说,好的,师父。
我还能说什么啊。我这么笨,知道师父肯定是想告诉我点什么,但我实在太蠢,悟
不出来啊。
...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4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寺院里有教室,这是常住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学修条件而设立的,而且也有理论基础,
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
但是,我还是很警觉,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为之所累,不能被这个东西搞坏了心地和大
脑。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然
后走进社会,我可以老老实实地追问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至少
我可以确定,我过的是竞争的、充满压力的学习生活,周围的一切都告诉我,我要通过
努力学习,把别人都踩在脚下,自己爬上去。否则,别人就踩在我的头上,爬上去。
家长、老师几乎都说过,你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去扫大街,当工人。
初中毕业的时候,我按照父亲的意愿报了职业高中,我的教导主任叹息地看着我,仿佛
我去的是地狱。当然,我理解他的好意,他认为,不上大学的人生是很可怜的人生。
家长、老师常常还会跟我说,你看看某某都上大学了,某某都出国,去美国了哎,美国
哎。
那时候,我小,没有辨别能力。但是,已经得到了一个这样的人生观,要通过学习成为
人上人,别的都是次要的。
这个人生观是从教室里一天天地累积起来的。所以,出家后,到了僧...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5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新来的老师为了策励我们好好考试,他把一次考试
成绩按高低分贴在墙上。因为我考得太差了,羞愧不已的我没有去想如何下次考好,而
是想了个歪点子,晚上爬上学校的房顶,揭开瓦,然后从天花板下到教室,撕了那个排
序。
第二天,老师怎么也想不通没有钥匙怎么能进教室撕掉排序的。愤怒的老师威逼利
诱,使尽手段,调查了很久,但未果。
那个时候,考分差的孩子过得真不容易,老师会批,家长会揍,周围的环境会说,
你看,某某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如何如何。
可是,大家都忘了一个事实,只要考试,就必定会有高分,有低分。
这是我能追溯到的“争胜心”的一个起源。凭心而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有一
部分孩子被策励起努力学习的心,由后进到先进,但大多数低分孩子都被搞得很自卑,
然后学校会分重点和非重点,非重点的孩子就自暴自弃了,社会、老师、家庭都给这些
孩子安立了“非重点”的孩子。
可是,那些“重点”的孩子就真的走上幸福之路了吗?应该说,不管是重点的孩子
还是非重点的孩子都在童年的学习中都被灌输了一个有毒的概念,要胜过别人。
“争胜心”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新...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6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我可能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检验自己学习佛法的程度,那就是看自己的人
缘好不好,是不是周围的每一个人真心地喜欢自己,而自己是不是也真心地喜欢周围的
每一个人。
对在家人而言,老板喜欢、同事喜欢、朋友喜欢、邻居喜欢,领导和警察喜欢,而
且,自己也喜欢他们。如果做到了,那这个在家人了不得。定是有大修行的高人。
对出家人而言,周围的同修都喜欢自己,而自己也喜欢自己的同修。
我权衡了一下,在家时我绝做不到都喜欢,一百分的话,能打十分就不错了,老板
要是喜欢我,同事就不喜欢我,这个同事喜欢我,可能那个同事就不喜欢我,而我自己
呢,顺眼的就喜欢,不顺眼的就不喜欢,我确信由于在家是无知的愤世嫉俗,领导和警
察肯定都不怎么喜欢我。
出家了,很后悔,原本可以让自己的在家生活过的更好的。
但,后悔不意味着就已经有能力让自己的出家生活过的更好,这两天,我也做了一
个判断,刚出家时,很多时候是装的,装的很好,很相应,很规矩,慢慢熟悉了,一些
习性就暴露出来。
看的顺眼的人就喜欢,不顺眼的就不喜欢。投脾气的就喜欢,不投脾气的就不喜欢
。同样,有喜欢我的,也有不喜欢我的。有...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7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一定要写出来,那就是这一段话:“从小到大,很精进地学习、工作、生活了四十
年,都是为了向外证明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现在,出家了,依然很精进学习、工作、生
活着,但却是为了向内证明别人跟自己其实是一样的。以前越证越无明,现在越证有可
能越光明。”
这句话要是有共鸣,下面的,您看不看,都无所谓了。
寺院在2010年的十、一期间举行“精进共修”法会,僧俗大众近800人一起共修。
师父开示讲法,具体内容,博客上很快就会有文字版,也会有录音流传,我就不饶舌了
。讲法结束后,跟着师父进了丈室,师父又叮嘱了几句。
跟师父在一起应该是不需要组织语言的,写文章就需要组织一下,所以就有了文章
开头的那段话。
应该算是个出家历程的刻度吧,苦苦地搞了这么久,出家,背书,随众,出坡,读
书,听师父过往的开示,历事练心,搞啊搞啊,到今天,就搞出这么一段话来。
感觉很值得,也很冤枉,就这么一句话,竟然需要搞这么多事,我真是个超级大笨
蛋。
我问师父,师父啊,要是常常跟您在一起,时间一久,岂不就通了啊。
师父回答的意思大致是说,也要看根器,人是会变的,有的人也会在这条路上出障
碍。
...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4048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徒一悟

等。
对的, 心靠熏习。 你是明白的。 ^_^
G**W
发帖数: 186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邪见与佛法
自 序
世尊住世之时,弟子普证大乘了义正法;若有宣说了义法者,普被信受。法末之季,去
圣日遥,人根益劣,魔强法弱;真悟者寡,错悟者众;众口铄金,凌驾于少数证悟者之
上,令证悟者独木难支,寡口难辩。学人复迷于表相,不具慧根,不信了义正法,少所
闻故;唯信末法通俗之说,而不知通俗之说违于圣谛,背圣道门,故此时节欲弘了义甚
深微妙正法者,极难!极难!
当知佛法背俗,末法时期通俗之说必非佛法;佛法之难修难证者亦在于此。尤以大乘别
教了义正法,甚深微妙,难可思议,唯证乃知,二乘无学尚不能臆测,岂真诸方道场法
师居士于此法末之季悉能证之?审如是者则大乘了义宗门正法即非甚深微妙之法也。是
故末法之季,了义正法必定迥异诸方通俗之说,不随流俗,孤芳自赏。
然菩萨证悟已,悯诸学人广受误导、随于假善知识堕于未悟言悟大妄语业中,心不自安
,不忍独善其身,遂弃孤芳自赏之心,投入邪说洪流之中,自任中流砥柱,欲救诸方学
人,乃有种种摧邪显正之举。
然诸学人无始以来,随于无明邪见,熏习已久,根深柢固,难可动摇,见善知识破邪显
正之说异于其所崇拜名师之通俗说法,情执所障故,反于善知识生瞋,拒不信受;令善
知识救拔彼等之...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邪见与佛法
第一章 概说佛法与邪见
第一节 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与大菩提道
第二节 邪见略说
第三节 评论邪见之原则
第一节 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与大菩提道
各位同修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首先要谢谢许老师,为这一场演说,让他忙了很久;也谢谢他在正法的弘传和护持
上的付出。再来要谢谢我们道场主人汤师兄、吴师姐,这样无私无我的奉献,使得这个
地方能够成就很多人。最后还要谢谢诸位对正法的护持信受,再加上用功的修行。这些
都值得我们感谢,所以,预先在这里跟大家道谢。阿弥陀佛!
今天要讲的是「邪见与佛法」。许老师提供了好多个题目给我,后来我就选了这个题目
;因为邪见是修学佛法最大的障碍,所以讲「邪见与佛法」来做一个辨正。今天要讲的
「邪见与佛法」,它的子题是「当今台湾之邪说外道及佛弟子应有之认识」,我们先来
谈佛法,然后再来谈邪见。
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因为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份是「解脱道」,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
方法与行门,这叫解脱道;那什么叫做菩提...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