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止定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r
发帖数: 75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命的目的要自己定義 (转载)
雜阿含406 經 -- 盲龜浮木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
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
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
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
「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
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凌弱,造無量惡
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
經文要意:
本經敍説佛陀用「盲龜浮木」比喻凡夫漂流五趣,人身難得,應當把握機會,依「四聖
諦」法修行解脫。
《掌中解脱》第九天说:
所谓「龟颈」的情形是这样的:譬如大海中有一头盲龟,每过一百年才从水里探出一次
头,而海面上有一段带有一孔的金牛轭随风漂流。对这头盲龟来讲,它的头正好套进轭
孔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这些人在轮回大海之中,因为受业与烦恼的控制而睁不开
慧眼,大半在这个恶趣与那个恶趣之间流浪,即便可能侥幸从恶趣中解脱...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看来还真有人从印顺这个井里面,以为能看到整个天空呢?
如《圆觉经》里,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
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
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
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来知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
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

感谢法友以上说明
阅读过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Wisdom/31507927.html
但是之所以要现观而不采概念,是否是因为现观”震撼力”强,效果强?
关于现观
比方说,观察别人年纪变老或死亡,或者自己变老,或一件熟悉的物品毁坏,
直接起一个生灭无常的感受。
这样似乎也不是概念,而是直接体验,直接感受。
但是一般我们应该不会把这样的观察称为现观。
而会把观察四大及其细微特色称为现观。
这之间有何差别呢?
另,所谓初禅至四禅,是否有分安止定的初禅至四禅及观禅的初禅至四禅?
Y**u
发帖数: 5466
4
谢谢小菩提的参与。 写的不错, 我的一点体会也分享一下。。
抄经的时候, 注意力要均衡, 不应该偏向某一个方面, 比如说在字上, 或是在时间
上, 还是在效果上。 应该对抄经的这个运动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比如说抄到第二的
字了, 就觉不要再想第一个字, 看一个抄一个, 不要用心里背的去写, 因为心这个
时候是用来觉察的。力争把它当一个连续的过程去完成。每一个笔划的形成,手的感觉
, 心里的念头, 桌子旁边的摆设, 外面周围的动静都是运动的一部分,要跟的上,
不落队。我觉的抄经不但是对经典的熟悉,也是训练止定的好办法, 抄出来的经典又
可以流传善因,于人于己都非常好。
再次希望大家都能来积极参与。
c***h
发帖数: 2262
5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转载: ──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7 20:16:39 2015, 美东)
找到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531870/
我也认为如此
我也认为如此





我也认为如此
我也认为如此
也是一种看法 ………….似乎也对
但呼吸 还是一样观察
但的确降伏五盖是很重要的初步
任何一种观察 e.g.经行 举手 都要观察 也都能降伏五盖(一种止、定)
但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我也认为如此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重点真的随后的观
说的好, 再多重复n次也不为过
应该原始佛教的四念处 就是止观并进了
(也许 也许….现在称为”纯观”吧)
皮夹克上述的观点与我一致
c***h
发帖数: 226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而止

Ya 止观,或叫保持正念正知,佩服佩服。
止观,而正观(观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得正智(又叫慧、般若)。
中间过程也很复杂
当我们对身心察觉,(观,又叫正念正知),发现脱离所缘,
而拉回的力道就是”定慧” (其中又包含 专心、正思惟、正智(又叫慧、般若))
有专心,能专心于正思维拉回到所缘,有定,拉回的力道才会变强。不然拉回的力道无
力。
最后,拉回力道很强,不会再散乱。保持正念正知。
不会散乱而正思维,力道就很强,
此时,正思惟无常、苦、无我,容易得正智(慧、或叫般若,也就是趋向涅盘的智慧)。
一直这样做止观(保持正念正知),累积这样的慧,就是累积趋向涅盘的能量(又叫 般若
波罗蜜)。
c***h
发帖数: 2262
7

此外,我发现正见、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以前一直忽略,以为是日常生活很平常的事。
一般人只是把正见当成口头禅,以为是日常生活的事。
可事实是,对禅修非常重要。
正思维是以正见为核心所作之思维。正见不对,不会正思维。
没有正思维就没有禅修可言,也就是没有修到 味、患、离。
当没有禅修到味患离,就较难有正智。
当没有禅修到味患离就与世俗禅修无异,无论这时修安止定、修神通、修内观
都属世俗禅修,非佛陀说的可达涅盘的出世间禅修。
正智(南传好像叫十六观智,或叫洞察力) (也有人说是到达究竟涅盘的智慧,反正就是
慧)
禅,就是静虑。
静,是要使内心清净,(有人说是专注,但其实我认为是清净,净念)
虑,就是在清净心之中正思维,思惟这是贪(味)了,思惟这是苦(患)了,
思惟正见提起离苦之心(离)。
正见的底子打多深,正思维时就有多快提起正见,消灭邪见力量就多大,
配合见苦的力量,强大的离苦的心
熟炼之后,邪见还没生起,正见就涌上来,正邪是不会并立的,一个生起另一个就消失。
随禅修越深,内观越深,正见直觉生起越来越快,在极快的速度之下完成。
到最后邪见根本无法生起。得永恒的智慧。不退转。
何谓正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您的意见 我多数在上文中说明过了。
有人要观察多世轮回,我没说不行。
但是我强调当世轮回的观察的重要性。
是的,我是假设是给多数人修,所以发文的角度是假设在多数人的立场,
但没有否认有少数人特别厉害,可以观察多世轮回。
相反的,我心里很赞美能观察到多世轮回的人,有的话更好。
这我在上文中也说明过,
是安慰,也是修行的重点。
是两方面的。
如果针对”安慰”这方面,
如您所说,我的心理的确还不够坚强。是的,我承认,是要改进。
如果针对修行的重点这方面,
则如上文所说,
还是坚持观察当世轮回比观察多世轮回,对我们的修行更重要
理由也如上文上述,
1 多数阿罗汉是没有神通的
2 佛陀没有强调修佛法须要神通
所以,上文,及上一段, 已经清楚说明了,
并非如你所说
这点,相信您已经明白了。
这点 如上文、上一段,所述
--- 还是坚持观察当世轮回比观察多世轮回,对我们的修行更重要
理由也如上文上述,
1 多数阿罗汉是没有神通的
2 佛陀没有强调修佛法须要神通。
神通不是必须的。
因此,观察当世轮回不是必须的。
这点相信您可以同意。
但在此还是强调,如果有神通能观察到多世轮...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9
bdbd mm 已达初禅,这些解释的确无所谓。
我写这文字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用,想给处在类似近行定阶段的朋友提供一个可以摸
的见的参考。
我禅相还不稳,实在不敢奢望解释我所未及的境界。
c***h
发帖数: 226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无处不修行

以佛陀所敎内观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为例,
1.少事少务,心里不要有很多事情塞着,顾东顾西。
2.先注意肩颈要放松。然后全身放松,松柔。
(这两件事很重要,要养成习惯) (我以前一直没注意)
3.依自己进度,注意身体某一部位。
通常会注意呼吸(又叫”安那般那”),或者走路(又叫”经行”)
注意呼吸为例,又可以依自己进度注意不同部位,
例如,一开始不容易专心,可以先注意较小的部份
—e.g.”人中”的一呼一吸的摩擦感觉
或 有人注意随呼吸肚子一胀一缩
这时的”正念”,就是保持注意
.”人中”的一呼一吸的摩擦感觉 或者 肚子一胀一缩
不要被各种杂念中途打乱
当没有注意”所缘” (也就是.”人中”的一呼一吸的摩擦感觉 或者 肚子一胀一
缩)
就叫失去”正念”。
要拉回来,继续注意”所缘”
等注意更集中了,能够不耗神而轻松的注意到”所缘”,
感觉也会慢慢扩大,
感觉自然会慢慢扩大到吸气进来到鼻腔、气管的各种细微感觉。
这时,”正念”就是保持注意”吸气进来到鼻腔、气管的各种细微感觉”
再熟练,注意力再集中,能够不耗神而轻松...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短五蕴包括身体的痛感,这个不需要佛法就可以。印度教里佛教里都有安止定。
这个状态就能够脱离身体一切受蘊。
G**W
发帖数: 186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沒有一個人不需要禪定
大乘法中的阿赖耶识, 敘述的長的很,以下大概是千萬分之一 :
===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
是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
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尽、把阿赖耶识体中所有一切法种都全部证得,成为如来无垢识而成就佛道。过程如同
在找到黄金以后,把黄金打造成金指环。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
我只是想厘清你在说甚么,所以举了很多对比,看看比较像哪个。
另外也介绍”舍”,佛法中的确有这样的用法,
这是在附和你,不是否定你
且”大我”、”小我” 这似乎是有趣的议题
虽然我觉得”大我”,可能是学安止定的人的感觉,
不过我也才疏学浅,不能肯定。
虽然我没听过,也许到高深处真有大我小我。
没有认为我的一定对,别人的错。
因此请你介绍你们师门的修行方法阶段等等 也算增广见闻
我都还满喜欢天主教的祷告呢
智慧,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再说
网上,写写交流一下而已,你觉得我错(对),我觉得他错(对),他觉得你错(对)
都没关系 算大家自己整理自己的思绪 对别人那也算增广见闻了
c***h
发帖数: 226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
我只是想厘清你在说甚么,所以举了很多对比,看看比较像哪个。
另外也介绍”舍”,佛法中的确有这样的用法,
这是在附和你,不是否定你
且”大我”、”小我” 这似乎是有趣的议题
虽然我觉得”大我”,可能是学安止定的人的感觉,
不过我也才疏学浅,不能肯定。
虽然我没听过,也许到高深处真有大我小我。
没有认为我的一定对,别人的错。
因此请你介绍你们师门的修行方法阶段等等 也算增广见闻
我都还满喜欢天主教的祷告呢
智慧,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再说
网上,写写交流一下而已,你觉得我错(对),我觉得他错(对),他觉得你错(对)
都没关系 算大家自己整理自己的思绪 对别人那也算增广见闻了
c***h
发帖数: 226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确。
它可以像婆罗门教,也可以像佛教。 可以解释得像涅盘,也可以像一般外道的安止定
每个人都可以花脑筋想出自己的解释,用力研究它
只要你因此而亲近佛教就好
大乘有时为了让婆罗门教或外道亲近佛教,真是不择手段的传教
做了很多佛陀绝不做的事
例如,把佛教高深化、宗教化(神神鬼鬼化)、前世今生化
但却因为更符合一般人的好奇心及需求,使佛教得以传开来
对于传教这一点,其实做得不错
只是因为前辈祖师的做法而使后世弟子可能愈走愈远过分偏离纯粹的佛法,
过分强调高深、神神鬼鬼的宗教、前世今生…
我只是想提出较接近佛陀的观点(自以为是的,不见得对,仅当参考)来拉回这些比较外
围的事
而对于大乘的核心佛法,例如般若、唯识、如来藏
原则上我不批评,尽量只说好话,说他们符合佛陀当初所教
r******3
发帖数: 586
16
顺便说一下,婆罗门教也完全能实证有梵我,完全能实证梵我合一,只需要调整一下禅
修方法,将动态性的毗婆舍那禅修调整为静态型的专注禅修,即安止定。不要去观察现
象的生灭性,而改为尝试体验合一感,即能认识到梵我合一,能所不二。大乘如来藏思
想也是如此。
我对这些实在太清楚了,尤其为什么佛陀的毗婆舍那禅修能够体验到非常明显的生灭无
常性,体现到迅猛的刹那生灭性,以及为什么会产生一系列观智,我也都经历过。
爱因斯坦说,理论决定了你能观察到什么,这个观点很牛逼啊。。。
实证,别扯蛋了,汉森说观察渗透理论,所谓的实证,都是被理论渗透了,几乎没有真
正客观性的“实证"
w********w
发帖数: 1550
17
来自主题: CivilEngineering版 - 土木还是起点定得太低了
土木惨淡和跟PE难易没啥太直接的关系吧。咱这算public service,近似于非营利了。
砍预算一般先砍咱这的,而且质量还不能降低。动不动就是,给你2万块钱让你买个新
款法拉利之类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还要求50年保修保养。
前两年,那个什么桥塌了,还是个挺好的美国朋友,当面就问我,您们工程师就不能阻
止这种事故吗?我说你给医生那么多钱,没事还医死几个呢。咱这检查,维修,保养都
要钱,你们没事就砍我们这预算,能怪谁?
后来说是,那帮人,想搞那桥的设计师,结果人家先见了上帝,后来还想从那人儿子身
上搞钱。PE出来混容易吗?孩子都不被放过。
q****u
发帖数: 1421
1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qxc能入定这个事我持保留意见,因为有能力的裁判不在场,我也未见他对有细致的描
述(怎么入的,入的过程,定在什么上。。。),没有这些就喊一声能(自主)入定?!
当然qxc前面围绕心向心行说了一堆,我这里就是在针对其核心部分(心x)提出问题。
q*c
发帖数: 9453
1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我都说的清清楚楚,你自己看不明白。
保持心向,心向驱动心行,心行一直在某个东西上,这就是定的相。 反观以实时保持
心向不转, 这个就是定中的无相修法, 根据 pupp 的亲自经验, 深入了就开始破六
根形成的幻觉, 开始断生死流了。
我这么多年,waichi 多次祝贺我发这个心,得那个功德, 有这个境界,你啥时候看见
我附和过? 我不能自主,不清楚判明的事情,从来不胡扯, 和你完全是两个极端 :)
q****u
发帖数: 1421
2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你对“心向”的判断是基于在实况中对“All in”的真实程度的把握,在比较All in
前后差别之后,你感觉后面All in后,真的好有干劲,所向披靡。
这些都没问题,我也不会质疑你看不到上面的这种差别,不会怀疑你撒谎,没体会到
那种差别而说有。也不会因为所谓胜负心,否认你实修中的进展,否认你确实可以观
察到的东西。
问题在于: 因为你从未有经高手验证过的All in的经历,所以你对All in的程度可能
把握不准。打个比方,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钱,你就说自己All in了。
从另一外一个角度,理论上推理如果你真能看清楚心向、心行,并且有把握把决定、
心向、心行搞得一致的话,这应该是能超出四禅八定的水平的。。。如果你现在没到
那个水平的话,应该是有某个环节存在问题的。
q*c
发帖数: 9453
21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别胡折腾,再仔细看几遍
all in 我是告诉你,你摸不到心向的时候没办法的办法。 王道是直接看心向,简单快
速准确预防。
all in 那是相, 我自觉是摸到心向的,都是直接检查。
你对心向和四禅八定完全不懂,全是想象。 心向是方向盘,你终于抓到方向盘不表明
你开车就高超了, 还要大量练习, 更不表明你车已经开到罗马了。 不科普了, 你全
是蒙查查
s******l
发帖数: 6898
2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4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5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真有我
☆─────────────────────────────────────☆
robbin (robbin) 于 (Fri Oct 8 02:07:33 2010, 美东) 提到: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3:26 2010, 美东) 提到:
歪魔扯了一大堆,表面说的无我,可实际说的却正是佛陀破斥的那个恒常主宰的神我之见。
此处这个最究竟本体的自性,万法生起的根本因,就是一个明明显显的“神我”。
佛法的核心:缘起、无常、苦,在老歪那里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整天念叨那个心向心
行,为什么呢?
那个表面想着自由,实际想着做大神的vensufire也难怪会被老歪搞得晕晕乎乎。。。
不过这迷魂汤,robbin倒是喝得挺过瘾,到现在还对歪魔单相思,可怜可悲。。。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4:59 2010, 美东) 提...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7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8
观音灵感录续编
菩萨戒弟子惕园毛凌云敬述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救刀兵劫
第三章 救灾祸难
第四章 救疾病苦
第五章 救产婴苦
第六章 善恶劝惩
第七章 示现接引
第八章 结劝流通
第九章 礼念方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略叙圣迹
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故称观音古佛。但以度
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
世界释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二乘六道众生,共生极乐。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修罗、畜
生、饿鬼、地狱等九法界身;即山河道路,桥梁船筏,药草树木,楼台房舍,墙壁村落
等,亦随机化现,以施无畏,而垂济度。世人据迹而论,只云菩萨或大士而已。尤对我
等娑婆世界,因缘甚深,昼夜六时,常以大悲眼,观照世间一切众生,求救苦难、或求
赐福利、而称名之音声,即施护祐,拔苦与乐,故名观世音,简称观音。又名观自在,
谓自利利人皆能得大自在也。菩萨、简称也,音译具名为菩提萨埵;义译旧为大道心众
生,新译曰觉有情,又译大士。释为:菩者、觉也、度也,萨者、有情...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观双运
马鸣菩萨告诫学法者:修学止观的时候,是要依止观双运而修,不应当偏止或观
任何一边,如果执著修止却不修观,贪著定中的乐受,不能够依“止”入“观”,证入
佛法智慧,或者不修止,偏在修观,只是依文解义思惟经中义理,没有“定”作为庄严
,来依所观经文法义降伏自心;这依“止”修“观”的意思,详细点说就是说,能依六
识心如理作意思惟法义之后,说服了自我第七识意根末那,使这个心发起决定性,于所
观照思惟之法,不怀疑、不退失,因而有了该分佛法智慧的实证。所以不修止偏于观是
一样有过失,过失就在没有办法来实证佛法,出生智慧,即使有智慧也是属于干慧。意
思是说,好像井中泉水干枯了,没有办法如泉水般源源不绝,流注胜妙佛法智慧,当然
也不会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这里仍然先就偏修止的部分过失,来为大家探讨.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
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
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大乘起信论》卷2)
在为大家逐句说明这意涵之前,先为大家讲解止观的定义内涵。
所谓“止”,...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0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譚嗣同:仁學
仁學
作者:譚嗣同 清
目录
■1 自敘
■2 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3 仁學一
■3.1 一
■3.2 二
■3.3 三
■3.4 四
■3.5 五
■3.6 六
■3.7 七
■3.8 八
■3.9 九
■3.10 十
■3.11 十一
■3.12 十二
■3.13 十三
■3.14 十四
■3.15 十五
■3.16 十六
■3.17 十七
■3.18 十八
■3.19 十九
■3.20 二十
■3.21 二十一
■3.22 二十二
■3.23 二十三
■3.24 二十四
■3.25 二十五
■3.26 二十六
■3.27 二十七
■3.28 二十八
■3.29 二十九
■3.30 三十
■4 仁學二
■4.1 三十一
■4.2 三十二
■4.3 三十三
■4.4 三十四
■4.5 三十五
■4.6 三十六
■4.7 三十七
■4.8 三十八
■4.9 三十九
■4.10 四十
■4.11 四十一
■4.12 四十二
■4.13 四十三
■4.14 四十四
■4.15 四十五
■4.16 四十六
■4.17 四十七
■4.18 四十八
■4.19 四十九
■4.20 五十
自...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2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31659
33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草清
书吏们也纷纷攘攘吵着,这时候就听外面一阵板子chōuròu声,还夹杂着凌luàn的惨呼。
“来了来了……可算是来了。”
书吏们抹着额头的汗,庆幸不已,这是他们手下的巡役赶过来救主了。
mén外几十号巡役挥着木棍,打得人群如cháo水倒卷,眼见围拥之人就要溃散,又一拨套着“巡”字号衣的人马出现了。
“干什么干什么?人家只是在说话,你们怎么就动手了?当自己是官差呢?”
刘兴纯lù面了,他带的可是巡检司的正经巡丁,这么一喊,那帮巡役人一愣手一软,顿时被人群又倒推回去。
“出来说话”
“别躲耗子了平日在咱们船上那些神气呢”
人群又吵嚷起来。
嘎吱一声,mén开了,终于有个书吏脸sè发白,xiǎo心翼翼地探出脑袋,背后好几双手赶紧把他推了出来。
“那个……大家别闹,过年嘛,和气生财,jiāo了钱就走。”
那书吏指着远处江面木mén说着,那里停的都是jiāo了钱的船只,只等第二天开关就放行。
回应他的是一堆杂物,甚至还有唾沫...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經傳釋詞
經傳釋詞
作者:王引之[清]
《經傳釋詞》,王引之撰,共十卷。是一本解釋經傳中所出現虛詞的專著。

卷一

㠯、以、已

由、猶、攸
繇、由、猷




于(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卷二

粵、越

欠(音聿)、聿、遹、曰
安、案



卷三
惟、唯、維、雖
云(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員


抑、意、噫、億、懿
一、壹

伊繄



台(音飴)
卷四
目录
惡、烏

遐瑕
號(音豪)
曷害
盍、蓋、闔


況、兄、皇
鄉(音向)、嚮
汔(音迄)
歟、與
邪(以遮反)




於(音烏)

噫、意、懿、抑
嘻、譆、唉、誒、熙
竽(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卷五



憖(魚覲反)

宜、儀、義



豈、幾




其(音記)、記、忌、己、䢋(正文此字待改)
其(音姬)、期、居

詎(巨遽二音)距、钜、巨、渠、遽
固、故、顧




卷六
乃、迺(正文此字待改)








儻、黨、當、尚




疇、[C120]、[1234]
卷七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540
37
李秀成自述
时逢甲子六月,国破① 被拏,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承<丞>②大人量广,日食资
云。又蒙老中堂③ 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遂(逐)一大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
是以再用愁心,一一清白写明。自我主应立开塞〈基〉之情节,衣〈依〉天王诏书明教
传下,将其出身起义之由,诏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略,写呈老中堂
玉鉴。我一片虔心写就,并未瞒隐半分。
一将天王出身之首,载书明白。其在家时,兄弟三人,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天王
名洪秀全,同父各母,其父□名不知。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是後母所生。④
此之话是天王载在诏书教下,屡屡讲讲道理教人人可知。长、次兄往家种田。洪秀全
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有一日,天王忽病,此是丁酉年(道光十七年,
1837 年)之病,死去七日还魂。自还魂之後,俱讲天话,凡问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
上芾,劝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
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後,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
俱〉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
天王是广东花县人氏,花县上到广西寻〈浔〉州...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38

这样吧, 既然说到这个, 就把我前几天读的那段拷贝/贴出来:
[转载] 《四 念 住》 1996 年于法雲寺佛學院
"
第一天講課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的佛學院準備很久了􈖩到今天正式開課。
現在所學
習的課程是「四念處」。舊的翻譯叫做「四念處」􈖩新的翻譯叫做「四念住」。
我曾經說過􈖩四念住是我們學習靜坐的時候用的􈖩就是靜坐的時候要
學習四念
住。四念住裡邊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念」􈖩一個是「慧」。「慧」
是觀察的意思􈖩「念」
是明記不忘的意思。學習四念住的時候􈖩這個念實在來說就是止觀的止的意思
􈖩就
是攝心不亂名之為念􈖩破除去內心的散亂叫做念。散亂心破除去了􈖩
內心明靜而住􈖩
這個時候用智慧來觀察􈖩就可以破除去內心的顛倒妄想􈖩就可以斷惑
證真了􈖞
四念住包含這兩樣意思􈖩但是在我們學...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39

这样吧, 既然说到这个, 就把我前几天读的那段拷贝/贴出来:
[转载] 《四 念 住》 1996 年于法雲寺佛學院
"
第一天講課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的佛學院準備很久了􈖩到今天正式開課。
現在所學
習的課程是「四念處」。舊的翻譯叫做「四念處」􈖩新的翻譯叫做「四念住」。
我曾經說過􈖩四念住是我們學習靜坐的時候用的􈖩就是靜坐的時候要
學習四念
住。四念住裡邊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念」􈖩一個是「慧」。「慧」
是觀察的意思􈖩「念」
是明記不忘的意思。學習四念住的時候􈖩這個念實在來說就是止觀的止的意思
􈖩就
是攝心不亂名之為念􈖩破除去內心的散亂叫做念。散亂心破除去了􈖩
內心明靜而住􈖩
這個時候用智慧來觀察􈖩就可以破除去內心的顛倒妄想􈖩就可以斷惑
證真了􈖞
四念住包含這兩樣意思􈖩但是在我們學... 阅读全帖
g*******0
发帖数: 5
40
西藏历史地位明辨(转载)
拨云现日
关于西藏的历史地位,可谓众说纷纭,然而不基于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政权所采取
的羁縻政策来谈西藏乃至其他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都是无法说清的。本文从阐述羁縻政
策的层次及由此划分的三种羁縻关系入手,对西藏从元朝至清朝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进
行了辨析,同时驳斥了诸多不正确的见解与观点,希望有助于读者对西藏的历史地位建
立实事求是的认识。
前言 吐蕃疆域的变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朝与吐蕃的关系
第三章 明朝与吐蕃的关系
第四章 清朝与前期甘丹颇章政权的关系
第五章 清朝与过渡期甘丹颇章政权的关系
第六章 清朝与中期甘丹颇章政权的关系
结论 吐蕃历史地位简评
附录一 驳《西藏历史地位辨》
附录二 驳《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属领关系》
附录三 正史对于各朝疆域的记载
附录四 零星驳斥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吐蕃疆域的变迁
藏区,藏族人称为吐蕃(藏文བོད,Bod,英文Tibet),国际
上称为大藏区,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传...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第一次问答节略
第二次问答节略
第三次问答节略
第四次问答节略
第五次问答节略
第一次问答节略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午后二点半钟,带同参议李经方及参赞官三人乘轮登岸
赴会议公所,与伊藤、陆奥及书记官六人坐定寒暄毕。
伊云:中堂此来一路顺风否?
李云:一路风顺,惟在成山停泊一日。承两位在岸上预备公馆,谢谢。
伊云:此间地僻,并无与头等钦差相宜之馆舍,甚为抱歉!
李云:岂敢!
伊云:本日应辨第一要事,系互换全权文凭。
(当由参议恭奉敕书呈中堂面递伊藤;伊藤亦以日皇敕书本交中堂)
伊令书记官阅诵英文与前电之底稿相较,陆奥令书记官将敕书与前电华文之底稿相
较,中堂令东文翻译与罗道比较日皇敕书并所附翻译英文底稿毕。
陆云:日皇敕书是否妥协?
李云:甚妥。我国敕书是否妥协?
伊云:此次敕书甚妥。
中堂复令罗道宣诵拟请停战英文「节略」;诵毕,将「节略」面交伊藤。
伊略思片刻,答以此事明日作复。
旋问:两国敕书应否彼此存留?
李云:可以照办。
伊云:顷阅敕书甚属妥善,惜无御笔签名耳!
李云:此系各国俗尚不同;盖用御宝,即与御笔签名无异。
伊云:此次姑不深求;惟贵国大皇帝既与外...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最初之决定---ZT--GS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自知,设有
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信
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疑之劣性不除,转因
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甚矣
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转辗自误,更以误人。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子禄,终究不
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切
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著,佛又不许。因此世间
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只暂时的空喜,不是究...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4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 自知,设
有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
信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 疑之劣性不除,
转因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
甚矣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辗转自误,更以误人。 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
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 子禄,终究
不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
切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 著,佛又不许。因此
世间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46
禅修的方法(第四讲)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10月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
,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专注。
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
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
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
方的虚空中安住。
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
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
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
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
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
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
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
。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 阅读全帖
T***c
发帖数: 17256
47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獵命師傳奇 卷19
《獵命師傳奇 卷19》
“不可詩意的刀老大”之
我變胖的真正原因
最近這幾年來,我的人生出現一些變化,造成我很大的困擾。
困擾往往伴隨着甜蜜的果實,所謂的甜蜜果實也就是這幾年我的小說越賣越好。但
我不是要假裝抱怨我的小說賣很好有什麼問題,小說賣得好,我當然很高興,然而小說
之所以大受歡迎,其實都多虧了學校老師的大力幫忙,因為不管我寫什麼題材,學校老
師都會說:“拜託不要再看九把刀的小說了,沒營養,看了國文會變爛!會!變!爛!”
學生就是這樣,在我還是中二生的時候,老師常常對我們咆哮:“不要再看金庸小
說了!看再多——考試!也不會!考!”的時候,我就自動在腦內翻譯成:“考試都考
無聊的東西,所以不會變成考題的書一定都很好看耶!”所以我就給他狂看金庸小說,
果然非常好看,然後干考試真的不會考。
總之老師對我的批評依舊造成了反效果,好像我的書特別好看一樣,學生常常在抽
屜裡把我的小說傳來傳去,書被沒收了就再買一本,導致書的銷量莫名其妙地居高不下
,這都是老師的功勞。(希望老師永遠不要將我的小說變成指定的課外讀物強迫學生去
讀,否則學生一定會覺得...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
,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大乘起信论》卷2)
首先谈到的,这里面谈到的“止观”这两个字,在这个学佛的过程中,止观始终是一个
很重要的,我们经常在许多的法门里面都会看到止观这两个字,所以藉这个机会,我们
可以好好地理解一下《大乘起信论》讲的止观,到底是讲什么?一般人觉得止观一定都
直接会想到修习禅定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四禅八定的状况;但是这里要提醒大家的一
句话:“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这个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念佛是在心里的忆念,
真正的参禅呢,也仍然是在心里面去参,而不在你如何盘腿打坐去修定,因为修定的这
件事情毕竟都还是在世间的诸法里面。
比方说,佛陀当年祂在出家寻道的时候,祂曾经跟过两位当时修学禅定的这个大师:一
个叫作阿罗逻伽蓝,另外一个叫作郁陀罗摩子。阿罗逻伽蓝他所修习所证的禅定,叫作
无所有处定;另外一位郁陀罗摩子所证的禅定境界,叫作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
跟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两个定,一般我们在说四禅八定的时候,那个是最高的两种的禅定
境界。佛陀在跟这两位师父在学禅定的时候,很快就证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当头棒喝
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止”的意思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指的是实证般若实相
的离一切世间戏论的境界;而“观”的意思“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指的是现前观察世
间万法皆由实相因第八识如来藏心出生,一切善恶业也都由如来藏记存的智慧现观。在
这里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里说的止,是心得决定、无所怀疑住于如理作意的第一义
谛智慧“明见”境界,而不会单纯的是四禅八定的定境修证。因为禅定的止与实证解脱
智慧无关,更与实证般若智慧无关,只是将觉知心制心一处、安住在定境中。纵使证得
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然还是世间中的定境,仍不脱世间戏论,所
以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能“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既然无法离开戏论,便仍在生死当中
尚未解脱。
马鸣菩萨在这里对于止观的开示,是佛法般若实证智慧上的心得决定、心不动摇的
止,显然对于许多将止观一味解释成静坐禅定、一念不生的说法,无疑的作了一个当头
棒喝般的破斥。因为这样狭隘的将止观解释成静坐求一念不生,事实上是对于佛法的内
涵并非真正的如实了解,其实是以定为禅,而又证不到禅定境界的错误行门。因为这样
既不能真正的证得“息灭一切戏论境界”第八识清净...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216
50
此文可为家版的参考书,请斑竹置顶,
王凤仪嘉言录 (http://www.37ct.com/thread-9-1-1.html
前 言
王凤仪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黑夜见白日”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
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 而化性立命。实行“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王善人常说:“人是什么性,就有什么命。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 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以上为五阴性)”又说:“身界人主贱,心界人主贫,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贵。”说明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 己手中。欲窥全豹,就请阅读本书。
第一节 善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
○世上有三大恶人,盗贼不算在内。讲道不行道...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