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境性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这不是佛法所说的禅定,是外道邪定,是建立在神我常见基础上的外道邪定。
佛法所说的禅定,和是否一个目标没有任何联系,不是外道的制心一处。
可以每刹那都有一个目标,但照样可以有心的不乱,丝毫不影响禅定
因为心是生灭的,没有常驻不变的心。不乱,指的是伴随心识生起的心所里面没有贪,
嗔,
掉举等恶心所,是心的纯净,和目标是否一个没有联系。
也就是说,禅定是离恶不善法,是纯净安稳的意识状态,不是什么制心一处,不是专注
在一个固定目标对象上。
根据阿毗达摩,心一境性是个遍一切心所,任何人,任何刹那,心只面对一个目标,永
远都是制心一处。这里的一,是当下刹那的一,不是所有刹那的一。
如果是一直面对一个目标,这虽然也能带来禅定,但这种禅定极不利于智慧的产生,也
很不容易看到无常,苦和无我。因为它会将生灭给虚化,平滑掉,导致观察到的就是不
生不灭,是常。
所以外道在这种邪定基础上,很容易产生类似有个不生不灭的真如的邪见。
Y**u
发帖数: 54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神会禅师的悟境
maybe that's why "唯有明心的人才能見性"..
G**W
发帖数: 186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神会禅师的悟境
宗镜录好呀,
《宗镜录》中又说:「又真俗无二、一实之法,诸佛所归,名如来藏。明无量法及一切
行,莫不归入如来藏中。无边教法所詮义相,更无异趣,唯一实义,所言实者,是自心
(如来藏)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虚幻。」
《宗镜录》中又说:「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鐶,辗转无差别。』以诸佛了之成
清净藏,异生执之為阿赖耶。」
z***o
发帖数: 2104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神会禅师的悟境
不可说
怎知你见的 我见的 是同一个




好吧
我承认自己很混沌
G**W
发帖数: 186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神会禅师的悟境
所以神会禪师会去问惠能, 二祖会去问达摩.
而如果师父也不知道却說能印証别人,就成了那个 :
佛性都不识
妄称能指月
一盲引眾盲
相偕入火坑
i*******1
发帖数: 11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Great Post!
雾失楼臺,绿漫溪渡,桃源不离寻常处!
境无好恶心有别,任运休将知见树!
桥跃长虹,鱼传尺素,风光本自无穷数!
随缘放旷任沈浮,甘作春泥群芳护。
t******g
发帖数: 17520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谢了, 你说的心一境性,是所谓的三摩地?对我来说定位太高了
现阶段的目的也就是消磨一下身心是"我"的错误见地, 挺多细节需要注意的
身念住的所缘就是色身, 观察就好了, 体会苦,
如果有定的心, 有宁静而升起快感, 觉得有“我”可以控制这些, 反倒是不好的。
c***h
发帖数: 2262
8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佛陀的教法,有以下明显的特色,不会轻易改变。
1目标(解脱、灭苦、贪嗔痴永尽)、
2纲领(四圣谛)、
3次第成果(四果、依次解开十结)
4修行方法的范围(戒定慧,也就是八正道)
5慧上具体修行方法(内观、现观、如实知见)、
6内观的对象(缘起法(含五蕴六入处,即自己整个身心的运作))、
7内观时待发觉的现象(无常、空、无我 (也就是身心实相))、
8内观一堆五蕴,一堆空无我,要干嘛?
(是培养的解脱动力:出离心,也就是味、患、离。离苦的power。也就是断贪爱、断我
的power
9所有一切内观努力,初步都指向这个目标。)
10内观较具体的方式(四念处、七觉支)
其他,有各种调整的方式或补充(四正勤、五根、五力等)
虽然有以上大原则,但佛陀在阿含中没有说禅修的细节步骤
也许是佛陀认为每个人程度不同,情况各异,细节可以各有差异吧?
因此历代祖师会提出各种较具体的方法,清净道论、大圆满、大小止观六妙门等等
都可以参考。不因人废言,认为他是大乘就排斥一无是处。
在此之下,各禅师也会有自己的心得,认为怎么教,习者比较能接受。
有先修定,也有先修观,或者观定...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外境和心
能有物理/化学/核反应变成新的物体/物质/元素都是无明业力的一种作用。就像在梦里
再怎么折腾都是做梦。
我们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没法直接认识如来藏光明。这个属于可以用语言作些描述,但
更多的是意会,究竟而言是超越言思的。建议您去读一读慈诚罗珠堪布的两篇文章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1-05-05/364.shtml
佛教的世界观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1-05-05/363.shtml
G**W
发帖数: 186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外境和心
这是误会之说, 水淹,在虚空中行走,飞行等是神通, 然禅宗诸祖都是证悟空性之人,他
们并非个个都能够如此.
好比慧解脱阿罗汉,并没有俱解脱阿罗汉的禅定证量,但他们都是阿罗汉.

。。
P****S
发帖数: 228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外境和心
在虚空中行走,飞行可以是神通,但是证悟空性之后肯定能在虚空中行走,飞行。您自
己可以去查一下初地菩萨有怎样的能力。
禅宗诸祖没有示现虚空中行走/飞行,你就推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的逻辑实在有
问题。
其实达摩祖师讲了证悟到啥程度会有怎样的能力,你们没看出来而已。

,他
w**u
发帖数: 31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New Year's resolution
转自vipassaner 法友回复 "慈心禅的所缘到底是意象,还是语言;核心是什么?"
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00#lastpost
对于慈心禅而言,如果只是应用,例如修护卫禅,那么,可以不严格要求作意对象,大
概知道是父母、导师、同行梵友、护法神、众生等等即可。
但是,慈心禅要修禅那的话,就需要特定的、刻意的、具体的作意对象,例如某位尊敬
的师长。
有的时候,这位师长会清晰的出现在你面前,有的时候,会化为稳定的光。这要看你个
人的内在经验或投射。这个时候,你的心一定是破除界限的慈爱,持续在那个对象上,
可以达到近行定的。
所以有这两种不同的应用。
如果慈心的禅那升到二禅,就不需要特定的祝福语言,因为没有寻伺。那个时候,也不
是以心为对象,而是慈心投向它所祝福的那个对象,慈心与对象完全融合、一境性。
所以,慈心有两种方式,为了运用的——例如内观之前先对治嗔恨盖,和修禅那的——
例如修初禅、二禅等。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班迪達尊者圓寂了

转贴大师法语以为纪念
http://smz20121215.pixnet.net/blog/post/42482674-%E5%A4%A7%E5%B
大师父班迪达尊者进一步解说两种禅修者:
“止乘者”(samatha-yanika)与“纯观乘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止乘者必须让心专注在某个单一禅修目标,直到证得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后,他们会观
察禅支、禅心或者任何色法,以逐步培养观智,直到证得道、果。
纯观乘者必须把心专注在当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现象。这种剎那剎那的观察会产生剎那定
。若无剎那定,禅修者将连名色分别智也无法证得,更不必谈较高的智慧,如把握因缘
智,无常苦无我智,生灭智等等。
就纯观乘者而言,要逐步修得观智直到完全证悟,剎那定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如何,没
有人能够在不修习毘婆舍那的情况下证悟。
在此,剎那定好比是由许多小纤维组成的绳子。每一条纤维都很脆弱,容易断裂。但是
,当他们缠绕成一条绳子时将变得很强壮。同样地,就纯观修行而言,由于目标剎那生
灭,定也只会剎那剎那生起,不可能很强。但是,如果你持续地观察所缘,连续而无间
断地培养牠,它便会强大到...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因果的问题
@@
我不念佛, 我猜的, 所谓一心不乱就是南传所谓的心一境性
如果能一句两句话说清楚, 大家也不会这里乱了, 对吧, 哈哈哈
这个东西是简化不了的,缺一样都不行, 所以“结果”是稀缺的
t******g
发帖数: 17520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因果的问题
个人觉得绝对有很多很多人都把刹那定的境界当成心一境性了
我觉得那是不对的
虽然刹那定有刹那定的用处,一般乾观者就可以起观了
t******g
发帖数: 17520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因果的问题
心一境性也绝对不是对某单一所缘的锁定的能力的彰显
l*****g
发帖数: 408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因果的问题

晕。还以为你有亲身体验。
-心不乱还好理解一点(心不到处乱跑,集中在目标上),你这高大上的心一境性,实
在费解。
t******g
发帖数: 17520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下面的转贴也提出了正念的的三个心所,
所以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三篇文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虽然都在讲一个东西。。。初期修行, 正念是多么的重要
==================
转自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 著
。。。。。。。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
。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 佛陀的品質就是能把注意把心念堅定地放在呼吸這一件事上 ?????
那麼初禪叫「離生喜樂地」,是說已離欲界之苦,心生喜樂,達到了心一境性——心念
進入了「念住」. 那麼証初禪的行者是不是就是 佛 ???
================
那麽只需了解這兩個簡易原則。(1)想著佛陀的品質。(2)把
它們帶入你的內心。這個意思是,要注意把心念堅定地放在呼吸這一件事上,不要忘記
它,不要讓自己受幹擾。
t******g
发帖数: 17520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 佛陀的品質就是能把注意把心念堅定地放在呼吸這一件事上 ?????
---
答: 禅修问题的回答都很简单和实际,都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但是有些琐碎, 尤其是这样已经有答案的问题, 哈哈哈, 我尽量长话短说。
想着佛陀的品质, 是“佛随念”, “佛随念”是什么那, 网上的解释有很多,
抓不抓地住精髓就看个人了, 弄成对佛陀权威的无条件服从, 盲目歌功颂德,
也是很多的。。。更甚者, 是定力强, 能够观想出佛陀形象, 然后和身体合一
这就是“过”太多了。。。
因为佛随想
个人来看就是以心目中对佛陀品质的崇敬而获得修行动力
或使心情平静,这篇文章是阿姜李在1957年的时候对没有禅修基础的居士说的,
当时泰国是佛教国家, 接触佛教的人多, 所以佛的功德品质的概念深入人心, 加以
开发可以积极地安定人心, 所以他提出了这个。。。除了佛岁念, 还有其他随念,
目的都是相同的, 对本人来说, 佛随念的作用没有其他随念,比方说死随念的作用大
,还有慈心禅, 因为相对来说开发的时候比较费力。或许是我对佛的神话光环比较弱。
我遇到的一个人用的观音菩萨,来作为随想的目标, 他说可以让其迅即...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下面的转贴也提出了正念的的三个心所,
所以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三篇文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虽然都在讲一个东西。。。初期修行, 正念是多么的重要
==================
转自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 著
。。。。。。。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
。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 佛陀的品質就是能把注意把心念堅定地放在呼吸這一件事上 ?????
那麼初禪叫「離生喜樂地」,是說已離欲界之苦,心生喜樂,達到了心一境性——心念
進入了「念住」. 那麼証初禪的行者是不是就是 佛 ???
================
那麽只需了解這兩個簡易原則。(1)想著佛陀的品質。(2)把
它們帶入你的內心。這個意思是,要注意把心念堅定地放在呼吸這一件事上,不要忘記
它,不要讓自己受幹擾。
t******g
发帖数: 1752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 佛陀的品質就是能把注意把心念堅定地放在呼吸這一件事上 ?????
---
答: 禅修问题的回答都很简单和实际,都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但是有些琐碎, 尤其是这样已经有答案的问题, 哈哈哈, 我尽量长话短说。
想着佛陀的品质, 是“佛随念”, “佛随念”是什么那, 网上的解释有很多,
抓不抓地住精髓就看个人了, 弄成对佛陀权威的无条件服从, 盲目歌功颂德,
也是很多的。。。更甚者, 是定力强, 能够观想出佛陀形象, 然后和身体合一
这就是“过”太多了。。。
因为佛随想
个人来看就是以心目中对佛陀品质的崇敬而获得修行动力
或使心情平静,这篇文章是阿姜李在1957年的时候对没有禅修基础的居士说的,
当时泰国是佛教国家, 接触佛教的人多, 所以佛的功德品质的概念深入人心, 加以
开发可以积极地安定人心, 所以他提出了这个。。。除了佛岁念, 还有其他随念,
目的都是相同的, 对本人来说, 佛随念的作用没有其他随念,比方说死随念的作用大
,还有慈心禅, 因为相对来说开发的时候比较费力。或许是我对佛的神话光环比较弱。
我遇到的一个人用的观音菩萨,来作为随想的目标, 他说可以让其迅即... 阅读全帖
s*********2
发帖数: 357
24
来自主题: _wisdom_except_GUANYINFAMEN版 - 如何进入禅定。
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
。達到禪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
天。
心持續地專注於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嘗試辨識心臟裡意門
(bhavavga 有分識;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色(心所依處)。有分心是明亮
清澈的;註釋中說,有分心就是意門(manodvara)。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
辨識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門(有分心),以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能如此辨識之後,
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五禪支,一次辨識一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
有五禪支。五禪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於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投注於似相;
三、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諸禪支整體合起來即稱為禪那。剛開始修行禪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
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禪支(jhanavga)。你也應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禪支。
二、入定自在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庆祝Wisdom重见光明!!!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庆祝Wisdom重见光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0 22:50:46 2009, 美东)
大大的错误!修止,只需要专注于所缘,这个足够。
比如我就在专注的看苹果,苹果是所缘,时时刻刻不离这个所缘,这就是修止,足够了。
随着专注力的提升,会出现止禅的关键,禅相,禅相是最稳定的,所以要牢牢把握禅相
,然后才能真正入初禅,如果不出现禅相,是绝对不能入初禅的,这一点南传公认。
为什么要求这样严格呢?这是因为止禅只是单纯的修心一境性,所缘必须是高度的纯一
。而只有禅相才是最纯的。
当你在修念佛的时候,刚开始状况,尽管你以为自己挺专注的,但此时所缘是很混乱的
,瞬间可能是佛号本身,瞬间可能是知道自己正在念佛号,瞬间可能是佛号的间隙,所
缘一直在变,这种状况,是无法入止禅的,心还在不断的摇动。不稳定.
修止,就单纯的修止,忌讳的就是所谓的止观双运。即一会专注所缘,一会知道自己正
在专注所缘,这种叫做四不像修法,既不能入四禅八定,也不能积
n***e
发帖数: 146
26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Re: 今天见到的,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今天见到的,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4 14:34:45 2009)
心行是指心的行为或行动, 不是境界.
心在有了行动之后, 所造出的现像才是境界, 比如我进行
置心一处, This is 心的行动, 搞出了不再常忘了观, This
is境界, 又再进一步已刹刹不忘了得 "心一境性", This is
境界, 生起喜乐觉受, 甚至会有东西看etc, This is境界,
我又再进一步到终点, 得空无边处定, This is境界.
l****i
发帖数: 617
2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西方媒体的摄影艺术
我才注意到你这个贴子。
你说什么刹那定,我不懂。我只知道“泛称的禅定”只能是盯住(一个)目标不偏离。
再往后怎样,走一步看一步。
另外我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较高深的名词有习惯性排斥与忽略,这个什么刹那定,还
有你后来贴的心一境性,我从理论上都没多大兴趣去了解。我认为这不是坏事。:)
d******y
发帖数: 3668
2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谁最近实修了
我说的恰恰不是google来的名词定义,而是我自己的理解
内观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住的修行啊
从念住得到刹那定for example,然后以刹那定为基础而起观,观才能见,见才能明
而念住的所谓观,见到的只是现象的流转变迁,而不是“法”或者“心”,训练的是不
系缚(不攀缘)不舍观(不转)。。。总之结果是心一境性,是对定力的培养
v*******e
发帖数: 1715
2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进入过程和机理(剧透)

这个事,就是目标,法门.
这个决定了禅定进入后的性质-- 色界定,无色界定.
这个事本身,对禅定,没有影响.
你可以定在看一个苹果上,定在体会虚空上,定在心的一个状态上,定在一个心行上...
禅定三核心要素,
1, 兴趣
2, 专注 (包括1对细节的敏锐能力, 2,对目标的不转能力)
3, 细节体察
两个重要要素
A,下功夫 (提,起兴趣 和 提,起注意)
B.因缘 (专注的习惯(功夫纯熟) ,和干扰因素的多寡)
因兴趣 或 功夫(提)+因缘  而生专注
因专注,而生细节的清晰
因细节的清晰(看高清晰电视),而帮助提升兴趣
因功夫提升专注, 因因缘帮助专注
这就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辗转促进
1,2,3的正反馈是真禅定,其中之一是心一境性
A, -> 1,2,3是 练习禅定
B引领也能出禅定相,是功夫禅定
真正高手,恐怕是1,2,3,A, B具足才是. 我还不行.
This is it ...这篇虽短,但对禅定修行,应该是不能再精华了.
回到你的问题,任何人开始,都只能靠练习禅定开始,和持戒减少干扰因缘.
d******y
发帖数: 325
3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转载】禅定的实验报告 by venusfire
有一天,我把禅定搞清楚了。写的

=======================


这个过程说来也很简单. 禅定是心的兴趣,这个是对的 。

这个兴趣如何发挥作用,让人进入禅定呢?这就是细节。是这个兴趣直接
如杆子和影子的关系那样,对应成禅定相的?还是如何???

下面是实验报告。

如下图, 纵坐标是时间,从上往下。

X表示心,所在的地方,标上x

第一行横左标内容:
0:各类杂事, 1: 你要做的这个事 右数字:专注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0 0 0 0 1 0 0 0 0 1.0
x 0.9
x 0.8
X 1.1
x ... 阅读全帖
x*m
发帖数: 276
31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谁告诉我 无二 境界跟 初,二,三,四禅是什么关系?
致心一处,心一境性,都是初禅的功夫
我们大伙网约快二十年了,现在还在这里折腾
这四禅总得一步步上去吧,才能到二界顶。清海师父早期明确说明要修到二界顶才能待
业往生
其佛土修行,不用回来做人。
按我的理解,无色界定 不是必经的路。
想想是可怕,如燃头眉啊,时日其实真是不多!要趁年少力强早早用功!
x*m
发帖数: 276
32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谁告诉我 无二 境界跟 初,二,三,四禅是什么关系?
致心一处,心一境性,都是初禅的功夫
我们大伙网约快二十年了,现在还在这里折腾
这四禅总得一步步上去吧,才能到二界顶。清海师父早期明确说明要修到二界顶才能待
业往生
其佛土修行,不用回来做人。
按我的理解,无色界定 不是必经的路。
想想是可怕,如燃头眉啊,时日其实真是不多!要趁年少力强早早用功!
h**z
发帖数: 196
33
来自主题: _BibleStudy版 - 走出迷宮(轉於生命季刊)
(八)耐人尋味
從加州屋侖,到紐約市郊等地,在大概年半的時間裏,我一直是一個忠誠的跟隨者。我
所有的靈界經歷,連跟隨法師已久的僧尼也羨慕不已,他們邀請我在他們全寺的年鑒裏
寫了一篇見證(是用英文,又翻譯成印度文),述說一個真正虔誠的愛神瑜伽修習者,
無論什麼國籍,都能在異常短促的時間內進入至終的境界(他們認為我的境界已進入接
近終極了)。這篇文章刊登後,數以千計從世界各地湧來的跟隨者,不僅要謁見法師,
更要來見見我,表示他們對我的尊敬和羨慕。甚至有一天晚上我漫步在附近的街道,一
位與我素未謀面的跟隨者遠遠看見我的身體所發出的光環已到達紫金色,他認定這就是
聖者,便上前向我表示尊敬。我想既然我已到達此境界,也好計畫跟隨法師返印度寺院
打坐研經,深山遁隱,甚至削髮為尼,終生修行。再入世救人時該是已臻化境之女神人
了(Gurumai)。
然而,就在這完全在望的階段,我卻不斷發現一些令人十分困惑的事情。特別當我越吃
越少,越睡越少,完全放棄任何思想,全人空白,集中內視時,我發現自己的靈魂不受
控制地被吸入一個聲、色、光的漩渦內,越鑽越深,耳邊的梵音(OM,被稱為宇宙原始
之音)頻率越來越高,眼...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4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5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6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2011-08-22 21:21:5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11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以一
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黑人被白人家庭收养后

種族、演化、及行為:
Race, Evolution, and Behavior:
生命歷史的遠景
A Life History Perspective
特殊精簡第二版
2nd Special Abridged Edition
菲律普·洛旭庭 教授 Professor J. Philippe Rushton
加拿大歐達里歐省倫敦市的西歐達里歐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tario, Canada
1

對菲律普·洛旭庭的贊賞
種族、演化、及行為
“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人類族群為適應不同環境, 演化不同的生殖策略, 這些 策
略與腦部大小及智力高低是息息相關的 o 演化過程中, 移居到刺骨寒風的歐 洲及北非
人產下較少小孩, 不過這些小孩卻被細心呵護著; 相對, 持續停留在溫 暖但無法預期
的非洲環境裡, 人們卻傾向生許多的小孩 o”
莫而肯·布朗 (Malcolm W. Browne) 紐約時代書評雜誌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洛旭庭是位嚴謹的學...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0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1
第6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一、黄檗希运
禅宗自从南北分宗,就开始走上多头发展的道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
趋衰,而禅宗则名家辈出,山头林立,呈现出繁荣景象,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都序》
,谓其所述禅门诸宗“殆且百家”,南侁、北秀、牛头、石头、荷泽、保唐、赵州,诸
宗大师龙吟虎啸、各擅胜场,禅宗由此走向鼎盛。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
原因,中晚唐以后,禅宗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秀的北宗禅,再也不见有名僧闻世
,而慧能的南宗在南方得到迅猛发展、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成为南宗禅的
策源地。其中又以江西禅风最盛,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黄檗希运等等,皆不世出的大
禅师,他们的门下遍布大江南北,使慧能顿悟以新的风格播扬天下。
在后期禅宗“五家禅”中,临济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
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最
强的宗派。临济禅法思想的直接原因,可追溯至黄檗希运。
          一、黄檗希运
希运,福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八、九世纪...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2
第8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
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
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
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方会本人也以担荷如来大法,赓续临济正
脉自任。楚圆迁化,方会将先师遗像挂在禅堂,集众举哀。方会指着遗像谓众曰:“我
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是说临
济宗风到他这里,纔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态势,从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
歧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云门、曹洞,成为禅宗主流。
(一)心法双忘性即真
方会上堂法语有云:“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向这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能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是说方
会也别无伎俩,只是如历代祖师一般让人明心见性。真正的大禅师必然是对“心”、“
性”深有体悟,纔会以种种方便指导学人...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4
唯识宗基本教义
以第四章所述经典为基本依据,玄奘、窥基两代佛学大师创立了既大同于印度唯识学的
基本面貌,又在许多方面迭有创新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基本教义可从四层面去归
纳:其一,以八识为内容的“心识论”;其二,以“识变说”为基础的“唯识无境”论
;其三,以“识体、理体两分”为特色的佛性论;其四,以“转识成智”为归趣的“五
重唯识观”。以下分而论之。
第一节 五位百法
唐代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玄奘所建立的佛教宗派称之为“法相唯识宗”。由于这一缘
故,人们常常以“法相”和“唯识”来总结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法相”
是指世间所有一切存在(包括精神层面的存在和物质层面的事物)的相状。“相”有“
相貌”、“义相”、“体相”等三层含义。“相貌”是指人的感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
各种存在的行状,“义相”是指人的意识能够分别、思维、判断的“相状”,“体相”
是指诸法所具有的本质性的“相状”。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简称为
“五位百法”,玄奘则接受了这一学说。
中土法相唯识宗遵从世亲《百法明门论》而列“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
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