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发帖数: 7025 | 1 四无量心的修行,特别是慈悲观,应该变成我们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和心的光明及身心轻安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修止还是修观,光明和轻安是不能分开的,而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轻安和止观的光明。有了它们,身和心的远离才能成就,才能感觉断修和乐修的快乐,发达所有修行的功\德。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软宽容的心,它能够让我们平和地面对生活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缓和、纾解紧张跟不安,为自他带来喜悦与希望。我们修习安般念或不净观时,有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或者出现障碍,此时要修习慈悲观来调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观修行的支持,可对治修行过程中所有的障碍。
摘录性空法师 修习四无量心。修习方法见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7/77md2.htm |
r******3 发帖数: 586 | 2 我认为四无量心,很像小乘吸收大乘的一种调和,在原始经典当中,这个并没有被特别强
调。甚至不排除是后期的加入。
四无量心里面的悲心,一直让我觉得奇怪,我认为声闻弟子非常不适合修这个。
我现在已经不修这方面了,我觉得它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四无量心的修行,特别是慈悲观,应该变成我们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和心的光明及身心轻安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修止还是修观,光明和轻安是不能分开的,而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轻安和止观的光明。有了它们,身和心的远离才能成就,才能感觉断修和乐修的快乐,发达所有修行的功\德。 :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软宽容的心,它能够让我们平和地面对生活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缓和、纾解紧张跟不安,为自他带来喜悦与希望。我们修习安般念或不净观时,有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或者出现障碍,此时要修习慈悲观来调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观修行的支持,可对治修行过程中所有的障碍。 : 摘录性空法师 修习四无量心。修习方法见 :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7/77md2.htm
|
r******3 发帖数: 586 | 3 经典里面主要提到的是慈心的修行,这个是对治嗔的方法,但是关于悲心方面,说到的
经文很少。而且有的经文仅是说佛陀。
悲心是要拔除众生的苦,这是菩萨道必备的,但是如果声闻弟子修这个,恐怕会成为证
涅槃的障碍。如果悲心太强,则不取涅槃,要留下来度众生,则成为增上慢菩萨了。
别强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认为四无量心,很像小乘吸收大乘的一种调和,在原始经典当中,这个并没有被特别强 : 调。甚至不排除是后期的加入。 : 四无量心里面的悲心,一直让我觉得奇怪,我认为声闻弟子非常不适合修这个。 : 我现在已经不修这方面了,我觉得它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
r*****d 发帖数: 922 | |
r******3 发帖数: 586 | 5
不是。
在大小乘并立的时候,有小乘人就把大乘的菩萨叫做增上慢菩萨,意思就是实际自己根
本不是菩萨,但是却认为是菩萨,所以是增上慢。
如果我不是初果,但是却以为自己是初果,同样也是增上慢。
增上慢和未证言证的大妄语是两回事,前者属于高估,后者属于故意妄语。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增上慢"是大乘里才有的定义吧?
|
r******3 发帖数: 586 | 6 增一阿含三十八
世尊告曰。依憍慢灭憍慢、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见慢、慢中慢、增上慢。以无慢
灭慢慢。灭无慢、正慢。灭邪慢、增上之慢。尽灭四慢。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时。
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谁最豪贵。我当降伏。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时。我
复重作是念。闻有弊魔波旬。今当与彼战。以降波旬。一切憍慢豪贵之天。一切靡伏。
时我。比丘。于座上笑。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动。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 : 在大小乘并立的时候,有小乘人就把大乘的菩萨叫做增上慢菩萨,意思就是实际自己根 : 本不是菩萨,但是却认为是菩萨,所以是增上慢。 : 如果我不是初果,但是却以为自己是初果,同样也是增上慢。 : 增上慢和未证言证的大妄语是两回事,前者属于高估,后者属于故意妄语。
|
r******3 发帖数: 586 | 7 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八卷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
总名增上慢。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增一阿含三十八 : 世尊告曰。依憍慢灭憍慢、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见慢、慢中慢、增上慢。以无慢 : 灭慢慢。灭无慢、正慢。灭邪慢、增上之慢。尽灭四慢。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时。 : 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谁最豪贵。我当降伏。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时。我 : 复重作是念。闻有弊魔波旬。今当与彼战。以降波旬。一切憍慢豪贵之天。一切靡伏。 : 时我。比丘。于座上笑。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动。
|
r*****d 发帖数: 922 | 8 南传的经典中没解释. 解释是在论典中的?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八卷 :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 : 总名增上慢。
|
r******3 发帖数: 586 | 9
本来阿毗达摩就是干这个的。解释经藏当中的一些词汇
小乘认为阿毗达摩也是属于佛陀所说,或者佛陀的大弟子们所说,主要是舍利弗或者目
犍连。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南传的经典中没解释. 解释是在论典中的?
|
S**U 发帖数: 7025 | 10 杂阿含经卷27·七四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别强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认为四无量心,很像小乘吸收大乘的一种调和,在原始经典当中,这个并没有被特别强 : 调。甚至不排除是后期的加入。 : 四无量心里面的悲心,一直让我觉得奇怪,我认为声闻弟子非常不适合修这个。 : 我现在已经不修这方面了,我觉得它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
|
|
r******3 发帖数: 586 | 11 这个我知道,但是类似的经典,确实不多。而且这里所说的悲到底是什么,也没解释。
我对这类经典当中出现频率较少,和主要教义有矛盾冲突,而且我自己也感觉不太对劲
的,只能暂时放下。
悲,如果是要拔除众生苦,这与整个解脱道和佛陀所说的一些冲突。
声闻弟子修这个拔除众生苦的心,非常奇怪。
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
已,于一面坐。
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
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
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
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
尊。
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
、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
,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经卷27·七四三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别强
|
J******s 发帖数: 7538 | 12 那你有慈,喜,舍吗?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我知道,但是类似的经典,确实不多。而且这里所说的悲到底是什么,也没解释。 : 我对这类经典当中出现频率较少,和主要教义有矛盾冲突,而且我自己也感觉不太对劲 : 的,只能暂时放下。 : 悲,如果是要拔除众生苦,这与整个解脱道和佛陀所说的一些冲突。 : 声闻弟子修这个拔除众生苦的心,非常奇怪。 : : 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 : 已,于一面坐。 : 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 : 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
|
r******3 发帖数: 586 | 13
那要看对象是什么。
假如对象是无可救药的邪见者,心恶者,脑残者,冒充佛法者,心怀不轨者,我绝对不会有什么慈和喜的。
如果对象是诚心求佛法者,且具备资格条件,我则尽力对其慈,让其喜。
哦,好像实际就是这样的,那个悲心也应该是这种,仅仅是声闻弟子愿意帮助有条件解
脱的人了解佛法进而解除其苦而已,绝对不是什么广义的普度众生。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你有慈,喜,舍吗?
|
J******s 发帖数: 7538 | 14 你显然没理解什么叫喜。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要看对象是什么。 : 假如对象是无可救药的邪见者,心恶者,脑残者,冒充佛法者,心怀不轨者,我绝对不会有什么慈和喜的。 : 如果对象是诚心求佛法者,且具备资格条件,我则尽力对其慈,让其喜。 : 哦,好像实际就是这样的,那个悲心也应该是这种,仅仅是声闻弟子愿意帮助有条件解 : 脱的人了解佛法进而解除其苦而已,绝对不是什么广义的普度众生。
|
r******3 发帖数: 586 | 15
喜无量心,主要是让对方快乐,幸福,喜悦的意思。这种修才是有意义的。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显然没理解什么叫喜。
|
b**d 发帖数: 7644 | 16 敢情你骂人脑残是为了修喜?骂得过瘾不? 喜不喜?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喜无量心,主要是让对方快乐,幸福,喜悦的意思。这种修才是有意义的。
|
J******s 发帖数: 7538 | 17 喜 ( mudit a ) ,即是因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之欢悦。 乃至见众生一时之成功
,也是随喜而赞叹;以众生的快乐视为自己。 但是随喜他人是不容易的,众生因从本(痴)而
来的我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常常无法看见或听到他人成就(即嫉妒心),而对他人的失败却
常生幸灾乐祸之心。 所以喜德,对自己而言,能消除毁灭自己的嫉妒,于外又能帮助他人(修习
喜德之人,不会试图阻碍他人利益的发展)。 因此,随喜的主要特性,就是怀着喜悦之情,承认
他人的成功。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喜无量心,主要是让对方快乐,幸福,喜悦的意思。这种修才是有意义的。
|
r******3 发帖数: 586 | 18 我不认为这个解释是对的。
而且哪怕就是对的,这个对我也没有任何意义。见众生离苦得乐,高兴欢喜对我来说是
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修的。
但是让别人喜,让别人快乐,这个确实是可修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
本(痴)而
他人的失败却
助他人(修习
悦之情,承认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喜 ( mudit a ) ,即是因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之欢悦。 乃至见众生一时之成功 : ,也是随喜而赞叹;以众生的快乐视为自己。 但是随喜他人是不容易的,众生因从本(痴)而 : 来的我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常常无法看见或听到他人成就(即嫉妒心),而对他人的失败却 : 常生幸灾乐祸之心。 所以喜德,对自己而言,能消除毁灭自己的嫉妒,于外又能帮助他人(修习 : 喜德之人,不会试图阻碍他人利益的发展)。 因此,随喜的主要特性,就是怀着喜悦之情,承认 : 他人的成功。
|
J******s 发帖数: 7538 | 19 这回你确实错了。你说的喜更像慈,不过我觉得你也不怎么具备。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认为这个解释是对的。 : 而且哪怕就是对的,这个对我也没有任何意义。见众生离苦得乐,高兴欢喜对我来说是 : 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修的。 : 但是让别人喜,让别人快乐,这个确实是可修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 : : 本(痴)而 : 他人的失败却 : 助他人(修习 : 悦之情,承认
|
b**d 发帖数: 7644 | 20 太搞笑了。有人问你,这件事对你重要不重要啦嘛? 人家问的是佛法。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认为这个解释是对的。 : 而且哪怕就是对的,这个对我也没有任何意义。见众生离苦得乐,高兴欢喜对我来说是 : 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修的。 : 但是让别人喜,让别人快乐,这个确实是可修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 : : 本(痴)而 : 他人的失败却 : 助他人(修习 : 悦之情,承认
|
|
|
r******3 发帖数: 586 | 21
我就说的是对我的佛法修行并不重要,因为我认为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再需要修。
也许有些看了别人成功就嫉妒的需要修吧,我不需要这个。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太搞笑了。有人问你,这件事对你重要不重要啦嘛? 人家问的是佛法。
|
r******3 发帖数: 586 | 22 未必,对喜无量的解释有好几种,你的是其中之一,我的也是其中之一。
不信你可以再多google一下。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回你确实错了。你说的喜更像慈,不过我觉得你也不怎么具备。
|
J******s 发帖数: 7538 | 23 阿毗达摩里四无量心的英文是 "sublime" or "divine abodes" 或者 the "four
immeasurables"
清静道论也有讲的。在你看来慈悲喜舍都不怎么重要。
【 在 runsun03 (runsun) 的大作中提到: 】 |
b**d 发帖数: 7644 | 24 原来你都是google来的呀。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未必,对喜无量的解释有好几种,你的是其中之一,我的也是其中之一。 : 不信你可以再多google一下。
|
r******3 发帖数: 586 | 25 大智度论对四无量心的解释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事以饒益之
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因为四无量心主要修的是利他心,所以大智度论的这种解释显然更合理。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未必,对喜无量的解释有好几种,你的是其中之一,我的也是其中之一。 : 不信你可以再多google一下。
|
r******3 发帖数: 586 | 26
我知道清净道论的说法,但是我并不以清净道论当权威标准的。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阿毗达摩里四无量心的英文是 "sublime" or "divine abodes" 或者 the "four : immeasurables" : 清静道论也有讲的。在你看来慈悲喜舍都不怎么重要。 : 【 在 runsun03 (runsun) 的大作中提到: 】
|
J******s 发帖数: 7538 | 27 你理解什么叫从乐得欢喜吗?
你知道什么叫饶益吗?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大智度论对四无量心的解释 :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事以饒益之 : 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 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 因为四无量心主要修的是利他心,所以大智度论的这种解释显然更合理。
|
b**d 发帖数: 7644 | 28 那是。主要是以你本人的思考为权威的。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知道清净道论的说法,但是我并不以清净道论当权威标准的。
|
r******3 发帖数: 586 | 29 你先说大智度论的说法是否符合你的理解,我再回答你。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理解什么叫从乐得欢喜吗? : 你知道什么叫饶益吗?
|
J******s 发帖数: 7538 | 30 符合!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先说大智度论的说法是否符合你的理解,我再回答你。
|
|
|
r******3 发帖数: 586 | 31 那没什么可谈了,我高估了你的智商。
一个是见到众生的成就快乐而自己喜(因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之欢悦)
另外一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令众生喜(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这么明显的区别都非要拧成一样的,这不是智商问题就是其他问题了。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符合!
|
r******3 发帖数: 586 | 32
对任何我所遇到的,我都会自己抉择判断的。
我从来不信任何所谓的权威标准。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是。主要是以你本人的思考为权威的。
|
J******s 发帖数: 7538 | 33 显然你高估了自己的智商,haha
从乐得欢喜,是自己可以随喜别人的乐,自己有欢喜,主要是针对嫉妒的。
你也不理解什么叫慈,什么叫饶益。
Mudita (Pāli and Sanskrit: मुदित) in Buddhism is joy. It is especially sympathetic or
vicarious joy, the pleasure that comes from delighting in other people's well-being
rather than begrudging it.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atic example of this mind-state is
the attitude of a parent observing a growing child's accomplishments and successes.
=================================
btw,我不喜欢谈智商或者鱼翅,白吃什么的。
不过你语文动词的理解很差。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没什么可谈了,我高估了你的智商。 : 一个是见到众生的成就快乐而自己喜(因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之欢悦) : 另外一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令众生喜(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 这么明显的区别都非要拧成一样的,这不是智商问题就是其他问题了。
|
r******3 发帖数: 586 | 34
那看来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己观点而心理扭曲。
“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前面的欲令众生,你没看见?
而且你那解释,不觉得生搬硬套吗?你怎么就把“自己”给塞进去的?
Buddhism is joy. It is especially sympathetic or
well-being
mind-state is
successes.
贴这个有什么用?这个是解释大智度论那段话的吗?
你把清净道论都搬出来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这里讨论的只是大智度论的这段解释定义。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显然你高估了自己的智商,haha : 从乐得欢喜,是自己可以随喜别人的乐,自己有欢喜,主要是针对嫉妒的。 : 你也不理解什么叫慈,什么叫饶益。 : Mudita (Pāli and Sanskrit: मुदित) in Buddhism is joy. It is especially sympathetic or : vicarious joy, the pleasure that comes from delighting in other people's well-being : rather than begrudging it.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atic example of this mind-state is : the attitude of a parent observing a growing child's accomplishments and successes. : ================================= : btw,我不喜欢谈智商或者鱼翅,白吃什么的。 : 不过你语文动词的理解很差。
|
J******s 发帖数: 7538 | 35 不跟你辩论,因为结论很明显。自己玩儿吧。
haha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看来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己观点而心理扭曲。 : “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 前面的欲令众生,你没看见? : 而且你那解释,不觉得生搬硬套吗?你怎么就把“自己”给塞进去的? : Buddhism is joy. It is especially sympathetic or : well-being : mind-state is : successes. : 贴这个有什么用?这个是解释大智度论那段话的吗?
|
b**d 发帖数: 7644 | 36 拍照。
义。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看来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己观点而心理扭曲。 : “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 前面的欲令众生,你没看见? : 而且你那解释,不觉得生搬硬套吗?你怎么就把“自己”给塞进去的? : Buddhism is joy. It is especially sympathetic or : well-being : mind-state is : successes. : 贴这个有什么用?这个是解释大智度论那段话的吗?
|
r******3 发帖数: 586 | 37 关于四无量心,南传主要是用来对治一些具体烦恼的方法,属于修的辅助方法之一。另
外也有其他一些利益,比如修慈心可以避免被恶道众生纠缠之类。
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佛陀并没有说过任何众生都要修这个四无量心。就像不净观也
是一种修的方法,但是这绝对不是所有众生都适合来修的。有的人修不净观就会导致自
杀。僧团发生的大量不净观自杀案例就是教训。
在大乘当中,四无量心是特别强调的。因为大乘菩萨的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是特别和这个相应的。
就我个人来说,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很强的慈悲,也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必要必须得修
这个。而且当中的悲心因为是大乘倾向很重,容易导致不取涅槃而度众生,这绝对会成
为解脱的大障碍,我个人是觉得自己似乎这方面有一些残留,那种度众心一直难以断掉
,所以更不能修这个东西了。
而从阿罗汉的一些性格来说,所谓的慈和悲在类似迦叶尊者这样的阿罗汉身上是显然不
存在的,否则他绝对不会拒绝佛陀要求其为僧众说法的邀请,也不会对阿难那么严厉。
还有,四无量心确实有利于往生天道,对于解脱没把握没信心的,倒确实可以多修一些。
无论如何,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必须要提醒那些修解脱道的人,对于悲心的修行要
小心,这个东西一旦增长过强,将是引发菩萨发心的主要因素。而自己如果不具备走菩
萨道的条件,将会成为非常惨的一类众生,这类众生即无法成佛,也无法成就任何道果
,除非意识到自己的发心错误。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你有慈,喜,舍吗?
|
w*********r 发帖数: 2192 | 38 mark,
明及身心轻安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修止还是修观,光明和轻安是不能分开的,而修
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轻安和止观的光明。有了它们,身和心的远离才能成就,才能感觉
断修和乐修的快乐,发达所有修行的功\德。
情况,缓和、纾解紧张跟不安,为自他带来喜悦与希望。我们修习安般念或不净观时,
有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或者出现障碍,此时要修习慈悲观来调和身心,突破困境。
靠慈悲观修行的支持,可对治修行过程中所有的障碍。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四无量心的修行,特别是慈悲观,应该变成我们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和心的光明及身心轻安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修止还是修观,光明和轻安是不能分开的,而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轻安和止观的光明。有了它们,身和心的远离才能成就,才能感觉断修和乐修的快乐,发达所有修行的功\德。 :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软宽容的心,它能够让我们平和地面对生活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缓和、纾解紧张跟不安,为自他带来喜悦与希望。我们修习安般念或不净观时,有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或者出现障碍,此时要修习慈悲观来调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观修行的支持,可对治修行过程中所有的障碍。 : 摘录性空法师 修习四无量心。修习方法见 :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7/77md2.htm
|
r******3 发帖数: 586 | 39 经过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四无量心的修行,很可能是大乘思想冒出的原因之一。
一些人在四无量心的修行上,产生了偏差,本来目的是为对治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性,结
果变成了真正的要不取涅槃,度无量众生。
这有点类似不净观的出偏,导致僧团当中大量人自杀,同样,四无量心修行的出偏,成
为僧团当中冒出菩萨度众思想的原因之一。
大乘思想的冒出,是很多原因共同促成的。四无量心修行的偏差,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再次提醒,对于四无量心当中悲心的修行,一定要小心,悲心到底是什么,佛陀在经典
里面也没有说。而现在一般都认为是要拔除众生的苦,可是这确实和原始佛法的很多思
想格格不入。
正法的特征是:向厌,离欲,灭尽。
这个相应的。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四无量心,南传主要是用来对治一些具体烦恼的方法,属于修的辅助方法之一。另 : 外也有其他一些利益,比如修慈心可以避免被恶道众生纠缠之类。 : 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佛陀并没有说过任何众生都要修这个四无量心。就像不净观也 : 是一种修的方法,但是这绝对不是所有众生都适合来修的。有的人修不净观就会导致自 : 杀。僧团发生的大量不净观自杀案例就是教训。 : 在大乘当中,四无量心是特别强调的。因为大乘菩萨的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是特别和这个相应的。 : 就我个人来说,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很强的慈悲,也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必要必须得修 : 这个。而且当中的悲心因为是大乘倾向很重,容易导致不取涅槃而度众生,这绝对会成 : 为解脱的大障碍,我个人是觉得自己似乎这方面有一些残留,那种度众心一直难以断掉 : ,所以更不能修这个东西了。
|
S**U 发帖数: 7025 | 40 杂阿含中佛陀自称圣住,天住,梵住。
梵住就是四无量心,佛陀还是取涅盘了。
四圣谛的苦灭圣谛能拔除众生的苦,教导众生四圣谛以灭苦没有问题。佛陀的圣弟子教
导众生四圣谛,自己一样取涅盘。教导众生四圣谛不是对治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性。
以大悲心不愿快速证果,而要累积波罗蜜度众之后成佛,才是大乘特色。
一。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经过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四无量心的修行,很可能是大乘思想冒出的原因之一。 : 一些人在四无量心的修行上,产生了偏差,本来目的是为对治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性,结 : 果变成了真正的要不取涅槃,度无量众生。 : 这有点类似不净观的出偏,导致僧团当中大量人自杀,同样,四无量心修行的出偏,成 : 为僧团当中冒出菩萨度众思想的原因之一。 : 大乘思想的冒出,是很多原因共同促成的。四无量心修行的偏差,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 再次提醒,对于四无量心当中悲心的修行,一定要小心,悲心到底是什么,佛陀在经典 : 里面也没有说。而现在一般都认为是要拔除众生的苦,可是这确实和原始佛法的很多思 : 想格格不入。 : 正法的特征是:向厌,离欲,灭尽。
|
|
|
r******3 发帖数: 586 | 41
佛陀有四无量心,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佛陀不仅有大悲心,还有强烈的智,他是悲智
平衡。
但是在佛陀以前世的积累波罗密的过程当中,则绝对是悲大于智,如此才能避免过早的
证声闻果。
但是声闻弟子不是佛陀,不需要像佛陀一样不断轮回积累成佛的波罗密,如果修四无量
心导致悲心大于智,则绝对会导致不愿取涅槃,这一点我很确认。
所以我认为悲心的修行,真的要小心。
拔除众生苦,和证果是矛盾的。
要拔除众生苦,则必须留世间。
但是证果,哪怕就是初果,最多七次轮回,而且中间还有天道,留人间的机会很少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中佛陀自称圣住,天住,梵住。 : 梵住就是四无量心,佛陀还是取涅盘了。 : 四圣谛的苦灭圣谛能拔除众生的苦,教导众生四圣谛以灭苦没有问题。佛陀的圣弟子教 : 导众生四圣谛,自己一样取涅盘。教导众生四圣谛不是对治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性。 : 以大悲心不愿快速证果,而要累积波罗蜜度众之后成佛,才是大乘特色。 : : 一。
|
J******s 发帖数: 7538 | 42 mark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中佛陀自称圣住,天住,梵住。 : 梵住就是四无量心,佛陀还是取涅盘了。 : 四圣谛的苦灭圣谛能拔除众生的苦,教导众生四圣谛以灭苦没有问题。佛陀的圣弟子教 : 导众生四圣谛,自己一样取涅盘。教导众生四圣谛不是对治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性。 : 以大悲心不愿快速证果,而要累积波罗蜜度众之后成佛,才是大乘特色。 : : 一。
|
b**d 发帖数: 7644 | 43 我觉得你担心悲心修得过度而不取涅磐,纯属多余。听起来非常好笑。 我觉得人家
Yisu姐姐担心悲心修过度,还有点道理。你老人家居然担心这种事情,真的是比较搞。
【在 r******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陀有四无量心,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佛陀不仅有大悲心,还有强烈的智,他是悲智 : 平衡。 : 但是在佛陀以前世的积累波罗密的过程当中,则绝对是悲大于智,如此才能避免过早的 : 证声闻果。 : 但是声闻弟子不是佛陀,不需要像佛陀一样不断轮回积累成佛的波罗密,如果修四无量 : 心导致悲心大于智,则绝对会导致不愿取涅槃,这一点我很确认。 : 所以我认为悲心的修行,真的要小心。 : 拔除众生苦,和证果是矛盾的。 : 要拔除众生苦,则必须留世间。
|
r******3 发帖数: 586 | 44
虽然我的悲心并不强,但是超过这里人,比如yisu这种的,百倍恐怕也不止。
我所说的悲心不强,是相对于佛陀来说的,对于大部分人,我之悲心,远远超过。
但是,这对我而言绝对不是好事,是我一直想降低去除的。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你担心悲心修得过度而不取涅磐,纯属多余。听起来非常好笑。 我觉得人家 : Yisu姐姐担心悲心修过度,还有点道理。你老人家居然担心这种事情,真的是比较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