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修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r
发帖数: 2192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悲无量心的修习
〔离开苦的修行过程〕
悲心是不能忍耐众生有苦,想要拔济有情的痛苦。悲心的相违是害心,也就是害众生的
心。《法句经》说:一个婆罗门必须阻止害众生的心生起,要特别重视悲心。
为什么?因阻止害众生心生起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离开苦的过程。害心是有分别的心,
是只爱自己而不能爱他人的心,就是因为没有修悲心观,所以才有这种心。修习悲心观
,才能离开轮回的根本 ──无明和爱,也才能够离开随眠。
悲心是不忍众生苦,不忍众生苦和不忍自己苦是不能分开的,所以佛陀说修习悲心观的
过程就是离开苦的过程,佛陀的解脱就是这样的悲心的解脱。
如何修习悲心?先要了解我们以智慧修习悲心,效果才会无量,《法句经》说:如果我
们还会害众生,我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不害众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以佛陀为楷范〕
佛陀在过去很多世中,为了成就悲心圆满,于是为了其它众生而供养自己,因为如果悲
心不圆满,便无法成佛度众生。在本生故事中,佛是猴子王,为了他的同胞而供养自己
。生为人身时,看到母老虎因生完小老虎后,实在太虚弱,无法找食物,佛陀自己就做
他们的食物,让牠们不要饿死,再次供养自己,成就无量悲心的修行。为了让... 阅读全帖
t******s
发帖数: 119
2
来自主题: MartialArts版 - 心理干预小窍门 之 修习武术
心理干预小窍门 之 修习武术
(2015-04-30 05:43:34) 下一个

我前几天去参加女子防身术课程,一进武馆就收到好多广告,号称修习武术可以提高小
孩子的智力发育,鼓励父母们带孩子去上课。我当时很惊讶,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出身
的心理学家,我多次帮助成人和孩子测智商。在临床上,一个人的智商其实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概念,是信息处理速度,语言理解能力,工作记忆能力,神经感知能力等多个方
面能力的整合。我当时拿着宣传单心里全是怀疑,武术怎么能跟智力轻易的扯上关系呢
?听起来就是个噱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武术馆的确到处都是,几乎每个稍大
的城市都有。美国家长热衷于早早送孩子去锻炼,一直练到黑带。我很多美国朋友,尤
其是男生,不论种族,都是某种武术的黑带。后来询问了一些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们,
大家提到武术对自己和孩子的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强健体魄,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提高
对身体信号的感知,提高注意力和自信心, 等等方面。那么武术与智力发展到底有没
有关系呢?武术对孩子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
1)修习武术与智力发展
由于智力概念的复杂性,IQ分数的意义太有限,更重要...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四无量心的重要性
〔对治烦恼〕
四无量心有对治烦恼的功能,慈、悲、喜、舍四心,分别对治瞋恚、恼害、嫉妒、爱憎
四种烦恼,令心得到清净安乐。
〔诸善根本〕
四无量心是三乘学人由凡入圣的基础,从凡夫到声闻乘最高果位的完成,乃至佛智的圆
满都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无漏解脱〕
由于四无量心通于婆罗门的修持,早期佛陀说四无量心,是希望佛弟子依梵住而行,因
此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善法。然而,在《阿含经》中提到,四无量心又可称为无量心解
脱。如果慈、悲、喜、舍四定,与七觉支俱时而修,是可以达到无漏解脱的。
〔圆成菩萨道〕
菩萨以救济并广度一切众生为弘愿。这难行深远的大道,若没有四无量心作基础,很容
易心生退怯。菩萨因为修习四无量心,所以能将心胸开启,时时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所
以可以多所饶益众生。
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应该深入体解慈、悲、喜、舍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耐心
地培养,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身心,从「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渐步入「
无量」的慈、悲、喜、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圆成菩萨道。
〔修习的下手处〕
四无量心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培育修习呢?可以从日常生活及禅修二方面下手,从这...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慈无量心的修习
〔第一阶段的练习〕
◎ 以慈心观为修行前方便
慈悲观可以分为慈心观和悲心观,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对治瞋,悲对治害,二者虽
然很类似,但仍要加以分别。慈心观排在第一个,是最重要的。其修习方法可以分为对
自己修慈、慈心禅定、扩大所缘三个阶段,修任何法门,都可以用第一阶段作为前方便
。修行方法要很清楚,这个方法特别能利益一切众生,是菩萨道的实践。
《杂阿含经》说:「因心,众生有烦恼;因心,众生有清净。」而让众生清净的最好方
法是爱。爱有两种:宗教的爱、有贪欲的爱。宗教的爱是没有贪欲的爱、无分别的爱,
是使心清净、深入不分别的境界,最有力量的方法。不论修什么法门,以慈心观为前方
便,很容易达到目标,实现没有障碍的心,平平衡衡无分别。
◎对自己修慈悲
禅修 ──修习止观,是佛陀最赞美的法,若没有修习止观,便不能到达无分别、无障
碍的境界,不能得到修行真正的利益。从止观修习慈悲观,首先要以自己为所缘修习慈
悲,能慈悲对待自己,才能慈悲地对待他人。若对自己的慈悲不明显,便无法对他人修
慈悲观。你要能很明显地以慈悲对待自己,才能对一切众生修习慈悲。
因为我们爱自己比爱众生还多,众生都...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念处的修习
作者 DHITI
曾到缅甸雪悟闵(Shwe Oo Min)禅修中心跟随禅修中心的指导老师Tejaniya法师学习心
念处的禅修法。心念处是以心的活动为禅修对象,持续对心的活动保持觉知,让心洞悉
心是如何运作的,开展出内在洞察力(带有智慧的了解)、洞察心的杂染,并把这种觉
知与洞察力带到日常生活中。
原先到缅甸学禅修,并没有甚么计划,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先找一个道场落脚,然后
再到其它禅修道场看看。雪悟闵禅修中心是我第一个参学的地方,没想到一待便是三个
月,再没有到其它道场去。以下分享是这参学期间其中一些的经验和体会。
随法师修习一星期后便决定留下来学习,是由于发觉法师教导的方法非常清晰而实际。
法师并不严格要求禅修者依着时间表来修习坐禅或行禅,但强调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觉知
。各禅修者需定时向法师报告修习经验。修习报告是以小组形式进行,我的一组来来去
去大约共七至十人,都是外国比丘和比丘尼(有些是来了禅修中心后作短期出家的),
差不多只有我一个不是出家人。我们隔天于午饭后向法师报告修习经验,法师会对各人
作出个别指导。小组内各人习性不同,禅修经验各异,大家会遇上不同问题,聆听其它
同修的经
w*********r
发帖数: 2192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第三阶段 ──扩大所缘〕
◎破坏心的限制
将稳定的慈心感觉,扩大至一切众生为所缘,没有例外。如何扩大所缘修无量心呢?要
破坏心的限制。那什么是心的限制?我们的分别就是心的限制,如果不分别,心就没有
限制,因为分别,心就受到限制,心除了分别的限制外,没有其它限制。了解心的限制
才能扩大所缘修无量慈心。那什么又是无量慈心的限制?分别那个人很好看,他对我很
好,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我对他们好。那个人我不认识、长得不好看,
就不想看;或者乞丐很脏,我们讨厌他,无法像对母亲般地爱他。
所以要学、要练习面对所有的众生,都是用平平衡衡的慈心观,像母亲对待自己的独生
子,是很稳定且没有变化的爱,我们要以同样的爱对待一切众生。
◎五个所缘的选择
要如何做呢?先观想五个喜欢的人物,在这里修的时间短,所以异性也行,没有问题
──母亲、朋友、姊姊、弟弟都可以。我们用很快的速度观想他们,只要有印象就好,
不用调印象很明显。观想他们后,也用四个愿祝福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
苦,拥有快乐。
接着观想五个中性的人物,这次只要选择认识的人,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如邻居、
同学等。我们的心也要调得...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8
8
在修习禅定上,我能给大家的理念是什么?
对此用一比喻再作一简要说明:给你一张羊皮,要求你缝制一只皮球。你该如何对这张
羊皮进行剪裁?有两条路:第一、需要你用许多时间去学习数学几何知识,然后再去计
算该如何剪裁这张羊皮。第二、你买一只很圆的橙子。把皮“不间断”地剥下来。然后
铺在羊皮上,按照桔子皮的形状剪切下羊皮。这样几分钟你就完成了任务。同理,修习
禅定,你不必要成为佛学理论方面的专家(只汲取我们需要的即可)。你要知道“我们
的目的是什么”就可以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很清楚:科学禅定的唯一目的,就是以
科学的简洁干脆的理念修习“定力”。然后以心理科学、生命科学理念为基础,让人们
学会运用心灵的力量,进而获得健康。在修习定力方面,科学禅定从总体来说,就是给
你一只橙子。
什么是空境?
就像食盐也叫氯化钠一样,如何入定等同于如何体验空境?要想体验空境,首先要明确
什么是空境?
很简单:清清楚楚就是“空境”。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当年达摩祖师面壁时“
闻蚁斗如雷鸣”。这句话已经将“空境”形容得很清楚了(注意:不是达摩祖师入了什
么境界后才有了这个能力,而是空境本身的特性)。千万不要再到什
w*********r
发帖数: 219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以四个愿祝福自己
慈心观的第一个阶段──对自己修慈悲,要用四个愿来祝福自己:
愿我没有怨仇(aham avero homi)
愿我没有瞋恚(abyApajjo homi)
愿我没有痛苦(anIgho homi)
愿我遍满快乐(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对自己身体每一部分散发慈悲,感到放松、轻安。若身体不舒服、有病痛的地方,如肩
膀硬、膝盖痛,就在那部位停留较长的时间,用智慧观察它们,将慈悲、缓和、接纳与
包容送给它们,渐渐地也就能放松,达到全身彻底地放松、轻安。
放松后特别要注意脊椎是否挺直,脊椎直,心自然会有警觉,心有警觉才能专注业处,
持续用功,出离烦恼;如心无警觉,便使不上力,容易昏沉。要感到威仪很稳定,呼吸
是顺定的呼吸,是深的呼吸。顺定的呼吸和不顺定的呼吸不一样,要分别清楚,了解它
们不同样的感觉。修慈心观或其它法门同样要学这个道理,然后自然能够运用身体的轻
安来修心的轻安,心的轻安是定的条件。
要彻底地放松身体,注意身体是否很稳定,我们能感受到骨头的硬、肌肉的软,肌肉是
挂在骨头上。在这情况下觉得脊椎直,表面大肌肉放松,腰骨、头与肩膀自然地提起...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0
用安般念修习止禅时,要把“意门”集中在“吸呼”这个概念上,就是说要随呼吸在脑
内重复“吸呼”这个概念。一个有争议的技巧是:如何既从触点上提取“呼吸”概念,
又要回避因体会“触觉”这个“身门”的导致三法印突显而变成修观禅?我想用神经生
物学的知识来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大脑的记忆有“显性记忆(declarative)”和“隐性(implicit) 记忆”两种。显性记
忆又分成“场景(episodic) 记忆”和“语义(semantic) 记忆”。episodic memory
的特点是不记细节,只提供与原来整体记忆相符性的大体判断:yes or no. 相反,
semantic memory 就需要提供外延性的内容细节。举个例子,在路上练习行禅时需
要认路,很多心识生起就是 episodic memory,你一直在用 场景记忆在判断路线“yes
or no”.场景判断的心识在行禅时升起很多,但很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忽略的是行禅
时脑内里的不期而遇的杂念,比如描述,评论,推理,计划,这种心识则是建立在
semantic memory 的基础上的。
在入出 息念的修习中,杂念主要有两种:影像和... 阅读全帖
o*z
发帖数: 1078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ozz (ozz),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青岛修习自行车6旬老人被城管打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20:37:15 2011, 美东)
青岛,你这座美丽的城市,最终上演了这丑恶一幕: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你的城管
,在8月15日,市南区基隆路1号,弄死了一位60岁的老人,他在街头修习自行车,风风
雨雨赚些馒头钱,你夺了他的饭碗也就罢了,可你为什么要把他弄死?
官方说法:城管将修车工具没收后,老人与其抢夺,执法人员“用胳膊将其挡开”,随
后,城管将工具搬上车,老人在距离城管车30米外突然倒地死亡。再据官方:出事后,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组,本着依法、依规、依情、依纪的原则积极主
动妥善处理此事。
r****n
发帖数: 8253
12
节选自马哈西尊者的《毗婆舍那讲记》
问: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
答:有些人教导说,应该以色界禪那定令心清净之后,再修习毗婆舍那,否则不可能成
就毗婆舍那。但是,这只是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清净道论》明确地说,「近行定」
便足以让禪修者修得毗婆舍那, 乃至证得阿罗汉,因为「近行定」已能净除五盖。在
《大念处经》等的经典裡,佛陀也明白指出,观照四威仪等所得的定力,足以令人证得
阿罗汉果。
在《增支部•随念经》,佛陀说,以佛随念所得的定为基础,可以修成阿罗汉。
注释书也说:禪修者可藉由随念佛或僧的功德,令喜生起,接著观照喜的生灭,直到证
得阿罗汉。 (◎摘自《转法轮经讲记》)
问:「剎那定」能帮助我们修得「毗婆舍那」吗?
答:请记住《清净道论》明确地提到,依据《念处经》的〈界作意章〉,观照四界时生
起的「近行定」能够去除五盖。《清净道论大疏钞》 解释说,这不是真正的「近行定
」,因为它不会引生色界「禪那」。但是,由於这种定和真正的「近行定」一样,能够
镇伏五盖,所以藉由所谓"sadisiipacara" 的类喻方式,称它为「近行定」。就毗婆舍
那修行的场合而言
m****s
发帖数: 18160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请问修习禅定
☆─────────────────────────────────────☆
realestate12 (balance) 于 (Thu Aug 27 16:57:27 2009, 美东) 提到:
最近对修习禅定很有兴趣,有没有人修?
能否指点一二
☆─────────────────────────────────────☆
bdbd (maotouying) 于 (Thu Aug 27 17:00:52 2009, 美东) 提到:
嗯,阿姜布拉姆的禅悦写得很好的。 你先看看吧。
网上可以当。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Thu Aug 27 17:07:57 2009, 美东) 提到:
没找到成就的师傅之前不要自己修习禅定.

☆─────────────────────────────────────☆
realestate12 (balance) 于 (Thu Aug 27 17:09:51 2009, 美东) 提到:
谢谢楼上各位
☆──────
w*********r
发帖数: 219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 威仪稳定
不管修止修观,先从慈悲观来调身心稳定开始,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了解无量心。身
心若不稳定,如何了解无量心?所以要先感到身体稳定、心稳定。可以透过修慈悲观来
感受身心的轻安,身体不轻安,便不会乐修乐断,心就会乐在妄念、烦恼里。此时的所
缘,就是以慈悲的心来放松身体,要了解威仪与身、心及呼吸的关系。威仪与慈悲的修
行连在一起,以慈悲心祝福自己,使自己感到身心的快乐。
佛陀教导我们四种威仪:站立、坐着、经行、躺卧,要了解站着时不是坐着,坐着时不
是躺着,躺着时不是经行,我们是不断地在变换着姿势,所有的威仪都是无常。在四威
仪中学习身体威仪稳定,身体威仪稳定会帮助我们调心稳定,在身心稳定的情况下,什
么活动都能做好,修行也能进入情况。
◎威仪的精髓在根律仪
修习戒、定、慧远离烦恼,远离的条件就是威仪,而威仪的精髓在根律仪。中国禅堂习
惯大家一起共修,常常一起修行了很多年,却不知道隔壁的人是谁,这种远离是非常宝
贵的。能如此修习,就可以利益自他。根律仪是戒律的精髓,当有根律仪时,威仪就能
稳定,威仪稳定,心就容易稳定,容易专注于所缘,定力便能增长,进而开展智慧。
◎调身体稳定平衡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老将们集体去修习大法
老将们集体去修习大法
S*******D
发帖数: 12188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老将们集体去修习大法
小将们更有必要修习大法
o*z
发帖数: 1078
17
青岛,你这座美丽的城市,最终上演了这丑恶一幕: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你的城管
,在8月15日,市南区基隆路1号,弄死了一位60岁的老人,他在街头修习自行车,风风
雨雨赚些馒头钱,你夺了他的饭碗也就罢了,可你为什么要把他弄死?
官方说法:城管将修车工具没收后,老人与其抢夺,执法人员“用胳膊将其挡开”,随
后,城管将工具搬上车,老人在距离城管车30米外突然倒地死亡。再据官方:出事后,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组,本着依法、依规、依情、依纪的原则积极主
动妥善处理此事。
A****a
发帖数: 274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
明法比丘
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
第一、 观出入息(观息进、出):
1. 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够,「出息一
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
2. 但不要注意触点,
3. 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 心不随著息进去或出去。
5. 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观息的无常、苦、
无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6. 观息时可内心默念「进、出」。
7. 若此阶段心很散乱,可以用数息的方式(从一数到八,即 「进出一」「进出二」到
「进出八」或「一、一」「二、二」…… 等方式)来观出、入息。
8. 另外,若没办法专注者,更应行住坐卧都专注息来培育定力。
9. 行住坐卧只观息,而非其他。
10. 首先应决意专注五分钟,能专注五分钟后,应决意专注十分钟,能后再决意十五分
钟,以渐增方式决意。
11. 能专注半小时之后,可换观长短息。
第二、 观长短息:
1. 觉知出入息,也觉知息长、息短即可,不要刻意控制息的长短,保持自然呼吸。息
时长时短无所谓。任其自然。
2. 通常这阶段会见到光,若出现,不要理它
n*****2
发帖数: 3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为什么要修习净土
最重要的原因是, 我无法辨别现在的所谓高人, 大师, 佛。。。。 的真假。 也就
是说, 我找不到能信任的老师。
像青海无上师这样, 说一些什么比佛还高的境界的话, 能相信她吗?
等等。
这类所谓的佛, 还有 WAICHI, 等, 破, 很容易。 找出他们不如法的观点,就 OK
了。 问题是, 有些法师, 连破的地方都没有, 也就是说, 自己的证量, 知识都不
足以判断了, 怎么办?
因此, 干脆, 先发愿往生到净土, 跟着佛学, 就保险了。
所以, 我劝大家认真修习净土法门, 发愿往生净土, 跟着佛学。
w*********r
发帖数: 219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总说慈悲观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四无量心中,慈悲常一起连用。慈心是培养无分别的爱,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如果没有
无量的慈心,悲、喜、舍等无量心,也无法达到高的层次。慈心是给众生快乐,而悲心
是不忍众生苦,二者虽然不同,但我们常把它们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味道。慈悲是菩萨
最重要的德行,如经典中有「(菩萨)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
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盘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
大正》卷二五,页256c)。因为「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 《大正》卷
二五,211c),所以经论常以种种文句赞叹慈悲,若无慈悲心就是自修自证的自了汉。
〔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象征,菩萨甘露遍洒,拔苦与乐。印度或西藏的观世音菩萨是
男性,在中国,观世音菩萨多数转变成女性。为什么会转变成女性呢?这其中有它隐含
的象征意义 ── 如同母亲的爱。就像《慈经》中说:我们对待一切众生,要如同母亲
对待自己唯一的孩子一般,永远呵护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
在印度,观世音菩萨是很厉害的大修行者,祂的造像与印度的大神湿婆很类似,因祂能
吸入很多毒...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1
修习净土法门,要深信因果,打好基础
印光大师当年印的最多的书,不是佛书, 而是讲因果的 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
全书,阴骘文等。大师用心良苦。因为末法时期,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众生不信因果
轮回,肆意造恶,没有畏心,耻心,一味追求自由享受,道德底线越来越低,若没有牢
固的因果教育,佛法教育也会流于形式,好的成为佛学,更糟的成为闲时消遣。所以,
大家如果修行净土法门,一定要看印光大师推荐的那几本书,好好地打好基础。
净空老法师讲过 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我每次读都受益匪浅。希望净土学人能找来
拜读。
祝师兄师姐法喜充满!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w**u
发帖数: 311
22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杂念的产生得过程只是是我的个人理解。
隐性记忆包括:运动的记忆,和习惯,嗜好,倾向,解决的是“how and why" 的问题。
1)“隐形记忆是否也会对杂念造成影响?”我的答案是“是的”,比如以前跟人吵架
,你恨屋及乌,成为你判断事物的一个倾向。在禅定修习时,会发现潜伏下的嗔心会带
来许多相关事件的评论。
2)杂念的随机性是否与隐形记忆或大脑记忆以外的东西有关?
我猜“yes",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外界的时辰,环境,境遇。。。
w**u
发帖数: 311
23
谢bdbd mm 了.听你以前说起过入禅的要点,也跟我所读到的一致.
我的问题可能还是现在科研太费心,家里事也不少,环境还不允许.但我能体会到自己还
是在进步的.而且,止禅对我来说,是一个辅助手段.用近行定获得一定定力帮助观禅灭烦
恼可能更重要.
如果更宗教一点,可能是杀老鼠太多,戒不清静...无法通达上人法.
总之,我是以实验的态度来对待止观修习的.

已。
Y**u
发帖数: 546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阿姜朱连
在山中,我教导革命军正法,
也教导巿镇的政府军,
但祇在他们放下武器后。
真正和平,真正快乐,
不是来自社会秩序的改变,
这些战斗的双方可能有合法上的争执,
但真实的和平是内在的,
仅能经由法而体验到。
问:你在此教授何种禅修?
答:在这里,你会发现学生修习许多禅修技巧。佛陀对他的门徒开示四十种以上的技巧
。并不是每个
人都有相同背景、相等能力,所以我并不祇教一种禅修,而是许多种,为每个学生选择
合适的一种。有些
人修习出入息念,其它人观照身体的感觉,有些人则修慈悲观。来这里的人,有些人我
教授初步的内观修
习,其它的则教授专注方法,最后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内观练习和智能。
问:你说有许多好的修习途径。有些老师宣称他们的途径或方法是真正佛陀的途径,而
其它修习并不
能导致解脱,这种说法如何?
答:整个佛教的修习可以归纳成一句话:不要执着。通常即使是很有智能的人,仍然会
执着一种对他
们有效的方法,他们仍不能完全不执着他们的方法、他们的老师。他们仍未达到我们所
有修习的共通性。
这不是说,他们不是好老师。你必须小心,不可对他们武断,或执着自以为一个师父应
该如何的想法。智
能不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孙伦西亚多
严格地正念于接触的警觉。
我们应该严格地、热诚地、强度地正念。
疲倦时不要休息,痒时不要抓,抽筋时不要动。
我们应该保持身心绝对地静止,奋力直到结束。
不舒服真的是基准;舒服将使我们漂流于迷惑之流。
我们应该穿透苦受;祇有穿透苦受才会如实进步。
今天晚上我考虑提议谈实用的禅修法。我会考虑从行者的观点,他的爱好、癖性,他所
碰到的问题及
修行上的困难,他微细的关切及执着,他的微细的自欺。当我谈以上这些问题时,我尝
试融入孙伦西亚多
运用毗婆舍那的教法,来显示我的论点。
一个很专注集中的心是行者第一重要的装备,祇有专注集中的心才是清净的心,祇有清
净的心才能清
除五盖,贪欲、瞋恚、懒惰、兴奋、疑惑,才能够很正常地去运作,以及体证毗婆舍那
。为了开始澄清,
正常、平凡的心需要有一个对象去抓取。这种对象有两种:一、身外之物或属于行者身
心的东西。二、身
外之物属于外界环境,如有色彩的盘子、尸体,或者他每天吃的食物。属于行者身心的
东西,是他的身体
和念头。任何这些对象都可以当做禅修的对象来修习专注。
举例来说,色盘可拿来使用,行者将它放在约三码外的适当距离,他两脚盘起,身体坐
端正...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214
26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炎夏飘雪
英文链接 www.buddhanet.net/pdf_file/jotleeds.pdf
炎夏飘雪
[缅] 西亚多乌祖迪迦著
译序一:来自伊洛瓦底江畔的祝福 – 克玛叠帕比丘(Bhikkhu Khemadipa)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
。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
「唯一值得的执着」。
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抱持着期望等,即使是修行已久的禅修者,都仍会掉进这些陷阱中。「我至今已禅修二
十年了,但我仍有愤怒,我到底做错什么?」
从阅读乌祖迪迦的内心世界,我希望你们得到的是,能认识到当你沿着这条法的道路往
前走着,但却否认你自己的人性,这便是不智。爱、迷惘、绝望,与恐惧等都是现实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它们就在面前,而且,跟所有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从缘而生,并会
消逝。在这条道上只有一样「正确」的体验,那就是你现在正觉知到的。
只要你是一个人,你都会有人的遭遇。活在其中,从中学习,并将之放下吧!
愿你们得到解脱。
西亚多乌祖迪迦(自传)...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他相换修法 - 济 群法师
除阿底峡尊者的“七因果”之外,藏传佛教中,还有一支关于菩提心修行的重要传承
,就是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寂天菩萨是公元8世纪左右的印度中观派论师,属
于文殊、龙树深观体系的传承。“自他相换法”出自《入菩萨行论》,是寂天菩萨最为
重要的著述,至今有着广泛影响。该论曾在宋代雍熙二年(985)由天息灾译成汉文,
但始终未能引起重视。近代以来,先后有隆莲法师和如石法师重新翻译,引起了很多佛
子的关注。近年来,还出现了修学《入菩萨行论》的热潮,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道次第》中,关于自他相换的修习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说
明自他相换的意义,二是说明自他相换的原理,三是说明怎样修自他相换,四是发菩提
心要达到什么样的量。
1.自他相换的意义
《入行论》云:“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救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又云
:“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
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乐。”谓
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当思惟之。
这一段引《入菩萨行论》的偈颂,说明自他相换的意义。《入菩...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28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禅定的身心效应 (zt)
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
应为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
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机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
些成绩。若修习不当,禅定也可能发生有害于身心的效应。
一、禅定的生理效应
通过禅定和与之同类的瑜伽、气功修习,能够健身治病乃至延龄却老,优化、变革
生理,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早就宣扬的,《白骡奥义书》即以‘身轻得康健’为修习瑜伽
的初步效益。道教尤以行气、守一等为祛疾健身、延命长生的要道。佛教显教重在破除
世人对肉体的普遍执着贪爱,不大讲禅定的生理效应,但说修习禅定中随心意的寂静,
会相应地发生身轻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祛
疾健身,是随这些生理变化而来的附带效应。《摩诃止观》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
。……但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大正藏》卷四六,110a。】。
说如果善于如法修习天台宗提倡的四种大乘禅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
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华)...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9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阿姜达摩答罗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
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
将会看到感到也是无常。
延伸这种内观,
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
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
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
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
因为有黏着的缘故。
祇要消除黏着,
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问:请先解说佛教的基本教义?
答:佛陀教导通往究竟安乐及和平的正道。而从知苦的止息这条正道所采用,最简单最
直接的教导方
法就是正念禅。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问:我们可否藉由读书及思考有关四圣谛和八正道来了解这条正道?
答:书籍与修习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圣谛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识的了解,来自
书籍和教学。
修习则不同,它就像实际在你身心这实验室内作实验。当一个人在师父指导下禅修,发
展完美正念和正定
时,他就完全了解自身的正道。这境界可经由持续警觉来达成。换句话说,每刻正念于
身体、感受、心和
心的对象的过程。这些就是四念处。
问:这种正念、内观禅修发展的结果为何?
答:修习正念是为了了解我们内在的法,如法修习,会引导我们放弃对感官对象的执取
,能停止苦流,
再生的轮回。...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近行定与安止定-zz
近行定与安止定
慈济瓦法师讲
郑栢青译
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
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禅
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苑
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
修行,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
,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visualisation〕)
、不净观,在《清净道论》里有四十...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福德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37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一仙难求 by 云芨 第1章----第25章
101、献固本丹
陌天歌站在大殿上。小心地打量着这个更像宫殿的洞府。
灵玉为阶,奇石作柱,雕龙刻凤,仙气缭绕。她在心中暗暗惊叹,与这个洞府比起来,
那天道宗第一家族胡家的大厅,不过一俗世土财主,实在上不得台面。
但最让她吃惊的,并不是这个宫殿,而是龙榻上坐着的——应该说是躺着的那个人。
这是一个中年男子,看来比玄因师伯还要年轻一些,黑发短须,眉目温文,黄冠锦袍,
贵气逼人,面容与秦羲有五六分相似,那浑身慵懒放纵的气息,又完全不同。
此时,他倚在龙榻上,身边围着两个筑基修为的侍女,一人捧茶。一人捶肩,安安静静
,柔顺无比。
陌天歌心中纳闷,这位靖和师祖,怎么一点也不像个元婴修士?而且,玄清门是道门,
他哪有一点道家修士的清净自律?
想到一半,感觉到从龙榻上扫过来的目光,陌天歌连忙低下头,眼观鼻鼻观心,规规矩
矩地拂衣跪了下去:“弟子陌天歌,叩见师祖。”
秦靖和没应声,接过侍女手中的茶,将她们挥退。
陌天歌感觉到他在不紧不慢地打量着自己,便提了口气,有些担心这位师祖不满意自己
此次筑基失败——若是靖和师祖不再承认自己是记名弟子,她的地位可就尴尬了。
她心中七上八下,过了许久,才听靖和师祖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是较量长短
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
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
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
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
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
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
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
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
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
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
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
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
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劝诫各位佛弟子
☆─────────────────────────────────────☆
Psoliton (Psoliton) 于 (Wed Aug 29 05:01:26 2012, 美东) 提到:
各位佛弟子,
如果你们是抱着寻求从苦中解脱的意愿来学佛,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另外,我
会随时加入遗漏的感悟。
(1)学佛的目的:唯有“从苦中解脱”这一个目的,唯有树立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才
能导向你接触正法;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其结果就是各
种邪法,外道和魔法向你扑面而来,你却无法辨别。一定要放下其他的贪欲去学佛,切
记切记。
(2)向谁学佛:我们说学佛,自然是向佛陀学佛,所以必须对佛陀有不坏的净信。佛
法的道理必定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旦有某位号称他所讲佛法是与时俱进,那
是对佛陀圆满智慧的诽谤。所以必须深入最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经典。现如今佛教经典
浩如烟海,唯有四部阿含经是公认的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而杂阿含又是四部阿含的母
本。所以诚心奉劝各位佛弟子从读杂阿含开始。读杂阿含的感觉就像是在亲闻佛陀讲法
,无比受益和殊胜。下面是我上传在dropbox... 阅读全帖
Z***T
发帖数: 727
40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坐禅与养生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坐禅与养生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乌巴庆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
说来,佛教是
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
第四个圣谛(八
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
(Ko&n&da^n^na)
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
度来探讨这问
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诫各位佛弟子
抱歉不能详细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另外,真想认真了解,就要认真读原经,然后可参
考大德的解说(多位),这样可尽量完整和准确理解些。这里有个网站,关于阿含经的
,我感觉很好的,我过去把这里的许多经文都打印出来再读的。
http://www.jcedu.org/fxzd/ah/index1.htm
这里网上,大家都是随便谈谈,笑谈而已。
1. 慈悲喜舍如何修?我记忆中,阿含经中没有告诉大家如何具体地修慈悲喜舍,如先
怎么对家里人慈悲,然后扩展等等这些东西。佛主要就是赞叹这慈悲喜舍,说其功德益
处非常多,要无量,是无量心。所以要扩展到所有一切事物事情上来,而不是只对某些
人慈悲。有这心,保持这心,扩展这心。当然有这心,就会引发出行动和语言,善言善
语,善行慈行等等,而不是只有这心,无有善行的。佛为什么没有说具体如何做呢?我
认为很简单,根本没有必要讲太细如何做了。如佛说“诸恶莫做”,我们基本不用问“
怎么样诸恶莫做?”
这里有篇文章《《阿含经》中的四无量心》,我没有细看,感觉还可以,可以参考一下:
http://hk.plm.org.cn/gnews/2007211/200721144023....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五停心观 ?
何谓五停心观 ?
对於三宝已长养了信根,也想进一步修学的佛弟子,一定要找个让自己的心可以安住止
息下来的方法;平常的心随着日常生活所需而攀缘散乱,随着烦恼妄想而起起落落,这
样的散乱心没有能力可以止息下来,如理思惟观察内法而生起解脱智慧;心若不能止息
下来,各个佛弟子其实都有别别不同的因缘,有的是因为贪欲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
瞋恚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愚痴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骄慢特重而不能如理思惟
,有的因为过度於世俗法中寻思而心散乱,不能如理思惟有这五种现象;根据个人的烦
恼因缘有这五种,可以於相称缘安住其心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就称为五停心观。哪五种
呢?第一种:若贪欲重,应於不净缘安住其心;若瞋心重,应修慈愍而安住其心;若愚
痴重,应於缘住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重,应於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重,应於阿那
波那念安住其心,於这五种相称缘安住其心,就称为五停心观。
那麽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解说这五种 :
第一种是不净观,它对治贪欲,面对着有情色身毁坏以後,经过肿胀烂坏等朽秽不净为
所缘,使得男女身色以及身触所产生的淫欲相应贪,能够因为安住於不净观,而将男女
身根交合所领受细滑触乐受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8: 辩音菩萨
问:"大悲世尊,这些法门非常稀有少见。世尊,依据这些法门,一切菩萨要修成圆觉
,有哪些修习方法?"
答:"“善男子,一切如来的圆满觉性清净,根本没有修习方法和修习的人。一切菩萨
以及末世众生依从没有觉悟时虚幻的修习功用,这样便有了二十五种轮替修习定心的修
习类型。"
“如果菩萨们只取至极的静虑法门,因为静虑的功用能断除烦恼,即能获得最高成就
,不起身离座就能证入涅槃境界。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单修‘奢摩他’。
“如果菩萨们只是观见诸法如幻,能依靠佛力自在变化世界,起种种作用,广修菩萨
清净殊妙行法。于圆觉总持法门,也不失令念虑寂静的禅定功夫以及获得寂静智慧的修
止功夫。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单修‘三摩钵提’。
“如果菩萨们只是灭除一切无明幻法,又不执取种种变化作用,能以寂灭之性而自断
烦恼。等到烦恼断尽,证入圆觉真心,就能了知真如实相。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
单修‘禅那’。
“如果菩萨们先取至极的静虑法门,以静虑生出的智慧心观照种种虚幻相状,便从这
里始起菩萨行。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菩萨们以定静中生起的智慧,证入圆... 阅读全帖
r****b
发帖数: 110
46
戒定慧漫谈
关于“定”的定义,在本论坛置顶的那个贴子里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叙述。遗憾的是。很多
人不愿意耐下性子去看那个贴子里的内容。因此不得不在此把那个贴子里所涉及的某些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内容再解释一下。
一、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
佛教中的“禅定”,有“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两种。前者称为“奢摩他”、巴利文为
samatha,其修习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定学”部分;而“出世间定”由毗钵舍那(
vi
passana)的修习来获得,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慧学”部分之中。
世人所说的“禅定”,多数都属于“世间定”的范畴。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三学,说穿了都是心法。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会产生高
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地位的问题了。
按照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对于52心所法的描述,52心所法中共有14个“不善心所”,它们都
由“思心所”-具体说来是种种“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变现,属于行蕴
。这些不善心所在各式各样的不善心中得以现起。这14个不善心所是(见《清净道论》和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有关章节):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恶)见、慢、嗔、嫉、悭、恶作、昏...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MN.1.2 一切烦恼(一切漏;All the Taints)经
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2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教导一个克制一切烦恼的法门。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
我所说的。”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3 “比丘们!我说诸烦恼的灭尽,是对一个知道和看见(knows and sees)的人,而不
是一个不知道和不看见的人来说的。谁知道和看见什么呢?明智的作意(注意;如理作
意)和不明智的作意(不如理作意)(Wise attention and unwise attention)。当一
个人不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会生起,并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会增加。比丘们
!当一个人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不会生起, 而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被舍弃。
【注】:作意,注意,英译作attend to / attention。
4 比丘们!有些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中部》经1至经4。包括《一切漏经》。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第一 根本品
MN.1.1-10
MN.1.1 根本法门(The Root of All Things)经
1.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郁伽罗(Ukkattha)幸福林(Subhaga Grove)的一棵
王家沙罗树(sala)下。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
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1.1.2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根本法门的论述。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我要说
的话。”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道。世尊说道:
1.1.3 “比丘们!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
和未经受训练;他不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认知(perceives
)地为地。他已经认知地为地之后,他设想(conceives)他自己是地,设想他自己在地当
中,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设想地是“我的”,他因地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
,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1.1.4 他认知水为水。认知水为水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水,设想他自己在水当中,
设想他自己与水分离,设想...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50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