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发帖数: 3875 | 1 注意到不少研究道家的人同时研究音韵。似乎音韵联系到人的意识,而道家认为这个世
界是意识的产物。举个例子:
劳乃宣,是清末著名的声韵学家,同时又是有成的道学家,就是他帮助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翻译了太乙金華宗旨,后者对荣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孙则明是另一个例子。
佛家也很强调念持佛号,其实也是声音对意识的影响。
难道只是巧合? |
|
R******g 发帖数: 272 | 2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一)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6 23:18:14 返回《愚猪部落》
快速返回
小时候文化生活贫乏,不像现在享受精神生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
偶记得小学的时候,正是《霍元甲》系列流行,那个时候放了学背着
包包排成一队回家(偶是小队长---呵呵,猪头小队长),大家伙儿
一路吆喝:“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引得路人为之侧
目。后来又放《陈真》、《霍东觉》,不过后来气势弱了许多。偶们
这帮吆喝的也渐渐少了。不过倒是还记得《霍东觉》的第一句歌词:
“好小子,你莫再躲背后。。。”。
说到那个年代,港台连续剧印象深的真还不少,附带会哼不少歌
曲。
估计也是同辈人的通病。后来大了,记忆力、理解力强了,现下流行
歌曲反而不大记得住了,倒是那些老东东一层层浮现上来,颇有生命
力。偶就记得那个什么《再向虎山行》:“南沧海,北铁山”,还有
“锁候枪,枪中王,枪枪夺命最难防”,等等不一而足。偶最早有印
象的粤语歌曲好像就是这个《再向虎山行》。再有就是那个《八仙过
海》,偶私下以为这个的主题曲算是那时候很不错的了。后来长了见
识后,回过去看歌词,颇有意境 |
|
R******g 发帖数: 272 | 3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二)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7 14:11:09 返回《愚猪部落》
快速返回
偶记得以前还看过一部不算长的国内拍的连续剧《包公》(不是
台湾拍的那个神神怪怪的“包青天”),当时刚看完《三侠五义》的
书,再看看这四平八稳有板有眼的电视剧,倒也颇有些原汁原味的
感觉。印象很深的是那首主题曲,很有京韵大鼓的味道。每次片头
一放歌子,自个儿也会觉得一身凛然正气,抱负非凡:“清心为治本
,
只道是身谋”,还记得最后一句是什么“无贻来者羞”。大概十来年
後
有个人唱了个风格类似的《中国功夫》,立马就红遍大江南北,到现
在
还是偶们系里边一个鸟人的卡拉OK保留曲目。(乱拱,这人你认识的
)
提起这个所谓的京韵大鼓,就想到了《四世同堂》。说老实话,
我
压更儿就没看全,大概没看的比看过的多。但是那个《重整河山待后
生》
倒是耳熟能详,骆玉笙的功力果然非同小可。这个感觉很像黄宗羲描
述
柳敬亭说书:“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入刀剑铁骑,悚然浮空;或
如
风号雨泣,鸟兽悲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五色”。(这段八股
东东
中学语文学过的)
偶认为,央视八九十 |
|
R******g 发帖数: 272 | 4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三)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7 20:30:19 返回《愚猪部落》
其实像偶这样的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正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年龄。
小的
时候,“红色文艺”的影响尚未褪去,再大一点,港台欧美风潮扑面
而来。
偶父母就极为推崇前苏联老歌,那些小dd、mm们又只喜欢港台流行,
偶倒
是两头都欣赏。什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梅花
儿开》
估计偶这个年纪的都比较精通。现在偶宿舍里面的一个兄弟,就极其
喜欢
《喀秋莎》,成天喜欢哼哼。有时候偶们两个在过道里面一起嚎叫,
也颇有
气势。
说起“红色文艺”,留下的印记颇深。偶老妈以前还是样板戏的
班子
(业余的),常常给偶灌输文革知识。(偶生下来的那一年唐山大地
震,
正好文革嗝屁儿)后来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一帮老家伙粉墨登场,捣鼓
那些
老东东。那个著名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印象颇深。还
有《红
灯记》中一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偶也是很熟悉的:“提篮小卖
拾煤
渣,担水劈柴也靠她。。。”,偶老爸还经常教育偶,你看看,你们
这些
毛头小伙子还知道谁唱的么?尽听些靡靡之音!
国粹京剧, |
|
R******g 发帖数: 272 | 5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四)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8 10:36:19 返回《愚猪部落》
说到南北差别,便又想起南方的黄梅戏和评弹来。“夫妻双双把家
还”
当年可是红遍全中国啊,偶老妈那时候经常一边做家务活,一边咿咿
呀呀
的唱这个黄梅腔。不过学校里班上倒是很奇怪,女孩子们都不唱这个
,倒
是偶们这帮男孩子成天对着XXX以及XXX大唱特唱,制造绯闻,那个原
词早
就给改的一塌糊涂了。不过后来觉得全国唱的最好的还是那第一个唱
出名
的,可惜后来那角儿嫁给了余秋雨,马小姐变成余夫人了,不提也罢
。
再说说评弹,这个玩意儿听起来还不错,不管你懂不懂。不过最
好是
吴语系的人来听,比较好点。这个偶想部落里面大部分猪们都应该是
吴语
系的,没什么问题。偶去过苏州好几次,感觉苏州话一定要年轻的mm
来讲
才叫个好,男子讲了便感觉极差。这个苏州评弹嘛,偶就套用金庸老
先生
的话形容一下,真是个“娘个贱胎踏踏叫”,妙的很哪!
印象中的老歌,还有一大批所谓的“军歌”。倒也不是当过兵,只
不过
偶老爸是个老兵。那一批老歌偶都百里百里的喜欢,最喜欢的就是那
个
《驼铃》,又叫《送 |
|
R******g 发帖数: 272 | 6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五)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8 13:42:20 返回《愚猪部落》
说起中学的音乐课,到现在一回想就觉得十分惬意。偶们那会儿
基本上只教简谱,最后才学了点五线谱,现在还忘光了。那些老东东
(教材)偶现在还保存不少,只可惜搬过一次家掉了不少。印象极深
的有学过什么《重归苏莲托》、《鸽子》之类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歌曲
,
还有什么《锄草歌》之类的民歌(张口就来:“手拿着锄头锄野草呀
,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咿呀嘿,呀呼嘿。。。”后来经常唱这个取笑头
发短的男生,同时还扮鬼脸,做锄草状),甚至还学过舒伯特的《摇
篮曲》和德沃夏克的《念故乡》。有一点偶非常欣赏,就是小时候的
音乐教材包罗万象(相对而言)。从东欧战争歌曲到美国乡村民谣,
从东南亚民歌到欧洲古典名曲,至少都接触了一丁点儿,算是很好的
启蒙。偶不得不承认,后来的音乐爱好方向,正是那时候不知不觉决
定的。
那时候的音乐老师,偶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模样。她上课真叫个
呱呱叫啊,不拘于课本,经常即兴发挥,颇有情趣。连偶们这帮极不
本分的男孩子都学的津津有味。记得以前有段时间流行“黄土高坡派
”
歌 |
|
y*********n 发帖数: 1059 | 7 刚去图书馆淘了三本格律音韵方面的书。架子上有好多,我选了估计我能读下来的。
1. 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2002.记得上次有帖子推荐过的.
2.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张岳琦, 张昕编.中国文史出版社,上下两册,2003. 有各种格
式举例.
3. <中华韵典>, 盖国梁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翻了一下,很实用,找韵方便,
而且后面有很多诗词实例分析.
我想有空就翻翻. 能学到什么的话,我会写帖子介绍一下.
(不知道为什么电脑突然打不了书名号了) |
|
p******e 发帖数: 5174 | 8 85 标题 谈谈诗歌的音韵(1)
Fri Oct 13 15:13:25 2000
汉字是一字一音的。有些字有几种读音,也是每一种读法一个音。汉字
的语音无论在古代在现代都有四种声调,即有“四声”。
在古代,通常是这样分四声的:
平声:这个声调包括阴平声(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阳平声(汉语拼音
的第二声)。而在某些韵书中则分得更细。如《五音集韵》中就分:上
平,中平,下平。
上声:多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而有些字按今天的读法已变成了去
声字。
去声:多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少数按今天的读法变成了上声字。
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字读音短促,这个声调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存在,
分别并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中。今天某些方言中还保存
有入声。读诗时,很多时候按汉语拼音来读,有些字平仄是不合格律的,
这种情况往往就是由于入声字在今天已不存在所导致。
而在现在汉语中,四声为:
阴平:第一声,读音高而长,但不升不降。
阳平:第二声,读音低而长,也不升不降。
上声:第三声,读音上升而短。
去声:第四声,读音下降而短。
汉字的四种声调,可以分平声和仄声两类。现代汉语第一和第二声归为
平声字,第三和 |
|
r***y 发帖数: 148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em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RainGong 所发表 】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三)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7 20:30:19 返回《愚猪部落》
其实像偶这样的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正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年龄。
小的
时候,“红色文艺”的影响尚未褪去,再大一点,港台欧美风潮扑面
而来。
偶父母就极为推崇前苏联老歌,那些小dd、mm们又只喜欢港台流行,
偶倒
是两头都欣赏。什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梅花
儿开》
估计偶这个年纪的都比较精通。现在偶宿舍里面的一个兄弟,就极其
喜欢
《喀秋莎》,成天喜欢哼哼。有时候偶们两个在过道里面一起嚎叫,
也颇有
气势。
说起“红色文艺”,留下的印记颇深。偶老妈以前还是样板戏的
班子
(业余的),常常给偶灌输文革知识。(偶生下来的那一年唐山大地
震,
正好文革嗝屁儿)后来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一帮老家伙粉墨登场,捣鼓
那些
老东东。那个著名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印象颇深。还
有《红
灯记》中一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偶也是很熟悉的:“提篮小卖
拾煤
渣,担水劈柴也靠她。。。”,偶老爸 |
|
r***y 发帖数: 148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em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RainGong 所发表 】
流金岁月之怀旧音韵(四)
作者: Merlin 发表日期: 2000-08-08 10:36:19 返回《愚猪部落》
说到南北差别,便又想起南方的黄梅戏和评弹来。“夫妻双双把家
还”
当年可是红遍全中国啊,偶老妈那时候经常一边做家务活,一边咿咿
呀呀
的唱这个黄梅腔。不过学校里班上倒是很奇怪,女孩子们都不唱这个
,倒
是偶们这帮男孩子成天对着XXX以及XXX大唱特唱,制造绯闻,那个原
词早
就给改的一塌糊涂了。不过后来觉得全国唱的最好的还是那第一个唱
出名
的,可惜后来那角儿嫁给了余秋雨,马小姐变成余夫人了,不提也罢
。
再说说评弹,这个玩意儿听起来还不错,不管你懂不懂。不过最
好是
吴语系的人来听,比较好点。这个偶想部落里面大部分猪们都应该是
吴语
系的,没什么问题。偶去过苏州好几次,感觉苏州话一定要年轻的mm
来讲
才叫个好,男子讲了便感觉极差。这个苏州评弹嘛,偶就套用金庸老
先生
的话形容一下,真是个“娘个贱胎踏踏叫”,妙的很哪!
印象中的老歌,还有一大批所谓的“军歌”。倒也不是当过兵,只
不 |
|
b*********k 发帖数: 35031 | 11 ☆─────────────────────────────────────☆
wh (wh) 于 (Sun Oct 9 18:01:57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Iliad (飞鸿), 信区: Taiwan
标 题: 关于这个中州韵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23 10:20:46 2011, 美东)
我这是写给wh的。刚才去她的版上翻了翻旧贴,看到她们在说什么昆曲的北京中州韵、
苏州中州韵,所以说两句。不写在她的版上吧,免得让人家以为是去踢馆的。反正wh也
来这里的,看到就好了。
昆曲遵循的是中州韵,这个没错的。所谓中州,是个历史名词。北宋灭亡以后,长江以
北被金人给占了,而后金人又迅速的汉化,于是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汉人和广大汉化了
的金人(都是指读书人而已)就觉得自己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啊,于是把自己住的地
方称为中州。所以中洲韵就是指那个时候的北方音韵,其典籍是元朝周德清写的《中原
音韵》。
现在的昆曲是明朝嘉靖时候固定下来的。在那之前的所谓昆腔多半以苏州一带的吴方言
为准,但嘉靖时候魏良辅改革了昆曲,从此昆曲就成了水磨调,后来...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12 周流溪 男,194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赵振铎男,1928年生,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博导
一位是63岁著作等身的博导周流溪,一位是音韵、训诂学界的大师级人物赵振铎……很难相信,两位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博导竟成为了师徒关系,但这样的佳话却在真实地上演。记者近日从四川大学获知,80多岁高龄的四川大学音韵、训诂大师赵振铎虽退休已久但仍在带博士,现在门下还多出一位重量级的弟子——北师大博导周流溪先生。而周流溪堪称四川大学历史上最牛的博士。
一位音韵文字世家传人
在音韵、训诂学界,赵老是响当当的人物。一生选择寂寞治学,成为音韵文字世家的继承人。
上个世纪,赵老的祖父赵少咸反袁坐牢几个月。在牢房中没事,赵少咸请家里带了一本许慎的《说文解字》,每天就钻研这本书。几个月下来,赵少咸就把《说文解字》反复看了几遍,对语言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到学术界的赵少咸一心做学问,专攻音韵文字学,一生写下两部比较重要的书稿,《广韵疏证》和《经典释文集说附笺》。
音韵学讲究口耳相传,是最难学最难懂的,赵少咸不仅把它钻通了,还能够深入浅出地讲给别人听。祖父对赵振铎影响很大,赵振铎也爱上了传统文化,终成音韵文字 |
|
c***s 发帖数: 70028 | 13 小品《荆轲刺秦》将“秦王”错用成“秦公”。
春晚引起的话题讨论还未散去,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昨天发布了其关注到的央视春晚文字差错。据介绍,继2006年“咬”出央视春晚28处差错,并连续三年关注春晚,还在2007年派出专家赴春晚直播现场把关之后,《咬文嚼字》今年再度检查春晚的文字质量。此次杂志发布的差错内容包括文史差错、成语差错、字词差错、语法错误。
文史错误:
西施只比貂蝉老700岁
据杂志介绍,今年春晚在文字使用的态度上还是非常严谨的,但由于节目众多、时间紧迫等原因,差错还是未能幸免。比如文史差错包括《爱的代驾》中闫学晶说:“我西施,她貂蝉,合着我比她老一千多年呢。”这无疑把西施说得太老了。西施、貂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美女,生卒年都不详,但大致可推断其生活年代。据载,西施于公元前494年由越王勾践进献给吴王夫差;貂蝉被王允使连环计先献给董卓,后又许配给吕布,导致董吕反目,公元192年吕布杀了董卓。由此可大致推算二人相差700年左右,离“一千多年”远着呢。
又如《荆轲刺秦》中黄宏一上台就说:“想当初秦公金銮殿,图穷匕首见……”其中的“秦公”说错了,应说“秦王”才对。“...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4 转贴:几代大师前辈的简单故事
(相信这里有不少朋友读本文时会感到格外亲切。即使不是与中关村有过比较紧密联系
的朋友,读来也会唏嘘不已。虽然本文谈到了许多前辈大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贡献和
不公的遭遇,更可以联想到整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整体的牺牲奋斗。他们应
该但是未必都被大家所记得,可是他们的努力绝没有白费!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中关村回顾
蔡恒胜
(中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一部血泪史)
中关村是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1953年我随父母从杭州迁往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中
关村,直到1984年远赴加拿大,近三十年几乎就沒离开过这塊土地。
2006年5月,与1953年相距整整五十三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15楼前。多巧的是
二个“53”的数字呀,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父母亲人,叔伯邻里一个个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我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往事
如烟,真是弹指一挥间。
回到北美后,总是不能忘怀以往的一切。我决定写点中关村的事和人,抒发自己思乡的
情感,也愿与所有海外的中关村游子和关心中关村的人们共享。
中关村回顾(一) - 中关村的狼圈
上个世...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15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43633
Mansour
Mansour
【写在前面】
这幅画的真伪,可以交给书画专家鉴定,本文旨在对画中的一些地名进行考据。
其实我也觉得这幅画叫《蒙古山水地图》更合适一些,且不说“丝路”是近代概念,15
世纪的西域广大地区也确是处在各位蒙古大汗的统治之下。
《丝路山水地图》(原名《蒙古山水地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它更像是西域
诸城的路线示意图。它能够指示出通往西域各城的道路,却因为篇幅限制改变了这些城
市的实际位置。
《丝路山水地图》中的建筑规模大小各异,其中包括:
大型城市
比如“撒马儿罕”
中、小型城市
比如“牙思城”
小型城市、城堡或聚落
比如图中的“卜力马儿哈”和“海撒儿”
剌巴的、剌巴
还有一种名字带有“剌巴的”或“剌巴”的建筑,在原画中的规模类似小型城市,比如
下图:
“剌巴的...”应该是波斯语rebāt-e...的对音,波斯语的rebāt源自阿拉伯语的rib
āṭ,本意为“堡垒”或“要塞”,可以音译为“里堡”,阿拉伯语写法如下:
阿拉伯帝国建立初期,北方的拜占庭帝国仍然在地中海东部...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9112 | 16 汉字的五行属性的判断有两种途径和方法:字形划分和音韵划分。
从字形上划分汉字的五行属性,例如“清”、“河”、“淇”等带三点水旁的字属于五
行水。下面再列举一部分汉字,以点带面说明汉字的五行。
阳木:木、树、林、枝、栅、桓、森、彬、杉、权、柱、栋、松、柏等带木字旁的字;
阴木:草、萌、蓝、蕙、蔡、葱、芳、芸、芬、花、芹、芙、英、莲等带草字头的字;
阳火:火、炎、炳、煤、炮、烽、炜、炉、烧、焱、炬、炫、熔、煜等带火字旁的字;
阴火:光、电、早、时、晓、晨、智、日、旮、旯、晶、旭、映、晖等带日字旁的字;
阳土:土、坦、垸、塬、塔、墨、坤、寺、坊、坛、城、域、培、佳等带土字旁的字;
阴土:山、岚、岛、岩、崔、炭、幽、峨、岳、峰、崎、岱、屿、峦等带山字旁的字;
阳金:金、鑫、银、针、钦、钠、铁、铮、钢、铉、锋、鉴、钟、锌等带金字旁的字;
阴金:剑、刚、利、列、刊、划、别、制、剧、刘、则、剩、到、刮等带刀字旁的字;
阳水:水、淼、沁、涯、淞、潍、江、河、湖、海、洋、波、涛、洪等带水字旁的字;
阴水:雨、雷、雹、霖、雯、云、霓、雪、霏、霆、雾、霭、霍、露等带雨字旁的字。
姓名汉字的五行源于测字。在宋...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2278 | 17 平包括阴平(1)阳平(2),仄包括上声(3)去声(4)和普通话中已消失的入声。
“施艾杋”在音韵上属于“平仄平”,感觉比较好些。
“施艾梵”在音韵上则是“平仄仄”,这样的组合貌似不多。一般人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仄的貌似也较少些。
以上仅考虑了音韵的因素。
下面摘抄一段网上的文字仅供参考:
一个能够朗朗上口的好名字,往往是在音韵的调整上下过一番功夫的。姓名只有三个字
,因而平仄的排列组合方式也无外乎八种,而在这八种中,较为不错的还是以下四种了。
1、平仄平:这是最完美的一种组合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好名字很多都符合此规律,如
金世遗、檀羽冲、金碧漪、江海天、江上云、江晓芙、龙剑虹、凌未风、云紫萝、唐晓
澜、云舞阳、姜雪君、蓝玉京。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平仄平相间,而平声较多,使得音
韵富于变化,却又趋于稳定与和谐,如果要在音韵上下功夫的话,这当是最好的选择。
不止是梁书,很多佳名实则都是暗此排列的,如花满楼、黄药师、徐子陵,再如林月如
、桓远之、陈靖仇,信手拈来,往往都是符合此规律(平声姓的)。
2、平平平:在平声姓里出现率仅次于平仄平,如:张丹枫、唐经天、陈石星、金逐流
、缪长风、张华昭、杨云骢...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928 | 18 气韵和音韵不见得一样。我只说说个人感觉,因为如此相近的词可能感受也会因人有细
小差异。
音韵我觉得更为基本。就是诗句要流畅,读感要好。这个其实古人作了大量的工作,所
以我们有很大的便宜可占。就是清风明月之类只要一个个平平仄仄地填进去,基本上音
韵就是好的。但是律诗写到后来,大家开始不满足于那些音韵流畅,词汇富丽的句子。
于是因人而异地追求一些奇特的效果,使用繁复的句法。夸张一点说就好比是《忐忑》
。于是就出现了气韵的孤拗愠怒俊爽之类的风格。基本上都和“气”有关,用的好时可
以有与感情相互迸发的感觉。所以我个人觉得音韵是本质的,气韵可以是外加的追求。
我的气韵还很不好。音韵的流畅往往仍需借助于常用词汇。这是和积累不够有关的。 |
|
w******g 发帖数: 10018 | 19 我觉得这个气韵和音韵还是没有交代清楚。自唐诗以来,黄庭坚应该是变法音韵最多的,
所以才会形成后来的江西诗派,这个延续到清代,同光诗人开始尊宋,大力学黄庭坚,
如果按照气韵是对音韵的变奏的话,那么同光体和黄庭坚的诗应该有类似特征。但是,
同光体被人批评有皮无骨,也是公论。
我的意思就是,气韵这个特征不能纯以音韵论,最重要的还是意象。黄庭坚的诗虽然陡
峭,但是法度森严,意象和格局都有可观之处,同光体则图有音韵上的桀骜,失去了内容
上的诗感。所以说Silverblade批评中国诗,同光体的确有这样的问题。 |
|
o***s 发帖数: 42149 | 20 相声剧《爱的代驾》
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社,曾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关注央视春晚,为大年夜的文化盛宴把好语文关。今年,《咬文嚼字》杀了个“回马枪”,考察龙年春晚的文字质量,结果是总体上合格,但语言类节目的差错还是留下了遗憾。编辑部在春节长假中加班,将其中的典型差错整理成文,供读者参照。
文史差错
相声剧《爱的代驾》―――演员闫学晶说:“我西施,她貂蝉,合着我比她老一千多年呢。”这无疑把西施说得太老了。西施、貂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美女,生卒年都不详,但大致可推断其生活年代。据载,西施于公元前494年由越王勾践进献给吴王夫差;貂蝉被王允使连环计先献给董卓,后又许配给吕布,导致董吕反目,公元192年吕布杀了董卓。由此可大致推算二人相差700年左右,离“一千多年”远着呢。
小品《荆轲刺秦》―――演员黄宏一上台就说:“想当初秦公金銮殿,图穷匕首见……”其中的“秦公”说错了,应说“秦王”才对。虽然这是个有关“穿越”的小品,但概念需释明。“公”“王”是先秦时代诸侯国国君的爵位,不可随便乱称。秦国国君在秦孝公之前(包括秦孝公)都称“公”,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孝公之子)改称“...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21 《咬文嚼字》杂志曾发起一系列针对名人名家著名电视主持人及其他媒体文章等进行文字纠错活动,引起很大反响。他们曾连续三年关注央视“春晚”节目,2007年还派出专家赴“春晚”直播现场把关。今年,《咬文嚼字》杀了一个“回马枪”,再度检查“春晚”的文字质量―――
今年,央视“春晚”在文字使用的态度上还是非常严谨的,但由于节目众多、时间紧迫等原因,差错仍然未能幸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史差错。比如:《爱的代驾》中闫学晶说:“我西施,她貂蝉,合着我比她老1000多年呢。”这无疑把西施说得太老了。西施、貂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美女,生卒年都不详,但大致可推断其生活年代。据载,西施于公元前494年由越王勾践进献给吴王夫差;貂蝉被王允使连环计先献给董卓,后又许配给吕布,导致董吕反目,公元192年吕布杀了董卓。由此可大致推算二人相差700年左右,离“1000多年”远着呢。
《荆轲刺秦》中黄宏一上台就说:“想当初秦公金銮殿,图穷匕首见……”其中的“秦公”说错了,应说“秦王”才对。秦国国君在秦孝公之前(包括秦孝公)都称“公”,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孝公之子)改称“王”,自此以后直到嬴政于公元前221... 阅读全帖 |
|
d*****u 发帖数: 17243 | 22
你说的很好。
不过造字本身跟语言的屈折性没有关系。
如果古人给不同的马造字,那是因为口语中本来就有那么多语素(morpheme),文字只不
过记录而已
现在看来那些不同的马对应的语素在语音上并没有关联,就算有关联恐怕也不
productive
所以不能算是衍生或者屈折的形式
另外屈折inflection和衍生derivation也是有区别的
屈折一般用于语法范畴,比如名词单数变复数,阴性变阳性,
动词不定式变过去式,形容词一般级变比较级,这些都是屈折变化
汉语里几乎没有
名词加“们”勉强可以算一个例子,但是并不很productive
衍生则是由已有的词或者语素通过某种规则的变化生成新的词或语素,
一般有语义的变化,词性也可以变化
比如英语的modern->modernize,'address(名词)->ad'dress(动词)
Tom->Tommy
汉语有类似情况, 北方方言用得很多的还有儿化的方法(表名词小称)
欧洲语言的这些变化一般是加前缀和后缀,为了音韵和谐,词干或词缀会有少许变化
比如英语的后缀-s,可以读[s z iz]等等
有些语言则比较麻烦,有时候“词缀”会插到词干里面... 阅读全帖 |
|
I***d 发帖数: 1023 | 23 昆剧的出现是建立在元杂剧的基础上的。元代杂剧兴旺,韵书从《中原音韵》,这就是
所谓“中州韵”的来源,就是中原地区的音韵。“中州”这个词是从金代开始使用的,
金元两代很流行,用来指代中原地区。《中原音韵》的出现是语言自然变化导致韵书变
化的过程,不存在好事者的问题。明朝之后,传奇兴起,虽然是南戏的基础,但是也同
时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当时天下四大腔,都是以《中原音韵》为韵书,昆腔经过昆山
的魏良辅改革,才形成水磨调,慢慢碾压其它三个腔,但一向是中州韵,从未改过。这
一步步的都是好几百年的传统,越剧、沪剧、苏剧、滑稽戏这些起源于各地弹簧的地方
小戏,都是百年前才开始的。你这么解释完全是无视历史事实啊。
至于说昆剧现在生命力没有越剧强,这也是有历史过程的。昆剧是被京剧打败的,打败
的时候越剧这些地方戏种还没有出现,根本不相干哪。 |
|
B*********e 发帖数: 86 | 24 ([email protected])
发帖by tianshu_wang 文学城 诗词欣赏版 & by BiggeyIssue at mitbbs 雷版 军版
历史版_2018-01-03 -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skl (屎壳郎) 老师同学,
对不起,回贴晚了。。@@[email protected]@:((。。555。。
大前天(2018-02-21)晚上发完帖子之后看到您的回贴了,但是
“没有回,一方面是当时虽然想到了大概怎么回复,但觉得可能还要。。一下,另一方
面是当时发帖子一式四份然后还要上传。。,到最后都有点儿不太想动了:((555”
谢谢您在[7]楼(Wed Feb 21 21:44:44 2018, 美东)的回贴:
////////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skl (屎壳郎) 老师同学,您说得对,这任谁乍一看都肯定是觉得这/这些“都是什么乱
七八糟的。”!!~~。。@@[email protected]@。。:((。。555。。 ([email protec... 阅读全帖 |
|
a******l 发帖数: 57 | 25 你这话有道理,但狭隘。或者说,反了。
世间没有神秘不可说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它的物理形制本身。诗歌当然很简单。简短
,在其限制下从音韵、字形、分行、客体组合的角度去追求特殊的审美效果,并实现表
达。
你说的格律不外追求音韵之美。可音韵之美,仅仅就只有格律要求的这些么?
任何事物,一旦总结成为定律,便狭隘、局促了,着了相。我上面的描述,也不过是垃
圾,但比神秘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说法要强那么一大截。
退出机械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重新从审美的原点来探讨音韵之美,这是进步,是更成
熟。
守住诗意,不与侪同,这才是诗歌的内核。别的东西,我们重新玩过吧 |
|
B*******a 发帖数: 452 | 26 中国传统作曲方法,简单地说是四个字:“依字行腔”。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
句等时,非常讲究音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韵美,
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
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在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
的动听外,也必须保证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
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
是如此。所谓字正腔圆的“字正”就是这个意思。在旧时中国,不管是根据韵书创制的
戏曲,还是一般的歌曲和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
而西洋作曲方法呢,因为西方语言没有声调,因此在作曲时,只要考虑到旋律的动听,
演唱时将歌词填进去就行了。
清朝末年,西洋作曲法传入中国,一些“音乐新人”开始将这种作曲方法用于中国。他
们所创造的歌曲,就不再考虑到歌词的声调,而是根据歌词谱好曲子后,将歌词直接填
进去,错误的成为了“以字就腔”。所以民国初年,中国人刚刚接触到这种歌曲,许多
人,尤其是精通音律者就感到很不适应。比如 |
|
i******n 发帖数: 538 | 27 我根据自己的回忆,再在网上把我删除了的文章,尽量的从新找一些回来。
中国传统作曲方法,简单地说是四个字:“依字行腔”。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
句等时,非常讲究音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韵美,
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
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在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
的动听外,也必须保证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
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
是如此。所谓字正腔圆的“字正”就是这个意思。在旧时中国,不管是根据韵书创制的
戏曲,还是一般的歌曲和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
而西洋作曲方法呢,因为西方语言没有声调,因此在作曲时,只要考虑到旋律的动听,
演唱时将歌词填进去就行了。
清朝末年,西洋作曲法传入中国,一些“音乐新人”开始将这种作曲方法用于中国。他
们所创造的歌曲,就不再考虑到歌词的声调,而是根据歌词谱好曲子后,将歌词直接填
进去,错误的成为了“以字就腔”。所以民国初年,中国... 阅读全帖 |
|
i******n 发帖数: 538 | 28 发声吐字方法(1):以气振声
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合
性艺术。象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和京剧,在声腔上虽不属同系,尖团
等的讲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唱、做、念
、打,内行人把这四个字称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见其对戏曲
的重要性。因此前辈艺术家们对发声经过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由于剧种
有别或行当的不同,而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差异,在嗓音的运用上也存有区别。但在发声
、吐字、行腔、气息的运用上,以及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要求
都是大同小异的。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
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
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要想
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
情五个字予以阐述。连起来讲是:... 阅读全帖 |
|
w**t 发帖数: 893 | 29 你说的倒是有些道理。不过我觉的只是有少数歌词算得上词的水平。
我觉的古诗韵律其实正是诗歌的一大美学特点,音韵形式美。(当然过分追究是有问题
)。这是多少代人发掘汉语文字的独特魅力。汉字一个字成一个意象,就很容易编排,
而且可以很简练,扩大表意空间。比如对仗。汉字的四声平仄给音韵起伏提供了很大的
空间。音韵是诗歌很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没有音韵,为什么不做成散文,还叫诗干什
么呢。
中文明显区别于英文的多音节单词而且只有轻重音。中文现代诗盲目学习西文诗,而且
群龙无首,完全摈弃古典诗的手法,说是半吊子,不为过啊。
现代的中文诗不是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就是政治诗歌的粗鄙的狂吼,很少见发于生活
,清新淡雅的舒怀之作。徐志摩,余光中,戴望舒生活时代使他们有很深的国文功底,
可惜没有传承形成气候和理论。
话说回来,发展诗歌的创作是需要的,但是需要良好的基础之上,结合中文特色来做。
我是外行,这些只是我的直观感受,可能很偏颇。还希望理论界能有所作为。 |
|
a****5 发帖数: 10854 | 30 zz的:
谁来当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划分7个方言区,各种方言均能留存古音古词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
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
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
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
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
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
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
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
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
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
“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2 |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 】
发信人: fenge (大风), 信区: PKU
标 题: 百年北大中文系 百位知名毕业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8 22:25:24 2010, 美东)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一书,近日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其最后一
节列数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书中这样说明:10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
8000多名
本科生,23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博士生,还有留学生、作家班、师范班、专科班、
进修教
师、访问学者、旁听生,等等,总计近2万人。中文系的校友大都成为栋梁之才,在各
个历史
阶段和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这里列举100
位著名
的校友,代表100年来北大中文系教育的辉煌成就。100名只是很小的部分,挂一漏万,
许多优
秀的校友都未能列举。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严格的评比选拔,更多是一种纪念与回顾
。名录
的拟定曾征求过多方面意见,主要考虑业绩、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等,尽可能照顾各
个领域
的平衡。广义...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407 | 32 徐文兵:他当年,那个是红叶老师也参与了这个,呃,中医局的这个治疗非典的方案。
他当时用的这个方子,就叫“甘露消毒丹”,啊,里面用的,白,白豆蔻、藿香,啊,
呃……杏仁、滑石、木通、菖蒲,用的这些,就是上面清热,中间呢就化湿,下面又……
梁冬:利湿。
徐文兵:利湿的方法。
梁冬:嗯。
徐文兵:去把这个,就是被人们看那么——谈非典而色变的这个瘟疫给它治好了,而且
死亡率几乎为零。
摘自 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八讲
《异法方宜论篇》第八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05 23:00—24:00
经文: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
體也。
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对面呢依然是厚朴中
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在上一周的时候呢,我们用一个小时讲两个字——导引。
徐文兵:导引按跷。今儿呢,回答几个问题呀,就是现在这个甲型H1N1的这个事儿。以
前呢,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就说过这个事儿。说今年呢是个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太重,容
易闹这个……这种瘟... 阅读全帖 |
|
e**5 发帖数: 645 | 33 ·阿w·
关于诗词的欣赏,我认为:
应该有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音韵和谐;
应该有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
应该有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国画;
应该有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者情感的共鸣。
诗词通常是简洁的文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领悟作者的意涵。尽管这样,还
是越清晰明白越好。
关于诗词的体格,我认为仅仅是风格和样式而已,不宜看得太重。有些人看
到别人的诗词如果和某某体格不符,轻佻地讥讽人家连门都没摸着。其实体格都
是后人归纳出来的,我相信李白杜甫写诗的时候,全国并没有一册诗词研究的专
著发表。 有些朋友,练字必须练“王字”,作诗只能作“律诗”,样子很像,
但没有神韵,还常常便秘。有人尊称那样的诗家为四方盒子派。四方盒子派反讥
体统的叛逆者为打油派。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同意音韵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看点,但与意境和主旨立意比起来,当在其次。
古人在此是反过来的,他们宁可要镶珠缀玉的景句,而不太在意把一首诗词当一
篇文章一样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旨。有些诗词有可取的内涵和意蕴,但由于受到了格
律的限制,极难表达得清楚明白。甚至有些人不以此为缺陷,反而觉...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937 | 34 昆曲这个音韵的东西,越看是越糊涂,在iliad的基础上再补充点。
所谓中州韵,其实是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吸收南曲音韵的结果,常说北依中原,南
遵洪武,一般来说昆曲中的北曲用中原韵,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去,没有入声;南
曲有入声,平上去入,还分阴阳,但都叫中州韵。俞振飞的习曲要解有介绍,贴两张节
选。理论上中州韵有一个大致的规范,但具体到昆剧团和演员来说,老师口耳相传和昆
团传统导致不同。
南京的江苏省昆和苏州的苏昆在咬字上吴音就重一些。由于不少演员,像张继青,王芳
,当年还演苏剧,苏音尤其重,虽说唱得很好,软糯,但其实已经脱离了曲韵的规范。
而上海的上昆有些演员,又向普通话多靠拢了些,也是不合适的。
昆曲四声一个特点是上声和去声声调相反,比如买卖,其实不少方言也是这样的。 |
|
a*********3 发帖数: 660 | 35 0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
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
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
主流意识的推荐,但从艺术和诗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诗。此诗在喜欢喝酒的
广大群众中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407 | 36 徐文兵:他当年,那个是红叶老师也参与了这个,呃,中医局的这个治疗非典的方案。
他当时用的这个方子,就叫“甘露消毒丹”,啊,里面用的,白,白豆蔻、藿香,啊,
呃……杏仁、滑石、木通、菖蒲,用的这些,就是上面清热,中间呢就化湿,下面又……
梁冬:利湿。
徐文兵:利湿的方法。
梁冬:嗯。
徐文兵:去把这个,就是被人们看那么——谈非典而色变的这个瘟疫给它治好了,而且
死亡率几乎为零。
摘自 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八讲
全文
《异法方宜论篇》第八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05 23:00—24:00
经文: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
體也。
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对面呢依然是厚朴中
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在上一周的时候呢,我们用一个小时讲两个字——导引。
徐文兵:导引按跷。今儿呢,回答几个问题呀,就是现在这个甲型H1N1的这个事儿。以
前呢,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就说过这个事儿。说今年呢是个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太重,容
易闹这个……这...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8 | 37 《暗恋桃花源》是我的最爱之一,而且一见钟情。如果用文言文形容,就是:王八看绿
豆-对上眼了。而且我是一遍一遍地看,直到不需要看,只需要在脑子里重放即可得地
步。为什么喜欢?可以说一说。
语言之美
汉语是有韵律美的,所谓平仄是也。拜儿时多读唐诗宋词之赐,我对汉语的音韵美特别
敏感,同样对不美的反感也特别突出。所以我喜欢侯宝林的相声,因为其中有音韵美,
而不喜欢冯巩牛群之流的相声,因为纯粹就是讲笑话,那还不如去看美国脱口秀,还夜
夜更新。那《暗恋桃花源的》的音韵美如何? 看看一开头,老陶欲吃饼喝酒不得之时发
的几句牢骚吧:
“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儿还不香呢。
我老陶打个鱼吧,这鱼好像都商量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真是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啊。
曲解之趣
戏里对文字的曲解,真是妙趣横生。比如老陶到了桃花源之后,和吹笛女子的对话:
“你老婆怎么回事?”
“我老婆偷人。”
“你老婆在武陵?”
“你不要再提我老婆了。”
“你老婆怎么回事?”
“我警告你不要再提我老婆了。”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提你老婆了。我只是在想,她在武陵是偷什么样的人。...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2 | 38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一书,近日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其最后一
节列数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书中这样说明:10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
8000多名
本科生,23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博士生,还有留学生、作家班、师范班、专科班、
进修教
师、访问学者、旁听生,等等,总计近2万人。中文系的校友大都成为栋梁之才,在各
个历史
阶段和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这里列举100
位著名
的校友,代表100年来北大中文系教育的辉煌成就。100名只是很小的部分,挂一漏万,
许多优
秀的校友都未能列举。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严格的评比选拔,更多是一种纪念与回顾
。名录
的拟定曾征求过多方面意见,主要考虑业绩、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等,尽可能照顾各
个领域
的平衡。广义上说,凡是曾在中文系就读或任职者,都是校友,但限于篇幅、资料等原
因,这
里只收录在本系的本科与研究生毕业,或者曾在本系就读过的。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很
多知名
学者,也都是本系的毕业生,由于前面已另有专门章节述及,此处也就不再... 阅读全帖 |
|
M*********m 发帖数: 2024 | 39 我知道你在说什么。读诗有两种,一种是朗读,一种是默读。朗读时对音韵平仄节奏重
音是特别注意的,那时,诗歌仿佛咒语一样,念到某一句时会产生特殊的效果,诗歌在
远古时期就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另一种是默读,
这时,诗歌的意象更容易产生快感,只要不是诘屈聱牙的字眼就好,大部分的现代诗都
是后一种。:)我个人还是喜欢咒语那种,认为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就是意象,节奏,修辞,音韵最有魔力的一句。:)
节奏上讲,句式、字数、停顿大概相同;音韵上,歌、默是模糊的现代韵,箫桥是韵,
(诗人的眼中,压韵是最大的回旋,也就是为什么第一次就发现那个句中韵);修辞上
是暗喻,拟人,顶针,修辞细密无痕;从意象上讲,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暗喻,但是
,沉默怎么可能是桥呢?如果改成“沉默在今晚的康桥”,诗味立刻就消失了。“沉默
在”是主观的、我的沉默,“沉默是”是一种指谓,仿佛一种人生中的寂寞就凝聚成了
康桥。
这是从“诗人”角度看到的现代诗,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
|
F*********k 发帖数: 2252 | 40 你看看这些在文革里被弄死的人那些是坏人? 这么长的名单, 你没有冲动骂声毛猪? 你良心何在?
一九六六年:
邓拓,作家、著名新闻工作者,旧北京市委三家村反革命集团首恶,五月十八曰在
其家中自杀身亡。福建闽侯人,一九一二年生。一九三O年加入中共,曾任《晋察冀曰
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毛泽东著作选集》。一九四
九年后任《人民曰报》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
著有《燕山夜话》、《中国救荒史》,以及与吴晤、廖沫沙合著的《三家村札记》等。
死时仅五十四岁。
田家英,史学家。五月二十三曰在中南海永福堂家中遇害,传为汪.东.兴带去的宋
姓警卫处长射杀。四川成都人,一九二二年生。一九三七年赴延安,翌年加入中共,一
九四八年起任毛泽东秘书。历任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室副主
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
作。著有《民国以来大事年表》、《中国妇女生活史话》、《毛泽东选集介绍》等。死
时年仅四十四岁。
李达,哲学家,教育家,中共创建人之一。八月二十四曰,浮尸武昌东湖珞珈山下
...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1 马悦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但多数人并不关心他的汉学研究心得,只是抓紧一切时机、拐弯抹角地追问诺奖的事。
“一切都是假装!”白猫说,“今天晚上有一个北欧的老外假装做一个关于六言诗的演讲。假装听的人假装他讲的主题是‘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你说笑人不笑人?”
在一篇两百余字的微型小说中,马悦然借小动物之口,幽了一默上次来沪演讲的经历。
那是2005年炎夏,这个八十多岁的瑞典老头,用“中古音韵”吟诵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多数人并不关心他的汉学研究心得,只是抓紧一切时机、拐弯抹角地追问诺奖的事。
在瑞典闲聊时,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曾跟我提及这趟可怕的上海之行,“运气很不好,复旦在修路,学校里一塌糊涂,那天王安忆送我们出来时悦然就已开始发高烧,后来越来越热,他差点死了……42度!陈丹燕就骂我,这个热度你还让他来?!”
是的,马悦然每次来都很“热”,但这个“热”却和他所做的冷门学问没什么关系。
10月中旬,马悦然携妻再次来沪,秋高气爽,却赶上了莫言获奖全国“发烧”的沸点:弄堂、剧院、高校、中学,他们夫妇俩遭遇了最热烈的围观……期间,陈文芬曾给好友发过条无奈的短信:“我明白...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2 汪涵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计划,他出资465万元,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2009年9月21日,北京,汉唐乐府学术与文化产业论坛上汪涵担任主持人。 东方IC 资料
澎湃新闻7月10日报道(记者 彭玮)“方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消亡的速度令我们很惊。”7月9日,澎湃新闻记者见到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的时候,他正在化妆前等待拍摄一组广告,他的左眼充血得厉害,却还是瞪大着眼睛,道出每十天消亡一种方言的近与惊。
日前,他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由他一人出资465万元,该计划将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众所周知,他是湖南卫视收视率王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兼主持人。今年3月底《我是歌手3》(在线观看)直播里,汪涵在处理孙楠宣布退赛的那七分钟,被称为主持人教科书式的一役。
如今,相比灵光一现,汪涵想抓住些更切近和踏实的东西。或者说比起进传媒教科书,他更想让自己的... 阅读全帖 |
|
d*****u 发帖数: 17243 | 43 春秋时中原诸国的人都是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类似现在的德国人跟奥地利人,语言差别应该不太大,一般通话没有问题
从史料看似乎也是如此
贵族阶层也是有所谓雅言的
一般韵书都是倾向保守的,宋代的时候北方地区的音系恐怕已经比广韵简化了不少
这从当时一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出来
元代中原音韵已经是典型的北方方言了(即使按现在的“北方方言”标准来看)
还有,“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不是中原一带的语音,而是北京音(大都音)
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入派三声
中原官话(开封话、西安话)至今是入派平声,极少有派上去的
(详细说起来是全浊入声派阳平,这一点是绝大部分官话共有的;但是其他都派阴平,
这是中原官话特有的。)
还有平分阴阳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有明确记载的
不过元代北京话入声的分派比现在规则得多,因为明清北京话又受其他方言冲击
这里面东西太多了,一口气说出来显得很乱。。。 |
|
S*******C 发帖数: 7325 | 44 ☆─────────────────────────────────────☆
aptget (apt) 于 (Thu Jul 29 18:03:28 2010, 美东) 提到:
李白写的诗,当时用的中古音韵,通过语言学家的拟音,也可以按原貌念出来。
中古拟音:
比较一下闽南语版本:
普通话的在这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rgr9I9ZffY
不懂为什么会这样的北方人,去复习一下我的那张表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467997_0.html
☆─────────────────────────────────────☆
savylee ( New Life) 于 (Fri Jul 30 06:36:21 2010, 美东) 提到:
晕,不知道这个中古音韵有多准。我乍一听还以为在用我老家的话在读。太像了,估计
读音相同,相
近的没有9成也有8成。
我用粤语读了一遍,相差还是蛮大的。感觉粤语比较脆,我老家话读起来比较沉稳。
因为崖山,伶仃洋就在我家边上,我现在非常怀疑我老家... 阅读全帖 |
|
a*****o 发帖数: 209 | 45 已经有很多回帖批过了,我再补充一些
普通话中的j q x产生时间在宋代以后。在宋代韵图的三十六字母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D%81%E5%85%AD%E5%AD%97%E6%AF%8D 中有刚姜(k)不分,匡羌(kh)不分,狂强(g)不分,荒香(h)不分等等。
g k h和j q x的分化实际到了元代才出现。周德青的《中原音韵》里有了见系字里‘高
考蒿’与‘交敲哮’的不同音,现代吴语中前两字声母仍然不分,也许恰恰反映了吴语
地区与中原地区语音分化上的时间点。《中原音韵》里同时反映出从z c s里分化出了
尖音zi ci si,如‘遭操鳋’与‘焦劁萧’不同音。
j q x大量出现于官话是清代满人入关学习汉语以后,由于无法正确发出当时已存在于
汉语中的尖音(zi ci si)而大量将这些音舌面化成j q x的结果。清代有《圆音正考》
一书,专门用于纠正这个流行的满人语病,将汉语读音尖团加以详细区分,例如‘交敲
哮’与‘焦劁萧’的对立。但是或许在北方地区收效不高,又受到罗马化的影响,以至
于后来全面取消尖团之分仅保留j q ...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2220 | 46 音韵完全不一样
也不可能一样
语言都不一样,文化都不一样,言语中注入的情感更加不一样,
音韵怎么可能一样? |
|
j******1 发帖数: 1315 | 47 晋简来了,《乘》还会远吗?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951
“浙大楚简”必为晋简!《左传》为晋国或三晋某国史书!
余粗读《浙大楚简》,发现其字体与楚简殊为不类。“吾”、“许”、“赵”、“
魏”、“者”等字秉承西周籀文体系,而楚文字则多用音韵假借为之。因四字皆源于中
原,故浙大简使用其本字,而楚人传抄中原史书,方言音韵皆不同,故用他字假借,或
可为证。,
自《春秋左传》第39简始,简文记晋国率十二国诸侯伐郑,诸侯之师除先记“季得
武子”外,其余记“齐得崔(之)予(杼)”、“宋皇瑗从荀罃”,“士得丐门于……
”、“乍(曹)人邾人从荀偃”,“胜(滕)人得之”、“薛人从栾黡”、“杞人郳人
从赵武魏绛”,唯独不书“晋”。《春秋》为鲁国史书,故“季得武子”前可不书“鲁
”,而作传者可能为晋人或三晋之人,故按照春秋笔法,“荀罃”、“士得丐”、“荀
偃”、“栾黡”、“赵武魏绛”前亦可不书“晋”。所以《浙大简》的创作者当系晋人
,进而可推《左传》的作者也确系晋国史官。 |
|
d**n 发帖数: 3172 | 48 先秦汉语 “也” 字判断句的由来——来自语言接触的证据
原始汉藏语早在炎黄时代就开始分化了,羌(藏)人最早分化出去.周、商语言同出原始汉
藏语,但由于周人在夏末殷初时“窜于戎狄”500年之久,待周人建国回归中原时,羌人语
言已经独立发展了2500年至3000年.周人的语言必定深受羌人语言的影响.“也”字判断
句不见于甲骨文和《尚书》,在西周时期爆发式出现,最大的可能就是它通过周人借自羌
人语言.从音韵上看,“也”的上古音韵表现(*lag)与藏文中的判断词lags是对应的;从
形式上看,典型的“也”字判断句的类型和藏缅语的类型也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认为,
“也”字判断句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羌人语言,它不是汉语内部自发形成的,也并非汉藏同
源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接触现象. |
|
m***n 发帖数: 12188 | 49 转:
关于南岛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同源关系,学者议论纷纷,目前有四个不同假设:
1、南岛语系和其他语系没有同源关系(传统的观点)。
2、德国传教士Wilhelm Schmidt 1904年提出南岛语系和南亚语系同源。
3、美国学者Dahl 1970年指出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同源。
4、法国学者沙加尔1990年提出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同源。
----------------
试从南岛语的构词后缀看上古汉语上声调之来源以及汉-南岛语之关系
从事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通过比较构拟的方法,通过对南亚语、书面藏语和缅语
以 及现代汉语方言的音韵研究,认为上古汉语的上声调源于喉塞尾-/,沙加尔则利用
南岛语 的材料进一步推断-/可能来源于更早的-q。郑张先生(1994)更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上 声调-?( <*-q) 有构词作用,即有构成亲属名词、身体部位名词的作用。
我们知道,绝大 多数的亲属、身体以及动植物名词都是人类语言中的核心词,如果能
够认定上古汉语的这 个具有构形意义的上声调-q在南岛语中有更糟的源头,并且和上
古汉语有相同的构词意 义,那无疑可以深化我们对汉语-南岛语关系的认识。 ...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