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胜义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这一段混乱错误的不少。略举一些∶
1. 如来藏一词的出现晚于中观与唯识,所以龙树、无著、世亲都没有提到如来藏的经论。《起信论》不是马鸣作的,不能作为如来藏一词出现早的根据。
2. 如来藏妙有能生万法,怎能说如来藏不参与轮回,不是神我?如来藏自性清净,在轮回中不染,外道神我也有此说。
3. 无著、世亲的唯识学立三性,用圆成实性解释实际、胜义,法界,没有用如来藏一名,无著『摄大乘论』云∶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无著、世亲说的圆成实性,不是本有佛的功\德(32相,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没有生起现象的功\能,与如来藏根本不同,所以无著、世亲不会称为如来藏。
将唯识经典译为中文的真谛与菩提流支,似乎都是如来藏思想,所以汉传也就误以为无著、世亲的唯识在说如来藏了。
a*****y
发帖数: 3318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百度百科
那你就去改改呗

百度百科这一段混乱错误的不少。略举一些∶
1. 如来藏一词的出现晚于中观与唯识,所以龙树、无著、世亲都没有提到如来藏的经
论。《起信论》不是马鸣作的,不能作为如来藏一词出现早的根据。
2. 如来藏妙有能生万法,怎能说如来藏不参与轮回,不是神我?如来藏自性清净,在
轮回中不染,外道神我也有此说。
3. 无著、世亲的唯识学立三性,用圆成实性解释实际、胜义,法界,没有用如来藏一
名,无著『摄大乘论』云∶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
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
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
,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
一切清净法尽。
无著、世亲说的圆成实性,不是本有佛的功\德(32相,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
),没有生起现象的功\能,与如来藏根本不同,所以无著、世亲不会称为如来藏。
将唯识经典译为中文的真谛与菩提流支,似乎都是如来藏思想,所以汉传也就误以为无
著、世亲的唯识在说...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3
有些明显的错见不用自己说把,就像好人坏人不用额头上写个好坏吧.
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摇
前者于俗义,后者于胜义
俗义胜义混淆,由此诽谤不二论.
不好意思,就我这口头水平都能看出你的见地有问题.
其他稍微有修证的大德一般也就飘过,诽谤大乘的人远离还来不及.
S**U
发帖数: 7025
4
月称论师主张「世俗唯名言,胜义毕竟空」,世俗胜义皆无自性,不能说是不二论。
月称主张五蕴和涅盘都没有自性,不等于主张五蕴和涅盘不二。
犹如说音符 Do 跟 Re 都不是白色,不等于说 Do 跟 Re 不二。

到互补性,而完全突出互斥性。
神我思想的最终出现。
在的上座部佛教尽管未必和原始佛教完全一样,但是照样可以有证果的人存在
z*****n
发帖数: 633
5
真明白了?
善恶应该分胜义和俗义来讲.
从俗义上说,就是从因果上看, 能缘善业结善果为善,能缘恶业结恶果为恶.
从胜义上说,法界体性,无自性.可惜这个你不懂 :)

的。
达到了佛法所说的贪的标准,那么就是恶,而某些人觉得吃个苹果和善恶有啥关系?可
是在佛法看来,非常有关系。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给新同学们一个建议
法是什么?在圣典中,法字的使用范围很广,如把不同的内容,条理而归纳起来,可以
分为三类∶一、文义法;二、意境法;三、(学佛者所)归依(的)法。
释尊说法,重在声名句文的语言,书写的文字,以后才发达使用起来。语言与文字
,可以合为一类。因为语文虽有音声与形色的差别,而同是表诠法义的符号,可以传达
人类(一分众生也有)的思想与情感。如手指的指月,虽不能直接的显示月体,却能间
接的表示他,使我们因指而得月。由于语言文字能表达佛法 [P6] ,所以也就称语文为
法;但这是限于表诠佛法的。如佛灭初夏,王舍城的五百结集,就称为「集法藏」。然
此能诠的语文法,有广狭二类∶一、凡是表诠佛法的语文,都可以称为法,这是广义的
。二、因佛法有教授与教诫二类,在教化的传布中,佛法就自然地演化为「法」与「毘
奈耶」二类。等到结集时,结集者就结集为「法藏」与「毘奈耶藏」。与毘奈藏耶相对
的法藏,那就局限于经藏了。
意境法
『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轨持的意义是∶「轨生他解,任持自性」。这是
说∶凡有他特有的性相,能引发一定的认识,就名为法,这是心识所知的境界,在这意
境法中,也有两类∶一、「别法处」∶佛约六根...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zz
姚南强
神泰《理门述记》曾说:“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因明。”其实因明就
其教义背景,主要与小乘的经部和大乘的唯识、中观相关,本文主要比较以唯识为教理
背景的陈那因明和汉传因明与主要以中观义为教旨的中观应成派和藏传因明二者在旨趣
上的区别。
一、 体系上重逻辑、知识论
汉传因明承续了陈那前期的因明著作与天主《入论》的“八门二益”框架,是以立破论
辩为内容的,知识论内容在其中只是论辩立破能否成立的一个条件而已。陈那《理门论
》将其称之为“立具”,现量与以量是构成能立的资具,这是指逻辑推理和论辩立破中
,作为前提、根据的命题有一个是否可靠的论识论前提。因此,八门中尽管真现量、真
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占其一半,但从结构上却是为前四门真似立破服务的。在篇幅上
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如天主《入论》二千一百多字中只有不到二百字是讲现、比量的
。窥基的《大疏》的八卷本,量论只在第八卷中约1/3。唐代诸疏中,专讲量论的,迄
今只见慧沼的《二量章》,学界还质题是伪作。而在法称因明中则不同,法称《释量论
》中把陈那《集量论》中的一个归敬颂专门扩展成为一个“成量品”,把因明化归内明
,把因明定...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大乘的《解深密经》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观)。
《广论》云∶「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
原始佛法,部派的论,中观,唯识,都说般若、慧以思择分别为性,修观才能从世俗(一般经验)通达胜义(圣人境界),达到如实知见(四圣谛或空)。如来藏的修法,却是从无分别下手,无法真正了解世俗,能通达胜义嘛?以无分别的定力降伏烦恼,并不是解脱。
所以修如来藏的,无法说清楚如何现观四圣谛,因为无分别是看不到苦谛与集谛的。大乘应该了解声闻法,成佛后才能像佛陀一样度声闻,如来藏自称大乘,却连声闻法怎么修现观都不懂。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说一切有部就有法体"功能本有,但功能的显现需要缘起。"这个说法,只是说一切有部
将它用于世俗与胜义法,而如来藏说将它用于胜义而已。
唯识说缘起是「法尔道理」,法本身自然如此,这符合杂阿含说缘起「法性、法住」。
阿含的须深经说「先得法住智」,清净道论解释为见世间缘起决定如此,无例外。
圆成实自性实有和依他起自性实有的区别,是圆成实自性实有指涅盘实有(常乐我净)
功德,依他起自性实有指世间的缘起法实有自身特性与作用。凡夫错乱的是认为依他起
离阿赖耶而有,此错乱称为遍计执。舍此错乱,悟入唯识,缘起唯是阿赖耶(种子)的
作用,进一步境无心亦不起,悟入唯识性,即圆成实。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依他起自性是胜义」明确违反摄论。你可以自己看一下摄论那一段。
唯识的依他起自性,就是缘起(依阿赖耶中的种子而起,故名依他起)。说缘起是胜义
,主张唯识的绝不同意。如来藏者也许会同意。
a***n
发帖数: 199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依他起是种子依他缘而起现行,不是依种子而起。依他起有两方面,若如实知见依他起
,不增益遍计所执,依他起就是圆成实。中观反对依他起自性有是反对它胜义的这方面
,而不是反对它世俗的一方面。摄论不说依他起是胜义,是因为依他起有世俗的一面。
J******s
发帖数: 753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正好解释这句话。
====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静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a***n
发帖数: 199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漫谈自性zz
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136

漫谈自性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
,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
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
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
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
》;“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
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
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
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
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见灭得道或见四谛得道,是多数派的意见。也有少数主张见苦得道的。这不是大问题。
依二谛说,世俗谛与胜义谛都要观。既然称为「谛」,就是如实。
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摄大乘论说依四种寻思,得四种如实遍智,也不是只观涅盘。
中观、唯识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界线不同,但还是从缘起下手,次第顺于四谛现观。佛
教各宗对四谛中,几为世俗,几为胜义,虽有不同见解,观还是以四谛为本,除如来藏
系。
如来藏系才认为可以离妄想(世俗)直观寂灭的涅盘。没有现观世俗谛,能通达吗?没
有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如来藏系要靠逻辑跳越,主张世俗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本
自具足。
以前面引圆觉经文为例,那样观有如实见四大的因缘生灭吗?没有。如来藏系就直接逻
辑跳越,没见也说四大是如来藏的妙用,既非现见而知,所以要靠信心了。
P.S.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五蕴,悟入胜义,怎么被无视了?
a***n
发帖数: 1993
15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初地的菩提心称为胜义菩提心,因为与法性-胜义相应。在此之前,凡夫地发的菩提心
叫世俗菩提心。
我引<入中论>的断三结,就包括证无我。<十地经>也有提到。
大乘经讲到果位的地方,虽然文词华丽,宗教信仰的成分多于实际操作性,不如阿含的
清楚可验证。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今天的一点小小感悟

你祖宗龙树如果敢这么说,我也会说他放屁。
不过确实没听过他这么说啊,倒是后代这些嘴上满嘴轮涅不二,满嘴胜义世俗的大乘祖
师,更像放屁。
正确的是
轮涅不二和轮涅二元,全是胜义,看似矛盾但统一的两面而已。
S**U
发帖数: 7025
18
《印顺法师的悲哀》读后(上)
林建德
既然「人间佛教」是印顺法师的中心思想,
那么它是否禁得起考验?究竟有那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是否如恒毓所质疑的「充满了错误的内容」?
前言
印顺法师的思想近来在台湾与大陆引起一定程度的讨论,半年多前,笔者在「现代禅」
网站看到恒毓先生所写《印顺法师的悲哀》一书,一路读来,有关他对印顺法师的批评
几乎全然难以同意,于是以此文表达个人的看法。
恒毓之所以用「印顺法师的悲哀」作为书名 (1),是认为印顺法师的佛法思想充满谬误
与邪见,所以在书中做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印顺法师的思维过于简单,与无比深刻、
严谨的佛法思维很不相称……印顺法师的著作中居然大量存在违背佛法的论断和对佛法
的种种曲解……」又说∶「印顺法师的著作只是充满了各种知识性的言论,很少有佛法
的智慧,而其所表述的知识又往往是正确与谬误不相上下。」及「我们所揭示的印顺法
师的理论、逻辑和知识性错误就至少有十二个方面。而这,其实在我所发现的印顺法师
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中不过是冰山之一角,还有大量的问题,我真的不忍心写出来……」
这种种的描述多少让人心惊胆跳,学佛者将「因盲目阅读印顺法师的著作而落入...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9
阿底峡尊者造论
邵颂雄居士翻译
梵名:Madhyamakopadesa-nāma
藏译:dBu ma'i man ngag ces bya ba
〔藏译者敬礼〕
顶礼世间怙主
〔造论者敬礼述意〕
谁之语光明 令我愚昧众 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
实。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知,连发尖百分
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跌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 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彼若依
方分(phyogs 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①。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
如是观察。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
彼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②。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 阅读全帖
b********6
发帖数: 556
20

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
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
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盘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
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
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
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
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
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
来便称它为东密。
(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
讲说的,所以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释迦恐怕说出来了,
会惊世骇俗,所以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盘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
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1
僧团
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称之为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能得到契经与戒经的
支持)。二、不越毗尼(不逾越律制)。三、不违法性(不违背正法的胜义)。这个标
准实施了数十年,合乎这三个条件就准予认可为佛法。所以《修多罗》可以譬喻为佛法
中的宪法,若国家的刑法、民法等法律违背了最高宪法就不能成立;同样的,僧团中流
传的各种「佛法」若违背《修多罗》便不足采信。
佛陀是人,他在人间生活,面对日常琐事,与各阶层的人作各种对话。自然不是所有的
人都适合直接晓以正法、不是所有的话题都深入正法的核心,在适当的情况,佛陀也会
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
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
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若将因应个人特
殊需要而随机开示​​的法纳入《修多罗》,只会混淆正法的重点。
 
如今看来这个考量是相当正确的,可惜一般人寻求情感寄托的渴切远超过理性的正思惟
。 《修多罗》的正义虽有阿罗汉们苦心维护,但防线还是很快被冲破,佛弟...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22

中阴身这种非常类似灵魂的见解南传里没有,成佛跟绝大多数人也没关系……涅槃没有
任何物质精神现象,也无法经由感官去体验,无法凭借已有的经验理解……无生,无为
,离欲,灭尽,寂静,清凉,永乐,只有经验过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另外涅槃绝对不是
什么都没有的彻死……
http://therawikipedia.org/wiki/%E6%B6%85%E6%A7%83
以下摘自宣隆大师传
〔问〕好!现在告诉我什么是涅槃(Nibbāna)?
〔答〕大师!假设有位内观禅修行者,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修习后,体验到心、心所
与色身之生灭变化皆会令人极度苦恼不适,于是对它们感到幻灭,不再迷恋。当他探索
苦因时,他洞悉到原来根本原因是渴爱,就在他领悟到这个道理的瞬间,道智(Magga
Nāna)当即放下渴爱。原因(渴爱)既被消除,结果(苦果)自然不会出现。一直发
生着的生灭变化都是缘生缘灭之有为法(Sankhata);当因被消除,果不可生时,(即
到了因果链被毁坏之际),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寂然无为(Asankhata)或涅槃了。
〔问〕在那涅槃之中,有日、月或其他的发光物体吗?
〔答〕没有,大师。
〔问〕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4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
GWZW (GWZW) 于 (Sat Sep 8 23:45:39 2012, 美东) 提到: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你即是我, 我即是你
生死即涅磐
涅磐:胜义
生死:世俗
烦恼即菩提
菩提:胜义
烦恼:世俗
j*******1
发帖数: 18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行论》学习体会
随喜大家的意乐!
《入行论》共十品,前三品是讲菩提心没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中,第一品宣说
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自相续得以清净,第三品主要讲菩提心怎样受持。因为我们相
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
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忏悔
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以后,怎样按照大乘经典所讲的那样去受持。
入行论释·善说海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xls-ssh/main.php
如果要了知可能需要次第的学习会比较圆满, 下面一些问题供参考:
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答: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平时的行住坐卧中,怎样做才算是把菩提心运用到生活中了?
答:行住坐卧,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要帮助众生”。这种心态不仅要在心里发,在实际
当中也一定要运用起来。不管是在哪个场合,只要有帮助众生的机会,我们就要把自己
的利他心运用起来,哪怕是看到路上有块大石头,也要想“这可能对过路的人有影响,...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8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673
佛教文化的价值观——青海师范大学演讲
『 2011年11月7日下午 』
顶礼句: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今天能有机会与青海师范大学的各位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学习研讨,我感到非常高兴!
高兴的第一个原因是:青海师范大学,曾是泽丹夏忠尊者等诸位前辈大德倾注关爱精心
培育、扶持的学校,加之该校诸位老师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目前已经取得
了可喜的丰硕成果。时至今日,该校已经成为藏族民众心中具有良好口碑与声望、综合
实力极强的大学。
高兴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这些身着佛陀袈裟的出家人,能融入这样的校园中,与各位
同学一起促膝互动,平等交流“佛教文化的价值观”这一课题,的确令人欣喜。
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我的感受、佛教的价值以及我的希望。
一、我的感受
目前的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藏族知识分子群体,也即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老师与学生们
,都应该重视佛教与文化这两大主题。
1、传承藏文化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藏族的语言与文化,在某些程度上...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殊胜
三殊胜
索达吉堪布 著
今天给大家宣讲的是“三殊胜”。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
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
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
,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
。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
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
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
,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
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
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
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z7622,偶有个不情之请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
如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
之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
本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
。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
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
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
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
,最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
深广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
观察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摘自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
全文如下:
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开 篇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美女和奶牛不得不说的故事.
索达吉堪布:诚心随喜胜过不清净的“广大善法”
随喜支,主要是对治嫉妒。前面讲《普贤行愿品》时也讲过,文字上好懂,只是看我
们能不能做到,能不能行持。
那要随喜什么呢?诸佛为了利益群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六度万行、所有
凡夫众生随福德分 、随解脱分 的善法,以及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
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都诚心诚意、满怀欣悦而随喜。
这里说“自己过去、如今、将来的一切善根”,词句上的意思是,随喜自己三世的
一切善根,藏文上是这样,应该可以。但也可以解释成:我们随喜诸佛菩萨以及凡夫众
生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处讲到三世的善根,平时随喜时也应该忆念。之后边随喜边念诵:
随喜二谛所摄集,一切善业之资粮(藏文略)
所谓二谛,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九乘次第的一切法,无不包括在这二谛中。平常
我们随喜的,多数是世俗的善根,而对胜义善根,一般人不懂得随喜,其实这才是功德
最大的善根。所以,我们要随喜二谛所包含的、自他一切众生有漏 与无漏 的一切善法。
修行好的人,走路、吃饭,随时随地都能修;见到、听到任何善法,也都有随喜的
习惯,有漏的、无漏的,世俗的、胜义...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2
【十四】
(仁波切读诵藏文。。。。)
再次的提醒我们自己 要有正确的发心
在佛陀的所有法教中 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心
而且要有正确的态度
有很多关于如何避免负面心态的教法和例子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记得不要成为一个染毒的容器
即使把甘露倒入有毒的容器里 甘露也会变得有毒
同样的 要注意的是
就象我们过去几天里所讲的
如果我们主要是带着对此生
对轮回 和对自身目的的执着而听闻教授
这当然会让我们这些法教的容器变得有毒
你们和世界各地的人都提了很多问题
有一类很一致的问题 我想 有两类的问题
很多所谓的佛弟子或修行人
象是西藏人 那些长久以来一直跟随佛教传统的
甚至生来就处于佛教中的人
我们对佛法有点厌倦
我们的心变得有点僵硬麻木
以至于 我们甚至不感到内疚
我们甚至不会问这类的问题
‘可以对空性执着吗’
‘可以对道执着吗’
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变得如此僵硬
另一方面 那些发愿成为修行人的人
...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33
顶礼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纵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并不信仰宗教,而信仰宗教的教徒则可按常规分为佛教徒、基
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这三大部分。作为佛教徒,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法,若
按所信奉教义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可基本分成藏传、南传、北传三大系统,无论哪一种体
系,也无论哪一种传承,作为佛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全都是佛陀亲传的妙法甘露,
也全都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所有教派自古以来都有代代相袭的大成就者,一切法门亦无
不是秉承世尊教义的通往最终解脱的清净通途。若能一以贯之、融通并包,则万千法门
自可汇成佛法的整体义海,任何修行人也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甘霖法意。
不过让人倍感诧异的却是,不信仰佛教的人或者信奉外道的人士对佛法反而不怎么攻击
,恰恰是佛门内部的一些自立山头之人动辄就以佛教的权威面孔自居,时不时就要从自
宗的立场、观点、利益出发,对别的教派、别的宗门大加贬斥。要么评论别宗为魔说,
要么认定他派是邪道,似乎只有自宗才是唯一正确地抉择了佛陀密意的究竟宗乘。比如
有些净土宗人斥责禅宗、华严宗为痴人妄说;更有相当多的汉地佛教徒因理解不了密宗
的见解与行为从而对藏传佛教频频发难……在这一...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上师瑜伽·祈祷莲师
上师瑜伽·祈祷莲师
——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这个时间,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修上师瑜伽。
这个上师瑜伽,是祈祷莲花生大士。大家应该清楚,藏地密法中大多数的上师瑜伽,都
与莲花生大士的修法有着密切联系。加行组修“不共加行”时,本来应该先修皈依、发
心、金刚萨埵、曼茶罗,再修上师瑜伽,最后是颇瓦法,这么一个次第。但有时为了修
行方便,也有些传承中规定,最好能先修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不仅是前行,也是正行。这次依靠种种缘起,我提前介绍一下莲师的上师瑜伽
,同时要求有信心的道友,平时多修这个上师瑜伽,常念莲花生大士的七句祈祷文和心
咒。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作为显密双修的行者,祈祷莲师非常重要。在末法时代,不管是
为了自己修行顺利成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圆满成功,一切重大的事业均离不开莲师的
加持。尤其对汉族四众弟子而言,若能广泛弘扬莲师法门,在各地建造一些莲师像,异
口同声地祈祷莲花生大士,将来应该会有不可思议的兴盛佛法之缘起。...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6
35
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
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
当今时代人们的根机、意乐和烦恼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弘法
方式。而圣者法王如意宝弘扬佛法的方式,就是导师佛陀对于这个时代所应采用的弘法
方式的最好示范。
圣者法王如意宝针对不同根机和意乐的众生,示现了不同的弘法方便。比如对具备金刚
密法根机的弟子,传授了以光明大圆满为主的殊胜教授。而从推广佛法,普被娑婆世界
所有众生的角度而言,则表现为三个弘法要点:即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
归宿。
菩提心为前导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石,一个修行者,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获得大乘佛法
的那些殊胜果位的。藏地、汉地,以及深受汉地佛法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地,自古都盛
行大乘佛法。
汉地历史上可能是众生根机较高的缘故,弘法的重点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圆顿法门上,虽
然也有《劝发菩提心文》那样的弘扬菩提心的论著,但是相比而言,对于世俗菩提心实
修的完整教授并不兴盛。现今末法的黑暗越来越浓,众生的根机也越来越浅薄,高深的
法门要能浸润众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这一大乘基础法门作为前导。
值得庆幸的是,世俗菩提心在...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3-07-10 圣者法语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心、正行与回向时,都应有“世俗菩提心摄持的部分”及“胜义菩提心摄持的部分”
。由前者而引发自己与一切众生成就化身与报身的功德,由后者成就证悟法身的境界。
故胜义菩提心的回向(即安住于清净本性之中)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的话,由于从始
至终都有菩提心所摄持故,建立了修道的“发心殊胜,正行的殊胜与回向的殊胜”。这
三种殊胜的直接利益便是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大程度地利益了师佛众生及自身的解
脱成佛,否则,它们会成为有漏的人天福报,沦为无常的牺牲品。----阿秋喇嘛仁波切
弟子,你和他在一起也痛苦,分开也痛苦,但分开的痛苦会小于在一起的痛苦,而且这
个世界无论和谁在一起都难免痛苦。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弟子,能闻思佛法,你已经比
许多人幸运了。-----扎西持林微博
我们的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
实际上我们的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无
一不是条件的产物。__希阿荣博堪布 #生命这出戏#
自以为不需要修行了,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无等塔波仁波切
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http...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殊胜
三殊胜
——索达吉堪布
今天给大家宣讲的是“三殊胜”。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
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
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
,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
。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
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
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
,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
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
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
是指在结尾以...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法布施的功德,今天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
汉果。“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
罗汉向和阿罗汉果。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
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
任何差别。《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麦彭仁波切在《辨答
日光疏》、《与萨格西的辩论书》等中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
,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六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三十二相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答道:“不
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以胜义理
来观察时,并不是如来的真相,只是名为如来的三十二相。”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杂染,现见的对境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凡夫只能看到不清净
的五蕴,而菩萨所见的,则是清净的圣者法相。所以有些人对如来的身相有一定的执著
,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而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具
足功德,理应值得希求。(三十二相,《大智度论》、《现观庄严论》及麦彭仁波切的
《智者入门》中讲得非常清楚,我讲《中观宝鬘论》时也介绍过,故没必要一一解说。
佛的“十力”,《入中论》解释得比较详细。“十八不共法”,在《智者入门》中讲得
很清楚。)
这种想法在名言清净量面前,也是合理的,名言中确实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比如外
道本师见释迦牟尼佛具足十八种丑相,而迦叶尊者见佛有三十...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法布施的功德,今天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
汉果。“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
罗汉向和阿罗汉果。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
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
任何差别。《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麦彭仁波切在《辨答
日光疏》、《与萨格西的辩论书》等中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
,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六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三十二相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答道:“不
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以胜义理
来观察时,并不是如来的真相,只是名为如来的三十二相。”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杂染,现见的对境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凡夫只能看到不清净
的五蕴,而菩萨所见的,则是清净的圣者法相。所以有些人对如来的身相有一定的执著
,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而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具
足功德,理应值得希求。(三十二相,《大智度论》、《现观庄严论》及麦彭仁波切的
《智者入门》中讲得非常清楚,我讲《中观宝鬘论》时也介绍过,故没必要一一解说。
佛的“十力”,《入中论》解释得比较详细。“十八不共法”,在《智者入门》中讲得
很清楚。)
这种想法在名言清净量面前,也是合理的,名言中确实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比如外
道本师见释迦牟尼佛具足十八种丑相,而迦叶尊者见佛有三十...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八节课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
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在名言中,菩萨应该庄严佛土,《现观庄严论》说:“三清净地的菩萨,先要严净自己
未来成佛的殊胜刹土。”例如,《华严经》、《大日经》提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密
严经》宣说了密严刹土的无尽庄严;《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依靠不可思议的发心,
庄严无边功德的极乐刹土;还有藏传佛教许多大德的净见量前所现的香巴拉刹土、红色
吉祥铜山(莲师刹土)等等,这些刹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萨如果执著它,就不
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庄严刹土并非实有,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类
似唯识的清净依他起[ 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
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既然名言中存在庄严刹土,仔细观察时又不存在,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麦彭
仁波切在...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若有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以此殊胜因缘
,他的福德是不是非常大?”“是的,世尊。此人以是因缘,所得福德不可限量。”
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就算在殊胜对境前供养一朵鲜花、一杯净水,佛经中
说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应该明白,假如福德的本体实有,如来根本不会说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无
实,故如来在佛经中说:这样的布施,所得福德非常多。”
这里和昨天的问题有一个上下衔接:前文已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
不可得”,有人会生疑惑:“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积累资粮会不会成为无义?”回答
是否定的。尽管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中,通过布施积累福德资粮,永远也不会灭
尽,乃至佛果之间都会存在。
大家都知道,佛经中为大乘行人宣说了种种法门,尤其是布施这一方便法,对初学者来
说非常殊胜,依此可迅速积累资粮、忏除罪障,获得殊胜的佛果。那...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一节课
昨天讲了若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是为谤佛。对大乘佛法了解较深的人,应该不会有什
么怀疑,但没有闻思过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对此大惑不解:
“佛经中明明记载释迦牟尼佛转了三次法轮,为什么说这是毁谤佛法?”
要知道,在了义实相中,并不存在实有的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
。尽管名言中现而无自性,如幻的世尊转了三次如幻的法轮,度化了无边的如幻众生,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此处并非破斥这种观点,而是说在胜义实相中,释迦牟尼佛转
法轮度化众生,完全是一种无实的梦幻,在白天醒觉位时根本没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因为能说、所说、说者皆无,
所以无法可说,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
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
同而已。从究竟实相而言,佛陀恒时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根本没有“我要转法轮
度化众生”这些分别念,说法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
。《金光明经》云:“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既然佛没有分别念...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不是外道梵我、神我
都是人自身的局限。 包括语言在内。 胜义离言说, 然而胜义有总要有个办法去表达
, 这时就可以看到人们对语言的分别念是多么强大的。 一说到藏识就会想到是意识。
一说到能生就会成为主宰。 一说到本体就成为恒常。。水之咎,非月之過, 是不是
这个道理?
b*****l
发帖数: 3821
47
大乘道次第
第二个是大乘道。大乘的道次第中,关于道前的次第,汉传佛教讲得不是很清楚。藏传
佛教讲得非常清楚。大乘道第一步,皈依三宝、布施、持戒等这些,跟小乘是共同的、
一样的。大乘所特有的,是第一步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
对于发菩提心,汉传佛教确实不是十分重视,净土宗、禅宗等各个宗派也都有,但缺乏
具体的方法,而且不是把这个当成一个内容,特意的去修。藏传佛教中,发起菩提心需
要用一定的方法来修。按照原来藏传佛教的规定,单是发菩提心,格鲁派中要修十二年
。通过这十二年专修,甚至闭关专门观察,这样发起的菩提心是很坚决、很坚定的。发
了菩提心才能进入大乘,真正的发起菩提心才能叫“假名菩萨”。你没有发的话,虽然
是在修大乘,不能叫做大乘,实际上还是小乘,因为你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解脱问题。
当然,发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菩提心是大乘的因。如果没有真切的发起菩提
心,而且这个菩提心非常坚固的话,就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种子。它是因,你没有种
下种子那怎么样结出果实呢?这一步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又分为很多层次。真正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这种菩
提心,是在见道以后发的。要到初地...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妙法莲华经 简介
试着答一下法友这个关于金刚经的问题。 佛陀在讲金刚经的时候, 依然只能使用语言
文字来试图解释究竟的道理, 然而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分别的产物, 是无法圆满来表达
的, 所以在金刚经中, 佛陀大量使用了这样的举行, 我说XXX, 即非XXX, 是名XXX
。 也就是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说XXX, 就以为有XXX, 我说是必须要顺应你们的理
解和语言上的共许。 比如说苹果人们都叫它是苹果, 那我说法时也会使用苹果这个名
字来进行沟通,然而苹果这个名字只是个名字,不是苹果的真实, 所以我想要告诉你
们的苹果, 这个真实的苹果, 并非你们理解的哪个苹果, 我使用它仅仅是因为它有
这个名字而已。 在二谛的教法中, 这个又称为胜义和世俗。 佛陀了达胜义究竟,
然而不破世俗明言。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 如果要追求最高的觉悟, 离不开文字,
也不能执着于文字。 离不开世俗, 却也不能被世俗迷惑。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北传菩萨道的修行
我同意大家都是肯定“缘起”的, 那么部派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哪?
网上应该有资料的, 我是懒地去找了
你上贴说了
“无论本净还是本染,这些心法都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你觉得“法”是“真实存在”,是普遍定义的真实存在的话。
我能说这是胜义不空吗?就我粗浅的理解,
龙树的中论似乎不这样认为, 一切法也都是缘起
只有胜义“有”才会谈“真妄”, 反之, 无需真 妄的感念了
a***n
发帖数: 199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北传菩萨道的修行
是啊,部派基本上都是说胜义有的
中论说胜义空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