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漫谈自性zz
相关主题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zz临时一点感想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如何学中观, 唯识
中观宗关于安立因果和名言中许有外境问题[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转帖)
论开悟——贾题韬关于阿罗汉的成就说明
问答录-1 :既然“缘起性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随缘?月称论师的八大论说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7)--隆藏法师已删帖Re: 中观应成派也承认阿罗汉证法空?
略说唯识派与如来藏派的不同[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
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唯识浅谈(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自性话题: 有部话题: 唯识话题: 缘起话题: 一切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n
发帖数: 1993
1
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136

漫谈自性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
,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
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
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
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
》;“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
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
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
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
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恒有。
那么自性是什么呢?在《大毘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
是出体。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
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这就是实有与假有。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曰:“地云
何?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地界云何?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
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
,那是胜义有。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
也称为我。如《大毘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
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此外自性,还有本性等别名,显示了
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一曰:“诸法
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对于这样恒有的自性,与现实的无常生灭现象似乎相违,与缘起因果也仿佛不合。
针对这些疑问,在《大毘婆沙论》中有着详细的解释说明,兹略引几段。如《论》卷七
十六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
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
约依作用,说有说无。诸聚集物,依实有事,假施设有,时有时无。”这是说,诸法实
体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但依作用可以说有说无。
又如《论》卷三十九曰:“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
法不舍自相?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导?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复次有因缘
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
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故
有转变。”这可见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约作用、功能而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
的,因此称为恒有。
至于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论师的不同主张,即法救、妙音、世友、觉天
。这里但举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张来介绍一下。如《大毘婆沙论》卷七七曰:“说位异
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
置百位名百,虽历位有异,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世而体无别。此师
所立,体无杂乱,以依作用立三世别。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
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无建立,自体则是恒有不变,所以三世实有
,法体恒有。
(二)中观家的自性。在佛灭度后的五、六百年间,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
时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响极大。到了佛灭后七百年间,有龙树大士出世,因感于有部
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针
对着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思想,给予猛烈的评击。同时,高竖缘起无自性的中道
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异常的光彩。
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
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
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又如《中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
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
说一切法无不是缘起,缘起法必然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所以性空。
自性与缘起,从有部的立场去看,本来可以并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观家的经论里
就变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缘起。既然待
因缘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没有自性。因此,缘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缘起,只有这
样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说不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于常见了。
(三)唯识家的自性。唯识学是佛灭后九百年间,由无著、世亲兄弟共同兴起的一
个教派。它与龙树倡导的中观学分庭抗礼,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前面说过
,空宗的特征是彻底否定自性,阐明一切法都无自性空,可是,到了唯识家经论里又讲
究自性。于是,又有了空有之争。
唯识家的核心理论是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 是
唯识家对一切法的本质及状态所作的归类性的说明。其具体内容据《唯识三十颂》中说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此二颂中,前一颂解释遍计所执性。“彼彼”显示众多;
“遍计”是周遍计度,谓我人能缘心不断地于所缘境上虚妄分别,错误的认为有我有法
,我法二执即是遍计所执性。次一颂的前半颂解释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由因缘和合
而生起的一切现象。次半颂显示圆成实性,圆成实乃圣智所缘的境界,是由远离我法二
执而显。而三性的有无,颂中但曰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圆成都未提及,可见是
有的。
对三性有无作进一步说明的是三无性。《唯识三十颂》继三性之后曰:“即依此三
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这里说明了一切法无性,即三无性是佛陀密意说的。在三自性中,遍计
所执性的没有,是为“相无性”。依他起性,谓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现象是有的,而
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则是没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性由远离二执而显,且不从其
本身去看。相对遍计执性而言,则是有的。因此,在三无性中,只有遍计执性才是真实
无性,依他、圆成皆是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
中观家讲缘起性空,唯识家讲依他、圆成有自性,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其实,二者
并不相违背。为什么?因为所说的自性含义不同。中观家破的自性,是有部所建立的自
性。它具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意思,这种自性在缘起法中当然不能成立,是没有
的,而唯识家也是反对的。《唯识三十颂》讲到依他起性时说无自然性,此自然性岂不
是有部所立,而为中观家所破的自性吗?再看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
;“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
为“自性”。此自性的含义正好与法的含义相等,这样,有法就有自性。所以,唯识家
把依他起与自性联系在一起并不矛盾。而唯识家这种自性,中观家也不排挤,原因是中
观家也承认性空而又宛然有的现实。《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
最好的证明吗?
(四)禅宗的自性。禅宗,是达摩西来以心印心,代代相传而形成的一个宗派。这
宗派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为我人现前一念之妄心;“性”是生起
心的相本,是心的本原。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
性等。尤其自性一名,禅家使用偏多,如《六祖坛经·序品》 中五祖对神秀曰:“无
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这里以无上菩提为自性,说明明心见性情况,意谓神秀尚未见性。又同品六祖悟后曰: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
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五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
: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又《般若品》六
祖曰:“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显然,这里的自性就是佛性。它具有本来具足
、清净、不生灭、不动摇、能生万法的特点,圣人悟之而成道,凡夫迷之则流转生死。
禅家所讲的自性与有部所说的自性,约其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一点,颇为相同
。但有部是指缘起现象的世俗谛;神宗则建立在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中。缘起现象的世
俗谛,因为缘起的,自然不存在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故为中观家所破。禅家
从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里说明:无相寂灭的第一义谛非缘起,非缘起故自性得以建立。
二、结 论
总观以上四家所说: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
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
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
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
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唯识浅谈(ZT)问答录-1 :既然“缘起性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随缘?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zz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7)--隆藏法师
关于如来藏思想略说唯识派与如来藏派的不同
藏传佛教觉囊派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zz临时一点感想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如何学中观, 唯识
中观宗关于安立因果和名言中许有外境问题[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转帖)
论开悟——贾题韬关于阿罗汉的成就说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自性话题: 有部话题: 唯识话题: 缘起话题: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