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知识青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S****4
发帖数: 470
1
【史海】中共高层曾在大西北集体嫖娼
【2014年11月20日讯】大陆期刊《同舟共进》2012年第6期曾发表一篇文章,披露上世
纪30年代,中共高层在大西北集体嫖娼的龌龊往事。
1933年5月,陶铸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时被捕,被送进南京监狱。陶铸的妻
子曾志当时在闽东任中共临时特委组织部长,因同时与宣传部长叶飞(后为上将、福建
省委书记)、游击队长任铁峰相好,遭到处分。曾志对此非常不满:“当时我思想不通
,为什么要我负主要责任?!只因为我是女人吗?我并没有去招惹他们......”
高岗到西安后,看到中共省委官员竟然到妓院嫖娼。起初高岗感到很惊讶,但很快便随
波逐流了。
1934年1月,高岗因奸淫女性受到严厉处罚,但他依然每到一处都找女人。中共中央红
军到达延安后,高岗看到中共一些高官与他一样淫乱不堪,自然更不会收敛,甚至有所
发展。
随着高岗在中共内权威上升,部下投其所好,还有女人投怀送抱,高岗从西北一直放荡
到北京。其妻李立群曾多次向中共高层哭诉。但高岗如此淫乱,其仕途未受到影响,反
而一路走强。
当年大批知识青年聚集在延安,婚恋很快成为“问题”。中共推行恋爱可以自由,结婚
必...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
2014年12月22日,冬至,平陆令狐一家经历了多年来最漫长的一个夜晚。
当天晚上8点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距离北京900多公里的山西平陆,一位来自令狐家族的人士从电视上看到了这条“突然”插播的新闻。那一刻,他很平静,“该来的还是来了。”
即将过去的一年,平陆令狐一家的命运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悬念。
2014年6月19日,令狐家次子、时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的令政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10月底,香港《南华早报》引用消息人士的说法,令狐家小儿子、内地商人令完成(化名王诚)正在接受调查。
两个月后,令狐家族身份最显赫的令计划落马,仿佛一颗射程漫长的子弹,终于在这个寒冷冬夜抵达目标。
出生临潼
平陆不平沟三千。
对于58岁的令计划来说,命运就像家乡的山路,深深浅浅,坎坷难测。
1956年10月,令计划出生于陕西临潼骊山脚下。
他的父亲令狐野,老家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年轻时曾投奔西安的表姐学习西医疗法,后回乡开药铺,设门诊,因经营不佳,最终选择参加革命。
其时,作为中共中央...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
随着中共官方宣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被查,法拉利车祸、“西山会”首领、家族腐败、乃至“新四人帮”等消息均被曝光,各路媒体有关令计划的“秘闻”报道近来亦是高潮迭起。有消息称,四面楚歌之下,令计划继续出席各种场合,但是明显寡言少语,强作镇定。
北京时间12月22日晚20时,如同一个多小时前突然出现的传言,新华社发布了令计划落马的消息。一只两年多前在京城某个凌晨甩到空中的靴子,终于落地。
在令计划冬至日落马之前,他的二哥令政策,2014年6月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任上遭组织调查;他的幼弟令完成,2014年10月失去自由;他的养子、也是早逝大哥令方针的独子令狐剑,出走海外……只有令氏五兄妹中惟一的女性、老三令狐路线,坚持着自己的本名,在家乡运城守护着老迈的父亲——已经104岁高寿的令狐野。
1962年,52岁的令狐野带领全家妻儿老小解甲归田。他没有回自己的出生地、原配和长女生活的平陆县常乐公社洪阳村,而是在常乐公社集镇附近的后村定居下来。作为延安革命干部的儿子,令家兄妹从小按着父亲的要求下地干活,年少时拾麦粒,年长时锄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和其他地方一样,在常乐公社,动...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
朱志远
江绵恒
1月6日上午,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领导干部调整宣布大会。中科院人事局局长李和风宣布任命通知:朱志远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中科院原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以及中科院人事局、上海市科技党委相关领导出席了大会。上海分院领导班子成员、系统研究所领导、分院机关中层管理骨干等80余人参加会议。
詹文龙在讲话中指出,江绵恒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同时,他充分肯定了江绵恒同志带领的上海分院领导班子在任职期间作出的卓越成绩。江绵恒同志尤其在着力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深化中科院和沪浙闽的合作等方面前瞻谋划,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加强科教融合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分院和研究所开拓了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詹文龙希望朱志远同志在新岗位上履行好新职责,带领班子取得新成绩;要求分院领导班子切实履行好院党组赋予的各项职责,扎实推进“率先行动”计划,为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绵恒在讲话中表示,拥护院党组对分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感谢中科院的培养、院党组的信任和研究所的支持,同时他希望各研究所要努力成为极...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5
2015年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元年,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这一方案被誉为“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考试科目和录取方式改革。
其实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38年间,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科目设置、考试内容、次数、招生体制和方式、技术环节—细数起来至少30余次,几乎每一年度的高考相关规定和制度,都与上一年度有所差异。
这些改革,有些经受住了考验,至今仍在实行,如“3+X”及自主招生。有的则销声匿迹,如“文6理7”及曾风行一时的高中会考制度。
新文化记者对大大小小的高考改革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针对考试技术和细节方面的改革,如时间调整、网上录取、网上阅卷等,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并获得肯定。但一旦涉及到高考次数、科目、内容及招生等政策性的变革,往往就要历经反复。
恢复高考载入教育史的1977年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稿件《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提出当年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具体要求是“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6
2016年是《鲁豫有约》开播十五周年,开年伊始,《鲁豫有约》重磅推出霸屏男神系列。有人问鲁豫是想采访红的演员还是想采访好的演员,鲁豫说希望把两者结合起来,她说好的应该红。2015年,一批好演员红了,节目组陆续把他们请到《鲁豫有约》做客,黄轩便是其中之一。
在2016年1月1日即将播出的《鲁豫有约》中,“国民初恋”黄轩竟然爆料,自己已经三年没有恋爱了。而这可能与黄轩的家庭息息相关。自小的时候黄轩的父母离婚,家里黄轩与奶奶是最亲。家庭的变故也叫黄轩坚定了一个信念,“一旦结婚就意味着责任,男人的担子要顶顶得住。看准了,就不离婚!”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让黄轩对于另一半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视。在这期的《鲁豫有约》中,黄轩也吐露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坦言自己期待恋爱,更说“人在关系中才能更加进步”,放话遇到爱了就去爱。
“国民初恋”这一名号由来已久。在近期热播的《芈月传》中芈月与黄歇相遇时芈月一句“说来说去是月儿辜负了子歇。”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而接下来黄歇一声“不,怪我来迟。更是令无数观众心碎不已。清澈的眼眸,婉婉道来的话语,《芈月传》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黄歇对芈月的深情也大家对其印象深刻,他也因此...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7
学焊接的能做什么?难道是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么?这可能是很多人刚开始听到焊接专业时都会冒出来的疑问。这不稀罕,65年前一个名叫李世豫的女子就曾经不无哀怨的写信问男朋友潘际銮这个问题,抱怨她周边的人都笑话她。那是195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潘际銮刚刚投身新中国的焊接科学事业。
六十五年过去了,现年八十九岁的潘际銮院士已经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了,他一手筹办了清华大学也是全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问题。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
他的科研成果价值千亿但他却身居斗室
这位将近九十岁的老派院士至今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就是由潘际銮担任工程顾问的。要知道核电站的建造中,密封是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而焊接是核电站实现绝对密封、绝对可靠的关键。可以说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都浸透了潘际銮的汗水,到现在核电站要上什么新设备,都还要首先征求潘际銮的意见。
潘际銮的国家...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12296
8
“杭州萧山一对老人,结婚67年,一辈子没穿过婚纱礼服,玩过什么浪漫的事。情人节那天晚上,84岁的老爷子穿上西装,包下整栋楼亮灯向83岁的老伴示爱。”这两天,你的微博微信是否收到类似这样一条信息?你是否知道信息中的主人公,是重庆的一对夫妇。
这条信息经过刷屏后,有网友质疑是酒店自身形象宣传的策划,有网友直言是一场把老人放到寒冷室外摆拍的冰冻秀,还有网友认为不管是不是策划,这对夫妇相濡以沫多么珍贵……
“酒店一场秀,圆了老人梦。”昨日,当事各方独家向记者揭秘故事背后的细节,回应重庆网友的关切。
质疑
包楼秀恩爱花费离谱 背后肯定有人在炒作
据杭州当地媒体报道,这对结婚67年的夫妇,老爷子叫乔德位,老伴叫刘世秀。两位老人是重庆云阳县人,三年前住到杭州萧山,老爷子年轻时还当过兵。他们一辈子没穿过婚纱,没做过一件浪漫的事,没说过一句“我爱你”。老人的外孙知道了他们的心愿,便委托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在情人节为他们办一场有纪念意义的仪式。情人节当晚,背对着身后酒店218米高的“I 公式 U”灯型,老爷子大声对穿上婚纱的老伴第一次喊出“我爱你”。
昨日,云阳县双江镇一位知情人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包下整栋酒...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9
学生证、毕业证、身份证……近日,市民邹勇将十几年来收藏的各种老证件发布到网络上,引发众人集体怀旧。15日他向记者展示了不少稀罕物,诸如自行车“驾照”、购物证、识字证书等早已难得一见。
老证件里蕴藏城市记忆
岛城微博网友“青岛记忆文献陈列馆”,近期发布了一个主题为证件系列的微博。15日记者看到,他给各式各样的证件拍下照片,都是青岛人使用过的,有借书证、工作证、毕业证、兵役证、房屋使用证、计划生育证等,每一个证件无论样式、字体,看上去距今都有很长时间了。“回首过往的几十年,原来熟悉的城市,竟然很多证件是第一次相见。”微博中这样描述,老证件中,有一些有时代特色的比如洗澡证、粮油供应证,让人看着很新鲜。
这些微博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过去的票证真是多如牛毛,离了票证什么也买不到啊!”有网友跟评。
一份份证件,讲岁月故事
该微博发布者是邹勇,家住云南路。15日记者来到他的家中,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老物件。“要说新鲜,有一些可能年轻人都没见过的。”邹勇边说边拿出来给记者看,记者从里面看到有1984年家住汶上路孙姓市民的自行车执照,这种执照共有3本,其中一本是“崂山县公安局”颁发的“非机动车执照”,主人...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0
9月25日,一口“大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落成启用,习近平发去了贺信。
“大锅”是百姓对它的俗称,其实它有一个很学术的名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按照设计,这口“大锅”能够“看”到远在137亿光年的星体,被称为瞄准地外生命的“中国天眼”。
“政事儿”注意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5天后,邓小平之女邓楠以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身份,率领中国科协高层专家考察团来到贵州。
29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省长孙志刚,在贵阳会见了邓楠率领的中国科协高层专家考察团。
会见过程中,邓楠说:FAST的建成投用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标志着我国在天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意义重大、令人振奋。希望贵州把握机遇、借力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年过七旬的邓楠,是科技系统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2011年4月卸任正部级岗位、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一职,迄今已有5年多。
“政事儿”发现,卸任5年来,素来低调的邓楠一般在两种场合露面:全国两会和全国政协的调研等活动中。
卸任后:科研,还是科研
卸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一个多月后,在2011年6月...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1
在中国流行音乐界和摇滚乐坛,许巍绝对算得上大咖级的人物。他集音乐创作、演唱于一身,能跟他比肩的真正音乐人凤毛麟角。许巍呈现给我们的,总是一副沧桑的面孔和有些阴郁的嗓音,透过歌词我们几乎可以洞悉他的心灵,无怪乎他有“摇滚诗人”之称了。很显然,许巍是个有故事的人。
从1982年接触音乐到现在,许巍走过了一段曲折坎坷的寻梦之路。为了梦想,他曾经浪迹天涯饱经风霜,曾经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甚至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差点自杀。幸亏他遇上了妻子袁枫,对他百般体贴不离不弃,终于让许巍找到了“光明之门”。这也是许巍结婚20年来,从未抛弃糟糠之妻另觅新欢的原因之一吧?!“零绯闻”的许巍与人老珠黄的袁枫相扶相携,幸福至今,几乎打破了做明星、玩摇滚就要“基情四射”的“传统”。
朴实与真诚,是人们对许巍的整体印象,同时也是许巍对音乐的态度和理解。许巍在他的代表作《两天》中唱到:“我只有两天,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在许巍的生命里,也有两条命:一条叫做妻子,一条叫做音乐。回顾他的过往,无不跟这两个元素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1968年许巍生于西安,16岁那年他爱上了谈吉他、听摇滚。从此,这个长相并不英...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2
据报道,方舒,出生于天津,曾是知名的女演员。是上世界80年代最漂亮的演技派女演员之一。在80年代,也是家喻户晓的大腕。
女演员方舒其实是童星出身,7岁便成功出演经典影片《烈火中永生》里的“小萝卜头”。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银幕上,方舒曾出演过众多影片的女主角,《悠悠故人情》、《日出》、《花园街五号》等影片颇受欢迎。
电影《烈火中永生》是在1964年拍摄的,这部影片汇集了赵丹、于蓝、王心刚等许多当时红透半遍天的明星。原籍辽宁黑山的方舒当时只有7岁。对当时导演是如何选中自己出演片中“小萝卜头”的情形,方舒早已经忘记了,不过让她忘不掉的是《烈火中永生》让她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 “许多事都没有太多记忆,但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这个角色让我多了一种选择。当时只知道剧组在北京的很多幼儿园挑,我从小到大都比较瘦,眼睛大大的,看上去特可怜,大概就这样被挑上了。”
拍完《烈火中永生》后,方舒就跟一般的孩子一样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生活中除了偶尔会被人认出来是“小萝卜头”外,与电影没有任何关联。“那之后我一直都在学校里读书,而且是个成绩很好的学生。父母对我的人生规划是从事科研工作。但高中毕业时,‘文...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3
张泽群,1982年—1985年四次参加高考,终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现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在周围一片“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气氛中,张泽群在机关大院大礼堂里看电影,去学校排练文艺节目,做一个少年内心想做的事儿。
当高考降临在他身上,他看到的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失败,就得去社会上晃荡;成功,则意味着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为了那一点儿“可能”,张泽群从1982年到1985年连续四次参加高考,终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他说,四次高考让他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公平正义,相信可以完全通过自己努力、不凭借任何运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泽群坦言最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他还为河南考生呼吁“高考公平”。在他看来,天道酬勤、公平正义,是恢复高考之后在几代人心中确立的价值理念,在如今这个时代,更加不能变。
谈少年时光
“感谢父母没逼我去学习”
剥洋葱:1977年恢复高考时,你对当时的情景有什么记忆?
张泽群:那一年我12岁,上中学的头一年。我生活在河南郑州的一个机关大院里,高考恢复的消息传...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4
结束一天戏份拍摄的印小天在傍晚时分坐下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前几天得了感冒一直没好,时不时咳嗽,沉默下来调整声音。话题聊了很多,从成长、现状到最近的风波,他坦诚地打开自己,直言曾经的晚熟、年轻与遗憾,也展露了如今更加成熟、更加看得开的自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显然还有很多事情要投身其中去忙碌,还有更多的未来重新准备着开始。
印小天2015年微博大方公开恋情。
叹气过去太傻
“在30 岁之后我才慢慢成熟”
去年10月开拍的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的电视剧《我的1997》正在播出,印小天在剧中饰演男主角高建国,他直言在拍戏过程中把高中时父亲送自己的“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放在了角色身上,又数次感谢了“在这部戏中能够与陈瑾老师合作”,“有幸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后又跟我们的制片人、编剧合作”。他口中有很多的感谢、赞美他人的话,感谢合作过的导演、编剧、制片,感谢对戏的演员,却少于提及自己,这位24岁时便凭着《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而在当时大红大紫的艺人,在爆红期过后迎来一段沉潜低落期,印小天语气加重:“当时其实主要是自我膨胀,因为出名太早太容易了,没怎么吃过苦,然后赵宝刚导演选中了我演这个角色...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20
15
“只是解决的方法不应该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首先,应该搞清楚, 不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而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
年里有才气的人是有些,优其是那些“老三届”,但大都是一般市民一类,甚至草包瘪三
也不少。
不过,60年代和70年代有过“知识分子下放”,规模不大,主要是城市里的教师和医生被
下放到农村。我们那一个“区”(=镇),有十几万人口,70年代时也就只有十几个具有大
学学历的知识分子,以教师为主,有几个医生,有的还是从上海下放来的。 我们那个区
自1977年高考以来,每年都有几十至几百个孩子考上大学,那些教师功不可没。医生给那
些农民看病,培训各村的光脚医生,最大的功劳是消灭“吸血虫病”。
总之,那些下放的知识分子是很受人尊重的,在那里都算是“名师”或“名医”,人人知
道他们的大名。有个教师退休后回上海,对走在街上无人理他很不习惯。

这种受制于材料和能源的供应不足的开工不足在整个1980年代也没解决,而横行1980年
p*********n
发帖数: 1159
16
http://www.1tor.com/index_readnews.asp?id=121942&address=0
台湾光复后的中共地下组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派台籍干部蔡孝乾为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9
月,蔡孝乾由延安出发,12月至江苏淮安,向华东书记张鼎承、组织部长曾山,干部张
志忠等人,分批到沪,与华东局驻沪人员会商,并学习一个多月。这年4月,首批干部
先由张志忠率领由沪搭船潜入基隆、台北开始活动。蔡孝乾则迟至7月始进入台湾,并
正式成立“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由蔡本人任书记,直接领导“台湾学生工委会”、“
台北市工委会”、“台湾省山地工委会”、“基隆市工委会”、“台湾邮电职工工委会
”、“兰阳地区工委会”、“北峰地区工委会”等,并以陈泽民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领导台南、高雄、屏东等地区工作。
洪幼樵任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领导台中、南投等地区工作。张志忠任委员兼武
工部长,领导海山、桃园、新竹等地区工作。
这里必须提到一项重要的历史背景,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世纪中,台湾知识青年在世
界性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潮下,亦曾发展出左翼的力量,并且在殖民背景下成立隶属于日
本共
l********n
发帖数: 177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说我的三爷爷
大家都来讲家史了,呵呵。我奶奶的大哥是国民党空军将领,45年台湾“光复”(国民
党的说法)接管台湾,他是台中飞机场场长,这是个空军机场。三哥在情报部门工作,
49年去台湾。49年的时候,奶奶的母亲也搭乘福州机场最后一班飞机去了台湾。奶奶当
时已经怀孕了,我爷爷是独子,家里是马来西亚归侨。他们选择留在大陆,从此开始风
雨人生。
一直到79年,奶奶才和他们恢复联络。大喜之后是大悲,因为太多的苦难和抑郁,奶奶
当年就去世了。奶奶的墓在大陆。奶奶的母亲的墓在台湾。奶奶的父亲的墓在美国LA。
这样骨肉分离的家史,大概是上个世纪苦难中国的缩影吧。
奶奶的大哥,我叫大舅公了,当时已经退休从台湾到了美国。但是因为身份敏感,不敢
回大陆,想把我爸爸办到美国。我爸爸那时还在山区工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此扎
根山区20年,一直到40多岁才调会家乡),结果办护照就被卡住了。因为地区公安处查
到了我大舅公和三舅公的身份,认为调到了条大鱼。
大舅公为这事亲自去LA领事馆找中国领事求情。大舅公军人出身,非常硬气。只有那次
在中国领事馆的官员面前低头了。他到美国后在华人报纸上写了很多反对中国政府的言
论,尤其是中国
t**********t
发帖数: 12071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TG解放战争也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蒋发表<告知识青年书>是44年10月的事情,也就是说最早的青年军是这以后才存在
的。14师和50师可能招收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但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年军士兵。
d******a
发帖数: 32122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认识一个左派教授

广大知识青年跑到北大荒这样的地方“充分就业”
这就是你的幸福时代
r*****y
发帖数: 53800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老将袁腾飞爱憎分明
当年的知识青年不也是因为果府现状才成为共粉的吗?
m*******e
发帖数: 639
21
用知识青年是对的,不过汉训班是太粗糙了,最后大部分都反正了。没有下落的也可能
去了台湾。
s********i
发帖数: 853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有个关于五号同志的疑问
甲乙班是职业再教育,招收的是有基础的军官。丙班是养成教育,两年左右,招收的是
社会上的知识青年。朱德等名将大多出身于后一种学制。

年学制。
个月,除假期及往返时间外,实际在堂学习时间仅为3个月,而云南陆军讲武堂甲、乙
班学制为1年,特别班为两年半,丙班为3年,学制要比规定的时间长几倍(而实际执行
却又短一些)。”http://baike.baidu.com/view/771250.htm?fr=ala0_1_1
S*******C
发帖数: 7325
23
☆─────────────────────────────────────☆
xiumu (朽木☀病树前头万木春) 于 (Sat Oct 3 01:48:34 2009,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xiumu (朽木☀病树前头万木春), 信区: RisingChina
标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2 19:56:57 2009, 美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上)
http://www.gov.cn/jrzg/2009-10/02/content_1431736.htm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新华社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
新华社合作,编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大事记》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写。它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着重反映了所取
得的辉煌成就。本社从今...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24
最高指示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
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赵紫阳罪恶言行汇编
中山大学革命造反委员会
市委机关遵义公社市党校兵团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恶毒攻击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疯狂反对光焰无际的毛泽东思想…… (2)
二、疯狂攻击和反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丑化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 11)
三、土改完成后,竭力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和破坏对农业的机会主义改造 …(19)
四、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实行阶级合作,取消无产阶级专政(27)
五、从“左”右方面疯狂反对三面红旗,竭力为右倾机会主义翻案…( 33)
六、拼命鼓吹单干,大搞“三自一包”,阴谋复辟资本主义 …(43)
七、忠实执行刘少奇形“左”实右的反动路线,破坏伟大的四清运动(57)
八、结党营私,包庇坏人,推行修正主义的干部路线………… ( 71)
九、反对政治挂帅经济,贩卖“物质刺激”、“生产第一”、“技术第一”修正主义黑
货, 大搞赫鲁晓夫式的假共产主义…( 79)
十、鼓吹和推行...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人民会用脚投票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人民会用脚投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10 21:20:28 2010, 美东)
http://qnsx.cyol.com/content/2010-12/10/content_3460636.htm
2010-12-10 12:41:15
深圳,罗湖口岸。从大逃港到大开放,如今,去香港采购生活用品已经成为深圳市
民的家常便饭。
卢卢/摄
逃港者
逃港者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
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
在大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
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
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 阅读全帖
y*****2
发帖数: 863
26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毛主席亲自批准死刑的案件并不多,而一名与他患难与共,从井
冈山就开始追随他的一位八路军军官,却因犯罪被毛主席亲自批准公开枪毙,这位八路
军军官就是黄克功。
这是在1937年的延安,当时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黄克功桃色事件”。毛泽东“挥泪
斩马谡”,一个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被公审枪毙了。
爱情的裂痕
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会师时,黄克功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旅长。少年时代参加红军
,跟随毛泽东经历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老井冈”中留下来不多的将
领。当时,黄克功仅仅26岁,年轻、英俊、身材修长,笑起来很有感染力,加上其丰厚
的经历,很受人的追捧。
刘茜当时才十五六岁,为了革命来到延安。她容貌清秀,被分到抗日军政大学四队学习
,队长就是黄克功。刘茜选择了黄克功。刘茜开始和黄克功谈恋爱后,又把爱情转向了
另一个人。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人作了分析,可能是黄克功追得太猛抓得太紧,也有
人猜测与黄克功的某些生活习惯譬如不刷牙漱口有关。至于黄克功平时爱挂在嘴边的口
头禅“老子当年”之类的,也引起她的反感。
夜幕下的沙滩枪声
已调到陕北公学的刘茜,给黄克功捎了封信,构成黄克功...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7
和平发展了20多年还那么穷,当年是怎么养得起几十万军队、干部、家属和知识青年的?
除了卖大烟还有啥办法?
s****y
发帖数: 704
28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609/9957.html
一、前言
传统中国县以下的基层权力结构,始终是中外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
。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即巳注意到“从县衙门到每家大门之间的一般情形”
“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专
制体制和地方自治的民主体制打交涉的关键。如果不弄明白这个关键,中国传统政治是
无法理解的” 。在中国二千年来的地方政府层级变迁过程中,县级政区是最稳定的一
级基层政区。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员到县级为止。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而认为县衙以下处
于一种 “权力真空”状态。事实上,在县衙以下的基层社会,实际存在着三个非正式
的权力系统在运作:其一,是附属于县衙的职业化吏役群体。如清代州县吏役人数,大
县逾千,小县亦多至数百名 。其二,是里甲、保甲等乡级准政权组织中的乡约地保群
体。这一群体每县亦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 。其三,是由具有生员以上功名及退休官吏
组成的乡绅群体。据张仲礼研究,19世纪前半期中国士绅总数巳达到100余万 ,平均每
县有六七百名... 阅读全帖
t****u
发帖数: 8614
29
还有就是法家思想,毛太祖自比秦始皇,认为法家那套是强国之路,
毛太祖自认自己是法家代表.
法家讲的那套就是尽用民力,读读商君书,鼓吹就是耕战,老百姓
只要做两件事,耕地和打仗,如果不能从事这两样的,就是废人,
就要被惩罚,耕战做得好的人则给与奖励.
您老看看文革,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一方面抓革命促生产,就是
广义的耕,另一方面深挖洞广积粮搞导弹核武器,就是战.耕战做
得好的人,赏,劳模啊,标兵啊! 做的不好的人罚,什么落后分子
帽子扣上.知识青年为啥要上山下乡,城市里无事可做就是废人
一个,送到农村去耕,一部分入伍去战.
同时压制人民群众欲望,想要生活好点,叫做追求资产阶级生活
方式.
A*D
发帖数: 1783
30
台湾水果一个是因为关税低,第二个因为目前国内人的消费观念有问题(不买好的,就
买贵的),所以才买的好。当然, 不否认台湾水果的有些品种培育得好,不过,这些
好像不是家庭作坊的成果吧。
关于中年人下放到农村,这个时间大概是在66年之前吧。我大姑夫当年就是这样会农村
的(大概是62-64年, 具体的记不清楚了)。
知青大规模下乡应该是68年后(作为基本政策,也就是必须下乡),之前其实不是必须
的, 是鼓励的。真正知识青年下乡的发起人是胡耀邦(团中央书记时期),大概是从
50年代末开始的, 66年前的江西54青年城就是他搞起来的吧。
A*D
发帖数: 1783
31
这个不完全对,知青下乡是66年前就开始的,当时是鼓励知识青年下乡(回乡)去支援
农村的建设,这个不是老毛的功劳, 是胡耀邦搞的(他当时是团中央书记)。 有个江
西五四青年城,就是胡耀邦搞出来的,所以他也葬在那里(他的遗嘱要求的)。这个知
青下乡是从50年代末开始的,一直是胡耀邦大力鼓吹的(有部电影就是关于这个的:我
们村的年轻人)。
知青必须下乡应该是68年左右开始的(时间有可能不准,但肯定是武斗后), 前面是
鼓励,不是要求。不要看了几部伤痕文学就谈知青问题。
a*****y
发帖数: 33185
32
人民日报就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发表评论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1/203921854484.shtml
人民日报就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发表评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1日20: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二卷)
正式出版了。这是党的历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党史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基本著作,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吸收近30年来党史学界重要研究成果
,全面记载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段历史。这29年党的历史,是90年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准
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
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
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党史》二卷始终坚持这一主题...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上山下乡始于55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展开是在68年底,也就是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
表毛泽东号召之后的事情。
如果说最初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鼓励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
合,体现的是文化战略;那么那么68年展开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战略防御。
随着64年中苏论战展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将中国视为敌人,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68年中苏关系也达到49年建国以来最为紧张的顶点,边境冲突一触即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作出战略决策,将战略防御重心转移,并且实施三大计划,来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1.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重心从东南(也就是防御美国以及蒋匪军从海上登陆)转向北方。
2.大规模开始将重要国防机构前往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3.大规模有秩序的展开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从68年底起,成立新疆等10大建设兵团。
这些举措,特别是第二第三,都是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因此
,号召知青下乡,一方面是为了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里保存青年,一方面是在中国北方
构筑民兵的汪洋大海,防御苏联坦克长驱直入。
也正是因为中国有了如此大规模的防范措施,使得苏联望而生畏...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34
教育方面我给你转个文章,你看看对比现今的社会现状是不是这么一个理。说了这么多
,我从来就没有说我反对现在如何如何,我说过很多了社会是需要发展的。其他的分开
给你回,转的文章太长。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伍迪希
有关毛泽东及文化大革命,中外都有许多不同的论述,大体来说,70至90年代,中
国知识分子(尤其港、台),对文革都抱全面否定态度。他们的著作多针 对文革的过
程及斗争的残酷。而外国著作则对毛晚年政绩及文革有褒有贬,并非一面倒的批评,著
作多论及当时政治权力转变过程及后果。究其原因,相信因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文革
及毛晚年各项政策的受害人,文革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是横祸一埸,基于自身及家人、
朋友等不幸遭遇,难对毛晚年政绩作全面客观分析。但据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及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毛晚年,中国普及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小
学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1961年40
%,上升至1978年58%),亦有研究认为“小学生为文革时期的唯一受益人”。毛泽东不
但大增基础教育,还取消职业中学,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 阅读全帖
s*****d
发帖数: 58
35
一 你这个观点很新颖. 上山下乡的原因是文革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
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
肯定是严重的。让他们下乡是为了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至于说这些知识青年
传播知识, 大概起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新种植技术什么的, 这些在城市里学习的
青年能教老农什么东西, 值得商榷。
二 你的这些比喻也很新颖,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是推翻封建统治,文化大革命是自己
斗自己, 工人斗工人。无产阶级斗无产阶级。
三 说文革是中国是正常发展时期,这个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你说的那些欧洲美国的
例子只是个别现象,和文革整个社会疯狂可以比较吗? 算了, 不想说了。
s******8
发帖数: 7105
36

老毛其实是一手好牌呀,起义时有现成苏联,国民党培养的技术官僚除,精神上有共产
主义可以糊弄知识青年,分土地共产可以收买农民,除了长征时期困难些,到了陕北靠
西安事变缓过来的,抗战后得到苏联大力支持。得天下后苏联连原子弹都帮忙,结果搞
了三十年,人均GDP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九份之一,没有一个铁杆盟友,不是一般的差
呀。
n******o
发帖数: 362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地主表现在好也没用
党对地主富农及其子女政策的变迁
作者:冯建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消灭地主富农剥削阶级,以及这一剥削阶级被消灭后如何
对待这一阶级的人和他们的子女,不仅是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而且是涉及上千万人命
运的社会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调整社会关系方面作出重大
努力,果断地为地主、富农分子摘掉政治帽子,其子女在入学、招工、参军、入团、入党
和分配工作上,与工农子女一视同仁。这一举措,不仅成为我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毛泽东主席说:地主阶级的人,现在是生产力,将来是朋友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主、富农,占乡村人口不到10%,却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
以残酷地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阶级的人们的命运不仅和封
建的土地制度紧紧连在一起,还和国民党与共产党政治斗争的潮起潮落密切相关。据经
济学家陈翰笙30年代对无锡6个区235名乡镇长的调查,78.3%为地主,13.6%为富农;104个
村长中,91.3%为地主,7.7%为富农。据...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8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095
高 华
◇ 一本奇书
雷光汉的未刊书稿《我的中国心结: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苏联流亡记》是一本奇书
,这是一位为躲避文革中“一打三反运动”的镇压,于1970年“外逃到苏联”的前北大
历史系毕业生在苏联中亚地区飘泊沉浮的实录。二十世记以来,虽然中国人写的旅苏观
感为数可观,但称的上是名篇的却不多,只有20年代瞿秋白的《饿乡记程》和《赤都心
史》、30年代初曹谷冰的《苏俄视察记》和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等。及至郭沫若
1946年的《访苏记行》和1952年的刘白羽的《莫斯科访问记》,已完全落入程式化的俗
套,无一不是对苏联新制度直白的赞美。建国后的访苏游记写得好的也是曲指可数,给
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只有尚未结集,发表在1957年春《文汇报》上徐铸成的访苏游记,从
中多少能捕获一些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社会的变化(1975年我曾拿着介绍信在南京图书馆
逐日翻看1957年的《文汇报》,时间一长,警惕性很高的管理员觉得不对头,就打电话
到我单位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就禁止我再看了)。另...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39
揭开历史的迷雾,抗日英雄赵侗被八路军伏击致死的真相(组图)
本文试图分析当年抗日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儿子赵侗被伏击背后的真相. 由于众所周知
的原因, 相关的资料并不容易找到。目前的资料全来自于网上的信息,且文章出处和内
容真实性有待查证。仅供政治历史和军事爱好者探讨之用。希望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加
以讨论和指正。
1. 关于赵侗
赵侗(1912年-1939年),原名赵连秀,一作赵同,满族,中华民国时期抗日将领,辽
宁岫岩人。 1931年考入东北大学物理系,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参加学生运动,
南下南京,参与反对不抵抗政策的游行。珍珠桥惨案发生后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与苗
可秀等人前往北平组织“东北学生军”。
1932年,赵在母亲赵洪文国的支持下,毁家纾难,参加邓铁梅部义勇军,成功说服李子
融、刘景文等人同邓合作。1934年2月1日,与苗可秀等离开邓部,独立成立少年铁血军
。不久,在日军的围剿下,邓铁梅牺牲,少年铁血军遂成为辽宁南部主要抗日力量。
1934年,日军抓捕了赵的父母,威逼其投降,被拒绝,后赵以手中的汉奸姜人杰与其交
换。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被捕牺牲。
1936年1月25... 阅读全帖
o****y
发帖数: 26355
40
农村当地的知识青年了。
城里的医生都不够,还去农村当医生。
连医学院都不培养医生了,你还指望农村有医生。

生。
o****y
发帖数: 26355
41
就是农村识字青年啊。
很多城里下去的知识青年也当过赤脚医生。
认字就可以当医生。
h****a
发帖数: 3114
42
土生土长的农村红卫兵当然是哪儿来回哪儿去,谁希的打理。
只有城市户口的红卫兵们,才有资格称为知识青年,才能上山下乡,去老农家里偷鸡摸
狗。
g****t
发帖数: 31659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研究大炮
实务差,收获大,方凸现了其超一流的政治实力.
btw:如果你光看实务,孔子也有类似的特点.
基本上可以说是度过了搅屎棍子的一生.
另外,毛泽东离开苏联的指导后,
关注钢铁产量,关注农村生活,关注知识青年....

发现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凡他老人家认真做或关注某件事,这件事多半做不成。没他老
人家参与的事情,多半就成了。
1)两广边陲搞了10次过家家起义,屡战屡败。
2)没关注的武昌起义,一把就成了。
3)当了总统没几天,就不得不让给袁大头。
4)号称造铁路10万英里铁路,到处考察来考察去,一寸没造。
5)没关注的国民党组党,大选。宋教仁领导下却获得大胜。
6)二次革命,吵着要打,结果几个月就败了,跑路了。
7)天天嚷嚷着要北伐,搞了半天,结果连广东都出不去。
8)而他老一挂,常公操盘,两年北伐军就一统中国了。
g****t
发帖数: 31659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研究大炮
这就叫思想家.相比之下,袁世凯就是个乡下人阿!
另外,毛泽东离开苏联的指导后,
关注钢铁产量,关注农村生活,关注知识青年....
如果看弟子,毛混的比孙中山还不如.

共同特点都是手下,弟子牛。
g*****g
发帖数: 6798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毛轮好好看看
大逃港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逃港死难者的坟]
逃港死难者的坟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书名: 《大逃港》
作者: 陈秉安
ISBN: 9787218068305
类别: 历史
页数: 349

定价: ¥38.00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目录
历史背景
逃港原因
港英当局态度
中国政府态度
相关案例
内容简介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章节选读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逃港者]
逃港者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
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瞿秋白何以由领袖成为叛徒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394
在三味书屋的演讲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请来了陈铁健老师为我们做演讲。陈铁健老师
,字石之,祖籍浙江绍兴。1934年生于黑龙江安达。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0年代初、中期,陈老师先后发表瞿秋白研究方面论文数十篇之
多,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于1986年出版了饱含他数十年心血的《瞿秋白传》。这本书出版
后“标志着对瞿秋白进入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开创了为中共领袖人物立传的先例”,陈
老师本人也被大家称为瞿秋白研究的大家、功臣。
陈老师的著作有《瞿秋白传》、《蒋介石与中国文化》(合著)、《绿竹水南集》、《
〈多余的话〉导读》等。1978至1996年,与李新老师共同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
,发表过《重评〈多余的话〉》、《论西路军》、《代人受过的陈独秀》、《北伐漫议
》、《西安事变简论》、《AB团肃反之“法理”依据与文化根源》等。今天陈老师为演
讲的题目是“瞿秋白何以从领袖成为叛徒?”,下面我们请陈老师为我们做演讲(掌声
)。
陈...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冯志轩:我所经历的土改运动
冯志轩:我所经历的土改运动
二十世纪之初,现在的长春市叫宽城子,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城镇。宽城子北边三十余华
里,有一个小集镇,现在和过去都叫和龙镇。镇子西边有一户大约在十九世纪之初从山
东逃荒来的人家,姓冯,人称“山东冯家”。因年代久远,又勤于持家,冯家家运亨通
,远近闻名。山东逃荒到这里的老乡都知道和龙镇有一家广行善事的“山东冯家”,陆
续来投奔落脚,每逢年节总有数十口老乡在冯家吃饭闲居,节后再各自谋生。
这个家族有弟兄四个,生了十几个儿女。弟兄中的老大就是我的祖父。祖父是中医,医
术高明,名闻遐迩。他尤其擅长针灸疗法,就医者络绎不绝。祖父还开了一家私人诊所
,名号叫“至善堂”,我看见过名章。诊所有三、四间房,十数排中药柜,一排排的抽
屉涂着米黄色的亮漆,药名是黑色楷字,药品充足,设施齐备。
在我记忆里,祖父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一米八以上的身材,蓄着很长的白胡须。他很有
文化修养,藏书甚多,有木版刻印的《梅花易数》、《算法九章》、《唐诗合解》、小
楷书写的应试赋体文集、四书五经和大量的医学专业书籍,如《金匮要略》、《黄帝内
经》、精刻插图的《本草纲目》等,此外还有新旧约全书。他信奉基督教...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704
48
毛泽东一次发怒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催生"赤脚医生"
霞 飞
2011年08月24日09: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由于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1965年,毛泽东终于发怒。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竟改变了中
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
毛泽东曾多方解决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问题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
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
卫生问题,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没法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
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中那些旧有的医生就
有了存在的空间。这些旧医生中,不乏巫医神汉,跳大神的现象在中国农村也普遍存在
。接生婆仍然在广大农村活动,落后的接生方式使许多农村妇女产后生病,婴儿死亡率
很高。即便是那些稍有些医学知识的农村医生,水平也普通较低,致使医疗事故频频发
生。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曾探索通过发展中医来解...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49
蒋中正是个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而且强烈到愤青的地步。
当然我说的是真民族主义真愤青,跟现在的伪民族主义阉奴粪青不一样。
他骨子里对什么西方白种人非常讨厌,其实从史迪威罗斯福那时候就得罪美国人了。要
我们看来你何必呢,可以心里骂他嘴上装孙子嘛。可他就不。
他早年日记里就写过什么“不灭英夷,誓不为人”。在现在看来这不是有病吗,英夷怎
么惹你了,没有英夷打醒中国,中国还不知落后成什么样呢。美国更不用说,美国是帮
助中国最多的国家,你凭啥恨人家。
我觉得他反倒对日本人没有这么强烈的不满,你看他主张对日以德报怨,其实日本近代
以来祸害中国最严重,结果他恨白种人超过恨日本人。
我曾经问一个学历史的朋友,他说那其实是当时中国人中一中常见心态,绝不止蒋一个
人。这也就可以解释我党制造个所谓沈崇案,引起这么大风波。后来又抗美援朝,居然
还有很多傻傻的知识青年去参军,从他们思想看,他们并不是什么马列主义者,甚至似
乎根本不懂马列主义,但是非常反美,其实就是狭隘民族主义者。
s*******e
发帖数: 272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卫兵运动始末
红卫兵运动始末
作者:江寒
http://www.mychinanet.com/bbs/subject.aspx?
topic=66566&board=1&type=0&mtopic=66565

1. 红卫兵之谜
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震惊世界的红卫兵运动,究竟真相如何?对绝大多数世人来说
,目前依然是个谜。关于红卫兵运动的描述,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著作或文章,但
是,我认为,这些著作和文章多数与事实真相有一定的差距,相互矛盾和扑朔迷离之处
颇多。
中 国古时候有个寓言叫《瞎子摸象》,说的是有四个瞎子去摸一头大象,其中一个瞎
子刚好摸到了大象的腿,于是说,大象象一根柱子;另一个瞎子刚好摸到了大象的 尾
巴,于是说,大象象一根绳子;还有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于是说,大象象一把
扇子;最后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于是说,大象象一根大萝卜。目前 国内外有
关红卫兵运动的文字性论述多数与“瞎子摸象”的情况差不多。
例如,现存的关于红卫兵的回忆文字中,数量最多的是部分知识份子回忆 其在文革中
如何遭受迫害的文章,在这部分人的记忆中,留存得最多、最刻骨铭心的是这么一种红
卫兵形象:臂戴...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