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毛轮好好看看
相关主题
人民会用脚投票 (转载)深圳大逃港事件:很多偷渡者在半路被边防战士击毙 (转载)
抗战剧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转载)血泪逃港史
白起的作战特点是什么?遗忘的伤痕:30年100万人大逃港
关于照片,最好的证据来自香港惨痛历史:学者记录深圳30年百万人“逃港”(组图) zz
人民会用脚投票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习仲勋: 人民会用脚投票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学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血泪逃港史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逃港话题: 逃港者话题: 香港话题: 陈秉安话题: 深圳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g
发帖数: 6798
1
大逃港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逃港死难者的坟]
逃港死难者的坟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书名: 《大逃港》
作者: 陈秉安
ISBN: 9787218068305
类别: 历史
页数: 349

定价: ¥38.00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目录
历史背景
逃港原因
港英当局态度
中国政府态度
相关案例
内容简介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章节选读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逃港者]
逃港者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
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
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
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
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共干部。有一份来自深圳
市的数据表明,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
4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
泅渡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
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在
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中,一到夏天,水库和河里便人满为患。不少孩童从小就被家人灌输
,“好好练游泳,日后去香港”。
偷渡者通常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救生工具,还有人将多个避孕
套吹起来挂在脖子上。有些偷渡者下水后,还一边游一边背诵毛主席语录给自己打气: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时,上述物件都属于严格控制使用的物品。到后来,就连乒乓球都成了其中之一
。因为边防部队发现,甚至有人将数百个乒乓球串在一起,作为救生工具。泅渡毕竟是
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和儿童妇女通常选择陆上偷渡,从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代,翻
越边防铁丝网,粤语中戏称为“扑网”。为了躲避警犬,一些逃港者临行前会到动物园
收买饲养员,找一些老虎的粪便,一边走一边撒,警犬闻了粪便的气味,便不敢追踪。
当时对偷渡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凡不经合法手续前往香港者,都被视为“叛国
投敌”,抓到就处以收容。而边防部队对于偷渡者是最大的障碍。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
,边防战士遇到不听命令的偷渡者可以随时开枪,许多偷渡者被打死在滩涂上和山里。
此后,由于上级的严令,开枪的现象才逐渐消失。
这种风险极大的逃港风潮,还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拉尸行”。在鼎盛时期,深
圳活跃着200多个“拉尸佬”。上世纪70年代末,深圳蛇口海上派出所曾经规定,“拉
尸佬”每埋好一具偷渡客尸体,就可以凭证明到蛇口公社领取劳务费15元。陈秉安曾采
访过一个当年的“拉尸佬”。这个老人告诉他,最多的一天,自己从公社领到了750元
,而在他埋葬的50具尸体中,有4个是他的亲人。
[逃港者]
逃港者
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强行冲关的情况。据宝安县委《关于制止群众流港工作的情况
汇报》等文件记录,1962年,广东出现严重饥荒,大量居民逃往香港。在宝安县由东至
西百余里长的公路上,外流群众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如“大军南下,来势汹汹”。这
些偷渡者成群结队,每人持一根4尺多长的木棒。带头的偷渡者公开说:“谁阻挠我们
,我们就用木棍和他们搏斗,冲过去,就算开枪也不后退!”
由于大量外逃,深圳许多村庄都“十室九空”。1971年,宝安县公安局给上级的《
年终汇报提纲》里写道,大望前、马料河、恩上、牛颈窝、鹿嘴、大水坑等许多村庄都
变成了“无人村”,有个村子逃得只剩下一个瘸子。为了收容抓到的偷渡者,当地政府
新建了百余个收容所,但常常人满为患。
在那个年代,偷渡是公开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
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会大摆筵席,大放鞭炮,以示庆祝。 广州番禺的沙湾大
队,还出现了以生产队长为首、党支部书记和治保主任全部参与的偷渡事件。他们外逃
之时,甚至还有数十名村民到海边为其饯行。惠阳澳头公社的新村渔业大队,一共才
560多人,短短几个月就有112人偷渡成功。大队党支部的6名支部委员,除一名妇女委
员外,其余5名都偷渡去了香港。
陈秉安曾遇到过一个逃港者中的传奇人物,这个人先后偷渡了12次都被抓住,创下
了一个记录。到第13次,边防战士看了他都脸熟,实在不好意思再抓了,他才成功地逃
到了香港。殊死争夺的阵地、社会主义教育堡垒、反偷渡的“红旗村”,结果逃掉了一
大半。
编辑本段逃港原因
为什么要逃港?这个问题,陈秉安曾经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也各式各样。最主
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和饥荒。
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
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全家全年总收入的30%;社
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男全劳动力”一年
要完成260个工作日;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边防铁丝网]
边防铁丝网
到了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份资料显示,当年全省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77.
58亿斤,比1958年减产15.71%。1960年仍然是一个减产之年,农民实际比常年少收了61
.25亿斤粮食,这相当于他们8个月的口粮。一个逃港者告诉陈秉安,那个时候,伙食里
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
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
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当地流传的
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政治上的迫害,也是逃港的主要原因之一。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是最为典型的代表。1966年“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
院长的马思聪饱受凌辱。1967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
港。他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全港的报纸与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
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年的逃港浪潮。
陈秉安曾经采访过一个民兵队长,他逃港的原因,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
这个民兵队长在山里发现了一个从台湾飘来的气球,气球下方的篮子里,有许多食
品和一件白背心。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那个年代,广东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这
个知青把食品上交,但实在舍不得那件白背心,就偷偷留了下来。几天后,他穿着白背
心参加了一场篮球赛。围观的人们发现,这件白背心在被汗水浸湿之后,背上出现了“
反攻大陆”的字样。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农民,被打成了“美蒋特务”,受
到严酷的迫害,不得不逃往香港。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逃港浪潮,当地政府还曾想过这样一个办法。在逃往香港的梧
桐山上,有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宝安县决心在这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
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
村里掀起了一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村前村后的墙壁上,刷满了大标语:“高
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田头的井水边,也插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语
录牌。一到天黑,就组织村民唱歌,曲目多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
爱读》等。一时间,西坑村成了宝安全县乃至广东全省鼎鼎有名的“红旗”。每天来这
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村外的荒山上踩出了一条小路。但没多久,这个精心构筑
的“社会主义教育堡垒”也倒掉了。1973年,西坑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包括当年反外逃
的积极分子、民兵干部都逃到了香港,有个组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一个8岁的男
孩。一个逃到香港的农妇甚至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
!” 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和眼泪创造出来的
编辑本段港英当局态度
对待逃港者,港英当局的态度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开始,香港政府虽然不承认逃港者的“居民”身份,但对这些偷渡者其实并不拒
绝。逃港者们开始在街角、空地处用木板钉出板屋,有些也到大楼天台上搭建,这也形
成了一个后来香港报刊常用的名词:“天台木屋”。
逃港者们从事较多的工作,是最为初级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粘纸盒、缝袜子
、勾纱等。因为他们工作卖力,要求又低,正好为经济开始腾飞的香港提供了大量廉价
劳动力。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逃港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港英当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
始实施“即捕即遣”的政策。但由于香港市民与逃港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
逃港者都是香港市民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乡,这样的政策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在陈秉安搜集到的许多香港报纸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1962年5月,有3万多名逃港者聚集在香港市区附近的一座名为华山的小山上。据香
港媒体的统计,平均一个逃港者,能与10名香港的亲人、同乡、同学、朋友发生联系,
这等于牵动着30万香港市民的心——在香港当时的300万人口中,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
一个人要为华山山头的情况担心。
港府调集了数千名军警,开始大规模的驱赶与抓捕。与此同时,先后有十余万名香
港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到华山,保护这些逃港者。根据事后的统计,大约有一半的
逃港者,在市民们的掩护下逃入市区。
许多香港警察也不忍心抓捕这些人,甚至有警察不听命令,同逃港者拥抱在一起流
泪。
最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警察才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逃港
者强行拖到山下早已准备好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内地。
当晚,香港几乎所有的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闭门,以示抗议。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停
止了娱乐节目,许多电台开始现场直播华山的状况。
第二天,当数百辆汽车排成长龙,缓缓向内地方向开去时,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
景出现了。 数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马路当中,躺在地上,挡住了汽车。人群里爆发
出吼声:“快跳车啊!”据事后统计,又有近千名逃港者,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
离了现场。
在陈秉安采访的数十名后来在香港事业有成的逃港者里,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
的艰难时刻。他们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受尽白眼,艰苦奋斗,不仅慢慢融入了主流社会
,而且创造了许多“财富神话”。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就有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
期货教父”刘梦熊等人。不仅如此,著名作家倪匡、“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
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曾是逃港者中的一员。
编辑本段中国政府态度
应该拿逃港者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1962年,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受上级委派,来到深圳。他想搞清楚,这儿究竟发生
了什么。一个当时负责接待这个记者的当地官员向陈秉安回忆,他为这个记者办理了一
张过境耕作证,派一位会粤语的公安科长陪同,随着逃港的群众,前往香港九龙。
当时,内地对香港进行丑化宣传。官方发过一份文件,叫《人间地狱——香港》,
其中是这样描述的:
一、香港是世界上最荒淫的城市二、香港黑社会横行三、香港是最大的制毒贩毒基
地四、香港自杀者是世界上有数的……
但这个记者在香港看到的,并非如此。他和逃港者聊天,对方哭着说:“我们也是
党员啊,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给社会主义丢了人,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啊!”他第一
次弄明白了,香港人并非像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比内
地高出了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内地还吃不饱饭的
时候,香港居民已经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
回到深圳后,这个记者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闭门不出。他先后写了4篇内参,把自
己看到和认识到的情况向中央报告,希望执政者能从大逃亡中“吸取教训,反思历史,
调整政策”。
半年以后,原本铁板一块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据说,有国家领导人指示,对逃
港者放宽不究,并且禁止边防部队向逃港者开枪。与此同时,内地开始通过香港购买粮
食,饥荒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这样的政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依然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
逃港浪潮,各级政府对此似乎也束手无策。
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
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很快,他们
便迎来了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据说,在他们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情况后,邓小平却出
奇地沉默。他连吸了几根烟,平静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
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负责广
东特区筹办、曾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
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
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一个宝安当地的村干部也告诉陈秉安,在深圳特区建立以后
,他心里依旧不太放心。在农民每天出工前,他都拿着一本花名册,让人们依次在自己
的名字后面打上红勾,每天收工后,再打一个勾。很快,这个村干部发现,这样的检查
实属多余,每天出工多少人,回来还是多少人。不仅如此,许多已经逃到香港的当地居
民,在听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政策放宽后,又都回来了。
1997年香港回归后,偷渡基本绝迹。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
潮流。200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发布“香港居民在中国内地居住情况及意向”调
查结果,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3年为6万余人,
而2005年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陈秉安采访到了前来深圳参加庆典的习仲勋。当
聊起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
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如果不写下它,这个城市将永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在30年后的今天,“逃港”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让陈秉安感到不安的是,这
段历史却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
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很多当事人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
事情。许多档案管理部门,也以各种理由,拒绝了陈秉安的查阅请求。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态度与此相反。不少当年的广东执政者们,以各种方式表示了
对陈秉安的支持。他们不仅为他提供了大量口述,还在一些“要害部门”的领导那里“
做工作”,使他得以查阅一些“机密文件”。
2007年4月1日,对于陈秉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广东省档案馆解密了
1949年~1974年的一万两千多件档案,其中就有大量与“大逃港”有关的资料。
2009年年底,已经担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的陈秉安终于完成了30多万字的《大逃港
》书稿。
书问世后不久,陈秉安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市领导打
来的。他惊讶地告诉陈秉安:“原来深圳经济特区是这么来的啊!我还在那儿呆了那么
多年,却一点都不知道。”
据陈秉安透露,深圳市有关方面对这部作品也甚为重视。在特区成立30周年的时候
,在许多当地官员眼中,这部作品被视为对这座城市的一种“献礼”。
曾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在许多人看来不太友好的礼物?”
“献礼,并非只有歌颂一种方式。有时候,真实才是最重要的。”陈秉安这样阐述
道,“大逃港,无疑是历史的大悲剧,但同时,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如果不
写下它,这个城市将永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如今,从陈秉安家中的阳台望去,蛇口深圳湾,这个原本荒凉偏僻的逃港之处,已
是一片大工地,起重机与挖掘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里正在兴建一处海滨公园,
周边许多楼盘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购买者中,有许多香港人。
但历史依然会顽强地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这处工地里,时常会挖出一些逃港死难者
的遗骨。不久前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陈秉安,他们在滩涂中挖出了两具逃港者的遗体
。从尸骨的大小形态上判断,应该是一对男女,他们的手腕,用绳子紧紧地绑在一起。
编辑本段相关案例
在这些人中,陈秉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叫叶小明的企业家的故事。
叶小明是1962年逃到香港的,当时他还只有11岁。5月的一个深夜,母亲背着他,
随着逃港的人群,扒开铁丝网,由沙头角向香港新界方向逃去。但当晚深圳突降暴雨,
数千名逃港者身处的山间,正是山洪下泄的必经之路,在狂流急浪之中,仅有200余人
侥幸脱险,其余尽为洪水吞噬。
叶的母亲便是遇难者中的一个。在被洪水包围的时候,这对母子发现了一棵大树,
母亲先把儿子推到了树上,然后再往树上爬。由于树上的人太多,有人担心树干断掉,
便在这个女人的肩上蹬了一脚,她摔进了洪流中。两天之后,水退了。侥幸逃生的儿子
又回到这里,寻找自己的母亲。在离那棵大树一里多远的地方,他找到了母亲的遗体。
她被卡在两棵小树之间,手指紧紧地抠住一截树干,树干上都被抠出了一个小洞。
儿子含泪掩埋了母亲,然后朝香港走去。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叶争气,“发誓在
香港干出一番事业来,一定要对得起死去的母亲”。他从底层做起,奋斗了数十年,如
今已经是大型物业公司的老总,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我们不是总在讨论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吗?你听那些专家分析这个指标、
那个政策,他们懂得香港吗?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在采访中,叶小明流
着眼泪,这样告诉陈秉安,“我告诉你,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这些
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用眼泪创造出来的!”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生活水平搞
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1]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大逃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大逃港》真实再现大逃港的历史,找寻推动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
编辑本段出版信息
作者:陈秉安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平装: 349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7218068308
条形码: 978721806830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4 x 17 x 2.6 cm ; 558 g
ASIN: B00414Y89A
定价:¥38.00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秉安,湖南桂阳县人,记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
思之谜》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楔子:20年前的寻找
一、发现径肚村
二、小松树下的孤坟
第一章 风云初变
第一节 浅浅的界河
一、新中国成立初年,中共高层最初的决策
二、“隔岸村惨案
三、深港边境三道防线的建立
第二节 血溅闸门山
第三节 深港特工秘密战——活擒刘立福
第四节 荷叶塘故事——一个地主后代的回忆
第五节 强扭的瓜不甜——宝安县的合作化和“退社风
一、新中国的集体化尝试
二、宝安县的反“退社风”运动
第二章 “五七”大逃港
第一节 偷渡者的福音——“大放河口
第一节 三十年牛郎织女:文素巧寻夫
第三节 逃港的广州女大学生
第四节 “木脑壳”八次逃港传奇
第三章 “六二”大逃港
第一节 “六二”大逃港为什么会发生
一、历史怎样让毛泽东失误——从莫斯科会议到“三面红旗
二、狂热的深圳河
三、从“反瞒产”到“大饥荒
第二节 逃港:饥荒中的出路
一、毛泽东尝到了“苦果
二、“六二”大逃港的形成
第三节 宝安县委书记李富林
一、“陶铸派我去宝安
二、东莞和宝安的民兵排长为什么逃港
三、“不行,我们得去找省委
四、从陶书记手上要到了特殊政策
五、最早的“对外开放”是这样搞起来的
第四节 陶铸下令:把岗哨撤了
一、大饥荒旋风刮过神州大地
二、中英士兵持枪对峙
三、大军区政委亲令撤岗哨
四、“钦差”密访香港
五、广州火车站告急
六、总理致电:赶快收
七、究竟逃了多少人?
第四章 “六二”大逃港在境外的影响
第一节 涌过边界的洪流
一、被尘封的历史
二、逃港大军撼动香港
第二节 感天动地的华山泪雨
一、华山救亲与港警大搜捕
二、万名市民以身阻车队
第三节 梁成功九龙寨奇遇
第四节 暴雨下的冤魂
一、边界大惨剧
二、饥饿,你懂得是什么滋味吗?
三、铁丝网下的冤魂
第五节 潮水冲击之后
一、狂潮是怎样平息的
二、逃港群众进入香港以后
三、港英政府失算了
四、台湾国民党政府和各国政府密切关注“六二”大逃港
五、港台“紧急援救
第六节 全港大审判
一、行善者被法处
二、非礼逃港妇女案
三、港警夫人“窝藏”案
第七节 从逃港者到“洋参大王
一、从“富农狗崽子”到“投机倒把分子
二、为活命挥泪别爱妻
三、深圳河上枪口逃生
四、从苦力熬到大老板
第五章 抚不平的波澜
——深圳河边的社会主义大教育
第一节 北戴河的错误判断
一、毛泽东北戴河一夜未眠
二、“反对者”变成“支持者
第二节 在深圳河边筑起“铁壁铜墙
一、宝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二、西乡大算账——两个制度的对比
第三节 西坑之战——社会主义阵地的争夺
一、“反偷渡”典型魏天粦
二、神奇的西坑俱乐部
三、梧桐山下的“红旗”倒了
第四节 “爱”也拴不住的“心
一、李美容揭发丈夫偷渡
二、美女罗秀姑轶事
第五节 刑场上的鲜血——老头与青年殊死血斗
一、有偷渡者被枪毙?
二、四青年密谋逃港
三、四千军民夜围羊台山
四、群众齐喊:杀、杀、杀——
尾声:从大逃港到大开放
一、“群众外逃,我们总得想个法子呀!”
二、邓小平的话是什么意思?
三、省委书记与大队支书的一场辩论
四、宝安县等来了“尚方宝剑”
五、历史,在随时光远去
后记
本书后记:
历史是谁推动的?是人民。
20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逼”出来的1
20年前,在深圳宝安县采访时,一位曾经逃过港,后来又被村民们推选为村经济发
展公司总经理的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邓小平为什么要在深圳办经济特区吗?
”我一时语塞。
是啊,邓小平为什么不提出在新疆,在黑龙江,在广西的凭祥,在吉林的延边……
办特区,而单单选择了深圳呢?
可以说,长期以来,历史对这一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重大问题,记述远不是明
晰的。
共产主义曾经描绘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伟壮丽的图景,它曾承诺不仅将给社会带
来平等、公正,而且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比资本主义更为
丰富的物质财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世纪之后。社会主义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都
取得了广泛的胜利。
但是,后来的进程却使人失望,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未能实现对民众的承诺
。即使仅从经济发展上看,传统的苏式社会主义也是失败的。
无论是西北的柏林墙还是东方的三八线,抑或是南方的深圳河,人民群众宁可以鲜
血和生命作为代价,也要从社会主义往资本主义跑,而不是从资本主义往社会主义跑。
用深圳(原宝安县)老百姓最朴素的话就是:“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我们用
脚投了一票!”
编辑本段章节选读
我一定要到那个什么“径肚”村去看看,包括那条鬼才知道的小径,看到底是不是
史书出了问题。
于是我带了地图,骑上“笨驴”——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宝贝单车上路了。
这是2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准确地说是1985年11月,深圳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远处响着振动地皮的打桩声。深圳城里正在轰轰烈烈搞经济特区的大建设,国贸大
厦正在拔地而起,满街尘土飞扬。我却跑到深圳河边去探古,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脚下是从深圳墟通向沙头角的一条鹅卵石公路。贴着深港的边境线蜿蜒向深圳墟的
东面伸去。“笨驴”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东晃西晃着,简直要把主人“晃”下来。
在一块写着“边防禁区”的木牌前下了单车,一支木杆拦住了路。路边孤零零立着
的矮小砖房,想来就是著名的“长岭边防哨所”。这里就是边防禁区了。当年这寂寞的
边防哨所在的位置,大概便在而今罗湖区行人如织豪华气派的“兰亭豪苑”附近。
哨所里走出一个端着冲锋枪的边防军人,用手示意我停下。他把我的记者证拿过去
端详一阵,又拿了进屋去,同里头一个年纪稍大的军人商量什么。
哨兵挥手,表示我可以进入边防禁区了。那年头,一个党报的记者是挺吃香的。
于是,我来到一片广阔的田地,开始打量那块被史学家称为“战场”的地方
I********l
发帖数: 8702
2
什么狗屎玩意又被屎壳郎当宝贝到处搬。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大逃港
: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 [逃港死难者的坟]
: 逃港死难者的坟
: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 书名: 《大逃港》
: 作者: 陈秉安
: ISBN: 9787218068305
: 类别: 历史

C********g
发帖数: 9656
3
共狗最喜欢搬狗屎。

【在 I********l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狗屎玩意又被屎壳郎当宝贝到处搬。
I********l
发帖数: 8702
4
赞坦率。

【在 C********g 的大作中提到】
: 共狗最喜欢搬狗屎。
g*****g
发帖数: 6798
5
呵呵,
有什么问题,你可以问,
我可以宽厚的给予解答.

【在 I********l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狗屎玩意又被屎壳郎当宝贝到处搬。
I********l
发帖数: 8702
6
你吃药了没有?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
: 有什么问题,你可以问,
: 我可以宽厚的给予解答.

g*****g
发帖数: 6798
7
吃了

【在 I********l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吃药了没有?
K**********n
发帖数: 265
8
吃的春药?这么兴奋?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吃了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人民会用脚投票
大逃港:我死后 连骨灰都不要吹回大陆来!习仲勋: 人民会用脚投票
大逃港:我死后 连骨灰都不要吹回大陆来! (转载)学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人民选择用脚投票:1960年代“大逃港”实录血泪逃港史
人民会用脚投票 (转载)深圳大逃港事件:很多偷渡者在半路被边防战士击毙 (转载)
抗战剧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转载)血泪逃港史
白起的作战特点是什么?遗忘的伤痕:30年100万人大逃港
关于照片,最好的证据来自香港惨痛历史:学者记录深圳30年百万人“逃港”(组图) 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逃港话题: 逃港者话题: 香港话题: 陈秉安话题: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