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发帖数: 177 | 1 上师应为弟子传何法
问(5):我认识一位信徒,她曾经接触了一些不同的上师,有的上师说她可以修这个
法,有的上师又说她不能修这个法,结果使她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在藏传佛教中,什
么人可以修什么样的法,是否有具体的标准?
答:我们首先应明确一条基本原则,即并非所有佛教徒的话都百分之百地可信,因一些
所谓的佛教徒根本就不深钻佛教教义,他们也从不按佛陀的教导切实次第实修。在这些
人异想天开的白日梦中,似乎只要依止一位上师就可以解决一切修行上的事情。在他们
的眼目中,个体的解脱、往生的希望、摆脱轮回的梦魇,所有这些需要修行者自己励力
去做的事情,仿佛统统都可以交给上师代劳。其实藏地的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早就说过
,上师再好,也不可能像抛石块一样把你扔到清净刹土,最主要还是要靠你个人的努力
修行。
对这位无所适从的信徒来说,我个人认为,如果某个上师说她不能修某个法,那就似乎
意味着她本人可能不具备修这个法门的根基,也即她的根器不能适应这个法的要求。
不过一般说来,一个上师是不应该限定弟子修某些法的,因弟子的根基千差万别,正是
为了因材施教,释迦牟尼佛才随宜开演出八万四千法门以救度不同根性的众生。如果...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2 念佛功德
——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完殊胜的大乘菩提心之后,大家应当如理如法地谛听。今天给大家开示的内容,是诸
佛菩萨名号的功德。这个功德,麦彭仁波切编集的书里讲得很清楚,我在这里不作重复
。但今天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最近有一个缘起——《诸佛菩萨名号集》翻译出来了,翻
译出来之后,我要求各地开展“念佛法会”,一起共诵诸佛菩萨的名号。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多种。首先,世间上各种团体的聚会,相当一部分没有多大意义和
价值,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钱财而已。即便是佛教徒的一些聚会,也发现很多人无非
是作会供、火供、火施,虽然这些都是善法,理应值得随喜,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分析。
要知道,密宗的修法和仪轨是很殊胜,但对传授者上师阿阇黎和修行者弟子的要求相当
严格,并不是接受以后随随便便就可以修了。修密法首先要有密乘的灌顶,然后再修加
行,念诵它的一些咒语,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要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最后才可步入
正行。会供的要求在密宗论典... 阅读全帖 |
|
h********7 发帖数: 54 | 3 别解脱:居士戒 八关斋戒 出家
居士戒
修行的方法很多,但基础是戒律,根本也是戒律。无论修什么法,都要以清净的戒
律为基础。戒律就象树木的根,树根长得好, 树干肯定会生长。有了戒律,功德自然会
增长。
皈依以后成为佛弟子,具体而言,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四众弟子分别为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出家男众、出家女众、在家男众和在家女众。
出家人受沙弥戒、比丘戒,在家人受居士戒,否则很难得到菩萨戒、密乘戒。能够
守出家戒的话,最好守出家戒,守不了出家戒,应该守居士戒,那怕只守一条。
末法时期众生贪嗔痴烦恼粗重,守戒很难,但功德也大。释迦牟尼佛说过,末法时
期守持一天清净戒律的功德,比佛陀在世时守持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的功德还大;以三
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不如在末法时期守持一天清净戒律的功德。
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即使只受一条居士戒,在不破戒的前提下,即使没能精进修行
,最迟也会在贤劫第五佛弥勒佛示现成佛后出世转法轮时,成为首批眷属而从六道轮回
中获得解脱。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来世往生到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修行密法成就了
,即身成佛,怎么还会成为弥勒佛的眷属呢...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 弘化社网站 >> 电子书坊 >> 电子杂志 >> 《弘化》2010年第1期(总第59期)>> 正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印光法师论念佛
文/于海波
一、念佛的态度——至诚恳切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要想往生,首先要解决信愿问题。在印光法师看来,净土法
门中,信愿比一心还重要。在《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中印光法师云: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
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
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
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
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
,勿只滑口读过。”
若为达到真信切愿的效果,至诚恳切的心态是必要的。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即是
一种对佛法谦卑的恭敬,印光法师认为,恭敬的态度是获得佛法实益的关键,如在《增
广文钞卷一》中印光法师云:“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
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5 恭敬录自《山法宝鬘论》 札嘎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hanfabml/default.php
八、弃离恶友
总的来说,要断绝眷属仆人等所带来的一切愦闹,尤其是绝对不能亲近像毒物
般的恶友。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写道:“破戒毁誓着魔及女人,见
行不同追求现世利,秉性恶劣愚笨贪欲大,亲友等诸恶友当弃离。”意思是说,破戒者
、与上师和道友背道而驰的破誓言者、鬼使神差被魔左右者、亲近女人者、见解行为不
相一致者、唯一贪图今生不求来世利益者、秉性极其恶劣难以和睦相处者、过于愚笨自
心不向正法者、自私自利心极大之人以及亲友等全部属于恶友。如果与他们进行交往,
则罪业自然增长,善心必然丧失。除此之外,根本也不存在张着大口、獠牙毕露、双目
圆睁、手持利刃的其他恶友。
其一、不能与破戒者交往,因为破戒之人,他自己最初不重视戒律,行为放荡
不羁,长期串习而导致戒律沾染过患。诸如他们平时就违犯四根本戒,作恶多端,根本
不警惕劣行;口中也是说说笑笑,谈论歌舞、冲突、经商、君主、大臣、...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6 荷 花
背井离乡来到这座南方城市,孑然一身、举目无亲之感时常涌上心头。
只有每日独对门前的一泓荷塘,眼见荷叶从才露尖尖角,到如今已是满眼碧绿。荷花袅
袅娜娜地开着,紫红、粉红、乳白……,艳丽的色彩猝然跃入视野,令人陶醉、令人痴
迷。正当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致当中时,忽然发现角落有一朵荷花低着头,显得那
么憔悴而忧伤,仿佛满眼的春光都与它毫无关联。
“小荷花,你为什么伤心啊?”
“昨天有一颗露珠,与我十分投缘,我非常珍爱它,但它却被今天的阳光抢走了。一想
起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将从此一去不复返,就使我陷入痛苦深渊而难以自拔。我多
么地憎恨阳光啊!他为什么抢走我的小露珠?”
听了小荷花的倾诉,我不知能做点什么。也许麦彭仁波切能给它一些加持吧。
我给小荷花念颂并讲解了我最喜欢的麦彭仁波切教言中的一段文字:“愚者认为诸苦乐
,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瞋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
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听完我的讲解,小荷花终于释然。放下了对露珠的贪心,对阳光也不再起瞋念,并且皈
依佛门。看着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来,虽然日见枯萎,即将凋零,却充实而自信。...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7 作者:索达吉堪布
荷 花
背井离乡来到这座南方城市,孑然一身、举目无亲之感时常涌上心头。
只有每日独对门前的一泓荷塘,眼见荷叶从才露尖尖角,到如今已是满眼碧绿。荷花袅
袅娜娜地开着,紫红、粉红、乳白……,艳丽的色彩猝然跃入视野,令人陶醉、令人痴
迷。正当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致当中时,忽然发现角落有一朵荷花低着头,显得那
么憔悴而忧伤,仿佛满眼的春光都与它毫无关联。
“小荷花,你为什么伤心啊?”
“昨天有一颗露珠,与我十分投缘,我非常珍爱它,但它却被今天的阳光抢走了。一想
起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将从此一去不复返,就使我陷入痛苦深渊而难以自拔。我多
么地憎恨阳光啊!他为什么抢走我的小露珠?”
听了小荷花的倾诉,我不知能做点什么。也许麦彭仁波切能给它一些加持吧。
我给小荷花念颂并讲解了我最喜欢的麦彭仁波切教言中的一段文字:“愚者认为诸苦乐
,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瞋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
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听完我的讲解,小荷花终于释然。放下了对露珠的贪心,对阳光也不再起瞋念,并且皈
依佛门。看着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来,虽然日见枯萎,即将凋...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8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增长国王率领军队,灭了释迦族。阿难尊者的妹妹、妹夫不幸
往生,留下两个小孩流落在迦毗罗卫城的街头。
有一位施主从舍卫城过来,看见沿街乞讨的孤儿,认出是朋友的孩子,就带他们到舍卫
城找他们的舅舅──阿难尊者。
阿难尊者了解到这两位外甥,父母双亡,无处可依,是特地来投靠他的,心里很忧愁。
其它比丘见阿难尊者闷闷不乐,便关心问道:「尊者为何心情如此沉重?」
尊者说:「这两个小孩是我妹妹的孩子,无依无靠,特来投靠我。但我是一个苦行僧,
自己无资生之源,三宝的财物他们不能享用,不抚养又不行,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比丘们劝阿难尊者:「尊者,还是好好照顾他们吧。世尊曾说过,如果对僧众作利益事
,可以对其布施,是不违因果的。就让这两个孩子为僧众洗钵、洗水果、供花,这是被
允许的。」于是阿难尊者便收留这两个可怜的孤儿。
平时,比丘们把剩下的饭菜布施给这两个小孩,阿难也将自己化缘来的饭食分一半给他
们,自己仅食用半钵。日子久了,尊者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世尊看到后,问其它比丘是
什么原因,比丘们照实说出事情的经过。
于是,世尊问阿难:「你收养的两个小孩要不要出家?」
「世尊,这两个孩子...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xiaoputi (小菩提),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吃草、嚼草、咽草:解脱在于实际的修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21 23:02:06 2013, 美东)
《扎嘎山法》里所说:“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
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这是很殊胜的窍诀。一边听佛法,一边思维它,思维的同时
尽力去行持,这就是闻思修行不脱离。没有修只有闻思的人,佛法永远不能融入心相续
。热衷于打坐念经,各种大法的人,如果没有闻思作为基础,完全不知道修行是要依照
次第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么一步步往上走的话,修再高
深的法也是没有用的。可是现在大多数的学佛的人就是乐意于把佛法作为止痛药,痛的
时候修一修,不痛的时候就完全放逸,沉迷于世间八法。这就好比有个魔鬼先给你一颗
糖,刚开始总是甜蜜的,往后就是无尽的陷阱和深渊,最后迎接自己的还是无尽的轮回
之苦。
所以对于修行人而言,实际的修持佛法是极为重要的,大多数学佛的人喜欢咬文嚼字,
...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10 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
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句阿弥陀佛,要远离是非也是这句阿弥陀佛。随时静下来就要
念佛,念到睡着也没有关系。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让我们横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
修行中遇到境界来时,要眼睛装作没看见,耳朵装作没听到,不作六尘,不被境转,一
句阿弥陀佛老实念下去。
除了自己正当职业的上班时间外,其余空闲时间,不要吃喝玩乐,要对上述几点精进努
力,莫放逸,假以时日,经过艰辛的锻炼后才有可能获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
内心自然而然的显现,到时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奥妙所在! |
|
w****g 发帖数: 570 | 11 这是放逸型自我满足精神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吸引力法则不是一无是处。 不过就好像一把刀, 可以救人, 也可以杀人。。
有的人用这个法则去行布施, 去我执, 在舍不得的地方去舍, 有的人用这个去满足
自我, 保护自我, 在不该行的地方要行。。
差之毫厘, 天地悬隔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一位富家少女的觉悟和学佛修行之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1 12:29:58 2013, 美东)
前言: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即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学佛法以期了脱生死。佛陀就
曾说过:超越火海剑林,乃至死亡之前都应希求佛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赞叹传
馨的上下求真之举。她从新加坡先来到泰国,又前往印度,最后终于在这高原藏地住了
下来。来回奔波并非为了搜奇览胜,而是为了心中那执着的理想。
在藏地,她已经呆了六、七年。每当寒冬腊月到来的时候,看着这个来自热带国度的修
行者,呆在她那并不能遮挡风寒的小木屋里刻苦钻研佛法,我就感到非常欣慰。在一次
次的游历诸国的过程中,传馨渐渐对世间生起了猛烈的出离心,并最终在佛学院落发出
家。我本人认为她的求学、求道、求真的精神确实可嘉,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整天高喊“
我为人人”,实则骨子里希望“人人为我”的社会里,这种发心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下面...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13 一、闻思修三,不可脱节
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闻思修三者,是不能相互脱节、有所偏废的。其中第一
步,是闻思学习。因为初学者的知识不够、经验不足,很容易出偏差。如果没有闻思,
根本不懂修法,仅仅是烧香、拜佛、念经,就无法真正解脱。刚学佛法的时候,可以先
暂时不修,等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开始修行。小乘戒律也规定,凡是没有窍诀的人
,都不允许修行,因为没有窍诀的指导,修行不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时间不多,就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听闻目前最需要的法,有剩余的时间,再听另外的课程。当然,如果
时间充裕,肯定是学的越多越好。
但仅仅听闻还不够,在学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如何实践这些理论,以指导下一步的修
行。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不是硬性规定必须盲从、迷信,而是要求后学者要智信。佛经
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经得起考验,证据确凿、颠扑不破的真理,都是自己可以思考、推
导并亲自证悟的。通过思考与推导,更能坚定信心。信心坚定以后,不但可以帮助其他
人,同时对自己的修行更有用。所以,佛要求大家尽量学会思考,思考得越深越好。当
然,如果信心很足,认为佛说的不会错,也可以不加判断、不予分辨地照搬照学,这样
不思维也...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14 维 摩居士为中印度毗舍离城的长者,他虽身在俗尘,但是精通大乘教义,修为高远。
他以般若空性的思想,实践六度,利乐众生,又以称病为由,与前来探病的比丘、 罗
汉、菩萨等论说佛法,藉此宣扬大乘佛法的真谛,阐明在家居士应行菩萨道的方向。维
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女,常修梵行,可谓提倡人间净土思想 的先驱及
实践者。
佛化家庭,六度摄众
维摩诘,又名维摩,梵名维摩罗诘,秦译“净名”,乃清净无垢之意,为佛陀的在家弟
子,居住中印度毗舍离大城。父名那提,为离车族人,母名喜,二十七岁时在提婆罗城
内诞生维摩。佛陀曾说,维摩乃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为法身大士。(亦有经载为东
方无垢世界金粟如来再世。)
《月上女经》记载,维摩居士以雷为姓,夫人名金姬,端庄姝美,贤惠善良,恭敬三宝
,深信因果。儿子名善思,相貌庄严、才智兼备,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论辩,无所畏惧
。女儿月上,身有异香,精通佛理,辩才无碍,为当时青年所好逑,是佛陀时代标准的
佛化家庭。
维摩居士自久远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善根深厚,深知诸法实相,具足四无碍辩才
,有着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净纯善,无不合乎大乘佛法。他的种... 阅读全帖 |
|
z*******a 发帖数: 57 | 15 索达吉堪布 著
生活的沉思
释圆地,出家前曾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法律课程,并兼任四川省司法厅直属的律师
事务所律师。
我认识她已有多年了,总感觉这个人思维敏捷、很有智慧,同时出离心也非常强烈,而
且生活中还不忘广积福德资粮。她曾广泛地作过各种上供下施,在这方面从不吝惜钱财
。一次,在我于成都中央花园小住时,曾问起过她从著名律师到出家的经历。记得当时
门前的花园中,百花争艳、蝴蝶飞舞。悠闲自在地坐在藤椅中,我一边品着一杯淡茶,
一边记录下她的人生。
我在科大任教时,课程并不多,教书生涯可谓平平淡淡。但十余年的律师生活,却使我
极大地丰富了人生阅历,特别是在目睹了无数我所负责辩护的案件中,那些当事人的酸
甜苦辣后。在许多人眼中,我的事业似乎是那样的出色与辉煌:曾被特邀参加深圳——
成都航线的首航仪式,并在专机上与政府要员们谈笑风生;由我一人承担、并圆满完成
的中国民航内部某机库建设的法律事务,涉及人民币近亿元;我亦曾单刀赴会,一人解
决了一桩十分棘手的涉及五千多万元资产的产权归属事务;数次出席重大经济项目的涉
外谈判,每次经手的多为百万元以上的经济纠纷案,且屡获胜诉;还担任了二、三十家
...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16 有为、无为的定义在阿含经中很简单,请看经文:
无常者。是有为行。(【杂阿含经】第101经)
云何为无常,谓诸有为法。(【杂阿含经】第1356经)
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嗔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杂阿含经
】第890经)
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杂阿含经】第
293经)
所以,有为是无常的代名词,无为是涅磐的代名词。
再看这个一段:
譬如所有诸法。有为.无为。离贪欲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如上说
。乃至涅盘。(【杂阿含经】第882经)
就是说不管有为法、无为法,断贪欲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够断贪欲,就是善法,最终导
向涅磐。 |
|
x*********o 发帖数: 208 | 17 嗡索德!南摩喀日巍!
顶礼殊胜上师足下!
开示金刚持之道,根本上师传承师,
我以恭敬心顶礼,略说诸上师传记。
纵仅一位成就者,神变之舌经百劫,
亦难言说彼传记,故遵师言略撰说。
我们的殊胜上师桑吉瑞比衮(佛密怙主),一刹那能契入三世诸佛的密意,如海般的妙
音。这些事业者受持的教法量无法用比喻衡量。他的根本上师,大成就者希瓦尊者(寂
密)具有七种受教传承的加持,上师的所有教言,他全部得受过。
第一位受教传承上师所受的是大手印的教言。他的名字叫萨绕哈大师。
1.箭矢大师萨绕哈
人们称他为阿阇黎婆罗门罗睺罗。他降生在(印度)屋支伯下,婆罗门种姓。童年就精
通吠陀和十八学处,还有八大观察等。他的周围经常有五百名婆罗门的儿子围绕,他教
授他们一些具有特殊法力的密语。有一天,金刚瑜伽母化作一个卖酒女人,来到阿阇黎
身边。胜义智慧变幻成甘露美酒,她对他打开她的酒桶,请求他接受她的供养。此刻,
分别念从他心里消失了。他从酒桶里舀起一勺美酒,缓缓地饮尽。当下,他的内心获得
了殊胜的等持。
阿阇黎喝酒的消息传遍全城,人们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谣言四方流播,婆罗门向
他挑衅,他以非凡的瑜伽之力,在婆罗门面...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18 甘澎老师谈禅修
林崇安 (内观杂志第64期.2009)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们一行十五人到泰国参访禅修老师,并顺便参观寺院和名胜古迹
。于二十一日早上参访了在佛统府佛教城的圣法中心(Ariya dhamma sathan)的康恳
长老和甘澎老师。甘澎老师(Kampon Thongbunnum)是康恳长老晚年所指导出的最有名
气的在家弟子,以下先介绍一下甘澎老师戏剧性的生平。
二、甘澎老师的生平和禅修经历
1955年,甘澎老师生于泰国北部那空洒汪府的贫民窟,整天生活在船上,陆上没有房子
,他的父母靠船运载维生,有五个孩子,甘澎老师排在第二。他的父亲知道教育的重要
,虽然生活贫困,仍然鼓励子女上学读书。 7岁时甘澎老师开始上小学,13岁时读初中
,喜爱体育课程。 16岁时考上Chan kasem师专(毕业后可教小学),18岁时考上
Mahasarakham体育师专(毕业后可教中学),20岁时他以成绩优异直接进入曼谷的Sri
Nakharinwirot体育大学读书。
1977年,甘澎老师22岁,从体育大学毕业,并顺利地被录取为Ang thong体专的公职老
师,从此拥有一个铁饭...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19 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不是念佛持咒,
打坐禅修想有大的进步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进专修的。
除了少数夙缘深厚的人,
一般人又想舒服放逸,又想开悟有成啥的大概没那么容易。
即使是夙缘深厚的人,那也是人家前世精进积累出来的。 |
|
P******n 发帖数: 329 | 20 说阿罗汉没有救助大众的菩提心的人们,看看我们的福楼那尊者是怎么做的(杂阿含
31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富楼那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
法。我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富楼那。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
。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欣悦.赞叹.系着。欣悦.赞叹.
系着已欢喜。欢喜已乐着。乐着已贪爱。贪爱已厄碍。欢喜.乐着.贪爱.厄碍故。去
涅槃远。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富楼那。若比丘。眼见可爱.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不欣悦.不赞叹
.不系着。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故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
贪爱故不厄碍。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厄碍故。渐近涅槃。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说。
佛告富楼那。我已略说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佛告富楼那。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
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1 植物是有情眾生吗?
正源
有人提到:「你们佛教讲慈悲戒杀,应该一切的生命都不可以杀害,可是植物也有生命
,那吃植物也是杀生,佛教為何不戒?」的确!佛教特重慈悲,十善业道的第一善业就
是不杀生;各种戒律中如五戒及菩萨戒,也都以戒杀為首重。例如《梵网经》菩萨戒十
波罗夷重罪中的第一个重罪就是杀罪;经文说:「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讚
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
罗夷罪。」(《梵网经》卷2)就是不可以杀害一切眾生的性命。而梵网菩萨戒四十八
个轻戒中,也规定不可吃眾生肉;经文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
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无量
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2)从这些经文的记载可以发现,它所戒
止的对象都是眾生,因為佛教强调眾生平等。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眾生具有如来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说一切眾生都有真如佛性,都能成佛,只因还有妄
想执著,所以不能证悟这个成佛之性。
既...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2 很有道理, 不要被欲望所控制就可以了, 有满汉全席的时候当然会吃, 没有的时候
吃麦当劳也
无所谓。。。
欲望到底是什么,个人愚见 就是4食
4食的讲解,建议看看子肉经, 然后看看其他的解释
我看的是wiki, 对食厌想的诠释我觉得挺好
我想重复强调一下, 饮食中的食不光是说现代说的吃的食
对于四食,产生喜欢与贪爱,就会让识增长,入于名色,增长诸行,产生苦;如果灭除
对于四食的贪爱,就可以灭除苦[23]。
[23] 杂阿含经卷十五:“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
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
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
长,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长,行不增长故,当来有不生
不长,当来有不生长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起。如是纯大苦
聚灭。”
释迦牟尼认为禁食、不食,无益于解脱,主张节制饮食、守护根门,去除对饮食的贪爱
[24][25],
[24]^ 《杂阿含经》271经:“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
...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3 索达吉堪布
有关藏传佛教的一些疑问,请堪布回答。
问(1):在小乘佛教中,由于乞食的关系,允许吃三净肉。但《梵网经》、《楞严经
》、《涅槃经》等大乘经典,都明确禁止吃众生肉,认为吃肉是断大慈悲种。汉传佛教
依大乘经典而有素食的传统,并以此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
教,可我见到的藏地僧人多是不禁肉食的。而一些学习密宗的人,似乎也认为这是理所
当然的事情,还有素食者无法修气脉明点之说。不知堪布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答:梁武帝根据《涅槃经》、《楞伽经》等诸多教典,出于悲心而著有《断酒肉文》四
篇,主张僧尼应一律戒荤茹素,并自此之后使吃素成了汉地广大出家众都必须遵守的一
项制度。不惟出家人要遵守食素之规,很多在家居士也纷纷效法,他们要么选择终生,
要么选择在某些特定时段内吃素戒肉,凡此种种优良传统都是非常值得藏传佛教及其教
徒赞叹随喜的。尽管梁代以前的汉地佛教徒未必将吃素定为人人都得遵照执行的规则,
但无论如何,坚持素食的修为实在值得每一个大乘修行人赞叹、称扬。
至于说到藏传佛教教义对待吃素的态度,首先必须声明的一点是:藏传佛教从未提倡、
褒扬、赞叹过吃肉的习惯,更严厉...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24 嗡索德!
空性法身原始基法界,显出任运身与智慧相,
此地再显永恒金刚身,顶礼喇嘛曲央绒卓尊。
人生所欲世间八法弃,知足圣财庄严头陀行,
避世瑜伽行者讲修幢,利益有情灌顶传承宝。
八万四千法门之首乘,遇者解脱光明大圆满,
心宽意安不应住之事,圆满事业成就虹化身。
一通百通智慧登悉地,密乘金刚心要殊胜法,
具足六点不共正等觉,浊时显示修持得正果。
空性本来寂净无分别,无明惑故显示习气相,
证悟自解本性瑜伽士,功德传记明镜台在此。
相传雪域藏地是观音菩萨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而显现的刹土。那时雪域还没有人类,
观音菩萨化现出猿猴,和住在附近的罗刹女两人结合,生下了六个孩子,才使西藏有了
人类。
从此,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不断显现化身转世为人降临到这个神秘的刹土上,传播佛法,
利益众生。
公元八世纪中期,文殊菩萨的化身—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法师、莲花生大师来藏,才
使佛法特别是被誉为九乘教法之巅的大圆满密法,真正在藏地扎下了根。
大圆满密法是原始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的心髓法门,依此法门如法精进修持者,临终时肉
身全部化为光明融归法界,即究竟成就圆满的果位——法、报、化三身佛。
在雪域藏地,由莲花生大师传...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另外
还有很多其它问题你搞错或很可能可错
何谓 “初入胎” ?
什么东西 “初入胎” ?
很可能 不是指精子卵子相合的情况
而是 某种”神识”入胎
你可能搞错了
古代应该不知道精子卵子相合
另,
你说的”灭除”意根,是说整个砍掉、摘除或整个消灭 或功能不能运作的意思吗?
如果是,那就错了。阿罗汉不是这样修的。
佛陀说很多次 六根(包含意根),要调伏、守护、不放逸
提过”断”六入处 “灭”六入处,但都是令其不生贪爱的意思
可否说说看 哪部经说要”灭除”它(六根,包含意根)
(我是说整个砍掉、摘除或整个消灭或功能不能运作的意思) |
|
W**N 发帖数: 1037 | 26 不可二字甚难!
南无勇猛精进如来!
舍利子。时彼转轮圣王作供养已。彼勇猛精进如来应
正等觉。欲令转轮圣王生大觉悟。说伽陀曰
若行最上精进行 一切佛法乐希求
若诸有情耽欲乐 一切义利极难得
若于欲乐不远离 损自利故及损他
于此应当悉弃舍 而求最上诸佛法
我今令汝亦复然 往昔眷属皆弃舍
及发无边大誓愿 速求成就菩提果
汝见我已成佛道 鹿野苑中转法轮
若于诸欲生爱着 不能速成大菩提
诸佛皆说离诸欲 于放逸法不复生
智者于此善信随 即能远离诸业障
汝于恶慧持重檐 无义利法何安住
若于诸欲不觉悟 佛说皆为诸苦因
南无阿弥陀佛! |
|
x*********o 发帖数: 208 | 27 索达吉堪布
问(5):我认识一位信徒,她曾经接触了一些不同的上师,有的上师说她可以修这个
法,有的上师又说她不能修这个法,结果使她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在藏传佛教中,什
么人可以修什么样的法,是否有具体的标准?
答:我们首先应明确一条基本原则,即并非所有佛教徒的话都百分之百地可信,因一些
所谓的佛教徒根本就不深钻佛教教义,他们也从不按佛陀的教导切实次第实修。在这些
人异想天开的白日梦中,似乎只要依止一位上师就可以解决一切修行上的事情。在他们
的眼目中,个体的解脱、往生的希望、摆脱轮回的梦魇,所有这些需要修行者自己励力
去做的事情,仿佛统统都可以交给上师代劳。其实藏地的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早就说过
,上师再好,也不可能像抛石块一样把你扔到清净刹土,最主要还是要靠你个人的努力
修行。
对这位无所适从的信徒来说,我个人认为,如果某个上师说她不能修某个法,那就似乎
意味着她本人可能不具备修这个法门的根基,也即她的根器不能适应这个法的要求。
不过一般说来,一个上师是不应该限定弟子修某些法的,因弟子的根基千差万别,正是
为了因材施教,释迦牟尼佛才随宜开演出八万四千法门以救度不同根性的众生。如果一
个修...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28
不知道少水鱼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
W**N 发帖数: 1037 | 29 http://www.udaya.dhamma.org/C_Mangala_Sutta.htm
(吉祥經有時候也稱為「在家居士戒律」,它深受佛陀追隨者的歡迎。其中有兩段敘述
背景的序偈,時常都有人引以誦讀。此偈頌闡述了天神和世人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討論
什麼才是真正的吉祥。 經文以「如是我聞」開始,接著便敘述經典的背景內容。這部
經典出自《小部‧經集,Ⅱ.4》。在內觀十日課程的第九天,葛印卡老師早晨唱
誦中有關此經的部份,就從佛陀回答向他的提問開始。)
Yaṃ maṅgalaṃ dvādasahi, cintayiṃsu sadevakā;
sotthānaṃ nādhigacchanti, aṭṭhatiṃsañca ma
7749;galaṃ.
諸天與世人,思維十二載,何謂吉祥事?
然未能達到,三十八種事,最為勝吉祥。
Desitaṃ devadevena, sabbapāpavināsanaṃ;
sabbaloka-hitat...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0 【杂阿含经】第279经 (第11卷)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
必受苦报
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
.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彼眼
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
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
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
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
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即说偈言
于六触入处 住于不律仪
是等诸比丘 长夜受大苦
斯等于律仪 常当勤修习
正信心不二 诸漏不漏心
眼见于彼色 可意不可意
可意不生欲 不可不憎恶
耳闻彼诸声 亦有念不念
于念不乐着 ...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31 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死亡很快就会降临,故应抓紧时间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如果有人想:“虽说必定
死亡,但是不要紧,接近临死时或年纪老了以后再行善也可以。”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
。死亡临头才断除懈怠则为时已晚,到那时再精进又有何用呢?
我们生在人世中,总有一天都会死,即使现在活着的时候,也是生缘稀少、死缘众多,
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犹如水泡般不会恒常停留。龙猛菩萨云:“呼气吸气沉睡中,能
得觉醒极稀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今天酣然入眠,明早还有机会醒来
,实在是太稀有了!(但有一位法师解释为:“在呼气吸气的沉睡中开悟,真是稀有啊
!”这种说法可能跟前后不一定连得上。所以法师们在讲经说法时,应该对照文章的前
前后后,务必了达其中的本意。)
《因缘品》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 明日会不会死,谁也没有把握,因此
应抓住当下的时间,精进修习善法。假如一拖再拖,就会丧失很多修行的机会。《法句
经》也说:“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有些修行人虽已
皈依多年,但从来没有好好修持,智慧和福德一点也不长进。还不如一个人非常精进,
...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32 如何保持当初学佛的热情?
问:学佛一段时间了,好像并没有什么感应,信心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该如何保持
当初的热情?
索达吉堪布: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对治烦恼习气,此过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烦
恼习气之流冲击下,我们如果稍有松懈放逸,就会为烦恼所转,前功尽弃。
我们要对治烦恼,必须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精进修持佛法中,能活多少年,就应该闻
思修行多少年。以前的大修行人都是这样从小时候至圆寂之间,以不断努力而得战胜烦
恼,证悟法性。格鲁派的噶登惹巴格西说过:“我从11岁开始闻思经论,到现在七十多
岁了,这之间每天都未中断过对经论的闻思修习,经过这六十多年刻苦努力,终于真正
证悟了佛的密意。”
修习佛法不是社会上那些异想天开者学特异功能,稀奇古怪地捣弄几天,就说有特异功
能,能如何如何了,自欺欺人,给自他带来的将是无穷恶果。修持佛法需要真实地下工
夫,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恒常不断地精进努力,才有可能降伏烦恼,才能有真实
学问、成就。
——《入菩萨行广释》
1美国菩提学会(BICW):http://www.bicw.org
2 国际佛学网:http://www.buddhistweb.o... 阅读全帖 |
|
H******9 发帖数: 2766 | 33 第五篇 鉴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
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
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
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为鬼所摄
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
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
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
,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
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
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
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阅读全帖 |
|
H******9 发帖数: 2766 | 34 第五篇 鉴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
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
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
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为鬼所摄
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
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
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
,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
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
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
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35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索达吉堪布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生存于世的众生,有没有通往不死的通道呢?绝对没有。不管是三善趣的天人、阿修罗
、人,还是三恶趣的地狱、饿鬼、旁生,只要有生,必定有死,不死的通道已被封锁了
。死神正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你,如同屠夫紧盯着牛圈里的牦牛,在物色宰杀的对象一样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有什么样的地位、财富、才华,终究都难免一死。此时此刻
,你怎么还能安心地贪执美食歌声等世间娱乐,悠闲地酣酣沉睡呢?
我们返观内心时,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在整个世间上,从死神口里逃出的众生,古往今
来也遍寻不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呢?所以,大
家应该抓紧时间精进修行,正如昨天所言,倘若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白天就不愿意浪
费时间,晚上也不会睡得太多。
以前,麦彭仁波切有个弟子叫做单曲,住在青海班玛县的森林中,他晚年时一直在那里
闭关,刻六字真言等行持善法。每天晚上,他只睡极短的时间,半夜三更醒来时就大喊
:“单曲,你怎么还在安闲地睡着?难道不需要修持正法吗?”然后马上爬起来,以磕
头礼拜来对治睡眠。噶当派高僧大德亦是...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36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索达吉堪布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生存于世的众生,有没有通往不死的通道呢?绝对没有。不管是三善趣的天人、阿修罗
、人,还是三恶趣的地狱、饿鬼、旁生,只要有生,必定有死,不死的通道已被封锁了
。死神正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你,如同屠夫紧盯着牛圈里的牦牛,在物色宰杀的对象一样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有什么样的地位、财富、才华,终究都难免一死。此时此刻
,你怎么还能安心地贪执美食歌声等世间娱乐,悠闲地酣酣沉睡呢?
我们返观内心时,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在整个世间上,从死神口里逃出的众生,古往今
来也遍寻不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呢?所以,大
家应该抓紧时间精进修行,正如昨天所言,倘若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白天就不愿意浪
费时间,晚上也不会睡得太多。
以前,麦彭仁波切有个弟子叫做单曲,住在青海班玛县的森林中,他晚年时一直在那里
闭关,刻六字真言等行持善法。每天晚上,他只睡极短的时间,半夜三更醒来时就大喊
:“单曲,你怎么还在安闲地睡着?难道不需要修持正法吗?”然后马上爬起来,以磕
头礼拜来对治睡眠。噶当派高僧大德亦是...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37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佛书中讲了九种心专注的方法,即九住心:
一、内住。
内心从外境内敛其心,住内境为内住。“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前面讲
过很多种所缘,诸如木块、石块等不清净的,或如佛像、观音像、释迦牟尼佛像等清净
的,还有光、分别念自己等等。
不要让心散乱、动摇,在一个所缘对境中专注、安住,这是内注。犹如抓野马的
时候要有方法一样,内住也是要有方法的,若是你直接把它收回来,放在所缘当中,也
是有难度的。
二、续住
不散逸为续注。虽然心内住了,但是它还容易跑,所以就想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
态,不让它散乱,让它继续专注,这叫续住。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这样。
三、安住
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
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四、进住
进一步地专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
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
、深入。
五、调伏
对三摩地之...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38 达真堪布仁波切慈悲开示:
罪业的四种情况
无论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都有四种情况:有堕罪,即有罪业;无堕罪,即无罪
业;有堕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有罪业,实际上没有罪业;无堕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无罪
业,实际上有罪业。
(一)自性罪的四种情况
比如杀生。以嗔恨心、贪心杀生,是有堕罪。以利他心、悲心而杀生,是有堕罪之
形象,实际上是没有罪业的。比如大悲商主杀了短矛黑人,他不仅没有罪过,甚至圆满
了无数劫的资粮。以悲心杀生是无堕罪。你有能力杀害他,并且能利益他、帮助他,能
避免他下地狱,避免他六道轮回,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杀他,这是无堕罪之形象。
比如偷盗。为了自己,以贪心偷盗是有堕罪;为了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而去偷盗,
就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功德。
比如说妄语,为了欺骗他人、伤害他人而说妄语,是有堕罪。为了利益他人,利益
众生,保护自他的生命或保护三宝的财产而说妄语,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没有罪业
,是一种功德。以悲心或善心,善意地说妄语,是无堕罪。若有这样的利益,有这样的
方便,你却不去说,是无堕罪之形象。
比如说恶语,以嗔恨心,为了恼害对方而说恶语,是有堕罪;以利他心,为了利益
他、帮助...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39 达真堪布仁波切慈悲开示:
现在很多人没有主见,不能把握自己,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动心了。原来自己
确定要做的或不去做的,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改主意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正知正
见,不明理。你在无明的状态下,盲目地下决心、做决定是不稳定、不可靠、会变的。
若是在明理的状态下,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样做决定、下决心,才不会轻易动
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认为守戒难,都不敢受戒;认为修行难,自己没有希望。你
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你还是没有明理,还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修行是按次第的,
你有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了,然后尽力往这个方向迈步,迈一步就算一种进步,这叫修行。
你怎么没有希望呢?你现在更有希望,更有把握了,因为你找到目标和方向了。
不用顾虑太多,自己尽力往前迈步就行了。比如有一百零八个台阶,上一个台阶,算一
种进步,一种成就;上第二个台阶,又算一种进步……就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
登,最后一定能到达第一百零八个台阶。这时你已经到达彼岸,已经圆满了。
我为什么处处强调次第呢?就是因为没有一下子到达山顶的,要经历一百零八个
台阶。如果没有迈出基础的一步,怎么能最终到达山顶呢?一步登天是...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0 思维牵扯在 ”你对‘戒’的轻视“, 这种不是很skilful思维
专注”定“越强当然越能够细微, 就像磨刀一样
你觉得定和戒的关系是什么?
要求我收拾屋子, 也算卡的死, 对吗?
心放逸惯了, 一旦有了约束, 自然觉得是卡
等到习惯了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对修行 有着相当大的帮助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贴一段暴露佛陀精神病症状的,我认为这确实是精神病了。而且非常严重,这既是佛陀
能创立出一个宗教的重要原因,也是佛陀无法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重要原因。我也知道为
什么会造成佛陀如此。
这方面我比佛陀还是要好一些,我至少还知道自己并没有究竟解脱,连确定的摆脱轮回
都没有,尽管我都知道我超越佛陀太多了。
下面这段出自马哈希尊者的著作《转法轮经讲记》
---------------------------------
世尊斩钉截铁地显示他的地位:
Na me ācariyo atthi;
sadiso me na vijjati
sadevakasmiṃ lokasmiṃ,
natthi me paṭipuggalo.
我没有老师。
没有人像我一样。
在人、天的世界里,
没有与我相等的人。
郁婆迦不知世尊是否已证阿罗汉,佛陀回答说:
Ahañhi arahā loke,
ahaṃ satthā anuttaro,
ekomhi sammāsambuddho;
sītibhūtosmi nibbuto.
我确实是世上的阿罗汉,
我是无上的大师...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2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43 达真堪布慈悲开示:
生命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还珍贵。当我们遇到一些危难的
时候,要在生命与财产之间进行选择,你肯定会抛弃财产而选择生命,这说明生命非常
珍贵。
这个珍贵的生命是谁给的?是父母给的。
有些小孩子,尤其是所谓的80后、90后,不懂知恩,说什么从小父母就离婚了,父母对
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你要想想,是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应该感恩一切,如
果做不到感恩一切,但至少要感恩父母,懂得父母的恩德。
虽然你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但是父母有父母的难处,否则他们不可能离婚。我们有时
候时候特别会说:“要包容……”如果对父母都没有做到包容,就不要谈“包容”二字
。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什么叫包容?心里能接受他人,尤其是能接受他人的缺点、毛病。
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不明真理,没有智慧,很难包容。若是明白真理,有智慧包容
就不难了。
他人有缺点、毛病是正常的,因为他也是凡夫啊!你跟他一样也是凡夫,也有很多缺点
、毛病,你为什么能包容自己却不能包容他人?“他犯了错误我可不能包容,不能原谅
。”谁能不犯错误?难道你没有犯过错误吗?你也犯过错,你能原谅自己,也应该原谅... 阅读全帖 |
|
|
a*******2 发帖数: 465 | 45 达真堪布慈悲开示:
很多人经常说是非,说一些没有用、不符实际的话,或者挑拔离间的话。这些语言就好
像不净粪一样,他一开口,身边的人心里就生厌恶——他要么说粗语,要么说恶语,不
会说别的。
还有些人就爱说绮语、说是非。你现在说话没有威力,没人信服,就是因为前世说的绮
语太多了。即使说的是实话、是真理,也没有人听。真理,无论你说还是佛说,词句都
是一样,但是众生不同啊!有的人愿意听佛说的话并且信受奉行,但是不愿意听你说话
,即使是真理,别人也不爱听、不相信。佛的口业已经清净了,所以他说的话有威力,
令人生信。你的口业没有清净,所以你说的话没有威力,没有人相信。要怨就怨自己,
要恨就恨自己。
有些人认为:“我也这么说的,但是没有人听;我说的也是真话,但是没有人信。”怨
天尤人没有用,这都是你自己的业障,你往昔造的口业没有清净,今生今世还在造口业。
如果我们想要变成如同鲜花一样受人爱戴、尊重的人,就应该抛弃下劣的、像粪便一样
的绮语、恶语、离间语、妄语等口恶业。相反,要多说那些能令人生起正念、智慧的话
,让人欢喜、悦意的话,这也就是做善业、结善缘。从现在开始,每次开口之前,都应
该思维一下,自...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46 达真堪布慈悲开示:
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
摘自新闻报道: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在短短十多天的时间,各国运动员展示
了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永不言弃的信念,展示了他们通过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训练
,通过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身体与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技战术水平,
不断锤炼意志品质与精神作风,和衷共济,砥砺前行,胜利是对无数辛勤汗水的最好回
报 ! 过程一样很重要!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历经艰难困苦
玉"郎"于成
32年前作为球员获得奥运冠军,32年后作为主教练首捧奥运金牌,郎平和她率领的中国
女排再次成为中国体育的旗帜。然而,成功绝非一帆风顺,正是那些为人知和不为人知
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今天的郎平。
青少年时代,郎平曾经历大松博文倡导的“魔鬼训练”之苦。退役之后,郎平曾体验异
国他乡艰辛求学之苦。人到中年,郎平再尝孤身闯荡异国排坛的漂泊流离之苦,其间她
还曾品尝感情挫折之苦。然而,没有这些艰难困苦,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平静、淡然、宠
辱不惊的郎平。
先苦后甜易,先甜后苦难。女排五连冠时期,郎平一跃而为家喻户晓、众人敬仰的超级
明星。可是,从明星球员通往冠军教练之路却布满荆棘。199...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7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
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8
再用合手声喻经证实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比丘一开始就思维”我”是甚么,佛陀则不谈概念上的”我”
而做分解,常与无常,实在与不实在(空)
用这两个破”我”的概念
而四念处,由身、受、心、法 观察五蕴与因缘法
则做另一个分解,把”我”分解为 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破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9 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一样,都是从佛菩提道当中细分出来的解脱道,它们修学的方
向跟目标,都是要断除我见进而断除我执,然后证得解脱,出离三界生死。
那什么是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
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
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
阴、识阴这四阴。“我见”就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或四阴之中,有一个常恒不坏
的我这样的见解。我执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分为我执跟我所执,我执就是执著前面
我见当中,所认取的那个常恒不坏的真实我,然后加以执著不舍,这个就是我执;我所
执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对我所有事物的那个执著,这个就是我所执。但是我们如果
进一步的去加以细究的话,我见就是执取物质的色身为真实不坏的我,还有执取意识觉
知心为真实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一般人当然在常识上或者说在经验上能够知道:物
质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坏的,因为都是会坏的、会坏灭的!但是却会执著这意识觉知心
,是能够横贯三世,能够从过去生转生到今生来,今生舍报之后又会转生到...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前言
浴佛节是我们佛教很殊胜的一个日子,是 释迦如来为令后世学人能快速累积求证
无上菩提的广大福德,故而施设此浴佛的方便法门,教导众生应该以此浴佛的功德来供
养如来,当然这也是佛弟子们所应当修行的功德之一。在《浴佛功德经》中 如来教导
众生,于后世以灌沐佛像的方式来供养 如来,修集福德;由于 世尊降生人间之时,有
二龙王以清净水(注1)从天而降灌浴悉达多太子身,后世佛弟子遂于每年4月8日佛陀
诞生之日灌沐悉达多太子身像,以此忆念 如来的殊胜功德,及感念 如来示现人间教化
众生的无边恩德。由此浴佛的功德可以使众生现世受富贵、得安乐、无病延年;所求诸
事,皆得顺遂;亲友眷属,都能得到安隐;永远不会生在八难(注2)之处,常得修学
佛法,永离种种苦本;亦可不再生为女人之身,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注3)。 经中
,如来还教导大家,应当如何起造佛像及安奉舍利塔,即使只是在小小的有如枣子般大
小的舍利塔中,安置犹如芥子般细小的佛舍利都可以(注4)。
由经中 佛陀所教导有关建造佛像的开示来看,佛陀的目的并不是要后世弟子们建
造如何昂贵精美的佛像,而是应该“随己力能,至诚殷重”,见像如见...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