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巴利语
1 2 3 4 末页 (共4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5543184/
斯里兰卡作为重要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之一,受葡萄牙、荷兰、英国人统治共长达443年
。近代斯里兰卡就是在这样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激发了佛教民族主义情绪,培养了大
批佛教的民族主义改革家和思想家。例如,在佛教民族主义夏兴和佛教改革方面做出巨
大贡献的有达摩波罗(Dharmapāla,1866-1933);在近代佛教学术界和向西方传播佛教
做出杰出贡献的在家居士有:玛拉拉塞克拉(G. P. Malalasekera, 1899-1973)、贾亚
铁拉克(K. N. Jayatilleke, 1920-1970)教授等;出家比丘有布达搭陀(A. P.
Buddhadatta)、那兰陀(Narada,1898-1983)、罗睺罗(Walpola Rahula,1907-1997)长
老;等等。在斯里兰卡独立之前,很多僧侣积极参加反英运动,为斯里兰卡的独立、为
多数人的利益奔走呐喊。罗睺罗就是爱国爱教的僧侣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积极参加
各种政治活动,为反对英国殖民的斗争和维护斯里兰卡人民的宗教、教育、社会和经...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Wisdom
标 题: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8 00:01:50 2011, 美东)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 作者: 叶均 来自:西园论坛 已阅:1716 时间:2008-11-19 录入:
zhangjingzhen
2008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
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
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
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 作者: 叶均 来自:西园论坛 已阅:1716 时间:2008-11-19 录入:
zhangjingzhen
2008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
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
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
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
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
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
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9499
6
来自主题: Memory版 - 梵呗
呃。。。我也不懂,瞎说一下哈:这里有个“语”和“文”的区别。梵语和巴利语是两
种印欧语系的语言,由于长期并行使用并交流,很多词汇相近。梵语可能更古老些。在
当时,梵语是更正统的语言,而巴利语是地方的俗语。三大宗教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
当时的俗语来说法和写经。
而这两种语言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音文字来记载。文字的诞生往往晚于语言。印度的各
种文字的诞生比中国要晚得多了,而且是外来的。从古到今,书写梵语和巴利语的,有
很多种文字,大都源自婆罗米文。现在,当地人一般用天城文来书写这两种语言,比如
说老印的网站。而对于外国人,拉丁文书写的巴利语经典可能更容易入门。
季羡林老先生是梵语,巴利语和吐火罗语的专家。他过世时,bbs 上还有很多人不理解
他有什么贡献,为何死后哀荣如此之盛。对一个地区一个宗教的古代语言文字的解读权
,可以说是把握这个地区的文化命脉的捷径啊。
r****n
发帖数: 8253
7
马来西亚 黄慧音唱诵
巴利语慈爱经
http://mp3.evdd.com/fyf/hhy/cijing1.mp3
慈爱经中文唱诵
http://mp3.evdd.com/fyf/hhy/cijing2.mp3
慈经(巴利文)
http://www.immmusic.com/product/music/imm1024.mp3
巴利语吉祥胜利偈
http://mp3.evdd.com/fyf/hhy/jixiangjie.mp3
巴利语宝石经
http://mp3.evdd.com/fyf/hhy/baoshijing.mp3
巴利语三皈依
http://mp3.evdd.com/fyf/hhy/sgy.mp3
巴利语人中师子偈
http://mp3.evdd.com/fyf/hhy/szj.mp3
森林里的一棵树/慈爱经MP3
http://free.yes81.net/alh/view-3421.html
慈爱禅修习方法Meditation On Loving Kindness
http://www.slideshare.net/ipohteh/meditation-on-lovi
a*****y
发帖数: 3318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维基主题: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āda,梵文:sthaviravāda)又称作南传佛教、巴利语
佛教,与大乘佛教并列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属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流
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锡兰时期
3 对外发展
4 基本教义
5 主要经典
6 南传菩萨道
7 僧俗关系
8 关于“小乘”称呼
9 注释
10 引用
11 相关条目
12 外部链接
[编辑]起源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转到中
国汉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
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
区,属于南传佛教。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
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
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
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
runsun (runsun) 于 (Sun Jul 17 02:03:39 2011, 美东) 提到:
为了方便新人了解到本版的一些常用佛学名词,能够正常阅读本版的一些讨论,本主题
列出一些本版常出现的佛学专业名词。
运用这些佛学专业名词,虽然带来了阅读的困难,但却又是必要地,因为这些专业名词
本身已经具有严格准确的含义,很难被一些通用词所替代。
目前列出的本版常用词有,会陆续补充一些,但一定是比较常见的。
目前的列表是:四圣谛,无常,苦,无我,缘起,涅槃,五蕴,名法,色法,有为法,
无为法,南传,
北传,大乘,小乘,阿毗达摩,世俗谛,胜义谛,究竟法,概念法,阿含,相应部,厌
离,观智,毗婆舍那,梵我,如来藏,阿赖耶,中观,唯识,所缘,能缘,心识,心所
,了义,不了义。
本主题下主要是个人对这些佛教专业名词的解释,尽量做到浅显易懂。
另外不得不声明的是,由于佛教发展的复杂性,对于一些重要核心的基本概念,已经存
在多种分歧,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有资格可以代表佛陀,代表原始佛教,而我所解释的
,主要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不同意。
梵文文法是比巴利语更复杂,但是两者的意义都非常依赖语义格(grammatical case),
结构类似,翻译不太需要改变句型。词汇也很接近,从一个梵语词汇几乎可以推论出对
应的巴利语词汇。e.g.
梵文: dharma
巴利语: dhamma
梵文: arahant
巴利语: arhat
相比之下,汉语的意义更依赖word order,而非语义格。梵文或巴利语原来以语义格精
确表达的意义,翻成汉语未必能保留。
e.g. 汉语:
1 我打他
2 他打我
主词是由位置来决定。
在梵文或巴利语中,主词或受词是由主格(或受格)的语尾变化来决定,word order不重
要。
a*******g
发帖数: 867
11
巴利语汇解
假如您跟一位只受过传统寺院教育的上座部比库(bhikkhu)谈论“阿含经”、“三法
印”、“我空法有”、“见惑、思惑”、“戒体”、“十大弟子”等等,他们也许不明
白您在说什么…… 许多想当然的北传佛教术语、概念,对于巴利语系佛教来说竟然完
全陌生!
缘起
编者曾学习北传佛教十多年,之后又接触到上座部佛教,有机会学习巴利语三藏及其注
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尝试做一些翻译,选取相关的圣典及义注译成中文。在学习与翻
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有许多巴利语的专有名词无论在读音上还是在释义上,都跟以前
所学的北传佛教术语有所不同。
在此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巴利语sammà- sambuddha,北传佛教依梵语samyak-
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等觉者”、“正遍知”。如北传《大智
度论》卷二中说:“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
法。”其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觉,小乘罗汉为正觉;相对于罗汉之偏觉,菩萨为等觉
;相对于菩萨之分觉,佛为正等觉。
但是根据巴利语,sammàsambuddha则应译为“全自觉者”或“完全自觉者”,诸经律
的义注皆
s******n
发帖数: 459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戒释义
以下内容摘自上座部入门资料《三皈五戒》:
第三章 五戒释义
下面将根据《律藏》(Vinaya-piñaka)、律注《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
《疑惑度脱》(Kaïkhàvitaraõã) 和《小诵注》等圣典以及注解,对
五戒的每一条学处依语义、违犯条件与不犯三部分来进行解释:
一、离杀生学处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
离杀生学处,有时也译为不杀生戒。也就是戒除杀生的学处。
生,巴利语pàõà,直译为息生、有息者,即有呼吸的生命。凡是拥有命根的蕴
相续,或者执取该蕴相续所施设的有情称为「生」。
「生」包括:
1.人(manussa) ——凡投生于人趣者,从初入母胎的第一个心识(结生心)开始,直
到死亡这一段期间都称为「人」;
2.畜生(tiracchàna) ——象、马、牛、狗、鸡,乃至蚊虫、蚂蚁等皆是;
3.非人(amanussa) ——如亚卡(yakkha,夜叉)、饿鬼(peta)、龙(nàga)、天神(devat
à)等。
由于植物并没有命根,只属于无意识的「非执取...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ZZ
http://online-dhamma.net/anicca/books/six_collection.htm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马嘎塔(Magadha,古译:摩揭陀) 的国王阿迦答沙都
(Ajatashatru,古译:阿阇世)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马哈咖沙巴尊者(Maha Kassapa,古译
:大迦叶尊者),阿难达尊者(Ananda),和伍巴离尊者(Upali,古译:优波离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
久的阿难达尊者重述经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
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
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
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4
八正道,,巴利文是atthangika ariyamagga,atthangika意思是八个,八支,ariya意
思是“神圣的”,magga是“道路,路径,方法”
整个意思是八个神圣的导向最终苦的灭除,也就是涅槃的道路方法或者要素。
它们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巴利文是目前遗留下来的最接近佛陀时代佛陀以及僧团当时所用的语言,是一种俗语(
我们称为土话,或者地方性语言,非官方语言)。
佛陀当时的说法对象大都是中下阶层,所以用的是俗语,而不是梵语。梵语是婆罗门用
的语言,很文雅动听,又叫做雅语。佛陀在世的时候,明确反对用梵语统一经典(这个
是为了照顾中下阶层不懂梵语的人),后代因为婆罗门教对佛教的渗透越来越厉害,经
典逐渐梵语化。但是保守的上座部则一直坚持用巴利语来记录经典,并且一直保持到现
在。
巴利语目前仅仅是佛经包括注释书所用的书面语言,所以又被称为圣典语言。
由于巴利语最接近佛陀当时代所用的语言,所以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往往会结合巴
利语,来分析它的原意。
目前网上有比较好的巴利语翻译软件,比如这个
http://online-dhamma.ne...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阇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
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
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
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
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
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
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中国台湾:宋泽莱
在中国、日本这些大乘佛教的流行区,阿含经一向被视为小乘经典加以忽略,
但自一八二○年后,欧洲诸国的学者开始重视阿含经,他们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
乘经典,实则是释迦时代的原始教说,里头记载了当时佛教的客观环境、反应佛陀的人
本主义、生活经验、力求解脱的精神,
它是唯一不被过份神教化的佛教经典,也是活生生的佛陀的一幅实人的图像。
在日本,到了差不多十九世纪的末叶,留欧的学者接触到了南传的五部尼柯耶(南
传巴利语佛教经典),再对照北传中文“四阿含”,以及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来欧人
从印度、中亚细亚的出土文物、手抄经,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梵呗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em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sail (河马·旋木), 信区: Memory
标 题: 梵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4 07:41:25 2011, 美东)
上次进山,在禅堂。四面是幽静的山林。
坐了一个早晨了。下座前,法师说,过年了,为大家念一段祈福的经文吧。
这是第一次亲耳听到巴利文的吟诵,和过去得于音像中的感觉大不相同。巴利语独特的
旋律和节奏,在寂寂的禅堂回响,流转,震动,让心舒畅得想跳舞。
就想起了“迦叶起舞”的故事了。故事说,干闼婆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皆作琴声,
迦叶站起来,随着音乐起舞;干闼婆王问:迦叶这样的阿罗汉,怎么还会牵绊于音乐中
呢?佛说,山河大地木石都和着你的琴声,迦叶也是如此 -- 此时不起舞才是牵绊于音
乐而不敢起身啊。我却是着迷了,盼着这吟诵永不要停歇才好。
确切说来,巴利文不是梵文,小乘典籍是用巴利语通过吟诵来传承的,大乘经典才主要
用梵文书写。据传释迦牟尼当年说法所用的摩羯陀语,就是如今的巴利语,或者至少相
当相似。这跨越了两千五百年的声音,回响在禅堂之上,山林之间,欣悦而舒畅。
而汉地...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9499
18
来自主题: Memory版 - 梵呗
上次进山,在禅堂。四面是幽静的山林。
坐了一个早晨了。下座前,法师说,过年了,为大家念一段祈福的经文吧。
这是第一次亲耳听到巴利文的吟诵,和过去得于音像中的感觉大不相同。巴利语独特的
旋律和节奏,在寂寂的禅堂回响,流转,震动,让心舒畅得想跳舞。
就想起了“迦叶起舞”的故事了。故事说,干闼婆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皆作琴声,
迦叶站起来,随着音乐起舞;干闼婆王问:迦叶这样的阿罗汉,怎么还会牵绊于音乐中
呢?佛说,山河大地木石都和着你的琴声,迦叶也是如此 -- 此时不起舞才是牵绊于音
乐而不敢起身啊。我却是着迷了,盼着这吟诵永不要停歇才好。
确切说来,巴利文不是梵文,小乘典籍是用巴利语通过吟诵来传承的,大乘经典才主要
用梵文书写。据传释迦牟尼当年说法所用的摩羯陀语,就是如今的巴利语,或者至少相
当相似。这跨越了两千五百年的声音,回响在禅堂之上,山林之间,欣悦而舒畅。
而汉地的佛唱,和昆曲有些相似,悠长婉转,往复不息,吟诵间流露的,更多是悲悯情
怀,最适宜于香火鼎盛的闹市。山林中活生生的安宁和欣喜,还是要巴利文的才好。
唉,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听到了。
r****n
发帖数: 8253
19
何谓“护卫经”?
巴利语paritta,音译为“巴利达”,意为护卫、保护、守护。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
,有一些经文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使念诵者和听闻者免除危难,带来吉祥。
从祈请念诵护卫经的邀请文中可以知道,护卫经具有能够排除不幸、达成一切成就,使
痛苦、怖畏、疾病等消失的护卫作用。因此,经典的编纂者和持诵者把这一类具有护卫
功效的经典编集在一起,统称为“护卫经”。
在古代的斯里兰卡,诸大长老们从巴利语经藏中选取了一系列的经典,会编成《大护卫
经》(巴利语Maha Paritta; 新哈勒语为Maha Pirit Pota),又称“四诵分巴利”(
Catubhaõavara Paëi[2]),即“四部念诵的圣典”。现在,这四种诵分一
共包括了二十九部长短不一的经。
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
在许多的场合都有念诵护卫经的传统。若有居士前来请求出家,比库[5]们会为他们念
诵护卫经;有施主前来寺院作布施供养,僧众们会应邀为他们念诵护卫经。在诵戒日、
入雨安居日等,僧人们会在寺院或自己的住所念诵护卫经,有许多
A****a
发帖数: 274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底什么是“观”

这个我还没听说过,我知道的是上座部佛教对于巴利语是极为看重的,是必须学习的。
巴利语又叫做圣典语。
巴利语是古摩揭陀语的一种演化,虽然不完全相同于佛陀说出的语言,但是比较公认最
接近佛陀时代的语言。
而梵语则不是,梵语当时被婆罗门使用,音调优美,称为雅语,有弟子问佛陀,僧团是
不是应该统一使用梵语,佛陀严厉呵斥,佛陀最后说
"比丘们!不许用雅语表达佛说!违者得突吉罗。比丘们!我应允你们,用自己的方言
来学习佛所说的道理。"
r****n
发帖数: 8253
21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2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行回mirrorjj: 学生物和信佛
---"念经要是用的话这动物不仅得懂人话智商也要比大多数人都高"
南传反对咒语.但解释慈经,阿嗒那帝亚经等护卫经作用(有防野兽袭击)原理时,
认为是通过语言(比中文,英语更小众的巴利语)说理表达的. 经中有需要语言才
表能达的复合概念,不光光是究竟法的心法.动物如何听懂巴利文的?
我也同意你"对这些表达方式背后代表的真理的理解才有用",我写了.
虽然有以上理由,我的确不知道让他们傍依有没有用.畜生比较痴,即便听懂,它
们也不一定会去做.我只是尽力而为,结个缘吧.你也不会认为一定没作用吧?
玛欣德比库的开示:
问18:请问尊者南传上座部佛教念诵护卫经,为什么护卫经有保护力呢?
答: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有一些经文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使念诵者和听
闻者免除危难,带来吉祥。
念诵护卫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在巴利语经律中,就有几篇经典被认为
可以起到保护念诵者的作用。《增支部•第7集》收录了一篇《蕴护卫经》,在该
经中,佛陀教导住在森林中的比库们: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毒蛇等有伤害性的动物的攻击
,在向诸蛇类散播慈爱的同时应念诵该经。另外,《宝经》中的第二首偈颂,...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24
有意思的讨论
没错,变文是将佛经民俗化的途径,这个民俗化就会一定形式上形成教律,经文的民俗
化。民俗化意味着“轻松且不严谨”。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体会,但故事会以及戏曲化
的佛教故事,应该是被大家如当下论坛上你转帖一下我口述一下这么轻松自由的传播。
我想说的意思是:这类形式跟现在学术性的念经朝拜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成长过程中也唱儿歌。儿歌是让大家喜闻乐见的开心的普及道德爱心的途径。
我们多半不会说一定要以什么样的姿势,语气去唱儿歌,也不要求一定吟诵多少遍,也
不会说唱儿歌能消灾祛病,等等。
所以看得出,唐朝和清朝包括在佛教传播方式上还是很不同。
而且我想唐朝那时的轻松风格,自然会产生这类文学作品的编纂,流传于后,就成了经
书--这个你也不能说是伪经---也许本身只是轻松的故事会,到了后世成了圣经一般的
不可说个不字。--当然这是我个人推测,没有证据。
--------------------------------
关于论语,当初有所谓的“雅音”,属于周朝的普通话,孔子就是说雅音满处周游列国
去宣讲的,可能也没那么阳春白雪。雅音普通百姓懂不懂?这就不知道了,但从儒家本
身的精神...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这文章资料挺是丰富的,可惜虽然作者博学,但未得“无常变通”之妙意,每次对派别
的领会,一定要定型化。。然后,定型的哪有不碰棱角的?,所以,很自然的,他又走
向“对立化”。。从对立化中,你是不是反而更觉得他“博学了呢?。。
其实,根本不需要对立。。需要的,只是“否定式”“放下”。。
正好我刚讲到放下。。讲到修行,是“之”字型不断上升的。。
以”之”字为框架,你就能发现不同派别为什么都是beautiful的了。。这是因为,你
会发现,“之”字上升中的那些平台,那些中间过程,怎么都被不同的派别描述得那么
清楚呢?。。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定在眼耳鼻舌身(十
二入处)里头,再...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18403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goldwater (金水), 信区: Wisdom
标 题: 关于 onetiemyshoe 所提问题的讨论回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1 16:22:46 2015, 美东)
版主又删帖了,不过版主说谈论历史令发帖,我就继续另发帖子了:
----------------------------------------------------
Yisu (输也不哭) 于 (Sun Oct 11 11:59:32 2015, 美东) 提到:
"佛教经典翻译的粗糙而累赘,半生不熟,对士大夫的魅力有限, 作用限制在麻痹底层
。'
请给出事实的依据好吗?
--------------------------------------
1.原始佛教经典本来就是以口传的巴利文为基础。古中国接触佛教伊始,就是已经经过
梵文版的大乘经书。口传-》巴利-》梵文-》汉字这本身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翻译和前后
不一致。后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考古总结还原释迦牟尼的原话原意。
如果反对对原始经文考古,就会存在伪经大量流通的问题
2...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释迦牟尼是文盲?
佛教经典常常遭到非难的就是关于口口相传的真实程度。佛教自从创立直到公元前一世
纪佛经记录成文,中间经历了四、五百年时间,此间的所有三藏圣典几乎都是依靠师徒
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在传诵过程中有疏漏和错误的出现。
然而,印度民族是一个长于记忆而忽视书写的民族。早在佛世以前,婆罗门教的《吠陀
》经典就是通过诵诗咒语的形式口头传诵下来。在佛世时期,已经出现了以专门记诵某
一部特殊经典、传承某一种教法的比丘。当圣典结集成型以后,便出现了专门诵习律藏
的持律师(Vinaya-dhara)、精通经藏的持经师(Suttantika)、精研论藏的持论师(
Abhidhammika)、精通三藏的三藏持者(Tipiñaka-dhara)等。《清净道论》第
三品记载:有位《中部》诵者雷瓦(Reva)长老在修学了二十年止观业处之后,仍然能
够从头至尾、无一字疑惑地背诵出《中部》的一百五十经。公元402年,东晋高僧法显
法师在游学北印度时,说一切有部的律藏都是「师师口传,无本可写」的。据《出三藏
纪集》中记载,秦主姚兴迎请能背诵《昙无德律》(即《四分律》)的佛陀耶舍法师来
长安翻译。起初...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回答道教和佛教的差别
睁开眼看看,好好学学再来大放厥词不迟,
佛教经典常常遭到非难的就是关于口口相传的真实程度。佛教自从创立直到公元前
一世纪佛经记录成文, 中间经历了四、五百年时间,此间的所有三藏圣典几乎都是依
靠师徒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在传诵过程中有疏漏和错误的出现。
然而,印度民族是一个长于记忆而忽视书写的民族。早在佛世以前,婆罗门教的《
吠陀》经典就是通过诵诗咒语的形式口头传诵下来。在佛世时期, 已经出现了以专门
记诵某一部特殊经典、传承某一种教法的比丘。当圣典结集成型以后,便出现了专门诵
习律藏的持律师(Vinaya-dhara)、精通经藏的持经师(Suttantika)、精研论藏的持论师
(Abhidhammika)、精通三藏的三藏持者(Tipiñaka-dhara)等。《清净道论》第三
品记载:有位《中部》诵者雷瓦(Reva)长老在修学了二十年止观业处之后,仍然能够从
头至尾、无一字疑惑地背诵出《中部》的 一百五十经。公元402年,东晋高僧法显法师
在游学北印度时,说一切有部的律藏都是「师师口传,无本可写」的。据《出三藏纪集
》中记 载,秦主姚兴迎请能背诵《昙无德律》...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11672
29
听起来觉得早期中古汉语像越南话,晚期中古汉语像粤语,中原音韵像湖南话,韩语像
中国南方吴越方言。日语的发音应该也像中古汉语吧?用日,韩,越发音和梵语巴利语
翻译模拟上古中古汉语挺不错的。

高本汉回到欧洲后花十年时间写出了成名代表作——《中国音韵学研究》,模拟构建了
中古和上古汉语的发音,这是他最大的学术成就。我以前就不明白古代发音是怎么模拟
出来的。书里说,他用西方的方言学,以《广韵》和宋朝的等韵图为依据,搜集中国30
种现代方言材料以及日译汉音、朝鲜汉音、安南汉音、特别是取自梵语和巴利语词语的
汉语译音,揉巴揉巴就揉出了上古、中古发音系统来。虽然不懂怎么揉的,但33种汉语
方言材料中,他亲自调查的有24种(其余9种使用已有材料):
北京、山西归化、大同、太原、文水、太谷、兴县、平阳、凤台、甘肃兰州、平凉、泾
州、陕西西安、三水、桑家镇、河南开封、怀庆、固始、江苏南京、上海、福建福州、
广东广州、日语汉音、安南汉音。
每一个地名都彰显出踏实严谨、不厌其烦的北欧学风。四大卷《中国音韵学研究》由罗常
培、赵元任和李芳桂三位语言学家历经十年译完(期间被抗日战争打断)。胡适称高本
汉把260...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当今世界的佛教,从传播地域的分布和经典使用语言上,可以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在一般人的
观念上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传着「大乘佛教」,注重菩萨道思想;而南传佛教
却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阿拉汉(arahanta,阿罗汉)、趣般涅盘为目标,属于解脱
道。
其实,在南传巴利语三藏圣典当中,也保存着丰富的有关菩萨道思想和实践的经典。
1956年,缅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长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当时首相伍努(U Nu)的多次恳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编纂了六集八册的巨著
《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两册即专门解释了如何修习菩萨
道[1]。于此,笔者就想对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进行一次简单的介绍:
一、南传菩萨道思想的起源
南传佛教有关菩萨道思想的经典,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圣典《经藏·小部》中的《本
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批注。其中:
1、《本生经》(Jàtaka)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
r******5
发帖数: 20
31
徐钧
迦摩罗人啊!
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
--佛陀
我们以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
这其实是上座部佛教内部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佛陀亲自的教导?
在现在东南亚佛教寺庙中,存在多种佛教引导形式。在这个问题上,我现在就历史
的发展来次第的、简单的讨论这些教法。
最早期佛语的寻找
关于最早期的佛陀时代之教导,可以从以下研究方式中得到答案。
一般来说,南传佛教的《巴利语经、律、论三藏》是现存佛教各支中最早的经典资
料。它的成书时代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而汉语系佛教的汉朝、南北朝的汉族佛教早期时代的翻译中的《阿含》、《律藏》
、阿含注释书、《论藏》则是第二部分资料。这部分资料有的来自印地语的翻译,而有
的来自中亚古语言的翻译,经典所属派系和观点没有《巴利语经、律、论三藏》那么完
整统一。但对于我们当前的历史认识,这部分资料的长处也在于此。因为这部分中文资
料包括说一切有部、犊子部、经部、化地部、大众部、法藏部等。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些属于早期佛教的资料中,他们都属于早期佛教的一
些分派。不管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教派差异,他们所用的经典著作还是比较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当今世界的佛教,从传播地域的分布和经典使用语言上,可以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在一般人的
观念上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传着「大乘佛教」,注重菩萨道思想;而南传佛教
却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阿拉汉(arahanta,阿罗汉)、趣般涅盘为目标,属于解脱
道。
其实,在南传巴利语三藏圣典当中,也保存着丰富的有关菩萨道思想和实践的经典。
1956年,缅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长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当时首相伍努(U Nu)的多次恳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编纂了六集八册的巨著
《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两册即专门解释了如何修习菩萨
道[1]。于此,笔者就想对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进行一次简单的介绍:
一、南传菩萨道思想的起源
南传佛教有关菩萨道思想的经典,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圣典《经藏·小部》中的《本
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批注。其中:
1、《本生经》(Jàtaka)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底什么是“观”
观,是佛法所独有的,是获得慧的最主要工具,但是到底什么是观呢?
观,又叫做毗婆舍那,巴利语是Vipassana,vi的意思是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
passana的意思是看,
Vipassana连起来的意思是“经由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看”。
各种不同的方式意思实际就是指无常,苦,无我这三种方式,所以vippassana的意思是
指经由无常,苦,无我的方式来看。
看的对象是什么呢?根据阿含经,这个看的对象指的是五蕴的身心现象,因为五蕴具备
三个特征,就是无常,苦,无我。通过观察五蕴的这三个特性,将有机会熄灭贪嗔痴,
熄灭无明,从而证悟涅槃。
综合起来,观的意思就是指观察五蕴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因为中文翻译的时候去掉了代表无常苦无我的vi前缀的翻译,使得“vippassana”这个
词,变成了单纯的观察。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解。在实修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偏
差。
注:巴利语是佛陀用的语言
a*******g
发帖数: 867
34
八支圣道:巴利语atthangika ariyamagga,又作八圣道分,即圣道的八个要素。道(
magga),即道路;导向正觉与涅槃的道路为圣道。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北传佛教多作“八正道”。
正见(sammàditthi):见,巴利语ditthi,即见解,意见,观点。若加上前缀即为正见
,单独使用则专指邪见。
正见与智(nàna)、慧(pannà)、明(vijjà)、无痴(amoha)等同义,为慧根(
pannindriya)心所的异名。
正见包括观正见(vipassanà-sammàditthi)与道正见(magga-sammàditthi)两种,但
多数是指道正见,即对四圣谛的智慧。
如《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么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
、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正思惟(sammàsankappa):思惟,即思索,思维,专注,为寻(vitakka)心所的异名。
有三种正思惟:出离思惟(nekkhammasankappa)、无恚思惟(abyàpàdasankappa)、无
害思惟(avihim
a*******g
发帖数: 867
35
http://sss2002.51.net/books/mxd-pali-intro.html
入流:又作至流,四种圣果中的初果,为巴利语sotàpanna的直译。sota,意为流,河
流;àpanna,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m
àpannà.) (A.A.10.64)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àpatti。sota (流) + à
patti(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 patipanna, 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
流果者”。
入流圣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àya ditthi,又
作身见,我见,邪见,萨迦耶见);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ilabbattaparàm
àsa);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
r****n
发帖数: 8253
36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
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
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
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
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
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
。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
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
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
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
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
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
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
S**U
发帖数: 7025
37
对译名略加补充∶
上座部佛教的出家受具戒者称为「比丘」(巴利语bhikkhu) 即可。bhikkhu vs. bhiksu
是同一个词,巴利语和梵文的发音略有不同,「比丘」一词有很久历史,没有另创新
词的必要。
出家女众在缅甸称为 Sayalay ,应称「八戒女」,「戒女」。「比丘尼」(梵语
bhiksuni) 的「尼」是音译阴性字尾 'ni';「尼」用于「戒尼」并非音译,有什么根
据?如果是从「尼姑」而来,「尼姑」一词本身就不恭敬,亦无根据。
http://www.dhamma.org.cn/books/asia.htm
r****r
发帖数: 755
38
迦摩罗人啊!
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
--佛陀
我们以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
这其实是上座部佛教内部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佛陀亲自的教导?
在现在东南亚佛教寺庙中,存在多种佛教引导形式。在这个问题上,我现在就历史
的发展来次第的、简单的讨论这些教法。
最早期佛语的寻找
关于最早期的佛陀时代之教导,可以从以下研究方式中得到答案。
一般来说,南传佛教的《巴利语经、律、论三藏》是现存佛教各支中最早的经典资
料。它的成书时代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而汉语系佛教的汉朝、南北朝的汉族佛教早期时代的翻译中的《阿含》、《律藏》
、阿含注释书、《论藏》则是第二部分资料。这部分资料有的来自印地语的翻译,而有
的来自中亚古语言的翻译,经典所属派系和观点没有《巴利语经、律、论三藏》那么完
整统一。但对于我们当前的历史认识,这部分资料的长处也在于此。因为这部分中文资
料包括说一切有部、犊子部、经部、化地部、大众部、法藏部等。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些属于早期佛教的资料中,他们都属于早期佛教的一
些分派。不管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教派差异,
o****h
发帖数: 72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驱鬼趣事
恩.感觉到慈心观开始的四个愿很好,刚才试了一下,比起数息或者念佛,对我来说,
更容易平复心情.有个疑问,我不懂巴利语,但是为什么我念巴利语的时候语言和身体
的感觉跟汉语不一样呢?你读的时候,感觉一样吗?刚才我给您写了一封信,请教一个
困惑.

人。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驱鬼趣事
我跟一些朋友也偏好巴利语的效果。可以听一下巴利语慈心 by Imee Ooi - The Chant
Of Mett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644BWAUOXo
a***n
发帖数: 199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2
耆那教与佛教同属于新兴宗教思潮,强烈批判婆罗门教的新兴沙门集团。
耆那教也是初期佛教圣典记载的「六师」。
耆那教与佛教两者都无法摆脱印度教介入,但耆那教后来的发展仅限于印度,佛教则融
入更多异国文化的思想元素而被转型为世界宗教。
双方实际兴起与发展的时代重迭,宗教术语亦甚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构处甚多的情形
下,学界戏称两者为「姊妹教」。
佛耆两教教祖同样出身为剎帝利种姓(王族),彼此带领的教团亦在相同的社会基础与
环境成长与茁壮。
佛耆两教教理相似且宗教术语相同,教主的生涯与传记类似,共通的神话也不少。
佛教与耆那教皆称呼自己的宗教圣典为「阿含」,也同样以佛陀(觉悟者)、耆那(胜
者)、大雄(伟大的英雄)、如来、阿罗汉、世尊等词作为各自宗教究竟解脱之圣者的
称谓。
甚至西方学界在印度学研究的初期,将耆那教误解为佛教的一个支派。
耆那教的创始人为筏驮摩那,此人在初期佛教圣典被称为为「尼揵陀若提子」(
Nigantha Nataputta),沙门思潮中著名「六师」之一。与佛陀是同时代。
巴利语Nigantha是由Ni(离开)与Gantha(系缚)两字组成,意味着「已经解脱系缚者
」,至于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
一、佛陀住世说法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岁)
1.乔达摩.悉达多沙门于印度菩陀伽耶证知「四圣谛」而成佛,正法被发现。
2.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正法轮开始运转。
正法6年(BC523,世尊40岁)
1. 摩诃波阇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恳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绝,于是自行落发穿
上袈裟,一路追随佛陀到毘舍离。当时阿难尊者又再三恳请佛陀准许\\摩诃波阇波
提出家, 仍被佛陀三度拒绝。后来,阿难尊者乃以「女众出家亦能得到果证」为由,
勉强佛陀准许\\女众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为女众出家的基本约束。
2.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
正法唯住五百年!」
3.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 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5) 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正法12年(BC517,世尊46岁)
须提那迦...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44
英文链接:http://www.press.uchicago.edu/Misc/Chicago/089002.html
中文来自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156-1-2.html
上座部在美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阿那格雷卡·达磨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在世界宗教大会上的讲演。
达磨波罗1864年生于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俗名唐·大卫·海瓦维沙尼(Don
David Hewavitharne),先是一名独身居士,后改名Anagarika Dharmapala,意为“独
身修行者”“护法”。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亨利·斯蒂尔·沃尔科特(Henry
Steel Olcott,1832–1907)和海伦娜·佩特罗芙娜·布拉瓦斯基(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1831–1891)的影响,他们分别于1878年和1880年到印度和锡兰访问,达
磨波罗一生在世界各地传播佛教。

在那次世界佛教大会上,达磨波罗讲到了佛教、基督教和科学探索的共同之处,他
说:“佛教极力主张自依...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45
有身的有和取缘有的有又不是一个有,有身的巴利语是sakkāya,有的巴利语是bhava
……有灭就是五蕴灭尽不起,如果有灭是贪爱灭的话,那十二因缘不成了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有灭则取灭,进行不下去了……
j*******1
发帖数: 182
46
有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而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后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菩
萨在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
不只在于生存。”他因这个信条的驱动而在哲学、逻辑、生物、心理、政治、经济、美
学等广泛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它警示世人,人不只能
局限于动物般的对生存的奋斗中,醇酒、美女、名车、别墅等不可能作为生活的全部内
容,人的可贵应在于他的觉醒与思考的能力。而一个人要获得这种觉醒与思考的能力,
最初的源动力乃是由于怀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
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怀疑可使人从愚鲁转成睿智,从闭
塞转成开明,最终拨开生活中的层层迷雾,获证最真实、究竟、圆满的本来状态。菩萨
在线

世界上的人们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不怎么有智慧的,他们做事情不经过详细的
考察和思考,就直接很随随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种人则做什么事都要经过详详细细的观
察后才开始实行,这就是比较有智慧的人。无论你是信佛教的还是不信佛教的,当你对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产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前言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教科学的奥秘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信佛不是迷信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佛教真实不虚
神话还是奥妙
超越您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维护信教自由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人死并非如灯灭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前生与后世
转世灵童
奇异的业力
因果规律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睁开眼睛看世界
伏藏品之谜
授记与预言、预测
地球与四洲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帝王将相亦学佛
佛法是座宝山
怎样学佛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出家以报父母恩
追随先贤的足迹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前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8
佛教科学论
堪布索达吉 著
前 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
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
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
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
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
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
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
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我与无我(四)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我与无我(四)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1 2 3 4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