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吴宓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N*****e
发帖数: 1094
1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陈寅恪晚年心境考 zt
陈寅恪晚年心境考
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关于陈寅恪的晚年心境,余英时先生专门撰写了《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加以研究
。他陈述说:
一九八二年友人金恒祎先生旅居美国,主编《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我们偶而
见面,也曾谈到陈寅恪和他的晚年著作。恒祎对我旳一些看法极感兴趣,一再怂恿我把
这些意见正式写出来,《人间副刊》愿意为我提供发表的园地,而且篇幅不加限制。我
经不起他的盛情鼓舞,终于写出了那篇惹祸的长文《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当时董桥先生主编香港的《明报月刊》对我的文字也有偏好,要求同时刊出此文,这
才流入了中国大陆。生平文字闯祸,事已有有,而未有甚于此者,尚在《红楼梦》争议
之上。但我有自知之明,并不是这篇文字涵有特别的价值或特别的荒谬,而是由于其中
道破了一些历史疑点,为人人心中所已有,适逢其时,竞酿成一大公案,至今未了。这
正应了陈寅恪“人事终变,天道能还”的预言。现在我必须趁增订本出版的机会向金恒
祎和董桥两位老朋友致最诚挚的谢意。无论是功是罪,他们两位恐怕都不能不和我共同
承当。
今天我们已确知寅恪先生当年是熟悉我的《书后》的内容的。那么他自己究竟有过什么
...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3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3077/
来自: 布布熊 2008-06-16 23:39:31
昨日看到一msn nick:“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后得知下句是“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
的娇羞”,第一反应是张爱玲写的。结果这句话出自徐志摩之手,仔细想想好象第一反
应的确是偏差。人们说张爱玲的文字没有旖旎,也许这是相对徐志摩的文字吧。对徐志
摩的印象就永远只有再别康桥和人间四月天,其实黄磊不行啊,我还是比较欣赏刘若英。
虽然对徐志摩不太熟悉,不过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很巧合地知道了些小故事s,觉得还
值得分享: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如果根据他们亲属的记述,只有友谊并没有人间四月天里的爱情
。林徽因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否认徐志摩在伦敦曾经追求过她,但是她在自己的散文中写
得非常明确,年方二八的林徽因面对一个已婚的、兄长式的徐志摩“不是初恋,是未恋
。”
不少人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比较熟悉,但对于林徽因的先生梁思成可能要陌生些。梁思成
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但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极力反对推倒北京
旧城墙,结果,北京的城墙还是倒了。后来的浩劫中,梁...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6:35: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5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来源: 千里 于 2016-03-29 11:24:30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
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
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汪曾祺的昆明zt
孙郁
1
1939年,汪曾祺到了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直到1946年才离开这座春城。关于那一段
的生活,他晚年写了很多短文,都传神得很,乃至成了人们研究联大重要的感性资料。
也由于他的神来之笔,昆明时代许多泯灭的故事悠然地走来,仿佛一幅幅写意的画面,
贫瘠时代的一切竟有了趣味流溢。
我读他写下的那些文章,觉得年轻时代的他不是一个好的学生,起码是个不合格的
学生。也因了战乱与动荡,学校显得松散,得以自由地读书。他入的是中文系,那里好
的老师多多,对大家要求也并不严格,随随便便。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中文系的系主任是罗常培,教师有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沈从
文、许维通、余冠英、陈梦家等。他们多是清华来的老师,治学颇为严谨。学生们大概
可以选修别的课程,像哲学系的金岳霖的课,汪曾祺就喜欢。外语系的名家很多,钱锺
书、吴宓都在,他旁听过吴宓的课,没有太大兴趣,就远离而去了。沈从文那时在中文
系讲写作,这是汪曾祺最喜欢上的一门课。闻一多的也不错,给他很深的印象。但对他
最好的是沈从文。沈从文开设的课程是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选
他的这三门课,一是老师好;二是自在,... 阅读全帖
h*d
发帖数: 19309
7
☆─────────────────────────────────────☆
htd (孩儿她爹) 于 (Fri Apr 29 12:42:58 2011, 美东) 提到:
2011-04-19    EOL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清华被世人误解的话题,我首选就是,清华,是人文的清华,而
不是工程师的摇篮。
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无从考证真正的出处,但第一个大张旗鼓地说国学的,正是
清华。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名振中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导师
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丰碑。
不仅仅是他们,吴宓、冯友兰、梁实秋、金岳霖、王力、吴晗、周培源。。。。。
。。。
在1952年前的清华,那是一个国学大师云集的清华。北大,也只能望其项背。1998
年,北大百年校庆,推出的大师级人物,多毕业于清华,或从教于清华,后被合并调整
至北大。我几乎无法想象没有院校调整,今天的北大会有什么?
一些人记得人文的清华的似乎只有朱自清与《荷塘月色》了,其实我们不知道,或
者说被误导的还有很多,很多:
当季羡林先生过世时,许多...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8
钟书是极有才气的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八个字,用在钱钟书身上,那可真是
当之无愧,一点含糊都没有。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就说过:“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
,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但如
果硬要做比较,无妨说论“学”,钱钟书或略逊于陈寅恪;论 “才”,则钱钟书略高
于陈寅恪。比方说,他竟然能用宋明理学家的语录来写情诗,把那些主张“存天理,灭
人欲”、道貌岸然的教条变成爱情宣言。如此化腐朽为神奇,连钱钟书自己都忍不住要
自负地说“自来无第二人”。实际上,当今之世,能在治学与创作之间左顾右盼、游刃
有余,而且两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大约也就是钱钟书了。这就非有过人的才气而不
能为。你看他的《围城》,写得何等机智睿哲!那里面的警句妙语,多到“美不胜收”
或者“拥挤不堪”的程度,以至于有 “卖弄才情”的批评。卖弄不卖弄且不去管他,
有才情却总归是事实。这样的书,陈寅恪就写不出。当然,他也不会去写。
钱钟书也是有骨气的。他最痛恨和厌恶那些在名利场加官场里混来混去的“知识分子”
,最痛恨和厌恶那些市侩、风派、软骨头。据说,他曾“情绪激动”地大骂冯友兰“...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verybodydeserves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everybodydeservestruth
标 题: 没跟蒋介石跑出去的大师们,文革一个不剩?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9 20:26:20 2016, 美东)
1948年底,国民党输成定局,只好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教育界能搬迁
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求生存、图
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
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
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1083
10
比如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在思想改造之前,办《学衡》开历史倒车,“苦恋”毛彦文
,写
文言日记记载自己阴暗心理。除此之外,他有什么学术成绩?一本像样的著作都没有!
(别跟我说《吴宓诗文集》有任何文学价值。)
共产党来了,每个月给他足够的小米,让他认识到自己前半生碌碌无为,徒有虚名,并且
给他一个恰当的工作:教英文。有什么不对?我承认后来搞武斗,游街批斗,停发工资之
类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50年代的思想改造,还真没什么不妥。就算有点矫枉过正,也
是因为他之前的虚名太招摇了。
共产党给他们一个称呼“反动学术权威。我看,反动则已,权威二字,已经是高抬吴宓他
们了。有过没有著述的学术权威么?现在动不动称他们”大师”,太过肉麻。我看还是
来句
英文:call a spade a spade。
s*******w
发帖数: 2257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留守大陆学人的悲惨结局
留守大陆学人的悲惨结局
2015-10-18 20:52:03
springdale
springdale
据资料统计,国共内战后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共拥有81位院士,仅有10几位院士跟随
蒋介石去了台湾,而有60余位院士选择继续在大陆。选择离开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
数还是选择留下来。那么那些留在大陆的学人们,等待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本文
摘自《博客中国》,作者张东园,原题为《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兼述留守大陆学者的结局》。
陈寅恪与傅斯年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985
12
一位据说是来自美国的写了十几年文章的老写作人曹长青这次也参战黑韩,发表一篇洋
洋近万言的文章指出韩寒的“硬伤”,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也来找找曹先生的硬伤玩玩。
韩寒在《杯中窥人你》中提到列子、老子、李白、胡适、李敖、钱钟书,吴宓、叶
公超等人及文章,还引用明朝晚期的记录名人语录的《舌华录》,曹先生认为这对一个
16岁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认为,韩寒这些提到,并不等于需要通读这
些人的书或者精通他们的思想学术,只需要了解过他们的只言片语甚至知道这个人即可
。中学生作文,喜欢摘引名句秀一下,这个每个经历过那个阶段的人都该明白。
他提到的列子,稍生僻一些,但是只需看过简介便无不可用;至于老子、李白,更
是每个中学生都用熟了的;一个高一学生知道胡适、李敖和钱钟书不算是奇怪吧?而韩
寒也注明了,提到的吴宓、叶公超乃是出自同一本书(孔庆茂:《钱钟书传》及《走出
魔镜的钱钟书》),那个年代正是钱钟书热,读过《钱钟书传》不算那么稀奇吧?我就
记得初中时候《语文报》就很喜欢介绍钱钟书来着。韩寒提及的《舌华录》也就仅仅提
及而已,知道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就可以,非得要通读才可以啊?中学生都喜欢引用...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107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我爱北京天安门...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陈寅恪与傅斯年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结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人各有志,许多人... 阅读全帖
B*Q
发帖数: 25729
14
(摘自《博客中国》,作者张东园,原题为《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兼述留守大陆学者的结局》)
那么那些留在大陆的学人们,等待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只摘
录部分留在大陆知识份子的结局。
陈寅恪,一代大师,他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
被称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盖,远望如白色棺材;红卫
兵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去世前一天下
午,气脉已竭的他还要“口头交代”,他说“我如在死囚牢中”,留下了“涕泣对牛衣
”的诗句。
曾昭抡,曾国藩侄重孙,与妻子俞大絪,都是民国知名学者,1949年两人滞留于香港,
蒋介石欲抢救二人去台湾,两人断然拒绝,归来报国。文革时红卫兵将俞大絪教授上衣
剥除,用皮带死命抽打,俞教授悲愤难抑,是夜仰药自尽。四个月后曾昭抡也被含冤折
磨死,兴盛百年的曾氏传承,至此香断。
胡思杜,胡适幼子。北京沦陷前夕,蒋介石派专机接胡适,胡思杜不愿随行,说:“我
又没有做什么有害他们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1950年,胡思杜发表《对我的父
亲胡适的批判》,骂胡...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5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结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人各有志,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6
作者:张东园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
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
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 阅读全帖
c*********e
发帖数: 16335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上个海归热潮的学人的结局。zz
蒋介石没抢救出去的大师们,文革期间一个不剩?
文章来源: 微信头条 于 2016-10-01 13:30:5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
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
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蒋介石无法抢救出境的大师们 文革期间一个不剩!(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8 14:06:27 2016, 美东)
1954年3月25日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蒋介石为第二任总统,胡适与锺莫德惠
(左一)、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右一)代表国民大会致送总统当选赠书。(网络图片)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
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verybodydeserves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everybodydeservestruth
标 题: 没跟蒋介石跑出去的大师们,文革一个不剩?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9 20:26:20 2016, 美东)
1948年底,国民党输成定局,只好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教育界能搬迁
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求生存、图
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
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
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鲜为人知的蒋介石和中共「抢人计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29 22:05:33 2016, 美东)
作者:张东园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
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
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1
以前读过杨绛写的《记杨必》,结尾是病累而逝。没想到有“极度神经衰弱发展为精神
分裂症”,又有抄家冲击之前日。前文中的吴学昭是记者,吴宓的女儿;陆谷孙、薛诗
绮、翟象俊、杨岂深、乌漪云、徐燕谋等是外文系教授;贾植芳是中文系教授,已故世
。附以前读《记杨必》的感想。
发信人: wh (wh)
标 题: 杨绛写杨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8:26:13 2009)
看完杨绛的小说《洗澡》,里面的女主角叫姚宓,名字很像杨绛的八妹杨必。上网一找
,杨绛写过一篇《记杨必》: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6&tid=169&pid=2741
篇幅不长,很生动。比如说杨必小时候不肯洗脸,连声喊“逃逃逃逃逃”,“两脚急促
地逃跑,总被妈妈捉住”。文革中一觉睡去,没再醒来。“这回她没给捉住,干净利索
地跑了”。我想起来读过此文,这个“逃逃逃逃逃”很有印象。
杨绛写家人,总是很完美。杨必要强,翻译《名利场》极刻苦,终至累垮;完稿后“一
个字都不改”,虽是无力以继,却也是十分的自信。她笔名“心一”,可见用心之专;
但...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62
22
对吴宓的评价也太过分了吧. 那些文字多是吴宓自谦的,怎么能用来定论吴宓就是那样
人呢.
作者自称这是纯粹的考据文字,可考证的气息好像也淡薄的很,多的是主观臆断和
随心所欲的臧否人物.
在 rapsody (蓝色狂想) 的大作中提到: 】
wh
发帖数: 141625
23
以前读过杨绛写的《记杨必》,结尾是病累而逝。没想到有“极度神经衰弱发展为精神
分裂症”,又有抄家冲击之前日。文章中的吴学昭是记者,吴宓的女儿;陆谷孙、薛诗
绮、翟象俊、杨岂深、乌漪云、徐燕谋等是外文系教授;贾植芳是中文系教授,已故世
。附以前读《记杨必》的感想。
发信人: wh (wh),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杨绛写杨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8:26:13 2009)
看完杨绛的小说《洗澡》,里面的女主角叫姚宓,名字很像杨绛的八妹杨必。上网一找
,杨绛写过一篇《记杨必》: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6&tid=169&pid=2741
篇幅不长,很生动。比如说杨必小时候不肯洗脸,连声喊“逃逃逃逃逃”,“两脚急促
地逃跑,总被妈妈捉住”。文革中一觉睡去,没再醒来。“这回她没给捉住,干净利索
地跑了”。我想起来读过此文,这个“逃逃逃逃逃”很有印象。
杨绛写家人,总是很完美。杨必要强,翻译《名利场》极刻苦,终至累垮;完稿后“一
个字都不改”,虽是无力以继,却也是十分的自信。她笔名...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4
以前读过杨绛写的《记杨必》,结尾是病累而逝。没想到有“极度神经衰弱发展为精神
分裂症”,又有抄家冲击之前日。前文中的吴学昭是记者,吴宓的女儿;陆谷孙、薛诗
绮、翟象俊、杨岂深、乌漪云、徐燕谋等是外文系教授;贾植芳是中文系教授,已故世
。附以前读《记杨必》的感想。
发信人: wh (wh),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杨绛写杨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8:26:13 2009)
看完杨绛的小说《洗澡》,里面的女主角叫姚宓,名字很像杨绛的八妹杨必。上网一找
,杨绛写过一篇《记杨必》: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6&tid=169&pid=2741
篇幅不长,很生动。比如说杨必小时候不肯洗脸,连声喊“逃逃逃逃逃”,“两脚急促
地逃跑,总被妈妈捉住”。文革中一觉睡去,没再醒来。“这回她没给捉住,干净利索
地跑了”。我想起来读过此文,这个“逃逃逃逃逃”很有印象。
杨绛写家人,总是很完美。杨必要强,翻译《名利场》极刻苦,终至累垮;完稿后“一
个字都不改”,虽是无力以继,却也是十分的自信。她笔名...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岳南:南渡北归─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http://hx.cnd.org/?p=102500
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第三部,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
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第三部,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
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毛泽东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
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自由民主的阵
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
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说:
我不愿意让人洗脑子。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受尽...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26
多年以来颜纯钩先生都抱着一个愿望,想推出一部注释本的汪精卫诗词集,让一般读者
也能充分欣赏他的古典创作。在我们信札往复中,颜先生曾一再表示,政治和艺术必须
分別看待,我们不应因为不赞成汪精卫的政治,便将他的艺术也一笔抹杀了。这一观点
我是完全同意的。
现在颜先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但他雅意拳拳坚约我为笺释本《双照楼诗词汇》写序
,参与他的创举。感于他的热忱,我一诺无辞,然而也不免有几分踌躇,不知道应该从
何处落笔。
我既不懂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诗词流变的历史,因此对于汪
精卫诗词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我只能敬而远之。一再考虑之后,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两个
互相关联的角度来写这篇序文:第一、我是一个旧诗词的爱好者,并且很早便已为汪的
作品所吸引;第二、我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羽翼之下建立
政权这一举动一向有极大的探索兴趣,希望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因此几十年
来,凡是有关汪晚年活动的记述,特別是新出现的史料,我大致都曾过目。下面便让我
从这两条线索谈一谈我对于汪精卫其人及其诗词的认识。
如果记忆不误,我想我最早接触到汪精卫的诗是在抗战时期的乡间。大约在我...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Torasan (真辛苦),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重版汪精卫《双照楼诗词汇》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15 18:07:06 2014, 美东)
多年以来颜纯钩先生都抱着一个愿望,想推出一部注释本的汪精卫诗词集,让一般读者
也能充分欣赏他的古典创作。在我们信札往复中,颜先生曾一再表示,政治和艺术必须
分別看待,我们不应因为不赞成汪精卫的政治,便将他的艺术也一笔抹杀了。这一观点
我是完全同意的。
现在颜先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但他雅意拳拳坚约我为笺释本《双照楼诗词汇》写序
,参与他的创举。感于他的热忱,我一诺无辞,然而也不免有几分踌躇,不知道应该从
何处落笔。
我既不懂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诗词流变的历史,因此对于汪
精卫诗词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我只能敬而远之。一再考虑之后,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两个
互相关联的角度来写这篇序文:第一、我是一个旧诗词的爱好者,并且很早便已为汪的
作品所吸引;第二、我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羽翼之下建立
政权这...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2314
28
来自主题: _GoldenrainClub版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7:00 2009), 站内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paladin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6:46 2009), 转信
eBookCN|Txt电子书籍下载 http://www.ebookcn.com
目 录

前言
第一讲 汉代
第二讲 唐代
第三讲 宋代
第四讲 明代
第五讲 清代
总论
钱穆年表
钱穆先生小传
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毕明迩:关于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柴静:顾准逝世35年祭
易中天:走近顾准
2015-07-15 15:53:33
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易中天
0人参与 0评论
三、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现在想来,少年得志的顾准,确实是天真了点。他只知道天亮了,解放了,革命成功了
,人民胜利了,却不知道夺取全国政权,这才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长得
很、尤其是改造国民性,建设新文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那可真是任重
而道远。事实上,正是顾准所受的这些无妄之灾,促使他认真思考”娜拉走后怎样“(
即革命成功后该怎么办),但这是后话。
1957年以前的顾准,却是书生气十足。照他看,参加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争取民主
自由。现在革命胜利了,还不能随便说话吗?他哪里知道,他的那些仗义执言甚至半开
玩笑的话,后来统统成了罪状。比如,刚到中科院时,顾准曾说过:我当官当不好,来
庙里当个坐得住的和尚总行吧?这是玩笑话,至多也就是发牢骚,却被认为是反党。因
为这话明摆着就是对1952年的处分不满,而这个处分是组织上给的。因此,对处分不满
,就是对组织不满,也就是反党。看来,
依照这些批判者的逻辑,一个人无论受了什么处分,也无论这处分是否正确,都应该跪
下来...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0
共想社 共想社 微信号 n181101
功能介绍
资源共享
夜读《南渡北归》,如乘坐一辆老旧但真实的时光穿梭列车,摇晃着前往那只有黑与白
交替的时代,期间一个个灵秀的面庞,熟悉的名字,纷纷从我身边穿梭而过,给我讲述
着他们的傲慢与狗苟。
01
曾家的命运:是宿命还是因果
曾家是指曾国藩及其兄弟和他们的后裔。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曾文正公家书》不知影响了多少国人。
毛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这个家族,一辈子最讲究持家报国,思想多延及子孙后代。
49年后,曾氏家族两个熠熠闪光的人物曾昭抡与曾昭燏兄妹俩留在了大陆。
曾昭燏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1947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代理主任。
昭燏留下了,本来是认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业还是在这里,是想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
哪曾想到,因其显赫的家世,昭燏生活和事业屡屡受到牵连。
1951年,大举清理阶级队伍时,按上级组织部门要求,昭燏仿李秀成兵败被俘所写的《
李秀成供词》,写数万字供状式《自传》。
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陈明达
不过,我实在想不通,她究竟为何如此...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170
31
来自主题: Joke版 - 狂人刘文典 ZZ
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
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
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历任北
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
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
狂生”模样。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
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
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据传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
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
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刘文典讲课时,有时候著名学者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
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作者: 李舒
西南联大的八宝饭,是相当有名的。
汪曾祺先生写过,何兆武先生也回忆过。
我一开始以为是这种八宝饭,加了瓜仁松子红绿丝,塞了满当当赤豆沙,一匙挖下去,
糯米拌了猪油的香直冲云霄。
当然是我幼稚,会这样想。
所谓“八宝”,是一种戏称。
联大食堂所用的米,是政府供给的“公米”——多年的陈米,粗而劣,米饭里还有沙石
、老鼠屎和糠屑,故而谓之“八宝饭”。有人为“八宝饭”编了一首歌:“八宝饭”味
道香,八种成分“营养高”,沙石稗谷泥壳汤,黄霉素配鼠屎汤,感谢上帝的“恩赐”
,我吃“八宝”你喝汤,谁知熬到何年月,八宝也许难吃上,十儒九丐啼饥寒,百代盛
世莫悲伤。
在《绝代风流》里,曾经对于“八宝饭”有这样生动的描述:
“八宝者何?曰: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其色红,其味冲,距膳堂
五十步外即可嗅到,对牙和耐心是最大的考验。谨将享用秘方留下:盛饭半满,舀汤或
水一勺,以筷猛力搅之,使现旋涡状,八宝中即有七宝沉于碗底,可将米饭纯净度提高
到九成左右。”
有一位学生,给在重庆的恋人写信,也提到了“八宝饭”:
刚来的时候,吃的还算好,可现在物价涨起来了,一顿只能喝上几勺清水白菜汤...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3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谢泳:论中国知识分子
1.常遇到一些朋友,问我最近有什么好文章,我总是这样回答:好文章都在网上。
2.一般说来,凡是批评的声音,最后证明总是对的。
3.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被查封过的报纸不是好报纸!
4.过去学美国历史,曾记住林肯说过的一句话:"让民众了解事实,国家定会安然无恙
。"这句话后来成了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句名言,因为在美国人的理念中,民众有知情权。
5.宣传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很厉害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这可说是对宣传的最好解
释。
6.这一百年间,谁最爱这个国家?谁最关心这个国家?谁最能替老百姓说话?谁比较最
能不计自己一时的利害得失而为国家的命运着想?我想了想,还是知识分子。
7.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一个时代政治宽容的主要标志,在这方面,大陆这五十年实在是
乏善可陈。
8.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作家不是自由写作的群体,而是权力控制下的宣传力量。
9.对于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对于新时代的政治要求,没有表现出普遍的抵抗性,可能是
他们后来悲剧命运的开始。
10.不信任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基本特点。中国在五十年代顺利走上苏联道路
,就是因为听不进知识分子的意见。
11.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政...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百般委曲难求全——一个人文学者的悲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6 06:58:55 2012, 美东)
周启博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
他未能把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
有两批较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
,铸就友谊。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
而同被禁闭整肃的“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
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
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
年时潜心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
学术上当有可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35
原编者注︰文革中曾参与“梁效”写作班子工作的周一良先生去年逝世,北京刊物《群
言》向家属征求回忆稿件,周先生之子周启博如期交稿而未获刊登。】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3373
36
有点长,但是很好看。
周启博:我的父亲周一良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他都认为人性和常识是自己未改造好的表现,“改造思想”成为他永远追求也
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而... 阅读全帖
M*********2
发帖数: 594
37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么
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于嘲讽时弊,文字也时 常有些
幽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
边球作用,尤其是他那么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 婆陈文茜骂他
,我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 文章后,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写
了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么韩寒的 “新三篇
”文字这么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
的清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胡涂,文字就 浆糊了。”对韩
寒从思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于是再回头看一遍
韩寒 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骂,满不
在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反而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 心
有余悸的、精明圆滑的人...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38
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图)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网络图片)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1948 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
代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
适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
也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 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
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39
http://yanchh.blog.ifeng.com/article/16149266.html
颜昌海的博客
http://yanchh.blog.ifeng.com
2012-02-04 17:29:42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
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理部长
的陈雪屏,奉蒋“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
知识份子。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
府教育部代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
贻琦、胡适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
派的飞机也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
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龙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究竟是何时开始认识的郭沫若先生,目前尚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二人研究的
专业和兴趣比较远。郭沫若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称赞有加,但是对陈寅恪先生总有点不服
气。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陈寅恪先生思想中的遗老遗少气质,这和信仰马列主义的历
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显然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有着明显地矛盾冲突。
1958年6月11日,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著名的《关于厚今薄古问题》一
文,文中对陈寅恪先生极尽冷嘲热讽,并公开提出了“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
的时期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的口号。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
开始批判陈寅恪。10月,《理论与实践》上刊发金应熙批判陈寅恪先生的长文。12月,
《历史研究》上刊发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们写的批判长文。
陈寅恪先生被迫结束几十年的讲学生涯。从此他不再教课,以目盲多病之身,开始了对
明清才女诗文及生平的研究,中古史研究及蒙古史研究全被他置之脑后而不顾了。
毫无疑问,在历史学界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批陈运动,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是有着直
接关系的。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具体原因很可能正是为了报复陈寅恪先生拒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Re: 下愚上诈之道
作者: 李怡
前文谈及两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所做的社会调查,发现学历越低、收入越少的人,民族主
义意识越强,在屡次反日反韩的“爱国争端”中,这些社会边缘人群都是激烈参与者。
英国政治家Henry Brougham(1778—1868)说:“教育使一个民族容易领导,却难于驱
使;容易统治,但无法奴役。”
所谓领导与统治,是指理性、公平,人民权利最大化的政权;所谓驱使与奴役,就是指
所有决策以掌权者利益为依归,独断,非理性,不公平,把被统治者当作奴隶的极权体
制。前者靠启发个人心智的教育而使领导与统治更容易,后者就靠全民教育水平低下,
和强调民族主义及扭曲历史的教育来实现。
中国的教育灌输对执政党绝对服从,历史教材扭曲,语文和社会教材偏颇,都是洗脑式
的愚民教育,让受教育者容易驱使与奴役。
但即使是这样的教育,仍然会使教育水平高的人,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较难驱使。
中共国的教育经费一向偏低,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只相当于美国的9.68%。
1937年,大学问家陈寅恪在与吴宓教授散步时谈中日战局,吴宓日记载:“寅恪谓中国
之人,下愚而上诈。”“下愚上诈”的说法,真是说中要害了。“上诈”而“下”不觉
... 阅读全帖
n*****1
发帖数: 1329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么
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于嘲讽时弊,文字也时常有些幽
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边
球作用,尤其是他那么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婆陈文茜骂他,我
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后,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写了
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么韩寒的“新三篇”文
字这么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的清
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糊涂,文字就浆糊了。”对韩寒从思
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于是再回头看一遍
韩寒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骂,满不
在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反而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心有
余悸的... 阅读全帖
a***x
发帖数: 1303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曹长青谈韩寒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麽
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於嘲讽时弊,文字也时常有些幽
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边
球作用,尤其是他那麽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婆陈文茜骂他,我
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后,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
写了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麽韩寒的“新三篇
”文字这麽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
的清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糊涂,文字就浆糊了。”对韩寒
从思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於是再回头看
一遍韩寒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駡,
满不在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反而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
心有余悸的、精明圆滑的人写的东西。再顺...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410
44
作者:知名不具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麽
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於嘲讽时弊,文字也时常有些幽
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边
球作用,尤其是他那麽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婆陈文茜骂他,我
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後,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写了
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麽韩寒的“新三篇”文
字这麽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的清
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糊涂,文字就浆糊了。”对韩寒从思
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於是再回头看一遍
韩寒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駡,满不
在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反而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心有
余悸的、精明圆滑的... 阅读全帖
t*c
发帖数: 6929
45
1948年12月国民政府战局不利,蒋介石指派民国教育部长陈雪屏实施“抢救学人计划
”,经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拟定的“抢救”的名单,涵盖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
知识份子。
但人各有志,名单上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介石赴台,而是愿意留在大陆。1948年12
月14日,“抢救学人”的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候了两天时间,才有胡适、毛子水、钱
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少数著名教授登机,大部份机舱座位都被空着。12月21日,第
二批被“抢救”的学人也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20几
位教授。梅贻琦当着蒋介石的面表示惋惜。
一代大师陈寅恪,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蓋,远望如白色棺 材;红卫兵还把几
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去世前一天下午,气脉
已竭的他还要“口头交代”,他说“我如在死囚牢中”,留下了“涕泣对牛衣”的诗句

曾昭抡,曾国藩侄重孙,与妻子俞大絪,都是民国知名学者,1949年两人滞留于香港,
蒋介石欲抢救二人去台湾,两人断然拒绝,归来报国。文革时红卫兵将俞大絪教授上衣
剥除,用皮带死命抽打,俞教授悲愤难抑,是夜仰药自尽。4个月后曾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作者: 李怡
前文谈及两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所做的社会调查,发现学历越低、收入越少的人,民族主
义意识越强,在屡次反日反韩的“爱国争端”中,这些社会边缘人群都是激烈参与者。
英国政治家Henry Brougham(1778—1868)说:“教育使一个民族容易领导,却难于驱
使;容易统治,但无法奴役。”
所谓领导与统治,是指理性、公平,人民权利最大化的政权;所谓驱使与奴役,就是指
所有决策以掌权者利益为依归,独断,非理性,不公平,把被统治者当作奴隶的极权体
制。前者靠启发个人心智的教育而使领导与统治更容易,后者就靠全民教育水平低下,
和强调民族主义及扭曲历史的教育来实现。
中国的教育灌输对执政党绝对服从,历史教材扭曲,语文和社会教材偏颇,都是洗脑式
的愚民教育,让受教育者容易驱使与奴役。
但即使是这样的教育,仍然会使教育水平高的人,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较难驱使。
中共国的教育经费一向偏低,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只相当于美国的9.68%。
1937年,大学问家陈寅恪在与吴宓教授散步时谈中日战局,吴宓日记载:“寅恪谓中国
之人,下愚而上诈。”“下愚上诈”的说法,真是说中要害了。“上诈”而“下”不觉
... 阅读全帖
u**c
发帖数: 17972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nc (long sho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如此疯狂迫害国家栋梁,老毛不是里应外合的汉奸是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8 01:23:22 2013, 美东)
1948年12月国民政府战局不利,蒋介石指派民国教育部长陈雪屏实施“抢救学人计划
”,经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拟定的“抢救”的名单,涵盖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
知识份子。
但人各有志,名单上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介石赴台,而是愿意留在大陆。1948年12
月14日,“抢救学人”的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候了两天时间,才有胡适、毛子水、钱
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少数著名教授登机,大部份机舱座位都被空着。12月21日,第
二批被“抢救”的学人也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20几
位教授。梅贻琦当着蒋介石的面表示惋惜。
一代大师陈寅恪,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蓋,远望如白色棺 材;红卫兵还把几
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去世前一天下午,气脉
已竭的他还要“口头交代”,他... 阅读全帖
u**c
发帖数: 17972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nc (long shot),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如此疯狂迫害国家栋梁,老毛不是里应外合的汉奸是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8 01:23:22 2013, 美东)
1948年12月国民政府战局不利,蒋介石指派民国教育部长陈雪屏实施“抢救学人计划
”,经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拟定的“抢救”的名单,涵盖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
知识份子。
但人各有志,名单上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介石赴台,而是愿意留在大陆。1948年12
月14日,“抢救学人”的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候了两天时间,才有胡适、毛子水、钱
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少数著名教授登机,大部份机舱座位都被空着。12月21日,第
二批被“抢救”的学人也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20几
位教授。梅贻琦当着蒋介石的面表示惋惜。
一代大师陈寅恪,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蓋,远望如白色棺 材;红卫兵还把几
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去世前一天下午,气脉
已竭的他还要“口头交代”,他...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9
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以前rodney在reader版转贴的一篇关于梁漱溟和冯友兰的
论文里的一句:
对于中国传统的知识精英阶层而言,他们或许并没有“纯粹学术”的观念,士关心政治
、参与政治就像农民种地一般是天经地义的。“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
·滕文公下》)
你看这篇原文有多长:
http://74.53.4.74/article/Reader/31145477_0.html
而且还是在一个毫不相干的标题之下,我查询半天查不到,只能按记忆一篇篇找过去。
下次一定要记住这句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便于引用。倒是顺便又看到几篇帖子,葛
兆光写过《吴宓与陈寅恪》读后感,标题是吾侪所学关天意,引的是陈寅恪的《王观堂
先生挽诗》: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结尾是:
“深夜人静,再读《吴宓与陈寅恪》一书时,我便在这字里行间读到了三个沉重的大字
——
殉道者。”
看得我又很激动,哈哈。
d*********2
发帖数: 205
50
http://www.caochangqing.com/gb/newsdisp.php?News_ID=2588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麽
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於嘲讽时弊,文字也时常有些幽
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边
球作用,尤其是他那麽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婆陈文茜骂他,我
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後,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写了
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麽韩寒的“新三篇”文
字这麽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的清
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糊涂,文字就浆糊了。”对韩寒从思
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於是再回头看一遍
韩寒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駡,满不...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