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张东园: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相关主题
我爱北京天安门...被改造的中国知识分子——读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
鲜为人知的蒋介石和中共「抢人计划」从网上抄了个排名
上个海归热潮的学人的结局。zz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
如此疯狂迫害国家栋梁,老毛不是里应外合的汉奸是什么?共产党为什么害怕民主?
81位民国院士近60人49年后留在大陆的命运TG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这些大约是还日讲的潜规则学生而被打倒的教授们吧毛主席还有很多预言。
令人扼腕的命运:20位民国精英留在大陆以后越看越好笑。 Funny post of the day 。
清华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界余杰给孔庆东书的序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人民话题: 新华日报话题: 抢救话题: 民主话题: 学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结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人各有志,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介
石赴台,而是愿意留在大陆。1948年12月14日,《抢救大陆学人》的飞机在北平南苑机
场等候了两天时间,才有胡适、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少数著名教授登机
,大部分机舱座位都被空闲着。12月21日,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也只有清华大学校
长梅贻琦以及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20几位教授。到达南京后的梅贻琦,当着蒋介
石的面似乎该为不能多载几人前来南京而表示惋惜。
据资料统计,当时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共拥有81位院士,仅有十几位院士跟随蒋介石去
了台湾,而有60余位院士选择继续在大陆。选择离开的知识份子是少数,大多数还是选
择留下来。
比如,北大文学院长汤用彤就被列为“抢救”名单,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胡适离开后曾
写信劝其南下,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决心留下来,胡适邀他同机飞走时被他断然拒绝。在致胡适的公开信
中,陈垣天真地认为:“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两次地用飞机来接,我想虽
然你和陈寅恪先生已经走了,但青年的学生们却用行动告诉了我,他们在等待光明,他
们在迎接新的社会,我知道新力量已经成长……”
据中国科学院估算,当时散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大约有五千余人,到1956年底有二千余
名科学家陆续返回大陆,但后来的遭遇大概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
大陆学人对“新政府”抱幻想的原因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份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原因之一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
怀着对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
眷恋着这片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
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共产党印象颇好,对
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那么,这种希望和幻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1947年1月,国共双方在前线打得正欢,《新华日报》却在国统区庆祝了创刊9周年,也
无人阻拦,郭沫若、张澜、沈钧儒、黄炎培、陶行知、许广平、陈铭枢等等所谓民主人
士纷纷写贺信贺词,说它是“人民号角,民主喉舌”。《新华日报》1939年创刊,中共
中央的机关报,自创刊后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针对允许其自由办报的国民党
政府,该报采取“愤怒控诉,彻底否定,置之死地”的态度,坚持不懈地骂了近十年,
公开号召工人和农民一起推翻国民党,甚至公开号召国民党军队站出来对政府反戈一击。
让我们摘录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的部分内容,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
“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
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
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有人说:共产党要夺取政权,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制,这是一种恶意的造谣和污蔑
……只要一有可能,当人民的组织已有相当的程度,人民能否选举自己所愿意的人来管
理自己事情的时候,共产党就毫无保留地还政于民,将政权全部交给人民所选举的政府
管理。共产党并不愿意包办政府……”——刘少奇,1940。
“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它需要文明的创造,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
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许批评,它没有什么经不起文明批评之理——真正的出版法以人
民的自由出版为常道,因为人民的自由出版是思想信仰、良心、学术、言论自由集中的
镜。”——《新华日报》1944年社论。
“中国人民文盲太多,进行选举时非常麻烦,这也是事实。……选举的能否进行和能否
进行得好,关键在于人民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人意见的权利,在于人民能不能真正
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至于选举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
《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实行民选吗?》新华社1944年2月2日文章。
“首先要说明,候选人决不是指派的,而是由人民提出的,在乡选中每一个选民都可以
单独提出一个候选人。在县选中每十个选民可以连合提出一个候选人。选举的方法是分
成两种:一种是识字的人,写选票;一种是不识字的人,则以投豆子代替写选票。”—
—《新华日报》1944年2月2日社论。
“我们尊重并且愿意接受美国朋友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正如我们对孤立主义提出批评,
应受到尊重一样,这也是从彼此激励互求进步以加强两国人民的合作出发的。我们丝毫
也不心存疑惧,认为美国朋友的批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新华日报》1944年
3月15日社论。
“我们并不需要、亦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并不主张集体化,也不反对个人的活动
——事实上,我们鼓励竞争和私人企业。在互惠的条件下,我们允许并欢迎外国对我们
的地区作工商业的投资……我们相信着,并且实行着民主政治。”——《新华日报》
1945年4月19日。
“他们说这一套(指民主)都是外国人的东西,不适用于中国……顽固派还在用80年前
用过的方法来反对真理……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这和机器工业比手工业生产更
好一样,在外国如此,在中国也如此。而且也只能有在某国发展起来的民主,却没有只
适用于某国的民主。”——《新华日报》,1944年5月17日。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
,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的人民
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
日。
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二版头条刊登毛泽东答记者问,标题是《毛泽东同志答路
透社记者中国需要和平建国》:“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
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通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
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
的独立、团结、统一及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里不需要橡皮子弹。 ”
“罗斯福总统说过:‘吾人历史上无时不表现美国人民准备作自由人民,且为此权利而
奋斗’现在,也只有集合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民的力量来奋斗,才能怀着信心瞻望将来
,让全世界所有各国人民,都可以自由生活,不受暴政摧残,而凭他们多种多样的愿望
和自由的良心而生活。”——《新华日报》1945年4月13日。
“一个民主国家,主权应该在人民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
,而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这决不是正轨,只能算是变态,就不是民主国家……不结束党
治,不实行人民普选,如何能实现民主?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新华日报》
,1945年9月27日。
…………
留守大陆学人的结局
那么那些留在大陆的学人们,等待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只摘
录部分留在大陆知识份子的结局。
陈寅恪,一代大师,他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
被称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盖,远望如白色棺材;红卫
兵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去世前一天下
午,气脉已竭的他还要“口头交代”,他说“我如在死囚牢中”,留下了“涕泣对牛衣
”的诗句。
曾昭抡,曾国藩侄重孙,与妻子俞大絪,都是民国知名学者,1949年两人滞留于香港,
蒋介石欲抢救二人去台湾,两人断然拒绝,归来报国。文革时红卫兵将俞大絪教授上衣
剥除,用皮带死命抽打,俞教授悲愤难抑,是夜仰药自尽。四个月后曾昭抡也被含冤折
磨死,兴盛百年的曾氏传承,至此香断。
胡思杜,胡适幼子。北京沦陷前夕,蒋介石派专机接胡适,胡思杜不愿随行,说:“我
又没有做什么有害他们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1950年,胡思杜发表《对我的父
亲胡适的批判》,骂胡适是“帝国主义走狗及人民公敌”。1957年,胡思杜被划为右派
,“畏罪上吊自杀”。胡适直到1962年病逝也不知其子已先他而去。
吴宓,在一次批判大会上,已经72岁的大师吴宓被勒令下跪,跪了两个多小时。批斗会
结束后,有人偷偷问他身体可吃得消,他说“跪着比站着好些”。到批林批孔时,吴宓
不肯批判孔子,说“没有孔子,中国仍在混沌之中”,并说“宁愿杀头也不批孔”,被
打成“现行反革命”。
刘盼遂,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
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招生,以一甲名次考入,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1928年
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女师、清华大学、燕京、辅仁大学。46年起任北师大教授。1966年8
月被红卫兵打死。
王荣璸,潜艇专家、船舶工程专家,第一代潜艇研发核心,曾在英德美三国学习,1949
年积极参加“反搬运反疏散反破坏”斗争,留住了许多本想前往台湾的技术人员,1969
年被打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美苏双重特务,关入牛棚,遭残酷批斗和抄家。1938
年冒生命危险从德国带回国的潜艇资料底片也被抄走遗失。
丰子恺,漫画大师,1975年9月15日含冤去世。他在文革中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
“反革命黑画家”,遭严重迫害。如《昨日豆花棚下过,忽然迎面好风吹》一画,被认
为是欢迎蒋反攻大陆。“好风”者,好消息也。《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本倡导和
平,结果被认为是迎合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需要。
萧光琰,化学家。建国后最早从事石油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他1920年就移居美国,读了
博士并工作。1949年,他花几千美元购买翻印器材,花一年时间搜集、翻印和整理他认
为祖国需要的资料,然后几经波折回到国内,在文革中被关押,遭遇日以即夜的残酷殴
打和侮辱,后自杀身亡。三天后,其妻子和15岁的女儿自杀。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电脑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抗日时曾冒
着日军轰炸参加抢修滇缅公路桥梁,1945年赴美获博士学位,后参与第一代电子电脑
Eniac的设计编程。1956年放弃一切,绕道欧洲,花费三个月辗转回国,任教北大,在
1968年清阶运动中被指控为特务,隔离审查,上吊身亡。
周寿宪,1951年26岁时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并留美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冲破阻挠回国
,任职于清华,参与筹建电脑专业,是中国电脑科学的创建人之一。文革中被送到江西
鲤鱼洲清华五七干校,被长期摧残后患上精神病,但军宣队员说他是装的,常拳打脚踢
谩骂侮辱,后因病情严重送回北京,1976年跳楼自杀。
虞光裕,中国航空科学元勋,曾在美国和英国飞机工厂从事设计工作。1949年拒绝赴台
,辗转香港和南朝鲜,历时三个月艰难回国。1956年成功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
机,并主持建设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文革遭迫害,在车间劳改,拆卸旧锅
炉时被跌落的通风管道砸死。
钱晋,1944年毕业于北大,领导研制成功多种高级炸药、塑胶粘结炸药,为两弹一星的
研制作出巨大贡献。文革时被打为反革命,被逼交代子虚乌有的“国民党西北派遣军”
问题。当时有两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钱晋拒
不承认自己是特务,结果被活活打死。
詹安泰,古典文学家,书法家,词学造诣最深,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称誉,任教
于中大。1957年被打为右派,文革遭批斗,多年文稿被烧毁,其子曾每天偷藏几张手稿
带出去埋在地下,保住少数心血。1967年4月淋巴癌复发,医院不肯医治,凄凉离世,
家人随后被中大赶至集体宿舍居住,其两室藏书后被贱卖。
董坚毅,哈佛大学博士,52年回国,55年支援大西北。57年被定为右派送夹边沟劳教。
60年饥荒袭来,董亦不能幸免。其妻顾晓颖(也为留美生)来探视,待寻得其遗体时,
周身皮肉已被割食一空,仅剩头颅挂在骨架之上。夹边沟劳教人员2,800多人,饿死2,
100多人,死难者掩埋草率,累累白骨外露绵延两公里。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余杰给孔庆东书的序81位民国院士近60人49年后留在大陆的命运
新华社1945的社论这些大约是还日讲的潜规则学生而被打倒的教授们吧
中国人不配享有民主令人扼腕的命运:20位民国精英留在大陆以后
小崔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藏拙清华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界
我爱北京天安门...被改造的中国知识分子——读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
鲜为人知的蒋介石和中共「抢人计划」从网上抄了个排名
上个海归热潮的学人的结局。zz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
如此疯狂迫害国家栋梁,老毛不是里应外合的汉奸是什么?共产党为什么害怕民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人民话题: 新华日报话题: 抢救话题: 民主话题: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