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中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
GWZW (GWZW) 于 (Sat Sep 8 23:45:39 2012, 美东) 提到: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林生茂居士口译
因此,佛所说的教法,也是相对应于众生。一开始,佛陀所说的是相对于外相的修持;
在外相的修持上,主要便是藉助于戒律 方面的 教授。至于主要的外相修持,也就是行
为上的修持方法。
尔后,佛陀则进一步的讲演了内相的修持。关于内相上的修持,则是进一步的开示相关
于诸佛的清净佛土、极乐净土等等。
是以,佛陀开示了∶倘若行善做好,来生就会投生到这般的清净净土当中,或,因为如
此的善行,所以会有很好的来生;再如,如果做不好、造恶业,来生就会堕至三恶道,
将会受至各种不圆满的各式痛苦等等。
到了最后,佛陀则开示∶一切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在于我们的自心;因为外在的行为、
举止,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修心」才是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我们对「自心上的
观照」。
因此,佛陀在密相──密的修持上,最主要的就是开示密乘、金刚乘的各种修持法门。
同时也提及∶在修行当中,依止金刚乘的教法修持,能够非常迅速的证得修行的果位。
如果是依著显乘修持( 此处所讲的是经部如中观的见地),那么,证得果位的力量,以
及时间、速度,就较为缓慢,不似修持金刚乘的法门般快速。尽管在开示上,有著时间
快慢的区别,但是并不意味...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5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6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五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所有宗派,包括佛教与非佛教,都在极力地寻求一种与世不同的思想。但是,
被认为宗派最高形式的中观应成派,其思想就怎么会接近世间一般的思潮呢?所谓「绝
对,从绝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而相对,在相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
是:「石坚硬,水潮湿」。但是,根据「坚硬」与「潮湿」彼此相融不违的观点,石头
在水中,可以保持干燥;水在石头上面,也经常可以保持潮湿。此即「相互不违」之原
则。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原则的话,充斥于我们思想中的「愚昧无知」,与人所具
有的佛性智慧,平等无二,永远在一起的了。而中观应成派的基本逻辑,则认为眼睛所
看到的事物之外形,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鼻子所嗅到的气,与舌
头所尝到的味儿,也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最后,连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想法,也是前后自
相矛盾。在所有意识之外,似乎另外有一条通向解脱的道路。但是,只因为在眼耳,以
及其它意识活动之间,没有相互的影响,就把概念知识奉为衡量真理之标准的话。我们
就没有必要分辨虱子、耗子,猫、狗,以及人类之间的思想区别。因为,他们的感受与
思想,从各自相对的意义来讲,都...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
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
所谓中观,即是中道之观行;中道之观行,乃依如来藏之中道性而作观行;若离如来藏
之中道性而言中观者,必堕断灭见之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堕於戏论而自以為已
知。
首先来讲般若的中观,般若(法界实相的智慧)必定是中道观,中道观必然是般若。所
谓的中观,就是讲中道的观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不落於任一边!
有大法师说「中庸之道就是中道」,但是其实两者差异很大;因為,孔老夫子是世间圣
人,他所说的都是在世间法上讲中庸之道,是在世间法中如何避开过於偏激而產生的过
失,所以他的中庸之道只是世间法裡的中道。佛法所讲的中道是函盖世间与出世间的中
道,不落在世间法的一边,但也不会落在出世间法的一边,却同时双具世间与出世间法
的。必须是全面函盖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但不会落於其中的一边,才是佛菩提中的世出
世间法的中道。这是只有在大乘法中才有的,二乘法中并没有真正的中道,因為这是大
乘法中已经实证心真如的菩萨才能拥有的实相般若智慧,不共二乘圣人;而实证心真如
的人就是亲证如来藏的人,外於如来藏时就没有任何真如法性可以观察了。
所以,中道就是函盖三界万法(也就是函盖一切有為法、一切无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与自续派之中观见
我们说到坦特罗佛教其实它的整个哲学基础就是以中观派----特别是中观应成派
,认定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虽然有别的主张,但是终究是离不开意识心的范围。
一般人都认为,中观应成派是由佛护所创立的,然后传到月称与寂天的时候,大肆
的弘扬。但是其实中观应成派的思想,它是发源自婆罗门教的《奥义书》里面。在婆罗
门教当中,它原本只是一种辩论的方法论,是说自己不立自宗----不立自己的主张,只
去分析别人的错误之处,然后破对方的法义。所以中观应成派它只著重在现前能思、能
量的意识心,它只承认六个识,认为佛所说的第七识跟第八识都是方便说,都不是实法
。这种思辨的方法其实原本就广泛地存在于婆罗门教的典籍当中,它用来解释无所不在
却又无所形相的大梵,是一种印度人很习惯的逻辑论证。北大的尚教授说:《奥义书》
在描述梵的性质的时候呢,常常使用一连串否定的句子,也就是指出“不是这个,不是
那个”,而不说它究竟是什么,以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在哲学上呢,称为“遮诠”,
也就是遮其所非之法。后代印度的哲学家以及佛教的哲学家,在描述宇宙的本源的时候
,也常常用这个方法。所以,中观应成的思想它本来只是一种...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0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
燧石
已故大德法尊法师可谓佛学之泰斗,其求法于西藏,宏扬应成正义于内地,功不可没。
然其对于唯识宗多有微词,动辄“郑重的批判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所谓唯识,必以
佛说六经为依,慈氏五颂及《瑜伽师地论》为宗 ,无著世亲诸论为门,后人若有发展,
或可存留,若对其批判,则应就具体人,不应归咎于唯识宗门。
若法尊法师所言:“唯识宗人的知见,是只空对境外色,不空内识……以为唯识宗的知
见,是连内识也空了的,便混入中观里面去了,若说唯识宗也空了内识,试问只空外境
未空内识这样知见的人,属于哪一宗的见呢?恐怕除了唯识宗,其他哪一宗也不属。 ”
这就等于说,你肯定是是错的,我肯定是对的,假如你对了,那咱们俩就相同了,既然
咱俩不同,所以你肯定是错的。再者,唯识宗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顽空见属于哪一宗
呢?恐怕除了中观宗……
作为唯识学人,笔者无意于对法师不敬,而法师对于唯识宗之误解,仍须澄清,另一方
面,有如是批判,必有持如是见之人,从法尊法师的文章,亦可窥见唯识学之没落,中
观唯识,当共治谬见,追求真理,才是要紧。
民族大学韩镜清居士,六十余年治慈氏学,依靠藏传唯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1
大乘佛教、大圆满都是讲空性
大乘佛教也好,大圆满也好,都是讲空性。对初学者而言,比较不容易明白空,因为手
一摸,有这个桌子;坐下去,有这个椅子;水喝下去可以解渴;吃饭可以解饥,那为什
么还说是空呢?因为这些都跟心有关系。口渴是心的问题,饥饿也是心的问题,手摸桌
子也是人为的,坐在椅子上,不会掉下去,也是人为的,所有的森罗万象都跟人为有关
系嘛!也就是跟心有关系。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没有一点基本唯识观念的人,没办法体会色即是空。有人说:「色就是色,空就是空嘛
!为什么要说色即是空呢?」,这问题在于色是人去定义的,受想行识五蕴也都是人去
定义的,因为这些都跟人的心有关系,所以说色是唯心嘛!
有坚持就不是中观
大界周遍尊者指出:「中观并非不承认唯识」,唯识中说:这边是东,那边是西,下面
是南,上面是北。而龙树菩萨也承认太阳东边起西边落,但是若问龙树菩萨,太阳真的
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龙树菩萨会反问:谁说这个方向是东?谁说那个方向是西?因
此当龙树菩萨反问你时,你就无法回答了,所以所谓的这个方向是东,那个方向是西,
都只是我们二个人共同的假设而已。
同样的,佛也随顺...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zz
姚南强
神泰《理门述记》曾说:“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因明。”其实因明就
其教义背景,主要与小乘的经部和大乘的唯识、中观相关,本文主要比较以唯识为教理
背景的陈那因明和汉传因明与主要以中观义为教旨的中观应成派和藏传因明二者在旨趣
上的区别。
一、 体系上重逻辑、知识论
汉传因明承续了陈那前期的因明著作与天主《入论》的“八门二益”框架,是以立破论
辩为内容的,知识论内容在其中只是论辩立破能否成立的一个条件而已。陈那《理门论
》将其称之为“立具”,现量与以量是构成能立的资具,这是指逻辑推理和论辩立破中
,作为前提、根据的命题有一个是否可靠的论识论前提。因此,八门中尽管真现量、真
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占其一半,但从结构上却是为前四门真似立破服务的。在篇幅上
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如天主《入论》二千一百多字中只有不到二百字是讲现、比量的
。窥基的《大疏》的八卷本,量论只在第八卷中约1/3。唐代诸疏中,专讲量论的,迄
今只见慧沼的《二量章》,学界还质题是伪作。而在法称因明中则不同,法称《释量论
》中把陈那《集量论》中的一个归敬颂专门扩展成为一个“成量品”,把因明化归内明
,把因明定...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二
中观精要注释﹕
1)《 四百颂》:(梵音﹕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古印度佛学家圣天论师所著,书
中主要讲述般若经文所说的空性。
2)龙树:(梵音﹕Nagarjuna , 藏音: Klu-sgrub), 大乘佛教开派祖师,佛陀圆寂四百
年后,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中,自幼精通密宗四续,显宗三藏等一切经典,以及内外
道术之学,在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而且在医学、天
文学、建筑学、政治学等领域,造诣非凡。另外,他还能将铁石点化成黄金,精通炼冶
术。享年六百多岁。
3)月称菩萨:(梵音﹕Chandrakirti, 藏音:Zla -ba Grags-pa),公元七世纪,佛教
中观派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出身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后出家学习龙树菩萨中观
哲学,担任那烂陀佛教寺院的主持。着有《明句论》,以及龙树菩萨著作的其它释论,
圣天菩萨的四百论释,《入中论》等。开中观应成派哲学的先河。
4)《入中观论》:入中论,(梵音﹕Madhyamakavatara),月称菩萨所著的一部中观哲学
著作。书中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与补充。
...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转:
中观派是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哲学的
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
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
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龙树的中道观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见地,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解脱之道的前
提下,龙树宣称涅盘与世间无差异,既体现了菩萨道的理想,又反映了大乘佛教对世俗
政治的关心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分裂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
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续中观一派以清辨(500~550)为
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龙树之后,中观学说
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
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说明。
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
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大...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5
所谓「中观」,其实是「中道观」的简称,佛教中指的是观察宇宙万法的方法要不落二
边而取其中道。《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在解释「中观」时说:「诸宗各以中观为观道之
至极。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
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绝待为中观。」可见,中观其实只是一种观
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中观的定位,印顺法师有十分明确的看法。他说:「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
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
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这里,印
顺法师将「缘起中道」视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显而易见,在印顺法师看来,
要修学佛法,离开了中观见就不可能。不过,现代禅方面对印顺法师的这一看法有所补
充和修正。比如,现代禅教团教研部主任温金柯先生说:
李老师虽受印顺法师影响,惯以中观思想诠释佛法义理和剖析修行原理,但不认为
中观思想是第一义唯一的表诠方式。李老师强调,中观思想只是佛教的起点,不是佛教
的终点。如来藏、真常唯心思想,李老师虽少谈及,但颇多认同。对于印顺法师的
Y**u
发帖数: 144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四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当常规世界的现象,还没有从我们眼前消失之前;当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驱
体,还没有改还成另一种形式之前,即便我们可以直接地体悟空性,但是,从前的承许
,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了。对此,我们不必用一种「合理逻辑」,挖空心思地去证实它的
否存在了。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眼睛所直接看到的,耳朵所听闻到的
,还有其它一些亲身经验到的东西,也没有必要用「合理逻辑」,去证实或否认了。如
果仅仅以否认常规真理,就害怕成为虚无论者的话,那么,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形状,以
及耳朵所听闻到的声音,也仅仅是眼睛与耳朵对存在与否,所给予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罢
了。所以,我们不必对此忧心忡忡了。仅仅在口头上的一句:「一切皆空」,绝对不会
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究,讲此话的人,他是否真实地体证到
诸法皆空的实相。如果你对一位不主张任何观点的人问道:「此为何物?」时,他会毫
不犹豫地回答:「这是一座山」,「这是一棵树」,「这是一个人」。所以,在此没有
任何必要,通过合理逻辑,强迫该人接受某一种观点了。 当魔术师幻变出一头大
象时,围观者亲眼目睹到的...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7
中观论颂讲记 悬论 二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二 略释中观
[P6]
一 直说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中观论」。论的内容,畅明中观,从所诠得名,所以称
为「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
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
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
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
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
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
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的真
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 [P7] 从本论
开端的八不颂看出。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
「诸说中第一」;八不是缘起的真相,八不的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缘起是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推荐一些中观的书
藏传佛教有宗义书一类,如<宗义宝鬘>,将佛教不同的思想分成经部、说一切有部、
唯识、中观四派,从浅至深的理解。我也赞成先有阿含、唯识的基础,才能充分把握中
观要义。对于有这些基础的人,我可以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中观材料。外文中观的材
料也很多,这里先谈中文的。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
法尊法师∶中观宗 〈不许诸法有自相〉 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
法尊法师∶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
月称∶入中论。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舍那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大智度论不是专讲中观的,但是对了解龙树的立场有帮助。
Y**u
发帖数: 144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三
我们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把常规世界和绝对世界的所有原理,企图归纳到
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里。并且顽固地坚持到,这些原理,与我们的思想达到一致,并且在
口头表述上,能够达到顺利、圆滑、通融为至。尤其以口头上的随意表述为主要目的。
一旦获得如此感觉时,就自以为是地认为找到了终极的理论。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
种「贪肉得肉,贪酒获酒,得其所爱」而已,得到的只是自己感觉所喜爱的那部份了,
怎么可能会是佛菩萨的那种深奥境地呢?
所以,佛陀非但没有从否定、消极,虚无的角度,把凡夫俗子的观念转引到
最自然的本性之上。反而,只是从肯定、积极,存在的角度,指点诸法真相。并以因成
责难的方式,驳斥对方的所有承许,而自己不承许或保留任何观点。用这种方法,阐明
神圣佛法不住、无为的最高精要。
因此,佛法正道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的思维。阿阇梨法称(32)也言:「冲破
思想网罗,得证深广之法」,陈那说「思维法性,偏离佛道」。《正量释论》对以上所
作的批注中也讲到:「不考查诸法与诸法自性,复合与单一之间的原理。仅凭世俗的常
规知识,智者们创立种种法门与法门的修行方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四
有些人,以一副很了不起的姿态,假模假样地分辨「未得要领」与「了然其
实」之间的差别。但是,眼识永远也不会感知到声音的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眼睛能
否听得到声音之类的概念了。同样,耳朵除了感知声音之外,也不会听到什么颜色与形
状的啦。如果因为眼识听不到声音,就认为眼识没有找到声音之实有的话,大地与岩石
,就永远也不会找到物质的形态,声音以及实有等的啦,这是否就意味着大地与岩石,
已经达到了菩萨的
也许,有人会这样提问:「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颠倒意识不会影响正确意识
;反过来,正确的意识,也不会影响到颠倒意识的啦」。认为冒烟山上无火,是一种颠
倒的意识。这种颠倒的意识,只是不知道在冒烟的山上会有火,而并非肯定冒烟山上的
确无火的了。
如果我们区分心识活动的层次,人们也许会这样说;「如此这般的心识,应
该由绝对分析认识到;而如此那般的心识,则应该由常规分析能够掌握到。因为,常规
与绝对,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常规分析认识不到的心识,不会影响到绝对分析的
」。按照这种逻辑的话,存在之实有也只能由无明心识来确认了。实际上,我们所认识
到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古今甚多学佛人, 不解唯识与中观间之紧密相连关系, 误以藏密应承中观为真正中观,
然藏密应承中观是以意识为主体而强套如来藏中道体性之误会假中观, 并不符合真正中
观是以如来藏中道体性的论述 (中观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论 ---中论(龙树)丶百论丶十二
门论(龙树) ---皆依空性心如来藏之体性而破外道执有执无 ) , 以下开示简明的说明
唯识与真正中观间的正确关系, :
===
佛门之中自古以来一向存在空有之争,然而空有之争乃是未悟错悟者间之戏论,唯有言
说,都无实义。若行者能於大乘法上明心证悟之後贯通三乘主旨,通达佛法修道次第者
,便绝无空有之争可言,如实通达故。
一直有诸未悟学人错会唯识宗义,谓唯识主修心有,名为有宗,另谓三论宗(般若宗)依
方等般若宗义,名为空宗; 然此等判断实非正义,曲解正法。 後世末悟错悟佛子更执
此宗以破彼宗,遂成空有之争。,然实二宗皆同一宗,第以浅深有别,实无二致,皆因
未入正理,故生误会,而生诤论 ,达者了知二宗无二,皆是空性中道正理,无可诤论者。
未悟之人不解般若所说乃是空性 : 般若非谓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也.
般若方等经...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在法界中是存在的,关于这点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所以印顺法师就发明了「意识细心说」。他们说「意识细心」可以来往三世、祂能持种
,但是这跟他们所崇尚之「原始佛教」的教典却又大相冲突!因为他们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3
阿底峡尊者造论
邵颂雄居士翻译
梵名:Madhyamakopadesa-nāma
藏译:dBu ma'i man ngag ces bya ba
〔藏译者敬礼〕
顶礼世间怙主
〔造论者敬礼述意〕
谁之语光明 令我愚昧众 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
实。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知,连发尖百分
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跌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 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彼若依
方分(phyogs 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①。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
如是观察。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
彼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②。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4
龙树菩萨在印度、中国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热烈的宗教生命
,受到后人高度的赞扬,在过去的历史中,龙树的思想曾被热烈的讨论并遵循著。如今
的学佛者似乎已渐不与闻其宗风,尤其是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中论』,一般人对之
,颇有误阂之感。古代的思想对于今人,在理解上或有时空的隔碍,不过『中论』对于
国人,几乎已被定型为「艰涩难解」,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近代西方学者以逻辑或
哲学之纯学术立场来研究『中论』,似乎透露出「不透过『中论』梵文原典的研究,不
足以探究其真义」之异样音声,于是『中论』被禁制在学术界的象牙塔中(笔者意指缺
乏宗教之实践性,并非贬斥学术),一般佛教徒似乎也仅能远眺「龙树之门墙,不得其
门而入」。笔者愿意从宗教的立场,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略为条述『中论』与阿含在
思想上的关涉,并提供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心灵救济之道。
一、『中论』的复古精神(与阿含之关涉)--以离邪见为主
我们这个「无明隐覆」的世间,一切不和谐安乐及焦恼不安的根源,『杂阿含』五
四六经及『中阿含』「苦阴经」告诉我们,乃是「见诤」与「欲诤」。前者是见解、观
念及思惟方法上错谬的「执...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12
25
横看成岭侧成峰(下)
——谈中观与禅的异同及净土法门的修证原理
问︰照老师上一个阶段的讲解,那么中观和禅
它们到底同或不同?
答︰在我看来它们是大同而小异,不过这不容易
简单说明。我曾看过西藏十八世纪的一本宗义书
,这位深习中观的尊者在开头仰赞的颂便说︰(
大意)‘为远离邪见并广度众生,智者应该深入
外内各宗经论大海……,’接着在结尾的跋颂并说
︰‘波涛汹涌深广经论大海,愚者心惊胆跳……
唯有通达外内各宗宗义的佛子,方能于百万硕学之
前畅演圣教,’站在中观的立场,这位尊者说的这
番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不能了解印度各种外
道的哲学主张,以及佛教内部‘说一切有部’‘经
量部’‘唯识’‘中观’四个主要宗派的教理哲学,
那么就无法从中比较外道和佛教的差别,也很难
从佛教内部大小乘宗派里抉择出了义究竟的缘起
空性见;一旦没办法掌握正确的缘起空性见,也
就没办法依之修观,破除根深蒂固的我见、我执
获得解脱,当然更不会有办法立破善巧,折服一
切外道和似是而非的大小乘末流学人。所以这位
尊者主张(其实也是印度中观学派以及宗仰中观
见的藏密格鲁派共同的主张)欲得解脱当深入经
论大海通达各宗宗义,欲行菩
G**W
发帖数: 186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二、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
应成派中观见的第二个过失,是本质属于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他们认为成佛之道就
是阿罗汉所修证的解脱道,而解脱道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讲五阴、十八界(六根
、六尘、六识界)都是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这种说法,大家听来都不会去怀疑、也
不会去加以否定,一般人都会认同的;因为当你把《阿含经》请出来、把《般若经》或
方广唯识系列的经典请出来读,都是在讲诸法缘起性空嘛!对呀!没错呀!从表面看来
,他们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然而本质却是错误的。那么印顺法师弘传的应成派中观见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他是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
佛在「原始佛教」中说诸法「缘起性空」,说五阴十八界缘起性空,都是依无余涅槃中
的本际常住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都是依这个「如」而说缘起性空的,不是印顺应成
派中观见的「断灭空无的空」。所以佛在阿含中处处说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又
说涅槃的本际、实际。
现在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从表面来看,缘起性空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切法、一切有
情的「蕴处界」都是缘起而性空的,但是不能把佛讲的缘起性空之前提否定了以后,再
来讲缘起性空,因为佛法是依...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7
中观金鑑(自序)
孫正德老師著
佛法中观之立论乃至中道之履践,皆是真实可证、务实可行而有其不可攻破、不可
毁坏、常不变异之真实理為根基。此真实理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皆常常时、恆恆时,
法性安住、法住法界,而有其法尔如是、永不颠倒之理成就性与如成就性。真实法性如
是安住於法界,在在处处所呈现者皆是其无二之实性,有二者则非实性,有二者则落於
两边之一边,或具足两边而不涉中道;若不能处中而含摄两边,并且不落於一边者,即
非实性。意即具有实性之法性,方能处中而含摄两边,不餘一法而不堕一法,才是中观
立论之依据,才是中道履践之行跡,才是佛於经中所说之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
道跡。
所谓二法者,例如:常、无常,生死、涅槃,有、无;或如空、有,我、无我等等
,皆是二法,凡是因缘所生法皆是落於二法中者,不涉中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四念处等三十七道品皆是因缘所生法,皆不是能够含摄二法而不落於一边者。例如色受
想行识五蕴,是无常之法、是生死之法、是世俗之有、无真实我之法。因為,五蕴是因
缘所生念念生灭变异故為无常法,五蕴乃本无今有而有生相与死灭相故為生死法,五蕴
乃三界中之有法故...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前言
根登曲佩大师略传
二十世纪,西藏历史上群贤辈出,人才济济。然而,根登曲佩大师,他卓越非凡的天才
与精深广博的学识,成为西藏近代史上最出类拔萃的学者。他直接受了传统经院的完整
教育。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他浏览现代各种学科,掌握数种外国语言,成为西藏历
史上的第一位「现代学者」。他是一位饱学佛教五大部的班智达,天赋很高的艺术家,
才华横溢的诗人,辩才无碍的逻辑学家,博古通今的历史学家,杰出的翻译家……。然
而,其放荡不羁的个性与离经叛道的思想,又使他成为现代西藏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一九零三年,根登曲佩大师出身在安多热贡(Amdorebgong)地区,一个叫雪邦的小村庄
,父亲阿赖杰颇,一位旧译密派的瑜珈行者,主修宁玛派的“龙钦心髓”,是根登曲佩
幼小时代的启蒙老师。母亲白玛吉,一位受苦耐劳的普通藏妇。小时候,家里人叫他任
增南杰(rig'dzinrnamrgyal)。
七岁时,父亲突然病逝,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不久,著名伏藏大师,索甲仁波切
(Gterstonbsodrgyal)应邀来到安多地区,在省府西宁讲授密法。根登曲佩母子两人也
跟着众人去参加法会。在聆听佛法的数千人当中,...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二
有些人认为,当我们的心理产生「此瓶存在」的意识活动时,随之也会产生「此瓶真实
有」的执着心理。并认为意识活动与执着心理两者很难区别开来。
那么,理性与实执,一个被认为是成佛的首要条件,另一个则被认为是所有过患的
母胎。但此二者彼此相似,几近乱真,如同形影相随,很难分辨去舍。故此,没有必要
为之分野划界,统统否定破除便就是了。
如果说,认为「天亮了」的心是正量心,那么,「该整装系带」的念头,也应该是
正量心。同样,「喝茶」,「吃糌巴」等等所有心思念头,都是地地道道的正量心。所
以一天到晚,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中,没有一个念头是应该被否认,被破除的。试问,那
个被称为「实执」,应予破除否认的心,是从何而生的呢?从无始生命起,我们业已深
知熟悉的这个「实执心」,如果在一天时间内,在我们心里仅仅产生一两次,实属离奇
稀有的了。 我们对那些习惯了的事情,往往会产生第一个反映。譬如说,当你在
路上遇见自己的父亲------一个婆罗门大师走过来时。你的第一反映一定会是「噢!我
父亲来了」。而不会是什么「婆罗门来了」,「大师来了」之类的了。这些在《因明学
》(11)的著作中已详细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四
中观精要注释﹕
45)具猛力菩萨:此处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菩萨。而是指任何菩萨在达到一定修炼阶段之
后,所自然产生的自信与智慧。
46)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名罗桑札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生于青海湟
中县今塔尔寺所在地。七岁出家,十六岁入藏,闻思修习五论五明,对当时西藏显宗密
乘,大加改革。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创祈愿大法会,1419年派遣弟子释迦耶喜赴北京
朝明永乐皇帝。亲自倡建甘丹寺,命弟子倡建色拉寺及哲蚌寺。着有《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甚多论集行世。
47)中观应成派:(梵音﹕Prasangika,藏音:Thal'gyur ba)。是中观哲学的一个支系
学派。此派遵循古印度论师佛护与月称的观点,解释龙树菩萨缘起性空的中观思想。
48)四项判断: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破四边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有详细的阐述,主要破生有自性,成立法无我。
49)中观自续派:(梵音﹕Svatantrika 藏音:Rang rgyud pa )。中观哲学的另一个支
系学派。此派分为随经部行及随瑜伽行,随经部行以清...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中观裏肚子饿的原因
应成中观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这么说 :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
一念心生起,不是从自己来,不是从他来,不是从自、他共同来,不是无因来,本来无
来处。』
.........,
看了很明显的发现其中无因论的矛盾,「本来无来处」,其实并不能圆满说明「不是无
因来」,看起来是玩弄文字的粉饰之词,为掩无因的过失而说。无就是没有,就是断灭
,所有蕴处界现象没有无因而起的现象。「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
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是 佛陀在阿含圣教所开示。而主文的「本来无来处」
,并不能解释「不是无因来」,不应当成因,并不合因明逻辑。把「本来无来处」成许
「不是无因来」为因的连贯,正正是那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
为粉饰无因过失的强说词.
如果万法能无因而起,那么是不是说阿含经里的圣教讲错了? 这个就是本质为外道无
因论的应成中观为掩无因过失的文字.
另外主文说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阿含
经里更明白开示 :〝意,法为缘生识〞,那么嗔心显然是缘生,说非自生是正确的。
但既是诸缘所生,说成是他...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32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
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小乘宗派说,心境都是实有自性;唯宗说
外境非有,
内心实有自性,中观师说内心外境,都是因缘生,都无自性。中观师
于一切有为
法,以缘生,以如幻,以无性的理论,能破执实有自性的论点;执实
有自性理论
的人,却能破缘生、如幻、空性的论点。故唯识宗虽能破小乘所说的
外境,却不
能破中观宗所说的外境。《入中论》中,广显此理。
(原载《现代佛学》1959年第四期)
************************************************************
**********
【Laop输入并提纲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学中观, 唯识
对中观, 唯识有兴趣的,推荐一些学习材料。
中观∶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通论中观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1/yinshun01-00.html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是龙树《中论》的释论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2/yinshun12-00.html
此外龙树《大智度论》可以帮助解读《中论》
唯识先修课程∶
《俱舍论》
《瑜伽师地论》-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http://maitreya.sun.net.tw/download/yoga_han_word.zip
唯识∶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研究唯识的思想来源,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与部派佛教
的唯识思想。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4/yinshun04-00.html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00.html
除了解释无著《摄大乘论》,附论里整理
Y**u
发帖数: 144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二
既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信赖的,那么,如何是好呢?诚如前面所述,
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服膺谎言,除了归心虚假,除了在虚设的谎言之上创
制一些莫须有的原则与信条之外,没有其它任何选择。
如果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脉、大地、岩石、河流等,在我们成佛之后,所
见依然相同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草的甘香味儿,只有驴子体内的意识方可感觉得到
,一旦这种意识从驴子的身体内消失之后,驴子再也感觉不到草的甘香味儿了。公鸡有
一种测时报晓的意识能力,一旦此意识从公鸡身体内消失之后,公鸡再也不能知晓夜间
的早或晚了。我们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知觉来护摄的,如果在五
识之上,再另加一个意识的话,我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将会更加开阔;如果我们额头上
的两只眼睛,不是左右横向,而是上下竖立地长的话,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的形象与
颜色将会大大地不一样的了。我们所认为的一切,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来提供的,除此之
外,再也没有其它任何获取知识的途径了。所有的颜色与形状,是由额头上的双眼来摄
识的;所有的声音,无一不是通过两只耳朵内耳膜的振动来听闻到的。通常,人类在功
能低下,作用有限...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三
一旦我们意识到「一切现象皆无自性」,这个最关键的本质问题后。我们所看
到的大地、岩石、山脉等现象,将完全不同于别人眼中的大地、岩石和山脉的了。所以
,当一个人提起「岩石」二字时,其人所指的,实际上是一个「实有」的「岩石」。而
你所说的,却是一个「没有自性」的「岩石」了。所以,「无自性,乃非岩石」,与「
如是岩石,就应该有自性」,这两种思维方式,很难在一个点上达成共识的了。这或许
也就是,在中观应成派与小乘实事派(42)之间,从来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原因了。
假如说,一位印度人和一位中国人在一起,他们对对方国家的情况一无所知,而当他们
同声高呼「吾王万寿无疆」时,中国人心中出现的,将是一位留着很长发须,身穿黑色
龙袍的国王形象,而印度人心里的国王,将会是一位剃着光秃秃的头,脸上不留一点胡
须,身穿白色长袍的形象。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国王」二字所指的含义,在
双方看来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必要为「吾国国王」而争执不休的了。
实际上,无论口头上的「承许」,还是来自内心的「承许」,都是对自己心
中某一想法的自我相信,或自我肯定。这种是自我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三
中观精要注释:
26)给孤独:释迦牟尼在世时,中印度舍卫城内的一名大商人,曾在舍卫城内为释迦佛
购买园林,佛陀的很多经是在该园林中讲述的。
27)细腰美女:(藏音nig rged),nig 意为低陷处,而rged 则指腰,低陷进去的腰,就
应该是细腰,细腰是美女的特征,所以,我把nig rged 一词翻译成细腰美女。关于细
腰美女与盲儿的典故,根登曲培在本书中,两次提到可参阅宗喀巴大师与任达瓦问答录
。本人身在外域,没有找到此法本,致歉。
28)任达瓦:原名雄努罗追(藏音:ren da wa -gxon nu blo gros)(1349-1412)。藏传
佛教萨迦派一著名学者,生于后藏萨迦寺附近,悉心钻研并宏扬月称的中观思想,对中
观应成派在西藏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以及克珠杰
等人,均从任达瓦处学习过中观及其它法。
29)五肉:密宗内供用甘露品五种肉类:象肉,人肉,马肉,狗肉,黄牛肉或孔雀肉。
30)五甘露:大便、小便、人血、人肉和精液。为密宗内供用品。
31)佛目:(藏文为﹔Sangjie Sbyn ma) ,西藏佛教大圆满修持活动中,一种极...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66
37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讲中观学,主要介绍龙树菩萨的思想。因为,龙树菩萨是中观学的集大成者,
亦是大乘学派的开山祖师。现在就从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论》谈起。
首先,把“中”字跟大家讲一下,“中”即不偏之义、偏就不对,偏左边不
对,偏右边不对;偏说有也不对,偏说无也不对。具体说:“中”就是佛教所说
的“缘起”理论,即缘起中道观。大家都知道“缘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学说,是
佛教与其他宗教所不同之处,也是与其他哲学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哲学有
时也提到缘起的道理,但是,没有佛教谈得全面、彻底。中观学派更精辟地发挥
了缘起的深义。
“缘由”二字,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作为一个佛教徒,都知道缘起的道理。
“缘起”二字,于小乘来说,习见于“十二因缘”。因缘之义,简约的说,即“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了这个,就有那个;若没有这个,也就没有那个。
拿“十二因缘”来说,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它们之间的关系,
即由于无明作条件,产生了行;又由行作条件,产生识。那么,无明即是行的缘,
行即是识的缘,乃至于老死等等。没有一个单独生存、单独存在,都是相依相成,
相互依赖
Y**u
发帖数: 144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前言
南凯诺布
“根登曲佩大师,二十世纪誉满雪域藏区的伟大学者,他不仅精通般若、中观、因明、
俱舍、律藏等佛教显宗的五部大论;而且对文学、历史、语言、哲学等各种现代新兴的
学科,均有很深的造诣。根登曲佩大师一生非凡的事迹,在各种各样的传记出版刊物中
,有详细的记载。故此,无需我在这里作更多的介绍了。”
根登曲佩大师﹐对佛教显密二乘深邃的内容,有其独到的领悟。从他所著的《中观精要
》中,我们便可以领略到其思想的深邃与精练。根登曲佩大师,通融显密大意,他把佛
教思想的要旨,与龙树菩萨中观思想的真实内容,恰如其份地表达出来。因此,任何一
位探求佛教真谛的人,不论是信徒,还是探讨学术的研究者,只要怀着一颗不带偏见的
公正之心,认真研读这部伟大的著作,一定能对佛教教义的真实内涵,产生一个清晰明
朗的认知。
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天为至,这部清晰而简明地阐述中观思想要旨的伟大著作,只能为
那些精通西藏语文的人们独自享用。不懂藏语文的外国学者,虽然诚心地苦苦寻找佛教
的真谛。但是,他们一直没有机会能够欣赏到这部著作中所隐含的妙趣。今天,来自安
多的著名学者白玛旺杰先生,意识到这种事实所造成的缺憾。于是,他克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三、断灭论的涅槃玄想
如印顺法师及应成派中观那样否定了第八识的缘起性空,一定还会引生出另一个大问题
出来「阿罗汉捨报入无余涅槃以后,是否断灭?」。这又是应成派中观一个大过失,对
这一点都没有注意到。
佛在阿含中质问疑法的弟子说:「是什么原因,让无明凡夫不到涅槃本际?」是因为一
念无明,是对于蕴处界的虚妄性全无所知,所以不能到达涅槃的本际──不能入无余涅
槃。阿罗汉把五阴十八界灭尽以后成为无余涅槃,可是无余涅槃里面是不是断灭?这可
得要探究了!
假使人们都只能有六识,那么六识出生的助缘──意根──究竟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像
印顺法师所说的「头脑就是意根」吗?佛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十八界都灭尽,显然
是灭掉六尘也灭掉六识,并且还要灭掉六根的;然而六根是五色根加上意根啊!意根既
不是物质大脑,当然是心;那么六识加上意根不就有七识心了吗?入涅槃时这七识心都
灭尽了,如果那时没有一个第八识心存在,无余涅槃不就是断灭了吗?那确实是断灭了
!也必然会是断灭!所以法界的事实是不只只百六个识,而是八识具足。
因为,六根中的意根也是心,祂是无色根,是意识的所依根,而识阴中就已经具足六...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这个看起来是觉囊派。觉囊派的大中观是如来藏为本,融摄中观与唯识。见解与格鲁的
中观见根本不同。
Y**u
发帖数: 144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四
所有博学之士一致认为;超凡脱俗之佛陀,能够透视到不净世界的所有不净之相;但是
,学者们怎么可以,对佛陀之证见,不从「自方承许」与「他方承许」之原理,加以区
别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一立论者宣称「海螺是白色而非黄色」时;患有黄胆性肝
炎的敌论者,会如此反驳面前看到的这个颜色,非海螺耶!因为它不是白色的」。在辩
论过程中,连所辩之物的「同品遍」与「异品不遍」都不承认的话,患有眼疾的敌论者
,与视力正常的立论者,就没有任何余地,来争论海螺的颜色是什么了。但是,立论者
如果站在敌论者的一方,根据「他方承许」,承认「海螺的颜色是黄色的」,「如果不
是黄色的,便不是海螺」等。只有承认对方坚持的所有原理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向对方
(眼疾患者)解释,海螺是「无常」,「无实」与「虚幻」等等道理。我们应该明白」善
逝佛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摄受一般徒众的。
因此,一个患有黄胆性肝炎的人,和一位正常的人,尽管他们对同一个事物
及其特性,不会有一个共识。但是,在他们两人的心中,大体上都会有一个「海螺」的
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两人便也可以对海螺之特性,进行一些交流的了。否则
,让肝炎患者...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对中观应成派的这类误解是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了。关于中观派的观点在《般若锋兮金刚
焰》的第五章中有详细介绍。兹引用其中的一小段即可明示中观应成派根本没有这些过
失:“那么,应成派有没有失坏世俗名言的危险呢?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应成派主要
着眼于圣者入根本慧定的究竟离戏实相,斯时不分二谛、无有任何承许;然在出定后得
位时,诸法的生住异灭、蕴界处、道地因果、身智功德等如梦如幻的显现法,仍随缘起
之力如是如是毫不混杂,故此时应成派也不妨分开二谛且于名言中作相应承许。懂得这
一点十分重要。”
《般若锋兮金刚焰》这本书是五明佛学院传承清净、功底深厚的法师的力作,对萧的各
种错误观点有全面彻底的批驳,同时真实开显了释迦牟尼佛的甚深密意,有智慧的人看
了这本书会有拨云见日的欣喜。全书的精彩内容可以在这里欣赏到:
《般若锋兮金刚焰》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762
i********7
发帖数: 808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簫平實的有些观点,还算是犀利的,也确实抓到了应成派中观的漏洞,但是他怎么不知
道,中观分派后,分出来的派就是要弥补原部的漏洞的,是修正主义,而应成派中观确
坚持原义,当然还是没有解决掉自己原来的漏洞。
只是对阿含经的了解实在不敢恭维
G**W
发帖数: 186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Drafted from W.S.C
『宗喀巴说︰
《《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
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
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
净法之根本。此于集智金刚疏中已广释讫。》》(《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P387~388)』
上述与佛经所说相左处:
应成中观行者否定第七、 八两 识存在,主张【识唯有六】,因此宗喀巴说【佛为广大
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
】,宗喀巴认为 佛于三转法轮诸经中处处宣说之阿赖耶识乃是方便说,并非是在六识
心之外另有阿赖耶识,所以又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宗喀巴此言和佛陀于各乘
经典中所说大相违背如下:
一者, 佛于四阿含中处处皆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
生】;显然,意识乃是意根、法尘、触和合方能出生,意识自身乃是所生法,乃是摄于
一切染净法之中,如何又变成一切染净法之根本,绝无此理也,如此粗浅之理亦解释错
误,不亦怪哉...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45
--------------1-----------
发信人: WRON (五郎),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7 10:38:31 2015, 美东)
佛不着尘衣。
结缘,
把个结系于何处?!
灯油燃了,
檀香飘了,
结在哪里?!
和佛结缘,
为何心上
多了一个结?!
--------2---------------
发信人: POORMS (佛油子),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7 11:51:56 2015, 美东)
其实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您说的这些都存在阿赖耶识中。人起心动念及各种行为产生的
业的种子不知不觉全都存在阿赖耶识中。只是凡夫的心太粗大没法直接现观阿赖耶识,
因此就成了个信不信的问题。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3-------------
发信人: WRON (五郎),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发信...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俱乐部 】
发信人: WRON (五郎), 信区: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标 题: 研究和阅读龙树中观的‘中道’英文文献必备 (英文巴利三藏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16 10:26:17 2015, 美东)
龙树中观的‘中道’起源于阿含经。阅读英文的巴利三藏助于理解和探讨英文中观和
中道文献.http://ird.hcu.edu.tw/ezcatfiles/c016/img/img/947/18-4-.pdf p.99 )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index.html (英文巴利三藏 )
z**n
发帖数: 22303
47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至于你提到的要销去所有的业障,今生能够做到的可能
性几乎为零。世尊明示过带业往生弥陀净土是可能的,这个目标的难度就相比之下就低
多了。
Hengshan讲讲汉传佛法中维识和中观的地位吧。我只知道藏传的格鲁巴,噶举派都是讲
中观的。
还有一个关于前面说到的佛法成为障碍的问题,我对这一点有保留意见,当下的众生如
你我他,随着业力在生死轮回中流转,觉得佛法成为障碍的最大可能不是自己已经证悟
了空性,而是所知障在作怪。六祖慧能,道济和尚那样的大师,本来就是大菩萨乘愿再
来,我们是没法比的。无论是坐禅,念佛,修密,还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来的保
险。要是觉得坐禅好,不妨看看宣化上人公的虚空打破明心地。就是禅宗也根本没有捷
径,路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自己走出来。没有点滴的积累,不可能见性成佛。
e*******e
发帖数: 6165
48
中观里有类似的概念吗?
或者说,如果唯识是以八识的概念为基础,那么中观是什么理论为其代表呢?
p*****n
发帖数: 141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宗和中观宗的主要区别
唯识宗和中观宗的主要区别
——摘自白衣士《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22976&extra=page%3D4
一起了解一下,还没来得及详细看,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大乘的两大根本宗系
(一)唯识宗
1)唯识宗的建立时间
唯识宗建立于公元四、五世纪间。
2)唯识宗的创建者
唯识宗的创建者为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3)唯识宗的根本知见
唯识宗的根本知见为“境空识有”。
4)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
《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
圣教论》、《十地经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5)唯识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唯识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
一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
二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与"相分"。
三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
四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二)中观宗
1)中
S******0
发帖数: 227
50

本来就是,
所有的解说,佛的说话都是指月指,
所有的宗派的言说结论,都是比喻。
实相必须实修亲见才能知道。
那些不同的宗派,根本上是为了让人修行时,克服误区,符合根性而用。
而不是为了让人背一些自己都不懂的词句。
对火
心的
现象
如果是中观论者,比如无著菩萨所说,那作者可以说我有经纶依据。
如果是其他人自认为懂得中观,而其实不懂的人乱解,那就是幻想造作。
这一段其实不是问你的,而是问SeeU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